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

2024-10-05

社会公平(11篇)

1.社会公平 篇一

关注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贫困人口从两亿下降到现在的两千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和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人民群众之间的贫富分化比较严重,普通群众的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还没得到切实保障。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警戒线以上的0.45,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社会公平中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对发展的追求冲淡了对公平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人们对发展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重视,却忽视了对公平的关注。其二,“市场经济万能论”的蛊惑。在一段时间内,人们片面迷信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能够自发地解决公平问题,没有建立起有效保障公平的体制机制。其三,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人靠“权力寻租”或者不正当行为获得非法或不正当利益,一些超高收入群体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社会公平是我们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在,也是改革开放得以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扭转贫富分化拉大的趋势,在全社会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

第一,要转变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对社会公平的关注上来。“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观念,我们必须`要切实转变片面发展、片面注重GDP的观念。我们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必须要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第二,要从法律上、制度上、体制上努力营造一个维护权利公平的制度环境,保证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比较平等地享有发展机会。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建立统一、公开、公正、高效的公共财政制度,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推向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

第三,高举反腐剑,取缔非法收入,弘扬社会正气。官员腐败、企业违法等行为影响非常恶劣,造成的危害非常严重,必须要保持对这些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要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的威力,要为犯罪违法行为布下天罗地网。只有邪气得到打击,正气才能得以伸张。“社会公正是政府的良心”,我们的政府要时刻敬畏肩头担负的巨大责任。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社会公正会得到切实保障,一个“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共同努力。

1.为了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并方便公文处理,国家规定了统一的公文格式。

正确。公文格式具有了较强的规范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维护公文的严肃性,方便对其进行阅读、传递、处理,有利于应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与管理公文。2.会议记录是会议纪要的基础,没有会议记录就没有会议纪要。

正确。会议记录是记载会议情况,会议经过的文字材料。会议纪要是对会议记录进行分析、整理、综合概况,并按会议的议题和宗旨对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的一种准确反映。

3.不经签发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改动公文定稿的内容。正确。签发是对定稿的一次全面核查更是对公文质量与正式效用最终确认,签发人确认的意志即机关整体的意志,公文一经签发即为有效文件。

4.公文处理必须接受集中统一的领导指导。

正确。在公文处理活动中由机关的办公厅(室)集中统一管理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各级各类工作人员应接受集中统一的领导与指导,遵行统一的制度与标准。部分公文处理活动须由专职或兼职的文件处理部门与人员专门完成。5.在收文办理时领导可以只阅不批。

错误。批办指机关(部门)领导人对公文办理提出批示意见的决策性活动。批办有利于加强公文办理的集中领导。领导人应在职权范围内认真审批公文,批办意见务求明确、具体、前后一致,切实可行。改错

1.标题文种应将报告改为请示。2.标题内申请应两字应删除不要。

3.主送机关名称应为全称,即将省行改为省XX银行。4.文章如是报告正文违反了报告不得夹带请示事项的规定,应将请示内容删除。文章如按请示行文 5.请示缘由写作不简洁、不具体。

6.请示事项写作没有针对性和具体意见表述。7.结束语使用不当将批示改为批复。8.结束语中以上报告四字删除。9.结束语后句号删除。

10.单一机关制发的公文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去掉XX银行XX市支行几字。

11.成文时间上未加盖发文机关印章。12.成文日期标注位置右空四字。

2.社会公平 篇二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注:“选”是指选择题, “非选”是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近几年高考政治单科卷或文综卷政治试题, 对本专题内容的考查越来越突出。尤其是2011年, 有多套试卷考查了分配制度与社会公平问题, 这可以在“专题地位”中得到印证。可以预见, 本专题依然是2012年高考备考的重点。这主要是因为, 本专题内容不仅是教学重点, 更重要的是它与当前我国社会实际密切相关。我们知道,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国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 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危害。对此,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也在努力解决。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2.本专题阐述了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以及该制度的主要内容, 阐述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知识。这些知识与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因此, 在复习本专题时必须树立整体观念, 要把本专题知识放在整个经济生活模块中去把握。

3.本专题与政治生活中政府的宗旨、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核心地位以及执政方式等知识密切联系。也可以在生活与哲学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等知识中找到理论依据。因此, 在复习本专题时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在与其他模块相关知识的联系中把握本专题内容。

4.从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内容的具体形式看, 既有选择题, 也有非选择题。其中, 非选择题主要通过与必修1其他知识以及必修2、必修4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进行考查。因此, 考生在复习本专题知识时, 要力求做到“点、线、面”的结合。首先要抓住“点” (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点) , 更要重视“线” (本专题与“必修1”其他知识的联系) , 还要照顾到“面” (把本专题知识放在整个必修模块中把握) , 这样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从容应对考卷中与该专题相关的考题。

【考点指津】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本上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决定的, 也是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 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 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 (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 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2) 按劳分配的作用。

实行按劳分配,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 提高劳动技能, 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 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 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①含义: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 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 既是劳动者, 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 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2)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①含义:

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②意义:

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以造福于人民。

考点拓展:

(1) 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异同。

(2) 澄清三个误区。

①劳动收入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劳动收入是指各类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各种报酬, 是相对于不劳而获的剥削收入和资本收入而言的。其形式包括, 按劳分配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的收入等。其中, 只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报酬才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②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但不能认为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如,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尽管也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 但它无视劳动和贡献差别, 不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所得的福利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收入也不属于按劳分配。

(3) 特别提示: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是我国分配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实施绩效工资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考生应当注意, 可能以此为背景, 考查按劳分配制度。

4.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既影响效率, 也影响公平。

公平的收入分配, 一方面能够促进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物质前提;另一方面, 能够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为提高经济效率提供保证。

公平的收入分配,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我国的分配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5.提高效率, 促进公平

(1)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又存在矛盾, 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2) 既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为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实现公平分配。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既要提高效率, 又要促进公平。

⑤既要反对平均主义, 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 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 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考点拓展:

(1) 把握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的区别。

公平是指权力和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公平不在于有无差距, 而在于差距是否合理。所谓“合理”, 就是指差距既不影响社会稳定, 又能给人以激励, 促进效率提高。合理的收入差距,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收入差距过大, 背离社会主义本质, 有悖于社会公平, 不利于社会稳定。

平均主义抹杀一切劳动差别和分配差距, 抹杀人们的贡献, 要求绝对平均, 实际上违背了公平原则。平均主义压抑劳动者的积极性, 其结果会带来共同贫穷。

所以, 公平与平均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2) 了解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用来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最大为“1”, 最小等于“0”。联合国有关组织认为, 基尼系数在0.2以下, 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 表示比较平均;在0.3~0.4之间, 表示相对合理;在0.4~0.5之间, 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在0.6以上, 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 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基尼系数已超过0.46。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主要表现在个人、城乡、地区、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距等。调节收入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是目前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3) 特别提示:

温家宝总理多次将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比喻为“做蛋糕”和“分蛋糕”。他说, 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 而且要把蛋糕分好, 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考生应当注意, 可能以此为背景, 考查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问题, 特别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高考回眸】

1. (2010·安徽文综卷·3) 李某是一国有企业工程师, 去年工资收入36000元, 奖金8000元, 个人专利转让收入5000元;其妻开一家个体杂货店, 年收入15000元;家里有房出租, 年收入6000元。去年李某一家按劳分配收入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分别是

A.44000元 26000元

B.36000元 19000元

C.49000元 21000元

D.44000元 11000元

解析:李某是国有企业工程师, 其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共44000元;个人专利转让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中的技术要素分配收入, 房屋出租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共11000元, 故D正确。李某的妻子作为个体老板, 其收入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 (2011·山东文综卷·1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 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是山东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 要求

①提高经济效率, 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③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 提高农民收入 ④增加货币发行量,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经济的稳定增长, 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基础。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高增长, 最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提高经济效率, ①正确。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基础上,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增加居民收入最直接的手段和途径, ②正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调控是宏观的, 不可能实行农产品政府定价政策, ③错误。货币发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不能随意发行, ④也错误。答案为A。

3. (2011·江苏政治卷·10) 右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 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 纵轴y代表效率, 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1之前, 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 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 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从图中曲线走向可以看出, x1是一个关节点。在x1之前, 效率与收入差距成正方向变化, 收入差距具有激励作用, 效率不断提高;在x1之后, 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收入差距具有消极作用, 效率不断降低。因此, 只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才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可见, ①③说法错误, ②④说法正确。应选D。

【创新设计】

1.“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是说

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B.分配制度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分配方式

D.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2.2011年,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不断深化, 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实施。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①是对我国现行分配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②体现了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③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④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11年1月4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宣布, 从2011年2月1日起, 上调月最低工资标准, 其中一类地区从960元调整为1140元, 增加180元, 上调幅度达18.75%。上述做法

A.是国家在再分配环节更好地落实公平分配

B.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重要表现

C.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D.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正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道: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 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句话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C.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D.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5.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 两人为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 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故事启示我们

A.在经济领域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原则

B.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

C.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制和政策

D.提高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

6.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注:“十一五”期间,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9%。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1) 材料一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济信息?

(2) 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意义。

(3) 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谈谈我国“十二五”期间如何实现“富民”目标。

参考答案:

1.D 提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A错误。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 根本上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错误, D正确。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2.B 提示:①说法错误。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是按劳分配的体现,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③正确。④属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不符合题意。

3.C 提示:提高月最低工资标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具体体现, C正确, A、D错误。提高月最低工资标准, 是政府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的重要表现, B不符合题意。

4.A 提示:题干告诉我们, 公平分配能够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说明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A正确。B与题干无关, C、D说法片面。

5.C 提示:A、B不符合题意;D颠倒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C正确且符合题意。

6. (1) 材料一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随之逐年增加, 说明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增加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的基础。材料一还表明,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幅,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说明我国仍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

(2)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3) 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②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一方面,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保护合法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 整顿规范分配秩序,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实现公平分配。

3.动物社会的“公平原则” 篇三

多年来,贝克夫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他发现许多动物都具有“公平意识”,从山狗到猴子到鸟类都是如此。他说,无论是圈养动物、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儿童,都存在相类似的社会交往行为方式。以往,许多科学家赞同“竞争决定动物的行为”的观点,但新的研究表明,“群体间的合作同样值得注意”。这一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在相互交往中学会按“公平原则”行事。

游戏中的“公平原则”

贝克夫用了近15年的时间来研究圈养和野生环境中的狼、山狗及其他犬类动物的行为。他给他所研究的每只动物都起了名字,将它们之间通过玩耍进行交流的过程录制下来并反复观看,同时对动物的各种行为仔细地加以描述和记录,比如啃咬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用爪子抓扒,用身体撞击推搡,摇头晃脑,站在同伴的背上,等等。贝克夫说“我发现,如果不能将动物在每分每秒的行为都加以说明,那么我就会失掉某些信息,我必须要对每一个细节都加以注意。”

通过研究动物行为中的某些细节,贝克夫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行为模式,比如一种被他叫做“鞠躬”的行为。在他看来,“鞠躬”是动物的一种特别重要的行为方式。当一只狗蹲伏在地上并将臀部高高抬起时,它是在说:“我想和你玩。”贝克夫发现,无论是狼、山狗还是其他一些犬类动物,在做一些可能会引起误会的行为的之前或之后,都会采取这种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一只动物在啃咬另一只动物时用力过猛或者表现得有些好斗,那么这两只动物通常会分道扬镳,不会再在一起玩了。但如果啃咬者使用了“鞠躬”的动作,或者用于事先“警告”,或者用于事后“道歉”,那么它们就能够继续玩下去了。

贝克夫还发现,动物还会用另一种方式来维持游戏中的“公平原则”。有时,动物会尽量克制自己,不去啃咬对方,不去拍打对方,特别是它们与比自己弱的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时候。有时,两只动物在一起玩耍的时候会玩一种互相交换角色的游戏:比较弱的动物扮演强者,比较强的动物扮演弱者。“鞠躬”等行为方式就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一样,它们是一种信号,一种符号,表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其实,只要多加留意,就会经常看到这种情景:几只毛茸茸的小狗拥在一起,在地上翻滚,互相拍打,玩得不亦乐乎,显然它们在互相戏耍作乐。它们会友好地在一起玩耍,直到其中一个将另一个推得远远的,于是它们中有的就会败兴地偷偷溜走。贝克夫说:“看来,动物在玩耍时必须权衡游戏中的公平与否问题。孩童在游戏时也是如此:如果我骗了你,别人就不会再和我一起玩了;如果约翰尼看见亨利打了玛丽,那么再没有人愿意和亨利在一起玩了。”

动物们的“公平意识”

“那不公平!”我们时常会这么说。其实,生活每天都会带给我们一些小小的不公平,比如你朋友的蛋筒上的奶油比你的多一些,又比如一个学生的捣乱行为导致整个班级都受到了惩罚。新的研究表明,除了人类之外,其他一些动物也有“公平意识”,比如猴子就会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时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研究人员花了两年时间训练一群僧帽猴学习如何用石头换取食物:研究人员给猴子一块石头,然后伸出手,如果猴子将石头还给了他,就会得到食物。开始时,研究人员很公平地对待它们中的每一个,而每只猴子也会注意地看其他同伴换到的是什么。

接下来,研究人员让几只猴子在一起做一个试验:他接受猴子们的石头,但只给其中一只猴子美味的葡萄,而其他猴子得到的却是黄瓜。结果得到黄瓜的猴子们不高兴了,大概是觉得自己吃了亏受了骗,它们要么拒绝接受黄瓜,要么不再与研究人员进行“交易”。

猴和猿都有很强的“是非”观念。科学家设计了这样一个试验:在一只饥饿的恒河猴拿到食物的同时,对另一只恒河猴进行电击,结果,为了同伴少受痛苦,饥饿的恒河猴宁可挨饿也会拒绝进食。这一现象在鼠类中也有发生。

除“公平游戏”外,一些动物还喜欢玩其他一些游戏,比如大乌鸦喜欢玩集体游戏——互相追逐。贝克夫认为,对于一些群居动物来说,它们必须学会相互之间的合作,因为这与它们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落单的动物的运气一般都非常差,它们中的许多在离开家园后不久就死于非命。拿山狗来说,以群体方式生活在一起的山狗比落单者更容易吓退那些威胁它们的入侵者。

按照贝克夫的说法,游戏也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当动物们互相推采搡去的时候,这对于它们来说也是一种练习,它们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生存技能,如捕猎或者交配等。一些研究者甚至指出,参与游戏活动多的动物脑容量更大,这些动物更擅长于思考和学习。通过游戏,动物们认识到自己力量的大小,比如使多大的劲才不会惹恼玩伴。它们也学会了如何道歉,如何宽恕,如何取得相互信任。动物的这些行为与人类小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何其相似!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互相之间都会产生冲突,冲突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合作,同样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冲突并非总是坏事,许多友谊部是建立在健康的竞争精神之上的,而竞争会产生激励因素。游戏起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将“公平意识”引入这类冲突之中,同时也为日后如何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提供一个练习机会。更重要的是,动物在游戏中不会失去什么,得到的却是群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公平意识”。

猴群中的“警察”

美国耶基斯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拥有一个有着84名成员的豚尾猴群,其中有45只成年猴。动物学家发现,猴群中有3只雄猴和1只雌猴拥有管理权,是猴群中的“猴警察”。他们还发现,如果将3只雄性“猴警察”移出猴群,只留下那只雌性“猴警察”充当管理者,那么,就像人类社会缺少一定数量的警察会变得混乱一样,要不了多久,猴群中就会频发暴力冲突,成员间的相互交流急剧减少,玩耍、互相清洁身体等公共活动的次数也开始下降,整个猴群的凝聚力迅速下降。

“猴警察”是怎样产生的?科学家发现猴群在委任“猴警察”时采用了颇为复杂的“投票制”。“猴警察”一般由那些有威望的猴子担任,但这一职位不是它们采取暴力手段抢来的,而是通过“投票任命”后当选的。当然,猴子们并不像人那样在选票上写写画画,而是向那些它们认可的“候选警察”呲一呲牙,这就表示赞成它当选。研究者解释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投票”动作,意思是“我同意你出任警察”。

当一个“候选警察”取得猴群中大多数猴子的投票后,表明它已经受到了普遍尊重并可以出任“猴警察”了。一般情况下,猴群会选择体型较大和较年长的猴子充当“猴警察”,但也不是长得魁梧的猴子就注定能当“猴警察”,如果它与多数猴子关系不融洽,没有“猴缘”,照样会败给那些个头不大的猴子。

“猴警察”一旦当选就获得了相应的权力并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其中非常重要的职责便是和平解决猴子之间的冲突。如果两只猴子发生冲突,“猴警察”一般会站在两只猴子中间将它们隔开直到冲突平息。如果“猴警察”已经知道冲突是由哪只猴子挑起来的,它便会直接把滋事的猴子赶跑。

通过处理猴群中的日常事件,“猴警察”的威信会很快得到提高,它们解决冲突也会越来越容易,甚至不用发出威胁的声音冲突就会平息。而且“猴警察”的裁决是最终裁决,不管当事者是否心悦诚服。裁决的结果永远都能受到整个猴群的尊重。

4.维护社会公平教学反思 篇四

韩艳荣 维护社会公平这一框题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了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本节课采用比较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操作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回忆、列举、讨论、演讲甚至猜测互动的过程中,认识公平总是相对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应该怎么办?理解合作的基础是公平、互惠的等。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有利于对本框题内容知识的了解。

为了弄清“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己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所可能采取的措施。(老师这时可深入到学生中参与讨论,作为他们的一员),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然后在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面对不公平现象,要理智,要反思,要最大限度追求公平,要崇尚公平、主持公道。

其次,对于合作问题的理解,也比较抽象。因此首先采用让学生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讲“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接着问:为什么一个和尚能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反而没水喝了呢?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究其原因。指出主要是三个和尚没有很好的合作,每个人都担心自己干多了、亏了。那么要进行理想的合作应该怎么办呢?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采用“默契考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学生在猜测合作、公平、互惠、付出与获得等词的过程中,了解良好的合作应该是以公平为基础的,应该是互惠的。只有这样的合作才能持久,才能有效。进而理解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每个人公平、互惠的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最后,通过行为提升环节的活动,让大家明白我们应该怎样与他人进行友好合作。

从而最终使学生明确生活中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面对不公平的遭遇要理智,社会生活需要公平、互惠的合作。

5.论社会公平正义及实现 篇五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追求,从原始社会物质极度缺乏下的平均分配到现代社会的权力制约、法治和按劳分配,都无不证明了追求公平正义精神的存在。“公正”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文,意思是“表示置于直线上的东西”,后来逐渐引申为表示真实的、公平的和正义的东西。如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著名思想家把“公平”与“正义”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认为正义是社会与心灵的和谐,强调正义的总原则是“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二、实现公平正义的路径

1、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民主社会环境

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构建在诚信基础上的法制健全、道德良好、人际关系融洽的社会。因此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支柱。,2、加强法制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历史经验表明,公平正义的实现,不仅需要整个社会成员具有公平正义的道德理念和追求意念,而且还需要有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作保障。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在科学阐释和宣传公平正义价值意义的同时,通过法律法规建设,保障公平正义在实践中的落实。

3、扩大公民参与途径,提升公民意识

公民的政治参与,既是一个实现民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只有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公民才能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利益。为此就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2)提高公民的自治能力和综合素养。(3)培育健康、成熟的公民社会。

4、调整政府职能,规范行政权力

众所周知,政府行政行为的公正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前提,是维护社会公正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从管制政府不断走向服务政府的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政府就需要不断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监督。

5、加强监督,完善惩戒措施

历史经验表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腐败,而缺乏政治透明度的监督必然是流于形式的监督。首先要建立健全社会公正的诉求通道。其次要加强监督体制探索和完善。再者要重视舆论监督作用。

6、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6.初二政治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篇六

学生分析

通过前面两课时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何谓公平、公平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感受,但这种感受还是片面的,往往会认为不公平总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环境总是与自己过不去。而对公平的相对性、时代性乃至于公平与个人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的关系还是不清楚的。到底如何对待不公平,这是学生对公平进行感受之后会产生的一个普遍困惑,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综合思路

从《清官谣》导入,和同学一起搭乘“维护社会公平”专列,开始体验如何维护社会公平,从“牢骚城”里尽情展现不平事,明白了社会中总是存在不公平的道理,“梦工厂”的奇幻经历让大家最终踏上理智之路,途中经过对问题的讨论,懂得了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坐客“理智国”和“将心比心屋”。

让大家学会:面对不公平,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换位思考,向危难之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列车突遇故障、饮用水告急这一事实,设计问题、留下悬念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极富离奇色彩的专列之行;为广播员设计好讲稿,写明衔接语。

学生:认真预习。

板书设计

一、维护社会公平

(一)理智面对社会中的不公平

教学设计

歌曲导课:

先和大家分享一曲《清官谣》(点击,放《清官谣》的歌曲同时屏幕上出现歌词)

教师: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学生:《宰相刘罗锅》

教师:结合歌词,哪位同学说一说,这首歌它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含义,及时点评并小结)

7.西方国家维护社会公平的经验 篇七

近年来, 英国政府主要的措施有: (1) 增加对儿童特别是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英国儿童的贫穷率下降了10%, 成为欧盟主要国家中改善儿童贫困问题效果最为显著的国家。 (2) 加大对青少年接受教育与培训的支持力度。政府希望到2015年时将接受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的17岁左右青少年的比例从目前的75%提高到至少90%, 有效地改善贫困青少年的发展问题。 (3) 加强对老年人与残疾人的照顾。 (4) 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使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公平合理的高水平社会服务。 (5) 改革完善政府的税收制度, 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 使之“现代化”, 保证所有纳税人之间的公平合理, 推动政府宏观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英国政府走出的这么一条总体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政府执政道路, 既符合本国国情, 对其现代化发展助力颇多, 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二) 德国的社会公平和保障政策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由、公平、安全和富裕, 其思想基础是把市场上的自由与社会平衡结合起来,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的协调统一, 实现个人利益与国民经济总体利益的协调统一。德国的公平和保障政策主要有收入再分配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劳动保护政策、企业职工参与决定政策和劳动市场政策等。通过把税收的一部分以一定形式补贴给失业者、退休者、离休者 (退休公务员) , 调节收入差距。根据德国法律规定, 公民必须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四大社会保险。它以法律的形式来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政策, 提高了社会公平实现的可能性。德国的劳动保护政策主要有解雇保护、工资保护、工伤保护、妇女儿童保护等。德国的《企业组织法》保障职工参与涉及雇员权利和利益问题的决策。德国政府采取免费介绍就业、提供寻找职业所需费用、对成年人教育和专业培训免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实现充分就业。

(三) 法国调节社会公平的措施

法国政府通过再分配来调节社会公平, 主要的手段有:第一, 通过完善税制增强再分配调节力度, 缩小贫富差距。据有关报道, 目前法国高级管理人员与非熟练工人的税前收入差距为4倍, 而税后可支配收入的差距降到2倍。第二, 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调节社会公平。其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工伤、生育、医疗、养老、失业等。第三, 通过再分配的重新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事业建设, 让低收入者共享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法国政府将通过税收所得的财政收入较大部分, 重新投入于交通、能源、卫生、文教、体育、廉租房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将此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形式, 并在制度上尽可能保证低收入者共享这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以扩大社会公平。

(四) 美国的公平披露规则

为了维护证券市场公平、公开、公正,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于2000年8月通过了公平披露规则, 明令禁止上市公司从事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该规则强调:若上市公司或其代表者, 在涉及证券的发行、交易或对其他证券的价格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尚未公开披露之前, 将该信息向市场特定人士进行选择性披露, 并得知或根据合理预期可以得知该人士将以此信息进行交易决策时, 必须对所有投资者公开披露信息, 公开披露使所有投资者处于平等地位, 共同承担股市风险, 共同获取投资收益, 满足了投资者利益保护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基本要求, 保护了投资者利益, 更确切地说, 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样大大促进了经济领域竞争的公平性, 从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可否认, 公平正义也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理想追求, 它们通过各种立法、政策来实现社会公平。■

8.社会公平的出口在哪里 篇八

在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因食物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孩子与老人,如果将他们的生活境况与今日中国丰裕社会中富人的生活境况对比,结果是触目惊心的

中国改革开放已近30年。30年来,中国无论在制度变迁还是经济绩效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见证了社会公平状况的恶化,而这正成为影响改革的最大阻力。

构建和谐,寻求社会公平的出口,正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突出课题。

出口一:基本需求保障

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为每个成员提供基本的需要。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基本需要仅指每个人都能享受“免于饥饿的自由”,后衍生为现在的“免于饥饿权、身心健康权与受教育权”。从这个意义上看,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保障,使每个人吃得上饭、看得起病、上得起学,构成了当下社会公平的基本需要原则。

从基本需要原则出发,世界银行2006年年度报告《公平与发展》得出结论认为,一个公平的社会不应该允许绝对贫困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即使人人机会均等,而且富人财富的获得也具备正当性,但还是不允许绝对贫困的存在,而应该有对穷人的“兜底”政策,否则人们还是会认为社会不公平。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一点对于制度转轨国家尤其重要。著名的转型经济学家G?罗兰德在《转型与经济学》中说,即使有一定的贫富差距,如果政府给穷人基本的生活与医疗保障,人们仍然能够承受转型的压力;但如果穷人没有基本生活与医疗保障,即使贫富差距并不特别突出,穷人仍然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实情是,相当部分公民的基本需要未能得到保障。在西部地区,存在大量因食物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孩子与老人,如果将他们的生活境况与今日中国丰裕社会中富人的生活境况对比,结果是触目惊心的;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成员国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在191个成员国中倒数第4,有很多穷人因为看不起病而坐等死亡;在教育领域,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一些穷人的孩子会因缴不起学费而被迫辍学。

这些现象只要存在,即使是少数,也会因其涉及基本需求以及因怀疑社会丧失了基本的救助功能而使穷人怀有绝望感,这极大地增加了社会不公平感。

出口二:“让弱者先出发”

在2005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按基尼系数从低到高排序,中国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85位,与后面35个社会分化非常严重的国家的水平相接近。报告指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过去27年间扩大了40%,因此认为中国制度转型造成的贫富鸿沟在世界上是十分惊人的,中国的整体不平等“是所有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

在这个时候,公共政策并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在发达国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以及遗产税等,是平抑贫富分化的基本手段。而在中国,税收手段基本失效,反而是逆向调节。在美国,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群体所交纳的税款每年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是税收最重要来源;而在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透露,全国约20%的高收入阶层控制着80%的银行存款,而他们所交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10%;到目前为止,普通工薪阶层仍是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力军,2004年中国个人所得税收入65%来自工薪阶层。

非法暴富现象的大量存在更是对公平原则的严重挑战。美林集团《2004年全球财富报告》表明,截至2003年底,中国内地富豪总数达23.6万人,成为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百万富翁聚集地。这23.6万人拥有金融资产9699亿美元,直逼中国1.4万亿美元的GDP。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所积累的人均410万美元资产,仅用了不到20年时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姚洋指出:中国当下富豪们的发迹史,彻底冲毁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的“应得之物”的信心,造成了广泛的相对剥夺感。

收入分配问题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可以用“应得”原则加以解释。用经济学术语讲,所谓“应得”,就是每个人的边际投入与其边际报酬成正比。通俗地讲,就是你付出越多,应该得到越多。一个公平的社会,其制度设计应该让贡献越大的人所得越多,这就是“应得”原则。相反,如果老百姓认为社会不公平,就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个社会拼命干活的人所得很少;相反,那些专靠坑蒙拐骗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的人却腰包鼓鼓,这样的社会当然无公平可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指出,“如果一个政体要避免社会瓦解,就不能允许在公民共同体的任何部分出现绝对的贫困和富庶,因为这两者都会引发祸乱。”公共政策应该“损有余、补不足”。既然这个社会上有人生来就拥有万贯家产,有人生来就一贫如洗,而所有的人又不得不面对同一个竞争性市场,这时,公平的比赛应该是“让弱者先出发”。在公共政策上就是通过累进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以及对贫困人群的帮助,使二者在比赛之前条件基本平衡。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布坎南说,真正的“机会公平”就不能让人们“带着出身进行市场比赛”,因为“当这样的参赛者以平等条件与相对较少有利条件而又必须参加这场比赛的人比赛时,我们寻常的‘公正’的概念就被破坏了。”

出口三:广泛的平等权利

从政治维度的“平等”原则理解社会公平,是指“公平的权利分配优先于竞争”,保证每个公民都有平等的利益表达权利与决策参与权利。如果政治权力配置不当,少部分人利用权力谋取排他性私利,而另外的人群被排斥在权力之外,肯定会恶化社会竞争的公平性。因此,公共政策在确立之前必须经过公共辩论的程序,而公共辩论又不能为少数人所控制,尤其是被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所控制,而应该包括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为保证这种政治上的平等,制度设计应该包括民主与权力制衡。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广泛的平等权利,但落实起来却并不顺坦。我们看到,不同人群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全国人大中占有的比例较为悬殊。城市人口是24万人选举产生一位代表,而农村人口却是96万人产生一位代表;自五届人大以来,农民代表比重由20.59%下降为8.4%,工人代表比重由26%下降到1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据官方统计,在目前的人大代表中,有70%为各级政府官员兼任。

正因为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程度不同,出现了强势集团掌控公共辩论、主导转型政策的现象。以医疗改革为例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曾愤怒指出,“仅从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决策过程看,就决定了中国选择的制度一定是一个坏制度。看看决策谈判桌上都有什么人:有财政部门的代表,他们说财政负担太重,必须减轻财政负担,降低投入;有企业代表,他们说企业负担也太重,必须减轻负担,减少支出;有医院代表,他们说成本无法降低;有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代表,他们说必须维持收支平衡。而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也就是消费者却没有代表。这种谈判、博弈的结果,就一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医疗政策如此,教育、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等一系列政策,都是如此。换句话说,普通百姓的很多经济权利、社会权利之所以得不到保护,甚至严重受损,与强势集团掌控公共辩论,主导转型政策有关。

官员大规模的弥散性腐败则体现了权力远没有达到制衡的程度。据商务部一份调查报告,中国外逃官员数量大约为4000人,携走资金约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100多亿,13亿中国人人均达315元。在我们进行的大型网络调查中,将官员腐败视为造成社会不公平感的首要原因的被调查者比例高达63%,列第一位。

种种问题,导致中国社会不公平现象益愈突出,并成为阻碍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最大原因。所幸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政府已决定“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并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建设一个公平的社会,需要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公平的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而负责任的公民又端赖公民社会的建设!

9.《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说课稿 篇九

社会公平》说课稿 第一小组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下面我主要从一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依据是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的基本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经济生活》必修模块一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主要学习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以及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解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的。通过效率与公平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本框题衔接了教材第一框题所介绍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介绍在分配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同时,本框题内容涉及到国家收入的再分配,为第八课《财政与税收》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因而这一框题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理解公平与收入分配公平、效率的含义

②理解社会主义社会重视收入分配公平的重要性 ③理解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途径 ④理解个公平与效率的关系(2)能力目标:

通过对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从收入分配角度对如何提高效率、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出合理性建议的能力,及通过对效率与公平的学习和分析,使学生能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热爱和拥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②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培养公平精神。(3)教学重难点: 重点:

① 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制度保障、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依据:当前,高一学生对于生活中人们工资收入有差距的这些现象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还未能深入了解到其中牵涉到“公平”的原因及与之相关的解决措施。所以有必要通过对“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这个知识点的深入学习,来让他们了解收入分配的公平实施举措,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收入不均衡现象、国家实施的分配策略、经济生活中规律的了解,全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分配上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和爱戴。②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在学习了影响价格、生产等知识后,同学们对于生产效率都有了一个大体上的理解,但是可能会把对“效率”的理解局限在“企业、个人的劳动时间”这一狭隘的层面上。为了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效率”这一重要概念,以及和前面所讲的“公平”联系起来,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于调动市场经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的认识,继而对合理分配制度内容的理解有一个铺垫。

难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依据: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制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经济发展的消极态势,比如人们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等。而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使分配更加合理的措施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这是要对学生加以强调重复的知识点,因为理解这两者的关系对他们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让他们再根据我国国情来考虑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则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要注意结合身边事例、国家政策层面来加以阐述、循循善诱。

三、说学生

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学习《经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收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充满好奇与兴趣,但是本框知识理论性强以及学生本身生活阅历与视角的局限性,要全面确切地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怎样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收入分配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等问题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深入浅出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的现实意义,启动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探究十分关键。

四、说教学法

(一)说教法

本框教学主要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模式,通过情境创设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问题式教学法来更好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具体方法分析如下:

1、情境创设法和直观演示法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情景情境,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来直观、生动展现,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进行导入和讲解“社会分配如何实现公平“这一重点时,我抛开生硬的说教,借助多媒体、图片等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把一些在生活中碰到的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的现象的图片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公平的重要性,引起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将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公平的重要性,让学生培养公平精神、公平意识。

2、问题式教学法

是在教师设疑、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反映社会贫富差距大的一些图片来不断地设疑,一步步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小组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从中加深对公平含义、实现公平的途径的认识。

此外,我在教学中还会用对比分析法、活动参与法、总结法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有更深刻的直观体验。

(二)说学法

1、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交流、启发,实现教学的多边互动。在本课中,主要围绕“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来进行讨论和合作交流。

2、分析归纳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的思考和小组的探究,归纳探究的成果然后派代表进行发言。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合作讨论中总结归纳“对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同学们对制度保障、初次分配、再分配等知识的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图片导入,感受生活。

我们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收入差距大、贫富两级分化严重的漫画图片,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反映出社会的什么问题?那么怎样才算公平,又应该如何实现社会公平呢?利用漫画,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导入整个环节可以自然过渡到新课,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二:案例分析,探究生活。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小李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销售员,月工资2000元,每天工作8个小时;小红在南宁百货商场做高层主管,月工资5000元,每天工作也是8个小时”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案例中两个人的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公平的含义。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给学生们一个分析思考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平台,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实际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环节三:

这一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掌握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及探究合作的精神,同时在学生探究完之后,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加以点评。这样的方式就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重点,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将决定采用案例分析的探讨方式来实现。首先通过一个前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收入是否能达到绝对的公平。其次,让同学们讨论分析收入公平的方式。最后,通过教师的总结分析得出我国实现收入公平的方式。通过这两个小环节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思考和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归纳“国家为什么重视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都重视效率和公平,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这一合作探究使学生自然理解我国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提高两个合理比重”的迫切性和重要意义。环节四: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播放关于十八大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十大大上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以及目前我过正确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这一环节是我们小组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们小组将决定采用以下形式进行教学:

问题探究式式教学法。通过十八大的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我国目前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当前我国为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六、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在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知识网络图,巩固和升华课堂知识。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10.促进教育公平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大一学生,刚走过高考的战场,那么就从高考制度说起,来由浅入深地探究中国目前关于教育公平的诸多问题吧。

一、我国目前的教育失衡现状

国家教育整体投资不足,一线城市成为高校集中地,同时高考的录取工作向本地区的倾斜又十分严重,同样的试卷,同样的分数下,只因为所在的地方不同,就可能上了两个简直是天壤之别的高校。另外要特别提到河南,这个占据了全国人口的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大省,居然只有一所211高校,而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的一流学府,在河南省的招生确鲜有扩充之势。由于人口众多,而高校提供的名额没有相应的增加,导致录取分数过高,河南的考生想上一个好的大学,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类似这样的省份还有山东,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像1977年那样的类似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在这里重现了。

当然,教育失衡也着重体现在城乡差距上,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这样的地区差距上。无论是媒体还是网络,“教育公平”这四个字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正反映了教育存在不平衡的现状,这个问题不能再回避。教育不但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命运,也关系着眼下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生活的荣辱悲欢。

二、高考制度的功与过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无疑是需要高考制度的,它给了人们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给了贫苦的孩子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机会,也为国家建设选拔了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在历史的进程中,高考制度存在着,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这一点,我们无法否认。

然而,像高考这样“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带来一个特别严重的弊端就是造成了“应试教育”。在这样一个高考重压的模式下,所有的学习都围绕考试展开,高考考什么,我们学什么,高考怎么考,我们怎么学,所有的学习、所有的思考,都被牢牢地限制在高考的圈子中,其结果就是应试教育得到了一个个只会考试的机器。

三、教育失衡带来的问题

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由此又引发出一个教育怪像,那就是高考移民现象,这样一来又对西北等一些偏远地区的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贫困地区的孩子无学可上或上不起学、农村合格教师匮乏、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孩子流落在农贸市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这表现为,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最大的负担之一。

四、关于高考制度和教育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高考试题应逐渐的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为考生创造更多机会。同时出题者要紧紧扣住考试大纲,以能力测试为主,控制难易程度,增强试卷的区分度。

二、高考录取政策应加以调整,以各个省份的实际考生为依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用一种动态公平覆盖人口大省,避免出现不同地区相同试卷下同一所高校录取最低分数高低差异过大的现象,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三、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不仅新增教育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存量也应做适当调整,尽可能向农村、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加大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宏观调节力度,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促进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积极推行将优质普通高中

招生指标公平分配到初中的办法。

11.社会公平:公众的热切期盼 篇十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成就显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无可讳言的是,诸多方面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患,如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不公种种表象

现实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配不公

“双轨制”造成收入迥异。企业不如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不如政府机关。企业里每天辛辛苦苦很可能到月底只有生活费;事业单位工作稳定,福利、工资也稳定;政府机关则稳定之外,还能享有更多特权,公务员的收入不仅始终处于领涨状态,而在公费医疗等方面依然多吃多占!

行业不同造成收入迥异。垄断行业和某些部门肥得流油,比如金融、石油、电力、通信等,收入是普通行业的几倍甚至十几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全国城镇职工收入排行榜中,金融行业年人均工资9136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5倍,是收入垫底某些私营单位的7.78倍。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烟草等垄断行业工资水平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收入。金融业高管平均年薪为347万多元,天价年薪正在加剧高管层与工薪阶层的裂痕。

同工不同酬随处可见。其中包括男女同工不同酬、新老体制员工同工不同酬等。还有休假不公平——有的单位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与双休日,有的单位只是“双周休一日”。高温费该给的不给,节假日加班不按规定加薪,法定的年假被无端取消,加班加点没完没了……此类问题比比皆是。

分配不公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极少数人占据了社会的大部分财富,而大部分人还相对贫穷。反映这种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据2012年12月10日琼华时分报道,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在京发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大大高于0.44的全球平均水平。

权力吸金更是黑不见底。有报道说,如今许多企业家将80%的精力都用在了与官员吃喝、打交道、搞关系上。由此导致全国每年约有至少5万亿元的灰色收入进入了各类贪官的腰包。另外还有屡遭诟病的“三公消费”,在我国,每年约有一万亿元纳税人的钱都被大小的官员肆意消费掉了。

就业不公

当下的现实是,“就业拼爹”现象日趋严重,从而招致民众的强烈不满。普通百姓子女大学毕业后想找一份较为理想的工作可谓“难上加难”。

北京大学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和起薪额就越高。西南财经大学近日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止》称,2011年7月中国城镇整体失业率为8.0%,但21至25岁城镇劳动者中,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失业率为16.4%,这些高学历失业者显然不会是权贵子女,学历高反而失业率高!关键是就业机会不公平,收入高、福利好、保障好及体面的就业岗位基本被“权力就业”所霸占,普通家庭子女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很难挤进去。可以说,基尼系数不断扩大,“始作俑者”是不公平不正义的权力就业、关系就业所致。

几年前,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委组织部、人事劳动局、监察局联合发文招录公务员,名为《关于考录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的补充规定》的红头文件明确提出,“高校在读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子女可列为这次报考对象”。最终,55名“官二代”中有22人被录用了。

养老不公

目前我国城镇分为三类养老制度,一是企业养老保险,二是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三是公务员退休制度。这三项制度,直接导致每个制度之间、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

中国体改研究会会长宋晓梧指出:“十年前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差距不过一倍,目前达到了三四倍”,“近十年来,这一逆向配置的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扭转,反呈扩大趋势”。由此引起了一系列明显违反公平正义原则的怪相。如企业纳税人在为国家财政贡献之后,必须另外掏钱购买养老保险,为自己养老。而由财政供养的机关工作人员却可以分文不缴。买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养老金很低,目前名义养老金月均仅1300元,若从中再扣除个人缴纳的保险费返还部分,实际从社会得到的养老保障净收入不足1000元。而不缴费的机关退休金实际净收入(含各种补贴福利等)则相当于企业的三四倍。同是司机,在企业退休养老金1000多元,在机关退休3000-4000元。同是研究员级高工,在企业退休1000多元,在机关退休则高达五六千元以上,出现了养老收入“三个企退高工,比不上一个机关勤杂工”的世纪怪相。

此外,同样工龄35年以上,现行企业退休又比早先退休的所拿养老金要多得多。

教育不公

教育资源是一项主要由国家来提供的公共资源,它应该遵循着平等竞争的原则,使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获得教育。然而,由于贫富、地位、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许多不公平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教育费用的快速上涨,加之乱收费现象严重泛滥,致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女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比如,某些条件较好的机关幼儿园,对内招生费用极低,对外仅赞助费动辄就几万至十几万。某些重点中学,凭分数进不来,但通过缴纳高额择校费、寄宿费即可进来。大学也是一样,现在不少学校,如果嫌专业不好,只要肯花钱即可换专业,变冷门为热门,变不满意为满意。

另外,由于各地大学数量的不同和高考招生的名额限制,从而造成不同地区的人上大学的机会不等。以北大、清华为例,北京考生比外地考生的录取线要低一大截,这种人为制造的起跑线提前、冲刺线也提前的高考现状,能称得上公平吗?

教育腐败也正在加剧教育的不公平。这种腐败集中表现在对公平竞争的升学考试制度的破坏上,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让一些优质教育资源成了少数人的特供品。据统计,在全国重点中学,官员、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约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

nlc202309020116

医疗不公

医疗保险“双轨制”下群体之间的差别化,也是造成社会不公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1年10月,历时两年建成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新干部病房投入使用。新干部病房大楼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设有省级、副省级、厅级及离休干部保健床位257张,花费至少有一个多亿,而其目的则是“新干部病房楼投入使用后,将极大地改善干部保健患者的住院和就医条件”。这里面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现在只有公务员以及离退休干部,依然享受着公费医疗,有特权可以让他们毫无压力地享受这种医疗资源。2005年中科院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而农民虽然进入了新合作医疗,却依然看不起病,得了大病只有等死,或者致贫。

住房不公

现在可以说,只要是当官的,住房都很宽敞,装修也很时尚,不少官员住的是豪华别墅。有的领导干部可以轻易获得多套住宅,甚至多达数十套房,价值数千万元。据媒体披露,浙江省药监局原局长黄萌有房产84套;广东茂名原市委书记罗荫国落网后被查获数十套房产;原山西蒲县煤炭局局长郝鹏俊有房产36套,其中北京33套;原上海房管局副局长陶校兴有房产30套;原福州市副市长杨爱金被搜查出17套房产证……若继续开列,将是一个十分壮观的清单。倘若不考虑这些房产大贪,以普通官员或公务员而论,在民众普遍印象中,拥有多套房产的也不在少数。而一般人在城市里攒一辈子钱也买不起一套房子,只好无奈地蜗居终身。有的年轻夫妇为了买一套房子,不得不两边啃老,再加借贷,从而沦为房奴。有的则以自己毕生乃至上下几代人的全部积蓄才换来一套住房。而不少官场或有钱的单位却为公务员们违法私定优惠政策,搞福利分房,普通职工只能望房兴叹,自愧弗如。

此一不公平还表现在“隐形福利”住房公积金上。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设计者试图通过“国家支持一部分、单位补贴一部分、个人合理负担一部分的住房货币化分配和住房筹资新机制”,“帮助职工解决住房难题”。

然而,这项对普通职工利好的“福利”,许多职工却选择了说“不”。福建省城乡和住房建设厅的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省近千万职工只有269万参加缴纳住房公积金,其中,非公企业职工仅占三分之一。

事实上,公积金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存在严重肥瘦不均的情况,缴存比例差距最高达100倍。比如在内蒙古乌海,神华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职工,月缴存额最高为5625元,而当地公交公司职工月缴存额每人仅为100元。高收入行业公积金缴存水平高,低收入行业缴存比例低,最终收入越高受益越大,收入越低受益越小,本来是为中低收入阶层“雪中送炭”的住房公积金,结果却变为高收入人群的“锦上添花”。

一些效益好、福利好的单位,职工收入本来就高,而且大多已有自住房,不存在购房难题,且还能以缴纳公积金的形式避税;而真正需要购买住房的低收入阶层,因为缴费少,贷款难,却难以通过公积金贷款购房。

造成社会不公的

主要原因

造成当前社会不公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制度缺失

一方面,原来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不公平性。比如,延续了50多年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制度和体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比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现象比较突出;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待健全,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成员在权利义务享受上的不平等,这可以说是先天性的不足。

再有,像凭借国家优质资源发大财的央企,虽然他们的畸高收入广受诟病,但始终无人撼动。还有因“双轨制”造成的企、事业之间的退休金差距也是一样岿然不动。

权力谋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各种权力,如决策权、处罚权、强制权、审批权、检查权等,几乎都有可能成为发财的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吴敬琏2012年11月29日出席“《财经》年会2013:预测与战略”时表示:“中国的贫富差别如此巨大,主要的原因是来自靠权力取得的收入。”

官员不仅凭权力发财,而且凭借权力攫取各方面的好处。只要是他想得到的,不论经济、政治、法治等领域,他都能通过权力得手,这就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潜规则泛滥

“潜规则”是中国学者吴思研究历史时提出的新概念。吴思在他的著述里解释说,所谓的“潜规则”,就是“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却在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规矩”。

我们中国是个潜规则大国,正如吴思先生所分析的那样,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都热衷于设计和制造各式各样的潜规则,可谓无孔不入,无处不存。从演艺圈、体育竞赛圈、教育圈、文学艺术圈、医疗卫生圈到学术研究圈,从行政、司法、税务、交通、工商、信息等管理领域到生产、销售、消费领域,从个人的求学、升学、求职、提职到生老病死,真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都充斥着潜规则。

在所有的潜规则中,最让人民痛恨的就是有关权力运行中的权钱交易。日前,《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72.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钱的”不如“有权的”。由此说明,当下的权力真是太有“含金量”,太厉害了。潜规则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能从潜规则里捞到好处的,只是少数掌握国家公共权力资源的达官贵人及其亲友。

解决社会不公的对策措施

社会公平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社会公平问题。

大力推动制度创新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需要我们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制度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体系,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科学合理的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对有限的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才能有效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此,要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维护公平正义。需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关涉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制度。同时,严格按制度行事,充分发挥科学合理的制度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作用。

nlc202309020116

“把权力关进笼子”

需要解决公平问题,就要约束权力,让公权在阳光下运作,抵制权力腐败,优化政治生态。

2012年11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财经》年会上表示,“对于凭权力发财的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吴敬琏解释道,这部分极富人群的问题,不是所得税,也不是其他的税收能够解决的,是我们的税收体制力所不及的。这就要靠整个体制,要让权力不能支配那么多的资源,而且要对权力进行监督限制,这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富人要分两种,有些人是靠权力发财的,这一点要坚决的制止,不能让这些人凭权力发财。

“凭权力发财”,无疑必须严罚。这不仅因为“凭权力发财”在经济层面、收入分配角度,完全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发财致富”途径,更因为在政治、法治层面上,它也是违背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基本政治伦理和法治逻辑的非法权力使用方式。

然而,“严惩”尽管非常必要,但要想真正有效解决“凭权力发财”问题,仅靠事后的被动“严惩”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必须事前未雨绸缪地积极主动严防,在体制上最大程度地减少“凭权力发财”的机会和可能,真正“将权力关进笼子”。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的,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确保“底线公平”

新浪网友留言说:“这个社会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太多了,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妇女、残疾人、老人等等,而我们现在做的还很不够。”“弱势群体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除了无权无钱的是绝对弱势人群,还有一部分是有一点钱而无权的相对弱势人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景天魁教授说:“我曾经提出了底线公平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描写社会公平度的概念。底线就是老百姓最迫切、最基本的需要。底线公平就是所有公平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在现阶段,重点在于底线,即优先解决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需要。”让更多的公共福利覆盖到每一个普通百姓身上。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有责任确保底线公平,避免弱者更弱、贫者更贫。

严守规则,维护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规则公平”的“规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法律、政策、制度、规定等。一般而言,规则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的,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既然是这样,规则就应该有权威,规则就应该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而超越了规则,就形成了“潜规则”和“特权”,会严重破坏公平。

在三个“公平”中,规则公平是前两者的基础。规则公平被破坏之后,会直接破坏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也要通过规则公平来体现。

实际上,规则公平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的理念。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规则平等,规则对于任何人都不能有例外。如果不按规则办事,就应该追究责任,甚至从法律上去约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公平。

严格遵守规则,将“潜规则”的作用空间压缩为零,那就彻底破除了“潜规则”。

筑牢司法最后防线

在法治社会,司法被认为是救治社会冲突最终的方式,与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密切相关,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司法公正是司法工作的最高理念,是社会公平正义对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只有坚决维护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才能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因此,健全法官依法独立客观行使审判权的保障机制,确保审判公正;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增强司法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建立强有力的执行机制,提升司法执行力,切实保障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多层次监督体系,依法规范司法监督,促使司法权力在“笼子”里行使。

(责编:盛山)

上一篇:诚信校园主题征文下一篇:2024.第二季度精神科护理三基理论考试及答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