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15篇)
1.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 篇一
摘要:“艺术作品究竟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的”是艺术哲学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从“原型说”入手结合作家沈从文的创作历程及其代表作品《边城》探讨这一话题。苗族人的“集体无意识”固然给了沈从文无穷的创作灵感,这在他的众多优秀作品中均有体现。但集体性的历史积淀并不是无意识地作用于艺术品,而是通过艺术家有意识地创造体现在艺术品中的。
关键词:原型说;集体无意识;沈从文;边城
一、艺术品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创造的
“《边城》创造了沈从文”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是“《边城》”这部作品自身是自在而为的,也就是说《边城》是先于沈从文而在的,是被沈从文发现而不是创造出来的。这也就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究竟是何以产生”这一问题。关于这一问题,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作品是先在的,艺术家“发现”而非“创造”艺术品,这种观点即是艺术品的“先在说”。
(一)“先在说”的理论基础
“先在说”的基础是柏拉图的哲学理论“回忆说”,后人将其称为“原型说”。人们最早大都是从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中认识“原型”的。事实上,“原型”一词并不是荣格的创造的,荣格曾指出,“‘原型’这一术语早在斐洛•犹大乌斯时代便出现了”①。而斐洛的“原型”思想则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哲学。在柏拉图《裴洞篇》中,就有一段关于人类知识来源的论说,也就是“回忆说”。按照他的看法,人们看到一件事物时必然会想起与它类似或相等的事物,而这相等物就是回忆,这种联想和回忆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假设这个说法是对的,既然知识是先于人而存在的,那么《边城》这个文本也是先于沈从文而存在的,沈从文便是因为“回忆”或者说 “发现”了《边城》而得以名声大噪,如此一来,《边城》创造了“沈从文”这一说法就得以成立了。
(二)“先在说”的缺陷
“原型说”是“先在说”的基础,倘若我们能够成功的指出“原型说”的缺陷,也就推翻了“先在说”的理论基础,便能证明艺术品不是“先在”的,而是需要“被创造”的。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只要一件事物的视觉给你带来另一件事物的知觉,不管它们类不类似,就必定是回忆。”②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人面对一件事物,必然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必然都是回忆,因为就一个人而言,他只能想起他已经知道的东西。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知识来源于这种联想和“回忆”。这种“回忆”并不是先在的,而是人们通过后天经验和学习经历而得知的。一个对沈从文略有了解的人看到《边城》时会“回忆”起沈从文,可若是他没有读过《边城》,难道能够可以通过柏拉图所说的“回忆”知道《边城》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么?
另一方面,从“回忆说”本身来说,这个说法的提出就是有问题的。在《裴洞篇》中,苏格拉底提出“回忆说”是为了论证灵魂是先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然而,这段论证却是以“人是在出生之前就获得这种回忆中知识”而结尾的。也就是说,“回忆说”的目的是为了证明“灵魂先于身体存在”,而它又不得不以此为“前提”,如此一来,它们是在“互为前提”的基础上才能成立的,这只是一个循环论证,它们谁也证明不了谁。
二、“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前面我们否认了“先在说”,但这似乎只能说明“《边城》”不是先在的,而是“被创造”的,却并不能证明是被沈从文而非前人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初的西方思想史上还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品并非人们所知的作者创造出来的,而是历史积淀的结果,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荣格。荣格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并且认为“个人无意识”有赖于“集体无意识”,而后者是非个人的、非后天的,而是与生俱来的。
(一)集体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存在于所有社会人的意识之中,具有“普世性”,“它在所有人身上别无二致”③。然而,在分析歌德与《浮士德》时,荣格说,“《浮士德》触及了每个德国人灵魂中的某种东西”。④这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集体”是德国,而不是世界,这与“在所有人身上别无二致”的说法显然不符。由此可见,对于“集体”的定义,荣格自己也并不十分清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
以沈从文为例,沈从文《边城》中流露出的湘西风俗和苗族特质而言,的确应该是适用于每一个湘西人的“集体特质”。然而湘西苗族的民族积淀并不是沈从文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从内容上讲,仅有苗族的历史积淀是远远不够的。20世纪代,沈从文有很多军旅题材的作品,该题材的出现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关,而这些个人经历并不是苗族人共有的。如果非要用“集体无意识”来分析这些作品,怕是要把这个“集体”换成“从军者”而非“苗族”了。那么“集体”究竟是指什么,是种族、民族、还是地域?既然“集体”概念难以确定,这就证明“集体”之外,另有其他“非集体”的因素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创作,比如,作者个人的人生经历等。
(二)无意识
如若“原型”是存在的,它究竟是“无意识”还是“有意识”地影响创作者呢?荣格认为《浮士德》等作品中的重大幻觉经验掩盖了作者个人的爱情经历,这种神秘的“集体无意识”支配了艺术家的创作。沈从文的《边城》恰好就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这样一个故事中也有所谓“集体无意识”的因素,但这些却并未掩盖爱情的主题,作者个人经历也在作品中有明显的流露。以“翠翠”的形象为例,“翠翠”身上有四个人的影子,一个是芦溪绒线铺的姑娘,沈从文说,“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是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⑤;第二个是沈从文夫妇路过北九水时遇到的女孩儿;另外两个年轻姑娘的影子,一个是他年轻时追求过姑娘,另一个是颇受他宠爱的九妹。首先,这种原型并非“集体无意识”;其次,“翠翠”这一形象的呈现不是历史积淀的无意识作用,而是经过作者有意识地加工得以塑成的。
三、沈从文之于“边城”
艺术作品中固然会有某种历史积淀的存在,但这种积淀不是“先在”的,而是人类社会的积淀。且这种积淀在艺术作品中的呈现并不是“无意识”,而是与作者个人经历紧密结合之后经过作者的“有意识”地改造的。
(一)有意识的“原型”:作为个体的沈从文
与沈从文先生有过多次接触的美国著名学者金介甫认为“湘西对沈从文后来偏爱文学可以说影响甚微”⑥值得注意的是,金介甫所说的是湘西对沈从文“偏爱文学”的影响,而不是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湘西文化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却不是促成他走上这条道路的动因,更不是成就其作品的直接缘由。传统文化和湘西风俗也对沈从文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影响,但他的创作是有意识的主动创作,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作者有意识构建出来的`,而非无意识地自在的存在。正如赛龙舟在《边城》中已经不单单是传统仪式而成为了推动翠翠与傩送的感情发展的线索;翠翠的性格特质也并不仅是湘西姑娘身上抽象概括而来,而是有了作者平生所遇见过的或知名或不知名的姑娘的影子。我们不能否认历史“原型”为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却也不能将其夸大为“集体无意识”,因为这些“原型” 已然不是简单的原始模本,而是加入了作者个人感悟的有意识地创作。
(二)城乡之间的“边城”:艺术家、作品与社会
艺术家与艺术作品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不仅它们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与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都是密不可分的。北京在沈从文的创作生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湘西的经历给沈从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但他的文学底蕴却是在北京积累起来的,他的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在北京完成的。事实上,正是因为离开了故乡,处在北京、上海等都市环境中,沈从文才能以对比和景观的姿态来看待湘西、看待凤凰。《边城》一方面是源于他对故乡的印象,另一方面则正是沈从文身处的社会现实的反面。在《边城》及其题记中,依稀可见沈从文对于某些堕落的都市现状的抵触和反感。这些现状是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动因,也正是这种反衬使得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傩送越发动人可爱。沈从文的早期作品神巫色彩浓厚,而到了中后期则越发的贴近社会与现实,这与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
艺术家不仅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者,也是沟通艺术品与现实社会的桥梁。社会通过影响艺术家而影响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不仅可以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甚至也可以对社会有着具体现实的作用力。沈从文早年从军时路过茶峒,使得它进入了《边城》这样一个文学世界。茶峒改名“边城镇”以坐实“边城”之名。沈从文成就的不仅是“茶峒”, 如今的“凤凰城”也以沈从文故乡之名而著称于世,如今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和文化古城。沈从文曾经谈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他说自己也分不清楚。
经过上述讨论,所谓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没有关系这类的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了。事实证明,没有什么能够脱离出现实社会而独立存在,艺术家是如此,艺术作品也是如此。所谓“原型”,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无意识”,而是有世代积淀的有意识的人类成果。“原型”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固然是存在的,却也是有限的。作者的有意识地创作才是艺术品诞生的真正途径。正如沈从文所说,“恰恰如我一切用笔写成的故事,内容虽近于传奇,从我个人来看,却产生完成与一种人为的计划中。”
参考文献
[1][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1版第1次印刷
[2][古希腊]柏拉图[著],王太庆[译].裴洞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3][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1版第1次印刷
[4]范明生.柏拉图哲学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5]周仁政[著].巫觋人文――沈从文与楚文化[M].湖南:岳麓书社.12月第1版.
[6]沈从文[著].边城[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注解:
①[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第1版第1次印刷,P6
②[古希腊]柏拉图[著],王太庆[译].裴洞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月第1版第1次印刷.p26
③[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徐德林[译].原型与集体无意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第1版第1次印刷,P5
④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著],张敦福,赵蕾[译].未发现的自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第1版第1次印刷.P238
⑤沈从文[著],周施[选编].大山里的人生[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月第2版.P40
⑥[美]金介甫[著],符家钦[译].凤凰之子•沈从文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4月第1版第1次印刷.P22-P23
2.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 篇二
沈从文曾经自白:“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沈从文借《边城》的创作,深入开掘了湘西乡村题材所蕴藏的神秘而又亲切的民间风情、粗犷而又率真的山野活力和自然而又纯洁的原始人性,形成了一种带有怀旧情绪的喟叹与带有忧愁美感的叙述相结合的艺术境界。同时,其中对湘西乡村秀丽的山水、动人的歌谣、善良的民心的热情赞颂,也表现了他对现实苦闷生活的极力超脱和对理想人生形式的热切渴望。
《边城》里的世界既是真实的,又是理想的; 《边城》里的人物既是美丽的,又是悲伤的。《边城》在以自然空灵为感情基调的情景交融的境界之中,从容叙述了一个富于湘西山村苗寨地方特色的人情之美与人性之善相交织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缕缕情丝的缠绕和淡淡忧郁的酝酿之间,显示了沈从文寄情于乡村、赋爱于故土的题材开掘之力。
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创作中乡土风格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对湘西地区特色鲜明的风景风俗和人事人情的动人描绘。在沈从文笔下,山川地理、气候物产、建筑植物、服饰器具、婚丧习俗、节日礼仪、宗教迷信、歌舞娱乐等等,无不显示出各族杂居下文化的相互交汇和风情的多姿多彩,而风俗风景又无不与人事人情相关。
“湘西系列”小说篇篇有景,自然风光景物与人物情绪心态相应和、相映衬,彼此交融,有机统一,诗情画意浸润全篇。在《边城》中,沈从文开篇即铺排大量文字用于环境描写,为人物出现设置了一幅柔和清丽、美不胜收的背景,风俗画与风景画相结合,成为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载体和情感触动的媒介,从而构成了乡土风格特定的深邃绵邈的意境。
此外,还有一个构成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创作中乡土风格的重要因素是脱不掉乡村面貌、褪不尽乡村精神的人物形象的勾勒刻画。在人物塑造方面,沈从文长于捕捉人物形象具有乡村本色的点滴情态,着笔墨于一处,状形神于瞬间,摹举止于琐细,留想象于无限。
在《边城》中,翠翠那美善、温顺、纯真、聪慧的性格正是在一系列动作神态的描写中逐步确立的,其中关于翠翠外表的一段描写“看不出翠翠五官四肢的清晰线条,线条消融在周围的青山绿水、翠竹黄麂之间了。她有肤色,有眼神,有奔跑与停留的姿势,但更深的印象是她天真秀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戏水的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这种与城市气息截然相反的乡村人物性格在沈从文笔端自然流动而出。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认为“沈从文小说的对话用语,也若一曲流水,令人有通体澄澈之感。他有多副笔墨,写水手的言谈,豪爽粗俗而有野趣,写少女的谈吐,天真飘逸而有天趣;写阅历丰富的寨主、神巫的对话,满口比喻而有理趣”。凭借着描写乡村生活时朴野生动、情韵十足的语言功力,沈从文从湘西民间生活中汲取生动的语言素材,加工锤炼成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湘西系列”小说写景、叙事、记人、抒情的语言表达均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沈从文又曾有意尝试话语叙述的乡俗化与典雅化、密集化与疏散化、质朴化与生动化的的协调融合,人物开口即讲土话、说俗语、唱民歌,富于乡村特色的个性特征随之活灵活现。
3.沈从文的《边城》与爱情 篇三
带着对湘西故土的浓重感情,沈从文在《边城》中对故土的石头、水草、船夫、少女,一一描摹。虽然笔法清淡,近乎白描,但细读就能感受到他对湘西生活发自内心的爱。《边城》讲述的不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少男少女的生活,更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也是沈从文毕生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
【素材品读】
沈从文的《边城》能打动一代代读者,正是内里闪烁着诚挚感情的光泽。沈从文对乡土的热爱,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边城》。而里面善良清丽的翠翠,又带着妻子张兆和的影子。爱情不仅滋润了沈从文,还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用一支笔,写出了湘江的景色、风土人情,以及底层的艰辛生活;写出了爱情的古典、悠长、真挚,并让爱在文字中永生。
【适用话题】
热爱生活;心中充满爱;纯洁的爱情……
4.沈从文《边城》教案 篇四
教学要点:品味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思考湘西少数民族发展的源动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绿水青山,有古朴民风,还有真挚善良的人民;冷藏的凤凰有坚忍毅力,有脆弱敏感,也有植根于泥土,闯荡于滩涂的勇敢。本节课,我们体味小说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百年边城永葆青春的魅力何在?
二、通读文本,分析节选文字里的人情关系及其展现的人性之美。
1、找出文中主要的三种情感关系。
(1)祖孙情 翠翠离家——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听歌。
(2)男女情 唱情歌与听情歌。
(3)兄弟情 哥哥走车路占先,坚持把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
2、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分析《边城》里蕴含的人性之美。
祖父 翠翠
内心爱慕,真挚自然
鼓励追求,
内心中意
纯洁无瑕,
一尘不染
朴实真挚,尊重情感
天保 傩送
4、作者歌颂真情,重在反衬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诱蚀和破坏,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情感也消失殆尽。作家沈从文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那种自抒胸臆的激情燃烧,也没有作为思想家和斗士的鲁迅那种口诛笔伐的深刻透彻,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缠绵委婉的曲调,唱着别有情致的乡村爱情,描绘别具风情的边城生活,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人格赋予边城生活的人民,来传达自己超凡脱俗的伦理道理价值,擦拭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伤痛,鼓舞作品内在的原始生命张力。
(1)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积淀在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试着归纳出要点。(师提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总结)
祖父: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自甘贫苦,工作疲倦,喝半碗白酒,兴致很好,生性达观。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并没有抱怨与遗憾, 信守天命,反而说“歌里种出了你”。
翠翠:与爷爷生气,看到萤火虫却又跟着明光追求,天真淳朴,胡思乱想,感到薄薄的凄凉,懵懂可爱。
(2)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民族命脉发展的营养元素,然而在诗情画意的背后,在淳朴风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切的痛。品读文本,对沉甸在民族血脉里的痼疾望闻问切。(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①翠翠的父母既然是唱歌恋爱,那么这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为什么却成为悲剧呢?
②爷爷得知“张冠李戴”的真相后,脸色为什么那么难看?
③祖父为什么会痴看星子联想自己被死亡抓走的情形?
明确:
①当地驻军不能与少数民族通婚的习俗,翠翠的父母面临着要么逃走,要么自杀的命运悲剧。
②爷爷中意的天保与翠翠中意的傩送发生了冲突,爷爷担心翠翠的路不要像她的母亲。
③朴素迷信思想植根于边城小镇的百姓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探讨。
1、师提出探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探讨话题。
5.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篇五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 风情美 人性美
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小说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幅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这些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我想起那袅袅炊烟的村庄,想起那落日映红江水的隽秀,让我不自禁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湖南凤凰县也就是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在作者的笔下,那里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
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情美,一是人性美。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边城》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确实,湘西很美,凤凰也很美。凤凰,湘西的这座小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令无数人魂牵梦绕。
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养出来的人,当然也是很美的。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生活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生活。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城市的喧嚣,甚至连那青楼女子也楚楚动人。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们,那里的事,在他笔下,灵动的湘西河畔充满着真、善与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
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
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沈从文先生是以自己故乡的真人真事为素材来完成《边城》的写作的。他在《题记》中说,“就我所接触的世界的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
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正是这种诚实的笔风,使得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逼真鲜活,就像是镜头记录下的一段历史,完全真实。而这座边城,由于远离繁华的大世界,所以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这又使《边城》中的故事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可以亘古不变,可以留传千载。因为,这里的人,一代一代,永远生活在美丽纯洁的自然山水中,他们的爱情与人生也同样自然、真诚、朴实。上辈子,他在溪中撑船,她在茶园采茶,他们纵情对歌,忘乎所以,这辈子,他在河滩抹桨板,她背着竹篓踩着台阶来赶集,他们照样纵情对歌,在这个世界里,光阴只是承载生命的一种形式,人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演绎着同样美丽、纯洁的人生,经历着同样朴实、直爽的情感。
。《边城》的语言像是一幅清丽淡远的画卷。画卷里巍峨着山,清澈着水,挥舞着和谐动人的画卷。〈〈边城〉〉里的小城故事犹如流淌的小河一样,船浆划过,波痕徐徐攒动,却又平静缓和。〈〈边城〉〉里的纯朴民风仿佛如失传的秘色瓷般纯净澄明
看了《边城》,你除了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更会为故事发生的场地,人物所处的环境所感动。云贵高原的边界,美丽的湘西,层峦叠嶂如画屏,溪流潺潺如明镜。在这样秀丽而洁净的天堂里,什么样的故事不是美丽的,什么样的人物不是如画的呢?
然而,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边城》里的纯朴民风,像是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难以找寻。边城,那是一片思想的净土,洗涤着人们浮躁的心灵
6.沈从文《边城》的“美” 篇六
沈从文《边城》的“美”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用两个字洗涟出来的,那就是美和爱。美和爱在这里显然是不能分割的,本小说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刻画和表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文美和青春爱情美。《边城》这首爱与美的颂歌在追求纯真爱的主题下,以美的基调将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二为一,达到了真正精神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唯美的合一。色彩明丽、清新静雅的湘西风土自然美;淳厚古朴的风俗习惯、优美质朴的人情中透露的人文美;青年男女对生命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手足之情及祖孙亲情无不歌唱出了青春之美;兄弟俩对爱情的追求和真诚、翠翠对爱情的信仰和对爱人的执着捍卫着纯真的爱情美;爷爷和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和翠翠痴情的等待无不刻画着那份无以名状的孤独美。这五种美被作者传神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梗概之中。
1自然美
作者介绍翠翠在湘西生活的环境是茶峒、有日头早升夕沉,有小船开渡收渡。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静静的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河上每天有小船开渡收渡,多美得景色啊,犹如仙境,整座边城是由山水构成的,幽静深邃,青山绿水,美丽的吊脚楼,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作者这样描绘:“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有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水中的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住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作为图画没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沉厚的乡土气息。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2人性美
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
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
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爱,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
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合适--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
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体现,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再美的人文环境,再纯洁的心性也要沐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孤独美
《边城》中的每个人都是处在孤独中的人,他们体现的美是无奈的命运,但是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也许正是他们内心的这份孤独美才让他们孤独的悲伤着。这一切似乎有些突然,突然得让人有些忧伤,因为无论是边城中的人还是我们,都没有想到那样的美好会就此消失;但是它又是那么自然的,似乎是上天注定的结局,命运注定那些人此生的孤独,注定那个古老的湘西走向历史必然的毁灭中。既定的命运使得这些人对幸福充满期待却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只能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命定的孤独。有的人已孤独地逝去,有的人也孤独地离开,还有的人,仍在孤独地等待……
7.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 篇七
《边城》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作品, 以其清新、自然的乡土气息, 描绘出一个令人向往的边城情景。小说以质朴、甜美、悲凄的爱情为主线, 描绘了主人公翠翠及两个爱慕她的好青年天保、傩送的情爱故事, 其中掺杂着亲情、乡亲、友情等, 使人们对自然之情、人之本心有所思考。小说的人物生活在小说所描述的一个充满原始气息的湘西村落里, 这里情的产生、爱的发展不受世俗事物的牵绊, 一切都顺着自然、凭着内心的感受, 没有一丝俗世渲染。生、死、聚、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翠翠, 翠翠喜欢傩送, 天保在失恋的苦闷中不幸落水而亡, 傩送应为种种原因远走他乡, 翠翠最终也能坦然面对自己的心, 以最淳朴的方式, 接过爷爷手中的船桨, 在青山绿水中摇晃, 坚定的等着心上人的归来。好似凄美的故事, 却是很多人对美好的结局有更多期待。
2、《边城》的桃源情怀
《边城》的桃源情怀主要体现在自然之中, 景的自然、人的自然、情的自然、生命的自然, 作者歌颂一种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翠翠小的时候, 和伙伴们争着抢着学新娘子, 摘野花戴在头上, 体现出一种童真和快乐, 使人领略到一种原始之美、自然之美, 一切的发生好似美好的梦, 那么自然、那么流畅。等翠翠长成大姑娘后, 爷爷问他“愿意哪一个”, 翠翠心中有所爱却岔开话题, 表现出一个少年的羞涩与彷徨, 渴望爱、又在忧郁, 不知道自己期望幸福自己是否能够追得到。一个祖父为孙女的幸福忧心,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孙女心中所想, 流露出一种自然的亲情、质朴的关怀。天保和傩送情窦初开, 同时中意翠翠, 翠翠与傩送互生情结, 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也很“干脆”没有名利驱使, 不受身份、地位的影响, 一切都出于人性本身的情和爱。天保的死给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带来了很大阻碍, 但这些阻碍都是来自外界的, 丝毫不影响他们内心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老船夫在知道自己孙女中意的人是傩送时, 明知道促成这桩婚事很渺茫, 他仍不遣余力的为孙女的幸福奔波, 即使弥留之际最挂心的还是翠翠的婚事。傩送在与别人论亲事的时候仍得不到翠翠的回应与暗示, 伤心、为难之际选择了离家出走。爷爷病故、爱人的离去, 并没有使翠翠柔软的心破碎, 她选择了一条坚强的道路, 勇敢地面对自己错过的一切, 在摆渡中等待着爱人的归来。如同春天刚长出的嫩嫩的小草, 看似脆弱, 不受风雨, 却能在风雨之中快乐地成长, 向着自己心中所想不断的努力, 即使错了, 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一种自然之力。《边城》在质朴的亲情之中、自然的爱情之中、淳朴的兄弟情感之中将自然之美、人性之美发挥的淋漓尽致, 使人对作品所描写的环境有一种向往, 那里可以使人抛弃名利、抛弃世俗、抛弃鄙视和赞扬, 得到完全的放松, 尽情地散发自己的情感和爱。文中对自然、人性的描写和表现, 也使人自然地体会到田园之乐、田园之趣, 将人的思想和情怀带入现世桃源之中。
3、《边城》作者的人生追求
在《边城》中, 作者以爱情为主线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对于亲情、友情、爱情等都有其自己的诠释和表达。“爷爷, 我一定不走……”面对年迈的老人, 翠翠知道父母的死对老人的影响很到, 体会到老人的孤寂与恐惧, 所以她坚定的对老人做出了承诺, 这种陈诺来自于内心对老人的理解和爱, 以及祖孙的善良和质朴。老人对孙女的爱同样深厚、浓重。例如翠翠的婚事, 一方面, 老人为孙女的婚事担心, 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孙女安排一门好亲事, 让孙女得到幸福。另一方面, 老人能顾及小姑娘内心的情感, 即便这种情感还不成熟, 还很稚嫩, 他还是千方百计的琢磨、试探孙女心中所想, 希望她的幸福有良好的感情基础。天保和傩送两兄弟的情更是真挚, 没有因为同时爱上同一个女子而反目, 也没有因为爱情而不顾兄弟之情。他们的竞争是公平的、不带有任何本质情愫以外的东西, 翠翠选谁就是谁。天保的死给家人带来了很大打击, 在经历了种种之后, 翠翠的情感也趋于成熟, 由别人“无意提到什么时”也会脸红到思考自己的心, 并逐渐地变得勇敢、坚强, 以实际的行动表达自己的爱意。作者写作之中让人体会的一种灵魂深处对亲情、爱情的感悟, 引导人对世间的美好产生感恩。淡泊所有发生过的事, 一切向着前看, 情人之间、爱人之间、善良的人之间没有什么对错和不可原谅之事, 放下心结, 成全的不止是他人, 还有自己。由文可看出, 作者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他向往的是一种可以自然的、轻松的表达情感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相互谦让, 这也是作者的“桃源情节”所在。生命之自然、情之自然、心之坦然, 在《边城》这部作品中都有细致的表露, 自然之美与自然之人性的结合构建了作者的桃源之梦、人生梦。
4、结语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 人的不断追求往往容易使人心迷惑, 人性也会逐渐脱离自然之纯美变的复杂而难以捉摸。《边城》打破了让人窒息的利欲空间, 让人看到了一个优美的、质朴的世外桃源, 也勾起了人们对人性深处最质朴的情愫的思考和反省。使人能够剥开利欲的迷雾, 逐渐看清自己的本心, 也使人性的自然之美逐渐的苏醒并得到释放。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桃源诗”, 他以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 将人灵魂深处的真善美通过简单、质朴的故事表达出来,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边城,爱情,人性美,桃源情怀,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李贡保, 才让, 从《边城》看沈从文田园牧歌式的文学梦[J], 课外阅读:中下, 2012 (15) :290-292
[2]孔维玲, 透过《边城》看沈从文的浪漫主义追求[J], 文学教育, 2011 (07) :136-137[3]
8.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性因素 篇八
一、良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悲剧
老船夫是着力刻画的人物,从中可具体而深刻的透露出良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悲剧。他勤劳、朴实、憨厚、恪守本分、乐善好施。“凡事求个心安理得”,把整个身心都给了外孙女。17年前,他的独生女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偷偷恋爱,有了孩子后,他“不加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女儿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抚养外孙女的责任。转眼间外孙女长大了,对于翠翠则更倾注了老船夫全部的慈祥与仁爱。小说最能充分体现老船夫对翠翠的爱,则在于他希望翠翠有一个如意的归宿,能够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我终究有一天会死去的,翠翠怎么办呢?”这样的念头在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身上,是如此自然而然的产生并加深着,于是为翠翠找寻爱的归宿成为这位坚强老人的一块心病。
老船夫慢慢知道了孙女的心思,便以为大老应该是翠翠的爱,于是出谋献策,让大老走“车路”,这使心有所属的翠翠心中多了一份挥之不去的愁苦,好心却办了件坏事。而当老船夫真正了解孙女的爱在二老身上时,大老的负气下辰州往茨滩却翻船身亡,遇难原因之一似乎落在老船夫身上,一切的误解使小说矛盾加剧加深。二老依然恋着翠翠,翠翠也喜欢二老,当老船夫看到二老及其父顺顺的“冷淡”,确误以为二老无意于翠翠,再加上中寨人的戏言,顺顺的怨言与冷遇被老船夫信以为真,那么翠翠的爱既然在老船夫看来已经无法实现,自己千方百计地掇合也就徒然无用。当这位善良的老人无法让自己心爱的孙女如愿,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独自忍气吞声,悲剧的发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一位老人在暴风雨中,随着屋旁的白塔,随着流星陨落一道消失了。老船夫带着他无限的悲凉、遗憾、失落,带着他生前愿望无法实现的巨大痛苦,郁闷和忧愁,无声无息的永远睡着了。人生生命瞬间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残酷的现实。老船夫带着无奈和痛苦离开了人世,翠翠一人孤零零地守于渡口,等待那不知归期的心上人的归来。
二、爱与被爱的悲剧
翠翠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她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美丽的翠翠,天生天养,大自然滋润生长的翠翠,如同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难怪人见人爱。虽然从小缺少父母之爱,但祖父的疼爱似乎弥补了她的先天不足,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翠翠的爱与日俱增。端午节与爷爷分手后,她路遇英俊,勇敢,热情的傩送,萌发了朦胧的爱意。从此感情上有了一种新的需要,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爷爷在不知内情时按苗家礼节把催翠翠“放话”给傩送的哥哥天保。傩送的父母给他另外物色了一个富家的千金,但他不要,他爱的是翠翠。那么富家千金以及碾坊也就似乎成了他们之间爱的羁绊,在物质条件贫瘠的边城,一座碾坊自然胜过一只渡船,善良的翠翠心中便多了一份忧愁,爱似乎将被埋葬,但“剪不断,理还乱”,爱做梦的少女翠翠把生活中的渴望带入了自己的睡梦中,听到了二老的歌声,梦见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对二老的爱因大老的提亲反而变得更加明朗更加坚定。大老的遇难,却使二老对老船夫祖孙有了误解,使翠翠的爱变得捉摸不定,变幻莫测。翠翠对二老的躲避,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祖孙的冷淡,逐渐拉大了翠翠与二老的距离,于是翠翠爱情的悲剧也就成为了必然。生活中爱与被爱的痛苦折磨着两个有情人,而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的结局在小说边城中得以印证。爱一个人与被爱都会有幸福与痛苦,当翠翠去爱二老的时候,她的内心充满了温暖,感到了幸福,但与此同时,因了爱二老,翠翠也就有了思念而不得的痛苦,想要一个归宿却终于没能实现的不幸。翠翠还被二老和大老同时喜欢着。被自己不爱的大老所爱的翠翠,小说中虽没有直接写出翠翠如何的痛苦,但二老的表现,祖父的误解,顺顺的冷遇等使翠翠事实上承受的痛苦,又何尝与大老没有关系呢?在爱与被爱之中,一个少女翠翠尝到了幸福与痛苦所酝的生活之酿。这种爱与被爱由于命运的捉弄,使得爱的主体无法控制爱的方向,悲剧就随之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三、恩与怨交织的悲剧
小说不仅通过老船夫祖孙两人的悲剧证明了爱的难以实现,生活的难以如愿。同样,通过顺顺两个儿子大老天保、二老傩送,一个为“爱”而亡,一个为“爱”而离的结局,阐述了生活中的恩恩怨怨。天保的一见钟情,使他在美丽的翠翠面前折服,他深深的爱上了翠翠,并大胆的表白,在听了老船夫的意见后,走了“车路”,让家人到老船夫家提亲,等候翠翠的答应。天保对翠翠的爱,是这样坦率与直白,当他得知弟弟也爱上翠翠后,尽管已走了“车路”的他,还想走“马路”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以博得少女的芳心,在明知必然败在二老手下时,选择了下辰州往茨滩,也就选择了一条不能为爱而生,就要为爱而亡的不归路。也许天保的死,不仅是被水淹死的,而更主要是因为爱的不能实现,爱的无望与破灭。天保的弟弟傩送,与翠翠天生一对,人称“岳云”,本来对与翠翠的爱充满了自信,认为翠翠对自己早已心有所倾,但面对好事的老船夫捉摸不透,由自信转为疑惑,当面对似乎造成哥哥死亡的老船夫时,傩送更是难以接受。“爱”而不知所终,对翠翠的爱而不能实现,对亲人的爱而不能忘怀,选择远离就成了傩送似乎唯一的选择。多情的二老带着内心的忧伤与思念,带着他对翠翠的爱与对大老的爱远走他乡了,恩与怨的矛盾构成小说又一悲剧性因素。老船夫摆渡生活对许多边城的人们是有恩的。而每月的津贴也使边城人们对老船夫有恩,这位尽职的善良老人,他在边城处处受人们尊敬,可就是他,使大老认为自己不能得到翠翠,“鬼知道那老的存心是要把孙女嫁个会唱歌的水车,还是预备规规矩矩嫁个人。”产生了对老船夫的怨。还是他,因为大老负气下滩遇难后,使二老及其父顺顺都认为老船夫应对大老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从而产生了对老船夫的怨。生活中的恩与怨,往往来源于缺乏各自间相互的真正了解和沟通,可是现实中无法了解和不愿沟通,又往往成为人们心理的一种障碍,无法完全克服的障碍只要继续存在着,似乎人们之间的恩与怨也就无法消弥,即使是在边城这样一个人情至美至真至善的世界里。小说未尝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更多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才能稍微减少生活中的恩与怨,而翠翠这样的悲剧也会少一些。
四、飘摇不定的命运之舟的悲剧
小说《边城》种种悲剧性因素之中有它的共同根源即人生命运的悲剧。老船夫善良愿望终于不能实现,小说安排他女儿为大兵殉情而自尽,留下尚在襁褓中的外孙女的悲惨情节,已为全文渲染了悲剧气氛。他希望外孙女翠翠能有一个美好归宿的愿望,他与艰难生活抗争的意识,似乎自己完全没有什么过错,却招来了别人的误解,又似乎是命运的捉弄,阴差阳错,一次次的努力,都使事情朝着老船夫的愿望离得越来越远。命运的捉弄,让他担心过去女儿身上的悲剧在翠翠身上重演,他希望翠翠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和至善至美人情关系中,一位老人的素朴愿望,如一根精神支柱,维系着老人的生命之舟,不测命运,犹如那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冲走了渡船,冲垮了白塔。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与老人莫测命运交织,白塔倒了,老人的生命也随之结束。老人在命运面前无法把握,无法控制。而年幼的翠翠还在她出生之时,不幸就降临在她身上,父母双双殉情而亡。“爱”的结晶翠翠虽然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老船夫千般的呵护,可这种祖父的爱既不能代替父母之爱,也不能维系多久,年老的祖父必然也终于离她而去,剩下翠翠孤身一人。翠翠命运的悲剧可谓是与生俱来的,出生时的不幸,长大后她萌发对爱情的追求,命运再次捉弄她,二老为爱而离,祖父也去了。面对这样悲惨的结局,尽管作者有颗善良的心,小说结局这样写道:“这个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在命运冥冥安排中翠翠是否会摆脱悲惨的结局呢?
小说带着浓浓的宿命感,人在命运面前是无可奈何,甚至是无能为力的,正如沈从文所说:“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这正是命运的悲剧所在。处处闪耀人性光环的小说却是个悲剧的结局,生活在纯自然状态下的湘西人却处处受命运的摆布,快乐、自由生活的人们都有一种难解的凄凉……也许,就是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才提升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价值。
1、沈从文.边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汪曾祺.又读〈边城〉[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3、吴立昌.沈从文作品欣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8.
4、沈从文.从文自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贺玉波.中国现代作品[M].上海:大光局出版社,1936.
9.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九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沈从文边城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成深刻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
《边城》中的人也是淳朴,勤劳,友善,和平。管理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渡着船载过多少过溪的山里人。虽然年纪很老,但他不愿意停止这份辛苦却平淡得幸福的工作。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自己的生命能带来哪些价值,只是静静地很中肯地活下去。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爱交结朋友,扶危济困,正直又慷慨。主人公翠翠生长在纯净的自然,她天真活泼,调皮善良,像只乖顺的小兽物,黄狗也是乖巧懂事。
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又两个儿子,都喜爱翠翠。翠翠爱着傩送,但老大天保叫人捎信给老船工提亲。当兄弟俩发现彼此都爱着翠翠时,互相呵护着兄弟深情的同时敞亮动人歌喉在深夜使单纯善良的翠翠感动饮泣。然而,大哥天保在出船时落水身亡,顺顺便不太愿意翠翠做自己的儿媳妇。傩送生老船工的气,为什么那么玩弄自己和哥哥。深情的傩送还是深爱着翠翠,又不愿意向金钱利益妥协,接受新碾坊,便赌气离家了。爷爷心中纷乱,怪自己因为太担心孙女而做了错事。责怪着自己,担忧着翠翠,老船工在雷鸣夜晚悄然离去。
爷爷突然离去,翠翠坚强的一面支撑着她弱小的身躯。从此只有小黄狗陪伴可怜的孤单的翠翠。他们只能在等待中相依为命。船总顺顺终究是个善良的人,也许他也深知儿子的痴情,便将翠翠接回家照顾,准备作傩送的媳妇。在雷雨中坍塌的白塔重又修好,可是翠翠深爱的倔强的傩送在哪儿?
“也许明天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来了……”
边城像是一曲伤感的音乐,缓缓激起我内心的惆怅凄凉。天保落水身亡的消息,顺顺父子对老船夫的误解,老船夫的去世……无情的突变破坏了原来碧水溪岨平静的生活。翠翠命途多舛,难道她的一生终将是个悲剧?她的孤独令我的心隐隐作痛。
我想说:也许天保明天就回来,明天会回来的……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2“一条小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还有一条方头渡船。”《边城》的开头,如同一位长者悠悠地讲着故事一般,于平静处见着波澜,于朴实处透着光辉。
故事发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丽的白塔。终日摆渡于两岸之间的年轻小伙子仿佛是青山绿水的钟摆,在似水流年中日渐苍老。在他笑容堆起来的皱纹里,有着人类最深刻的悲哀: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渴望落空的恐惧。翠翠,老船夫的孙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夫的幸福—找个好人家。船总顺顺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滩送。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老人的孙女。这幸福本来看得见也摸得着,可近在手边的幸福却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这件事的发生,让老船夫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无法像从前那样从容地而对大老的父亲和二老滩送,他的举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里添了一份馅媚。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临死之前为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间的刹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后的结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会回来了……
这本小说,哦,也许应该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词极简练,每-个字都承担着表达作者意图的重任,人物间的对白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地方,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没有尘世喧嚣,没有怨恨欺骗,每个人都那么善良质朴。文中的翠翠、老船夫、大老、二老、顺顺……他们虽是虚构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鲜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调皮,船夫的忠厚老实……
作者沈从文描绘出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使我们这些习惯了喧器,曹杂,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间真情:翠翠与祖父浓厚的亲情,二老、大老对翠翠朴实的感情,翠翠对二老美好单纯的爱情。
人间美好的真情,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在竟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迷失了自己,对社会,朋友、师长或许都存有戒心。过多的猜忌是阻止人们真情显露的重要原因。同时,有的人为了打例对手,面对别人的请教则尽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秘方外泄。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点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乐。活得轻松一点吧,世间有许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恋的东西,真情就是那最宝贵的财富。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3《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在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未果。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哥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的归来。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一个勤劳、善良,一个蔑视权财、责任感强,为什么他们的爱情却以悲剧告终?我一次又一次地不愿相信,可是小说结尾依旧是那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因为这样,我们不禁为翠翠的命运担忧,是否也会像河边的白塔,有一天会坍塌呢?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既反映了湘西淳朴善良的人们身上伟大而又平凡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们在“自然”、“人事”的偶然变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哀的人生,寄托了作者对个人命运悲剧和民族品性堕落的隐痛。
虽然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让我伤心,但是小说还有一个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保。他个性豪爽、慷慨,他和弟弟同时爱上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但是他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的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们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幸福,二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翻开《边城》,那样的场景再一次浮现:茶峒,小河,河边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里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太阳升起,河边的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4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而从单篇小说的角度来评的话,《边城》排在第一。
初读《边城》是很疑惑,没看懂这篇文章究竟要表达什么,有何现实的教育意义,只觉的文章很美,大量的描写文字营造了一个很浪漫的气氛。那么,为何这部小说在中国现在文学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可以从作者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上入手。
浪漫,恬淡是沈从文的写作风格,在陈从文的笔下,没有苛捐杂税,没有地位等级,没有剥削压迫。他在《边城》中所描绘的,都是人间最美的事物:美丽的景色,凝重的亲情,纯洁的爱情,并把这三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如此纯自然的景色,正是那些与世无争人的生存境界,恬静,幽适。进入故事中看,作者所需塑造人物形象都是最纯朴,最干净,最纯本性的。清澈单纯的翠翠,朴素热情的老艄公,豪放豁达的天保,秀拔出群的傩送。他们都不沾染任何杂质。天保和傩送都爱翠翠。他们采用唱歌的形式。这是多么质朴。那歌声中带有的是多么简单纯朴的爱。而翠翠这个形象,也不是现实派小说中那种敢爱敢恨的妇女形象,她只有纯朴女孩子的`本源,她只知道自己要为爱守候,那么纯朴的等着傩送回来,而什么亲情与之的选择,什么难以取舍,她都难以定夺。而傩送的不归又增加了令人惋惜的悲剧色彩,同时也增加了浪漫的因素。
所以,在本文中,作者在极力营造一种浪漫的氛围,这也是沈从文一贯的写作风格。这篇文章写作与三十年代,茶峒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对比,简直就是一块的“世外桃源,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环境。它不像鲁迅,批判现实。在沈从文的笔下没有政治,只有人性的善良,美丽的景色,淳朴的风气,一切都沉浸在美好之中。现在,人们在追求本源的文字,越来越喜欢回归本性的文章,因此,沈从文的文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边城》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5“美丽总是令人忧愁的”。
凤凰城外的清澈河流,孕育了无数的生命。这里是起点亦是终点。
初读《边城》,我知道有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我清楚地看见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它像诗像画更像沈从文的心。
爷爷、渡船、黄狗、是主人公翠翠平凡的一生。
“翠翠在风日里长大,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谁曾想到这样一个单纯明净的十五岁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无依、说不清道不明的凄楚与忧郁。沈从文以朴素而又富有诗意的笔触轻轻点染翠翠的一生的朦胧与期待。
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则又步入父母的后尘,成为了下一个爱情悲剧。
生活中有许多失之交臂的事情,而这一切尚未发生就已消失的爱,总是有原因的。
我不明白为何爷爷要木讷和犹疑,更不理解船总顺顺为何对爷爷产生误会。或许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
《边城》这本书以闲谈的亲切平和语调,叙述乡间的人情世态,在从容舒展中抒发对乡土的情感、对生命的爱。在命运面前,我们无法改变,只得以一种无助与无奈的忧伤。生命是火热的,也是悲悯的“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大老的殒命、二老的出走和爷爷的离世,迅速将一个妙龄少女朦胧的幸福梦幻击碎。翠翠生命里的空白,当是无法弥补了。
我隔着那清澈河流,我不禁担心翠翠的命运,会不会如白塔一般坍塌呢?
在许多的不确定中,作者给了我们一个不能兑现,却能给人一点安慰的幻想。
或许他们会共赏一轮明月,共饮一杯浊酒,又或许永远地天各一方。我,选择相信美好。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6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他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就在这座白色小塔下,这户单独的人家里发生了许许多多关于爱情与亲情的故事。如诗的边城,诗意地演绎着人生,诗意地演绎着生活。离开了,不再回来。等待,一切都是等待。缘分,命中已定。其实等待也是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意境,很美,也很诗意。即使他不再回来,对于翠翠来说这漫长的等待或许更能贴近彼此的心。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的边缘,现代文明的边缘,战争的边缘的一个故事。
《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翠翠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在那时,人们依旧是包办婚姻,二老傩送已被一富人指定做女婿,且有碾坊做嫁妆,因此,二老与翠翠之间的自由恋爱很难达成。《边城》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这个三角恋爱的实情,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驾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仍然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的人。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不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7一个质朴的小城,几位寻常人物,上演了一段淡淡的忧伤的凄美故事。那从一开始就直击人灵魂深处的美难以掩饰那缓缓流淌出的忧伤基调。正如 月光下平缓的钢琴曲给人以说不出的撞击人心灵的美的体验。
有人曾说过悲剧本身就是一种美。更何况是发生在这边城小镇,发生在 这被时光遗忘的边远角落。时光的凝滞,地势的偏远,尚未被商业文明的铜 臭所污染;质朴的人民,古老浪漫的民风民俗,依旧保留着田园牧歌式的生 活方式;这种种的一切让这个小城镇犹如被遗失在遥远的光年之外,或许它 就存在于我们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它正向桃源对于陶渊明一般只存在于 “边城圣手”沈从文的心中。是可谓之于“边城”,可望而不可及!
平凡的爱情故事因几个质朴善良的年轻人的演绎更是浸溢出一种淡淡的 忧伤与隐隐的惆怅。大老的不幸,二老的出走,或许还有溪边翠翠执着的守 候,小说在这一种忧伤与不明晰的氛围中缓缓拉下帷幕。“那个人也许明天 就回来。”夕阳的余晖撇下翠翠孤独单薄的影子,溪边的微风吹动着翠翠不 在乌黑的发丝,山腰的白塔见证了翠翠日复一日的坚守。也许就在某个夕阳 将沉的黄昏,同样不再年轻的声音会唤起翠翠花季青涩的回忆。“过渡—— ”那一声悠扬的调子,将穿越几十年的封尘,将两颗逐渐平静的心重新唤醒,几十年的苦苦坚守有了回报,千万夜离家出走的自责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青春已逝的容颜在对方眼中依旧那么美丽动人。只是有如生死两隔的那些 年已将两人变得生疏,不会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感情喷涌,有 的只是相见有如梦幻般的短暂沉默后的彼此问候,“这些年来,一切都还好 吧?”“嗯,——”。
时间的刻刀削平了青春的棱棱角角,人至暮年的生命历程将两颗心锻造 的成熟而又厚重。错过的,终究不会重来,正如那溪中的流水日日夜夜奔流 向前,不曾流回。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强求!
青春那萌动的爱情早已在二人心中酿成了一壶浓郁的酒。也许哪一天,瓶口被轻轻启开,那芳香的味道会飘遍他们整个的生命,为他们平凡而非平庸,带有遗憾却不能不让人动容的人生画上最后一个句号。
这也许是翠翠与二老最好的归宿!翠翠终生未嫁,二老一辈子没娶,但 他们却不乏唯美的爱情;翠翠日复一日单调,但心中仍不乏美好的期许;二 老年复一年孤寂,但心中仍不乏最柔软的牵挂。
或许吧,在某个有月的晚上,生命将近的翠翠仍会听到遥遥的远方传来 不在年少的情歌——
边城至此,美也就到了极致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8那个年青人究竟有没有回来呢?《边城》里没有说,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给读者去猜想、去补充。象一首悠长的山歌,旋律朴素,但是嘹亮的音调却足以在听者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散去。
若是把各种书籍比喻成各式的饮品,那么,《边城》就是一杯白开水,透明、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入口的感觉虽然总是淡淡的,但是你不会厌倦,反而,会在一次一次的品饮中体会到她与众不同的风味。
不能不佩服沈先生的文笔,薄薄的一本小书,那样云淡风轻的描写,就生动地重现了茶峒别具特色的人情风味、乡土世故。还有翠翠,这个山泉一样清澈的女孩,她的爱情亦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铺展开来了。遍览全书,可曾有一处明明白白地写出“爱情”两字呢?但凡是用心读过的人就一定能体会出一个情笃初开的女孩对爱情的向往与执着。
要怎样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书的人也许不明白,但是写书的人一定明白,书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年纪吧,刚刚开始憧憬“爱情”这种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贵的家业,不是显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过是自己喜欢的人能为自己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声的伴随下,在美丽的梦境里遨游。
这本书把一个沉浸在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中的女孩的形象勾勒出来了。我们的眼前也许没有这个女孩的相貌特征,但是有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她一定有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一定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都市里有太多纷扰复杂的情感了,就像河水,再好的水质也免不了搀杂泥沙和石块。而在《边城》里,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爱,或者不爱,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
《边城》像清风一般吹拂着都市人那颗不安分的心。简单决不意味平淡,相反,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情节,蕴藏的正是强烈的情感。《边城》里的文字正如茶峒小镇的民风,淳朴、单纯、明了。在平凡中看出伟大,在琐碎中透露深刻。这就是《边城》。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9等过第一个秋,等过第二个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为何爱恋依旧,她等她的承诺,她等他的回头,等到黄叶滑落,等到燕儿飞过,等等等到了最后,竟忘记了承诺。
翠翠,你是否还站在斑驳的小木船上,静静地,静静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随他徘徊于远端的垂阳,久久不归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静坐在那儿,等,等着生命的流逝却无法挽留。等时过境迁,却不流一滴眼泪。你曾告诉过我,你喜欢等,因为等能让你感觉你正一步步与他相遇。你喜欢等的味道,因为它是时间,记忆沉淀而酝酿的。
你等,你闻着等的味道,时间却在时钟的画面穿梭,指针在你等待逆向转动,你和他的记忆,排山倒海而来……
这湘西边远的小城原本是静谧的;这破旧的渡口原本是残缺的;这时间流淌的故事,原来是没有的;然而因为渡口承载了他和你的承诺,故事因为有了你的等待,这小城开始布满了馨香。你难以忘记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换了生命的誓约,从此你用等谱写人生的奏鸣曲,你每天闻着等待的味道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也许明天就会回来的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他!
“我不知道风是向哪一个方向吹,你的温存,我的靡醉。”翠翠,你是否感觉到徐志摩的唏嘘正如你一样呢?谁都不愿看见你一天又一天地守望在渡口上,苦苦地等待。如果我是沈从文,我必定不会让你日复一日地等待。因为我知道等待的味道很苦,很苦。你必定会在雨中与他再次邂逅,可惜!我是沈从文吗?我不是,所以我只能犹如一列火车从你身边缓缓驶过,用几滴和着我对你的爱怜,同情的泪珠告诉你:对不起,我无能为力!不过残缺也可以是一种美吧!尽管我不知道你下一刻是否能邂逅他,但我知道浓郁的山色锁不了你的情,曲折的流水圈不住你的爱。你始终会秉持永不灰飞烟灭的信念,一直地等等等……
流水坠月,遮不了山的青葱;寂静忆风,盖不了水的闲适;时间流淌,带下走你对他的等待。你一直在等待的味道中,一直地等,等着他再次出现于渡口。等……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看完了《边城》,想如果我是傩送,我一定会跑到渡船边,呼喊翠翠的名字,我不要碾坊,我要渡船,我要你和我在一起。无论你到哪里,我也一定会按照爷爷的安排走车路,车路不成也走马路,亲爱的,只要我能与你在一起,可惜我不是,他也不会是我……
喜欢《边城》,源自高中时选摘的课文片段,喜欢《边城》更源于我对自认纯朴的喜爱,更源于我对善良的感恩,对自然的热衷,边城,一个湘西的小城,纯朴的民风,让你无法相信的是,假若一个靠出卖肉体的*女也是那么的忠厚,与人相好,便永远等待着情人,这都是对整个故事定下了一种纯朴、真诚的故事,我想若是我们,我们去了那个时候的边城,我们是不是会自惭形秽呢。
翠翠和爷爷相依为命,翠翠的母亲是和一个军人相爱,后来醇厚的情人阿,他们相伴着离开了人间,留下了翠翠这个苦命的孩子,爷爷非常疼爱这个孩子,爷爷是渡头的摆渡人,每天重复着一项工作,即使是刮风下雨。
一年端午节,翠翠和爷爷一起去了茶峒,在那里,爷爷由于担心渡船,先回去了,却没有再回去接翠翠,翠翠在那里遇到了二老,二老傩送好意让翠翠去他们家坐着等爷爷,但是翠翠误解了他的意思,反而将傩送给骂了一顿,这可爱的小姑娘,却不知道这将来是他所爱的人。傩送回到家之后,就让人将翠翠送回家,爷爷在渡口问是翠翠吗,翠翠自言自语道:“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被大鱼给吃了”,生气的小姑娘何尝不是这么可爱。翠翠从那以后记下了傩送,她忘不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情节开始起伏。大老在一次意外中死去,爷爷也在一次雷电交加的夜晚逝世,翠翠心碎了。故事的最后只留下了那么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明天就会回来,但也许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这句话仿佛是一个美妙的泡沫在“明天”与“永远”中消灭了。
也许只有哀伤的故事令人难忘,而《边城》令人最难忘的不仅仅是这淡淡的感伤,更是那质朴的情感单纯的喜欢!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1茶桐是个美丽的小城。
一碧如洗的天空仿佛蓝宝石般熠熠发光,与奔腾不息的长河对应着,河中埋藏了不知多少幽幽的回忆和哀伤。河边白色的塔下卧着几户人家。这美如唐朝水墨画的风景,不仅引出了《边城》这段美丽的故事,更是茶桐人淳朴民俗的摇篮。
翠翠是个纯真善良的姑娘,与爷爷相依为命。她是个多么可爱的孩子!懂事,肯照顾爷爷,能吃苦,常帮爷爷拉渡船。同时,女孩子可爱的爱幻想的一面也在她身上体现了出来:追小羊,采花扮新娘,听小鸟唱歌等都无一不刻画了她清澈纯净的天性。难怪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儿子会同时喜欢上她!只不过大老因其淹死,把自己美丽的爱情梦想永远埋葬在长河之下,二老赌气远行,再也不知影踪的结局,未免太凄婉了一些。
作者大概是同情翠翠的吧!那缠绵在少男少女心中如同小鸟振翅,琴儿拨弦的柔美之情,比那山中的山雀还要纯洁,比它的歌声还要唯美的恋情,被魂牵梦绕的记挂着,却就像一张过期的支票般无法兑现,该是多么可悲!所以他才会在结尾充满同情之情的说:“也许,他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他‘明天’回来!”……
河水轰隆隆地如黄色的长龙奔过,远去的心安,在世的平安!这句祝福成为了《边城》的结局。我们依稀能看见,翠翠那天真的面孔,爷爷慈祥的双眼,幻灯片般在激荡的波浪上回转,许久,才慢慢地消隐在平静地见证了一切的青山脚下。
这是一场执着感人的恋情,也是一次朴实祥和的民风的展现。与和鸭子嬉戏的人群,互赠香烟与茶水的渡者和被渡者,我们总比茶桐差些什么。如今所谓的大城市里,再难见到邻里间亲密的交往。远远望去,皆是一片冰冷的防盗门,隔开一颗颗陌生的心脏。这个世界本皆如茶桐般热情友好的啊!可以预想到,在科技如此飞速发展下,人们不久便会变得如机器人般毫不出错,却也更加枯燥没有思想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我明白了作家为什么总是偏爱农人,因为从农人身上,我们才能读到那被高科技掩盖下的人们真切的本性。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2白塔之下,渡船焉在一座白塔,一个老人,一个孙女,一只黄狗。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很多人会把这座僻远的山城看作那遥远的桃源乡。边城的山是青墨色的,边城的水是秀丽的,边城的人善良,纯朴。
那白塔属于边城,那老人和孙女也属于边城。合上扉页,亲身感受,我仍然会想起那位撑渡人,那个执拗而幽默的老头儿,那位慈爱而善良的祖父。
他爱孙女翠翠,宠她爱他,想一辈子守护她。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爷孙两相依为命已经十多年了。他带翠翠去看端午赛龙舟,为翠翠吹起悠长的唢呐,了解翠翠细看新嫁娘的心思。他是位好祖父。
他一辈子都在撑渡,已经干了50年了。尽管他也不知道自己虽然渡人但是否能渡己。每天无论风吹雨打他都守在岗位上,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他也知道,渡河人的焦虑和无奈。已经70多岁了。老船夫似乎还保留小孩儿的心性。在坚定拒绝了商人的钱后,又玩笑似的留下一枚钱币给翠翠,为了向翠翠呈现自己还不老,他故意紧握拳头,尽量让那只苍老的手看起来更年轻。他是位好撑渡人,一位有趣的撑渡人。
撑了一辈子的船,在他心里,船就是他,他就是船。
明媚的阳光下,老船夫的笑脸像一朵历经沧桑但依然灿烂的菊花。但又有多少人知道,笑脸下的悲伤?
翠翠的母亲,也就是老船夫的女儿。爱上了一位军人,最后为情而死。留下年幼的翠翠。翠翠渐渐长大了,但他额。其实他很清楚,自己已经没办法再守护翠翠。他也担心,翠翠母女俩会拥有相同的命运。这一切,孙女士不知道的。就像是那天晚上在渡船里谁也不知道另一个人的记忆所止处。
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天宝死了。傩送走了。顺顺不接受翠翠成为他的儿媳。老船夫操了一辈子的心,但现在,心累了,心碎了。
在那个暴风雨的夜晚,白塔倒了,船飘走了,老船夫死了。我想他一定还有太多的不甘,太多的牵挂无处申诉。然而,他还是走了。
因为《边城》毕竟不是一篇童话。它是一部小说,一部真实的小说。因为真实,所以悲哀。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3自从上了高中就很喜欢看小说,所以这次没有犹豫地就选了这本《边城》。记得初次接触这部沈先生的作品是在高中的语文读本上,上面节选了一段翠翠和外公在船上听傩送和天保唱歌求婚的内容,当时只是觉得是行文舒缓的一篇文,并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但在这次短短几天的阅读中,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却让这几年看过了太多浮华、功利、YY文的我感到了久违的宁静,心像承载着祖孙二人渡船的河水一样平静的流淌着,用每一滴的触觉去感受沈先生笔下那充斥着诗意和人性美的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沈先生的代表作,发表于1934年,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这样一个奇特的家庭:靠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二人。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傩送,从此心中埋下朦胧的少女情怀。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兄弟俩人都爱上翠翠,他们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
以上是边城的大致内容。仅从大致来看,似乎全文沉浸在情感的纠葛和平缓却抑郁的氛围里;其实不然,熟读全文后的感觉绝对不是区区一小段文字可以展现的。沈先生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世界。文章之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流露出川湘地区热情淳朴的民风,平静自然的环境。《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文中的“边城”以现实中的茶峒为原型,茶峒是位于川湘交界的小城,是名副其实的边城。以“小溪”渡口为起点,绕山?鞯南??闳氩栳即蠛樱?箍?丝跻岸煽谏倥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4事实上我在高中时已经读过了《边城》,那时语文课本上有《边城》的选段。我把它当成故事来读,感觉挺有意思,于是自己课下把全文读了,但是那时读得匆匆,对这本书的印象就只有民风的淳朴,和最后开放式结局带来的悬念。寒假稍有空虚,我便重读了一次《边城》。再读这个故事,也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首先吸引我的就是这部小说当中美丽的乡村景色,祥和平静的生活,淳朴的民风了。这里的人宽厚友爱,相互之间理解包容。
“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这是小说中茶峒的美丽景色,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所有发生的故事或许略带伤感,但绝不悲哀,人间百态,世间冷暖,都仿佛溶入小镇的山山水水,静静流淌。
然而茶峒最美之处不是自然风光,而是这里的人情。翠翠和爷爷的祖孙情,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傩送与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正是这些感情的相互交织,使得这个平凡的小镇充满了生活和人文的气息。特别是两兄弟比赛唱歌,使得故事浪漫而温情。
于我个人理解,翠翠的人生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她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她也在慢慢地失去一些东西。比如她至亲至爱的爷爷,还有傩送。但是翠翠也并没有怨天尤人,生活还在继续,她也在继续努力地生活。这让我有很大的感触。不管我们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要记得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走下去。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5“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这是老船夫的一句话,虽然透露出了坚强与勇气,但也隐藏着一种对人生的无奈吗?很多时候,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但《边城》却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虽然当时那里仅仅是一个落后的小村镇。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先生自己的看法。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这些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但这却是当时最真诚动人的表现,从文先生让我们了解了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想以此让我们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毕竟在当今社会下,那么真诚动人的感情不知道还存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如今传统美德受到破坏,甚至在传统美德的外表下,物欲金钱主义、腐化堕落的现实在疯狂快速的涌动,污染了整个社会。
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结果并不如每个人想的那样“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傩送的不辞而别,顺顺家的冷眼相待与爷爷的死使翠翠变得完全孤独,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著地守望……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没有爱!
但生活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大仲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结:“请记住:等待和希望!”
10.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 篇十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人性美
沈从文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代表作家之一,纵观该作者的作品,大多贯穿着自身对人性美的追求。而《边城》就是沈从文笔下最具人性美的代表作品,该小说创作于1934年,这时期恰逢我国矛盾最突出时期,作者主要希望通过人性们来治疗社会大众的心灵。
一、《边城》的故事情节简介
《边城》主要描绘的是在湘西的一个民风淳朴、风光秀丽的偏远小镇,生活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孙女名叫翠翠,刚好处于情窦初开的花季,虽然外公已古稀之年,但是身体依然健康。祖孙二人淳朴善良、乐于助人。就在两年前的端午龙舟盛会上,翠翠跟二少爷傩送邂逅,并暗生情愫。但是傩送的兄长天保同样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前来提亲。而地方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并愿意将碾坊当作陪嫁送给傩送,但是傩送一心只想取翠翠,于是兄弟二人便相约以唱歌的方式向翠翠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因为知道了翠翠喜欢的是弟弟,便主动退出,在一次外出闯滩中遇意外死亡。在得知兄长死亡的傩送觉得愧疚,便抛下翠翠远走他乡,而翠翠的外公因为担忧翠翠的婚事便在一个风雨之夜辞世,只留下翠翠孤独、痴痴地等待傩送归来。
二、《边城》人性美探究
(一)通过人物形象展现人性美
在《边城》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聪明、乖巧、天真、淳朴的女主人公形象。翠翠每天跟青山绿水作伴,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跟具有美丽的心灵。虽然翠翠年幼便失去了双亲,跟外公相依为命,因此对外公十分孝顺。十五岁的年纪正式情窦初开的季节,翠翠也曾经幻想后离家出走然后让外公寻找,但是只要一想到外公找不到她会多么担心时又为自己的想法感到害怕。因此祖孙两之间透露着浓浓的人性美。人人都向往爱情,翠翠也不例外,当她听着渡口传来生意人杂乱的声音时,内心难免感觉凄凉。因为没人能体会她思春的情感,因此她彷徨、无赖、痛苦,只能在梦里奢望爱情[1]。最后剩下独自一人守着渡船,等着心爱人归来。等待的未来是一片迷茫,没有人能告诉她这样的等待何时是尽头……,这些都无疑揭露了翠翠——内心向往爱情但不能开口,但却心甘情愿的等待。这些都充分展示了翠翠对爱情的执着和无赖,透露着淡淡的凄美。另外,从《边城》中的其他人物来看,无论是傩送、天保,还是船总,他们每个人都是正直、善良、人情的。在他们严重,无论贫富、贵贱均坦诚相待,这些无疑不透露着人性美。
(二)通过民风美展现人性美
《边城》中体现人性美还通过描绘质朴的民风来实现的,笔者为我国描绘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既没有法律和道德限制,也没有绳墨规矩的约束,所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单纯而质朴的,虽然有贫富差距,但是每一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无论穷人还是夫人都是善良、单纯、乐于助人的。当他们在面对失去亲人、孤苦无依的翠翠时,就连城中的杨马兵也前来帮忙,并主动承担起摆渡的众人和找个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从《边城》中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来看,都体现着真善美。船总顺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船总顺顺性格洒脱、乐善好施,但凡遇到求助的,均竭力帮助。在船总顺顺的身上,我们看不到都市人们的狭隘和自私,更多的是一种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这种优秀的品质同样也出现在天保、傩送身上。虽然他们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但是在他们心中,爱跟钱财、地位均无关,而当自己幸福跟别人相冲突时,又有成人之美。这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湘西人们互助互爱、敢于牺牲的美好品质。这里的人们用一种健康并且自然的方式将人性美生动地演绎出来,无不让读者感动。这种美好的品德影响着周边的群众,因而在这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保留了淳朴的民风,并且这种淳朴的大地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2]。
(三)通过环境美展现人性美
《边城》给读者描绘的是一幅幅湘西边陲独特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环境主要是为了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景乃人物所处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边城》从开篇便为读者描绘了湘西的旖旎风光,青山依傍绿水,脱离了尘嚣,犹如世外桃源。例如:“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便是对环境的描绘,让读者犹如置身于花香鸟语、青山绿水、风光秀丽的山城中,从而让读者不知不觉融入了湘西自然优美的环境中,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人性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边城》通过描述一个美丽、清澈但是又有些许凄美的田园牧歌中,恰如其分地向读者解释了爱。整个小说文字优美,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优美、自然以及健康的人性。因此通过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我们在享受文学艺术的同时,还滋养了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吴胜尧.从《边城》谈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64+61.
11.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 篇十一
《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一书可以称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也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书中许多关于“爱”与“美”的描述,向人们展示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以小镇生活为背景的写作方式,使这本书有着浓厚古朴的气息,透过朴素的语言,一种自然、纯美、健康的人性美与生活状态跃然纸上,这也为此书增色不少。沈从文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其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有许多,在《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一书中有经历磨难的蹉跎妇人、青春美丽的稚嫩少女、饱受欺凌的街边妓女……在这些女性的身上,作者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特别的女性之美。
一直以来,沈从文的创作风格都趋向于浪漫主义,他语言朴素、单纯却不失美感,朴素中透出灵气,《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一书便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浪漫主义特征,在这本书中,沈从文塑造出翠翠这样一个湘西少女的形象,在她的身上,人性的单纯与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前文所述,沈从文喜爱描写不同的女性,在这些女性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关于人性,沈从文曾经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为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从这句话当中,不难看出沈从文对于人性独特的认知。《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是一个爱情故事,但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却不仅仅是爱情。这本书的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生活在山城的美丽女孩,她和祖父以为别人渡船为生,他们帮助别人却很少求回报,日子过得单纯快乐。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男主人公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方向,翠翠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守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故事曲折发展的过程中,也让读者体会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独特看法。许多读者喜爱《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不仅仅是因为它动人的情节,更多的是为书中人物淳朴善良的品质所感动,无论是以摆渡为责任不求回报的翠翠爷爷,还是古朴的老船工等,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善良美丽的翠翠的形象更是俘获了许多读者的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自然、不做作、不遮掩的真实女性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有着独特的人性美,而《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中的翠翠便是典型代表。在她的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纯净自然、淳朴顽强、真挚热烈的三种人性之美。沈从文喜爱用自然景物来比拟少女,“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这是《边城(修订纪念典藏版)》中他对翠翠的描写,翠翠从小失去父母,与爷爷相依为命,即便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也没有影响她的天真活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父母双亡使翠翠挣脱了家庭的束缚,与爷爷摆渡为生的生存环境让她的性格也更为纯净自然。谈到淳朴顽强的人性之美,很容易让人想起沈从文塑造的妇女形象,无论是《王嫂》中的王嫂,还是《三三》中的三三母亲,这些妇女都有着顽强的人性美,在这些妇女身上,寄托着沈从文对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即便是残酷的生活,也不能打压她们顽强的生命力与奋斗能力,而是让这些女性以更为乐观的状态去迎接人生的挑战。作品当中,沈从文没有过度描述生活的艰苦,而是侧重于描述艰苦生活中这些女性的顽强淳朴之美,即便生活对她们充满恶意,她们依旧采用自己的方式从容应对。可以说,沈从文作品的字里行间,读者都可窥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真挚热烈的人性美则体现在许多妓女形象的塑造之上,妓女是畸形社会的产物,她们因为生活所迫而沦为妓女,可是与普通女性相比,她们对生活有着自己的热爱与诠释的方式,沈从文不从伦理的角度去衡量她们的生存方式。而是立足人性,剖析她们的行为和情感,在作者的眼中,她们用自己最真挚热烈的方式谋求生存,体现了一种真实的女性之美。
12.沈从文著作边城读书笔记 篇十二
《边城》描述了在湘西边境,一座名为“茶峒”小山城。茶峒风景秀丽,有一条小小的溪流,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的差异。由于少数民族居多,河沿岸边高高低低的立着吊脚楼。吊脚楼是苗族、土家族等最具特色的建筑。那里虽然景色美丽,但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却并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有着悲凉的人生命运。
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都很热情朴实。文中的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和外公相依为命,对爱情无比执着。而外公则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美德,对孙女翠翠满满的亲情与爱护,可是他对现实的生活仍是无能为力,只能在孤独和无奈中死去。
13.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十三
平淡,朴实的生活,干净,利落的文字。却看的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好似我此刻就在那边城,好似我也是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故事。文中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翠翠明白自己的心,她有着边城小女人羞怯,善良,纯粹,美丽的模样。大老,二老同时喜欢上她,这是翠翠的错吗?那又凭什么要让翠翠来承担这悲剧的结果。爱情不应该和其它任何事情来相提并论,不应该受到其它任何事情的影响。即使我知道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这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大多时候都是留下永远的遗憾。毕竟舍不得死,生活就依然得过下去,管你悲伤或快乐,你也只是茫茫人海中的沧海一粟。
看到爷爷安然死去的那一幕,眼泪配合的留下。两个相依为命的人,终有一个人先去了,剩下的那个人还得带着一切的过往和回忆,坚强的活下去。我心中的翠翠,不嫁大老,不嫁二老,不被爱情牵绊,不受世人怜悯,带着爷爷的期望,远走高飞,浪迹天涯,不再回头。
14.沈从文边城读后感 篇十四
但《边城》却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虽然当时那里仅仅是一个落后的小村镇。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沈从文先生自己的看法。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这些事情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无法理解的,但这却是当时最真诚动人的表现,从文先生让我们了解了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想以此让我们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毕竟在当今社会下,那么真诚动人的感情不知道还存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如今传统美德受到破坏,甚至在传统美德的外表下,物欲金钱主义、腐化堕落的现实在疯狂快速的涌动,污染了整个社会。
湘西的柔水与净土滋养出的是两个坦荡的襟怀,爱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励,彼此谦让。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可是爱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
结果并不如每个人想的那样“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后来,也就是故事结束的时候了。傩送的不辞而别,顺顺家的冷眼相待与爷爷的死使翠翠变得完全孤独,这样彻底,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个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执著地守望……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没有爱!
但生活也就这样继续下去了。大仲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结:“请记住:等待和希望!”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却不是如水样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美的绽放。
15.沈从文的《边城》赏析 篇十五
关键词:湘西;文化;传统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和谐的生命形态。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他与湘西有割不断的血肉亲情。湘西这块古老的土地给予沈从文很多的灵感,他把湘西的人和事,详细的风俗人情,湘西的社会环境用笔描绘出来,绘成一幅独特、优美的画卷。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山绿水相环绕的人间美景跃然纸上。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和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
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论及作品时,作者自己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中的寂寞。”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蓬勃着人性的率真与善良。“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因此,小说容纳了现在和过去,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边城》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宁静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随着现代文明已渗透进边缘偏僻的湘西,它将难以维系。沈从文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建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让读者明白世外桃源并不是没有的。在这里,沈从文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作家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
翠翠的身世是个悲剧,翠翠的父亲是个绿营屯戍军人,严格地说,对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种异质。翠翠本身是汉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族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产物,从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里,我们可以看到汉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以及这种权利关系在苗汉文化关系上的历史冲突和历史悲剧。
翠翠这个无所依靠的孤雏无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征。翠翠作为“爱”与“美”的化身,透露了湘西文化农村世界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渝,执著的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她何时回来,也不管她能不能回来,翠翠人性的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中显得分为娇艳灿烂。作者赋予她的是善良与清纯,塑造了一个被净化了的心灵。翠翠永远是纯洁的,在她的身上找不到现代社会被权利欲熏得没有人性的欲望和势力。这正是苗族文化的精华所在。苗族人民古朴的民风在她的身上看得清清楚楚。
翠翠与爷爷日夜守着渡船,陪伴他们的还有那只黄狗。白塔守护着渡头,守护着翠翠一家,守护着翠翠的梦(翠翠在白塔下午睡,梦里为山鸟山歌所浮)。
爷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渡船为伴。这只方头渡船很有特点:船上立一支竹竿,挂一个铁环,在两岸牵一段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缆上,牵船来回过渡――这是一个封闭、单调的意象,是一种河流(线性时间,一元历史)无关的存在状态,隐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这里没有跨越河流的大桥,没有如飞的汽艇,所有现代化的水上工具这里都没有,只有爷爷,爷爷手上的.桨还有船。人们的日子照样过着,没有喧嚣,只有宁静。少了现代化空气的浑浊,多了一份清新、自然。
老船夫唯一的朋友便是那一只黄狗,黄狗陪爷爷渡船,陪翠翠入城备办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少不了黄狗,黄狗也离不开他们。黄狗是一条忠实的狗,在它的生活中,或许老船夫和翠翠就是它唯一的依靠。
本文写了一个三角式的恋爱悲剧,大佬二佬同时爱上翠翠,这是两种文化观念为争夺湘西女神的归属权而发生的历史冲突。翠翠是少女,大佬二佬是男人,翠翠只有得到男性的唤醒和肯定,才能从少女长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体性。翠翠爱情的美满,既是翠翠个人的成人仪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这里,翠翠个人的发育成长过程是与历史的发展史同步的。通过个人的经历展现民族的自我改造,这是成长小说的模式,当然,在《边城》的结尾翠翠的成长并没有完成。
大佬在行船时溺水而死。那么,二佬的命运是否比大佬的好呢?二佬能使翠翠长大成人吗?二佬与翠翠相互爱悦,然而,有碾坊陪嫁的王团总家的小姐挡在二佬与翠翠之间。在苗族文化――汉族文化――西方文化,多重权力关系中,“碾坊陪嫁”意味着什么呢?
“碾坊陪嫁”这件事,对于翠翠所代表的湘西文化传统而言,是一种异质。这种异质,也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淳朴民风截然相反,唯实唯利的价值观念悄悄地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这种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将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上摧毁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湘西古老的传统世界行将崩溃。古老湘西文化将何去何从,翠翠的路又在哪里,在《边城》结尾,沈从文并没有作明确的回答:“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只是透露出了对湘西文化将去向何处的隐隐担忧。在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中,也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沈从文《边城》教学课件】推荐阅读: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500字07-12
沈从文《边城》读后感1000字10-21
不动笔墨不读书-沈从文边城读后感09-27
边城--课内活动教学设计11-14
沈从文散文:友情10-08
沈从文一天美文07-10
赵树理沈从文09-20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06-10
端午日沈从文阅读题答案09-04
沈从文小说集读后感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