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习初中数学(精选17篇)
1.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一
“首先,超前学习能挖掘出自身的潜力,培养自学能力。经过超前学习,会发现自己能独立解决许多问题,对提高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很有帮助。”
其次,够消除对新知识的“隐患”。超前学习能够发现在现有的基础上,自己对新知识认识的不妥之处。相反地,若直接听别人说。似乎自己也能一开始就达到这种理解水平,实践证明,并非这样。
再次,超前学习中的有些内容,当时不能透彻理解,但经过深思之后,即使搁置一边,大脑也会潜意识“加工”。当教师进度进行到这块内容时,我们做第二次理解,会深刻的多。
最后,超前学习能提高听课质量。超前学习以后,我们发现新知识中的多数自己完全可以理解。只有少数地方需借助于别人。这样,在课堂上,我们即能将可以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放“这少数地方”的理解上,即“好钢用在刀刃上”。事实上,一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并不太多。
2.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二
一、树立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的预习观
预习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阅读教材,而是倡导让学生围绕教材内容,提前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制作学习用具,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实现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如通过旅游、参观、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提前获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感性经验,这有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与拓展。例如,教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中的“课题学习”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庭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统计本小组一周内每个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总数量;根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并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一年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让学生计算:如果将全班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全部铺开,大约占多大面积?可以铺满一间教室吗?这样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调查实践的预习,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而且掌握了学习方法,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体现课堂学习社会化预习的重要性。
二、以课堂知识的先行组织者为预习内容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充当了课堂上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新知识所需的“生长点”的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把学习任务与自身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实现新知识的自我建构。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段数学史料、一次数学实验、一个生活数学常识,这些内容不但具有整合新知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充当由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例如,在讲授“无理数的概念”之前,准备关于无理数的产生及其发现者希伯斯为捍卫真理而不畏强暴地宣传自己观点的精神,供学生在预习时阅读,以培养学生为真理而奋斗的品德。
三、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预习目标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其探究的开始,但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是判断学生有效预习的一把尺子。只有广泛阅读、积极思维,才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在课堂上寻求答案、生成知识,达到预习的目标。例如:在研究“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定理”时,先布置预习作业:剪出一个△ABC,你能用多少种方法发现∠A+∠B+∠C等于多少度?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请学生把预习的成果在小组中展示并相互交流、讨论。这时大部分学生根据书本上的要求,放在了课桌上,学生互相检查着纸的折痕,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通过预习后的交流,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为180°”的结论,而且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加深了理解,并且由此引申出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这样教学自然水到渠成,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
学生要保持对预习的持久动力,需要及时获得自身预习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要采取各种形式,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表现较好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并给予适当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不断强化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了该概念时,但学生在对“项”的理解上有点模糊,教师可不必对概念中的“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中的“项”费很大的力气去解释,这里就可以设置一个学生出错的“陷阱”:判断xy=1是否是二元一次方程,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是”,然后从这个让学生大出意外的错误中感知“项”的概念,真正理解了“项的次数是一次”与“项中字母的次数是一次”的不同含义。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习惯,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好这方面的工作,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符献华.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4).
[2]吴祝军.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策略[J].新校园(理论版),2010(7).
[3]陈习兰.浅谈初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9).
[4]李常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2(5).
3.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初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97-01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学会自动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学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对数学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上有着一定的帮助。
一、提高预习作业中的趣味性
数学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学科,只要细心的去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和数学有着密切关系,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进行解释。抽象的学科很难被学生接受,特别是预习。让学生去接受一门新的知识需要提高其中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1]。
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当适当的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以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为出发点,设计符合他们的预习作业。要想使数学预习作业的趣味性能够得到提高,就必须要将外界的关系同数学中的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学生对预习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积极的完成数学预习作业。
例如“多姿多彩的图形”这一内容。教师在设计预习作业前。教师应当对学生预期的目的加以分析,让学生发现图形的本质,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图形,并在生活中发现实例。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多少和每组人员的多少可以依据班型的大小而定,让每一个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例如每一组的学生分别从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方面去观察不同的图形[2]。学生收集图形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通过绘画的角度将实物会和图形画出来,让后将两者进行对比,寻找图形的本质,也可通过数码产品将事物照下来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这样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的完成,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预习的乐趣,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设计具有操作性的数学预习作业
所谓具有操作性的数学预习作业,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具有合理的要求,确保教学工作能够有序进行。预习就是让学生知识进行自行探究,是在教师正式上课前的活动。预习中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因此预习作业应当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这样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新的知识内容,预习题应当规定明确的方向,具有一定的要求,不然学生在预习中将会不知如何入手,这样不仅会导致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中出现应付的现象,而且可能会使学生对数学出现厌烦的心理[3]。例如在数轴讲解中的预习作业。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利用两个刻度尺做成一个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15和-15,22和-22,9和-9的位置。让学生针对在数轴上的数字的关系进行提问,教师对问题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将其中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如果学生提的问题不够全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每一对数在数轴上呈现了什么特点。2.每对数之间都呈现了什么特点。3.写出一些具有这样特点数。这样的数学预习作业,让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使学生在对新知识的预习中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可谓一举双得。
三、增加预习作业中的差异性
初中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能力上会有一定差异,这主要是有后天因素和先天因素共同造成。因此作为初中的学生教师不能用一样的标准去要求所用的学生。在预习作业的设计上也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则可以使更多学生的要求得到满足,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当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到预习作业的设计之中,差异性的预习作业,会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会到主人的感觉,教师应当对每一名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进行合理分析,在设计预习作业时应当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预习的知识不应难度过大,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预习作业设计时,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分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应当让学生在了解勾股定理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对于中等层学生在应当在基础层预习作业的基础上了解勾股定理的应用,针对优秀层的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勾股定理进行题目设计,提升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差异性的预习作业能够使学生在预习过程在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建立自信心。进行差异性预习作业布置是新课对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案上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力所能及的预习作业会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感觉,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文中内容可知,在学习过程中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作业则是使预习奏效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的将两者进行合并,设计出有效的预习作业,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帮助。预习作业的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本文从趣味性、操作性、差异性三个方面对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能够所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益琴,郁云翔.初中数学中基于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1.6(15):21-22.
[2] 包淑婉. 在选择中革新——初中数学家庭作业的有效设计[J].新课程.2014.5(18):28-30.
[3] 江小燕. 新课程下初中几何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师范大学.2013.3(12):29-30.
4.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方法总结 篇四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学的过程.他们接触到的是新的甚至陌生的学习材料,所以,预习是否具有强烈的指向,是否要求具体,便于操作,便于展开自学,直接影响学生预习的效果.布置预习“活动任务”,要防止出现“今天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例×或多少页,第几课”这样空乏的预习要求.教师要善于将预习要求分解为若干小点或用若干小问题来呈现.
2课前预习忌“统一”宜“分层”,要有差异性。
我们在设计课前预习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们在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尽量分层设计,对于后进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预习的要求,增加一些他们力所能解的问题,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切实使后进生预习时有事可做,而且能够解决一些问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适当提出一些更高的要求.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学有所获。
3课前预习忌“脱节”宜“联系”,要有点拨性。
由于预习内容是学生尚未学习的新知,且是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设计的问题不宜大,要小,要把学习的“新知”孕伏在课前预习作业之中,“牵引”着学生在练习中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设计时要深入浅出,在原有经验和新知之间搭建起“桥梁”,重现有关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提供支点,这样的课前预习作业,通过引领与点拨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信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4课前预习忌“单一”宜“多样”,要有趣味性。
预习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的、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媒介,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景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5课前预习忌“单向”宜“双向”,要有反馈性。
5.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五
这个道理我当年刚上初中的时候就被老师们灌输,而且大量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研究表明,听课后马上测试,学生一般能记住10分钟讲课内容的一半,如果48小时后测试,则只能记住其中的20%。而且,初中数学跟小学相比,教授的知识点多,概念多,定义多,性质多,定理多,题型多,每一堂课下来任务量都不小,再好的记性也难以招架那加量不加价的知识点。而且,有的时候明明课上听的很明白,很透彻,但是过几天再复习这个知识点,恍如隔世,很是苦恼。所以,记笔记,记笔记,记笔记!
2有效防止上课溜号
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除了滔滔不绝地讲和分析,也是要随时写板书的,那么在老师转身面向黑板的一刹那,我相信,这是一个同学们极其容易溜号的时候,即使没溜号,在那干瞪眼看老师写是不是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时间呢?那么,如果这个时候能够跟随老师一起记笔记,既能在课堂上就把知识点写一遍加深了记忆,同时也防止了活跃的思维溜出课堂,课堂效率想不高都难!所以,记笔记*3。
3专属你的学习资料
市面上教辅资料奇多,内容全面又权威,还分分钟后面跟着各种类型题、中考题,印刷字体整洁又漂亮,简直可以直接拿来当笔记了。可是这样真的好吗吗吗??教辅上的知识点太客观,而且太泛泛,有悖个性化学习呀。不造大家有木有过这种经验:自己写的东西自己懂,别人写的看不懂 。
6.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策略初探 篇六
1. 当前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理念陈旧 , 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仍在不断发展摸索的过程中, 因此一些传统的教学理念仍对初中数学教师产生影响, 使得初中数学教师进行新课标教学的过程中, 忽视了预习作业的重要性, 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 缺乏对教材知识的了解, 难以对教师课堂教授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
1.2 作业形式单一 , 作业内容肤浅
课前预习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一直存在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但是通过对目前我国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布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绝大多数的初中学校数学预习作业的质量都存在不足, 表现出了明显的问题. 首先, 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在形式上表现出单一性. 由于课前预习一直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影响较小, 因此教师在对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一般都会粗略的让学生课后自己对教材知识进行阅读, 或是布置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这种单一、粗犷的数学作业设计方式, 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带有着一定的盲目性, 无法实现课堂预习的目的. 其次, 课堂作业内容过于肤浅. 因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复习十分的重视, 因此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授课的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仅将课堂预习当作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学方式, 因此使得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体现出一种肤浅性, 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探索空间.
1.3 忽视个性发展 , 统一作业布置
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 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由于对新课标理解存在偏差, 因此使得初中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采取了统一的作业布置方式. 这就使得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 难以充分地对思维进行发散, 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对于一些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来说, 课前预习作业又存在一定的难度, 使得学习稍差的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作业, 因此造成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作用发挥上的限制.
2. 针对当前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设计中的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
2.1 提升教师素质 , 丰富作业内容
初中数学教师关系着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有关初中院校应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重视, 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进行保障. 首先, 初中院校应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进行宣传, 让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标产生正向深入的认识. 其次, 学校应积极地组织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学习, 通过强化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理论知识等方式, 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变, 让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 关注课前预习作业的作用. 除此之外, 初中数学教师还应对初中课前预习作业的内容进行丰富, 例如,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讨论, 或是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预习并在课上为同学进行讲解, 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等. 力求让学生在进行初中数学预习的过程中, 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并积极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2.2 强化预习作业 , 增加可操作性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课前预习作业在可操作性上一直存在缺失, 使得学生在进行预习的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对预习作业进行完成. 因此在今后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关数学教师首先应强化预习作业的作用. 在进行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教师要对预习作业进行有效的设计, 着重考虑如何通过预习作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 因此, 在作业的类型上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探索性的, 便于学生独立思考的. 其次, 要增加作业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学生完成初中课前预习作业的前提, 如果教师在进行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忽视了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盲目进行预习作业的设计, 就会使得课前预习作业无法完成.
2.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 进行分层作业布置
学生的兴趣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等, 造成了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在学习成绩上也有所差异.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的过程中, 应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把握, 合理地对初中数学预习作业进行设计, 保障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首先,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个性化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志之一, 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应本着培育英才的目的, 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发展, 让学生可以健康自信地成长. 其次, 对学生进行分层作业布置. 由于学生在个人素质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因此为了保障学生可以顺利地对课前预习作业进行完成, 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借鉴现代先进的分层教学法, 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 采取分层布置的方式. 所谓的分层布置, 就是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等, 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针对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合适的课前预习作业. 这样既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
综上所述, 长久以来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一直被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所忽视, 因此影响了初中数学预习作业作用的发挥. 鉴于此, 在新课标的影响下, 我国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加强对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 促进初中数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益琴.郁云翔.初中数学中基于课前“预习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 2011, 3 (6) :45-46.
7.初中数学预习有效性探讨 篇七
一、让学生理解预习的意义及作用
1、预习能帮助提高听课效率
由于在预习时了解了新课的内容,哪是难点、哪是重点、哪里已经懂了、哪里还有疑问?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听课,就目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就好。有的同学坐在教室里,老师讲什么,自己听什么,没有目的,没有重点,上课时似乎听懂了,下课后很快就忘了,这都是没有预习的缘故。
2、预习可以帮助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预习之后,摸清了教材中的疑难问题和主要内容,上课时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去听,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换句话说,通过预习,还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抓紧时间及时弥补,扫清学习新知识的拦路虎,在听课时,就不会因旧知识的不会而影响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起来积极,听课时轻松,就可以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理解和思考重点问题上。上课听懂了,下课后复习就省力,完成作业的速度就快了。预习虽然用了一些时间,但是在听课、复习、作业时就可省出一部分时间来,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时间一长,转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成绩也会提高。同学们不妨从学习成绩最差的功课开始实验,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有收获。
3、预习可以帮助提高课堂笔记的速度和质量
由于在预习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听课时,老师口里讲的、手中写的、书本里说的,问题哪有哪无,自己一清二楚,这样,在听课过程中,凡是书本上已有的,可以不记或少记。而教师补充的新内容,或与课本上讲的不同之处,或自己一时有疑问之点、或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可以集中精力,抓紧时间记下来。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当“录音机”,一个劲儿做笔记,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作业抄笔记,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归纳和整理,其结果效益不大。
二、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预习:
1.阅读教材。
这是预习活动的基础。
2.亲自推导公式。
初中数学课程中有大量的公式,有的课本上有推导过程;有的课本上没有推导过程,只是把公式的最初形式写出来,然后说一句“经推导可得”,就把结果式子写出来了。无论课本上有无推导过程,孩子预习时都应自己合上书把公式推导一遍。书上有推导过程的,可让孩子把自己的推导过程和书上的相对照;书上没有推导过程的,提醒孩子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推导过程相对照,以便发现有没有推导错的地方。自行推导公式既是孩子在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是在发现自己的知识准备情况。通常,推导不下去或推导出现错误,都是由于自己的知识准备不够。
3.扫除绊脚石。
数学知识连续性强,前面的概念不理解,后面的无法学下去。预习的时候如发现学过的概念有不明白的,一定要在课前搞清楚。
4.汇集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等。
数学定理、定律、公式、常数、特定符号等,是学习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需要深刻理解,牢牢记住的。预习时应当把这些内容单独汇集在一起,每抄录一遍,就会加深一次印象。
5.试做练习。
数学课本上的练习题都是为巩固所学知识而出的。预习中可以试做那些习题。试做并不强调要做对,主要目的是检验预习的效果。预习效果好,一般书后所附的习题是可以做出来的。除此之外,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问题给学生思考
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挑战性,要想解决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深入也不行,使学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看书的良好习惯;尝试练习的设计应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老师不讲我也能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
8.初中英语预习资料以及预习方法 篇八
1) be back / in / out 回来/在家/外出
2) be at home / work 在家/上班
3) be good at 善于,擅长于
4) be careful of 当心,注意,仔细
5) be covered with 被……覆盖
6) be ready for 为……作好准备
7) be surprised at 对……感到惊讶
8) be interested in 对……感兴趣
9) be born 出生
10) be on 在进行,在上演, (灯)亮着
11) be able to do sth. 能够做……
12) be afraid of (to do sth. / that ...) 害怕……(不敢做……,恐怕……)
13) be angry with sb. 生某人的气
14) be pleased with 对……感到高兴(满意)
15) be famous for 以……而著名
16) be strict in (with) (对工作、对人)严格要求
17) be from 来自……,……地方人
18) be hungry / thirsty / tired 饿了/渴了/累了
19) be worried about 担心……
20) be (well) worth doing (非常)值得做……
21) be covered with 被……所覆盖
22) be in (great) need of (很)需要
23) be in trouble 处于困境中
24) be glad to do sth. 很高兴做……
25) be late for ……迟到
26) be made of (from) 由……制成
27) be satisfied with 对……感到满意
28) be free 空闲的,有空
29) be (ill) in bed 卧病在床
9.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九
1、认真阅读课本
预习要将课本要上课的内容先看一看,先粗略的阅读一下,领会一下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大意以及难度,接着就要仔细的阅读。阅读的时候最好用笔边读边画,把重要的内容划出来,把遇到的问题给写下来。方便上课去解决。
2、认真思考
对于预习遇到的这些问题或者新知识,我们最好试着运用我们之前学习的知识去理解或者解答它,对于每一个概念、定义、公式等知识点要仔细的思考去理解它们,当然也不是说一定要你想通。
3、预习时间
10.浅谈初中数学预习作业的布置 篇十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在数学学习的几个基本环节中,预习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一些学生上数学课时感到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听课太盲目,对老师讲的一些定义概念及定理都模糊不清,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学生会逐步陷入学数学的困境。旧知识没有掌握学习好,而新知识也更加无法的领悟贯通,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之后不得不彻底放弃,而成为学困生。预习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然而,对预习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进一步明确数学课需要怎样的预习,预习后的数学课该如何上?
一、教学内容都适合预习吗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我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课前预习,要根据知识的特点来确定。如:概念课、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包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等等,这些学生可以预习。当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式的基本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等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比做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二、怎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它的目的、任務、方法必须依据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同时要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比如初一年级《探索平行的条件》一节,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预习作业:
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走在马路上都要经过人行横道,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人行横道有哪些特点规律呢?如何可以判定出人行横道的每两条线都是平行的呢?下一节课我们要展示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这样,我们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激发孩子好奇心和兴趣,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同时注意对预习情况进行延迟激励性的评价,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亲自感受,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两项中任选一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任务布置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切切实实让学生主动去时间、去探索。
当然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仔细就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的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采用各不相同的方式和方法。预习的布置要突出重点,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然而,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应该及时记下来。
三、预习之后该如何上课
如果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了解了知识点、明确了教学目标,上课时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预习中,学生会肯定地发现知识的盲点、盲区,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引起学习欲望,使自己的学习更明确、更主动积极,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更积极、更深入。
经过预习之后,在课堂上尝试练习,检验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点、难点。
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问题、需要去探究。通过预习能够扫清旧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使听课变得容易、轻松和愉快。对预习中理解不深或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会集中精力听,能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动态性的发展,构建正确的知识网络。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就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有效预习。自觉地适应未来“先学后教”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
11.如何设计有效的数学预习作业 篇十一
在过去的教学中, 预习作业的布置存在着高耗低能的现象, “四多四少”现象普遍存在, 即瞪眼看的多, 动脑想的少;机械重复多, 实践探究少;教师设计多, 学生生成少;统一要求多, 自主选择少.这种现象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如今的教学中, 预习作业已经不再是课前的昙花一现, 而是课堂的前戏, 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习作业已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 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过程, 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创新, 精心设计预习作业.设计上尽量追求形式活泼多样、新颖有趣, 内容要体现个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层次化.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的要求不要仅限于看书, 了解算理、方法、结论等等.其具体做法:
一、设计阅读性作业
阅读性作业就是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且掌握一些简单的知识, 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好带着问题上课, 不至于上课盲目, 减少了上课进入学习角色的准备时间.设计预习作业时要有一定的要求, 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与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哪些是新知识.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 效果是很显著的.在阅读过程中, 除关注文本中的知识点、关键处外, 还要引导学生采用圈、点、划、注等方法进行阅读, 可以教师设计一些问题, 也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 把一些疑虑写下来.
二、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设计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作业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四根长度相同的雪糕棍, 准备四根长度不相同的雪糕棍, 用图钉将两组不同的雪糕棍分别连接起来, 观察他们的形状, 看看有什么不同?再想想为什么?看看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在讲直角坐标系的时候, 就让学生通过穿不同颜色的服装, 用不同的座位坐出不同的直角坐标系和坐标系上不同的点的坐标, 并记录下来.学生不但乐于动手, 而且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学生的手、口、眼、脑同时运动起来,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势必会事半功倍.
三、设计观察性作业
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所以, 在数学教学中, 重视让学生课前进行观察, 搜索、收集、整理与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讲轴对称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预习题:观察校园里的建筑物有什么特点?如果用数学中的一个名词给它定义, 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恰当?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样的特点?你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具有这个特点?这样的预习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四、设计层次性预习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当中存在着素质、智力、能力、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自然差异.对他们提出同样的标准、同样的要求, 显然有些不合情理, 学生也不能完成作业, 这就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学生潜能的发展为标准,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潜能, 创设具有层次性的预习作业, 能让各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 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 没有足够的多样性, 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蓬勃生机.设计预习作业时, 就是要针对学生的差异, 因材施教, 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 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他们各取所需, 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如选课本后1-2个习题, 与课中例题相仿, 用以巩固提高, 反馈预习的情况, 检测预习效果, 教师了解学生.同时设计一道综合性的题, 供学生选做选用, 学有余力的学生以此得到提高.
五、设计兴趣性预习作业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先导, 是数学思维的源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学生如果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就会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煎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兴趣性预习作业,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让学生感兴趣, 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这样九能开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潜能,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种预习设计正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 感兴趣的事物,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这一要求, 预习作业设计时, 我们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之情绪高昂, 乐于思考, 从而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
12.数学学科暑假预习 篇十二
建议:阅读数学相关书籍,提高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读题,审题能力。
①《数学我爱你:大数学家的故事》(美)
②《我身边的数学:巧破谜案》(英)
预习习惯
预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假期报一个辅导班,提前学新学期的知识。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建议:
1.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2.哪怕一开始做不到最好,重要的是要去做。
3.预习效果怎么检测?
①试着对你所预习的内容提几个问题。
②试着复述。
计划习惯
计划总是不能执行?没有了作业的压迫,如果假期的计划仍然不能执行的话,那么说明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的毅力。
建议:
1.假期伊始,先来仔细想想,这个假期最想在哪方面有收获? 选一个你最想要的目标,然后进行分解。
2.遇到变动时,写下每天最重要的六件事。重要者先行。
答题习惯
建议:
可以练习一些书法,增强定力,有助于培养在课堂上的持久注意力,中学数学中对答题格式及书写过程要求很高,而小学生在这方面非常欠缺,因此,规范的书写不仅仅是文科的要求,在理科答卷中同样重要。
复习习惯
复习,永远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
建议:
1.复习要及时。不及时的复习等于重新学习。学任何一种新知识的当天晚上,一定要进行复习。
2.复习切忌动眼不动脑。走马观花的浏览只能加深机械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进行思考。
3.复习和建立知识网络可结合起来。复习一节时就建立一节的知识网络,复习完一章,这章的网络自然也清晰了。
计算习惯
常见问题:
1.计算速度太慢。
2.计算准确率过低。
3.计算方法笨。
建议:
1. 巩固基本计算法则。
2.善于自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3. 熟练掌握计算规律和技巧。
4. 每天坚持练习计算半小时
高效习惯
建议:
1.从半个小时开始练习,在这段时间内,只专心做一件事情,譬如做一篇数学卷子,或者看一本书。
2.把所有可能造成诱惑的东西收起来,或者干脆换个环境。
培养动手动脑动嘴的习惯
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做一遍不如讲一遍
讲一遍不如辩一辩
数学学科暑假预习:
1.完成数学课外阅读
2.制作七上数学每章内容的思维导图
13.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十三
一、明确利弊,树立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
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需要着手,把研究的重心放在自主预习的条件、内容、策略及相关能力等方面,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提炼出切实有效的人人可以操作的自主预习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的能力与习惯.
向学生阐明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不预习的弊处,尤其是通过预习培养的自学能力在当前学习及未来深造和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就像其他所有有计划的活动一样,如果能事先有所预习,就会提高它的效率和成功概率.同学们在学习前如果进行了预习,则正式学习中就比其他同学先一步找到知识归类体系,在心理上的准备也早一步到位,接受新知识的反应也显得更快.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直接影响.
二、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形成数学预习习惯
每天教师给出明确的预习作业,并且让学生准备专门的作业本.在该课题研究的初期,一定要做到只要有布置,就要有相应的检查.及时检查预习情况,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检查的方式有:批改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内提问检查、组长抽查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检查,检查后都要对该次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的预习水平便会不断提高,就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提高自学效果和效率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教师应发挥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教师的压力作用:教师要督导自学、鼓励自学.教师的推力作用:教师要表扬自学效果好的同学,给自学效果好的同学创设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自我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拉力作用:针对自学能力弱的同学,要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和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
三、指导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预习
初中学生预习数学学科的基础方法是阅读教材,开始可以领学生先看书.一是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了解本节知识的概貌也就是大体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读读、画画、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二是细读,指导学生根据编好的阅读提纲(或学案)细读教材,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之后带着疑问去听课,而后再做练习,通过练习来检查自己预习时掌握的情况.至于教师如何带领学生阅读,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案例1】苏科版八年级下学期数学教科书91页,问题解决No.3.
第一步:粗读,就是引导学生一口气把题目读完,大致了解题目所说的情景,以及弄清楚要求什么.
某市为治理污水,需要铺设一段全长为3000 m的污水排放管道.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城市交通所造成的影响,实际施工时每天的工效比原计划增加25%,结果提前30天完成这一任务.实际每天铺设多长管道?
读完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道关于修水管的题目,需用分式方程来解.涉及原计划和实际修水管两种情况,要求实际每天铺设的管道长度.
第二步:精读,就是拿着笔画出题目中包含的数学语言,以及写出题目涉及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
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全长=工效×天数,
实际工效=原计划工效×(1+25%),
实际天数=原计划天数-30.
第三步:析读,通过精读,我们已经把题目进行了“肢解”,现在就是进一步弄清楚等量关系中的每个部分是什么或者怎样表示,如:“实际天数=原计划天数-30”中的“原计划天数=?”……通过这样一步步解析,很容易破除解题障碍,获得题目的解决方法.
指导预习应注意运用虚实相生的策略,预习必须要避免两种倾向:第一,预习不能过粗,必须能够“读进去”,对新课的内容要进行实质性的思考与钻研,对某个知识点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第二,预习不宜过细.预习必须能够“走出来”.如果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便难以释怀,从而影响了进一步的学习,这便背离了预习的基本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更关注的应是准确提出问题.
四、关注预习反馈,及时帮助学生
笔者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老师,每次两个班交上来的预习作业一般在120本左右,尽管每天都要批改常规作业、备课,完成学校团委工作以及课外辅导和学校其他日常活动,时间安排很紧,但对预习作业的品评却乐此不疲.学生们提出不懂的问题,都给予“高度重视”,不但在本子上用特殊颜色的笔勾出来,还抄录在黑板上帮他们“解决”.笔者还鼓励和表扬学生多提问题,因为学问就是问出来的,提出问题是对人的成功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能力.
【案例2】在预习苏科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活动思考”月历问题时,丁悦同学提出:已知2×2的4个数字之和时,我们可以将和先除以2,然后把结果再除以2,最后把结果分别加3、加4、减3、减4就能够找出这四个数分别是多少.虽然他的方法不是最简单的,表述也不够准确,但是说明了他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我给予了大力表扬,并且在其预习反馈上写道:你是一名肯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想法非常好,坚持下去,老师为你骄傲和自豪.
14.初中数学教学预习的策略探究 篇十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预习;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学习中的“预”,其实就是预习。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教材的内容之前先展开预习工作,就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预习中体会到数学内容的精彩。但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及时留下预习作业,学生能够达到理想预习效果的也很少。大多数的学生采取囫囵吞枣的方式预习,有些学生甚至不会预习。由于学生无法做好预习工作,就会导致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想要发挥预习的基本作用,就要重视预习的策略。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必要性
1.了解讲解的基本内容
数学是一门具有非常轻的逻辑性的学科。如果学生无法掌握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就会影响学生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是将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并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掌握不好的部分,然后展开复习。学生可以结合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认真听讲,帮助学生会给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中的弱项进行补救。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编制自己的知识网。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其实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过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会结合需要掌握的时候,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完成预习、复习、理解知识点、课后习题巩固等问题。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会先想办法自行解决,然后再向其他人寻求帮助。通过学生长期的自主预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显著得提升。
3.发现知识的重难点
在初中数学中,每一各章节的内容都存在重点与难点。如果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了解一下重点和难点,就可以让学生在听课的时候找到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听课的压力也会减小,知识的难度也会由于学生之前的预习而降低。由于学生的注意力时间是有限的。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找到重点听、大体听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基本策略
1.重视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
有许多的学生错误的以为,老师上课肯定会讲这些知识,提前预习也只会懂得一些皮毛,对上课没有什么帮助,还浪费时间。他们都认为没有必要在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学生是为了能够完成作业,应付课堂提问而预习,他们囫囵吞枣的看一遍课本,见难就退。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思想。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明白预习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醒学生预习。由于习惯的养成并不是朝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与坚持。所以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平时加以提醒,巩固学生的习惯。再次,老师还要结合学生的状态进行检查。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叛逆的时期,对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通过检查等方式督促学生预习,在不断的督促过程中,学生的预习习惯会慢慢的形成。为了能够提高检查的效率,老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检查。例如,口头检查、收预习作业、网上平台交流等等。
2.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
为了能够保证学生预习的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经过调查,其实初中生一开始都会在老师的号召下进行预习,但是有些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使他们觉得预习的作用不是很大,进而慢慢的放弃了预习的习惯。
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状况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方法。第一,为学生设立一些预习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第二,结合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第三,引導学生动手探究。如果遇到能够动手探究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在依稀的时候亲自动手做一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科学。老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第五,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由于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如果不能够掌握好之前的知识,会影响学生今后的知识。老师在学生预习前可以先引入基础的知识,让学生理解两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的知识等等
3.预习后总结反思
虽然预习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但是每位学生在预习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因此在预习之后要注意对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高效的预习方法总结与反思。老师在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之后,也要结合学生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指出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预习方法。通过不断地总结与反思,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并找出自身在预习过程中不足。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效率会得以提高。通过不断的总结与反思,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预习策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此外,老师还可以让预习的好的学生讲解一下自己的预习经验与方法,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预习活动开展的效果会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老师的教学效率,如果老师不注重引导,可能会拉大班级中学生的差距。因此,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学生的预习加以指导,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通过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亚利.初中数学教学中预习的问题与教学策略分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4.
[2]毕宝清.初中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俪人:教师》,2014.
[3]吴琼.有效预习,变革教学——浅谈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策略.《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
[4]白战虎.论初中数学教学在电教媒体引导下的预习策略.《中小学电教:下》,2012.
备注:总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
15.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十五
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阴沙学校 缪金龙
【摘 要】小学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教师要从预习开始对他们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知识探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前提。在让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从预习的重难点和预习方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快速对新知识进行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预习任务;预习梯度;反馈信息;指导方法
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要使课堂教学实现较高的效率,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并探究简单的知识。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使他们逐渐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预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教材中的重难点通过预习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够促使他们对这一部分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难点,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预习问题指导学生高效预习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要提高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通过学生的深入探究和有效预习,使他们对教材内容初步了解,并把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做上标记,在课堂学习时重点进行谈及,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在让学生进行预习时,不是让他们对教材内容阅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师要使学生的预习取得实效,需要从预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布置预习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预习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要学习的新知识。在设计预习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设计,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究顺利解决这些问题,使预习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对于给学生布置的预习问题,教师在教学新课之间要进行检查,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信息,了解学生没有的部分,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并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把握预习难易梯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展优等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班级中其他层次的学生,根据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问题,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问题,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在通过预习掌握教材内容之后,拓展知识面,深入理解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课外知识,在激发学生探知欲的同时,促使他们全面、综合地发展。对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要让他们独立预习教材内容,并解决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预习,让学生清楚的理解自己的薄弱环节,主动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提高学习能力。对于学困生,在设计预习问题时,不仅要让他们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还要让他们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通过预习问题来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他们构建数学知识体系。通过复习学过的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困生在探究新知识的效率,使他们更多的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预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
1.什么是小数?请你举几个小数的例子。
2.小数的加减法如何计算?请你自己出几道题,并算一算。
3.小数和整数的加法如何计算?请你自己出几道题,并算一算。
4.5.0是小数还是整数?
针对预习作业,学生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完成不同的题目,使预习方式更灵活,效率更高。对于学困生来说,只要回答前两道问题即可。而对于中等生,在解决了基础问题之后,还要试着计算第三个题目。第四题是给优等生设计的开放性问题,主要目的是扩展他们的视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来探究课外的数学知识,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设计出有梯度的预习问题,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促进数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使课前预习取得实效。
三、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来说,在预习过程中要取得较高的效率,光靠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很好的实现。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需要进行关注和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预习方法,并在日常预习过程中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时,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加强学生对数学教学的阅读,通过多次重复阅读,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认真分析例题,体会知识的运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运用。
3.自己动手做一做,让学生自己出几个和例题形式相似的题目进行解决,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科学、有效的预习方法作为指导,让学生的预习不再是进行表面地阅读,而是深入到知识的内部,从对知识的理解到对知识的运用,不断提高预习效率。由于掌握了教材中的一些简单内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中,顺利探究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学习的成就感,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四、收集预习反馈信息,强化预习效果
在预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对预习不重视,他们认为在课堂上还要学习的知识没有必要在课前预习,只要在课堂学习时专心认真就行了。造成这种思想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预习反馈信息不重视,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关注,不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情况的信息反馈。因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还要对他们的预习情况及时了解,以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使预习真正起到促进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了要学习的新内容,同时又能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梳理,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理解不完善的地方,利于学生及时更正。通过收集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教师结合教材中的重难点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环节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给予他们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预习,并在课堂学习中展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收获。
例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上课时,先出了几道笔算题:250×30,108×40,330×2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检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计算330×24时数位对错了,而笔者本来是设想学生会把积末尾的0漏掉,但是这个错误反而出现得比较少,因此马上调整教学设计,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上。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要从预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预习效果,做到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同时要解决学生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有效的预习和高效的教学课堂相结合,使数学课堂顺利进行。
总之,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使他们了解到预习的重要作用,积极地进行预习。同时,教师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提高预习效率,了解知识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在学生进行预习时,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的预习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金宪英。重视预习指导引导自主学习――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之管见[J].宁夏教育,,(6)。
[2]王振梅。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调查与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16.如何预习初中数学 篇十六
一、课前预习效果与学习效率
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关键点的把握比较困难,这一现象就说明了学生对于课本的了解不够,对课程内容没有明确的看法,所以在课堂上只能跟着教师的思维思考和记忆,很难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反馈。这也就使得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难以把握节奏,学生的状态反而让教师更加迷茫,教学效率下降也必然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教师为了改善课堂这一状况,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是学生在课下是否能够按照指导进行有效的预习,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由此看来,课前预习对于课堂学习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确保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到学生预习兴趣问题,放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中心的观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在预习中主动的思考,对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学生的思路不再会因为没有预习而滞后于教师讲课的思路,课堂沟通和课堂反馈让教学活动更加高效。
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相比于制定预习内容,教授学生预习方法更加有效。学生对预习没有兴趣,一方面是对预习内容不了解,很难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思考,另一方面是因为限定了预习内容和过程,学生也会觉得不自由,对预习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方法进行指导,激发学生预习的愿望,消除学生对于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体验“消灭”困难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时,要让学生有目的、 有方法、高效的进行预习。比如,高年级数学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堂教学前引导并鼓励学习进行课前预习。为了消除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抵触,可以通过融合一些学过的知识进行引入,让学生在预习中想一想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如何将长方形转换成平行四边形呢?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敢于去思考,再引导学生的思路慢慢形成概念。预习中要突出知识点和重难点,为了避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转换后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比如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底边的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高的关系等。最后强化预习的关键点面积问题,根据两者的关系,参考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设想平行四边形的计算方法。
三、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预习要求学生预先学习知识,而出于自主目的的学习都起源于思考和问题,有了问题才有了解决问题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有了疑问就有思考,有了思考就有收获,这也是预习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一定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预习过程首先要对负数的实际意义进行引入。学生应当先从身边能够接触的信息中找一些具体的实例,如天气预报中播报冬天温度零下十二摄氏度,写作“-12℃”,这个负号对应于“零下”,而 “零下”从字面可以理解为“低于零”或者“在零的下方”,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是不是小于零的数就是负数呢?”,对负数的概念有一个自我的意识,再结合上课教师的详细讲解,逐步优化对知识的认知,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独立预习的过程中,接触到陌生的知识点,肯定会产生非常多的疑问,这些疑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由进行解答, 学生从中收获知识。但是,在预习中如果不进行独立的思考只等着教师进行解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是记忆层面的。所以说,学生如果在预习中能够对问题进行独立的思考,那么在教师的讲解过程能够更快、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简化了听课的难度,学习效率也有很大的提升。
17.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策略初探 篇十七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策略
预习是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独立学习,让他们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前,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
教师应设计具体明确、以问题形式呈现的预习学案。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不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去总结知识要点,而应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思索解题思路,最终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2)预习问题的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使学生能随着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针对给出的一系列预习问题有所思考。
(3)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相应的预习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一般分为三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1)数与代数的预习问题,可让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公式法因式分解”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整式乘法公式观察总结规律:
①观察乘法公式:(a+b)(a-b)=a?-b?,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是: 。
②平方差公式a?-b?=(a+b)(a-b)的特点:(1)左边是一个 次 项式,每项都是 ,且两项的符号 ;(2)右边特点是 :(3)a、b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其他 。
③因式分解:x?-9= 。
这三个的问题中,前两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知识,后一题难度逐渐提高,当学生成功将“x?-9”因式分解时,也就领悟了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初步过程。这样设计预习任务,既能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升华作用,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图形与几何的预习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来获得数学猜想,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几何证明的基本过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例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预习问题,可以设计为一系列活动:
请你准备一张白纸,把它裁成等腰三角形,并在各个顶点标上字母,其中∠BAC为等腰△ABC的顶角。请你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对折,并画出折痕AD。
①观察以下几组线段和角是否重合:
线段BD与线段CD;∠BDA与∠CDA;∠BAD与∠CAD。
②请用几何语言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BD CD,∴线段AD是边BC的 。
∵∠BDA= °,∠CDA= °,∴AD BC,线段AD是边BC的 ,∵∠BAD ∠CAD,
∴线段AD是∠BAC的 。
因此,在等腰△ABC中,线段AD是边BC的 线和 线,是∠BAC的 线。
③如果对折的是等腰△ABC的底角∠ABC或∠ACB,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吗?
④请用完整的语言。表述你在活动中得到的结论。
(3)统计与概率的预习问题,可以是简单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测量、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现实生活中概率的意义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例如,“事件发生的概率”的预习活动,可参考课本内容,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开展的实验,如单人进行的掷硬币实验或两两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定输赢的实验,并指导学生使用数据记录表及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
二、预习的实施
1.预习的时间安排
为保证学生预习能有最佳的效果和效率,除实验、测量、调查等必须在课外进行的活动,其他预习任务最好都安排在课内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2.预习的组织形式
当预习任务比较简单、难度不大时,让每个学生单独预习。当预习任务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预习、思考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进行合作学习。
三、教师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运用
1.教师检查评价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导学案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对学生预习学案的检查,掌握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对没预习或预习敷衍的学生提出批评,形成奖惩的长效机制。
2.教师围绕“问题”核心展开教学
【如何预习初中数学】推荐阅读:
小学四年级语文应该如何预习07-14
小学一年级新生如何提前预习09-29
如何培育学生早晚自习的预习习惯01-19
初中一年级上册数学预习方法01-16
高中英语课如何做有效的课前预习?08-04
小学数学需要预习吗?怎么预习09-25
初一数学下预习11-18
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12-06
八年级下册数学部分预习提纲12-09
初中语文的预习方法有哪些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