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2024-10-24

高中物理重力教案(精选5篇)

1.高中物理重力教案 篇一

【课题】重力势能

【教材分析】重力势能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知识基础,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由于其涉及相对性和功能关系又是一个难点。新课标教材从重力的功以及与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引入重力势能这一概念,一方面顺承前节功的概念的应用,另一方面促使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思想的生成,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关于相对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教学时最好能结合一些实例,从功能关系、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解开学生的困惑,也为机械能守恒定律做好准备。

【学生分析】

1.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重力势能的概念,在高中阶段要定量的学习重力势能。

2.学生已学习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通过重力做功的计算来判断重力势能的变化。

3.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并能用这一结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道重力做功与运动路径无关。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能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重力势能。

3.知道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重力势能的变化具有绝对性,势能是系统共有的。

4.理解重力功是物体重力势能变化的量度。

㈡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散思维和理论探究归纳能力

2.体会用“实验法”和“理论推导”相互验证研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观察,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

2.体验科学不仅仅是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更在于能动的改造自然。

【重点难点】

重点:重力势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难点: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变化的绝对性。

【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大家一定还不会忘记,今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和家园。我们来看几组图片,这是震前的岷江,江水静静流淌(幻灯片1);这是震后造成的堰塞湖(幻灯片2),它时刻威胁着下游人们的生命安全;一块巨石,放在你脚边,你一定不会觉得什么,但是松动的山体滑坡,却使一个200人的抢险队不幸遇难。不管是上游的堰塞湖,还是高山上松动的巨石,因为它们都具有潜藏的能量,尽管还没有做功,却都已蓄势待发,一旦有机会,就会通过做功把能量释放出来。

教学过程

我们将这种能量叫重力势能。(引出课题)

师:物体的高度发生变化时,重力要做功:物体被举高时,重力做负功;物体下降时,重力做正功。认识这种势能,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

1.重力的功

师:如图,让学生思考、计算写出下列几种情况下,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为h1的A点到高度为h2的C点,重力做的功:

① ② ③

生:根据功的公式很容易得出第 = 1 GB3 ① 种情况的重力做功WG=mgh=mgh1-mgh2

第②种情况的重力的功WG=mgcosθ·l=mgh=mgh1-mgh2

师生总结得出规律:以上两种情况下,尽管物体的运动路径不同,但高度的变化一样,重力的功也是一样的。

师:第 = 3 GB3 ③ 种呢?

引导:把整个路径分成许多很短的间隔,每一小段可近似看作是一段倾斜的直线,求功方法同②,整个路径的重力功等于每一小段所做功的代数和累加。

生:第 = 3 GB3 ③ 种情况的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师生总结得出规律:

(1)重力的功:WG=mgh=mgh1-mgh2

(2)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物体起点和终点位置的高度差有关。(幻灯片3)

师:物体所受的重力mg与它所处位置的高度h的成绩“mgh”,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它和我们要学习的重力势能是什么关系呢?

2.重力势能

(1)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P表示。

(2)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2.中职物理《重力》教学设计的探讨 篇二

关键词:物理;重力教学;设计探讨

“重力”是如此的神奇,世间万物都在它的掌控之下,包括人类。如何探秘它、运用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物理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充分发挥重力的教育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世界观。现就中职物理《重力》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教学设计思路

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思想性,把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要突出重力、重心应用主题,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其次,在力的图示教学中,要安排作图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要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课件中要使用大量图片、动画以及视频。如,在力的图示法中,用动画演示作图步骤;在万有引力、重心应用中使用视频。

要采用启发引导、实验探究、动手练习的教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堂训练,既符合探究规律,又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学中的案例和器材都要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同时通过知识应用,再回到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思想、世界观、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力的概念、三要素和作用效果;知道重力的概念、方向、计算公式和重心的含义。能力目标:会画力的图示;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能应用重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让学生知道重力、重心是两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可为人类造福,利用不当会对人类造成灾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积极实践、乐于探究的精神。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认同“等效代换”的物理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点和难点

重点:力的图示;重力的概念、重心的应用。难点:力的图示;重心的应用。关键点:做力的图示的具体步骤;重心位置的估测方法。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中职学生普遍基础知识薄弱,但他们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为此,要给学生进行实验验证、讨论探究、动手实践的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播放一段以万有引力、重力为主题的动画片,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悬念;然后播放“运动员踢球、火箭发射、用手握笔写字”等图片资料,从中引出关于“力”的主题教学。

1.力

首先引导学生对这三个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接着通过手压塑料尺、拉橡皮筋两个演示实验得出力的另一个作用效果: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力的概念,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力的相互性分析;力的三要素教学,通过学生从不同的方向、作用点推课本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力的方向、作用点有关,从而对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种实验验证的方法,能加深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这一段力的教学设计表明,实验器材就在我们身边,物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如何把一个力准确地表达出来呢?通过疑问自然地将教学转到力的图示上。

2.力的图示

先通过一道例题来探讨力的图示的作图步骤,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整个作图过程,形象生动、直观,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力的图示概念;为巩固强化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贯彻“做中学、做中教”的要求,教学中要安排学生做力的图示课堂训练,并把训练情况投影到大屏幕上进行点评。

3.重力

首先播放影片《旅行到宇宙边缘》片段,让学生知道太阳靠强大的引力控制整个太阳系,表明万有引力的存在,接着介绍万有引力的定义和特点,然后进行知识拓展,通过图片展示讲解宇宙、太阳系、地球与月亮、土星光环等神秘奇观,进一步展示万有引力的风采。通过播放影片和图片讲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让他们深信万有引力的存在,并认识到它的巨大作用。

之后引导学生对苹果下落、运动员跳伞、水往低处流等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地球引力存在的结论,接着讲解重力概念、大小、方向。重力教学,从万有引力到地球引力,再到重力,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重心教学,用图片演示“等效代换”原理,让学生接受这一物理方法。对于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要降低教學难度,只作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掌握估测重心的简单办法。

重力应用教学,首先组织学生讨论,重力有什么危害,人类是如何利用重力的,然后通过图片展示讲解重力在山体滑坡、地震中所造成的危害,展示我国利用重力在水力发电、航天技术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重力应用教学,把重力这把“双刃剑”充分的展示出来,教育学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利用物理知识和自然规律造福人类。

3.初中物理---重力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3.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

(二)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钩码。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秋天到了,苹果从树上落到地面上。跳高运动员也要落到地面上、飞机投下救援物资从空中落到地面上,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最终都会落到地面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本支撑好的玩具,当把木板拿开,最终也会落到地面上,物体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都要向下降落。------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三、重力的产生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吸引力叫重力。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例如,苹果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苹果。椰子所受的重力,施力物是地球,受力物是椰子。

四、重力的方向

重力是一种力,力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重力也有三要素。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时的方向,这个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方向可用来检查房屋的墙壁是否竖直。我们常看到建筑工人用一根重垂线检查墙壁就是应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个道理。测绘人员用的水平仪下

悬着重垂线,也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来测定仪器是否水平。你有兴趣的话,可以采用这类方法检查家中的电冰箱放置的是否水平。

五、重力的大小

1.实验:两个钩码的大小、形状和材料都不同,但是它们的质量都是50克。我们用弹簧秤测量它们的重力。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当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就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教师演示)

这两个砝码的重力都是0.5牛顿。质量相等的物体,它们的重力大小也相等。2.学生实验:用弹簧秤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和15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学生操作)

3.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教师:从实验数据可知,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4.g的值

实验数据中重力和质量的比值大

约是10牛/千克。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重力和质量二者的比值是9.8牛/千克,这个值用g表示,g=9.8牛/千克。粗略计算,g可取10牛/千克。5.G=mg 如果用G表示物体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比值。那么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用公式G=mg表示。1千克=9.8牛顿 ?

这是错误的,千克是质量单位,牛顿是重力单位,是不同的概念,是不能等同的。g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减小;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增大.

6.例题: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是4吨,计算它所受重力。并画出重力的图示。已知:m=4吨=4000千克,g=10牛/千克。求:G。

解:G =mg=4000千克×10牛/千克=40000牛 答:集装箱所受重力是40000牛。

作力的图示时,要画出力的三要素。重力是集装箱受到的,重力的作用点画在它的中心。方向竖直向下。结合标度线段的长度,重力线段长度应是标度线段长的4倍。

六、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粗细均匀的同材料的棒,它的重心在中点;圆球的重心在球心;正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它的对角线的交点。人直立或睡觉时重心都在身体上,但跳水运动员的重心就不在身上了

物体的重心是随着物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给出一个不规则形状的薄木板,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标出这块木板的重心所在.给出用悬挂法确定薄板的重心的参考。得出这样实验的原理。随后给出关于重心的课堂训练,巩固重心的知识点。

七、总结

1、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物体受到重力。重力的施力物是地球。

2、重力既然是一种力,它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3、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这个关系用G=mg表示,g=9.8牛/千克。

4、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5、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八、作业

4.初中物理下学期重力教案 篇四

教者: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4、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目标

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问题、或者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一)重力的产生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讲解]: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讨论]: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⑤飞机降落;等等

[小结]: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

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提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提问]: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测量的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

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③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

m 1:m 2 = G 1:G 2

或 G:m = 常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G = mg。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总结]:g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或者说它重9.8N。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

[学生练习]:利用公式 G = mg 进行计算。

(四)物体的重心

[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16,明白重心的概念

[讲解]: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三、学以致用升华目标:

完成教材第14页的习题

教学小结(板书设计):

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重力的大小:G = mgg=9.8N/Kg

重力的方向:永远竖直向下(重垂线)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四、当堂测试检测目标:(测试题在课件上出示)作业:课时练

5.高一物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 篇五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问、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建立重力的概念.

2.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重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的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力的分解,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上一篇:通信管道工程施工方法下一篇:顾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