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2024-09-17

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共10篇)(共10篇)

1.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篇一

水价对水资源配置及水利产业的作用浅析

从宏观角度出发,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对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并从水资源现状入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价格是优化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探讨了合理的价格对发展水利产业的`作用.

作 者:别平邹鸿远 Bie Ping Zou Hongyuan 作者单位:别平,Bie Ping(西安理工大学,西安,710048)

邹鸿远,Zou Hongyuan(陕西省水利厅咨询中心)

刊 名: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年,卷(期):11(3)分类号:F4关键词:水价 水利产业 水资源配置

2.上调水价潮起 篇二

12月7日,深圳市辖区内同时举行了三场听证会,宝安区、光明新区、龙岗区以及坪山新区的自来水价格调整齐亮相。这是深圳特区扩容后首次在原特区外进行的大规模水价调整活动。

除了深圳在上调水价上的“一日三发”,各地关于水价调整的听证会也是风起云涌。来自中国水网的信息显示,今年10月以来,包括福建厦门、浙江义乌、湖南郴州等不下20个城市,已召开过上调水价的听证会;另外,广东台山、东莞、顺德等多地也明确表示,将在今年年底前举行类似的听证。

囿于通胀压力,今年前三季度各地鲜有上调水价者,但进入四季度以来,通胀压力缓解,不少城市便蠢蠢欲动。

公司亏损水价就能上涨吗?

水企亏损,无疑是涨价的首要理由。

深圳市龙岗区、坪山新区自来水价格调整听证方案显示,由于原水价格上涨,原水成本增加9772万元/年;新增住房公积金成本1365万元/年;2011年新增固定资产21222万元,新增折旧成本1061万元/年;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导致财务费用增加478万元/年。

由于各种成本增加,近三年供水业务处于亏损经营状态,需要合理补偿供水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

不过,记者查询18家水务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发现,我国水务上市公司全部实现盈利,无一亏损,各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78%。

我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该是净资产利润率的8%~10%”,其中,主要靠政府投资的不得高于6%,主要靠企业投资的(包括外资)不得高于12%。

即便真的亏损,涨价也并非就是天经地义。

自来水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供水理当具有公益的一面。记者电话采访深圳的一位市民时,他就对涨价的理由提出质疑。他说,现在各个城市的公交大多很便宜,多数是亏损的,但很少有政府谋求涨价解决的;供水其实一样,即使是提倡节约用水,也不能一味依靠涨价。

水价上调要看CPI脸色

水价调整听证并不意味着自来水一定会涨价。不过不涨价的情况,往往出现在CPI较高的时候。现在,通胀压力有所缓和,政府对上调水价的容忍度已大为提高。这从最近湖南长沙、岳阳、郴州三城市上调水价获物价部门批准可以窥见端倪。

据湖南省发改委网站消息,11月4日,湖南省物价局批复长沙市上调水价,居民生活用水价将由原1.88元/立方米上调至2.58元/立方米,涨幅近四成;仅9天过后,郴州、岳阳两市城区水价调整方案也获湖南省物价局批复通过。

值得注意的是,长沙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在去年12月10日就举行了,随即也上报到了湖南省物价局。但直到今年11月才获批复。同时获批的还有岳阳、郴州的调价方案。记者了解到,其听证会日期分别为2011年1月18日和10月18日。

对此,湖南省物价局的解释是,其实水价早就要调整,但是因为前段时间物价涨幅过快,所以调价暂缓出台。进入第四季度之后,湖南CPI与全国一样开始有所下调,这被政府部门认为是一個适合调整水价的窗口时期。

水价上调看CPI脸色,并非虚言。早些时候,东莞市物价局曾经表示,鉴于当前物价指数仍然高企,经济运行形势不容乐观,综合考虑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水价调整的意见和建议,市物价局研究决定,原定于今年10月出台的东深沿线水价调整方案暂缓执行,年内不实施。此外,原定于10月底召开的大市区水价听证会延期召开。

据了解,目前水价主要由水资源费、供水价格和污水处理费三部分组成。上述业内人士称,年底国家发改委或将推出水价改革方案,重点是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全面推行污水处理收费制度。

资源产品提价或进入爆发期

自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CPI数据为5.5%以来,几乎所有的预测都认为,11月CPI涨幅将回落到5%以下。通胀形势的好转,不仅令水价上涨窗口打开,也令议论颇久的能源、资源品价格调整开始呈现出加速迹象。

发改委宣布,从12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提高约3分钱。居民生活用电价格暂不调整。未来居民用电价格调整将试行阶梯电价制度,并由各地政府召开价格听证会后确定。

而呼吁了多年的资源税改革也进入实质启动阶段。财政部和国税总局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实施。按照新资源税,从价计征之后,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税由原来的每吨原油资源税30元、天然气每立方米7~9元,一律调整为按产品销售额的5%计征。

照此推算,根据当前的国际油价形势,资源税改革之后,中石油每年将多交250亿元资源税。中石油财报显示,2010年其资源税为97.96亿元,2009年完全按量计征时则只有63.36亿元。如此大幅的增税过后,油品提价也许不远矣。

3.水价改革考察报告 篇三

201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做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实行水价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水权的问题。所谓的水权就是国家从黄河源头开始,对每个省份可以从黄河流域用多少水有分配和定额,而在配额中用于农业的部分,就是农业的水权。农业水权再进一步到了农民灌溉,就会精确到一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如果超了,就要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但是节约了就会有奖励。如果要据此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就需要价格来做杠杆,因此要实行水价制度改革。

一、学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

1、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责任;

2、紧扣目标任务,编制实施方案;

3、坚持多措并举,狠抓任务落实;

4、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推进改革。

二、学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任务

1、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

2、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3、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4、保障措施。

三、改革方案思路

1、指导思想:因地制宜、抓大放小;

2、工程建设:按部就班、建管同步;

3、用水计量:总量测控、计比配合;

4、水权分配:分配到户、发证到村;

5、水价定价:协商优先、定价保底;

6、水费征收:统一测算、分级管理;

7、管护组织:单元承包、村协托底;

8、激励机制:基层操作、收支平衡;

9、执行方式:多级推进、分工合作;

10、评价方式:重视考核、不唯考核。

四、学习改革管护组织模式

通过两天的学习考察,我们去了滨州阳信的金阳镇,学习了金阳模式(公司化服务:介入建设+收费服务);然后又去了德州宁津,学习了他们的协会模式(协会+村管员或电工);最后一天去了济宁邹城,学习的3P模式(公司投资+政府政策扶持+水权转让)。

五、学习心得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近几年来他们却取得了飞速发展,努力对接济南北跨的发展。考察期间,所到之处,无不感受到当地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他们思想解放程度之高、经济发展势头之猛、改革开放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发人深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新、思路活。当地之所以能够取得大发展、快发展,第一位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地方的干部群众观念新、思路活,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找准发展定位,能够在挑战中发现和抢抓机遇,能够在不可能中发现可能,以超前的思维、崭新的理念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实现了大发展、快发展。他们的发展理念特别新,他们解决难题的办法特别多,他们推动工作开展的方式特别活,他们把人才视为第一资源的意识特别强。

二是加快发展的势头猛、气魄大。所学习地区无论是工业园区的总体规模还是企业的单体规模,都气势恢弘;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都堪称一流。

三是招商引资的措施硬、方法多。考察团参观的济宁市邹城,都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举措,不断创新招商思路,完善招商措施,激活招商主体,利用招商引资来惠及农业,借助外力加快了自身水价改革的推进和发展。

四是争先创优的状态好、劲头足。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都十分振奋,不管是主要单位,还是参建单位,都有一种不甘落后、不肯服输的劲头,都有一种居安思危、勇创一流的精神,都有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魄力,不断创新水价综合改革。

六、成功经验的借鉴

从总体上讲,三个地区的思想体制障碍克服得好、主体主动性调动得好、发展环境打造得好、创造性的工作开展得好,这些成功实践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二是夯实农业水价改革基础;三是建立农业初始水权制度;四是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机制;五是创新农业用水管理方式。

4.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篇四

摘要: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辖11县市区,125个乡镇,耕地面积5.65万hm2,农业在全市 经济 中占重要地位。德州市当地水资源严重匮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州市大力 发展 引黄供水,先后建成了潘庄引黄灌区和李家岸引黄灌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为改善城市和华能德州电厂供水条件,90年代又投资近3亿元建成了德州市丁东水库及城市供水管线。

关键词:水价引黄灌区改革山东德州

1供水价格现状及影响

由于受传统水利和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德州市引黄供水价格一直在低价位运行,远远达不到实际供水成本,更谈不到政策规定的供水价格,造成工程管理单位连年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州市水利供水工程的良性发展。

1.1农业水价现状

德州市现行农业水价是1996年调整后执行的,即混水3.6分/m3(引黄干渠内引水),清水4.5分/m3(干渠以下引水)。由于近几年部分成本费用增加,实际成本已远大于供水价格。经测算,现农业供水成本为:混水0.18元/m3,清水0.19元/m3。由于水价明显偏低,导致农民对投资节水设备的积极性不高,节水意识不强,目前,许多地方仍使用大水漫灌的传统浇灌方式,特别是用水条件较好的上游地区更是如此。经权威机构评审,目前,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有64%,灌溉水利用系数为48%,浪费和损失水量占了很大比重。另外,低价供水导致上游地区无节制使用引黄干渠水源,下游地区又因缺水而告急,水资源分配极不平衡。

1.2 工业 水价现状

德州市引黄区工业用水主要是华能德州电厂冷却耗用水,黄河水通过潘庄引黄总干渠,经三级沉沙后入马颊河,输水距离150多km。现行水价是1996年经山东省物价局批准执行的0.42元/m3。根据近几年的成本变化,经 计算,实际成本为0.60元/m3,加法定盈余,供水价格超过0.80元/m3(不含税金),相当现行水价的两倍。电厂用水与德州市其他工业用水相比,供水价格也明显偏低,目前,德州市其他工业主要用城市自来水,按现行供水价格加城市排污费2.25元/m3;其次是取地下水,按现行德州市城市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加城市排污费0.65元/m3,均高于供电厂引黄水价。当前多数电力 企业 的生产效益比较好,用水价格低于其他工业显然不合理。

1.3城市源水价格现状

德州市供城市用水水源,一是取地下水,二是引用黄河水,黄河水占城市总用水量的71.6%,日供水在7~8万m3左右。德州市供城市引黄水分为两种供水方式,一是直接引水入自来水厂调蓄水库(引水条件与供电厂水基本相同),二是由德州市丁东水库通过地下管道供水。现行水价是1998年经德州市物价局批准执行的,两种供水方式采用综合水价收费,统一按0.19元/m3。经计算,目前实际供水成本远大于现行水价:(1)由丁东水库通过地下管道供水实际成本为1.12元/m3,加法定盈余,供水价格1.36元/m3;(2)直接引黄河水入城市自来水厂调蓄水库,供水成本为0.53元/m3,加法定盈余后,供水价格为0.72元/m3。根据近几年引水统计,丁东水库供水量占供水总量的40%左右,直接引黄河水入城市自来水厂调蓄水库占总量的60%左右,平均供水价格应在0.90元/m3以上。当前,因黄河限流和过水河道污染,地下水超采且含氟超标,不适宜饮用,今后城市水源将主要依靠丁东水库供水。供水价格偏低的成因

2.1供水成本增加

近几年来,由于德州市供水成本变化,实际成本已远大于现行水价,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2.1.2黄河渠首水费大幅度上调

自1996年以来,黄河渠首水费经两次调整,供农业用水已由当时的平均4.2厘/m3,上升到现在的平均1.1分/m3,增幅1.6倍,仅此一项,德州市每年将多支付黄河渠首水费800多万元。

2.1.2灌区沉沙区占地赔偿和移民搬迁投入增加

由于灌区沉沙区沉沙条件越来越困难,农村 经济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稳定群众情绪,在占地赔偿和迁村移民投入上分别比1996年前增长了37%和62%。

2.1.3灌区改造工程投入增加

由于德州市两灌区运行已达30年,工程老化严重,1998年以来,开始实施灌区改造工程,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

2.1.4工资福利及各项社会保障费用增幅较大

近五年来,德州市人均收入增长了70%,福利和各项社会保障补贴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2.1.5财务费用增加

水管单位因多年来亏本运行,加之工程老化,势必贷款进行维修改造,负债越来越大,从而造成财务费用增加。

2.2区域经济相对落后,社会承受能力影响水价调整

德州市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城市,在全省内尚属经济落后地区。据调查,目前全省水价较高的多为经济强劲城市,德州市虽属水资源严重匮乏城市,而且引水成本又相对较高,但在价格调整时,仍过多地考虑了企业和居民的承受能力,而忽略了工程管理单位的承受能力。长期下去,不但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维护,势必影响当地引黄供水能力。

2.3水费性质不明确,价格形成机制没有落到实处

5.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篇五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水利部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在充分考虑节水情况下,预计用水总量为7000亿至8000亿立方米,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300亿至2300亿立方米,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上限,水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建国以来,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统,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4000万吨,年供水量100多亿立方米;城市工矿企业、事业单位自备水源的日供水能力总计为6000多万吨,年供水量170亿立方米;在7400多个建制镇中有28%建立了供水设备,日供水能力约800万吨,年供水量29亿立方米。

农田灌溉方面,全国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近8.77亿亩,林地果园和牧草灌溉面积约0.3亿亩有灌溉设施的农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但它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

防洪方面,现有堤防20万多千米,保护着耕地5亿亩和大、中城市100多个。现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总库容4400多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水力发电方面,中国水电装机近30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比重约为29%,在发电量中的比重约为20%。

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损失工业产值6亿元。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尤其是洪涝灾害长期困扰着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洪水1062次,平均两年即有一次。黄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仅1887年的一场大水死亡93万人,全国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丧生370万人。建国以后,洪涝灾害仍不断发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兴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实为国家的一项治国安邦的大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环境的恶化,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特别是1991年入夏以来,在中国的江淮、太湖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的其他地区连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区出现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洪涝灾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达到2.2亿人,伤亡5万余人,倒塌房屋291万间,损坏605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3.15亿亩,成灾面积1.9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85亿元。在这次大面积的严重洪灾面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中国面临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认识,总结经验教训,寻找防治对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滥伐森林,破坏水土平衡,生态环境恶化。如前所述,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建国以来虽已治理51万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河流带走的泥沙约35亿吨,其中淤积在河道、水

库、湖泊中的泥沙达12亿吨。湖泊不合理的围垦,面积日益缩小,使其调洪能力下降。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70年代后期,中国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约有2300多个,总面积达7.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0.8%,湖泊水资源量为7077亿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亿立方米,占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的8%。建国以后的30多年来,中国的湖泊已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千米,占现有湖泊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长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减少,1954年以来,湖北、安徽、江苏以及洞庭、鄱阳等湖泊水面因围湖造田等缩小了约1.2万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涝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占,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积河道,使许多河流的河床抬高,减少了过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滥的机会。如淮河干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挤占,束窄过水断面,也减少了行洪、调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水利工程防洪标准偏低。中国大江大河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黄河下游可预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余长江、淮河等6条江河只能预防10-20年一遇洪水标准。许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差,经常处于一般洪水的威胁之下。广大江河中下游地区处于洪水威胁范围的面积达73.8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7.7%,其中有耕地5亿亩,人口4.2亿,均占全国总数的1/3以上,工农业总产值约占全国的60%。此外,各条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农村地区排捞标 准更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远不能满足目前防洪排涝的要求。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受灾程度加深。一方面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却使受灾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国以后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东部地区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为全国平均密度的10倍。全国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至1988年已达24089亿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来,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东部、中部地区乡镇企业的产值占全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的98%,因经济不断发展,在相同频率洪水情况下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却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区5-7月降雨量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并没有超过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灾害和经济损失都比1954年严重得多。

6.水价背后,我们付出了什么 篇六

是不是只有涨价,才能让供水企业扭亏为盈?

是不是只有涨价,才能让人们喝上干净的水?

《望东方周刊》记者搜索了《城市供水统计年鉴》、世界银行报告、国家统计局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数据,情况是:

10年来,全国除拉萨以外的35个重点城市水价,年涨幅达7.14%,而单位制水成本上涨接近10%。

水价的涨幅为何追不上成本的蹿升?难道涨得还不够?

也有一组数字能够部分观察个中原因:

在上述时间段,全国自来水厂由1450座增加到1852座,增加了27%;漏损率由16.7%升至17.61%。

前者在各地听证会中计入增加成本,成为涨价的理由;后者,令消费者在负担自用水之外,还要为从管道中跑冒滴漏的自来水埋单。

这让人发现了一种现象:经营者和管理者更倾心于干净、现代化的大型厂房,有谁会在乎那些黑糊糊、长满青苔的管道?

世界银行围绕中国供水项目贷款所做的报告曾有这样的描述,“因为大部分管道都埋在地下,而且即使急需更新,短期内还可以继续发挥作用”。

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是,《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早在4年前,中国城市的设计制水能力,已达到日均供水量的2.5倍。

还有,由于最近10年来节水制度的生效和经济增长趋向平稳,相当一部分崭新的自来水设备,也许在未来几十年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提出了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发改委委托,正在制订《城市水价成本监审办法》的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目前由供水企业提交、物价部门审核的成本报告虽然都“合法”,但是却未必合理。

住建部城市水资源中心主任邵益生告诉本刊记者,水价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成本,在合理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的前提下,如果把固定资产投资折旧从供水成本里剔除,那么水价不仅不会上涨,甚至还有下降的可能。

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应该负担这部分成本?或者该负担多少?

企业亏损不仅因为水价太低

作为早期水价改革研究的直接参与者,邵益生对于“改革就是涨价”的说法并不认可。虽然他也承认,目前提价已成为企业扭亏的主要手段。

但他认为,如果不遏制投资规模的过度膨胀,避免供水设施建设的过度超前,水价的上涨压力就难以消除,除非政府为此埋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需求和供水成本增加。一些大城市在此前后进行了1949年后第一次调价,比如太原、北京、大连等。

但出于控制物价的考虑,水价仍被严格限制在较低水平上。而由于经济改革要求国有企业自负盈亏,结束了企业对政府补贴的依赖,这样,供水企业可能面临既无水费补偿,又无政府支援的境地。

“当时的主要问题是供水企业大面积亏损,水价改革的基本目标是补偿成本。”邵益生解释说。

在整个90年代,全国城市水价平均增长了363%,年均增长率高达16.5%。

然而,10年内城市售水成本增加了6倍,年均增长20%。供水企业亏损额在1999年达到5亿多元。

90年代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曾在中国援助了“21世纪中国城市水管理”和“城市供水价格”两个项目,为进一步推进供水行业和水价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中方专家组组长,邵益生在“城市供水价格”的项目报告中曾提出,供水企业亏损不仅是水价太低的问题,“同样有部分供水公司未能有效控制其成本的因素”。

报告同时认为,供水公司的报表中并没有反映所有供水成本,“另一方面,与制水无关的成本和收入也常常被包括进来”。

值得注意的是,亚行认为,中国的供水设施能力“在80年代就已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当时提高水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防止低水价带来的浪费。”但邵益生认为,在水资源费、水利工程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等“水价”的共同影响下,城市居民家庭用水的价格弹性已经很小了,由提价带来的居民节水空间十分有限。例如在全国5000多亿立方米的用水量中,居民生活用水只占100多亿,只有1/50。

世界银行的报告分析,因为水价持续上涨以及节水、工业结构的调整,自1995年以来,城市工业用水下降了约30%。虽然1991年来城市生活用水总量翻了一番,但同期城市人口增长了1.8倍,即人均生活用水增长幅度有限。

遗憾的是,90年代的改革经历和数据并没有被充分重视。不仅提价仍作为企业扭亏的主要手段,对未来用水量的预期,还导致了后来外资水务与地方政府屡屡发生争端,地方政府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

基础设施猛增,还要给外企“保底”

2004年前后,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城市水业改革进入高潮,国有供水企业转让股权、整体出售等产权改革模式层出不穷。

改革使大量资本得以进入供水行业,其最为明显的结果是基础设施猛增。

从2002年至2007年,随着自来水厂的增加,综合生产能力由每天1.22亿立方米增加到1.54亿立方米。管道总长从19.4万公里增加到33.6万公里。

在北京,自来水厂由2002年的19座,增加到2007年的35座;天津由4座增加到25座;上海由16座增加到45座;江苏由86座增加到127座。

不过据清华大学的傅涛估算,10年来政府投入一般保持在总投资10%左右,“这不包括将国有资产作价投入新企业,而是指从财政划给企业作为补贴、用以维持企业运营的资金份额”。

其他受访者也认可国家投入比例保持较低水平的说法。

这样,剩下90%的资金无论融资渠道如何,几乎都要遵守市场规律:通过出售商品获得利润,然后偿还。涨价看起来就成为必然。

傅涛说,自来水厂猛增,有保证供水安全的考虑。

与整个社会10多年来如潮的基建规模相似,供水行业中的不合理建设也显然存在。

在2004年用水高峰时,全国设计供水能力与用水量的比例仍为1.5:1。世界银行认为,这种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并没有考虑到90年代以来整体需求的减少。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热衷自来水厂建设,原因诸多。比如拔地而起的厂房和显著提高的供水数字,创造了引资、招商环境等等,更能显示一个地方市政设施水平的提升。

外资进入以及在引入外资中的预判之欠,则可能是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根据本刊记者了解的情况,9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外资供水项目都签订了保底协议。它集中体现在,代表政府的自来水集团或自来水公司,需要从外资水厂购买定额自来水,从而变相确保外资水厂赢利。

比如在成都,市自来水公司需要向法日合资的自来水厂每天购买40万立方米自来水,即使需求达不到,也需按此支付。

然而,该自来水厂建成后,成都市的整体供水能力大大超出实际需求。为给外资水厂“保底”,成都市自来水总公司不得不将具有60万立方米日供水能力的自有自来水厂的产能,降低到20万至50万立方米。

后来,“保底”也成为一些国内自来水厂的建设模式。

在沈阳,市自来水公司需要每天从上市公司“沈阳发展”购买150万立方米的自来水,而实际用水量仅为130万立方米,在维持设计水价的情况下,最终导致市自来水公司亏损。

无论投资是否合理,消费者关心的是,谁来偿还。

显然,对公益事业的判断,不在于政府的干预程度,而在于它是否会拿出钱来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补贴,从而使市民以相对低的价格享受相对高的福利。

钱没花在该花的地方

不过,世界银行在判断中国供水行业的情况时还这样表述:尽管很多城市在制水能力方面投资过度,然而其在输配管网方面的投资明显不足,这也带来了提供服务和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

根据《城市供水统计年鉴》,2002年至2007年,漏损量从42.37亿立方米增加到59.55亿立方米。这个数字,几乎恰好等于2005年原建设部公布的全国城市缺水总量——

60亿立方米。

但傅涛认为,实际漏损数字应该再增加50%,“这在行业内并不是秘密”。

国内供水的产销差在不断扩大,而产销差的主体就是漏损。2002年时这个数字是每年约49亿立方米,2007年达到87亿立方米。

这些,几乎都要计入成本。

世界银行认为,中国城市供水管网的绩效能力低下有很多原因:管网陈旧,需要修复;很多1990年以前建成的管网,材质差且建设方法不合理,等等。

事实上,由于90年代以来政府投入减少,加之资本涌向自来水厂,积累数十年的管网维修欠账,一直是整个供水行业的软肋。

所以,如果没有强制力量,消费者将面临这样的悖论:为跑冒滴漏付费。

当然,在许多地方,主管部门对产销差也作出严格要求。不过在傅涛看来,听证并不能真正解决水价问题:报表都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核,都是合法的。“但一方面,即使物价部门也不一定了解内情,此外,合法未必代表合理。”

以产销差(主体为漏损)为例,数据失真已成行业公认的事实。一个例子是,一座北方大城市在申报节水城市时的数字低于20%,但在国家分配维修资金时,上报数字超过40%。

为了使涨价合理,企业普遍存在虚报假报数据的情况。虚报的方法有三类:一是低估供水总量,目前供水公司水表计量缺失较为严重,部分关键点水量主要依靠企业自己估算;二是高估未计量的收费用水量,企业对定额付费的市政用水和不付费的消防用水,由于未装水表,而高估用水总量,降低产销差;三是部分城市调低用水单价,加大用水总量,间接降低产销差。

“数据失真已经成为行业的最大问题之一。”傅涛说,目前他们正在制订行业绩效标准:要计算成本是否合理,就要了解全行业的绩效情况,确定标准,然后衡量合理性。但了解真正的数据,已经成为这项工作的难点,专业人士尚感头痛,何况普通公众。

利益集团深入供水企业

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自来水公司人均收入较当地人员普遍高出20%,部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甚至高出2至3倍。

早在90年代末制订水价改革策略时,亚洲开发银行“城市供水价格”项目报告就表明,在没有外部审批的情况下制定预算,结果是成本几乎不能控制,特别是对工资和其他福利的控制,更显软弱无力。

不过,在企业权利上,供水公司处于矛盾地位,“许多机构在供水企业中存在既得利益,没有一个机构有权或极力去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

这一情况到今天也没有明显改观。

原因是多样的。比如由于传统的国管属性和好福利,供水企业的大量富余人员源于各级政府的政策性安排和人情安排。

由于存在大量“背景人员”,供水企业的福利“必须”保持在一个相对好的水平上。同时为了保证便利畅通的安置渠道,地方政府往往也不愿意与供水企业在福利造成的成本问题上“较真”。

此外,还有每年估计达数亿元的政策性减免水费,这虽然为地方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但成本却被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此外,按照《城市供水统计年鉴》的数据,2002年,供水行业利润总额为负1亿元,净利润负1.9亿元;2007年,这两个数字分别达到负3.21亿元和负5.96亿元。

利润总额是在营业收入中扣除成本消耗及营业税后的剩余,净利润则需要再减去其他各种开支和税费。

可见,2007年较2002年,供水行业的非成本消耗和税费增加,接近2亿元。

而在2004年,两项利润数字的亏损曾达到历史峰值:利润总额负9.67亿元,净利润负12.53亿元。

事实上,通过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的调研发现,少量城市供水公司迫于政府城市建设的压力,为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提供了贷款或担保,部分亦间接进入了水价成本。

无论何种原因,水价都是最后的出口,水龙头和水表,在承担着一切。

据本刊记者了解,为实现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关方面正在酝酿一项投资达1000亿元的管网维修改造计划,以使80年代以来几乎没有大型维护的管网,达到高质量的可饮用水的输配标准。这些欠账是早该补上的。

7.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篇七

解决方案

通过会同公司生产部、企管部、营销部、财务部、生产车间等职能部管理职能人员、技术人员、基层员工为期10天的沟通交流,结合公司目前生产经营管理实际及人力资源管理现况,现汇总分析及建议方案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制度建设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影响:

1、人力资源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管理职能尚处于简单的人事管理阶段;如员工基本档案、基层员工的招聘、入职离职、调动及工资汇总审核工作。

2、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面正在执行的只有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基本的人力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有待制定和完善,从而是造成“人治”的随意性。

3、由于公司没有清晰的人力资源战略,公司人力资源工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无法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必然导致公司最主要战略资源的人力资源无法得到优化,这必将对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建议及解决方案:

1、在制定公司战略的同时应明确人力资源战略,为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其他人力资源工 作提供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体系,逐步招聘和配置管理制度、培训和开发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员工离辞职管理制度、内部调动和晋升管理制度等,形成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3、理顺人力资源管理日常事务流程,强化人力资源各项基础资料的建立及各项工具单的传递,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日常事务管理流程:如入职流程、调动流程以及员工离职流程。做到人力资源日常事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流程化。

4、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上,强调制度的规范化、体系化、程序化,避弃“拿来主义”和“简单为我所用”的随意主义,使其便于操作、执行、实用为第一原则;其次对制定者、执行者、控制者、监督者理顺职责定位关系,形成良性执行、监督环境氛围。

(二)组织结构分析及建议

存在问题及产生影响:

1、公司管理职能不清晰,岗位职责不明确:使得公司管理滞后,这已经成为鑫泰铝业公司继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2、公司管理层次基本清晰,但在生产经营管理架构上没有形成逐层负责制;形成中高层大事、小事都要得管;同时个别岗位管理幅度过大,增大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3、由于缺少工作分析,部门及岗位职责、分工不清(全公司没有一份完整的部门或岗位职责文字材料),这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一旦出现问题还极易出现互相推托,造成管理混乱。

4、公司中高层领导岗位的设置不合理,有因人设岗的倾向,使得无法肩负起应有的职责;岗位名称不规范,层级关系设计不完整,原有职级只适用于生产管理型企业,与现在向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的模式转变不匹配。

建议及解决方案:

1、理顺公司组织结构体系,从整体经营管理流程上明确部门职能二级职责及部门岗位三级职责,确保公司责权利的统一,保障公司的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2、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重组,建立相应的管理部门,调整部分岗位设置,特别是中 高层领导的岗位设置,调整管理幅度,以增强公司管理职能,提升管理水平。

3、重新定义各岗位名称,编制部门职能说明书和部门岗位说明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做到责任明确、职责清晰,做到责权利的有机统一。

4、建立完整的层级关系图,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提供依据和清晰的通道。

(三)人员结构分析及建议

存在的问题或产生的影响分析:

1、公司目前整体员工学历比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全体员工的65%以上,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全体员工的22%左右,大专学历的占全体员工的8%左右,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全体员工的5%左右。

2、公司目前整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管理素质较低,与现阶段公司快速成长的需求相比,中高层生产经营管理序列的学历结构偏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序列及经营管理师序列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例严重偏低;这将影响公司持续发展的速度。

3、鑫泰铝业公司目前总人数已接近1800人,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尤其是关键技术人员、高级经营管理人;根本无法满足公司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的需求。

建议及解决方案:

1、公司目前员工的年龄结构不合理,在发展中应进一步优化现有员工年龄结构,基层员工及辅助性员工年龄应控制在22-35岁之间,中基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年龄应控制在30-45岁之间;中高层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及关键技术人员年龄控制在35-55岁之间。

2、强化人力资源化整体员工素质的提升,应加大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及工程师序列、经营管理师序列员工的引进的配置力度;确保公司中长期战略及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保障。

3、管理水平的严重滞后是鑫泰铝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最大阻力,公司应尽快加大生产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基层级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加强管理和储备力量,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四)招聘培训分析

存在问题及产生影响分析:

1、但是目前的招聘与培训工作还处在非常低的层次,基本尚未形成明确的招聘、培训系统,招聘和培训的基本职能大多数处于空白状态。这显然不能达到一个高速企业发展的招聘和培训工作可以起到的作用;

2、人员引进和招聘渠道,还处在较原始和单一的做坊式企业招工阶段,发布招工广告、张贴招工信息及内部员工介绍和熟人推荐,导致了人才引进和吸引的局限性;

3、随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公司对员工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员工成长的现实需求,所以已经不能把这种方式作为员工技能、素质提升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可以作为一种传统的辅助手段继续发扬下去

4、目前只有对新入职员工做了部分培训;在职员工及技术业务性培训基本没有运作。没有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和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使培训缺乏计划性、针对性。

建议和解决方案:

1、尽快建立适用和有效的招聘管理系统,拓展以铝加工行业专业网站和本地人才网站为主,以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及报纸传媒为辅,以内部员工推荐和熟人介绍为基础的招聘渠道,确保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建立内部培训为主、外部培训为辅的培训机制;逐步完善新员工三级培训、在职员工的业务技能开发和技术人员的脱产学习、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能力提升培训学习机制;

3、建立以各部门或生产车间培训为主、人力资源部集中培训为辅的人力资源培训管理体系;并且建立培训考核评估三级体系,纳入部门及生产车间的绩效考核指标;确保公司员工培训学习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4、完善内部提拔程序和制度,鼓励多方面发展学习,充实自身,提高自己。把培训作为员工成长、技能、素质提升及员工岗位或职务晋升最主要的方式,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目标管理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影响分析:

1、在沟通过程中了解到由于公司战略不清晰,许多员工包括高层领导看不清努力工作的方向,对公司未来表示担忧,对公司发展缺乏信心。

2、由于未采用目标管理,职能部门和员工们工作目标不明确,极易造成资源浪费,降低劳动生产率,同时影响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3、对目标管理的各种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不了解。

建议及解决方案:

1、公司高层尽快制订出清晰、明确的公司发展战略;导入目标管理,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以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为主导,以公司年度经营管理目标为核心,运用综合与平衡的方法,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具体转化;

3、并依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目标层层分解,最后落实到各个部门和各个岗位,确保公司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

(六)绩效管理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

1、从公司现有的绩效考核运作的状况来看,公司尚未形成有效的绩效管理考核系统,绩效管理的水平还处在很粗放的水平,只局限于对生产运营系统的考核,各职能部门及经营管理人员的绩效管理考核工作,没有进行;

2、从公司绩效管理考核的目的状况来看,绩效管理考核的目的和宗旨不明确,只是处在传统的奖罚层面,没有起到绩效管理考核的激励机制和作用;

建议解决方案:

1、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应成为公司人力资源变革的重中之重,建议在导入目标管理的同时导入全新的绩效管理系统,以完善和增强公司绩效管理水平。

2、绩效管理的总目标是:“以人为本,业绩导向,利益驱动”。原则是:“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人人有目标,月月有考核”。

3、在依据公司年度经营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依据部门说明书和岗位说明书,建立各部门、各岗位的客观量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而建立和完善以“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跟踪——绩效评估——绩效改进——绩效应用”为主线的绩效管理体系

4、绩效管理应包括三个层面,即对公司绩效的管理、对部门绩效的管理和对员工绩效的管理。

(七)薪酬福利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

1、薪酬水平与本省和地区企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薪酬工资占公司年度经营销售额的比例偏低;因而,鑫泰铝业在用人、留人方面很难吸引到非常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关键技术开发人员、中高端市场开发人员及生产经营管理人员。

2、员工薪酬管理方面,员工薪酬总金额为固定,不能提现员工的工作绩效,因此,薪酬的激励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同时,员工薪酬水平低于目前市场薪酬水平,员工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较低。

3、目前的薪酬福利系统缺少有效遵循薪酬薪酬设计的原则,在公平原则和激励原则上还有较大的缺陷;薪酬工资发放时间不确定,导致员工带着情绪工作;

4、另外目前薪酬结构的设置也不太合理,结构模块比较单一,而且所有员工采用同一种薪酬结构,因而无法达到不同工种的员工采用不同激励方式的多元化激励效果。

建议及解决方案:

1、建立以”业绩导向,利益驱动“的薪酬分配机制模式,弱化固定工资,强化浮动工资和奖金、福利待遇,建立以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发放直接联系薪酬分配制度;明确薪酬工资发放时间,并确保薪酬工资的准时发放;

2、随着公司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控制公司整体人工成本的基础上,调整公司员工的薪酬工资水平,使工资薪酬水平对外具有竞争性、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及与公司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分享的原则;确保公司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激人环节得到更好地保障和优势;

3、同时将年度、季度及月度的绩效考核评估结果与晋升、解聘联系起来,使薪酬福利体系充分起到正向激励作用,体现员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增强公司团队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

4、现有薪酬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导入基于价值岗位分析并结合绩效管理体系基础上的全新复合型薪酬福利分配体系,并将薪酬改革作为人力资源变革的重点。

(八)员工离辞职管理分析

1、对近3年公司新进人员数量统计分析:2010年新进员工960人;2010年新进员工1104人;2011年新进员工1216人;年平均新进1073人,占公司月平均在岗总人数1760人60.9%。

2、中基层管理人员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粗暴,对下属关心不够。班、组级基层管理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未受过较为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工作压力大时,使用粗暴的管理方式,原因分析不到位,技术指导不够,却在班前指导、班后总结时语气生硬、态度恶劣。

3、新员工进公司后给与的关心与指导不够,不能很快融入企业中。在初进公司时人员必然产生焦虑、烦躁的心情,无所适从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

5、各生产车间招聘的无计划性及不确定性,导致招聘工作每天都在进行;重点是预防离职,降低人员流动,当然正常的人员流动对公司是有益的,也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5、职业发展空间不足。随着员工工作年限、工作技能的不断增加,明确的职业发展空间便是留住员工的重要途径,而目前公司尚无完整的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及人员晋升体系,尤其在员工晋升途径上。这必然导致部分具备高技能、丰富经验离职现象的出现。

建议解决方案如下:

1、各部门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管理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安排2-4休假;尤其是针对外地员工可采用休假先后顺序不同的方法,差开天数,逐个休假。

2、对中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应确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责任的思想。这对公司不仅是人员管理,而且在整体成本降低、质量提升、效率提高方面相信都会受益匪浅。

3、新员工进入公司后,针对招聘的较高层次人员,应具体安排指定人员,从工作、生活方面给与关心与帮助;成批员工在初进公司1-2月内,指定专人进行工作、生活跟踪辅导,说明在公司的发展前景,成长空间,给与掌握新技术的机会,使之认同企业文化。

5、建立人员晋升机制。明确的人员晋升机制不仅有利于拓宽员工的职业发展空间,更有利于解决公司管理人员短缺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加强公司的职位体系管理,明确划分职位级别(如:总经理级、副总经理级、部长或经理级及主管级、基

础员工级别等)并严格区分工资待遇。第二,明确员工晋升的职位范围、晋升应具备的条件、晋升程序及晋升考核等流程。

6、清晰的定位中层管理人员的角色。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制定针对部门负责人岗位说明书,严格规定其职责分工。除业务上的工作职责外,建议强调以下几点职责:第一,管理者作为“导师”要担负起辅导本部门员工业务工作的职责。第二、上传下达角色。认真传达有关公司经营办公会议的精神,让本部门员工知晓公司重大方针和决策(保密事项除外)。第三,营造部门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人力资源部应多组织面向中层管理人员有关管理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训。

7、加强员工离职管理。员工的离职管理一直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离职数据的统计。人力资源部应定期统计公司范围内的人员流失数据(包含年度/季度人员流失率、人员离职面谈记录),以有利监控公司人员流失情况。第二、离职面谈。对主动离职或公司辞退的员工,应以制度的方式规定直接上级和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与离职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以起到了解离职真实原因及挽留优秀员工的目的。第三,离职程序。人力资源部制定明确的员工辞退、离职程序,避免部门负责人辞退员工的随意性。

(九)劳动合同关系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影响:

1、劳动关系方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以及员工社会保障体系赏未建立;新进生产一线员工入司须缴纳1000元押金和100元意外外伤害保险,本来就区域劳动力严重匮乏的用工环境进一步加剧,导致招聘难、用工慌、管理被动、留人难的局面;

2、员工的对工作的安全感及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满意度较低,造成公司人力资源成本太高,同时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的稳定性造成直接影响。

3、劳动保障监察及劳动行政管理部门的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及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事件逐步上升,直接影响公司外部形象。

建议及解决方案:

1、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劳动保障监察力度的加大;可根据公司的劳动用工情况,分别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关系;同时稳定劳动用工关系,保障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

2、根据公司目前面临的招聘难、用工慌、留人难的局面,建议取消新员工入职的押金;同时意外伤害保险金,可采用员工与公司签订《安全保证协议书》,费用公司支付的形式;在保证员工稳定性的同时,有合理合法规避劳动法律风险,为生产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3、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结合公司目前的劳动用工实际情况,针对关键技术人员、关键生产经营人员及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分批逐步建立劳动保障保险体系。

4、结合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在保障生产经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逐步有次序的推进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司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安全感及保障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十)企业文化管理分析

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影响:

1从目前公司整体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建立企业文化的框架;如企业使命、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企业发展远景、企业的价值导向、员工行为规范等;

2、公司凝聚力不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关系公司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在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员工的凝聚力问题一直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企业文化

理念不明确、公司发展战略传达不到位及各部门沟通协调度不够等方面。

3、企业文化的日常建设还处在比较低的层面,只局限于一些日常活动的组织;缺乏团队建设和企业凝聚力的作用。

建议及解决方案:

1、企业文化是公司高层管理者领导下的全员文化,建议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近期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强化人力资源整体管理,为公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

2、加强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同时,在满足员工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丰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公司员工的满意度!

3、人力资源管理其它方面,应加强人力资源基础管理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管理,确保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其他模块的顺利开展和推进;通过绩效管理体系、薪酬福利体系、培训开发管理体系、招聘与配置管理体系、劳动关系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公司整体意志排除个人关系的影响。

二、后续感言与总结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任何一个企业,若想在当今市场上求生存、想在市场上求发展、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人为本”,极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的潜力。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一句话:“抽去我所有的资本、拿走我所有的工厂和设备,留下我的人马,十年后,我依然是钢铁大王!”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人在企业中的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对企业起根本作用的是企业拥有人才数量的多寡与质量的高低。经过为期10天左右的调研分析,必须尽快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经验管理机制,才能提高企业自主的素质,才能提高对员工的培训和激励,逐步改善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才能真正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次基础上才能保障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河南鑫泰铝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王和平

8.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篇八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简称“航科院”)利用“航空器使用困难报告(SDR)系统”和“维修单位审定监察系统(MCSS)”收集国内维修系统资源信息数据,包括国内运输航空公司的机队、飞机使用信息、维修单位的批准维修能力、维修量、维修培训机构数量及培训能力、维修人员等,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发布《中国民航维修系统资源及行业发展报告》。该报告力争科学、客观、准确分析和评价维修行业发展现状,为政府制定行业管理政策、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和企业规划自身建设提供数据参考。报告中数据截至日期为2016年12月31日,文中若无特别说明,2016年的数据均截至该日期。1 国内航空公司和机队发展概况 国内依据CCAR-121部运行的航空公司共49家,注册在用大型运输航空器共2964架;依据CCAR-135部运行的航空公司共有47家,注册各类航空器共计198架。依据CCAR-91部获得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通用航空公司共320家,注册航空器共计2595架。1.1 国内在册航空器发展状况

近5年国内注册在用航空器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依据CCAR-121部运行的航空公司在用航空器数量2012年底为1914架,2016年底达到2964架,平均年增长率为11.55%。2016年在用航空器数量增加302架,增长率为11.34%,接近平均年增长率。其中,南方航、国航和东航3家航空公司的航空器数量占总航空器数量的43.49%,比去年降低2.27%。航空器数量增加最多的是国航,增加27架,东航和南航分别增加了24架和20架。依据CCAR-135和CCAR-91部运行的航空公司机队近五年平均年增长率分别为10.88%和17.92%。在2964架在用121部运行公司机队中,波音和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商依旧垄断了国内运输航空器94.56%的市场,波音机队为1424架(48.04%),空客机队为1379架(46.52%);其他EMB/ERJ、CRJ、MA60和ARJ21机型只占国内运输航空器机队的5.44%。近几年新增加的航空器主要为一些比较先进的机型,如空客A320系列、波音737NG、空客A330、波音747-8和波音787等。2016年底国内在用航空器数量按机龄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整个机队平均机龄为6.17年,高于2015年的6.10年。2016年在用航空器中10年以下机龄比例为89.74%,比2015年增加8.04%;10-20年机龄比例为18.52%,比2015年增加2.93%;20年以上机龄比例为3.08%,比2015年增加0.38%,25年以上机龄的航空器数量为18架,比2015年增加3架,增加的3架均为货运飞机。

1.2 国内运输航空器发动机概况

2016年底国内按CCAR-121部运行的航空公司在用发动机(含运行和备份状态)总数量为6537台,较去年增加了10.78%,其中CFM56系列、V2500系列、RB211系列、CF34系列和PW4000系列五种主要型号发动机数量为6097台,占发动机总数的93.27%,如图3所示。2 CAAC批准或认可的维修单位概况

截至2016年底,CAAC批准的维修单位总数为859家,其中国外/地区维修单位为392家,国内维修单位为467家(包括49家运输航空公司的维修单位),认可的JMM维修单位共133家(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20家),比2015年底增加7家。

2.1 CAAC批准的国外/地区维修单位

CAAC批准的国外/地区维修单位为392家(不包括CAAC认可的20家香港和澳门地区JMM维修单位),比2015年底增加了7家。与2015年底相比,2016年底亚洲地区和台湾地区维修单位数量各增加了1家,美洲地区维修单位数量减少3家,欧洲地区和大洋洲地区数量保持不变(如图4)。

2.2 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2.2.1.国内维修单位发展趋势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单位数量467家,较2015年底净增长了22家,国内7个地区,除新疆地区维修单位数量没变外,其他地区维修单位数量都有所增长,西南地区维修单位数量增长最多6家,其次华北地区维修单位数量增加5家,华东和中南地区各增加4家,西北地区增加2家,东北地区增加1家(图5)。

2.2.2.国内维修单位维修能力分析统计

国内CCAR-145部维修单位467家,其中能够从事机体项目维修(含航线维修)有302家(图6),能够从事动力装置项目维修有56家,能够从事螺旋桨项目维修有11家,能够从事部件项目维修有220家,能够从事特种作业项目维修有126家。

1)机体维修在302家从事机体项目维修的维修单位中,有195家单位是仅从事机体维修项目的,其中仅从事航线维修的单位有89家。国内49家运输航空公司下属维修单位已具备了国内在用机型(除B747-8和A320neo外)的最高级别定检维修能力,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机体维修市场的需求,在为自己集团机队提供维修保障的同时,还承接大量国内外第三方飞机大修业务。飞机改装方面,以客改货为例,除TAECO(厦门太古)、STAECO(山东太古)、Ameco成都和GAMECO能够提供此服务外,2016年海特集团与IAI公司合作也在开展波音737NG飞机客改货业务。

2)动力装置维修目前国内56家具有发动机维修能力的维修单位基本能够从事国内主要型号CFM56系列、V2500系列和RB211系列发动机的修理和翻修业务,其他型号发动机的修理和翻修工作基本送国外维修单位完成。发动机维修行业受OEM技术性垄断,进入门槛值相对较高,行业维修企业数量少,深度维修能力相对有限,国内主要从事发动机维修的单位有上海普惠、珠海摩天宇(MTU)、四川国际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SSAMC)、Ameco北京基地和厦门新科宇航(STATCO)等。

3)部件维修2016年国内从事部件项目维修的维修单位有220家,其中仅从事部件维修项目的有108家。拥有航空公司背景的维修企业具备更稳定的工作量来源,以及更容易借助股东获得OEM的技术支持,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类企业包括Ameco、GAMECO和东航技术等。而一些国内非航空公司背景的民营维修企业具有市场敏锐度高、机制灵活等特点,发展迅速,成为我国附件维修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市场参与者,并且已初具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如广州航新、武汉航达、四川海特和安达维尔等。此外,作为部附件制造厂商,OEM也在通过不断延伸产业链向维修领域渗透,成为国内部附件维修的主要参与者。例如,霍尼韦尔、泰雷兹、罗克韦尔柯林斯、古德里奇等。2.3 CAAC认可的JMM维修单位

2016年底CAAC认可的JMM维修单位数量为133家,其中内地维修单位113家,比2015年底净增加5家,增长最多的是华东地区3家,其次是中南地区增加2家,西南地区增加1家,华北地区减少1家,西北、东北和新疆地区数量保持不变。香港地区的维修单位数量比2015年底增加1家,澳门地区的维修单位数量与2015年底持平,总数量比2015年底净增加6家,各地域JMM维修单位数量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3 CAAC批准的维修培训机构概况

CAAC批准的CCAR-147维修培训机构共计73家,其中国内56家、国外17家,与2015年底的维修培训机构数量相比,总数量增加4家。

3.1 CAAC批准的国外维修培训机构

2016年底国外维修培训机构中俄罗斯减少1家,加拿大增加1家,总数量17家,与2015年底数量持平,在17家国外维修培训机构中,美国数量最多,为4家,其次是法国,为3家(图8)。

17家CAAC批准的国外维修培训机构的培训类别全部是民用航空器机型培训,所涉及机型的制造厂家包括波音、空客、庞巴迪、巴航工业、湾流、赛斯纳、欧直和俄罗斯米里设计局等,主要航空器型号涵盖波音系列、空客系列、庞巴迪CRJ700/900/1000、CL604/605、“环球”6000/5000、巴航工业ERJ170/190、EMB135/145、G150/G200/G280/GIV-X、赛斯纳208/510/560/680/750等,同时还包括MI8T、MI171和BO105、MBB-BK117、EC135等直升机型号。3.2 CAAC批准的国内维修培训机构

国内华东地区维修培训机构数量最多15家,其次是中南地区,为13家,两个地区的培训机构数量占国内总数量的50%,西南地区维修培训机构增加2家,华北和华东地区维修培训机构各增加1家,其他地区维修培训机构数量基本与2015年同期持平,详细数据如图9所示。

国内CCAR-147部维修培训机构56家,其中能够从事机型培训业务的有46家(如图10),能够从事基本技能培训业务的有24家,能够从事部件修理项目培训的有20家,能够从事基础培训的17家。2016年新增加的4家维修培训机构全部是从事机型培训业务。4 机务维修系统人员概况4.1 机务维修人员

民航机务维修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工作,依据《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管理规则》(CCAR-66部),给通过执照的基础部分考试的机务维修人员颁发证书,来评定其从业资格是十分必要的。民用飞机的安全性与参与民用航空器维修的机务人员的素质息息相关,提升民航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是保障民航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截至2016年底,我国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取得CCAR-66部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且执照状态有效为32017人,取得CCAR-66部民用航空器部件维修人员执照且执照状态有效为7912人。2016年内颁发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1929本,颁发民用航空器部件维修人员执照558本。4.2 持续适航维修系统监察员

随着国内民航运输业快速发展,运输机队每年增长迅速,同时促进通航发展相关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也使通航机队数量快速增长,致使维修行业监察员人员数量不足的矛盾越发突显,但受机构人员编制的限制,监察员人员数量的增长速度要远落后于国内机队的增长速度。民航局、7个地区管理局及其所辖40个监管局的持续适航监察员的总数为238人,较2015年净减少1人。由于各地区管理局所承担的监管工作量不同,各地区监察员人数也存在很大差异,华东和中南地区监察员人数最多,其次是华北(如图11所示)。5 总结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全行业在“一二三三四”的总体工作思路指引下,坚持安全第一,稳中求进,民航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62.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0%。民航维修业在随着整个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持续适航规章体系持续适航规章的目的是为了管理航空飞行运行过程中的维修活动,保证航空器运行安全。规章是持续适航监察员在日常航空器运行监察过程中使用的重要依据,持续适航规章体系发展到目前已较完善,但随着行业新技术、新运营模式的持续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为适应这一情况的变化,2016年民航局飞标司陆续修订发布了《维修系统培训大纲》(AC-135/121-56R1)、《合格的航材》(AC-121-58R2)、《质量管理系统》(AC-121-64R1)和《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申请指南》(AC-66-01R1)等咨询通告,以指导航空运营人如何符合持续适航法规要求。(2)通航维修保障体系近几年通航领域相关政策的放宽促进了通航业的迅速发展,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但目前国内大多数通航企业面临机队规模小、机型多样、作业地点分散等问题,还有通航维修人才负增长,专业人员稀缺,同时通航维修规章少,专门针对通用航空维修工作中的民航法规缺乏,不符合通航维修自身特点,未来通航企业的维修业务向较大型维修单位集中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通航企业的维修工程托管也是未来通航业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民航局飞标司在2016年颁发《CCAR-91部航空器运营人和所有权人实施维修管理工作外委的相关要求》和《CCAR-91部维修管理要求以及等效性符合方法说明》两份文件意见征求稿,进行行业内征求意见,目的是能够为通航企业的维修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9.稳步推进水价改革制度化设计 篇九

与此同时,水利部提出2012年要重点建立农业灌溉成本合理分担机制,推进农业灌溉定额管理和计量收费,稳步推进城市工业、服务业和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方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价格和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

不管你愿意与否,伴随着水价改革深入的“涨价”浪潮已经来临(当然,涨价并非水价改革的全部)。在这个资源领域的改革中,行业内专家持论当前水价不能完全反映水的资源属性,应该提价以促进节约用水。水企业则以“亏本说”力挺涨价。而众多的媒体则挟公众群体意志对水价成本构成以及企业报表等表示质疑。每一个“涨”字,都会触动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使各类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它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要求水价改革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制度化设计,以此从根本上统筹水的资源属性和市场要素相统一。同时,水又是与社会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社会稳定必须有水保障。解决老百姓衣食住行的问题,纯市场化绝不是灵丹妙药。我们其他领域的改革也有过前车之鉴,既要防止“抓得过死”,也要避免“一放就乱”。

有了科学的制度化设计,才能更好地兼顾提价与惠民的关系,协调好保护水资源与放活水市场的关系。按市场供求来看,当前并不存在供求失衡或者买不到水的问题,“市场影响价格”的作用不明显。但从水资源的宝贵程度或者预期短缺状况来看,水是无价之宝,确实需要通过提价来抑制浪费、促进节约。但高价并不直接促成珍惜水资源的“高意识”。就如名酒茅台价格一直在涨,但这丝毫没有减少消费者“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欲望,茅台依然是供不应求。这一点从北京的用水状况上也可略见一斑。北京作为一个人均水资源量仅有以色列人均水平1/3的城市,水资源极为紧缺,水价也一直领先全国走高,但它的用水浪费现象却依然严重,仅贵族运动高尔夫球场每年就消耗掉几千万立方米的地下水。所以,价格杠杆能否一用就灵,不是简单化的问题,“提价”不是万能的。

倒是有一种假设让人担心:水价的上涨利益过多地流向市场化的水务企业,随着水务企业的壮大,有朝一日出现资本决定水价的状况。到那时恐怕就如当前的金融、石油、电信等诸多垄断行业中,百姓成了乖乖就俘的“上帝”。因此,涨价之后的收益用于哪里,也是群众对水价改革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水价提升带来的效益能更多地体现在改善供水条件、供水质量上,用在更好地保障群众饮水健康上来,想来群众也没有理由不同意。

由政府主导的水价改革制度化设计,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呵护民生。同时也有利于有效把握改革时序,及时自我纠偏,避免急于求成、步入误区。

10.水资源及水价调研报告 篇十

(国土资发[2007]26号)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二00七年二月六日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

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臵、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项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一)基本要求

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

3.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并提交符合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补充勘查报告。

(二)具体要求

除收集整理矿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矿山现有探、采工程,调查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补充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核实矿区资源储量。视核实工作实际,开展以下主要地质工作: 1.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

应利用原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实测。

2.开采(或采空)范围测量工作 应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正确圈定范围。3.编录与采样

对新增探、采矿的坑道、钻孔等工程,均应进行编录,研究矿层厚度等特征及其变化。按样品采集要求,用较原勘查工程控制网度加密的间距,对坑、钻、开采范围内矿层进行采样,控制矿层厚度及矿石质量。

4.采空区、压覆区的核实

采空区必须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压覆资源储量估算必须有批准文件为依据,对未经批准的事实压覆,应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按有关规范估算资源量。

5.样品化验与质量检查

主矿产、共生矿产均应作基本分析,伴生组分可作组合分析;分析质量检查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改变矿床工业指标或采用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改变开采对象、改变矿产工业用途的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除开展上述工作外,还应由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工业指标论证,并对照相应矿种的行业标准确定勘查程度,估算资源储量。已生产矿山,还应按原工业指标和新工业指标分别估算资源储量,列出变化、消长关系。

对于没有采矿活动,且未增加新的探矿工程和改变工业指标,只是进行资源储量分割、合并的,核实地质工作可以适当简化,以核清资源储量及消长关系,满足核实目的要求为准。

6.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工作 重点针对矿床开采后开采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展工作。(1)水文地质

调查、收集开拓工程和采空区现状,矿山排水系统及防、治水设施情况;观测对井巷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出水点位臵、涌水方式及涌水量;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位观测孔开展动态观测;收集历年各中段水平的涌水量及矿坑总涌水量;研究矿坑涌水量与降雨量、汇水面积、错动面积、开采深度的关系,估算降水人渗系数,建立涌水量计算公式;简述采矿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及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工程地质

调查、收集采矿系统所揭露的各类工程地质岩组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组合关系以及对采矿的影响;收集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和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3)环境地质

地形地貌已发生重大变化时,应修测环境地质现状图。重点调查、收集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类型、性质、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及程度等)和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矿山采取的防、治工程及其效果。

(4)瓦斯地质和煤自燃趋势

应充分收集邻近生产矿井、煤窑瓦斯的对比资料,有条件时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并估算煤层气资源量。调查地表、浅部及矿井内煤层自燃情况,收集 开采煤层的最短发火期记录,评价煤的自燃性。对煤样进行分析鉴定,评价井佃的煤尘爆炸危险性。

三、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要求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编写应遵循《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的原则要求。具体补充要求如下: 1.报告名称统一为:xx省(市、自治区)xx县(市、自治县、煤田)xx矿区(矿床)xx矿段(井田)xx矿(矿种)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核实报告如将原报告范围分割,则在原报告名称中的矿区后增加xx矿段或xx矿xx矿体或xx一xx勘查线等。并说明分割原因和原则。

2.核实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原勘查范围(即矿区、井田、矿段、块段)保持一致。若因矿业权设臵被分割,或范围发生变化,除应对“报告”名称按前述原则处理外,还应在“前言”、“资源储量估算”部分详细叙述变化范围、对象,并与原报告对应范围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

3.核实工作承担单位应结合矿床特征、矿区实际情况及委托人的具体要求,以“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地质报告编写提纲”为基础,拟定切合矿山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进行报告编写。因投资人意见而偏离提纲要求的,应在核实报告中说明。

4.核实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核实工作成果,内容要根据核实目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 论明确。

5.核实报告应重点阐明目的任务;拟建、在建矿山开发建设、开采情况和本次工作情况;矿体特征;新的选冶工艺成果;资源储量估算和资源储量变化因素;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新认识;矿山生产中的安全隐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及新认识;存在问题及预防、治理建议。本次核实工作完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也应进行评述。

6.对核实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可以综合回收、有经济意义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回收可能性的研究评价和估算资源储量。

7.关于资源储量估算

(1)工业指标:选取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或改变工业指标应提供由具有设计资质单位编写的工业指标推荐书或论证报告。涉及向国家交纳价款的资源储量核实,按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2)开采矿区,采空区消耗资源储量,应以实际的开采范围、矿层厚度、品位资料为依据进行估算。

(3)在原报告基础上,按许可证范围对压覆矿产资源、采空区以及保有矿块范围等进行块段划分,并分块段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4)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应结合矿产勘查开发实际情况,确定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GB/T17766-1999)和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核定保有资源储量类型,并在核查报告中详细叙述各类型矿产资源储量的划归条件。(5)核实报告估算的消耗(开采、损失)、保有资源储量,应与原报告计算或统计(或分算)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并陈述变化因素。核实的资源储量应注明截止时间,并分别按矿体(层)对消耗、保有、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进行统计。设臵矿业权的还应按许可证范围内、外分别统计,不得直接用原报告资源储量减消耗资源储量求保有资源储量。矿区中的各种压覆矿,资源储量估算应有压覆矿产资源批准文件为依据,未曾批准的事实压覆应在本次核实工作中一并核清,以专门章节叙述。

8.核实报告要求的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床(矿种)的特点、工作程度做适当增减。

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1.前言 1.1概况

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

说明工作区成矿区、井田、矿段或XX矿区、井田、矿段的XX部分)的位臵(位于县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辖。工作区矿业权设臵情况,包括许可证起止边界拐点号、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

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简述工作区本次核实前历次地质勘查(或资源储量核实)至本次工作情况、提交的勘查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的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在本次核实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报告利用的周边工作量。

1.3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已建设、开采的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实际达产采选规模、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贫化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累计资源储量及探采对比变化情况。说明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说明矿山生产成本、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

1.4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时间、经过和投人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列出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

1.5特别情况说明 2.工作区地质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臵、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概况。

2.1矿床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以及对矿床的新认识。

2.2矿体(层)特征 分矿体叙述(经开采的则对矿体的保有部分分别叙述)。简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臵、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荒料率及变化。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以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平面分布范围。

矿体(层)规模、数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矿区和因变更工业指标而需核实的,应补充以下内容:矿体(层)连接对比标志、依据,矿体最大最小埋深、赋存标高、矿层厚度、品位变化规律,主矿体(层)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并以插图形式反映矿体重新圈定前后的变化情况。

2.3矿石质量 2.3.1矿石物质组成

简述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2.3.2矿石化学成分

叙述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和变化规律;对利用化学组分用途改变为以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矿种,应对其物理性能进行详细评价。

2.3.3矿石风(氧)化特征

简述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

2.4矿石类型和品级 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说明各自然(工业或品级)类型矿石在矿体(层)中所占比例及分布规律。

2.5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简述主矿体(层)上下盘围岩岩性及矿体(层)夹石岩性、数量、分布、规模(长、宽、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2.6矿床共(伴)生矿产

简述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

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简要叙述勘查期间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

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人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水文地质

4.1.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现状:阐明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开拓 方式和采矿方法。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2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2.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阐述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露采边坡的现状,对其稳固性重新作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4.2.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3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3.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4.3.2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间题作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4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要求,对煤层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燃趋势以及煤尘爆炸性进行预测和评价。

4.5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4.6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的叙述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工作和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

5.1生产勘探(探矿)方法、工程布臵原则

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

叙述生产勘探(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臵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矿)工作量。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地叙述

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工作和矿山地质土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

资源/储量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叙述生产勘探(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臵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矿)工作量。

5.2生产勘探(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各项工程使用目的,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说明钻孔质量并进行质量评述。

5.3生产勘探(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说明生产探矿钻孔、坑道等测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网(点)及精度,采用坐标系统,对各项测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述。

5.4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 5.4.1采样及质量评述

分各类试样叙述采样方法、规格,评述质量;大型选矿试样应说明取样地点、采样方法、规格、样品组成的矿石类型、品位,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5.4.2化验及质量评述

简述样品加工;叙述各类样品基本分析(物性试验)、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试验方法,内、外检情况和质量。具有相应资质化验室的 化验结果方能采信。

5.5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以简称最近报告)。5.5.1构造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最近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5.5.2矿体(层)特征

与最近报告对比,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结构、空间位臵(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石质量(品位、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5.5.3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与最近报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于煤矿应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特征与最近报告的差异。

5.5.4勘查工作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臵、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资源储量估算

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文号及内容。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度)、具体矿种和矿体(层)号;开采矿区已设臵采矿权的,应分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或设计范围内、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叙述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计算、测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度)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6.5矿体(层)圈定原则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断原则。

6.6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6.7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臵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6.8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

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

6.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矿区(井田、矿段)截至xxxx年xx月底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也可以汇总表反映许可证范围内、外各矿体(层)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

6.10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计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合并),并评价其可靠程度。

6.11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述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6.12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通过资源储量结果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化,对已上表的资源储量进行准确的扣减,避免重复统计,同时分析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指导进一步工作。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或者虽未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但已上表的资源储量(以下简称最近报告)。应用关系图说明本次核范围与最近报告范围的关系,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含矿石量、品位、金属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7.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床开发项目已做过可行性研究或经开采后经济意义不改变的矿区,若开采方式不变可略此章。若改变经济意义和改变矿产工业用途、变更工业指标的矿区,应根据生产实践,对改变的指标进行经济论证(也可将工业指标论证成果作附件)。报告中简要摘述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8.结语

8.1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

8.2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8.3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8.4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附图

1.矿区交通位臵图(可作报告插图)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臵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3.含矿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

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0.其他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晚定)11.矿区水文地质图 12.矿区工程地质图 13.矿区环境地质图

11~13号图可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图件。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16.矿坑涌水量估算图 17.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18.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19.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20.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附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1)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2)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3)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4)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件

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2.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3.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上一篇:幼儿园毕业教师感言下一篇:公司企业行政文员岗位职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