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导游词(精选10篇)
1.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篇一
这个星期五,我校无年级师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淮安,瞻仰周恩来的故居。
进入大门,我立刻被这里的景色给迷住了:小路的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有龙爪槐,杏树。。。。。。小鸟抖动彩翼,在这里搭窝筑巢。每棵树上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靠进还能闻到一股清香呢!
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周恩来故居的后院,在院中央有一座威风凛凛的铜像,仔细一看,原来是周的塑像,只见他双手叉腰,肃然伫立,眼睛炯炯有神地凝视前方,他是那样的高大,雄伟。接着来到的办公室,发现每样东西的前面都有一个脚踏垫。导游说,这是因为晚年患病,导致双腿无法走路,才这样设计的,主要作用是让他坐在那儿继续工作。接着,我们来到他的卧室,里面有一张双人床,上面有一幅很大的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夫妇面带微笑,仿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一直向前走,突然发现一口井,这口井里的水导游告诉我们是仙水,我们听了一拥而上,争着里面的水。在井旁有一棵参天大树,这棵树是榆树,大约100多岁了,是周小时候栽的,现在是国家2级保护树木。
周恩来是我国一代伟人,他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很大贡献。他一生正义凛然,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对人民,他满腔热忱。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应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2.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篇二
在这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来到位于江苏省淮安市北门外桃花垠的周恩来故居,也是现在周恩来纪念馆的地址。纪念馆是1992年1月16日落成,由邓小平题写馆名。江泽民、李鹏、李先念、杨尚昆等领导为纪念馆题词。
该馆四面环水,清波荡漾,总建筑面积3265平方米。由主馆和辅馆两部分组成。主馆底部基台呈方梯形,而馆体呈八棱柱体,在庄严中具有动感,喻示周恩来数次在我党我军生死存亡关头所起的扭转乾坤的作用;基台周围由四根巨大的花岗岩石柱撑起锥形大屋顶,寓意他最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千秋大业。与主馆相呼应的辅馆呈“人”字形展开,标志着周恩来伟大崇高的人格,并含蓄地表达了周恩来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主馆分为三层,一层展厅共分八个部分,通过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图片以及5台电视显示屏,展现了周恩来光辉的一生。二层瞻仰厅置放着周恩来坐像。这尊汉白玉塑像高3.2米,基座高1.5米,展现的是周恩来总理手握长卷,微笑凝视着前方的伟人形象。
纪念馆正面隔湖望去,南面是观景台,它由廊厅和两座高达16米的剑碑组成,象征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
我们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和总理录像前,驻足观看,缅怀了全党学习楷模――周恩来的革命历程和人格魅力,进一步重温了周恩来在大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血雨腥风,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在危难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日理万机,夙兴夜寐,为新中国建设,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文革期间,总理忍辱负重,苦撑危局,坚决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总理最后岁月,仍顾全大局,呕心沥血,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全心全意,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毛泽东曾在1943年9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曾经说过,恩来同志有三大长处:一是对敌斗争勇敢,二是对工作拼命,三是广泛的群众联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说过:“恩来的最大优点之一,就是同党内外都有广泛的联系,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的悼词中说:周恩来为“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无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江泽民在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忠实儿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名字。”“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感召和哺育着一代一代共产党人,已经成为推进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一种巨大力量。”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在周恩来“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缅怀周恩来同志,就是要永远铭记和认真学习周恩来同志的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周恩来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全党的共识。
周恩来之所以得到党内外广大人民群众持久而深切的怀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大功大德集于一身的世纪伟人。他功勋卓著,如李琦同志所说,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党的领袖、开国元勋、世界伟人。他道德高尚,是党和人民认可度很高的人民公仆,“全党楷模”。他的大功中浸透着他的大德,体现着 1
他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昌盛英勇奋斗的崇高理想,为最大多数人谋取最大利益的伟大胸怀,“立大志,不存大己”的高尚人格。“大功”是“大德”指导下的实践结果,是大德的载体。“大德”是成就“大功”的内在动力和根砥,是“贯穿大功”的主线和体现“大功”性质的内核。
周恩来的大德本身也是他的大功。周恩来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用他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奋斗把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精神境界、思想作风及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比较完美、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的楷模,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党的优良作风的化身。正如胡锦涛所说,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理论界把周恩来身上体现出的这种“大德”概括为“周恩来精神”。涵盖了他的人格魅力、精神风范、品德、作风、党性修养等等。石仲泉同志是最早对周恩来精神进行系统阐述的学者。他把周恩来精神概括为“无我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廉洁精神、严细精神、守纪精神、牺牲精神”,对深化周恩来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作为党和国家的新一代,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学习前辈们的党政精神,作为榜样,来更好地了解党,学习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在瞻仰了周恩来的故居后,让我们对这位领导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地钦佩,让我们意识到学习周恩来党政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我们要学习周恩来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精神,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理想信念是个人追求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只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为根基,我们才能始终不渝地保持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毫不动摇地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理想信念的坚定与否,尤其体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周恩来“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当前,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时常处于困难和风险的风口浪尖。如何坚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的理想信念,是关系到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能否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问题。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周恩来的“革命理想信念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坚如磐石的”。科学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前提,是我们信心的保障。我们党建立80多年来,有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不畏牺牲,前赴后继,支撑他们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今天,我们的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上的。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科学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科学把握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科学总结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以及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之上开创出来的,其科学性、真理性已经为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所证明,因而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学习周恩来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作为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经常问问自己,是否像周恩来那样,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对群众的疾苦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多办顺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努力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真真切切感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意识与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党群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只有形成和谐的党群关系,我们才能紧密团结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心全意、同心同德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周恩来是甘当人民公仆精神的终身践行者,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始终牢记周恩来的教诲,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以人民的疾苦为忧,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党和人民的关系血肉相连。
三、学习周恩来高度珍视和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做到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
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渡过一切难关的重要保证,也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建设任务,维护党的团结对党的事业尤为重要。周恩来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楷模,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个人私利、派别思想是党内团结的大敌。我们只有彻底摆脱个人、小团体的利益,彻底放下任何形式的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才能真正做到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切实保证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得到贯彻落实。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有大局意识,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四、学习周恩来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工作中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强调的是“求真”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突出的是“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保持先进性的一大法宝。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是我们脚踏实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武器。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在号召全体党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从两个方面揭示了周恩来的求真务实精神:一是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际工作。二是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我们今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也应当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体运用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之中;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深入调研,发现规律,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推进和指导各项工作。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注重发展实效,反对形式主义,集中精力干事业,一心一意抓落实;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科学决策、科学管理,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要敢讲真话,勇报实情,杜绝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现象。当前,我国正经历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上的深刻变革,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能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就难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难以肩负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五、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光荣传统,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我们党历经风雨,由小变大,不断开辟前进道路。如果没有老一代革命家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是不可能实现的。今天,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切不可丢掉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切不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盲目乐观,更不可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安于既有的成绩。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体现在他始终看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向群众学习,虚心请教,平等待人的一言一行中。当前,我们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要在日常工作中认清自己的现状,看到自身的差距,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思想上的忧患意识,始终把个人工作与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联系在一起,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周恩来谦虚谨慎的精神还体现在他“学到老、活到老、改造到老”的学风上。良好的学风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不断学习,我们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骄傲自满会让我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要求,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推进我们的工作。
六、学习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秉公用权、廉洁奉公
古人讲,无欲则刚。个人私欲的泛滥是腐化堕落的源头。养成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要彻底排除个人私利,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和国家,就是要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作为个人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体现,也是每一位党员不可推卸的职责。秉公用权、廉洁奉公,是党性的基本要求。共产党员要自觉地遵守党纪国法,抵制诱惑、经受考验,做到廉洁自律、一身正气。
无私奉献,体现的是共产党员的人生追求和道德风尚。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将个人奉献给党的事业,不求回报。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们党赢得了民心。全党上下能否保持和弘扬奉献精神,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声誉,关系到民心向背。
周恩来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达到了无私奉献的最高境界。他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为我们起到了表率作用。今天的领导干部要以周恩来为榜样,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否过了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是否经常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自我批评;是否有特殊化的现象;是否追求个人的物质生活待遇;是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谋私利。周恩来在生活和工作中将个人的要求降到了最低点,却在人民心中塑造了完美高尚的人格。
3.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篇三
在即将入秋的一个周末,结算与现金管理部党组织组织了一个活动,就是去参观淮安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在我得到这个通知时,心情忽然变得特别的愉快,因为上次参观周恩来故居还是在十八年以前呢。当时我在淮安上学,记得也是在一个周末,组织了同学们去参观的,现在想想,也还有很深的印象,尽管那时候还没有周恩来纪念馆,故居里的陈设也大不如现在的丰富。那天一大早,天空就显得别样的晴朗,我们更是怀着一种特别的心情――有激动,有期盼,但更多的是崇敬,就这样急急的上路了,南通到淮安要近四个小时的车程呢。
因为周恩来是我最最敬重的伟人之一,一路上我怀想着伟人光辉革命的一生,思绪万千。然而车行不久天空竞下起了雨,而我们大多也没作要下雨的准备,我自己可还是穿着布鞋的。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是一位做事特别细致缜密的人。就在我们到达淮安时,雨却神奇的停了,冥冥中,天公似乎在暗中对我们去参观伟人故里也做了特别的安排,这里面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机缘巧合。
午后,首先我们参观了周恩来故居,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北隅的驸马巷。步入驸马巷,选选就能看到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字样的匾额。进入里面才知道,故居其实是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共32间房,占地约1187平方米。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从淮安城边附马巷的周恩来故居出来,北行不到500米,便来到周恩来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风景如画的桃花垠景区,这里早在宋代,就是当地著名的十八景之一。1992年1月,周恩来纪念馆在这里落成。整个馆区由纪念岛(纪念馆主馆、附馆和仿中南海西花厅形状建造的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均在岛上)、宽阔的水面和环湖的绿地组成,总面积35万平方米。其中主馆面积1918平方米,附馆面积1347平方米,由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东南大学齐康教授负责总体设计。纪念馆的设计与建设,曾获得全国设计大奖和中国建筑协会的“特别鲁班奖”。
纪念馆主馆包括基台,高达26米。外形既像过去江淮平原上提水灌溉的古老的牛车棚,又像苏北大运河边常见的待渡亭。当然是大大地放大了的。牛车棚寓意周恩来一生是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待渡亭使人想起当年12岁的周恩来正是从这里登舟北上的,仿佛故乡的人们还在这座待渡亭中等待他的归来。主馆结构是四方内三角形,象征着周恩来的精神照射四面八方,欢迎四面八方的游人前来参观。
主馆的正门在南侧,是按照淮安本地民居的独特风格设计的,门框与前面的拱门正好构成一个“周”字的图案。门楣上“周恩来纪念馆”几个大字金光闪闪,是邓小平的题字。主馆有三层楼。一楼是陈列大厅,用图片、实物和电视显示屏集中展现周恩来伟大光辉的一生。二楼有周恩来塑像。三楼是开放式的四面观景平台。我们从正面登上51级台阶,就直接到了二楼。51级台阶寓意周恩来51岁时开始担任新中国国务院总理。大厅正中安放着周总理汉白玉坐姿塑像,这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周恩来坐姿塑像,连基座共高4郾7米。大厅的顶棚用双层玻璃制作,室外的自然光从天空撒射下来,柔和地照在塑像上,只见我们的总理正左手抚膝,右手握卷,亲切自然地端坐在一块岩石上,目光炯炯地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思索着祖国与人类的今天和未来。大厅四周的墙壁呈清白二色,象征着周总理一生清白无瑕、朴实无华的人格魅力。
站在主馆三楼的观景平台上,馆区风光、古城新姿尽收眼底。主馆前,两侧有对东西对称的石雕蜡烛台,这是我国古代用来祭祀前辈先贤的。主馆广场前方,半月形的草坪上有一圆形水泥平面,草坪如一弯明月,水泥平面似一轮太阳,寓意周恩来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主馆西南角有一组亭子,一个接一个。错落有致,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守护着这展馆区圣地,名叫王龙亭。湖的南岸,与主馆隔湖相望的,是纪念馆最南端的建筑瞻台,与主馆、附馆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再向南远眺,便是古老的淮安城,建于唐代的文通塔、宋代的镇淮楼、韩信祠、关天培祠、韩信当年蒙耻的胯下桥以及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等名胜古迹,均隐约可见。
向北望去,不远处便是“人”字形的两层附馆,向主馆成拱卫之势。附馆与主馆之间有一座牌楼,从高处俯视,附馆与牌楼正好组成“八一”图案,寓意周恩来成功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附馆北面的一个小广场中间,有一尊周恩来青铜像矗立着。再向北,就是周周恩来遗物陈列馆--一组仿北京中南海西花园的四合院建筑。
我们走出主馆,来到周恩来遗物陈列馆。这座雕梁画栋的仿古建筑,占地约一公顷,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是周恩来百年诞辰前,完全按照中南海西花园的规模和风格建造的。周恩来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26年。我们走进西花园的主体建筑西花厅,见到了当年周总理会见外宾、行重大国务活动时的简易的摆设。还参观了旁边周总理的活动室、办公室、后厅会议室、卧室和邓颖超的办公室、卧室。这里,办公桌、窗帘、地毯、沙发、乒乓球台、挂屏、国画和卧具,都非常普通、陈旧和简易,都是从中南海直接搬来的原物。
其中唯一较高档些的一张沙发,还是周总理生病后毛泽东派人送来的,因毛泽东比周恩来高10多厘米,所以送来后在沙发下面还加了脚凳。西花厅的楼下是展厅,包括综合介绍的序厅和和平使者、人民公朴、巍巍丰碑、悠悠乡情四个专题厅,共展出60多件周恩来生前用过的遗物、他的手迹和相关的档案资料。
今天我们是到这里来参观的,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看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展厅,听着导游的娓娓动情的讲解,看着丰富而珍贵的图片、资料、遗物、介绍,边听边走,边走边看,不知怎的我总是落在队伍的最后面,因为我要细细的看,也因为我被我看到一切吸引着、感染着、感动着,我觉得,伟人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去探寻、去思考、去总结、去继承和去学习了。
周恩来的一生是机智敏锐、平易近人的一生,是坚定自信、宽容大度的一生,是勤俭廉洁、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赢得了世人的爱戴,无论是朋友还是曾经的敌人,都被他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与感染。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哲人日益远 典型在夙昔。周恩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已亮丽成一个不灭的星座,一个完美的神话,他在每个细节里鲜活,他将巍巍丰碑耸立在世界的任何角落。
在感慨和缅怀周恩来的丰功伟绩的同时,我觉得好似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这堂课让我知晓了周恩来是如何少年立志,为祖国、为人民、为理想而一生为之努力奋斗,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而我们也应该有追求、有理想,为祖国为人民,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心奉献,努力工作,将自身的人生价值充分体现。这堂课让我明白了谦虚谨慎,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这堂课也让我了解了周恩来很多工作、生活中的结节,比如“当日事当日毕”、“ 对一件事考虑得极其认真细致长远缜密”等等等等,这些也都让我受益匪浅。
周恩来让我彻底地了解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这里不仅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体现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间走得比车轮还快,参观回来也有了好些的日子,心里总想着要把这次的经过记下来。周恩来的精神和伟大不只是在一大片桃红柳绿、翠草如茵、碧波荡漾的纪念馆区内,他的高大形象和伟大不朽的精神也将永远激荡在我的心中。
4.萧红故居导游词 篇四
从前,萧红走出这风雨故园,去寻找她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今天竟成了无数人心中如烟如雾的故园。
作为女人和作家,萧红痛苦地分裂了自己。她以女性身躯负担了旧时代中国妇女所负担的,来自社会、民族、家庭与男人的一切苦难与屈辱。作为父亲的女儿,她被革除祖籍赶出家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妙的希冀,走出呼兰河边的封建之家。在男人世界作为妻子她成了丈夫的城堡中的囚徒。在上海,因萧军另有所爱“常用拳头打她”,心碎的萧红一年之中曾三次出走夫门。为了寻找她的精神家园,她又不得不忍辱回到他的身边。与萧军分手,在某君身上她看到了新的温暖与疼爱。作了新妇同时也破灭了她甜美的憧憬。为了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忍受着新夫的讥讽与轻藐,为他做饭、抄稿子。在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萧红竟久久看不见他的影子。作为母亲,她曾两次流产,永远破灭了为人之母的渴望。作为女人,她完完全全地失败了。她满是伤痛的身心,苦苦希求着,等待着人生的早晨。
她漂泊着,寻找着,终没得到。以至她痛苦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漫长的夜啊?
在文学之乡,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悟性,8年的颠沛流亡中,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完成了她捧给文坛虹霁清新的壮丽日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对斯诺坦言,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新文学史料》)她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获得了辉煌,摆脱了当日文坛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浅白的“对生活的反映”的模式,为自己找到了思维与文体,以及语言自由。
萧红的研究家们,一般都走进了“题材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她的后期作品(主要指《呼兰河传》),没能写出“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认为萧红“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其实,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比当时的一些人更为深刻。她从没忘记铁蹄下故乡土地伤痛。她独特的思想在于把民族的灾难与封建的愚昧视为同一历史时空的悲剧。战争的硝烟没有遮蔽她对失去生气、落后衰败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她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体验,机敏地抓住了“家”这一战争中,人类情感最易震撼的领地。而《呼兰河传》回答的正是民族灾难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一部《呼兰河传》,“孤篇盖关东”,北方边城流丽的风俗与人情,使得今天的东北作家没一人能超越它的情境。
5.鲁迅故居导游词 篇五
鲁迅故居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
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
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hǎixī
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 篇二:鲁迅故里导游词
鲁迅故里导游词
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鲁迅故里,他是鲁迅先生在青少年时代,他的学习和生活的地方。鲁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包括小时侯上的的学堂:三味书屋,以及十分出名的咸亨酒店,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不少地方,比如:百草园。其中的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最著名的私塾,同时它也是最严厉的私塾;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桌子上有一个“早”子,是他自己刻得,就是因为当时有一次因家中有事而迟到,被老师严厉的批评了;但他没有怪老师,而是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迟到;他呢从12岁至17岁都是在三味书屋求学的。其中的百草园是他儿时的乐园;沈园离鲁迅故居十分近,步行10分钟左右,沈园也被誉为爱情名园,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沈园里有座著名的《钗头凤》碑,是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发源地。篇三: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导游词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
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 xīhǎi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
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
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
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
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篇四:鲁迅故居百草园导游词
鲁迅故居百草园导游词
鲁迅故居百草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肖锦川,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绍兴鲁迅故里游玩。绍兴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桥乡、水乡、酒乡和鱼米之乡的美称,还被称为东方威尼斯呢!绍兴人才辈出,如陆游、周恩来等。今天,我们就去观赏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故乡。
我们先来到了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嬉戏玩耍的地方,他曾经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写到: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百草园的名字虽然幽雅,但事实上是一块荒芜的菜地,是新台门几户人家共同拥有的一块菜地。鲁迅先生小时候经常和他的小伙伴一起玩。他们玩捉蛐蛐、看蚂蚁背苍蝇的游戏等。大家游完了百草园,接下来我们去参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吧!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学校,叫私塾,学生要到老师家里去读书,这私塾便是老师的家,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寿老先生知识渊博,受鲁迅和同学们喜爱,大家往这儿看,这里的桌椅高高低低,因为去寿老先生家需要学生自己带桌椅,所以才高低不平,鲁迅的桌椅在教室右下角,远远望去上面还刻着一个早字,关于这个早,还有一个故事呢!一天,鲁迅的爸爸生病了,妈妈让他去药店买药,所以上学迟到了,被寿老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于是他便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勉励自己不要迟到。再走进去,你会看到一幅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这里梁同书写的。三味书屋里还有一块匾额挂在墙上,十分醒目。三味书屋是个十分重要的景点!此次旅游结束!如果还想玩,请去一个以鲁迅笔下的一位人物命名的土特产店,叫孔乙己土特产店品尝黄酒等特产,还可以品尝孔乙己最喜欢吃的茴香豆和臭豆腐。篇五: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绍兴鲁迅纪念馆导游词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
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鲁迅祖居导游词 ·宁波市导游词 ·杭州市导游词 ·大慈岩导游词 ·岳庙导游词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6.茅盾故居导游词 篇六
茅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茅盾先生的一生,是笔耕不辍、呕心沥血、为文学事业倾尽全力的一生。我们缅怀茅盾先生的崇高精神,总结他的创作成就,就是要从前辈那里汲取营养和力量,更好地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勤奋创作、努力工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六月, 桐乡县人民政府即发文公布茅盾故居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2月,列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陈云同志亲笔题写了“茅盾故居”的匾额。1985年7月4日,茅盾诞辰八十九周年纪念日,故居落成揭幕典礼隆重举行。1988年1月13日,茅盾故居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茅盾故居坐北朝南,是我国江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前后有两幢房屋,前一幢的三间平房为茅盾的卧室、书房和会客室。屋边有一小庭园,内栽棕榈、天竺、冬青、扁柏和果藤。其书房虽处于市中,却是个闹中取净、环境幽雅的地方。后一幢是两层小楼,用作厨房、饭堂、起居室外。1985年,对茅盾故居作了全面维修并对外开放。
整个故居面街南向,是砖木结构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体是四开间两进深的二层楼房,共16间,面积414.25平方米。另外楼房后有小园,有平房三间近100平方米。因当初这所楼房东西两个单元购进时间有先后,因此东单元称“老屋”,西单元称“新屋”。
两单元外貌一样,前后两进,楼上楼下都门、路相通,浑成一体。前楼四间临街。底层自东至西第一间为大门和通道,第二间为家塾,是当年沈氏子弟就学之处。第三、四间联成一大间,为当年全家的饭堂。楼上自东第一间是茅盾祖父的卧室,第二间是其父母的卧室,茅盾及其弟沈泽民即诞生在这间房内。第三间、第四间当年曾是茅盾两位叔祖的卧室。自前楼底层通过天井或自楼上经过通道即至后进楼茅盾浙江故居 2 房。后楼底层四间自东起依次客堂、厨房、通前后的过道及全家的起居室。楼上四间自东起依次为茅盾姑母的卧室、女仆丫头的卧室及茅盾曾祖父母的卧室。以上这些房舍至今仍保持百年前的规制未变。
在两进楼房后面是一个约半亩地的园子,茅盾曾祖父曾在这里盖平房三间,多年来堆积杂物。民国22年(1933)夏,茅盾亲自主持翻建为三大间,东为储藏室,中为卧室及小客堂,西为书房及会客室。此后几年中茅盾曾数度住在这里写作、读书,并作为起居会客之所。自抗战爆发后,茅盾即未回故乡。1983年中共中央批准修复茅盾故居。1985年7月4日在茅盾诞辰八十九周年之际,乌镇茅盾故居隆重开放。至1990年,前来参观瞻仰的已有12万多人次。重修后的茅盾故居仍以前楼下最东一间为大门,高悬陈云亲笔题写的“茅盾故居”匾。大门内的通道改作陈列室序厅,安放茅盾铜像。
前后楼上下各室器物按照当年格局布置,家具也有不少是当年旧物。前楼上茅盾父 母的卧室,房内陈设简易,有一张宁式雕花大床,边上放一张小床,一座衣橱,几叠衣箱,临窗有书桌放着文房四宝。茅盾在这里诞生、养育,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度过少年时代。楼下西边原为家塾的房内放着几张桌椅,茅盾幼年时期和几个堂兄弟在这里读书,由祖父沈思培教授。后园中的三间平房,南向有走廊,墙壁上挂着叶圣陶写的“茅盾故居”匾额。这所平房30年代经翻修后上筑天花板,下铺地板,南北两壁均装设西式玻璃长窗,窗明几净,环境幽静。
东边一大间朝南开门,前半间为通向中室过道,后半间是储藏室。中室前半间客堂茅盾浙江故居 3 与后半间卧室之间隔以中式长窗,卧室中有一张铜床和桌椅等用具。西边一间中以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隔成两间,外面起居室,放着茅盾当年从上海运来的一套沙发。内室是书房,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1935年(民国24年)秋,茅盾在这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写作。
7.天台济公故居导游词 篇七
济公故里位于天台县永宁村。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不很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济公李府祖居随着岁月冲刷,沧桑变迁,最后湮没沦圮。历代故乡民众敬仰济公,感戴其德泽,屡于遗址修建济公佛院、济公亭、石墙桥等纪念之所,冀望重光“**”圣迹,显彰济公圣德,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8.关于李白故居导游词 篇八
【馆藏文物】
经过20多年的建设,李白纪念馆占地四万余平方米,收藏古籍1800余册,文物珍宝、艺术精品5000多件。这些珍宝中,李白诗集除有英文、日文版10余册外,还有宋代咸淳本和元代至元年间萧世斌本;有宋庆龄、陈云、邓小平等历届党和中国领导人题咏100多幅,石涛、仇英、祝枝山、杨慎、张大千、傅抱石、潘天寿等明清以来的大家力作近千幅;有左宗棠、翁同和、张之洞、于右任等历史名人的墨宝及郭沫若、周谷城、启功、吴作人等名家题写的匾额楹联110余幅,历代石碑、石刻、瓷器等文物数十件,其中以石牛和宋代石碑最为珍贵。石涛山水册页六幅,均为珍品,估价超过8000万元。石涛是清初杰出画家,经历传奇。他本姓朱,是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
当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来削发为僧后,自称苦瓜和尚。他的画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都表现了他的风骨,早脱前人窠臼,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他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他的画极具创造性,为后人所推崇。张大千最早成名时,就是因为临摹石涛的画几到乱真的地步。
【太白祠】
进入大门之后,为一庭院,小径直达过厅。厅前有古桂二株,桂树右侧,立有民国时期剑阁专员林维干所书石碑一道,上镌(juān,雕刻)太白故里四字。过厅前廊有两道诗碑,左碑为清嘉庆十八年(18),四川道台兼龙安府事赵金笏撰写的七言古诗。右碑为清嘉庆八年(18),彰明县令赵洪轩撰写的杂言古诗。过厅和主堂现为李白事迹陈列室,供游人参观。1989年以来,在原太白祠的大门外,先后兴建了双重檐李客亭、泮池(泮,读pn。泮池,指导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小桥、白玉堂,东西配殿等仿唐建筑,原太白祠与新建李白纪念体系建筑相得益彰,融为一体,是李白故居青莲镇颇具规划的、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处文物名胜。邓小平同志题辞李白故里石碑立于新修大门庭园处。
【太白碑林】
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注重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清风明月园、故园山水园、磨针寻梦园、诗仙醉酒园等五大部份。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二千件创作精品,风格迥异,足以体现中国源远流长的书画艺术的深刻魅力,极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了太白碑林碑名。
【陇西院】
陇西院位于江油市区西南15公里青莲镇天宝山麓。为唐诗人李白故宅。据院内原有的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碑今移县城纪念馆)元符二年(10)彰明(今属江油)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年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西院三字犹存。建国后历经修葺。院东数百步有李白妹妹李月园墓。
【太白洞】
太白洞位于江油市武都镇北2公里许涪江左岸。是一天然洞穴。相传唐李白青少年时常坐船来此游览,天晚,对岸灯笼洞出现灯笼一对,四周通明,李白乘兴在洞口夜读,合卷后灯光即自行消失。因此,民谣有灯笼洞对太白洞,灯照太白把书诵。洞口高约7米,宽约10米,可乘船入内。水泉清澈,清雅幽静。洞壁有历代游人题刻多处。
【李杜祠】
李杜祠在绵阳市东2公里的芙蓉溪东岸。后人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来过绵州而在此建李杜祠。祠前为清澈的芙蓉溪,祠后为葱茏的富乐山。
【海灯武馆】
海灯武馆位于江油市昌明河畔,与李白纪念馆隔河相望。由于现代著名高僧海灯法师生于江油重华镇,故在此地建立武馆。该馆成馆于1988年,集仿古轩、室、亭、榭、回廊和演武厅、练武场于一馆,布局谨严、气势、宏伟。该馆现由已逝世的海灯法师高徒执教,常年招收海内外学员,教授名扬海外的正宗少林武术,现已为中国培养了不少专业、业余武术人才。
9.文昌宋氏故居导游词 篇九
宋氏祖居原居在河南安阳,是魏国公韩琦之后,为避战乱,南迁琼州,定居文邑,住在锦山,清代迁居罗豆乌坡村,后再迁昌洒镇古路园村。据族谱记载,从韩氏渡琼始祖显卿公(宋朝会稽县尉、廉州太守),繁衍到宋耀如先生为第23代裔孙,族谱上的韩教准就是宋耀如原来的名字。一条血脉的情缘,使宋氏家族世系代代相传。
这是由海外华侨捐款投建的一座书亭式仿古大门。大门正中高悬着镌印繁荣“宋氏祖居”四个大字,于1988年仲春邓小平亲笔提写。大门的造型,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门檐是金壁辉煌的琉璃瓦,四个紫红色的方型门柱像毓秀宝石亭亭玉立,圆弧云纹式的门框,精巧秀丽,镂月裁云。大门造型美观大方,庄重奇特。通过门庭窥测远方,却是绿蕴春辉的林阴大道。
穿过大门,有公路直接通往宋氏祖居园林。碧绿的台湾相思树整齐地排列在公路两侧,茂密的繁枝凌空合拢,宛如两手相牵,仿佛大伞遮掩,构成了一个长达三公里的绿色长廊。
文昌这一片热土早已成为海外享有盛誉的椰乡、侨乡、文化之乡、将军之乡和排球之乡。
这里更令人引以为荣的是成为宋氏三姐妹的故乡。
密密匝匝的椰子树、龙眼树和牛酸树掩映和簇拥着的宋氏祖居,座西南,向东北,是两间矮小的正屋和四眼窄小的横屋,砖瓦桁木结构。正屋厅内悬挂着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母亲倪桂珍、全家合影、宋氏三姐妹、大弟宋子文、还有堂弟韩裕丰的放大影照。侧内室有宋耀如童年睡过的床。一切的摆设都显得简单朴实,似乎找不到弦妙的绝美之处。在朦朦胧胧的黄昏,一抹晚霞透过暗淡的树影,照射在这座建筑物的屋顶上,却让你领略到有一种神奇的灵光和超然的气势。徐徐不息的海风,为你送来了揶树馥郁的清香;栖息的小鸟,为你唱起了婉转动听的莺歌燕语。
文昌人曾为有“宋氏祖居”的情缘而自豪.宋耀如先生从美国回到上海,他心头积压的第一个期望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居,克己尽孝,走一走,看一看。对家乡,宋耀如存满了深沉的爱。1936年,宋氏三兄弟遵奉父亲生前的嘱咐,特乘飞机回到文昌和父老乡亲见面,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1949年,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宋庆龄与张云逸为同是文昌祖籍而高兴地握手以兄妹相称。1955年,宋庆龄应台北海南同乡会的邀请,亲笔为《文昌县志》封面题签。从飘逸柔和的字体中,不难看出老人对故乡所倾注的一片真情和思恋之心。宋氏祖居像一颗璀莹的明珠,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士前来寻访宋氏家族创业生辉的源泉,牵动了海内外文昌人爱国爱乡的赤子之心。
穿过树林中通幽小路,踏着绿茵茵地毯式的小草漫步前行,就可看见墓前屹立着一块石碑,碑体上镌刻着“清韩妣王氏之墓”。王氏就是宋氏姐妹的祖母。宋耀如曾对慈母称赞道:“她身负重任仍文雅高贵,她饱经折磨仍端庄美丽,没有一个画家能够画出她那崇高的神韵”。字字句句倾注了宋耀如对慈母深沉的爱。为守祖居,韩裕丰老人于1949年放弃马来西亚优越的生活条件,率全家回到自己的祖居尽孝道,默默地在故乡这块热土上耕耘、劳作。每逢清明,率子孙背负蓝天,三扣九拜,年复一年的祭祖,日复一日的守居。
一代天骄,国之瑰宝。我们崇敬的**宋庆龄,尤如一颗巨星与日月同辉,名垂青史,她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19她勇敢地冲破旧世俗观念,坚定地和孙中山先生结为伉俪。从此,她将自己的生命和人类的博爱、平等、和平紧紧连结在一起,始终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系在心间。
在叛逆炮轰总统府的危机时刻/她异常镇静脱离险境。
在风云幻变的紧急关头/她是中流砥柱/赢得世人赞颂。
当国民自制的飞机首次试航/她飞上蓝天/勇敢的庆龄。
当抗日的烽火燎原/她奔赴前线/卫护精英。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她运筹帷幄/迎接黎明。
为了发展中国的福利事业/她亲绘蓝图/啊/圣母和神女。
为了永恒纪念她,华侨捐资在风景如画的热带植物园中,建起“宋庆龄纪念馆”,有康克清大姐亲笔题写馆名。
陈列馆展厅珍藏有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示了宋氏三姐妹在不同时期的活动片段,翔实的反映了宋氏家族爱国爱民,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出的不朽贡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际友人和知名华侨瞻仰参观陈列馆后均签名留念。
在那绿翠长青、花蕙吐燕的花坛簇拥下,这里竖起了高3.2米的宋庆龄汉白玉塑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向宋奶奶敬队礼、表誓言:绝不辜负宋奶奶的殷切希望,好好学习,当好接班人。
怀着对宋氏家族的敬仰,为了筹划建设规模宏大的宋氏风情园,文昌宋氏风情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进勋先生曾多次专程到宋氏祖居拜访韩愈丰老人。
一年又一年的祈盼,是韩裕丰百岁老人不老的情缘。他老人家弥留之际,双掌并合,十指连心,仰望海天,祈盼宋氏家族全家福。
多少年来,祈盼血脉融合世代相传是宋氏家族永恒的信念。多少年来,祈盼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不可阻挡的愿望。
我们祈盼人人向宋氏祖居奉献出民族热枕的爱心。
10.小平故居导游词 篇十
邓小平同志诞生在四川省广安县协兴镇牌坊村的一座普通农家三合院里。邓小平故居名曰“邓家老院子”。邓家老院子是一座坐东朝西的传统农家三合院。占地800余平方米,大小房屋17间,穿木斗平房,青瓦粉壁,古朴典雅。建筑具有典型的川东民居特色,充满浓郁的蜀乡风情。庭院绿树成荫,翠竹掩映。院前梯田层层,夏日荷叶青青,稻花飘香。邓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这里。
邓家老院子大门上方悬挂着江泽民2月亲笔题写的“邓小平同志故居”的匾额。正堂屋是当年邓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边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边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邓垦、邓先治的住房。室内分别存放着红色柏木雕花床和简单的衣柜桌凳。北转角是邓家饭厅,存放着一张普通的方桌和凳子,当年邓家十几口人在这里用餐,饭厅后侧是厨房和猪牛圈。东南转角处是邓家的作坊屋,很宽大,一分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为酒坊。粉坊内至今还存放着一副石磨。南北厢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
邓小平故居内原设有三个图片展室、七个文物展室。陈列主要分“革命年代”、“建国时期”、“**岁月”、“开创新时期”、“外事活动”、“休戚与共”“92南巡”、“多彩情趣”八个部分,展现了伟人光辉的革命历程。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推荐阅读:
刘伯承故居导游词07-18
湖南刘少奇故居导游词09-01
参观杨开慧故居感想06-20
王若飞故居观后感06-27
小学生作文 游鲁迅故居07-22
关于鲁迅故居观后感作文07-24
游玩孙中山故居800字作文11-18
参观朱自清故居作文600字11-20
周恩来故事10-04
周恩来演讲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