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2024-09-02

手指片段教学设计(精选18篇)

1.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篇一

《手指》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手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一般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表达方法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教学难点: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得到启示的习惯。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讨论交流:本单元我们学过了那几篇课文?你从哪篇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师小结:学了这组课文,同学们都有所感,有所思。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出每根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二)学生说想法,说理由,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1、大拇指:(1)性格:最肯吃苦。

(2)重点句:例如拉胡琴„„重东西反倒去,叫他用劲扳住。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肯吃苦?“死力”、“拼命”、“用劲”体现;

②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注意体会修辞手法;指导朗读时,用“我”替换“他”,再读课文。

(3)作者这些描写你平时注意到了吗?引导学生多观察。

(4)读完之后你觉得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学生充分说,再叫一两个学生用排比的手法说。齐读相关课文。

2、食指:

(1)性格:能干机敏,哪些词句最能够体现?

(2)重点句: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①你觉得食指重要吗?体会没有食指写字时的感受,学生说一说,体会“全”、“都”、“最多”、“必须”。

3、中指:

(1)性格:养尊处优。

(2)重点学习比喻句:他居于中央„„片刻不离。(3)结合课文观察自己的中指,说说感受。

4、无名指和小指:

(1)性格:能力薄弱,并非一无是处

(2)重点句: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插入兰花指图片,感受“最优美的两瓣”。

(三)那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

(四)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四、学习末段,读文明理

1、作者从这五根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手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出示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学生齐读。

3、思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能举例说说吗?

4、再读思考:“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不能团结一致,不能成为一个拳头,那它们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非常有限了,强弱美丑也就尽显于外了。”

5、小结:是啊!正如作者所说的,只要五根手指能够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我们人类更是这样,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板书:团结就是力量)

五、领悟表达,迁移运用

(一)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快速浏览全文,我知道了作者是用下面的几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手指的:(提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说明)

例如:“拿笔的时候,„„他消受的机会最多。”这句话作者运用了()的修辞方法,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

1、出示句子:

①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

②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选自四年级上册《白鹅》)

2、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幽默的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是()。比如这一句:()

(3)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作者丰子恺,于是我们课后多读读他的文章。

六、小练笔:

想你的文章中也拥有它吗?老师告诉你,首先你要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经验,找出所描绘事物的作用及多方面特点,然后再进行语言组织。我们人的身上有许多器官,请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其中一官的一个片段,相信你能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它们的故事。

2.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篇二

关键词:康复机器人,外骨胳康复机械手,设计

1 概述

各种神经肌肉紊乱如中风等导致手部偏瘫功能丧失是很常见的,而手部的屈伸运动又是最经常受损的机动功能,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个人自理能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较大负担。研究表明除必要的药物介入外,适当的运动训练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很大的辅助作用[1]。机器人装置被引入以协助患者完成运动训练。康复机器人是工业机器人和医用机器人的结合,最终目标是恢复人体肌体组织的运动功能,实现肌体组织的自然化动作[2]。从功能上可分为康复训练机器人和辅助型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机器人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患者完成各种运动功能恢复训练,如手臂运动训练、行走训练、脊椎训练运动等。康复机器人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重视[4]。

本文针对手部偏瘫患者设计了一种手部辅助训练装置协助患者完成指骨的屈伸运动。该装置由电机驱动,可使指骨的三个关节各自独立运动。

2 外骨胳康复机械手的体系结构

该康复机械手由三个彼此独立的装置组成,三个部分设计基本相同,独立完成指骨一个关节的屈伸运动。每一部分主要由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及其它附属零部件组成。整个装置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

小齿轮由一个微型主流电机带动,利用齿轮的啮合运动带动大齿轮,大齿轮后方附有一连接臂随大齿轮一起作圆周运动。连接臂的另一端焊接在一对金属夹棒上,金属加持棒紧贴手指关节末端的上下两侧。正是加持棒随大齿轮的圆周运动实现手指关节的屈伸运动,电机的正反转动完成手指的屈伸运动,整个装置的装配图如图2所示,为组装后的完整装置。

3 外骨胳康复机械手的外骨胳设计

整个装置由三个相互独立的关节组成,实现整个手指的屈伸运动。如图3所示。

4 一个手指的运动仿真

设定三台电机的工作参数相同,三个关节的协同运动可以实现整个手指的屈伸运动,图4~6是截取了手指关节协同运动下手指的三个不同位置以展示整个装置协同动作的效果,可见足以顺利完成手指的屈伸,协助病人完成相应的康复训练,达到预期的效果。

5 总结

本文针对手部偏瘫患者设计了一款手部运动康复装置,实现手指关节的屈伸运动,设计紧凑小巧,各环节相互独立,且多数零部件为标准件,既给不同患者较大的选择空间,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同时易于实现大批量生产,且造价低廉,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S.C.Jacobsen,J.E.Wood,D.F.Knutti,K.B.Biggers.The Utah/MIT dexterous hand:work in progres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Research,1984,3(4):21-50.

[2]Michael Leo Turner.Programming Dexterous Manipulation by Demonstration[D].USA:Stanford University,2001.

[3]P.Rea,G.Figliolini.Synthesis and optimization of an under-actuated finger mechanism[C].9th SYRO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Bucharest,Romania,2005.

[4]Jacobsen SC,Ko H,Iversen EK,Davis CC.Control Strate-gies for Tendon-Driven Manipulators[J].Control Systems Magazine,1990,10(2):23-28.

[5]Chang,S.L.,Lee,J.J.,Yen,H.C..Kinematic and Compli-ance Analysis for Tendon-Driven Robotic Mechanisms with Flexible Tendons[J].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5(40):728-739.

[6]T.Laliberte,C.M.Gosselin.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Underac-tuated Mechanical Hands[J].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1998,33(1):39-57.

[7]P.Richard,G.Burdea,G.Birebent,D.Gomez,N.Lan-grana,and P.Coiffet.Effect of Frame Rate and Force Feed-back on Virtual Object Manipulation[J].Presence-Teleop-eration and Virtual Environment,1996,5(1):l-14.

3.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实训教学;安全;手指口述 实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提升为主,但在实训教学中如何做到安全实训,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是实训教学的重要工作。“手指口述”教学法就能把学习技能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很好地统一起来。

一、“手指口述”的来源

“手指口述”法源自于日本的“零事故战役”。这是一场旨在解决工作现场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确保工人身心健康,实现工作现场“零事故”和“零职业病”的战役,其实施方法就是“手指口述”法。

“手指口述”教学法就是一种让学生通过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的指向性集中联动,把课堂教学口语化、专业教学记忆简单化,配合学生的肢体语言,从而达到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制注意,科学而规范地进行学习和施工操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手指口述”实施的理由、作用

1.理由

因为人的特点导致人类错误,灾害的发生大多直接原因是“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判断、错误的操作”导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稍不留神。那么,怎么将人类走神、恍惚等造成的错误控制在最低程度?人根据周围的情况确定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的行动,并采取“适应行动”在这一过程大脑发生了重要作用。权威人士说:“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将他们变成神经信号传输给大脑,大脑再筛选出符合当前行动必需的信息,与过去体验过的记忆对照,确定合适的行动,从运动中枢向肌肉发出指令,组成行动。所以要刺激大脑,利用心想、眼看、手指、口述的工作方式提高注意、意识紧张,打破“人类特点导致的错误”的恶性循环,所以就需要危险预知训练,于是采用“手指口述法”。

2.作用

(1)防止由人类特点造成的错误;(2)防止无意识的行动;(3)让意识转一圈;(4)通过说话出声或看着情况用手指出来,能防止有效错误行为;(5)说出声可以直接刺激右脑,强化记忆;(6)促进行为养成,把个人行为由粗放随意向精细严谨转变。

三、“手指口述”的目的、要求和意义

1.目的

手指口述,主要是针对作业者操作失误造成的很多事故这一现实的,操作失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业者恍惚、发呆、遗忘、不留神、想当然等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失误而形成的。这种情况,几乎每个人都会发生。手指口述,目的是要人们在启动或关闭一些重要机械前,提醒自己下一步要做的动作,抖擞精神,避免疏忽或误会而引起意外。

2.要求

它要求每个学生对可能引发危险的每一次操作行为,都要通过手指口述进行安全确认。具体要求是:在操作前,用手指着被操作的物或行动去处,眼睛随手指观察,刺激脑子同时思考,把最关键的话大声说出来。这样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无意识的行为,预知操作的危险性,防止在未经安全确认的情况下盲目操作。

3.意义

在技校实训教学中,由于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实训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手指口述”就是为了确保实训教学安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实训教学中推行“手指口述”,逐步进行操作行为标准化的养成训练,将有效改善学生操作行为的安全可靠性,并且能够由此提高操作质量,逐步达到操作行为的标准化、精细化,实现人的本质安全。

四、“手指口述”实训教学实例

针对技工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结合学校煤矿专业对安全意识的强烈要求,把“手指口述”引入教学中,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以QBZ-80型磁力启动器外观认识为例,来探讨“手指口述”教学法。

1.外观认识

隔爆外壳、启动按钮、停止按钮、闭锁装置、喇叭口、接线箱。

2.手指口述

隔爆外壳:具有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内部的爆炸向外壳周围爆炸性混合物传播的作用;隔爆外壳应清洁,完整无裂纹,并有清晰的防爆标志。

启动按钮:接通电源

停止按钮:断开电源

闭锁装置:实现隔爆外壳打开时闭锁启动按钮,防止送电。

喇叭口:进出接线的连接通路,并实现密封防爆功能。

接线箱:是接线的部位,内有接线桩。

3.操作要求

学生在操作时,要一边用手指QBZ-80型磁力启动器外观具体部位,同时口述该部位的要求或作用,从而达到深刻认识和学习的目的。

随着“手指口述”教学法的应用推广和不断完善,技校实训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将得到明显的改善,必将使实训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宇刚,国洪伟.“手指口述”工作法与形象化工艺流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07.

[2]袁河津.手指口述安全確认示范操作必读.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2.

[3]宁尚根.煤矿职工安全生产手指口述操作要领手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

4.《手指》教学设计 篇四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1、俗话说“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足见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手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就叫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教师:请大家看看 “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呢?

[出示“阅读提示”]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

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明确要求:首先,读的时候,把易读错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自己解决,可以借助工具书,也可以相互交流;其次,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好,下面就请大家开始预习)

2、出示口头填空,指名回答。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过渡:让我们带着“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开始学习这篇课文吧!

1、想想作者写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默读批划重点语句,填写下列表格。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2、学生自学,出示表格。

3、汇报交流。

4、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特点的?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抓住手指各自的特点,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表达方法,语言风趣幽默;在文末直接表达感悟。

四、联系实际,感悟道理

1、准备一支笔,一本厚书

要求:用任何一根手指去拿这只笔,看能不能拿起来。用二根、三根、四根、五根手指去拿,你会有什么发现?

2、做了这个游戏后,你认为和文中的哪段话相符,找出来读一读。

3、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教师小结:手指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发挥最优效果,从而帮助主人完成各项任务;那么,自然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你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a.造房子,既需要房梁也需要椽子、砖块……方有方的好处,圆有圆的作用。

b.社会职业分工情况:既要有教师、医生、科学家,也要有工人、农民、清洁工,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c.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等缺一不可。)

五、开放性作业

小练笔,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写出事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感悟。(如:五官的对话;标点符号的争论;文具的争吵等。)

板书设计:

手指

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5.手指游戏教学设计 篇五

课题:手指游戏

教学内容:伸手指游戏(123,跑上山,456,拍皮球,789,水里游,10个手指头,是我的好朋友.)教材分析:自编游戏

教学思路:由于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直观思维上,对数字的认识及伸手指兴趣不大,但往后的数学教学又必须经常用到伸手指、数手指,因此伸手指游戏便成了必要的教学部分。教学目标:

1、学会伸1——10的手指数。

2、学会读儿歌,并做相应的简单动作。教学重、难点:

1、准确地伸出手指。

2、熟读儿歌,做动作。教学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游戏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把教室里的桌子摆好在一旁

把12张椅子摆成两行

教具准备:

1、数字卡片1、2、3、4、5、6、7、8、9、10

2、儿歌卡片“1、2、3,跑上山”、“4、5、6,拍皮球”、“7、8、9,水里游”“10个手指头,是我的好朋友”

教学课时:1课时(30分钟),本课时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板书10以内的数字,学生认读。

2、出示10以内的数字卡片,学生认读并伸手指。A、按顺序出示数字 B、任意出示数字

二、导入

1、过渡:同学们都会伸手指了,说明我们的小朋友都很聪明。现在,我们来玩一个伸手指的游戏,想不想玩?

2、整顿纪律:唱儿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如果感到幸福就跺跺脚,如果感到幸福你就快坐好。”

三、新授

1、过渡: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1、2、3 跑上山,2、出示卡片: A、教师示范读儿歌 B、引导学生读儿歌

C、讲解儿歌意思:伸手指1、2、3,跑步 D、师边读儿歌边做伸手指、跑步的动作 E、模仿老师做动作,师及时给予纠正 F、指名模仿,师辅导,并表扬

4、过渡:1、2、3,跑上山后,我们干什么好呢? 4、5、6拍皮球,5、出示卡片: A、教师示范读儿歌

B、讲解意思:出示皮球,示范拍皮球 C、师边读儿歌边做伸手指、拍皮球的动作 D、指导学生读儿歌、伸手指、做动作

6、过渡:我们跑上山,拍完皮球,(边出示卡片)然后又做了什么呢? 7、8、9水里游,7、出示卡片: A、跟师读儿歌

B、师读儿歌,并做“游泳”的动作

C、问:我们是在什么地方游泳的?(水里)跟老师做一次游泳的动作,好吗?指导学生做“游泳”的动作

8、师伸出两只手,摆一摆,问:这是什么?(手/手指)我们一共有几个手指啊?(10个)10个手指头,是我的好朋友。

9、出示卡片: A、跟师读儿歌 B、讲解意思:10个什么?为什么说手指头是我们的好朋友?引导学生理解 C、师读儿歌,分解做动作:

10个手指头----伸出两只手往左右摆一摆,我----食指指指自己,好----拍手,朋友----两手交抱于胸前。

10、整顿纪律:1、2、3,快坐好。

三、练习巩固

1、过渡:看小朋友在山上玩得那么开心,我们把儿歌读熟,把动作做熟加入他们,好不好?

2、按顺序出示儿歌卡片,读儿歌: a、全班齐 b、师说前半句,生接后半句

3、师生起立,边读儿歌,边做伸手指、跑步、拍球、游泳的动作

4、指名两人、三人一组进行比赛

四、小结

1、表扬全班同学

6.绿手指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在读课文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老奶奶的艰苦。

2、 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双手看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没见过绿色的手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认识被称为绿手指的人。

1、 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 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 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二) 读课文感知整体

1、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 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学习“起因”部分。

(1) 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2) 理解文中的两个反问句,从中理解:老奶奶有一种对陌生事物好奇的心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 学习“经过”部分。

(1) 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  “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   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4) 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6、 学习“结果”部分。

(1) 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 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 老奶奶把种子寄到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 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 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 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 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

起因:  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   不 怕 困 难

满怀信心      绿手指  经过:  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    对事业的执著

好园丁

结果: 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

河南省周口沈丘北城大辛营小学:辛志伟

7.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篇七

1 嵌入式系统总体结构

比较完整的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应具备采集和识别这两个基本的功能。首先通过嵌入式采集装置获取使用者的相关信息,并将该使用者的手指静脉特征添加到手指静脉特征数据库;然后根据数据库中使用者信息与采集的手指静脉图像比对,判定其身份是否正确。为此,将该嵌入式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分为硬件平台、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三部分。

嵌入式系统硬件主要由嵌入式微处理器S3C6410及其外围扩展电路组成。其中,S3C6410是一款基于ARM11内核的微控制器,其主频达667 MHz,具有丰富的外围接口控制器,可以满足图像识别所需性能要求。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WinCE6.0,其模块化设计使得嵌入式系统和应用程序开发者能够方便地根据需求定制产品,同时还具有100%开放WinCE 6.0内核源代码。采用微软的多媒体DirectShow技术,在Visual Studio 2005环境下开发图像采集应用程序,在PC机上调试成功后移植到嵌入式系统平台下运行并实现身份识别。

2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系统硬件设计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把嵌入式系统硬件平台分为微处理器核心模块、手指静脉成像模块、自动调光控制模块和辅助操作模块。其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本设计选取S3C6410作为嵌入式微处理器,其上外接DRAM接口、Nand Flash接口以及丰富的总线接口电路。同时S3C6410还集成了电源电路、复位电路、RS232接口电路和USB接口电路等部分。其中,DRAM接口用于连接动态存储器,本设计采用Mobile DDR存储器,用于运行操作系统及存取应用程序。Nand Flash则用于固化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内核、手指静脉识别软件等,以及储存采集的图像等数据资料。

手指静脉成像模块包括红外光源、红外滤光片和图像传感器。本设计选用微型OV9650图像传感器模组,它由30针的CMOS图像传感器和手动微调镜头组成,需要为其提供必须的电源。摄像头电源电路如图2所示。通过S3C6410的摄像头接口从S3C6410获取+5 V电源,分别转换为3路电压值为摄像头电路供电。

本文通过转接板来实现摄像头模组与S3C6410的连接,其接口电路如图3所示。其中,J1用于S3C6410摄像头接口与转接板的连接,U10则是摄像头模组与转接板的接口。

对于近红外光源,选用波长为850 nm、型号为TSHG5210的高速红外发光二极管,设计中排成直线形阵列。由于环境不同,可见光对手指静脉成像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镜头前放置型号为IR780的近红外滤光片来滤除可见光。

自动调光控制模块使红外光源能够根据被采集对象手指的不同粗细进行自动调光,使摄像头接收到的光强不变,采集到的图像亮度适中。本设计在原来研制的积分调节电路[2]基础上改进为带PID控制器的红外光强自动调节电路。当采用PID电路进行串联校正时,可以使得系统型别提高一级;同时还为系统提供两个负实零点,进行调节时,可进一步提高系统稳定性,改善系统动态性能。PID控制器电路图如图4所示。

辅助操作模块包括LCD、USB鼠标和8×8矩阵键盘等,用于对嵌入式系统进行控制。

3 嵌入式识别系统应用软件开发

本文采用多媒体DirectShow技术来设计摄像头图像采集应用程序。为了完成对图像数据的处理,创建多个过滤器并连接,数据流从源过滤器经过中间过滤器移动到渲染过滤器,最终提供给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对数据的读取、解码、将数据输出到相应设备上。本文将视频预览和视频捕捉封装成视频采集过滤器,如图5所示。其中,“智能Tee”是为了调节PCI总线分流数据。

通过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的MFC智能设备应用程序向导创建一个基于对话框的应用程序;然后创建类、设计采集界面以及编写程序,实现视频采集与预览、图像保存等功能。所用到的主要函数如下:

GetFirstCameraDriver():获取系统中注册的第一个视频捕捉设备名。

FreeDShow():释放创建DirectShow接口对象。

PreviewCamera():用于预览视频,同时负责DirectShow接口的初始化工作。

SnapPicture():抓拍视频中的一幅图片,并以文件形式保存。

此外,把手指静脉识别算法加入到应用程序中,并移植到WinCE 6.0操作系统下。该软件功能包括:录入手指静脉图像并保存所有相关信息至数据库中,测试当前采集手指静脉图像与数据库中图像是否匹配;调取数据库中手指静脉图像进行算法研究。

当需要用本系统进行手指静脉识别时,先启动操作系统,用户从可视化界面输入相应信息,开始采集图像。

4 手指静脉识别算法

手指静脉识别算法是本系统软件的核心部分,目前该算法在计算机上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将其移植到嵌入式系统时,由于受嵌入式处理器硬件性能的限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文采用了一种适合于嵌入式系统的手指静脉识别算法。

4.1 图像预处理

(1)格式转换与灰度归一化。本文中通过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手指静脉图像是24 bit JPG格式的真彩图像,采用Imaging技术[3]循环解码将其转化为24 bit BMP格式的图像。

通过改变各个分量(R,G,B)的权重,把三个点合成一个点就可以将24 bit BMP图像转换成256色的灰度图像。本设计采用加权平均值法可以得到较合理的灰度图像,即:

接着采用线性灰度调整法,将灰度能量为[min,max的图像调整到[0,255]的范围,得到灰度分布均匀的图像,即:

其中,f′(i,j)为原图像灰度值,f(i,j)为灰度归一后的图像灰度值,max、min分别为原图像中灰度最大、最小值。

(2)图像裁剪与尺寸归一。为了提高手指静脉图像分割的鲁棒性,先进行图像的裁剪与尺寸的归一。采用边缘检测算子(Sobel算子)即可检测到手指的边缘;然后对行列分别进行内切,获取一个矩形区域来代表整个手指的图像;接着,用线性内插值方法,根据小数坐标点的四个邻点的灰度值,插值计算出该点的值来统一图像大小。

(3)图像分割。采用经典的NiBlack算法[4]进行图像分割。用该方法定义数组时,数组值不能太大,否则在ARM11开发板上运行软件时易死机。因此,对图像中的每一个像素点(x,y),在它的r×r邻域内,计算邻域内像素点的均值m(x,y)和方差s(x,y),然后计算阈值T(x,y进行二值化:

其中,k为修正系数。如果假设像素点(i,j)处的灰度值为f(i,j),则m(x,y)和s(x,y)可由下式计算出:

(4)滤波与去噪。在经过前面图像分割后的特征图像中存在许多孤立点、块状噪声以及一些细小空洞。为了便于以后处理,必须填充这些细小空洞和除去噪声。首先采用中值滤波法,消除图像中的高斯噪声和脉冲干扰信号,接着进行面积去噪,以消去孤立的噪声。

(5)纹路细化。经过一系列处理后的图像静脉纹路很粗,所以采用改进的条件细化算法进行处理,即在条件细化后的静脉图像上,加入模板算法去掉分叉点处冗余的像素。目的是通过连续剥离图像最外层元素直到获得单像素的连通线,去掉冗余信息,且保留纹路的拓扑连接关系,以利于后续的特征提取。

4.2 特征提取与匹配

(1)特征点提取。经过细化后的手指静脉图像中有两种关键性的节点(端点和交叉点),可以利用参考文献[5]的方法来提取这些特征点。对于细化后的二值静脉图像,像素点中只有背景点灰度值为0和前景点灰度值为1两种。本设计采用了一个3×3的区域,如图6所示。

如果P0的值为1,N表示从P1~P8时,0和1交替变换的次数。当N=6时,则为交叉点;N=2时,则为端点。等式的表达式如下:

经过伪特征点去除后特征点集中所剩的特征点,即是所要提取的特征点。把这些特征点(位置和类型等)保存在文件中,便于后面的特征匹配。

(2)手指静脉图像匹配。图像匹配就是判断模板图像提取出的特征点集P和需要匹配的图像特征点集Q是否为同一个手指。本设计采用基于修正的Hausdorff距离(MHD)方法[6]来计算两种类型的特征点集(交叉点和端点)的相似度。对特征点进行匹配识别,其定义如下:

其中,Np为点集P中元素的个数。

5 实验结果

把在PC机开发的应用软件移植到ARM11板,上电开启操作系统运行该软件,开始采集和测试手指静脉图像的效果图如图7所示。

本软件把图像采集、预处理等一系列过程合成到一起进行操作,实现一键完成,使其更加接近产品化。录入用户图像信息时,图像处理达到了每次约0.5 s的速度,令人满意。实验测试中,采集50个手指的静脉图像,每个手指采集4次,一共采集了200幅静脉图像,构成手指静脉数据库。根据本文的方法,来验证算法的匹配识别效果。测试1:1匹配识别,将每个手指的1个样本分别与其他3个样本进行比对完成识别,每次识别过程达到约0.4 s的速度,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ARM技术的嵌入式手指静脉识别系统。设计的硬件平台稳定性好、集成度高;采用的WinCE 6.0界面友好、画面清晰;开发的识别应用软件可以开机启动,便于操作,使本识别系统具有很好的人机交互特性。同时针对嵌入式系统采用一套合适的手指静脉识别算法。实验表明,该手指静脉识别系统可以实现快速图像处理和识别,与基于PC机的识别系统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移动与操作、易于集成等优点。

摘要:手指静脉识别是第二代生物认证的高端手段。为了实现识别设备的小型化,针对嵌入式系统独立运行的优点,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ARM11和Windows CE的手指静脉识别系统。ARM11处理器从数字摄像头获取手指静脉图像,通过开发的应用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和特征提取,与建立的手指静脉图像库中的对应模板比对,完成身份认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实时性、快速性、便携性等特点,取得了很好的识别效果。

关键词:ARM,Windows CE,图像采集,手指静脉识别算法

参考文献

[1]KONO M,UEKI H,UMEMURA S I.A new method for the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s by using of vein pattern match-ing of a finger[C].Fifth Symposium on Pattern Measurement,2000:9-12.

[2]管凤旭,王科俊.基于自动调光功能的手指静脉图像采集系统[J].电子技术应用,2010,36(10):120-123.

[3]汪兵.Windows CE嵌入式高级编程及其实例详解(用C++实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RIGAU J,FEIXAS M,SBERT M.Medical image segmenta-tion based on mutual information maximization[C].InProceedings of MICCAI2004,2004:135-142.

[5]HALICI U,JAIN L C,EROL A.An introduction to finger-print recognition[J].Intelligent Biometric Techniques inFingerprint and Face Recognition,1999:3-34.

8.《丰碑》教学片段及教学心得 篇八

一、初识丰碑,概括大意

1 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略)

2 了解题意,激发阅读兴趣。

(1)借助词典了解意思: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略)

(2)借助学生见闻了解意思。(略)

导入:是啊,每一座丰碑都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每一座丰碑都诉说着一个不平常的故事。那么,文中的丰碑又有着怎样特殊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3 自读课文。

师:请大家自由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 概括大意。

(1)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概括地说一说。

(2)小结: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就能很好地概括课文内容。

5 交流初步阅读感受。

师:读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生自由发言)

师: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与感动。那么,这篇小小说在写作方面有哪些精彩之处呢?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

二、赏析“环境”部分

1 提出默读要求,提示方法。

师:深入阅读一篇文章的最好办法是与文本对话,给文章做批注就是一种很好的对话方法。我们不妨把批注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其二,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与发现。请大家先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动笔。

2 学生静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学生认为最精彩的词句。

1:我觉得第一自然段中的“冰天雪地”“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这几个四字词语用得精彩,很好地体现了当时天气的寒冷。

师:真好,不过这些词到底好在哪儿,还需要细细品味。你知道吗?

1:知道。“冰天雪地”“大雪纷飞”是从看到的方面来写天气寒冷,而“狂风呼啸”是从听到的方面写。

师:了不起的发现!写天气冷,不仅仅是眼睛看到,还有耳朵听到,这样写就会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一段还有哪些词句用得精彩?

2:“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精彩,因为它用了比喻。

师:用了比喻就一定精彩吗?看看这个比喻到底用得如何?

2:(思考片刻,摇头)

师:谁来挑战一下?

3:“大冰坨”意思是很大的冰块,作者把整座山都比作一个大冰块,说明当时天气冷极了!

师:这个比喻恰当吗?

2:恰当。

师:是的,不仅恰当,而且巧妙。不是用了比喻就精彩,而要看准不准、妙不妙。这一段,作者不仅用到了比喻,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你发现了吗?

4:“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这句话是作者的想象,也有点儿夸张,体现了当时天气的恶劣。

师:的确,如果说天气的寒冷,对这支队伍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么,人为的困难更是对他们严峻的挑战。说说你们在第二自然段的发现。

5:“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我觉得这里的四个“可能”用得特别好,把这支队伍即将面临的困难都写出来了,这样就更能抓住读者的心。

师:注意到这四个“可能”之间的顺序了吗?若把“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一句放到前面来写,好吗?

6:不好!因为这是最危险、最可怕的情况,放在排比句的最后面,更能体现这支队伍面临的严峻形式。

4 小结迁移。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通过批注,通过与课文的深入对话,我们感受到了红军队伍所面临的恶劣环境。(板书:环境)阅读小小说,除了欣赏“环境”描写的精彩外,还要关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构思,请大家继续给课文其他的段落做批注,读出并写下属于你的精彩发现。

【教学心得】

著名作家许世杰在《微型小说艺术初探》中说:“微型小说是短篇小说的一支,它篇幅虽微小,但同样具备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课的教学,我尝试小小说欣赏方法的渗透,以期让学生在体验“震撼之情”的同时,学习小小说阅读的方法,进而实现“学一篇,带一类”的目的。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一种能力要求,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我觉得概括能力应比中年级有所提高。在解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后,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概括文章大意,再提示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概括文章大意有法可循。第二个环节,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批注的方式品读文本精彩的“环境”描写。学生们在尝试批注中的确有了不少发现,然而,对于其中的“言语秘妙”体会仍然不够,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进而深化学生们对运用四字词语、比喻、想象、排比等的认识,为继续批注人物及情节部分做好充分准备,也让他们获得学习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9.《手指》课堂练习设计 篇九

1、照样子写词语。

随时随地

直直落落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平静的()()的月光

刻苦地()()地款待

3、指出下列各句是联想句还是拟人句。

(1)小虫子在田野里唱歌。()

(2)桂林的山真险啊,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去。()

(3)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路通向遥远的陕北。()

(4)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句段集锦】

五根手指的姿态各是怎样的?把有关的`语句摘抄下来。

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和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手指》练习设计,手指,希望对你有帮助!

【《手指》课堂练习设计】相关文章:

1.课堂练习教学设计

2.《手指》教学设计

3.《手指》优质教学设计

4.最新《手指》教学设计

5.手指的教学设计

6.《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7.设计课堂练习浅见

8.课堂练习设计之浅见的内容

10.《手指》教学反思 篇十

《发烫的手指》的教学是围绕“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整堂课上,学生兴趣高涨,畅所欲言。师生配合也十分默契,学生能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解决了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总体上自我感觉良好,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虽然读时很投入,但却缺少情味,没有真正引起内心的感受与情感的共鸣,我深深感到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对文字本身的技术处理就能解决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内容联系到了学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经验,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独有的感受,朗读才有味道。这样的朗读才是“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

11.“认识除法”教学片段赏析 篇十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3页例题1。

教学说明:“认识除法”是“表内除法”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课本第12页的主题图“春游前的准备活动”是为学生学习第13页例题1中“同样多”进行操作、体验与理解创设的情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结果。教师据此组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同样多”到“平均分”含义的理解,这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认知基础,为教学例题2,理解(表内除法)“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做好铺垫,也为掌握用除法解决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同样多”的概念,亲历除法“再创造”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表象,进而抽象出“平均分”含义。

2.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在探索中求知,初步体验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感知“同样多”

师:小朋友,在“春游”分物的讨论中,丁丁和当当遇到了与“数”有关的问题,请看!(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你们能公平地帮他们分一分这些东西吗?

生1:4瓶矿泉水,每人分到2瓶。

生2:2个面包,每人分到1个。

师:那么,怎样帮他们2人公平地分一下蛋糕呢?

生3:把那个蛋糕从正中间切成两半。

师:为什么?

生3:因为刀从正中间切,他们分到的蛋糕才同样多。

师:请同桌轻声说一说是怎样(分别)把这三样东西分成同样多的?

生4:我们是这样分的,4瓶矿泉水每人分到2瓶;2个面包每人分到1个;一个蛋糕每人分到一半,他们都分得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哪些分得“同样多”的情况?

生1:老师分作业本,每人一本。

生2:每个小组都有4个人,每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

生3:老师奖励优秀同学每人2本练习本,优秀同学得到的练习本同样多。

生4:我们分组做游戏,每个组的人数同样多。

生5:为了预防流行性感冒,班主任给每人分发4粒板蓝根片。

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赏析:“联系实际”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数学价值的根本体现。变教材为学材,把静止的“文本课程”转化为动态的“体验课程”,让数学课与生活链接,与活动链接,与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全面发展链接,拉大了数学课堂的“长度”与“宽度”,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论教、因人而教、因材施教”的真正内涵。】

二、参与活动,动手实践,构建“平均分”

师(出示情境图):一天,小刚摘来6个桃子,准备分给同伴。他们会怎么分呢?同学们想一想,并且用自己手里的圆片代替桃子,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一种分法里。)

师:你是怎么摆的?请几个同学介绍他们的分法,大家一起来判断是不是平均分。

生1:○○○ ○○○(是平均分)

生2:○○ ○○ ○○(是平均分)

生3:○○○○ ○○(没有平均分)

师:“生3”的分法怎样改一改就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4:把左边圆片移一个到右边就是平均分了。

师:请看,王文林是这样摆的(如下图):○○○○○○

他分成6个1,也是平均分吗?(教室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教师小结:平均分跟分的份数的多少无关,关键看每份的数目是否相同,只要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判断(屏幕出示情境图)。

1. 9个萝卜分成两堆,一堆3个,一堆6个。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 )

【赏析: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产生的背景,经历数学的探索历程,数与形的结合使探究自然而又亲切。教师放手,在放手的同时,真正放心,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感受、感悟、发现,并有所创新。】

三、汇报交流,巩固提高,深入认识“平均分”

师:对上面的分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略)

活动一:原来有6个桃子,又采来2个桃子,一共有几个桃子?(8个桃子。)“8个桃子”是要分的总数。(板书:总数)你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怎样平均分。

生2:我想知道平均每人分得几个桃子?(教师提示,这就是每份数。)

生3:我想知道分给了几个人?〔教师提示,这就是份数。根据学生发言,板书:8个桃子,每人()个,可以分给()个人。〕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分8个桃子?(把学生的分法都填在括号里。小组合作具体分一分,看看哪些分法能进行下去。)

汇报交流,整理(板书)如下:

8个桃子,每个人(1)个,可以分给(8)个人。

8个桃子,每个人(2)个,可以分给(4)个人。

8个桃子,每个人(4)个,可以分给(2)个人。

活动二:4个人,要分完8个桃子,用卡片代替桃子分一分。分好后。同桌相互检查是不是分成了4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讨论:分别给8、4、2一个名称。把结果填在报告单上。

活动三: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5粒豆子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填报告单。

活动四:(练习三第1题)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张画有花瓶的纸上放花(小棒)。怎样将“花”放完,又使每个“花瓶”里的“花”同样多。

【赏析:由于整堂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自主建构,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思维碰撞,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建构平均分的意义,这是新课改最需要的。】

四、拓展应用,强化“平均分”

1.明天二(1)班的同学就要去春游了,有5个同学共同买了25颗糖、15个橙子和10个面包,请同学们帮助这5个同学平均分一分。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到几颗糖?几个橙子?几个面包?

2.有14把钢叉,如果每人分2把,可以分给几个人?

3.回家后,学着给家人分一分筷子、水果或其他东西。

【赏析:一系列的活动都紧扣新知的学习和应用,使学生在应用中提升对“平均分”的认识,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学生不断完善对平均分知识的认识、理解的建构中,逐步增强应用意识。在操作、体验、应用与拓展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陆良县中枢小学

陆良县芳华镇戚家山学校

12.从教学片段反思教学过程 篇十二

片段1:教学内容———七年级《规律探索专题》

教学片段:

师:都说数学是美的, 在你心中你觉得数学是怎样的呢?

生1:做出一个很难的题时, 就非常兴奋。总想把这种感觉与别人分享……

生2:数学能锻炼我们的思维, 使我们变得聪明……

生3:我不觉得, 我不喜欢数学, 因为我每次都考得不好, 在老师的眼里我是一个很差的学生, 我体会不到数学有多么的美……

师:生3请坐, 在座的其他同学可能也有这样的观点, 也许我们是应该好好找一找它到底美在什么地方?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寻找。生3你相信自己今天能找到那种美吗?

生3:也许……

师:我们相信你一定可以,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反思:这是本节课的开头, 我们见过情境引入的好例子特别多, 相比而言这个引入并不算特别漂亮。没有收集很多资料, 也没有涉及知识点, 然而它却使得师生关系融洽起来, 增加了老师的亲和力, 给整个一节课的效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细细咀嚼这个引入真是恰到好处, 它里面包含很多人文的关怀和鼓励, “相信你”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希望, 潜移默化中营造出的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同时, 也为进一步探究设下悬念, “寻找”美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激起学生真正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欲望。其实, 我们在教学中, 情境引入的方式非常多。常见的引入形式如:问题驱动式、归纳发现式、欣赏式、游戏式等。但不管怎样的情境, 或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都应以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前提, 使他们产生发自内心的一种学习探索与创新动机, 产生一些无意识的自然反应 (比如说突然想动动手, 想试一试, 想看看下面会怎样, 等等) 。新课标下的课堂引入应该别具一格, 我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多思考、多学习、多积累, 寻找到适当、巧妙的引入方法, 一定能让学生喜欢去探究、去学习。

片段2:教学内容———八年级《设计轴对称图案》

教学片段: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欣赏, 同时, 让学生谈感受。

师:欣赏完这么多美丽的图案, 你可曾想过怎么去画这样的图形? (略停) 让我们来探索一下这其中的奥秘吧!

(学生讨论、交流, 发现了很多好的方法) ……

师:选择我们共认的好方法, 发挥你的想象力, 和同组的伙伴一同设计吧, 看谁设计的图案最漂亮。

(学生设计)

师:展示一下我们的作品吧 (教师将部分学生的作品投影) , 请给你的作品作一个点评。

师:我们设计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案, 想一想, 还有别的方法可以设计出轴对称图案吗?大家讨论讨论。

生:可以用纸折出对称轴, 用剪刀剪出起始的图案, 再展开就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案……

反思:

以往数学教育无外乎在课堂上解决一些问题, 无论是进行简单计算还是解答一道综合题, 都注重最终的结果, 其实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 我们的教学不应该是死教书本知识, 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思考, 能产生出一些想法, 但并不强求是别人想到的还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思维飞跃”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通过互相讨论, 合作交流, 让每个人的大脑得到解脱, 想其所想来解决问题。用问题驱动学生自发组织讨论, 学生自然会自问:对呀, 还可以怎么办呢?于是便有了强烈的探索意识, 从心理产生想与他人交流的欲望, 进行有效的合作。课堂上对于本课知识点———设计轴对称图案的关键及方法———探索是开放的。学生在一种急切心情中相互的讨论场面让人记忆犹新, 而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百花齐放, 让老师们赞叹不已, 也使我们大开眼界:原来学生的思维尽会如此的宽广!事实也证明, 学生的参与率很高, 学生的学习是愉悦的, 是有收获的。开放度高, 合作交流得多, 自然会让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 也自然能让知识在此处得到升华。

13.《手指》教学反思 篇十三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作很有特色,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我先从“十个手指有长短”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告诉我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揭示课题后,从课题前的阅读提示导入新课,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找出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具体写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的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接着理清文章的思路,给文章分段。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等形式,体会五根手指的特点,让学生说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在理解五个手指的姿态和性格特点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体会其写作特点。最后再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但是,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写作方法时力度还不够,今后要加以改进。

14.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篇十四

有一句佛教俚语说:用手指着太阳,如果你只盯着手指看,永远也看不到太阳;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难以知道太阳的所在。这无非是参禅悟道这的修身之阶,但却让我产生了那么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学。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曾几何时,教育界刮起了一阵风,美其名曰:“要让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一时间铺天盖地是说算理之风一刮数年。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哲学家,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听课,让我对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烦有多麻烦,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们居然说的顺畅自如,酣畅淋漓。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听课经验的丰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们不眠不休、备受折磨、死记硬背来的。在说算理之前,孩子们已经早就学会 了方法。如此算理说它何用?我们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这无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课堂,原来不过是行尸走肉,岂不悲哀!都说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么啊?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能力就是当人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如果我们什么都问个所以然,恐怕穷其一生也学不完先人经验的皮毛。更何况那“所以然”是我们不久就会忘记的呢?既然有那么多先人的间接经验在传承,我们何不留下宝贵的时间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偏要舍近求远,绕路而行呢?

这就犹如指引人们看太阳之说,只盯着手指,被其牵绊,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还记得看过一篇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说陶先生去演讲,带了一只鸡。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后按住机头,强迫鸡去吃,鸡不肯吃。而后,他松开手,向后退了几步。鸡就放松了吃了起来。看后不禁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学艺术,这让我受益匪浅。这无非是对填鸭式教学的否定,要我们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多么好的想法啊!可中国人做事,往往矫枉过正。这些年来,许多教学模式随之诞生。有些模式,将学生的空间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于教师形同虚设,以至于丢了指引孩子们看太阳的手指,弄的孩子们满世界找太阳,弄得孩子们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绳子”嗾使象。老师舍弃引领者的地位,俨然成了旁观者。

15.手指片段教学设计 篇十五

关键词:安全,手指口述,技工学校,实训教学

随着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 安全培训和安全制度日趋完善, 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也随之提高, 但是安全事故却还是频频发生。根据有关统计发现, 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 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往往是现在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以煤矿专业为主体专业的学校又有什么方法能够引导学生规范操作、安全工作呢?经过学校教师与各煤矿的沟通, 发现不少煤矿都在培训员工或在高危岗位工作时运用“手指口述”的安全确认法, 以达到集中精力、规范操作、安全生产的目的。了解到这些, 我们教学小组就着手将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移植到学校实训教学中。

经过讨论分析我们决定在矿山机电实训课程中, 选取《移动变电站的停送电操作》这一课题对“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进行运用。

1. 观看视频示例, 初步了解

为了使学生对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讲课之前播放一段手指口述安全操作示范视频, 让学生对手指口述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完视频后, 有的学生觉得整个手指口述过程, 流程清晰、言简意赅, 对于规范操作有很大的帮助;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这个方法太过死板, 整个过程就像演戏没有实际意义。对此, 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导。同时, 要强调手指口述在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虽然生活中一些小事无足轻重, 但是生产中一个疏忽、一个忘记往往是造成安全事故的元凶, 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安全生产。

2. 现场实操练习, 基本掌握

在学生对手指口述安全确认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 带领学生到实习车间进行实操训练。主要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由实训教师对实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规范进行课前强调。第二阶段, 实训教师进行实操演示, 学生在一边观摩。第三阶段, 在实训教师监护下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在学生操作练习时, 为使场景模拟更加贴近实际, 教师在一边作为管理人员进行配合。主要练习步骤如下。

学生:手指:佩戴绝缘手套, 穿上电工绝缘靴。口述:绝缘护具已佩戴, 请问管理员 (教师) 是否可以送电?

教师:可以送电。

(1) 送电步骤。 (1) 手指:旋出低压侧闭锁螺杆。口述:低压侧的机械闭锁已解除, 确认完毕。 (2) 手指:合上低压侧隔离开关。口述:低压侧隔离开关已合闸, 确认完毕。 (3) 手指:摘掉“有人工作, 禁止合闸”警示牌。口述:警示牌已摘掉, 确认完毕。 (4) 手指:旋出高压侧闭锁螺杆。口述:高压侧机械闭锁已解除, 确认完毕。 (5) 手指:两手配合操作, 一手按住机电闭锁按钮, 一手将隔离开关由分打到合的位置, 口述:高压侧刀闸隔离开关已闭合, 确认完毕; (6) 手指:手动储能合闸或按下电合按钮合闸, 口述:断路器已合闸, 确认完毕, 已完成送电工作。

(2) 停电步骤。 (1) 手指:利用四种方式之一进行分闸。口述:断路器已分闸, 确认完毕。 (2) 手指:两手配合操作一手按住机电闭锁按钮, 一手将隔离刀闸开关打到分的位置。口述:高压侧隔离开关已分闸, 确认完毕。 (3) 手指:旋入闭锁螺杆。口述:高压侧机械闭锁已恢复, 确认完毕。 (4) 手指:悬挂“有人工作, 禁止合闸”警示牌。口述:警示牌已悬挂, 确认完毕。 (5) 手指:将闭锁按钮分合闸转盘打到分的位置。口述:低压侧隔离开关已分闸, 确认完毕。 (6) 手指:旋入闭锁螺杆。口述:低压侧机械闭锁已恢复, 确认完毕。停电操作已完成, 可以进行维护工作。

3. 课后调研分析, 总结改进

通过几组学生的练习, 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很快记住停送电操作步骤并进行操作, 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 手指与口述不统一。往往有些学生记得很熟, 各步骤脱口而出, 但是操作跟不上, 这就失去手指口述的意义。二是操作不规范。有的忘戴绝缘手套, 有的没有用工具进行操作, 有的分合闸不到位。三是声音不洪亮。洪亮的声音可以提振个人精神状态, 让自己在工作中保持清醒, 应鼓励学生大声口述。本次手指口述练习是模拟生产实际的移动变电站停送电过程, 与生产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别。

16.《画风》教学片段及评析 篇十六

师:要学好这篇课文,字宝宝告诉我们,首先要认识它们。你们看字宝宝来了,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屏显,生读)

sògtāOchéndānzhàoyìxiǎn

宋涛

显师:读得响亮,读准了字宝宝的音。字宝宝很高兴,它们又请来了一些朋友,也想和你们交朋友。(屏显要写的字,生默读、同桌练读、齐读)

dānxǎ6ngānchénwǖhǖzhǎzhuànyìsītāoxié

丹显杆陈乌忽眨转艺丝涛斜

师:要和字宝宝交朋友,光会读它们的音还不行,还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字形。谁能告诉我,你知道哪些记字方法?

生:我把它分开来记,还有一种和其他字比较记。

师:这是比较法,看来你是个会积累的孩子。

生:如果一个字有偏旁的话,可以把一个教过的字换偏旁来记。

师:这是熟字换偏旁法。

生:如果是形声字,可以想个小口诀记住它。

师:你的方法真不错。记字的方法有很多,请你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法记住这些字宝宝。(学生交流)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这些字宝宝吗?都在哪里见过?

生:我看见过红绿灯的“杆”字。

生:我喜欢吃的乌梅的“乌”,就是今天学的生字。

生:我去逛超市,在卖电器的地方,看到“显示屏”,“显”就是我们今天黑板上的生字。

师:是啊,这些字宝宝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的孩子,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们。

师:现在字宝宝想考验大家,把拼音小帽摘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生指读、纠错、齐读)

师:现在有一个字宝宝遇到了困难,(出示:艺)它想回家,可是找不到家了,你们愿意帮助它吗?我们先来看看字宝宝的家在哪儿?(出示:田字格)

师:要安全地把字宝宝送回家,我们要观察字宝宝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送字宝宝回家的时候,我们要一笔一画地去送,不然,字宝宝在家里待的位置不同,它会很不舒服的。请同桌互相说一说“艺”字的笔顺是什么?(生说笔顺)

师:我们伸出右手食指一起来书写“艺”字。(书空,屏显笔顺)

师:写得真好。老师请大家注意了:这个字宝宝是上下结构,上边草字头,下边的横折弯钩在写的时候,这个折一定要向左倾斜。(师范写)

师:轻轻打开书,把“艺”字写两遍,要注意写字姿势。(生写,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点评】识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练习书写。教师把识字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循序渐进,扎实有效,并联系学生已有经验,把抽象的文字与丰富的生活结合,初步感受“生活皆是语文”的道理。

师,小朋友写得很认真。这些字宝宝们来到了课文中,让我们打开书,轻声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中写了谁在画风?(生轻读课文)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字在课文中读什么?(边说边板书:杆gǎn在这个读音上画了一个方括号)它还有一个读音,你们知道吗?

生:知道。gǎn。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在我们今天的课文中读旗杆(gān)。还有这个笔杆就是(gǎn)(师拿起铅笔示意)

师: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写了谁在画风?

生:宋涛、陈丹、赵小艺。(教师板书)

师:他们都画了些什么?是谁先画风的?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最先画风的?画了什么?

生:赵小艺。画了一根旗杆,上面有一面旗,旗被风吹着,所以在飘。

师:赵小艺真聪明,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你能画画赵小艺画的旗子吗?(指名上台画旗)

师:画得真好。看!红旗被风吹得飘起来了!在赵小艺的启发下宋涛和陈丹画出风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他们画出什么样的风呀?谁到黑板上来画一画?(指名上台画)

师:看他们画对了吗?陈丹画的什么?

生:小树被风吹弯了。

师:宋涛画了什么?

生:他画了一片乌云,乌云下着雨,雨是斜着的,因为被风吹斜了。

师:因为有了风,才有了这样的景物。虽然风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它和我们生活中很多事物是有关的,当我们看到飘动的红旗、被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小树和斜斜的雨丝时就能感受到风。

【点评】在想象的世界里,孩子以他特有的经验和个性化的感悟将文本语言化为具体的画面,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文中词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了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发展。

师:请小朋友分组找一找,用你们最喜欢的线条或符号把文中三位同学说的话画出来。(生读书圈画)

师:让我们分角色来读读课文吧。(师生合作,师读叙述部分)

师:刚才,我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小朋友说的话,从他们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风。现在老师出示一句话,我想请小朋友在这句话中找到能让你看到风的字。(屏显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生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让你感觉到了风?

生:飘。

师:既然这个字能让你感觉到风,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能说说在什么现象中感受到风?

生:云飘走的时候我看到了风。

生:我在小区里看到草被风吹得弯下腰来。

师: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我们就能看到风。下课后请小朋友走进大自然,用你们的慧眼去寻找风的足迹,并画一画风。

【点评】课的结束不等于学习的终止,而应成为新知识的发源地。课堂向课外延伸,从学校走向自然,意在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教室,到更为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

(本课教学实录由徐琴根据录音整理;教学片段由乔炜节选)

17.《玩手指》活动设计及反思 篇十七

活动设计背景

去年刚到这所学校,那里幼儿园是和小学一起的,环境很差,没有教具,甚至一点都不像幼儿园,教幼儿园的老师也全是小学过来的快退休的老教师们,我来又刚接到一个小班。于是在一次课间时,我发现孩子们还是玩得很开心。于是我去看了一下,发现孩子们在玩手心手背的游戏,于是我就把他当成了一节《玩手指》的课来上。

活动目标

一: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通过玩手指游戏和创编故事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师幼一起探究手指的很多玩法。

三:通过讲手指故事和玩手指游戏让幼儿体验玩手指的乐趣,从而理解故事内容中的一些动词:爬过、跳过、绕过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玩手指游戏和讲手指故事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探究手指的玩法。

难点:探研手指的玩法和理解故事中动词的意义。

活动准备

每人一双手指套娃娃,设置一些适合幼儿小班年龄通过的障碍物环境。如本地的石头、小树、垫子、小板凳等。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开始环结:

1、师通过出示手指套娃娃吸引幼儿注意力。

2、师幼一起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老师去巡视幼儿们都变了些什么?并请幼儿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变的东西。

二:基本环节

1、师启发引导幼儿大胆探究手指的玩法:

(1)刚才手指娃娃和孩子们一起玩了玩手指变变变的游戏,下面手指娃娃想请小朋友们教他玩其它有关手指的游戏,你们能帮帮他吗?那请你找到自己喜欢的小朋友来玩一玩其它有关手指的游戏吧!我带着手指娃娃来参观参观,看看聪明的小朋友们还会玩其它哪些手指的游戏呢?

(2)师巡查并指导幼儿玩《手指变动物》的游戏,《手心手背》的游戏、《剪子、石头、布》的游戏、《手指猜猜猜》的游戏等。

(3)请幼儿戴上准备好的手指套,师幼儿一起玩一次以上游戏。

2、师通过用手指娃娃讲故事进一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从而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编故事的.能力。

(1)师生动形象地范讲一个简短的手指故事,激发幼儿讲故事的欲望。

(2)师引导幼儿一起用自己手上的手指娃娃和老师一起讲故事。从中体验手指故事中的乐趣和感知故事中一些动词的意义。

(3)师启发、引导幼儿大胆创编故事内容。并进一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师引导幼儿先理解故事内容,后一起完整讲述本故事。并鼓励幼儿回家同家长和下课后和小朋友一起继续创编手指故事。

三:结束环节

放音乐,让幼儿变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来爬过、跳过、绕过这些障碍物。从中体验由玩手指游戏而引伸出的手指游戏的乐趣和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动词的意义。

教学反思

1.通过本活动,幼儿体验到了玩手指的乐趣,也懂得了许多的玩法,但由于玩手指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探究时不是特别的积极与主动。

2通过本活动,幼儿参与此活动的积极性还是很高,基本上让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挥。

18.手指教学反思 篇十八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手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手指教学反思1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新课标中对略读的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两点:

1、简单教学,注重语言文字:在落实词、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悟课文。

2、动态生成:设计矛盾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培养个性阅读体验。

从而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方面:

1、学会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领悟课文,懂得团结一致力量大的道理。

3、学习丰子恺先生质朴的语言、幽默的风格,十分传神地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这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语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老师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语言。如此教学,就是学习语文,发展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前学生已经阅读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语,对词语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不是什么难事,通过学生的动手,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影响,初步积累词语。但教师并没有停留在此,没有让学生单独从字面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浏览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分别送给五个手指。独出心裁,水到自然。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又使学生正确地运用了这些词语,对手指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因为词语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其真正的的内涵,脱离课文进行,那只能枯燥地理解。学生在文中找理由的过程,是对词语的揣摩、品味,是一个积累、感悟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另外通过对这些词语内涵的理解,对手指的特点更了然于胸。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中去感悟课文言语对象的表达,在反复揣摩、品味的基础上,不断构建自身良好的语感图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文中用词的幽默与传神。朗读是积累和体会词语与情感的最好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应该体现自己的特点: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第二部分的教学中,首先是设疑,然后师生进入文本,去共同探究,触摸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跨越时空,思接千载,与文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和思想的撞击,达成共识,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第一步中设置疑问,把握研究主题,确定了学生个性阅读的核心,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共同探究,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形式上,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了学生,从而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交流,真诚对话,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如此别具匠心,既凸现语文的工具性,又彰显出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达到目的,只有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策略)。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此,教师没有把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分割开来,而是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体味丰子恺先生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到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

手指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方面《手指歌》一课是一节的语言活动课,根据最近发现我们班有些孩子爱啃手指头,我趁着这节课给孩子加了一个教学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感知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喜欢用手指做游戏。

2.能一边念儿歌一边作相应的手指动作。

3.知道我们的小手很能干,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的小手。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

在上课内容上,我设计了情境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二、教学过程方面先简述一下活动流程:首先让宝宝唱以前学过的儿歌《小手拍拍》,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重要性及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条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块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交会小朋友歌词,再教小朋友学唱儿歌,最后加上动作来边做动作边唱。最后多加练习,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这节课的活动流程,教授环节上自认为没有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手指头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将《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在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一些。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也不了解,在课前就应该做些铺垫工作。

三、教学策略方面这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一段时间坚持写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于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好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环节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一些孩子探索的地方,我们的小手真能干!这个地方就可以让孩子自己说说我们的小手有多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渡也不是很自然,以后应该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

以上就是我对《手指歌》这节语言课的教学反思,谢谢!

手指教学反思3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的时候我本文的教学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把握。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我放在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应用了这样写的好处,并让学生尝试应用这样的写作方法去写写身边的事物。

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排比、比喻、拟人……”的表达方法,并知道了为什么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兴趣盎然。就是因为作者的语言幽默风趣。

最后我让孩子们写写自己的文具,学着应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我觉得文章内容的孩子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讲述的道理孩子们也很容易就能体会到。而关键是让孩子们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应用到以后的习作中。这样才达到了教学目的。

手指教学反思4

本周是我们新教师的成长课,我选择的是小班的美术课,一节手指点画课。选择的材料是《小蝌蚪》,小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圆圆的、黑溜溜的身体,短短细细的尾巴。幼儿对此很感兴趣,往往会认真地看上好长时间。本课让幼儿用手指随意地点画小蝌蚪的身体,用油画棒添加尾巴,这样的作画,幼儿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仔细地分析了教材之后,我又设定了两个活动目标,分别为1、学习用手指蘸色随意地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2、培养幼儿手指作画的兴趣。活动重点为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蘸色点画蝌蚪的身体,用棉签棒添加细细的尾巴。活动难点设定成了圆点与短线的连接。

其实这是一节很有趣的美术课,在课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整个活动下来,却不如我自己设想得那样满意。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的,后来由于我自己再示范的时候讲得时间太长,然后又请了两个小朋友上来表扬,可能相对而言前面部分上得时间有点长。幼儿的注意力都有点不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之后,我自己也开始有点慌了,导致后面连要求都忘记了。

不过,最后的游戏部分还是挺成功的,孩子们都能拿着自己画的小蝌蚪听着音乐跟随教师学小蝌蚪游来游去。虽然,此次的教学活动,效果不是令我很满意,但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点,这也是一大收获。

手指教学反思5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让学生交流:通过学习本组课文,你了解了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在根据本课单元导读中的提示自学课文。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平平常常的手指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运用排比的写作手法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

最后我们师生一起欣赏了阅读链接里的小诗《手》,先有感情地诵读,再谈谈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结束本课教学。

手指教学反思6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

所带班级的学生大多爱看书,语感较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语言文字把握准确。因此,平时阅读教学中,我常常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思维空间,引导学生从另一视角上形成自己的新认识,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昨天,临时调整教学,先让学生观看《大师·丰子恺》记录片。今天教学《手指》,课后反思:增添“观看记录片”的教学内容,使阅读教学显得更为丰富和深刻了吗?

教学中,我觉得文中所写五根手指的特点,五根手指的长处与短处,学生容易把握;作者表达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达,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给人的启示:“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反映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句子无华丽的辞藻,无晦涩用词,用笔质朴自然,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

教学至此,显然没有激发本班学生的更大的阅读兴趣,还没有拓展学生独立阅读的思维空间,留下思想,提升素养。所以紧接着,我抛出如下问题:

1.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2.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刚才还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马上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食指,因为食指“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就象丰子恺的生活遭遇……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大拇指,因为大拇指“身体矮胖、最肯吃苦,讨好生活的事情轮不上他”,丰子恺是一个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体态可爱,但能力薄弱”,就像《护生画集》中的小动物,需要疼爱;丰子恺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丰子恺非常疼爱他的孩子,是他作画的最初的动机;丰子恺有一副菩萨心肠,同情穷苦人民……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无名指和小指,因为无名指和小指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伴随丰子恺一生的三样东西中就有音乐……

有的学生说作者喜欢中指,中指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

学生中有的愿意做中指,有的愿意做大拇指,有的愿意做无名指和小指,这是因为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润。

教学《手指》,我重视“作者”这个教育因素的挖掘,组织学生观看《大师·丰子恺》记录片,了解丰子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即重视“知人论世”。这样教学,学生另有所得,深有所得。

手指教学反思7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难点是把负整数指数幂用正整数指数幂表示出来,而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已经学过,所以教师从正整数指数幂的除法入手,引出负整数指数幂的表示方法,这样引入比较自然,而且学生也易于接受.当然,在具体解题时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符号的确定,需向学生反复强调.另外,对于含有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其实和正整数指数幂一样,过程当中可保留负整数指数,结果再化为正整数指数幂的形式即可,这一点也要向学生讲清楚.这节课的效果完全出于我的想象之外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简直让我惊讶。想不到学生的思维那么活跃,应用知识的能力那么强。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在明确复习课的目的任务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遵循复习课教学原则中的系统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贯穿于课的始终,并将评价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授课中,只要设计合理,组织得当,恰当的运用评价的激励与促进作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充分激发和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这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由于这堂课内容多、活动大,胆大、性格开朗,分析总结能力强的学生接受的比较好,应用解题好。个别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慢一些的学生,给予他们的帮助还不到位,这些学生课后作业完成不够好。

手指教学反思8

有一句佛教俚语说:用手指着太阳,如果你只盯着手指看,永远也看不到太阳;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难以知道太阳的所在。这无非是参禅悟道这的修身之阶,但却让我产生了那么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学。

一、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曾几何时,教育界刮起了一阵风,美其名曰:“要让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于是一时间铺天盖地是说算理之风一刮数年。孩子们俨然一个个小哲学家,道理讲的头头是道。记得,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听课,让我对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烦有多麻烦,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们居然说的顺畅自如,酣畅淋漓。可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听课经验的丰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们不眠不休、备受折磨、死记硬背来的。在说算理之前,孩子们已经早就学会了方法。如此算理说它何用?我们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这无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课堂,原来不过是行尸走肉,岂不悲哀!都说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么啊?爱因斯坦不是说过吗?能力就是当人们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如果我们什么都问个所以然,恐怕穷其一生也学不完先人经验的皮毛。更何况那“所以然”是我们不久就会忘记的呢?既然有那么多先人的间接经验在传承,我们何不留下宝贵的时间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偏要舍近求远,绕路而行呢?

这就犹如指引人们看太阳之说,只盯着手指,被其牵绊,永远也看不到太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无目的还记得看过一篇关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说陶先生去演讲,带了一只鸡。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后按住机头,强迫鸡去吃,鸡不肯吃。而后,他松开手,向后退了几步。鸡就放松了吃了起来。看后不禁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学艺术,这让我受益匪浅。这无非是对填鸭式教学的否定,要我们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多么好的.想法啊!可中国人做事,往往矫枉过正。这些年来,许多教学模式随之诞生。有些模式,将学生的空间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于教师形同虚设,以至于丢了指引孩子们看太阳的手指,弄的孩子们满世界找太阳,弄得孩子们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绳子”嗾使象。老师舍弃引领者的地位,俨然成了旁观者。

我认为教学要有度。把握好这个度就是一门艺术。不能说“说算理”是错的,也不能说给孩子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不对。只能说这个度没有把握好我们iushi指引孩子看太阳的手指,引领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们不是主体,但我们仍然很主要,关键时刻需要我们去“画龙点睛”,但不要“画蛇添足”。

手指教学反思9

《绿手指》讲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园丁形象。

本文讲后感觉课堂语言引导不够,特别是奶奶种植过程,无法详尽描述,需要课前深度挖掘教材,组织语言,构成高效课堂。

经过反思,我自己在下面也思考了一些意见,如下:

1.也可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绿手指吗?”生:“没有”师:那么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认识一双特别的手绿手指。

2.结文部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在遇到难题时是怎样做的,再对比老奶奶的20年如一日,进行深切体会。

希望自己下一步会越做越好!

手指教学反思10

一、成功之处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我把重点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了解了这段话的基本意思,再引导学生体会写法,画出写大拇指形状和写“吃苦”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进行描写,重点体会排比句式的表达作用。

二、不足之处

为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个道理,我设计了表演“五指争论”这个环节。小组各人分别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与无名指、小指,争一争谁的优点多,一番争论下来,请学生谈谈体会。让他们感受到,只看到自己优点是不行的。但在让学生互相找找对方的优点,赞一赞时,学生都显得娇羞。

三、改进措施

多设计些开放的话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道理。

手指教学反思11

这是一堂手工课,课的一开始我运用了手套玩偶“蓝兔”导入,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可以说是成功的!在随后制作手指玩偶“小狐狸”的时候,我给小朋友进行了示范制作。但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一点是:我制作的范作有点小,以至于有些小朋友没有看清而不知道该怎么做或是出现制作错误。课后同事给我建议:教师示范作可以大一点或是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上制作给他们看。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可以放些音乐,这样整个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另外在拓展制作的这一环节可以多让学生说一说,再进行引导。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不会局限于我说的那些方法。不过这堂课中学生的创造力总的说来还是不错的,学生在我的启示下做出了小熊、小狗、小兔等一些可爱的动物手指玩偶。最后的表演部分也非常生动、有趣。总的说来,这是一堂比较实在的课,思路较为清晰,但是想要上得更加出彩还要动更多的脑筋!

因为是同磨一堂课,我也听了我师傅上《手指玩偶》这一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师傅的这堂课明显比我的要生动有趣,整个课堂氛围更加轻松愉悦,更适合二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比如在课题书写的这一小小的环节中,我只是用粉笔写了一下“手指玩偶”这四个字,而我师傅则事先写好了四个漂亮的美术字,导入课题后就把它贴到了黑板上,使整个课堂更加充满了童趣。另外师傅在最后学生作业展示的环节运用了彩带,把学生的作品全都挂在了彩带上进行展示,这样不但学生非常开心,而且更给听课的老师一种美的享受。

经过这次磨课,我知道一堂课要上的出彩,首先要选择一堂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其次要精心设计教案。此外,要善于多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多听他们的课,学习他们的经验,这样我的课才会越上越好。

手指教学反思12

《手指玩偶》一课属于手工制作课,做做、玩玩是学生的一种天性。本课通过学习橡皮泥的基本操作技法等活动,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造型能力,锻炼手指灵活能力等,并讲讲演演,使学生感到其乐融融,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制作过程的指导,而且还应引导学生玩得有趣、有意义。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激趣导入——探究学做——自主创作——玩偶表演——拓展延伸”这样五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课的一开始我通过动画片,我采用手指玩偶导入,当看到手指玩偶“愤怒的小鸟”的时候,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随后出现了小鸭子、小南瓜等玩偶更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这样的激趣导入的设计可圈可点。

在探究学习这个环节,我先出示玩偶的基本型,开发学生主动学、自主思考的能力。请学生通过思考后总结制作方法,并按照自己的方法尝试制作。《手指玩偶》一课中的手指玩偶造型多样,色彩丰富,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自我探究总结出 “揉、搓、压、捏、团”等橡皮泥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综合能力。提示语告诉学生注意感受材料特性及其与设计的关系,便于开展研究型学习。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好好地去钻研琢磨,只有做到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学生的学才能更好地发展起来。课上仍有许多不足,每个环节的语言衔接上略显生硬,在今后的教学中,语速减慢,衔接灵活自然,让课堂气氛更活跃。

手指教学反思13

去年我执教了《手指歌》语言活动,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知道小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小手,并知道保护小手的方法,难点是教会小朋友手指歌,能一边唱歌一边做动作。在上课内容上我设置了情景导入,认识自己的小手,教授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保护好自己的小手,手指游戏;《手指歌》三个环节,三个环节紧紧相连环环相扣。

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唱以前学过的《小手拍拍》这首歌,这样让孩子知道手上有五个手指头,教孩子认识五个手指头,告诉孩子小手的重要性及如何保护自己的小手。在这里我想了三个保护小手注意的地方,和幼儿一起来做手指游戏:手指歌,先教会小朋友歌词,再让小朋友念儿歌。最后边做动作边念儿歌。最后多加练习到活动结束。

以上就是我设计的这节活动的大概过程,教授环节上我还没发现大的疏漏,教学目标也大体完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处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在进行完《拍拍小手》的儿歌后。小手都藏起来了,接着又让孩子拿出手来数一下自己的小手有几个,感觉有点不合理。可以叫《拍拍小手》略作修改,最后一句改为把我的小手放腿上。这样再进行下面的活动感觉更合理些。这样在认识五个手指头的时候,小朋友对五个手指名字一点都不了解。在课前更应做些铺垫工作。

这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我经过多次反思,也总结了一些课堂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节课当中有所应用,我在课前也设置了重难点,讲时间主要集中在此处,做到重点多讲,难点仔细讲。各个环节时间分配还算还可以,所以以后上课教案一定要写出重难点,将时间多用于此!孩子自己探索的地方也不是很多,我应该加入孩子探索的地方,我的小手真能干!这个环节应该让孩子自己说说自己的小手怎么能干,都会干什么。最后活动结束时,过度也不是很自然。以后要多看优秀教师的教案,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

以上就是我这节活动反思,也有不足之处,希望指导老师提提建议吧!谢谢!

手指教学反思14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散文,这篇课文通过写五个手指的不同特点,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全文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语言通俗易懂。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理解分号用法,体会大拇指特点。

课文在介绍大拇指的特点的时候,连续用四个句子,写出了大拇指的作用很大。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理解从大拇指的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写出不美。然后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这几个句子都是写大拇指的作用的,句子之间的是并列关系,这样的排比句,大拇指的特点跃然纸上。

2.教学收获(思得)

修辞手法,助力语言生动。

运用修辞手法描述事物特征,能够让语言生动起来。分析写大拇指的那一个自然段时,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把大拇指写得那样风趣幽默?”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抓住句子“身体爱而胖,头大而肥,……”和句子“例如拉胡琴,总是其他四指按弦……却轮不上他。”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风趣幽默,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文章显得活泼,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写的淋漓尽致。

3.不足之处(思失)

反思整堂课,仍有一些遗憾:

在介绍这篇文章的表达时,只是告诉学生:课文介绍手指的每一个特点时,都是先提出观点,再举例子进行论述。我应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学习作者运用修辞来具体生动地描写一种物品的特点,以及从这些特点中得到什么启示。

4.改进措施(思改)

课文介绍五个手指的特点,我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长文短教,通过一张表格把文章的重点问题明朗化、简单化,让学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时,加强对手指各自特点的认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手指教学反思15

《手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这篇课文的写作很有特色,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但是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不太难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手指的特点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通过读拼音,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并归纳总结出五根手指的特点,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出来的。

在学生自学结束后,全班交流。此时,我重点引导孩子们分析了写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学生归纳出大拇指特点的基础上,我让他们细读了这个自然段。抓住句子“身体爱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去体会作者的风趣幽默,把大拇指当成人来形容,不但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具体,而且使文章显得活泼。学习“例如拉胡琴,总是其他四指按弦……却轮不上他。”这个句子,学生知道了这是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大拇指的用处,而且这里还用了排比的修辞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写的淋漓尽致。总之,我觉得虽然是略读课文,我们教师也应该抓住有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接着,孩子们把学习写大拇指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课文的写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学生分成小组自学,并在书上进行批注。课文本身有趣,学生的学习趣味也就浓。孩子们的自学讨论热烈而有效。

然后我让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谈谈得到了什么启示。孩子们基本都众口一词“团结就是力量”。这时我在想为什么的感悟惊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没有认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后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阅读链接里的小诗《手》,谈谈收获和体会,并有感情地诵读。

上一篇:童年读后作文下一篇:16条触动心灵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