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2024-08-17

读《探索与发现》有感(共17篇)

1.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一

观察与发现

——读《论语》有感

坪山新区六联小学三(3)班纪梓津

我在书上看到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叫唐宗普金的姑娘在洗衣服时,小偷无赖格桑趁她不注意,把她的一枚金戒指偷走了唐宗普金报了案,可无赖格桑怎么也不招。法官只好说:“此案又没有旁证,你们干脆一人拿一个得了。” 无赖格桑心想:这到不错,既顺从了法官,又不付代价就得到了一枚金戒指。于是点头同意。可唐宗普金却不同意。想想看吧,谁愿意将自己的东西平白无故地送给别人呢?法官笑了笑,说:“好了,现在证明,金戒指是唐宗普金姑娘的。因为她不想无缘无故地将金戒指送给别人,而无赖格桑却因为不须付出代价就能得到戒指,所以他同意这么做。”

就这样,法官根据二人的态度,判断出了谁是金戒指的主人。这就叫做“明察秋毫”。也就是说,去了解他人行为的原因,去观察他人做事采用的方法,留意他人做事时的神态,那么人还能把自己隐藏起来吗?

想知道怎样去破解别人隐藏的“密码”吗?听听孔子的意见吧!——“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2.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二

一、足够的空间、时间是快乐的源泉———提供孩子探索发现的基本条件

增进儿童对周围事物及自然世界的理解, 可以从儿童的主动发问开始, 即兴趣先行。儿童的自我发现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基石。那么, 如何引导儿童的自我发现呢?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走近自然

可以带着孩子到户外去寻找春天的感觉。面对五颜六色的花花草草, 他们会发出“为什么这朵花长得像喇叭?”这一类疑问。新鲜的事物总能激发起儿童的观察兴趣。如没看见过蚂蚁搬家这一现象的孩子, 不可能会提出关于蚂蚁搬家的问题。现代都市中的孩子, 走近大自然的机会都很少, 特别是老人带的, 只是在小区楼下活动, 更有甚者连楼下都不去。孩子在相对狭小的环境中, 没有新鲜事物的刺激, 就不会有新发现。

(二) 多给时间

从环顾四周 (被各种信息所刺激得应接不暇) , 到某种刺激的选择集中, 没有时间的保证, 是无法逾越的。如看到蚂蚁, 孩子们就兴奋不已, 而父母就说要换个地方, 把孩子拉走了, 这时的孩子还来不及发现蚂蚁在搬家的境界。所以, 儿童的自我探究和发现, 是需要一个过程和时间的。

(三) 允许“动手”

允许孩子动手, 同时鼓励孩子动用耳朵、鼻子等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孩子全脑的活动, 是需要全部感官参与的。对自然世界中物体形、色、声、味、轻重等各种属性的理解, 也只有全部感官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完成。因此, 家长不要紧张孩子弄脏了衣服、摸花了脸, 更不要嫌麻烦, 因为此时的孩子正在对某件事情或事物进行探究, 感官的加入有助于他们加深理解, 并发现问题。要知道, 每个人都是从不懂规矩、爱动手的“小人”聚变成为有作为的“大人”的。

(四) 坚持互动

每天从幼儿园回家, 家长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今天你有什么新发现吗?”家长有时可主动说出自己的发现, 以带动孩子, 形成家庭氛围, 巩固孩子爱观察的习惯, 提高他们发现的能力。

二、多种支持策略是实现快乐的途径———满足孩子探索发现过程中的需求

幼儿园阶段, 孩子发现的问题基本都是家长们司空见惯的问题。为帮助这一阶段的孩子能够进行有效的探索, 家长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 孩子的问题应区别对待

首先, 家长应注意到问题的不同, 这对探索能否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孩子探索有实际的、可能性的问题时, 他们在活动中能以自己为实验对象, 会产生切实的体验感受, 从而在自己这一生命阶段中具体地理解着这一问题, 为今后本质概括的理解奠定基础。

其次, 对于孩子暂时还无法探索的那些问题, 家长可以直接解答, 或者可以真心表示欣赏, 留待长大些再探究, 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那些有条件探索、孩子能理解的问题, 家长应尽可能地支持孩子独立、或共同进行探索。

(二) 家长的角色要有正确定位

在孩子探索的过程中, 家长应相信“无为而治”, 学会放手、等待, 懂得支持和欣赏。家长除了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外, 还要充当场地的管理者、支持者 (材料、经验、能力) 、欣赏者的角色, 让孩子在周围事物或大自然母亲的怀抱中, 尽情地张扬自己的探究欲望, 发挥自己的探索能力, 在各类问题情境中寻找解决途径, 发现新事物, 获得快乐体验与新知。

三、结语

儿童只有在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过程中, 才能不断地增进对周围自然世界的认识理解, 体验着快乐与痛苦, 坚实地成长着, 逐渐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有用良才。

摘要:幼儿阶段是各种基本能力形成的关键期, 所以成人应关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 追随孩子的思维与需求, 了解并欣赏孩子的好奇心, 少说“这不行”“那不可以”, 要适时适地采取放手、旁观、支持等策略, 以提升孩子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 使其最终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自主,探索,发现,快乐

参考文献

[1]董全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之我见[M].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0 (8) .

[2]达尔琼;仓木琼[J].学周刊, 2011 (5) .

[3]林丹凤.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时间与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 2013 (2) .

3.探索与发现 篇三

这是一篇介绍火星知识的科普说明文,大多科普类的文章会让人读了感觉枯燥、乏味,而这篇课文却没有给我们这种感觉。相反,单从题目我们就能看出这一定是一篇充满“人情味”的课文。的确,课文将火星与我们所熟悉的地球相比较,以“孪生兄弟”的名义使我们感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是那样亲切。全文围绕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通过火星和地球之间的比较,大胆推测,提出假设:火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并且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假设。

火星与地球之间尽管相隔数千万公里的空旷空间,却与地球有着很多神秘的共同之处:“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科学家们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这是全文的核心问题。这里的推测是有根据的猜测,也是科学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步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在大胆设想后,还要小心求证。课文的二至八自然段从两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证。首先证明火星曾经有水。根据有二:一是火星照片,二是岩石钻孔分析。接着追索“火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一个设问句,下面写水的来源,这里也提出了两种可能:一、“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二、可能“在兄弟俩诞生之初,水的成分就已经潜藏在一些矿物中了。当火山爆发时,这些矿物便分离出水,随着熔岩释放出来”。设问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条理更加清晰,纲目分明。同学们,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可以运用设问,让自己的作文显得更加有条理。

这颗与地球如此相似的星球为何最终没有像地球那样孕育出纷繁复杂的生命?课文接着写火星上留不住水的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导致了这个结果—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使得火星表面的水“集体大逃亡”。火星表面水无法存在,找到生命的希望一样是渺茫的。至此,课文开头提出的问题“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已经部分得到了验证。但是作者笔锋一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推测:火星的生命有可能在地表下孕育。这个“谜”需要我们继续去研究探索并加以验证。

科普说明文的最大特色是语言的准确性。不管是“推测”“推断”的区别使用,还是“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的猜测,都充分体现出文本语言准确的魅力。本文最精妙的地方还在于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如“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家常便饭”“致命缺陷”“一去不复返”“集体大逃亡”“裹挟着逃向”等,迅速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比拟手法的运用,放在这里也很贴切,使得原本严肃的科普短文多了一些随和、温暖,让我们轻松地获得对复杂科学问题的认识。

同学们,宇宙无极限,探索一样无极限。有关“火星上的运河”“火星人大战”“火星上的狮身人面像”等的猜测与幻想很多年来一直吸引着无数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悬念,我们的科学研究才充满无穷的魅力。

【快乐思维】

茫茫宇宙里是否有类人的智慧生物呢?同学们可以查查资料并展开想象,在班里开个讨论会。

4.读《探索与掩饰》有感 篇四

它们拥有可怕而又高级的科技技术,真是所向无敌,那它们还要躲躲藏藏干什么呢?难道是要偷取地球上的资源?不一定,它们可以明抢呀!或者是伤害人类?那它们前面还帮助我们?

如今外星人出现多次,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看到外星人会不一样呢?它们到底有多少?怎么生存的……

是不是它们想消灭我们。

是不是想被我们当宠物一样养?

5.读《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篇五

在放暑假时,学校向我们推荐了《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这本书,读过之后,我觉得这样的书籍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指南针,为我们的教学道路指明了方向。

高效课堂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我个人认为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教师要花时间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材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预案,以便确保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其次,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应从关注每一位学生开始,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于老师告诉我们:在课堂上,想要生产快乐,就得充分满足学生表达的欲望。这一点,我和于老师产生了共鸣。在二年级《会说“对不起”》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写道歉信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你和同学之间有没有过矛盾或做错事而没有及时道歉,或道歉不够诚恳的?现在就请你拿出刚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我们一起来写一封道歉信,写完后折起来,信外面写别人的名字,里面写自己的名字和要说的话。我又以“邮递员”的身份把信发放了下去。最后我又让收到道歉信的同学和写道歉信的同学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节课学生学的开心,老师教的舒心。

最后,我有一个深深的感受,那就是作者的恒心毅力。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对于读书,这点我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够,觉得工作忙,没时间读书。于是我选择在晚上睡觉前留出一部分时间,可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思考我可以做到。可每天写一点往往做的不好,我们在课堂中会遇到很多生成性问题,下课后处理作业或其他事情,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丢失了反思的时机。于老师在书中告诉我们“不写”又如何成长呢?作者每天给自己定下了读书的任务、写作的任务,不管多晚多疲惫,都坚持完成,《发现高效课堂的密码》就是这样坚持写下来的。我想,这坚持来源于作者的追求,因为心中有梦,所以才不停息脚步。我自己是最缺乏坚持的,记得当时看到叶澜教书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肯成为名师。”当时我也有写教学反思的冲动,可是后来就放弃了,我感觉到坚持做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

6.读《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有感 篇六

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我不但知道了三角形的由来等,还知道原来许多东西都是在动物身上得到启发,才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读了这本书后,我还知道了好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知识比如,以前我并不知道体温表的来历,体温表是谁发明的?读完以后我便知道,原来体温表是伽利略发明的,还有创造“珍妮纺纱机”的哈格里夫斯,发明气动闸的佐志・维什严豪斯,发明电话的贝尔等等一些发明家和科学家。

这本书还介绍了“数学王子”高斯,高斯小时候经历的一些数学题等,还有科学家伽利略,科学家帕斯卡等,还有等等一些发明家,科学家,以及数学家,这本书还写了摆钟的来历,我读了才知道原来摆钟,吊灯还是摆钟的祖先哩!

还有在大自然中受到启发,发明的一些电池、生活中的用品等等一些,比如,如果没有蜘蛛的话,科学家卜翁也就不会发明出人造纤维了,蛛丝手套就更不用说了,再比如,如果没有玉米叶子的话,莫比乌斯这个数学家根本解决不了他遇到的难题。这本书还介绍了许多以前我并不知道的知识,让我知道了许多我根本不知道的事情。

7.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

教材简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经历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把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题材, 编排在“乘法”单元的“探索与发现”一节中, 旨在通过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并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规律, 在经历过程中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步骤和有效方法。本节课打算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杠杆, 以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为支撑, 达成外在形式和内在本质之间的和谐统一, 达到启迪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具体问题的“思考、试探——观察、理解——发现、概括规律”的过程, 发现并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并从中欣赏到数学运算的简洁美, 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

3.在探索和发现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4.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培养积极参与、敢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探索和归纳乘法的分配律, 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探索和归纳乘法分配律以及规律的应用。

教学关键

观察、比较具体问题不同解法的算式特征, 从而自主发现、归纳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实物展示卡, 多媒体课件, 学生操作卡

设计理念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为贯彻这一理念,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并从不同结构的算式的实际意义着手, 由内及外, 实现乘法分配律由内在本质到外在形式的有机融合, 让学生的探索过程更丰富, 对规律的理解更饱满。同时, 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归纳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比赛导入, 激发兴趣

出示题目, 分组进行计算竞赛:

师:对于这次竞赛, 你有什么意见吗?

预设学生回答:第一道算式是先算乘法, 再算加法;第二道算式是先算括号里面的加法, 再算乘法。而第二道算式中先算3+7=10, 再算10×12非常简便, 这样就应该比第一道算式算得快一些。

师:比赛只是形式, 发现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计算, 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学生回答:两个算式虽然运算顺序不一样, 但是计算的结果是相同的。

师:其实在这两个算式里蕴含着一个新的乘法运算定律, 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究它。

设计意图: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本环节的设计, 通过比赛暗示规律,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对规律的探索做好坚实的铺垫, 让探究之旅依“兴”而生, 随“趣”而行。

二、借助情境, 生成算式

1. 创设情境, 唤醒经验。

师:今天的探究之旅将有装修师傅和我们一同前行。

课件显示装修师傅贴瓷砖情境图。

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请大家先认真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 再根据问题的需要, 自主选取相关的数学信息, 然后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后, 尝试解决, 并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多想几种算法。

教师巡视, 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 并能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自主选取相关数学信息, 既是对创设情境有效性的体验, 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这样的设计, 使得教学更自然, 活动更朴实, 课堂更和谐。

2. 解决问题, 激活经验。

(1) 展示教具, 组织汇报。

教师出示用一块能折合的硬纸板 (画有方格代替瓷砖) 代替两个墙面的自制教具, 让学生对着教具汇报。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右面墙上每列有9块瓷砖, 共有4列, 所以用4×9可以算出右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左面墙上每列也有9块瓷砖, 共有6列, 所以用6×9就可以算出左面墙上的瓷砖块数;再把左边和右边的加起来, 就是6×9+4×9=54+36=90 (块) 。

生2:右边墙上的瓷砖有4列, 左面墙上有6列, 先算一共有几列, 每列都有9块瓷砖, 所以可以列式 (6+4) ×9=10×9=90 (块) 。

(2) 比较方法, 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认真比较, 想想这两种方法在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学生回答:第一种方法是分左右两边计算的, 先算出右面墙上的瓷砖块数, 再算出左面墙上的瓷砖块数, 然后把左右两面的相加;第二种方法是把左右两边合起来计算的, 先算出左右两面共有多少列, 然后把列数乘上每列的块数就是瓷砖总数。

教师小结:这两种方法, 一种是分开算, 一种是合着算, 都能算出瓷砖的总块数, 所以这两种方法的最后结果都是相等的。

教师用“=”连接算式 (6+4) ×9和6×9+4×9。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 通过一个可以呈现乘法分配律的生活实例, 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 教师并没有直奔乘法分配律这一主题, 而是让学生比较两种思路的不同, 并从中初次触摸规律, 为规律的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模拟情境, 生成模型

1. 小组合作。

师:我们也来当一回建筑师, 算一算瓷砖的块数。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 由组长对折, 模拟教材中贴瓷砖的情境。然后组内互相讨论,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 不用计算。

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

2. 组织汇报。

师:已经有了结果的小组可以派出两人, 展示你们的算法, 一人写算式, 一人说想法。

预设:

3. 引导类比。

师:我发现各小组都把自己的两种算式和我写的算式对齐了, 很想知道大家为什么这样做?

预设生回答:

生1:左边的算式是把左右两边合起来计算的, 右边的算式是左右两边分开计算的。

生2:左边有括号, 右边没有。

生3:左边是先加后乘, 右边是先乘再加。

师:同学们讲得都非常有道理!大家既能从解决问题的两种不同的策略上来分, 又能认真观察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 并从算式的结构上来分。

师:的确如此!我也发现左列的这些算式长得都很像, 简直就是几个兄弟聚会。右列的这些算式也很像, 感觉像是几个姐妹在一起说悄悄话呢!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动手, 把一个实例引向了多个实例,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学生自主分类书写算式, 将关注点从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延伸到算式的形式特点, 教师再辅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 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初步感知。

4. 沟通联系。

(1) 对比结果。

师:第一组的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大家不妨动笔算一算下面各组两个算式的结果是否也是相等的。

学生计算。汇报后, 教师用等号连接。

(2) 意义理解。

师:左右算式不一样, 但是结果却是相同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从算式的意义上再来理解一下。

教师将折合的方格硬纸板教具展开, 进行引导:左边的 (6+4) 等于10, 10×9表示什么呢?右边的呢?

预设学生回答:

生1:左边的算式其实就是计算10个9是多少。

生2:右边先是计算6个9, 又算了4个9, 加起来也是10个9。

师:看来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是一样的, 难怪结果相同。

(3) 加深联系。

师:我们不仅知道了左边与右边是相等的, 而且还知道了他们求的都是相同的“几个几”, 这就离我们探索的规律不远了。下面我们继续探索。

教师用白纸遮住算式, 让学生根据左边的算式说出遮住的算式?并让学生说出是如何猜出来的。

师:我们能从左边的算式推想出右边的算式, 也可以从右边的算式推想出左边的算式, 现在我们已经触摸到伟大的发现了。

设计意图:算式的结构只是乘法分配律外在形式, 算式的意义才是其内在本质。此环节, 引导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入手, 把两种算式之间的相等从结果一样延伸到意义的一致, 打通了算式之间的本质联系, 把数学规律的探索从形的方面深入到质的层面, 把数学规律的理解达成形式和内涵的有机统一。

四、尝试举例, 归纳规律

1. 尝试举例。

师:像这样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还有吗?你能写出一组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书, 并指名汇报。

师:写的对不对呢, 我们来分析一下。左边的算式有几个几?右边的算式有几个几?

学生自主检查, 教师分析。

教师:像这样的算式有几个呀?能写得完不?

2. 字母表示。

师:你能像前面学习的运算定律一样, 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些等式吗?

学生自主尝试, 全班交流:

师板书课题并小结:乘法分配律告诉我们, 两个数的和乘上第三个数, 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 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结果不变。

3. 及时练习:结合乘法分配律,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举例, 在大量的算式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乘法分配律的真实存在, 丰富了学生建模的过程。当学生未能穷举算式时, 教师提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 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抽象的美感。

五、体验应用, 感受价值

1. 观察抢答。

以下各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 你能很快地说出得数吗?

让学生说一说你是用哪个算式算出来的?为什么?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 你有什么启示?

预设生回答:运用乘法分配律, 有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

2. 巩固练习。

师小结: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和算式的结构, 是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设计意图:通过强大、巧妙的直观比较, 真切体验“恰当运用乘法分配律能够使运算简便”, 从而感悟数学规律学有所值, 充分体现了“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和谐统一。

六、总结回顾, 评价激励

8.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八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这一点是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9.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九

课文主要讲了1910年,魏格纳住进了医院。他在这里非常无聊,就站起来用食指画大陆的海岸线。可这一画没白画,魏格纳发现了地球上所有大陆块的海岸线都可以较为吻合的在一起。第二天,魏格纳把自己这个想法告诉了大科学家柯彭教授,可是教授却让他打消这个念头。可魏格纳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他又做了很多考察。终于在1912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地质学会上,魏格纳做了题为《大陆与海洋的起源》的演讲,引起了地质界的震动。

我叹服魏格纳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小学生中。没有多少人具有这种精神,而我就在暑假中得到了一次锤炼。一次妈妈为我冻了一号电池大的冰块,我用手抓了15分钟,虽然手冻的没了知觉,但我坚持下来了。从这件事情我体会到,只要坚持不懈,没我们做不到的事情。如果我们每天坚持早读,那我们读课文一定又优美又生动,读后感《作文 读《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有感》。如果我们每天坚持写钢笔字,那我们的字一定又大又美。如果我们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定会非常健壮。

我叹服他勤于观察的精神,在科学上,我们就应该富有这种精神。通过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奇妙的细菌世界。在校园中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校园是多么美好、可爱。如果缺乏这种观察,你就会变成一个粗枝大叶的人。

我叹服他的仔细思考的精神,如果他不仔细思考,就不会发现在远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会成了今天的各个大陆。

魏格纳的重大发现就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他就是我学习榜样中的一个,我也要成为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10.读《探索》有感 篇十

《探索》总算被我啃完了,这真是一本好书!让我懂得了物理的奥妙,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探索》的内容为: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划分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来自于实践,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随着物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于是各分支学科之间开始互相渗透。物理学也逐步发展成为各分支学科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物理学体系是如此的庞大,如此的神秘,但也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探索》这本书主要分述了力学、运动学、光学、热学等七章。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力学。这一章主要讲了:物体下坠时的重量好比我们坐电梯下楼一样;在月球上打靶子弹飞出的时间很长并且可以飞到70千米高,那是因为月球没有空气阻力,重力小;在秤台上你做每一个动作都会改变你的体重,就像你举起手就会变轻……

从《探索》这本书中,我也懂得也有很多的物理知识,就像葡萄架上的葡萄一样多。有的颜色鲜艳,有的味道香甜,有的……我却能选出味道最香甜、颜色最鲜艳的给你品尝。

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知识,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

11.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十一

【摘 要】笔者主要借助高效营销教学环境作为基础定位媒介,进行当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实际状况,以及日后科学化发展路径探索,希望借此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素质和技能兼备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革新发展进程。

【关键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发展路径

自从上世纪末,我国高校便树立起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针,其间专业基础知识、科学、人文教育都将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本科教育环节上,基础和专业有机融合结果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强调的基础性教育,即透过提升本科学生专业基本功入手,实时性贯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指标,为该类群体提供一类不可轻易撼动的基础,逐渐地辅助他们过渡成为专而精的领域性专家。所以说,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定位探索和发现工作,主要就是在确认市场对营销人才各类规范诉求前提下,培养合理数量且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的趋势

(一)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该类状况在一些高水准院校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实际上,在我国引入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模式单调乏味、互动性不佳等问题,以至于许多学生都丧失了学习相关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该类市场营销教学通常会将理论课程视为重点,教学形式上照搬照抄。截至至今,我国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明显变得愈加丰富,不同教师教学方式各有可取之处,包括案例和实训教学模式等,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校还额外搭建起专业化实验室,旨在持续改善市场营销的教学管理水平。

(二)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目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主张全程依照潮流热点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实际上,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可以实时性地结合时代特征调试自身课程体系,并且沿用融入最新的营销热点内容,该类现象在全新的品牌、网络和宏观营销等理论中都能够提取相关依据。

二、当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过程中遗留的弊端

(一)专业基础定位方面

专业基础上通常表现为高深的学问,即要求高校学生掌握高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不过对于广大研究生来讲,基础教学却明显微不足道。实际上,在本科教学中,为了令学生全面适应今后各类工作环境,本科生必须具备专业基础性素养,包括熟练掌握专业学科基本理论并且灵活沿用各类基本技能等。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该类专业基础性表现存在多元化特征,即主张愈加自然地融合专业知识和技能,普通和专业训练,为后续健全样式的资格评价机制树立,奠定基础。

(二)教学模式和研究定位方面

市场营销教学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当中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困境便是定位模糊。如怎样确定不同结构层次的重点,如何构建起完善化市场营销理论体系并促成实践、理论的完美融合。以上问题都需要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实践研究中逐一解决。可实际状况中,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上却存在许多非议,普遍学术专家认定,营销教学实践主体存在行为不规范、表达不贴合实际等诸多弊端;而实践主体则作出回应说,上述所谓的学术专家不过习惯于纸上谈兵,一旦触碰到实践活动必然显得无用和空洞。

三、今后我国本科院校进行市场营销教学合理化定位选择的方式

(一)培养目标上的定位选择

市场营销的基础性理论,就是锻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技能。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指标,即在上述技能锻炼基础上,不断开拓学生视野和辩证思想范畴。如此一来,学生才可以不断思索既有营销战略,从中进行明确的认知和操控。所以,培养迎合全新世纪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树立起营销人才的高素养价值观便是基础性的教学理念。对于本科营销教学来讲,其核心动机在于辅助学生培养各项专业技能并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后期教学质量改善奠定基础,在此期间,素质-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校内-校外等多元化教学模式交互融合,不单单能够彰显高校各类专业特色,同时更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上的定位选择

对于本科营销教学工作来讲,部分教师经常本能地将教学内容偏重于理论层面,忽视实践性的融合,而正确的定位应该是促成理论和实践的融合进程,如此便可以轻松挣脱以往静态教学束缚效应。当然,为了全方位凸显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核心特征,便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基础和专业的有效融合互补。就是在原有理论基础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式课程额外设置,全程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语言综合化表达、实践操作和随机应变等专业化技能。

(三)教学引导模式上的定位选择

自从高校引入信息技术之后,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不单单强调理论知识讲解进度,同时更会借助多媒体进行影像和情景教学,并开展分组探讨活动,透过宏观角度观察,高校在市场营销教学课程设置和学习时间分配方面上,都为学生提供较大的便利。当前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类。首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令学生在课堂上及时调查掌握市场营销的基础原理和应用法则。其次,模拟实践模式,要求借助模拟操作平台的支持,令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分析解决各类问题。最后,在师生和社会之间建立起高效的互动机制,保证教学源于且高于实践,透过不同互动途径,贯彻科学人性化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社会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化人才需求不断扩张,特别是在相关人才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上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诉求。在此类背景下,高校完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完成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和市场营销考评体系修缮等关键性使命,持续为社会培养供应有用的市场营销人才。在此期间,更需要许多学者和见解独特的群众进行深入性思索。相信长此以往,必将能够令我国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思考顺利地提升至全新高度之上。

参考文献:

[1]郭晶.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定位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1(01):122-134.

[2]黄黎平.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20(08):79-84.

12.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十二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及人们生活等各个领域,全球互联网使用者的数量飞速增加。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8月,我国网民数量已多达到2.6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预计到2010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将突破1亿人。

与此同时,企业的国内外营销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所有企业而言,消费者行为以及购买行为永远是营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消费者网上购物已成时尚的今天,也是如此。调查显示:目前中国的网民主体仍旧是30岁及以下的具有高中、大专、本科的青年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70.6%。这一年龄结构,使得网上消费呈现一定的年轻心态。因此,探讨当今网上年轻消费者的购物心理特征,制定企业的网络营销对策对于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迎接网络时代挑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

(一)追求时尚和新颖的消费心理

年轻人一般都追求创新、观念新潮,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快。这些特点反映在消费心理上,就是喜欢购买一些新的、个性化强的产品。在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在电脑屏幕前轻轻一按鼠标,几秒钟之内就可以获得成千上万条供消费者随意选择的产品的信息,从而使寻找到“新颖、奇特、美丽”的商品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二)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30岁以下青年消费者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强烈地追求独立自主,他们在各类活动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而独特的购物环境和与传统交易过程截然不同的购买方式会引起青年消费者的好奇、超脱和个人情感变化。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商家提出挑战,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想法行事,在消费中充分表现自我,从而使以个人心理愿望为基础挑选和购买商品或服务成为可能。

(三)满足购物方便、快捷的消费心理。

对于青年消费者而言,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超负荷的学习、工作压力使他们越来越多地珍惜闲暇时间,以购物的方便性为目标,追求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网上购物方式具有全天候24小时营业和依据消费者约定时间地点送货上门的优势,可以更好的满足消费者对购物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满足消费者购物省时省力的需要。据2008年CNNIC的调查数据表明,基于方便快捷进行网络购物的人数占网上消费总人数的86.4%。

(四)追求商品价格廉价的消费心理。

无论是传统营销方式还是各种经过创新的现代营销方式,价格始终对消费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旦价格降幅达到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消费者就有可能被吸引并产生购买行为。而对于正在读书或刚刚工作经济基础并不扎实的青年消费者而言,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具有价格最优(有的甚至低至产品成本的价格)的商品,则无疑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

(五)避免购物干扰的消费心理。

现代青年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的愉悦,希望在购物中能保持心理状态的轻松和自由。但店铺式购物却常常对消费者构成干扰和妨碍,或营业员态度不佳,或对商品购物环境不满意,或不想让人知道自己所购买的商品等,而网上消费恰恰能够弥补这些不足。还有些青年消费者因不愿让他人知道自己所购买的东西,或者说想拥有他人所没有的产品,希望采取较为隐蔽的购物方式,也不愿意去商场购物。网上购物方式具有购买产品的隐蔽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并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买到满意的产品。

诚然,网络购物为众多消费者营造了一个全新、近乎于完美的购物平台,但是,由于网络交易安全保障性较差,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保障性较差与互联网营销相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尚未完善,造成网站鱼龙混杂、服务不够规范而最终导致的买卖纠纷也在近几年频繁出现。2007年下半年,C N N I C在对网民不进行网上交易原因的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占调查人数的61.5%,更有70.1%的网民爆出在最近半年内用于上网的电脑受到过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同时,消费者对网络消费的退换货、保修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在持续增加,从2000年7月份的28.3%增长到2008年7月的53.7%。

三、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对策

对于企业而言,巨大的网络市场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在清楚的了解网络消费者的基本消费心理后,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可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才能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提供可能。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通过网站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首先,良好的网上商店的外部形象设计是能否满足消费者寻新求异的心理,是吸引消费者登录浏览商店、产生和形成购买行为的基础。其次,由于网上商店所经营的多数商品消费者只能通过视觉或听觉来感知商品的相关信息,所以产品的特点介绍越详细,产品展示图片越清晰,用户的兴趣才有可能越高。最后,要注意简化流程操作,不能去考验用户的耐心,而应该尽量让用户心情愉悦地进行每一步操作,并快速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二)消除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安全性的疑虑

网上购物的安全性是指:企业软硬件双管齐下,提高网络购物的安全度和信任度,这也是网上交易的关键。在网上交易系统和程序中,硬件上应当利用好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认证技术来防止或减少信息被窃取和篡改的可能性。同时,在软件方面:为了增加消费者的信任程度,网站应对重要信息进行备案、向消费者进行经营资质展示、提供完整的联系方式、权威的网络安全认证标志等信息,从而增强用户的认可程度。

(三)进行与客户的“一对一”的沟通

企业应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交互式功能加强与顾客之间的一对一沟通。一对一沟通是指利用互联网和数据库技术分析客户的行为,针对每个客户的特征和要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客户的意见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让客户时时感到被关心和重视。如:当顾客反复查看某种商品,并犹豫不决时,虚拟导购人员可以及时弹出一个对话窗口,利用即时通信给顾客必要的介绍,提供附加值高的信息,促使消费者尽快做出购买决策。这种沟通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尊重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建立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关系。

(四)建立良好的售后退换货品机制

对C2C网站而言,由于网站只是起第三方的监督管理的作用,卖方是否有售后服务并不在网站管理范围内,因此对C2C网站来说,应在网站醒目处告知买家,货品的售后服务由卖家来承担。同时对那些有售后服务承诺的卖家,应该加强管理,保障买家权益,以消除消费者对售后服务的顾虑。

总之,网络营销对企业来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给企业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片全新的营销空间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去探索、发现、创新,根据消费者购物的心理变化趋势去制定有效的网上营销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摘要:随着全球互联网使用者数量飞速增加,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如何正确分析网络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对我国网络消费主要群体的消费心理的探究,并指出网络购物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提供相应的营销策略来满足网络消费者的需求,影响消费者的心理及行为,最终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关键词:网络消费者,企业,网络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韩春艳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6期

[2]、熊璟,当前我国网络消费的类型及其特征分析[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年第8期

[3]、崔景贵,“网络新生代”的基本心理特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第5期

[4]、李忠艳.电子商务中的消费心理浅析[J].《商业研究》2004年第11期

[5]、单凤儒营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6]、瞿彭志网络营销(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13.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十三

这本书可有意思了,让我了解许多新鲜的知识,如:羊油可以像香皂一样洗手,姜汁可乐可以治感冒,橙子汁可以让气球爆掉。最让我感到神奇的是沙子可以变成玻璃。原来玻璃主要是由沙子,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化学物质混合而成了。这些混合物被高温融化成“液体沙子”之后,再通过吹制?压制?拉制?铸制等不同的加工方法,他们不仅可以变身成为各种日常生活玻璃用品,还能被制成防弹玻璃?用来做建筑板材的玻璃,甚至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将信息传到全球的玻璃光纤等。

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觉这个世界好神奇,有许多我要去发现和研究的秘密。

14.探索与发现 篇十四

——记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

缘起: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衢江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计划安排,我区精心组织开展了多期2017年小学科学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活动。实践培训由衢江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主持,吸引来自全区50多位科学教师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安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培训老师的喜爱。遇见:

Part 1——李锡珍老师与《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生”亦如此!

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面打破,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你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打破都相当于一次重生。What???

是的,你没走错。这热火朝天的场面确实是我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李锡珍老师为大家进行《班组织的建构与管理》的讲座现场。李老师组织的班级“破冰活动”让学员们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趣味分组,角色认领”

“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团队”。讲座现场,学员们自由组合成五个大组,并根据自身特长,从“组长、学习委员、宣传委员、体育委员、生活委员„„”等小组角色中进行了分工,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团队合作,创意无限”

新成立的五个大组成员经过角色认领后,就全情投入到自己所在团队的文化建设中。组员们认真设计了最符合本团队气质的队名、口号、队歌、队徽等。瞧!“银河战队”、“越众队”、“未来之星队”、“娃哈哈队”、“N环战队”新鲜出炉了!“你的力量,超乎想象”

通过班组织文化建设,使学员重新认识自己,深刻领悟“学会付出,懂得负责”的真谛。Part 2——邂逅·百人千场

浙江省“百人千场”小学科学名师送教活动走进衢州衢江。来自金华教师教育学院的楼大伟副教授、省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张文杰校长、省教坛新秀滕俊玲老师和区骨干教师周超俏老师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讲座和新课堂展示。活动中,与会教师与省派专家、名师进行深入交流,引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这对推进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科学课堂改革起到了积极影响。创新:

为推动衢江区小学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为学员们积极搭建多种学习交流平台,多次带领区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小

学科学活动,并将新课堂、新技术、新思路等带给我区小学科学教师。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任桂良老师在培训中特意安排区骨干教师吴思怡和刘琦为学员们展示了《敲拓染》和《曹冲称象》两节拓展课,这同时也是这两位老师参加省优质课观摩后的汇报课。通过拓展课的观摩与评课,学员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拓展课是师生走向科学探究的另一扇大门。在评课环节,学员们就“拓展了哪些知识或方法”、“怎样完善这节课”、“是否还有可挖掘的相关选题”等问题进行了“头脑风暴”。最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在总结中指出:不论基础课还是拓展课,都应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展课的项目设计应更加开放,多鼓励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让学生经历“遇到哪些科学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知道了什么→失败或成功的原因→小组或个人经验分享”的科学实践过程,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实践:

近年来,衢江区在小学科学教研方面非常注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优质课、学科论文、一师一优课、三笔字、实验教学说课、实验技能、创新实验等丰富多彩的评比活动吸引了每一位科学老师参与其中,且硕果累累。

2017年6月,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验能力,也为迎接“2017年小学六年级毕业生的科学实验操作考查”,我区兼职教研员徐利红老师专门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员们进行详细解读。

科学学习应重视实践,科学老师的培训更不例外。为完善此次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避免纸上谈兵,在徐利红老师进行评分标准的解读后,区教研员任桂良老师又组织学员们对各相关实验进行了模拟考查。瞧!学员们有的当考官,有的做考生,边操作边交流边记录,认真地对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标注。

关于实验操作的评分标准,任桂良老师认真听取并采纳了学员们的合理建议,修正后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得到了每一位学员的认可。6月15日~16日,学员们将作为我区的实验监考老师用这份《实验操作评分标准》对我区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考查。展望:

纵观2017年衢江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教学实践培训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打破了常规的培训模式、大胆地推陈出新,使学员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激情,极大地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如果用学员们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此次培训趣味无限,我为此点赞!”

15.读《探索与发现》有感 篇十五

说张将军具有崇高品格, 并不说他是天生的圣贤。他曾有过“不抵抗”和“剿共”的不光彩历史。但在民族危亡时刻, 他对民族、对国家绝对忠诚, 始终如一地把民族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 一生坚持爱国大义, 是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爱国狂”。1990年, 张学良曾赋诗“九十述怀”, 诗中写道:

不怕死, 不爱钱, 丈夫决不受人怜。

顶天立地男儿汉, 磊落光明度余年。

诗言志。“不怕死, 不爱钱”, 是张将军一生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九一八”前, 张学良慷慨出资办教育、助实业。我们省档案馆老楼, 还有政府大院的汉卿南北楼, 就是张将军捐资100万现大洋修建的。“九一八”后, 关东军出于拉拢张学良的目的, 曾把帅府的大量资财拟还给他。可是, 张将军说什么呢?他说:东北都丢了, 我还要那些东西干什么?!张学良置身家性命于不顾, 发动“西安事变”, 是为了什么?连宋美龄都说张学良“不要金钱, 也不要地盘……他要的是牺牲”。

1946年秋, 张学良有过获得自由的机会。蒋介石迫于舆论的压力, 开出释放条件, 第一条就是公开承认发动西安事变是上了共产党的当。在自由和囚禁面前, 张学良大义凛然, 决不出卖灵魂。他说:“我这个人不说假话, 如果为了换取自由, 我就那么说, 那我还是张学良吗?!”为此, 他又被关了44年。

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 物欲横流, 拜金主义泛滥。为什么假药、假货充斥市场?为什么绿茵场上假球、赌球、黑哨泛滥, 甚至中国足坛的最高层领导和金哨裁判也涉案其中?说到底, 都是钱闹的。对照张将军的崇高品格、高尚行为, 这群人多么卑鄙、多么渺小!

张将军长寿, 与他心胸坦荡、豁达大度、开朗乐观、坚忍不拔, 有着直接关系。

照一般规律, 一个人历经几十年的痛苦磨难, 就是金刚铸就, 也早就形同朽木, 心灰意冷了。可是, 丧失自由54年多的张学良的精神世界, 充满了朝气。他乐观诙谐, 饶有风趣, 平时总是很开心, 喜欢逗乐子、讲笑话。他把什么事都看得很开, 从不跟自己过不去。他说, 我最大的长处是心里不盛事。如果明天要枪毙我, 今天晚上也仍然能够吃得香, 睡得甜。他羡慕做普通的老百姓, 过简单的生活。

张学良的一生, 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西方有位哲人说过, 逆境是英雄的进步之阶, 是弱者的无底之渊。自古英雄多磨难。英雄和凡人的区别就在于, 英雄在逆境中不气馁, 在逆境中创造奇迹。而凡人往往选择放弃, 选择末路, 甚至选择死亡。

张将军具有宽以待人的品格, 原谅他人之过, 体谅他人之难, 牢记他人之恩, 正所谓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张学良生前拒谈西安事变, 他多次说过, 说了就会伤害“某个人”。“某个人”, 十有八九是指宋美龄。人们猜测, 西安事变期间, 宋美龄在得到老蒋的首肯后, 对张学良有过南京政府放弃“安内攘外”等担保, 估计宋美龄也劝说张学良给足老蒋面子, 送蒋回南京, 并承诺如期返回。但是, 宋美龄终归做不了蒋介石的主。蒋介石翻脸不认人, 扣押了张学良, 而且一押就是几十年。对此, 宋美龄当然深感愧疚。她多次说过, 我们对不起汉卿。而张学良却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念念不忘宋美龄力保他不死的恩情, 设身处地体谅她的难处, 所以不愿翻出历史旧账, 担心有些话说出来, 会让宋美龄难堪。从这件事可以看出, 张将军是一个多么守信重义、宽以待人的君子。

16.纯真与感伤读一真的艺术有感 篇十六

一真的艺术之所以具有纯净、安宁和快乐无忧的艺术境界,显然与他的艺术具有如下的特征是不可分离的:

一、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由一至两位不等的人物形象,以及充满整个画面的各色方格所组成,也许正是形象的单纯,使他的艺术更显统一与和谐;

二、在艺术处理上,一真几乎完全抑制了深度空间的呈现,而以平面的展开和延伸为特点,让所有的形象都处在同一平面空间之中,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使其艺术具有装饰性和现代感,而且为艺术家创造一个理想化的世界提供了自由:

三、一真善于用色彩作为形体和形象的单位来使用,这也就是说,在一真的作品中,色彩不仅是依附在物体上的外表,而且也成为构成画面形式结构的因素,在构造整个艺术风格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一真强调了画面的平面性和装饰性,所以,他在用色上更关注色彩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是对象的条件色。这种艺术方式,正是使一真的艺术显得非常纯净、明快和亮丽的原因,并能直接给人以愉悦快乐的审美享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真的艺术在风格上让人想起克里姆特那种被称之为“画出来的镶嵌”绘画的视觉样式,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但又没有克里姆特艺术中的神秘主义和对生命的欢乐与沉重的表现,而在情趣上,一真的艺术让人想起夏加尔的那些表现快乐和幸福爱情的艺术作品,但又不像夏加尔那样充满生命的激情,而是显得平和与宁静。

我想这大概与一真用儿童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无关系。也许正如贡布里希所说的那样,画家不可能用儿童的纯真之眼去描绘世界,但艺术家可以通过视觉语言创造一个无忧之乐的童话世界,我以为一真的艺术就是明证。

17.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篇十七

第一课:对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 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

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 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

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对称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是使建筑更加坚固、平稳、美观、整齐、庄重、严肃、宏大、有气势等。

3、人们把很多物品制成对称形状,不仅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用。

(四)、探索延伸

完成课后题,寻找对称图,你感悟到了什么?

第二课:溶解的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观察某些物质溶解的快与慢。

2、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按小组配备:实验杯、直尺、盛水器具、细线、铁架台、糖块和食用油、食用醋。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水溶解糖的快与慢 ①、各小组分别装配实验器材。

②、分别向A、B、C、3个杯子里倒入同样多平常温度的水。

③、将3块糖分别放入3个杯中,一块吊在水的表面,一块吊在水的中间一块放在杯底。实验观察:3——5分钟后观察糖块溶解的情况,可以和同学讨论观察到的现象。思考问题:你观察到那块糖溶解的快?你的结论与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的结论一样吗?

小组讨论:为什么糖块在水的表面溶解的最快,而在杯底溶解的最慢?

2、实验二:液体在水中的溶解。

①、分小组实验:向A、B、两个杯子里倒入多半杯同样温度的水。②、将几滴花生油滴入A杯中。③、将几滴醋滴入B杯中。

实验观察:花生油与醋在杯中水里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实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

(三)、探索发现

1、知道了溶解的一些知识,学会了用溶解的知识解答一些问题。

2、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质能溶解在水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没有溶解我们的生活会很不方便。

(四)、探索延伸

1、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食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问一问家长,其中有什么道理?

2、阅读课本第10页文章。

第三课:静电小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身边物品进行静电实验,验证生活中静电的存在。

2、初步了解产生静电的基本条件。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条、报纸、铅笔。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秋冬季节,当我们脱下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皮肤还会感到麻麻的刺痛。如果在晚上,关掉电灯,你还会看到毛衣上闪出许多小火花。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同学以猜到了,这时静电在作怪。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听话的塑料条 ①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塑料条。

②一只手捏住两条塑料条的一端,另一只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夹在两条塑料条之间,连续用力向下摩擦2——3次。

③观察两条塑料条的状态。两条塑料条能否分开?

④、此时,把手掌放在分开的塑料条的中间,分开的塑料条向手掌靠拢,迅速抽出手掌,两条塑料条又分开了。

思考、观察:是什么使塑料条运动?用手指摩擦塑料条的作用是什么?

二、实验二,粘在双肩上的气球。

1、吹起两只气球,用线绳把气球口扎紧。

2、把气球用力在自己的毛衣上摩擦。用手牵着线绳使气球自然下垂,观察两只气球的相互状态。它们会互相排斥而分开吗?

3、把两只气球放在刚擦过气球的毛衣肩上,两只气球可以粘在毛衣上吗?

三、实验三,贴在墙上的报纸

1、展开A四纸大小的报纸,平铺在墙上。

2、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在报纸上摩擦几下,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

3、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开手,被掀起的报纸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总结思考:在实验二和实验三中,是什么原因使得气球和报纸粘在物体上?以你的经验,这种粘合剂是什么?

四、探索发现

当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互相摩擦,一个物体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带上了不同种类的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摩擦起电就是一种静电现象。实验中,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不同种类的电荷,而相互吸引的物体所带的是同一种类的电荷。

五、探索延伸

说出以下几种做法,哪些做法是“防”静电,哪些是“放”静电?

1、选用纯棉衣料的衣服,2、当看完电视或电脑以后,马上洗脸洗手;

3、用加湿器給室内加湿,或在室内养鱼、养水仙花;

4、脱衣前,先用手触摸一下墙壁或金属物品。

第四课:手上的触觉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实验,体验手上的触觉,感受手上的触觉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砂纸、曲别针、硬卡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手的触觉会给我们许多重要信息,它不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辨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感受一下手上的触觉吧。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用手指、手掌体验触觉 ①把曲别针拉直成小棍状。

②把另一个曲别针拉直成U型。

③被测试同学闭上双眼,另一同学用之小棍的一头和U型的两头进行测试。

④每次触及被测试同学时,都要用另一只手指出触到的位置,并回答是几个触点,再有一位同学记录。

观察思考:如果你的视线被挡住,你靠什么判断手中是否有东西?如果手没有触觉的话,在生活和学习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实验二:辨别同一物体之间的差别

①、被测同学闭上双眼,用食指触摸砂纸、中砂、细沙3块砂纸,区别这3种砂纸。②、另一位同学颠倒砂纸顺序,让被测同学触摸判断。③、换用不同手指测试5次,记录测试正确率。④、互相交换角色,每人都来感觉一下。思考问题:

①、在辨别砂纸的时候,是轻轻触摸,还是用力触摸容易判断。②、几个手指比较,哪个手指触摸感觉比较敏感?

3、实验三,体验用手阅读

①、拿出硬纸卡,将凸面朝上。

②、闭上双眼,把四块硬纸卡位置颠倒,用手触摸凸点,说出凸起点的排列样式,睁开眼后对比正确率。

③、思考问题:正常人靠什么阅读?盲人靠什么阅读?。

(三)、探索发现

我们手上的感觉是由身体中的感觉神经实现的。感觉神经的末端有一些特殊的小结构,叫感受器,它可以分辨不同的感觉。感受器能收到四个主要的感觉,分别是:触摸感、压力感、疼痛感、温度感。

(四)、探索延伸

课后用手触摸人民币的突起点,对照课文图表,认识人民币的盲文。

第五课:小降落伞的实验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小降落伞的制作与对比试验,研究小降落伞留空时间长短不一的现象。

2、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正方形手帕、伞绳、重物、胶带、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述5.12大地震时,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为了解救人民群众,15位英雄从5千米高空成功跳下的故事。今天我们动手制作小降落伞,研究一下它的奥秘。

(二)学习新课

1、活动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制作。制作好后,让她从高处自然降下。

思考:小降落伞的实验,在空中停留了一段时间,这是不是证明了空气对小降落伞下降产生了一定的阻力?

2、、实验一,伞面大小不同,降落伞下降的快与慢 ①在两面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上拴上不同的重物,从高处降落。观察两个降落伞哪个先落地? ②思考:是不是证明了小降落伞面大小相同,在携带不同重物时,重物越重,下降越快?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影响小降落伞下降快慢的一些因素。当然,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风的影响、伞绳的长短、降落伞的形状等。

2、查阅资料我们知道,研究降落伞落的快与慢对空降兵、跳伞运动等有着重要意义。

(四)探索延伸

降落伞的用处很多,看书图画,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

第六课:坦克的履带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做实验,研究坦克车轮外家装履带的原因。

2、用研究所得的道理,解释身边的相关事物。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铅笔、图钉、螺丝钉、小木板、橡皮、直尺、砝码、细沙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玩具小坦克,你还知道他的车轮吗?是怎样的?说一说。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呢?这与他那双铁脚板——履带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坦克的车轮外为什么加装履带”?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纸上扎孔

①、在大号橡皮上盖上一张白纸。

②、用削好的铅笔尖和未削的铅笔分别在垫有橡皮的白纸上扎孔。③、感觉一下,哪只铅笔比较容易的在纸上扎出孔来?

④、思考问题:两支铅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尖铅笔容易把孔扎好?

2、实验二:手按图钉与螺丝钉

①分小组,放一块木板,用同样的力讲图钉与螺丝钉向木板按下去。②图钉与螺丝钉哪个按到木板里比较深?

③思考问题:图钉与螺丝钉有什么不同?图钉比螺丝钉容易按入木板中说明什么?。

3、实验三:沙盘上直尺的作用

①在沙盘上方好一层厚而干燥的细黄沙。

②在黄沙上放一个砝码,轻微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③将直尺放在黄沙上,在直尺上放一个砝码,同样晃动几下盘子,观察法玛进入沙子中的深度。

④小组讨论:现在我们能不能解释坦克为什么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说说你的看法,可参考课文后的小资料。思考:两个沙盘实验,物品进入沙子中的深度有什么不同?你能用实验一和实验二的道理解释这一现象吗?

提示:

1、这与坦克那两幅宽宽的履带有关系。

2、履带要比车轮接触地面面积大很多,所以能在松软和泥泞的土地上快速行驶而不被陷入泥土中。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压向另一个物体,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越容易压进去。

(四)、探索延伸

讨论:

1、骆驼善于在沙漠上行走,为什么蹄子不容易陷进去?

2、书包带做的宽一些有什么好处?

3、滑雪板有什么作用?

第七课:叶子能吸尘增湿吗

一、教学目的:

1、进行植物叶子的蒸腾现象和吸附现象进行实验观察。

2、研究植物叶子对改善空气质量所具有的作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盆叶片比较大的植物、透明大塑料袋、粉笔灰、白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植物多的地方空气质量比较好,这是为什么呢?植物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空气质量呢?今天我们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叶片的蒸腾现象:

①、将套有塑料袋的花盆移到桌上。②、观察塑料袋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③、打开塑料袋,仔细观察塑料上的液体,判断液体是什么?

思考问题:袋子上出现了水珠,水珠是从哪里来的?袋子中植物叶片上是否也有水珠? 提示:叶片会产生水珠,这种现象叫蒸腾。植物的蒸腾现象可以給空气补充水分,让空气变得湿润。

2、实验二:植物叶片可以吸滞尘埃吗?

①、每组一盆绿色植物,将一张白纸套在植物茎上,另一张白纸平放在花盆上面。②、将两包同样多的粉笔灰分别从两个花盆上方相同的高度撒下。

③、比较两张纸上粉笔灰的多少,观察纸上少的一部分粉笔灰落在哪里了? ④、思考问题:职物的叶片是否有细致尘埃的作用呢?室外的树叶是否也有这样的作用呢? ⑤、观察室外树叶的叶片。用放大镜观察,是否有灰尘?

思考问题:树叶上有灰尘吗?谈谈你对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感想。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说明植物的叶子可以使空气变得更湿润。同时植物的叶子可以阻滞尘埃落下来,减少浮沉对空气的污染。我们发现大量种植花草树木,可以使空气变得更加湿润清洁。

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如此往复,植物叶片能起到拦阻和吸附尘埃的作用。是空气净化。

(四)探索延伸

1、观察家中的盆花,研究哪种植物起到吸尘增湿的作用大些?

2、在树林中散步,你有什么感觉?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第八课:测量的技巧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参与实验,研究特殊情况下测量的技巧。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组配备:尼龙线绳、圆铅笔、直尺、三角板、硬币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测量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我们要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往往需要测量。测量中,很多仪器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各样的测量任务,但有些测量,现有工具不能直接测量。下面我们做几个小实验,学习一些测量的技巧。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的技术准备

①、看书,判断左、中、右三种观察尺的方法哪种正确?。

②、提示:做每个实验都要思考一下,注意减少测量中的误差。每个实验都要多做几次。

1、实验一,借用线绳测量(测量铅笔杆的周长)①、用尼龙线绕铅笔1圈,在测量线的长度。

②、用尼龙线绕铅笔5圈,在测量线的长度,将5圈的长度数除以5。.③、思考:这两种方法哪个准确一些?

2、测量地图上一段河流的长度

①、可用尼龙线沿河流走向放好线,在测量线的长度。②、思考:这个方法能估量出这段河流的长度吗?

3、实验二,测量圆杆铅笔的直径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用两个三角板和一个直尺测量。②、思考问题:哪种方法准确一些?

4、实验三,测量一元硬币的厚度

用直尺测量一枚硬币好测量吗?想一想,测量一摞硬币,再除以硬币的枚数,行不行?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发现,在不好测量的情况下,只要多动脑筋,就会想出好方法。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第九课:反冲作用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气体和液体实验,研究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二、教学准备:

气球、打气泵、吸管、喷嘴、皮筋、胶带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宇宙飞船是靠什么力量飞向太空的?喷气式飞机是靠什么力量飞向蓝天的?气垫船是靠什么力量在水面上遨游的?我们现在研究一下。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气体的反冲作用

①、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②、松开手指放飞气球。

③、观察气球,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思考:气球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到处乱窜,直到里面的空气放完?是什么力量使气球到处乱窜?

2、带定向纸条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安装喷嘴,用皮筋捆紧。

②、用胶带将纸条粘在喷嘴上,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紧。

③、捏气球的手靠近地面,气球向上,喷嘴向下,把手松开,观察气球,有什么现象发生?

3、有轨道的气球运动试验

①、把吸管穿在绳子上,把绳子两端分别固定在固定物上,把绳子绷紧。②、把气球吹大,用手指捏住气球喷嘴。③、用胶带把气球粘在吸管上。

④、把气球拉到气球口方向的一端,松开手指,观察气球运动的状态。⑤、思考:气球是否会向气流喷出相反的方向飞去?

小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气球在这个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

4、实验二,液体的反冲作用

①、将液体反冲实验器材准备好,用手提着大饮料瓶,下面放好接水盆。②、向瓶内注水,③、观察大饮料瓶的运动情况。

④、思考观察:饮料瓶运动的方向与水流的方向有什么不同?

(三)探索发现

1、通过气体的三个实验,证实了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喷出的气体有反冲作用。

2、通过液体实验,证实了液体喷出时也有反冲作用。

3、人们常常利用气体和液体的反冲作用来为我们服务。

(四)探索延伸

1、宇宙飞船靠什么飞向天空?

2、气垫船靠什么力量浮在水面上飞快的前进?

第十课:王莲与牛蒡子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植物的形态及结构的研究,探究其对人类发明创造的启示。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准备:

搜集书刊、报纸、图片、打印纸、尼龙搭扣、放大镜、剪刀、胶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种种形态,人类借鉴植物的种种形态及结构,创造出许多发明。

(二)学习新课

1、阅读课文(王莲):

2、动手仿制王莲叶片 ①、用打印纸剪成圆形。

②、将另一张纸按书中图示剪成长条(叶脉)。③、用剩余的纸,剪成小纸条(横筋)④、把叶脉和横筋安图所示粘好。

3、动手试一试,叶片的称重量。

实验观察:人们利用王莲的结构,可以有哪些发明创造?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呢?你有什么看法?

4、牛蒡子

①、阅读课文了解牛蒡子。

②、用放大镜观察尼龙搭扣的结构。③、仔细观察尼龙搭扣开合的工作原理。④、实验观察:尼龙搭扣还有哪些应用? 思考问题:牛蒡子表面长满了无数小钩刺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举出几个有这样结构的实例吗?

(三)探索发现

在对王莲、牛蒡子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植物在漫长的生命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状态和结构,给人类的发明提供了启示。人类利用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创造出许多性能优越的新技术,新发明。

(四)探索延伸

研究:模仿植物的某种形态和结构,搞一些小发明。如:锯子的发明。

第十一课:缓冲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信息的交流,研究缓冲现象的存在。

2、探讨一些事物应用缓冲的道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粉笔、报纸、塑料薄膜小降落伞等。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足球运动员见足球飞过来,不管从多远的地方飞过来,都用头去顶。但是,对面飞来的是一块小砖头,他却不敢用头去顶,为什么呢?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实验一:粉笔的投放实验

①、站在地面上,手持一支粉笔,高举过头顶,松手使粉笔自然落下。观察:粉笔怎样?什么原因造成粉笔断裂? ②、将粉笔用报纸包好,重复上面实验。观察:粉笔怎样?为什么没断?

③、将粉笔绑在小降落伞上,从高处扔下。观察:粉笔怎样?

小结:粉笔与地面没有直接碰撞,报纸起到了减缓冲力的作用;小降落伞起到了减小碰撞粉笔的力量。

2、实验二:橡皮筋的作用。

①、用细线将重物悬挂在铁架台上。②、在重物下方放一个有厚毛巾的托盘。

③、将重物举到一定高度,突然松手释放重物,拴重物的细线会出现什么现象? 思考?

1、细线会被拉断码?

2、是不是重物下降时的冲力将细线拉断的? ④、将细线换成橡皮筋,再重复上面的实验。

⑤、试验中,认真观察重物上下运动的状态,了解橡皮筋的伸长、缩短与重物上下运动的关系。

思考:橡皮筋的弹性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一些物品能对运动物品起到缓冲作用。缓冲在生活中到处都有它的身影。

(四)探索延伸

1、试着分析,球场上的草地对运动员有什么保护作用?

2、包装盒及包装盒内的填充物对所包装物品有什么好处?

第十二课:死海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制作,验证液体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探讨死海不沉的秘密。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杯、胶圈、曲别针、吸管、食盐、鸡蛋、水盆、烧杯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课题:(死海不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让鸡蛋扶起来

①、把鸡蛋放入清水杯中,鸡蛋沉入水底。②、向水杯中加入食盐,并不断搅动。

③、实验观察:鸡蛋会怎样?出现了什么现象?

思考:

1、鸡蛋浮起来了,这是不是说明盐水的浓度逐渐增大,鸡蛋受到的浮力也在不断变大,当浮力大于鸡蛋的重量时,鸡蛋就浮起来了?

2、是不是说明液体的浓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2、实验二,制作小浓度计 ①、将吸管的一端折过来。

②、在吸管折处放两个曲别针,再用橡胶圈绕好。③、在吸管上均匀的标好刻度。

④、将吸管浓度计放在水中调试,让它恰好竖立着浮在水中。

3、实验,①、取两个玻璃杯,一个盛淡的食盐水,一个盛浓的食盐水。②、先把小浓度计放在淡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③、再把小浓度计放到浓的杯中,观察到什么刻度。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是不是说明小浓度计可以测量液体的浓度?

4、实验三,检测食盐水的浓度

将课前制作好的三种不同浓度的食盐水放入三个杯中,用小浓度计监测,实验观察:通过实验,你能分辨出哪杯浓度高些?哪杯浓度低些? 你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死海的秘密了吗?

(三)探索发现

1、通过研究,我们证明了盐水的浓度与浮力的关系。

2、证明了盐水浓度越高,浮力越大的道理。

3、弄清了死海不死的秘密。

(四)探索延伸

上一篇:河北省衡水中学12-1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下一篇:11届毕业生落户、往届毕业生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