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精选19篇)
1.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篇一
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检查的习惯
一、率先示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学习习惯许多是受教师行为习惯影响形成的。如有的教师板书时常潦草、不规范;做题、计算马虎不认真,天长日久,学生模仿老师也就养成了不良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每次板书完了再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如发现错误,当着学生的面订正。久而久之,学生耳濡目染,有的居然帮我一起来检查。于是,我就趁机把检查的任务下放给学生,让他们一起来给老师检查。有几次,他们居然查出了我的错。“老师,你把小数点点错地方了。”“老师,你把这个数写丢了一个零。”„„学生在给老师检查的时候是全神贯注的,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出错是很稀奇的,自己能给老师检查出错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们在检查中也品尝到了乐趣。
二、语言激励
在平时的每节数学课上,都有独立练习的时间,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各异。先完成的那一部分同学,我就督促他们认真检查。一开始,我经常提醒:“做好了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检查”,然后开始检查。这样几次下来,细心的学生就会记在心里,有几个学生做好了会在座位上自言自语:“做好了,赶快检查。”我就趁机抓住话语:“真好,某某同学能督促自己认真检查了。”跟着一部分学生也开始检查起来。在检查的过程中也有学生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我再检查一下单位名称”、“错了,错了,又错了”之类的话语。我又抓住这些机会把它夸大:“某某检查的真仔细,连单位名称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能检查到了”,“某某检查得真认真,又发现了一个错误”,这时会有很多学生争着告诉我“我也发现了两处错误”,“我又发现了三处错误”。此时,更需要教师用充满激情的、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我说:“真不错,看来大家都很认真,请继续努力。”“加油!睁大你的火眼金睛,把错误消灭光。”一次又一次的语言激励,同学们开始自觉地在完成作业之后认真的检查起来了。看得出来,每个改正了错误的学生都很兴奋,脸上都绽放出难以抑制的笑容。老师也真诚地给予回应,向他们或点头示意,或投去一个赞许的眼神,或送上一个真诚的微笑。此时,师生情感不断交流,心灵不断交汇,共享一份喜悦。学生从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体会到认真检查的好处,在不知不觉中寻找出一个个错误。
三、方法传递
在一次测试的时候,我发现了有一位同学没检查,然后我就走到他的身边,叮咛他:“做好了要认真检查啊。”他拿起笔,开始在草稿纸上写起来。你知道他是怎么检查的吗?他竟然将这道题原本原样的抄了下来。这时我恍然发现一个问题:原来有学生不会检查。是啊,平时的课堂,考试只知道叫他们拿起笔检查,可也没真正关心过他们是怎么检查的。看来,认真检查的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一句提醒、再三叮嘱就能形成的,检查的方法也是培养检查习惯的一个方面。在实践中,要把养成良好的认真检查习惯作为一项常规训练。举以下几个例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1、回头再算。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俗语说,有钱难买回头看。即按照做题时的顺序“回头五看”:一看题目要求是否看清,;二看数字、运算符号是否抄错;三看运算顺序和结果是否正确;四看答案是否合乎实际,五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检验,答案是否相同。
2、用逆运算进行检验。逆运算也就是根据乘除法、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用乘法检验除法,用减法检验加法等。如检验326+269=695,只要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可以用695-269看是否等于326,或者用695-326看是否等于269。又如:()+7=60,可以用60-7的方法来计算,或者是想多少加7等于60的方法。当你用第一种方法计算出题后,可以用另一种算法作为检验的方法,检查自己是否算对。这是检验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3.用估算法检验。估算是利用数的性质、运算关系,对事物的数量或结果做出大概的推断或估计。例如:计算98乘32,通过估算,因数98可以看作是100,32可以看作是30,100×30=3000,因此98×32的积应该接近3000,如果相差太大,显然不是正确的结果。
4、划出关键词。在刚入学时,就教孩子们如何检查,在做完题后,用手把做好的答案遮起来,像刚开始那样,重新做一遍。如:“◇、○、☆、☆、□、⊿、☆从右往左数,第2个图形是什么?”因为学生容易把左右搞错,所以建议用符号划出关键词,“从右往左”提醒自己引起注意。
我只是举了几个例子,数学的题型远远不止这些,要在学生的接触中,根据学生出现的错误总结检查的方法与步骤。看来检查习惯的培养,还离不开检查方法的传递。当然,这些检查的方法也不是一次灌输学生就会用了。而是在平时练习小测验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进行训练。久而久之,他们会自觉把这些检查的方法用起来。
四、定期评比
结合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在班级中建立相关奖励制度。如建立进步表,每次作业仔细情况按五星制记录,一个月总结一次。如根据学生的表现定期的评比“仔细星”、“认真星”,以此激发学生检查的兴趣,鼓励学生做得更好。
五、家校联系
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我经常利用校讯通、电话或直面联系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教育方法,要求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后要及时检查,孩子检查后要求学生写上“我已认真检查”字样,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提醒,学生自然而然会养成检查的习惯。切不可因溺爱孩子包办检查,如果发现错题要让孩子及时纠正。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提醒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责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家校达成共识,有利于学生养成习惯。
检查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能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恒心和知错就改的良好品质。当然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只要我们平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多加训练,学生的检查习惯一定可以养成。
2.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篇二
现象之一:苏教版第六册第一单元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以及用除法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我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 让学生解决教材第16页的7题, 如图:
一些反应比较快的学生很快就解答出来了, 然后就在位置上东张西望, 一些速度慢的同学还在埋头计算.我让一位学习还不错的学生作全班交流:3×3=9 (行) , 72÷9=8 (棵) 我问:“答案相同的同学请举手.”结果全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举起了手.
现象之二:我班上有一名学生李某, 学习能力一般, 课堂作业经常出现一些小错误, 题目稍难一些, 他就束手无策.有一段时间, 他的家庭作业使我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作业书写工工整整, 正确率100%.我想, 李某同学看来是用功了.可一次单元反馈检测使我大跌眼镜, 他的成绩居于班级中下游为了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我与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从交谈中得知, 李某同学的家长每天都检查他的家庭作业, 督促其写好字.同时对于做错的题目, 家长还非常“负责”的指出来, 让他改正.家长这样尽责, 为什么还“有心栽花花不开”呢?
二、现象剖析
1.不良的习惯, 导致学习效果打折扣
现象一中, 学生将两个3相乘固然有审题不认真的因素, 但如果学生解答完之后稍加检查, 就会发现问题.之所以许多学生平时完成作业后不愿检查, 原因之一是学生的自主检查的意识淡薄, 而且学生年龄越小越不愿检查.凡监考一、二年级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许多学生做完试卷之后, 宁可坐在位置上东看西瞧, 也不肯多看试卷一眼.
另外, 学生自主检查能力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生在做作业或测试时, 即使教师不断地强调检查检查再检查, 学生还是查不出错误, 其根源就是自我检查能力的不足.
如果我们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列为影响我们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之一, 那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可以说是影响因素中的最后一环.俗话说:行百步者半九十.教师在课堂上想尽办法讲清了重点、难点, 学生学得很认真, 方法掌握了, 解题思路也理清了, 可到了最后练习时因为自主检查不到位导致出错, 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2.“好心”的检查, 剥夺学生自主检查的权利
一些家长非常负责的督查, 实际上剥夺了学生自主检查的权利.有些家长图方便, 直接将做错的地方给孩子指出来, 这样做看似帮孩子节约了时间, 却错失了培养孩子认真检查的习惯和能力的机会.
三、追根溯源
1.教者的疏忽, 导致学生自主检查习惯的缺失
反思自己的教学, 对于学生在新知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重视, 比如:独立思考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观察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等, 可对于学生在课上完成练习后的自主检查这一环节却疏忽了.特别是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不是太多的, 经常是下课铃响了, 学生刚刚完成.出于人文关怀, 下课铃一响, 我就让学生出去休息, 很少组织学生进行检查.
教学重难点我们固然要研究怎样教, 学生在学习、听课过程中的好习惯要培养, 同时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的养成.学生自主检查的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提高往往会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家长的代劳, 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一些学生回家后不抓紧时间做作业, 或者做作业动作比较拖拉, 等他 (她) 完成作业时已经到了睡觉的时间, 家长为了让孩子早休息, 检查的工作就自愿代劳了.还有的家长陪着孩子做作业, 孩子做错了, 家长在一边就忍不住告诉孩子错误的地方.殊不知, 这样做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长期下去, 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自主检查习惯.
四、解决对策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认知特点的制约,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看错运算符号、计算粗心、审题不清等失误.因此, 养成自主检查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检查的能力, 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培养自主检查的意识
一些学生认为学校里有老师检查批改作业, 家里有家长把关, 这无形中让学生认为检查作业是和自己无关的事情, 很多时候不愿意检查.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检查的意识, 就算老师课堂上讲解很多检查的好方法, 那也是无用功.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检查的习惯, 必须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主检查的意识.
首先, 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主检查的重要性.认真检查作业学生都知道, 但为什么不去检查, 原因很简单, 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检查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学生平时作业中本不该错的题目在课堂中进行展示, 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 同时找出避免出错的方法———自主检查, 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重要性另外, 我们可以在单元检测反馈时, 和学生讲好一个约定:不该错的错了, 要加倍扣分.通过扣分引起学生对检查的重视, 激发学生检查的潜意识.
其次, 提供学生检查的时间.教学中, 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忽视了学生自主检查习惯的培养.要知道, 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 非一蹴而就.学生自主检查意识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坚持做到实实在在, 无处不在, 使学生知道只要有练习就必须有检查.比如, 课始部分的口算训练, 我们可以多给1分钟让学生检查;学习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练习可以同桌或小组内互查;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 多留一些时间, 好让学生有时间进行检查.
第三, 适当举行一些课堂作业评比.这种评比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横向评比, 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的纵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 在班上树立检查认真、细心的先进典型;通过纵向比较, 使学生看出只要认真检查, 错误就会大大减少, 学习就会进步, 体验到检查的重要性.
(二) 教给自主检查的方法
如果说培养学生自主检查的意识是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那么教给检查的方法, 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检查的能力.其实,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 迅速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题目我们应该采取重做一次的方法来检查.
1. 关于计算的检查
对于计算的检查, 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检查的几个步骤: (1) 题目有没有抄错? (2) 竖式中的数据有没有写错? (3) 数位有没有对齐? (4) 计算中有没有错误? (5) 横式等于号后面的得数写了没有? (6) 得数写的是否正确? (7) 验算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实践中, 我在学生刚接触竖式计算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学生检查的习惯, 尤其是前三步, 特别强调要在动手计算之前进行检查,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生因抄错数据导致的错误.
对于计算后的验算, 教师要有计划地教给学生几种不同的验算.常用的验算方法有:重算法、逆算法.需要说明的是, 现在新教材中出现了估算, 因为估算对结果可以进行定性估测, 再加上可以省去手写的麻烦, 有些学生喜欢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但估算毕竟不同于精确计算, 因此, 本人认为估算可以作为计算题检查的一个步骤, 而不能作为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学生在估算之后, 还必须用重算法或逆算法进行验算, 这样才可以确保计算结果无误.
2.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检查
如果让学生用重算一遍的方法检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否正确, 一般比较难以发现解题思路上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要想办法教给学生其他一些方法, 使学生能很快地判断出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1) 联想生活检查法.数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根据人们在生产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实经过加工而成的, 所以, 根据计算的结果判断是否和生活中的一些结果相吻合, 可以很快地知道结果是否合情合理.比如:求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是31岁、小红的身高是18米、汽车每小时行400千米、一幢楼房高120厘米等, 这些结果与生活实际相距甚远, 可判断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2) 比较检查法.根据题中的条件, 先估计正确结果的范围, 如计算结果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说明解答有误.例如:小明看一本《数学童话》.上午看了3小时, 下午用同样的速度看了4小时.如果上午看了75页, 那他下午看了多少页?根据条件我们估计最后的结果应该比75大, 如果小于75, 那就有问题了.
(3) 代入原题检查法.把解答的结果当作已知条件, 把题中的某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 如果求出的结果与原已知条件相同, 说明原解答正确.案例一中, 如果学生将结果代入原题进行检查, 马上就发现:3×8=24 (棵) , 3×8=24 (棵) , 24+24=48 (棵) 或24×2=48 (棵) , 结果与72棵不一致, 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3. 关于解题细节的检查
现在学生的平时作业已经没有难题、偏题、怪题了, 一些学生自己没能取得预想的成绩, 很多情况是由于不关注一些解题的细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中要重视细节外, 还要让学生在自主检查中同样不能忽视解题的细节.比如要检查画图形的高是否用虚线、用方程或比例解时是否写上解、是否用指定的方法解答 (有的题目要求用方程解、用不同的方法解) 、题中的单位是否前后统一、计算结果后面该写单位名称的是否写了单位名称、不该写单位名称的是否画蛇添足、答句是否完整等.
(三) 体会自主检查的成功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 练习完成后的自主检查确实比较枯燥无味, 大都数学生在完成练习后都想稍加休息.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之体验到自主检查所带来的成功感, 从而进一步强化自主检查的意识.
课堂练习时, 那些因检查而改正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另外, 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设计“我是小医生”的活动, 出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题目, 让学生找出病因并修改, 诊断并“治疗”正确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小星星.
教师适时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可让学生体会到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所带来的成功感、愉悦感, 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不断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更好地促进自主检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 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好习惯
学生好习惯的形成除了老师在学校的引导, 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从案例二中不难看出家长好心做了“坏事”.生活中这样的家长还不在少数.故此, 在培养学生自主检查习惯的问题上, 我们要多与家长沟通, 取得家长的配合.
首先, 家长要让学生形成检查的习惯.一开始, 有些学生作业完成后不愿检查, 这时, 家长可以陪孩子共同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指出错误的地方, 让孩子改正, 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起检查的习惯和信心.
其次, 家长要让学生独立检查.当学生有了检查的习惯时, 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独立检查.如果一些问题孩子在第一次检查中没有发现, 家长只告诉孩子作业中有错误即可, 不能将错误的题目告诉学生, 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以便培养学生的检查能力.
3.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篇三
摘 要:探讨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通过日常教学中的情况,分析学生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检查作业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出了一些自行总结的作业检查方法。
关键词:三年级;检查作业;良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孩子正处在小学教育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都有明显变化,是培养学习能力、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的“永动机”,是学生学业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从习惯养成的特点来看,三年级是强化良好习惯和改变不良习惯的关键时期。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由于低年级孩子的习惯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学生在中低年级以前形成的学习习惯比较容易改变,而四年级以后,除非进行特殊的训练,养成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所以如果在中年级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缺乏特别教育的情况下很难明显改进原来的习惯,那种认为“树大自然直”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所以,三年级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作业的习惯就凸显得特别重要了。
本学期开家长会时,有家长对我深情地说:我如果不守着我家小孩做作业,他就边做边玩。另一家长也搭话说:我家小孩进家门就是开电视,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做作业。就这样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充分暴露出了很多关于小学三年级学生做作业时的一些问题。
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等。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三年级学生刚刚步入独立完成作业阶段,而检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检查。
让学生掌握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这样,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培养三年级学生检查作业的习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检查作业不是目的,只是备胎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检查作业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我们完成作业后的一个后备动作。我们在开始做作业时,就要提醒自己应该认真分析、仔细计算。因此,完成第一遍时我们就应该努力把学生引入做作业的境界,确保作业的正确性。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检验其掌握知识巩固程度的过程,而有的学生却不知道做作业有什么用,只因为是老师布置的,不得不做,有的学生课后不看书、不整理,不理解消化就忙着做作业,这样,即使做了作业,也没有多大效果,因此,要使学生养成先复习功课,弄懂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有“章”可循,让学生在完成第一遍时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检查作业只是在认真完成后的一个辅助活动而已,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完成后的检查。只有学生充分认识到检查不是目的,他们才会第一次时高度重视完成作业的过程。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优于高谈阔论的讲解
“身教”更比“言传”的效果好,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抓住时机。在教育学生计算完成后应该要回过头进行反思,那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有没有完成例题教学后,回过头进行反思呢?或许有过一次、两次、五次或者更多,我们有没有形成一种习惯呢?可能有待考证,所以在要求学生检查时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以身示范。不要害怕耽搁时间,因为回头检查的时候既是对学生批判思想形成、逆向思维的训练,同时还是教会学生如何检查的方法,更是学生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例如,我把除法的检查方法教给学生后,我故意拿92÷3商3余数是2板书在黑板上,刚开始学生觉得老师肯定是对的。有个同学突然就站起来说:“老师,你算错了。”全班同学盯着他。我说我们马上检查一下,然后就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板书3×3+2=11。果真老师计算错了,此时我利用这次故意错误。又一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老师都有计算出错的时候,那你们呢?你们做完作业后该怎么办呢?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以此影响,经过反复强化达到学生自觉检查作业的良好习惯。
三、作业检查不是从头再来,方法才是开锁的钥匙
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刚才从父母监管下独立出来。抽象思维、逆向思维发展都还很不成熟,要教给他们检查的方法必须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在一二年级时绝大多数还只停留于完成作业的层面上,如何检查、检查作业有什么技巧和方法他们还很陌生。针对三年级学生有哪些检查的方法和技巧呢?我把日常教学积累的方法简要地叙述如下:
(一)寻找熟悉的参照物进行检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但往往学生没有亲身经历的事物,他们的感知相对就比较弱。在作业训练时,他们就会找不到方向,检查时就更加无从下手了。例如,克、千克、吨的认识中,学生对自己的体重比较熟悉,对一袋食盐的重量有感知,对一枚硬币的重量有感觉。他們对吨的感觉就相对较弱,在完成一辆货车载重5吨时,有同学就填写成了克。我就让他回顾自己的体重,一袋食盐的重量,利用参照物进行对比检查。顿时他知道货车的载重怎么可能才5克。还有一次同样是一辆货车的载重5000克,有个同学就填写成了5000吨。同样我也是让他寻找身边熟悉的参照物,他检查出来这辆车怎么可能载重5000吨呢。学生在学习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事物时,脑袋里面没有概念。我们要让他们在检查时寻找到适合的、熟悉的参照物。
(二)利用乘积末尾的特征
利用乘积末尾的特征对三年级学生计算后的检查起到很大的作用,它可以根据两数末尾的数字相乘的特征初步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学生掌握也非常容易。例如在一次抽生笔算32×6的时候,有个同学计算出来得198。我就利用乘积末尾的特征让学生进行检查,同学们一下就知道计算错了。因为二六十二,积的末尾肯定该是二而不是八。在日常教学中,我计算完成后就会让学生利用乘积末尾的特征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为他们的计算检查也带来了便利,检查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三)估算
估算作为小学生对数感的培养的重要方法,其实估算也是学生进行检查的一个重要方法。充分利用估算来对作业进行检查,可以为学生提供便利。同时,也能起到对数感的巩固学习。例如,在计算306×7时有学生计算等于252,我就让学生利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查。306接近300,然后300×7=2100。顿时,学生就感觉到252与正确答案相差太远了,然后再次进行计算,找出出错的原因。逐渐丰富学生检查的方法。
(四)充分结合情景,利用生活实践
诸多方法中,我觉得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践。这可能对于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发现、判断。例如,在教学一个柚子4元,小明有50元,最多可以买多少个柚子?因为学生在近段学习中,坐车、乘船等余人时就需要增加一。对学生进行了思维定式干扰,有学生就列式为50÷4=12(个)……2(元)12+1=13(个),算完了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老师,不对哟。余下的2元不能买到一个哟,这里不能加一哟。”其他同学顿时也感觉到,这个地方不应该加一。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是应该结合实际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反思,这样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
总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篇四
郧西县观音镇初级中学
胡海平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好的习惯是你一生收不完的利息,相反坏习惯则是一生还不清的债务。可见,习惯的养成是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理应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应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为了改变坐姿不正的不良习惯,我在课堂上经常提示学生,“坐如钟”以改变不良的坐姿。我还经常告诉学生不良坐姿会影响视力,影响书写美,会影响身体美。难道同学们不爱美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由于抓住学生爱美心理,自然特别注意自己的坐姿。教师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很快养成了良好的坐姿习惯,也为写一手好字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古人常言道:“字如其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漂亮的容貌,更希望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喜欢展现自我,更是如此。的确,要想写一手好字,并非容易。这就要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写字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次,重视学生的良好性格培养。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那是因为学生坐姿不对、性格浮躁造成的,那么我们必须作针对性的训练。如: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好每次作业,及时表扬甚至展览。定期开展书法竞赛,不仅表扬优秀作品,更要表扬进步快的。在训练中严格要求,反复强化,使其养成良好习惯。我班学生陈洋很聪明,就因为书写差,成绩一直不够理想,在我的反复强调下,他改掉了乱画得毛病,字写好了,人的性格也变得稳了点儿。当然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三、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课堂是进行倾听习惯培养的好地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应努力做到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这样,既保证了课堂教学活动活而不乱,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当然,教师要用爱心和艺术吸引学生听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走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学生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也可用赞许的微笑肯定或轻轻的拍一下他们。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教学艺术,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认为听课是一种享受。除了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以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并能及时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造成的。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为此,每教新课例题,教师都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养成审题习惯。
五、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反馈,能知道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当然,教师布置作业时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并提出明确的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书写、认真思考,作业干净整齐、格式规范等习惯。检查反馈时还要适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奖励。长此以往,绝大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每次作业都能认真完成,清楚书写。久而久之,作业的正确率提高了,速度也加快了。要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大量实践证明:当堂完成的作业和拖堂赶写的作业是无法比较的,当堂完成的作业书写工整、作业整洁、正确率高;拖堂赶写的,潦草、马虎、正确率低,这就是环境因素作用于心态的结果。拖堂赶写作业导致作业环境恶劣和学生的心境不良,使学生产生心态异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作业。因此,教师要力求将作业题按难易分散到各环节中,并尽量减少作业中机械重复的部分,坚决杜绝拖堂赶写作业,使学生在优化的作业环境下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满意的效果。
培养这一习惯应该注意:1.教育学生树立按时完成作业光荣,在班级形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风气。2.建立严格的作业制度,尽量发挥小助手、小老师的作用,如尽量在课内作业,以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作业收缴要及时,作业不得重复,反馈及时等。3.教师应增加富有创造性的作业,减少机械性作业。4.因才布置作业,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做作业.有人说:“播种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也有人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培养习惯。习惯就象指南针,左右了成败,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好父母的家教》《教育是一种智慧》
5.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篇五
党固小学:
常听学生家长们感慨:“我家的孩子热衷于看电视,看漫画书、卡通片,上网打游戏比成年人还厉害,就是不爱看课外书,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却较差。”确实,当今多样化、信息化的社会,对传统的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不用说孩子们不爱看书,就连成人们也热衷于看电视、上网查资料,把书籍束之高阁。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长此以往,缺乏名著与优秀文化熏陶的一代人,将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底蕴。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它是语文课的延伸,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要从孩子们的心理入手,从选择课外读物,营造读书氛围,教给读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一、二年级能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因此,作为新课改教学实践的低年级的语文老师,从小培养学生爱看书、会读书的习惯成了当务之急。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是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目标。那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与习惯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殿堂,让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以讲诱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故事中 1
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读课外书的欲望,诱发了学生学习拼音、认识汉字的兴趣。
2、以奖促趣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读书欲望,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可以在班级中建立了一个读书角,把小朋友的各种书籍集中在一起,给每个贡献书的小朋友一个介绍自己图书的机会,每天的中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读书角去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如果谁的书出借次数最多,给书的主人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也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不但共享了图书资源,还向同学们交流了自己读过的好书,更进一步地激起了相互推荐好书,读好书的愿望。
3、以背激趣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定了小学阶段必背的古诗70首,为了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达到日积月累,可以安排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但纯粹的背诵较枯燥,学生对古诗也难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强的特点,每周回家先让学生自定篇目,自择方法,记住古诗,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教大家学古诗,在这样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教的教得认真,学的也学得投入,学生们在教和学的同时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还自觉地抢着背诗。
二、加强指导,保持兴趣
已被激发的兴趣要长久保持并最终转化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指导,教给读书方法。
1、指导选择适合的书籍
当学生有了读书的愿望,又学会了拼音,可以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并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文化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实际、年龄和心理特点等因素,因人而异。重点引导他们阅读童话、寓言、儿歌、谜语为主的注音读物,这些作品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口味,然后把每周老师讲、读故事的时间改成让学生上台自己读,对大胆上台又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
2、家校联系,落实课外阅读计划
课外阅读光靠学校里有限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有效地落实阅读计划,必须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也一同参与。告知家长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怎样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让家长认识到语文阅读不能仅仅把眼光放在语文书上,要从小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补充课外阅读量,认识到课外阅读不仅不会影响语文成绩,反而会促进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打消家长的各种顾虑以后,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布置适量的课外阅读作业,让学生自由阅读。让家长在家做好家庭老师,记录每天阅读的书名、篇目,并记下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教师鼓励家长让孩子多看各种有益的课外书籍,并提倡让学生多读。这样,学生每天养成了定期读书的习惯,慢慢地这种读书习惯成了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教会阅读的方法
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快,那么多的书都看是不可能的,应有选择地看。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能力,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对于自己所需要的优秀的作品,细细品读。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读思相结合。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靠积极思维得来而不靠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知识。”因此,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并通过自己查询资料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读记结合。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新认识的字、优美的词句和一些新知识,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三、活动展示——巩固兴趣
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纪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使学生对课外读物爱不释手,阅读兴趣日趋高涨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享受进步和收获的喜悦,激发读书后的成就感。
1、口语交际
口头交流是一种省时省力、参与面广、收效快的形式。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的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
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比赛
可采用故事赛、朗诵赛、知识赛等形式。如我在班中推出“故事大王擂台赛”,每周评出一位故事大王给予奖励。“诗歌接力赛”,给胜利的小组每人奖一颗“星”。这样一来,同学们都积极的背诗、阅读,巩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篇六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论文摘要】: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关键词】:兴趣 爱好 坚实
写字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达到写字养德、修身养性、正确做人;同时,不断提高书写技能,更好地为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发挥文字的表达功能,以及继承和发扬传统书法艺术等,都要通过写字教学实现。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呢?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爱写字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高兴和有趣味的意思,是发自内心的感受;爱好是指对某件事情专心追求的程度。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有可能发展成为爱好。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或某个方面的活动形成爱好,就会产生动力,就会不惜时间代价的去追求它的完美。人的兴趣和爱好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学生练习写字也是如此。只有让学生尝到写字的滋味,感到书写的趣味,观察到汉字书写时的美,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拿起笔来,而且,在写过之后,还会反复琢磨、欣赏。再去看书家的字,就会认识到差距,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模仿,兴趣爱好就自然形成了。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用直观实物进行教学。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里的例字,范字进行教学。注意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笔画,必要时可利用它教手段放大,给学生以立体感,印象更深刻。
二要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心理特点,展示一些经过历史检验的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观其体、认其形,从而受到启发,让传统的书法艺术美打动学生。
三是有条件的学校要通过参观书法展来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条件差的可以自办书法展,供师生观赏、学习和交流。
四要用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这方面教师的基本功不一样,不要不好意思做示范,也是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用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来鼓励学生,如自己是怎样爱上书法的在学习过程中是怎样坚持刻苦练习写字,取得了哪些成果等,谈心得、谈体会。
五是利用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教育学生。如王羲之每天晚上坚持练字,直到写的字满意后才肯入睡。自古就有冬练三
九、夏练三伏的说法。人人皆知的毛泽东主席只所以字写得好,除了在青少年时代刻苦训练之外,在战争年代到处打仗、居无定所,仍笔耕不辍。并很有风趣地
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教师要更多地搜集书法名人故事来激发和教育学生。
在激励学生写字兴趣、爱好的同时,应当指出书法不仅是一个事业,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书法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它的艺术精品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具有很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目前,我国许多书法人才脱颖而出,为书法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写好字不仅是面子问题,更主要的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从中感
到书法快乐。书法美感。书法陶冶情感、品德等。不光个人受益,还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二、教育学生大好坚实的书法基础
喜爱写字的热情固然很重要。光有热情不练技艺仍然达不到教学目的,培养既有良好品德又有较好书写技能创新人才的目标也不能实现。所以,在学生能够自发地拿起笔来的时候,必须授之于相应的书写训练要求和严格的写字规范,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卫生习惯。从写字执笔,姿势等方面做到如下要领:
一要做到头正身直,自然放松,精神集中。二要做到足安臂开。即双脚掌着地、与肩同宽;右臂着力轻,以保证书写自由。左臂肘尖保持在桌沿以外,可防止上身 伏案或侧弓背。三是执笔要做到指实掌虚。指实:以拇指指肚,食指指肚及中指第一节左侧三分处合力握住笔杆,无名指与小指叠压在下,辅助中指。掌虚:拇指与食指环成“凤眼”;食指至小指四指并拢,与手背成一体,呈环握状;小指指根处离开桌面,掌心扣向左下方。做到笔尖距手指3厘米,笔杆落食指指跟的虎口以上处,笔端指向右肩右上方。
以上是关系学生一生写字规范、健康、卫生的基本行为习惯,在教学中要不段指导,对出现不规范之处应及时纠正。在进行书写训练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读、写、背、创的习惯。
一是读,就是研读字帖。字帖是练习写字的基础,练习写字不能脱帖。研读字帖就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笔划的起落,走势等。要看准后在脑海里形成概念再动笔。
二是写,就是练习书法。根据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方法,初学书法,自然是摹写,到了中高年级就可以临写了。在字体上,初写楷书,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可以写行书、草书、隶书等。总之,在书写过程中,要体现研读字帖的成果。
三是背,就是研读字帖的深化。要把写字的要求,包括姿式、执笔、运笔、结构、形状大小等要求默记在心,只要静下来写字,这些基本的写字规范就会体现的淋漓尽致,发挥到最佳状态。特别是一种字体对偏旁部首的写法要求,做到十分明确,在书写时很快就能按书体要求组合成字。
四是掌握创新,也就是在不同学段掌握了书法的基本要求之后综合能力的提高。读帖是背的基础,背帖是读帖的深化和发展;摹写是临的准备,不论什么学段都面临初步尝试,掌握提高的过程。只有对本阶段学过的知识以及训练技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才能训练有素,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创新。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充许学生有创意,在不违反书写基本要求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创造性发挥要给予肯定,要鼓励学生书法创新。
7.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篇七
一、预测猜读
看到文题后, 先对文章内容、形式进行预测猜想, 即先行“猜——读———比”的思维活动。
既先"猜", 拿到一篇文章, 不忙着翻看内容, 而是闭目静思, 设想该文如果由自己来写, 会如何选材、剪裁, 如何设计“文路”, 采用哪些手法;然后再“读”, 带着读前的猜想细读全文, 整体把握;最后再“比”, 拿自己原来的猜想与原文对照, 哪些地方不谋而合, 哪些地方相左, 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对“不谋而合”处, 稍作浏览即可, 对猜想“相左”处, 探求正误, 找到原因;对“不得其解”处, 要舍得下功夫。
学生养成这种预测猜读习惯, 就能克服那种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读书毛病, 所读诗文, 不仅能成为一面镜子, 照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距, 而且能拓宽自己的思路, 大大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二、设疑自答
在阅读时对书中所写的人、事、物等勤于思索, 即“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先大概翻阅一下书的内容, 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 或“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细读全书, 边问边读、边读边答。学生如能养成设疑自答的习惯, 阅读就必能有所悟、有所得。
培养学生设疑自答的习惯, 可在教学《向沙漠进军》这类课文时进行, 如: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怎样?也可在教学《核舟记》这类文言文时进行。如:船头、船尾、船背都写了什么内容,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等等。学这类文言文要先让学生边读文章边看注释, 结合文前提示、文后练习, 设疑研读, 自求其解, 再由教师点拨归纳, 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教师更应帮他们设疑激思,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对比辨析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 凡是经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事物, 便记忆深刻。养成对比辨析的习惯, 阅读中对文章的取材角度、写作方法、语言风格及知识体系方面学会对照、比较、有助于理解的内容, 还有助于博采众长, 明辨优劣, 开拓视野。
如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时, 让学生对孔乙己和范进两人的性格和社会背景加以对照, 比较出异同, 就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教完一篇课文后, 让学生找出学过的同一题材不同文体的文章加以对比, 从而了解文体有别, 选材角度不同, 写作的目的不同, 采取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通过比较, 就能很好的让学生掌握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和抒情表达方式的区别。
四、归纳编码
将阅读所得信息纳入自己头脑知识体系, 或将新旧信息进行归纳、编码记忆。支离破碎的知识充满 (下转52页) (上接37页) 头脑, 会造成思想僵化, 只有将所学的东西及时整理, 使新旧知识成为网络, 才能掌握规律, 举一反三, 促进智力发展。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归纳编码的习惯。
培养这种习惯, 无论在复习课和平时教学中, 都要坚持。阅读教学中, 同一类型的课文可讲其一篇, 余下的篇目由学生自学。借此可培养学生对同一类型事物归纳的习惯。归纳的方法很多, 还可教会学生用列表法、图示法、歌诀法等对所学知识归纳记忆。例如:“戊、戍、戎、戌”这几个字学生很容易读错、写错, 可用歌诀:“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就念戎”进行归纳, 便于学生记忆, 激发兴趣,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联想拓展
由一个信息联想到另一个或多个信息, 并使它们彼此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有了这种习惯, 学习时就能由此及彼, 举一反三, 一通百通。相反, 无这种习惯, 学一而不知其二, 以至思维闭塞, 反应迟钝。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坚持复旧导新, 纵横联系。
如在教《岳阳楼记》时, 要联系学过的课文《醉翁亭记》, 前者重点抒发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后者重点突出“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再如讲课文《有的人》就联想学过的课文《一面》, 两文作者不同, 文体有别, 但都赞颂了鲁迅的伟大人格。
六、迁移创新
将所学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新情景中, 解决新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内, 把学习导读课文所掌握的方法, 运用到自读课文阅读上来, 把阅读课学到的观点、材料、语汇、表现手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在课外, 把课内学到的知识、用到编墙报、出校刊、作演讲、写日记等实践中去;回家后, 把在学校学到的语文能力用到社会生活中去, 如为人拟广告词、写书信、作记录等, 使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 养成迁移知识、技能的习惯。
8.如何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 篇八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积累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因此,培养习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态度能克服懈怠的心理,使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一方面要向学生讲清积累的重要,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进行积累。另一方面又应针对积累的范围和内容,开展相应的交流活动。在交流活动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使学生充满信心,尝到甜头后,他们的兴趣将会更浓厚。
二、授之方法,巧于积累
1.宁精勿滥。
积累必须要选取精华,而且要尽可能多积累一些。如,名言、名诗、名文,也可以是精辟、独到的观点,典型、生动的事例。学生课业繁多,时间有限,所以选文非精而又精不可。文章总是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一心读“宗”,将来以一当十,举一反三,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熟读一个“宗”,比读一打毛糙糙的东西,不知要强多少倍。让学生切记“宁精勿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定任务,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
2.加强阅读背诵。
背诵是非常有效的积累方法,古今诗文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记诵。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记诵大量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著名的学者都曾在这方面下过大功夫,著名的小说家巴金,十二岁时就能背《古文观止》;杰出的文艺评论家茅盾,小时候就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没有阅读背诵,没有文化的积淀,不可能成为一个有语言修养、有文化内涵的人。
根据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一个高中生需要背诵诗词曲50首,古文20篇(段),还要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名篇,这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学生语言感知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3.善体味,求消化。
对于积累的各类材料,不仅要记忆牢固,重要的还在于进行仔细的体会和玩味,以加深理解。所抄、记的材料,能否用之于文,用之于生活,就决定于体味的深浅。所谓“体味”,实质上就是吸收,让材料烂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这也是“积累”与死记硬背的根本差别。有些学生也注意了摘抄和记诵材料,却仍然用不上,原因大都在对材料未认真反复地加以体味,对事例的消化不够。
4.善于从生活中积累。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舞台就有多大。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语文学习提供生活素材。(1)关注自己,要善于写情感日记,懂得梳理自己。既要记录自己的生活,又要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然后兼以理性思考,从而让自己能够成熟起来。(2)关注社会与他人,调动所有感官,养成敏感习惯。“道听途说”,看报纸,看电视,看网络,听广播,突破四面墙两面窗的拘囿,做个有心人。
三、精心呵护,鼓励评价
如果能让学生反复体验积累的成功,感受积累的喜悦,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就能转化为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在学生积累之后,可举行交流活动展示他们的成果和收获。对每一个勇于发言的学生,都要报以热烈的掌声,充分肯定他的成绩。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发现优美的语言、引用的诗句和事例、细节描写、独到的见解等亮点时,要勾画出来,进行鼓励。对优秀的作文要做好评点,并推荐给班刊使用。
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九
策武中心校本部梁水金
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在这个迅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时代,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成为终生学习者、思考者,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们深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前提。因此我校始终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学期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解读本学科的学习习惯培养项目和要求,然后以学科组为单位制定出本校本学科各个年级段学生应该养成的习惯项目和应达到的要求。学校领导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小组还时时加强与各学科教师的沟通,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纠正工作偏差,使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榜样引领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潜移默化的暗示、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时候,榜样尤其是老师的示范教育是无声的力量,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等,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会自觉去做,长期坚持,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喜欢模仿,他们从模仿中学习。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例如:如果要求学生要守时、珍惜时间,而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迟到、早退;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认真、规范,而教师在讲课时却信手在黑板上书写等等„„试问: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板书要简洁、规范;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按时上课、不能拖堂等等。教师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养成。
二、激发兴趣
孔子曾经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光靠教师的“管”是不行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部力量。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转变。
一旦有了“我要学”的渴望,学生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也就有了学习自觉性。学生就会全身心的、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同时也会体察到一些不良习惯的消极作用,这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三、持之以恒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蓄的资本不断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习惯是经过反复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动作行为,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个过程。有句话说得好“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成命运。”任何良好习惯的形成都要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去做是不能形成习惯的,要持之以恒。要学会持之以恒,就要目标始终如一,不能见异思迁。面对每天的预习、复习、测试,单调而又枯燥无味,即便坚持一段时间,测试成绩也不见得立竿见影。如果此时学生气馁、放弃,必然前功尽弃,良好的习惯就很难形成。教师如何在学生最脆弱的时候适时给予帮助呢?我认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固然重要,但同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自己学习上的成就更重要。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表扬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因此我们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激励学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
四、细节做起
常言说: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细节决定成败。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上学以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很差,加之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厌学情绪严重,有的染上了上网、说谎、打架骂人、奢侈浪费的恶习,出现了逃学、顶撞老师、恶语伤人、破坏公物、扰乱社会秩序等现象,有的缺乏安全自护意识,上当受骗,有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校混日子,不思进取。有的教师看到那些问题学生就头疼。那么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式教育,才能使学生改过自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这是培养习惯的着力点。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例如:课堂上学生的听讲表现,包括坐姿要端正、精神状态要饱满、回答问题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这些细节中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五、鼓励为主
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费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而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学生刚入学,好奇、好动、贪玩、自尊心强,不习惯学校生活,特别
10.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篇十
讲授性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培养的是知识的容器,学生自然只会听不会自主学习。我们以往在提问时是只关心学生回答的准确性,而不是很关心他们透露出的信息,教师若能在倾听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回应,从细节上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怀,就能与老师有更多的交流,遇到问题也就能主动请教老师。
2. 由“教材”到“学材”的转变。
我们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就知道学生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面对不同的学生,决不能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我们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活动。比如,我年所教的班级喜欢交流,发言踊跃,我就经常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他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更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若学生们喜欢表演,好动,我就经常采用表演的方式,让他们在所创设的情景中灵活运用,增强合作意识。
3. 由“接球”到“发球”的转变。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孩子们由“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提问。我们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通过优化与细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
1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受益终生。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我们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发现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就我的观察来看,小学生大致存在这样几种不良习惯:一是喜欢讨论问题;二是上课时搞小动作;三是课间在教室玩游戏;四是卫生习惯太差等等。
1.1喜欢讨论问题。初当班主任,我就发现不少学生不喜欢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总喜欢讨论,而且不少学生借讨论问题的名义说话或搞小动作。于是,我就告诉同学上自习课不许讨论问题,许多同学对此不理解,并且过几天就忘了。针对这一点,我给同学们分析了讨论问题的几大弊端;①不管是什么考试,都需要我们独立完成。我们在平时不深入思考,遇到问题就去讨论,很容易养成一种依赖的心理;②讨论问题的双方相互干扰,一个问,一个答,如果回答问题的同学会还好些,如果不会,两人一起讨论就会耽误许多时间;③对第三方的干扰,讨论问题声音再小,总会让第三个人听到,如果大家都讨论,整个教室就会很乱;④甚至还有借讨论问题的名义说话,影响班级纪律。
1.2上课时搞小动作。上课时不少同学喜欢削铅笔。吃零食,折纸飞机等。学习精力不容易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先在班上作集体强调,再找个别同学谈话,使其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自己学不好还会影响别人。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养成专心学习,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1.3课间在教室玩游戏。许多同学下课后喜欢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吵闹、玩游戏,因此教室有时就显得特别乱。我们就告诉学生,教室是学习的地方,应该保持教室的安静,在教室玩很危险,也影响其他休息,可以到教室外去玩,在走道上也不能玩。并且在上课前准备好下节课的书本。
1.4卫生习惯的养成较差:打扫卫生积极,但是不会保持。废纸乱丢,果皮乱甩,脚上的泥巴都带进教室里来。手又脏脸又花,见了食物用手抓。我们就告诉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减少疾病,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和教师的责任,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开学之初,我就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学风训练,培养学生认真扎实的学风。首先是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要求学生每页书都要认认真真的读,每节课都要认认真真的听,每道题都要认认真真的做,每次卫生都要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个错都要认认真真的改。其次是滴水不漏的学习要求,凡是学过的知识都应该会,凡是做过的题都应该作对,凡是要求记得的都要背。努力做到:堂堂清,日日清。还有培养学生始终如一的学习习惯。严格学风。长久坚持,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
2.2培养学习目的的计划性。学习要有目的,有计划,要避免盲目行事。有些同学学习缺乏计划,盲目行事。我就让他们每天早上,先想想,今天干什么,放学时检查一下,今天的计划完成没有。久儿久之,就养成了这种好习惯。
2.3培养学习的程序意识。每学一课“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拓展”是学生学好各门功课的基本程序。不少学生缺乏预习、复习、拓展这些重要环节,造成成绩不理想,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这种程序意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我们要求知识要与实际相联系,要与生活相联系。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12.如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篇十二
一、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良好的习惯, 让人受益终生, 不良的习惯, 则贻害无穷。”如何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呢? (1) 经常引导学生读、讲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收获成功的事例, 以此感染学生, 让他们的心灵受到触动。 (2) 借助身边的同学的事例, 再次让学生受到启发教育, 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有所认识: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发展的确很重要, 从而愿意自觉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名人离学生的生活远, 或许当时听后有所感动, 可过后随着时间的流逝, 渐渐会淡忘。这时借助身边的同学的事例, 对学生加以教育, 引导学生向身边的人学习。如有位女生, 她不论在学习习惯上还是在生活习惯上, 行为习惯上等都有良好的习惯, 她的事例最具说服力。于是就请她给同学们讲她是怎样养成这些好习惯的。由于是身边的人, 接近学生的生活, 学生听后触动大。在后来的日子里, 学生作业整洁的人变多了, 不交作业的人少了;自觉学习的人多了, 打闹的人少了;自觉做好事的人多了, 偷懒的人少了。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当学生有了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后, 就开始从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着手, 采用各种方式加以培养。
(1) 明确自我培养目标, 加以培养。为了使学生能自觉养成好习惯, 取得一定的实效,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个容易达到的目标。比如劳动卫生上:自觉养成劳动的习惯, 做到打扫时干净整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和老师的目标范围制定自己的月目标范围去实践。在实践时我及时加以指导督促, 同时取得家长的帮助, 监督。这样双管齐下, 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逐渐养成。
13.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 篇十三
良好习惯也是一个人的良好表现,它是指一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能自觉地调节自己行为的好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上课,遵守课堂纪律,不早退、不缺席等。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扩大到遵守社会公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方面。例如,在学习和工作中,我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自己的每一个行为或愿望都要按学习或工作的目的和要求去做,不能随心所欲损害别人的利益。只要教师能坚持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作无原则的迁就,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及时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惯一定要坚持用说理的方式去教育学生,做到既要让学生知道“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让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则是什么,并以此作为对学生的评价依据、约束学生的行为。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行为准则的意义,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遵守和执行准则。教师如果用简单的批评或训斥,是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树立榜样培养良好习惯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爱好模仿,易受感化的特点,在班中树立起好榜样,并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来感染学生,培养良好习惯。例如,教师可利用课文、影视片及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作为榜样,用他们那种严格要求自己、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想方设法战胜困难的动人事迹去教育、感化学生,让学生在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转变为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师还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对班中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礼貌待人的学生给以表扬,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中模仿。这样,不但能逐渐培养良好的班风,而且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慢慢地形成了。
14.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写作习惯 篇十四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小学三年级正是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作时下笔如有神呢?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兴趣,激发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谈文色变”之现象,他们怕作文,厌恶作文,一听到老师布置写作文就头疼,不知要写什么,怎么写?即使学生把作文交上来,也是应付了事,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记流水帐,要么抄作文选,内容空洞,不真实,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作文缺乏兴趣。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象,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记得在一次作文课上,我指导学生写一篇《我喜欢的一项运动》。有一个女同学胆量小,从来未举手,作文水平一般。这次她是鼓足勇气举手回答:“我喜欢踢毽子,第一次看见别人踢毽子很有趣„„”我一边点头一边微笑着说:“你真棒!踢毽子是需要技巧的,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她不再那么拘束了,回答说:“我平时就比较喜欢跳绳等运动,手脚比较麻利,然后„„”她显然还沉浸在踢毽子的乐趣当中,我用赞许的目光看着她说:“你是好样的!老师要向你学习。现在请你把刚才说的写下来好吗?”后来作文交上来,她写的比上次说的还要具体、完整、生动。我评了个“优”给她并点评道:写得很成功,老师真高兴,下次我想见到你更精彩的作文。学习和踢毽子一个道理,只要敢挑战自己,就会获得成功。之后,这个孩子逐渐自信、大胆起来,和老师说话的目光不再躲闪,课堂上有她活跃的身影,作文水平也大大提高。鼓励得当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二、学会观察,掌握要领。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重要能源。”其实,观察也是作文“重要的能源。”观察可以解决写作的素材问题,观察可以获得灵感,触发写作的内在动机。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学会观察,掌握要领。
首先,立足生活现实。古人有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来源,要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就必须观察和感知生活,获得写作素材,才能让学生妙笔生辉。记得有一次,我布置一篇《难忘的一件事》,以往学生完全脱离实际生活,把农村孩子的生活写成城里孩子的生活,没有真情实感,无法体现农村孩子的天真和纯朴。这次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广阔的农村生活入手,农村孩子常常去钓鱼、捉鸟、掏鸟蛋、捉知了等等这些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事,引导他们积极地体验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素材。
其次,学会多角度观察。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多角度观察就是指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进行观察。
1、有声有色,动静结合。三年级作为作文的初级阶段,应该指导学生从看到和听到的入手。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们的校园》一文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很自然学生都说看到白玉兰、塔松、米兰、石榴„„我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并闻闻其味道,他们的话题多了起来。紧接着引导他们把听到的也写下来,鼓励并启发他们运用合适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
事物写得更生动、更具体。这样文章不但有声有色,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文章也就“动”起来了。
2、情景交融,感官结合。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循序渐进,在“感”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从各种感官进行体验。如引导学生写《我爱大海》一文时,由于我们都在海边长大,对大海十分熟悉,可学生有话却难以言表。我先从视觉和听觉引导学生,我问:“你们来到海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一同学站起来说:“我一到海边就看到蔚蓝的大海,大海波澜壮阔,十分壮观。”一同学又站起来说:“我看到了金黄的沙滩,许多游人在沙滩玩耍、嬉戏。还听到波涛轰鸣„„”接着从触觉引导,“当你们踩在沙滩上时是什么感觉?”同学们纷纷喊着说:“软绵绵的,像踩在海绵上,十分舒服。”“海风吹在脸上会有什么感觉呢?”我紧接着问。有同学说海风凉凉的,吹在脸上特别舒服。我穷追不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味觉:“有谁知道海水的味道?”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咸咸的。”引导学生情景交融,感官结合,不但让他们体验真情实感,而且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发挥想象,升华主题。想象能让静止的事物或画面“活”起来。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学习生动活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我爱大海》一文中,我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把文章写“活”。“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你们会想到什么呢?”有同学说这声音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有同学说海浪撞在岩石上,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如白梅,似珍珠。这么美好的想象,不仅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还加深意境,升华主题。
三、注重积累,勤于动笔。
写作习惯主要包括勤于观察、积累和练习。培养了学生写作兴趣和观察能力,就应该着重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多动笔练习写作的能力。
1、注重积累。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法宝。如何做好学习积累尤为重要。首先,做好课内知识积累。课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或片段,鼓励学生做好摘抄并背诵,储存进自己的记忆系统。抄录美词佳句,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为写作做好准备。其次,从课外阅读进行知识积累,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见闻,做好读书笔记,为写作积累素材,学生不仅从书籍中汲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还可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中收益无穷。
2、勤于动笔。有句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强调了动笔的重要性,写作更是如此。当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好词佳句,教师应进一步训练学生练笔的习惯,把所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把“消极词汇”转化为“积极词汇”,尝试运用。教师可以由浅入深,从字词句训练过渡到段的训练再到篇的训练,采用能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训练方式。比如,让学生为黑板报写报稿;为校园广播写广播稿;在班级建立一个信箱,鼓励学生给老师写信;还可以要求学生写生活或观察日记,每周评出“特别观察员”;也可以说写结合,以说促写。让学生在交流中运用,提高写作能力。
15.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篇十五
一、从小培养
在启蒙教育中将体育游戏作为主要内容。在游戏中开发幼儿智力, 促进幼儿大脑发育, 促进骨骼增长, 这一时期幼儿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也不会形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而是由幼儿教师带领统一安排活动。幼儿在活动中对体育锻炼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今后的成长中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小学时期是养成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因此, 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学校、家庭和社会施加的体育教育与影响尤为重要。一旦体育习惯形成, 它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 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 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确实, 良好的体育习惯, 适当的体育活动有益于脑力疲劳的消除, 会使人们的动作更加敏捷、精确和协调, 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只有有了兴趣才可能有坚持的自觉性。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自我克制力, 自觉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 兴趣便是他们的向导。例如:激趣学法是创设一种活动的情景或气氛, 让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通过气氛的感染, 使他们自觉地去看、听、练。有位教师在组织身体素质练习时, 一改传统的教师什么学生做什么的方式, 而是教师先提出练习要求, 学生开动脑筋, 设想各种动作达到要求, 即完成任务。当学生两人一组完成需要两脚和两手同时着地的造型动作时, 全班四十多名学生做出了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动作造型, 显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学、会学和要学。另外, 在校内外的体育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发挥其优势, 激发其主动性;当受到挫折时, 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因此, 教师要激发兴趣与主动性, 促使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
三、良好的体育氛围
1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十六
一、学习环境很重要
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很多人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认为自我控制仅与人的意志力有关,一个人的决心越大,意志越强,他的自我控制力就越强。然而,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受客观环境支配的,不是个人的主观意志可控制的。一个人有某种坏习惯,主要不是因为他缺乏毅力,而是因為这个习惯总是能得到外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
好习惯的形成有同样的道理,习惯好的孩子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意志坚强,而是因为他周围存在强化好习惯的客观环境。我们的祖辈就是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及学校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二、正确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
所谓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坏习惯也是一种自动化行为。先贤哲人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教育者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追求上进,都希望获得别人(尤其是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他们不想犯错更不想故意与老师作对,他们之所以犯错是因为他们已有的习惯。这样,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就会减少一些情绪化的语言和手段,多一些理智的思考。既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当教师在面对学生坏习惯的时候首先表现出的不能是生气和发脾气,当你用理解,用爱心去面对时问题就会变的简单化,处理起来也会更顺畅一些。所以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的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是关健。作为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我们校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虽然还是会有一些小毛病但己经有了很大进步,这学期当了校卫生督察后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在班里的表现也改进了很多。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三、教师、家长要做好表率
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扶正课桌椅,学生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又如高年班女生喜欢打扮,那么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后自己也要以朴素大方,干净整洁的仪容仪表给学生以榜样。所以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才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凡是学生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在班内进行表扬,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并且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要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其次,从家庭教育来说,家长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自己做好榜样,比如我们有的学生家长在外打工,那么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联系,请老家的长辈给予关注,时常关心孩子,而不是一味给钱,其他不管。另外家长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自己不赌博,教导孩子不能参于,自己不讲究吃穿,教导孩子要节约,自己尊敬老人,教育孩子也要尊敬老人,等等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四、习惯训练无小事
“学校无小事,件件需认真。” 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没有小事可言。习惯的养成正是一件件小事中情绪体验的积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十分注重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学校的规定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的作用,我们坚持不懈去做。譬如,下课时关电灯,可以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学生离校时到家电话通知老师,可以使学生养成按时离校,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五、学习生活实例,体会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从身边挖掘题材,让生活说话,从而激发学生建立良好习惯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终身受益。如我举了很多伟人因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成功的例子,使他们真正的明白了建立良好的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表示要主动地进行改变。我班有个别学生,铃声一响,不管老师叫不叫下课,就站起来要走,针对这个问题,我曾举这样的例子,如果有客人到你家吃饭,客人还没吃饱,你吃饱了就走,客人还好意思吃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不好意思”。从此以后,象这样事很少发生。关于卫生问题,我针对我们作为国家卫生城市的一员,我们的家里都收拾的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请同学们算一算,一年365天,你们有多少天在学校学习和生活,通过计算,同学们发现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比在家的时间多,由此他们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学校,要把我们教室和学校打扮得更美、更干净,让我们觉得舒服,学习开心,从此以后,我们学校的教室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用生活的事例教育学生,他们易于接受,可在轻松愉快的谈话中深受教育。
六、鼓励上进, 巩固习惯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级可以建立一整套评比制度,开展文明小组、爱学小组、卫生小组的评比活动,组织班干部互相督促检查,每月做好总评一次。哪个小组做得最好,给予鼓励或奖励,一步一个脚印,扣紧每一阶段,利用每一件事,用规范行为教育,每一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也十分注意。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后进生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
常言道,三岁定八十。大教育家孔子云:“少年居性,习惯之为常。”而培根在《论人生》中便明确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年就应通过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年少养成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具有良好师德的具体表现之一。
17.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 篇十七
新民小学叶 锋
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习惯未最终成型,不良习惯也未根深蒂固,较易铲除。故对于这些学龄尚短的孩子,培养其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抓好小学生养成教育呢?通过实践我总结到:
一、构建网络式教育结构保障养成教育,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1.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的主题。小学生眼里的老师往往是神圣的,他们的举止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爱来教育学生,还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们,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作用。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的标准。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可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来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同时还要与社会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表现。
二、形成制度,规范养成教育
小学生年龄尚小,意志力不强,难免为一时贪玩而忘记自己许下的“承诺”。故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践行科学的管理制度。随时督促、提醒学生,如安排学习委员定期检查同学的作业情况,若发现有不按时完成或其他现象,就一定要及时与此同学沟通,找出帮助他的有效途径。
三、进行考评,巩固养成教育
18.如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习惯 篇十八
“教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人的成长不外乎是在生活中和学校的学习,因此,从教学方面和生活方面来考虑
一、在教学中
1、要积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实际上,任何学科中,适当的合理的问题都是被需要,以便提高同学们的思考能力,相反的,不当的问题会大大挫伤同学们思考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学习留下阴影;
2、适当引导,交给学生思考的策略,老师的任务不是帮学生们思考,而是交给他们方法,如何去思考,去学习,梳理问题的脉络,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就可以有系统的、理性的方法思考问题;
3、提供时间,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杜绝满堂灌。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出现问题之后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应该让同学们形成自己的思路之后再与老师的思路对比,不仅有利于掌握知识,更利于同学们形成严谨的思考体系,客观地纠正自己的思维漏洞;
4、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作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幻想。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性,鼓励他们勇于向权威挑战,提出怀疑,促其勤于思考,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管教师会不会回答,都要保护他们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积极性,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平时注重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勇气和精神,所以学生能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对权威不盲目崇拜,有独立思考,自辟蹊径,不断开拓的勇气,才会有创新。
5、教师鼓励学生多思。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勤思、善思的习惯。学生在学习时擦出的思想火花,要大加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激发创新思维。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指不仅要学生学会(即掌握知识),而且要会学,即掌握思考方法,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不仅是知识结论的教学,而且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
二、在生活中
俗话道: “ 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 ” 发明大王爱迪生成功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勤于思考,对日常所见所闻都展开思考。比如,大树怎样生长,做面包放发酵粉为什么冒气泡等。他脑子里经常出现一些奇妙的想法。对这些想法,他都进行思考、探索,所以他成了最 “ 多产 ” 的发明家。这些都告诉人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失为一种发明创造。、“ 旧事新看 ” 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箴言。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对这些东西人们向来毫不在意,更谈不上去思考生疑,殊不知,这种想当然的态度使大多数人白白失去了创造成功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新眼光去看待凡人小事,要打破常规的禁锢,从平凡之中见新奇。对学生的新发现、新感受,哪怕只是细微的与众不同也要表扬鼓励,学生们往往会获得令人惊喜的收获。、养成遇事多问的习惯。看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不管它是初次接触的,还是司空见惯的,都不妨问一下 “ 为什么 ”,刨根究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养成 “ 每事问 ” 的习惯。教师鼓励学生遇事多思多问,渐渐的学生们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发现新的意义。
3、创造机会见识形形色色的社会,并经常给孩子灌输社会的奇闻异谈以及大自然宇宙的奥妙,激发孩子对于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宇宙奥妙的兴趣。例如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野外等,见得多了未必就会想得多,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积极引导孩子思考,创设情景和问题;
社会生活生动丰富,日新月异,是创造之源。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身边的社会 “ 万花筒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生活,善于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学会思考。
主观方面来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哈佛大学的纸张了,据说哈佛大学校园里有很多张纸,为的就是便于同学们有什么思考和发现方便即使记录,这个不仅说明了思考的瞬时性,同时也说明思考的结果必须及时记录下来,不然也是徒劳的!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偶然的发现中,积极思考问题,才获得了现在令人瞩目的成就,青霉素的制造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可见生活中自主的思考是很重要的。
首先,多看多听。每个人身边都有丰富多采的生活内容,只要我们多看多听,就会获得许许多多的见闻和感受.多看,就是要经常看,有时间就看,仔细地看,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认认真真地看.多听,就是经常听,有时间就听,听广播,听大自然的声音,听别人的见闻,意见.通过这样的多看,多听,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其次,多想多问.多想,指多分析,多联想.多问,指多向别人请教,多向别人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对多听,多看的内容有更深入地,更准确地认识.
再次,多记多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耳闻目睹的事和不同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事,眼前的景,见过的物及时的记下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能力就会提高,写作素材就会丰富起来.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莫过于深厚的文化素养,能对自己的思考成果的价值予以客观的评定,能高效地过滤到自己最有用的思考,不必一直拘泥于无谓的思考中。
如何培养及时巩固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做好课后习题、阅览相关教辅和教材、网上浏览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等等,那么要锻炼学生养成及时巩固复习的习惯,也应当从老师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应当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这样,即使没有强制的要求,学生都会自行在课后复习巩固相关知识,这也是养成及时巩固最本质,保质期最长同时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方法;另外,课后及时巩固相对于不及时甚至不巩固的有着明显的优势,针对明确学习重要性的学生来说,可以采取实验对比法,比较及时巩固和不及时巩固的利弊,促使同学们及时巩固;当然,下下策便是强制性地要求同学们课后巩固,为了避免同学们的抵制情绪和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可以精选课后习题,选择代表性针对性强的题目;另外,还可以丰富课后作业的格式,不仅仅是写,还可以以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也有利于及时巩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在课前采取各种形式的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例如公式的默写等也会推动学生的巩固;
19.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篇十九
孔子云:“少年局性, 习惯之为常。”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正如培根所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强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见,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 也是很必要的。有效的预习, 能增强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 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数学学科的学习, 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那么,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一、明确预习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 预习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1. 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所要教的知识在思想上有所准备;
2.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 解决一些书中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3. 让学生发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就会有一种想学想学的心理, 课上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学生领悟,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的欲望。
例如《认识钟表》的预习布置:
方法一:
师:请同学们在家看看钟表、认认时间, 有疑难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同学或家长。
方法二:
师:我们起床、吃早饭、上学……都要知道时间, 离不开钟表, 你们注意过吗?请你们仔细观察, 钟表面上有什么?它是怎么走的?你能读出它的时间吗?有困难可以请教家长、同学或老师。
两种预习布置有明显差异, 前者只是笼统的布置, 缺乏指导, 这样的布置对学生来说不会产生多大作用。后者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提出预习任务, 并明确指出做什么、怎样做。显然, 后者的预习布置目标更加明确, 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
预习的布置也不是越详尽越好。预习的布置和指导要视年级高低、教学内容的异同, 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难易程度要适中, 具有一定的诱发性、趣味性和思考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1. 教师设计的预习题要突出重点, 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 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
(1) 收集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盒子等) , 并仔细观察一下, 它们各自的特征有哪些?
(2) 用硬纸板分别制作一个圆柱和圆锥 (可参照书的最后面) , 并想一想它们的特征中分别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这样, 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布置了较为灵活的预习任务 (两项中可以全选, 也可选择其中之一) ,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预习作业。
2. 教师在上课时要与布置的预习任务相互联系,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预习的作用, 并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
例如在《比例尺》一课中, 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提问:同学们, 你们预习了比例尺, 那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比例尺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学生争先发言, 有的学生说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有的学生说有了比例尺就可以把很大的东西缩小到一张纸上, 比如说中国地图……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组教学内容, 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学生就会认为他的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是有价值的。
三、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保持学生的“热度”。
及时检查预习情况, 并对预习情况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 我有时在上课时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了解预习情况;有时检查学生预习笔记, 评出等级;有时让学生当堂质疑;有时让学生将各自的预习情况作汇报。在检查中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 特别是后进生的进步时, 我就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肯定他们的成绩, 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 诱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总之, 实践告诉我:真正有质量的预习, 不仅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果教师能持之以恒地在这方面努力, 那么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就能很快养成, 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春娟.浅谈如何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成才之路, 2011, (18) .
[2]王亚飞.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中学教学参考, 2010, (10) .
[3]万桂梅.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谈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 (下) , 2010, (12) .
[4]王青香.浅议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青海教育, 2007, (04) .
【如何培养学生的检查习惯】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10-27
如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09-26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9-11
如何在品德课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6-30
大学生如何培养厉行节俭的习惯和意识09-14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08-28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10-27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09-16
学习“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有感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