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共15篇)
1.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一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孔子,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与诱导式教学以及他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并在课本中都学到的知识。
自认为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已经很透彻了,只要在工作中实行就行。说说容易,做做难。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我却对自己满怀信心,觉得自己努力这些都不是问题。一定会碰到难以“驯服”的学生,以及会遇到叛逆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会视而不见,完全忽视。对待不同的叛逆期学生能够因材施教。可真正遇见的时候自己就开始茫然失措。
当现在的我翻开这本书时,让我对孔子的观点有了新的认识。因材施教,并不是说根据学生的缺点或不足进行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发现学生的各种品格优点。尽管要根据学生的专长来培养放在现代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是并不是所有科目只有规定的范围,所有科目之间都有所联系。本册书中的说明文就与科学息息相关,如果科学好,或对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就可以抓他本单元的学习,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对启发与诱导式教学也存在一系列认识的偏差。曾经的我以为启发与诱导式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其实并非只是如此。反而想告诉人们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叛逆无非只是不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觉得作业太难。然而大部分问题都是上课时已经分析完成的问题,由此可见孩子们的听课效率并不高,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也因此失去了积极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导入新课的任务,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学习课文。
温故而知新,古人的话能流传至今自然有他的道理。一开始学课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些话,看完这本书后不仅学到了更多的东西,还掌握了教育学生的小技巧。
2.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二
关键词:教师,教育理论,素养,内涵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而教师的素质又决定着教育的质量。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发展, 因此, 提高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有益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有益于国家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展开了新的篇章, 教师的素质涵养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如何提高对素质教育的领悟是当下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浅要分析教师对教育理论内涵的认识。
一、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一种特征教育, 它的核心思想是主张依据人的社会生活实际需求, 以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生活生产素质为主要目的一种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注重在开发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理论上来说, 素质教育的主要特性包含如下几点:第一, 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主要体现咋素质教育的教育主体是社会全体的适龄青少年, 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是实现知识的全面性, 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第二, 素质教育的普通性, 素质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公众教育,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旨在为每一个普通公民传输基本的素质教育。第三,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 以谋求社会的发展。
二、教与学的理念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理念,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思想, 是体现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评判指标之一。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进行了多年, 新的课程标准也已经正式颁布, 但是在教育中有效的实现的有多少呢?也就是说, 教师必须要落实素质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改变教学理念, 才能展开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改变教与学的观念,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 教学主体观念的改变
传统教育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举止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这种方式是不健康的, 学生的发展过程是不自由的, 受到教师过分的影响, 难以生成具有自我特点的性格和人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主导是教师”。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 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过程, 并且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自身素质, 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2. 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 教师的教学方式务必要同时考虑到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结果, 不可以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简单, 更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顺畅、舒服。新课程标准下, 鼓励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 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加强交流。教师要做好课堂外的“倾听者”, 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 根据学生的状态来做教学方式的改善, 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教学课堂内良好的师生互动, 能够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 活跃课堂气氛,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发言、善于动脑、勇于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
3. 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主要吸收的知识, 它在教育活动中有着关键作用。有些教师认为书本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不注重课外知识的延展, 这种错误的观念会导致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素质, 但是行动力差的情况出现。在新课程标准下, 教师要牢牢把握课本重点知识, 结合生活实际, 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兼而重之, 不能厚此薄彼。多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 多进行合作交流学习, 进行知识的拓展应用, 加强环境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现素质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教学案例
以小学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 包括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尝试,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 简单与否。根据学生个体性差异, 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 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 既有基本练习, 也有发展性练习, 尽最大的努力体现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给学生较大的空间, 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 并与同伴交流, 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易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并体会学习的乐趣。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冰雕区的场景)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自主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 留足思维的时空, 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 自主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自己的认识结构。展开探究活动:怎样解决“下午要比上午多几名保洁员?”这个问题呢?第三环节:多层训练、拓展创新。此环节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挖掘并提供创新素材:设计有针对性、代表性的练习题组 (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 同时还可以开展“课堂商店”的课后活动, 让学生模拟商店进行买卖, 在活动中体现运算法则, 注重实际生活能力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四、结论
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离不开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深刻认识, 离不开教师转变教与学的理念。只有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 切实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追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多创新手段式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也促进的教师本身的教育素质内涵, 达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进步, 进一步的达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鹏, 教师角色转换浅议[J].中国教师报, 2007年6月
[2]程良宏, 杨淑芹论教师专业生活中的理论意识及其提升[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王羡农.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人才[J].邯郸学院学报, 2007 (6)
3.教师的素养就是教育的质量 篇三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拥有一支状态好、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和关键。我们始终认为,教师的素养就是教育的质量,没有教师素养的提升就没有教育质量的提升,持续不懈地提高教师的素养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已经连续三年举办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今年的大赛有六千多名代表参加,这充分证明大家对提高教师素养的高度关注和对教师素养大赛的充分肯定。我们认为,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这样的大赛,不仅重视教师的知识技能,更重视全面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这不仅为包括我们南京在内的各地优秀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展示、借鉴的新平台,也对深化课程教材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起到引领作用。
(陈舒泛,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此文为在“七彩语文杯”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审计学院赛场)
开幕式上的讲话摘要)
4.《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 篇四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1教师有没有人缘,有没有感染力,有没有吸引力,能不能让学生佩服、仿效,从中得益?教师的一项不易被人看中的但是又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人文素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被日益呼唤着。
教师被大家誉为“灵魂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作为一个传其道、解其惑的“精神导师”他本身必须具备美好的情趣,广泛的爱好。琴棋书画,赋诗吟词等不说是无所不精,但起码要成为自己的所能。要使自己在广泛的兴趣爱好中陶冶情操。并且只有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才会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促使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人文素养是人的重要素养之一,对一个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人文素养是人在言行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加强教育的人文性就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这应当包括较高的文化品位、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尚的道德修养、博大的爱国情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体地说教师必须具备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师必须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不断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教师必须具备开阔的视野,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积淀的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感情丰富,多才多艺。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偶像,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质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磁盘上。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那篮球场上奔跑跳跃的潇洒动作,那音乐会上引吭高歌的美妙歌喉,那茶余饭后的说古论今,那缥绢白宣上飘香的丹青笔墨,那明月清风下的管弦丝竹。所有这一切,不是语言的最好言语,不是说教的最好教育,对学生的引导教育钻髓入骨,终身难忘。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心理、性格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2《教师人文素养》一书提出,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那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教育素养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就此我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
关爱他人是人文精神内容之一,教师应处处关爱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用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中。如学生生病或有困难时,教师应主动出现在学生的身旁,这更能显示教师的素养。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学生最为关注的,也是谈的最多的话题之一。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应不鄙视、不讽刺、不放弃等。
二、.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知识缺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这就不仅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去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拓宽知识的视野,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知识。教师不仅是按新课程实施课程计划,按照教科书把每一课要讲授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必须知道所教的不是内容的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那么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对照新课标,研究教材,对所教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把所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心灵。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以上是自己较粗浅的感受,有待于进一步攻读《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一书,使自己能尽快地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成为一名优秀的新型教师。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3学习了《教师人文素养》一书,我对教师师德以及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又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就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现如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有共性的,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动、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人的求知欲、兴趣等各个方面的优势,来填补教学过程中缺乏的教育方式,那就是以人为本。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其高尚与否,关系到到素质教育能否得以正确顺利地实施。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教师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在工作中,教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教师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教师的母爱精神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她能彻底地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如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师的成功经验都证明了母爱力量的神奇作用。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作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教师人文素养》读后感4近期,我认真翻阅了《教师人文素养》这本书,其中有很多内容给了我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所谓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类文明在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深层次的内在结构,是受人类优秀文化熏染而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教师的人文素养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低,对于学生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养呢?就此谈谈自己的想法。
对教师来说,真正展现人文素养,并不是在口头上和文字上空谈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应该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大限度地体现和落实这一素养。
师爱,是教师道德人格魅力的灵魂,是成为人师的根本。一方面教师对本职工作要热爱,教师首先应做到乐业敬业,具有积极的专业精神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艺术精神、生命意识、审美意识等,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能善于与他人合作,努力探究教学的艺术。一名好的教师对待工作应兢兢业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学方面做到治学严谨、宽严有度、有奉献精神等。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要热爱,教师应处处关爱孩子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用心热爱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时刻把孩子的冷暖、喜怒哀乐放在心中。一个好的教师,对孩子应当做到关心体贴、平等相待、宽容大度、不粗暴,特别是对后进生,不鄙视、不讽刺、不放弃等。
本人认为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要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始终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标准,明白学生到底喜欢听哪一类型的课程。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接受知识的渠道多,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向老师质疑。这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有更加广博的知识和教育技巧,作为教师要不断的创新,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依靠大量的作业和考试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发其求知的欲望,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5.《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 篇五
[《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新课堂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课堂行为应发生哪些转换?怎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益?怎样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阅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使我学会如何建构生命课堂,并且明确了这些问题,《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读了这本书后,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的同时,又对于漪老师的言论深为折服。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名师之述好矣!其实,毕生的经验之谈,又怎一个好字了得!在教育教学中身为新世纪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优质素养,于漪老师已经阐述得非常详尽而又独到。通过阅读我觉得师德是教师的根本,师德修养比教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学校教育中最具有灵魂性的工作,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公民道德教育起重要作用。现在新课程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德育素养,要求我们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渗透德育。“师德”自古是教师神圣的象征,是教师令人尊敬的根本。中国古代就把优秀教师尊称“圣贤”。那时,教师们也把“圣贤”当作榜样。但时代变了,教师的身份,工作的条件,社会的要求,现代理念等因素都影响着教师世界观的形成。那么,新世纪“师德”标准是什么?如何拥有适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师德”?我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边读边思考,逐渐对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有了许多的体会,这也算是读书心得吧!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奉献,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都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就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后感《《新世纪教师素养》读后感》。目前,学校师德建设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亟待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在这半学期中,我深深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清贫,但精神生活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时,我都心潮激动,有融入圣洁情境的感觉,似乎生命价值在教师工作中得到了升华。每当淳淳教诲和优良师德潜移默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都欣喜异常,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从事教师职业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教师工作是社会少有的净土,一生从教会有无比的光荣和幸福感,是图清净的人获取高尚情操的理想职业。教师职业道德就寓含在甘愿清贫,乐于奉献之中。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教师职业认识更上一层楼。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是一种博大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中,最大的意义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烦恼;因他们的退步而沮丧;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望,有时也会感到很累,很烦。但是高尚教师的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种强烈的责任不断激励着教师用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教师培养,这是对教师的极大信任。教师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 “教育是爱的职业。”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道德修养的人生写照。读着这本书,我似乎感觉自己人生意义有了新的寄托。每当我走进教室,面对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上好”;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的双眸,一颗颗无邪的心灵;当课间泡在孩子中间,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得到陶冶,那么得到满足,犹如身在山水之中,心灵也得到洗涤。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新世纪教师的人生意义就寄托在孩子成长之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师的教育生命更有限,而教育事业则是无限的。教师的生命要在学生身上延续,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新世纪教师要在教育岗位上,经络春秋,苦心耕耘,用教师的创造性工作去促进学生成长!这一个学年我因读了《新世纪教师素养》一书而其乐融融。更通过读这本书达到修身养性而提升了生命质量。
6.素质教育与教师素养 篇六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
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素质结构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力素质结构可结合专业特点划分为基础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岗位技能素质、一般人文素质等模块。在设计素质模块的具体内容时,应能体现社会适应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3)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轻人文、实践的状况,在学时的分配上,应适当向选修课、实践课、人文课倾斜。二是要鼓励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创新,构建素质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积极实行讨论式、小组式、创新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对理论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
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大作业、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在考核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引进等级评价制。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操作、整体操作、口头提问、完成指定的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社会活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可采用等级评价制。
7.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七
教师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 更是教育教学活动实现依法治教的重要推动者。目前, 在广大教师队伍中缺乏教育法律素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主要有以下问题: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缺乏正当合理的学习渠道, 从而导致理解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不足;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教育法律纠纷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法律修养, 需要更新理念, 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法律体系;经常性开展教育法律课程培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教师们的教育法律修养。
1991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的岗位要求 (试行) 》中规定, 校长必须掌握一定的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知识, 能初步运用和掌握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内容。另外, 教育部还规定全国中小学校长及教育行政干部在上岗前都必须参加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活动, 以提高对法律法规的综合认识。1995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教委、司法部、全国教育工会发布的《关于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通知》第3条规定:学校应从实际出发, 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教育法。广大教师应该主动学习教育法和教师法, 做到两者结合, 以提高自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能力, 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教师教育法律意识的缺失
1. 缺乏对教育法律体系的全面认识
当前, 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法律知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对教育基本法的基本认识上, 这就说明教师法律意识十分淡薄, 有待加强。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广大教师如果不关注或忽视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存在, 而仅仅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执教, 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依法治教, 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法律意识淡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和对学生的影响的要求相差深远, 是与现代教育体制相矛盾的。
2. 缺少正规学习教育法律知识的途径
有调查显示, 绝大部分教师有参加相关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培训学习的经历, 且均超过3次以上。但是从培训学习途径上来看, 正规教育机构, 如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并不是主要渠道, 这一途径仅仅占22.59%;部分教师以个人身份, 非正式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占23.92%;目前, 最主要的形式则是以电视、广播、网络等载体进行的学习, 这一途径占42.19%, 为三条途径中人数最多的。
由此可见,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等组织的学习, 主要以讲座、录像或教师自学等为主。也就是说,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往往是非正式的。广大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下, 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 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同时, 广大教师非正式途径学习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很大程度上是不完整的, 不全面的, 甚至有错误的, 大家可以试想, 广大教师如果以不正确、片面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危害与后果如何, 就不用多说了。当前, 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法律法规对于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也已经着手开展加强学习了解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活动, 但是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组织学习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还做得不够到位。
3. 理解、掌握教育法律知识的程度不够
调查表明, 广大教师对自身及学生的权益认知和了解不够, 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非常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能正确回答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知识并不了解, 把握得还不够准确, 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的精神还没有真正吃透。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的缺乏, 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 就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不依法执教、治教;二是当自身的权益受损时, 也无法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是无意识地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4. 不能正确处理教育法律纠纷
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绝大部分教师认可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 承认了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过去, 体罚是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重要手段, 而如今, 广大教师在教育管理调皮、不遵守纪律学生的问题上, 绝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体罚, 切实尊重了学生的权益, 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当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时, 绝大部分教师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也有不少教师表示由于缺乏一定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 对于处理纠纷没有很好的办法, 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纠纷和矛盾。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法律修养
1. 更新观念,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绝大部分人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文化科学知识、组织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其次才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 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意识的提高, 认为这不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必要素质。在现实社会中, 国家虽然提出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素养, 但是, 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往往重视教师的师德, 把教师应该具备的法律法规素养却忘在了脑后, 甚至根本没有法律法规的概念, 更有甚者说教师不需要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正是由于受这些错误观念的影响, 很多不知法、不懂法却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在认真地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努力着, 但是随意侵犯学生基本权益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损害了学生的正常权益, 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集体, 他们承担了教书育人、培养建设者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他们的劳动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所以广大教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和素养对于进一步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广大教师要做学法、知法、懂法的模范, 更要当守法、维法的模范。
2. 健全和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治教与依法执教相辅相成, 教师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的提高也就代表了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有法可依的关键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以一个总法———宪法为基准, 以若干部门法律法规和地方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体系, 但是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
当前, 我国已经颁布并实施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等等, 诸如:学校教育法、成人教育法、社会教育法、终身教育法、特殊儿童教育法等尚未制定和实施。我国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那么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广大教师有时候无法可依。因此, 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都必须站在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和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体系, 使广大教师有法可依。
3. 在师资的培养与培训中开展教育法课程的学习
如何提高广大教师的法律修养, 主要有两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重点加强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在专业培养方案上, 目前, 只有少数师范类院校开设了教育法学和教育法律法规课程, 其他类型院校几乎没有开设这样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训培养方案上, 部分地方把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考试成绩合格作为了教师任职的基本资格,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教育教学法律法规课程的开设, 不像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那么顺利, 更没有成为必修课。绝大部分教师在上岗或任职期间基本上没有完整、系统地学习培训的经历。为此,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师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引导工作, 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可以制定学习计划和把法律法规的学习作为广大教师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 并经常性进行考核, 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4.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修养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校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 扎实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学法、用法和普法活动, 以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素养。当前, 绝大部分学校经常性地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 聘请专家、学者讲课, 集中为广大教师授课, 开设法律知识专门课程, 帮助广大教师建立法律意识体系;运用报告会、看录像、知识竞赛、墙报等形式对法律法规知识进行宣传。有的学校还会经常性开展交流、调研和座谈会活动, 以提高法律法规意识。
参考文献
[1]陆波.高校教师权利法律救济机制的现状及对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4) .
[2]梁发祥.浅谈中小学教师法律思维的养成.教学与管理, 2009 (1) .
[3]张涛.中小学教师教育法律知识水平的调查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 (5) .
8.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 篇八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职业素养通常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式概念。职业素养的高低影响着职业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师的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素养就是职业素养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我国特教教师职业素养现状
《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对师资提出了明确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应具备国家规定的相应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掌握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我国特教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还很不适应发展的需要,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殊教育学校没有统考,没有升学的负担,不像普通学校竞争压力大,校际之间教学研究的交流频繁,一般都是封闭式,自创一方天地。特校教师整天和特殊孩子在一起,传授给特殊儿童的都是简单知识,并且社会上也存在偏见,认为特殊儿童是一个被动的、病态的、不能独立的,只是需要医疗和救济的群体,所以教师们觉得现有知识对特殊儿童施教是绰绰有余,于是就忽视了再进一步去钻研文化知识,严重缺乏新鲜知识,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由于我国特教在硬件条件(教室、教具等)存在不足,使教育教学环境单一,教材长期不变,教师们缺乏研究的物质保障,教师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没有考虑特殊性。没有行动研究的积极性,一般都受传统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的研究范式的影响,特教教师研究意识淡薄,认为研究是专家学者们应该做的事情,教师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可以了,缺乏对教育科研的参与兴趣,也对研究有一定“畏惧感”。而我国发行的专业刊物只有《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研究》对一线教师的研究工作支持力度小、观念陈旧、信息封闭、科研机构,影响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由于教师们无须研究,造成了教师不具备针对特殊儿童适当的教学策略。
三、21世纪特校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精心组织教学,积极参加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21世纪根据教师角色特征和职业特点以及教师的劳动特点,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21世纪,教师除了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以外,还应具备哪些素养呢?
1.教师是示范者
教师的示范者角色,一是指内在的人格示范;二是指外在的言表举止示范。以自己的人格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榜样给学生做出示范,把对学生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品格,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善于把心的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品格。
教师通过钻研,把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以及世界观等融会贯通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法的加工,然后通过形象生动富有情感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全面接受。教师通过主体人格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意志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性格才能影响性格。教师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用智慧来吸引学生,用高尚的情操来感化学生,身体力行地做学生的榜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具有慕师崇师的心理,向师性接受暗示性强,所以作为“人之楷模”的教师要从严要求自己,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2.教师是行动研究者
苏霍姆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教师行动研究,即教育行为研究,它是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特别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专业工作者通常指教师进行,用以改善教育专业实践,并获得教育理想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发现,一种实现。它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永葆教育教学的生机与活力。根据特残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需求不同,教师不仅要会利用各种环境,还要自己动手去设计、改造和布置环境,更要会自主选择用于学生的课堂管理策略。特教教师的行动研究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解决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新问题。
教师的专业能力对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它不仅是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而不是知识的创造者。钱伟长院长说:“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没有教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教师必须是研究者。”
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要把控课堂,授人以渔,应当实现四个转变: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因此,特教教师应成为行动研究者提升反思意识,改进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增强应对新环境的能力,获得理性的升华和精神的愉悦。
3.教师是服务者
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教育成为一种服务,一种精神性的特殊服务。教师是教育者,作为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要为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要求教师进行身份转变。
教师是为学生提供知识信息和方法咨询的服务者。在师生交往的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情境,以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新教育的活动中,为学生与学生之间服务,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用过硬的教学本领,诲人不倦的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学生的生活服务;用良好的方式,平易近人的态度与家长沟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如果教师从学习、身体、心理都给学生以优质的服务,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那么社会就会承认你这个市场存在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教师的教学生命就会更有活力和持久力。
有了服务意识才能真心真意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做到面向全体施教,提高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服务意识,就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积累好方法。树立了服务意识,会提高幸福感,师生关系更融洽。
9.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探析 篇九
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探析
教育素养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缺失入手,分析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三个层面:树立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催生教育情意,并提出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育素养的策略,以期更好的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作 者:郑晓生 ZHENG Xiao-sheng 作者单位:福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25 刊 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0(5) 分类号:G645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育素养10.青年教师职业素养教育报告会讲稿 篇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评建工作,我想讲以下三点认识:
一、对评建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此次评建工作任务的艰巨性,评建工作是对学校建设的一次全面检阅,内容多,任务艰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学校确确实实需要这样一次评估来全面检验和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我院发展
到今天非常不容易,随着这几年高等教育大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从几百人到近万人,迅速发展,目前学院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院能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以,我院也确实需要一次这样的评估来锻炼我们的队伍,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进而促进学校下一步的发展。
二、为切实做好评建工作,我们青年教师要认真学习《评建工作宣传手册》。要把评建工作做好,目前首要的任务是认真学习《评建工作宣传手册》,真正钻研这个文件,多思考、多探讨我们面临的工作,哪些离评估指标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是需要改进的。在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切实改变我们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评建工作的要求上来。可以说,对青年教师而言,评建工作是一个检验自我的机会,也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调适心理使之内外更加协调的过程。
三、加强师德建设,改进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好评建工作,就要将我们的本职工作做好,也就是完成育人的工作,对于年轻教师,加强师德建设、改进工作作风至关重要。教育实践证明,师德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献身教育,重在实践师德,这关系到怎样看待学生,怎样教育学生,怎样当好教师的问题。至于工作作风,可以说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教师怎么样对待这个职业,对待这个课堂,对待这个课程,都影响着学生以后怎样对待工作。
——软件学院徐明浙江省教育厅4月份将对我院进行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迎评估,以实际行动促学院建设。
首先,我们应把评建创优当作目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主动关心,积极参与。评建工作,对于我们学院来说是一次考验,但同时也是一次契机,我们每一个人从思想上要非常重视该项工作,紧密围绕评建工作开展各项活动,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智力、体力都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更应主动关心,积极参与。
其次,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强化创优意识,服从和服务于评建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评建工作的各项任务。我们学院许多教师主动加班加点,这在我们周围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了。那么在座的包括我在内都是青年教师。我们是否应该以一种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次评估呢?在评建任务面前,我们应树立全局观念,力争将评建工作做得更好。
再次,要认真执行学院教学工作的有关规定,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这一点说得其实很实在,就是指大家的日常本职工作,上课上得是否好,状态记录本写得是否详细,班级工作做得是否到位,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应该做到的,而且还可以借评建之风更上一层楼。
第四,我们要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精心育人,形成合力,以实际行动迎接专家组的评估。学生的思想工作并不光是学生工作者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甚至是每一名教职员工都应该关心的事情。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学生,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主动抵制一些歪风邪气,那么学生才会和我们老师、学院站在一起,万众一心,形成合力。
我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一定要相信,我们的未来,会像大红鹰一样从胜利走向胜利。
11.人格教育视阈中的语文教师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师 人格 学识修养 师德 素质教育
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提高语文教师素质,便是搞好教学、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当务之急。
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呢?
首先要有崇高的人格。所谓人格,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这同时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当今社会中,处于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人更少,我觉得合格的人民教师应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首先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的教师,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吗?而一个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的水平再高,学生也不会愿意上他的语文课。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指出的,“当他的老师对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且没有生气时,那么他的学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弱,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持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带给学生新鲜的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依赖感、亲切感,也会对语文科学产生兴趣。因此,用人格力量来征服学生,不愧为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那么,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她来自老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透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正确的认识,来自与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有了这种人格,语文教学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就能使高尚的情操滋润学生的心田,使祖国语言文字化为学生成长的食粮、创造的智慧,以至产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
其次,要能深刻地理解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要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大意义。理解了这一精神的重大意义,教师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在工作中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教育部之所以提出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及是邓小平同志教育要三个面向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再次,要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语文属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学科,它“除了能给人的知识、能力和智力外,还具有思想教育、情感熏陶、道德惑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点等功能”,这些性质和方面的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知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否则会辨不清方向,抓不住规律,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刻地掌握唯物論和辩证法,这样才能抓住语文教学规律,才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另外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大学的专业学习,并不意味着你的学习生活已画上了句号,其实你更需要进一步修炼,“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不学习新的知识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况且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同具体的实践脱钩较大,只有当它们经过实践检验之后,方能转化成自己的真正知识或能力。
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应是语文教师重中之重,方法有三种:1)多读书,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名著和其它质量较高的著作。要全面了解教学的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学、心理学是基础的东西,对学科的发展和人材的培养至关重要。而面对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不读书,不看报,何以从事教育事业?2)总结,不断地学习和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经验。总结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提高的一个过程,有的教师懒于动笔,一提起写论文就头疼,这种不良习惯应该克服。只要不断总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久而久之,就会做成大学问,就会使自己的认识能力产生质的飞跃。3)牢固地树立教学和研究同步进行的观念。一个教师倘无研究意识,随时随处凡人凡事都不认真观察不用心思考一番,就不会有重大发现,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也不会有超前意识,更不会有大胆的创新。事实证明:缺乏研究意识的教师,很容易成为一个教书匠。因此树立研究意识,走教学和科研一体化的道路,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12.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十二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角色,职业素养,专业化,建构主义
教育部曾于2004年9月开始,先后4次组织专家针对具体问题,如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关于学生作业的情况,课程的难易度、内容的量度等,通过听课、访谈、与学生和教师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调研。结果分析显示,影响课堂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不仅与目标的确定、实施有关,与教师的素养也有密切的关联。
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要以专业化的职业情感关注学生,以研究型教师的职业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专家型教师的风范进行自我调控。
1 以专业化的情感关注学生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知识,就必须把知识学习和自己的日常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改变关注焦点,即由原来关注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从自己从事的学科教学中不断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2)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新课程吸收了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构建了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改变过去单一的学生智力观和评价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智力的关注应该由原来的以智力水平为中心向智力类型为中心转化,并用多元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发展状态。(3)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发现学习理论为新教师的素养结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的发现、探究等活动代替接受学习中的聆听、练习、回答问题和记录等,并成为课堂主要的认识活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都应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内容。(4)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课改的三维统一目标不仅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技巧,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因而,也将学生的处境和感受纳入课程评价的范围,这也必然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
2 以研究型教师的职业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1 教师是学生的导师
首先,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引者、导向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以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者,激发者。教师应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教师是学生的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学会获取、利用信息的策略,以有效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他们进行因材施“辅”。最后,教师是学生的教导者。教学工作中应充分挖掘课程和教材的优势,通过创造性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的“生成”和灵魂的“唤醒”,为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进行教育引导。
2.2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
教师要改变“教材即课程”的片面认识,树立宏观的课程观,善于根据学校、地区和教师自身的实际,结合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积极地大胆地设计课程,更好地挖掘家长、学生、环境、自己等优势资源,把开发课程落到实处,使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在教学中比翼双飞。
2.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这种观点的核心理念是提醒广大教师注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活动,成为活动的最佳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心理年龄特征等,“以学定教”,保证教学内容能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采用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并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悟。
2.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研究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意向的策略,建构教学活动立体的信息交流方式,形成有效学习的“场”。当学生学习出现一定困惑时,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和策略资源,帮助形成最佳结论,既体现教师解惑的价值,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 以专家型教师的风范进行自我调控
(1)时间的调控。一要珍惜时间,尤其要珍惜课堂时间,巧妙利用和学生交流、活动的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作用和教育效益。二要根据影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因素和他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在不同时间段采用策略实现各自注意的效果。三要结合具体内容的地位与价值,科学合理分配时间,以不断提高单元时间效率。
(2)期望的控制。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期望并且都希望得到满足。然而人生活在社会中,期望既要在社会中实现又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教师也不例外。作为特殊的群体,其为人师表的规范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对自己对他人有合理的期望范围,并选择适当的手段实现其期望。教育学上的罗森塔尔效用也有它期望实现的条件。教师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希望自己出类拔萃本无可厚非,但如若无视实际地夸大期望,必然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情绪、情感的调控。以高尔曼为主要代表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在人一生的活动中,智力水平(IQ)只能起到百分之二十的作用,而情绪情感的水平状态(EQ)将起到百分之八十的作用。情绪情感的水平状态,即情商,虽无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大家都认为它不外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情感特点(强度——情绪波动时的强弱,周期——情绪波动时的时间间隔)的能力;控制情绪情感的能力;调节适应(宣泄)情绪情感的能力等。大量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善待自己和学生的老师总能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待客观事物的乐观态度赢得大家的好感。而整天阴沉抑郁,或喜怒无常的教师只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对教师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也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积极面对,从专业化的角度关注学生,扮演好自己的所有角色,掌握调控自己的基本策略,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也才能实现培育优秀人才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媛秀.新课程下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换[J].教师教育,2007.4.
[2]李越.心理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4.
[3]傅道春.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M],2006.
13.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十三
靖安小学卓明
2013年11月7日,秋高气爽,非常有幸来到 “七彩语文杯” 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现场观摩学习。本次大赛分朗读、书写、才艺、课堂教学、知识素养现场答题五个环节,所有项目的评审均现场打分,现场亮分,从多方面展示了参赛老师的综合素养,令人感悟颇多。由于参赛选手有32人,所以大赛分了两个会场,我们观摩的是南京森林警官学校会场。大赛第一部分是“朗读展示”。16位参赛选手展示了他们朗读水平与深厚的朗读功底,特别是来自福建的吴老师,他的朗读赢得了场内阵阵掌声。朗读展示之后,著名播音员佟雅坤对参赛选手作了精彩点评,要求选手在朗读中注意朗读节奏的变化,分清层次,根据上下句之间的关系,随之改变语气,并且亲自作了示范朗读。
第二部分是粉笔字书写展示,伴着悠扬的乐声,在这一环节中,选手们在舞台上集中展示粉笔书写的深厚功底,书写时笔法灵动,有起有落;字形优美舒展、工整有致,吸引了台下代表的凝神翘首。选手书写完毕,评委离席上台仔细观看,认真鉴赏,为选手一一打分。随后,专家为选手的书写点评,他们认为各位选手的书写基本做到了正确、流利、美观,但在章法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还须继续努力,还就汉字书写美观的要诀,及汉字文化的传承作了阐述,并对中小学的写字书法教育提出了美好的寄望。
第三部分是才艺表演,各位选手可谓是八仙过海大显神通啊。戏曲、书法、武术、绘画、舞蹈、乐器演奏„„为大家展示了新时期语文教师的多样风采。参赛选手的精彩表现,赢得评委的高度评价和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每一位参赛教师的书法功底都非常深厚,尤其是来自云南的教师更是将太极和书法融合的极其完美!
第四部分是课堂教学展示,教师们的课堂基本功都很扎实,流利的普通话,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漂亮的粉笔字,精心的设计课堂设计。三十分钟充分展示了个人素养。学生是当堂拿到课文,所以并没有时间预习,教师在30分钟内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书写生字词,归纳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还要讲出自己的特色是很有难度的,老师们节省时间,不约而同的将导入简化,都没过于花哨的导入语,出示课题导入,一目了然。老师们现场一笔一画板书课题,教师写,学生用手在空中跟着写老师们都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检查生字词,朗读形式亦是多样的,默读,放声读等。老师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跟孩子亲切地交谈,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上每位教师的功底尽显无余,不禁让人点头称赞。
第五部分知识素养现场答题,分为主、客观题。现场出题,现场作答。客观题虽然大部分参赛选手基本回答正确,但还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随后的主观题是进行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这类题出的很实际,贴近教师的教学工作,难度很大。选手分析案例时既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要实际教学经验,才能答的有说服力。主观题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努力方向,我们教师不能停留在备课、写反思、写案例的水准上,而是要有更高的评析水平,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向专家型教师靠近。
14.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十四
关键词:教师,教师技术素质,学生,信息素养
1 教师的教育素质概述
1.1 定义
教育技术素质, 就是指在当前相关教育、学习理论知识的指导下, 通过当代的一些信息技术来设计、管理、运用以及评价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过程的一种能力。依照当前社会教育市场的需求来看, 教师不仅要具有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同时还要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指导其实践, 以此有效地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从而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1.2 当前我国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存在的问题
(1) 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育技术相关基本理论还未普及, 很大一部分的教师都只接受过短期的培训,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的教学理论知识, 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于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 缺乏一些相应的现代教学理论知识以及现代教学方法作为其指导。
(2) 教师自身的教技术素质比较差。目前在很多学校, 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技术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缺乏对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最缺乏的一种能力就是对各种学习资源作用的评估、以及运用和选择的能力。
(3) 教师观念较落后。当前, 在教学过程中, 很大一部分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还未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 忽略了对当前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运用, 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法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建构以及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造成严重的影响。
2 教师的教育技术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造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 而这一发展也使得我国目前的教学方式方法及其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 同时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而这些转变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其传统的教育观念, 促使其教育手段符合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校技术教育活动的积极开展, 不管是开展信息技术必修课程, 还是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相关的学科课程, 学生都是其教学过程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以及设计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素质对其教学观念、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素质以及现代的教育观念、思想, 掌握一定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 且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来收集、使用、组织以及管理信息, 或者能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进行很好的沟通与交流,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
(1) 培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的前提就是要转换其自身以往的教育观念。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知识以及信息的灌输者, 而是成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以及设计者, 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以及信息的接受者, 而是成为了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这些转变都促使着教师不仅应该加强自身教学技能的培训, 使其教学能力以及知识更新能力有所提高, 具备和当前教育实践相一致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意识。
(2) 要想增强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素质, 其中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加快在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即在教育技术中不能只是依靠传统的教学理念, 而是应该通过现代学习理论以及教育理论, 依靠信息技术系统来开发、应用、管理、设计与评价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只有对教育技术深刻地理解, 才能彻底地摆脱“媒体中心论”这一说法。
3.2 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 积极开展信息技术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进行有机地整合, 其实就是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各个学科课程教学中, 让学科教育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整合后的信息化学习氛围, 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其能应用发现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以及探究性学习等各种不同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 并能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3.3 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库, 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素质, 使学生能获取到相应且有效的信息, 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库。在网络资源库开发之前, 学校应广泛地收集整理各个学校目前现有的一些优质教育资源, 通过对这些优质资源的收集以及整理, 构建覆盖所有课程且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综合型教育资源库, 真正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使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网络资源信息, 进行自主探究的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推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5.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 篇十五
【关键词】内涵;需求;方向;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教师必须关注幼儿的兴趣与爱好、关注幼儿的发展方向、关注幼儿的个性品质和认知方式,才能设计、实施并调整好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使之更适宜幼儿实际发展的需求。这是幼儿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必然需要。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因此,为了顺应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和谐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一番新的思考。
一、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幼儿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又与其他的教师群体不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我认为,一名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2.有关幼儿的知识,即学习者的知识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的幼儿,幼儿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人一生中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许多能力的关键期都在这一年龄段形成。
3.有关教育媒介的知识,如教材内容、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现代教育工具等
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全科的概念,它并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某一门学科有精深的、独特的研究,但必须对各类知识都有尽可能广泛的涉猎并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
4.统合和协调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教师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机融合,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比如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的知识,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与幼儿的互动交往,良好的教育机智等等。这种知识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二、从幼儿教育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纲要》总则的第四条“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凸现出了幼儿园教育自身的特点,即强调幼儿园是通过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的,而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的,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不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来获得间接知识。这一特点,从本质上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三、从课程改革需要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新《纲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即强调“程序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这对我国一直以来的“陈述性知识、显性知识”为主体的知识观发出了冲击和挑战。知识观的变化影响着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
四、从园本培训特征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以获取直接知识和经验为主的幼儿,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更需要借助教师内在的隐性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显性知识的学习来完成,而应该通过更为丰富而有效的途径来加以实现。园本培训的优势突出表现为:
1.在实践中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必须对幼儿整体和个体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从而能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去适应幼儿的发展。这些能力和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感悟和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教学智慧。
2.在反思中提升
善于反思,可以让我们更辨证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反思是对过去的一种思考,从中可以吸取教训,只有经过反思以后的认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如:我是否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用什么方法才能赢得幼儿的信任和喜爱?因此,善于反思是现代教师一种重要的教育素质。
总之,幼儿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有机连续体。幼儿教师只有熟知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学前教育实践中不断研究,以丰富专业知识,锤炼专业能力,才能在促进幼儿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同时获得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郄海霞.《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知识结构》.《湖南教育》,2003年第20期.
【教师的教育素养读后感】推荐阅读:
《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读后感12-22
教师素养大赛观后感06-27
《差生教育启示录》教师读后感12-27
家庭教育教师培训示范课观后感09-09
学《教师人文素养》,做有人文素养的教师07-13
教师的教育名言10-27
教师的教育科研07-12
教师的职业素养论文10-01
教师的期望教育论文06-15
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