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10篇)
1.《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一
《第一节 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和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区别我们身边 常见的动植物,制定可行的校园观察计划。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描述身边的生物及它们的生活环境。
3、情感目标: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难点:
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方法:
交流活动法、观察法、小组协作。
教学用具: ppt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我们身边动植物的类别和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地球上有山川、河流、江海湖泊以及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那在这些地方中有形形色色的生物生存着,那这些生物包括哪些呢?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今天主要看看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
(一)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植物
讲解:大自然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不同的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植物,植物可分为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几类。结合图片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二)我们身边有多种多样的动物
讲解:结合一些图片讲解我们身边的动物的分类,重点讲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怎么区分。提问:给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同学们回答应该是哪类动物。活动:观察校园内或学校附近的植物和动物。目的要求:
1、识别校园内或学校附近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举例说出它们的生活环境。
2、尝试画观察路线草图和做观察记录。过程:
1、将全班分组(约4-5人一组)推选组长,选定区域做观察对象。
2、选定观察路线和重点观察点。
3、各组展开活动按照路线观察并绘制观察路线草图和记录结果。
4、各组成果交流,教师将收集的资料展示。讨论:
1、通过观察身边的动植物,你获得了哪些生物方面的知识?
2、通过小组合作绘制观察区域示意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3、你从其他组绘制的观察区域示意图以及汇报中学到了什么? 结论:我们身边的动植物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三)检测与评价
1、观察一种开花的植物,尝试画花的简图。
2、观察一种动物,说说它与其它生物油什么关系。
(四)阅读资料 市花市树的选择条件。
2.《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二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
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学生找出前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教学方法】
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别。【教学准备】
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第二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第三个人很特别,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
教师:同学们,老师应该怎么回答他呢? 学生:地球的。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圆的„„
教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准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教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形状,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认识过程。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第二页,看一看图1、1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将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索图进行讨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第一组讲述:天圆地方„„
教师: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们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学生:不同意。
教师:非常好,古代人完全凭借直觉来认识世界,简单的认为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所以在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第二组讲述: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教师: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们能充分地证明地球的形状吗? 学生:不能„„
教师:下面请第三组的同学讲述。第三组同学朗读阅读材料。总结:(指着书上的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加以描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情况呢?请第四组同学讲述。第四组同学讲述
板书:
1、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总结:刚才,四组同学精彩的讲述了人类认识地球的探索过程,图1.1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四幅图的顺序表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从古代人立足地球上的直觉认知,到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再提升到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最后凭借人造地球卫星图片获得直观认。可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是个不断进行科学探索的过程。那么,通过学习古人对地球形状认识漫长的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
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们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以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承转:近代科学家在探索地球奥秘的过程中,还精确测量出可地球的大小,那么地球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大小,请大家打开书第4页,图1.2 板书:
二、地球的大小
教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图1、2,然后齐声回答老师的问题 教师: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 学生:6371千米
板书: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教师:(边写边提问):地球的最大周长是多少?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呢? 板书:
2、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边写边强调让同学们记住这些表示地球大小的数据。)
教师:同学们看它这两个数据,平均半径、最大周长,为什么要在半径前面加上平均呢? 学生:„„
教师:既然是平均,那么说明地球的不同地方,半径并不等长,这就说明了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正球体。请同学们再看看图(教师板图),这是赤道半径:6378千米,这是极半径:6357千米。
注:学生可能会对极和赤道陌生而发生疑问,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应说明在今后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老师会一一告诉大家。大家把这两个数据写在书的相应位置上。
教师:根据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数据,请同学们算出它们相差多少千米,然后回答老师。学生:21千米
教师:回答正确,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根据这个差别,我们就可以得出了地球形状的最正确表述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板书:
3、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稍鼓的不规则球体。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生活在这个家园中,就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它。我们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仅仅是个起点,但地球太大了,我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怎么研究它呢?(出示地球仪)
教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 学生:地球仪
教师:对,这就是地球仪,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板书: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现在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地球仪和地球原貌有哪些不同? 学生:„„
与学生共同总结地球仪的特点:P5 ①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②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不存在的线,叫做经线和纬线。
地球仪上有一根能使地球仪转动的地轴,而这根地轴在地球上不存在。地轴和球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分别为南极和北极。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一个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作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组我们了解地球表明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会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地球仪的另一个重要图示——经线和纬线。请同学们做好预习。板书设计: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①天圆地方→②太阳和月亮→③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④地球卫星图片
二、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①赤道半径:6378千米 ②极半径:6357千米
2、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三
http://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洋、大洲、海洋等概念及世界海陆分布特点。(2)在世界地图上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3)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2、培养学生在活动中,自我发现问题及积极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三、教学难点
1、认识七大洲轮廓及位置的确定。
2、自我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活动探索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呢?(地球),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这一称呼是否正确呢? 活动一:
下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任意平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个半球,平分几次之后,你能发现什么问题?(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过渡并提出问题:所以,从海陆分布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星球应叫什么?(水球),我们的先人为何叫地球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小结:
由于古人缺少对地球面貌的整体认识,不知道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所以才称作“地球”,既然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地球了,也没有必要再改成“水球”了,但对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所把握,绝不能习惯成自然。活动二: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已经了解了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按自转方向拨转地球仪,闭上眼睛,用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咱们看看每次分别按住陆地和海洋的比例是多少?(重复几次取平均值)
小结并提出问题: 通过上图,我们得出了地球表面三分陆地七分海洋的结论,它们是均匀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吗?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地球仪,思考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有何不同?(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5,在该图上随意找出几组大陆、半岛、岛屿、海洋、海峡。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概括上述地理名称的概念应该是什么?除了这
亿库教育网
http://
亿库教育网
http:// 些名称以外,我们还经常听说大洲一词,它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中,图2.6及其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活动。活动三
1、出示各大洲轮廓图片,在黑板上挂出相应的世界海陆分布图。
2、请每小组同学选派代表逐一介绍其名称、由来,面积排序,并用磁钉钉在底图相应的位置上,同时说出相应位置的四大洋名称及面积排序。训练;通过观察地球仪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相连的大洲及其分界线(亚-非)
2、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北冰洋)
3、被三个大洋围绕的大洲?(北美、亚洲)
4、被赤道穿过大陆的大洲?(南美、非洲)
5、被五个洲围绕的大洋是?(大西洋,太平洋)
6、既有热带,又有温带,还有寒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
7、练习一笔画世界
8、在世界简图上填注七大洲、四大洋名称
9、<<同步训练>>练习题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为我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请同学们举例说明陆地和海洋对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意义?作为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做呢?
亿库教育网
4.《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结合体会,并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各类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结合生活实例和真实情境,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我国和家乡的交通运输状况,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社会的情感,能养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难点】
学会立足现状,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一谈:你都到什么地方旅游过? 怎么去的?直达还是中途有停转?引出交通运输,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
1. 什么是交通运输方式?
2.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
3.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有哪些?
引导、点拨学生归纳交通运输的含义及交通运输方式。
(二)感悟体会
假如没有便捷的运输工具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线路,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
谈谈交通运输对生活的影响。
教师引导点拨: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承转:你到外地探访亲友或旅游,在选择运输方式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一)自主思考: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1.自由发言,交流对各种运输的速度、价格等的直观认识。
2.自主学习:请结合生活经验及课本85页对五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并把结果填入表格。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点拨归纳。
承转:根据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你会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吗?
(二)课堂练兵
(一)请根据下列情境,为这几位旅客出谋划策(客运)。
1.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
2.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台北一位志愿者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骨髓必须在24小时内从台北送到上海。
3.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学生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帮他们选择这种交通方式?。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总结归纳。
(三)课堂练兵
(二)请根据下列情境,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货运)
学生合作交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提问:你为什么帮他们选择这种交通方式?。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进行阶段小结。
(四)生活直通车
1.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发生地震,最高震级7.0级。震后,一批急救药品由北京运到雅安灾区,你认为此时宜选用何种运输方式最佳,为什么?
2.上海最近从大庆购买5万吨石油,需要从大庆运到上海,你认为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学生读资料寻找答案,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进行思维点拨:影响运输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五)知识链接
播放视频:“我国35年来交通建设取得的成就”。
学生了解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现状,为我国取得的成就而自豪。
三、你会判断吗
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列一些同学的做法对吗?
1.上学或放学途中边走边在公路上嬉戏打闹。
2.骑着自行车擅自闯入机动车道。
3.乘交警不注意时闯红灯。
4.偷窃或破坏各种交通设施。
学生判断交流。
我们作为一名中学生该为交通运输业做些什么?
学生交流,师生达成共识: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的好习惯。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知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后调查
《第二节 交通运输》(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资料、不同地图对比,探究影响铁路干线分布的主要因素,学会探究方法。
2.通过中国主要铁路分布图,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以及主要的铁路枢纽。
3.通过讨论我国交通运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铁路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及原因。
2.我国重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重要铁路线及铁路枢纽的分布;
■教学方法
【教法】
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交通运输方式的含义,详细了解了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如何根据交通实际情况和我们的需要进行选择。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本节课我们将以铁路干线分布为例,探讨交通线路的分布特点,讲授新课
一、铁路干线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合作探究:
出示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地形图。
1.中国的铁路干线主要分布在哪里?
2.结合中国地形图、人口密度分布图、铁路干线分布图等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进行思维点拨:影响交通干线分布的因素。
(二)学以致用
教师出示家乡烟台的铁路交通图:
烟台原有铁路是蓝烟铁路,为了促进我们烟台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拓展我们的铁路交通,你认为哪些地方会对铁路的修建要求比较迫切?你的理由有哪些?
学生合作交流,然后通过“我来验证”环节来证实结论:德龙烟铁路已经通过审批,开始修建。德龙烟铁路的建成能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内各县市区的经济联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铁路干线
(一)你说我接
教师说出纵向和横向铁路干线,学生连接城市,熟悉主要的铁路干线。
把主要铁路干线归结到一个地图上,从铁路的基本延伸方向来看,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形成整体的认识。
(二)认识主要铁路枢纽
(三)我来观察
1.观察京九线,回答:京九线经过哪些地形区?
2.观察京沪线,回答:京沪线经过几个直辖市?
3.重点介绍第二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四)知识链接──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公里,最高点在唐古拉山,海拔为5072米,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
(五)铁路线的命名
1.合作探究
在图中找到京沪线、湘黔线、兰新线。分析这三条铁路线的名称,看看是怎样给它们命名的。还有其他命名的方法吗?
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京沪线:京是北京的简称,沪是上海的简称。用起止点的简称或别称命名。
湘黔线:湘是湖南的简称,黔是贵州的简称。用起止点所在省的简称命名。
兰新线:兰是兰州的一个字,新是新疆的简称。用起点的一个字,用终点所在省的简称。
教师点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命名规则。
(六)巩固记忆
三、探究活动
设计简要的旅游方案:标注家乡的位置;确定图中3个或3个以上城市的路线;确定你选择的交通方式,并阐述理由。
学生设计合适的交通方式,然后在班级内交流,教师点拨。
四、出谋划策
每年的春运都使我国的运输部门,特别是铁路部门承受巨大的压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为春运支点招吗?
学生支招,教师点拨。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以达成对知识的归纳提升。
■课后调查(任选一题)
1.假如你是一名铁路设计工程师,请你自选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其地形图和气温、降水图及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来设计该国或地区的交通路线,向你的家人、朋友来介绍。
5.《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五
师: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那么你知道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哪条吗? 生:黄河。
师:回答正确,从古到今,描写黄河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其中李白的《将进酒》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①“黄河之水”是否都从“天上来”?
②“奔流到海”是否真的“不复回”?(PPT展示)学生讨论
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新课推进】
师:要学习水循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水体,水体之间有什么关系。清同学们快速阅读书本54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PPT展示)自然界的水体有什么关系? 水的三种形态是什么? 水圈的特点是什么? 水体的类型有哪三种?(学生快速阅读书本回答)教师总结:
①自然界的水体是相互联系的
②水有固态,气态,液态三种形态,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PPT展示)
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广
固态水: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③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稍做解释)④水体的类型有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三种。(PPT展示)
观察书本54页图3.1“水圈的构成”,回答:
①三种水体中,那种水体最多?(海洋水,96.53%)②陆地水占多少?(3.47%)师:在陆地水中,根据矿化度的不同,水的性质也不同,有咸水和淡水之分。咸水约占0.94%,只有一小部分是淡水。在这些淡水中,冰川水是主体但不能直接利用。还有其他类型的淡水,书本举了几个例子。人类所能使用的淡水非常少,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我们用一幅图来比喻人类能用的淡水资源(PPT展示)。
师:水资源是有限的,但它是可再生资源。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我们以河流水补给为例,看看水体间是如何相互补给的。(PPT展示书本54页图3.2)
问题:①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师:图3.2中,河流的补给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地下水等。
②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PPT展示)
师:我们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那么就是湖泊水补给河流水;如果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那么就是河流水补给湖泊水。知识扩展:
师:潜水和河流水的相互补给关系关系也十分密切,潜水指的是地下水。我们观察河水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思考:河水什么时候补给潜水,潜水什么时候补给河水?(PPT展示)学生观察,教师讲解。
师:假设河流处于丰水期,河流水位高于潜水水位,则河流水补给潜水 假设河流处于枯水期,潜水水位高于河流水位,则潜水补给河流水(特殊例子:“地上河”黄河)
师:黄河下游是世界有名的“地上河”,黄河下游河床高于地面7M左右,所以这里只有黄河水补给潜水,潜水不能补给黄河。小结:我们知道了河流水的补给来源有许多,清同学们再思考:“黄河之水是否都从天上来”? 生:略。
师:黄河之水除了从天上来,还有许多的来源,例如冰川融水,潜水,湖泊水等等。(PPT展示)过度:刚才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奔流到海是否真的不复回”? 学生讨论
师:刚才已经说过,水体是不断运动的,他们也处在不断的更新中。“黄河之水”流入大海后还会回来。那么它是如何回来的呢?这就是我们第二部分学习的内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师:水循环的概念是什么?水循环有哪几种类型? 生:略。
师: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有海陆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PPT展示)师:什么是海陆大循环? 生:略。
师:下面我们来看下海陆大循环的过程和各个环节。(PPT展示)
师: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他们经过江河汇集,又回到海洋。它可以使陆地上的水得到不断补充,水资源得以不断再生。(教师画板图,指导学生观察)师:陆地内循环的主要过程和各个环节是什么呢? 生:略。
师:降落到大路上的水,期中一部分或全部陆面,水面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水汽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这就是陆地内循环。
师:海上内循环只有两个环节,请同学们读书本55页相关内容,说出是哪两个环节。生:略。
师: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叫做海上内循环。请学生上黑板作图,教师讲解 表格总结,FLASH演示
思考:黄河水“奔流到海”是否真的“不复回”?(PPT展示)生:通过海陆大循环可以回到陆地上。
过渡: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影响着水循环的 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55-56页活动题,并回答后面的问题。(PPT展示)(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那些自然因素有关?(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4)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者避免黄河断流?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问题。
师:一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下渗等环节。(举例说明)
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暖,降水变少。
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使用黄河水。四调配水资源(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
过渡:水循环是个庞大的系统,它连接着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在自然界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同学门读书本56页两段内容,分小组讨论总结水循环有哪些重要意义。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PPT展示)
一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二它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三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①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②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四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有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水体的基本知识,知道了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各个环节。人类同时也能影响水循环的一些环节,水循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我们要节约水资源,合理用水。
课堂练习:
1.在海陆间大循环中,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
(D)
A.海洋水的蒸发
B.大气的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地下经流
2.目前,与人类关系最密切、最需要保护的水资源是
(B)
A.冰川水 B.河流水 C.深层地下水 D.大气水 3.下列关于水循环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C)①水循环联系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②水循环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循环之一③水循环使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④水循环运动还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使水成为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关于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D)
①长江径流是陆地循环的一部分②我国东部夏季风是海陆间大循环的一个环节 ③塔里木河不参与水循环④地表植被与循环有关
6.《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班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 现在请他们一一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家乡情况好吗?
三、自主学习
仔细观察图“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 ”,完成下类问题: 同学们一起总结: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区
东南沿海—— 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 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2、学生合作完成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1)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的影响,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2)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 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降水较,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3.①界线B大致与 月 ℃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②界线B大致与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和 方面影响。
④找出秦岭—淮河一线在图中画出。
4.界线C第、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 因素。总结填图:
四、合作交流:
1、把图5.4中的界限A与图5.5中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限相比较,看看他们有没有相似性?界限A的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2.观察图5.5我国的三级阶梯,回答活动题3.五、展示汇报:
六、课堂小结:
堂清巩固题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河流)一致。与 年降水量线相一致,与 等温线相一致。
(2)西北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大致相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看图5.4,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的地
理
分
区
主
要
分为、、、。(2)西北地区的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该区自古就有“塞外江南”之美称。
(3)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为湿润的 和 气候。在炎热的夏季里,素有“三大火炉”之称的城市是、、。堂清巩固题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河流)一致,与 年降水量线相一致,与 等温线相一致。(2)西北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 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西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看图5.4,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的地
理
分
区
主
要
分为、、、。(2)西北地区的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该区自古就有“塞外江南”之美称。
7.我们的第一节数学课三年级作文 篇七
开学有一段时间了,当我想起这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想笑。
这学期我们换了位新的数学老师,是我们学校刚调来的副校长,她看上去很年轻,也很漂亮。在我们的第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并没有给我们讲数学,而是先向我们大家介绍了她自己,并且也认识了我们每一个。
老师先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微笑着说:“这就是我的`名字,我叫张景。每个人的名字里都有一定的含义,你们大家谁能说说老师的名字包含的意思是什么?”同学们开始小声地在下面议论起来。
我仔细想了想,就把手举了起来,老师看见了,说:“这位男同学,你来说!”我站起来,笑着说:“因为老师长得很漂亮,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样,所以你的名字叫张景。”
同学们一听,都笑了,老师也笑了。然后老师开玩笑地说:“那如果我长得很丑呢?这名字又做何解释?”马上就有同学喊:“那就改名吧,叫张丑。”可老师听了却一点儿都不生气,还是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大家,这位张老师的脾气可真好,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
接下来,张老师说:“同学们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向老师提问。”有同学就站起来问:“张老师,你会对我们发脾气吗?”张老师风趣地说:“一般我不发脾气,如果你们非常不乖的话,我也是会发脾气的哟!”
我调皮地问张老师:“请问老师有男朋友吗?”这下可把同学们给逗乐了。张老师笑着说:“老师以前有男朋友,现在没有了,因为现在我们成了夫妻关系。老师的孩子和你们一样大,也是九岁,也上四年级。”接下来,张老师开始讲她儿子练琴的一些事情给我们听。
8.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3.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教学反思:
9.《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九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我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3、我国地形的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4、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例:丘陵 百分之十
山地 百分之三十三
高原 百分之二十六
盆地 百分之十九
平原 百分之十二
5、第一阶梯主要地形区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阶梯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6、通常把山地和地表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多集中在西部,其中近一半是难以利用的沙漠、冰川、戈壁、、高寒荒漠等。总的来说,山区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采矿业及农业多种经营等,部分水热条件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10.《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技能要求:(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道德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水体的类型,各种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2、水循环的过程。
3、水平衡原理及应用。教学难点
1、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有限性。
2、水循环的意义。教学媒体
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示: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 学生:(有丰富的水)
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设问:
1、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多少?
2、根据初中学的知识,哪些水体是方便人类利用的呢?
3、那么,这些水体在地球水体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 学生自学。
教师展示: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图(教材第 58页)。[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其中海洋水占到全球的96.53%。
2、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教师引导]问题3: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要指陆地上各种为人们所利用的淡水资源。结合这一概念,读此统计图表,你有何认识?请利用数字定量回答。
[学生回答]淡水资源及方便人类利用的水体所占的比例太少了!淡水资源占地球水体总量的3.5%,方便人类利用的淡水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教师提问]陆地上哪种淡水资源储量最多? [学生回答]冰山是陆地水资源的主体。
[教师追问]冰是否方便人类利用?水资源的利用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回答]不,主要是冰川的更新周期比较长,不便使用。
[教师设问]那请说一说为什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作为水资源? [学生思考] 讲解: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因此,它们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也是我们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水体。[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学生讨论](略)
[教师补充]大气降水是大多数陆地水体的直接来源,所以,我国东部绝大多数河流的径流与降水量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靠雨水补给的河流,其汛期出现的时
[教师提问]海陆间水循环除对自然环境有影响外,对人类社会是否也有重要意义呢?请同学们观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
[学生回答]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到补充、更新。
[知识补充]正是海陆间水循环,使海洋水蒸发,源源不断变为水汽输送到陆地,实现了海洋水、大气水和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维护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所以,海洋水汽能够到达的区域,生态环境充满了生机。宜人的自然条件使农业成片分布,也使人口和城市相对密集。这也正是前面讲到的目前全球有50%多的人口生活在海岸的重要原因。可见,海陆间水循环对于地理环境乃至地球生命的影响是既广泛又深刻的。[深化思维]陆地之间不断地进行相互转换运动,也在促进陆地水资源更新转换方面与水循环运动发挥着异曲同工的效应;根据水循环的原理和转化规律,我们了解到水资源具有永续利用的性质,那么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还会发生水资源的严重危机呢?目前造成水资源危机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呢?
[总结]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和季节、年际变化大等自然原因以及人口膨胀、过度开采、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等人为原因都是造成“水荒”肆虐的重要原因。板书设计:略 课后练习:
1、水循环的意义主要是()
A.使陆地淡水得以更新 B.使海洋水体更新 C.增加陆地水体总量 D.减少海洋水体总量
2、能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的水循环是()
A.陆地循环 B.海洋循环
C.海陆间大循环 D.地表水、地下水互补
3、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是()
A.长江水 B.台风 C.刚果河 D.昆仑山冰雪融水
4、.塔里木河的补给主要是()
A.大气降水 B.地下水 C.冰川融水 D.湖泊水
5、读我国四条河流径流量图回答:(1)A河流在4月份出现涨水主要是由于靠 _______________ 补给的结果。
(2)B河流主要是靠___________ 补给的,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D两河流中,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是______ 河,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四条河流中,水量最大的要数______ 河,最小的应该是________ 河(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选择填空)A.A河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B.B河是长江中游段 C.C河可能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D.D教后记:
【《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教案】推荐阅读:
我们身边的变化小学作文08-29
我们身边的法律有哪些09-13
我们身边的环境污染日记08-05
爱就在我们的身边作文09-17
我们身边的名人_孙武的故事09-09
爱在我们的身边400字作文10-01
诚信在我们身边08-08
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作文10-29
以爱在我们身边为题的记叙文作文09-18
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