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共16篇)
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一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12320040 后志梅
【摘要】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的一种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家长的宠爱,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游戏。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游戏;幼儿;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能力不单指学会与同伴合作,它包含着更深广的内涵,是幼儿在合群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与交流,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情感、语言、行动过程,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幼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美国学者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靠的是人际交往,百分之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都备受家长的宠爱,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羞、胆怯,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随心所欲,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因为“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桥梁”。在幼儿素质教育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游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道路,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幼儿与社会间的人际交往为基础的活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同时促进社会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游戏对提高幼儿的社
会交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丰富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交往动机
芬兰的儿童教育家苏塔玛曾经指出:“一种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就是强调了幼儿游戏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义。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如角色游戏、表演、故事等材料,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地组合,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如在角色游戏中,其中“娃娃家”是经久不衰的典型角色游戏。“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教师特意营造的家庭情境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扮演角色,使用游戏材料进行角色互动,展开游戏情节的活动。所以,角色、材料、动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戏的基本要素。幼儿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们对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幼儿可以在“娃娃家”开展什么活动主要依赖外在游戏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戏材料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筷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夹东西;纸杯、吸管、小豆子会让幼儿想到请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着幼儿可以拿来做糕点、面食;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让幼儿想起庆祝生日,等等。如果缺乏可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幼儿必然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幼儿只有拥有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为界定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及时更新、增加游戏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关键。
二、建立轻松愉悦的同伴关系,体验交往乐趣
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与人分享和合作意识。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
朋友。小班我们开辟了“玩具之家”活动区,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我们还让幼儿讨论“你怎样认识我们的新朋友”,“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拿到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三、提供形式多样的游戏,提高交往技能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而活动区游戏作为幼儿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因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其中,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最喜爱玩的游戏。
(一)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它也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在我园组织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例如:在“医院”活动中,“医生”用心的给“病人”看病、打针、吃药。可过了一会儿,又把走了的“病人”叫回来,说:“你的病情严重,要住院。”说着便马上整理病床。要出院了,又帮“病人”穿好鞋,护送回家。这位小“医生”在游戏中理解了医生的
职责,关心病人,同情病人。而在真正遇到同伴有伤时,孩子们便自然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迁移过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与人相处了。又如“菜场”的营业员为“老奶奶”送菜,“娃娃家”的爸爸搀扶着“老爷爷”看表演等都是幼儿之间交往能力的体现。此外,在表演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伙伴,组成表演的小组,还将分配角色的权利“下放”给了组长,幼儿在组长的指挥下通过的猜拳,轮流等方法进行角色分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二)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二部分关于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在结构游戏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建构的同时,促进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如:在建筑游戏中,我们要求幼儿合作搭建,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借此练习幼儿互相团结、谦让的技能。如在参观及画公园之后,建议幼儿用空心积木在地面上搭建公园。公园里有围墙、亭子、桥、花草树木等,旁边还有公路。我们就发动全班幼儿进行分工,有的组搭围墙,有的组做亭子、桥,有的组做花草等,在幼儿的通力合作交往下,公园很快的就建好了。透过举例我们可以肯定孩子们在结构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直接反映物体的结构造型,通过构造物体反映大自然和人民构造劳动的美。所以,重视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引导幼儿规则意识,学会互动交往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也是在游戏中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缺乏合作交往的能力,不善于协商,不善于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
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去拿别人的游戏材料,立即会受到同伴的直接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幼儿自我中心化倾向,但同时也会出现争、吵、哭、告状等现象。教师发现苗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别人的需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会怎样对待?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如果别人不需要,你要怎样才能让他人愿意给你?从而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采取友好态度才能与同伴交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我们要正确对待游戏在幼儿交往技能中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孩子,从孩子本身出发,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快乐成长。
文后参考文献
[1]常晓梅.浅议幼儿交往,幼教博览,2001(9).[2]冯晓霞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8).[3]彭云.论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2).[4]吴敏.角色游戏交流的多种互动形式,山东学前教育网,2007(8).[5]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6]鹿海云.幼儿自主性游戏,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15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大出版社,2012(10).
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二
一、为幼儿创设自由交往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学习、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
首先, 建立促进各区幼儿间合作的良好常规。有一次娃娃家里的张豪带着宝宝去理发, 理发店的小雨马上笑着搬过一把椅子, 请他坐, 并模仿理发师给宝宝理发。理完发张豪说:“谢谢你们, 再见!”以上事例表明, 我们应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这样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的空间, 增强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
其次, 教师鼓励、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幼儿喜欢游戏, 但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幼儿面对矛盾冲突, 她们往往喜欢请老师解决问题。但我们应该培养幼儿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有一次, 幼儿在玩娃娃家时, 就因为一个灶具, 孩子们发生了争吵。这时, 乐乐生气的告诉我, “老师, 看!明明又抢煤气灶了!”这时我连忙说:“乐乐, 你看怎么办?”她想了一下说:“我知道怎么做了。”她很快又找到了明明并对他说“你先玩一会儿, 等会儿再还给我, 好吗?”明明不好意思的说:“乐乐, 别生气了!我把玩具还给你!”这时她们又开心的去玩了。
最后, 教师应及时鼓励、引导幼儿互帮互助, 增加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活动区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有效场所, 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可以是教师, 也可以是幼儿。陈鹤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教儿童”。有一次, 我与帅帅在玩颜色识别游戏, 静静走过来, 说:“老师我也想玩!”“好吧, 你们俩玩。但是静静应该象老师那样帮助帅帅玩, 好吗?”“好!”静静高兴地答应了。他们玩了好几个轮回, 静静还连连让了帅帅好几次, 最后我又听见静静说:“今天你认识绿色了吗?”帅帅点点头说:“嗯, 认识了。明天我们俩再一块儿玩, 好吗?”鼓励引导幼儿充当指导者有助于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品质和相互交往的乐趣,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展。
二、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 幼儿以愉快的心情, 兴趣盎然的投入“现实生活”, 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 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 幼儿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共同活动, 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 从中学会共处, 学会合作。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理发店等, 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 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而且能学习不同角色间的交往方式, “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等, 在你来我往中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 幼儿在角色中活动, 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 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 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
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游戏活动, 帮助幼儿加深体验, 进行语言交往的迁移。在教学活动中, 幼儿已获得一些语言交往经验, 老师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进行迁移, 有助于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如:幼儿学会说:“请你帮帮我, 好吗?”“请让一让, 行吗?”等。
区域活动中, 除了强化幼儿语言的交往功能, 我们还引导幼儿共同商量, 确定主题, 制定游戏规则, 鼓励幼儿通过协商分配角色, 各游戏成员有机地进行交往, 从中掌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到了与朋友一起玩的快乐, 逐步学会了合作、谦让、互换、轮流、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技能。
三、正确运用评价手段, 鼓励、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
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决定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充分的强化, 而实现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区域活动后的评价。集体评价有助于幼儿的普遍发展与提高。例如有一次我在活动后, 向大家介绍某些幼儿的友好谦让行为, 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另外, 有一次我发现乐乐、金金等小朋友, 在娃娃家中玩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 其内容较丰富、有条理。我利用评价机会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开展游戏的, 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在娃娃家中开始了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 他们协商、分配好角色后, 开始了游戏, 又是进餐、又是画画, 又是讲故事, 其内容更生动有趣。
总之, 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培养的, 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获得社交技能, 发展社会性行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 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我们应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社会交往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 对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孩子并非生来就知道如何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要帮孩子学习如何与人接触交往, 逐渐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方式, 并能初步根据社会规范调节自己的行为, 发展交往能力。
摘要:现在我们的孩子们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们宠爱着, 呵护着, 惟恐待慢了他 (她) 。他们从出生那时起就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 是这个“王国”里的“小皇帝”, 他们什么都不缺, 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日子, 从而导致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的现象。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 到了外面却胆小、孤僻, 交往能力明显较弱。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自私, 不让别人碰他 (她) 的东西;有的孩子有点霸气, 爱发小脾气;也有的孩子不爱说话, 见人就脸红, 害羞腼腆等表现, 这些不良的习性将阻碍着他们今后的社会活动。针对这种状况, 本文通过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实践, 通过创设更多交往机会的方法, 来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三
一、创设有趣的游戏环境,构建幼儿主动交往的桥梁
游戏中的幼儿往往是最乐于说话交往的。同时幼儿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游戏内容的丰富,不再满足于独自玩耍,他们会渴望和同龄孩子交往。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应该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游戏交往环境,构建幼儿主动交往的桥梁。我们充分利用走廊和活动室区角,为幼儿创设了漂亮的游戏环境,有创造性游戏(如“娃娃家”、“银行”、“医院”等)和区角游戏(如“美工区”、“建构区”、“益智区”等)以及我们幼儿园的民间特色游戏等等。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里积极主动与小伙伴交往,各种游戏的开展成为幼儿积极交往合作的载体。
二、参与游戏引导合作方法,制定规则诱发合作行为
(一)组织参与合作活动,引导学习合作方法。
由于能力经验的受限,幼儿在一些需要合作的情景中可能不会自觉地表现出合作的意愿及行为,他们也许不知道该怎么样合作,需要老师指导幼儿懂得怎样合作。
1、引导学习合作语言。
合作性的语言可以为幼儿的合作行为做好铺垫。但有些幼儿在游戏中往往缺少友好交流和商量的语言,这样就给交往合作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应该经常直接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渗透一些合作性的语言,如“你好!我想和你一起做,可以吗?” “我来帮你好不好?”幼儿是最善模仿的,慢慢就掌握了一些合作性语言,这样孩子间的合作行为就会增多了。同时让孩子们学会一些交往的态度、表情、动作等,也是让他们掌握交往方法的一些必要内容。
2、教会学习协商合作。
具体的合作情景有助于幼儿获得合作方法,让幼儿在不断的练习中懂得协商永远是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好方法。如游戏中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鼓励相互谦让、轮流或合作使用;再如活动中鼓励幼儿要主动去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同时自己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也应该主动找小朋友协助等等。这些交往让幼儿在不断练习中形成协商合作的习惯。
3、开展有趣合作主题。
有趣的合作主题活动能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与快乐。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两人三足”、“站报纸”、“运水果”等合作游戏,有趣的游戏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快乐,被动型的合作行为也逐渐转为主动型;再如打击乐游戏中,让幼儿充分体验独自打击与合作打击的不同感受,逐渐让幼儿意识到与同伴合作才能演奏出美妙好听的声音。
(二)充分利用游戏规则,诱发幼儿合作行为。
合适、明确的游戏规则能让幼儿的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也是对幼儿行为的一种暗示,是有效约束幼儿自觉遵守、友好交往的工具。
1、制订游戏规则。
游戏初期阶段除了引导幼儿懂得游戏方法外,让幼儿协商、讨论出每个游戏区的一些交往规则非常有必要,我们让幼儿集体或分组讨论协商并制作出别人能看懂的规则示意图,并贴到相应的游戏区里。如“建构区”里,幼儿用自己设计制作的规则标志来提醒自己和别人遵守爱护材料不争抢、合作建构等规则,使相互间的合作行为变得更自觉、更主动规范。
2、执行游戏规则。
教师在游戏中应以提醒、暗示等不同的方法手段促进幼儿的合作行为。如在阅读区里,发现两个幼儿争抢图书,教师可以邀请两个抢图书的幼儿讲一讲贴在区域中的标志图,暗示他们爱护图书、合作阅读。各游戏的规则遵守也可以邀请幼儿扮演小小检查员等,巡回观察各区合作行为和不良行为。
三、合理运用游戏评价,提高幼儿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后的时间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为下一次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如结束时开展“说说开心的事”,说说“今天你和谁一起玩建构区了?你们怎么完成大型建筑物的?”“你和谁合作玩了科学区的打电话游戏?”“你和谁一起玩的?开心吗?”等等,通过谈话评价让幼儿分享活动中的合作行为和合作后产生的愉快的心理。教师则及时肯定这些好的做法,这样就让幼儿的合作行为得以进一步巩固。反之对于幼儿在活动中的一些不合作行为,教师应及时地组织幼儿讨论来强化合作意识。
四、问题思考
我们深深体会到宽松、平等、愉快的游戏能营造和谐的气氛,是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合作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孩子的合作能力的发展不是立竿见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正确引导,也需要家长的共同配合才能使幼儿的合作行为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并让合作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我们还将不断努力,继续致力于引导幼儿提高合作交往能力的探索,引导幼儿逐步成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让孩子信心百倍地迎接明天!
4.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目前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越来越为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作为小班老师的我,更加注重培养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
在家庭中,溺爱孩子的家长包办代替了一切。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能力差,自我服务是孩子以后的事,这些事等到孩子长大了也就了自然会了,现在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事情,现在最要紧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和对孩子进行各种特长的教育、训练;有的家长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如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到处都是,家长嫌脏,认为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有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只好帮他洗;孩子穿衣,把衣穿反了,要重穿,耽误了时间……,家长普通认为与其这样麻烦,倒不如自己做了算。成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幼儿动手的机会,限制了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发展,养成了幼儿过分依赖的性格,使孩子们成人后,缺乏相应的生活能力、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居里夫人就是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注重培养她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运用成功的教育,使大女儿获得了诺贝尔奖,小女儿成了杰出的专家。相反,有一位母亲曾因惧怕独生子到外面受人欺负,从2岁起不让他与外界接触,更不许他做任何事情,结果,孩子长到16岁时,连跑都不会,智力发展也不及6、7岁幼儿。
小班幼儿自我服务应从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开始,如能否独立进餐和保持正确的进餐姿势;是否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是否会穿鞋子、裤子、袜子和衣服;吃剥皮水果时是否会自己剥皮;能否自己整理床铺;用过的东西能否自觉放回原处;玩过的玩具能否自己收拾好;能否做简单的家务等。在我班30名幼儿中,只有5名幼儿会脱衣服,3名会穿衣服,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针对这些问题,我根据幼儿的发展目标,我把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着眼点放在生活区。
制定区域活动的指导目标如下:
(1)学会自己穿衣服,并会帮助娃娃穿衣服、叠衣服、将衣服整齐的放在衣架上。
(2)利用鲸鱼妈妈带小鲸鱼玩、给小鱼贴鱼鳞等学会扣钮扣,并愿意自己扣钮扣。
(3)熟练的喂小娃娃吃食物,吃的时候不能掉,从而知道自己吃饭、吃加点的时候不掉渣。
(4)通过玩动物穿线板,培养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5)通过晒晒小袜子,培养幼儿夹夹子的能力。(6)在游戏中能想出多种方法玩自己喜爱的物品。
在区域活动中给《布娃娃穿衣服》,教师让幼儿利用喜欢的角色妈妈、爸爸进行穿衣服比赛,幼儿就运用儿歌内容帮娃娃穿衣服。老师把较枯燥的生活自理技能变成一首首生动有趣的儿歌,幼儿乐意学,掌握得好,自我服务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在喂小动物的过程中,有的儿不注意掉了食物,其他看见的幼儿就会提醒他,吃东西的时候不能掉,不能浪费粮食。从而在吃加点、吃饭的时候都很注意,接着盘子,不让饭掉了。
一、利用多种活动和教育手段,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仅仅依靠区角活动是不够的,我还利用多种活动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进餐前后,午睡前后,户外活动,季节变换等。例如:幼儿园中餐吃虾,我们总是把幼儿的虾壳剥去后幼儿吃,又省心、又省事,但这样是剥夺了幼儿学习、动手的机会,我改变了过去做法,让幼儿自己来剥,通过在生活区他们既学到本领,又有了食欲,可谓是一举两得。还有,以前我们下午加餐吃饼干的时候,怕幼儿自己不会将饼干包装袋打开,都是将每包饼干都打开放在盘子里,幼儿只需直接吃就可以了,后来我发现每包小饼干的袋子上都是锯齿形的小道道,这部正是锻炼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机会吗?从那以后,我们都鼓励幼儿自己打开饼干包装袋,有一小部分的幼儿能将包装袋打开,大部分的幼儿不会自己打,通过教师指导又有一小部分的幼儿学会自己打开,有一些幼儿已经习惯了不愿意去尝试,每次都是试
一、两次打不开就会找老师,这是我们都会鼓励幼儿在试一试,成功一次我们就都为他鼓掌;实在打不开的,我每次都注意引导他到生活区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班幼儿基本都能自己打开各种食品的包装。小肌肉的灵活性明显地得到了提高。
二、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幼儿虽在同一个班,但是由于遗传因素不同,生长环境不同那么差异存在是必然的。因此,我们没有要求幼儿达到同一水平,有的幼儿由于父母过分宠爱,自我服务能力较差,意识不强,往往别人轻而易举做完的事,他却感到很吃力。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分析“对症下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给予幼儿适时适当的帮助,使幼儿树立信心,直至把事情做好。
三、实施经常化教育,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幼儿自我服务的提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通过经常的、细致的教育及幼儿自觉的参加与练习,是幼儿自我服务能力逐步形成和巩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抓机会让幼儿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又为幼儿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无意中反复练习,我们班上老师也相互配合,要求一致,使幼儿行动上明确,鼓励幼儿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倾向,不能听之任之。
小班幼儿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在园中自己穿脱衣服,回家后,却是另外一个人,什么事都是家长包办。有的幼儿要自己做,可家长怕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又做不好,非要亲自“下手”。因此教师要重爱护每个孩子,使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的、最可信赖的,幼儿接受教育就相对容易了。只要教师以爱为本,从严要求,经常带领幼儿反复练习就能养成幼儿自我服务的习惯。
5.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五
《综合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阶段小结
农村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研究是我园承担的县级规划立项课题,从2007年10月起,完成整体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开始分阶段进行实验研究近两年。本阶段,我们把课题研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从幼儿生活、游戏、学习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组织落实,分工明确,职责到位
本课题由园长全面负责,教研组长、年级组长负责生活游戏学习三方面的研究,着力各个构建“交往合作”的策略,努力做好各班的课题计划,实验研究小结等工作;同时负责园内业务的主任负责课题研究活动的协调和资料的汇集工作。
二、加强学习,规范操作
为确保课题方案的理论性、价值性和可操作性课题组负责人参加邻近乡镇课题交流、学习多次,每学期邀请县教科室、乡教研员等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操作进行指导,使课题方案更趋完善更具有操作性,同时聘请专家作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讲座,及时为课题组人员在研究中出现的困惑排忧解难,从而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三、具体操作
1.生活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方案,我们分为盥洗、自我服务、劳动等方面,基本操作要求如下:
① 能排好队做到不争抢,有序地洗手、大小便。
午睡前后或活动时,同伴之间能相互帮助,穿脱衣服,友好合作把床被铺平。
在劳动方面值日生协商分工完成分发整理用具,一起完成照料自然角中的动植物,并作好观察记录等。同时我们开展了大带小,自我服务竞赛等活动,让幼儿在与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有共处中感受交往的快乐,合作的成功,除此,我们还把幼儿带入了“社区”这一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通过参观成人之间的合作劳动,如服装厂、丝织厂的流水线工作,带幼儿到小商品市场、超市等购物,拓宽了幼儿交往的范围,了解了各种产品的完成都是很多人合作的成果。
2.游戏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从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户外游戏,三方面着手,鼓励幼儿与同伴友好协商,共享玩具,开展合作游戏。
开展在角色游戏中,鼓励幼儿协商分配角色,会使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往,遇到困难时共同解决,如自制玩具,整理游戏材料等。
在建构游戏中,鼓励幼儿合作开展主题建构,如公园、幼儿园、我们的家等,让幼儿根据建构材料的不同点,选择建构物体,再进行有机地组合,在这种游戏活动中,我们主张幼儿自由结伴,自选材料自找空间,使幼儿之间的小组合作打破人数和空间的限制,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的交往氛围。
户外游戏主要有集体游戏、自由游戏和玩大型综合玩具三方面。在集体游戏中,主要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让幼儿合作的重要性,自由游戏和玩大型玩具时要求幼儿不争抢玩具,能主动与同伴探讨玩具的不同玩法,鼓励幼儿结伴合作游戏,如“老鹰抓小鸡”“开火车”等,让幼儿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
3.学习活动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
围绕课题的研究策略,我们在各个领域切实有效地开展了工作。
第一,有计划地选择一些能开展合作学习的教材,在目标制定中的合作学习方面有要求,并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效落实。
第二,由负责课题的年级组长每月按排一次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预先指定一位教师执教,同一年级组的其它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最后确定教案开课,课后再评,评后再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教案,为园本课题的选编提供材料。
第三,进行随堂听课,让每位教师都能意识到自己是研究的主人,合作教育有机渗透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并入教学评价之中。
四、及时总结
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回头,步步展开,步步总结,让课题研究入轨并能正常运作。首先每次开课研讨活动,都有课题实施计划与反思,参与的教师认真写好观察记录,并展开研讨,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探讨改进措施及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其次积极撰写论文总结,教师通过实践有了自己的反思与真实情感,积累了写作的第一素材,写专题论文水到渠成。
五、阶段性效应
(一)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每位教师都有认识到了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具有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这一任务的艰巨。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勇于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全园教师树立了“教中研,研为教,以研促教”的正确理念,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完善的行动研究法,坚持以幼儿为本,促进每一位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学习沙龙、教学反思等活动的有序开展,特别是借两所幼儿园互访的契机,我们的话题研讨——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探讨,使我们教师对幼儿交往能力培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有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和价值,课题研讨提升了全园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二、幼儿的合作意识正逐步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友好交往行为明显增多,在午睡室经常能看到你帮我,我帮你的情景,在与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床单、被子都铺得更整齐了;在游戏中,幼儿能互相谦让玩具,或合作游戏,学会了自己协商分配角色,活动结束大家齐心协力以更快的速度共同整理好玩具或材料,在学习中,通过生生合作,师幼合作等形成多样的合作交往交流学习活动,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了师幼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六、后期研究重点
本学期课题继续分为生活、游戏、学习三方面进行研究。
生活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除了幼儿园、社区,还需家庭列入研究范围,从转变家长的观念入手,让幼儿改变大多“自我中心,不愿与人分享等现状。进一步修改、设计合理科学的研究记录方式,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与实效性。
游戏中幼儿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重点要抓好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中交往合作行为的研究,注重真实的游戏观察记录,对发现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成功合作加以肯定,对幼儿的不合作行为加以分析,并对个别幼儿进行跟踪观察,逐步完成个案研究。
6.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六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以幼儿感兴趣的音乐游戏来进行音乐教育,这是音乐教育的关键。幼儿园的音乐游戏是幼儿游戏活动中的一种,由于它将音乐活动内容溶于游戏的形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使幼儿在情感上获得美的陶冶,还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比如学习如何与人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等等,所以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那么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即无交往经验,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有限,老师要想顺利的开展游戏活动,孩子们必须懂得遵守游戏规则才行。通过一年的小班音乐教学,在培养幼儿游戏中的规则意识方面,我做了以下探究:
一、选择简单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利用教具帮助幼儿完成游戏过程,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找朋友》是孩子和家长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大部分孩子都会唱,对于歌词内容也是简单好记,孩子们在和老师一起演唱时能熟练的边唱边做动作,但是让他们真正找到一个伙伴作为游戏对象,却非常困难,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大方有的内向,有的好几个孩子都选一个伙伴,每次这样的活动,小班老师大多数都是一个个一对对的将孩子拉好站好,才开始游戏,孩子们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不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更加感受不到游戏中的合作规则。所以我用了红色和蓝色的手圈戴在孩子们的手臂上,用手圈来找朋友,比如红圈找红圈,或者红圈找篮圈等方式。孩子们天生对有色彩的东西敏感,戴上手圈后他们兴趣大增,分散了他们“挑朋友”的注意力,几次练习后,他们结对找朋友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了这样的合作经验,孩子们还进行了游戏《幸福拍手歌》、《拎小猪》、这两个游戏一个是让孩子们跟随音乐节奏互相拍打对方的身体部位,一个是让孩子们合作用纱巾抬小动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仅体验了游戏的乐趣,也懂得了简单的游戏规则,就是两两合作。
二、用点、线、圈,三个途径强化幼儿在游戏中的规则意识
游戏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两两合作的游戏,集体游戏也是很普遍的一种,但是小班的孩子集体意识比较薄弱,自控能力也比较差,为了更有序的开展游戏活动,我首先采用了站点的方式来开展,在地面上贴或是用粉笔画上小点点,让孩子们有目的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比如在玩游戏《兔子和狼》时,大灰狼在音乐的最后要抓小兔子时,所有的兔子都要有一个自己的点点当自己的家,这样就避免了在游戏中孩子们到处乱跑乱躲,出现失控的现象,相信孩子们在不断的重复游戏时,会慢慢知道游戏的规则就是在某个音乐片段时找合适安全的地方躲避。另外在游戏《碰一碰》中,站点也起到了大作用,全班二十几个孩子,老师用红点和蓝点将女孩和男孩进行了分组,孩子们分别和自己对面的伙伴合作游戏,整个游戏过程,老师不用费力组织,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伙伴。其次我还采用了站线的方式来组织孩子游戏,首先让孩子观察地面上的线,让他们知道线是连续的可以无线延长的,然后让孩子们站到线上和旁边的伙伴手牵手,让他们尝试变成一根长长的线,而且还是一根可以左右移动的线,如果有人松手了线就会断掉,在一次次的练习中,他们学会了在线上手牵手,也学会了手搭肩,在游戏《开火车》中,孩子们手搭肩一个接一个变成了小火车,安全的行驶在“轨道”上,在这个游戏中,孩子们懂得的游戏规则就是火车的车厢是连在一起不能断掉的,火车只能行驶在轨道上(线上)。最后我用了站圈的方式来开展游戏活动,相信对于没有游戏经验的小班孩子来说几十个孩子牵成大圆圈是很难的,老师经常把这边的孩子组织好了,那边的孩子手松开了或者跑掉了,但是对于有了站点和站线经验的孩子来说站在圈上是很容易做到的,在游戏《吹泡泡》中,孩子们手牵手拉成一个大圆圈,圆圈变大变小,然后还原到圆圈上,在反复游戏中,孩子们知道了要想玩这个游戏,必须所有的人都把手牵好不能松开,否则泡泡就“破掉了”。孩子们有了牵圆圈的经验后,还玩了《网小鱼》的游戏,孩子们牵个圆圈当渔网,为了网住“小鱼”,孩子们牢牢的牵着手,防止“小鱼”跑掉,在游戏中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
三、用故事情节帮助孩子理解音乐内容,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中习惯遵守游戏规则。
小班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有限,尤其是一些纯音乐的曲子,孩子们在听了以后很难用语言或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老师可以将游戏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引导孩子边欣赏音乐边进入游戏情境。比如在游戏《小鸟》中,老师随音乐节奏的快慢讲述一只小鸟从清晨起床到出去找食物,最后辛苦的飞回家,孩子们听了故事以后已经跃跃欲试了,很快他们就成了一群可爱的小鸟,随着音乐的节奏时而飞的快,时而飞的慢,最后音乐停时,所有的小鸟都“休息”了。在游戏《捕鱼》中,老师讲述了一个捕鱼的人,在海上不怕风不怕浪,划着小船努力的撒网,小鱼们为了不被网住,在水里四散的游来游去,老师边讲述边引导幼儿理解音乐的每个片段,如舒缓的音乐时,是捕鱼人在海上划着小船,当音乐节奏变得急促时,是捕鱼人发现了小鱼,当音乐节奏变得非常快的时候,是小鱼们惊慌的躲避,最后音乐停止时,是捕鱼人收获的时候,被网住的小鱼将乖乖的躺在“网里”。这种追逐和躲避的游戏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让他们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快进入了游戏情境,自然而然的扮演着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此时孩子们对于游戏规则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水到渠成了。
7.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七
那么, 如何在小班的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区域活动环境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前提
1. 营造适宜的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作为一种显性的教育因素, 具有广泛的探索、想象、创造和求异的空间, 能激发幼儿不断与其相互作用, 积极地动手、动脑。
2. 营造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包括幼儿与教师, 教师之间, 幼儿之间的关系, 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能使他们感到安全、平等、自由, 能鼓励他们探索与创造的精神环境, 他们才能活泼愉快、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游戏。
二、选择合理的区域活动内容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的基础
1. 内容要丰富有趣
比如, 在生活区设置“找帽子”的游戏, 让小班幼儿学习“拧”的动作, 如果只让幼儿给瓶子找“帽子”、戴“帽子”, 不到三天孩子就不想玩了。因此, 又可以设置这几种玩法:根据瓶子的大小不同, 找大小不同的瓶盖“帽子”;在瓶子上贴上小动物, 在瓶盖上贴上不同的食物, 让食物和动物匹配;给瓶子身上贴不同的颜色, 请幼儿给瓶子找相同颜色的帽子。如此一来, 不仅包含了认知、计算、生活等内容, 还大大激发了幼儿的游戏热情。
2. 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因此区域活动的内容要形象具体、游戏性要强。如, 数学区的排序游戏, 小班可以采用“串糖葫芦、给妈妈做项链”的游戏, 请幼儿用2~3种颜色间隔着来串糖葫芦、穿项链;一个人玩游戏会花费比较多的时间, 我们就引导幼儿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游戏, 无形中又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可谓一举两得。
3. 内容要循序渐进, 由易到难
小班幼儿在美术区学习印画技能时, 初始让幼儿用汽车车轮来滚画、用菜根来印画, 在掌握印的技巧后再添加一些材料, 如各种形状的树叶、瓶盖、小型木制积木等, 并引导幼儿“一物多用”, 或者交替材料来创作印画:树叶可以做帆船、房子, 还能用瓶盖做金鱼的眼睛, 树叶做金鱼的尾巴, 椭圆形积木做金鱼的身体。这样, 不仅再次激发了幼儿对印画的兴趣, 而且使他们也开始在周围寻找另外一些适当的材料来玩“印画”游戏, 创造能力也越来越强。
三、在区域活动中运用正确的指导策略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
1. 直接性指导
在小班的生活游戏“系鞋带”中, 光用图示法, 幼儿是掌握不了系鞋带这一技能的, 因此, 教师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如:“两个圆圈碰碰头, 两个圆圈弯弯腰, 两个圆圈钻山洞……”清楚地交代系鞋带的每一个步骤, 手把手地教孩子, 这样才能让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正常进行。
2. 间接性指导
教师在指导区域活动时, 应常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 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 不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 也不过早地肯定少数幼儿的正确答案。在指导幼儿时一般应尽量提些:“你是怎么发现的?”“你觉得可以怎么做?”等问题, 帮助幼儿拓展思维, 促进幼儿游戏方法的多样化。
3. 差异性指导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幼儿进行指导, 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 在小班美工角的“剪纸”中, 刚开始幼儿不能控制剪刀, 一不小心就将纸剪破了, 时间一长, 有的幼儿就失去了耐心, 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区域中去了。而认真细致的田田却破天荒地剪出了一个成品窗帘, 教师故意大声说:“哇, 剪得好漂亮!你真棒!你是怎么做的?”调皮的他一歪头:“不告诉你!”“那你能做得更漂亮些吗?”教师又问。“当然可以。”田田很快又忙开了。教师伺机邀请其他幼儿观摩他的现场秀, 让他们仔细观察田田是怎样把持剪刀的, 并激励他们:“你们能超过他吗?”不一会儿, 一群幼儿又聚集在一起, 认真地玩起了剪纸游戏。
8.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八
关键词: 角色游戏 幼儿教育 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性交往的起点,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初步认识了社会,但是在交往过程中不乏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应在角色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指导,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
1.提升经验,丰富幼儿的知识
角色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如:在三月份的花儿朵朵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美丽的花朵特别喜欢。针对这些,我决定请家长带幼儿去花店参观,调动班上开花店的家长提供场地,工作人员接待幼儿。从中孩子们知道了解各种花朵的名称,了解了各种花的花语,还尝试了插花,并学会了如何与花店工作人员交往。星期一,每个小朋友都带来了一盆亲手插的花,互相欣赏着:我这个是康乃馨,我自己插的哦!我的是玫瑰花,是爸爸送给妈妈的花!老师,这是我昨天跟妈妈一起种的观音莲……孩子们兴奋地聊着,决定我们班也开个“白水洋花店”。孩子们带来的各种花摆在了“白水洋花店”的柜台上。有了先前这些观察和动手经验的积累、进入各个角色游戏区时,孩子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怎么玩,玩什么。
2.尊重幼儿,允许孩子自由选择
“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教师在角色游戏指导过程中要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情节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玩具的自由,尊重幼儿选择角色的自由,还要尊重幼儿自由地讲评自己的游戏。这样,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教师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在“花店”这个主题游戏中,孩子们就先后分出花店、花店回收站、花艺园等角色区,还玩出了宝宝过生日,探望病人,过节等游戏情节。久而久之,游戏变成了孩子们表达情感、认识社会的一种手段,是孩子们一日活动中最喜欢、最开心的时刻。
3.适时指导,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花怎么摆?没有钱了怎么办?游戏结束了,太多材料一人收拾不过来,等等。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幼儿自己解决、处理,使他们从小就看见问题不足为怪、看见问题不害怕、看见问题肯动脑筋解决。在角色游戏中,我们通过游戏情节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培养幼儿乐于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性格。如:在游戏结束时,花店里的花、花盆、制作花朵的材料很多,一个人收拾忙不过来,需要与其他小朋友一块完成。第一次游戏时,小朋友们一股脑儿地把全部材料都放进了收纳箱。在第二次游戏时,问题就出现了,选择花店的小朋友发现材料很乱,整理了很久“花店”才能开业,于是大家商量:在收拾的时候应该把材料分类放好,在下次游戏时就方便些,就能快点整理好开业。幼儿在合作交往中发现、探索、尝试解决问题,这样孩子们既有成功的体验,更有合作交往的愉悦。
4.善于发现,对游戏中表现出的合作交往行为及时肯定、鼓励
教师应该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中,教给孩子一些常用的交往语言、动作、态度等,如:“你是花店工作人员,你应该怎样问顾客呢?”这样能帮助学生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学习、游戏。当孩子出现初步的合作交往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对不大会合作、缺乏合作意识的孩子,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鼓励与指导。如:我们班的豪豪小朋友,经常我来我往,玩具也不愿跟大家玩。在玩花店游戏的时候,他很想当回收员,可是回收员只有一个,他慢了一步,回收员的牌子被小雨拿了,他显得很不开心。“你可以去当顾客呀,或者主动去帮小雨”。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豪豪勉强去花店买花,他买了一盆盆栽送给娃娃家,过了十分钟左右,他又到娃娃家把盆栽拿到小雨面前说:“这盆花要回收。”小雨告诉他拿不动。豪豪很乐意地说:“我帮助你吧。”不知不觉中,幼儿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5.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家长资源是一块宝地,为了游戏活动更顺畅、生动、丰富、实在地开展,为了帮助幼儿交往能力得到发展,我们要丰富幼儿的经验,更要重视家长积极有效的参与。家园互动不仅使教育活动落到了实处,更增进了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了解,家长的参与能较好地推动幼儿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幼儿的角色游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从而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9.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九
通过张向葵教授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视频知识的学习,使我认识到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在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针对这些,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 开展工作: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重视社会性培养
今天的儿童是未来21世纪的主人。他们的健康倍受社会、家庭的高度重视。当前,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能打动父母心弦的一句话,那就是:“让您的孩子更健康,更聪明。”健康,聪明的孩子的确惹人喜爱。但是我们怎样理解“健康”的含义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完整,具有概括性的定义。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性行为方面。良好的行为,能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目前,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已经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怕孩子受一点点伤。例如:孩子在家玩,不小心被椅子绊了一跤,哭了。姥姥看见了连忙过去打了打椅子,说:“打死你,打死你。”以这种方式来安慰孩子。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只要谁让他不开心,他就会打谁。孩子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也要长大的,他们以后也需要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不能一辈子依靠成人,在家人的庇护下成长。以后的孩子竞争更为激烈,他们不仅比才能,会弹钢琴、会画画、会英语……,还要比心理素质和社会性能力,要能面对困难,挫折和与种种人较好地交往。所以,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从幼儿期开始培养良好的社会性行为,教孩子学会正确地处事方法,要告诉孩子:“不要怕,勇敢一些,想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解决?”在一次次挫折中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根据幼儿模仿能力,锻炼社会交往技能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所以面对幼儿,家长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幼儿一个学习的榜样。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有的家长受自己性格影响,不好客,不热情,这种作法直接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给水果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的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三、利用游戏活动,增加社会交往经验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的喜爱活动,同时,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使幼儿逐渐接触同伴,并愿意和有计划去交往,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带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玩沙,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再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角色游戏时,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四、通过社会活动,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首先,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为幼儿创造机会。如:外出游玩时,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启发幼儿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也巩固了礼貌用语,同时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使孩子学会了同情、支持与关爱;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幼儿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又如: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的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五、扩大范围,走出家庭,增强社交能力
人是生活性动物,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能只望子成龙,一味开发智力,而忽视了幼儿的交往,使幼儿形成了过于依恋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为,影响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六、耐心教育,讲究艺术,激发社会性情感
在培养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过程中,不能采用威胁恐吓、哄骗利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方法。这会给幼儿身心成长带来创伤,不仅没有培养良好的行为,而且还会染上一些坏毛病:胆小、不自信、自卑等等。比如: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不愿意与人打招呼不愿意与人打招呼,甚至交往。见到陌生人不敢说话,感到害怕!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怪孩子没有出息,甚至训斥说:“怎么象哑巴呀?不会说话呀?见到人怎么不叫人呀?在这样子,就不要你啦!”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恐吓的话,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以后还会出现自闭的症状!为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要用榜样、说服、鼓励的方法,坚持从正面向幼儿讲情道理,进行引导。
但在要求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时,常会发生“危机”,即幼儿任性,无理取闹等,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教育。说服并不是枯燥的说教,向幼儿一本正经地说大道理,幼儿不爱听也听不懂,要使说明有成效,就需要讲究教育艺术。如:运用故事,儿歌等形式。不能强行要求,否则教育事半功倍。
10.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十
科研论文: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内容摘要:
坚持性是将目的贯彻到底以及克服困难或障碍的能力。实践与研究表明,幼儿的坚持性只有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反复多次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通过帮助幼儿明确活动目的并坚持完成其目的,在游戏中教给幼儿一定的技能技巧,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言语指导等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有助于他们将来对任何事都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终达到目的,为他们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游戏活动 培养 幼儿坚持性
【正文】
坚持性是将目的贯彻到底以及克服困难或障碍的能力,即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自觉地按照既定目的去行动。它对幼儿素质的完善和提高,以至于对人的一生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坚持性也是意志品质的重要表现,是儿童能克服外部和内部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的品质。同时幼儿心理学研究也表明:2-6岁幼儿坚持性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4-6岁则是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坚持性要从小做起,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培养,为他们今后能健康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的教育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因此,我特别注重在游戏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是幼儿能坚持的原因所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究表明,幼儿在兴趣性强的活动中坚持的时间长于在兴趣性弱的活动中坚持的时间。在游戏中有了兴趣,就能促进幼儿向着自己的目的前进,就能坚持到底做完一件事情。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坚持性的培养。如:在区域活动中,娃娃家始终是三岁孩子们的最爱。但玩过几次后,我发现孩子们对娃娃家不怎么感兴趣了,没有兴趣就不可能使幼儿坚持玩完游戏。为此,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他们的认知特点,我在娃娃家的创设上花费了一番功夫。为幼儿创设了“厨房生活区”。在“厨房生活区”为幼儿提供了仿真水果、蔬菜、煤气灶、各种餐具、家用电器等生活用具,营造一个自然、温馨的家庭厨房氛围。现在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幼儿都能认真的做着自己的事,有的幼儿在用刀切菜,说要快点给娃娃做饭;有的在用小勺给娃娃喂饭;有的在哄娃娃睡觉。幼儿每次玩起来都流连忘返,再也不到处乱跑了。可见,只要孩子们感兴趣的游戏,他们坚持的时间还是很长的。
二、明确的活动目标为幼儿坚持完成任务指明了方向。
幼儿的坚持性与幼儿的自觉性直接相关,由于幼儿对活动的目的没有明确的看法,行动通常是随意发生的。因此,他们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坚持性。所以,为了提高幼儿的坚持性,培养他们能较长时间的坚持从事一项活动,做事有始有终,那就要帮助幼儿在活动前就明确其目的,并鼓励他们努力坚持实现其目的。比如在区域游戏“巧手坊”中,结合主题《科学在我身边》的开展,我们在区域活动中投放了各种废旧的大小不同的盒子,还有我做好的成品“汽车”。并规定今天的巧手坊的活动目的就是做汽车,本身做手工就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加上我新投放的材料,并给他们明确了活动目的,所以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坚持完成这个做汽车的任务,虽然有的汽车做的不是很漂亮,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其目的。
三、技能技巧的掌握是坚持完成任务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幼儿明确了活动的目的后,有时也不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幼儿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遇到困难自己无力解决和克服。还是在“巧手坊”做汽车这个活动中,刚开始,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的汽车轮子不是扁的,就是大小不一,做起来的汽车也是东倒西歪或成了一辆废车,孩子们也失去了做汽车的兴趣,有个别孩子开始退缩,想放弃。针对这种情况,我就问她们:“你们手头上有哪些东西是圆圆的?”有人说:“瓶盖,胶带卷。。。”“那这些圆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吗?”有人说:“可以直接用来做轮子。”我说:“但是做轮子数量也不够啊,谁有什么好办法呢?” 经过我的引导,孩子们最终掌握了把瓶盖,胶带卷印在纸上剪下来做车轮的技能。由此,孩子们碰到类似的困难,也能够自己去克服,同时也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以后再进行此项活动,孩子们也不会再半途而废,而会努力把事情坚持到底。
四、角色的约束是幼儿坚持到底的有力保证。
有的幼儿在玩区域游戏时,常会更换两三个游戏内容。一者可能是游戏的材料不及时更换和添置所置,二者可能是幼儿对游戏的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导致频繁的更换游戏内容。针对此情况,我们一方面可以及时添置游戏材料和及时更换游戏内容,从而延长其游戏的坚持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用角色职责来约束他们频繁的交换游戏内容。角色的重要表现靠的是角色饰物,角色饰物还有利于幼儿之间互相了解对方角色,从而达到互相提醒、共同坚持完成游戏目的。如:在角色游戏“爱心医院”里,刚开始时,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很浓的,能坚持完成游戏,可几次以后,有个别孩子开始中途交换游戏了,于是,我及时添置了角色标志和装饰物(大夫的工作服、口罩、护士帽)„„这之后,在爱心医院里,医生和护士都带上相应的配饰、穿上相应的服装,在区域游戏中显得异常活跃与兴奋,有了相应的角色装饰物,幼儿能较好的履行角色职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
五、游戏情境的创设为幼儿坚持性的养成注入了动力。对那些易于表现和模仿的活动内容,开始时幼儿很感兴趣,但随着游戏次数的增多,兴趣逐渐减弱,坚持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减少。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情境,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主题《热闹的夏天》活动中,结合主题,我们在餐厅开设了做冷饮的游戏,为他们提供了模版、橡皮泥、泡沫塑料等材料,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在模版上做出冷饮花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利用辅助物制作冷饮。这样,所有参与此活动的幼儿都能获得游戏的满足感和新奇感,对坚持性的培养注入了动力。
六、教师的语言指导能激励幼儿坚持到底,不轻易放弃。
在幼儿遇到困难退缩时,教师应做到在言语和行为上处处照顾每一个幼儿,多用肯定与鼓励的语言与幼儿交流,激发幼儿完成游戏的信心,也极大的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养成。如在游戏 “取乒乓球”活动中。让幼儿把瓶子里的乒乓球不用手拿,而是利用工具用其他的方法把乒乓球拿出来。刚开始,幼儿很感兴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琴琴先拿了一根筷子放在瓶子里去拿球,甜甜、莉莉也跟着各拿了一根筷子也去弄球,只见她们的筷子碰得乒乓球在瓶子里滚来滚去,就是没办法把球拿出来。看她们实在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于是我提醒说:“想想看,一根筷子不行,那两根筷子行不行呢?” 甜甜、莉莉两个人一起用筷子去夹球,可球就是不听话,总是从她俩的筷子中逃走,两人觉得没办法,就把筷子拿了出来,暂时放弃了。而琴琴呢,看她俩不行,就又去拿了一根筷子,一个人用一双筷子去夹球,一次,两次,球还是没拿出来,琴琴也有点泄气了,我及时鼓励她说:“你是最棒的,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又经过了很多次,球终于被她夹出来了。她兴奋的大声喊:“老师,我把球拿出来。” 甜甜、莉莉两个人也学琴琴的样子,不一会也把球拿出来了。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做事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幼儿容易产生退却行为,我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在琴琴实在拿不出球来时,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功能,鼓励她坚持下去,促进幼儿坚持完成任务。
七、直面困难、克服困难是幼儿坚持到底的基础。
幼儿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做事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孩子容易产生退却行为。此时,我们应该让孩子独自面对一些他们应该面对的问题,在行动的过程中学会克服困难,在困难面前教他们学会解决克服困难的方法,培养做事有始有终、坚持到底的良好习惯,从而增强其坚持性。如一次晨间活动,我考虑到有大部分孩子都不会踢毽子,所以我就决定今天的活动内容是踢毽子。孩子们都开始使劲地练习起来。这时,我发现凯凯小朋友才学踢了几下,毽子就被收起来了,然后就走到了阳台边上坐了下来。我连忙走过去问:“凯凯,你怎么坐下啦?”“老师,我踢累了。”运动时间过了一半,我看到凯凯还是呆坐在那儿,我又跑过去问他,他还是回答说:“老师,我累了。”听见他两次的回答,又观察他刚才的行为,我有点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我故意说:“那我现在想和你一起来玩这个毽子,不知道你休息好了没有?”他马上站起来说:“好啊!老师,我们一起来玩,我不累了。”说完,凯凯就和我高兴得玩起毽子来。我们拿毽子你一个我一个的踢起来,渐渐地他踢得有点顺脚了,提出自己去踢毽子了。凯凯前后两种不同的回答,两种不同的行为带给我许多思考:“老师,我累了。”是不是孩子真的累了?在今天的活动中,我观察到其实是他的一种对待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不会踢毽子也不想再学了,他觉得踢毽子太难了。当然,我们看到孩子有困难,就应该教孩子如何去应付面前的困难。今天我的做法就是先转移他的情感,让他在活动中喜欢踢毽子游戏。并引导和鼓励幼儿为克服困难寻求方法,做出努力,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幼儿坚持性的培养铺下奠基石。
1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十一
1 调整幼儿一日活动结构
从小班幼儿年龄点出发,一日活动以游戏为主。具体表先现在减少集体组织的活动,减少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把幼儿从束缚的空间、时间中解放出来,给幼儿更多的游戏时间,增加幼儿字选玩具、自由结伴、自由交谈等活动。
2 挖掘各类游戏活动中潜能在的培训幼儿自信心的因素
一是在表演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表达或表现自我;二是在娃娃家、小医院、玩具店等角色游戏中,幼儿是否敢于同伴交往、大胆想象;三是在“玩玩做做”的活动中,幼儿是否能运用材料大胆表现、创作等等。
3 创设与培训幼儿的自信心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一是在环境创设上,遵循把环境创作作为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的原则,注重活动室环境不止与有关增强幼儿自信心的主题结合,突出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内容。如:“好孩子自己走”,“我会吃饭,我爱睡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教师以直观、形象的形式,给幼儿粘贴小红花或幼儿下的小动物形象等,增加趣味性。
二是在精神环境创设上,鼓励幼儿自选活动,以自主、自愿为原则,选择自己下、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并注意运用眼神、笑容、身体接触等无声语音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例如,一名幼儿偶然来到图书角,她那起一本书,一边翻,一边不连贯地讲起来。老师观察到这一情况,就走上前去,充分鼓励她说:“你讲的真好,老师真爱听!”小女还受到了鼓励,忽然扬起头,高兴地说:“我最喜欢讲故事啦!”幼儿的一个随意行为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哟而从这种鼓励的态度中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
三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兴趣、意愿,创设活动区,投放各种活动器具,为唱腔幼儿的自信心创作条件。
首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增设表演角色,充分给幼儿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条件。如在表演活动中,发现幼儿将拼插玩具当作“话筒”,举在嘴边,非常投入地“演唱”,在了解幼儿有表演的兴趣和愿望后,教师应用废旧纸筒、布头儿制成“话筒”,把幼儿熟悉、下的歌曲和儿歌串录下来,并找来响板、撞钟、铃鼓等小乐器,为幼儿“表演”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用皱纹纸为幼儿做成美丽、鲜艳的百皱裙、头花儿等饰品,增加幼儿的游戏选择面。
其次,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在玩建筑区时,平行游戏为主。因此,教师应把积木分成几筐,用报纸的进区卡控制幼儿人数,做到建筑区的每一名幼儿都有一份数量充足的建筑材料,并给幼儿投入小汽车、树、花、动物等辅助材料,丰富游戏内容。
最后、从幼儿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其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是让幼儿能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而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使其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从成功的吸引中获得自信感。
12.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十二
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心理倾向:与伙伴接近的需要;对合作活动的兴趣;言语交流的愉悦。学龄前期幼儿的上述心理倾向显示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转化与提高的过程。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工作,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同伴交往能力。
一、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同伴交往
在游戏中, 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中心”向“愿意共享”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幼儿日常生活, 使他们体会到:如果一个人不会好好地与他人商量、交流, 那么谁也不会和他交朋友, 他永远都会孤单。
1. 唤醒幼儿交往意识
【实录1】:乐乐在第一次活动中, 紧紧抓住自己手上的玩具, 不愿意给其他幼儿分享。第二、三次活动中, 她的情绪有所放松, 并能旁观他人玩, 偶尔笑一笑。第四次活动, 她带了辆公交车, 看着一个小男孩玩警车, 不一会儿, 男孩主动与她交往:“来, 开车!”并用手做开车动作。她蹲下去, 笑眯眯地把车开过去, 可当男孩一接手她的公交车, 她的笑容没有了, 眼睛也红了, 并立即把公交车抢到手里。她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同伴一起玩, 可对公交车习惯性的占有, 使她一下子脱离不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她以为自己失去了公交车, 她不知道什么是共享。过了好一会, 她也学男孩的样子, 独自玩着车, 男孩又主动和她交往:“你做1号车, 我做2号车。”说着把自己的车放在1号车后面, 他俩对望着笑了。最后, 她的车到了男孩的手里, 男孩的车到了她的手里。在此次活动中, 我们看见, 她已经成功地尝试了分享和轮换过程, 感受到与同伴交往是愉快的。在以后的活动中, 她不仅经常和男孩玩, 还和其他同伴交往, 并建立了友谊。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 幼儿的内心需要同伴与之玩耍, 主动找同伴交往。另一方面, “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却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受挫, 不断产生矛盾, 在一次次的矛盾和冲突中, 交往一次次地发生, 幼儿渐渐体会到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并试着累积一些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和方法, 从而促进新的交往不断产生。
2. 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中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在幼儿阶段的交往中, 语言交际已成为幼儿重要的交往方式。第一步, 我们鼓励幼儿大胆开口, 敢于表达;第二步, 我们及时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性的语言。通过一些简单词汇和句式的学习, 幼儿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第三步, 我们要求幼儿运用语言交往, 引导幼儿从模仿开始, 逐渐学会主动与人交流。从单个词汇运用, 到使用比较规范的句式, 再到能够运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幼儿在运用中能熟练掌握各种交往语言, 交往能力就渐渐提高了。
【实录2】:聪聪在搭积木, 不小心积木掉了下来, 好朋友小红帮忙去捡, 并试图帮助搭建, 结果聪聪以为好朋友想抢玩具, 便顺手推了她一把, 小红哭了起来。
【实录3】:排好火车走, 走在后面的孩子感觉不好拉前面孩子的衣服, 于是随即将手搭在了前面小朋友的肩膀上, 前面的孩子生气了, 跺脚嚷起来了……
从以上实录可以看出, 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之间是有密切接触交往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 幼儿的动机都是单纯的、无一定目的、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之所以会经常产生冲突, 多半是在沟通和交往方法上存在一些小问题。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针对发生的问题, 及时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用快乐沟通的方法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二、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活动区教学是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每个班上都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立活动区域,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区域活动, 他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随心所欲地玩, 在玩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 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孩子, 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求。在活动中, 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不断的相互交往、合作, 产生新的想法, 进而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环境、获取新的知识。
【实录4】:区域活动开始了, 几个孩子们都选择了建筑区搭高楼, 大家都想当建筑师, 但建筑材料数量有限。这时孩子们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他们谁也不肯让谁, 材料被他们抢得四分五裂。教师看见后, 走了过去, 问:“你们是不是都想当建筑师搭大楼啊!”几个孩子不约而同抬起头, 几乎全是委屈的样子看着教师。教师接着说:“大家都想当建筑师当然好, 可是你们每个人材料都不是很多, 搭出来的房子肯定不会很高很大, 你们能不能想想看, 有什么好办法使自己的楼房搭得高一点呀。”缓缓想了想说:“我们可以大家一起合作, 把刚才各自拿到的材料放在一起搭, 这样我们就可以搭出高楼大厦了。”于是建筑区里的建筑师你一言我一语, 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又开始工作了。对于低龄孩子来说, 单纯的讲道理未必能被孩子们所理解, 而对发生的争抢事件进行现场解决更能给孩子们以启示, 对于提高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幼儿从独立的家庭生活走向开放的集体环境, 在家里,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较随意地活动, 但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学会与同伴快乐合作, 交往能力就显得很重要, 而区域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好机会。合作的过程也是同伴交流、相互接受的过程。
三、在亲子活动中发展幼儿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 幼儿的交往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的, 因而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必须强调家园一致的原则, 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实效。要给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家长可以相约带着幼儿去外面玩耍, 或者一起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实录5】:周末, 天气很好, 阳光温暖, 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开心、快乐的笑容。家委会成员组织全班一起来到了农家进行亲子活动。在一路相随的笑声中, 孩子们指东指西、问这问那, 而今天的父母也有更多的兴趣和耐心去倾听和解说。路过一块种满像玉米秆似的农作物的田地时, 很多人都以为是玉米地, 有经验的家长告诉孩子们:这是高粱, 它不长玉米棒子, 顶上那垂下的挂满红色的小颗粒的穗子, 就是高粱。当然, 在这清新、美丽、多彩、香甜的山间农田上, 不光孩子们的疑问, 就连我们大人们的疑问都有很多……中午大家在农家用餐, 品尝了纯朴的农家菜, 饭后组织大家进行了游戏——推独轮车比赛, 孩子坐在独轮车上, 由家长接力推;家长们还开展了运南瓜比赛;亲子拔河比赛;等等。大家玩得其乐融融, 走在回来的路上, 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对农家之行意犹未尽。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 很少感受到农村的乡土气息, 再加上父母们平时工作比较忙, 与孩子一起交流的机会很少。家长们都说这样的活动很好, 既开阔了孩子的眼界, 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也增强了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同时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需要根据研究的内容、阶段目标, 有目的地选择游戏、区域、生活等内容, 边实践, 边探索。在这些游戏和活动中, 幼儿才能真正领略到与同伴交往的愉快和欢乐。
1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十三
工作总结: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与幼儿之间互动的主要活动形式。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模仿各类人物、动物及各种事件,使好奇心得到满足;兴趣得到发展;身心愉快,然而,由于受自身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局限,幼儿自发的游戏往往是简单的、盲目的,只有在教师及成人的正确引导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现象的基本能力,观察力是智力的基础。在儿童智力、心理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是开发幼儿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前苏联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过:“学前儿童就是通过各种感觉来熟悉和认识周围环境。”达尔文也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良好的观察力是在生活实践中经过有计划的系统训练而获得的。如,《神探亨特》的观察力游戏,20种小东西钮扣、橡皮、蜡笔等),10个小朋友个人分别比赛。教师把20种小东西放在桌子上,然后把站在门外等待的小朋友叫进屋里,并对大家说:“请仔细看看桌上有什么东西,把它们记在脑子里。”小朋友看了一分钟以后,老师让大家蒙住眼睛,这时,老师把桌上的东西偷拿掉一个,藏在口袋里,然后说:“睁开眼睛吧。”于是,小朋友放下双手,睁开眼睛仔细看桌子上什么东西没有了。猜对的人,即可得到这样东西作为奖品。然后,大家再把眼睛蒙起来,游戏继续进行。直到桌上的东西剩下三个时,游戏就可以结束了,得到奖品最多的人,就是观察力最好的人。观察力强的幼儿就能获得丰富的素材,获得真实的感觉和认识,又如我在组织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时,提醒幼儿观察:为什么总有一个小朋友没有抢到椅子呢?幼儿通过观察及点数椅子与人数从中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小朋友的人数总是比椅子多一个。在带幼儿去学校的小花园做游戏时,让幼儿比一比小花园里那棵树最高、哪棵树最矮等。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
二、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我们在指导幼儿进行游戏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从而把孩子培养成富有想象,富有创造的人。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有多种方式,如玩“娃娃家”的游戏时,可让孩子想像我们菠萝班就是娃娃的家。让孩子自己模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来照顾家里的娃娃,如给娃娃吃饭、穿衣服等。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想像力。给幼儿讲故事可以把他们领入一个新奇世界。鼓励孩子对这些故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想想故事中的主人公能用什么办法来摆脱困境。等到你的孩子已经熟悉了许多故事之后,你就应该试着和他一起来编你们自己的故事了。和孩子一起听收音机或录音带的儿童故事,告诉他应该一边听,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故事中的情景。让幼儿自己来创编故事的活动很中,我给了幼儿一些有结构的、开放性的材料,要求他们每人编一个故事。在请幼儿讲述故事时,我发现每个幼儿编造故事的复杂程度与所给材料的类型没有多少关系,而与儿童自身的想像力有关。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想像力低的幼儿创造性也低,思维缺少灵活性。丛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受益终生,因为丰富的想象力能帮助孩子从书本、音乐以及其他所有的艺术中获得更多的东西。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呼吁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自由游戏中,孩子双手的灵巧性受到锻炼,因四肢运动与大脑思维之间的生理联系,而促使孩子大脑最富创造性的区域得到开发。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变化多,反应迅速,不受已知信息的限制等。如我在上音乐游戏生活动作模仿这一课时,引导幼儿自己创作模仿生活中的动作,有的小朋友创作了模仿吃苹果的动作,有的模仿了洗澡的动作、有的模仿了妈妈洗衣服的动作。我给了幼儿自己创作的平台,为孩子创设了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使他们能够大胆想象,自由思索模仿,并以极大的热情去尝试自己的新思路,新模式,使幼儿的创造力得以很好的发展。创造意识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是个人产生一些新颖、奇特的看法,或者制作出一些全新产品的思维过程。孩子在自己的自由天地中常常有创造性的表现,创造也会给他们带来快乐,使精神、心理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儿童对环境、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而这种适应能力又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四、利用游戏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
作为幼儿教师,你会发现班上尤其是小班,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性情比较孤僻,见到陌生面孔的人就显得很腼腆,很难跟不熟悉的小朋友相处和玩耍。游戏是幼儿通向真实世界的桥梁,老师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和角色游戏来改变幼儿的这种状态。例如:让小班的幼儿表演《我爱我家》,刚开始表演时,可邀请全班幼儿一起上台来表演,只要求他们大胆地表现出小动物走路的动作及之间的对话,然后趁机对那些腼腆的幼儿进行鼓励表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到表演中去。中大班的幼儿通过玩“水天堂茶馆”、“百润发”、“长发西饼店”等游戏,让幼儿共同制定游戏规则,互相影响,互相监督,这样,不但加强了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有利于克服不良倾向,培养合作精神。对个别幼儿、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从而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大家都想当司机,只有一个人能先当。如果不肯轮流也可以通过摔了壳游戏让赢的先当,输的后当。许多人都想当可以排队解决。或者小朋友有更好的办法,就不要固执已见非让别人服从自己。要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办,学会抑制。有时自己觉得有理认为别人是错的,要听从老师或家长意见,学习别人的优点,使自己多长一些见识。
五、通过操作材料,使幼儿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
操作材料是指为幼儿提供操作游戏的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操作中学习,达到手脑并用,全面发展的效果。与其他游戏相比,更加突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它通过调动幼儿所有的感官,运用肌体动作直接作用,也可以创造性地改变游戏材料,从而使幼儿获得新的发现,满足自己的愿望。在这种动态中,幼儿能够多渠道地接受信息,形成完整的活动经验。但是,老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分配游戏材料,对于小班的孩子教师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幼儿感兴趣的,容易操作的。如:在分饼干这一活动中,为幼儿提供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的饼干。让幼儿自己给饼干进行分类,有的幼儿按照饼干的颜色把饼干分成了红、黄、咖啡色三类;有的幼儿按照饼干的形状把饼干分成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类;有的幼儿把饼干按照饼干的大小把饼干分成了两类。接着让幼儿动手来夹心饼干,最后尝一尝饼干的味道。孩子们个个身心投入,在做夹心饼干时,幼儿不仅要思考饼干的形状还要考虑饼干的大小和颜色的搭配。在品尝饼干的过程中幼儿异常的兴奋,有的说我的是奶油味道的、有的说我的是巧克力味道的、有的说我的是橘子味道的。在这过程中幼儿深深的被丰富的活动材料所吸引,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对大班的孩子,应侧重于游戏的操作难度及复杂性。如在欣赏了各种邮票,了解邮局之后:在班中开设了邮局,让幼儿自己去来设计邮票、信封,让顾客来买自己喜爱的邮票和信封,按照幼儿的编码进行送信。在这样活动的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操作材料留有很大的想象余地,让幼儿通过积极思考,展开想象,反复尝试或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成功,训练幼儿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意识,从而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品质,培养进取精神。
14.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爱上画画 篇十四
庞文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的学习活动。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通过游戏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它具有顺应幼儿发展的价值;教学的价值则在于将幼儿的发展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它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但是它们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使游戏与教学得到优化结合,充分认识游戏和教学这两类活动各自的性质及其价值,并根据幼儿个性发展和社会化发展等因素来确定教育方案的价值趋向。在这个月中我将游戏与小班美术教学活动进行了交替结合的尝试,有了以下一些心得。
一.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选择幼儿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幼儿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鱼吹泡泡”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我帮妈妈绕绒线”、“画气球”、“捏糖葫芦”等等。同时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幼儿所喜欢的,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小班幼儿的美术活动教材时一定要注意以上两点。
二.美化美术活动的物质环境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小班幼儿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幼儿压印,提供弹子让幼儿滚画等。如在吹画活动“放烟火”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水粉颜料和吸管,幼儿只需轻轻一吹,纸上便会散开一朵朵美丽的烟花。活动结束时有的幼儿仍乐此不疲地吹,有的幼儿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幼儿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
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美术活动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小班幼儿 更离不开游戏。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而凡是新奇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幼儿产生好奇心。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就会通过游戏活动来学习,成长。
1.以游戏的口吻导题,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小班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受情绪的支配。因此在活动中我首先从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赋予幼儿适当的角色,即运用游戏、故事等形式导题,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教师利用小班幼儿强烈的好奇心来设计生动有趣的开场白,把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引过来,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2.在边做边玩中发展幼儿的美术技能虽然小班幼儿年龄较小,但仍需要掌握一些剪、贴、画、撕、捏等简单的美术技能。只是这些美术技能是幼儿在边做边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在和幼儿一起玩吹泡泡,让幼儿在开心之余再进行泡泡画。即用吸管蘸了加入洗洁精的颜料后,对着白纸吹泡泡,泡泡破了但却在纸上留下了美丽的痕迹。在这些有趣的游戏中,幼儿不但愉快地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而且对美术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教师指导时应注意语言的游戏性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不可能象中、大班的幼儿一样会先想好了再画,而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有时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教师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比如练习画直线教师可以说“开火车”,让幼儿用画笔在纸上开火车。
15.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 篇十五
一、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一———餐点
情景再现:午餐开始, 有的孩子用小手抓着小勺柄末梢, 费力地挖着碗里的饭;有的左右手交替使用着勺子;还有的孩子索性用手抓饭。忽然“啪嗒”一声, 有位孩子的饭碗掉到了地上, 米粒撒了一地, 再看过去, 还有个孩子将整张脸都埋进了汤碗喝汤, 抬起头, 满脸都是汤汁在往下滴。
成因分析:大人们的包办代替, 孩子们缺少自我锻炼的机会是造成以上情形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因为小班孩子的小肌肉群未发育完全, 手眼的协调性较弱。
策略及成效:角色区投放“雪碧瓶娃娃”、小碗、小勺, 豆子。幼儿在游戏中喂食“雪碧瓶娃娃”。并根据游戏进程适时加深难度, 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喂娃娃”比赛, 比比谁能熟练使用勺子喂食, 比比谁的桌面地面最干净。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 孩子们使用勺子的技能提高了, 同时也会关注吃饭时的卫生习惯, 孩子自我用餐能力获得了发展。
二、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二———午睡
情景再现:午睡时间到了, 孩子们脱衣服的样子真是各具情态。有的在使劲拽衣袖;有的鞋带未松开, 就在用力脱鞋子;还有的脱裤子时把小内裤拽了下来。好不容易脱完了衣服, 上床后又是一通折腾。有的把被子斜拉盖子身上;有的居然钻到了床单里;还有的在研究被子, 不知道该从哪里钻进去。
成因分析:穿衣盖被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技能对孩子们而言其实并不简单。它需要生活经验的积累, 需要孩子们能分辨前后左右。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 这些恰恰是很难达成的。他们习惯了被照顾, 生活经验比较少, 同时他们还不能以自身为中心来分辨前后左右。
策略及成效:请家长收集孩子们旧衣服及鞋袜投放到娃娃家内, 娃娃家内设置娃娃休息床。为了更直观, 我在游戏区布置了穿脱衣服顺序的照片图, 还有折叠被子的照片图, 以及分辨鞋子顺序的实物照片图等。同时在游戏后的分享中设置了评选“最佳爸爸妈妈”环节。这些环节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参与, 孩子们通过在游戏中不断地学习, 终于可以自主地穿脱衣物整理床铺了。可以说, 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发展了自理能力, 更拓展了思维能力。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三———盥洗
情景再现:饭前洗手时间, 孩子们开心地奔向水池。水龙头开到最大, 有的将小手在水柱下上下拨弄, 拨得水花四溅;有的将手胡乱在水龙头下转了转就好了, 还有的手没洗干净, 袖子湿了半截。还有的孩子将挂在水龙头下的肥皂当成了玩具, 一直用湿了的手在肥皂上反复挤搓, 搓得满手泡沫后在水龙头下胡乱冲了下, 也不管手上的泡沫有没有冲净就完事了。
成因分析:孩子们喜欢玩水、喜欢泡沫, 所以见到水和肥皂的第一反应就是玩。还有就是洗手的正确步骤比较繁琐, 对于小班孩子而言学习比较困难。
策略及成效:针对孩子们爱玩水的心理, 特地设置了游戏区域“宝宝洗手房”。投放小盆, 肥皂, 毛巾等材料。在语言活动中渗透洗手小儿歌, 同时在区域内布置洗手正确步骤图。让孩子们在游戏及环境的熏陶中逐步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知道洗手和玩水的区别。事实证明, 这种游戏方法的效果是显著的, 现在孩子们每到洗手时都会相互提醒“:水龙头不要开太大, 淋湿小手, 擦擦肥皂, 搓搓转转, 冲冲干净, 甩甩擦干。”
四、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之四———整理
情景再现:
剪纸活动中, 老师讲解完剪纸技能后, 又交代了剪纸要注意的常规, 还特地在桌子中间放了三个小筐, 一个装纸张, 一个装剪刀, 还有一个则是用来装减下来的碎纸。剪纸完成后, 老师不断提醒:“请把碎纸放到小筐里, 请整理好剪刀和纸”。可是, 活动室里依然是一片狼藉, 桌子上地上碎纸到处都是, 剪刀也是这儿一把那儿一把。
成因分析:各类活动后的整理是一个生活习惯和生活技能相互融合的过程。小班的孩子尚未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上也缺乏整理的技能, 所以才会出现以上情况。
策略及成效:在游戏中设置巡查值日生的角色。游戏结束后, 巡查值日生就在各区域巡查, 并提醒其他孩子拿的哪里的玩具放到哪里去。除此之外, 还设置亲子整理大赛擂台, 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布娃娃参赛, 比赛收拾整理, 获胜者便可以担任下一次游戏的巡查值日生。如此游戏循环, 孩子们逐步养成了及时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再也不需要提醒。
16.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关键词: 小班幼儿 交往能力 培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说过: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的成长中显得非常重要。当代的幼儿将来会成为21世纪的新主人,他们不仅要有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才能,更要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因此,幼儿园、家长和社区三方必须积极配合,共同为使孩子们成为21世纪的宠儿而努力。
交往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更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共享得到的信息,交流彼此的感情,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交往能力,是孩子社会性发展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仅能获得更全面的知识,还能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能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在同伴中获得更多的表述机会,更积极地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人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多是通过语言的交流完成的。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很好,社会交往能力是极其缺乏的。因此,要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就要先从幼儿的语言能力开始培养。
在开学前家访时,很多教师就被家长问了关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方面的问题。开学后,每次与家长交流,除了被问到“孩子吃得好不好,睡的好不好”以外,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是否和小朋友一起玩”。这种现象正说明,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交往能力对于一个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儿童心理学中,儿童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和表述四方面的发展上。小班幼儿大多在三四岁,处在语言发展期。幼儿一般要到四岁左右才能全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也就是说,小班幼儿对于有些词语的发音还不是很准确,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一起,有意识地引导,给幼儿示范正确的发音,使幼儿的语音系统一开始就符合社会上既定的标准语音。
二、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提高交往能力。
幼儿语言能力的飞速发展,为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如果孩子长期处在一个没有交往机会的环境中,再强的语言能力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作为幼儿集体生活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资源,为幼儿创造轻松、愉快的交往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练习与人交往,逐步形成与人交往的能力。
1.师幼互动,共同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陌生的环境,孩子当然会产生恐惧、不安的心理,对于新入学的孩子,如果让他们在教室里找到熟悉的影子,就可以大大降低他们的不安全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因此,教师可以在环境的布置中渗透着老师和孩子共同创设的痕迹。这样不仅使孩子熟悉环境,还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为孩子营造安全、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
有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安全、宽松、愉快的精神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对于新入学、情绪还不是很稳定的孩子。首先,教师应当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孩子真正感到老师是们的朋友,是可以新来的伙伴,才能使孩子愿意与老师交往,与同伴交往。
三、将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渗透于一日活动当中。
1.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给予孩子更多的表述机会。
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的完成,夺取孩子自由表达的权力。“你说得很好,我们都很有兴趣,我们下课以后再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好吗?”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既不耽误教学进度的进行,又不破坏孩子的表述欲望,反而为课后孩子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话题。
2.重视角色游戏在发展幼儿交往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游戏是幼儿园的主导活动,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该充分发挥游戏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幼儿在角色游戏中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娃娃家的爸爸妈妈、菜市场的售货员、牛奶站的送奶工等,无论幼儿选择扮演的是什么角色,都会与同伴交往。因此,教师就要多为幼儿提供开展此类游戏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提供必要的场地、材料和游戏时间等。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引导幼儿不断丰富游戏内容,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发展游戏情节,体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加快发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3.抓住细小的环节,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晨间锻炼和饭后散步活动中,经常会和其他班的小朋友擦身而过,这时我们就会带领幼儿大方地和其他小朋友问好,参加完手工活动,还鼓励幼儿把制作好的作品送给托班的弟弟妹妹做礼物。
4.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感受交往的乐趣。
刚来园的时候,有的孩子一看见别的小朋友哭闹,就笑他们,经过老师的帮助和提醒,孩子们看见别的小朋友哭不再嘲笑,而是主动拿来餐巾纸为他们擦眼泪,这样不仅会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而且会在不经意间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这正符合《纲要》中的要求“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推荐阅读:
浅析游戏在小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运用11-04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应用01-14
民间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01-18
桌面游戏和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1-26
幼儿小班游戏活动《猜猜我是谁》教案09-28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分享中的集体讲评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