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2024-11-12

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精选8篇)

1.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一

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50 万人, 年全国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超过770 万,这意味着2016 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可能比2015 年更加严峻。由于高校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相互脱节,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现象突出,社会经济改革转型,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而且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始终处于高位,因此,高校毕业生持续陷入困境。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出台了一揽子政策。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推动和督促下,高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主干的指导协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课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毫无例外地都涉及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职业生涯发展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连续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规律,并会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趋势。职业生涯发展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个性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中体现出个性的特点。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品质包括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职业生涯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职业探索阶段、立业发展阶段、职业中期阶段和职业后期阶段。其中,职业探索阶段是指根据个人知识储备、学历、个性等探索适合自己、自己喜欢并将长期从事的职业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探索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尝试期( 15 - 17 岁) 、过渡期( 18 - 21 岁) 、初步试验承诺期( 22- 24 岁) ,大学生正处在过渡期和初步试验承诺期这两个阶段。

2.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二

一、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内涵

职业生涯管理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从欧美国家职业教育的实践来看, 这些国家一般都能够充分运用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来开展工作, 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兴趣, 并使其具备职业选择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职业生涯管理学说传入中国后, 该理论在本土化方面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关于职业生涯的涵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界定。简单来说, “职业生涯定义为一个人一生中从事职业的全部历程, 这整个历程可以是间断的, 也可以是连续的, 它包含一个人所有的工作、职业、职位的外在变更和工作态度、体验的内在变更”。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是高校开展和提供的、用于帮助和促进大学生成长, 实现其职业发展目标的行为过程, 它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设计、规划、评估、反馈和修正等一系列综合性的活动过程。

二、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特征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与中学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概括起来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独特性。大学生可以通过量表工具等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自我定位, 以评估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 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等等。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具有独特性。

第二, 发展性。人的职业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 因此,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了生涯目标的确定、措施的实施及目标的实现等全过程。其理论不只是协助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能力、兴趣、价值观等找一份工作, 更重要的是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规划好未来职业发展历程。

第三, 动态性。职业生涯管理的目标是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 而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们总会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个人情况的不断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因此, 职业生涯管理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必须是一种动态管理, 以适应情况的变化并且贯穿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

三、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就业的影响

在高校教育中, 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职业锚等理论, 它对大学生进一步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自如地应对面试和做好心理调试与职场适应具有重要作用。

(一) 明确就业方向

长期接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的学生, 大多数人在进入高校后并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要干什么, 没有目标, 没有任何职业理想。因此, 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热情不高, 动力不足。高校开展职业生涯管理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明确职业道路。“职业理想是个人在深刻、准确的分析职业自我并在充分明确职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源于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职业期望。”一旦学生树立了职业理想, 明确了发展方向, 就会逐渐增强自身的职业意识, 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 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明确了职业理想, 才能确定实现职业理想的就业途径和方式。

(二) 做好就业准备

目前, 大学生普遍缺少谋业意识。“谋业意识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时树立一种职业是要谋划、是要提前规划准备的意识。”高校可以通过职业生涯管理系统讲授社会职业和个性特点的基本知识。在“自我认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自我的性格、气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职业认知”的教学中关注当代职业的发展趋势, 使学生掌握职业认知的方法和途径, 能够对某一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环境、内涵、素质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上述基本知识最终落脚点定位在帮助大学生确定择业目标, 主动适应职业的需要, 从而为就业成功奠定基础。

(三) 自如地应对面试

就业的过程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检验, 而面试则是对一个人仪表气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最直接的考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具备面试所要求的良好心理素质, 或不会推销自己, 就盲目地去参加面试, 失去了一个个良好的就业机会。职业生涯管理一方面可使学生学会在面试时推销自己, 使学生明白应“努力发挥优势, 从容回答提出的问题, 回答问题有个人的见解和特色, 充分展示优雅的气质、从容的风度和机智的品格”。这样, 赢得了自荐好感, 往往也就达到了求职目标的一半。另一方面, 加强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信誉的培养, 使大学生在面试过程中不急功近利, 吹嘘自己, 做到真诚、诚信、与人为善。

(四) 做好心理调试与职场适应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的迅速变迁, 高校毕业生面对的就业环境更复杂, 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更加突显其至关重要的教育价值, 即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做好心理调试, 适应职场。

首先, 教育大学生树立理性的择业观, 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理性的择业观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高校应引导学生改变就业观念, 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适当的心理预期, 不要期望值过高;教育学生明确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树立国家需要第一的理念, 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地方就业, 从基层做起, 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

其次, 指导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 更好地应对就业成功和挫折。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 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 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 因而也往往面临着如焦虑、自卑、懦弱、压抑、苦闷等心理压力与冲突。

此外, 引导大学生了解初涉职场可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教育学生一旦从业, 就应当以真诚、愉悦、负责的态度工作, 善待他人, 适应工作环境, 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综上所述, 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灵活运用, 贯穿高校就业教育的始终,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为就业作充分准备, 并根据各方面分析, 结合自己的职业锚类型, 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 而且在引导学生自如应对面试和就业适应方面也起到了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历史性的跨越———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

[2]廖泉文.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发展[J].新资本, 2004 (6) .

[3]王德胜.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4]孙江林.大学生择业智典[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1.

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 课题编号:201203173。

论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尹昊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277000)

摘要: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是对口语教学途径的进一步开拓, 本文对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特色进行初步阐释, 反观现实高职英语口语课堂, 提出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故事中心课程”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是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开放合作课堂、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策略, 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着力培养高职生用英语来获取信息、分析并合理处理问题的能力, 真正体现英语这一门课程的工具性特征, 满足了新世纪、新形势对英语教育的要求。

一、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特点

(一) 多彩故事, 扬起口语课堂的远航风帆

“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理念是一种有目的地营造新课标开放课堂、全面培养英语人才的英语教学活动, 将其导入高职口语学习中, 强调以真实的、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的生活故事为课堂的起点和英语知识的载体, 通过这种真实的故事活动使学生产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冲突,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二) 付诸行动, 奏响英语课堂的多重交响

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 不仅仅要求叙述故事, 更强调由教师引导、学生互相配合, 采用行动将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 这个“行动叙述”过程就是学生表演的过程。通过自我的组织策划, 达到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一致, 从而在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完善自我,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职英语课堂。

(三) 生动情境, 引载学生驶向知识的彼岸

故事中心课程源自情景教学理论,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导入故事中心课程理念, 教师要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 选择能够恰当与以前知识相融合的话题作为故事命题, 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讨使用新的知识, 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需要做好层层引导, 让学生逐渐学会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 最终让学生靠着自己“划动小船”, 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更多的鲜活知识。

二、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实施策略

(一) 兴趣引导策略———精心策划新颖故事

教师在现代课堂中, 担负着主导的重要地位, 没有教师的引导和精心组织, 在英语基础知识上较为薄弱的高职生中很难顺利并圆满地开展有效的英语口语活动, 换句话说, 高职教师在口语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军师”作用, 为学生导航, 但不过分逾越自己的角色, 要将学生真正看作口语学习的主体, 为学生准备能够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口语练习内容。例如练习Making a Telephone Call这一单元的口语练习中, 我鼓励学生同桌二人互相配合, 转换教师和学生、老板和员工、朋友之间、父母与孩子等各种角色进行电话沟通, 让学生充实故事情节, 教师将学生的想法集思广益, 并将此课时应该掌握的沟通交流英语句子穿插进来, 将英语课堂与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联系起来, 将生活素材内隐于课堂故事中, 使学生面临真实环境做出即时抉择,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兴趣, 又能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人际交往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的共同进步。

(二) 言语引导策略———用心设问循序渐进

将“故事中心课程”融入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需要做好提问工作, 保持与延续故事的顺利发展, 使故事不流于形式。例如在Asking the Way这一课的学习中, 学生在口语练习中表示自己迷路了, 教师要在旁边旁敲侧击, 用英语简单地询问学生要去哪里, 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并询问学生身旁的另外一名参与对话的学生, 应该如何去往公园, 让学生运用英语对话来帮助迷路学生, 一边表演一边运用说英语, 并帮助迷路同学成功找到目的地。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积极调动两名口语对话的学生充分运用课堂上的学到的各类词汇、句子, 善于给学生点出关键词, 从而达到穿针引线的学习效果。

(三) 鼓励引导策略———贴心评价积极促进

当学生进行故事表演时, 教师应当给学生贴心的鼓励评价。因为对于高职生来说, 在初中、高中的班级学习中, 都属于学困生的行列, 教师给予的关注较之学优生也少很多, 高职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学习信心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所以我在“故事中心课程”教学应用中, 尽可能给予学生鼓励评价,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信心。例如在Twelve Apologizing这一堂课的口语练习中, 我采用的是以“最佳XX奖”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口语表达, 每个在课堂中努力练习口语而表现突出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教师冠以的独一无二的称呼。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评价的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排名, 而是希望通过评价给予学生的学习过程一个富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 使学生能够清楚地发现自己在口语表达中的不足之处, 并不断进行完善与优化, 不断提高口语水平。

总体而言, “故事中心课程”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途径多元化的结果, 笔者认为, 以“故事中心课程”来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学习为英语教学的实践场域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解决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张不开口的尴尬局面, 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口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王林峰, 靳玉乐.论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教学.天津市教科院学报[J], 2008 (4) .

摘要: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高校职业生涯管理对指导大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在明确高校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 从明确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自如应对面试和做好心理调试与职场适应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以揭示职业生涯管理对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生涯管理,大学生,就业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济.历史性的跨越——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N].中国教育报, 2002-7-11.

[2]廖泉文.职业生涯管理与职业发展[J].新资本, 2004 (6) .

[3]王德胜.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0.

3.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三

一、自我定位要准确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之外,自我定位不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自我定位就是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要清楚的认识到“我能做什么?”。而据今年暑期的一些调查来看,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工资看外企、职位看白领、单位看名气、环境看气派。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致使他们不但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自信心不断受挫。所以,当代大学生一定要不断地转变就业观念,按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充分认识“我能做什么”,“我擅长做什么”等问题。使自己的理想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那么这就需要大学生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明确自身优势。首先是明确自己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行业知识了解多少?其次,明确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比较强,比如是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亦或是组织管理能力等。再次,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比如开朗、沉稳、坚毅、幽默、宽容等。不管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强弱还是性格特点,都必须能拿出具体的佐证材料或者事实进行证明,从而增强其可信度。而这就需要你清楚的认识“我曾经做过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比如在校期间的学习状况,获得的证书或奖励;担任过学生干部,有什么收获或成绩;曾经在什么单位进行了实践等。个人经历作为个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是你对自己优势的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且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你个人的综合素质及潜力状况。目前备受招聘单位的关注,不容忽视。

第二,发现自己不足。首先认识自己的性格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其次,总结在经验与经历方面的欠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以上这些自我分析,旨在认识个体差异,深入了解自身,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自身优势,同时这种认识和分析还要全面、客观、深刻,这样才能合理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有的放矢,才能心想事成。

二、职业定位要明确

在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接下来要明确的就是职业定位的问题。因为职业目标不明确,所以导致他们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准备不足,只能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

职业定位乃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简单的说就是“我想干什么”或“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而目前很多在校大学生并不是很明白“学什么”、“为什么学”,多数认为是为一纸文凭而学习。而导致这种错误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认识和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这种无理想、无目标的盲目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感受不到太大的压力,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很好的设定,那么他们就会加强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有意识、有目的去根据理想职业的特点和目标岗位的需求,获取相关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或者适时进行自我调整,从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相关准备。所以,从一进大学开始,学校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打就业“预防针”,加强引导,让学生给自己的将来做好规划。

那么,大学生怎么样才能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呢?首先是在充分了解岗位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择己所长,即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进行定位。大学三四年的学习,使你在所学专业方面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较深的认识,也具备了相关的能力,这样的积累使自己能充分发挥自我优势。那么,毕业前可通过各种途径,对国内甚至国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领域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对获取的材料认真分析,在对行业发展背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应该找寻什么样的工作。

其次,择己所爱,即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就意味着自我折磨。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入学之前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的并不了解,入学后才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职业定位对于大学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那时他们不仅具有为新的职业目标做准备的时间和余地,而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具有的资源又为这种准备提供了很多便利。

最后,择世所需,即大学生应进行社会分析,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职业定位。社会不断在进步和变革,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应该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脉搏。这就需要做社会大环境的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所学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形势;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影响;自己所选择的单位在未来行业发展中的变化情况,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及发展趋势等;对这些社会发展大趋势问题的认识,有助于自我把握职业社会需求、使自己的职业选择紧跟时代脚步,那样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职业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常常因人而异,并无定式可言,同时也并非一成不变。由于当今时代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的态势,上大学不一定就非要想办法捧个“铁饭碗”或者“一次到位”,找个“终身职业”,也不一定非得在生源地就业。所以,当今大学生要努力摆脱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职业目标的确定上,切忌生搬硬套,墨守成规或者盲目跟风,见异思迁。

那么,是不是自我定位和职业定位明确了,就业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呢?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个前提和基础。因为在自我定位即“我能做什么”和职业定位即“我想做什么”的问题上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错位,比如说能做的并不一定是想做的,想做的又不一定适合自己,这一矛盾该如何解决呢?

4.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篇四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是指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最终退休而职业选择,单纯的讲就是找一份工作,实际上职业选择本身也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因素选择符合自己工作的一个过程。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1)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定位,使他们在充分认识自己在职业选择上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从事的职业领域,从而真正拥有自己特色的职业定位。(2)明确自我的职业奋斗目标,在对自身的职业素质有一个清醒认识的基础上,职业生涯规划的下一步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越早开始越好,每个大学生从踏入校门起就应该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的发展设定长远目标,与此同时,还要制定好大学生活中每学年的短期目标。(3)确保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制定了规划,还要有具体的行动方案,按照既定的目标,付诸行动,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的有效性。(4)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任何计划的制定都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我的职业规划书:

1、自我介绍:我的性格比较直爽,有的时候容易伤人,虽然尽力在改变,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从小到大都比较要强,不服输,总想比别人做的更好,不过来到大学,发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开始懂得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不后悔,不管结果是不是第一,只要自己尽力了就是最好的了。我还是个很好的合作伙伴,做事踏实认真,大家交给我的事情总能很好的完成,一丝不苟。

2、我的优势和劣势:优势,性格比较开朗,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情。比较要强,做事踏实。有理想,有追求,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执着和全身心投入的激情。做事有责任心、恒心,动手能力较强;劣势,在一些场合缺乏自信,有的时候患得患失,总是考虑的太多,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有的时候性格太直了,有什么说什么,容易伤害到别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交际能力较差,组织能力较弱,口才欠佳。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等等,都使我们的就业环境看起来不容乐观,而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有些地域还存在性别歧视,女性就业前景不是很好。特别像我们学建筑的女生更不好找工作。

4、职业环境分析:2001年至2010年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为7%-7.9%;而2011年至2020年,这一速度仍会维持在5.5%-6.6%。中央将城镇化和西部大开发作为面向新世纪的两大战略重点,城镇化意味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意味着需要进行大量包括城镇住宅、城市商业、市政基础在内的建设。因此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5.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五

内容摘要:

就要毕业了,谁不想找份好工作? 礼仪能让我们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的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礼仪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潜移默化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礼仪”在生活和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的铺路石。

关键词:礼仪文化 职业生涯 交际 沟通

一、礼仪文化与职业生涯规划

中国的古话“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学生这一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确立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礼仪文化,一个看似与职业生涯规划无关的词语,赋予了职业生涯更深的含义。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是,一个学生要学好专业本领和丰富的知识,但是仅仅这些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卡内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如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不再实用,人是社会性动物,一个不懂礼仪的人必定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不懂为人处世之道的人又如何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一位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养。礼仪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侧面反应出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素质,作为一名企业员工要学礼仪、懂礼仪,这不仅能提高自身的内在素质,而且也有助于维护自身乃至所在单位的良好形象。因此,礼仪作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更作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步入职场前的必修课。

礼仪是对礼节,仪式的统称。它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定要懂礼仪。然而,在现代大学校园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现象。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的现象:衣着打扮,奇形怪异,乱吐乱扔,随处可见;食堂就餐,夹塞拥挤,餐桌地面,一片狼籍;走廊过道,大喊大叫,路遇老师,熟视无睹;墙壁课桌,乱涂乱画,考试作弊,五花八门;公共场所,勾肩搭背,遇事不满,脏话连篇„„在学校这一个相对宽松环境下尚且不懂礼仪,将来就更加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工作岗位上立足了。因此,良好的礼仪文化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礼仪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塑造良好形象

在人们社会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总是以个体形象出现在生活中,人类大部分时间是代表着自身的存在意义,比如生活在家庭中,生活在朋友之间,人们总是以自身最好的形象去生活,但有时人们互相相处时,也会出现诸多障碍,某某不拘小节,某某不知礼知情,某某行为粗暴、态度恶劣等等。那么人类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存更有意义,做一个受欢迎、受喜欢的人呢?一般而言,一个具有高尚的情趣,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的人总是备受欢迎的。

一个富有高尚情趣的人,必然是一个心胸开阔、心底无私的君子。他既懂得外在礼仪方面的涵养,更注重内在品质的锤炼。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社交礼仪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需,而且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强烈要求。

(二)有效沟通信息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心中的那扇门并非完全打开,有的是常年紧闭,有的是虚掩着,有的是半开着。沟通就是每个人心中的那扇门敞开着,你能走进我的心里,我亦能达到你心灵的彼岸。当您不知如何面对人生时,当你被人误解、嫉妒时,当你被同学同伴排挤时,当上司不理解你、下属与你作对、同事与你不合作时„„对于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烦恼,好的沟通方法,态度谦和的语言,以及得当的举止,很有可能化不利为有利。

(三)增进同事间感情

同在一个单位,或者就在一个办公室,搞好同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关系融洽,心情就舒畅,这不但利于做好工作,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倘若关系不和,甚至有点紧张,那就没滋没味了。感情好了,求人做事也就简单了,做事也就很容易顺了,刚毕业的大学生,什么都得学,搞好同事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为你的人际关系带来稳定,为以后加薪升职带来帮助,至少不会成为阻碍!

三、成为职场中的礼仪达人

既然了解到礼仪对职业生涯有这么多的促进作用,下面就让我们在礼仪文化的大海边捡几个亮丽的“贝壳”吧:

1.不同的工作要有不同的职业装束

礼仪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礼仪的对象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中,对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初入职场的着装,最关键的就是做到适合,既适合你的身材和工作性质,又和公司的整体着装风格相符。所以,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留意身边大多数同事的着装,相信你就会把握住离你最近的着装风格,从而帮助你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你所在的团队中,与人和谐相处。

2.礼貌用语当先

大学生作为社会最具希望的一个群体,应该自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多说客气话不仅表示尊重别人,而且表明自己有修养;多用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双方气氛融洽,而且有利于交际。

(1)“请”字开路(2)“谢谢”压阵(3)“对不起”不离口(4)“上午好”、“下午好”、“晚上好”、“晚安”这类的问候语天天说。3.谈吐要自信

一次成功的谈话,并不一定非要表现出机智的妙语或雄辩的口才,关键在于进行感情交流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要有自信,不要惊慌害怕。许多人害怕与人交谈,惟恐自己无言以对,谈话对总是绞尽脑汁琢磨自己接下去该说什么,而对别人说的话一个字也听不进,结果反而更是使谈话难以进行。因此,不要惊慌,对自己要有信心,要一个宁一个字地听,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干万别担心无话可说而害怕与陌生人接触,请记住,大多数谈话失误不是因为说话太少,恰恰相反,言多才会语失。

4.注重细节

有素养的职业人还要在工作中注重细节,比如进门时先敲门或按门铃、正确交换名片、不迟到、不失约,举止端庄,谈吐文雅„„相信讲礼仪的人才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6.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反思 篇六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究竟有多大影响?”这个问题,是时下校园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关心的,在企业的招聘宣讲会上、与座谈交流中,他们总会问及。

是,一遍遍追问,大学生们却难得到答案。

在北京,据报道,虽然主管部门的“校园招聘禁令”要到11月20日才解除,但按照惯例,多数大企业都会在“解禁”前进校搞“宣讲”活动。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企业的入校宣传已提前进入高峰期,眼下一些名校每周有多达40场的宣讲会。因为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学生们的求职热点向工作较稳定的国企和科研部门转移。一位大学生这样分析就业形势,“美国经济不好,很多留学生会选择回国就业,而国内企业又减少招聘名额,所以今年我们的就业会格外困难。”在武汉,据报道,11月9日,2009年湖北毕业研究生双向选择大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这是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3万多名应届生进场“找饭碗”,由于岗位数较去年明显减少,多数学生主动调低了就业预期。据主办方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的招聘单位数与岗位数之所以“缩水”,主要是因为一批企业因经济前景不明朗而选择观望,金融、地产、外贸类企业以及位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加工制造类企业的招聘则明显减少。

在上海,据报道,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了解到,进入这些高校开宣讲会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并未减少。11月25日前,在上海交大开的宣讲会将有202场,而去年同期是172场。同济大学已预约的招聘会也有200多场,在综合招聘会之外,学校还计划增开师资专场和卫生行业专场。东华大学毕业生进入机械、计算机、通信等企业的较多,目前看来这些企业都保持着招聘热情。

在广州,据报道,按照惯例,广东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高校的就业办现已着手与用人单位接触,为下个月的招聘会做准备。近日,一些高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目前反馈的情况看,今年的就业形势比预想中要好一点。广东一所大学的领导说,学校还没有具体监测到经济金融危机对今年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一直以来,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育,总告诉大学生们择业要分析经济形势、就业环境,对自己准确定位;可是,面对以上东南西北传来的就业形势信息,让诸多大学毕业生怎么判断?武汉地区“就业遭遇寒冬”似乎很明确,北京看来也受影响,而上海和广东,给人的感觉是形势还不错。

诚然,此次经济金融危机可能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很难预测,这需要很充分地掌握情况,并且要对未来走势作研判,但这不能成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难以提供更充分、更

客观信息的理由。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

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始于2007年4月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仅仅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并最终到实体经济危机的蜕变。不仅如此,次贷危机从美国传染到全球,引发全球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并导致全球就业萎缩,中国就业市场也受到冲击!金融风暴袭来,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纷纷降低人员需求,从前热门专业的学生“找个好饭碗”不再那么容易,其他专业的学生要想找到对口的工作也变得异常艰难。大学生就业遭遇“寒冬”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如何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迎接挑战, 如何在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就业带来的影响里充实自己的信心,如何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则需要我们回过头来反思一下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的真正症结所在。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这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滑坡导致消费需求下降,投资需求萎缩,从而引起对新增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减少,企业的首要决策是降低增量就业。

同时,为有效应对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也在不断地计算现有人员工作时间与新增人员替代选择的成本收益关系,这也会降低增量就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劳动者创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此外,还强调在稳定就业和调控失业上下功夫,帮助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和保障生活的功能,鼓励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岗位;推进对地震灾区的对口就业援助,为灾区劳动者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好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

而在这个背景下,由于劳动力市场管制以及员工技能上的差异,企业将首先取消新增的劳动力需求。考虑到受金融危机第一波影响的行业的特征,大学生将是这个新增部分的主体。因此,如果没有专项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将很难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当然,这些政策应该是暂时的、针对性的。

国家的专项政策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第一,实施大学生全国范围内的自由就业政策,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

待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最具体的政策措施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

7.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七

1 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以及原因分析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越来越快, 考大学越来越容易, 而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随着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等问题, 大学生严峻的就业情况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性的社会问题。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 但是未就业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就业形式越来越严峻, 为了在激烈的就业形式中能够脱颖而出,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迫在眉睫, 这才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人数一直在增加, 这样就形成了应届生与应届生之间的就业竞争, 求职者的数量非常庞大。除此之外, 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的倒闭, 一些中高层管理者和下岗的职工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业中, 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毕业生方面来说, 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 在就业的时候又要好地方, 又要好工作, 还要求有较好的待遇, 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就业变得越来越难。不仅如此,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普遍欠缺, 并没有熟练的掌握专业技能, 不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 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合。毕业生由于刚步入社会, 并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 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使得就业问题更加困难。

2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意义

为了改变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现状, 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校企合作是指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 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 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岗位进行实践学习, 实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最终目的, 根据具体的职业导向, 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 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所学过的知识, 帮助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可以尽快地适应工作。

社会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 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在大学期间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深入体会到岗位的职责,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早进入岗位, 使得毕业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企业经验, 并且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率[1]。

3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

3.1 提高了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而且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中, 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课本上难以学习到的, 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 为了可以将问题有效地解决, 学生必须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 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 也可以自已查找资料进行学习, 由于这个学习过程是非常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 所以往往可以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学习生物工程的学生, 在平常的学习实验中由于都是严格按照教师的要求或者课本的要求进行学习的, 所以面对一些突发情况不知道如何解决, 但是在实践活动中, 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 当面临这些状况的时候学生就要自己学习如何去应对, 经过长时间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磨练,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大大增强了。

大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其实都是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 因为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都是课本上的死知识, 而并没有与实际生活真正地联系起来, 但是由于大学生越来越多, 很多企业已经不愿意招聘需要学习的人才, 而是希望招聘到可以直接上岗的人才, 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前进入到岗位中学习, 这样, 当大学生真正毕业之后, 就可以直接上岗了, 因为其已经在实际训练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学习能力。

3.2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 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 而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快速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学生只有进入到具体的岗位中进行工作, 或是生产劳动, 或是社会服务, 总之,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 所以,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寒暑假时间, 或者平常的周末时间, 让学生进入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来, 根据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者专业来进行实习, 让学生真正学到对自己未来就业有用的东西,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懂得在企业中需要听从领导的嘱咐, 提升学生的实际执行力, 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自己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从而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2]。

例如食品专业的学生,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都会从事食品检验方面的工作, 食品检验的方法可能在大学学习期间都接触过, 并且也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教学。但是在真正的企业中, 对食品的检验与课本上学习到的检验方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即使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可能在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 但是在经过了校企合伙的实践教学之后, 学生接触的东西都是企业实际操作的东西, 脱离了课本,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3 加强学生社会融合力

大学生毕业前的所有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 但是未来确实要面对社会, 而社会与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刚毕业的大学生都缺乏社会融合力, 具备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而在真正的岗位上进行工作的时候, 要求学生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是大学期间无法学习到的[3]。

例如学习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 在大学期间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 但是只有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 真正进入到市场营销的工作, 掌握理论知识往往是不够的, 在实际工作中, 还需要和企业的领导以及同岗位的同事进行交流, 共同讨论, 通过同事间的合作来完成一项工作, 并且还需要对客户进行接触, 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增加对真实市场的判断力, 并且通过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处世之道。

所以, 校企合作中的实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让学生提高自身接触社会的能力[4]。

在当今社会如果仅仅掌握了专业的技能知识或者熟练的操作能力而不具备社会融合力的话, 在职业道路上依然是走不通的, 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与同事和睦相处, 如何和领导进行沟通以及如何与客户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必备的能力和技巧, 而这些是教师无法教会学生的, 需要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亲身体验, 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尝试, 经过学生自己努力思考才能提升的。

3.4 拓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清楚地认识, 对于自己未来的就业也特别迷茫, 而通过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企业的一些管理精英以及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直接进行培训指导, 培训的内容不再是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在企业工作当中需要的职业技能, 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专业, 对于企业的文化以及自己本身专业的背景可以进一步了解, 可以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这个行业的一些相关知识[5]。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 学校的教学部门也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 教学部门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做出合理的调整, 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与就业相关的知识, 并且教学部门也可以从学生的实践中了解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 从企业反馈的学生信息中分析, 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可以更贴近职业素质的培养, 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也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在校企合作的教学当中, 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考核, 学校也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学生是否有比较强的职业意识, 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当学校了解这些问题之后,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增强其职业意识, 让学生提前了解到企业岗位的一些要求, 使学生尽快转换到岗位中来, 提高学生职业意识, 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 消除大学生迷茫的心理, 树立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信心。

4 结语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是学校和企业相互支持、同时介入并且优势互补的一种教学模式, 可以让大学生提早进入职业生涯,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专业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提高学生的处事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 最终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质, 让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毕业人数也越来越多, 同时也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变得越来越严峻, 那么, 学校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 让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是高等学校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景增.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52 (3) .

[2]刘微高.高等工程教育如何适应企业创新[J].中国教育报, 2012, 52 (4) .

[3]钟武.我国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63 (2) .

[4]侯光明, 晋琳琳, 黄丽.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阶段回顾与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3, 52 (63) .

[5]袁本涛.国力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东亚的视角[J].江苏高教, 2013, 65 (29) .

8.职业声望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89-03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气质等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作用。

职业锚是指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它是人们内心深层次的价值观、能力和动力的整合体,它体现了“真实的自我”,包括技术智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五种类型。[1]职业锚是个体自我观中的动机、需要、价值观、能力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大学生职业锚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职业锚的开发认定,前提是理性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判断,即大学生对自我才干、能力的剖析,对自我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明确和树立,对自我需要和动机的自省和确立。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启发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和形成。

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学校通常都开设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社会职业有初步的认识,这就是一个职业认知的开始。当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候,面临的是职业选择,经过择业阶段的摸索后,才比较清楚什么职业适合自己,进而慢慢调整考虑职业长期发展的问题。

(一)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导致许多大学生职业选择上十分困惑和无助。所谓职业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事业究竟应向哪个方向发展,职业生涯中主要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如何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职业规划的意识。大学生良好的职业认知指理想和志向比较清晰,能够比较准确地自我评价,可以评估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清楚自己将来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这样就很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人的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相匹配。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职业认知清楚准确就能够比较容易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征,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差异比较大。大学生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特征,这样才能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使得人才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教育、社会和遗传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正确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运用较好的处世方法和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反映出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动向,对他们掌握情况、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结合自己的职业定位和社会人才需求,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实现人生价值。

(二)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巨大的就业竞争,“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工作?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为什么要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什么要考公务员?为什么要出国留学”等问题经常被大学生们提起。当代大学生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职业,心里都没有底,困惑太多。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特征,表现出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性。职业的选择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过程,决定着未来个人的定位和发展趋向。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变化和发展,对职业的认知和选择都不一样,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过程。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情感因素、能力、个性特征都不一样,即使是面对同一环境时所获得的现实机会也是有很大差异。许多人在作职业选择的时候,就认真考虑符合自我的个体特征以及现实机会,尽量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职业选择初期,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主要是通过学校、家庭和个人等途径获得。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逐步成熟,专业知识更加扎实、职业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对未来的发展和职业选择逐步明确和清晰起来,形成了职业生涯的预期,甚至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情感、个性特征等,密切关注了解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发展情况,积累社会实践工作经验,以便正确选择职业。

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作用

(一)非智力因素是职业锚形成的基础

大学生职业锚的认定与开发主要是對大学生能力、动力和价值观的明确与提升。首先,大学生对自己认识越清晰,评价越客观,则职业锚的认定就越准确。大学生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做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职业判断和职业定位;其次,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断检验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倾向。此时,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推动大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估、检验和调整,形成自己初步的早期职业锚。最后,动机、理想、需要、目标、抱负等方面非智力因素,能够更好地指引大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通过审视自我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逐步在自我发展过程中确立自己的职业锚。大学生职业锚的确立,关键是对其个体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应结合自身性格特点、个人特质着重培养自我认知,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导向、调控等作用,激发对自身职业选择的需要和动机,唤醒情感、意志与理想间的相互作用,调节心态和拥有反思进取的精神,循序渐进,科学择业、敬业、乐业。

(二)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心态稳定的关键

非智力因素中的性格、情绪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它是贯穿在人的全部社会行为之中,调节着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性格特点能在职场环境中与人相处融洽,寻求合作,在所属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自信地面对职场中的人际关系,虚心向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上级领导、同事学习,沟通交流,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完善,找到工作的愉悦感,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提升自我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在职场中,良好的情绪能使人的行为积极,使得人的心态更加平和,在工作中能看到自身的不足,更能肯定自己的长处,对自己有足够信心,受到外界负面信息影响时并不灰心丧气、自怨自艾,而是能不断地给自己打气、鼓励,向自己输入积极的信号,将心思意念集中贯注在工作中,努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主动学习、主动创造,自我调适,保持开放的职场心态、直面挑战工作中的困难,通过自身的情绪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创造效益。

(三)非智力因素是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企业招聘时更多地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职业能力的重要催化剂。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过,人应热衷于一切自己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因此,兴趣能推动大学生在职场环境中表现持续学习的决心和热情,激发其努力工作,积极主动地思考工作中的问题,保持持久与专注。同时这种热爱学习、乐于思考的特性也促使其在工作中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使企业的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未来的职场竞争并不仅是智力的竞争,也是非智力因素的竞争。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品质,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减少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角色转换的时间,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多思考多观察,熟悉管理流程、实际操作环节,勤于积累,将自己置身于企业、组织、团队的立场中去处理和解决问题。

(四)非智力因素是职业发展进步的保障

美国《幸福》杂志所属的名人研究会对美国500位年薪5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300名政界人士所作的调查表明:93%的人认为人际关系畅通是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由此可见,大学生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进入职场后应尽快适应从学校学生到企业职员的角色转换,把自己融入到企业组织中思考问题。职场中人际关系处理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在自己的岗位体现出自我价值,同时也满足组织或企业的需要。非智力因素能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有效地控制情感、处理好职场中的人际关系。非智力因素中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能使人充分融入职场团体当中,认识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明白自身的岗位职责,清楚企业的目标方向。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就是要恪守人际交往的规则,做到平等待人,热心助人,诚实守信;另一方面要克服人际交往中一些心理障碍,克服嫉妒心理、自卑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以积极的態度与人交往,将一切建立在平等、融洽的沟通交流基础上,共同完成团队目标和任务,在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面对21世纪的大学生来说,不仅强调自身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职场环境,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德立.非智力因素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2-5.

上一篇:中级会计师工作总结下一篇:语文期末复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