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小企业现状

2024-07-05

浙江中小企业现状(共9篇)

1.浙江中小企业现状 篇一

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浙江中小外向型企业现状综述

1.1 发展历程

浙江是一个中小外向型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迅猛发展,为目前状况下浙江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的成长和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浙江实施经营主体多元化战略中,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历经了一个从小

到大,不断壮大的变化历程:1998年,全省民营企业的外贸出口总额仅为9.6亿美元,而1999年增长到1.65倍;2000年又比1999年增长2.12倍。2001年,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的比重上升到23.7%,增量部分占全省增量的近60%。民营企业已成为浙江外贸出口最耀眼的亮点。

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表现出的胆识令人敬佩。台州农民邱继宝,怀揣将“中国制造”的产品打进世界各个角落的伟大理想,以坚韧不拔的意志,锲而不舍地叩开了一扇扇通向世界各国的大门!每当“飞跃”缝纫机打进一个国家,他就在标有该国位置的世界地图上插上一面五星红旗。如今,邱继宝已在世界地图上插上了100多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标有“MADEINCHINA”的“飞跃”缝纫机成功地打进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邱继宝和他的“飞跃”故事,只是成千上万浙江人闯世界的一个缩影。台州市路桥区过去是农村,没有一家国有企业。近几年随着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发展,路桥区的外贸出口也从无到有,迅速扩大,出口额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宁波,温州,绍兴等地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1.2 发展现状和水平

(一)地区分布状况调查情况显示,全省中小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特色产业明显的地区。全省中小出口企业最多的为台州市,达1934家;中小企业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最多的为绍兴市,达379家;2001年中小企业出口交货值最高的为嘉兴市,达16.3亿美元。具体见表一:

浙江中小外向型出口企业地区分布

表一

地区企业户数出口交货值

(亿美元)50万美元以下

企业数50至100万美元

企业数100万美元以上

企业数

全省945382.5864301558146

5杭州87714.454012421

3宁波180812.68839504465

温州5605.45398689

4绍兴8669.0564312499

嘉兴133516.3977142216

湖州4152.423812014

金华8507.86228614

2衢州920.5526606

台州19348.51432345157

丽水5893.084817236

舟山1272.4911323

据了解,因不少中小外向企业采用挂靠、借用国有外贸进出口公司名义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以及温州、台州不少私人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为股份合作性质企业,全省中小外向企业从事出口商品生产加工的实际数还要大于上述表中所反映的数据。

(二)出口渠道与形式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小外向企业自营出口权审批条件放宽和程序手续的简化,中小企业自营出口迅速增多。具体见表二:

全省中小外向型企业的主要出口渠道与形式

表二

地区自营出口代理出口境外设点定牌加工

全省***97

5杭州19967833

3宁波267154134468

温州1833772630

绍兴3794871660

嘉兴1201215315

湖州473681----

金华181669307

4衢州2963110

台州3421592255215

丽水46543369

舟山271003

11.3 浙江中小外向型企业特点

(一)出口商品类型品种多

浙江中小企业出口创汇的主导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粗略可分五大类。一是服装、纺织品。这是浙江中小企业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二是日用消费品,此类产品花色品种多,单位价值低,消费更新快,需求容量大,在中小企业出口商品总额中占有一定比例。三是装饰工艺品,这类产品尽管生产加工的企业不多,出口的数量不大,但有着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其它省、市难以竞争的优势。四是机电、五金产品,这类产品是浙江出口产品的新生代,出口比例逐年上升,极具发展潜能。五是农副产品。除此之外,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药品中间体、稀土材料等产品也开始小批量进入国际市场。

(二)专业区域渐成基地经过多年培育发展的专业村镇,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正在逐步成为浙江出口产品的主要生产加工基地。如桐庐的圆珠笔,慈溪的微型轴承,象山的针织品,温州的打火机,乐清的低压电器,永嘉的纽扣,诸暨的袜子、衬衫,

2.浙江中小企业现状 篇二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出路

中小企业被称为中国经济的生力军, 而如今, 它们正在经历着严峻的考验。在国际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 中小企业生存陷入困境的呼声不绝于耳, 作为中小企业重镇的浙江省更是首当其冲, “中小企业大量倒闭、苦撑”、“出口订单锐减”类的报道屡见报端。浙江省经贸委今年7月份发布的《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 在宏观政策从紧、国际经济波动、通货膨胀明显等压力下, 浙江工业经济处于紧运行状态。1至6月份, 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5.5个和17.8个百分点。1至5月规模以上亏损企业有1.07万家, 亏损面达19.6%。这在改革开放近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历史上是鲜有的状况。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1、国际因素

事实上, 国际因素成为浙江企业陷入困局重要推动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这次经济困局是国际输入性危机导致的。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美国的经济衰退让世界经济深受影响。这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的浙江出口贸易行业影响巨大, 浙江企业同样遭到沉重打击, 导致浙江企业出口迅速下滑, 企业产品卖不出去, 当然会使企业迅速陷入困局。美国次贷危机使影响生产成本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出现, 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了美国经济急速衰退, 又导致了美元的走弱, 而美元的走弱加上国际炒家的炒作, 导致了国际石油价格的飚升, 国际石油价格的飚升又推动了钢材等能源价格飞速上涨, 这样从外围给国内和浙江带来了生产原材料价格的飚升。使浙江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着生产成本急剧上升的更加严峻的挑战。

2、国内因素

国内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信贷政策从紧, 银根收紧, 企业资金链绷紧提高了融资成本。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费用比2006年增长了30%左右, 连续加息和银根紧缩等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深入实施, 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几倍甚至十几倍, 不但完全侵吞了企业的利润, 还有可能导致企业遭受灭顶之灾。二是新的《劳动法》实施后提高了劳动力成本。由于新的《劳动法》实施, 预计2008年企业用工成本大约比2007年上升10%左右。三是资源价格快速上升, 提高了企业原材料成本。生存空间、市场竞争能力日趋萎缩, 经济形势面临着严峻考验。

3、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因素

首先, 表现在中小企业结构调整缓慢。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都处于传统的加工行业或服务行业领域, 其人员严重老化, 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 技术人才的缺乏, 生产技术的落后, 无法改进产品, 更无法吸取外国先进技术和新方法来创造新产品与别人竞争, 这也是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之一。除此之外, 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体制和体制创新滞后也构成了它进一步发展的阻力。

二、中小企业摆脱困境的出路

浙江省中小企业置身于全球化的竞争大潮中,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宏观层面,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已经组织调研, 下大力气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来切实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笔者拟从中小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的角度提出摆脱困境的若干对策和建议。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浙江中小企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自主技术创新, 不断推进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市场竞争力, 争取国内外市场的最大份额。

1、必须加速创新, 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 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

努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 有适应性强、转产灵活、见缝插针等方面的优点,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往往可以一鸣惊人, 开发国内新市场的可能性也更大。

2、加大品牌力度, 实施品牌战略, 使浙江企业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名牌。

浙江省中小企业中知名品牌很少, 虽然不少企业的产品质量优越, 但在品牌开发及塑造方面投资不够。这也成为中小企业抗击风险能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创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多兵种合作之站, 其品牌管理显得极为重要, 尤其是与市场机制的完善, 科技成果的利用程度, 产品、资本、品牌、文化和人才的协调发展等等。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 非常重要, 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推动力。

3、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中小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学习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要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定期安排各岗位员工的理论与业务培训, 努力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与技能水平。企业要在面临难关的时候, 更加重视凝聚员工的力量, 发挥员工的聪明智慧,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4、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通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使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 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有效激励, 使他们为此奋斗, 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在困境面前, 更需要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应对难关的精神支持,

5、灵敏地适应经济形式。

在市场经营环境好的时候, 中小企业必须充实企业实力, 壮大企业规模, 增加企业积累, 以防萧条的来临。在经济不景气时, 中小企业的设备及投资都免不了减少, 所以必须把经营旺盛时期所取得的利润逐步积累, 进行再投资, 以确保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下, 中小企业经营者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 以新的面貌, 新的动向去挑战新环境。中小企业只有切合实际, 生产经营消费者喜欢的特色商品, 才能拥有市场, 才会带来经济效益, 使中小企业变大变强, 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长丰, 《温州中小城市企业困境与发展对策.》, 载《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年第6期;

[2]、傅白水, 《全球危机下浙江企业如何走出生死局》, 载《观察与思考》2008年第14期;

3.浙江中小企业现状 篇三

一、浙江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现状

(一)以贸易形式走进拉美市场

对于浙江来说,传统上拉美市场不是浙江对外出口的重点地区,但是自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浙江传统市场的凋敝,拉美市场异军突起,浙江省对拉美市场的出口额连年增加。2007年,浙江省对拉美市场出口额达到83.1亿美元,占浙江总出口的6.48%,从拉美进口额超过23.3亿美元,占浙江总进口的4.82%。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相比2008年,浙江省对拉美的出口额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见表1),但是2010年则迅速恢复过来,并且超过了2008年的成绩,此后几年,浙江省对拉美的出口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到2012年底,对拉美的出口已经占浙江省总出口的9.84%左右,从拉美的进口占到浙江省总进口量的7.66%,拉美地区成为浙江出口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浙江已与拉美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贸易往来,出口商品结构也日趋多样化。

(二)以投资形式走进拉美市场

浙江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也进入一个稳步发展时期。尽管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相比2008年,浙江对拉美地区的境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但从2010年开始,随着拉美地区经济的恢复,其投资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吸引了浙江企业投资的热情。2010年,浙江对拉美地区的境外投资企业(项目)达到21个,投资金额接近2.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6073亿美元,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十分抢眼。2011年后出现稳步回调趋势。2012年,全年浙江对拉美地区的境外投资企业(项目)为25个,投资额达到1.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8132万美元。

浙江对拉美的境外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农业、矿业、零售、批发等领域。如浙江福地农业集团2010年在巴西投资6632万美元购买100万亩土地,从事种植大豆等农产品种植项目,引起各方的关注。还有杭州海兴集团通过与巴西、秘鲁等国的当地公司设立合资公司,中方投资金额分别为800万美元和500万美元。另外,2012年浙大网新联合工程公司在巴西投资3650万美元设立巴西南方输电能源有限公司,该公司与巴西当地两家企业合作,顺利通过巴西国家电网招标,以BOT的方式取得巴西南大河洲输变电项目建设经营权,项目总金额达到1.44亿美元。2012年,在浙江省国外经济合作前十位的国家(地区)中,拉美地区三个国家阿根廷、秘鲁和巴西也名列其中。

(三)以民间方式走进拉美市场

在“走进”拉美市场过程中,“单枪匹马”的个体户的力量不容小视。他们充分发扬敢于冒险、务实协作的浙江精神,依靠个人自身力量登录拉美市场,一旦扎下根之后,他们会动员亲戚、朋友前往,用抱团的方式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规模,从而在当地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如温州商人抱团在智利经营多年,于2006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开办了“中国(温州)商品贸易中心”,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经营的商品包括服装、鞋帽、文具、饰品、皮革制品、美容美发用品等各类轻工产品。这种“温州城”在拉美多个国家已经出现,成为浙江商人以民间方式“走进”拉美市场的主要载体。

二、浙江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原因

(一)中拉关系的迅猛发展,为浙企业 “走进”拉美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进入21世纪以来,中拉高层交往更加频繁,政治互信日益加深,经贸、科技、文教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截止2012年6月,中国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就双边投资保护还专门签署了补充协定的;中国与玻利维亚、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秘鲁、牙买加、古巴、巴巴多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哥伦比亚、巴哈马、厄瓜多尔、墨西哥14国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还与巴西、牙买加、巴巴多斯、古巴、委内瑞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墨西哥7国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中国企业在以上这些国家中投资可以得到相对完善的保护,给浙江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拉美地区经济平衡增长,为浙江企业提供了广泛的潜在市场

近年来,拉美地区经济平稳增长,政局相对稳定,对外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也很强烈。2010-2012年之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突出,地区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9%、4.3%和3.1%,拉美地区的GDP总量也从2002年的2.54万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5.44万亿美元,从占世界的7.9%增至占世界的8.7%2。2012年拉美人均GDP达到8999美元左右。拉美地区致力于区域一体化建设,参与国际多边贸易组织,已经形成了如中美洲共同市场、南方共同市场、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太平洋联盟等次区域性组织。一个统一的充满商机的市场正在形成。

(三)欧美在拉美市场影响力的削弱,留给浙江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欧美国家因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而经济衰退,使得他们在拉美的影响下降,一些欧美企业撤出拉美市场所留下的生存空间,也给浙江中小企业可乘之机。特别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拉美国家更加清醒地认识了欧美模式的种种缺陷,对中国模式有了更为亲近的好感,同时他们也急切需要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希望用中国的投资来维持本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因此,拉美地区对于中国企业走进拉美市场普遍报以欢迎的态度,许多国家甚至开出许多优惠措施吸引中国企业。可以说,浙江中小企业进军拉美市场已经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endprint

(四)浙江企业雄厚的民间资本,为 “走进”拉美市场提供了资本驱动力

浙江的民间资本非常雄厚。据估计,仅温州一地,民间游资就有8000亿元人民币,整个浙江地区的民间资本的存量有数万亿之多,由于长期没有比较合理的投资渠道,一时间被迫转为地下游资,催生了民间高利贷和“炒作大军”。

1999年,浙江省就提出“两个推动”,把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作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重要途径。2001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浙江省政府根据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了中央的决策和战略部署,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利用民间资本“走出去”,这也是浙江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重要动因。

三、浙江中小企业如何加快“走进”拉美市场

(一)选择合适的对象国和目的地

一般说来,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次区域性格局分布,浙江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企业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对象地区。结合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对于浙江中小企业而言,适用于以贸易方式开拓拉美市场的国家主要是巴西、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而以投资方式开拓市场的国家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智利、多米尼克、墨西哥、尼加拉瓜、牙买加、巴拿马、巴拉圭、乌拉圭等国。此外,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身建设资金比较匮乏,对海外直接投资有比较优惠的吸引政策,省内有关企业可以前往这些地方投资旅游业和酒店服务业,但要注意这些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局比较动荡,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制定更有远见的投资策略

拉美地区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普遍持欢迎态度,但有的国家管控比较严格,许多领域禁止或者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对此,浙江企业在准确把握当地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投资方式,避开管制措施,实现投资目的。

一要选择主要的投资领域。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达,当前,正在兴起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资金需求量较大,浙江企业可以选择这些领域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

二要注意规避风险。尽量选择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的国家,以减小政治风险;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选择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

(三)有针对性地拓展适合拉美的产品市场

目前,拉美是丝、陶瓷器、针织或钩编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箱包、照明设备及配件和鞋类等9种产品的全球最大市场,是普通棉织物,音箱接收与录制设备和贱金属制家用器具3类产品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纺织物制服饰用品、普通人造纤维织物、童车和玩具、蒸汽锅炉、刀具、建筑材料等其他17类产品上,拉美还是仅次于美欧发达国家的第三大市场。根据拉美市场产品需求,浙江企业可以拥有利用义乌等国际商品市场的地域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策略,以保证投其所好,供需两旺。

(四) 推动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地“走进”拉美市场

企业集群式地发展,有利于产业扩张,有利于产业价值链连接和延伸,把更多相关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浙江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更应该从多方面鼓励和推进。

一方面,充分利用在拉美地区已有的“温州城”“浙江商贸城”等网络,将其打造成为浙江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桥头堡,进而向周边地区辐射,打造集群式营销网络。另一方面,哥斯达黎加等国目前正积极建设新工业园区,中国企业是其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浙江中小企业可以“抱团”入驻,通过在当地的集群化发展,以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平台和华商组织

首先要利用好政府搭建的平台,推广自己的产品。目前,浙江省政府通过在拉美国家举办“浙江月”、“企业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把浙江企业推介出去;还积极组织浙江企业参加与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巴西圣保罗国际建材览会、阿根廷国际汽车零配件展览会等活动,再就是要积极利用拉美当地的华商网络,带动营销网络的构建与扩展。在拉美许多国家,当地华商已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商会、协会,为中国企业走进拉美市场而努力奔走,其中不乏浙江籍的商人和组织。浙江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商会、协会的网络,构建并扩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日益兴起的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地和拉美企业对接,进行跨区域电子商务网络的拓展和布局。在电子商务业务方面,浙江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阿里巴巴”等浙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可以发挥领头羊和开拓者,率先将其网络扩充到拉美市场,这也可以为其他企业开拓拉美市场做好铺垫,并由此可以促进浙江中小企业在“走进”拉美市场的过程中,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同步发展。endprint

(四)浙江企业雄厚的民间资本,为 “走进”拉美市场提供了资本驱动力

浙江的民间资本非常雄厚。据估计,仅温州一地,民间游资就有8000亿元人民币,整个浙江地区的民间资本的存量有数万亿之多,由于长期没有比较合理的投资渠道,一时间被迫转为地下游资,催生了民间高利贷和“炒作大军”。

1999年,浙江省就提出“两个推动”,把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作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重要途径。2001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浙江省政府根据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了中央的决策和战略部署,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利用民间资本“走出去”,这也是浙江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重要动因。

三、浙江中小企业如何加快“走进”拉美市场

(一)选择合适的对象国和目的地

一般说来,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次区域性格局分布,浙江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企业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对象地区。结合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对于浙江中小企业而言,适用于以贸易方式开拓拉美市场的国家主要是巴西、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而以投资方式开拓市场的国家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智利、多米尼克、墨西哥、尼加拉瓜、牙买加、巴拿马、巴拉圭、乌拉圭等国。此外,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身建设资金比较匮乏,对海外直接投资有比较优惠的吸引政策,省内有关企业可以前往这些地方投资旅游业和酒店服务业,但要注意这些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局比较动荡,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制定更有远见的投资策略

拉美地区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普遍持欢迎态度,但有的国家管控比较严格,许多领域禁止或者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对此,浙江企业在准确把握当地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投资方式,避开管制措施,实现投资目的。

一要选择主要的投资领域。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达,当前,正在兴起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资金需求量较大,浙江企业可以选择这些领域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

二要注意规避风险。尽量选择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的国家,以减小政治风险;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选择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

(三)有针对性地拓展适合拉美的产品市场

目前,拉美是丝、陶瓷器、针织或钩编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箱包、照明设备及配件和鞋类等9种产品的全球最大市场,是普通棉织物,音箱接收与录制设备和贱金属制家用器具3类产品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纺织物制服饰用品、普通人造纤维织物、童车和玩具、蒸汽锅炉、刀具、建筑材料等其他17类产品上,拉美还是仅次于美欧发达国家的第三大市场。根据拉美市场产品需求,浙江企业可以拥有利用义乌等国际商品市场的地域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策略,以保证投其所好,供需两旺。

(四) 推动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地“走进”拉美市场

企业集群式地发展,有利于产业扩张,有利于产业价值链连接和延伸,把更多相关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浙江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更应该从多方面鼓励和推进。

一方面,充分利用在拉美地区已有的“温州城”“浙江商贸城”等网络,将其打造成为浙江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桥头堡,进而向周边地区辐射,打造集群式营销网络。另一方面,哥斯达黎加等国目前正积极建设新工业园区,中国企业是其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浙江中小企业可以“抱团”入驻,通过在当地的集群化发展,以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平台和华商组织

首先要利用好政府搭建的平台,推广自己的产品。目前,浙江省政府通过在拉美国家举办“浙江月”、“企业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把浙江企业推介出去;还积极组织浙江企业参加与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巴西圣保罗国际建材览会、阿根廷国际汽车零配件展览会等活动,再就是要积极利用拉美当地的华商网络,带动营销网络的构建与扩展。在拉美许多国家,当地华商已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商会、协会,为中国企业走进拉美市场而努力奔走,其中不乏浙江籍的商人和组织。浙江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商会、协会的网络,构建并扩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同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日益兴起的国内外电子商务平台,迅速地和拉美企业对接,进行跨区域电子商务网络的拓展和布局。在电子商务业务方面,浙江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阿里巴巴”等浙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可以发挥领头羊和开拓者,率先将其网络扩充到拉美市场,这也可以为其他企业开拓拉美市场做好铺垫,并由此可以促进浙江中小企业在“走进”拉美市场的过程中,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同步发展。endprint

(四)浙江企业雄厚的民间资本,为 “走进”拉美市场提供了资本驱动力

浙江的民间资本非常雄厚。据估计,仅温州一地,民间游资就有8000亿元人民币,整个浙江地区的民间资本的存量有数万亿之多,由于长期没有比较合理的投资渠道,一时间被迫转为地下游资,催生了民间高利贷和“炒作大军”。

1999年,浙江省就提出“两个推动”,把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作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重要途径。2001年,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以后,浙江省政府根据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居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落实了中央的决策和战略部署,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利用民间资本“走出去”,这也是浙江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重要动因。

三、浙江中小企业如何加快“走进”拉美市场

(一)选择合适的对象国和目的地

一般说来,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次区域性格局分布,浙江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企业发展规划,选择合适的对象地区。结合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目前对于浙江中小企业而言,适用于以贸易方式开拓拉美市场的国家主要是巴西、玻利维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而以投资方式开拓市场的国家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智利、多米尼克、墨西哥、尼加拉瓜、牙买加、巴拿马、巴拉圭、乌拉圭等国。此外,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自身建设资金比较匮乏,对海外直接投资有比较优惠的吸引政策,省内有关企业可以前往这些地方投资旅游业和酒店服务业,但要注意这些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局比较动荡,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制定更有远见的投资策略

拉美地区对于外国直接投资普遍持欢迎态度,但有的国家管控比较严格,许多领域禁止或者严格限制外资进入。对此,浙江企业在准确把握当地投资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变的投资方式,避开管制措施,实现投资目的。

一要选择主要的投资领域。拉美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达,当前,正在兴起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资金需求量较大,浙江企业可以选择这些领域作为主要的投资领域。

二要注意规避风险。尽量选择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的国家,以减小政治风险;同时要防范金融风险,选择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

(三)有针对性地拓展适合拉美的产品市场

目前,拉美是丝、陶瓷器、针织或钩编服装、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箱包、照明设备及配件和鞋类等9种产品的全球最大市场,是普通棉织物,音箱接收与录制设备和贱金属制家用器具3类产品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在纺织物制服饰用品、普通人造纤维织物、童车和玩具、蒸汽锅炉、刀具、建筑材料等其他17类产品上,拉美还是仅次于美欧发达国家的第三大市场。根据拉美市场产品需求,浙江企业可以拥有利用义乌等国际商品市场的地域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品策略,以保证投其所好,供需两旺。

(四) 推动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式地“走进”拉美市场

企业集群式地发展,有利于产业扩张,有利于产业价值链连接和延伸,把更多相关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浙江中小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更应该从多方面鼓励和推进。

一方面,充分利用在拉美地区已有的“温州城”“浙江商贸城”等网络,将其打造成为浙江中小企业走进拉美市场的桥头堡,进而向周边地区辐射,打造集群式营销网络。另一方面,哥斯达黎加等国目前正积极建设新工业园区,中国企业是其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浙江中小企业可以“抱团”入驻,通过在当地的集群化发展,以加快推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五)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平台和华商组织

首先要利用好政府搭建的平台,推广自己的产品。目前,浙江省政府通过在拉美国家举办“浙江月”、“企业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把浙江企业推介出去;还积极组织浙江企业参加与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巴西圣保罗国际建材览会、阿根廷国际汽车零配件展览会等活动,再就是要积极利用拉美当地的华商网络,带动营销网络的构建与扩展。在拉美许多国家,当地华商已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商会、协会,为中国企业走进拉美市场而努力奔走,其中不乏浙江籍的商人和组织。浙江企业可以利用这些商会、协会的网络,构建并扩展自己的营销网络。

4.浙江建筑陶瓷现状与发展策略 篇四

浙江省建筑卫生陶瓷协会 池跃章 沈光银 李 莹

浙江温州是我国釉面砖的发源地,起源于四十年代,对我国的建筑陶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八十年代曾风光一时,仅温州地区建筑陶瓷的生产企业就有五百多家,当地政府部门也作为第三大产业在扶持,但一轰而上的“作坊式”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优势,而广东新兴的企业,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采用自动压机和辊道窑,产量高,产品规格、花色多样化,品质也有较大提升,温州建筑陶瓷在全国的地位随之而“江河日下”。九十年代以后,以杭州协和陶瓷有限公司(现为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三资或独资企业的兴起,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宁波现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协和陶瓷有限公司、浙江荣联陶瓷工业有限公司和金元陶瓷(中国)有限公司等又重新扛起浙江建筑陶瓷的大旗,成为浙江生产建筑陶瓷的主力军。进入二十一世纪,随国家宏观管理调控政策的逐渐到位,对于供过于求的建筑陶瓷企业形成很大的压力,浙江也不例外,2004年可以说是浙江建筑陶瓷业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天灾人祸”屡屡不断,浙江陶瓷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浙江的陶瓷企业家们积极应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甚至到省外发展。

一、浙江建筑陶瓷的现状

1、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近几年我省建筑陶瓷企业,数量在逐步减少,从几百家到2004年100多家,陶瓷墙地砖产量约2亿平方米,建筑琉璃制品3000万件,产值约40亿元。造成企业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1)宏观调控。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银行银根收紧和开发区的治理等,房地产过度升温势头有所遏制,市场需求增速放缓,建筑陶瓷作为房地产的后续使用产品,与房地产市场息息相关,对陶瓷的需求会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同时全国建筑陶瓷产量持续增长,建筑陶瓷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依旧。2)电力短缺。从2003年开始的电力短缺,严重制约了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2004年电力短缺更加严重,浙江更是“重中之重”,不少地区对电力实行“停四开三”或“停五开二”,而陶瓷行业是一个连续性生产的行业,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屡遭停电,将使产品的废品率徒然上升,不能连续的供电也使陶瓷企业根本没法正常生产,有个别企业有定单,就因为电力问题,半年没法生产;由于限电打乱了工厂的配置和部署,很多企业生产线只能开一半停一半,规模效益难以发挥,生产成本急剧增加。虽企业为求生存配备了发电机,以确保供电给需24小时连续运转的窑炉,而这增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设备投资,更使企业“雪上添霜”,同时自发电的价格比正常供电要高45%以上。

3)燃料和原材料上涨。陶瓷企业所用的燃料:煤炭、油和液化气全面上涨,煤炭和液化气上涨约50%以上,重油上涨30%以上。作为乳浊原料的硅酸锆及其它化工原料也上涨100%以上。

4)超限载。2004年5月1日起交通部门严惩超载,使消耗资源比较多的建筑陶瓷企业,无论原料运进还是产品运出,使运费增加30~50元/吨,有些企业陷入“等米下锅”的境地。而我省陶瓷企业所需的大部分原料都需从外省购进,如湖南的长石,广东和福建的粘土等。

5)自然灾害。2004年8月12日的“云娜”台风,登陆浙江温州的最大风力达14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陶瓷企业也损失严重,厂房倒塌、房顶被掀,仓库进水,使温州陶瓷企业雪上加霜。之后的“云丽”和“海马”台风相继袭击浙江,特别是温州,都造成陶瓷企业的直接经济损失。

6)职业病防治。2004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嚗光了温州矿石研磨厂漠视职业病,对工人没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致使工人被诊断为矽肺。引起了温州市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责令有关企业,特别是陶瓷企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并对企业进行了检查,没达标的不能生产,至今还有部分企业没通过,不能正常生产。

7)发展空间的限制。陶瓷作为资源消耗型和能源消耗型企业,在经济日益发展 的浙江,已面临结构调整的局面。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80%集中在温州,而温州由于皮鞋、皮革、眼镜和打火机的发展壮大,已成为温州的支柱和发展产业,早期的第三大产业--陶瓷行业由原来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到如今“无名小卒”,正面临淘汰的危险。同时浙江土地紧缺,土地价格高,而大部分陶瓷企业都是从原来的“作坊式”一步一步发展而来,当初的空间就不大,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现在再想发展已受到种种制约。

8)技术缺乏、产品档次低。温州的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目标,追求短期行为,企业属粗放型,产、供和销就一人负责,根本不符合现代工业管理要求;同时缺少技术人员,企业习惯“以量取胜”,低质低价,从而也影响了温州陶瓷的声誉,在关停的企业中,没有一家是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的。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部分企业关停,特别是那些规模小、质量又差的企业,经受不住市场的竞争而遭淘汰;也有一些企业转到西部的新疆和甘肃去发展,因为西部地价、能源和人工成本低,同时当地政府重视。从陶瓷行业出发,企业的重新“洗牌”,淘汰小企业,可使行业内各种资源得以优化重组和重新配置,这也是好事。在外围条件不甚乐观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企业凭借品牌战略和市场营销的组合,不但屹立不倒,反且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浙江省建筑陶瓷的代表之一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在董事长兼总经理骆水根带领下,依靠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借助产品品质、品牌优势明显,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产值突破10亿大关,入围全国建材百强企业和全国民企500强,2004年又投产的四条陶瓷砖生产线,年销售额达12亿元,2005年其子公司—威呢斯陶瓷有限公司新生产线又将投产。浙江法贝陶瓷有限公司,在苍南征用200亩地,采用国内比较成熟的生产线,引进人才,企业取得较好效果。浙江伊泰力陶瓷有限公司,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公司规模也逐步扩大。

2、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我省的陶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无论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是东北、西北农村都能看到我省陶瓷企业的产品,如诺贝尔,营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不仅如此,我省企业还纷纷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势头不减,有些企业几乎产品全部出口,为自己的生存发展求得空间,2004年仅温州地区出口的企业就有20多家,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但大多数出口企业是经过第三方促成的贸易,出口不稳定,且相互压价,低价竞争,平均才1个多美元/M 2。诺贝尔、现代和荣联罗马都积极开拓欧美和日本市场,出口额450万美元,2004年诺贝尔成为世界500强企业——家乐福瓷砖材料的首席供应商。

3、品种繁多,质量不断提高

随我国陶瓷行业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除几个合资企业采用国外引进生产线,大部分企业采用国内消化吸收的国产化装备。内墙、外墙和地砖产品齐全,规格200mm×200mm、1000mm×1000mm甚至有1000mm×1500mm;渗花砖、微粉布料到微晶玻璃陶瓷复合砖都能生产。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管理水平先进的大企业脱颖而出,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称赞,杭州诺贝尔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全国陶瓷行业利税名列第二。

4、产品同质化严重

我省除诺贝尔、现代和罗马等几个大的合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温州地区的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企业几乎很少有技术人员,产品一味仿制,同质化趋势使一批原来相对优秀的品牌被淹没,有些企业还只能打广东牌。

二、发展策略

1、培育品牌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

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基本脱离了政府部门的干预,经过2004年的“洗礼”,浙江的建筑陶瓷生产企业还将减少,对那些规模小、实力弱,没有知名度,缺乏技术人才和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今后的生存将影响更大。市场经济条件促进了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快了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的步伐,只有追求质量和品牌,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完善营销体系,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运行的企业才能求得发展。品牌是企业成功和发展的推动力,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也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我省陶瓷行业,只有二个浙江名牌,其它企业应积极争创浙江名牌、国家名牌,企业要加强与协会的联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国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纷纷到国外开拓市场,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既是价格的竞争,更是品牌的竞争,而低价又可能带来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同时贴牌加工只能赢得一时的效益,只有靠自己的实力打响自己的品牌才能给企业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2、联合兼并

我省大部分企业单体规模偏小,自身实力也有限,面对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今天,依靠各自力量,势单力薄;只有实行联合,才能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市场竞争的实力,同时还可得到企业发展的空间及土地紧缺的问题。

3、向外发展

“煤、电、油、运”和原材料紧张的局面不会得到根本性转变,材料与物流成本近期将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省在这些方面是劣势。这几年我省已有陶瓷企业在新疆发展,并取得成功,西部大开发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是一个有利因素,因此部分企业继续往外迁移;还可以借道出口或直接到海外投资设厂,可有效地防范一些壁垒和不公平的待遇,这也是一个企业求生存的机会。

4、积极培养人才,合理用好人才

人才是企业中最重要的因素,作为一个要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必定要有一个培养人才的机制、吸引人才的条件和使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建立优胜劣汰、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鼓励现有人才和挖掘人才发挥的最大潜能。

5、发展中高档产品

5.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篇五

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体育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浙江省体育产业近几年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已初具规模,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如体育产业行业管理不够健全,体育产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体育消费结构不合理,体育商务人才匮乏等.加快浙江省体育产业现状,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环境,拓宽产业投融渠道;提高体育用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竞争力;培训、培养体育产业专业专用人才,提高依法管理能力等.

作 者:裘静芳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0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9(3) 分类号:G812.0 关键词:浙江省   体育产业   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6.浙江省天然气利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篇六

天然气可广泛应用于发电、热电联产、工业和城市燃气领域,根据相关规划和调研,到2020年,浙江省天然气需求近300亿m3。其中,燃气电厂和热电厂用气占需求的60%,城市燃气和工业用气占需求的40%。

浙江经济发达,增长强劲而资源短缺,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6%,能源消费以煤炭和石油为主,能源及电力供应未能满足市场的旺盛需求和长期增长趋势,能源瓶颈和环境压力对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突现。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优质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利用,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的23.8%,2007年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33%,在浙江省仅为15%,见表1。根据相关规划,2010年天然气将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3%,到2020年,天然气将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10%。浙江省正在大力引进天然气,天然气将为浙江省的能源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2004年浙江省引进西气东输天然气,揭开了浙江省大规模利用天然气的序幕,2006年东海天然气登陆浙江。近年来浙江省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消费量逐年提高,经过4年的发展,天然气2007年已占全省能源消费的1.5%,见表2。表1 2007年全球、中国及浙江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

表2 浙江省天然气历年消费情况

目前,浙江省天然气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占有率还很低,市场也主要局限在杭嘉湖和宁绍地区,供应尚不能满足需求,电厂用气严重不足。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并覆盖全省有赖于引进更多的气源,包括川气、西气东输二线和进口液化天然气,最终形成陆上管输、海气上岸和进口LNG的多气源供应格局。

天然气供应

浙江省天然气的气源包括已经投产的西气东输天然气、东海天然气和将要引进的川气东送天然气、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和进口液化天然气。全省已有、在建、规划和计划天然气项目的总供应规模达203亿m3/a。

2.1 西气东输

西气东输工程是“十五”期间国家安排建设的特大型基础设施,西起新疆轮南,东到上海,将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我国东部地区,沿线经过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10个省区市,全长4000多km,设计年输量120亿m3,增压后可增供60亿m3/a。

2004年初,作为全省天然气总买总卖方的浙江省天然气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13.88亿m3/a的西气东输天然气采购协议,浙江门站初始价格为1.31元/m3,包括0.48元/m3的出厂基准价和0.83元/m3的管输费。西气东输管线增压后,向浙江的供应量可增加到18亿m3/a。西气东输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每年调整一次,调整系数根据原油、液化石油气和煤炭价格5年移动平均变化情况,分别按0.4、0.2、0.4加权平均确定,相邻的价格调整幅度最大不超过8%。近年来的能源价格上涨使西气东输浙江门站气价保持上升趋势。西气东输天然气通过杭州—湖州天然气管道向湖州、杭州供气。半山电厂的进厂气价由最初的1.35元/m3上涨到目前的1.85元/m3。在杭州市场,居民到户气价为2.4元/m3,非居民到户气价为3.2元/m3。2008年底,德清——嘉兴天然气管线建成将向嘉兴市供应西气东输天然气。

2.2 东海天然气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先后发现了平湖、天外天、宝云亭、残雪、断桥、孔雀亭、武云亭、春晓8个油气田。其中平湖油气田于1998年底建成,1999年4月开始向上海供气。春晓气田群位于距宁波350km的东海大陆架上,包括春晓、天外天、断桥和残雪4个油气田。春晓气口群生产的天然气通过约350km的海底管线输送到陆上终端(浙江宁波春晓)天然气处理厂,完成处理后向钱塘江以南地区工业和民用用户供气。目前春晓气田群项目由中海油和中石化联营。春晓气田群于2006年2月投产,通过杭州——宁波天然气输气管道向沿线用户供气。杭甬线起始于东海天然气登陆点春晓,经宁波、绍兴至杭州崇贤的杭州——湖州天然气输气管道杭州末站,干线线路全长243km,2004年底开工建设,2007年7月全线建成投产。东海天然气浙江门站价格约为1.8元/m3。东海天然气供杭州——宁波天然气管道沿线电厂的气价为1.85元/m3。目前杭州 宁波天然气管道沿线居民到户气价为2.8元/m 3,非居民到户气价为3.4元/m3。达产后春晓气田群向浙江的供气规模为11.5亿m3/a。此外,在资源短缺和高油气价格的背景下,将重新启动东海瓯江凹陷的勘探开发。

2.3 川气东送

川气东送管道西起四川省普光气田,东至上海,全长1700多km,设计年输量120亿m3,增压后可达到170亿m3/a,由中国石化投资建设。项目以普光气田为主供气源,该工程在合理供应川渝用气的前提下,主要供应江苏、浙江和上海,兼顾沿线的湖北、安徽及江西。2007年8月开工,计划2010年全线贯通。川气东送工程计划向浙江的供气量为18.5亿m3/a,供气价格与西气东输工程相当。目前配套川气东送的杭州——嘉兴天然气管道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

2.4 西气东输二线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东达上海,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安徽等14个省区市,全长9000多km,境外与横跨3国、同步建设的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设计年输量300亿m3,2008年2月开工,计划2011年全线贯通。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资源已经落实。主气源由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130亿m3/a勘探开发项目和中国石油与土库曼斯坦国家天然气康采恩签署的170亿m3/a购销天然气协议2部分组成。2007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土库曼斯坦签署协议,将通过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每年引进300亿m3天然气。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项目起自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边境的格达伊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最终到达新疆的霍尔果斯,并进入西气东输二线管道。按照中土双方确认的与国际油价挂钩的定价公式计算的出厂气价,加境外和境内管输费,西气东输二线浙江门站气价将在3元/m3以上。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计划向浙江自供气量为29亿m3/a,建成后将弥补浙江省浙西、浙中和浙南地区天然气利用的空白。

2.5 进口液化天然气(LNG)

自199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5中国海油签订“关于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合作原则协议》以来,浙江LNG项目(宁波LNG)已取得项目申请报告所需的除资源、市场外的全部支持性文件。目前项目工地已完成场地准备工作,待LNG资源落实后项目将正式开工建设。浙江LNG项目一期建设规模300万t/a(42亿m3/a),二期扩建到600万t/a(84亿m3/a)。在LNG采购方面,2004年以来,中国海油分别与澳大利亚、伊朗和卡塔尔等国的资源供应方进行了商务谈判,卖方的LNG报价也由2004年底约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上升到目前的10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以上。2008年6月,中国海油5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签订了一项为期2 5年的液化天然气(LNG)购销协议。根据该协议,中国海油每年将从卡塔尔液化天然气公司进口200万t液化天然气,计划供应福建LNG、广东LNG、上海LNG、浙江LNG和海南LNG项目。此外,2005年4月,中国海油与温州市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展温州LNG项目工作的原则协议》,温州液化天然气项目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天然气价格

3.1 浙江]站价格

国内天然气价格趋势是在充分考虑国内市场承受力的前提下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石油价格自2002年以来大幅攀升,未来我国天然气价格将长期向上。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价格[2003]1323号“关于西气东输天然气价格有关问题的通知”的精神,及对全球已进入高油气价格时代的判断,预计2010年西气东输天然气供浙江门站价格为1.5元/m3,2015年将达到1.8元/m3,2020年则可能突破2元/m3。预计川气东送天然气价格与西气东送天然气价格相当。东海天然气的开发成本较高,预计2010年东海天然气供浙江门站价格为1.9元/m3,2015年为2.2元/m3,2020年将达到2.5元/m3。按照目前油价测算,西气东输二线进口气的浙江门站价格已经超过3元/m3,国际油价长期高位运行,未来气价上涨的可能性远大于下跌的可能性。若浙江LNG能获得1.0-1.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的LNG到岸价格,LNG气化后供浙江价格将高达3.2-4.6元/m3。未来浙江全省天然气同网同价,综合以上气源价格走势,且LNG价格取中问值3.9元/m3,估算浙江省天然气门站平均价格,见表3。表3 浙江省天然气门站价格预测

3.2 终端用气价格

如表3的预测,2015年浙江省天然气的进气价格将达到2.9元/m3,假设省网管输费0.1元/m3,城市输配0.7元/m3,则电厂到厂气价和城市门站气价为3元/m3,城市终端用户价格为3.7元/m3。当电厂到厂气价为3元/m3,电厂上同电价将达到0.83元/kWh,是目前省内煤电上网电价的2倍,严重影响气电的竞争力,如此超高的价格很难被电网接受。如果考虑以城市燃气(包括工业)补贴发电用户,假设气电上网电价为0.65元/kWh(此时的电厂进厂气价为21元/m3)。当电厂用气占60%,城市用气占40%,将电厂气价下调为电厂可以接受的21元/m3,以城市燃气补贴电厂,则城市门站气价将提高到4.3元/m3,城市终端用户价格将达到5元/m3,是目前价格的2倍。随着宁波LNG二期和温州 LNG项目的投产,宁波LNG二期和温州LNG项目的资源价格极可能比宁波LNG一期更高,到2020年,终端用气价格将进一步提高。市场对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将成为未来浙江省天然气利用的焦点问题。

目前省内液化石油气、汽油价格约为7000元/t和8500元/t,按热值计算分别相当于天然气5.4元/m3和7.7元/m3,而目前省内的天然气管输市场的非发电用天然气价格仅为24-34元/m3,大客户还可以获得更加优惠的气价。因此即便考虑了未来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天然气较之液化石油气和汽柴油仍然具有比较明显的价格优势。目前燃料油价格约为5500元/t,按热值计算相当于天然气51元/m3,考虑天然气的清洁性和较高的热效率,天然气完全可以替代部分燃料油。尽管天然气在经济性上无法替代煤炭,但通过行政强制措施,逐步将污染较重的煤炭退出城市能源利用系列(这一环保措施也适用于燃料油),为天然气市场的进一步扩展创造了条件。

结论与建议

(1)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气价提升是对近年来石油价格上涨的正常反应,也是对天然气、石油比价偏低的理性修正(在浙江省目前这一比价约为0.3-0.4),未来省内天然气气价将长期向上。但价格的过快上涨不利于天然气市场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对浙江这样的新兴市场。2015年前,西气东输、东海天然气、川气东送和西气东输二线均达产,年供气能力达到77亿m3(约占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的4%),期间的管线建设和市场分配的任务将很繁重。如果2015年宁波LNG项目一期在2015年达产(如表2所示),市场供应大幅增加且浙江门站价格将较2010年提高70%,短期内涌现的巨量、高价天然气会对下游市场开发和管网建设形成压力,从而提高天然气贸易照付不议风险。因此,可以考虑宁波LNG项目一期在2015年投产,2018年达产,资源采购可选择较晚投产的上游气田和液化厂项目,以保证2015年前川气和西气二线的市场分配和2015年后LNG的市场安排。由此,到2020年,119亿m3/a的天然气消费将占全省能源消费的5%。宁波LNG项目三期和温州LNG可规划在2020年以后投产,届时天然气主管网将覆盖全省。如以上全部项目在2025年稳产或达产,不考虑其他新增气源,则203亿m3/a的天然气消费将占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的7%左右。这是一种保守、渐进的气量和气价方案,有利于天然气市场的培育和持续发展。当然在充分调研和市场落实的基础上,LNG项目仍可争取尽早投产。如果以上项目在2020年全部稳产或达产,则203亿m3/a的天然气消费约占全省能源消费的9%。

(2)对于天然气电厂,高气价对应较高的上网电价,然而比煤电上网电价高一倍的价格显然难以让电网接受,这一情况是省内燃气电厂在建设之初没有想到的。采取城市燃气对燃气电厂的交叉补贴,可降低气电上同电价,然而以占总用气40%的城市燃气补贴占总用气60%的气电用户,将大幅提高城市燃气的终端用户用气价格,严重影响天然气的竞争力。高昂的气价可能使部分规划气电项目下马,从而降低市场的总需求,特别是对进口天然气的需求。发电用气比重将下降,城市燃气及工业用气比重相应提高,从而降低了气电的补贴需求,提高了城市燃气的竞争力。假设2020年全省天然气供应的50%(59.5亿m3)用于发电,则气电装机容量将达到850万kW,占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的12%,气电较高的上网电价最终将通过提高电网销售电价转移到终端用户上。气电投产即可达产和城市燃气、工业用气具有渐增性,以及城市燃气用户可承受较高的天然气价格,这些因素决定了未来天然气市场开发的重点是城市燃气及工业用户。然而燃气电厂与电网签订长期购销电协议,以及气电联动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在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加强市场宣传和培育的同时,对于管网暂时未能覆盖的地区,可以槽车运输形式供应、开发这些市场,为管输天然气的大规模进入做好准备。

7.浙江中小企业现状 篇七

一、企业现状分析

总体而言, 浙江省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数量不多、单体实力不强, 但连锁形式较为正规, 具体如下:

1、零售药店中连锁门店比重大

2012 年, 浙江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共218 家, 零售药店16976 家, 其中连锁门店7185 家, 占全部门店数的42. 3% 。以丽水为例, 2012 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占药品零售企业总数的20. 68% , 其中连锁直营门店51 家, 加盟店53 家。[3]

2、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整体综合实力不强, 个别单店竞争力强

在《2009-2010 年度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 (销售额) 》百强排行榜上, 浙江只有两家企业上榜, 分别是位于22 位的浙江天天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 (88129 万元) 和位于86 位的浙江震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 (15301 万元) , 位于首位的是中国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有限公司 (310740 万元) ;在《2009-2010年度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 (直营店数量) 》百强排行榜中, 浙江天天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位于39 位, 浙江震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位于64 位。《2009 -2010 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 ( 单店销售额) 》百强榜单中, 浙江只有两家企业榜上有名, 其中浙江天天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杭州莫干山店以7665 万元的销售额和2827 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位于13 位;浙江震元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震元堂药店以6423 万元的销售额和550 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位于18 位, 其中位于首位的是销售额20378 万元、营业面积3439 平方米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药店。 (详见表1) [4]

3、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类型更为丰富

除了常见的直营店和加盟店之外, 出现了自愿连锁的形式———浙江药店联盟。[5]该联盟成立于2010 年9 月, 由浙江瑞人堂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联合全省各地18 家成长型连锁药店共同发起成立, 并由联盟共同出资成立实体公司 “浙江药盟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共有会员单位802 家, 年销售额总计15 亿元以上, 各成员企业均为独立法人, 各自的资产所有权不变, 在连锁实体总部的指导下进行运营联盟的联采分销、产品贴牌、管理培训输出、资本投资等工作, 形成较为稳定的药品零售体系。

4、政策上规范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资质

早在2004 年, 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设立直营门店和加盟药店有关问题的通知》 (浙食药监市〔2004〕74 号) , 对加盟药店和直营药店开店的审批制度、接受加盟药店的连锁企业资质、加盟药店的准入和退出做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审批制度必须公开化;作为接受加盟药店的连锁企业必须通过GSP认证 (简称GSP Good Supplying Practice缩写) ; 加盟药店必须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 以及具备GSP认证的条件, 并随时接受主管部门的抽检;加盟药店退出加盟或直营改为独立店的必须要重新申请换证,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申请GSP认证。2012 年11 月6 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对药品购销渠道、仓储温湿度控制、票据管理、冷链管理和药品运输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版GSP法自2013 年6 月1 日起施行。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供一段时间的整改期, 连锁企业和连锁门店需要在整改期内根据新版GSP法进行调整。

二、浙江省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连锁企业小而散

连锁经营的本质是规模经济, 只有当连锁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 拥有一定的门店数量时才能实现规模经济, 体现物流配送优势, 最大限度降低总部仓储、人员、配送等成本。浙江省的零售药店连锁企业存在小而散的问题, 不能很好地分摊连锁总部的费用。比如丽水市的九润大药房有限公司所属门店仅两家, 租赁了500 平方米的仓库, 员工8 人, 2012 年8 月开业至今销售额仅6 万元, 不能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行。

2、虚假连锁现象依旧存在

连锁经营具有统一化、规模化和网络化的特点, 是否具有统一性、可复制性、可操作性是区别是否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的关键。[6]对于药店这一事关民生的特殊行业而言, 药店零售企业是否真正实现统一进货、统一管理、统一送货则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方面, 虽然浙江的零售药店连锁企业已经比较规范了, 但是还是难免存在虚假连锁的现象, 部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经营上偏离了方向, 主要表现为:

(1) 加盟店“挂靠走票”经营, 即总部收取了一定数额的加盟费就授予连锁门店的牌子, 而在经营管理上并未规范统一。如药品采购, 加盟店私下同连锁总部商定自行照原单体经营模式购进商品, 所购药品未进入连锁总部配送中心, 直接由供货商送达门店, 只是票据从连锁总部“转换”, 无法从源头和配送环节保证药品的质量。

(2) 连锁门店特别是加盟店存在自行采购药品现象。按照GSP管理规定, 对零售连锁门店最基本的要求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但目前还是存在连锁加盟店自行采购的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一是连锁总部库存的药品数量和品种不能满足连锁门店的需求;二是连锁企业配送药品的价格偏高;三是连锁总部配送能力有限, 不能满足连锁门店对配送时效性的要求, 尤其是对地处偏远的小门店, 不能及时配送, 不能满足所属慢点的正常经营需求;四是连锁企业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不完善, 配送中心不能对各连锁门店的库存、销售、效期管理等实行动态、及时、准确的监控。连锁药店在自行采购时, 为逃避药监部门检查, 往往不索取供货企业资质材料或不进行严格审核和建档, 对购进药品不进行逐批验收或未建立台账。这种体外循环行为, 容易导致假劣药品流入, 损害连锁企业的形象, 伤害消费者利益。

3、连锁药店无序扩张, 连锁总部管理不到位

从近年来药品零售连锁业的整体发展来看, 部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拥有几百家加盟店的情况。连锁总部为抢占市场不根据自身规模和能力, 而是大量吸收一些小规模、管理水平低的药店加盟, 以此增加总部的药品销售总量, 导致药品零售市场出现“虚大”现象。这种只关注规模、数量以及外在形式的统一, 经济职能为主、管理职能为辅的扩张形式, 往往造成连锁总部的管理能力和门店数量不匹配的局面, 出现“无序进入、入后不管”的状况。[7]

4、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产品品类和服务模式有待调整

零售药店由于受到医院处方的限制, 处方药利润空间不大, 而仅非处方药 (OTC) 的销售使得零售药店的产品品类结构单一。目前, 连锁药店就面临着产品品类和服务模式单一的问题, 现有的盈利模式难以用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提高顾客忠诚度。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1、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要重视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

有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商业特许经营的, 比如《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和《商业特许经营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药品零售连锁的加盟经营属于商业特许经营的范畴, 因此, 如果涉及特许经营的, 需要加强这类法律法规的学习, 及时备案。另一类是关于药品流通过程的规范操作, 比如《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企业要自上而下的依据该法进行全过程管理。

2、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要加强对门店的统一化管理

连锁经营的目的是通过统一管理, 统一采购, 标准化的作业, 建立统一的品牌形象, 降低成本, 连锁的成效应该体现在成本上, 体现在管理能力上, 最终体现在品牌形象的建立上, 而非粗放型的规模扩大。因此, 药品零售企业总部首先要改变“做大即是做连锁”的错误观念, 本着“小而精”的精神, 应该加强对门店, 特别是加盟店的控制, 具体而言可以做好以下措施:

(1) 采购统一化。由配送中心或者总部统一集中采购, 用制度的形式明确各门店无进货权, 门店可以定期向配送中心或总部上报进货计划, 配送中心或总部汇总整理后做出采购决策。

(2) 配送统一化。为确保配送的合理化、及时性, 除了严格按照GSP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外, 结合配送实际, 还要重视门店的库存, 提高库存周转率。另外, 还要重视配送的成本问题。通过统一加强管理, 不仅可以保证药品质量, 更能增加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管理能力, 真正实现药店的连锁化经营。

3、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要改变传统单一的盈利模式

零售药店连锁企业应转变思想, 增加对客户的重视程度, 利用连锁经营的规模优势, 并根据所处商圈的特点以及门店的优势, 从顾客的角度出发, 开设门诊、义诊、用药及健康咨询、免费送药上门等相关服务, 提高连锁品牌附加值。[8]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整合, 增加便利性商品品类和服务, 通过节约消费者的时间, 以提高消费者光临药店的频率, 比如提供包括复印、订票、彩票、ATM、快递接收等的便利性服务, 增加洗护用品等的生活消费品等。此外, 门店还可以提供包括24 小时零售、会员服务、讲座、投诉热线等的服务理念层次上的服务, 体现连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9]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品零售连锁企业有关规定的通知 (国药管市[2000]166号) [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1/content_61315.htm.

[2]吴斌.我国连锁药店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2.

[3]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浙江省2012年度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报告[Z].

[4]2009-2010中国连锁药店排行榜[EB/OL].http://www.ydzz.com/html/ph2009/index2.html.

[5]王珊珊, 董作文.连锁经营模式分析[J].知识经济, 2012, (8) .

[6]马晨清.连锁经营的优势与风险防范[J].中国商贸, 2012, (7) .

[7]王倩楠, 叶桦.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加盟店的现状与监管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 2010, (28) .

[8]康丽琴, 宋建忠.基于CRM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J].价格月刊, 2012, (12) .

8.浙江省竞技体操女子选材现状研究 篇八

[关键词]浙江省 竞技体操 女子选材 身体形态

通过本研究,了解浙江省业余体校女子体操初级选材现状,并对省体校女子体操队员身体形态的有關指标进行测量,试图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我省女子体操初级选材的科学性和成才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浙江省七个地市业余体校女子体操教练员,浙江省少体校女子体操运动员。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需要查阅相关女子体操选材的文献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浙江省业余体校女子体操教练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6份,回收15份,回收率94%,有效率100%。

(3)测量法

对省体校女子体操队员的身高、体重、指距等有关形态指标进行测量。

(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问卷和形态测量数据在Excel上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浙江女子体操初级选材现状

为了解浙江省女子体操初级选材现状,向杭州、温州、宁波、嘉兴、湖州、椒江、临海等业余体校所有女队体操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份,回收15份,其中国家级教练1人,高级教练3人,中级教练6人,初级教练5人。调查内容分对象基本情况和初级选材基本信息二部分,第二部分有7个问句,主要了解业余体校在女子体操初级选材中采用了哪些内容和方法,了解到,15个教练都进行了初级选材的身体形态测试,其中6人通过目测和实测相结合,9人通过目测选定;5人在选材时考虑到队员身材的发展趋势,但不是采用实测其父母身体形态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公式来预测,而是通过目测其父母的身材来预测队员形体发展趋势。有9人在初级选材时进行了素质测试,主要是速度、力量和柔软性。速度测试短距离跑,力量测试俯卧撑、仰卧起坐,柔软性测试压腿、压肩和帮助下试做下腰。调查对象都没有对被选队员进行身体机能和心理测试,只有3人测试了技能,其内容都是在扶持下完成手倒立动作。调查对象都认为有必要建立进入省级训练机构的女子选材标准。在省体校集训期间,从访谈业余体校女子体操教练中进一步了解到,除身高、下肢弹跳能力的测试用工具外,一般都是看一看,了解基本情况,如柔软性、跑等,因为报名参加测试的人数少,况且家长让孩子参加体操练习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孩子的活动能力,或为了体形美,真正练体操的少之甚少,教练员都感到招生难,招到好苗子更难。因此,能被省体校录取进行训练的队员,一般都认为是我省较好、具有发展潜力的女子体操队员,对省体校训练成才率的压力非常大。

2.浙江省体校体操女队员身体形态现状

浙江省少体校体操队共有各市业余体校输送的女队员21人,其中来自宁波6人、嘉兴6人、杭州4人、台州3人、温州和丽水各1人,在1996-2000年之间出生。根据少儿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选材要求,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对女队员的身高、体重、指距等8个身体形态指标进行了测试。为了便于比较,根据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编著的《运动员科学选材》中有关“儿童少年体操运动员选材标准”,将有关指标进行了数据处理,即计算出克托莱指数——体重/身高×1000(克/厘米)、指距-身高(厘米)等4个指标的数值。《运动员科学选材》有关儿童少年体操运动员选材的测试指标分为形态、素质、机能等6大类,女子的身体形态类如上表有5个指标,其中“身高(厘米)”、“体重/身高×1000(克/厘米)”、“下肢长B/身高×100(%)”3个指标分为1、3、5三个等级,“指距-身高(厘米)”和“髂前上棘宽/肩宽×100(%)”2个指标分为1、2、3、4、5五个等级,等级高得分也高,说明形态好。根据上述形态指标等级标准,对测试的省体校女子体操队员的等级进行了统计。在省体校女子体操队员5个年龄段中,9岁、7岁和6岁人数较多,各年龄段5项指标的等级人数不相同,就总体分析,“身高”、“指距-身高”和“髂前上棘宽/肩宽×100(%)” 3个指标高等级人数相对较多,而“体重/身高×1000(克/厘米)”、“下肢长B/身高×100(%)” 2个指标低等级的人数多,尤其是“下肢长B/身高×100(%)”指标。根据身体形态指标各等级数量的比较分析,总体上“身高”最好,“指距-身高”次之,“髂前上棘宽/肩宽×100(%)”处第三位,最差是“下肢长B/身高×100(%)”。具体来说,省体校女子体操队员身体较为粗壮,体重有点过重,下肢和身高的比例不理想,即下肢相对较短,不利于表现女子的形态和动作美。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浙江省业余体校女子体操初级选材都进行了形态测试,测试的方法主要是目测结合实测;只有三分之一的教练通过目测其父母的身材来预测队员身体形态的发展趋势,约有三分之二的教练测试了速度、力量和柔软性素质。

(2)只有3名教练测试了简单的扶持手倒立动作技能,初级选材都没有测试“身体机能”和“心理品质”类内容,业余体校女队教练认为省级训练机构应该建立入队的选材标准,以对业余体校的选材和训练起到导向作用。

(3)省体校在训女子体操队员的5项身体形态指标,“身高” 最好,“指距-身高”和“髂前上棘宽/肩宽×100(%)”尚好,“体重/身高×1000(克/厘米)”和“下肢长B/身高×100(%)”较差。

2.建议

(1)竞技体操招生难,我省有关体育部门对选材工作要引起高度重视,对业余体校的选材工作进行指导,以提高业余体校教练选材知识和选材的成功率。

(2)省体育局体操管理中心应组织人力,制订省级训练机构女子选材指标及其标准,对业余体校的选材和训练起到导向作用,以推促科学选材,提高成才率。

参考文献:

[1]曾凡辉,王路德,邢文华等.《运动员科学选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2]张春甫.对新世纪运动员科学选材发展趋势的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23-25.

[3]郑晓鸿.对运动员科学选材若干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5(3):21-22.

9.浙江中小企业现状 篇九

编者按:本调研报告在是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重点学术活动“浙江省地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资助下开展的调研成果,由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梁勤欧教授执笔,在调研过程中得到王海斌、钱海林、陈伟、徐洋林、沈海燕、金子兴、郑宇醒、李军杰、章晓燕、李俊成、耿文强、潘方平等12位老师提供基础调研资料,特此致谢。

浙江省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高考改革前是按照院校填报专业,改革后是按照专业填报院校。由此倒逼学生在选择科目之时就要做好未来专业生涯、职业发展的初步规划。

高考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浙江省和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高考改革方案。面对新高考,普通高中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任何一所普通高中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要甩掉身上现有的包袱,突破自身发展困境。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高一开始实行,2017年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到2016年10月份为止,所有的学生都已经参加了第一次的考试。在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三次地理学考、选考之后,通过进一步调研,反思其利弊显得更为重要。从目前来看,新高考改革还是有利有弊,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客观面对,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完善改革。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

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从新高考改革开始前的调研,到政策文件的出台,再到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调研,一直很重视;下面的学校也十分重视,一直在探索中,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上下教育部门的重视是取得新高考改革,乃至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二)学生、学校、教师

(1)学生具有选择权,避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植入“选择性学习”的先进理念,让学生对课程拥有选择权,让学生对双考拥有选择权,让学生对专业拥有选择权。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让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越多,其实更强调针对性。7选3提供选择的多样性,就让学生需要更关注自己的兴趣特长。

(2)学校更加重视生涯规划,开设了生涯(职业)规划课程

浙江省高中课程与考试改革让学校和学生更加重视生涯规划。老的高考改革方案有文理分科,这其实也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提前关注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也是一种生涯规划。新考改由于需要7选3,这就更加强化了生涯规划,学生需要从更多的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和今后要从事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看,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进步。

好多学校开设了生涯(职业)规划课程,努力让学生对未来人生与职业目标有基本的理想,新课改的设计理念是先进的、科学的、美好的。(3)教师更加重视学生主体性

由于考虑到让学生选择学科,所以学科老师更加关注自身教学的艺术性,关注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能真正喜欢这门课。

(三)新高考给地理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的出台,使地理学科从原来的“小媳妇”地位,跃升为与理化平起平坐的地位。尤其是在中下学习水平生源的学校,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基本排名最前。即使是在一些生源顶尖的中学,选考地理的学生人数也大幅度提升(如杭州二中原来文科班学生仅60人左右,但2014级选考地理学生人数达到了160人)。

新高考后,从学科看,选地理学科的学生总体上仅次于化学。可以说新高考为地理学科受到学校的重视程度提高,地理教师的地位有了进一步提高。地理小组变成了地理大组。

当然,选地理学科的人数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超一流的重点中学,选考地理的人数数量少。杭二和镇海中学等,物理化学等学科存在明显的优势,选考地理的人数相对来说仍然比较少。

学科师资力量水平高的学校,选考同类学科的人数就比较多。浙江省苍南中学,技术师资水平高,选技术的学生占的比重就高。衢州二中,政治学科和地理学科在学校中,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因此选政治和地理的人数就很多。

存在刻意引导的学校,选考地理的人数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

选考地理学科人数的增长,地理教学的“繁荣”,造成地理教师严重短缺,许多教师均在满负荷运转。

(四)新高考有利于扩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

新高考有利于扩大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考核范围,避免原先大量学少量考的现象。原来文综地理共11选择题2综合题(包含约6~7小问题),现在选考地理共25选择题4综合题(包含约16~18小问题)。

新高考选考试题相对降低了难度,尤其是选择题,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原先文综选择题过难以及猜测得分的现象。模块设置比较合理,“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有机结合在综合题中考核,较好地落实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新高考4道综合题均以中外区域为背景,系统考查地理相关知识,突出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等学科素养。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突出的问题。

(一)学生负担加重,考试压力变大

新高考背景下,三年课程由原来的两年内完成变为一年内完成。因为要选择选考科目,高考指挥棒必然驱使学生要尽早体验每个学科,高一并开科目不得超过8门的要求是工作脱离实际的一厢情愿。由于有两次高考机会,学生进入高二就进入了高考程序。学校为了高考,增加了课时。三年最多达22场学考高考,战线如此漫长,学生压力、焦虑时间延长,学生、家长普遍感慨压力大。

新高考的实施,学生成倍辛苦。因为如高一学生,即便省厅有规定只能并开8门,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8门多吗?还是很多,因为原来传统高考下,学生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高考学科,所以他只要学6门就可以了,但现在学生不确定,老师也不确定,所以老师必须把这8门学科以高考难度教,学生也以高考难度学,多了两门高考难度的学科,学生肯定比原来辛苦;第二,学生希望比别人更提前确定自己的兴趣学科,所以很多学生会主动去学习其他科目,造成许多学生高一阶段要学10门及以上的高考难度级别的学科,学生肯定更加辛苦。

为了学考考A,不属于“选考科目”的学科为参加第二次考试要找社会辅导机构补课,增加了普通高考之外的负担。当然存在地区差异。在发达地区,虽然周末不补课,但学生大量涌入教育机构。在经济落后的衢州丽水等地区,高二周末就开始补课。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传统的高考背景,学生很苦,苦读,苦学,苦思,因此减负成为主流。改革的初衷是为高三减负,但事实上造成了压力向高一高二年级传递的结果。新高考之后,学生从高一高二就开始选课,有很多从高一下学期就已经开始准备高考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压力影响是较大的。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在这样的选考机制下,会出现成绩越好,负担越轻;成绩越差,负担越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在高三11月后甚至连英语都不用学了,只剩下语文数学两门。对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总之,从高一进来就为应试和分数而学,这与课改考改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的初衷相背。

(二)学生们在选择权面前不知所措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最大亮点,就是把选择权还给了学生,7选3,选的不仅是考试科目,还有高考录取时的大学专业。很显然,在人生规划方面,让学生在高中就对人生规划有个安排不太容易。他们大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新高考方案显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选择能力,学生们拿着沉甸甸的选择权而不知所措。

第一次选择出现在选择哪三门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从小在家长、老师呵护下长大,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孩子们都是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去进行的,在赋予的选择权面前犹豫、迷惑、纠结甚至痛苦。

第二次选择是新高考10月选考和英语成绩出来后,学生如何选择科目来利用第二次选考的机会。比如,一个冲刺名校的学生,三门选考分别为91分、91分、91分,他是三门继续学,还是对某一门放弃,主攻其他有优势有潜力的两门呢?

选考分数揭晓后,学生变的比较浮躁,心态的不稳、情绪的波动导致他们对于地理学习的态度犹豫不决:很多考了91赋分的同学,面临着是否继续参加第二次选考,参加第二次选考是否还继续上地理课等众多的问题。面对个性越来越足的学生,如何引导并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

高一以行政班教学时,学生在学习必修地理时表现为较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高二以走班教学时,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高三复习开始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又比较充足。选考出分后,学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态比较浮躁,学习的目标开始有些模糊。

(三)滋生投机取巧思想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实施容易在学生中产生投机取巧思想。在学生心目中造成努力无效,投机更重要的影响,进而导致与教育真正方向背道而驰。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培养正直、善良、幸福、积极上进的人,但在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下,极有可能产生这样一种现象,某学生第一次考试卷面成绩获得72分,赋分可能为85分,经过整整6个月的学习,该学生第二次考试卷面成绩为80分,赋分可能变为76分。这就会产生,一个人不需要努力的,因为积极努力极有可能没有效果。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兴趣固然重要,但真正让一个人做好一份工作需要坚持,习惯和毅力的作用更大,如果连这些都让学生抛弃,会让所有的人对教育失去信心。

新高考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中难免为各种投机现象的滋生提供生长空间。这会导致学校领导、老师、学生都产生投机的心理,对高中教育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

(四)教学管理问题凸显,教学秩序混乱

新一轮的高考改革,要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要变革教学管理方式,要实现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比如面对众多选科组合,学校要建立智能选课平台、智能分班系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师生评价系统、师生门禁考勤系统;为方便走班管理,学校要建立课程管理系统等等,这一切都是在非常急迫的时间里急需完善的。

按照新高考地理选考设置,参加地理学考时间一般放在高二阶段、选考时间放在了高三阶段10月和次年的4月。选考学生从高一阶段完成必修三本书的教学任务后,高二阶段的9月——次年5月中旬进行了区域地理、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的教学安排,从次年5月中旬——9月详细复习了必修一及与各圈层相关的自然灾害等内容,9月下旬对必修二进行了粗略的复习。高三阶段的10月下旬——12月,完成必修

二、必修三的系统复习,次年1月——3月进行二轮专题复习和加试题训练,以迎接4月的选考。

高二教学时区域地理如何进行教学——是详实的复习还是总体粗略的开展呢?一轮复习时间如何安排——第一次选考前是否快速完成一轮复习呢?第一次选考后的教学如何安排?

每到考试,轮到的科目加班加点,别的科目减课让路,包括最重要语文数学英语,造成学生学习混乱。

每年考试次数过多,每次考试天数过多,每天考试门数过多。每年暑假8月炎热天气高中提前开学,破坏传统形成的优良自然生态,8月暑天不利于学生学习生活。学考后学生变动频繁,为应试而带来如此的教学秩序失衡乃至破坏实为不值。一次学考后学生成绩不理想,而想参加第2次考试,一般学校都没有教学力量来组织第二次教学,半年后学生属于非学考科目的考试,独立复习成绩又能如何?学生年度之间博弈选科的潮汐现象导致学科师资结构失衡,短缺与富余并存,给教师聘用、评价和管理带来挑战和混乱。

(五)教师的课务空前增加,地理教师严重短缺

由于选考地理学生的迅速增加,导致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跟不上学生数量增加的步伐。因此地理教师严重短缺,师资严重不足。尤其在普通中学,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学校地理出现了每周16-20节课的超负荷工作,导致对学生面批和辅导的时间不够充足。尤其是10月选考前,对新高考的地理复习有“闭门造车”的感觉,复习的效果也因此有所打折扣。

由于课务量大,课多且很多是重叠的,平时除了组内不定期的教研活动之外,缺乏对外沟通、了解和学习,造成教师出差、进修时无法代课,影响教学进度,甚至教师无法出差或失去进修机会。

新高考带来的教学变革对老师带来的冲击很大。教师们的不解与焦虑,一部分来自于他并没有真正了解改革对学生长远成长的考虑,在改革的大潮下,一线教师被迫推入海中,潮涨潮落,让教师无所适从。另一部分来自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研究的滞后。虽然教育教研部门开展了相应的教学研讨,但是从观念的变革到教学行为的落实还是有一定距离的,领跑新高考的教师们摸着石头过河,不利于学科教学的宏观把握。当然,几次选考过后,大家对难度如何把握有了相应的概念后,教学节奏会重新调整。

(六)学科发展隐忧

学科选科目前看多数属于分数博弈,而非兴趣或其他。技术多了,物理少了。物理这种基础学科怎么办?理工科是国家发展的支柱,集体性的物理学科回避不仅给学生大学带来学习的障碍,对整个国家未来人才培养也是个挑战。

把学考和高考揉合为一张试卷,把通过性和选拔性考试混为一谈,是对考试技术的漠视,70+30的试卷构造是改革最大的缺陷。2016年10月物理学科裸考100分人数就达1.5%,是对这种不尊重规律和专业的最好佐证。

三次选考试题难易度变化较大,尤其本次(2016年10月卷)试题偏难,对之后的选考复习难度难易把握。应该讲,在现在的体制和社会环境下,选考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还是评价着一个学校的好坏。所以新高考的“学考、选考”仍然是指挥棒,学校教学中“学考、选考”试卷的功能导向依然强势,纵观近3次考试试卷,发现试题难度波动大,试题质量波动大。这些让指导学生备考的教师无所适从,最好的结果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包括冷僻生僻的知识点。结果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考试制度改革、课改愿景背道而驰。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教学与管理方面

顶层设计上,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与选拔的理性思维(基础功能)含量。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加重地球科学(自然地理)内容的背景,浙江省地理选考部分的内容可以适当向“精”和“深”方向延伸,即选考部分要求不要面面俱到,而重点选择几个点的考查内容,提升试题的理性思维含量,也提高地理学科的选拔功能。尤其是选考内容可以与高校相关专业更进一步接轨,促使相关专业适当考虑指定选考地理学科。

高中课程改革重在满足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需引导学生创新实践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

一、分流在高

二、收获主要在高三的10月,其次才是高二的4月。于是地理教学的主要规划就按照高三10月参加选考的进度来设计,这样补课避免忽视了高二4月和高三4月参加选考的学生的群体。

过度选择带来盲目和资源浪费,根据制度设计,学生自由选择学科,一些学校采用全面走班的方式,对学生的选择不加限制,满足了学生的初期学习需求,但是由于师资、教室等资源配套等不足,多数学生认为建议采用套餐加部分学科走班模式会更加符合后期学习需求,不必节节走班,减少精力浪费。

加强教学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调整。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精神,选考科目必须走班教学。据了解,目前选考科目有不少学校存在捆绑选课,并以行政班开展教学,这是不符合教育厅精神的。因此,所有教师都需要调整教学班管理传统方法。传统教学班与行政班合二为一,管理中可以依赖班主任、班干部等,而在走班制下,班主任的许多职责需要由学科教师承担。因此,除了做好自身教学工作外,还需要注意熟悉学生、注意教学节奏的调整、注意加强学生的监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在选考中取得优秀成绩奠定基础。

(二)考试方面

(1)淡化学考作用,减少考试次数。

浙江这次改革方案的一个方向性问题,就是不恰当的强化了学考的作用。现如今大学升学率都近90%,还要那么如临大敌的围绕一张高中毕业证书为中心设计考试方案,是否是本末倒置?以前是高三高考压力,现在是两年的学考加高考的22场压力。

建议:学考改为通过性考试,脱离与高考(包括三位一体)的关系,从源头上减少对学生的束缚。并且学考改回只考一次(这也是后续其他省份的普遍做法),可以有一次的补考机会,安排在学期末进行。选考科目不用再进行学考。(2)学考选考分开,改变70+30模式。

从目前其他跟进的高考改革省份看,都没采用我们的70+30模式,说明我们这种模式也没有被认可和效仿,这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模式注定没有生命力。两种考试功能不同,难度系数有别,命题技术理论上存天然缺陷。

建议:学考和高考分开,70+30试卷模式也分开,学生有了选考就不用再学考。(3)选考时间固定,选考都定高三。

这次改革的另一个方向性问题,是不恰当地夸大了“选择”的意义,强调课程“选择”在中学阶段的至高无上作用,这是造成教学混乱、学生无所适从的理论根源。高二就通过了选考,间隔1-2年怎么参加这个学科的学习?学科学习也是和大学接轨的,连续不间断学习是重要的学习规律。

建议:对“选择性”理念做顶层设计层面修订。对选择的内涵和外延从新界定,哪些是国家统一规定,不用选,哪些是可以个性化可以自己选。

对国家课程必修科目,回归统一的省级课程安排。取消学考跨年级一起划档的做法。

考试时间调整:改变在学期中(4月、10月)考试的做法,改为每年6月7-8日进行一次6个科目的考试。如一定要保留两次,可在提前俩月(即4月)举行一次6个科目开考的考试。

(4)加强新考试特征的研究,做好新老高考的转换

老高考教学时间远远长于新高考,因此教学可以按部就班进行,即高二阶段全面了解区域地理知识和开展两本选修课程教学。但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学时段大大缩小。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就需要压缩,而应研究如何有效渗透在平时的系统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加强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教学。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地理教学的效度,为学生在首选考中取得优越成绩奠定基础。此外,教学重心要进一步降低,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更关注社会热点,注意教学素材的选题和立意,注意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并用地理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方面

有足够的时间让教师充电。当下的教师培训,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学习是教师自己的事情,应该让教师自行去解决。教师由于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学习,或者不愿意去学习(工作疲累)。因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工作量表,真正为教师减负,让会思考的老师能有时间去反思。

加强制度保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师资调配,加强教师培训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矛盾。

让师范生的实习变成更有效的资源。每年的8月中旬至10月底,是学考和选考的冲刺阶段,这样可以让高校的师范生到各普通高中实习任教高一同时兼听高

二、高三的功课,保证高一刚开学有老师到位,同时锻炼了师范生的实战能力,为学校选拨新教师提供一个为期两个月的考察和培养时期。

上一篇:4.加气站气瓶充装管理制度--张贴下一篇:焊工技能竞赛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