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2024-08-16

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10篇)

1.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一

谈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况与对策

(内蒙古隆泰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阿刀亥煤矿 霍志朝)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的特征,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关键词新常态 煤矿 安全 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新常态的经济环境对煤炭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煤炭企业要在新常态经济趋势下生存和发展下去,除了准确把握和顺应经济新常态的趋势,更重要的是做实煤矿的安全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安全管理仍是煤矿企业不断探索和研究的永恒主题。探索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与煤矿企业自身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对策是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目标的最佳途径。

一、煤炭产业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1.总书记第一次提及“新常态”是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经济新常态是总书记从哲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主要特点是: 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2.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发生的新的变化也将成为常态化,主要表现为四个特征。一是煤炭需求增速放缓。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将彻底扭转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吨的形势,煤炭需求增速大幅度放缓将成为总量变化的新常态。二是超前产能与库存的压力加大,“十一五”以来煤炭建设投资总额近3万亿元,产能建设超前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未来一个时期煤炭市场消化煤矿超前建设产能,消化煤炭库存,实现煤炭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三是环境制约的强化作用加强。随着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任务十分艰巨。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艰巨。多年的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建成了一大批现代化煤矿,大煤矿、大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构调整难度加大。

二、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随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新的常态,煤炭产业新常态下煤炭企业普遍要面对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产能过剩带来的企业生存空间受限。由于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和超前产能双重压力,导致煤炭 行业产能明显过剩,致使煤炭市场价格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出现了断崖式下滑,也直接挤压煤炭企业的生存空间。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煤炭企业破产、企业重组频繁。尽管多年的资源整合与兼并重组,淘汰了一大批小煤矿和落后产能,但是煤炭产业新常态要求煤炭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煤炭行业优胜劣汰;通过企业破产、煤矿关停淘汰一批资源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产能。因此在近一段时期内煤炭企业重组、煤矿关停及复产将相当频繁。三是倒逼着企业在创新和管理方面下真功夫,在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方面找到有效途径,在留住和培养人才方面做足功课。煤炭企业经历黄金10年,在技术和管理方面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多数矿井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式增长为主,在企业内控、精细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管理体系。经济新常态将倒逼企业补上这一课。

新常态下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将主要体现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政府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监管将更加严格;二是由于煤炭行业整体产能过剩,煤炭市场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受煤矿企业经济效益影响,煤矿安全投入资金没有保障;三是煤矿破产、重组、产权交易等情况将成为常态化,煤矿不正常、不连续生产会导致煤矿安全管理的间断性、煤矿在某一段时期出现管理机构和专业技术机构不健全的可能。四是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及有经验的操作员工流动性加剧,煤矿安全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流失。

三、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对策要在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准备把握企业特点及充分认识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和形成的。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安全对策即要科学审视和把握煤炭行业的新常态,又要认真分析和企业自身在新常态下安全管理现状,从而采取有效的管理对策。

1.准确把握煤炭行业新常态的趋势,主动创新安全管理。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通过竞争去产能、煤矿企业通过创新管理求发展也将成为常态化。因此要结合煤矿企业创新管理,准确把握煤炭行业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把握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法律要求,仍要树立和坚持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方针,创新安全管理先行,为企业生存、发展奠定基础。

2.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矿井安全水平。煤矿每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安全管理水平跨跃式提升,比如单体柱替代木支柱、综采替代普采。过去煤炭行业的黄金10年,通过国家强制淘汰落后装备和煤矿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煤矿的装备水平得以改善。但由于受传统观念限制,装备应用水平良莠不齐,有些装备水平远没有发挥出来。在新常态下,煤矿管理者应该创新管理思想,挖掘现有装备和存量装备技术潜力,在煤矿企业新常态经济条件下提升矿井技术水平,依靠技术进步提升矿井安全管理水平。

3.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企业生存的关系,确保新常态下安全资金投入。新常态下政府对煤矿企业安全监管更加严格,政府对安全事故的零容忍将会使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优先保证安全资金投入,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常 态下煤矿企业安全资金的科学使用和管理更显突出,因此应该创新安全资金的使用管理,改变过去粗放式的资金管理方式,科学评估安全资金使用必要性和效果,全程跟踪安全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安全资金的效用。

4.保持矿井安全管理的连续性。矿井停产及复产、煤矿企业重组、煤矿产权交易等都会造成煤矿相关专业管理中断,矿井安全管理也会随之中断,中断的安全管理会埋下隐患。矿井出现停产及复产、企业重组、煤矿产权变更等情况时,要针对煤矿不同生产时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管理中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交接、查阅资料及专业人员过渡等措施确保各专业有序衔接,保持矿井安全管理的连续性。

5.煤矿企业管理、专业人员及成熟的操作员工流动性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容易忽略的问题,但近一段时间内也将成为煤炭行业新常态。煤矿企业管理和专业人员,也包括一些岗位上成熟的操作员工的流动性会使煤矿专业技术管理出现“隐性中断”,从而导致煤矿安全管理链条上出现“隐性中断”,为安全管理埋下隐患。因此新常态下煤矿安全管理要重视新常态下企业员工流动性的问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常态下培养人、留住人、培养一支稳定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为煤矿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目标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要认清形势,把握趋势,认真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企业安全管理现况,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实现安全生产。

2.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二

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 我国经济呈现出了“新常态”。新常态下贸易自由度提高, 市场更加开放, 信息更加透明, 竞争者增多, 这就要求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也要有所改变, 以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

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动力将更多的依靠于新型技术、人才质量和管理水平, 依靠创新驱动其稳健发展, 而面向企业内部、着眼于未来经营效益的管理会计, 在助推企业管理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新常态经济下, 把握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探讨适应新常态的管理会计发展模式变得十分必要。

二、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特征

1. 基于战略视角的思维方式

新常态下企业要提高经营效益, 就需要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 立足战略层面制定目标、选择策略。 (1) 整体观。不仅关注本企业内部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 还应关注企业所处竞争环境的相关信息。 (2) 长期观。应更关注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关注企业长期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3) 适应观。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一种非程序性和不确定性决策, 其实施和控制也具有复杂性, 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也应不断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 提高会计信息的战略相关度。

2. 基于外向型信息系统的预测决策

新常态下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这就要求预测决策中的分析对象不能局限于企业自身, 而应扩展到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中, 建立一个外向型的信息系统, 对竞争对手及企业所处的产业价值链进行分析评价, 考察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外向型信息系统, 对产业价值链的结构以及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分析, 优化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运用战略性的预测与决策, 调整企业的战略部署, 改变企业的劣势地位。

3. 基于结构调整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管理会计的职能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职能, 只有通过人的行为, 才能发挥管理会计在经营决策、创造价值上的作用, 所以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当前, 我国会计人员队伍结构失衡, 基于财务核算的财务会计人员众多, 具备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为适应新常态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要, 会计人才培养结构必须尽快调整, 传统的“操作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向“管理型”、“创新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4. 亟需专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目前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设置的, 大多是核算和反映过去的信息, 只能用于事后决策。而管理会计侧重于对未来信息的分析, 以进行事前、事中的决策, 不仅需要财务信息, 还需要市场、人力资源等各类信息, 不仅需要定量数据, 也需要某些定性数据。虽然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运用已经较为广泛, 但是专门的、成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尚不多见, 随着管理会计的日渐兴起, 亟需专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

三、新常态下的管理会计发展建议

1. 精细化管理会计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式下, 实行精细化管理对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适应新常态具有重要作用, 管理会计也势必要走向精细化之路。精细化的管理会计主要包括财务预算精细化、成本管理精细化、人资管理精细化、资金管理精细化、财务报告精细化、工作流程精细化等方面。其中, 精细化财务预算以企业总体运营战略规划为基础;精细化成本管理从成本的规划、控制和改善着手;精细化人资管理包括个性的人才招聘、精准的人岗匹配、全面的绩效考核等等;精细化资金管理可以从建立资金池、由财控中心统一调度来进行;精细化财务报告力求做到报告全面化、动态化、实时化;精细化工作流程包括对现有流程的优化和再造, 通过不断地消除流程中的浪费活动、减少非增值活动, 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互联网+”管理会计

互联网+精细化管理会计的新模式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升级的重要探索, 大数据、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企业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型, 电子商务、财务共享、管理会计的企业管理新格局正在形成。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共享必将带来信息安全问题, 管理会计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后,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中, 企业的绩效考核是否完善决定了部门和员工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 关乎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大数据的融入也将很好地解决员工的绩效考核问题。大数据的信息既包含生产额、销售额、工时等定量数据, 也包含其他各种形式的定性数据, 为公正、公平、公开、全面、精细地考评员工绩效提供数据支撑。

3. 融合财务共享服务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无纸化的电子支付方式, 使得资金数据变得动态化、共享化, 不仅可以对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共享, 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实时地对外公开。同时, 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间与企业内的组织界限, 可将处理的会计信息及时传递到有关部门, 为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持与便捷的沟通反馈功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 简单、重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集中、统一处理, 与决策相关的事项则被剥离出来, 使会计工作从重核算向重决策拓展, 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4. 推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首先,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 从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入手, 鼓励企业和各级会计机构进行管理会计人员培养工作。其次, 企业加强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度, 加快建立管理会计组织机构, 为管理会计人才提供岗位需求。另外, 高校及培训机构作为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 应健全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加大管理会计师资力量, 在教学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 将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融合, 促进人才培养的加快进行。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 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限于本国企业, 转变为全球化的竞争, 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管理会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助力企业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竞争力, 更好地适应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周莉.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管理会计工作的思考[J].科技视界, 2015, (12) :220.

3.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探究 篇三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管理;创新;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GDP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变,由原来的依赖增加数量转变为现在的注重质量,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常态。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如果不进行改革创新,继续沿用落后的管理方式,将会导致企业出现抗风险能力弱和管理滞后现象的产生。因此,必须要促进企业管理创新,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要求。

二、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企业在早期主要是从事简单的加工贸易,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应该将科学技术融入到企业发展中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没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在运用传统的生产加工方式,没有将产品创新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无从谈起。并且对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掌握也相对有限,没有掌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较大阻碍。造成企业发展稳步不前的主要原因就是管理机制存在问题,创新能力较弱,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竞争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经营管理陷入困境。

三、新常态下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1.提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塑造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的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当前企业的各项工作都由企业的领导来决定,关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要将培养和提升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作为企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有:创新人员调配、创新资金管理、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要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家的能动性,通过促进和协调各方面的资源,来帮助企业完成创新实践活动。将企业创新精神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来,实现对企业文化的创新,对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产品创新意识,满足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当前,市场经济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产品质量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创新,促进了新产品开发的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决策灵活性较强和决策速度快的特点,展现出自身的优势,以便能够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投资策略,研发出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还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来占领市场份额,强化企业的品牌战略,引导消费者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在保证企业市场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企业还应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将科学技术融入到产品创新中,促进产品设计和质量管理创新,强化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3.强化市场创新意识,扩大企业市场范围

企业要明确市场发展目标,进行及时、准确、学科的市场开发。企业应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对竞争对手的发展情况进行掌握,并对两者进行有效对比,来制定出合理的市场发展目标。当前,企业要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当前市场进行细分,创新市场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创新模式,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应该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市场创新意识,转变市场经营管理理念,加强经营管理创新,顺因市场主流发展方向,以便占领广阔的市场。

4.加大创新力度,拓宽企业资金来源

为促进企业各项管理创新,需要确保企业的监督力度,强化企业的管理职能,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科学配置资源,帮助企业更好的开展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创新项目计划的实施,推进企业创新落地见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沟通,建立良好的金融信贷关系,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促进企业融资渠道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企业常会受不利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发展面临许多问题,阻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必须要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重视创新,实践创新,促进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得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韵涵. 新常态下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论,2016,01:34-36.

[2]苏开春. 新常态下企业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思考[J]. 党史博采(论),2015,02:53-54.

4.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四

一、现阶段经济状态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态被定义为“三期叠加”期,即经济增长抵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三个发展”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一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二要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三要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是对现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遵循这三个发展规律呢?这需要把握“三个点”:一是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二是要兼顾当前与长远发展的平衡点;三是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

三、(一)适应新常态,以新思路谋划新发展

提出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意味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放缓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式增长变成创新和消费驱动增长,同时改革所伴随的风险压力加大。我国大企业应客观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正确判断新常态带来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适时进行自身调整,以适应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思路决定出路。企业应主动调低对宏观经济增速的预期,放低自身增长目标,确立与宏观经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发展规划,避免因追求过高增长速度而进一步加大库存与产能过剩压力。加快发展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应尽快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技术优势取代低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成本与低环境成本优势,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附加价值,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大企业应重新审视高速增长阶段的发展历程,不断优化公司治理,规范内部管理,确立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相适应的战略定位与运营模式,放弃长期以来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和营收增长的以量取胜策略,未来新增投资增速将持续放缓,兼并重组将成为企业扩张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充分抓住当前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带来的机会,以核心竞争优势为基础,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加快推进跨国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做大做强做优企业,建立起大中小产业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等重要领域加强布局,努力保持科技前沿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我国大企业应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通过创新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增强产品竞争力,进而拓展盈利空间。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完善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大企业应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当今世界是以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今天大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时代背景。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因技术含量不高,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虽然近年来在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重点行业信息化程度逐步提升,但总体信息化的水平仍然不高。第一,我国应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顺势而为,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大力推动传统工业向智能工业转型。第二,要以智能技术开发为动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第三,要主动适应生产方式变革,围绕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我国大企业尤其应高度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现代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之后,后工业化的到来会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目前,我国制造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渐转型升级到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加。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应按照制造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第三方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会沿着“衣食-

住行-休闲娱乐”的路径进行演进,与医疗保健、娱乐等新兴现代生活服务业支出比重将迎来爆发期。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在一些发达经济体,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占GDP的比例超过17%,成为服务业的主体,其他OECD国家一般也达到10%左右。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健康服务业蕴含的投资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我国保险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有巨大差距,相关企业应推动公众转变观念,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同时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加快培育我国人寿与财产保险市场,做大做强相关企业。

(五)着力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着力提升领导力国际视野,培养和吸引国际化经营人才。成功的跨国公司的领导力一般必须具备三大素质:远见卓识、包容开明、管理执行。着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产业链分工地位和控制力。不断完善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国际化经营绩效考核机制及相应的人才晋升和流动制度,同时应理顺风险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制度和机制,推动管理规范化和监管常态化。不断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国企业首先要突破原来固有的模式和观念,注重管理手段细化、标准化的建设,创新思路,寻找更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机制落实集团战略,创造价值,把控风险;同时也要借鉴成熟的跨国公司的先进做法,结合中国企业的特色和管理优势,创新出适应中国企业发展的全球化运营和管理模式,将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实现国际一流企业的愿景。新常态下企业如何闯新路?

●新常态下,企业要去除高发展速度的迷信,降低发展的浮躁心态,以市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而不是生产商为入手,改进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创新,以内涵的发展和发展的质量在竞争中取胜。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势必对中国未来宏观政策的选择具有方向性和决定性的影响,一是宏观政策告别常态的调控和刺激,二是告别货币推动型增长模式。企业要学会适应新常态,创造经济发展的新辉煌,就必须找到新的着力点。

第一,以质量效益为基石。基于新常态的认识,政府将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把高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目标,也不大可能通过强刺激政策使实现的增长率明显超过潜在增长率,但对发展质量却十分看重。因此企业今后不能要求太高的增长率,务必保持发展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即保持企业发展正常速度的心态,不能一味地追求企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盲目地以扩大产能为发展模式,遵循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企业并不是以其产品数量为准,而是要以产品质量为准。同时积极地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不能完全靠借钱企业就能发展、就能获利,只有以质量效益为基础,才能做强做大。

第二,以消费市场为导向。市场在不停变化,企业的行为、判断、战略路径要随之变化。新常态下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面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机遇,以消费市场为中心,以消费客户为导向。按常规算法,一家企业若保住5%的稳定消费者,那该企业的利润至少会增加25%。因此,企业的落脚点也应在于使消费者满意,只有掌握了“消费者满意”这个原动力,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企业要以消费市场为导向,就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引导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第三,以创新为核心能力。新常态经济的发展动力是创新驱动。为适应新常态,企业应该有一种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根据自己的产品,根据技术进步程度,就能够占领市场。按彼得·德罗克的理论,创新可包括产品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社会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指产品或服务的创新,这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产品创新,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主要是服务创新;管理的创新指制造产品与服务,并且将它们推出上市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与活动的创新。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往往因环境情况和被管理者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创新。社会的创新指消费者行为和价值的创新。以多种新式的创新去迎接市场的挑战乃至起到引领市场的作用,靠企业自身的能力

和活力取得竞争的优势,这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健康的新常态。商业模式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商业模式被视为统领技术、品牌、资本等内部资源、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企业决胜未来的重要筹码。

如今,面对雄心勃勃的创业者,风险投资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必定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确信,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一半。然而对于什么是商业模式,人们却未必了解。硅谷最著名的风险投资顾问罗伯森·斯蒂文曾对商业模式做过形象的解释:“一块钱,通过你的公司绕了一圈,变成一块一,商业模式是指这一毛钱在什么地方增加的。”简言之,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赢利的途径和方法。

失败的企业各有不同,成功的企业却大体相似。因为成功的企业有着相同的基因,即合理的商业模式。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商业模式比高技术更重要,因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每一种商业模式,都是特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模式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砝码。

有资料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创业型企业的失败,23%是因为战略的失误,28%是因为执行的问题,而高达49%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当前,世界经济缓慢恢复,企业面临诸多问题——成本上升、销售下降、要素制约、利润减少、库存增加。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改变。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以全新的商业思维、全渠道的运营体制,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已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如何进行商业模式转型,把握新时代下的发展先机,成为我企业面临的发展新课题。因此,正确解读商业模式,对企业的生存与持续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转变战略思维模式、创新企业赢利模式提供借鉴。让新产品快速占领国内外市场新领域

目前,该公司现正与华彩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制定2014-2020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战略制定,进一步优化各种战略资源和商业模式,规划战略路径,确定战略目标,确保公司健康快速发展。

寻求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最佳路径

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技术、人才,既解决了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环保法规等诸多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市场销售,也获得了并购企业的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科技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

只有“科技强企”,才能牢牢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推动企业实现由大到强的重大转变。该公司实施“科技强企”战略,进一步调整发展战略,确立了新的四大板块,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突破方向。

企业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

点,通过转变投资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三大模式,促进企业转型发展迈上了新台阶。通过转变投资模式,打造了旅业、健康、金融、酒店管理四个板块,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通过转变盈利模式,实现了虚拟经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了企业盈利水平。

今年,团将重点抓好财务公司、科技平台、市场融资、债券发行、兼并重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等八项任务,提高王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上缴税金亿元,打造一个升级版的新三鼎。

“跨界发展”促企业转型升级

企业跨界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和思维,创新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迅猛速度,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门缝正在裂开,边界正在打开,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的商业系统正在形成,跨界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一些产业客观上也需要其他产业的优秀企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集团积极探索跨界发展,从现代制造业开始,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文化艺术与教育领域都进行着跨界探索。其成功的背后,决不是盲目跨界、盲目进入陌生的领域,而是理性跨界,是基于对行业机会的研究,是对“彼界”商业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更是基于对企业资源能力的分析和新商业模式的系统设计。因此,独特而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实现跨界“跨过去、跨得好”的基础,既分散企业的战略风险,还可以不断探索新领域,发现新的蛋糕,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以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发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文化艺术与教育四大板块。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商业模式。

现代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延伸。以石化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板块形成了从传统炼油企业向炼化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格局。该公司本着“炼化板块保持适度加工规模,向做强做优方向发展;加快化工项目建设步伐,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的战略,实施投资50亿元的高等级道路沥青项目、轻油改质制芳烃及配套设施、低硫含酸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和柴油改质及干气制氢及其配套项目。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公司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保障油品质量前提下,公司提出注安全、重服务的发展策略,组织“安全万里行”活动。

现代农业,参与土地流转,打造现代农业标杆。该公司着力于促进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人化建设,打造新型农业连锁服务模式和现代农业产业园。2012年3月投资5153万元,注册成立山东博华高效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文化艺术与教育,提升企业文化底蕴,二、对旅游业认识

旅游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具有直接消费动力、产业发展动力和城镇化动力的三大动力效应。浙江旅游,正变得精致高效。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展,各要素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

产业链。

旅游业是一块关联度超高、产业链极长的“超级大蛋糕”。

四、新常态下企业医院如何成长

在新常态下企业医院的发展必需转换发展模式。企业医院的发展战略应从粗放式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发展,从自主式发展转换为融合式发展,从提供单一服务模式转换为多维度服务模式。但是,对于企业医院来说,由于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如何在新常态下进行发展,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经济新常态是一种经济增速的放缓;从本质上来看,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动力的切换和制度环境的改变。在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GDP的80%以上。可以预见,新常态下我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必然发展趋势。作为第三产业的医疗服务业,在新常态下也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对于企业医院来说,由于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在优质医疗资源占有量较少、经营理念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如何在新常态下进行发展,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新常态下的机遇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企业医院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契机,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医疗保健行业继续快速增长

在新常态下,我国将逐渐迈入后工业化时代,我国的后工业化进程正沿着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进行传递。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向后工业化时代进展的过程中,医疗保健业的增长速度都是超越所在国GDP的增长速度。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到80年代初期的20多年中,医疗保健业的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都是以超越GDP的速度进行增长。

2、人口红利结束医疗需求增加

我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益于庞大的人口红利,“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使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对于制造业来说,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但是对于医疗服务业来说,却意味着医疗需求的逐步增长,同时也意味着企业医院如何进行发展模式的转换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医疗需求。

3、需求结构调整带动消费升级

新常态下的明显特征是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重点表现为: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收入结构中的企业收入占比明显下降,居民收入占比明显上升。

居民消费的升级,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对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居民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的诊疗,更多的将是疾病的预防与康复以及疾病诊疗的质量。这也就要求医院为患者从过去所提供的单一疾病诊疗模式转换为多维度的服务模式。

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

笔者认为,在新常态下企业医院的发展必需转换发展模式。企业医院的发展战略应从粗放式发展转换为集约化发展,从自主式发展转换为融合式发展,从提供单一服务模式转换为多维度服务模式。

1、集约化发展

集约化发展,要求医院的管理从粗放转向节约、约束与高效,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的有效调控,将成本与质量管理相结合,最终获得效益价值的最大化。

当前医院产业的发展还大多停留在盲目无序的扩大规模阶段,以至于国家卫计委不得不屡次发文“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在现行的按项目付费的医保支付模式下,医院并不注重成本控制,所做项目越多收费也就越多,医院也就有更多的扩张动力。据统计,大型公立医院(床位数大于800张)的数量从2003年的206家增长到了2012年末的1032家,年均复合增长率22%,而同期9年间全国医院数量只增长了39%.美国医院在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医保控费之后,激发了医院自身改革动力,医院开始注重规模经济而不再盲目追求扩大规模(在美国和英国开展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医院的床位数在200张以下以及600张以上会产生低效率现象),通过各种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从而增强了医院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随着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与健康需求的增加,客户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的服务质量可直接体现出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医院的设施环境、技术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作为医院的品质形象体现,同时也是集约化管理模式效果能力的有效评价指标。

2、融合式发展

对于企业医院来说,融合式发展有三个含义:第一是人才的融合,第二是医院间的融合,第三是资本的融合。

人才的融合--企业医院的发展大多受制于人才的匮乏,如何高效地获得人才,则是决定医院能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才的获得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一是作为全职人员直接引进学科带头人;二是以院际间协作方式进行合作,带动其相关专业发展;三是与具有较高技术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的专业机构(如大型医院或医疗专家/团队开设的医院咨询管理公司等)进行学科共建,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做到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

医院间融合--医院间的融合发展包括:一是通过并购方式组建医院集团,对外部民营医院的并购,可以实施多元化的股份制;二是以契约型方式促进医院发展,契约型方式又包括医院托管、医联体、对口扶持医院、松散型医院集团等。

资本间融合--企业医院只有通过多元的产权架构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才能够改善医院治理结构和提高运营效率。多元产权结构的实现,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下,企业医院能够有效地进行不同资本的融合,可以将民营资本、员工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不同类型的资本融合在一块,充分做到各路资本为我所用。在混合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混”而“混”,否则只是“混”而不“合”,“混”是基础,“合”才是关键。

与单一产权相比,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更能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增强活力。产权多元化的目的在于转变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现代医院制度,通过无形之手让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各种所有制资本相结合的内在要求。

3、多维度服务模式

随着居民的卫生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医院的功能正在从单一的疾病治疗向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全程服务模式转变。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要求医院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多维度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但涵盖了现有的疾病治疗服务还包括疾病管理服务、移动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等。

疾病管理服务--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是由于发病原因的改变,这一模式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十年前有慢性病导致的患病率是39%,新发疾病的患病率是61%.在今天这一结构已经发生逆转,有慢性病导致的患病率已经达到61%.据统计,在美国80%的医疗费用被用于20%的慢性病人群。如何减少慢性病人群比例以及延缓慢性病人群的发病,已成为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这也给医院带来了新的要求和发展机会。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疾病管理目前已成为一项常规的医疗服务,它支持医生和病人建立一种交流的合作模式,医生可对病人进行医疗知识教育,帮病人改变生活方式,以此来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蔓延,并有人对医疗过程和结果进行持续评估。

移动医疗服务--移动医疗是指提供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或健康信息和服务。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已经发挥出愈加重要的作用,通过移动医疗服务能够帮助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让医生更便捷的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管理和追踪随访。在效率提升方面,可以通过移动医疗服务更好地平衡与安排患者的就医时间,缩短患者的导诊与候诊等待时间等。

康复医疗服务--我国现有8300万残疾人和2.7亿慢性病患者,他们的康复医疗需求已经远远超出现有医院的服务能力。康复医疗目前作为医疗服务领域的蓝海市场,企业医院应通过融合社会资本,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疾病治疗领域向后延伸。

五、“新常态”下的增长战略

中国企业以往的增长模式往往是通过现金流放大经营规模,因此获得资产溢价,再通过资产溢价进一步融资获得更大现金流,周而复始。但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成本高企资金短缺的“新常态”中,伴随着去杠杆化和资产贬值,旧模式开始失效,在这样的“衰退”环境中如何取得新的增长?

不确定的挑战

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与滞涨博弈、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外,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外部环境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全球化和技术发展带来的渠道差异。

首先是销售渠道的差异。随着互联网线上交易出现,交易渠道越来越多变,但在线上销售模式孰优孰劣仍不确定的情况下,选择何种模式、如何规划投资回报,都是企业面对的艰难抉择。

其次是信息渠道的差异。中国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价值的比较是在全球范围内即时进行的,因此那些反应速度和质量水平停留在旧时代的企业遭遇挑战是必然的。不仅如此,口碑传播的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消费价值会很快被发现,而期望隐瞒过关的侥幸心理很快就会遭遇惩罚,这同时让那些拥有一定优势的企业不敢怠慢,因为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产品、服务都会很快被复制。

再次是资本渠道的差异,由于中国市场的需求旺盛,全球资本快速介入,使中小型企业通过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得所谓的成功企业消亡的速度大大加快。因为商业环境变化太快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快速反应。

需要指出的,还有社会发展与消费习惯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日本著名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M型社会》中描绘了美国与日本社会发展的特殊形态——中产阶级走向消亡,而高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扩大。

首先,快时尚品牌的定位创新极好地契合了细分市场需求。其次,善于运用先进管理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再次,高度关注组织创新能力。重新定位因时而变

首先,关注细分市场需求的变化,并通过精确定位和创新提供更高的品牌价值。

其次,关注新经济模式,并积极参与。再次,加快组织建设,重视创新和效率。

通过资产溢价获得增长的模式已遭遇挑战,我们必须回归商业常识,通过创新、效率来获得竞争优势。过去,本土企业决策层的精力大多在思考如何扩大规模、平衡利益、资本运营,新环境则要求决策层更多关注细分市场的微妙变化,让渡部分权力,并通过打造平台来培养核心团队,关注运营细节并从中改善效率水平。这要求决策层提高学习能力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对很多习惯了赚快钱的老板们而言,这可能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最后,加强企业风险控制与管理。为了应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出现的不确定性,本土企业有必要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保留更多的运营现金,减少负债都是有必要的。而

5.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五

洪柳

摘要:2014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因此地勘单位的发展也需要适应新常态。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也需要根据新常态的特征不断调整,支撑整个地勘单位发展。本文分析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关键词:新常态;地勘单位;企业文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为此,地质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和任务,地质工作需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去考量。地勘单位只有了解新常态的特征,适应新常态,才能找准未来发展突破口,开创地勘事业新局面。企业文化作为地勘单位发展的指导思想,尤其需要根据新常态的新特征,融入创新元素,才能为地勘单位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地勘单位面临的“新常态”

近几年来,一方面整个矿业行业和地勘市场已经结束了黄金发展期,开始下行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地勘单位自身的调整和变革也在不断升级,内外夹击下地勘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地勘经济近期呈现下行趋势,但长远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

自2013年开始,国际矿产品价格开始高位震荡下行。截至2015年5月,全球矿业活动指数(PAI)已跌至41点,达到近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指数价格也几乎下行至近三年来的最低点[1]。全球矿业形势下行的影响下,地勘市场也开始萎缩,2014年全球固体矿产勘查跌至114亿美元,跌幅达26%,我国地勘投入415亿元,同比减少10%[2]。地勘经济走势低迷,地勘单位效益也下滑明显。然而短期内地勘经济的低迷并不意味着就会一直陷入低谷,一方面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它对于经济的发展又是刚醒需求,因此对这些资源的勘查以及发现新的可利用资源或能源成为地勘单位长远的课题。

(二)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地勘单位需要寻求新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因此经济发展方式逐渐向集约型过渡,推动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地勘单位要适应这种发展方式,不仅要利用新技术提升勘查传统资源的效率,还应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向深部找矿、海洋地质勘查、新能源及油气类勘查类服务延伸,创造新的增长点,实现持续发展。

(三)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是大势所趋

为顺应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的需要,地勘单位最开始作为原地质矿产部管理下的地质找矿事业单位,采用探采分离体制,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地勘单位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后,1999年出台了有关“地勘队伍属地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一系列举措,地勘单位开始“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再到201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分类改革,大多地勘单位被定位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虽然这么多年来地勘队伍一直进行改革,但是体制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性变化,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面对越来越多进入地质勘查行业的民营企业和矿业公司,地勘单位的竞争优势越来越薄弱。只有完全事企分开,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获得发展的新机遇。

二、新常态下地勘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同样也面临新的发展机会。企业文化作为一个地勘单位发展理念的精髓,体现了其核心价值观,应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发展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

(一)树立领导人的企业家精神

企业文化是一个单位凝聚力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领导人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整个企业文化构建源泉,因此领导人领导力文化对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地勘单位面对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领导者更应当具有超前和创新的思想,具备诚信、敬业精神、合作意识、防范风险及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在新常态下,领导整个单位所向披靡,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培养企业创新文化

创新精神能够激发职工热情和积极性,投入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中。创新文化对员工行为方式和工作效率起到积极作用。地勘单位由于长期受“铁饭碗”、“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和工作的责任感、积极性远不如民营企业中的员工,新常态下,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尤其需要这种革新、创造的精神,才能够突破现有思想僵化的束缚,发掘企业的自身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单位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的创新文化更是一种突破式的创新,需要地勘单位从根本上改革现有体制机制,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视野开拓新市场,由此才能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发掘机遇,实现华丽转身。

(三)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制度作为企业文化执行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形成合力。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地勘单位目前的改革目标是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勘单位实现改革目标的关键措施。但由于地勘单位特殊的历史背景,新常态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应理顺关系,事企分开,同时明确产权关系,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发展和稳定。

总之,企业文化是地勘单位发展的源动力,新常态下,地勘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地勘单位所处经济趋势、行业环境、内部需求相适应,这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领导人企业家精神的树立,培养单位企业创新思想,建立现代地勘企业制度则有利于地勘单位在新常态下快速适应新环境,增强全体职工凝聚力,形成单位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6.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六

(兖矿电铝南屯电力分公司 273500)

摘要:在国有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国有企业不断的进行改革,相关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也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而笔者在本文中对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出了几点个人的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国有企业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前言:

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我国社主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的转型,还需要加强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进而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有企业应该对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加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促进其实效性的提升,将其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观念要进一步的加强

我国国有企业不断的创新和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有助于促进企业进一步的发展。不过,有一部分的国有企业在现阶段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面对日益严重的边缘化和弱化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不挣钱,看不到效益”的想法在很多的企业员工中都存在,甚至是有一些领导也是这么认为的,没有深入的思想认识,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自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员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度一定要有所加深,充分的重视起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领导人员的思想观念会对其造成直接的影响。随着不断调整的社会利益关系和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员工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针对于存在的这些新问题,相关领导者要不断的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并将其应用到实践的活动中,所寻找的方式方法必须要与时代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将传统的思维模式彻底的打破,树立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思想观念。面对时代的发展,领导人员需要不断的调整自身的脚步,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积极的学习,充实自己的学识,促进自身思想政治工作意识的提升,并高度的重视思想理论建设,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此之外,领导人员的指导作用还需要充分的发挥出来,对企业中的一些先进文化进行大力的发展,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并不断的培养其创新能力,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内容要进一步的创新

政工人员需要将自身的传统观念有所转变,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思想政治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与企业的文化、经济效益及安全生产等一些内容相结合,领导人员应该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对职工的具体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对存在于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与此同时,在对相关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政工人员还需要对工作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思想工作者在对教育内容进行传递,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使用的工作方式和思想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对有效科学的方法加以利用,有针对性的进行,与员工之间进行双向互动,最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目?说氖迪帧F笠翟谑导实墓ぷ髦校?需要将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创新,对员工的思想变化情况有具体的掌握,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国有企业需要创新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有更多的平台适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而在开展的过程中,应当将网络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对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拓展,所创新的新工作形式要与现代信息特征相符合,对内部政工网要进行完善的构建,将一些先进的理念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对一些先进的人物事迹加大宣传力度,例如,宣传一些乐于助人、吃苦耐劳、一心为公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加以宣传,将政工网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有所增强。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对互联网的利用,构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与职工之间进行亲密的互动,对职工的日常工作和思想变化有详细的了解,尽可能地帮助职工解决所遇到的不同问题。不仅有助于促进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而且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也可以得到有效地扩大,进而推动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将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获取更多传播思想的先进渠道,使社会的各界人士都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高度的重视起来,最终取得有效的效果。

结束语:

在新形势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和国有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一步的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含义和作用,对工作模式、载体及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进而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7.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七

生产成本主营由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雇佣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组成。而在近年发展中,受到原材料、物流与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影响,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只有不断强化生产成本控制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盈利目标。但是,在近年来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成本控制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关注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案,了解其存在的具体问题。

很多企业采用作业标准化、更新设备等手段进行生产成本控制,这对于改善效率和降低成本有利。生产作业由设计—采购—生产—检验四个环节组成,其中生产成本的控制核心在于生产环节,该项成本控制通过对生产中单位产品所需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指标设定,影响采购及检验程序,形成对作业链的整体成本控制。

在制造型企业发展的不同生命周期,企业需要围绕不同的生存发展特点对战略进行调整,以确保成本管理的战略符合实际需求,可以真正达成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目标。在最新阶段,制造型企业必须面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些新的问题,结合行业发展环境及企业自身的需求对战略成本进行改进。

2 新常态下制造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目标与要点分解

经济新常态下,国内主要制造行业发展变动非常显著,以机械制造为例,我国市场经济逐步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发展的转换新常态,在这个前提下,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逐步呈现低增长、低收益、低价格和高压力的特征。在这个背景下,国内的机械制造生产产量仍然增长,但是行业的主要投资仍然集中在大规模生产与固定资产方面,对于科技、环保等的创新投入不足。新常态下,机械制造企业都必须重新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注重抓技术、业态和商业模式的转变,逐步实现对产能的调整、对成本控制的同时降低排放等的基本要求。新常态下制造型企业需要重新分析价值链、动因等:

第一,在2015 年12 月之前,国内制造行业的总体亏损持续出现,并且截至3 月25 日,包括制造型企业在内的制造企业订单不足而库存激增的问题突出,一季度亏损已经确定。在这个背景下,必须明确成本管理已经不单单局限于生产过程,必须更多的协调解决订单少、存货多、亏损大的相关问题。

第二,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需求的疲软和产能过剩矛盾在制造市场仍然存在,并且由于铁矿石价格下降等因素也会影响市场竞争。2015 年及未来一段时间,制造行业的工业需求将必然下降,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开发等市场进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减量发展将会成为制造行业的新常态。

3 新常态下制造型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改进的具体建议

3. 1 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改进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思想基础

战略成本管理也就是从企业战略层面,对成本进行分解,进而配合企业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案,形成一系列成本管理体系。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更需要配合企业战略转型等管理需求,只有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能符合新常态下企业竞争环境与企业发展需求。战略成本管理意味着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手段的全面性和战略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制造型企业彻底改头换面,摒弃僵化老式的管理模式,沿着制造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线索,在成本的事前管理方面加强预测、决策的规范性建设,提高事前管理的效率和功能; 按照科学精准的标准来制订管理计划以及基础战略成本管理流程,清晰地阐释每一环节的核心,并同时加强现代化管理手段,依托信息化和高科技提升制造型企业管理效率,从而有效地提升整体竞争力; 注重每一细节,制定配合与制造型企业战略的成本管理内容,同时实行制造型企业成本的控制和竞争力的提升等目的,真正符合标准的完善战略成本管理。

在战略成本管理中,企业应该恰当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包括: 在供应链管理机制中强调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与技术运用,基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全过程的价值链分析,强调集中管理与过程协调。既要综合分析上下游相关各方的利益,又要用全面眼光审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全面的战略观。从制造型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角度上,设计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体系,逐步开展以客户为核心,精细化管理、精益生产的供应链系统,系统内部注重以客户需求分析为指导,开展与生产成本管理相关的上游 采购与下游营销的系统分析,控制采购规模并拓宽销售渠道,这就能够比较好地提升成本运转效率,并提升企业战略竞争力。在生产成本管理全过程中,企业必须强调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借助目标集聚方案,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塑造经典进而提升竞争力。具体的运行中,注重协调内外部市场环境,强化竞争力的分析与互动,通过价值链整体的配置改进来提升企业发展与竞争力。

3. 2 合理协调定制生产与规模生产关系

生产成本管理在新常态下,更强调经济效益与企业竞争力的协调。企业不应该单纯地进行规模生产,而是应该抓紧市场机会,准确挖掘市场机遇,开展定制生产和销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生产损失。在定制生产中,应该注意减少资源浪费和研发成本过高的问题,将定制生产与企业规模相协调。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定量分析工具,如生产模型等,来恰当地分析每一个阶段定制生产与规模生产的恰当数量。

3. 3 借助大数据提升生产成本管理效率

大数据系统可以很好地整合与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相关的上下游信息资料,并借助数据信息挖掘等技术手段,全面辅助企业生产成本分析、管理计划制订与执行、监督与改进等,这对于生产成本在新常态下的管理优化至关重要。

一方面,企业需要建设并不断完善覆盖库存管理整个供应链的数据体系,将生产、采购、销售、库存等都纳入大数据系统中,才能将其生产成本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对应解决,实现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在大数据下的技术运用和管理优化的目的。在大数据基础上,企业还必须做好销售预测的基础工作,不断强化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并且结合市场因素,对产品的未来市场预期进行正确和全面预测。

另一方面,企业能够结合大数据的市场需求信息挖掘和预测,结合最新动态做出判断,实现适销对路的设计、符合需求量的规模供应,避免生产过量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就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成本管理的准确性。而在市场销售中,随着全面销售信息更新与检测,可以及时掌握新品的销售情况,对市场需求大的可以开展新生产计划,需求低的则需要控制生产和供货并配合促销策略,提升产品销售。销售完成后,则借助大数据的整理,总结经验,进一步挖掘目标市场消费特点,指导后续供应链管理,为后续生产成本管理的改进奠定基础。

4 结论

企业需要注重重新整理和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价值链等,在新政策引导下更加努力的以绿色、低碳的战略导向为努力方向,构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案。

摘要:生产成本是制造型企业最主要的成本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的生产成本控制不仅仅以成本的控制与降低为目的,更加需要符合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等新发展需求。文章研究结合实践工作,探讨新常态下制造型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探寻改进建议。

关键词:制造型企业,新常态,生产成本,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冯圆.经济新常态下的成本管理创新研究[J].新会计,2015(11).

8.试论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 篇八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 F272;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47-2

1 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能整合各种资源,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新常态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管理面临更多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更好顺应新形势和新情况,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企业管理改革需要

经济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策略,新常态下,做好该项工作更具有紧迫性。实际工作中应该认识新形势可能带来的挑战,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情况,充分发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推动企业管理改革和迅速发展。

1.2 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面临的环境和管理体系不同,其管理体制也可能不完全一致。新常态下,知识经济、互联网、全球化趋势给企业经济管理带来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认识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优化管理方式,健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从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1.3 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观念、组织机构、技术、人员等内容。新常态下,应该综合采取有效对策,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管理的创新发展。要注重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员工素质,明确发展方向,从而更好规范企业发展各项工作,让企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2 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对策

随着新情况和新形势出现,企业经济管理面临更多机遇。但一些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过程中,未能有效把握机遇,经济管理理念创新不够,没有明确经济管理发展方向,相应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不完善,制约企业发展和壮大。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在新常态下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创新对策。

2.1 落实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

首先要注重理念创新,从思想观念入手,为经济管理创新提供指引。企业领导要转变思想观念,综合采取有效对策,落实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更好规范和引导企业日常活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引和方向。应用全新的视角、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来指导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构建企业经济管理组织领导能力指标(如表1所示),加强考核和管理,不断提升和优化企业管理日常工作,有效实现经济管理创新,强化企业经济管理,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企业经济管理组织领导能力指标如表1所示,组织领导能力说明了领导的组织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在每年开会次数大于12次时,才能得到60分,在高于16次时能得满分。

2.2 把握好经济管理发展方向

重视企业发展的战略创新,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点,着眼于全球化发展趋势,善于了解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应该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战略创新要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敢于迎接挑战,扩大企业市场占有份额,提升企业竞争力。企业要从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市场营销宣传、品牌价值培养等方面入手,把握好企业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2.3 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为顺应新常态和新趋势,更好应对复杂的竞争环境,应该注重组织结构创新,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和完善措施。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从而方便上下级联系,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递和送达。建立柔性化组织结构,增强企业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优化组织结构体系,更好顺利企业发展需要,有效适应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要建立虚拟化组织结构,根据网络技术对组织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信息、数据、人力资源等内容,方便信息资料查询和管理,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构建学习型组织结构体系,组织员工进行集中学习,增进不同工作人员的联系,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动力。

2.4 尊重和关爱企业广大员工

关爱员工,尊重员工的意见与看法,充分发挥员工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实现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落实柔性管理理念,优化管理组织结构体系,尊重员工,为企业广大员工提供人文关怀。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的薪酬模式结构(如图1所示),更好考察和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热情,让他们为企业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5 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

注重制度创新,构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指标(如表2所示),构建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落实约束性条款,促进企业更为有效的运营。注重产品开发和创新,构建内部激励机制,重视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实现经济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指标如表2所示,讨论次数在6次时,可以得60分,说明相关领导对管理创新有一定的重视;当讨论次数高于10次时,可以得满分。

2.6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

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控制。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为核心,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落实各项规定,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动力。

3 结束语

新常态下,企业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企业发展与壮大带来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把握机遇,注重综合采取有效对策,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从而更好顺应新情况和新形势,有效增强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和市场竞争力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张琪.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7.

[2] 程未.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2(3):136-137.

[3] 张方.试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5(9):26-28.

9.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九

1.1缺乏全过程管理理念

在工程造价管理中要求做好工程质量、工程进度、成本管理三者之间协调发展,做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所以要求与之相关的管理部门在进行造价时,从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然而近些年来一些企业并未树立全过程管理理念,对施工阶段的管理较为重视,而对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比较忽视,导致设计该阶段造价管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容易出现“三超”问题,进而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

1.2造价管理体制不健全

从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全局出发,当前阶段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着体制不够健全问题,与之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的情况,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与之相关企业和工作人员在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之时,就会存在着着诸多的问题,与之先关的企业和工作人员在做好建筑工程造价时导致其做不到理想效果,因为缺少全过程管理意识,造成了工程造价管理作用得不到发挥,存在着工程造价违规问题,出现了一定的混乱,缺少同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之间进行沟通,满足不了市政经济体制改革的需求,工程造价管理缺少准确性以及时效性。法律法规体制的不健全,就会造成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以及约束。实践性、动态性以及一些不确定性比较强的工程造价管理会在市场变化以及社会变化中出现诸多问题,同时对逐渐复杂的建筑工程造价市场,法律法规以及监督制度的缺位,会对企业的稳定发展造成影响,进而导致了不公平竞争的发生,比如说工程造价失真以及串通舞弊等问题。

2如何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2.1控制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施工阶段的质量会对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施工周期较长,容易导致材料出现一定的波动,影响到施工成本。所以在进行图纸设计中,不仅仅应该对施工质量和设计监理进行分析,也应该对资金变动对工程的影响考虑在内,进行工程造价的动态控制,最大程度降低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简化高效的原则对计划以及超支费用进行筛选,做好配额管理,根据规划人员、物资以及设备等数量进行规划,不管是哪一方提出修改方案,作为施工企业要求同原方案进行详细比较,并且进行价值分析。

2.2对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完善

对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建立和完善,保证经济市场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要求将市场作为基本导向,对其做好规范化的管理,逐渐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可以确保市场发挥出其协调作用,促使建设单位做到公平竞争以及守法经营,可以维护好彼此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市场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最为重要的方法将政府的监督职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从宏观的角度做好建设总成本的控制,最大程度避免了出现浪费的情况。

2.3做好工程施工管理

作为施工单位应该注重做好工程质量管理,可以执行一些较为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度,可以实现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融入到整个工程管理中,实现对管理目标和责任进行细化的目的,保证全员参与到其中,提升施工质量,避免发生违约费,降低一些不必要劳务费以及人员管理费用的出现。

2.4对工程造价控制体系进行完善

作为政府部门要求对造价管理控制职能进行转变,逐渐对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对监督职能履行好,提升服务质量。政府可以对施工企业改革工程造价控制体系进行完善,通过提升价格信息服务,收集以及整理好工程计价要求的政策和法规。

2.5对全过程造价进行改革

随着改革的逐渐推进,投资形式变得多样化,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投资者以及承包企业物资汇报有着紧密关系,同时也同市场标准化等诸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国内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和建筑工程领域的高速发展形势有着一定的区别,造价控制机制也存在着问题,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

3结语

根据前文所述,可以看出工程造价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繁琐以及系统的工程,作为施工企业要求建立完整以及科学的工程造价监督制度,要求合理应用相关制度和法规进行完善,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建立较好的工程造价控制秩序,便于提升项目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飞.工程招标阶段造价管理的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2]刘兆军.加强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控制与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2017(03):152+162.

[3]付海宝.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与控制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3):43+177.

10.新常态下企业民主管理 篇十

王若岫

2015-01-26

要: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发展和风险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本文通过分济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呈现的“信用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操作风险进入多发期”“政策性风险进入快放期”“外部风险进入传染期”“国别风险进入增大期”的“六期”新特点和新趋势,提出了适应新常态特点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风险管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键词: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体现了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和判断。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济新常态下银行业转型发展和风险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变化。

一、对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新特点的初步分析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为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在此大背,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速由长期高速增长向中速平稳增长过渡;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追求发展质量转是增长驱动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转型;四是经济管理方式将会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由传统治理体系向现代化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转型,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必将催生金融的新常态翻o金的增长将由规模、效益双重高速增长逐步回归正常水平,经济结构优化与银行业转型发展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去杠杆的现状将导致银行风险防控压力不断上升,与高速增长时期相比,银行业传统的风险表现形式出现了新的特点。

(一)经济增速放缓,信用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期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放缓至7.5%左右的中速新常态,不可避免要经历行业景气周期性波动,部分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态势将不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尤其是亲经济周期性的行业信用风险将不断上升。可以说经济增长速度新常态的换挡期就是银行信用风险集中期。突出表现在:一是不良资产增量持续增加。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出现季度环比增加,不良贷款余增了50%左右,不良贷款比率逼近20/0左右,如果加上隐性不良,其占比将更高。二是风险传递梯度特征明显。从地区分布看,不良首先从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集中暴露,逐步漫延至中部次发达地区,预计2014年四季度和2015年,西部达地区将会成为不良贷款新增较多的区域。三是平台贷款风险与地方债务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地方债务持续增加,银行融资平台贷款规模得到控制,但信贷渠道以外的其他各类融资快速增长,占全部融资比重不断提高,其中相当部分资金实质仍来源于银行体系。加台贷款还款来源相对单一,财政风险与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旦土地出让收入增长放缓或融资受阻,将资平台带来较大的偿付压力。四是房地产市场可能出现“拐点”风险。IMF的一项研究表明,近来50件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前,超过三二的有房价极高与衰退现象。我国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条紧张、库存量大、集中,房企融资难,绕道融资量大、价高,房价趋跌,风险。五是产业结构升级,产能过剩行业风险严峻。部分行业处于“高产能、高成本”的运行状态,企业增加节能减排投资的难度较大,“消批”面J临挑战。在产能过剩行业集中、产能压减任务较重的地区,部分存量贷款难以在短时间内收回,若强制压缩或退出极易造成企金链断裂,“淘汰一批”过程中银行风险管控难度较大。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易出现恶意逃废银行债务、悬空银行债权现象,“整合一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二)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性风险进入凸显期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银行机构尤其是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面临的诱发因素不断增多。一是资金供需矛盾突金融消费者投资渠道多元化等因素影响,银行存款增速放缓,但贷款增量资金需求比较旺盛,加剧了金融体系资金供需矛盾。二是资源稳定性下降。互联网金融业态、银行表外业务和理财等快速发展,对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冲击日益显著。加之,市场机构对利率的敏感性大幅上升,资金在资本市场与银行市场之间转移的频率和规模成倍提高,尤其是在月末、季末的特殊阶段,资金保支付会面定压力,如2013年6月就出现了“钱荒”现象。三是资金错配加剧。银行表内外资产扩张冲动较大,对同业市场资金依赖程度上升,期配加剧,容易出现流动性缺口o四是由声誉风险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中小商业银行实力不足,资金调拨能力差,一旦出现的负面舆情,就可能诱发流动性风险02013年就有农商行因“倒闭”谣言,引发了“挤兑”**。五是流动性风险管理仍然粗放。部分中小

对流动性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流动性管理仍然停留在匡算资金头寸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内控方面存在管理架构不全、责任不清、预术落后等问题,银行既无法前瞻地预测流动性发展趋势,也没有切实可行的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发生问题时对监管机构的依赖思想,实际风险应对能力较差。

(三)银行业高速扩张,操作风险进入多发期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井喷式增长,到2014年三季度末,全国银行业资产规模突破168万亿元,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65倍,年均递增19.10%,银行从业人员由2008年末的272万人增加到355万人,年均递增5.48%,低于资产规模增长13.62个百分体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与发展速度不匹配。部分银行过度追求规模、市场份额增长,忽视了风险管控人员、技术、的建设,稳健审慎发展理念和合规经营意识相对滞后,因风险管理不到位、内控执行不严导致的操作风险隐患和违规问题突出,银行类风险事件和案件突发、多发、频发。银行业过去几年高速增长隐匿的潜在风险化解,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四)非市场调节,政策性风险进入快速释放期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家的调控政策在保持经济增长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决定性作用的。在2008年实施4万亿元投资计划强刺激下,银行信贷随之呈现高速增长,之后央行加强了信贷规模控制,实施从严管理,一些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理、行业政策限制以及监管要求,大量发展同业、理财、委托贷款等表外和表表外业务,抬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了相关风险。加之,我国“政治银行家”向真正银行家的过渡尚不充分,由于地方政府本身政策制定的“人治”属性,使银行可能被“俘获为地方官员自身政绩工程的受害者,随着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长期以来积聚的政策风险将快速释放。

(五)非传统金融机构活跃,外部风险进入传染期

近年来,一些经地方金融管理部门批准的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小微金融交易平台等非传统金融机构异常活跃,P2P、等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相关风险呈现出向银行体系传染的趋势。部分企业一边向银行借款,一边举借民间高利贷,一些过度融资或

宽裕的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转入小贷公司或从事民间借贷赚取利差,还有些企业通过民间融资渠道寻求高息“过桥”资金,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传染蔓延。部分担保公司为民间借贷、关联企业过度担保,加大了代偿风险。与此同时,一些中介机构、投资理募基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股权投资等领域非法集资案件明显增加,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也加剧了风险向银行体系的传染。

(六)“走出去”战略实施,国别风险进入增大期

随着我国经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提高,日渐成为全球重要的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货币,共同加速了中国银行业的“走出去”步伐,海外资产不断扩张,对外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国别风险逐步增大。金融危机之后,国济金融环境仍旧动荡,国际金融形势不容乐观,美日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经济低速发展,中东、北非形势复杂,市场国家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部分东南亚国家政局不稳、与我国外交关系恶化,中国银行业在海外平稳发展面临的国别风险将会增大。

二、加强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应对新常态下银行业风险管理出现的新特点、新变化、新挑战,需要顺势而为,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发展转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断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一)强化与新常态相适应的银行业风险管理顶层设计

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顶层研究和设计,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现代银行业发展的规律特点,出台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的中长期总划和高层指导意见。全面推进金融法制建设,加快完善监管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管法》等法律法规,稳步存款保险制度,适时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快制定银行业分类管理的办法,可按照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系统重要性、管力等方面,综合设计分类标准,实行有限牌照制度,推动银行业差异化定位,特色化发展,避免过度同质化竞争造成的风险积聚。

(二)按照主体责任的要求提升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银行业应深入落实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前瞻思维”,预设风险防线,提升全面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抓住公司治理这个关键,完善治理结构和制衡有效、激励兼容的运行机制,加强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增强内部监督有效性,改进绩效考评机制,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运营管理的稳健性。合理确定整体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全口径大额风险暴露限额和风险容忍度,严格控制整体杠杆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工具、方法,提高风险管理能入推进合规机制和合规文化建设,加强员工行为教育和管理,提高依法合规经营水平。

(三)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夯实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经济基础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银行业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银行业应深刻把握服务实体经本质要求,牢固树立与实体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特点,自觉服务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不实风险管理的经济基础。坚持有保有压、有扶有控、有进有退的原则,严格执行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金融服务薄弱环区的金融支持,促进落后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技术升级换代。稳步推动金融创新,针对实体经济客户类型、需求特点、成长阶段等,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拓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设备,研发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服务方案的专业性

(四)坚持业务治理与风险治理相结合,完善银行业风险管理的机制建设

当前,银行业风险呈现高度的复杂性、交叉性、传染性,过去对某一单点、某一条线的风险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需续深化业务治理体系与风险治理体系改革,实现风险管理从单点单线管理向立体综合管理转变,从各自为政向充分协调转变,从被动向主动防范转变。持续推动业务治理体系改革,适应银行集团化发展要求,根据不同业务特点,分别实行子公司制、条线事业部制、部门制和分支机构制改革。大力推进风险全口径并表管理,加强母子公司的上下并表、表内表外业务的内外并表、境内境外的本外币,切实防止风险隐匿、转移、传染、放大。

(五)强化监管引领,提升银行业风险监管效能

银行业监管当局应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大力推动监管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提高银行业风险监管的有效性。梳理整合监管规则实与宏观审慎相关的监管政策,构建简明清晰、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有机结合的监管政策框架。落实简政放权要求,优化市场准入,于市场,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之间、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划清职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第二季度销售工作总结400字_工作总结下一篇:主持人大赛决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