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

2024-07-21

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精选10篇)

1.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 篇一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去参观教室里一个新的家园,你们看(出示展台)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车的都是小朋友们自己带来的,谁能把你带来的车为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走进车的世界,去认识更多的车。

3车的世界(出示课件)

二新授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今天到我们的青岛来了,你们看(出示课件)

2课件:小朋友们,今天,我来到了青岛,青岛的变化可真大呀,哇,这里有好多车,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呢?小朋友们,你们能给我介绍一下吗?(出示城市图)

3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帮丁丁吗?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谁知道中间这根线叫什么名字。(分道线)

4我们先来看分道线左边离我们最近的这辆红色的车。谁知道这辆车叫什么名字?(出示字卡)还有谁看到了消防车?消防车是用来干什么的?起火应该怎么办?

5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消防车后面这辆白色的车,谁知道这辆车叫什么名字?还有谁看到了救护车?救护车是用来干什么的?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6大家看,路边的阿姨在做什么?你怎么知道的?还有谁看到了出租车。

7出租车旁边蓝色的车叫什么名字?还有谁看到了小轿车。

8离我们最远的那辆车叫什么名字?还有谁看到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有什么特点?

9小结。我们刚才看到隔离线左边有消防车、救护车、出租车、小轿车、公共汽车。下面请小朋友们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分道线右边都有什么车?

10学生汇报。还有谁看到了无轨电车?为什么叫无轨电车?洒水车是用来干什么的?

11小朋友们,你们真棒,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丁丁听懂了没有?

12课件:小朋友们,你们真棒,让我认识了那么多的车,快看,快看,那边还有好多车,他们都叫什么名字呀?(农村图)

13(四人讨论)图上都有哪些车?

14小朋友们,你们说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丁丁听明白了没有?

15课件:小朋友们,那么多的车,你们是这样记住的呢?

16(四人讨论)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那么多的车?

13学生汇报。

14小朋友们,你们的好办法可真多呀,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丁丁听明白了没有?

15课件:小朋友们,太感谢你们了,教给了我那么多的好办法,现在我也认识了这么多的车。小朋友们,除了这些车,你们还认识什么车呀?你们还知道那些关于车的知识?

16(四人讨论)你们还认识什么车?

17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车名字,教师边把相应的车名板书(让学生感知生字无处不在)

18小朋友们,你们真棒,认识那么多的车,你们知道车是靠谁来驾驶的吗?(司机)大家想不想来当依次小司机呢?放松游戏(出示课件:小司机,让学生表演)

19小朋友们,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学习,今后,你们一定能开上自己的车,是吗?

三巩固生字

1生字对生字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先请小朋友们,按你喜欢的方式把字卡摆好。师:小朋友,我问你,卡车在哪里?同位互相看一看,你的同位拿的字卡对吗?

2图对生字。师:(出示图)我的朋友在哪里?

3同位俩做找朋友游戏。

4抢答赛。师:出示字卡生:举手回答。

四小结

1小朋友们,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让我们去看一看,丁丁今天都有些什么收获?

2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因为你们的帮忙,我认识了公共汽车、小轿车、无轨电车、救护车、大水车、自行车、卡车、马车、拖拉机、摩托车等等,还学到了学多关于车的知识,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今后,我一定会常常来青岛和下朋友们一起学习,再见。

3小朋友们,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车,就像进入了车的世界。你们想不想把自己最喜欢的车画下来呀?

4视频仪:展示学生作品(放小司机)

2.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 篇二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论语六则》

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名句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文翻译原则,背诵默写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方法和态度

教学重点: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明确并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手段: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相结合诵读法、赏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谈话导入

1、关于文言文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多数是文言文。需要我们掌握一点文言文的翻译方法。

严复在翻译外文时首倡“信、达、雅”,我们不妨借用一下。“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就中学生来说,后一点是较高的要求。但前两点是应该做到的,否则就不算好译文。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

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展示预习成果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教师补充: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师生互动课文赏析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3、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二)结合注解,关于一、二则学生提出难解的字词

重点词语:亦(yì):也。

说(yuè):愉快、高兴。

乐(lè):喜形于色。知:了解。

愠(yùn):怨恨,心里不满。

可:可以。以:凭借。

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原则: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

3、抽查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解翻译课文一、二则。

4、学生诵读课文一、二则,背诵课文一、二则:

教师抽背,学生互背。、

板书设计:论语

《论语》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后反思

3.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 篇三

《一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

2、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3、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

[教学步骤]

1、导入

上堂课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一个与“一厘米”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件事在生活中可谓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可在一位母亲的眼里它却成了一件毫不能含糊的大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这篇文章说了几个时间段的故事?中心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1)坐车多买票(2)被误解逃票(3)投诉讨回公道。中心矛盾冲突是该不该买票,小说的情节发展分别对应着三个时间段的故事。第一是开端;第二是发展;第三是高潮和结局。

3、故事中,你认为陶影为什么在被误解后坚决要讨回公道呢?

明确:这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这件事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有教养的人,她深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她要给小也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4、除了陶影“被误解后坚决讨回公道,写信投诉”这个情节以外,小说在第一、二部分里,还有哪些情节都表现了她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努力呢?

明确:①她为儿子快乐,让儿子有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在儿子身高不够的情况下,爽快地掏出二毛钱买了不必要的票。

②为了不在孩子面前撒谎,她放弃了用票根报销的计划。

③为了培养有大家风度的孩子,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啃得太苦。

④倒班陪儿子逛寺院。

⑤在儿子面前,她强忍怒火,不与小青年争吵,不想让让孩子看她面目狰狞的一面。

⑥为了融化孩子眼里的寒冰,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上级反映情况。

这些细节足以表现这是位对完美有着执著,全力以赴追求的伟大母亲

5、怎么理解这位母亲独立坐车不买票的行为呢?是否就因为如此,她不能成为伟大的母亲形象?

明确:第2段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的一种自我安慰,以借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愧疚的,所以我们不能从第2段就直接得出她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其余各段的心理描写也能证明这一点。

6、如果让你谈谈你觉得陶影是什么样的人,以“我觉得,陶影是一个-----”这种句式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你会怎么说?

明确: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母亲的人;一个不完美,有缺点,但却真实感人的`母亲;一个善良自尊,有责任感,大度的人。这个小说人物形象也是符合小说人物典型性的要求的。

7、学习这篇小说,你们内心有哪些感悟或启迪?

明确:1、我们应学会体谅热爱父母。

2、我们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警示为人父母者,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8、同学们,你们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中,你平时都用心感受了吗?有没有同学说一说自己父母、亲人对自己关爱的小事例呢?你想对关心你的人说写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

9、小结:

本课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深受小说情节的感染,今后需要的是我们更多地在深受教育的同时,切实付诸行动,去回报父母,有机会的话,同学们可去欣赏另一部小说-张洁的《世界上做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10、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4.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有关历史背景,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所流露的责任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⑵.理解拟人手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⑶.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课时计划:2课时、四、教具准备:u盘、录音机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⑴.学生汇报交流课前了解到的有关圆明园的情况。

提示明确: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为灰烬。⑵.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片段。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就是这样一座享有“人间天堂”美称的万园之园却于1860年化为一片灰烬。

引发:看了这段录象,你们最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导入本节课。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设计思考问题:

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

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

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⑶.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师生共同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三).合作学习:学习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⑴.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冬日,心情沉重。

⑵.“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所以说历史凝固了。⑶.“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明确:1:楚辞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的《离骚》写尽了文人墨客的忧国忧民情怀。我们至今还在吟诵他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⑷.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四).探究学习拓展延伸。

⑴.【领悟】题目中的《废墟的召唤》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学生讨论: 提示: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嘘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提示:如果没有忧国忧民、心系天下众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你的感叹就只能是一种浅薄和虚华。

明确:号召人们继续奋斗,以改造历史。“内容”就是指方法和环境。与年轻人的对话更说明了人们在探索未来的道路上寻找希望,做出努力,尽每一个“我”的责任。⑵.【品味】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问题设计:落日赏析。提示:凭吊是在冬日午后,文章多次提及冬日。请画出有关冬日的景句。明确:

①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斜阳的“无力”与心情的沉重吻合。)②右侧在夏天是一带荷塘,现在也只剩下冬日的凄冷。

③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④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那娇红中又透一点蓝,显得十分凝重,正配得上空气中的摸得着的寒意。

⑤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远山凹处,红日正沉,只照得天边山顶一片通红。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框外娇红的西山,这时却全是黛青色,鲜嫩润泽,一派雨后初晴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但也有浅淡的光,照在框外的冰上,使人想起月色的清冷。

⑥我们仍然看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五).课堂小结。宗璞的文章讲究诚和雅,大家读的时候,觉得很难,因为有很多隐讳的句子,其中富有寓意的议论也是解读文章的重点。

(六).达标反馈:布置作业:巴尔扎克说:“一场大的屈辱可以变成大的动力。” 余秋雨说:“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选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或余秋雨的《废墟》。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知识并情境导入:

放映有关圆明园遗址的幻灯片,请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这段历史,并说说对这段历史的认识。

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文思如潮。文中既有满含悲怆的叙述,也有寓意深刻 的议论,还有对比鲜明的景色描写,细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深入探讨课文,领悟主题。

⑴.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明确:以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⑵.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结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 的向往和憧憬。

⑶.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明确:铺天的锦霞,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的前程,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呼唤每一个人都要在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已的贡献。

⑷.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了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着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这士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三).合作探究学习一 品味赏析。

⑴.“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的意思,我们已经明了,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点?能否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简约含蓄。①我与年轻人的对话。②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而逐渐明朗。

⑵.拟人手法的运用:“远瀛观的石柱„„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把废墟几十年来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 的痕迹的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历史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⑶.“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对话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真实心境的写照。作者希望 年轻人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当做,面对时代的变革,不是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得到满足的,也不是第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 的,况且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要牺牲和放弃一些个人利益。但是,为了民族的腾飞,青年人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所以作者写年轻人的笑介于冷和苦之间。

(四).合作探究学习二: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特色。

⑴.融情于景是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而蕴含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前一部分的景物描写,作者着重渲染荒凉衰败的景象,将内心渴望改革的激情蕴含在其中,这种感情甚至贯穿全篇。

后半部分的景物描写,情调和色彩有了明显变化。如作者描绘西山落日的景象:远景近景互相配合,色彩互相映衬,构成一幅色调凝重,意旨深远的油画。画面中远处娇红艳丽的晚霞和如酒如梦的朦胧山色,与近处的枯树残荷、断碣寒冰,在色调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落霞的美丽娇艳,突出地反衬了废墟的荒芜和清冷。这里,绝不仅仅是逼真形象的客观描绘,它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可谓是有景有情,有物有我。这种寓意深远的景物描写把自然属性的美引向了一种更深更高的境界。⑵.作者在写景中还多次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特别是作者借那位年轻人之口说出的“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忧虑的心情,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绵长的思索。

(五).迁移与拓展。

辩论:除了圆明园外,世上还有哪些废墟?你觉得世上的废墟有没有必要都修复起来?或者要留下部分供人凭吊?那其衡量的标准又该如何呢?

提示:复建派:重现圆明园辉煌,不但可以让游客感受古代建筑风采,而且建筑与废墟对比所产生的震撼力,远比单纯的废墟强烈得多。

保留派:坚决反对重修圆明园,更有人强调“一草一木都不能动”,认为废墟悲凉的沧桑感本身就是对侵略行径的无声控诉,是最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修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所无法比拟的。

(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七).达标反馈 布置作业:搜集有关“尽每一个我的责任”的资料,或搜寻一些蕴涵丰富历史底蕴的材料,联系自已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

(八)、板书设计:

(九)、学后反思

亮点

5.小学语文人鸦读后感300字 篇五

一本书,讲述许多奇迹,带我们进入这样一个场景。

灰色大宅中有着一群老鼠:莉莉、菲列普、卡尔、卡琳……它们的生活十分开心。但是后来,一直名叫威利巴尔徳的超级老鼠成为了鼠帮大头领,它要老鼠们做它想做的事。莉莉是一只白化鼠,威利巴尔徳讨厌她、排斥她。她就去图书馆享受知识的雨露,最后用自己的聪明拯救了大家。

邪恶是永远战胜不了正义。

当我读到:“你们是不是属于莉莉那个恶心的种族啊!”可以看出威利巴尔徳对莉莉的不尊重和讨厌,“一个首领,一座宅子,一个种群。”就因为莉莉不是一只正宗的灰色老鼠,不是它喜欢的种族就要想方设法地把她赶走,世界是多么不公呀!幸运的是,菲列普在危急时刻总是帮着莉莉。

如果换作是我,我会不会像它那样挺身而出呢?有点值得怀疑。

阅读就好比飞翔,远航;阅读就好比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阅读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阅读,可以带人走向辽阔的世界。正是阅读改变了莉莉,让她不断进步,不断努力。莉莉让老鼠们有了思想,有了探索的渴望,它们不用盲目地听从威利巴尔徳的使唤,带领大家来到了书的海洋,书的世界!

威利巴尔徳不就是法西斯主义时的希特勒吗,而莉莉就是爱书民族的犹太人吗?这本书用童话来演绎历史,让我们知道当时社会是多么黑暗呀!一定不要轻易向别人屈服,要有骨气。

6.一年级语文人交版教案 篇六

1.了解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写作的方法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突出白鹅特点的 写法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学习重点】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写作的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突出白鹅特点的写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反馈:听写第二课生字

第一课时

【 自主学习】

一、资料链接

1. 认识作者:

丰子恺(1898-1975年),初名丰润,后改名丰仁,字子凱,后称子愷。1811月9日生于浙江桐乡石门镇。19秋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文学家夏丏尊,艺术家李 叔同。1921春赴日,研究绘画,学习小提琴,进修日语、英语。1925年到上海,与文化界名人叶圣陶、胡愈之、夏衍等组织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1939年4月受校长竺可桢之聘到广西宜山,任西迁途中的浙江大学的艺术指导,后随校迁至贵州遵义。1942年11月离开浙大,去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等职。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我国美育教育的先驱者。

2.写作背景

《白鹅》写于1946年 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 子里种 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二、课前小测,小组交流预习作业

1注音:

麒麟               猥鄙               叫嚣             奢侈

窥伺               引吭               分娩             岑寂

盛馔              蹑手蹑脚

2、解释词语

左顾右盼:

蹑手蹑脚:

三眼一板:

3、填空

《白鹅》是一篇___________(体裁)文章,描绘了____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________之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三、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

1.课文中的白鹅最根本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它这一特点?结合课文来分析。

2.作者对这只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结合课文加以体会。

3.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分别将鹅与哪些动物作了比较?结合课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 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的两 句话的理解。

5.  找出文中形容鹅的神态、动作的词语,抄下来。欣赏、品味,想象一下,让作者笔下的 这个可爱的动物,在你脑海中复活。

课堂小结

1.文章抓住鹅高傲的特征,运用对比写法从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四个方面来描绘白鹅,表达了对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方法:

⑴抓住事物特征来描写的写法

⑵运用对比突出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堂练习】

练一练

课文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事例写出了鹅的高傲。你愿意把自己当作一只高傲的 白鹅,向别人介绍自己吗?

示例:我是一只_______的白鹅,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同学们,你喜欢小动物吗?以我的“小伙伴 ”-- 小花 狗(小猫咪、小鸭子……)写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写出小动物的性格特点。

侯晓旭

[语文版七下《白鹅》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7.语文版四年级下册教案 篇七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3、能读通古文,能对照课文初步理解对应的古文。

4、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竽眼儿”“齐闵王”等词的字音。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能用滥竽充数造句。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懂得做人要有真才实学。

教学设想: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练习题的拓展延伸,使学生掌握滥竽充数的几种意思,从而把课文学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爱听合奏混

南郭先生

(没有本领)

8.五年级语文桥的教案 篇八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感受山洪的凶猛

1、一连下了几天的大雨,一场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这座美丽的小山村,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这个可怕的黎明。(播放山洪视频)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可怕的场面,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来概括山洪的特点。(大、猛、狂)

(二) 扣课后提示,领悟表达特色

1、导入:同学们,课文一次次地写到山洪和暴雨,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作者是怎样写的,才让我们有了这种可怕的感觉呢?(大屏幕出示句子)

3、感受三种表达特色。出示三个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天动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第一种表达特色:哪一种有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像泼。像倒。)

指导朗读(读得有力、并猛)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是第一种表达特色。在句后批注雨的力度。

第二种表达特色:由学生说;指导朗读(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句子读好?):指名读、齐读。

第三种特色:让学生自己发现。(指名回答);找出文中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你们看,“跳舞、舔、爬”,单独看,似乎很美好,很亲昵,可是在这里,一点也不美好,反而写出了洪水的--?(可怕、令人畏惧、胆战心惊)句后批注洪魔的恐怖;指导朗读。

(三) 抓关键词语,对比中感受形象

1、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书上是怎么写的?读3----10自然段,划出关键词语。(学生汇报找出的关键词语,并结合句子指导朗读。)

2、同样是在山洪的突发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呢?(老汉)该选哪些词来表现老汉呢?也在3---10处然段中找几个关键词。(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对比着读这些词语,并放进课文中的句子里读读。

4.解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1) 引入:在镇定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下来。(播放影象:汹涌的洪水。同时出示字幕:人们停信脚,望着老汉。)洪水中想起了老汉的声音:教师出示句子: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生读)

(2)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想读出老汉的什么呢?(指名说,并读一读)

(3)老汉的声音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谁来读读这段话,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四) 寻一个“情”字,走进人物内心

1、在撤离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幅画面(出示画面)。

(1)谁?(老汉),老汉在干嘛?(把小伙子从队伍中揪出来),小伙子是谁?从哪看出来的?

(2)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自已读读,看看老汉此时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从哪看出的?

(2)谁能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

(3)父亲为什么要把把儿子揪出队伍呢?(指名说)是的,是党员就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

(4)老汉的这一“揪”,很可能就会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从哪里看出的?老汉、丝毫没有犹豫,而像大山一样果断。谁能果断地读这段话。如果老汉不揪,会是什么后果?

(5)。而此时的洪水--?哪些词可以看出,放肆是什么意思?(毫无忌惮)“放肆的舔是说洪水--?

(7)洪水越涨越高,情况越来越危险,此时老汉想到的却是村民的安危,还把他的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那是他的亲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从哪儿看出来的?

3、理解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老汉用力地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1)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把儿子推上木桥的?

(2)指导朗读:是啊,洪魔在向这对父子张牙舞爪了;木桥已经在发抖了,在痛苦地呻吟了;眼看洪水就要把他们吞没了。

(3)老汉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因为他--爱他的儿子。老汉的这一推,成了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动作。

(4)真希望小伙子能脱离危险,但--

(5)是的,老汉眼看着儿子被洪水这一恶魔吞噬,是何等地痛心,他也忘了自己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眼里、心里只在儿子,他想喊,他还想 ……可是--

(6)指导朗读:多好的父亲啊,我们把文中的老汉换作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当你们读着这两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时,相信你们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

(五)领悟“桥”的内涵。

1、最后只剩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老汉保住了一百多号人的性命,却没有保住自己的儿子。老汉离我们而去,全村人拥戴的党支书离我们而去……

2、出示课文最后几段: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配乐读)

(1)她丈夫是谁呢?多么可爱的老汉,多么可敬的老支书啊,我们来夸夸他吧。能用上桥的,尽量用上“桥”。

(2)总结:是啊,他已成为一座摧不毁的桥,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拓展延伸】

9.一年级语文新教材随笔 篇九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随笔1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小学每堂课都十分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然一苗未正,何以成材。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逐渐成熟的变动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可以使学生到中学学习时事半功倍,一生受益。

1、应要求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改变学习的无序状态,减少学习的随意性,不要老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使学生的学习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由自发转为自觉。

2、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养成上课主动作笔记的习惯。记笔记要求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情况记要点,而不是照搬板书。

4、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课外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浓度。阅读量大的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往往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较强。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给予指导和检查,使之形成习惯。使学生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一生以书为友。

二、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知识含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有了相当的发展,能运用概念进行抽象思维,求知欲特别旺盛。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拖沓的节奏和单一的信息刺激。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的主要因素。在小学高年级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首先在观念上要为学生灌输独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行为负责,一分勤劳一分收获。

2、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上要舍得放,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而不是当教师放手后无所适从。要把独立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大教学密度,增加练习数量,真正做到精讲多练,多些拓展,少些模仿,多些独立,少些依附。

3、把教育的触觉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学会乐观积极地对待学习,增强自信心,积极地面对困难,切忌在小学阶段就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我想,当每个清晨小学生睡眼惺忪,争开眼睛第一句话就说:我想上学,窃以为那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随笔2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对于五年级,这个高年段的语文教学与中低年级相比更是有很大的不一样,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侧重于品读语言文字、理解课文资料,体会思想感情。所以,阅读教学要由“诵读”转变为“品读”。教学方法由“教师的教为主”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在半学期来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读书为主”。

一、以学生为主

教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学起主导作用,教应为学服务。“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要让学生将学习变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所以,在授课前我先让学生读书自学,提出疑难困惑。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这样使教学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减少,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增强。

二、以自学为主

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本事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感悟资料,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仅有一片空白,没有什么收获。仅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同时可培养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本事。

三、以读书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主要以读书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展开品读、探究,理解课文资料,感知课文的主要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同时注重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高年级较适合的方法是“默读”,默读有助于思考,读思结合。将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有机地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使朗读取得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还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可是,在教学中也有几点问题值得反思:

一、作文指导不够充分

作文是需要教师经过创设的情境,使学生能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用自我的语言表达自我的思想,让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作文的基础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而写作起来部分孩子很困难,觉得无从下手空泛、不生动。想象是由当前的人或事物,想到其他的人或事物的过程。它是探索和创造的一把重要钥匙,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联想开始的。联想对排除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开阔思路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联想本事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也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与他们的联想本事薄弱有必须关系。从多角度有体裁上的、资料上的、主题上的。许多事实证明,变换角度能导致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本事,使学生山想象丰富,学会全面地考察事物。

二、批注式阅读抓得不实

批注式阅读教学,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本事,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深入理解本事,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本学期我抓得不够实,中下等生批注得很肤浅,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进一步抓好孩子们的批注式阅读本事的培养。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随笔3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xx年课标颁布以来,教师的定位更加准确,师生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合作者、探究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改过去课堂的沉闷、死板,变得充满活力。而静下心来品味,一些问题暴露无遗,如:课堂成了好学生的舞台,差等生依然停步不前,忽略了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教师朗读指导不到位……以上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成长,成了我们小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组建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学习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6~8名学生组成,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习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进行分组,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班内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选择培养小组长,一名好的小组长能够对合作小组成员在课内进行调控,在课外精心管理。再有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达到人人参与、共同完成任务的目的。各小组分别制定了组名、口号、组训、组规等。

二、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课堂评价采取小组捆绑式评价方式。小组捆绑式评价能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每个成员的最大潜力。班内设立积分表,组内有记分员,分别给每个小组成员编号(成绩越好号越小),每位学生的编号不是固定的,根据表现、成绩进行调整,进步学生能得到及时肯定,形成积极向上的组内竞争风气。小组成员得分与各自的编号对应,目的是鼓励大号同学多发言,得分都加在小组名下。小组共同探究成果展示交流加小组集体分。各小组得分每周一汇总,作为小组评价的依据,选出周冠军组,不单独对个人进行评价,增强团队意识。资料入档,下周数据清零,重新开始,这样各小组都看到了夺冠的希望,组间竞争风气形成。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用高效

结合外出学习所得、教研组交流所感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所悟,我拟定了一份“语文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经教学实践,老师们一致认为它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体现新课改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效。第一环节:预习我能行,收获大家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预习所得和预习疑惑(在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展板上展示出来,供大家评阅、学习、交流。重点解决字词,丰富学生的积累性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第二环节:读书眼、心、口,流利入情境。时刻提醒学生读书时做到“三到”,只有这样读书才有效果,才能进入情境。展示小组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朗读展示,请其他小组的同学或老师评价指导,学生的挑战读,更激发了学生个性化朗读的积极性。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提高了朗读水平,凸显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第三环节:析句品文,情感升华。理清文章脉络,解读重点词、句、段,学习写作方法,揭示文章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升华表达的情感。以学生独学、对学、合作学习为主,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学生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分析、概括、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情感。第四环节:学以致用,拓展人生。汲取文本中的营养精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所学、所思、所感。提升、内化知识积淀,整理自己的思想变化,提高写作水平,指导今后的生活和学习。第五环节:达标练习,巩固提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题,整理所学知识、技能,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四、阅读交流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开设阅读交流课(每周一节)的目的:利用好学校图书室和学生的各种学习途径资源,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加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开阔学生眼界。阅读交流课的上法:

1.课前学生根据阅读主题,完成阅读,写出收获。

2.交流阅读收获。课上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再选出优秀者班上交流。

3.教师、学生评价。

4.学生当堂写出交流收获。

5.教师推荐书目,布置下次阅读主题。语文阅读指导课要充分发挥合作小组作用,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内容。

五、校本教研日———教师交流的平台,课改的保障

为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校内自身的各种资源和潜力,充分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优势和作用,落实校本教研制度,打造团结互助的教研团队,学校将每个周四定为我们的校本教研日,教导主任每月初制定好本月的校本教研日活动安排表,明确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参加人员等,活动以听课、议课、专题研讨为主要形式,教研组成员积极参加活动,在一起交流研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课改的不断深入,同时也深化了同事间感情。课堂教学改革,有利于落实课标要求,有利于新的教学理念的应用,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脚下的路还很长,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员我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直到成功。

一年级语文新教材随笔4

前一段时间读《有效课堂管理:方法与策略》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教授课堂管理技巧。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用性强,接地气。全书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很多课堂管理方面的数据。是实证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讨论内容聚集于课堂管理中的真问题、真情境,遵循一定理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课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对班级的整体组织管理,又有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指点。如:有效管理的课堂是什么样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支持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要求。特殊群体的管理和要求等等……涉及中学课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于课堂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学生的行为管理,设计和管理教学,交流技巧和教学等等。

课堂管理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则,有效地处理课堂上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课堂管理的关键。

一、备课是课堂管理的重要部份。

1、备学生。

全面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互动。

2、用心专研教材。

教师要把教材吃透,才能站在知识的至高点,才能够很好的引领课堂。

3、设计教学模块。

改变原来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做到充分的互动,为学生的活动留出时间,甚至有时可以设计多个教学模块。

二、上课是关键。

1、课上关注学生。

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关爱,让他们爱上老师,爱上学习,从而享受学习这个快乐的过程。

2、注重知识的启发。

改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运用启发式教学,尤其是数学,靠灌是灌不出来的。

4、注意因材施教。

5、注意分层教学。

有效课堂管理的理念要求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内容:首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控制水平和能力的进步与发展;其次,关心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状况;第三、关注管理的效益,这种效益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行为结果与过程的变量;第四、关注策略的使用,策略是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10.上好语文课,做好语文人 篇十

——观特级教师授课有感 李凤霞

周末,一行七人直奔沧州影剧院,虽已至寒冬,影剧院里却是暖意浓浓。王崧舟、盛新凤、虞大明,宋运来四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以及沧州市运河区的张燕老师为我们现场做课,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了精彩的讲座。之前对于几位名师的了解只限于杂志上的几篇文章,网络上的几段讲课视频,这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特级教师的教学风采。

盛新凤老师的语文课如行云流水一般,舒卷自如,处处流淌着温情,清新、秀丽、淡雅。王崧舟老师给人的感觉很平和,语言亲切有激情,虽然是南方人,可是一口的普通话,那是富有磁性的声音,让我想到了电台的播音员。虞大明老师讲的是一节阅读课《麦哨》,整堂课上的轻轻松松,非常有趣,百宝箱里不时地还会变出茅茅针棒棒糖,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大师级的课堂上见到的情景。他的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让孩子们模仿吹麦哨,还有吃茅茅针的样子。当时,我就想,为什么不再好好品读一下其他优美的文字段落呢?也许是自己的水平所限,所以一开始听虞大明老师讲课时,总感觉思维是在天上飘着的,找不到落脚点。之后,他在讲座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留给记忆深处的是什么样的课堂?”也正是这个问题,让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们喜欢,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真正需要的。宋运来老师语言风趣幽默,课堂上不时引起学生和老师们轻松的笑声,从他的教学评改中,我也学到了一招,上周作文课试用还算有效。后发过来的资料特挺实用。

两天的时间竟然觉得如此短暂,受益匪浅。几许激动,几许积淀之后,更多了几许思索与感慨。尤其是盛新凤老师和王崧舟老师的课留下的印象最深,有几点感悟,今天和大家交流。

一、上好语文课的问题。

两位特级教师都提到了“语用型课堂”。2011年的《课标》明确了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属性,是各个学科的共性,工具性才是语文的根本属性,是语文学科的个性。绝对不能只注重人文,注重理解,而轻视语言,轻视运用。盛老师在讲座中说,语文课的教学就如同画圆,在备课的时候,要找到“一个支点,拉出一条线,再画圆,最好是画两三个同心圆。”这个支点应该就是这节课的中心目标,画出来的圆都要是为中心目标服务,这样的话,教学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她执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按照这个思路铺开,听、说、读、写的训练都是围绕“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展开的,放得远,但抓得牢,如同江上钓鱼一般,上了钩的鱼一般是不会轻易跑掉。

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这节课设计也非常巧妙,让人找不出上课的痕迹,伴着悠扬的古筝,就如同在给大家讲述孔子的故事,领着大家走近泗水河畔,一堂课娓娓道来,孔子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慢慢高大鲜活。整堂课听起来就是一种享受。

两节课都注重了朗读训练,注重了思维训练,注重了写作训练,用轻雅的音乐配上老师精心设计的独白,带着学生进入读或写的情景中,入境入心,才能更好地把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出来,听课的每一位老师也都融入到那种氛围之中。这该是语文课要达到的境界。

从03年转行教语文,整整十年了,听完盛新凤和王崧舟老师的课以及讲座以后,突然有种误人子弟的感觉。平时上课时,虽不是拿着教参照本宣科,但是网络时代的今天,动动鼠标,网上搜索,大量的信息便会呈现在面前,思想游走在屏幕之上,网页之间。抛开教参,抛开网络,我们到底还能往前走几步? 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盛新凤老师十年研究走出和美语文的教学之路,而我仍在路上行走,却找不到方向。

二、做好语文人的问题。

首先,语文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也是我这次聆听名师讲座最大的感受。教语文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

盛新凤老师是浙江湖州人,有着江南女子的特质,婉约精致,静若幽兰,如空山幽谷的兰花一样,在平静中独自绽放,浑身散发着书卷气。她倡导“和美”语文的理念,用自己的婉约、柔美,展示了江南女子的和顺之美,她这样的老师教这样的语文最合适不过了。教了二十多年语文的她,是位有思想,有内涵的女人。听课时,我总结了一句话:女人的思想是岁月的积淀,睿智的女人才是最美丽的。

王崧舟老师,浙江人,小学语文四大名师之一,他一直倡导“诗意语文”的教育理念,平平常常的一节课《孔子游春》,到了他的课堂,却让人经历了心灵的洗礼,受到了文化的熏染,他是用心灵和激情来演绎语文的真谛,没有语文的丰富底蕴是难以做到如此的。王老师的课大气舒展,彰显了江南才郎的儒家之气。这也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教育路上应该追寻的境界。也总结了一句话:男人的修养是思想的积淀,有内涵的男人才是最有魅力的。

其次,语文老师要多读书。一心向往盛老师的和美,一心向往王老师的诗意,然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自己的思想,还要有积累的厚度。忙碌的生活,工作之余,给心灵留一方净土,拿起书本,静静的品读,静静的思考。

志在高远,贵在坚持,行走着的风景才最美丽!

最后,送上感触颇深两句话:

(1)“语文学习是农业,不是工业,靠的是慢工,靠的是积累;语文学习是小口品茶,不是大碗喝酒。”——(盛新凤)

上一篇:新闻免征农业税下一篇:国贸专业实习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