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

2024-10-16

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10篇)

1.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一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讨论的思考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讨论式教学用得不少,可收效不如人意,要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必须明了讨论教学的真正要义,确立论题,因势利导,时间安排合理,总结评价及时恰当,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有效讨论

论题

引导

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看到初中语文课堂热闹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其中讨论式教学用得最多。的确,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个性和社会发展,如获得知识和高级思维技能,塑造勤奋、探究等良好性格,养成互帮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讨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问题。笔者认为得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有效讨论式教学内涵及意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一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多元互动的有效讨论中至少可以激活师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还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明确讨论的问题,这是开展讨论的前提保证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前提而指向未知领域的命题。提出某个问题就为人的智能活动树立起一个方向性的障碍,从而对人的智力产生刺激。在我看来,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讨论的,简单的没必要,太复杂又激发不起学生讨论激情。因而,首先应针对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设置讨论的问题。语文教学要求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切入口,深入浅出地分析课文,围绕重难点设计论题,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的效果。

例如学习《杨修之死》,老师可设计问题:杨修的死究竟是因为曹操?还是杨修自己?你是怎么看的?对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是小说的重点、难点,让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是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他自己。理由是: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有同学的观点为:杨修之死归于曹操。理由是:曹操阴险狡诈,残忍歹毒,虚伪多疑。学生还用小说中的具体事例做为自己观点的支撑。双方有理有据,很有见地。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是针对课文疑点展开讨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求异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还有就是要针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中要掌握学生最关心的话题,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事物,并以此设置问题,激发他们深入思考讨论的欲望。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接受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三、围绕论题,因势利导,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课堂讨论是同学们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

当少数同学控制讨论时,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在课堂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表现欲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主角,几乎控制整个讨论过程,胆小的同学却一言不发。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方面肯定、赞扬同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鼓励其他同学,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让同学们获得均衡的学习锻炼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一些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如“你能为你讲的举一个事例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老师可提出进一步深入的问题,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不是建立在之前发言的基础上时,老师可提出要求辨认发言相关性的问题,“你讲的内容与刚才XX的内容有联系吗?”,当学生不能对自己和小组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教师可提出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

四、合理安排讨论时间,保证讨论能轻松又不失严谨的进行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做保证都将落入形式主义,讨论也是如此。但我们也看到一堂课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好几个问题,学生还懵懵懂懂的,老师就让学生汇报了。这样的讨论当然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当然,我们也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必须在明确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否则就成了“低效”的讨论。

五、总结评价,促进讨论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总之,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精心设置问题,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参考资料: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杨翠蓉《论有效的课堂讨论》

2.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二

一、问题, 思维的跳跃

新课堂应该是充满问题的课堂。过去, 教师为了保证预定目标的顺利完成, 常常粗暴地打断学生一些的“胡思乱想”,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殊不知, 也许就在你煞费苦心的严厉调教下, 学生思维的火花就此熄灭。

朱熹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问, 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 就要让活跃的思维在自由自在的空间中跳跃, 让整个课堂充溢灵性的光芒。

孙双全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让听课者耳目一新。学生就题质疑, 就文质疑, 产生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 孩子们的问题占满了两块黑板。孙老师没有急着拿出他的思路, 而是启发学生, 面对这么多的问题, 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学习效果更好呢?学生纷纷出谋献策, 孙老师筛选采纳了三个问题:老人扫天都峰为什么不累?老人为什么不舍得离开?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 老人真能活那么大岁数吗?师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再次和文本对话, 并在议中思, 思中悟, 悟中读, 读中练, 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真正体现了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方式, 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了学生蓬勃的灵性和智慧的风采。

二、生成, 个性的探索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教育不只是往桶里注水的过程, 更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水的过程, 正如新课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张扬学生的个性。”

曾几何时, 语文教学为了实现统一的认知教学目标, 而忽略了其中最具有价值的发展个性和塑造人格的功能。教师往往预设好结论,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猜测, 从书中寻找答案。貌似对话, 实则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灌输。那一篇篇典范性文质兼美的课文, 被肢解成字、词、句, 随意播撒。教师, 成为文本与对话的“二传”, 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毫无意义的练习上, 以应付各种考试, 确保“百战百胜”。

他们不懂得, 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 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不知道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诠释着课文,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具有惊人的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可以说, 动态生成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 它让学生有惊奇感, 并永远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它展示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有灵气, 勇于探究, 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池》时, 除了让学生领略文字美, 还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 诗化生活, 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 再现情境, 有的谈“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那一份超拔的意境;有的想到开发旅游区, 让众人分享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有的想象到宁静的月夜, 月亮倒映池中, 池面漾起涟漪, 蟋蟀在池边低声吟唱……

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陶冶情操, 而且,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灵性飞扬, 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五彩池”的美丽景象, 也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在他们的眼中, 学习成了自己的事儿, 成了一件最快乐的事儿,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错误, 思维的建构

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我们的语文课堂, 应注重学生的感悟和建构, 再也不能如“死水一潭”, 有时应是汹涌澎湃, 有时应是波光粼粼, 有时应是“百舸争流”。于永正教师有这么一段经典的论述, 他说:“我喜欢回答错误的学生, 他虽犯了错误, 但他积极思考。何况, 他的犯错, 会带动其他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是啊, 错误, 也是一种丰富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建构自身知识和能力体系螺旋上升的一个插曲。我们要巧妙地利用和发挥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 真正挖掘蕴藏在错误背后的“富矿”, 化错误为神奇,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记得一位教师在执教《送给盲婆婆蝈蝈》时, 曾这么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一位学生把蝈蝈的叫声“咯咯”读成蝈蝈时, 引起学生善意的笑声, 老师并没有按常规那般纠正了事, 而是大做一番文章, 层层剥笋。先是表扬, 肯定蝈蝈叫声与众不同, 叫得真欢;二是体验, 蝈蝈还会怎么叫呢?三是启示, “蝈蝈为什么会叫得这样欢?”学生从蝈蝈欢快的叫声中, 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四是纠正, 读书时也要读出欢快的劲儿来。学生兴趣不减, 纷纷读出了自己的情趣。你看, 学生一个小小的错误, 竟能生成这么多的教学资源, 给课堂注入这么多的灵气。试想, 这样一来, 哪位学生不愿读书呢?

四、体验, 灵性的闪动

丰富的人文内涵。长时间、反复地操练, 机械地抄写, 布道式的讲课, 让一个个原本生动活泼的人变得呆滞起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学绝不仅仅是种简单地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 一种体验, 一种感悟。”现在有些语文课堂, 学生少了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唯唯诺诺, 唯老师的马首是瞻。原本情趣盎然的语文学习活动, 成了索然无味的文字游戏, 学生不再是灵性闪动的孩子, 拍捏成了一个个小泥偶, 僵化成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体验, 让学生的心灵走进教材, 走进生活, 在不断地感受、理解、感悟、欣赏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 陶醉于这种心灵的震撼之中, 从而享受生命的充实, 让学生闪动灵性的光芒。

从教学第九课《瀑布的葬礼》中对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景象的对比描述,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情感的巨大落差, 教学时, 我引导学生:如果当时你在场, 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积极引导学生调动积累, 小组合作,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 并相互补充完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声情并茂地说, 可以有感情地朗读, 可以不拘一格地画等等。学生思维活跃, 完全沉浸于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深情地哀悼中。你看, 学生身临其境, 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 进而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自我体验的乐趣, 试想, 如果引导学生人人持一把手术刀, 按老师的要求去解剖作品, 那么, 学生会不会有这么高的情趣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 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 学生的个人表达是被允许的。

3.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三

一、有效性教学的定义

有效性教学就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设计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

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每堂课具体学习哪些语言知识点?提高哪些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2.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学习策略指导如何渗透在平时的课堂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

4.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怎样面向全体,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

5.整合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过时、简单或晦涩难懂?如何删减增改从而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7.倡导课堂多元化评价。如何关注课堂生成?如何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激励性评价?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策略指导得当,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合理、准确地制订教学目标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才能实现高效的英语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所设计的课堂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突出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趣味活动和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化。同时,教师给学生清晰明确的指令,设计的活动一定要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所需时间、步骤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

如在本次公开课中,该老师首先呈现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目标如下:1.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2. To learn some reading and writing strategies. 3.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love own country and know more about other countries’ national flags. 初看,这些似乎是语篇阅读的基本教学目标,然而由于这些目标设定得过于宽泛,不能真正指导课堂教学,导致教学随意性增大,学生达标意识不强,课堂节奏稍现拖沓,这也正是造成有的公开课在最精彩的展示部分因时间不足而留有遗憾的原因。课堂目标应该更为清晰,具体,根据学生的情况设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如At the end of the class, students are to 1. learn about the national flag of France, the USA and Indonesia.2. know why each country’s national flag is made up of different colours. 3. express their opinion using “ … shows / stands for/ represents / means / symbolize …4.develop their love for their own country and value others.

该单元课文阅读材料介绍了三个国家国旗颜色和相应的背景文化。作者对这三个国家国旗及文化介绍时,采用了类似的语篇结构,逻辑关系清晰。所以,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有关法国国旗及其背景文化的介绍,然后指导学生习得该类说明文的阅读策略,之后完全可以把课堂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模拟进行美国和印尼国旗的阅读,甚至可以把全班分成两组,一组进行美国国旗的阅读,一组进行印尼国旗的阅读,使两组构成信息差,再组织小组活动,通过有关颜色、文化等方面的问答,既掌握了两个国家国旗的有关知识,又操练了本单元的重要句型,为下一步的写打好坚实基础。由于所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明确,阅读策略指导得当,活动设计富有情趣且符合学生的实际,之后的阅读活动学生表现会更加踊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2.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实际,方法科学合理,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第一步是从“还”字做起,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不是听教师讲,就是听教师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的被动‘听’课的局面。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开展符合学生兴趣,紧扣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学情,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活动;此外,教学活动一定要强调学生的全体参与,活动的内容和目的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要做到学生人人有任务。在上述公开课上,那位老师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很有创意,但活动方式不当,没有明确活动中每个学生的任务,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整体参与。在语篇阅读导入时,该老师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中国国旗描述的小段落,但该老师没有对其他学生介绍说明活动内容,没有布置其他学生听的任务,而且站上讲台的学生准备的小段落用词晦涩(该段落选自专业八级英语考试内容,用词复杂,超出了高中学生的听读能力范围,老师课前缺少对该材料审核把关),因此极大部分学生目光游离,茫然不知所措,当这位学生朗读完后,老师针对这个小段落内容提了两个问题,以期导入课文话题: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但由于前一步活动要求不明确,所选材料超出学生认知范畴,从而导致了只有极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而多数学生充当了“观众”,课堂出现“冷场”,该老师未能顺利导入阅读材料,只能自说自话,匆匆进入下一课堂环节。如果该老师事先在学生所选材料上把好关,进行必要的删减改动,使之契合学生实际的听读能力,课堂活动中能明确活动要求,布置相关听的任务,听后安排1-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所听的有关中国国旗的颜色和文化互相问答,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再进行师生互动,体现整体参与的原则,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能大大提高,从而顺利导入课文,让学生有更大的诉求和欲望,了解更多有关法国,美国和印尼国旗颜色及文化的知识。

nlc202309011917

3.活动形式多样化,提倡开放性,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形式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活动的形式要不断创新,信息的呈现手段也要不断变化,合理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教师示范及录音录像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就这位教师的教学内容而言,她采用的教学活动既有阅读训练活动,又有理解活动。如列出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国旗的不同颜色,不同的寓意,让学生填空完成对该语篇的理解。就组织形式而言,既有单独回答问题的个体活动,又有两人一组讨论的对子活动,还有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就学习方式而言,既有自主阅读学习的活动,又有全班分为两组竞答的活动和在合作中学习的活动。开放性活动就内容而言,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树立英语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理念,使教材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尝试用英语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本次课的最后一步,该老师让学生合作设计校旗,至少用三种颜色并呈现不同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由于该活动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前面的教学活动铺垫,学生具备了完成该活动的技能,因而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通过该活动,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以加强。

4.重视课堂动态生成,倡导激励性评价,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活动进行预设,但不能完全依赖预设,否则就会造成只有预设的精确而没有生成的精彩。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生成过程,应重视对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活动的生成性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活动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例如在本节课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了“红、蓝、白”三色组成的法国国旗及其背景文化,然后,老师让几位学生分别用“…represent…””…stand for…、“…mean…”等句型阐述三种颜色代表的文化,就在这时,一位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他提出荷兰,俄罗斯两个国家的国旗也是这三种颜色组成的,并用刚学到的句型表述了国旗上三种颜色的寓意。这位学生“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 深化了大家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开拓了其他同学的视野,他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体现了生成的精彩。我们老师的反应也不失精彩,“You must have just come back from the countries! How can you know so much about them! You are my teacher!”话刚说完,全班会心地大笑。

有效的课堂活动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手段。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需要点燃的火种。”课堂应该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唯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信任、友善、宽容,课堂评价才真正有效。教师还应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如上述教学案列中,这位学生勇于展现自我,乐于分享平时的知识积累,教师放下了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及时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我们有必要相信,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老师的课堂以后会有更多的手举起来。

为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设计还应该有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有机会体验成功,从看似很平常的反馈信息中敏锐捕捉到其中闪光点,作为教师,不要吝啬多说一句表扬的话,要及时给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能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习热情。有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把评价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相互之间或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学习过程。

“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教学即引领”,让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学习的天堂。

4.初中作文有效教学的一些思考 篇四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可以说作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然作文教学现实如何呢?

一是传统地沿袭。老师布置一题目,学生写作,教师评改,再反馈给学生。老师觉得作文苦和累,一次作文评改实在让语文老师苦不堪言,以每本作文3分钟计,一个教师两个班在120--170人之间(我们县多是大班额),一次作文评改要6--9个小时,更让老师难过的是,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评改不屑一顾。且在作文课上学生更是一“愁”莫展,抓头搔耳,真是咬断笔杆也无语。

二是砍掉作文课。尤其是近些年的中考,由于阅卷方面的原因,使作文水平似不分高下,往往作文的好与差与语文成绩似乎没有关联,作文仅凭字数和书写给分的现象不在少数。应试教育因素使得不少语文教师放弃作文教学。在学校把数学、英语都是放在比语文重要得多的地位,哪怕物理化学分值比语文低,仍然还是在师生心目中比语文重要。我校的课表上语文周课时5节,英语、数学6节,理化4节。(课程计划语文6节,英语3节,数学5节)因为课时少,更因为作文优劣似不影响语文成绩,何不砍掉呢?

三是作文教学梯度不明,小学生的作文与初中生的作文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七年级与九年级更感觉不到差别。有人戏说,作文课是最好上的,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忙活两节课。这也就把我们语文教师放在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的价值体现在哪呢?

粗略地说,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感觉到作文教学效果不明显,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作了些尝试与探索,偶有些许收获。

首先是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引导。我觉得应试也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因素,完全脱离应试,于我们目前的教学也不现实。我常从作文在语文试卷的分值、作文对语文成绩影响方面去激励学生。当然我更多的是愿意从作文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收获上去引导学生,让他们觉得作文其实是很快乐的事。教师身体力行,把自己写的东西和学生交流,博客、QQ日志让学生去浏览,把自己与学生、在教学上的感悟写在上面,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告诉学生:写作不只是可以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还能让自己成长历程更精彩;它不只是记录,还是深刻的思考;它不只是可以作为一种生存的工具,它还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时代在变,学生迷恋网络的已不在少数,我也曾想阻止,后来发现是“禁果分外甜”,我和他们做了许多的“斗争”,结果都以失败告终。万般无奈之下,我觉得不如顺从,于是就干脆建一个群,2007级我带的一个班,我就建了一个群,我们全班同学可以在上边交流自己的思想。有一次,我在处理班级事件时犯了主观错误,我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省写在上面,结果,那个同学不仅没怨我,反而还很感动。后来,大家在上面写作的热情更高了。这也许就是意外的收获吧!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走进现代化教学的平台,学生会更有兴趣。只有师生达成共识,都觉得作文有用有趣,作文教学才会有效,才会高效。

其次,作文训练一定要有明显的梯度。七--九年级,每个年级作文要有明确的目标,把这目标分解到每次作文中去,每次只训练一个点,且每次必须训练到位。如写人的文章,写人的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每次只练一个点,把这个点要练到一个高度,从作品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写作中去实践。如肖像描写,我先让学生收集他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展示给大家,还要学生对自己推荐的作点评,让他们从中悟出写人外貌的一些方法经验,这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到的,可以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总结出某类人的共性,抓住每一个人的个性,让学生明白,其实我们平常总爱觉得某人像什么人,就是因为这类人有其共性,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有其特点,他才能活起来。每一次作文只解决一个问题,方向明确,才有可能实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都未到。我以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才是有效的。

第三,评改作文的有效性。我曾在2011级两个班的七年级时,每周专门用一节课作为作文点评课,我会把全班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任意抽出其中几本,然后被抽到的学生念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一边听,还可以一边作记录,然后自由点评,写得好的作品,通过大家点评,作者当然会很有成就感,其他的学生也学到了不少的`方法。当然,我每次也要准备几本有代表性的给大家点评。事实上这种点评比老师埋头苦干的结果好得多,有效得多。也可以分组评改,全班交流;交换评改,相互学习;自评自改,不断提高……总之,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才会有所提高。这样的评改看似低效,其实比起教师闭门修改有效,且点滴的收获让全班分享,这就有效,这就是高效!

第四,作文教学课堂向课外发展。其实初中语文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要在课堂上通过几节作文课就让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情文并茂的东西来,实在有些让人为难。让学生爱上生活,爱上写作,让他们有动笔的冲动,描绘生活,书写人生,那才是教学最佳境界。这些年我常给学生单独布置作文题目,这样写作的效果最好。比如我班一学生迷恋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我和学生谈心,了解他对网络游戏的认识,然后我说:这东西还真的很有趣,遗憾的是我一直没玩过,我也没时间去玩,这样吧,你把玩游戏的那种精彩写出来,让我也过把网瘾如何?第二天,那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

的网络生活》,说实话,我的确是这一次才深深地知道那个东西有多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发展才能真正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和灵感,这样的作文才会有效。

我一直认为作文无非两方面。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想什么就能说出来,且尽可能流畅而又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是我们平时重点做的,看范文,学例文,恐怕作用也大抵在此。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另一方面是培养孩子的思维,我常给学生说,凡成大家者,首先是有深刻的思想。能流传千古的名作,首先是深刻的思想与超人的智慧。这一点较之前者更难。很多大家没有专门经过写作的培训,他能写出惊世名篇,原因就在于此。他们有深刻的思想,超人的智慧,或者是常人不及的善良与博大的胸怀。于是我想到,我们教学生作文,首先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苏东坡、范仲淹、鲁迅、老舍、雨果-----哪一个不是做人的楷模?把握了这些核心的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就能有效,高效了。

5.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五

中国(有些人)人往往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人把它(还说这)叫做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永远都是属我特殊,要国人(们)循规蹈矩做好一件事简直比登天都难。中国人潜意识对规则的态度对比那些严守规则的民族就会发现:国(有)人每谈起规则时,潜意识中都会预设着一个严厉的管制者,一个制定规则并执行规则,对违规者进行惩罚的人;想象这个人站在自己旁边盯着自己要讲规则,规则给人们的是一种“服从命令”的想象;人们与规则不是亲密无间浑然一体的,中间预设了一个管制者。而一个严守规则的国家的人说到规则时,潜意识中则没有管制者的概念,而是自己与邻居共同的利益感觉,是与另一公民平等的契约。“服从命令”与“尊重契约”之间的规则认同差异,就是中国人(有些人)何以缺乏规则意识,而许多国家的(有些)人尊重规则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之所以缺乏规则意识,正在于潜意识中那个预设的管制者。国人对规则的理解是“别人管”,一个或多个有权对自己处罚的管制者,盯着自己要遵守规则。可管制者是不可能如影随形地跟着每个人的,所以当一个人感觉不被盯着的时候,他就会不讲规则。在这种“服从命令”的规则想象中,遵守规则是一种负担,甚至在违规中产生一种逃避惩罚的快感。当一种规则本身预设了需要一个管制者,只有在他的随时监管下才能运转时,人们哪里还会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制定规则是通过尊重公意的公共选择过程建立起来的,那是公众为维护共同秩序而订立的一种契约。对制定规则时不应制定出管人或者审查人形式的制度,而是建立一种监督制度,制度的监督者就是周围的群众,这样就可以消除群总心里的“管制者”。在这种制度下,公众守不守规则不是与哪个管制者周旋,而是内心的另一双眼睛,与周围的无数双人的眼睛。内心中不仅把自己当做主体,而且把另一个可能受自己行为影响的人也当做主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说“管制”万能,但加强外在的约束也很有必要。

对于规则制定还应注意几个心理学效应:

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职工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职工的自身评价,能对职工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链状效应 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调整与改变自己使其变得与其他人更相似。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目前,医学一部各项规定非常明确,对于执行规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现仅对gmp车间着装规定执行做以下分析。对于放射性药品生产涉及到两大因素:辐射安全和药品质量安全。生产时着装规范涉及到这两大因素,我们对gmp着装做了详细规定,并对每项规定做了考评表格并设计相关考评数值。

考评表格

分 值

2

2

2

2

2

5

2

2

5

2

项目姓名

1道门

2道门

3道门

4道门

帽子

洁净服

袜子

胶鞋

佩戴胶片

卫生状况

xxx

xxx

xxx

xxx

xxx

由专人实行不定检查,检查结果板报公示。公示具有上述的四个心理学效应,同时把基层作为监督基层的力,的提高了执行效率。

6.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案例的思考 篇六

当今课堂改革的现状是什么样子?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哪里?本文选取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有代表性的学校(包括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洪楼中学等)课堂教学变革样式,解读其背后的理念及其价值追求,以期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有深入的了解。

[案例1]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门课都是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限定时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再做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先学后教的“教”字,不是老师教,而是老师对学生做的练习题做出评判,个别不会做的由教师指导。语文课是学生自读课文,自己分析课文;数学课由学生自学例题,自己做练习题;理化课变成了游戏课,学生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也不需要教师讲解和演示。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不超过4分钟。

[案例2]江苏东庐中学“讲学稿,讲学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还是学生的练习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讲学稿”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释疑、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

[案例3]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三三六”指的是,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三个模块:预习、展现、反馈;六个环节:预习交流;认定目标;交流合作;展现启示;交叉巩固;达标测评。

[案例4]山东济南洪楼中学导学模式。该中学借鉴了杜郎口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方面,跟杜郎口模式是一致的。洪楼中学根据高中课堂教学的特点,做了调整,比如学生的预习放在晚间的自习课,老师的教案改成了导学案,老师备课改为集体备课。高中课堂上出现了新景象:学生们不再横排坐而是被分成了6人一组,围成一个个小圈,教室里的黑板增至4块,学生正在热烈讨论。老师的讲课时间只有10分钟,其余的时间分给学生交流讨论和当堂测试……一场静悄悄的课堂改革在省城一所普通高中进行着,其改革力度之大,在济南高中堪称首家。

启示一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点”: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

1.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课堂教学从传统的认识论的束缚走出来,转向课堂本真的意义世界中。课堂教学改革从关注“如何在课堂中认识”转向“如何在课堂中生存”的思考,追寻存在的意义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述案例向表征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追求:(1)确立师生的主体性,消解人的迷失状态。以人的主体性为逻辑起点,确立师生的主体地位,走出“技术—经济人”的藩篱,改变以往以知识为逻辑起点、人变成了知识的奴隶的状况。(2)倡导交往理解的教学生活方式,改善“实体化”的局面。教师、学生、文本并非独立的实体,而是彼此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存在,进一步说他们之间是一种对话与理解的关系,而非孤立独白的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理解过程,是人与文本视界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意义创造的过程。(3)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世界,摆脱物化的困扰。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要推动学生的精神性成长。课堂教学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也并不在于向学生进行多大程度上的秩序与纪律,而在于促进学生幸福快乐的存在与生长,使他们体验和感悟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2.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维方式

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呼唤新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观念背后潜藏的就是新思维,例如对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提出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的课程教学整合观。这看似简单的整合,其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超越,一种对于简单思维或者说是二元对立的思维的超越。新课程对于教学目标的整体性的追求、对于教学过程开放性的追求、对学习方式主体性的追求,哪一样不需要我们与传统的简单思维决裂呢?

课堂中不确定因素无处不在,投入与收获不成比例,复杂性思维针对简单思维(二元对立思维)那种线性、实体、分析、静态的思维等特性提出来的,具体说来,复杂性思维有下面一些特征:非线性、整体、关系、过程思维。这一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用复杂性思维来诠释与构建教学,把教学目标看作是一有机的整体,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计划中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具备很强的教育机智来选择和确定教学方式。

3.课堂教学理念的变革

教育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主体性认识。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的,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理念才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改革折射出教师怎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呢?一般说来,诸如回答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知识观、教学本质观、教学目标观、教学手段观、教学组织观、教学过程观、教学评价观等这样的问题,这就构成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中折射出课堂教学理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趋势。课堂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已经从单一的马克思主义转向实用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存。

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课程教学资源、学生的朋友、平等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情感需求的人、要求全面发展的人;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法律上是平等的,在学业上是“教学相长的”,师生要相互尊重和爱护,反对教师是知识和技能上绝对的“权威”;教学是生成不是预设,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前提的实践活动,旨在学生运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的构建知识体系,学习方式既可以是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积极主动的探究和发现,也可以是在教师讲授下有意义的学习;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全面,评价的方式要多样,突出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学生成长袋”,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发展,评价的主体要多元,老师、学生、家长和学校等相关利益方都要参与。

启示二 课堂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从其历史沿革和当今理论基础可以看出:(1)我国传统教育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2)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充分独特性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后现代崇尚差异性,认为世界是多元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理解。(4)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每个人都拥有8种智能,他们相互独立,在解决问题是相互支持,人与人的差异主要在于人所具有的智能的组合不同,倡导差异教学,主张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功。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现有效教学的着力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真正落脚点的地位,带有综合性的性质: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现、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和实施等,最终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组织形式中,即以何种结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活动,并表现为何种时间系列。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只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发挥其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地推进,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国内的专家学者,中小学老师,实验学校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思考。但是囿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戴着脚镣跳舞”,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还是原来的几个任课老师,一个固定的教室、学生人数较多(30—60人)的班级。现有条件下如何革新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梳理一下,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下几点:

1.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班级为基础上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和学习环境;探索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计生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体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改革班级授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改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改进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工作。例如,空间上,现在许多学校采用的“马蹄形”座位安排,还有案例中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围桌”的座位,将过去的单向结构给位为多向结构,单向的信息交流变为多向信息交流。时间上,上海育才中学对课时安排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行大课(55分钟)小课(30分钟)相结合。过程上,从问题开始、创设情景、解决问题,学生上课处于最佳精神状态和最佳环境中。个别化上,发达地区学校大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采用多媒体教学,电脑辅助教学(CAI),网络教学,并且由国家教育部和各个学校开发出许多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个别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3.大力引进、借鉴、整合国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结合学校实际条件寻找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在“本土化”涌现出来的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个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有: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洪家楼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考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趋向灵活多样、博采众长。其中,正如我们看到的,其倡导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将“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队教学”整合起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启示三 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于是,新课程倡导并提出了学生的三大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并由此衍生出新课程的几种新的教学样式:对话教学、体验教学和生成教学。

1.倡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主学习的特点体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的;学生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学习者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能由他人代替的。较之以往的课堂教学,自主学习重在强调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模式去学习,而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有主见地去探究知识,接受知识,在积极主动的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

2.强调合作学习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贯彻新课程实施也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合作认知、情感、技能、行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合作学习结合了个体学习和竞争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参与方式,提高了学习的社会性和效率。

3.关注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4.主张对话式生成

该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以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师生教学生活质量的过程。有研究者对于对话教学的特征概括为,对话教学是民主的、平等、沟通、合作、互动、交往、生成、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主要发生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文本也是作者赋予了生命,体现了作者的认知、情感、与生活背景。这样对话教学就可以看作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灵魂相遇与精神交流,从对话的主体上可以分为师生、生生、生本、师本对话。师生在对话中表达生命的体验、展示生命的个性和追寻生命的意义。

5.体验受到重视

强调以体验为中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一般发展是一种教学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体验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构建意义,生产情感。简言之,体验教学就是“为了体验,在体验中,通过体验”的教学。

6.把生成看作最高目标

生成是相对于“预成”、“既定”的说法,生成教学构成了一种新的教学价值追求,反对教师对于学生一味的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生命的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生成教学的特征有复杂性、动态性、情境性、偶发性。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约翰·尼莫教授用排除的方法说明生成课程,生成教学不是“罐头式、木乃伊式、偶然随意的”教学。生成性课堂教学,概括起来说“是一种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其主要意旨在于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它具有非线性、具体性、多元性、差异性、互动性、突现性、和创造性等特征。

启示四 课堂教学改革的外显“标志”:教与学行为的变革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展现出来的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的实体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有能动性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实做到学、做、教互动合一的局面。教师教学行为围绕教学的全程展开,做到“课堂教学(学中做)──实践活动(做中学)──内化教学(反思体验)。在其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演变为一”个退居“幕后”的“导演”,把原本就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了学生,激励、帮助、调节、引导学生完成了整个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课堂上,教师的“又所为和有所不为”,课堂教学既在教师的引导下又不在教师完全的掌控当中,课堂是流动的、情景性,不是预设和管制的。唯有如此,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才能在课堂学习当中体验学习的方法和过程,体验与人合作和学习的乐趣、并且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课堂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改革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传统班级授课制中教师讲学生“静听”,学生“单兵作战”,学生是冷冰冰的没有情感的“学习机器”的现状改变为学生“团队合作学习”、“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动起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绝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学生在积极活动、学习、探究、发现,课堂是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有感情参与和智力活动中构建和生成的。“课程即生成,课程即活动”在课堂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我们看到,学生学习行为转变的背后,其实蕴含着更为深层次的学习理论的变革:学生的学习理论已经由传统的“联结学习理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的联结,过分强调“强化”,转向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并且整合各种学习理论,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其课堂学习当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小品表演运用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充分信任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同学们自己表演和观赏他人时,学生就不断的受到了多种形式的“强化”。学生在理解了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展示,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主动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真正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启示五 课堂教学改革的局限性:动力缺乏和问题凸显 1.缺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真正动力

在这些涌现出来的较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无一例外都是迫于学校生存的压力下,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革,因此具有强烈的改革动力。然而,对于一般的自上而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始终没有看到确实有效的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反过来,改革的阻力倒很大,有学校文化、家长、老师、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因此没有解决课堂教学改革动力的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广泛持续开展的真正原因所在。而且,正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课堂改革动力,课堂教学改革成果很难复制,并且难以大面积推广。还有,课堂教学改革多数停留在小学、初中等比较基础的阶段,在高中阶段却难有所作为,课堂教学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

2.课堂教学改革中日益凸显的问题

综观当下课堂教学改革,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问题同样十分明显:(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流于形式。(2)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偏失。课堂教学评价只关注到了一些表面的东西,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评价的本真与宗旨,即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在评价的频率上、在质量上、主体上都有问题。(3)课堂教学过程缺乏实效性。生成和动态往往流于学生一讲到底、随心所欲,所有的问题都与生活联系起来,这种课堂的“混乱”表面上看起来是活跃,直接导致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4)课堂教学手段僵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然而,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不再考虑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考虑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滥用多媒体。教学过程过于严密和紧凑,学生和老师都成了多媒体的俘虏。而且,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当,造成教学速度过快、容量过大,效果反而不好。

余韵:课堂教学改革的“秘密”

现在的家长很重视教育,但是大多数人对于教育教学的看法和理解却很陈旧,大都停留在自己学生时代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这也是教育改革的重大阻力之一,然而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漠视。因此,一方面是政府要还民众教育知情权,知道什么是优质的教育,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另外家长也应该争取对于教育的权利,不要仅仅满足与对于学校升学率等粗浅的了解,要尽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因而,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的做法,运用现代媒体大力宣扬新的教育理念,使民众破除旧观念,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真正了解课程改革,知道好的教师上课应该是怎样,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怎么样。在全社会的关注下,教育才能成为社会的真正焦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外部动力就很强了。

7.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篇七

一.找准切入点,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差、慢、费现象, 与我们教师处理教学内容不科学有很大关系。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其它方面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更为重要。在整个语文教学中, 处理教学内容是关键, 它往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科学的优化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使学生始终充满兴趣, 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优化教学内容, 就是要在了解学生和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定位重点和难点, 有效整合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 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直接将教学指向达成目标的关键处, 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犹如庖丁解牛, 关键处下刀, 一切迎刃而解, 不费力, 不伤刀, 效果好。这样, 学习内容简明有趣, 思维导向明确, 使学生学有目标, 思有方向, 都能专注于所学所思, 学习兴趣高, 探究欲强, 思考有深度。

二.着眼兴奋点, 优化教学策略

现实生活中, 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 也许很多时候和课堂教学并不密切, 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 抓住它们, 因势利导, 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 在第一节课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之间关系后, 本想第二节课引导学生赏析人物形象, 但课间学生兴致很高的议论着昨天本岛的特大新闻:一个人被杀多天, 尸体腐烂, 昨天才被发现。大家都在交流社会上的议论、坊间的传闻, 猜测做案凶手。见此情形, 我改变教学策略, 决定来个暗渡陈仓, 实现学生的兴趣转移。上课伊始, 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警察, 昨天发现的凶杀案你打算怎么去破案?”学生小议之后, 我便说:“昨天凶杀案大家是没机会侦破啦, 今天我想让大家真正当一回侦探, 破一千年悬案, 怎样?”学生一下群情振奋, 迫不及待地问是什么案。我说:“其实这案不复杂, 凶手也都在, 难就难在断定谁是杀人主犯。大家有没有兴趣来断这个案?”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后, 我说:“杜十娘的故事大家已了解, 请问, 使她跳江自杀的主凶是谁?”学生立刻来了阅读兴趣, 投入对文章的研读, 在“破案”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的解读了相关人物, 很好把握了几个主要、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识了封建社会窒息生命的残酷。

三.立足自主探究, 优化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而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 改变以往“教授、告知、统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的体验, 注重学习过程的相互交流, 相互合作, 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的需求。”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 这种需求尤为强烈。所以, 要想学生对课堂充满憧憬和激情, 课堂教学就必须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 要把教师“告知”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探究”式的教学。探究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是学生交往、合作和分享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点, 可以从探究性提问和探究性讨论入手,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表达和展现自我的空间, 创设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8.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思考 篇八

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是有效课堂的先决条件。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将之视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的平台,就会自觉深钻业务,提升个人素质,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的准备与实施。语文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与语文素养,会令学生佩服、敬仰,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仿其行。这是比教学方法或技术更为重要的一点。

语文的有效课堂是对文本、教材及相关资源进行了有效地处理,突出了学科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现代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头脑中发生的认知过程,不管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学习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减和顺序的调整,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重新组合;对板书的设计,课外资料的征引,课后附录的配合,甚至影视音响的使用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使重点更加突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成能力,以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有效课堂要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心理学家认为,积极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例如,在备课时认真地设计新课的引入,讲究开头艺术。或用简洁的演讲引入,或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或用时事引入课堂,或用名言警句引入新课,等等。总之,课堂的引入既紧扣本节课的重点,又不落入俗套,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使引入具有新颖性、趣味性、引领性和探索性,预示着课堂高潮的来临,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期待。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有效或高效的。再如,教师的提问也要注意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揭题后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一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教者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达成了有效的课堂境界。

语文有效课堂离不开多层面多形式的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语文有效课堂构建的重要途径。从层面上说,可以是感知性地读,可以是感悟性地读,可以是有感情地读。从形式上说,或轻声读,或默读,或吟诵,或朗读,或精读,或略读,或分角色读,或引读。根据文本的内容和情感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读或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在读中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在读中插上思维的翅膀,在读中汲取文本的精华。这些都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必须。

有效课堂要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质疑,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大胆完整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歌德说:“凡是你未理解的,均不属于你所有。”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使课堂具有民主氛围。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自己的需要和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顿悟才容易产生。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不同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在课堂上,教师参与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一起对问题、生活现象进行评判、对比,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容易轻松愉快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并有所创新,从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语文有效课堂要能有效及时地进行课堂反馈。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仅仅是一种权威影响的释放,忽视学生的存在,低估学生合作的意义,不平等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生上课时的注意状态、思维状态,都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积极地调控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目光,既要关注全场,又要关照个体。既要对大众传递关爱和喜悦的信息,也要对个别传递提醒和监督的信息。有效的教学是和有效的课堂调控紧密相联的,教师的课堂预设不论多严密周到,也是无法避免有些意外问题产生或突发事件发生。如果教师具有了相应的教学机智和应变技巧,这不但不会影响到课堂的有效性,甚至还可能生成恰到好处的教学情景,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反而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围绕目标通过提问、讨论、检测等形式来获得积极的课堂信息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措施。课堂反馈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知识是否有效地转化成能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尽可能具有可测性。检测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的问答,可以是学生间的互问互答,可以是对问题的书面作答。课堂信息反馈的面要大,教师对信息的反馈评判要及时。

语文有效课堂还要求教师的提问或要求学生探究的课题(作业)要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紧扣课堂教学的主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应努力避免简单的“是非”问练习、机械的重复性练习,设置的问题要有理性的挑战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成功并不像想像的那么难。请你结合课文说说自己对获得成功的感受和体验。”这个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既理性地回顾认识自己各自不同的生活,增强生活的阅历感,又训练了学生较深程度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

9.有效语文课堂的一些思考论文 篇九

周至县第三中学马周科

2012年11月12日----16日,我有幸参加了2012年西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研训班培训,之后在县局教研室组织下开展了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培训期间,听取了陈海兰、安保仁、胡卫平、宋德铭、贾玲、汪香志、张韧等教育专家的报告,以及优秀教师刘鹏、许盈老师关于“课堂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的经验介绍,后县教育局组织下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在教研室专家高伟鹏、李苏鹏等的指导下了解了我们教学现状,开展了教学实践活动,参加了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结合我们正在开展的高校课堂,感觉收获颇丰,现整理如下。请各位专家指导,同辈共享。

一、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绩与优点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我们许多老师已经初步掌握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在课堂中体现出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突出体现了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再如,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重视学生的发现过程、探究过程和情感体验。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和研究性学习,编写导学案。所有这些都是近年来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靓点。

教师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并制作教学课件,呈现了传统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也较好地运用了数学公式编辑器、几何画板等工具。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增强感染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对教材的把握能力不强。绝大多数教师能较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教学要求,但一些教师对教材的思想性挖掘不够,没有吃透教材,把握不住教材的思想体系,没有落实好明确的“三维”教学目标。

2.一些教师在教学处理方面有失误,有些课堂形式主义现象。高校课堂学来了形式,没有充分消化理解,导学案编写简单套用“公式”,简单的时间分配的教学模式,甚至用不当的教学行为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没有体现出师生之间 1

协作和平等对话的新理念。

3.个别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欠缺,花架子多。首先表现为教学的科学性不强,驾驭课堂的能力不不足,有的课头重脚轻、虎头蛇尾,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能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突发性的问题,课堂教学的效益低,数学语言表述不准确,甚至有科学性错误;其次表现为教学的随意性问题,为了追求某种效应,信口开河,在教学中废话很多,影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

4.一些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该注意到,一些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正是忽视了这个基本原则。这不仅仅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和操作上的问题,这些方面值得重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三、建议与思考

对于当前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突出成绩,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好的教学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先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应用与推广,而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克服和改进。在当前形势下,我们中学数学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积极推进高校课堂,不盲目照搬别人的东西,关键是抓住高效的本质。

第一、“学生如风筝,老师应为抓线者”。最初以为高效课堂便是老师讲的越少越好,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恣意发挥。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确思维活跃,但却天马行空,抓不住重点,细枝末节成了学生讨论的主要对象,一堂课下来,教学任务完不成,学习效果更是无从找寻。我想这并非高效课堂,听了专家的报告,重温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回顾上课过程、学生听课学习的状态。我想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听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对题意的理解,将学生偏差的理解引导回来,使他们在展示环节能够直指教学重点,令课堂重点突出,展示流畅。另外,对每小组展示后的点评也很重要,发现每个小组展示的优点,将这个优点放大予以表扬这样就使得小组之间即形成竞争又相互学习优点的氛围,让他们的展示更加精采,更为学生的展示在无形中规定了方向,也更能促使他们在预习和对小组学习全力以赴。

第二、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模式远航之帆。

如果说高效课堂是将学生渡过成功彼岸的航船,那么小组竞争合作机制便是高效课堂远航的帆。小组建设从分组、选组长到培训组长都应进行指导,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受益,分组、选组长不仅要根据性格、性别、成绩,更重要的是将热心乐于奉献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以这些学生的热情去感染组内学生,以达到组内和谐互助互利的目的。组长的培训更是关键,教给他们方法并发挥他们的特长——用热情和组长的奉献精神打动组员。经过精心组织和优化,可以使基础较差成绩不尽人意的学生都尽力学习,尽情展示,这小组竞争机制成为高效课堂得以高效实行的有力之帆。

第三、用好教材,善于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用好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新教材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栏目,就是阅读材料。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与数学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者是联系实际的知识,是编者精心编撰而成的,集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而且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数学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3.贴近高考实际。数学课堂注意新课改的精神和面对高考两者如何结合的问题,细致分析教材。例如,“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一节,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虽然是“了解”,但公式应用仍然应是重点,作为新教材,它一开始从“直观感知”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空间形象与概念,而“直观感知”的重要手段就是画物体的三视图,近几年的新高考卷很重视这方面的考查,从此可见根据三视图求体积是重点。这样备标备材备教备生备考,给了老师们很大的启示,即寻找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第四、深挖教材,提高个人的教学技艺。

1.力求吃透教材。例如“曲线与方程”一节。在课前应细致地分析了教材,这一节揭示了几何中的形与代数中的数相统一的关系,为“数”与“形”的相互

转化开辟了途径,这正体现了解析几何这门课的基本思想,学生只有透彻理解了曲线和方程的意义,才算是寻得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入门之径。因此要求学生能答出曲线与方程间必须满足两个关系才能称作“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对教材的把握的深、透、细成了这堂课成功的基础。

2.循序渐进,明确目标,正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切不可仍旧采用老一套的教法,同时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要把握好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切不可任意拔高教学要求,追求教学中的一步到位。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对所授内容有明确合理的定位,3.充分发挥例、习题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在新教材中,例、习题与老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既考虑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作用,又考虑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同时又涉及到数学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例、习题,发挥例、习题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要以学科知识作为载体,在学生获得课本知识的同时,亲自体验了知识发生的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探究数学本质的欲望和动机,进而促进知识的升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上述是我参与参加了2012年西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研训班培训之后,对高效课堂实践的感受和思考。高效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还有更长远的路要走,要想有更辉煌的战果,还需继续探索,开拓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形成是有实验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

2012年12月13日

2012年西安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研训班研修论文

对当前中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一些

区县:周至县

学校:周至县第三中学

姓名:马周科

10.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篇十

伴随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探讨,有关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其实,很久以来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建国以来,在历次课程改革理论实践的探究中,我们不乏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背后是不是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因素?这些共同的成功因素是否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呢?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对国内建国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进行了梳理、比较和研究。

一、从理论层面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学流派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小学教学产生一定影响的教学流派共有9个,分别是:

1. 卢仲衡:自学辅导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邱学华: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 黎世法:异步教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场所 4. 张熊飞:诱思探究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5. 李吉林: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 6. 王敏勤:和谐教学——帮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规律 7. 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法——利用规律提高外语教学效率 8. 马 承:三位一体教学法——为学英语快速奠基 9. 顾泠沅:青浦实验——来源于实践的有效教学策略

下面我仅就其中的四个和本话题关系比较密切的做一下简单说明:

(一)卢仲衡:自学辅导实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产生背景:

二十世纪中叶,“程序教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主张用“小步子”和“及时强化”为原则来编写教材。因为小步子学生才够得着,及时强化学生的正确行为才能得以保持。卢仲衡的“中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最初其实就是对美国“程序教学”理论的再实验过程。

经过实验发现,尽管程序教学有很多优点,如体现了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但其实效性并不像国外有些报纸宣传的那样堪称“第二次产业革命”。其实从20世纪若干年来移植国外教育理论成功不多的教训表明,西方教育理论不少是脱离中国国情的,很难在中国以其原有的形态扎下跟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要使舶来的理论为我所用,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改造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卢仲衡结合“程序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点,开始编写自学辅导教材,进行自学辅导进一步实验,并提出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

2.自学辅导课堂教学模式——“启、读、练、知、结”。

“启”和“结”是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的,占15分钟左右;“读、练、知”是在中间30分钟不打断学生思路的状态下进行的。快者快学,慢者慢学,学到课本中指令做练习处就做练习,并核对答案。

具体说:“启”就是从旧知识引进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有迫切需要阅读课本和解决问题的要求。启发不是讲课,教师两不代替:一不代替学生阅读,二不代替学生思考;“读”就是阅读课文;“练”就是做练习;“知”就是当时知道结果,即时反馈。读、练、知三者可以交替进行,读懂课文就做练习,做完练习就对答案,又读课文、做练习、对答案,如此交替地继续学下去,直至老师小结才停止;“结”就是小结。在小结中,教师必须有的放矢,概括全貌,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做题规范化,解决疑难问题,促使知识系统化。

3.自学辅导教学的优点

学生注意力集中。每堂课在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以视觉为主,动手、动脑、动耳、动口,多感官相互作用,大脑各区域轮换地兴奋,学生就不会觉得疲惫,注意力就会始终保持集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独立阅读能力、独立审题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独立操作能力。

自学辅导实验的验收指标关注学科全面发展。自学辅导实验验收四项指标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自学能力成长、自学能力迁移、学科全面发展。强调数学学习不能挤占其他学科时间。

又称“三本教学”。单独编写的课本,适合学生自学;特殊的练习本,留有空白的地方,便于学生做题(答案附于练习本后)位置固定,便于教师检查;测验本不附答案,便于教师检查学生做练习的真实程度。

自学辅导实验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成效明显。因为用视觉比用听觉更适应大多数学生。尤其学习不好的学生,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

自学能力提高后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

(二)邱学华:尝试教学——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1.产生背景:

1951年,在小学当代科教师的邱学华发现,教师先讲、学生听懂后才练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累,且教学效果不理想。1956年,邱学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深造并留校任教。边教书边到附小搞教学实验,发现让学生先做题,然后教师再讲效果比较好。以此为起点,2000年完整提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新观点,形成尝试教学理论的核心。

2.尝试教学课堂操作模式——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其教学程序分七个步骤:

第一步,准备练习。对解决尝试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先进行准备练习,然后采取“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引到出尝试题,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解决尝试题铺路架桥。

第二步是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为学生的尝试活动提出任务,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之中。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解决方案。第三步是自学课本。这一步是为学生在尝试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提供信息。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自学课本之前,教师有时可提一些思考问题作指导,自学课本时,学生遇到困难可以提问。同桌学生也可互相商量。通过自学课本,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下一步。

第四步是尝试练习。尝试练习根据学科特点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巡视,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尝试练习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尝试中遇到困难,可以继续阅读课本,同学之间也可互相帮助。

第五步是学生讨论。尝试练习中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看法可以争论,学生在此过程中开始尝试讲道理,之后学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尝试结果是否正确,教师讲解也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

第六步是教师讲解。这一步是为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有些学生会做尝试题,但可能是按照例题依样画葫芦,并没有真正懂得道理,因此需要教师的讲解。讲解不是什么都要从头讲起,教师只要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之处重点讲解即可。

第七步是第二次尝试练习。这一步是给学生“再射一箭”的机会。在第一次练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之后,得到了反馈矫正,进行第二次尝试练习,再一次进行信息反馈。这一步对学困生特别有利。第二次尝试题应与第一次不同,或稍有变化或采用题组形式,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讲解。

(三)王敏勤:和谐教学——帮助学生从学习中寻找规律 1.形成与主张:

王敏勤的“和谐教学法”是融合暗示教学法和沙塔洛夫教学法而形成的。所谓和谐教学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王敏勤认为,首先,和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教学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们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康发展。相反,如果它们配合得不够合理,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和谐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从不和谐到和谐,又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达到一种新的“和谐”。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教学过程的不断发展,使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协调状态。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准确把握各种教学要素和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时调整各种要素的搭配关系,使教学过程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和谐状态。

随着研究和实验的深入发展,王敏勤又提出了和谐教学整体建构的原则:和谐教学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观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部分后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总是先部分后整体。而王敏勤认为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所以在教学中也应该是先整体、后部分。根据整体建构的原则,在一个学段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学段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学期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册教材的知识结构;在一个单元(章)初,教师要引导学生粗知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而每学完一个单元要及时回归到整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学完一册教材要及时回归到整个学段的知识系统。在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把主要学习任务(而不是次要任务)交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问题的解决,完成了主要任务再完成次要任务。这样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课堂效率高。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知识结构图理清教材的思路和各部分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知识树、线状图、网状图、表格、简笔画等,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来设计。如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可以画一棵知识树,每一册教材也可以画一棵知识树,知识树可以挂到教室的墙上,学生一入学就要让他学习这一知识树,让他知道在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或数学学科要学习哪些知识,要学习的每一部分知识都是这棵知识树上的一个分枝、一个叶片、一个果实。

2.课堂教学模式——三段八环节

最初,和谐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八个环节,即: 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知识准备两个环节;

导学阶段,包括明确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三个环节;

应用评价阶段,包括激活练习、达标测试、推荐作业三个环节。在准备阶段的“身心放松”环节是和谐教学的特色。常用的心理放松法有音乐放松法、诗词放松法、心理想象放松法等。

在导学阶段的“艺术精讲”也是和谐教学的一个特色,要求教师在精讲时不但要注意语言和手势的教学艺术,在板书时要运用纲要信号。艺术精讲还包括在课堂上适当地播放音乐。音乐如果用得好,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特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应用评价阶段的“激活练习”是和谐教学的又一特色。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把单调的课堂练习变得活泼多样,如可以采取做游戏、抽签问答、接力做题、表演课本小品、抢答竞赛等方式。

在新一轮的课题实验中,王敏勤又提出了四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要向学生出示或说明这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是自学指导,整体感知。教师提出自学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在自学的过程中本着先整体后部分、先宏观后微观的原则,先整体感知、理解教材、直奔主题,不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这样学生才能高效率地自学。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可借助知识结构图(纲要信号)来理清课文的主要结构和解决主要问题。

三是检查点拨,探寻规律。教师在检查学生自学结果时,不仅要看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教材的规律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整体思维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练习达标,拓展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包括教师的点拨),初步找到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然后运用这一规律和方法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教材,完善和巩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

“四环节”的教学模式与原来的“三段八环”相比,更便于教师操作,强调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青浦实验——来源于实践的有效教学策略 1.产生背景与理论支撑:

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青浦数学及格率仅2.8%。作为青浦数学教研员的顾泠沅为了改进青浦数学教育而进行的一场实验改革。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具体说是“实践筛选”的方法,在1980年青浦实验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概括为4条有效的教学措施:激发兴趣,让学生在迫切的要求下学习;处理教材,组织好课堂教学层次、序列;改进方法,在讲授的同时辅以尝试活动;效果反馈,及时调节教学。

它们又分别对应了四条教学原理:

第一,情意原理,即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通过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以及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序进原理,即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层次和结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的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序进原理实际上是对知识结构(包括“教材结构”与“教学结构”)的关注。第三,活动原理。研究者建议教师采用“尝试指导”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边尝试,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反馈原理。教师及时、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2.青浦课堂教学模式

青浦县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主要得力于上述四个教学原理的综合运用及其所延伸出的教学策略。实验的主要教学方法大致包括以下步骤:诱导-尝试-概括-变式-回授-调节。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诱导。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中进行尝试学习。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予以调节和促进,使之保持明确指向并维持一定的程度。

探究知识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学生改变了以往被动听讲的学习方式。通过逐步试探和试验,在讨论和研究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则拟订适合学生水平的尝试层次,确定“高而可攀”的步子,防止难易失度。概括结论,纳入知识系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尝试所得,概括出有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然后通过必要的讲解,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从而将其纳入学生的知识系统。

变式练习的尝试。对于一般结论,教师运用概念变式、背景复杂化和配置实际应用环境等手段,编制好顺序排列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方面的尝试。编制练习必须注意:应使练习的思维过程具有合适的梯度,逐步增加创造性因素;有时可将一道题进行适当的引申和变化,并使之与尝试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题的组合应有利于学生概括各种解题技能或从不同的角度更换解题的技能和方法。此外,还可用多种形式给出问题条件,使学生受到训练。

回授尝试效果,组织答疑和讲解。教师搜集与评定学生尝试学习效果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堂巡视、课内练习、作业考查等。教师通过及时回授评定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组织答疑和讲解。答疑要答在疑处,解决疑难问题;讲解则是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使研究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并通过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对那些不易被学生发现的问题给予适当指点。

阶段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在一个单元或一章一册教学完毕之后,要进行关于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其中尤以“阶段过关”最为重要。教师应当给掌握阶段内容有困难的学生以第二次学习机会,针对存在问题帮助“过关”。教学细节的调节与阶段结果的调节,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改善教学系统的控制性能。

上述五个程序并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特点而加以调整,也可以在某个方面有所侧重,其中尝试学习是中心环节;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尝试创造条件;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是把尝试学习所得的知识更加明确化和系统化;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以及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调节,是为了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尝试学习的水平。

二、从实践层面梳理:国内目前比较有影响的学校有效教学改革 1.盘锦课堂教学模式:

盘锦市教育局在魏书生主持下,2002年初,以1号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市直各学校开始执行“盘锦课堂教学模式”。即“定向、自学、释疑、探究、互测、自结”。①通过“定向”来帮助学生把握一节课的“全局”,确定重点、难点,明确学习目标。

②教给方法后“自学”。

③在“导学释疑”“合作探究”中深化重点,突破难点。④通过“测试”“自结”,达到知识的强化、运用的目的 2.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学:关键环节——导读

例如:数学课《分数的乘除法——分式乘方》。

8:20上课,教师首先用投影仪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内容 8:22学生自读教材、做例题、教师巡视指导; 8:30学生上前面板演例题,师生一起检查纠错;

8:37教师讲解,师生共同总结出分式乘方运算性质:“分数乘方是把分子、分母各自乘方”;8:40学生自己做课后练习题;

9:00学生再上前板演,师生纠错; 9:05下课。

例如:语文课《核舟记》

整节课都是学生看注释翻译,教师仅在最后的4分钟时间总结了文章的写作方法。

例如:历史课《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自学指导题:“请同学们读课本119-123页内容,细读大字,快读小字,浏览图片,积极思考以下问题,6分钟后比比谁回答的好。①课本介绍了哪些科学巨匠,他们的主要贡献及影响是什么?②科学巨匠的队伍是庞大的,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巨匠,请说说他们的成就。”短短的一段话把学习内容是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解决什么问题都说得清清楚楚,而且引入了竞争,还有内容的拓展。自学结束后,前后四位同学交流一分钟,学会的教没学会的,即“兵教兵”。随后的提问检查主要对象是中下等生,体现了“优待差生,差生优先”的理念。

后教:教师所教内容必须是学生自学讨论后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

当堂训练:洋思在当堂训练上求真务实。本节课的内容必须本节课掌握、消化、巩固,即“堂堂清”,洋思的课堂训练占15分钟,训练题是同组教师提前商量挑选出来油印好的,有选择、连线、填空和问答。容量是16K纸一张,题目内容不仅有基础知识,也有运用和拓展性题目。如语文课《宇宙里有什么》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三种说明方法,训练题就有“运用学到的1-2种说明方法,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某一文具。”历史课上有一道“实践探究拓展思考题”:“相对论推动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但核用于战争,却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爱因斯坦在去世前提出令人深思的话题:我们将结束人的生存,还是人类将结束战争?今天科技迅猛发展,由科技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请你就“人类该如何利用科技?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可以看到,当堂训练与考试相似,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当堂批改,下课立即收交。整个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全力以赴、全神贯注、是思维的紧张,因而换来学习的高效。

洋思有三清运动。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不留尾巴。实际上是即使复习巩固,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理论的具体化。洋思中学最后的复习,教师用的是“背诵讲义”,这是洋思的一大法宝,他们要求总复习抛开课本,只要背诵讲义,各课需掌握的知识点全在其中。

洋思人认为“课改的目的是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将课堂变成师生高效发展的课堂,共赢的课堂。”洋思不否认在现有体制下学校对分数的追求,他们说“追求分数是现实背景下必须做到的,没有分数今天就过不了关,追求分数是生存的必须,现实的必须,发展的必须。”但“追求分数必须科学合理,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3.杜朗口课堂教学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检验,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别组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示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研究才杜郎口中学明朗:只有先学,有一定基础在课堂上才可能有话可说、有据可论。只有充分预习,才会有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学生的预习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学生用双色笔做预习笔记,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完成。预习环节是学生通过自学或组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文本的挖掘、思想内涵的体验,形成自己的作品:一题多解,不同角度、侧面观察分析问题;感悟情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写诗作词,用歌声、相声、小品、舞蹈、图画等个性化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经过充分预习,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在各方面还显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对成功实践中隐含成功因素的思考

综合以上四个关于教学理论和三个教学实践的模式,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有一些共通的地方呢?

实验名称 准备阶段 导学阶段 应用评价阶段 卢仲衡自学辅导实验

邱学华尝试教学

准备练习自学课本—尝第二次尝试练——出示尝试题 试练习—学生讨论习

-教师讲解 导入新课,自学指导,整练习达标,拓明确目标 体感知 展提高

检查点拨,探

寻规律

读、练、知、王敏勤和谐教学

顾泠沅青浦实验 盘锦课堂教学模式

杜朗口课堂教学模式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

诱导 定向 预习(自学指导题)

尝试-概括-变式-回授 自学、释疑、探究

展示 先学,后教

调节 互测、自结 反馈 当堂训练 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发现,成功的教学模式有其共性特征。

(一)从课堂结构和内容看:

1.关注教学环节的根本性变革。虽然每种教学模式包含的步骤、方法有差异,但都可以包含在三个阶段里,即准备阶段、导学阶段、应用评价阶段。

在准备阶段,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都极其重视学生学习新知识前的准备工作,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他们有的是课堂上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启发、诱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有的通过教师准备具体的学习目标,给学生尝试任务,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有的是在课堂上新课伊始完成导学任务;有的干脆把导学放到课前去完成,将预习环节纳入教学流程。总之改变传统的学生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而是需要带着问题、带着思想、带着对新学知识的或深或浅的理解来听课。

导学阶段,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无一例外地打破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甚至都没有保留那种我们新课程改革后很多教师采用的对话教学模式,不是亦步亦趋地将教师的话语权一点一点转给学生,而是无一例外地倡导学生自学。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自学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各司其能: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核心特征是启发性,“循循善诱”,学生要真正实现主体地位,核心特征是独立性,独立学习、独立思考。教师的教探讨的其实不是教法,而是学生的学法。为了学生学得好,教师应该怎样教。力图使学习规律变成课堂上可操作的方法,寻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注意掌握教育的时机,即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应用评价阶段,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一例外地强调当堂反馈,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学情作为自己授课的起点,教师将强化反馈环节作为提高自己教学质量的保证。在这些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里,他们都不回避分数在当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如洋思中学校长所说:“追求分数是现实背景下必须做到的,没有分数今天就过不了关,追求分数是生存的必须,现实的必须,发展的必须。但追求分数必须科学合理,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代价。”

2.关注课堂教学的层次与结构。

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成功教学模式的实践者都意识到,要想让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内化,需要考虑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网络化结构。比如和谐教学探讨的知识树、每学完一段知识就引导学生及时回到知识的上位系统,洋思中学在最后的备考阶段引领学生背知识结构图,都体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结构与层次的关注。教 师备课中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更多体现了对教材结构、教学结构的关注,有步骤提高所呈现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

3.关注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性。

分析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他们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洋思中学明确提出“课改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要改变过去少、慢、差、废,实现多、快、好、省,将课堂变成师生高效发展的课堂,共赢的课堂。”“课堂要打假,要挤水分,挤假学假教的水分,不让一分虚过,不让每一个虚坐。”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成功教学模式的实践者都意识到,只有面对真实的学生,进行真实的教学,才是教学成功的起点。

4.关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在成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意识到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主动地学习。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将教学活动更多的纳入教学体系。不再让学生通过听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读书、尝试完成任务等以“看”“活动”为主途径获取知识。学生边读书、边听讲、边动脑、边动手,不同的感官交替进行,防止疲惫感产生。事实证明,通过看获取知识比听对学困生更有利。

5.关注评价对有效课堂教学的推进作用。洋思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办学理念,什么叫“好”,不是指全都升上重点中学,而是无论学业还是行为习惯,特别是行为习惯在原先基础上都有很大的改善。杜郎口把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作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评价系统已经成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的助推器。

上一篇:按时反义词是什么下一篇:幼儿园美术教案甜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