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进会(共12篇)
1.农业推进会 篇一
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观摩会精神,对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刚才,会议分别通报了各乡镇(街道)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推进情况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情况。一会儿,本强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就抓好我县下一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我讲四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
当前,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县委、县政府召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来专题研究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足以体现县委、县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和高度关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暨农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后,我对部分乡镇(街道)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对比,我认为,我们乡镇(街道)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工作已经落伍了,为什么会落伍,是什么导致落伍?在座的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去年,县委1号文件、12号文件和15号文件就已经对全县“三农”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可以说我们的发展理念是先进的,我们的发展思路是清晰的,我们的工作部署是超前的,但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工作推进落伍了,从调研实际以及农业、扶贫部门的通报可以看出,我们大部分乡镇(街道)对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工作思路不清又不主动作为,统筹力、执行力、落实力差,顾此失彼,以致于有机构但没有专人抓农业工作,有些乡镇甚至未成立工作机构,“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以各种借口、各种理由来推卸责任;县直各有关部门工作作风不实,有的农技干部对关岭农情掌握不透,下基层调研指导力度不够,工作效率不高。乡镇(街道)、部门没有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阵风”、“一头热”、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今天的会议不仅是工作推进会议,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一次作风整顿会议。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参会的同志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不打折扣地抓好贯彻落实。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抓现代农业工作的主基调和主抓手。赵克志书记强调,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要围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来调整,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让土地种出“摇钱树”,让土地产出“金元宝”。陈敏尔省长指出,突出抓好农业园区建设,要进一步凝聚力量、形成共识,真正把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为我省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这为我们农业园区建设明确了目标。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对我们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农业原料和产品的需求迅猛增长,大量农民脱离土地向工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了土地集中流转、集约经营,加快发展农业园区的各项条件基本成熟,制约瓶颈逐步消除。同时,完成初步积累的城市工商资本正在积极寻求多元化投资,投身现代农业发展、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为最佳选择。从省、市层面来看,始终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实施项目配套,初步形成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各级现代农业园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我县发展实际来看,现代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含量较低,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农业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步子迈得不大,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规模经营急需扩张。这些,既是我县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现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加以克服解决的突出问题。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深刻领会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一是有利于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树立新样板;二是有利于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搭建新平台;三是有利于探索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开辟新途径。
关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可借鉴黔南州“185工程”的理念和模式。“185农业产业化工程”是黔南州为破解山区农业发展难题,自2008年开始实施的一种货币量化的种养模式,按照一年多熟制,种养加配套等立体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在一个农业生产内,使单位面积亩产值达到10000元、8000元、5000元以上。要把“185工程”的理念和模式作为我县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山地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推进立体种植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普利的林药间(套)作模式、上关的林草间(套)作模式都很值得借鉴和推广。各乡镇(街道)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和土地经营权制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方式和手段,努力实现农业发展规模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土地产出最大化,带动和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认真谋划,整合优势产业,倾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关岭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石漠化严重、土地破碎,没有上规模的大田大坝,只能向“盆景式”农业、“庄园式”农业要效益。农业园区的建设务必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适度规模化、结构多元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营销品牌化”的总要求,围绕“大园套小园”的建设模式,各乡镇(街道)要整合现有优势产业,至少要建成1个县级以上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这里我着重强调,各乡镇(街道)在整合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有些产业是不能“丢”的,比如板贵在发展火龙果种植的同时,就不能“丢”了花椒,花椒是板贵精神的体现,要采取有力措施将花椒种植上移到海拔650米以上区域,并不断巩固发展;坡贡就以小黄姜为主导产业,切实治理好坡贡河的污染,不要因水污染而把“小黄姜地理标志”“丢”了;断桥的早熟蔬菜种植也不能“丢”,要着力抓好蔬菜品种的升级换代,促进蔬菜提质增效。农业园区建设要突出主导产业和产业特色,每个园区的主导产业选择不能超过3个,配套产业也不能杂,园区建设规模不得低于1000亩。各乡镇(街道)要结合通过评审的农业扶贫产业规划和发展定位,倾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力争出彩。
每个乡镇(街道)建成1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刚性要求,今年8月份,我们将召开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项目观摩会,通过现场观摩,对各乡镇(街道)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验,同时对各乡镇(街道)农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考核排位,明确奖惩措施,对工作推进好的乡镇(街道)将给予奖励,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并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这里我再强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乡镇(街道)务必将“沪昆”高速公路(关岭段)、关兴公路、320国道、210省道、永花线沿线25°以上坡耕地种植的玉米退下来,结合退耕还林还药还草,抓好公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
三、强化措施,抓好农业园区建设,助推同步小康取得新进步
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措施、新的机制。园区建设要如期建成并产生效益、发挥带动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当前,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想办法、求突破。
一是明确建设管理主体,解决“有人干事”的问题。
要借鉴新型工业化园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区域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分工协作。在这里着重强调,乡镇(街道)是农业园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党委(工委)书记、政府乡镇长、办事处主任是第一责任人,县直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各乡镇(街道)要成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扶贫工作站,抽调专人负责推进园区建设工作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实施。要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扶贫工作站和农业服务中心成员集中精力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园区建设的工作机制。要确保园区建设领导小组、扶贫工作站以及农业服务中心成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园区建设工作。对不抓紧落实,不成立专门机构并明确专人负责“三农”工作的乡镇(街道),今后申报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将予以限批;没有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及园区建设工作的农技人员,不得参与职称评聘。二是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解决“建园瓶颈”的问题。
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土地流转是制约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园区建设的一大瓶颈。各乡镇(街道)在土地流转中都存在困难,特别是板贵乡、上关镇要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不要因此影响已经签约项目特别是与青岛共建的火龙果种植项目的建设进度。各乡镇(街道)要建立土地流转工作平台,集中流转园区建设所需的土地。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承包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中,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确保土地流转“流出规模、转出效益”。要充分发挥“小老板”工程、支部带富工程、党员带富工程、能人带富工程的积极作用,对流转的土地采取反租倒包等形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园区建设,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园区真正成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重要载体。三是做细做实规划编制,解决“怎样建园”的问题。
要始终坚持规划引领,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规划是龙头,是保证园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已通过评审的农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和拟定于8月份召开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园区建设项目观摩会,综合考虑资源优势、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和配套体系,科学制订完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抓好本乡镇(街道)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以规划引领园区建设。要因园施策,通盘谋划园区特色主导产业,细分建设目标任务,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四是突破资金因素制约,解决“有钱建园”的问题。
各乡镇(街道)要整合各类财政扶贫资金,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在打造核心区的基础上,向外辐射、拓展。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能,鼓励引导社会资金、金融机构资金投入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强与上级部门对接,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口跟进,牵线对接,不遗余力地找信息、要政策、盯项目,把可用的、该得的、能争的在第一时间落实到位;二是发动群众,对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后有什么好处、带来什么效益等等,都要给群众讲深讲透,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三是充分发挥县农口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投入,今后凡是农业农村建设项目资金,都要集中打捆安排到园区建设上,形成集聚效应;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谋划编制大项目、好项目,对外宣传招商,吸引更多外来投资;五是不断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对工作积极主动,农业园区建设推进顺利的乡镇(街道),县财政将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安排资金给予奖励。五是通过做富农业园区,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使农业技术、设施、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有效集聚、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要算好农业园区内的农户收入这本账,与其他农户的收入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到农业园区建设中,通过做富园区,示范引领,促农增收。六是消除项目实施梗阻,解决“资金积压”的问题。
从刚才扶贫部门的通报来看,有些乡镇积压了大量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项目申报了,资金到位了,落实不了,这是严重的不作为,是严重的“新官不理旧事”的官僚主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了项目,有了资源,你都不加以重视,不去组织实施,那你怎样造福人民,怎样消除贫困,怎样同步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汪洋副总理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是关乎我们党和国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大事”。赵克志书记强调:“我们要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站在增进全省人民福祉的高度,全面贯彻中央精神,全力总攻绝对贫困”。陈敏尔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贫困人口多,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薄弱。要进一步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扶贫开发机制改革”。这些新定位和新要求,是对扶贫开发战略地位和认识的重大飞跃,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定推进扶贫开发的决心。各乡镇(街道)、各部门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同步小康的高度,充分认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抓重点工作,抓关键环节,转变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抓紧组织实施积压的项目,推动同步小康不断取得新进步。今年,省委、省政府改革了贫困县考核机制,对贫困县重点考核扶贫开发工作。因此,县委、政府也要重点考核乡镇(街道)的扶贫开发工作,请各乡镇(街道)对照扶贫开发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逐项抓好落实,年终必须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四、加强领导,凝聚强大合力,确保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三农”工作的核心,这既是中央、省、市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我县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任务,事关长远,意义重大。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建,形成合力,确保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园区建设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要,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四帮四促”活动,扎实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的组织实施、协调服务等工作,切实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是加强投入保障。
今年,县财政将安排1000万元资金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园区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县乡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资为主体,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三是加强政策扶持。
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加强政策研究,用足用活扶持政策,除了县出台的奖励扶持政策外,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国土、金融、交通、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协作与配合,积极聚合部门项目资源,全力支持乡镇(街道)农业园区水、电、路、渠、沼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用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推动园区加快建设。四是加强目标考核。
为加快推进农业园区建设,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县委、县政府对今年启动建设的13个乡镇(街道)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县级领导负责对联系的乡镇(街道)农业园区建设工作进行包抓督促。两办督查室、县农业局要抓紧制订出乡镇(街道)现代农业园区阶段性责任考核办法,将园区建设纳入目标任务考核内容,严格考核奖惩。两办督查室要适时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的,将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实行效能问责,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志们,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当前我县“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让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鼓足干劲,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农业推进会 篇二
江苏扬中市是长江中的第二大岛县,发展现代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生态园、有机农业园、高效农业种养殖基地、农家乐、渔家乐等农业园区67家。
1 园区布局规划突出三个重点
1.1 突出优势产业
在全省确定扶持的16个优势主导产业中,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特点,在农业园区中重点培育受季节、空间、土地制约较小,市场前景广,增值、增效潜力大,比较效益高的产业有:一是蔬菜园艺业;二是水产养殖业;三是规模畜禽业;四是优质林果业。
1.2 突出重点区域
根据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布局上确定了农业园区重点扶持的四个区域:即环岛高效农业走廊、新坝北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雷公岛旅游生态农业园以及238省道沿线的高效农业丰产方和基本农田保护区。
1.3 突出集聚开发
每年土地治理项目选项、立项时,坚持把开发项目与高效农业、农业园区的建设紧密结合,明确规定项目区必须有一个以上农业园区,高效农业面积不低于10%,涉及乡镇不超过2个,且地块相连,集中连片。同时,通过开发项目这个平台,借接其它财政支农项目,并以此吸引“三资”共同开发,实行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形成规模,形成品牌。
2 园区发展模式坚持三类引导
2.1 结构调整引导模式
结构调整引导模式最大特征是群众自发,政府引导,群众受益大,辐射范围广。主要是通过土地治理等项目的改造,完成农田区间水系和路系设施建设,实行良种补贴和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引导、扶持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本地优势产品,形成主导产业。
2.2 设施农业引导模式
设施农业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结构调整调优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无污染、可持续等特点,目前也是全市农业园区发展的主流形式。除了农业开发项目优先进园,招商引资项目优先进园外,还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投资小、推广快、效益高的温室大棚等设施种养业,设施渔业。如对新安装国家标准大棚的,每座补贴1000元;对当年新建成投资达300万元的特种水产单体项目奖励20万元;对当年新建成规模1.33hm2以上且投资50万以上的养殖小区进行设施补助5万元。
2.3 市场主体引导模式
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等作为市场主体具有带动力强、辐射面广、联结度大等特点,其数量多少、规模大小、实力强弱直接决定着园区农业的发展水平。依靠这些市场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就能连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利益机制。因此,我们把市场主体引导作为发展农业园区的重点,创新组织形式,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培育如环太集团、江洲工艺、伟业柳编、绿健苦瓜等31个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和三叶咸秧草、兴阳红薯、利民土地股份等27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协会,有力地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 园区建设内容把握三个方向
3.1 抓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设施
园区基地建设内容的安排,做到与时俱进,围绕项目区内作物生产的需要,依据“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扶什么”的原则进行落实,确保70%以上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灌排设施和道路的建设,努力把项目区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对园区内的设施农业,重点建设连栋大棚、无土滴灌、日光温室、棚架栽培等关键设施;同时,对市场主体开发的项目,积极试行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开发方式,引导业主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上来,进一步促进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2 抓科技,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
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的特征,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最大特点是科技水平有质的提升,因此,科技措施是项目建设和发展园区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力的同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促进科技与生产结合,促进科技“进村落田”。重点推广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无公害种养技术;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逐步探索建立“基地(园区)+科研单位+农户”的合作型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新机制,努力把各类农业园区建成高新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园、展示园。
3.3 抓品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品牌是农产品的质量标签,代表了农产品的声誉度和美誉度。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品牌建设是题中应有之意,有了品牌,就有了市场,品牌含金量越大,产品效益就越高。因此在支持园区建设的项目资金中,我们都明确规定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无公害产品的设施建设,用于农产品安全指标的例行测试和“三品”认证的补贴。同时,鼓励市场主体自主申报和制定地方农业技术标准,开展商品注册,争创各级品牌,参与各类农业展销,用公共财政换取公共放心。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农业园区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34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2个,江苏省名牌产品4个。培育了“三业”、“维龙”、“江珊”等一批名优产品和著名商标品牌,提高了扬中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4 园区资源集聚注重三大要素
4.1 注重资金整合
一方面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锦上添花的作用,年内实行产业化项目和土地治理项目的有机衔接,进行集中投入。年度间实行项目重叠,连续投入,推进园区做大做强;另一方面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和吸纳、集聚作用,引导土地复垦、扶贫开发、科技旅游、防洪保安、新农村建设等其他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投资园区建设。针对业主在园区开发中融资困难、信贷短缺的问题,我们适时推出农民创业担保基金,实行政府担保、财政兜底的办法有效解决市场主体资金周转的困难。同时,积极创新融资机制,通过股权转让、出让冠名权、经营权等方式,广泛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进行农业园区项目的开发。
4.2 强化土地流转
随着“一免三补”政策的落实到位,土地价值逐年提高,给园区土地适度规模、集约经营带来诸多困难。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流转办法,通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实行农民返租转包等方式引导农业用地向园区集中,开展集约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3 改善服务环境
农业园区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要以现有的开发项目为基础,重点筛选一批后续项目去完善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政府推动力的作用,加强指导和服务,坚持以法行政,提高服务效率;不仅要积极研究挖掘政策潜力,努力争取税收、信贷、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也要出台政策,开展扶持和激励。我市已连续三年出台三个旨在加快园区发展的政策意见,并严格考核,共兑现奖励资金近600万元,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收稿日期2009-09-17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分散承包经营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生产需要,不适应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有效形式。
3.农业推进会 篇三
一、坚持三大理念,明确园区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统筹布局理念。按照城乡一体化和突出区域主体功能的要求,综合考虑地理特征、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等因素,在全市规划布局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园区、10个常州市级农业园区、20个金坛市级农业园区、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整体推进畜禽、水产、茶叶、水芹、食用菌、红香芋等“一镇一业、一村一品”集中连片开发,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点、线、面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统领理念。按照争创省、常州市级农业园区的标准,科学制定园区建设规划,明确园区建设主要指标、主攻方向和建设标准。目前16个园区总体规划基本到位,确保了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堅持基础先行理念。针对农业园区地处偏避、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状,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办法,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环境整治的投入,全市重点园区基本达到了排灌方便、道路畅通、用电便捷、环境优良、现代农业设施和机械装备广泛应用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园区的标准档次和承载能力。
二、提升三大水平,增强园区发展能力。一是提升农业经营产业化水平。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并培大培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提高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消化能力、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现已发展到48家,其中省级5家,年销售超40亿元,年出口4500多万美元,成为农业园区建设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和运行机制,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组织领办、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发动农技部门牵头领办、号召基层组织示范领办等途径,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0多家,成员2.45万户,辐射带动75%的农民,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农民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园区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化水平。牢固树立“品牌出效益”意识,积极引导园区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参与质量认证,创建名牌农产品和区域公共品牌,先后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省级7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拥有省级名牌农产品9个,“金坛雀舌”跻身全国茶叶区域共用品牌价值40强。三是提升农业功能多样化水平。依托优美的山水自然风光、特色地域文化,积极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长荡湖湖鲜美食节、儒林水城、渔业博览馆、农林科技示范基地等一批农展节庆和农业景点,每年吸引100多万游客走进农村、体验生活,较好地发挥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
三、构筑三大平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构筑投融资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专门注册资金2000万元组建“江东福地”上阮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化运作来筹措建设资金。积极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园区建设,将农业贷款重点投向入园各类经营主体,为园区建设提供金融保障。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引进各类农业项目100余个,总投资超20亿元,现在农业园区已成为外资、民资、工商资本等各类资本竞相入驻并获得丰厚回报的首选地之一。二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引导和支持省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与农业园区建设,与省民盟联合主办三届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建有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难题,对接了一批科研项目,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做到农业园区建设到哪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就推广应用到哪里,共培育各类科技示范户4550个,辐射带动周边9万农户,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2%。重点提升先进农业设施的推广应用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8%,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建的2万平方米玻璃智能日光温室和薄膜温室成为园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构筑土地流转平台。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农民转移就业的机遇,依托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积极推进以土地股份合作为主的土地流转,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50家,累计流转土地20万亩,推动了土地向园区内项目业主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园区发展基础。一是强化政策保障。积极落实园区用电、用地、税费优惠等政策,着力优化整合涉农资金,并专门设立园区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设施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经营、质量品牌建设等进行“以奖代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扶持园区建设的政策体系。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按照有一套工作班子、有一个实施计划、有一个考核验收办法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园区组织推进机制,做到压力传递到位,工作推进到位,任务落实到位。目前,已专门组建长荡湖现代高效河蟹产业园区和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制定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形成了党政领导重视、部门分工协作、上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保证了园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服务保障。建立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对项目审批、项目运营、后续管理等各个环节实行“绿色服务”,保证了园区项目的快落户、快建设、快见效。全面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园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代耕代管代收、农资经营、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收等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园区内大户、小户、散户均能享受到同等的社会化服务。
(作者系中共金坛市委副书记)
4.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篇四
今天,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会,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全县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全县农业发展水平。现我就水城县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是加强园区观摩点的建设。要在园区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前做好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观摩会观摩点的谋划和准备工作,做好备选项目点的建设工作,所有的省级园区必须要有新的建设项目作为备选,并明确具体目标,细化每项工作,责任到人,确保抓出新的亮点和看点,在做好项目点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园区整体形象的提升,打造园区发展观摩“面”。
二是加强园区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按照《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和《贵州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规划编制导则》开展新增园区规划的编制和现有园区规划的修编工作。确保园区规划设计科学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发展思路清晰、建设目标明确、保障措施有力。其中新增2个省级园区已完成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争取7月底前完成规划的审批备案工作。新增2个市级园区规划尚未启动,园区建设缺乏指导意见,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为切实有效地开展园区建设工作,实现园区建设目标,同时为20xx年晋升为省级园区作准备,现在急需按省级园区建设标准完成规划设计工作,此项工作由县农业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和涉及乡镇积极配合,县政府解决规划经费,所有规划成果出来后报县政府组织评审,再按程序报上级部门评审或备案。
三是加强主导产业建设。建成园区高标准主导产业种植基地9万亩以上,其中猕猴桃基地2.1万亩(猕猴桃园区1.5万亩,野钟园区0.6万亩),茶叶基地2.5万亩,蔬菜基地2万亩,刺梨基地1万亩,红豆杉、油茶基地0.5万亩,优质桃子基地0.5万亩,其它精品水果基地0.4万亩。各园区核心区有1个以上特色产业在省内同领域占主导地位,在国内同行业有较大影响。合理配套与主导产业相衔接的其它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物流业和休闲观光农业等配套产业。
四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20xx年启动建设的省级园区按规划目标完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园区内道路畅通、排灌方便、用电便捷,核心区基本农田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20xx年启动建设的省级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目标值的50%以上。高标准配臵现代农业生产设施、机械设备、信息装备、储藏加工、物流管理和产地市场设施。
五是加强园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各园区以农技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主体,建立园区农技综合服务体系(站),加强园区农资配套、土壤改良、良种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并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雨露计划”等培训平台,加强园区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具体我县农业园区要配备农技人员220人以上,培训农业从业人员2.4万人以上,建设病虫害监测防治点70个以上,建成小气候观测点5个以上,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室5个,建设动物防疫室10个。
六是加强园区资金投入和督促指导。第一,要与省、市对接,落实园区奖励资金,同时整合部门资源和资金进入园区,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园区。第二,要搭建园区投融资平台,进一步深化银、政、企合作,建立银政、银园、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第三,要明确各园区牵头指导部门,同时明确各园区的负责领导和对口指导单位。各牵头指导部门要重点对完成目标进度慢的园区进行督促指导,推动园区发展。
七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第一,按照省园区办《关于做好全省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及项目签约活动通知》的要求,全面做好全县农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第二,加强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库建立。由县招商局组织各园区相关部门及涉及乡镇编制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突出优势特色产业,突出培育构建产业体系、全产业链条包装项目,推出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发展前景好的农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农业示范园区招商引资项目库。第三,从即日起至9月15日,组织各园区开展小分队招商,分赴各有关省区开展宣传推介、项目对接、项目招商和经贸洽谈活动,并邀请省(境)内外有合作意愿或合作签约项目的企业客商代表参加9月28日招商引资暨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第四,加强对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组织各地对去年以来特别是集中招商签约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和服务,包括项目落地、资金到位、开工建设、投产达产等情况,评估招商工作成效、服务质量、政策配套、客商反映等,及时反馈给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争取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做好招商后续服务工作,促进更多的签约资金到位。
5.农业推进会 篇五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推进会在泸水召开 作者: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3年第07期
近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怒江农村综合发展项目推进会在泸水县鲁掌镇三河村委会如期举行。
州委常委、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李文辉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州级各成员单位领导、各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县农业局长、县项目办官员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州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国际农发基金怒江项目办主任夏斯付对国际农发基金会及全州项目作了简要介绍,强调了2013年工作计划及当前要抓好的几项工作;泸水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局长冯永明随之介绍了泸水县项目实施和进展情况;最后,副州长李文辉宣布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贷款怒江农村综合发展项目正式启动,并要求州级成员单位要通力合作,四个县人民政府要强势推进,州县齐心协力将项目实施落到实处。
6.农业推进会 篇六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最好的历史时期,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连续两年稳定在12000亿斤以上,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的双重“紧箍咒”,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把握农业面源污染形势,切实增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显示,2007年全国农业源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和总磷排放分别达到1320万吨、270万吨和28万吨,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57.2%和67.4%。其中畜禽养殖源占农业源COD的96%,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畜禽、水产养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农用化学品投入是污染主要来源。与工业点源污染通过集中排污口直接进入水体不同,农业面源为分散排放,并且其污染过程从农业生产行为到排放、最终到影响环境也不是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农田化肥中氮35%在当季被作物利用,剩余绝大部分被留存农田土壤中,少量流入沟渠,最终仅有不足5%通过径流进入地表水体。因此虽然我国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高,但真正进入水体的量仍非常有限。
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形势总体严峻,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需要我们认真研判,精确施策。
一是养殖业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污染排放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我国畜禽养殖总量不断增加,2013年全国生猪出栏超过7亿头。同时,规模化集约化快速发展,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比例达到40.8%。与此同时,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大量畜禽粪便难以及时处理和利用,使得畜禽养殖废弃物由传统农家肥变成了污染物。此外,我国的水产养殖规模也在迅速扩大,1978年水产品总量为465.4万吨,其中人工养殖占26.1%,2013年水产品总量达到6172万吨,人工养殖占到73.6%,水产养殖中大量饵料、鱼药投放造成水环境污染。
二是主要粮食作物化肥用量基本合理,蔬菜和瓜果等经济作物过量施用现象比较突出,总体上化肥消费增长率在下降,但化肥投入量仍然偏大。
2013年我国化肥使用量为5912万吨,占世界的35%,按照20.3亿亩耕地计算,平均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达436.8公斤/公顷,还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氮肥平均使用量约为212公斤/公顷,已经低于环境安全上限(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安全上限值为225公斤/公顷),但果树555公斤/公顷、蔬菜365公斤/公顷的氮肥平均用量还远高于环境安全要求,果园和设施蔬菜化肥过量施用现象还较为突出。
三是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总体使用量趋于稳定,但利用率偏低。近年来,我国农药使用量稳定在32万吨(有效成分)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1/7,比例高于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比例,这与我国土地复种指数高有关系。总体来看,我国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农药利用率偏低,仅为35%,残留农药经过降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渗滤进入水体中,会导致土壤和水环境质量的恶化,破坏生态、影响生物多样性。
四是地膜回收率较低,破旧农膜残留问题仍有待破解。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2013年,全国农膜用量为249.3万吨,由于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残膜回收再利用技术、机制欠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为“白色污染”,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膜残留危害严重,影响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影响出苗,造成减产;影响农机作业,造成播种和施肥质量下降;牲畜误食不断发生,危害牲畜健康。
五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偏低,循环利用能力亟待提升。农作物秸秆是用途丰富的农业资源。据推算,2013年全国秸秆总产量及其可收集利用量分别为9.64亿吨和8.19亿吨,实际利用量约6.22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76%。随着农用能源结构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在生活用能源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少,多余秸秆的出路,一是就地焚烧,造成空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妨碍交通,危害人体健康;二是弃之田沟或堆入河沟或湖中,经风化、雨淋与腐烂,秸秆中的有机物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总的来讲,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和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及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确保农产品产地安全、实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需要,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要科学把握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深刻认识到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是长期积累产生的,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完全解决,需要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在保障农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力度,初步建立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队伍和专家支撑队伍,政策体系也在逐步建立完善,探索形成了一批实用技术和典型模式,这些都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体系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已形成了由两个国家级总站为龙头,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业环保站为主体,326个地级站和1794个县级站为基础的四级农业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防控提供了队伍体系保障。
二是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初步构建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不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建成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发布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报告;初步形成了覆盖我国近海海湾、岛礁、滩涂、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及增养殖水域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定期发布《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建立了农产品产地污染国控监测网,开展产地重金属污染调查。
三是大力推进化肥农药科学施用。全面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4亿亩;深入实施绿色防控,设立国家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50个,陆续淘汰高毒农药33种,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农药;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试点建设,建立示范基地218个;2015年初,印发了《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
四是积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创建标准化示范场3397个,有效提升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水平;启动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提升农村养殖粪便污水处理能力。
五是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重点支持京津冀等地区开展秸秆还田、养畜、秸秆沼气、秸秆代木、秸秆炭化等方面工作;启动京津冀地区镇域级秸秆全量化利用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秸秆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六是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修订地膜标准,解决残膜易破碎、回收难的问题;连续4年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为主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初步构建了地膜回收加工体系;在西北、华北地区安排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推动高标准地膜的推广应用;启动实施可降解地膜对比试验,筛选应用效果好的可降解地膜用于示范推广。
七是合力推进农业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已形成了由1个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28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100个美丽乡村以及若干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成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典型带动体系;在重点流域和重要水源地保护区实施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业氮磷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有效机制。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同时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和农村发展持续向好,使得我们更加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重点任务,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总书记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部署要求,今年初,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规划(2015-2018)》和《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近期,在四川相继召开了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这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这些文件的出台与会议召开,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与动员。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就是要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面对水资源越发紧缺的严峻形势,要加大力度发展节水农业。通过加强节水农业示范,积极推广节水品种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治理,积极开展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实现到2020年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在3720亿立方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
二是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化肥减量施用的关键是要树立绿色增产的理念,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和利用率,鼓励农民多使用绿肥和农家肥。重点是扩大测土配方施肥使用范围,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同时,要积极推进新型肥料产品研发与推广,集成推广种肥同播、化肥深施等高效施肥技术。要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研究利用补贴方式鼓励引导农民推进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积造农家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三是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实现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管理,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农民使用农药的行为。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可追溯体系。实施好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试点,逐步扩大补贴项目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农民使用农药提供指导和服务,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确保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国主要农作物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四是推进养殖污染防治。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科学规划布局畜禽养殖。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鼓励和支持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污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加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水养殖及大水面网箱养殖底排污等水产养殖技术。实现到2020年,75%以上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
五是着力解决农田残膜污染。加快地膜标准修订,严格规定地膜厚度和拉伸强度,严禁生产和使用不符合标准的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的研发,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估评价体系。确保到2020年,实现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
六是深入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按照“政策支持、示范引导、以农为主、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的思路,因地制宜推进秸秆“五料化”全量利用。要进一步支持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气化等新技术示范,研究出台秸秆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价格、收储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信贷扶持等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秸秆收储运输市场化机制,降低收储运输成本,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在大气污染重点区域,启动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建设,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实现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的目标。
7.农业推进会 篇七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抓好农业生产节能和农村生活节能工作。广大农村要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优势, 大力加强农村户用沼气和沼气工程建设, 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 适度发展生物燃料, 加快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节油、节电、节煤、节地、节水等的机械、设施和设备, 推进农业机械节能、畜禽养殖节能、耕作制度节能、乡镇企业节能和农民住房、炊事、取暖等生活节能, 并保证安全运行。
在减少农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 还将加快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与综合处理。科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合理利用化肥、农药、食品和饲料添加剂, 努力减少废水、污物、温室气体的排放;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的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综合利用以及农村生活垃圾的无毒无害化收集与处理, 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8.农业推进会 篇八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 措施 建议
1.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实施”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以“绿色、安全、健康”为方向,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载体,走出一条“强基地、建园区、壮龙头、打品牌、保安全”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召开了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辽源市实际情况,提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先后下发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源市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关于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辽源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辽源市“十一五”农业标准化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划》五个文件,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体系中,明确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每年进行两次检查;每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政府均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年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
2.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是推进“六个建设”
2.1推进标准化与集约化结合,加强示范园区建设 辽源市在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六个突出:突出区域布局、突出技术标准、突出特色产业、突出主体作用、突出行为规范、突出科技培训。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中,提高了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成。
2.2 推进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辽源市紧紧围绕粮食、畜牧、加工、园艺、绿色食品五个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打造标准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产业链和标准链”两链并进的局面。
2.3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结合,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辽源市坚持以打好“绿色牌”、“标准牌”、“安全牌”为载体,全力实施标准化产品品牌战略。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制定了鼓励政策。农业部门依据生产技术标准,从选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源头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4 推进标准化与市场化结合,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工作,建设诚信、高效、安全的农贸市场,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农资市场,为确保农资的质量安全,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从实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源头把住关口,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
2.5 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化结合,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需要经过推广和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把建立标准化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强宣传普及,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采取开辟专栏、发表电视讲话、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农业标准化相关培训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各级农业技术部门每年都确定农业标准化重点推广技术项目,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进行推广。
2.6推进标准化与法制化结合,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强化产地环境质量监管。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抽样检测。根据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生产区域划分工作;强化标准实施监管。对辽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按标准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对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监管。加强对农药和肥料的监管;强化认证基地监管。经常对辽源市“三品”有效认证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乡级质检站挂靠乡镇农业站,初步形成了市、县、乡、基地、批发市场(企)五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组织专项检查,会同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中心等部门,在全市开展了“两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重点市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加强例行监测,蔬菜农残超标率逐次下降。
3.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议
3.1从认识层面上加深进一步明确作用。认识到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发展优质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国内和内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定位。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处于重要位置。地方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制(修)定上,重点是修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标准实施上,要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主体。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强力组织下,建立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进一步明确任务。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以推行农业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隊伍体系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作为农业部门要承担法律责任、政策责任、工作责任。
3.2 从管理层面上加力 要加大农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是标准化基地、标准化园区、标准化龙头企业,夯实农业标准化的载体和基础。
3.3从工作层面上加重各级农业部门承担农业标准化的繁重而又紧迫的任务,急需加强工作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标准体系;建立一支过硬的标准化队伍,特别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队伍建设,这方面人才欠缺,具有十分紧迫性。
3.4 从推广层面上加大抓好技术推广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在全社会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大力推广标准化技术。
9.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执法 篇九
杨中柱
今年以来,湖南省望城县农业局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目标,依法治农。加大农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改善农业执法环境;加大全体执法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规范经营单位经营行为;加大各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经营秩序。今年以来共检查农资经营门店258家,共出动执法车辆51台次,组织执法人员260人次,收缴罚没款4.4万元,严厉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3起,结案13起,结案率100%,充分发挥了农业综合执法的威力。
一、抓责任落实。按照突出重点,责任到位,分层施教的思路,制定了工作计划,从指导思想、对象内容、步骤方法、进度安排、工作职责等方面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落到实处。强化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一把手亲自抓,层层落实责任制。局党委认真研究,制订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和具体措施。年初局长就与农业执法大队签定《农业执法目标责任书》,确保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扎实开展。
二、抓宣传发动。今年以来,望城县农业局把农业执法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积极营造农业行政执法的工作氛围。通过张贴各种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宣传车及开展法律咨询等途径和形式,大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涉农法律、法规,大造农业普法依法治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声势,利用“3.15”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的开展以及平时日常农业行政执法检查,举行现场咨询,发放《加强农资监管、规范经营行为努力确保全县农资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资料3000份,印发《致湖南省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户)的一封信》2000份,张贴国家对《种子、高剧毒农药管理的有关规定》塑光宣传资料500余份,公布打假举报电话1个,营造良好的农业法制氛围。
三、抓执法体系建设。一是制定“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计划,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确保“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有序进行。二是做好农业行政执法的基础工作,2005年农业执法大队挂牌成立,2008年县编委发文定编后,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更进一步规范,一年更比一年好。完善和公示了相关法律法规和办事程序,办公设施不断完备,设置了队长室、办公室、档案室、听证室等,执法车辆今年省厅将以解决,执法程序不断规范合理,执法采、取证手段进一步完备。行政经费已纳入财政预算,系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三是抓执法人员思想建设,端正执法态度。结合民主行风评议,通过自查找问题和通过行评找差距,要求全体执法人员真正做到执法为民,优质服务,文明执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依法治理,廉洁高效;同时,要求全体执法人员要与时俱进,端正执法为民思想,执法与服务相结合,以执法服务于全县经济建设。四是抓执法人员素质培训,提高执法水平。着力提高公务人员依法办事水平,确保法律全面、正确实施。首先是积极安排执法人员参加各类法律法规培训,三月份,有主管法制的副局长、法规科长、执法队长参加了县法制办主办的为期两天的《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的专题学习,6月份有主管法制的副局长、法规科长参加了省厅举办的两期农业行政执法培训班,9月份有法规科长等五人参加了县政府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骨干培训班;其次是开展自学与讲学相结合,执法人员平时抽出时间自学;第三是在办理大案要案时全体执法人员在一起讨论分析,达到共同提高,由于全方位抓学习,全体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今年查办的13 起案件中,无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办案结案率100%。五是抓执法队伍制度和作风建设,规范执法行为。认真推行落实执法“6个不准”,即不准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法的宴请,不准在执法时喝酒,不准接受管理相对人贿赂,不准执个人感情法、关系法,不准以收代罚,以罚代刑,不准白条收费、罚款;规范执法行为,要求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做到行为合法,程序合法,文书规范,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严格实行法制机构审查和行政负责人审批;由于抓了执法队伍的制度和作风建设,规范了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2009年望城县农业局专门成立了农产品检测中心。配置工作人员7名,配备了农残速测室,有检测室1间,办公室3间,农残速测等仪器齐全,实验室配备了蔬菜速测所需要的设备,具备了蔬菜农残速测基本条件。有高级农艺师2人,均熟练掌握了蔬菜速检技术,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力量,以水稻、蔬菜、茶叶、瓜果等主导农产品为重点,积极配合市农业局分类制定通用生产技术规程,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广奠定技术基础。按生产技术规程的要求抓好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对农产品种植基地和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管理者、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今年已培训5000人次。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目前长沙斌辉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9个基地已全面启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创建。积极搞好农业“三品”认证,2009年共完成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今年,格塘仙游茶厂已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认证证书,乌山高桥茶厂、斌辉蔬菜基地已有6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认证,柯柯土地合作社的5个产品获得了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同时,抓日常检测和例行监测,着力控制农产品农残超标,在完善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乡镇农产品快速质检站,使农产品质检工作延伸到基层、到基地、到企业。今年已在高塘岭、格塘等乡镇的蔬菜基地建立了蔬菜速测机构。以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为重点领域,以蔬菜为重点品种,建立主要品种全面覆盖、重点产品必须检测的例行监测制度,力争超额完成2000批次检测任务,截至8月为止已完成蔬菜抽样检测1442批次,合格率98%以上,努力将农产品农药残留率控制在6%以内,确保上市农产品放心消费。
五、抓农资打假工作。普法是基础,治理是关键,依法治农是一项长期、持久、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因此,望城县农业局农资打假工作坚持“经常抓、抓经常”。从本部门实际出发,围绕中心和全局,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机制、制度和操作程序,做到了常抓不懈。一是坚持市场巡查,积极开展春季、秋季农资打假专项整治工作,规范农资经营秩序。根据不同季节销售不同农业生产资料的特点,农业执法也相应侧重按照省市农资打假活动要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对农资市场开展巡查工作,2至3月以清查种子为主,4至6月以农资、肥料为主,7、8、9月全面清查种子、农资、肥料,市场检查中对合法经营者予以保护,对非法经营者予以打击,对合法生产、经营单位严加控管,对其生产经营产品做到“一看二查”。“一看”证照是否合法,包装、标签、标识是否符合规定;“二查”许可证号,检疫证明编号,登记证明等手续是否齐全,经营手续是否合乎规定,产品是否有假冒、伪劣现象。二是强化市场管理,确保广大农民利益。农业综合执法按照上级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的总体部署,严把生产、流通和使用三个关口,切实实现二个转变。由重点抓案件查处向全程监管和案件查处并重转变;由重点抓打假治劣向抓促进放心农资供应和打假治劣并重转变。在工作中,不徇私情,不分内外单位,一视同仁,只要违法违规,坚决制止、纠正。真正做到了依法行政,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是依法治农的关键,望城县农业局将普法与治理相结合,平时检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不断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今年以来,对全县14个乡镇的自然村和社区开展了以种子、肥料、农药为主的农资打假保农护农专项整治工作及农业环境巡查工作,取消不合格种子经营门店3家,查处包装、标签不规范杂交稻种子390公斤,未审先推品种3个,抽取种子样品4个,全部合格;检查肥料生产厂家二家,全县抽取磷肥、复合肥20个样次;检查农药除草剂和杀虫剂200个品种2万多件,基本正规,查获违规农药1750件,案值25.8万元.通过打假护农行动共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余45.75万元。收缴罚没款4.4 万元,已全部上缴国库。积极倡导在行业内部推行守法经营和质量公开承诺制,严把进货、销售和使用关,进一步将农资市场监管向纵深发展,让市民买到“放心种、放心肥、放心药”。
10.农业推进会 篇十
(二)突破经营机制。要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和推广放活土地使用权的运行机制。大力推广农业“业主”开发。“业主”开发对农民有“四增”(增加了一笔固定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务工收入、增加了学着干的知识),缓解了政府“四愁”(愁项目、愁技术、愁资金、愁市场)。它不仅稳定了农村的基本政策,而且放活了土地使用权,能有效地加快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进程,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是挑战传统农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要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主权的前提下,全面推广。要加强领导,把“业主”开发作为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出台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建立领导联系“业主”制度。组建农村土地信托公司,通过托管、租赁、收购土地经营权等方式,将农民耕种的土地、农村荒芜、闲置土地以及“四荒”地集中起来,由公司自主经营,采取转租、入股、拍卖使用权等方式给业主成片开发,或按规划返包给农民耕种,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农业科技人员结合“百万科技专家服务三农”活动,下乡入户,积极鼓励他们送知识送文化的同时,有条件在开展租赁承包,推进业主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三)突破结构调整。一要突出重点产业 (十大类)。要下决心调减效益低的部分粮食作物,大力发展。二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生态林和以xx酥梨为主的经果林,发展生产基地。
11.农业推进会 篇十一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1、食用菌。2013年,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2、畜牧。2013年,全县牛存栏达37.4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28.05万头;生猪存栏42.89万头;山绵羊存栏27.71万只;禽存栏387.47万只;全县牛出栏20.34万头,生猪75万头,羊25万只,禽243.82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5亿千克,实现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3、油料。2013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亿平方米,总产达到1.2亿千克。4、烟叶。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666.7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总产值达9670万元,实现税收2127万元,形成了以高店、泰山庙、王店、花园、双庙、赊湾等7个烟叶种植大乡。5、蔬菜。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6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4亿千克,总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84%。6、林果业。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全县林业年产值9.6亿元,林果产值2.5亿元,形成了以马谷田、王店、高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梨基地,以贾楼、付庄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桃及小杂果基地,以象河、春水等乡镇为主的大枣基地等1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基地。 7、茶叶。全县已建茶园1178万平方米,改造老茶园206.7万平方米,种植茶苗2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0.7万千克,其中绿茶0.2万千克、红茶0.5万千克,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县为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七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夏南牛品牌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抓好落实。截止2013年底,我县农业金融贷款34.5亿元,全县涉农资金总额46263万元,县本级投入6362万元,占涉农资金总额的13.75%。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三明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2-3个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化集群。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走“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之路。目前泌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家。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
泌阳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特色农业。目前培育的有“泌阳花菇”、“夏南牛”、“金铜山”烟叶、“白云毛峰”茶叶、“悦生和”食用油等一系列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为规范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品牌培育不够。目前培育的品牌少,大多数只限于地方性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效益没有完全凸显。四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泌阳县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流通,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食用菌外,缺乏出口创汇的强势农产品。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状态进入流通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万亩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平台,组织农技人员分包乡镇,进村入户,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2、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3、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空间。一是通过农交会、展销会等平台,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
(作者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12.农业推进会 篇十二
1 荔波县品牌农业发展情况
现阶段, 荔波县品牌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共计2483.57hm2, 已有荔波蜜柚、甲良杨梅、水家土黑猪、岜马蔬菜、益丰源血橙、黔庄山鸡等11个农产品通过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 “茂兰”水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荔波蜜柚”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碧华园”获得贵州著名商标。但是, 荔波县在农业品牌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 亟待加强。由此, 还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从多个角度开展工作。
2 发展品牌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1 积极发挥宏观调控, 给予相应支持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主体, 应积极发挥自身职能, 引导和切实帮助农业企业找到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并积极落实相关规定中关于“三品一标”创建奖励政策及税收政策, 给予具有潜力的企业、合作社等相应的支持, 促使其朝着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逐步构建荔波县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 还要结合各企业工作业绩, 实施奖优罚劣, 激发企业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和热情。
另外, 还需要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参与到品牌农业发展过程当中, 重点扶持产品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企业, 放宽信贷条件、适当提高信贷额度, 为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 此外, 土地、电力及水利等方面也都应明确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 给予大力支持, 从而打造全国一流的农产品品牌。
2.2 重视产品质量, 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农产品质量是创建品牌的核心, 只有保证产品质量, 才能够促进品牌持续发展。加大对销售伪劣农药的打击力度, 并积极推广高效低毒农药, 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市场监测体系基本完善, 应积极发展生产基地和企业2方面的安全检测室, 提高产品质量;为了确保品牌在市场的绝对地位, 应加大对冒用品牌农产品商标、标志的违法行为, 强化产品监管力度。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还能够保障产品质量, 促进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实现荔波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
2.3 项目与品牌有机结合, 激发品牌创建积极性
针对荔波县农业品牌发展实际情况, 应积极将项目和品牌有机结合, 将产品品牌认证作为项目申报的唯一条件, 激发企业创建品牌积极性和热情, 引导企业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来, 增强荔波县企业品牌战略意识, 为荔波县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 荔波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还有待提高, 完善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围绕荔波县农业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规定, 指导并规范农业企业生产经营, 另外, 加强示范基地建设, 争创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为其他尚未创建品牌的农业企业树立榜样, 从而保证荔波县农产品生产过程逐渐走向标准化[1]。
2.4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品牌知名度
为扩大品牌影响力, 应利用多样化形式, 加大宣传品牌力度, 同时, 通过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等对商标注册、QS认证等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有效提高农业工作者、企业等相关主体对农产品品牌的认知度, 营造全县积极建立农产品品牌良好氛围。另外, 还可以利用节会等机会, 参与到农产品展销会中,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 将自己的产品介绍到市场当中, 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产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 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生产方式, 提高产品质量, 为创建品牌注入新鲜血液。
2.5 引进专业人才, 提高产业化水平
人才作为荔波县品牌创建的核心,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 拥有人才, 就是拥有资源。因此, 荔波县要提高人才福利待遇, 吸引更多专业技术人才, 指导企业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推动企业朝着产业化方向转型, 并为人才制定完善培训计划, 定期组织人才外出学习和进修, 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企业适当增加在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 研发针对性技术, 从而有效突出品牌比较优势。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 农业品牌发展作为荔波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各个主体应明确认识到品牌创建的重要性, 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 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引进专业人才, 提高产业化水平,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将项目和产品有机结合, 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激发品牌创建积极性, 从而推动荔波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我国农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树立品牌作为农产品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荔波是农业大县, 如何发挥产业优势, 创立自主农业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从荔波县实际情况入手, 并提出发展品牌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途径, 旨在为荔波县实现产业化经营目标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品牌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
参考文献
【农业推进会】推荐阅读: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08-22
生态农业项目推进方案09-25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6-30
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思考06-18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前发展06-21
加快发展畜牧业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10-19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业“双招双引”工作意见10-08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