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成语故事故事(精选8篇)
1.古代成语故事故事 篇一
元载,出身贫寒,官做到唐朝的丞相时,权力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的欲望无休无止。直到他被绞杀灭门之后,从他家中抄出有金银珠宝、钻石玛瑙、古董玩意……可是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有800石胡椒。据有人计算过,唐时1石重为现在的79320克,那么800石就是现在64吨。胡椒是唐朝人喜爱的调味品,只有国外天竺生产,也就是现在俗称的舶来品,属于高级消费品。对此,许多学者大为不惑。元载存这么多胡椒做什么?卖?怕是不缺这些钱;囤?又占地方,还得操心不要发霉变质,这些胡椒怕也不是一日之功能积蓄起来的。
宋朝时的贪官蔡京,是个断送了北宋江山的权相,他喜欢吃一种腌的食品,于是抄家后发现他家中有三间房子里放着满满的都是此物。
2.古代成语故事故事 篇二
“鬼话”, 即鬼故事, 是群众集体自发地口头创作和传承的幻想故事, 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是以鬼魂的形象和故事情节表现对生活的再现。同时, 鬼故事属于鬼文化范畴, 因此在民俗学视野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内涵。
各个国家在文明产生的早期阶段都有一段崇拜自然、信仰神鬼的宗教巫术发展时期,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 鬼文化尤甚。中国古代“鬼话”赖于鬼文化、鬼信仰的发展而发展, 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而在中国的“邻居”日本, 鬼怪文化是日本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中日文化连衣带水的关系, 中国“鬼话”传到日本之后, 融入了许多日本本土元素, 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怪谈”。
二、宗教文化对“鬼话”与“怪谈”的影响
鬼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 宗教文化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鬼话”和日本“怪谈”中都有明显的佛教文化色彩, 但二者在形成发展过程中, 受到的宗教影响在成分上和程度上却有所差异。
(一) 道教与佛教对中国“鬼话”的影响
作为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的起源早、发展轨迹清晰, 成为与中国古代鬼话最早合流的宗教。早在战国时期, 早期道教徒就已经开始吸收和利用鬼神信仰, 作为自己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的地下鬼谱系为:丰都北阴大帝、十殿冥王、地府七十二司圣位、判官、五岳神、力士、煞鬼等。而道教信仰的诸神大都成为了鬼话中的神仙角色, 如玉皇大帝 (《阎王爷和土地爷》) 、太白金星 (《钟馗嫁妹》) 等。在行为活动上, 道教吸收了巫文化中的一些内容, 形成了具有道教色彩的驱鬼巫术, 渗透入鬼文化中, 使得鬼话的发展有了新的转变。
而作为外来传入的宗教, 佛教在东汉末年进入中国, 由于其与鬼神信仰的更多的契合点, 使佛教文化与鬼文化的合流具有更为普遍的形式内容。“佛教对于中国民众的影响, 在民间故事中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而鬼魅故事由于自身特点的关系, 接受佛教影响尤为迅速和明显。”[1]佛教教义中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观念渗透入中国古代鬼话中, 在《聊斋志异》、《子不语》等鬼故事中均有十分明显的体现。鬼的报应警示着人们多行善、少作恶, 符合佛教教化人们行善积德的教义。而佛教中的十八层地狱的详尽描述, 则为鬼怪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场所。而在行为活动上, 佛教寺庙常举行“水陆道场”、“放焰口”等宗教仪式, “水陆道场”旨在超度亡魂、普度众生, “放焰口”则是为饿鬼们提供食物, 这些仪式属于鬼信仰的范畴, 又体现了佛教的万物平等、慈悲为怀的观念。
(二) 佛教和神道教对日本“怪谈”的影响
在古代日本, 佛教经由中国传入, 在日本社会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日本民众对于佛教中的地藏菩萨有着广泛的供奉信仰, 在日本怪谈中, 就出现了许多与地藏菩萨相关的内容。而佛教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 在怪谈中也是比比皆是。小泉八云《怪谈》中诸多鬼怪故事的发生都是前世今生种下的果报。日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孟兰盆节 (又称“魂祭”) , 是日本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 用以追祭祖先、为亡灵祈福。而孟兰盆节其实也是佛教的节日, 既是鬼神的祭日, 又是“佛欢喜日”。
而与由外传入的佛教相对应, 日本本土的神道教 (简称神道) , 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 将山岳、树木、狐狸等动植物人格化, 作为崇拜的对象。表现在怪谈中, 则成为狐大仙等鬼怪形象的化身。而与此对应, 形成了日本怪谈中特有的“阴阳师”的形象, 作为驱鬼巫师, 体现了神道教的思想和教义。尤其在日本古代后期的怪谈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神道思想, 一方面, 怪谈中的神道思想与佛教思想分庭抗礼;另一方面, 神道教在发展历史中吸纳了佛教、儒学中的一些成分。怪谈作为载体, 神道思想与佛教思想的融合渗透在其文本中, 表现出怪、神、佛的一体化特征。
三、“鬼话”与“怪谈”中的鬼怪形象分析
(一) 以动物为原型的鬼怪形象
在原生态阶段, 中日古代民间鬼故事中的鬼怪多以动物形象出现, 具有自然属性, 体现出人类早期对于大自然的膜拜和恐惧心态, 人们将鬼灵形象附加于各种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之中。
在中国古代较早的记载, 如《山海经》中就记载有蛇怪等许多鬼怪化的动植物形象。而在后来的鬼话中, 狐怪、狗怪、猴怪等动物鬼怪屡见不鲜。如陶潜《搜神后记》中的雄性狐妖, 《聊斋志异》中的典型雌性狐妖形象等。除去动物, 在中国古代鬼话中一些无生命之物也可以为鬼怪, 如《搜神后记》中的虹怪, 《集异记》中的枕怪等。动物类鬼怪多具有一定的人性特征, 并以装怪作祟、危害人类为乐, 但并不十分可怕。
而在日本怪谈中也有较多的动物鬼怪形象。较早的, 如在《古今奇谈莠句册》中对于人鱼形象的详细记载, 以及日本的狐大仙——稻荷神的传说, 此外还有十分受日本民众喜爱的小妖“狸”等。而到了平安王朝的百鬼夜行时代, 动物鬼怪则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形象, 如入内雀、镰鼬、人面树等。
值得一提的是, 据考究, 日本怪谈中的中的动植物形象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比如天狗原先是来自于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 九尾狐玉藻前也是以商纣时期的妲己为原型。但日本怪谈在吸收了中国古代鬼话的鬼怪形象之后, 融入了日本本土元素, 产生了变异, 鬼怪形象往往更为魑魅, 更具神秘色彩。尤其在百鬼夜行中的动物鬼怪形象, 丰富多样而又各具特点, 形成一幅光怪陆离的鬼怪画卷。
(二) 以人物为原型的鬼怪形象
随着鬼话发展, 动物的鬼怪形象被越来越多以人物为原型的鬼怪形象所取代, 人们由对自然的崇拜、恐惧, 转入对死者、对灵魂的信仰和恐惧。鬼形象的人形化使得鬼话更加贴近人的生活, 更具有神秘莫测的特征。
中国古代鬼话中, 早期出现、具有代表性的人形鬼怪有罗刹鬼婆、阎王钟馗、黑白无常等。由这些鬼怪形成一个以地府为中心的鬼怪图谱, 具有系统谱系性。它们往往具有人类所无法企及的法力, 控制着人的生老病死, 体现出宿命论。而水鬼、酒鬼、吊死鬼、饿死鬼等鬼怪在外型上就与人类十分的相近, 具有人性外貌特征, 他们不具有高法力, 但对人类有猝不及防的伤害甚至死亡的威胁。发展到明清时期, 鬼怪不仅在外形、能力上具有人类的特征, 在情感、思想方面与人类也有许多相近甚至共通之处。如《聊斋志异》中的众多鬼怪, 往往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 甚至比人类还重情义, 这就形成了“人不如鬼”的反讽, 实际上是表现出了蒲松龄对于当时黑暗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控诉。
而日本怪谈中, 我们在大量以人物为原型的鬼怪上不难发现中国鬼怪的影子, 但这些鬼怪形象经过了日本本土化改造之后, 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如小泉八云的《怪谈》中有名的“雪女”形象, 以及由日本古典扛鼎之作《源氏物语》“宇治十贴”中浮舟形象演变而来的宇治桥姬等都是美的化身, 具有善恶并存的特点。而幽怨的化身女鬼般若、充满智慧的怨灵菅原道真等, 都有其复杂的背景故事, 体现出“冤有头、债有主”的思想观念。而到了战乱时代, 一些以人物为原型的鬼怪身上则体现出了日本特有的武士道精神, 如《怪谈》中的无耳芳一、德川时代的鬼怪忠五郎、妖刀村正等。
由此可见, 许多日本怪谈中的鬼怪形象身上既能反映其对他国文化的变异吸收, 又能体现出日本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具有相当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社会文化气息。
四、结语
《论语》中有言:“子不语怪、力、乱、神。”而民间鬼话所记则正是孔子所曰“不语”者。历来文学评论家以“志怪”一词概而论之, 实则忽略了民间鬼故事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思想价值。
交流和对话是促成世界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中日两国古代民间鬼的分析中, 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 以及两国在审美和审丑观念取向上的一脉相承性。
而另一方面,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 文体的发展演变也无法忽视文学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我们对中日两国的鬼话“求异”, 进而从中探讨中日两国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思想观念, 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舍和贯通。中国鬼话中较多体现的是中华民族自身文化发展的曲折历程;而日本怪谈中既有本土因素、又包含有中西方文化的成分, 其复杂性可见一斑, 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曹顺庆.比较文学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3]徐华龙.中国鬼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
[4]张劲松.中国鬼信仰[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 1991.
[5]黄盛华、周启云.鬼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3.古代养生故事两则 篇三
公孙侨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精通医道,尤善养生的名家。他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同姓相婚,其生不殖"的论述。当时,中华民族的人口远比现在少得多,同姓人的血缘关系自然比较近,对生育的后代的质量自然有影响。而现代的中华民族由于人口众多,同姓之间除了直系亲属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能结婚外,同姓之间的男女是可以结婚的。公孙侨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提出了"近婚不殖"的论述,足以证明他的知识是渊博的,论断是准确的。
在两千多年前的《左传》一书里,记载着公孙侨论述"近亲不殖"的一则故事。春秋时,晋平公有病。郑简公派公孙侨前往晋国问候晋平公之病。晋国有一位大夫问公孙侨:"我们的国君患了何病?"公孙侨说,国君的病是因为"出入、饮食、哀乐"之事所致。我听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出入有制,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哀乐有限,才能节宣其气,不使气血凝滞和身体衰弱。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把四时都混在了一起,精神都花在女色上,昏乱无度,岂能不生疾病?公孙侨接着说,我历来认为"同姓相婚,其生不殖",所生子女不但易患遗传病,而且不能健康成长。今国君娶同姓之女,人必甚美,而且娶了四个。这样一来,国君必然过度迷恋女色,身体自然不能胜任,如何不生疾病?因此,国君要想长寿,要想不生疾病,应舍弃过多女色,而且不应娶同姓之女,否则,对子孙后代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晋平公听了公孙侨的养生之道后,觉得公孙侨不但讲得有理,而且都是事实。于是,晋平公送给公孙侨许多礼物,重重酬谢了这位直言相劝的异国客人。从此后,晋平公开始注意修身节欲。
“六害”与“三患”
老子对养生学造诣颇深。他认为,人要健康长寿,必须学会养生,而会养生的人,一定要首先学会除"六害"。何为"六害"呢?一为薄名利;二为禁声色;三为廉货财;四为损滋味;五为除侫妄;六为去嫉妒。
"六害"之灾,几乎人人都明白,而且时时会遇见。然而除"六害"却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做到。君不闻《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吗?听了这歌的人都知道修身养性、健康长寿好,但遇见事时,却惟有功名利禄、金钱美女、荣华富贵忘不了。既然人忘不了,就不要埋怨"六害"乘虚而入,伤其精神,损其身体了。
自古以来,富贵之人没有一个不想长寿的。甚至不惜血本地去寻求什么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但结果却是水中捞月一场空。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修节止欲的人,方能身心康泰。于是,也有人总结出了丧生损体之"三患"。一是好逸恶劳。有些富贵之人车迎车送,以车代步,终日过着四肢不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人岂能长寿?二是恣食酒肉。有些富贵之人,大杯喝酒,大块吃肉,终日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孰不知"酒是灌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古人云:"大醉必生大害","大醉入房气竭肝伤"。嗜酒如命,见色眼开的人哪能长寿?三是奢侈腐化。有些富贵之人依仗手中权势,贪污腐化,挥金如土,日出鱼肉百姓,夜宿花街柳巷,终日纵欲放荡,这样的人怎能梦想长寿?
4.古代成语故事 篇四
捕鸟师将网绳一拉,抢食的群鸟都被罩在了网中。他看到一网打了这么多的鸟,高兴地笑了起来。突然,他感到有人将鸟网拉了一下,网绳从他手中滑了出去。
他吃了一惊,刚想向前把网绳扑住,只见鸟网中有一只大鸟张开了翅膀,把鸟网撑开,其他所有的鸟同时用力奋飞,便带着鸟网一起飞上了天。捕鸟师惊奇极了,他朝那个飞着的鸟网看了一下,略一思索,拔腿就追。鸟在天上飞,他在地上追。几个过路人嘲笑他说:“鸟在天上,你在地上,怎么追得上呢?简直是一个大傻瓜!”
捕鸟师听了,一边继续追,一边回答说:“不,你们错了,鸟儿们齐心协力地飞是暂时的。到天黑的时候,它们都要回到各自的巢中。这个朝东,那个朝西,鸟网便会掉到地上。那时,它们可还是我的猎物。”他追呀追,追呀追,一直追到落日西沉的时候,只见罗网中的各种鸟儿,翻飞争竞,有的朝这个方向,有的朝那个方向飞。
有的要飞回山林里的巢窠中,有的想飞回水边的巢窠中……它们吵闹不休,乱成一团。没有多少时候,整个鸟网慢慢地从空中掉到地上了。捕鸟师气喘吁吁地扑上去,把鸟网抓住,然后把鸟儿们一只一只抓出来,装进了笼子里,回家去了。
5.古代故事会幽默故事 篇五
乾隆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故意喝道:“放肆!谁在这里?还不快滚出来!”
纪晓岚没法,只好爬出来跪在地上。乾隆说:“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讲得有理就饶你,否则,哼”
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尊为君王,举国之首,万民仰戴,当然是‘头’;子者,‘天之骄子’也。呼‘老头子’乃至尊之称。”
“那这根中指又算什么?”
“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纪晓岚伸出一只手,动着中指说:“从左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是君;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所以中指代表君。”
6.古代成语故事初中 篇六
古代成语故事初中1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代成语故事初中2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古代成语故事初中3
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其中势力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则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量。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表面上服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命令改变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回答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主意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诉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现在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愿意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严重违背某种封建道德。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比喻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古代成语故事初中4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啦!”
古代成语故事初中5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近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
古代成语故事初中6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7.英语故事教学让故事说话 篇七
一、勿以单词和句型展现为重点
第一次故事教学,笔者注重单元重点句型和单词的复习和重现。人教版新起点《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On theWeekend中的Story time笔者以此形式教学。教师在设计时重点设计了单词复习、巩固环节;重点语句解释、标注环节;听录音,跟读环节。一节课结束后,整篇故事学生能够朗读,能够理解并翻译,但是总感觉缺失了什么?课后访谈时笔者向学生询问,“这个小故事有意思吗?”“没意思”笔者很惊讶,因为故事讲述的让孩子们远离电子产品,学会与家长交流,而且图片,语言都非常有特点,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笔者连续问了几个同学,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笔者反思一节课的流程及教学目标,发现从一开始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时就已经忽略了故事的趣味性,失去了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整堂课将“泛读”演变为了“精读”。
二、勿以片段教学代替整体感知
笔者经过了第一次故事教学的失败,总结经验,改变方法,决定用提问式方法来进行第二次的故事教学。新起点《英语》第四册第三单元story time讲述的是“你怎么去学校?”,里面有乘坐各种交通工具,还有在家自学等很有意思的答案。这次教学笔者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不再做单词和短语的重复,从单个图片着手来逐个攻破。教学时教师先展示图片,提问相关内容,让学生通过看图片来回答。采用看图说话的形式,让学生造句来感知图片内容。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效果不错。但是下课时,笔者将整体内容呈现,发现学生对于整篇故事的理解不到位,不能够有效的附属故事内容,只能单个进行解说,似是而非。笔者反思,以片段式来进行教学,效果比词句练习巩固式要好,但是还是没有真正发挥故事教学的意义。
三、勿以教师的郎读代替学生的情感
笔者在第四单元的教学中采取了以听为先,以读为主的教学模式。第四单元故事讲述的是篮球运动的起源。故事通过一个寒冷冬天中学生们在室内无法进行体育课谈起,进而产生了室内运动篮球。故事语言形象,内容充实有趣。笔者先通过播放录音来让孩子们理解文章意思,其次领读课文使学生更进一步的读懂、读透小故事。通过一遍遍的朗读,同学们基本能够熟练的朗读小故事,并且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笔者突发奇想,让孩子们进行课本剧表演,看看孩子们对小故事的理解。四名孩子走上台来进行表演,教师展示课文PPT,让孩子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来朗读表演。在表演中,孩子们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语音、语调来描述故事,课下的同学们积极配合,仿佛当时的场景再现。下课后同学们意犹未尽,不断的重复着小故事中的语句。笔者汗颜,如果不是即兴让孩子们表演,几乎错过了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方式。看来不能以教师的朗读来代替孩子的情感,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发挥,去表演。
四、发挥、拓展把故事中的信息有效运用
第四单元学习关于使用英语求助。小故事以一对母女坠机为背景,讲述了小姑娘聪明的利用国际求助SOS发出求救信号来获得帮助。笔者汲取了前两次的经验,先展示图片,让同学们有一个对于故事的大概理解,然后播放录音,基本理解故事内容。再次出示PPT,配图进行故事内容的播放,让学生跟读,在座位上有感情的朗读,表演。然后进行课本剧表演,同学们积极参与,起到了很好的学习的作用。个别同学的表演惟妙惟肖,朗读发音准确,笔者当时认为很成功的一节故事教学。课后,一个同学来问老师,什么是SOS?笔者惊讶了,笔者就故事讲故事,并没将故事中的国际求救信号SOS讲给大家。一堂课看似很成功,但是忽略了故事教学通过故事要传递给学生的生活中的有用信息。
五、让故事说话
8.古代故事中的“无路可逃” 篇八
那年老生员说的是:“告诉你一个坏消息,阴间也要举行考试啦。”
读书人不用功,或者胸无点墨,所以一到考试的时候就犯愁。这种人,即使死了,听到考试的消息也会蹦起来的——这当然是一个风趣的笑话。无论古今,对于一些人而言,考试确实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戴震曾经给纪晓岚讲过一个故事,这故事被后者记录到了《阅微草堂笔记》里。话说明末一个姓宋的人,到安徽歙县的深山中选择墓地,路上突然下起了雨。这个人为了躲雨,就到山岩下的一个洞里去。不料,遇到了一个鬼。这个鬼告诉他说,自己在明朝神宗年间做过县令,因为厌恶官场倾轧,于是死后要求阎罗王不再让其转世投胎。由于他活着的时候人品很好,阎王爷就让他在地狱里做了小官。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地狱里的官员同样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一个人偷偷跑到古墓里躲起来。
这个故事让我突然想起一首歌中所唱的:“无路可逃。”当人世间和阴间的社会都同样充满了倾轧,在哪里还不是一样?同样的,对于一个害怕考试的人而言,无论活着还是死去,只要有考试,他都是“无路可逃”的。
那个被人称之为“鬼隐”的隐士,就只能选择逃避来解决问题了——虽然是荒山野岭,却比纸醉金迷的官场要好很多。至少,心灵的宁静并不是哪里都可以找到的吧!这位“鬼隐”,估计是那种良心未泯的人。故而,无论在人世间还是在阴间都吃不开,最后只好找一个深山巨谷隐居起来,远离纷纷扰扰的是非,借以排遣胸中的不平罢了。
读纪晓岚的《鬼隐》,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或者鬼),身上必然有人(或者鬼)的社会属性。所以,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是盼望和别人进行交流的。否则,当那位姓宋的人进入古墓之中,这位“鬼隐”隐藏起来也就罢了。当然,这样的话,也就没有戴东原给纪晓岚讲这个故事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