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教案(精选15篇)
1.《滕王阁序》教学教案 篇一
【设计说明】
《滕王阁序》以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学习本文,可以说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达到了“文”“情”并茂。情理中又包含着深蕴,可以说是“文”“质”相得益彰,“情”“理”珠联璧合,这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把重点放在品读本文优美独到的语言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茫。
对于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讲解起来也难度不小,是由于本文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华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2、探究宏伟壮美的意境,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
2、了解对偶在骈文中的重要性,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难点】
对作者复杂的情思的体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他在的上海市高考中取得了满分作文的好成绩!“年少而才高”。1300多年前的一位十四岁的少年也有着如此骄人的成绩。他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此人就是王勃。
“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悲惨的经历成就了王勃的才华。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绝唱”《滕王阁序》。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研读文本
(一)品味美言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读(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男女声分角色朗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朋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的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二)梳理文脉
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精加工”。(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补充总结)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W”四句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的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之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矢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对文章各部分进行分析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示范,这样,学生分析起来就有了方法依据。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只有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流传千古。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其魅力缘何越千年?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二、品析语言
1、对偶品析
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平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平添顿挫、摇曳感,音韵与典雅之美平添了此文的魅力。
2、“警句”品味
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珍词丽句层见叠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精妙的语言之美使此文魅力倍增。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是因为此句融三美于一体。三美奠定名句之基。①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②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③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文中精美的语句很多,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作品味赏析,不求一律。
3、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 见秋水之浩淼; B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C 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答案:望长天之明彻;都督宴上,盛友如云;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了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三、体悟情思
本文是一篇写景佳作。此类文章的一般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本文借写景抒发情思,作者的情感感受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其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参考答案: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翰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3)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
参考答案: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四、作业设置
1、反复背诵本文中的精彩语段,直至烂熟于心。
2、自选某一二精美语句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2.《滕王阁序》教学教案 篇二
关键词:教学,简约,赏析,研读
《滕王阁序》第二段第三段在整篇文章中是重点,笔者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上这部分经常面面俱到,生怕丢了东西。上课的顺序是先疏通文意,解释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按常理笔者接着分析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分析完第二段意思接着分析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分析完段落大意,接着分析文中的重点,一般是提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这样的教学虽然做到了知识点面面俱到,这样学生和老师都累,而且效果不好。所以谈谈关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上的简约化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听读正音,通过笔者个人的朗诵,让学生标上几个生字的读音。笔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学生阵阵掌声。汀(tīng)、骖騑(cān fēi)、雕甍(méng)、凫渚(fúzh?)、孤鹜(wù)、舸(gě)等等。学生标完字音后,笔者让他们带着想象再朗读一遍,对他们的朗读进行了肯定。
第二步:让他们自读闻义。在这个环节里,笔者布置了【速读任务】扫除字音、字义障碍,了解内容,圈画重难点。【速读要求】1. 结合注释,读懂选段;2. 备注疑惑,同桌解疑。【齐读要求】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放声朗读。【自读检验】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里,笔者让他们两桌为一组,四个人互相配合,解决了文段的意思,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教师只要背着手,偶尔帮他们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很快地学生也讨论出了自读检验的小标题——滕王阁秋景图。
第三步:让他们美读研习。在这个环节里,笔者布置了:【美读任务】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描写,大声读出,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美读方法】1. 自读课文。2. 小组合作研习。2. 组员交流。要求每人在小组内的发言时间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鉴赏角度】1. 赏内容2. 赏用字3、赏手法4. 赏效果5. 赏思想情感。也告诉学生鉴赏范例:本句写了……(内容),运用了……手法(手法),某一字用得特别的精妙使得……(效果),表现……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在这个环节,笔者采用的方法和第二步的是一样,让学生四个人为一组,合作讨论喜欢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派一个代表阐述自己认为的美句。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作为教师的笔者只需要在边上不断给他们表扬就行。几分钟后,笔者请一些小组的成员发表他们所鉴赏的句子。班上刘晨曦同学选取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进行分析“本句写了远处绿色的山峰层层叠叠高耸入云,这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耸字用得特别的精妙使得山的形象十分逼真,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笔者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吕幼菱同学喜欢的句子是“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原因是“这句写了滕王阁因为很高,所以人站在上面,给人飞的感觉,因为滕王阁刚修缮,整座阁是红色的,人在阁上好像下面没有地。”发言完后同学们也用掌声给了她肯定。郑颖同学喜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几个句子,她说:“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站在滕王阁上,视野的开阔。”笔者给了郑颖同学高度的赞扬。更多小组的同学选择了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陈艳淑站起来发言:“我喜欢这个句子色彩美,这个句子写了晚霞的紫色,孤鹜的绿、褐、紫色,使得天空十分的美丽。”陈艳淑同学一坐下,刘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喜欢这个句子的动态美,鹜在飞,霞在落,微风吹拂,水面上荡起了小小的涟漪,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一阵掌声结束,洪莉同学就站了起来,她说她喜欢这个句子的想象美,这个句子可以让她想到很多:“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一个一个的同学发言把课堂推上了高潮,笔者呢只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上得十分轻松愉快。
第四步:当所有的同学分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笔者让他们总结这两段文字写了滕王阁什么美?同学们经过上面的分析再加上笔者的帮助很快就总结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远近变化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在同学们的总结声中,笔者也就结束了这堂课。
3.《滕王阁序》教学教案 篇三
【关键词】教学;简约;赏析;研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滕王阁序》第二段第三段在整篇文章中是重点,笔者刚毕业开始工作的时候上这部分经常面面俱到,生怕丢了东西。上课的顺序是先疏通文意,解释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按常理笔者接着分析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分析完第二段意思接着分析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分析完段落大意,接着分析文中的重点,一般是提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解决。这样的教学虽然做到了知识点面面俱到,这样学生和老师都累,而且效果不好。所以谈谈关于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上的简约化教学。
第一步:先让学生听读正音,通过笔者个人的朗诵,让学生标上几个生字的读音。笔者声情并茂的朗读赢得学生阵阵掌声。汀(tīng)、骖騑(cān fēi)、雕甍(méng)、凫渚(fúzh?)、孤鹜(wù)、舸(gě)等等。学生标完字音后,笔者让他们带着想象再朗读一遍,对他们的朗读进行了肯定。
第二步:让他们自读闻义。在这个环节里,笔者布置了【速读任务】扫除字音、字义障碍,了解内容,圈画重难点。【速读要求】1.结合注释,读懂选段;2.备注疑惑,同桌解疑。【齐读要求】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放声朗读。【自读检验】 请用一个小标题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在这个环节里,笔者让他们两桌为一组,四个人互相配合,解决了文段的意思,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这个环节里讨论得热火朝天的,教师只要背着手,偶尔帮他们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很快地学生也讨论出了自读检验的小标题——滕王阁秋景图。
第三步:让他们美读研习。在这个环节里,笔者布置了:【美读任务】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描写,大声读出,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美读方法】1.自读课文。2.小组合作研习。2.组员交流。要求每人在小组内的发言时间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鉴赏角度】1.赏内容 2.赏用字 3、赏手法 4.赏效果 5.赏思想情感。也告诉学生鉴赏范例:本句写了……(内容),运用了……手法(手法),某一字用得特别的精妙使得……(效果),表现……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在这个环节,笔者采用的方法和第二步的是一样,让学生四个人为一组,合作讨论喜欢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派一个代表阐述自己认为的美句。课堂的气氛十分活跃。作为教师的笔者只需要在边上不断给他们表扬就行。几分钟后,笔者请一些小组的成员发表他们所鉴赏的句子。班上刘晨曦同学选取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进行分析“本句写了远处绿色的山峰层层叠叠高耸入云,这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耸字用得特别的精妙使得山的形象十分逼真,表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同学们给了他热烈的掌声,笔者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吕幼菱同学喜欢的句子是“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原因是“这句写了滕王阁因为很高,所以人站在上面,给人飞的感觉,因为滕王阁刚修缮,整座阁是红色的,人在阁上好像下面没有地。”发言完后同学们也用掌声给了她肯定。郑颖同学喜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几个句子,她说:“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站在滕王阁上,视野的开阔。”笔者给了郑颖同学高度的赞扬。更多小组的同学选择了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陈艳淑站起来发言:“我喜欢这个句子色彩美,这个句子写了晚霞的紫色,孤鹜的绿、褐、紫色,使得天空十分的美丽。”陈艳淑同学一坐下,刘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说:“我喜欢这个句子的动态美,鹜在飞,霞在落,微风吹拂,水面上荡起了小小的涟漪,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一阵掌声结束,洪莉同学就站了起来,她说她喜欢这个句子的想象美,这个句子可以让她想到很多:“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一个一个的同学发言把课堂推上了高潮,笔者呢只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上得十分轻松
愉快。
第四步:当所有的同学分析完自己喜欢的句子后,笔者让他们总结这两段文字写了滕王阁什么美?同学们经过上面的分析再加上笔者的帮助很快就总结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远近变化之美、上下浑成之美、虚实相衬之美。在同学们的总结声中,笔者也就结束了这堂课。
经过几次上课的不断修正,现在对《滕王阁序》第二段第三段教材的处理,显得特别简约,而且课上得十分轻松。一整堂课基本是学生在活动,笔者就在小组间适时点拨就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也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把教师解放出来,这应该也是简约化教学的主旨。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教师教学用书.
4.滕王阁序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2.理解文中的典故。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把握序文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理解典故含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首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起王勃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网张
二.解题:
《滕王阁序》是宴会序,它体现了序的特点,三.朗读与预习: 1.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二二式”。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三三式”;(2.临/帝子之长州;穷/待遇之萦回 “一五式”;(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二二二式”;(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二四式”;(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一二三式”。C.七字句的读法(按意义划分):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三四式”;(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二一四式”;(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二三二式”;(4).都督/阎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对四六:渔舟/唱晚,响穿/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E **对**:屈贾宜/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泓/于海曲,岂乏/明时? F 主谓结构相对: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G 动宾结构相对: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H 偏正结构相对:„„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轴。三.重要文言现象。.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明确:“襟”和“带”在此都活用为意动用法,意为“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明确: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都是成语,需要积累;“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下”为使动,直译为“使陈蕃之榻放下”不雅,意译为“徐孺留宿在陈蕃特设的客榻”。“星”“雾”都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意为“像云雾一样”“像流星一样”。
3.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司懿范,襜帷暂驻。
明确:“棨戟”“ 襜帷”用的都是借代修辞,用仪仗,车驾来代人。4.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明确:“出”为路过经过之意。“何知”为“知何”,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一)第一段中有几个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
1.豫章故郡(见注释)。2.龙光射牛斗之墟(见注释)。3.控蛮荆(见注释)。
(二)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 故:旧 2.地接衡庐 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6.千里逢迎 千里: 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7.高朋满座 高:尊贵
(三)简析第一段: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7.小结:本段略写洪州的地理风貌,极写滕王阁的无限壮美,和周围环境的超凡脱俗,以及阁中如云高朋的文才武略。这样写,既初步写出了滕王阁的不同凡响,又为后文详写做好了铺垫。
8.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三段:
(一)朗读课文。
(二)典故理解:
1.钟鸣鼎食之家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段意思: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景观。笔触转细,渐入佳境,让人赏心悦目。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1.第一句:两个三字句,由外到里,由上到下,写出登阁的情景,抒发喜悦之情。两个六字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虚实结合。
(2.第二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表现富庶祥和。(3.第三句:两个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描绘雨后天晴的景色。
(4.第四句:两个七字句,是千古绝唱之句,把对滕王阁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八.背诵2~3段。四.语言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评析: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运用:
(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五:板书设计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5.《滕王阁序》教案 篇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研究、形象描述,体会骈文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 “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2.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3.“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6.“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8.“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10.“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拓展延伸 再读品味
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四、小结作业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再读文章,体会作者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感受作者“居卑位而有为”的进取精神。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晚秋暮色图
色彩变化 远近变化
6.《滕王阁序》教案 篇六
……
鹳雀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唐•崔 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7.《滕王阁序》的情感变化之由 篇七
一.嘉会览胜之喜
1. 登临毓秀胜地。
洪州久远的历史、雄伟的地势、灵秀的风格、珍异的物产能给当时的王勃带来一时欣慰。才华出众、锋芒毕露的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先因戏为《檄英王鸡》文, 被高宗怒逐出府。后因擅杀官奴当诛, 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王勃南下探亲, 途经南昌的滕王阁, 有幸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这种情形下的王勃经过这样的灵秀之地, 怎能不让年轻气盛、才华横溢且心中郁闷、旅途乏味的才子感到短暂的高兴呢!
2.饱览山川胜景。
作者登上高山, 见到壮丽的滕王阁, 光临了帝子的长洲, 见到了天人的旧馆。周围层峦耸翠, 高阁高耸云霄;彩饰的丹漆鲜艳夺目, 下临无地, 水流环绕。远处的沙洲上水鸟群集, 岛屿萦回。依附起伏的山峦, 桂殿兰宫华美无比, 打开绣闼, 俯视雕甍。只见房屋鳞次栉比, 尽是富庶人家, 雀舫龙舟停满渡口。如此壮丽的楼阁几处能有, 怎能不让人欣喜赞叹?登高远望, 更让人惊异的是山川之胜景, 是那幅流光溢彩的壮美的秋景图。远望天空是“云销雨霁, 彩彻区明”, 四周的自然景物是“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 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其色彩变化的美妙、秋天的清凉、山水的秋态全都展现了出来。再然后放眼远望, 诞生了那句素称千古绝唱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青天碧水, 天水相接, 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 相映增辉, 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渔舟唱晚”, 尽现生活之乐;“雁阵惊寒”, 又写出了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 又融为一体, 让人心旷神怡, 心骛八极。登高望远, 所见的是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生活与自然的美景, 王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景此境让他乐而忘忧!
3.恰逢千载盛会。
王勃才华早显, 14岁应举及第, 锋芒毕露, 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这样的俊才赶上这样难得的盛会, 真是件快事、幸事。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他们文章的辞彩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声望崇高的都督阎公, 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 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才华出众的朋友来往如云, 坐满宴席。青年才俊遇到这样难得的盛会怎能不让他兴致高昂, 胸怀舒畅。隆重高雅的盛会上, 贤主嘉宾, 面对良辰美景, 他们吟诗作赋, 有邺水的曹植吟咏荷花那样的才气, 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吹萧高歌, 排箫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 阻止了白云的飘动。如此乐事怎能不让人乐而忘忧。
胜地、良辰、美景、乐事, 四美俱全, 贤主、嘉宾, 难得却都有。这些让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王勃获得了短暂的喜悦。
二.登高远望而悲
1. 悲宇宙无穷, 兴衰无常。
放眼远望半空中, 天高地远, 让刚才还快乐高兴的王勃感到了宇宙的无边无际, 自己却渺小得如沧海之一粟。来到胜地, 幸会嘉宾、观赏美景的良辰转瞬即逝, 乐极生悲。“兰亭已矣, 梓泽丘墟”。他也许想到了东晋王羲之曾和群贤宴集于兰亭, 赋诗作文, 成为文坛佳话。晋朝石崇的金谷园, 又名梓泽, 亦曾有文人聚会于此。如今当年兰亭宴集的盛况已成陈迹, 繁华的金谷园也早变为一片废墟。他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自有定数。正可谓胜地不常, 盛筵难再, 不觉悲从中来。
2. 悲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 为时人所公认。《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 构思无滞, 词情英迈, 与兄才藻相类, 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 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 成乎期月, 悬然天得, 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 旬日兼之, 昔人千载之机, 立谈可见。”太常伯刘公称王勃为神童, 并表荐于朝。14岁的王勃对策高第, 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正可谓春风得意。可如今落魄到如此地步的王勃已两次遭受打击, 此时登高远望, 日夜思念的长安已沉落到夕阳之下, 遥看吴郡隐现在云雾之间。思念皇宫却看不见, 等待在宣室被召见却不知又是何年?自己要去的南海地理形势极为偏远, 深不可测, 再望天空感觉昆仑山上天柱高耸, 缈缈夜空北极星远远悬挂。顿感长路漫漫, 前途渺茫。他想到以孝著称的冯唐, 曾为中郎署长, 事文帝。景帝立, 以唐为楚相, 免。武帝立, 求贤良, 举冯唐。唐时年九十余, 不能复为官。想到了汉武帝时的名将李广, 多次与匈奴作战, 军功卓著, 却始终未获封爵。像他们一样, 满腹经纶, 志向远大, 什么时候才能被君王召见?什么时候才能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样的机会什么时候才能光顾自己呢?况且韶光易逝, 恐美人之迟暮啊!这样的处境怎能不让满腹诗书的青年才俊悲叹不已呢?
3. 悲漂泊沦落, 知音难求。
盛宴上的各位嘉宾虽然都是身份尊贵、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人, 却只如浮萍在水上相聚, 都是客居异乡的人。谁能理解和同情仕途不顺的偶然路过的人?“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这一句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再想到司马相如, “杨意不逢, 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 奏流水以何惭?”杨得意是汉武帝时一位掌管天子猎犬的官员, 一次武帝读到《子虚赋》, 连连称赞, 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杨得意告诉武帝这篇赋是司马相如写的, 于是武帝就召见相如。相如把自己的《大人赋》上奏武帝, “天子大悦, 飘飘有凌云之气, 似游天地之间。”司马相如如果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推荐自己的人, 就只能抚凌云之赋而自我惋惜了。自己未遇到推荐自己的人, 只能抚弄着凌云之赋而叹惜;自己如果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 奏高山流水之曲又有什么羞愧呢?可是眼前时运不顺, 前途未卜, 无人赏识, 知音难遇, 这些怎能不让他心生悲凉?
王勃登高远望, 心绪由喜转悲, 最后一句: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包含了无尽的郁愤悲凉!
三.穷且益坚而达
1.信念坚定, 节操不改。
境遇坎坷的王勃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打倒, 他认为贾谊遭受委屈, 被贬到长沙, 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海边去隐居, 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 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认为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 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 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那句“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既鼓励了王勃自己, 也鼓励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有志之士, 让人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喝了贪泉的水, 仍然觉得心清气爽;有操守的人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高洁。
2.自信乐观, 奋斗不止。
王勃告诫像鱼处在干涸的车辙中的自己, 要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 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 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 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 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自己目前虽然处境困厄, 壮志无法施展, 但不可荒废时光, 不可自暴自弃, 不能效法孟尝、阮籍。而应该惜时自励, 等待时机, 奋斗不止。即使现在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也要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班超最初在官府中从事抄写工作, 他从军以后, 受到大将军窦固的赏识。后在窦固的推荐下, 出使西域, 经过多年的努力, 终于使西域全境统一于东汉并被封为定远侯。处于逆境中的王勃仍然希望能像班超一样建功立业。他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豪情壮志。南朝宋人宗悫, 年少时, 叔父炳问其志, 答曰:“愿乘长风, 破万里浪。”李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喻不畏艰险, 勇往直前。王勃此时是想借此表达自己不放弃远大的抱负, 任何时候都不要丧失信心。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品质啊!
8.如何复习课文《滕王阁序》 篇八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复习哪些内容?重要文言字词、背诵默写(尤其警句)、骈文(对偶、用典)、探究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
一、重要字词积累
这里罗列了一些字词解释,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大家下去自己整理整理,我现在只强调部分成语。
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钟鸣鼎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近义成语:食前方丈、炊金馔玉
反义成语:箪食瓢饮、粗茶淡饭。
二、背诵课文第2、3、4段
三、品析警句(对偶、用典)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先回忆本文的段落结构。
(第1段):扣“洪府”,述宾主之美。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第2、3段):扣“秋日登阁”,绘山川之美。角度:近景、远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句乃千古绝唱。这里动静组合、颜色组合、光线明暗组合: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落霞,孤鹜,一红,一白,相映生辉,“长天”“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难辨何者为天,何者为水,于是乎,构成了一幅绝妙好图。景色优美,句式也对偶。
(第4、5段):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此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第6、7段):扣“别”,自叙遭际,叹知己难遇。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从这些名言警句中,你能看出什么特点?A、(形式上)对偶。B、(内容上)用典。
四、探究——读罢此文,我们为何为王勃自豪并被他折服?
A.有勇气。古人云:“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气盛);有才就要展示,“棒打出头鸟”,宁可被打死,也不愿憋死。
B.有才智。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实感和纯熟的艺术技巧,充分调动文字形式的积极因素,犹如一个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着枷锁却能跳出优美的舞姿。写骈文能展示文学才华,好用典能寄托自己理想。
C.有储备。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强调了灵感对作文的重要性。那么灵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从自己平时深思熟虑中来!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他在失望中充满希望、在痛苦中不断进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励后人的文化瑰宝。
D.作者观点(处逆境而不消沉)。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抒发自己宦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但不坠青云之志的执著态度,接着由关山难越到英雄失路,借怀才不遇的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
随后“所赖”、“老当益壮”等词,勉励同仁,振聋发聩。接着以“大鹏”表壮志,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明信心,同时,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等典故,表达自己处逆境而不消沉的观点。作者就是这样,既展示了其追求与痛苦的情感发展轨迹,又披露了其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是一首青春之歌,青春的生命会有感伤但绝不会沉沦,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现在是一个张扬个性、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应该像王勃那样,好好学习,精心储备,处逆境而不消沉,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五、课外阅读训练
1.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窦垿撰 岳阳市岳阳楼联
A.“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____________。
B.“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____________。
C.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上联写_________________,下联写_________________。
9.《滕王阁序》微教案 篇九
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势
杰出的人物,珍异的物产
盛大的宴会,欣幸的机遇
特点:由史及地,由地及人,由人而己。扣题,得体。
二.秋水共长天一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
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视---中云销雨霁 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虚实相映之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 特点:多角度变换,景物浑成,情感饱满。
三.箫管齐鸣,四美兼具,盛宴之时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 悲情: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豪情:斗志昂扬,不甘沉沦
理想的人生境界,高尚的人生观
特点:悲怆与奋进统一,低沉与昂扬统一。
四.知遇之恩令人感念,宴会之盛值得留恋。
总结: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
融对偶,声韵,典故,辞藻于一炉;
骈偶之中运散文之气,严整之中若行云流水
10.射洪中学精品教案教案滕王阁序 篇十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中国古代散文以及作家
二、掌握文言实词“故”、“尽”、“属”、“即”和虚词“且”、“矣”的用法。
三、背诵2 5段文章,对文章进行文学性和艺术性鉴赏。
《教学设想》
一、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二、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三、学习辅助材料
1、《全唐诗》卷五十七
2、《古文观止》唐代部分
3、《醒世恒言》卷四十《马当山神风送王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介绍“初唐四杰”及王勃诗歌。
(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诗歌多以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如本文和《杜少府之任蜀洲》。
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王勃故事介绍(媒体下载内容)
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
王勃作《滕王阁序》一般定为26岁赴交趾省父途经南昌时而作(如清人姚大荣的《王子安年谱》及一般的教科书)。其实,那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如此流传千古的美文会出自一年仅14岁的少年之手。实际上,早在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中便有一段生动的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从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去,专会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曰:‘星公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其实,我们怎能把王勃这样一个“六岁属文”、“九岁读颜氏汉书”、“十岁包综六经”的天才少年,与一般少年等量齐观呢?《滕王阁序》中一再申说:“童子何何知,躬逢胜饯”、“三尺微命,一介书生”等语,都表明作者是个未成年人,与王勃后期的心态、境遇不合。况且,他晚年(王勃死时仅27岁!)早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四杰”,四海扬名,都督阎公岂能“不之信”杨炯《王子安集序》云:“年十四,时誉斯归。”这“时誉”不正是指王勃写了《滕王阁序》而名满天下的事实吗?
二、本文写作的背景和一些细节(注解)
滕王阁,旧址在南昌城西章江门,广润门外赣江之滨。它背城临江,面对西山,与肖峰、缑岭、双岭、葛仙岭、安峰,梅岭、桃花岭、梦山、吴城山互为对景。俯瞰阁之东南,东湖、西湖星罗棋布于市区。北通鄱湖,湖光千里。滕王阁瑰伟绝特,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临观之美,令人神驰。它与黄鹤楼、岳阳楼并称为我国著名的江南三大名楼,素有“西江第一楼”之誉。
滕王阁始建于唐高祖之子李元婴为洪州刺史之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省亲过此,即席写下不朽名篇《宴滕王阁序》,加之历代文人的诗词,使滕王阁蜚声四海,天下皆知。此后,慕其名者、闻其声者、往来观望者不绝于途。古时吉水李帮华说过,吴有凤凰、雨花之台,楚有黄鹤、岳阳之楼,豫章则有滕王阁,从古不废,以观民寄乐,实为西江第一观。所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的赞语;明人曹学(亻全)则说“百里豫章城,千里滕王阁”。清人吕宫在《重修滕王阁序》中写道:“洪都为江右名区,其山川之瑰丽甲于天下,而帝子阁尤揽其胜。”
国有盛衰,世有治乱。千载古阁,兴废沧桑。滕王阁,这座临江高峙的江南名楼创建的年代,正值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尔后迭经兴废,在风风雨雨中又经历了宋、元、明、清几个封建王朝,直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终毁于兵燹。其间创而重修,修而又毁,毁而复建,有确凿文字可考者达28次之多。今日的滕王阁重建于1989年。
滕王阁作为盛唐文化的产物,已成为灿烂文化古城南昌的象征。
三、通读全文
1、朗读全文,过文字关。
2、参考注解,粗通文意。
3、齐读全文。校正节奏:
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读法:(略)
四、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齐背课文
2、单独背诵(抓重要句子)
二、小组翻译
三、筛选中心语句。
1、述宾主之美
2、绘山川美景(近景、远景)
3、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概(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4、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四、重点分析2--5段
1、提问:全文可分几部分?
2、背诵2、3段并分析景物之美。
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第3段:写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
(千古绝唱)
3、背诵4、5段,并分析作者情怀。
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第五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更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五、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骈文特点: 要求通篇文章
(1)结构对称,词语对偶;
(2)讲究平仄,音律和谐;
(3)注意藻饰,讲究用典。
六、文言词语归纳
七、布置作业
一、词语意义辨析
1、好高骛远
趋之若鹜
2、浦口
晡时
甫定
3、湍急
揣测
遄飞
4、胜友如云
躬逢胜饯
胜地不常
不胜其烦
二、词类活用分析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物华天宝。
3、一言均赋。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5、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6、腾龙起风。
7、谁悲失路之人?
8、四美具,二难并。
9、宾主尽东南之美。
10、敢竭鄙怀。
三、重点句子理解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3、时运不齐,命运多舛。
4、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6、穷日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8、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10、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11、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四、写作能力拓展(想象与改写练习)
下面是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锗,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请启动发散思维,运用想象,将诗篇改写为一篇700字的散文。
〈提示〉
1、先吃透诗句,再联想课文中的相关描写,自己确定改写重点;
2、可以编织故事,比如滕王怎样修建滕王阁
3、可以参考《阿房宫赋》的写法,把重点放在对滕王阁本身的描写上;
4、想象合理,注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注意运用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格;
5、着意练习用骈文句写作。
思考:
1、这篇骈文的文眼何在?
2、立足于宴会且当场作赋的特点,把握全文的思路。
第一段:叙地势之雄、人物之异、宾主之贤、宴会之盛。
第二、三段:写层台飞阁、山川风物之美。
第四、五段:抒情言志。
结尾一段:点明作序赠别收束全文。
3、文中用典(用事)很多,弄清典故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意蕴。
4、体会写景名句所创设的优美阔大的意境之美。
5、背诵文中作者抒发身世之感的警句。了解其人生态度 背诵:
1、代表王勃文风的写景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王勃在书法怀才不遇的感慨时,用了冯唐和李广的典故,请写出相关的文句。
“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3、表达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让人珍惜光阴的文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4、借终军和班超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的文句是哪句?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慤之长风。”
5、结尾是怎么表达出请各位宾客吟诗作赋的意思?写出原句。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6、“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请写出含这两个成语的句子。
11.《滕王阁序》的用典之妙 篇十一
文章用典紧扣题意,开篇就用“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典赞美滕王阁所在地物珍人杰,钟灵毓秀。接着写“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盛赞赴宴嘉宾豪爽善饮,气概超越陶渊明;才华卓著,堪比曹植、谢灵运。
往下典随意转,一连用“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三典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难抑、渴望年轻的自己再受国君重用的复杂感情。王勃年少才高,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被授朝散郎。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李贤召他入王府,让他做了修撰官。此时的王勃认为自己“材足以动俗,智足以济世”,立志要为国家建功立业。可是,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施展,就由于开玩笑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视之为挑拨诸王关系而撵出了王府。遭此厄运,王勃宏志未变。而要实现宏志,就必须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王勃“怀帝阍”,“奉宣室”,暗喻自己对朝廷的向往;写冯唐、李广,婉示即使是贤人,遇上明君也难免遭受不幸;书贾谊受屈,梁鸿被窜,发愤懑的同时寄望于“圣主”“明时”。再笔触一转,援用“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之典,显示自己面对“贪泉”“涸辙”这样的浊境厄运,仍然能“达人知命”,心爽乐观;用“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之典,正写品行高洁的孟尝为官但不受重用而后归田来自比遭遇,反写狂放不羁的阮籍,以表白自己不会像他那样自毁而会坚持高远的追求;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之典,借功业显赫的终军、班超、宗悫表达自己“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言以蔽之,这三典旨在表明自己绝不会因一时受挫而颓唐不振。
然后,文章回到欢宴上,写“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以谢玄结识名士、孟母三迁的美谈,表白自己幸遇嘉宾而倍感荣幸;写“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意为不逢向汉武帝推荐司马相如《大人赋》的杨得意,但幸遇诸多知音——赴宴嘉宾。一正一反,彰显自己有凌云之才,可以将其尽情地挥洒出来。最后,文章通过“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之典袒露自己的孝心以表达对在座嘉宾的谦恭,以“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之典恳求众嘉宾洒墨为文,像才子潘岳、陆机一样倾吐文采,礼让得体,完美地收束全文。
对此,也许有人会质疑:既是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作序,尽可铺写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文章却着重用典袒露自己的一腔激情和渴望,是否有点跑题或掉书袋之嫌?其实,只要考虑序文的特点和王勃的才情及其际遇,我们就可以理解用典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为“序”的内容并无规范,完全视有关对象和写作目的而定;在宴会上表露心志是人之常情,既是为饯别作序,当然可以一吐为快了。王勃的际遇,正如他在序文中感慨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而正在此时,他有幸受邀来到滕王阁,自然会急切借此良机尽展才学,以便让在座的朝廷命官向上举荐;不然,明知洪州都督欲借宴会作诗让其女婿露一手,王勃怎么会冒犯此等人事,不加推辞提笔就写呢?他的这种心志,倘若直陈出来显然有失稳重,说不定还会招致命官的反感;于是借浓缩了寓意隽永、极耐寻味、富含智理、启人联想的诗文典故来婉示当为必然的选择了。这既可凸显他才思敏捷,又可最大限度地表达难言之隐,哪里有什么跑题、掉书袋之嫌?
人所共知,平常宿构骈体文已属不易,即席写就并反复用典更为困难。但王勃“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不仅随手拈来众多典故,而且用典紧扣题意,十分贴切;既有正用,又有反用,更有正反兼用;同时句式灵活多变,有四六对,有六六对,还有四四对(其中有的句尾虚词不算在内)。文章因此显得意蕴极其隽永,风格十分典雅,音韵格外和谐,可谓字字珠玑,读来书香扑面,品之韵味无穷。由于用典至妙,集切题、隽永、典雅、和谐之美,所以世人高度赞誉《滕王阁序》并断言“后人难以为继”。它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使赣江边的高阁永远矗立在文人骚客的诗境中。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宣言:永远的王勃!永远的《滕王阁序》!永远的滕王阁!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满江红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淳熙十一年(1184年)冬,辛弃疾被罢官已三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这时友人李正之入蜀赴任,作者作此词以赠。铜鞮:襄阳的别称。
1. “蜀道登天”“儿女泪,君休滴”各化用了谁的什么诗句?内含什么思想感情?
2. “绣衣行客”指谁?为什么称之为“绣衣”?
3. 深入解析“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二典的意蕴。
1. “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句,点明题意,暗示征途多险阻,当奋力前行。 “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点明题意,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切莫沉溺于儿女情长之中,应勇于担负起国之重任。
2. “绣衣行客”指友人李正之。汉武帝时特设绣衣直指官,这些官员握有生杀大权,衣绣衣巡察各地,因此人们以“绣衣”称之。由于其职责与宋代提刑相似,所以作者以“绣衣”代指李正之。
3. “东北看惊诸葛表”中的“诸葛表”即指著名的《出师表》。作者用此典故,意在勉励友人到任后坚定支持北伐抗金,令东北方面的敌人闻风丧胆,从而像诸葛亮那样建功立业。“西南更草相如檄”中的“相如”即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相如檄”是说司马相如曾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南,到任后深入民间体察风情,拟写并张贴檄文以晓喻蛮夷,安抚百姓,为巩固汉朝后方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用此典故,是为了勉励友人要像司马相如那样为国竭忠尽智,在抗金救国的斗争中发挥重大作用,书写辉煌的历史篇章。 “层峦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下临无地”说的是:重叠的山高耸翠绿, 向上直插高空, 楼阁凌空欲飞, 阁道鲜艳得仿佛要滴下来, 下视看不见地面。而“层台耸翠, 上出重霄。飞阁翔丹, 下临无地”说的是:上有层台碧瓦, 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 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 从高处往下看, 地好像没有了似的。 “峦”也罢, “台”也罢, 写的都是静景。“流”即“流动”, “流丹”就是“流动的红色”, “飞阁流丹”就是“阁道上的丹彩鲜艳欲流”。而“翔”即是“像张开翅膀”, “翔丹”就是“像张开红色的翅膀”, “飞阁翔丹”就是“红色的阁道就像大鸟张开红色的翅膀似地在空中盘旋”。两个版本虽有不同, 但都是从楼阁的高度这个角度来写眼前的四周美景, 为后文极目远眺留下了伏笔。 1.掌握生字词和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字句排偶对仗、铺陈开阖的华丽风格。 2.了解文中出现的典故,结合语境理解典故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重点研读二、三自然段,品读写景抒情的文句,理解作者穷且益坚、积极用世的思想感情。 4.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上网查阅作者生平和课文出现的典故等资料,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口译全文;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PPT)“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欧阳修《新唐书·王勃传》)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王定保《唐摭言·卷五》)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仅仅是因为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滕王阁序》看个究竟。(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整体感知文章的音韵节奏。 2.学生模仿老师放声诵读后齐读全文,把握节奏。 节奏指导示例(PPT): (1)四字句读法: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2)六字句读法:①孟学士/之词宗;②钟鸣鼎食/之家;③谁悲/失路之人。 (3)七字句读法:①襟三江/而带五湖;②龙光/射牛斗之墟;③都督阎公/之雅望。 3.请学生简要谈谈初读感受。 三、研习“二难” 1.文章第三自然段有“四美具,二难并”一句,此“四美”“二难”各指什么? 明确: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指贤主和嘉宾。 2.谈“贤主”,说“嘉宾”。 (1)这里的“贤主”是谁?你从哪里知道? 明确:从首段可知,贤主指都督阎公。 (2)这里有哪些嘉宾? 明确:宇文新州懿范→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孟学士王将军 (3)齐读“宾主尽东南之美……王将军之武库”。 四、研习“四美” 1.良辰: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美景: (1)绘美景,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画出第二段中的意象(PPT):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雨、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词是对非画线词的修饰。 (2)若将写景比为绘画,上述意象好比画作的素材。但我们知道,一幅画作光有素材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各素材特点给他们上色。那么作者用哪些词给它上色呢?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这些意象的特点呢? 学生读第二段后圈画出表现意象特点的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九月滕王阁色彩的绚烂和作者华丽风格在此的具体表现(PPT):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鉴赏,品味作者绘景的美妙。 (3)这美景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交代这个? 明确:“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交代此内容主要是强调眼前胜景是上下求索而得,不容易。 (4)听课文第二段录音,在脑中将文字想象还原成画面。 (5)你可以给此画面拟个标题吗?若将此画面拍成DV,该怎么拍?你可以将它改写成DV脚本吗? 明确(PPT): 标题:《滕王阁秋景图》 远镜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中镜头: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仰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俯瞰: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特写:披绣闼,俯雕甍 远镜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中镜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远镜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仰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镜头: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声音)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性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课前预习:篇目优秀,骈散结合,内容较长,一定要抓好预习。 一、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王勃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却因此而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综观王勃的一生,我们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王勃的诗今存八十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因其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势,而成为千古绝唱,为历来论者所激赏。《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命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写作背景,加深理解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三、文题解释,掌握文体 1、《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于公元653年下令在江西南昌修建。以封号为名。 滕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泰年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现在的滕王阁楼于1989年10月8日竣工,全楼九层,高57.5米,背城临江,占地达47000平方米。如今滕王阁已成了南昌,也是江西省的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王勃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斌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又称骈俪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全盛。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这种文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讲究对仗,一般四六。 (2)平仄相对,音律整齐。 (3)多用典故,讲究词藻。 四、朗读感知,初识文本 1、示范朗读 2、朗诵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教学过程: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由景及情,因情表志。积累古字词。 第一课时 一、浏览课文,请给下列文学常识填空。 王勃,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现有明崇祯中张燮搜辑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 二、熟读1~3段,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翼轸() 瓯越() 墟() 棨戟() 懿范() 襜帷() 潦水() 骖騑() 鹤汀() 凫渚() 绣闼() 雕甍() 闾阎() 舸舰() 舳() 彭蟸() 三、阅读1~3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通假字 ①俨骖騑于上路(“俨”通“ ”,) ②云销雨霁(“销”通“ ”,) 2、古今异义 ①千里逢迎(古义: ;今义:) ②时维九月(古义: ;今义:) ③俨骖騑于上路(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襟三江而带五湖(襟: ;带:) ②宾主尽东南之美(美:) ③徐孺下陈蕃之榻(下:) ④腾蛟起凤(腾 ;起:) ⑤川泽纡其骇瞩(襟 ;带:) 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 ;星:) ⑦层峦耸翠,上出重霄(上:) ⑧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下:) 4、特殊句式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 ②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⑤都督阎公之雅望() ⑥宇文新州之懿范() 四、品读文段 (一)探究第1段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二)探究第2、3段 1、一说到秋人们常常会想起这样的诗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宋玉《九辩》)“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刘禹锡《秋风引》) 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蓄积的雨水消尽,潭水更加清澈;暮霭笼罩,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上句写潭水的清澈,颜色淡雅;下句写山峦呈现紫色,设色浓重。上句写秋水,下句写秋色,在这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态,写尽九月之景,把读者带入了一个美的境地。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动静结合,相应曾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丽图片。这两句在用字上极为洗练,不仅句间对偶,而且在一句内自成对偶。画面和文字集美,这一名句亦成为千古绝唱。 2、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王勃写滕王阁美景,紧扣题目中的“秋日”,有对滕王阁高耸的赞叹,有对有幸登临的喜悦,有对秋日美景的欣赏,有对祥和富庶气象的向往,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又不事张扬,通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出来,给人以自然流露、天衣无缝的美感。 小结1~3段: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五、当堂练习 背诵课文第1~3段。 第二课时 一、熟读4~7段,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遄飞() 睢园() 睇眄() 南溟() 帝阍() 多舛() 弱冠() 宗悫() 簪笏() 叨陪() 捧袂() 梓泽() 二、阅读4~7段,根据课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 1、通假字 ①所赖君子见机(“机”通“ ”,) 2、古今异义 ①穷且益坚(古义: ;今义:) ②阮籍猖狂(古义: ;今义:) ③一介书生(古义: ;今义:) ④盛筵难再(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目:) ②屈贾谊于长沙(屈:) ③窜梁鸿于海曲(窜:) 4、特殊句式 ①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②奏流水以何惭() ③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四、品读文段 (一)探究第4、5段 1、.表明作者高尚的人生观的句子是哪几句? 明确: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翻译: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是进一步的补充,哪怕身处逆境,也要乐观,表达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北海虽然遥远,乘着风就可以到达;早年的时光虽然逝去,珍惜将来为时未晚,前两句以空间为喻,后两句以时间为喻,都表达了王勃不甘沉沦,勇于追求的乐观情怀。 2、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小结:兴——悲——壮,走进王勃的精神世界,我们才能体会到他虽然活着的时间短暂,但是志向高远;虽然屡次遭受挫折,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虽然孤傲清高,却时时想着报效国家。 (二)探究第6、7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哪句? 5、写及潘江、陆机的目的是什么? (三)通读全文,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滕王阁序》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课文滕王阁序教案06-26 必修5滕王阁序教案09-11 滕王阁序优秀教学设计09-02 我读《滕王阁序》07-20 滕王阁序解析12-09 盘点《滕王阁序》考点09-14 滕王阁序原文鉴赏10-06 滕王阁序表达的情感06-08 再读王勃《滕王阁序》10-31 《滕王阁序》的优秀读书笔记07-0112.《滕王阁序》教学教案 篇十二
13.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篇十三
14.滕王阁序并诗教案 篇十四
15.滕王阁序教学案 篇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