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共6篇)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一
关于实施2013届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工作通知
根据北京就业促进会《2013届北京高校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工作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服务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建设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做好2013届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工作,制定本通知。
一、总体安排
大学生帮扶工程计划由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承办的,就业帮扶工程中课程主要包括就业力课程、公务员备考课程、求职英语课程和OFFICE职业技能课程等系列课程,本就业帮扶计划培训600人次,其中就业力课程230人、公务员备考课程230人、求职英语课程70人、OFFICE职业技能课程70人,课程介绍及安排详见附件1。
二、培训学员的遴选原则1、2013届高校毕业生;
2、具有迫切就业意愿;
3、需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考虑。
三、就业帮扶工作实施流程
四、工作要求
1、各学院需要高度重视就业帮扶工程,安排专人负责。
2、做好培训宣传动员,按照原则进行遴选,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受训名单于9月6号前报送就业指导中心,电子版发邮箱。
3、各学院应派一名负责人到授课现场,组织本学院学生就坐,发放《培训资料》、《培训评估表》。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童军武
联系电话:62331195邮箱:tjw@cumtb.edu.cn
附件一:2013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介绍及安排 附件二:各学院名额分配表
附件三:2013届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受训学员名单
就业指导中心
2012/8/27
附件一:
2013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课程介绍
2013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及就业困难大学生帮扶工程课程安排
附件二:各学院名额分配表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二
媒体报道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50万, 多于“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20多万, 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765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 同时, 由于大量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军队退伍人员以及中学毕业后不再继续求学的学生步入求职择业大军中, 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
一、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概念
大学校园中, 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 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 在自身素质、经济状况、教育机会获得、社会位置、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 这种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可以形象的总结为大学校园中“就业困难”、“有业难就”或“有业不就”的学生群体。对于就业困难学生来说, 就业状况悲观, 就业情景迷茫, 他们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求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这部分成员顺利择业, 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严重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目前关于校园中就业困难学生的研究普遍认为, 这一群体在校园中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弱势性、低成就感等特征。就业困难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情绪状态不佳, 对生活没有方向感, 学习缺乏动力, 体验不到求职择业对大学学习的肯定, 得不到大学学习所应该带来的成就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市场化的正常现象。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 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双创”项目、“西部计划”、“支援边疆”、“应征入伍”、“到村任职”、“特岗教师”等针对应届毕业生提供诸多优惠, 比如学费代偿、硕士研究生考试加分、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等等, 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中西部, 服务基层。可是大学生“服务基层促进就业”的方式远远没有国家相关部门预想的受到青睐, 相反表现出“基层就业非主流”的趋势。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基层锻炼”、“基层服务”字样岗位无人问津, 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
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 【1】仅有9.1%的毕业生愿意到县级以下去工作, 接近一半 (48.8%) 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地域是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之类的二线城市。相比于2014年, 学生愿意去基层求职的比例和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比例均有所上升, 表明学生更明确了自己是否愿意到基层锻炼的意向, 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求职者总体上越来越开放清晰。
校园就业指导中一直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说法, 大学生以为先就业就意味着“病急乱投医”, 只要有空缺岗位就应该迫不及待的去上岗。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就社会热点问题对就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表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 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
笔者就10多年来开展校园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工作以来的体会, 结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接触, 深入交谈了解、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后分析认为,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 客观原因
相比于过去几年的毕业生人数来讲, 高校毕业生人数仍然有增长趋势, 毕业生总量维持在高位, 预计“十三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突破3700万人, 陕西省预计将超过36万。【2】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这一供需矛盾之下分析认为,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 就业结构不尽合理, 学校部分专业、部分人群就业压力突出。
高校每个专业都制定了学生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直接指导着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方向, 是连接在校学生与社会用人标准的直接纽带。纵观高校学生培养计划发现, 部分专业培养计划陈旧, 更有甚者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是根据90年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制订, 脱离了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学生培养目标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就高校专业设置而言, 专业的调整周期太长, 很难应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之人。部分设置比较早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 既建立了本专业稳定的就业链, 又有对应于专业发展的就业市场;而有些专业由于设置时间早, 随着国家产业发展模式的更新, 已经度过了它的辉煌需求季;步入21世纪的今天,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很难在社会上觅得相应专业的工作岗位, 但是这样的专业依然在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中持续招生。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导致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部分专业门庭若市, 有的专业则门可罗雀。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背离的专业毕业生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 另一方面对于毕业生而言也没有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 所以出现了就业难。
社会发展赋予男女两性的职责分工不同, 普遍认为女性为家庭付出更多, 很多女性成家后为了家庭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 从而出现这个共识:女性为工作付出少。加之性别差异所导致的能力、思维习惯不同, 因此部分企业在人才招聘时不同程度的存在性别歧视, 甚至有的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明文指出“此岗位仅限男生”、“男生优先”等文字。企业提出这样的要求, 也是基于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基于岗位发展需要的无奈之举, 但是这一举动无疑使得女大学生求职择业处于被动地位, 使得女生在求职择业时丧失更多机会。
2. 高等教育发展教学知识更新没有跟上市场发展步伐、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转化率低。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两种主流的教育模式,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3】这种教育模式脱离社会发展需要, 不符合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4】教育落脚点是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就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与现实背道而驰。高校也存在有着素质教育的名目, 受教育软硬件所限依然执行着应试教育的实质。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学生普遍存在“读万卷书, 迈不开一只脚”的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工作价值, 由此导致了毕业生与需求岗位之间脱节。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标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而应届毕业生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往往是一张白纸, 由此就会出现岗位需求与应聘人才的个人经历相脱节, 大多数企业限于运行模式, 不愿意从头开始培养员工, 由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着工作, 企业招聘不到岗位所需人才的两难局面。
3. 用人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企业用人选人随意性大、缺乏标准。
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企业对于岗位需求人才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 随意性过大导致毕业生应聘岗位很难精准选择,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失去科学性、严密性。
对于目前我国企业的了解认为, 企业技术设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 而管理水平滞后70余年。【5】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管理严重缺乏, 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微乎其微。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可言, 多数企业因缺找人;在企业快速成长阶段, 救火式选聘人才模式是我国企业选聘人才的常态, 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二) 主观原因
1. 毕业生普遍存在生涯概念模糊, 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中, 甚至大学校园的教育管理者中有这样的认识:所谓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就是到了大三大四, 根据学生个人职业选择进行指导, 协助毕业生最终找到工作。事实上, 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6】它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 探索个人特质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 掌握环境资源, 逐步发展个人生涯认同, 并循序渐进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生涯选择事件时, 有能力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开展生涯评估, 做出生涯选择;进一步择其所爱、爱其选择的心情, 并能够投注其生涯选择, 承担生涯角色, 最后获得生涯适应与自我实现。
完整的生涯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 就发展历程的观点而言, 大学阶段正处于个体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关键阶段, 面临着许多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 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 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探索新知, 融于社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
目前大学毕业生生涯概念模糊, 职业准备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就“大学生就业时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调查表明, 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依然最受求职者关注, 其次是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相反, 被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 比如道德修养、组织能力、独立能力、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与工作热情等, 却被求职大学生相对忽略。
2. 大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创造力弱。
2014年, 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全国范围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一方面会激发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抓住机会, 进一步带动就业。2016年国家“双创”计划针对在校大学生出台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动力, 但是大学生整体体现出创造力不足。
3.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频繁出现能力危机。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大多存在“这山看着那山高”, 选择地域、追求高薪、期望良好的发展平台, 认为工作需要符合个人意愿, 或者完全符合个人的意愿, 很少有同学思考自己的能为企业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研究学生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源一般分为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四个维度。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家庭、社会是最受关注的压力源。并且求职者虽然有意去基层, 但仍然存在太多纠结。存在纠结一方面说明在个人的想法与行为之间存在冲突, 想去与真正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另一方面, 家人的不支持甚至反对、外人的看法等, 对于想去基层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影响因素。【7】
2015年GDP增长6.9%,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 成为第一大产业, 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将进一步创新。但是在我们的同学中仍然有部分成员认为从事服务业不是一项体面的工作, 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后从事服务行业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相等同, 折射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落后。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措施
(一) 加强就业指导, 开展成长式职业发展教育, 提高大学生职业认知。
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所考虑, 甚至在中学时代就应该有所涉猎。步入大学校门应该有更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比如大一了解自我, 大二锁定职业兴趣, 大三针对个人确定职业岗位有目的地展开职业修养提升, 大四完成初步的职业人的转变。
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认识比较模糊, 对大学生活充满种种憧憬,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而言, 实现大学生精细化管理, 新生养成教育中应该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教育者、管理者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认知及思考。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教育可以把儿童塑造成任何所需要的类型的人才。结合大一学生对于大学校园的憧憬及对于大学校园的浅薄认知, 教育者、管理者应该抓住这一塑造良机, 根据专业特点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 把学生塑造成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环节, 安排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展专题指导, 使得每一级新生入校即树立生涯规划意识, 把自己的大学学习与生涯发展自觉结合起来, 个人学习以个人职业兴趣、职业生涯发展为指挥棒。
(二) 与就业困难学生家庭取得联系, 沟通就业意愿, 形成家庭学校统一的就业意向, 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打消择业顾虑。
大学生的择业意愿客观方面除了受应聘岗位的影响外, 主观方面还受到家人就业期望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父母为生活考虑, 常常期望孩子就业、上学能够留在自己身边或是就近就业, 由此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区域;另有一些大学生身居一二线城市, 家人常常期望他们毕业后能到一线城市就业, 保底二线城市, 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不在他们择业视野中。
(三) 接受个体差异, 针对每个同学特点, 进行就业精准帮扶, 促进就业。
校方如实讲解、宣传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 使有到基层就业意愿的同学正确认识国家促就业政策的优势, 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看成是阔视野、长才干、促发展的有利平台。
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特点, 选拔对应的具有丰富择业经验的同学作为其择业导师, 或者邀请企业HR开展大学生就业一对一就业指导。针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 从个人简历的制作、应聘着装、应聘方向、应聘技巧等方面进行全程式的就业跟踪指导。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指导, 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择业就业技巧。
(四) 建立就业预警机制。
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的形成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能够俯下身子深入这部分群体, 及时掌握就业困难潜在对象, 对他们在校的综合表现给予关心。分析就业困难原因, 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归类, 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服务, 通过发动就业困难学生的社会资源提供援手, 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寒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分析后认为:约有三分之一的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自主性方面较弱, 部分同学手中同时握有多个企业的offer, 但本人却无业可就。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预警机制, 抓住每届毕业生就业攻坚期——离校前两个月, 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谈心谈话, 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选择方向, 促使其完成从“未就业”到“已就业”的转变。【8】
(五) 实施学生管理精细化, 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库, 精准掌握就业情况, 实施就业跟踪负责制。
纵向分析历届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特点, 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库, 实施跟踪负责制。档案库包含两部分:对于在校就业困难学生, 详细掌握了解其未就业原因, 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指导, 了解其曾应聘企业对这类毕业生的反馈, 针对其特点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促进其个人成长。同时挖掘这些同学的优势, 面向就业单位进行一对一的对口推荐。【9】
对于毕业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保持密切联系, 保证毕业离校就业指导未断线, 动态掌握其就业动向, 优先提供就业指导, 优先提供就业服务, 优先推荐就业机会, 优先扶持创业。
四、开展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应该注意的技巧
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除了上文提到的帮扶措施之外, 帮扶双方能否紧密配合是影响帮扶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就业困难学生所呈现的特点,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 部分未就业同学对就业帮扶存在抵触性, 这就对帮扶人员的帮扶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帮扶者, 首先要对帮扶对象就业困难的原因了如指掌, 同时要对就业政策吃透挖深。其次要有相应的帮扶技巧, 实现精神帮扶, 引导其调整就业认知, 接纳就业帮扶, 提高帮扶的实效性。【10】
真正的帮扶技巧体现在帮扶过程中, 第一要做到尊重, 尊重帮扶对象的个人想法, 因势利导开展帮扶。心理学研究表明, 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就大学生而言, 人人都有一种要求自己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感情, 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抓住这一点, 就意味着抓住了激活“就业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机制, 找到了帮助特殊学生努力克服自身缺点的内部动力。
第二, 帮扶过程中表现出适度的热情。适度的热情既能使帮扶对象放松情绪, 使其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受欢迎,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参与合作的愿望。
第三, 帮扶工作要展现真诚, 帮扶者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就业困难学生的处境, 并对困难切身体会, 有针对性地给与有益的建议。帮扶者表达真诚也应该注意技巧, 并不是毫无选择的真诚。表达真诚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帮扶对象负责, 有助于就业困难学生成长, 尤其注意那些妨碍就业困难学生表达积极性的话语要巧妙表达。【11】
第四, 帮扶过程始终要贯穿积极关注帮扶对象的心理需求, 对其在每个就业阶段的就业状态给予关心关注, 在其需要时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做到这四点就会形成一个人性化的温暖式的专业化的帮扶过程, 使得就业帮扶工作入脑入心, 真正达到感化、改变和塑造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 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服务, 应该以提高学生择业竞争力为指导, 明了帮扶对象的特点, 确定帮扶目标, 注重帮扶过程中人性化温暖式的帮扶技巧, 最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树立合理的职业观, 塑造积极向上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12-02]http://career.eol.cn/news/201512/t20151202_1344046.shtml.
[2]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01-20]http://www.211zph.com/news Detail.do?id=201601200028602&area_id=2.
[3]选人用人, 缺少标准[DB/OL].[2016-04-24]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800272.html.
[4]徐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重要意义[J].科技视界, 2013 (22) :70.
[5]张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长效机制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1) :126-127.
[6]宋丽贞.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 2008 (3) :74-77.
[7]陶漫.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压力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78-179.
[8]宋丽娜.点滴沟通, 传递爱心[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0) :134-135
[9]卢玲.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1 (1) :99-102.
[10]骆红平.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 :4-5.
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三
日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说:“今年将重点加快四项立法,即《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和《社会保险法》,积极推动立法进程,做好法律实施的准备工作。”据他介绍,今年在就业再就业方面,将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着力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加强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特别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见到成效。
在农民工工作方面,要全面建立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完善就业服务培训制度,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放军报》)
婚姻登记联网遏制重婚
民政部部长李学举日前透露,民政部正与有关部门着手推动婚姻登记全国联网工作,旨在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化,避免一些人填报虚假信息、重婚等情况发生。
(《京华时报》)
消费者对手机投诉有五条渠道
《2007年度手机客户服务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手机电池待机时间过短成为本年度消费者最不满意的手机质量问题。此外,手机三包规定不合理条款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热点。如在所受理投诉中,有19.26%的消费者认为“整机退换条件”不合理。
中消协投诉部负责人戴崴说,消费者目前对手机等产品投诉的渠道主要有五条:一是与销售经营者沟通和解,二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三是向工商等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四是根据仲裁协议,申请仲裁,最后,消费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北京娱乐信报》)
大学收费不再提高
我国正在核算高校学生人均培养成本,并将以此为依据,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表示:核算后的成本会比目前高,因为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不会让老百姓再加负担,大学收费不再提高。
我国高校现行收费标准是2000年制定的。从2001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每年都专门发出通知,强调高校的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要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上,不得提高。“今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将成倍增长。”周济说,“目前的投入水平,还不能适应办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要求。”
(《文汇报》)
珠三角仍是
农民工出省打工的首选
国家劳动保障部最新调查显示:珠三角仍是农民工出省打工的首选,去年选择到珠三角打工的农民工比例高出长三角近10个百分点。调查还显示,去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达1226元/月,比2005年增长了17.3%。
根据调查,省内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是国内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地区。
今年打算继续外出务工人员,对工资的平均预期达到了1374元/月,比去年增长了15.6%。
(《深圳特区报》)
B超成出生性别比失调直接原因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在1月18日撰文称,出生性别比失调的深层原因是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的普及。按目前增长速度,2020年20~45岁的男性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将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
文章分析称,出生性别比失调将导致婚姻市场的挤压,农村和贫困地区成重灾区,低收入人群成为最终受害者。
4.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四
培训、劳动力转移等工作
我县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总量的增加,总体上保持了全县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全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拓宽就业渠道。结合我县特点,重点开辟了三条就业渠道,一是利用大用、东风工业园等驻修劳动密集型企业多的优势安置就业;二是利用我县是旅游资源大县宾馆、饭店多的优势安置就业;三是利用劳动部门中介机构组织劳务输出扩大就业渠道。通过这些途径,我县的劳动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劳动就业形势进一步好转。
二、组织技能培训。从提升劳动者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角度出发,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举办了计算机操作、服装裁剪、家电维修、厨师、电焊、纺织等专业技能培训班,截止2010年12月30日已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4362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769人,培训自主创业人员270人。
三、落实扶持政策。严格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截止2010年12月30日已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各类就业困难人群发放小额贷款2081万元,补贴450余万元。通过这些政策扶持,全县新增就业人员589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80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69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7086人。从指标数据上看,不仅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而且让更多的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从中受益。
我县劳动就业工作措施得力、规范有序,工作业绩突出,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视察组指出,我县的劳动就业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扩大就业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新的就业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需要动员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2、劳务输出只是刚刚起步,还处于自发原始阶段,缺乏强力有效的公共信息平台,外出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3、劳动者的培训还存在培训层次低,涉及面较窄等方面的问题。
4、部分劳动者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亟待提高和改善。如:绿化工人、环卫工人的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县今后如何进一步做好劳动就业工作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要坚持就地转移和劳务输出并重的原则,在优先保障我县企业用工基础上,搞好劳务输出。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宣传、组织和领导,努力改变传统的择业观念,切实增强劳务输出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劳动中介机构的优势和作用,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想方设法扩大劳务输出的就业比重。
二要搞好就业培训。要把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进一步整合全县劳动力培训资源,真正建立起能为劳务输出提供有效服务的公共信息平台和培训基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就有针对性地培训什么样的人才,要全面提升培训的内容和层次,重点培养企业急需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三要开展就业援助。要更加关注双下岗职工和零就业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做好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及时登记,及时救助,努力增加政府公益性岗位,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要予以优先安置。
四要提高就业待遇。建议政府加大财力投入,提高“4050”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进一
5.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五
日前,山东省决定,将大学生就业列为2009年全省就业工作重点,出台系列措施,力促大学生就业。
山东要求,各学校要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通过专项培训、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组织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到基地实习实践,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积极开辟新的见习基地,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实现就业。鼓励各地建设创业示范园或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项配套服务。
6.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 篇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从而在高校校园里逐步形成了就业困难群体,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处于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也逐渐以毕业生就业工作兼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在这种形势下,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
(一)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界定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现状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压力,笔者认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及自我认识不足或者自身竞争力不强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的学生群体,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理存在缺陷学生、学业困难学生、不善交际学生、心理障碍学生等在就业时相对困难,造成了短期或长期的失业。
(二)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及产生成因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家庭教育以及父母价值观影响、学校教育中的缺失和大学生自身原因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具体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且产生原因不一。
1、贫困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经济压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一般不敢或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常将自己封闭起来,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性格逐渐变得内向敏感。在求职过程中也因为经济问题以及自身的自卑等情绪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给就业带来很大的困难。
2、心理障碍学生群体
这类群体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易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压抑感、失衡感、焦虑感、烦躁感、困难感等心理障碍。由于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容易将过失极端内归因或外归因,遇到压力无法排解,因此在就业时相对于其他同学压力更大,遇到挫折更容易一蹶不振。
3、生理缺陷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成员主要指身体有疾病或生理有缺陷的从而产生极强的自卑心理、整日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尤其是在就业问题上要比其他生理正常的学生困难的多,更重要的是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的心理缺陷,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4、学业困难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的学生由于主观努力程度低、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喜欢所学专业等个人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差,无法正常毕业或成绩不符合要求,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不被用人单位青睐。
5、交际困难学生群体
这一群体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习成绩优异,但不善人际交往,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在社会衡量标准多元化而不单单以成绩为主时,往往不知所措,无法适应出现的问题,易走极端。
二、辅导员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就业指导中的优势
(一)了解学生,易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辅导员处于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其工作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生活的各个细节,是跟学生走的最近的教师群体,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知识、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的根据就业困难群体中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信任,易于走进学生内心
由于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工作中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谈心、交流沟通,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因此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得到学生信任的同时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需求,能够引导学生客观的分析问题,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三)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易于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时间最长,而且具有相对稳定性,大多能够从学生进校坚持到学生毕业,因此可以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从新生抓起,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职业生涯指辅导,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以及能力提升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减轻学生因就业压力引起的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三、辅导员参与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指导的途径
(一)思想上:积极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辅导员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个重要力量,通过把就业指导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积极宣传国家就业政策,介绍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就业制度,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二)心理上:积极关注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由于自身的弱势,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实际生活中,思想、情感和心理都充满矛盾并且带有明显的消极情绪和负面色彩。自信心不足是就业时学生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有较详细的了解,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原因分类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也鼓励同学相互之间进行鼓励和赞美,让赏识教育成为学生自信的动力。
(三)行动上:积极鼓励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建立全方位就业指导体系
1、依据原因,分类指导
不同类型就业困难群体形成原因不同,存在问题也不同,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例如:对贫困学生群体产生的生活目标迷茫、学习动力不足、人际关系淡漠、处事能力弱等问题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提升就业能力,同时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全面客观的自我剖析和定位,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对心理障碍学生群体应该从学生入校起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积极接纳自己,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从源头上减轻或杜绝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在求职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就业压力;对学业困难群体学生从入校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避免在毕业时因为主观努力程度问题而产生就业困难问题。对于交际困难群体学生应该做到从思想上引导,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不是只读书,是为了今后更好的生活,努力拓展学生的生活圈,激发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热情。
2、划分阶段,全程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入校到毕业应该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确立不同目标,实施全程指导。在全程指导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协调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最大能力的支持。入校时结合新生入学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定位,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二年级时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塑造和完善自我,提高综合素质;三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责任感、自信心和受挫能力;四年级阶段针对学生择业期间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指导,加强就业技巧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指导,激发学生主动性。
3、联系家庭,通力合作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与家庭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就业也同样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因此辅导员的工作开展需要联系家庭,家校通力合作,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需要和家庭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就业困难群体的产生。另外,在大学生就业中,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选择,因此,需要主动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宣传有关政策法规和就业形势,家校配合共同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养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4、开拓渠道,发布信息
辅导员一方面要详细了解各类就业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同时及时准确的将就业信息在学生当中进行宣传,确保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积极动员学生踊跃报名合适的就业单位。另一方面也需要辅导员积极开拓就业渠道,联系用人单位,向就业单位积极推荐合适的就业困难学生,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在校综合表现。
(四)目标上: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提升学生自身能力
辅导员通过以上一些方法,尽最大努力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完善自我,提升就业竞争力,最终找到合适自己并且符合生涯规划的就业单位。通过教育育人,塑造学生诚信做人、自信竞争的优良品格。通过心理辅导、生涯规划等培训使学生能够真实客观的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未来,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同时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耐受能力等综合素质,发掘学生潜质,增强竞争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特征及帮扶策略】推荐阅读:
大学校园盗窃案件的特征及预防措施10-04
看望结对帮扶困难家庭学生11-10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9-05
大学生同居的群体差异性12-04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10-10
大学生就业难以及解决措施10-28
大学生专业分类介绍及就业趋向10-26
关于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讲座策划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