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2024-09-06

中国电视购物发展(8篇)

1.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一

中国“本土化”电视购物的变革与发展

2006年初国家成立“中国电视购物协会”和中国直销立法,2006年7月19日国家广电

总局、工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广播电视医疗资讯服务和电视购物节目内容的通

知》。《通知》决定从2006年8月1日起禁播药品、丰胸、医疗器械、减肥、增高等五类

电视购物节目。至此,卫视媒体一下子进入了“寂静”状态,很多购物公司更是受到重

创纷纷是关门大吉,对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而言,国家的整顿是有利的,但是中国“本

土化”的电视购物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却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内较为大型的

电视购物公司和省级电视台也纷纷的在这一时间进入了深深的“反思”阶段,并且也在

谋划新的变革。当行业游戏规则受到挑战的时候,行业革命必将应时爆发。而革命的过

程,无非是流血和牺牲,竞争和革新的结果自然是换取更科学更完善的行业游戏规则。

通过我对目前仍活跃在荧屏的电视购物公司和电视台的总结发现,细心观察以及亲身体

会,国内电视购物行业的革新和发展正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并且电视与购物之间的完

美组合也正在日趋完善当中!

一、电视购物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电视购物是通过电视媒介发布企业发盘信息,以寻求目标市场成员做出回应的直复营销

活动。20世纪末(1996年),电视购物引入中国市场,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从

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到现在一直都没有一个太为正统的“名分”,可是就是在这短短的10

年中,电视购物行业却以一个惊人的发展速度被世人所不断的关注,专业电视购物频道

蓬勃发展开辟了巨大的电视购物市场,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满足了消费者更多样

化的需求,给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电视购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方式正被更多的 消费者接受。创造的业绩也被传统营销人所惊叹!但是电视购物这个舶来产业,在国内,其实一开始就面临着“本土化”的课题。全国大多电视购物都不惜重金外聘国际专业

电视购物管理,凭借国际上已取得经验来指导国内电视购物的经营。虽然,表面上看,吃现成的“洋饭碗”似乎更省心省力,但没用多久,一些“外智”指导下的电视购物已

明显露出“水土不服”的气色。并且国内的电视购物行业缺乏一个较为合理的职能部门

监管.所以不断的被消费者投诉、被媒体曝光,由于所经营的产品乃至审批手续的确存在

一定的问题,一时间,很多电视购物公司和媒体上演了一幕幕的“空城计”,如此这番,电视购物行业的诚信一再的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质疑。2006年的“波丽宝”事件是“一

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产品被相继曝光,2007年的“胡师傅”无烟锅事件更是将中国的

电视购物行业带入了前所未有的“诚信坚冰”。于是, 中国“本土化”电视购物到底应

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国内较为大型的电视购物公司和省

级电视台也纷纷的在这一时间进入了深深的“反思”阶段,并且也在谋划新的变革。国

内电视购物将以数字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为平台,打造全国连锁零售业销售网。国

内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合作谈判也进入倒计时,年内将逐步开播。中国电视购物整

体的革新和发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进行着。

二、本土化电视购物的革新与发展

(一)从单一的电视购物销售模式到多种销售模式有机结合

从前的国内的电视购物公司基本上是通过购买所谓的垃圾时段进行狂轰烂炸式的媒

体宣传进而通过电话完成产品的销售,几乎没有其他的销售渠道,也许是行业发展之初

所决定一种状态吧,很多对这一新兴销售模式较为迷茫而又对产品比较感兴趣的顾客也 找不到较为传统的购物方式,很多广告资源被白白的浪费。现今少数大型的电购公司已

经把这一强大的广告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本来电视购物的广告时间就较长,一方面

可以吸引消费者加深[FS:PAGE]消费者的记忆,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有更全面细致地

了解。另外是内容丰富,广告中会提供一些支持性的理由解释产品能传递的主要、次要

利益。广告中会有对产品的是用演示、效果演示、精确的数据以及其他使用者的证词,以增加广告的可信度。并且购物广告结合娱乐和推销于一体,既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也有利于消费者接受产品。还有就是购物广告会提供获得产品的专卖店地址或者送货上

门热线电话,以唤起和方便准顾客的及时回应。使其尽情发挥其激发性功能,具有较强 的引诱力,容易使消费者产生情感认同、产生共鸣。再加上电视上有电话的直接销售,终端有较为合理的地面分销体系,点开网络更有制作精良的购物网站平台,可以说做到

了电视购物与传统、网络销售模式的有机结合,当然,运用这种方式的前提也是对于企

业所经营产品的一种绝对挑战,不然的话,如果消费者能从终端“摸到”你的产品的时

候,那就注定你是“垃圾”了。比如东方CJ购物频道打造的立体化渠道网络建设,可谓

是陆空结合,真正做到成为了虚实一体的购物天堂。通过空中传播,一线牵(坐席)订

购配送;终端形象建设,大力拦截;互联网络虚拟购物,电子支付便利。这种典型的网

状立体化渠道建设网罗了消费者,便利了各有所需的购买者。同时也形成了多元化销售

模式.电视购物将以数字电视、有线电视、互联网为平台,打造全国连锁零售业多元化

销售网络。

(二)从单纯的电话订购到创建营销管理系统

在很多人的眼中,电视购物行业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就是疯狂的在垃圾时段投

放广告,一遍一遍的“忽悠”,最终促使消费者拿起电话订购,很多人觉得电话的那头 儿就是几个“丫头骗子”在那儿自卖自夸,也许很多人的感觉是对的,中国电视购物行

业发展之初和目前一些较小的电购公司的确采用的就是这种简陋的营销方式,但随着行

业的不断发展,走在行业前端的企业早就意识到了科技的价值,目前国内大型的电购公

司一个话务中心就有二三百个接线员,试想一下光这二三百人的日常管理就是一个较大 的问题,何况要掌握每一个人接电话的工作状态、出现的问题等岂是几个主管盯着就能

完成的事情吗?而且电购行业最大的成本投入就是广告,投进去效果怎么样?如果你反

应的慢,很可能钞票就“付之东流”了。购物频道区域化发展是由我国的地域和人口等

特征决定的。但是,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讲,销售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商品就越具有竞

争力,电视购物也就会拥有更大的市场和受众。因此以连锁或者其他的商业合作方式,形成全国性的购物频道网络,既可以保持各个电视台相对独立的购物频道播出窗口,又

可以使商品销售规模无限扩大化,在物流规模、消费群体、产品数量和价格等各个方面

拥有优势,形成购物频道的综合竞争力。

(三)从“一锤子”买卖到注重电视购物"本土化”品牌的树立

以前,国内的电视购物大都依托新、奇、特产品迅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产生订购,广告也都拍摄的较为夸张失实,大部分消费者拿到了产品之后就大呼上当,根本谈不

上重复购买的可能,从你拿到产品的那一刻起公司几乎不会再给你有任何的联系。可以

说很多公司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了选产品、拍广告、电话销售的环节上了,由于受人

员及产品本身的诸多因素影响,产品一旦“出手”就万事大吉了,压根儿也就不敢跟你

打电话。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具有前瞻性的购物公司也觉得这“一锤子”买卖的

辛苦,好不容易策划的项目从出世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很多企业和卫视都开始树立自我 的品牌, 电视购物需要进行品牌化建设,因为品牌建设不仅仅是提高收视率的主要手段,更是挽救公信力缺式的必要措施。他们中有的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佼佼者,这些品牌

都有相对可靠的品质、技术含量以及完善的[FS:PAGE]售后服务,他们中的很多产品也赢

得了客户的认可。比如湖南的快乐购物频道,他就是依托湖南卫视的传媒优势,建立了一

个和频道一样让人“快乐”的购物平台,并以一种连锁扩张的形式逐步打造一个快乐、享受、安全的购物超级平台。快乐购物不像之前操作“短平快”的投机者,卖那些在所

禁之列的类似产品,而是经营品牌产品,以一个让消费者信赖的消费品供应商身份出现,在诚信上有口皆碑。快乐购物集结消费品中优势品牌,保证产品质量,消除消费者购

物心理障碍。提到快乐购物,就联想到一个流动的沃尔玛,一个真正快乐购物,享受购

物的平台。快乐购物着重品牌的建设与传播,是购物行业品牌运营之典范。另外还有河

南电视台的欢腾购物,更是以“本土化”品牌发展为己任,打造大中原独有的购物风格,节目制作上更显出东方审美特色,市场经营手法更贴近东方传统商业作为,更贴近普

通老百姓购物心理,立足中原,从实际出发,打造中原地区的空中百货超市,将本土品

牌化的理念进行到底!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这其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已经是中国电

视购物行业向前迈的一大步了,也是“本土化”品牌发展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走这

条路线的公司都是要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营销背景等方面的支持,不然的话“中途

夭折”是常有的现象。

(四)从单一产品到运作产品的多元化

起初,许多电购公司都是依托一个产品来支撑公司的发展,产品卖得好,公司就壮大,反之就迅速萎缩,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的监管力度加强,这一方式的运作风险

越来越大,运作的产品一旦遭遇市场风险,整个公司就陷入了经营的困境,其实很多公

司发展到现在,是或多或少的靠了些“运气”的。很多壮大起来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多 元化产品的运作思路了,即使有一个产品运作的不好,那么其他项目也还能支持企业的

正常运营,不会受到较大的波动,比如湖南的快乐购物,其本质就是一家“电视商场”,它与传统零售企业的直观区别就是它的店铺是虚拟的。而在电视频道上,快乐购物销

售的商品也包括厨房家居生活用品、3C数码家电、美容化妆品珠宝饰品等方方面面,还

会不定期销售旅游、保险乃至汽车、房子等特殊商品。还有台湾的东森,上海的东方CJ

走的都是大众平民路线,产品种类丰富且有各自的拳头行销产品。例如上海东方CJ,首

期推出的主要是“四大金刚”,即电子、生活、美容和儿童用品,有200多个品种,其价

格也与上海大卖场中的同等商品持平。台湾的东森,商品主要有七大类:(1)电脑家电类、(2)以健康休闲产品为主的居家生活类、(3)化妆品类(4)珠宝类(5)服饰类(6)家具类(7)食品药品类。从东森既往销售情况来看,凡与“四最”能够挂上钩的都能

获得消费者青睐,“四最”即最新、最特别、最超值、最大牌。结合国内及省内的实际

情况,湖南购物频道同样不再走单一路线,而是为目标客户量身打造商品目录——

1、以珠宝钻饰、顶级护肤化妆品抢滩高端市场;

2、以服饰、家具、健康休闲及日常家用品占领大众市场;

3、以数码高科类产品吸引时尚人群及学生群落;

4、以老年用品和儿童用品拓宽市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产品构成,综合经营实力明显增强,而对于这种“高风险” 的行业来说,这种多元化产品的运作路线也必将成为国内电视购物行业今后一段时间的

主旋律。

(五)从自创品牌到依托成形品牌

在中国目前的营销环境下,很多公司都经历上市之初的豪情壮志去创立品牌到后来

不得不短线运作的过程,对于电购行业更是一样,就其本身的传播产品的速度来说是非

常快的,但要形成一个品牌却需要较为漫长和痛苦的过程,现在的[FS:PAGE]电视购物企 业也在慢慢的向“品牌”靠拢,因为品牌的背后就意味着:品质、信誉等等保障,而这

些东西正是电视购物行业所缺的。由于塑造品牌不是电视购物行业的专长,而对媒体的

驾驭能力和分析能力却是电购企业的核心优势,很多传统企业基于这一点,和电视购物

企业展开了较为深入的合作,一个要的是品牌的深度传播,一个要的是品牌带来的价值

和信誉,比如湖南快乐购物,上海东方CJ、河南欢腾购物目前都已经确定播放包括sony、三星、奥林巴斯、佳能、碧欧泉等200多个知名品牌。而这些大品牌其实并不缺乏销售

渠道,它们看中的是快乐购物,欢腾购物,东方CJ等国内电视购物频道整合电视、网站、型录的“三合一”无店铺媒体销售通路,这一新的通路比实体通路具备更强的整合性

。双方的合作迅速的带来了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接着,各大购物公司都纷纷的

进行了品牌的深度合作,依托品牌的原有号召力迅速的打开了市场。并且达到了双赢的

经营目的。

(六)从依靠行业机会到依托综合的企业实力

几乎很多人都知道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行业发展之初是较为无序的,同时也是最

有“机会”可言的。早些年,只要广告片一播出来,那就坐等收钱吧,生活用品、美容

品、电子产品等不管属于哪个门派都卖的盆赢钵满,但消费者不可能永远被愚弄,近几

年,很多电视购物公司发现这种较为低级的手段已经勾不起消费者的欲望了,而且行业 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电视媒体的价格也在逐年攀升,与其说消费者的理性不如说一

轮一轮套路相同的“轰炸”已经使消费者出现了“审美疲劳”,接线员接起的每一通电

话都价格不菲,面对如此高昂的运作成本很多电视购物企业已经不堪重负,当初市场的

游戏规则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变,人员管理、项目的营销策划、完备的市场分析、媒体的

公关运作等等已经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了,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媒体 进行了公关合作、集中采购,并且从当前国内购物频道整体的运营模式和思路,我们可

以总结出国内电视购物频道发展新阶段的一些发展特点:

首先,新兴电视购物频道多为合资经营性质。国外电视购物行业巨头紧盯着国内电视购

物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纷纷携带巨资和成功经验来中国寻觅商机,境外投资方提供资

金、运营经验和组织货源,国内电视台提供播出频道和播出时段,联合国内专业物流公

司、金融部门进行配送和结算。

其次,新的格局下,国内电视购物频道的经营模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以河南欢腾购物

为代表的电视台相关产业开发模式,由电视台引进资金和物流、金流合作伙伴,自己拍

摄节目,在自己的频道播出。一是以重庆LG家庭购物为代表的专业电视直销公司模式,由韩国LG专业电视直销公司为主体,公司组织货源并制作成电视节目,花钱租用电视台 的频道和时段进行播出,并委托第三方配送和结算机构进行物流配送和资金结算。再就

是以湖南快乐购物联合4家城市台为代表的电视联合体,以中心城市电视台为核心,以产

品为纽带,组建全国性信息服务中心,并成立配售中心,用强大的营销网络使产品经营

迅速上规模、上水平。

电视购物属于现代零售业中的一种类型,是取消商店实体,把商店搬到电视虚拟空间中 的一种零售终端。在发展成熟的市场中,电视零售的销售额能占到整个零售市场的5%,而该业态目前在国内尚处于培育期,占整个零售市场的比例还不到0.3%,据2007年电视

购物展主办机构进行的独立调查发现,有63%买家和参展商预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

快,消费者对家庭电视购物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具备综合实力和创新理念的“本土化

”购物频道将会逐渐壮大。

(一)价格制胜

三、中国电视购物行业发展的出路

物美价廉是企业给消费者永远最好的购买理由,所以商家控制成本使消费者能以与出厂价相近的最低价格购买到商品才是赢得市场的最

佳法宝。这也才是体现了电视直销的特色。体现无店铺经营的优势。[FS:PAGE]应该说由

于电视直销没有中间商、没有商店销售等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流通环节,节约了流

通费用,所以它的零售价至少不应高于一般零售商品的价格,所以价格让步促进消费购

买力。只有从价格上让老百姓真真正正的得到实惠,大众才会被吸引,才会真正的有理

由去尝试这种不同与一般的购物形式,才会成为电视购物频道的忠实观众和长久的消费

者!这也是电视购物最为重要的一个闪光点!

(二)诚信赚长远

在价格低廉的同时,成信则更是显的由为重要,实现诺言,遵守诚信,有时有可能

失去短期的利益,但同时也会让你得到金钱所得不到的东西——这就是行业形象。而行

业公众形象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建立在行业诚信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

基础之上。解铃还需系铃人。行业兴衰取决于行业经营者自身的自律与否。自律方能自

清!当绝大多数电视购物经营者面对市场混乱的电视购物行业束手无策的时候,为数不

多的明智电视购物行业人士会站在电视购物行业之外(如大市场营销)来看电视购物,将以全新的经营姿态和全新的营销理念来操作电视购物。真正把电视购物行业市场的脉

络理清理顺,把电视购物当作事业来做,将逐步完善正规稳定的电视购物行业市场形态,而不再是如昙花似烟火一样的投机取巧。

(三)完善销售渠道

电视购物如果还仅仅局限在电话订购上,路会越走越窄。虽然电视购物是一种很好 的销售方式,在很多国家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它在整个营销体系中扮演的应该是“

先遣队”的角色。实践证明通过电视购物销售出去的产品大概在20%左右,最高也不会

超过30%。选择高质量的电视购物频道进行前期宣传和销售,同时采用多店铺战略,进

军大卖场、百货商店、专卖店等,以增加销售量,是扩大电视购物生存空间和提高销量

最佳途径,并且对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其实营

销很简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所谓的简单,是指把整个营销过程的程序分解出来,让最专业最合适的人分别分工去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我所说的多元化系统营销是指电

视购物产业的产品多元化、渠道多元化、信息传播形式多元化。立体整合营销是电视购

物行业的最佳选择,也就是说电视购物行业将不再是简单的购买时间段,打广告订产品,而是结合所谓传统渠道的多种营销手段来营造一个崭新平台。

(四)大盘出手

多次提及电视购物是“小投入没回报,大投入大回报”的资本游戏。电视购物期待

雄厚资本介入,必须有战略性的经营思路。游击战已经不是电视购物行业的趋势,如果

小打小闹和盲目投机只会导致行业的混乱和加剧自身死亡的速度。具备综合实力和创新

理念的“本土化”购物频道将会逐渐壮大。对于那些小的电视购物公司来说起步就意味

着“落后”了,没有了当初的市场环境、没有优惠的媒体价格、没有系统的人才、更没

有较为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可以说,根据目前的现状来看,未来的电视购物行业必

将在前进中大浪淘沙,弱肉强食,强者更强!

(五)专业无敌

电视购物在中国已经将近十年发展历程,呼唤更专业的电视购物集团的出现,也呼

唤更专业的电视购物人才出现。核心人才主要为产品研发与管理、品牌策划管理、专业 媒介购买与投放、呼叫中心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把握电视购物发展契机,借助电视强大品牌,引进外来资本和先进管理方法,实施“品质至上,服务领先、规

模经营”的发展战略,把握市场,选好商品,做好节目,坚守六大服务承诺(1、24小时

热情周到电话服务;

2、分期免息;

3、凭支付记录省内邮寄七天到货,二级宅配48小时

到货;

4、全年无休;

5、一年保固;

6、免费退换货物),健全五合一立体行销网络,电

视购物频道应大有可为。

四、总

以上是我对中国“本土化”电视购物行业较为肤浅的一些领悟。近些时间,电视购物的

骂声不断,甚至有一些人呼吁国家出台文件“封杀”整个行业,其实纵观中国整个电视

购物行业的发展史,我们发现电视购物这一新兴的模式来到中国毕竟才短短的十多年光

景,在这十多年中,他获得了迅速的成长并走进了很多普通人的生活,作为国际上流行 的购物模式来说他今天的位置已经不可替代,同时它的发展也和我们国内一样经历过风

风雨雨,但现今一样发展的很好。目前,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对电视购物 的接受程度、认知程度,到包括物流、金融在内的整个运营市场的健全完善和经营商的

成熟、信誉度来看,国内电视购物都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时机。他的很多优势是传统

行业所不能替代的,对于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还应可喜的看到有一些电视购物

企业正在寻求新的变革去努力的适应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他们在不断的改进着自己的

方方面面,打造属于自己的“本土化”电视购物风格,提升产品品质、售后服务、产品

价值等等,我倒认为国家相关的部门和广大的消费者应该去深入的了解她、把握她、支

持她,让这一新兴的行业在这片国土上健康有序的发展、壮大!

2.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二

1 购物中心的类型

购物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从选址和规模来看, 购物中心可分为邻里型、社区型、区域型、超区域型四种类型。按业态特色分类, 购物中心可分为能量中心、奥特莱斯、生活方式中心、主题/娱乐中心。从消费定位来看, 购物中心可分为高端奢侈型购物中心、时尚型购物中心和大众生活型购物中心。从选址、商圈与目标顾客、规模、商品 (经营) 结构、商品售卖方式、服务功能、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综合来看, 购物中心可分为社区购物中心、市区购物中心和城郊购物中心。社区购物中心、市区购物中心和城郊购物中心的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

2 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特征

近年来, 中国购物中心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2.1 规模不断扩大, 呈迅速发展态势

购物中心1920年起源于美国, 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欧美, 1990年引入我国。24年来, 购物中心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我国购物中心数量2004年877家, 2011年2812家, 2012年3100家, 2014年3500家, 2015年有望超过4000家。2014~2016年间, 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高的20个城市中, 中国城市占13席, 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面积分别高达330万平米、320万平米和260万平米, 位列全球三甲。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 到2025年, 中国大陆还会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 届时大陆购物中心将超过1万家。我国购物中心累计建筑面积, 2011年1.77亿平方米, 2012年2亿平方米, 2013年2.5亿平方米。从区域分布来看, 中国的购物中心在一线城市已呈现扎堆现象 (图1) , 在二线重点省会城市逐渐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并出现向三线城市扩张的态势 (图2) 。

2.2 行业集中度低, 发展处于引入期

《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报告2012-2013》将中国的零售业态做了完整的生命周期分析后认为, 与中国的百货业相比。中国的购物中心处于引入期。衡量一个国家购物中心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指标是行业集中度。据统计, 我国购物中心的行业集中度CR4为6.6%, 也就是说居于前四位开发商占6.6%, 即使商业较发达的上海, 购物中心的CR4也仅为31%。进一步统计分析, 我国购物中心的CR10为10.8%, 这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 差距很大, 购物中心成熟的国家, CR10一般在50%以上, 美国的奥特莱斯行业集中度高达70%。以上数据表明, 我国的购物中心的开发仍然处于诸侯割据的局面, 主流品牌购物中心尚在形成之中, 整个行业的发展处于引入期, 也预示着区域性的、有实力的本地开发商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依然很大。

2.3 社区型比重大, 城郊型增长快

据中购联数据, 近年来, 我国购物中心类型分布比例是邻里型16.6%、社区型48.9%、区域型21.2%、超区域型13.3%, 社区型购物中心比重明显较大, 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发达国家购物中心的发展是从农村小城镇开始的, 然后复制到城市, 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而我国购物中心发展刚好相反, 率先在大城市发展, 然后向城郊结合部和农村渗透。近年来, 我国一、二线城市中心商圈几近饱和, 竞争趋于白热化, 由于地价的高昂, 中心城区难于找到适合大型购物中心的地块, 而与市中心相比, 城郊购物中心在选址、面积、购物和停车空间上都拥有明显优势。当前, 随着大城市地铁的发展、城市快速道的修建和农村城镇化步划的加快, 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纷纷布点城郊结合部, 城郊型购物中心发展十分迅速。

2.4 海外投资踊跃, 知名品牌纷纷落户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于全球第二位, 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 据国外购物中心发展经验, 当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上时, 购物中心将进入快速的发展阶段, 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越这一数值, 因此, 国外著名地产服务公司发布的《全球新兴市场调查》显示, 80%的国际零售商偏好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国家购物中心的地产模式。

近年来, 海外资本热衷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地产项目, 纷纷投入重金进行布局, 其中日本、韩国及菲律宾等国家 (地区) 投资商显得尤为活跃。在天津, 菲律宾SM集团在空港经济区投资30亿元兴建全球单体最大的购物中心——“滨海第一城”已于2014年10月落成, 日本永旺梦乐城株式会社预计到2016年将在天津开设5家购物中心。在武汉, 2012年9月28日, 世界500强、新加坡嘉德置地子公司凯德商用投资建设的位于武胜路商圈西南角上的首家购物中心凯德广场进行了隆重开业, 凯德商用还于2012年8月签约入驻武昌1818中心, 准备投资16亿元打造大型购物中心;2012年5月, 台湾丹尼斯百货与武汉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约, 将投资50亿元兴建商业综合体;2012年8月底, 日本永旺集团与武汉有关部门签约投资30亿元在常青、沌口、后湖片区建造三座购物中心;2012年9月初, 韩国乐天集团来汉考察, 准备投资100亿元在武汉兴建集购物中心、主题公园、高级公寓、电影院、写字楼为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据初步计算, 2012年在武汉签约、兴建购物中心的外商投资规模高达200亿人民币。因海外投资活跃, 2014年武汉购物中心开发总面积98万平方米。

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 目前我国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 约占总人口的13%。他们当中1000万~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中国高端收入者的持续增加, 引来国际知名品牌纷纷落户我国, 他们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进入我国的各类购物中心。例如深圳的大型购物中心益田假日广场, 在目前近200个品牌中, 80%以上为国际品牌, 如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 意大利著名的顶级品牌Armani Collezion, 英国皇室御用品牌Burberry、Cartier。目前, 天津友谊商厦、海信广场、伊势丹等5家高端购物中心的世界一线品牌占有率也已达80%。

2.5 购物中心去百货化与百货业购物中心化并存

近年来, 北京中粮朝阳大悦城购物中心和主力店永旺百货解约, 上海港汇广场清退港汇新翼百货, 上海中山公园龙之梦购物中心清退龙之梦百货, 广州中华广场清退其主力百货店中华百货。这一系列案例均佐证了购物中心与百货渐行渐远, 购物中心似乎出现了去百货化的苗头和趋势。究其原因, 一是百货业受到网商和快时尚品牌的冲击, 其影响力和集客力受到影响;二是购物中心的百货主力店系二房东, 进行二次招商, 缺乏对商品的研发和对时尚流行产品的采购买手, 经营的商品同质化严重, 而且一些百货店经营的品牌会与购物中心内的其他店铺重叠;三是主力百货店面积大、租金低, 随着购物中心运营的日益成熟, 购物中心经营者发现主力百货店并未给他们带来多少客流量, 而餐饮娱乐业态却成为购物中心吸引客流的重要业态, 购物中心占用面积与租金、客流贡献相比严重失衡, 因此购物中心在中后期进行业态优化调整时, 百货店便首当其冲, 成为“分手”的对象。购物中心通过专卖店和集合店, 以及品牌组合的方式, 来缓解百货店退出后造成的影响。

与购物中心去百货化相反的是百货业出现了购物中心化。为了挽救传统百货销售额下滑的秃势, 百货店纷纷引进餐饮、休闲、娱乐项目, 满足消费者体验式消费的需要。上海新世界百货引进世嘉大型电玩城和杜莎夫人腊像馆, 北京的蓝岛大厦在百货商场中引进电影院, 王府井百货引进餐饮、电影院、电玩城等业种, 百货业正在转型中进行着购物中心化。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新生代的百货与购物中心, 二者界限实际越来越模糊, 购物中心与百货店融合态势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宋文波, 戴东辉.关于购物中心发展与未来的初探[J].建筑与文化, 2012 (9) .

[2]周立群, 陈坚.天津大型购物中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城市, 2012 (12) .

[3]张伟.我国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思路探讨[J].经济视角 (上) , 2012 (5) .

[4]罗贵希.中国购物中心新趋势[J].全国商情, 2012 (19) .

[5]杨慧.购物中心扩张进行时[J].全国商情, 2012 (21) .

[6]熊杰.购物中心去百货化将成趋势[N].国际商报, 2012-7-26.

3.中国电视发展时间线 篇三

从零起步·1980年以前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视机诞生。这台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

1978年,国家批准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该生产线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产。

雨后春笋·1982?1985年

彩电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获得迅速增长,并向规模化发展,几年间全国共引进大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各地电视机制造企业纷纷涌现,一批国产名牌如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开始被消费者熟知。

成长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日货风行·1986?1992年

日本彩電业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高速发展,到80年代后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的彩电生产线大多从日本引进。在这一轮抢滩战中,外资品牌拿下了近八成的市场占有率,其中松下、东芝、日立等日本品牌占据优势地位。

国货自强·1993?1998年

1989年8月,长虹彩电在全国范围内降价,发起了彩电史上第一次价格战。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已有彩电企业98家,国产品牌彩电年产量3500万台。通过一轮轮价格战清理市场,长虹、康佳、TCL等企业迅速发展为中国彩电市场的骨干企业和主导品牌。

成熟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

升级换代·1999?2001年

当国内彩电低端市场基本上被国产彩电占据之后,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家电企业开始转向技术升级产品,增加在华投资的同时加快本土化步伐,以革新产品谋求领导高端市场。

全面竞争·2002?现在

从2002年开始,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企业分别发起背投普及、等离子普及、纯平降价普及,以及3D、4K高清电视等一系列“风暴”,在高端彩电市场上发起新的价格战。而今,智能电视领域因互联网企业的介入而备受关注,但从长期来看,传统家电企业仍是市场的主体。电视在硬件升级上的探索仍将继续。

4.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四

CCTV.com 2008年04月16日 10:30 来源:CCTV.com

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 杨 涛

数 字化给付费电视的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便利,而付费电视则成为推动数字化、改变广电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促进广电产业化的有效途径。鉴于中国广电市场化程度 低以及开路电视在广电经济中占有的绝对地位,中国付费电视的发展环境存在巨大压力,而付费电视内容环境也面临诸多考验。

一、政策环境

归纳国家广电总局对于电视媒介产业的资金准入和内容制作方面的一般性政策法规以及针对付费电视管理的相关法规,付费电视内容的政策环境主要表现为:

1.促进频道规模

虽然国家广电总局把付费电视当作数字电视的一项业务,但在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经营思路中,付费电视被当作主要的推动力。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指出,“要以有线数 字电视为突破口开播若干套付费电视节目,大力开发网上视音频及增值业务,初步建立我国付费电视新模式”。而对付费电视频道的审批和开播,广电总局也一直持 积极态度。

2.放松资金准入

2003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对付费频道的开办、播出等作了全面规范。一年后,广电总局又出台了新法规,允许成立中外合营企业。2005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办公厅转发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广电领域的资本准入门槛。2008年1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明确提出“积极支持数字电视相关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幅新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对数字电视产业的投入”。

3.严把内容关

国家广电总局对付费电视频道的内容准入政策,几乎与开路频道没有差别。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载有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节目内容,这是政策对节目限制的雷区。在对境外节目引进的比例上,付费和开路频道仅有5%的差距,显然无法体现付费电视节目政策的“特殊性”。另外,广电总局还明确规定:“付费频道不得播出除推销付费频道的广告之外的商业广告。”付费电视杜绝广告使付费电视开办机构失去了一条重要的盈利途径,使处于市场培养期的节目提供商在资金投入上更加捉襟见肘。

二、行业环境

中国电视发展的这几十年,广电系统内的节目制作机构是我国电视节目制作业的主体,部门垄断的局限性使整个产业不可避免地遗存了计划体制的痕迹,严格的准入制度限制了竞争对手的增加,其行业环境的主要特点是:

1.长期制播合一,内容生产量严重不足; 2.社会化生产刚刚起步,内容市场发育不良; 3.外资开始介入,竞争气候尚未形成;

三、竞争环境 1.免费电视,强势竞争(1)免费频道众多。(2)频道专业化日趋成熟。(3)各显神通,节目异彩纷呈。2.新媒体的挑战

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包括移动电视和IPTV等,但目前业界认为最强劲的对手是IPTV。IP网络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都能够提供数字电视频道、数字广播以及因特网接入、视频点播等业务;从客户群定位上,双方在业务开展初期都主要针对有中等以上经济收入、接受新事物比较快、追求时尚的用户。

3.境外频道非法落地

境外频道的非法落地直接影响了付费电视的推广,已经安装接收装置的人购买付费电视的兴趣也相应下降,他们成为付费电视用户的可能性也将比普通的开路电视观众进一步降低。

4.盗版音像制品泛滥 盗版碟的普遍存在也是影响付费电视内容建设的重要原因。部分本来可能成为付费电视用户的观众,因为盗版碟满足了自己对电视内容的消费要求而失去了对付费电视的订阅兴趣。

四、用户环境

1.受众习惯“免费大餐”

由于中国媒体意识形态的属性,长期以来中国的电视观众一直享受着“免费大餐”的国民待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模拟电视广告经营模式使观众养成了免费收视的习惯。

2.开路电视收视日趋饱和

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等的冲击下,传统模拟电视的收视率呈滑坡状态,电视收视日趋饱和。

5.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五

从1996年开始,互联网渐渐的在中国国内普及。经过15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主流消费方式之一。当前,网上购物的服务模式主要有两种:C2C平台,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网络购物,是个体商户对消费者的模式;B2C平台,即商家与个人之间的网络购物,是企业对消费者的模式。

近年来,网络购物依靠其产品量大、价格低廉、无时间和地域限制等鲜明特点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

1.1 网络购物用户数迅速增多

图1.107-10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数量变化图(单位:亿人)

截至2010年12月,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61亿,较09年增长48.6%,占当年网络用户数的35.1%,比09年上浮了7个百分点。

1.2 网上交易额迅速增加

图1.205-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额(单位:亿元人民币)

2008年,网络购物交易额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突破1%,2009年突破2%。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全年交易额达到了4980亿元人民币,比09年翻了一倍。

1.3 网购各项体系逐渐趋于完善

经过前几年当当、卓越、淘宝等一批网站的培育,很多人都有了网上购物的体验,整个网络购物环境中的交易可信度、物流配送和支付等方面的瓶颈也正被逐步打破。

1)认证体系和反馈机制不断完善,节约了交易双方评估对方可信度的时间,也降低了交易中的风险。

2)网络购物的物流配送问题就在持续地改进。目前除了EMS、中国邮政,在网络上还崛起了一批服务和价格都很有优势的民营企业,如申通、宅急送、顺丰、天天等。物流网络覆盖范围加大,服务质量和速度也不断提升。

3)网上支付手段取得了重大突破。目前国内在线支付企业主要由三大类组成,一是由五大商业银行提供的网关支付服务,比如银联,金融背景与业务熟悉是这类支付平台的最大优势;第二类是依托大型B2C、C2C网站的支付工具,比如支付宝就属于这种非独立性的寄生形式;第三类是以快钱网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的特点。网络购物的促进和制约因素

2.1 网络购物的促进因素

网购在我国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得益于其自身以及外界环境中诸多的促进因素。

1)网络购物相比于传统购物方式有显著优势

a)网络购物在时间、地域以及商品选择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b)网络购物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一方面以电子流代替了实物流,可以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网购用户只需要登录相关网站,就可以随时随地享受购物的乐趣。省时省力省钱又便当等特点,使网购越来越火爆。

c)网络购物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使企业可以以相近的成本进入全球电子化市场,使得中小企业有可能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信息资源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贸易机会,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d)网络购物减少了商品流通过程的中间环节,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直接交易成为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

e)互动性:通过互联网,商家之间可以直接交流、谈判、签合同,消费者也可以把自己的反馈建议反映到企业或商家的网站,而企业或者商家则要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及时调整产品种类及服务品质,做到良性互动。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传统企业加速进军网络零售市场,带动了网货市场的繁荣和服务水平升级;伴随着团购等新型业态迅速兴起,网上商品的价格优势深入人心,也开辟了餐饮、健身等服务型商品的网销渠道;经营了近十年的B2C企业也在2010年迎来了首轮上市,电商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网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凸显,有力地推动了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

2)网民规模迅速扩大

图2.103-10年我国网民规模(单位:亿人)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经历了从2003年到2007年的缓慢增长后,中国网民规模呈现持续快速发展趋势。截至2010年12月底,网民数量比5年前增长了近4倍。庞大的网民基数,形成了巨大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

3)消费者观念的改变。消费者对网上购物的态度由陌生、排斥和怀疑逐渐转为好奇、熟悉、信任和喜爱。

4)物流、支付等配套服务更加完善。

5)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政策利好是推动网购市场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2010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规范文件,对网络购物的扶植和促进力度明显加大。例如,针对网络商品交易服务管理,就在去年的4月2日,工商总局则已确立三条原则确保网购健康发展。首先确立网店管理的任务是维护其良性发展;二是将着手建立网络交易诚信体系;三是将加大网络交易维权力度。征求意见的出台不但在保证消费者利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使网络购物的服务质量水平也得到提高。

6)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随着价格的降低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电脑和网络逐渐普及,网络购物更加容易实现。

2.2 网络购物的制约因素

客观来看,我国的网络购物环境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火热发展的同时,网络购物中的种种问题也随之而来。

1)网络购物的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大部分消费者觉得网络购物亟待改善的最重要的就是商品质量问题。现在不管是淘宝,还是拍拍,都充斥着大量的山

寨产品、劣质产品,对消费者造成了一些心理上影响,因此很多人对网购望而却步,网购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商家缺乏诚信。各大购物网站均存在商家采用不实描述,虚假广告等误导消费者,从而导致一些网购网站、商户的信誉度下降。

3)配送能力严重不足。我国国内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全国性的货物配送企业,配送销售组织没有形成一套高效、完备的配送管理系统。网上消费者经常遇到交货延迟的现象,而且物流费用很高,占到了购物的很大比例,这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人们的购物热情。

另外,物流公司的员工态度以及保证商品完整性等方面的工作也需要提高和改善。

4)网络自身有局限性。在网络中,只能依靠网站的制作和网页设计师对网页把握来寻找更加好的模式,向消费者展示商品,无法做到随机应变。

5)交易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网络购物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网络购物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Internet的迅速流行,网络购物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被公认为是未来IT业最有潜力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网络购物普及的瓶颈之一。

6)电子合同的法律问题。在网络购物中,传统商务交易中所采取的书面合同已经不适用了。一方面,电子合同存在容易编造、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尚未对电子合同的数字化印章和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行规范。趋势分析

1)网购市场前景诱人。中国网民的购物潜力仍未被完全释放,目前中国网民中,大约4个人中有1个人是购物用户,而在欧美和韩国等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网民中网络购物比例已经超过2/3。各大网络购物网站致力于打造更加简单易行的购物平台,网购购物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会上网就可以学会网络购物。中国的网络购物市场必将越做越大。

2)网民的网络购物需求不断升级。消费者已经从过去在网上购买一些稀缺的、便宜的产品发展到了网购日常用品和大众化产品。淘宝网的数据显示,服装

已成为网购市场交易额前3名的行业。

3)网购平台出现差异化趋势,购物市场细分趋势明显。图书类、母婴类、数码通讯类、化妆品类、服装类等各专业产品类网站大量增加,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加快了行业洗牌,产品和服务质量不佳的网站会被淘汰的同时,各种细分类网站都有做大的潜力。

4)服务已经逐渐取代价格成为网购者的第一诉求。随着网络购物的规模化、透明化以及消费者购物观念的不断转变,服务将成为网购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消费者在进行网络购物时更加关注产品质量和服务,对价格的敏感度已经低于对服务的敏感度。在竞争激烈的网购市场中,只有不断优化网络购物的服务质量,才能激发网络购物这个庞大市场的潜力。

5)网络监督机制不断完善。愈来愈多的消费者理性购物促使了诚信成为考验网络购物网站屹立持久与否的验金石。为使消费者放心购物,市场和司法部门都可能会推出各种网络监督机制。

6.中国电视购物发展 篇六

2011年07月22日来源:人民网

【摘要】 2010年在三网融合正式推进的整体框架下,我国的数字电视与IPTV齐头并进,呈现出良好的竞合态势。数字电视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推动下,整体进入后整转时代,互动业务和高清电视成为其发展的核心;IPTV则由于“双向准入”政策的批准迎来了良好的契机,在业务种类、用户体验、运营模式乃至ARPU值成长空间方面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网融合所促成的政策、资本、技术的扭合给数字电视和IPTV的未来发展带来较大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数字电视 IPTV 三网融合 双向准入

2010年中国数字电视与IPTV在三网融合正式推进的整体框架下,呈现出蓬勃的竞合态势。一方面,数字电视与IPTV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在用户数量、网络改造、市场占有率方面均有新的表现;另一方面,数字电视与IPTV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尤其是随着三网融合试点方案及试点城市(地区)的正式出台,二者将在内容、服务、渠道方面面临更为直接的碰撞。而这种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敦促更为优化的全方位数字服务时代的到来。

这一年,宏观政策的确定与推行为数字电视与IPTV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数字电视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推动下,整体进入后整转时代,互动业务和高清电视成为其发展的核心;IPTV则由于“双向准入”政策的批准迎来了最好的契机,在业务种类、用户体验、运营模式乃至ARPU值成长空间方面体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说,三网融合所促成的政策、资本、技术的扭合给数字电视和IPTV的未来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想象空间。一、三网融合推动数字电视和IPTV前行

三网融合在中国经历了近十年的孕育期,终于在2010年尘埃落定。融合方案前后的反复修改,2010年上半年的突然加速,折射出产业环境的快速成熟和紧迫需求。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国发2010 5号)。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探索形成保障三网融合规范有序开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基本形成适度竞争的网络产业格局,基本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职责清晰、协调顺畅、决策科学、管理高效的新型监管体系。2010年6月6日,三网融合试点方案通过;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公布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北京、大连、哈尔滨、上海等十二个城市获选„„中国三网融合开始加速前进。

三网融合本质上是一场源自技术的革命,同时又涉及到体制改革、文化振兴、经济结构等多个层面的改革与调整。三网融合对于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三网融合与数字电视和IPTV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在政策扶持、技术提升、服务拓展还是资源调取各方面将给予二者有力的保障,其对于数字电视和IPTV的推动、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加快基础网络改造

基础网络既是三网融合的技术起点,也是数字电视和IPTV开展服务的物质前提。三网融合的推进将强有力的带动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同时也会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扩大农村地区宽带覆盖范围等。尤其是三网融合的进程会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在推进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方面使数字电视和IPTV双双受益。

三网融合是三网趋向和谐发展的过程,其长远前景是广电网和电信网互通互联,业务应用上互相渗透和交叉,最终将是行业监管政策和监管架构上的融合。1999年,国务院82号文出台,明确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播电视业务,广播电视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如今,三网融合的双向准入政策以国家意志的方式打破了广电与电信之间存在多年的政策壁垒。这条红线的擦除意味着广电与电信之间将展开当面的竞争,数字电视与IPTV的业务可以互相进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这将有力促进业务类型创新和内容产业创新。格兰研究《中国三网融合报告》认为,从长远来看,三网融合方案的实施将对有线网络业务运营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有线电视行业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同时竞争也将产生鲶鱼效益,促进广电网络积极改善自身体质、探索新业态的发展。

强化网络安全管理

随着用户数量极大的膨胀、信息量海量的增长,三网融合在带来网络价值增长的同时,内容安全带来的影响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三网融合的结果不仅是能够提供良好的话音业务、音视频业务和数据业务,同时还要给这些业务加上必要的安全保障。当前,数字电视与IPTV都已开展了互联网服务,包括浏览网页、使用电子邮箱、网上支付等功能也都转移到电视屏幕上进行,这就对网络信息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数字电视和IPTV在开展业务过程中都不能忽视和绕过的问题,因而,三网融合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视惠及二者,为其内容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加强政策协调与扶持

在我国,广电与电信部门之间的利益之争由来已久,三网融合从一定程度来说也是平衡内部利益、减少内耗的有效举措。在《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一稿、二稿)出台之前,广电总局与工信部各自制定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政策条文,仅在2010年,广电总局就颁布两个规范、一个通知,而工信部颁布两个意见。而从国家利益层面来讲,不能通过牺牲一方的利益成全另一方的利益,推动三网融合,“意味着国家把三大产业发展任务交给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调配资源就调配资源,需要必要调整就必要调整,核心是完成‘三大产业’发展任务”。所以,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表明国家希望协调广电与电信部门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政策上对双方都加以扶持,正视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做出妥善的利益协调,强调从大局出发,统一认识和观念,这对于数字电视产业和IPTV产业来讲,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和立场。

总体来说,三网融合的切实推动将会从技术支持到资源调用等各个方面对数字电视和IPTV产生有益的影响。而数字电视和IPTV所归属的两大部门也应具有高瞻远瞩的视野,抓住机遇,通过良性竞争加快改造步伐。

二、2010年数字电视与IPTV发展概况

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到2010年,中部地区县级城市、西部地区大部分县以上城市的有线电视基本完成向数字化过渡。根据《广播影视科技“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2010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无论如何,2010对于中国数字电视来说是特殊的节点之年。

中国的IPTV产业也是一年一个变化,2008年为拐点之年,2009年是图变之年,2010年随着政策层面的逐步放开,网络体制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格局正在酝酿一次全面的破局。没有了以往政策体制的打压,IPTV破局的关键是自我突破,加强内容与业务的全方位创新,充分挖掘自身的商业价值。

(一)数字电视发展概况

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总量达到8307.5万户,数字化率达到47.75%(有线电视用户基数为17398万户)。应该说,2010年数字电视用户量进入迅速扩张期。平均每季度都新增600余万户,为2002年有线数字化启动以来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见图1—1)。

格兰研究的调查数据还显示:目前,虽然我国80%以上的地级城市已开始启动有线数字化整体转换,但尚有56.23%的有线电视用户未进行整转,这些用户主要集中在县级市及少部分地级市。从全国情况看,2010年有线数字化的工作重点已开始逐渐从地级市向县级市转移。格兰研究预计,2010年至201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的用户规模将以5.6%的年平均增长率快速发展,201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总规模将超过2.3亿,新增用户主要来自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中挖掘出来的黑户及新建小区用户。另一家媒体机构——群邑预计2011年数字电视将超过1亿户大关,达到1.15亿。

在稳健增长的有线数字电视市场背后,2010年的数字电视呈现出布局清晰、路径明确的发展图景:

1.发展背景:“一省一网”的布局规划

2010年2月3日,在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发布会上,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马炬提出,在2010年年底前,我国的广电有线网络建设要实现“一省一网”。一省一网的提出主要针对之前我国的广电有线网络自下而上、自发建设的混乱局面,以及最多时有3000多家有线独立运营商和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市运营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的状况,目的在于实现网络的规模效益。根据这一发展规划,到2010年底,我国将基本形成一省一网的有线网络格局,建立全省统一运营的网络公司,实行省市垂直管理,鼓励有线网络跨区域合作,逐步形成统一运营的市场主体。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有广电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现状,尤其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将建立起较强的市场拓展主体,并依托数字电视的庞大用户基础和融合新政所给予的业务资源。

截止2010年7月底,全国已有19个省区市完成或大部分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工作,其中北京、天津、陕西、广西、海南、吉林、江苏、贵州等8个省区市全部完成省市县网络整合,各省“一张网”的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应该说,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广播电视的主要发展趋势。广电的网络整合为网络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在实现规模效益的同时,解决了各级网络发展长期存在的资金瓶颈问题。在这一发展规划下,数字电视业务会得到极大的推动与整合,数字电视的管理与经营也会统一到一个中心下,有利于实现垂直管理和统一调度。因为事实上,现在各地依然存在数字电视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有的数字电视提供的业务丰富多彩,有的城市的数字电视就有几十套或者上百套节目而已。在经营管理方面,也尚缺一个统一的标准和主体,“一省一网”的布局有助于推动在经营主体和管理体制上探讨合适的模式和方法,有助于促进业务、内容、资源的互联互通,明晰市场主体和主体职责,真正地整合成一张有线电视网,从而保证数字电视的有效管理和规范服务。

2.发展动力:搭上NGB快车

NGB是国家广电总局在通盘考虑广电未来的竞争格局和生存空间,坚持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服务理念和方式创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广播电视网的优势和现状提出的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计划。

2010年7月1日,广电总局科技司向各相关单位发出《广电总局科技司关于转发<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报告>的通知》,通知说,为发挥自主创新的牵引和支撑作用,全面推动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工作,促进三网融合。带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同时,NGB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NGB总体专家委员编制了《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自主创新战略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认为:广播电视网作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在业务内容、舆论公信度、用户群体、公共信息的经济传播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推进三网融合,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推动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有线宽带上网等三网融合相关业务的应用,促进文化产业、内容制造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就需要开发和建设符合宽带双向和全媒体业务的新一代广播电视有线传送网络。

可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NGB的建设实施对于数字电视的发展来说,相当于为其做好了基础宽带、双向改造的铺垫,同时在标准、业务、平台、互联互通上推动全国广电网络的统一,提升整体水平;从服务内容角度看,NGB的业务目标,就是要建立节目制作、播发、使用、收看等内容产业全流通环节的关联应用,在打通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及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提供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在提升互动价值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以幂次方函数增长的新电视商业业态。

所以,广电总局在2010年力发NGB,最为直接受益的就是有线电视的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随着用户从“看电视”到“用电视”的转变,以及对“用电视”需求的增加,NGB所能提供的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多媒体、互动游戏、互动娱乐、电视杂志等多种基于数字电视的功能业务将发挥更大的市场效应,其致力于打造数字音视频节目、高速数据接入、语音等“三网融合”的“一站式”服务和使电视机成为最基本、最便捷的信息终端,将极其有利于数字电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用户口碑。

3.发展核心:双向交互与高清电视

2010年将是广电数字电视双向交互、高清发展年。随着NGB在各地的实质推进,以及高清电视发展计划的实施,各地有线数字电视将进入后整转时代,以具备交互能力的高清机顶盒作为主流终端。依托广电有线网络的下行宽带优势,从而在同质化服务的同时在节目清晰度方面上进一步保持对电信IPTV的差异化体验优势。

双向交互首先意味着数字电视带宽和服务的技术升级,其次意味着围绕如何使用电视的包括远程医疗、终身教育、安全保障、娱乐休闲等增值业务的拓展。目前,数字电视基本实现了对于影视节目的点播、回看、个性定制等交互操作,不过这些功能还处在双向交互的第一个层面,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持续升级和服务拓展,将逐步构建起数字媒体内容的播发、传输、推介、关联、订购、分享、点评等平台,以实现系统外广电、通信、互联网与系统内电视台、电台、运营商之间各种业务及应用的融会贯通。而更为高级的层面是,数字电视还会将公共服务、医疗、教育、购物、家庭等系统整合为一体,扩展电视关联应用,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多样电视业态?D?D这一点将成为数字电视在今年和未来几年发展的重心。

2010年数字化推进的另一个亮点就是高清电视。高清已经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成为各传输通道维系用户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球已经有几十个国家开播了高清电视节目,其中大多数为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奥地利及一些欧洲国家,美国和日本是全球发展高清数字电视速度最快的两个国家,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HDTV市场,是亚太地区第一大HDTV市场。

8月10日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要求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和北京卫视、上海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在9月28日开始进行高、标清电视节目同步播出。这些高清频道全部由有线数字网络免费接入,免费收看,目的是快速启动和培育高清电视市场。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数字电视的高清时代正式来临。

高清电视是广电最大的发展优势,其最为直接的就是可以增加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业务内容,从而有利于推动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9月2日,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通知说,自2011年起,各影视制作机构完成的电视剧须有50%以上为高清拍摄制作,要不断提高外购节目中高清节目尤其是高清影视剧的比例,在引进境外影视剧时应优先考虑高清版本,切实加强高清频道入网传输,切实做好高清频道接入和用户服务工作。如今,随着第二批的各地方电视台加入推广高清频道的行列,全国已有一半的电视台实现播放高清电视,这将把高清电视推向规模化,对高清电视的需求也会带来规模化的效益,最终增强电视台的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2010年来,3D高清成为电视服务的又一亮点。不约而同,美国DirecTV和欧洲B SKY B为进一步吸引和留住用户,都在2010年上半年向用户推出3D高清电视服务,由于3D高清电视内容的制作才刚刚开始萌芽,3D电视机价格昂贵,3D高清电视服务飞入平常百姓家仍需时日。我们将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

综上,2010年作为数字电视的拐点之年,我们看到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广电总局实质性的努力和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一省一网”的宏观目标,NGB的大力驱动,以及双向交互业务和高清的切入点,促进了数字电视在一张统一标准、服务规范、管理统一的网下,提供更为优质和多元的服务内容。

(二)IPTV发展概况

IPTV 流媒体网统计,2009年底大陆地区IPTV用户数已达470万,包括中电信362万,中联通50万,杭州华数56万;2010年,如遵循正常市场规律运作,我国IPTV用户数有望达到900万。

截止2010年10月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开展了互联网协议电视(IPTV)和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入的商业应用,IPTV用户已超过500万。

2010年对于IPTV的发展来说,最大的不同在于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及由宏观政策变动引起的内容合作模式、终端呈现、用户体验的变化。

1.政策困境大大缓解

IPTV在国内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政策的困扰。从2005年至2010年,IPTV被叫停达到15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10年4月12日广电总局下发的《对电信企业擅自开展IP电视业务进行查处的通知》(也称41号文)。根据41号文件所述:“一些地方的电信企业未经广电总局批准擅自开展IP电视业务,严重危害了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影响了国务院关于三网融合工作的战略部署和广播电视事业的正常建设,因此,要求各地方广电对辖区你电信企业的IPTV业务进行检查,于4月16日前将检查情况上报总局。并在4月21日前提交对于未经广电总局批准而开展的IPTV业务查处情况。”

根据《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许可证》规定,拥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IPTV业务的牌照运营商,如需在具体的地域开展业务,还需要再次申请并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的审批后,才能正式落定,进行商用,这种现状也成为IPTV的“二次落地”。

这种产业现状的形成是由于中国长期依赖形成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的部门利益分歧所导致的。由于目前IPTV在局部地区已渐成规模,这种动辄行政方式的查处和规制,极有可能造成扰民举动,引发百姓反感。从大局来看,这种行为也是三网融合进程中极不和谐的一个音符。2010年4月初,广电总局和工信部共同向国务院提交《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方案》第第一稿、第二稿,接连被国务院驳回,由于两部委的观点分歧严重,尤其是关于试点业务的界定范围,各存利益驱使,直接影响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直到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在随后印发的《关于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电信企业负责制定在当地开展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音视频节目服务等广电业务的实施方案;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负责制定在当地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互联网接入、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和国内IP电话业务的实施方案”。

至此,电信与广电的“双向准入”才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明确了互相进入的范围和解决了发牌照的问题。IPTV实质上获得了强所未有的政策扶持,随着执行程度的深入,IPTV也将迎来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2.内容资源更为丰富

根据三网融合精神,在全国融合试点地区,将形成“当地电视台+牌照运营商+电信”的IPTV模式。可以说,IPTV牌照准入式运营是中国国庆下IPTV市场的一大特色。在国内现有的IPTV牌照运营商中,上海文广百视通无疑是起步较早和具有领先地位的一个。目前,百视通已和全国15个省的电信运营商开展着业务合作,现有用户已超300万,成为全球IPTV用户最多的运营商之一,被国际媒体评价为全球最著名的IPTV产业品牌之一。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也为IPTV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此次世博会将首次采用“电视、电脑、手机三屏融合”的方式进行传播,世博会相关视听内容将同时在IPTV、互联网、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等多个媒体平台上播出。百视通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合作媒体,更是借机加速扩大市场规模。

在其标杆和示范作用带动下,目前,国际广播电台正在加速其融资过程;央视国际依托IPTV云南模式,开始四处圈地;南方传媒则在进行内部调整后,也开始了重新定位;华数则加快了和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步伐;而地方电视台,则试图借助此次三网融合的双向试点新政,和地方电信及牌照运营商共同开展IPTV业务。这将出现多家牌照运营商及地方广电作为CP共存合作的局面。也就是说,上海电信与文广百视通这一合作的成功范本,将会被更大范围的复制到国内其它地区。

与此同时,视频网站规范化和渐入佳境的发展,以及传统广电媒体走向互联网打造新媒体的动态,都给IPTV的内容带来了充实的可能。只要摸索出一种合理的合作方式,通过借助电信运营商的渠道,这些丰富的互联网视频内容就能转变为IPTV丰富的内容资源。

在2010年,在内容领域将不再是百视通一枝独秀。随着国际台、央视、(试点地区)地方广电的进入,以及与有实力的视频网站展开合作,牌照运营商间也将展开激烈的运营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IPTV内容来源的趋多元化,这不仅有助于改善IPTV在现有监管体制下的困境,而且可以提升电信运营商的发展信心。整个产业走向也将更加良性,更具生命力。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运营商和IPTV设备供应商除了致力于提升网络能力,也非常注重提升业务质量和用户体验。如中兴通讯在2010年除了与已经建成IPTV平台的省份开展大规模组网技术的交流,进行IPTV新业务巡演以外,还积极采用中兴平台的省份落实系统扩容和用户体验的改进,关注最终客户的使用方式、操作简易度、响应速度及互动性,保证然界面友好和画面清晰,从而提升IPTV服务质量。据悉,中兴通讯提供的前向纠错技术已经能够保障直播业务在网络丢包的情况下依然能正常播放。

从微观的层面来看,IPTV的一些操作设计更加以人为本。比如以深圳电信IPTV业务为例,其具有节目收藏、书签的功能,当用户中途退出一个节目时可以选择记录书签,下次就能从中途继续收看,非常方便。此外,IPTV还对节目进行了分类,将所有点播视频内容按照不同的种类组织在一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类别。对于用户普遍困扰的广告问题,在IPTV所提供的影视剧点播服务上,目前尚未有任何广告,足以让用户保持观看心情舒畅。百视通的IPTV根据用户观看某个节目的时长分析用户偏好,并根据用户对节目的评分,列出一个每日、每周、每月热门节目排行榜。这些细微的设计暗合了当前媒体语境下受众至上的理念,很有可能对IPTV的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其次,IPTV增值业务的开发也带给用户“用电视”的全新体验。如在河南农村,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民都已经愿意为IPTV平台上的农业生产信息付费,如科学养猪、科学种菜等;上海百视通通过IPTV平台新推出理财业务、电视杂志、卡拉OK,还有教育、健康、信息以及今年上半年推的业务模式社区。目前整个卡拉OK的流量在上海IPTV所有增值业务里排第二,游戏业务排第一。而电视社区业务则致力于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通过社区会员的聚拢形成一定的商业价值。

最后,终端实现上的多样化选择也满足了用户的不同体验——中国电信于11月10日正式宣布推出三屏互动全新业务产品——“翼视通”,该业务能实现在手机、PC、电视、魔屏等多种具备通信功能的终端上内容互通,这将打破运营商手机视频内容来源受限制的局面,从而实现了手机与IPTV内容互通。

综上,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IPTV在2010年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但稳步推进。政策的放开让IPTV运营商吃下定心丸,其不断丰富的内容类型与改进的用户使用体验不仅增加了用户黏度,通过口碑传播形成良好的市场形象,更重要的是还切实拉动了ARPU值的增长。

三、数字电视与IPTV的未来展望

随着有线数字电视、IPTV、地面数字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等推动我国广播电视进入一个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期。有线产业在面对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将面对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数字电视与IPTV作为当前最为活跃的媒体形态,其发展与变化牵动整个行业利益链。并且这二者之间就存在非常激烈的竞争。客观来讲,数字电视与IPTV各有优劣:数字电视信号稳定,清晰度较高;缺点是价格高,互动功能少。而IPTV互动性较强,可点播的内容丰富,增值业务形态较多,相对数字电视收费性价比高,缺点是宽带有时不稳定,图像清晰度略逊于数字电视。

三网融合营造了一个良好外部环境,但数字电视与IPTV又各自面临不一而足的内部障碍。比如对数字电视而言,一个是盈利模式单一问题,一个是高清业务发展不足问题。虽然高清、互动用户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有线网络收入主要依赖于基本收视费的格局仍没有发生改变。在各项增值业务中,付费频道、点播及宽带业务的发展速度均较为缓慢。根据格兰研究的监测,目前我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近4000万户,占总用户量的22.99%,其中网络渗透用户约占5.575%,但已开展双向互动业务的用户比例较低,约占1.38%;高清业务作为数字电视未来几年的亮点,随着多套高清频道的开通,高清市场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高清用户规模快速扩大,但是实际体验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信号质量和信号强度都不尽如人意,与用户需求有段差距。而且,高清的发展要靠内容拉动,也要靠相关行业的配合,除了抓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还要加快制定高清电视标准,包括接口标准、终端标准、音频标准、版权保护等等标准,并且通过发展高清来推动高清电视终端的推广和普及。

对于IPTV而言,虽然增长幅度大,但用户基数小,仍需要灵活的市场策略完成用户的规模化进程。作为未来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代表,IPTV绝非只是将电视节目转移到电脑上或将网页搬到电视上。目前IPTV所达到的服务还基本上处于第一阶段,只有将网站的丰富资源和原本网络上的功能逐步引入大屏幕,尤其从网络上的消费转移到客厅的电视机上,IPTV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因而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将会是大力整合网络资源,进一步促进电视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IPTV发展的新阶段,应该主要以行业融合为契机发展应用,重点落在推动产品内容形态的创新。在原有向用户提供包括回看、直播、广播、点播等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些基础视频业务的同时,努力推出各类增值业务,以挖掘潜在用户的需求,形成以TV为主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

【数据来源】

7.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拓展 篇七

1 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消费电视剧最多的国家, 而我国电视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优势, 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优势

(1) 政策支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电视剧市场的秩序, 降低播出的负面社会效应, 改善市场的资金投入, 重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以期望电视剧市场能向正确、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2) 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物质文化消费水平的增长。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得不到满足, 也就为电视剧市场提供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3) 电视广告收入的增长促进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因为中国巨大的广告市场, 并且电视剧行业的吸金力又强, 所以电视剧资源成为电视台的竞争热点。进而推动电视剧市场的成长。

(4) 电视台竞争加剧提升了产业的市场化。电视台为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竞争意识都不断提高, 更新了管理理念, 并且运行效率的提高使电视剧产业的市场化加强。

(5) 三网融合和新媒体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方向。电视剧的营销和播出平台联系密切, 而我国的电视剧播放平台呈现多元化趋势, 除了传统电视台外, 随着三网融合, 销售渠道不断加宽。数字技术和电子产品的发展, 拓宽了电视剧产业的播放平台, 为电视剧市场发展提供了一次契机。

(6) 海外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 海外华人开始喜欢看内地电视剧来增加对祖国的了解。海外市场也拓宽行业盈利的渠道。

(二) 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 供大于求, 好剧重播, 多台同播, 产能过剩。我国生产出的电视剧数量和质量不匹配, 原创力和求不够, 虽然其生产数量一直在增加并保持持续增长, 但精品剧却是供小于求, 而一般剧却供大于求, 而这种竞争也加剧了电视剧市场的恶性竞争。

(2) 资本过热, 创新能力低。整个行业仅靠几部剧的支撑, 更多的投资却打了水票, 产能过剩也就不能忽视了。而在大陆的荧屏中跟风、翻拍盛行也使观众的审美疲劳。

(3) 电视剧行业泡沫多。随着电视剧的供大于求, 视频网站降低了抢夺电视剧的热情, 而且网站购买电视剧的价格也越来越低。

(4) 电视剧的产业链环节开发不够, 利润分配不均。电视剧的盈利方式单一, 衍生品开发不足, 还不够重视海外发行。名演员要价高, 普通员工的收入低, 电台收购价格低, 制作方承担较高风险, 卖片难, 资金周转慢。

(5) 电视剧出口受阻, 海外市场流失。国内市场无法解决国产剧的产能过剩后, 许多企业瞄向了海外市场, 但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份额不大, 而且价格偏低。

2 电视剧市场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电视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当然也存在着与之相匹配的原因, 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电视剧行业制作与发行行业的准入门槛低, 企业数量多且增长较快。缺少好的剧本, 产品制作不精良, 行业中存在一些不懂艺术却想谋取暴利的商人不管质量, 只求收视率, 进而造成电视剧供大于求。

(2) 电视剧的制片企业为节省成本降低风险不敢创新进而造成了电视剧创作陷入窘境, 题材选择范围的狭窄都使电视剧的创新能力不足。

(3) 投资人业余。一些投资者存在侥幸心理, 觉得电视剧市场风险虽大但自己的剧好, 并且和电台关系不错, 电视剧的播出肯定没问题。另外热钱的涌入也点燃了投资电视剧的热情都导致了行业泡沫。

(4) 市场对优质电视剧追求的狂热也使演员的高片酬, 制作方和购买方的高成本。而电视剧行业的产能过剩、泡沫市场、电视剧市场集中度低、好剧的影响力变低等都使各大视频网站和电台想要打造产业链。

(5) 海外市场所占较少的份额因为中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准有待提高, 另外国内外的文化差异, 国产剧若要满足海外观众的口味要投入更多, 而风险会增加。国际版权交易规则也存在多元性和不稳定性。

3 解决问题的路径、对策

在了解过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后, 自然要想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其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

(1) 针对电视剧产量的供大于求, 市场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和生产制度。因为电视剧也是产品, 虽然制作有风险但质量差的电视剧不能播出会导致资源浪费。另外, 演员们也要认真负责打造精品电视剧。

(2) 公司立足于精品剧定位。中国电视剧不缺市场和和客户, 电视剧市场的实质问题不是产量过量而是缺乏精品。因为质量是提高竞争力和把握主动权的前提。所以创造更有新意的电视剧才是王道。

(3) 行业泡沫的出现说明了电视剧行业的经济规律和产业链运作方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进行规范监管以及市场各方的正视。另外还要调控电视剧的数量, 提高其质量。

(4) 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 各大组织为了做成产业链都花一番力气, 因为要进行上下游的配置要注重创新和品牌, 生产较高质量的产品。还要对源头到终端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 还要整合具有相关功能的不同产品线。

(5) 开拓国际市场, 积极参与全球化交流和竞争。为了在国际化竞争中生存, 要筹集资金, 整合投资资源, 支持上市公司建立集团经营。培养专业团队, 打造电视剧精品。整合销售资源, 建立国际性电视剧销售平台。最终实现海外市场的扩大。

4 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经济的发展, 以及我们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 电视剧市场也会不断发展, 向更好的方向前进, 它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 电视剧市场化程度将越来越强。电视剧市场是我国电视剧节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大量投入的资金, 电视剧市场会更加活跃, 进而带动电视产业的发展。

(2) 政府更注重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监管。为了电视剧产业的良性发展, 规范市场流通, 政府会对电视剧市场监管进行宏观调控, 微观调整。

(3) 电视剧行业的产业链更加成熟完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电视剧产业从资金投入, 电视剧制作, 产品发行到价值回报,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链。

(4) 制播一体化趋势加强。尽管目前还没有能做到将电视剧行业进行整合的机构, 但由于外来资本的涌入, 电视台选择剧目就会考虑收视率, 采用制播互动, 接受收视率对制作产生的约束。

(5) 竞争激烈的市场对精品剧的需求不断加大。电视剧市场面临着优胜劣汰, 制作成本上升, 演员片酬增加, 利润被压缩。但精品剧的价格却在不断攀升, 为了能在市场上立足, 要求更多精品剧的出现。

5 结语

综上, 我国电视剧行业针对现状应提升产业价值链。从融资入手, 采取多种手段, 吸引更多社会资源, 充实前期制作成本, 保证电视剧生产质量。发行公司应走向专业化发行渠道的道路, 实现渠道多元化如:卖给电视台, 海外发行, 衍生品的销售等。另外还要对电视剧产品进行多轮销售, 使电视剧产业价值链不断增值。

摘要:韩剧近年来很火是有目共睹的, 但今年热播的《来自星星的你》创造了销售神话, 它不仅获得喜人的收视率, 而且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更创造了大量财富。但反观中国市场作品产出量大但质量却不高, 类型集中, 翻拍、跟风严重。相比于韩国, 中国在国际上所占市场份额小。中国电视剧市场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如何能使中国电视剧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 得到更多的收入, 为此本文研究了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存在问题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而对未来电视剧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市场,发展

参考文献

[1]戴佳恬.田海宏.2013电视剧产业:繁荣与焦虑[J].声屏世界, 2013 (12) .

[2]张魁兴.国内电视剧市场供大于求, 质量是电视剧的命脉[J].中国文化报, 2014 (2) .

[3]郭雪丽.电视剧创新才有出路.前瞻网, 2011 (11) .

[4]熊忠辉.向着全产业链进发的电视剧行业.视听界, 2013 (7) .

8.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 篇八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则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也逐步走向深入。文章旨在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电视文化;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研究;研究视角;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6-0125-05

一、电视文化与电视文化研究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电视文化伴随着电视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兴起形成。自从有电视,就产生了电视文化,相应地电视文化研究便开始起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的普及和发展,由此产生并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电视文化。而电视文化研究就是以电视传播的内容为核心的研究对象,它包括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电视文化责任及电视文化消费和电视文化接受等。

中国电视文化研究伴随着中国电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电视文化理念、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现象等研究视野的拓宽,中国电视文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笔者试图从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电视文化研究状况来审视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从而更清晰地了解中国电视文化研究的发展进程。

与电视业的发展轨迹相仿,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也历经萌芽、中辍、起步、发展和繁荣等阶段,走出了一条由感性、自发向理性、自觉演进之路。

二、电视文化研究的五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

中国的电视文化研究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与当时的电视实践大体同步。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同年9月转为正式播出。该台当年6月15日播出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发端。1961年8月播出了相声专题节目《笑的晚会》引起了很大反响,收到了不少观众的关于电视节目的来信与批评。1962年该台又举办了两次《笑的晚会》,都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并且由此引起对这个节目的争议。这些观众来信,对当时电视节目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志着电视文化的研究开始萌芽。而且,该电视台每次在播出前后,都对播出的节目进行分析、评论,这些零星的对电视节目的分析研究,显示出电视文化研究的雏形。

这一时期,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文化研究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此时,相关学术刊物也开始出现。1955年10月全国性理论刊物《广播业务》创刊,到1964年底,该刊共出版85期,先后发表了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的业务文章和有关材料l 456篇,其中有261篇是有父电视研究的文章,而关于电视文化研究主要体现在电视节目、电视栏目的研究上。从已经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这类文章大多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探讨,或仅仅停留在电视具体节目的探讨上,且主要集中在电视文艺类节目中,谈不上深度和广度,更不用说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文化研究,主要停留在一般个人的经验总结、体会等,缺乏具有普遍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成果。在研究思路上,大多“沿着一般新闻理论和一般艺术理论的主要理论范畴、理论原则、理论观点来审视电视媒体”;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基本停留在业务操作层面,大多是在电视工作者的工作经验、体会基础上所进行的‘感受性的、‘描述性的表述”;在研究规模和组织上,“基本停留在个人的、个别性的自发研究阶段,没有统一的理论研究机构、组织,也没有多少公开发行的理论研究阵地,理论研究成果的呈现也是分散的、零散的状态”。

原因有三:一是电视才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真正能看到电视的还只是少数人,电视本身社会影响不大,还没有引起理论界的重视;二是当时电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电视文化,各类节目大多“以电影、舞台艺术为主,就电视剧而言,多是遵循‘戏剧美学原理进行创作的,是屏幕上的戏剧”;三是专门的电视文化研究机构还未建立,可供交流、研讨的学术刊物也很少。

(二)休眠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党和国家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受到严重干扰。全国各地电视台曾一度中断播出,后来恢复播出后,整个电视也是为“文化大革命”服务。

这一时期,作为“文革”期间文化艺术事业之代表的“样板戏”,指导着整个文艺创作层面的思想观念,如“三突出”、“高大全”之类刻有鲜明“样板戏”印记的戏剧原则。由于受到这种观念的支配,文艺的本体功能与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置于次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其千百年来作为普通民众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娱乐的价值和其大众娱乐的形式。如当时新闻纪录片所强调的主要特征是:以国家重大政治事件、各条战线的先进典型为报道的主要内容,以颂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宣传的主要基调。受这种纪录片政论化政策的指引,多数电视纪录片都具有那个时代鲜明的教化色彩。这一方面确实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极为宝贵的历史影像资料,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宣传意味过分浓重、题材面狭窄、表现形式单一等缺点。

这个时期,电视文艺节目主要是八个样板戏、被群众称为“老三战”的3部电影(即《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毛泽东思想业余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当时主要的政治性节目是《电视新闻》、《电视讲话》等,其内容多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北京电视台也曾拍摄出一批带有那个时代印记的比较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如《兰考人民战斗的新篇章》、《三口大锅闹革命》等,但整个文化极度匮乏,只有配合重要政治活动的文艺演出,如大型音乐舞蹈《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万岁》,歌舞《毛泽东诗词组歌》,工农兵文艺节目《热烈欢呼全国山河一片红》等。

这一时期,电视文化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上,从1967年到1979年,整个电视研究有一段长达12年的空白,既无公开的研究刊物出现,也没有任何篇目或文章入选,电视文化研究处于休眠状态。

(三)起步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给电视业带来生机,亦为电视文化发展注入活力。电视文化作为一种新锐的文化存在形态,以惊人的速度大踏步前进,迅速超越于其他传统媒介而成为极具社会号召力与影响力的主力军。这一时期,最能体现代表电视文化发展的就是电视节目形式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电视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电视文化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1,各类电视文化学术研讨活动蓬勃开展,学术机构逐步健全和壮大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电视、电视节目而举

行的各种电视研讨活动纷纷展开。如1981年2月,“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同年5月,“全国电视文化生活专题座谈会”在昆明举行;1983年1月,“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85年10月,“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87年3月,太原召开了“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同时,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于1986年成立,电视文化研究有了组织机构的保障。各级电视媒体也成立了许多分支机构。

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类学术研讨活动更加频繁丰富。1991年中央电视台的《神州风采》、《地方台30分钟》等栏目研讨会以及后来的电视艺术片研讨会、首届中国电视节目展播评选、《望长城》研讨会等研讨活动,大多是针对一些电视栏目或电视剧做具体的分析。特别是电视专题片的讨论,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学术交流活动,对电视节目的发展、电视文化的传播、电视文化艺术的提高都有许多指导意义,体现了电视文化研究广度的极大拓展。

2,电视节目的各种评奖活动蓬勃开展

1981年,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评奖活动开始举行。“飞天奖”、“星光奖”等评奖活动相继举行,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些奖项包括了各类电视节目。如电视新闻类、电视专题类、电视文艺类、电视剧等。1992年单独为少儿节目设立了“金童奖”。同年,还设立了对外报道电视节目奖,并作为国家级政府奖。这些评奖活动既是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更是对电视节目优劣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评奖本身就是一次电视文化价值的判断评介和选择的过程”。各类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的开展,许多探讨电视文化理论文章的纷纷问世,促进了电视文化研究多种形式的发展。

3,电视文化研究的刊物与文章大量产生,理论研究阵地开始确立

从1979年开始,以电视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论刊物《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后更名为《现代传播》)、《新闻广播电视研究》、《电视业务》(后更名为《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先后创刊,各地省市创办的理论研究刊物也纷纷出现。这些刊物的创立,为电视文化研究建立了理论阵地,形成了有力的载体。截至1986年底,在全国性公开出版的广播电视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有2 000余篇,内容涉及理论、业务、历史、文艺和受众研究等各方面,这些文章或就电视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或就具体栏目进行探讨。关于电视文化研究的文章,仅电视文艺和电视剧类,就有近200篇,几乎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电视文化研究开始走向深入。特别是每次研讨会及评奖活动后,都有一批较强理论性、学术性的电视文化研究文章问世。不少文章如《电视新闻纪录片杂谈》、《电视报道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等,从电视文化的具体节目形态等方面进行探讨,表明对电视文化的研究思考已进入更深的层次。

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研究的专著也陆续出版。在电视节目方面,有中央电视台出版的《论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的采编与创作》等;在电视剧、电视文化艺术与审美等方面,有高鑫的《电视剧的探索》,徐宏的《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等多部著作。这些研究和探讨已从原来的感性认识达到了更深的层次,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和审视,并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电视文化研究从对电视节目具体形态的研究进入到电视审美层面,研究广度及深度均有所提高。而1990年田本相推出的《电视文化学》,成为中国第一部将电视文化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来研究的著作,标志着电视文化研究开始进入真正学科意义。

由此,电视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可,显现出理性的光彩,越来越多地引起理论界的重视。

(四)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电视事业更是取得了重大进步。丰富的电视实践急需电视理论的指导,理论研究进一步带动电视文化的发展。中国电视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

1,电视文化研究机构更加健全,学术交流活动活跃而丰富

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电视研究机构的成立,使电视文化研究队伍迅速扩大,扩展到许多学科部门及各类高校科研机构。有关电视文化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增加,围绕电视新闻、社教、文艺、信息服务四类节目,召开了如每年由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牵头的全国地方台行业电视理论研讨会等大量多种形式、不同范围的研讨会。这些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总结了电视文化传播中的经验,另一方面更有力地加深了对电视文化的研究,从而大大推动了电视文化的发展。

2,电视文化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来自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各自的视角关注、审视、解读电视,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出现了杨河山、严峰、张讴、苗棣、范钟离、高鑫、欧阳宏生、胡智锋、陈龙、尹鸿、周星等一批电视文化研究专家,出版了《电视文化》、《电视符号与电视文化》、《电视文化与电视传播》、《电视美的探寻》等大量专著。这个时期电视文化研究与批评的范围与领域日益扩展,涉及电视文化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推动着电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电视文化作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进入电视研究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电视文化研究新理念、新方法,特别是由前三个阶段的大多从具体电视节目层面进入到电视审美层次、电视传播艺术层次的研究,研究领域更为深入,标志着电视文化研究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和中国电视理论的全面建设阶段。

(五)繁荣期(21世纪)

进入21世纪,中国电视业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中加快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电视文化研究也进入一个新的、全面深入与繁荣的时期。围绕中国电视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电视文化现象和问题,围绕电视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问题,深入研究电视进入市场后电视的人文精神与市场化的矛盾与对立,如何应对市场机制,围绕电视传播所产生的电视文化理念和电视文化形态、电视文化环境与电视文化责任、电视文化消费与电视文化接受、电视文化审美与电视文化批评等进行研究,研究视野大大拓宽,研究形式呈多样化及规模化的发展趋势。

1,电视文化研究形式呈多样化与规模化。研究平台和视野大大扩展

上一篇:二年级上寒假作业布置下一篇:期间费用核算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