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

2024-08-11

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8篇)

1.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 篇一

惩罚在“00”后教育中的作用

“0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21世纪的新新人类,所属的时代是人类迈向新世纪的又一页精彩篇章。与出生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有着很大不同的是他们成长的时代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且日渐成熟。他们是这个时代得到新型产物,所以大多数孩子都和以往这个年龄段的教育对象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孩子早熟 对新事物无比好奇、接受信息的能力特强,但又存在自负,霸道,脾气暴躁,容易生气心理脆弱,容易受伤。自理能力较差并缺乏主见,胆小懦弱并时而会有自虐行为等问题。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在“00”后的成长中,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而这时候倘若老师为了不伤孩子们所谓的“自尊心”,只轻描淡写地简单谈谈,不去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久而久之,试问孩子们究竟拿什么去衡量对错,明辨是非?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指对学生某种思想行为给予否定性的评价,使学生受到警示,旨在控制不良的思想行为。惩罚的方式有:否定性的语言评价、批评、谴责、采取强制措施、给予处分等。惩罚能引起羞愧、痛苦、焦虑、畏惧和悔恨,从而使人分清是非善恶,并通过意志努力去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心理学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的内驱力的一个源泉,而内驱力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和奖励是构成学校激励机制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开的。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漫话教育》一书中指出:善与恶,奖励与惩罚,是人的重要行为动机,是一切人类因之去工作、由之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也应该用之于青少年。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可连柯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用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惩罚不是教育的全部,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前美国总统里根在12岁时,有一天在院子里踢球,把邻居家的玻璃搞碎了。邻居说,我家的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来的,你须照价赔偿。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可以买125只鸡。他没有办法,回家找他父亲。里根的父亲在确定事情的原由之后,就对里根说,那你就赔吧。不过这12.5美元是我借给你的,一年之后,你要还给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里根就开始做檫皮鞋、送报纸之类的活打工赚钱,最后终于赚得12.5美元还给他父亲。里根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深情的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情使他懂得什么是责任,那就是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由此可见,惩罚在教育中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惩罚的作用

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说教、示范等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行为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让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德责并进一步发展道德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或不愿正视惩罚,那么他就难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前进。惩罚可以使犯了错误的学生觉醒,能使学生知耻,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3.惩罚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惩罚可以起到一般教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比如,当你告诫孩子火不可随便触摸时,他或许不信、或许因抵挡不住跳动火苗的诱惑而偷偷地去触摸,结果带来的必然是灼烧之痛。这种痛会使孩子刻骨铭心,使他不会再随意触摸火。这就是惩罚

产生的教育效果。通过惩罚违规者,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警戒作用。

4.惩罚有助于维护集体的纪律。惩罚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也是维护集体纪律的有效工具。惩罚维护了纪律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二)惩罚的原则和尺度

惩罚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受到惩戒,不是为了惩罚而惩罚,它的目的是教育,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惩罚,它有自己的原则和尺度。

(1)惩罚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教育者使用惩罚时要明确其目的,要懂得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绝非最终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惩前毖后、维护纪律,使受惩罚的学生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教育。如果这个目的不明确,教师就可能滥用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就可能带有个人的情绪、抱有偏见,就可能有“教训”学生的心理,结果就会对学生造成体罚。

2.灵活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违规程度,以及被惩罚对象的性格类型,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而不能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比如,对于故意违纪的学生与过失违纪的学生,对于初犯和屡犯,对性格外向和性格内向的学生,惩罚的程度及方式都应该有所区别。

3.惩罚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的原则。不能孤立地使用惩罚手段,必须与整个教育方法体系结合起来,尤其应该与说理、沟通、感化、激励等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4.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产生新问题的原则。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达不到这个目的,惩罚就容易产生消极的作用。

所以,在运用惩罚时要注意把握度、把握时机,注重惩罚的实际效果,不能产生副作用。

(2)惩罚的尺度

1.惩罚也需要尊重与信任。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需要尊重与信任,要特别小心地为对方着想,要顾及对方的承受力、尊严,不要让对方难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前提是尊重,不能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比如完不成作业,罚抄写课文20遍,罚去操场跑步之类,并不是真正的惩罚。

2.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学生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比如,对他说你确实很优秀,但是今天这件事,你伤害了别人,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办……惩罚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目的,应该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总说学生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学生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学校里,老师也包办代替,像少先队活动,不少都是老师策划组织、写演讲词。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感到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

3.惩戒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老师在惩罚学生和训斥学生的时候,自己同样也是很生气很痛苦的。没有哪个老师会以故意拿出学生的丑当做乐趣,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目标都是一

致的:为了我们的学生更好。“打是亲,骂是爱”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也不是全无道理。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一定得经过磨砺。惩罚就是一种磨砺,对于“00”后的小孩来说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才能在未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算的上成功。

参考文献:

【1】:傅维利,论教育中的惩罚 辽宁师范大学田家炳书院暨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连 116029)。

【2】:王呈祥,表扬与批评的外显意义、内隐意义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影响.教

育评论.2001.【3】:王呈祥,论奖励与惩罚对个体道德发展阶段的影响.2002.【4】:王平,中小学生受罚现象透视.教学与管理.2001.5;(总126期)10-12

【5】:肖庆华,论教育学视野的惩罚.江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6】:杜绽蕾,论我国中小学惩罚实践.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张晓东,5从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谈作为策略的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5

1242班 王玉林120125236

2.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 篇二

其实我一直认为我们教育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而我们的教育方法是一系列教育手段、教育方式的组合形成的。

既然这样, 惩罚是不是教育的一种呢?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惩罚可不是体罚。教育专家说:“惩罚”绝不等于体罚, 更不是伤害, 而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们的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 惩罚当然也是以爱为前提的。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惩罚教育呢?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的注意力和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 有的家庭对孩子过分地宠爱, 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一点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也没有。虽然老师和家长也经常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 但生活环境只使他们对“互相帮助”形成一个概念, 而没有真正的行为。试想, 如果一味地用“表扬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 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 甚至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 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 实施不同的教育, 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 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 严格管教, 是必要的。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对学生惩罚教育呢?这里我想结合自己在教学生活中的例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班张雷是个有名的淘气鬼。这不又在破坏热水管了。我校为了学生喝水方便, 安装了一排连体热水管。水管不高, 学生一抬脚就能踢到。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的馊主意, 把水管都打开, 然后跳起来用脚踢上面的总管, 水龙头里的水就随之“舞”起来。上次看到他这么做我就吓了一跳, 心想水管要是踢爆了, 热水把他烫伤了怎么办, 即便没有烫伤水管坏了, 全体师生怎么喝水呢?没想到上次的说服教育对他不管用。这时上课铃响了, 我走进教室首先对同学们说:“我们做一个试验吧。”大家很好奇地问:“什么试验?”我说:“假如我们学校的热水管被人踢坏了, 大家今天不能喝热水了, 那会是什么样子?这个试验由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同学们都没有意见, 就这样试验开始了。一节课、两节课没什么, 第三节课有的同学就觉得别扭了, 中午就有人偷偷喝水了。下午第一节课我上课时先问大家的感受, 有的说不能喝水真的不好受, 有的说破坏水管的人真可恶。最后我问张雷时, 他说他以后再也不会破坏水管了。张雷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我的目的也达到了。从此张雷还真的没有踢过热水管, 可以说惩罚对张雷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惩罚是在以关爱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 是在反复说服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比如, 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 对于不值日的学生罚他补两次值日, 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罚他经济赔偿, 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 为何要惩罚他, 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 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 使之受益终身。惩罚教育是以爱为中心, 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它注意学生的个性特点, 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春风拂面式的教育, 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改变错误。不能让惩罚变体罚, 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越过了法律这条线。惩罚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 不断摸索, 灵活运用, 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教育方法。

总之, 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 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更容易催人奋进, 我们何不学习一些惩罚方法呢?我想用一位著名的教育学者的话来做个总结: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摘要:惩罚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 它与体罚学生有着质的区别。惩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让学生自觉地认识错误, 从而在老师的惩罚教育中提升自我管理意识。

3.试析教育惩罚与学生心理障碍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教育惩罚 心理障碍 赏识 消除不良教育惩罚

论文摘要:在我国的教育史中教育惩罚曾被广泛使用,正当的教育惩罚可以激励学生,使其不断发展。但不良的教育惩罚会挫伤学生的自尊,打击其学习积极性,导致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应该消除不良惩罚,多采用赏识教育,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女儿读幼儿园时,因不吃菜里的葱和姜,被一沈某老师扭其腮部,以至一星期后腮部仍疼痛摸不得。一日,我问女儿长大后想干啥,她回答说“当老师”。我奇怪地问:“为什么?”答:“我长大后要当沈老师女儿的老师,我也要收拾收拾她!”就因为沈老师的惩罚,我女儿就想着报复?女儿的回答令我吃惊,吃惊之余更多的是对当教育惩罚的思考。

在当今中小学教育中,“赏识”教育已被广泛使用。“赏识教育”就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的优点予以鼓励,使孩子充满自信,不断发展。但在教师队伍中仍有少部分教师经常给学生以教育惩罚。当然,我们不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当一个学生犯错误后,教育者应该给他适当的惩罚使之改正错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但惩罚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将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甚至使学生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教育惩罚结果与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也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不愿看到的。

纵观我国的教育,不良的教育惩罚可归纳为体罚与心理惩罚两类,无论两类惩罚中的哪一类,都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一、体罚及造成的心理障碍

体罚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用罚站、罚跪、打手心或打耳光等方式来处罚学生的错误教育方法。如果学生经常受到体罚,就会丧失自尊心、自信心,形成不良的心理障碍:

1、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低估自己,轻视自己,对自己缺乏自信。如果学生经常受到打骂,就会表现为提心吊胆,胆小怕事。在同学的耻笑中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导致讨厌学习,甚至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缺乏勇气和胆识,不敢面对挫折和困难。

2、消极心理

这类学生受体罚后对学校各项活动不感兴趣,心理封闭,沉默寡言,孤独怪僻、不合群体,严重影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此发展下去,就会产生觉得生活无意义,学习无意义等消极心理。

3、报复心理

常受体罚的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往往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产生冷漠孤僻、敌视报复等畸变心理,更有甚者是对老师顶撞、大动干戈等。如:我原来所在的乡下中学里,初89班杨某学生,性格孤僻、极不合群,对老师的教导采取不合作态度,曾被班主任郭某打过两次耳光。杨某一直怀恨在心,并用逃课、睡觉等方式回报郭某的课。杨某毕业后,于2001年的一天,带领社会上的两三个人至学校对原来班主任郭某实施报复,将郭某的右臂砍伤,门牙打掉一颗。这完全是由于教师的不良教育惩罚惹的祸。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如果不尊重学生人格,势必会导致刚才所说的一幕。

二、心理惩罚及造成的心理障碍

心理惩罚简称心罚,又叫语言暴力。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使用漫骂、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学生的人格尊严、个人名誉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育教学活动。心罚往往比体罚更具有隐蔽性和伤害性,因为它对学生的伤害主要是心理伤害,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的潜伏期很长,它将烙印于学生的心灵深处,乃至对一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长期受到心罚的学生,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心理紧张,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

1、抑郁心理

这类学生长期处于被讽刺、嘲笑和不公平待遇中,在人际交往中常受到挫折,从而产生对集体不关心,对同学疏远,心中有事也不愿与人交谈,进而发展到心理封闭、沉默寡言,郁郁寡欢,看人看事都抱有消极态度。

2、厌世心理

这类学生常受到教师的讽刺、打击、挖苦,长期受到人格上的侮辱,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前途无望,进而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2001年3月23日,某中学初二(6)班主任王老师在上历史课时,见小艳在打吨,就用教鞭敲了下小艳的头,没过一会,见小艳又睡着了。王老师十分气愤,就把小艳拉到讲台上站着,并指着小艳对全班同学说:“你看你已经胖得象孕妇了,还在睡,再睡下去就怕比猪还肥了。”小艳无地自容,泪流满面。此话经好事的男生一传变成了“小艳怀孕了”。一星期后,小艳因受不了流言蜚语,服毒自杀了。由此可见,由于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学生人格上的,严重伤害了小艳的自尊心,最终将小艳“教育”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真正成了“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事实,这样的教育结果值得我们引起反思。

以上所列举的种种心理障碍,都是由于教师不良的教育惩罚所导致的。这些结果走向了教育者主观愿望的反面,这种教育没有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恰恰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广大的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尊重学生个体,多用正当惩罚,消除不良惩罚,客观公正地处理问题,以达教育学生的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育艺术:一方面,教师应学好教育法规和学校制度,切实加强师德修养,深刻认识教育惩罚的性质,多分析典型案例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避免不良教育惩罚的出现。另一方面,教师应不断学习各种知识,用渊博的知识、精辟的语言和独特的教育艺术和批评艺术去教育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少犯错误,最终实现他律到自律。

其次,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谈心少惩罚或不惩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改掉那些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宽容和关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不能放任不管,而应该采取多谈心、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不良行为,使他们自卑或颓废的心理逐渐康复并完善,从而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

4.49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分析 篇四

一、常见体罚与变相体罚现象分析

1、殴打(打耳光、刮脸、下蹲等)。教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如果说谩骂、侮辱不足以体现教师地位优越的话,那么对学生打耳光,就表现出教师地位的至高无上了。例如某地一所完全初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教师在上课时,有位调皮的学生自由讲话,这位教师走到该同学的前面,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个响亮的耳光,本想来个“杀鸡儆猴”。使其他同学望而生畏,偏偏这位同学不是等闲之辈,他也回敬了老师一个耳光,这可激怒了这位教师,他又给学生来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更有力度的耳光,直到学生跪地求饶为止。此时,教室一片混乱,喧闹异常。这个教师本以为打耳光是处罚调皮学生最安全的课堂控制方法,不料不仅没达到这种效果,还招致社会的谴责和学校的处分。

2、罚站。相对而言,罚站是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体罚方式。从学生习以为常的表情来看,罚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有教师认为: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同时,罚站也很少招致社会、学校、家长批评,学生又承受得了。因而,只要是学生违规就随时可以罚站他。甚至有些教师把罚站这一招称之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频频使用,屡屡得手。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王某是某小学的一位年轻教师,他在上课时,发现有位后进生在玩小游戏机,于是大吼一声:“你要打游戏就站到教室外面去打!”学生无奈,在教室外站着,过了半小时,其家长来校送衣服,发现其儿子站在外面。于是怒气冲冲地闯进校长室,发问道:“我儿子是到学校来接受教育的,不是来学校站岗放哨的,我儿子纵有千错万错,你们总不该把他‘驱逐出境’吧!”此时的校长无言以对,而王老师更加无话可话,只是赔礼道歉的份。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3、差辱。有好大一部分教师,不顾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任意地训斥、辱骂、讽刺、挖苦和嘲笑学生。比如,有的教师骂学生“有娘养,没娘教”、“朽木不可雕”、“脸比城墙厚”……甚至还有的教师给学生取难听的绰号,引得同学嗤笑。这样的差辱必然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因痛苦而失望,而变得灰心丧气,学习成为没有兴趣的活动。他们千方百计躲避这样的教师,远离学校甚至离家出走。

4、威胁。一些教师经常威胁、恐吓学生。比如说什么,“你这辈子也改不了!”“以后再做错题就不要你了!”“把家长叫过来!”……某校有位学生在校长信箱里投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其班主任在开学初的自我介绍:“我的耳朵很灵,眼睛特别尖,你们的一举一动,说过的每句话,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们最好老实点,别想耍花样!”还说:“我教了这么多年书,你们的心理我早摸透了,甭给我玩猫腻,我治人的方法有的是,一招比一招损,有不怕死的就试试!”这位学生写道:“当我听到这些话时,在惊诧之余心头顿时涌上一股寒意……”这种威胁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非常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危害性 教师总以为自己在校绝对权威不容冒犯。教师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处罚,是因为学生的行为妨碍了自己预设程序的进行。所谓“双边活动、启发性原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已是空中楼阁。由于教师放宽了处罚的范围,由于教师无力创设使学生轻松自如的环境,所以他们就在课堂内外频频实施体罚,给教育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危害性极大。

1、难以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虽然体罚可能达到在特定情境中制止某种行为的目的,却很难转变学生不正确的态度。体罚与变相体罚只能使学生学会逃避体罚,而不是诚心转变态度,改正错误。这种体罚与变相体罚显得相对无效。

2、难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杀鸡儆候”式的体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勤奋学习的思想品质,也不利于班集体形成文明、和谐、轻松的氛围。

3、体罚与变相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焦虑。这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反而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体罚会提高学生对体罚的极度反感,学生对体罚反应迟钝,逐渐失去对体罚的敏感。为了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往往又要加重体罚,这样就导致体罚的恶性循环,带来不堪设想的教育后果。

4、体罚还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使师生产生冲突乃至对抗。这既损害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人格魅力,也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

三、教师应该实施有效的教育

事实上,教育学生只用体罚和变相体罚的老师,也就是“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老师,学生心里只有憎恨。作为教师应有一种奉献精神,以“护花者”来对待学生,不要以什么“不打不成材”的观念来对待学生。工作中,不妨采用以下几招:

1、“软方法”处理。有一天,陈老师很高兴,他准备提前到教室与学生小聚。可他一进教室,却发现黑板上贴了一张漫画,画的正是他自己,而且把他的缺点夸张得淋漓尽致。他不由得转喜为怒,原本愉快的心情一扫而光。凭直觉,他知道这是昨天受批评的一个学生张某的杰作。陈老师心想,这学生真不像话,竟然还搞恶作剧,这次必须狠狠地教训一顿(产生体罚的念头)。但转念一想,体罚必然引起更严重的师生冲突,自己生气不说,也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陈老师决定试用“软方法”处理。陈老师平静了一会儿,若无其事地拿下漫画欣赏了一番,对大家说:“你们别说,还真有点像,我长这么大,还没人给我画过肖像呢。我要把这幅画留作纪念,作者要是不介意的话,下课给我签个名。现在上课。”几天后,那位“肇事”的学生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上例中,面对学生故意的对抗行为,陈老师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漫画作者,以宣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以显示老师的权威;也可以在课后把学生留下来,进行处罚:还可以请学生家长,让家长处理。然而,陈老师调整消极情绪,运用教育机智,不仅避免了师生冲突,融洽了师生关系,带使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并发展了学生的特长,真可谓一举多得。

2、表扬式教育。某学校一位老师发现有位学生在做广播操时极不认真,其它班广播操监督员扣了这人的分数,做操结束后,教师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既不是打耳光,也不是侮辱漫骂,而是微笑着问:“你广播操做得怎么样,你认为准确吗?”学生摇摇头,老师继续说:“广播操做得不够准确到位不要紧,关键是要认真做。”这时,学生脸红得低下头,老师接着说:“班有班规,你如何把扣掉的分数争回来呢?”学生说以后保证怎样怎样,老师又说:“下个星期一,由你到上面来领操,你认为怎么样?”这位同学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处罚。据说这位学生回家后,星期

六、星期日都在练广播操。现在他是全校广播操做得最标准的一位学生。这种“虽说痛苦也甜密” 的表扬式处罚更能被学生所接受。上例中教师在学生违规时,采用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5.教育中的体罚与惩罚 篇五

东辉学校 张万海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时被媒体曝光,确实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作为任何一名教师都非常清楚,体罚是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我国法律也严厉禁止教师对学生的体罚。然而,为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呢?

一、何为体罚与变相体罚

体罚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伤害学生身体或心灵的行为,体罚是处罚儿童的错误教育方式。教师用体罚的方法来处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应称为体罚。

变相体罚是指用上述体罚方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来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伤害学生心灵。

体罚的危害在于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一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的侵权行为。罚站,罚抄作业,打手心,煽耳光等是其常见形态,讽刺挖苦之类的心罚则更具有隐蔽性。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下,有的教师把体罚当作提高成绩的绝招,逼迫学生学习,搞棍棒教育。

二、教师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原因

是什么原因导致“体罚”的故事重演呢? 造成体罚学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学校的管理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心理健康、法制意识、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等有关。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的流毒所致,至今还存在诸如:“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等教育思想,当今教育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

(二)当前教育政策的作用

目前,仍然存在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

(三)学生的无知,教师的无奈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2、故意捣乱,与老师对抗。现在的中小学生,由于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原因,他们的攻击性很强,面对老师的善意相劝,他们往往认为是老师无能、懦弱,他们常常会置学校的校纪校规于不顾,置教师的权威与尊严于不顾,一意孤行。且这类学生具有很大的带动性和影响力。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管束”。一方面渲泄老师压抑的情绪,更主要的还是想杀鸡儆猴,以警效尤。

(四)教师的心理问题,行为失控

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状况影响其行为表现。他们的精神状态、生活状态、情绪等都会受到心理状况的影响,有时又无法摆脱无意义的情绪冲动,导致到学生身上去发泄。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戒

在这里,我特别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惩戒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在谴责体罚的同时,还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适当惩戒。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班级,都得有规章制度来管理和约束。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坚持一个信念,我们不会打骂学生,但我们一定会对违反纪律,违反合理规定的学生予以合理的、制度化的、适度的惩戒。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教育是软弱的,是苍白无力的。惩戒教育不等于体罚学生,无论从心理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看,惩戒都应该有它自己的一席之地,它可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在情感上引起自己的内疚感。适度的惩戒对培养学生的耐挫心理同样也很必要。老师要是对学生连适当的惩戒权都没有,那么我们还怎么去管理学生,我们还口口声声谈什么发展教育。

四、避免体罚与变相体罚所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学习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标。全面发展既包括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体罚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同时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2、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改进落后的教育方法。通过先进教育理论的学习,要让教师知道,只有“爱”才是古今中外教育成功的真谛,从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点,获得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告别体罚。

(二)加强法制教育,规范教师行为

《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师体罚学生,不仅有悖教师的职业道德,违背教育规律,而且是违法行为。

(三)结合体罚现象特点 实行评价动态管理

学校必须不断强化动态管理,领导要亲自挂帅、统筹全局,设立领导小组,各层面齐监督、共评议通过评价促师德师风建设。

1、领导检查定时制。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教师进行定量与定性评比相结合的评定,记录教师在道德中的成绩和不足。不足之处给予书面通知,从而督促教师改正,以达到提高“师德”水平的目的。

2、实行学生评教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面向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评价教师,并让学生提出对教师的评价。

3、实行家长评教师。家长会期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由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班级发放调查表,收取调查表,做到家长与被评教师完全隔离,给家长们一个自由评议空间。

(四)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生活紧张和繁忙,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压力。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一些教师便产生了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要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保持轻松、稳定的心理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要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价值,积极乐观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融恰师生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用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他们。

3、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教师角色要求教师不能将烦躁冲动的情绪带入课堂,以免传染给学生。课堂外,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情绪发生迁移。心理学家认为兴趣爱好是心理保健的维生素,通过它可以解除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工作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体罚学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是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人格尊严,杜绝体罚学生行为,塑造良好的师表形象,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更高要求。

6.体罚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篇六

(杭州大学 刘杭玲 浙江省瑞安市仙岩中心小学 苏正旺)

一、引言

自1952年教育部发布有关废止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指示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已多次发文严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尤其是1985年以来,更以立法的形式在《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禁止以各种形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最近,我们就中小学校的体罚问题在浙江省瑞安市做了一次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不少中小学校普遍存在,且形式多,影响坏,后果严重。我们希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能重视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势态的蔓延,保护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查阅学校资料、问卷调查及与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6所中小学校进行调查。调查的6所学校中,中学、小学各3所,分别处于经济比较贫困、一般和较发达的地区。3所中学都是乡镇中学,其规模分别是11个班、15个班、21个班,平均班学额58人。3所小学中2所是中心小学,规模分别是10个班、18个班,平均班学额52人;1所完小,平均班学额37人。师资状况是:3所中学师资合格率分别达到80%、88%、75%,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83%、81%、75%;3所小学师资合格率分别为75%、91%、68%,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分别为28%、47%、41%。问卷调查是在初中的三个年级中随机抽取345名学生,在小学三至五年级中随机抽取247学生当堂发放问卷,共收到有效答卷592份。调查了解1995-1996学年学生受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情况。调查时间为1996年5-6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体罚的特点

从调查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小学存在的体罚现象主要有下列一些特点:

(1)受罚面广。从所得的统计数据分析,受过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初一47.3%、初二50.7%、初三35.9%;小学五年级31.6%、四年级41.4%、三年级46.8%。在与个别教师的访谈中还了解到,个别学校的一些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体罚或变相体罚。

(2)体罚形式多。粗略统计,教师体罚学生的形式有近20种左右。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以直接伤害学生身体为主。如打耳光、打手心、扯耳朵、教鞭抽、罚坐、罚走、罚站、罚跪、罚晒、罚冻、留堂饿饭、罚在碎石子上跑步等。有时即便是一种体罚形式,也还有多种罚法。第二类是以侮辱学生人格为主。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用胶带纸封学生的嘴等,在这一类型中往往出现连同学生家长的人格也一起受到侮辱。第三类是变相体罚。如罚作业、罚劳动、放学不准回家等等。

(3)随意性大,性质恶劣。对有过错的学生,教师或动粗,或罚作业、罚劳动,完全凭借当时的情境和教师的心态行事,随意性大。有些体罚的性质相当恶劣。如有位学生因上课打瞌睡被教师罚站在凳子上长达30分钟;一位教师对一位纪律差的学生长时间站在操场上罚晒,结果造成该生休克,经抢救方脱险;一位教师因学生上课不守纪律,一怒之下将教鞭打在学生头上,致使该生当场晕厥;一位教师因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差,除了让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坐下外,竟然让大部分学生站着,由教师挨个打巴掌;至于罚学生抄写大量作业的案例就更多了。诸如此类的极端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学生和学生家长中造成极坏的影响。

(4)体罚的对象以学业不良、违反纪律的学生居多。在这两种情况下,尤以违反纪律而遭体罚的居多。由于男生比女生好动顽皮,学习的自觉性差,因此男生被体罚的比女生要多得多。(5)体罚者以青年教师为多。这与一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方法简单,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等因素有关。2.中小学校体罚现象的原因分析

体罚学生现象做为中小学校长期存在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1)教师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中,教师是可以用戒尺、鞭子任意责罚学生的,《学记》中就提出用“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明朝中央国学-国子监设“绳愆厅”,由监丞负责,对于学生可任意施行科罚。学堂所设之“戒尺”就是“严师”的象征,这样体罚自然就成了“合法”的教育手段,成了维护“师道尊严”的武器。多少年来,“戒尺底下出人才”一直作为信条而为许多人所接受。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中小学教师把体罚这一旧学校中流行的对待学生的非人道的处罚方法作为管教学生的主要手段,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师理所当然的权力。有的教师直言不讳地说:“不打,哪能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的一些中小学,受封建残余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不仅体罚学生的事例多,而且性质更为恶劣。(2)教师法制观念淡薄。《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但是,这些法律条款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第一,不学法、不懂法。很多教师反映,从没认真学习过教育法规,也不认为自己体罚学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的教师说:“这样打一下有什么关系?又没有把他们打得怎么样?”有的教师说:“体罚一下学生还不是为他们好,怎么是违法呢?”个别校长甚至认为“只要不闹出人命就行,至于体罚,这还可以看成是教师负责的表现”。第二,对“法”的认识存在偏差。80%以上的教师认为违反《刑法》是违法,而违反《教育法》则不算违法。显然,教师对“法”的认识仅限于法的强制性和惩罚性,而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则认识不足,因而对“违法”的理解也相当片面。教师们只强调自己的良好愿望,而忽视了体罚行为本身已违背了教育法规,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此可见,教师对教育法规的无知与偏颇的认识是导致体罚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除了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外,教师自身缺乏良好的师德,素质不高也是产生体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中小学教师对本职工作不甚热爱,缺少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学生缺乏起码的爱心和耐心,尤其是对一些差生。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低下,教育思想陈旧,在学生管理方面常常以罚代教。还有的教师民主意识甚差,不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是凌驾于学生之上,任意地处罚学生。一些年轻教师自控能力差,面对工作及生活中的诸多压力,常常表现为紧张、烦躁、易怒、压抑,动辄就对学生施以体罚,错把体罚作为“治理”学生的一种法宝。体罚现象中反映出的一部分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不高,师德不良的状况,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还有损于学校的形象和教师的整体形象。从而降低了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影响了社会对教师的尊重。

(4)“应试教育”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下,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都把它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在此背景下,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教师身上,并将之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连。升学率的巨大压力迫使教师采取各种非正常的手段来对付学生。可见,“应试教育”及其所形成的管理机制对教师产生的压力,是导致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之一。“应试教育”的状况不改变,中小学校存在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现象就难以从根本上予以铲除。

(5)教育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的法律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在教育法律的贯彻执行过程中,虽“有法可依”,但往往“违法难究”,因此“必究”的前提是有效的监督。而我国的教育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没有专门的监督机构来行使执法监督的职权,加之一些中小学领导对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默许,导致一些教师体罚学生有恃无恐。3.体罚的危险性

体罚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主要表现在:

(1)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在体罚学生时,情绪往往很激动,动作往往具有极大的冲动性和伤害性。极端案例每每发生,它们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的威胁。

体罚对学生生理上的危害易于发现,而对其心理上的危害一时不易被人觉察。其实其心理伤害比起生理上的危害有过之而无不及。调查材料表明,体罚中以压服、训斥、讥讽等手段损害学生人格的做法,给学生心理造成的创伤是难以弥补的。它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妨碍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摧残学生健康的感情。同时体罚往往迫使学生屈服,容易使其形成许多不良的性格,如从恐惧导致自卑、懦弱、多疑、焦虑;从压抑、沉默导致执拗、孤僻、对生活失去乐趣,甚至悲观、厌世;从文过饰非、撒谎导致油滑、诡辩;甚至从不满、反抗导致攻击、报复,形成刻薄残忍的性格等等。这种不良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2)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生活在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当中所起的作用就显得格外突出。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主要是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作用来完成的,尤其是初中、小学阶段,学生个体常常把教师的态度、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考标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都很大。由于中小学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在与教师交往的过程中,尚不能像成人一样能将交往对象作用于自己的手段和目的区分开来,当受到教师的体罚时,一般很少会去体会教师体罚的动机,而往往只是关注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遭到多大程度上的否定。随着受体罚和变相体罚次数的增多,学生自我否定的成分也逐渐增加,这就很容易引发学生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产生强烈的社会否认感,形成扭曲的心理,向社会化的“反向”发展,最终导致学生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甚至走上犯罪道路。(3)破坏了正常的师生关系。从调查的情况得知,几乎没有一个学生能够由衷地接受教师的体罚或变相体罚。面对教师的威严,学生不得不承受种种不合理的处罚。但由此而产生的对教师的惧怕、反感和憎恨的心理,给本应和谐一致的师生情感蒙上了一层阴影。有的教师在动怒的同时还伴有讽刺、奚落、训斥、谩骂,甚至在学生的名字上调动文思,以泄为快。教师的这些言行大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极易引发学生的愤恨和对立情绪,甚至产生报复心理,从而破坏师生间的正常关系。那些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从当时的情境看似乎镇住了学生,解脱了自己的困境并维护了教师的自尊,但实际上却把自己从一个正面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敌视的对象。许多实际案例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班级的风纪,更不能增进学生的自律,反而会使问题进一步恶化,甚至导致师生之间产生激烈的冲突。(4)有损教师与学校的形象。教师在动怒体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激动,言行往往失态,这不仅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教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还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在教师体罚学生现象较严重的学校,许多学生纷纷要求转学,少数学生甚至拒不上学,结果造成大量流失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包袱。(5)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出现鸿沟。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家长不赞成教师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教育学生,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易引发教师、家长之间的矛盾,从而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合作关系,导致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出现鸿沟。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设想

1.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国家已经颁布的各种教育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等更应当反复强调,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此外,要清除教师思想意识中的封建残余以及旧的教育传统遗留下来的有害偏见,加强教师的民主思想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重视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从而避免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2.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学校领导首先应当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师德境界和敬业精神,使教师真正做到热爱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其次,还要帮助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在教育方法上坚持正面教育,以疏导、表扬为主,不断吸收成功的教育经验,使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素质和教育艺术。再则,学校领导要帮助督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自制能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允许教师失去理智而体罚学生。

3.建立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督促教师教育行为的规范化,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建立起配套完整并切实可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督导机构,以便有效地监督教育法律的执行情况。要有能经常检查的、严格的工作制度,以免恶性事件的发生。4.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办学思想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要大力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真正转轨。同时注意纠正教师管理中的一些不得当做法,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行为,从根本上遏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与蔓延。主要参考资料: 1.凌志东、赵慧军:《惩罚与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教育探索》1992年第1期。2.李旺年:《对于中小学校中惩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8月。

7.教育不能没有惩罚 篇七

学校针对学生的教育,避免“惩罚”,杜绝“体罚”,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正如硬币也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违反课堂纪律时,当学生违反学生校规章制度时,教师该如何处理?在当前教育中,有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滥用惩罚,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一种是不敢使用惩罚,不作为。

什么是“惩罚”?“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在我们学校教育中,这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和行为上的。精神上表现为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操行扣分或纪律处分。这种精神上的惩罚能起到无形的教育效果。它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措施,促使学生错误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使这些学生的灵魂受到一次净化,物质上的惩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如对学生破坏公物,浪费水资源、偷窃等行为,处于合理的赔偿或罚款。这些制度的制订对学生产生的约束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行为的上惩罚,比如在体育课上,对那些违反课堂纪律、未完教学任务的学生,实施“教育惩罚”,如:罚跑、做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这既能起到教育作用,又锻炼了学生身体,何乐而不为呢?现在,老师们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也确实有个别学生在受到惩罚后离家出走的,也有个别学生家长跑到学校闹事的,这样的案得不到社会的理解,致使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放弃了惩罚的武器。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在将来的社会里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勇敢、正确地去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以便今后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从而使我们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另一方面,适当的惩罚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批评和惩罚的目的是警醒学生,克服缺点,改正过错,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8.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篇八

浚县科达学校 赵志胜 ***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无批评教育,似乎对学生多加鼓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我认为,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因为经不住批评的孩子是脆弱的。对父母和老师来说,一定要在必要的时候对孩子说不,并坚持到底,这是孩子成长的人生路标。因为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过惩罚,也就学不会承担责任。

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我一直在强调,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在提倡表扬、奖励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夸奖、表扬孩子,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的,如果仅仅是害怕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与举动,而一味地姑息孩子犯下的错误,这将会酿成大错,因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表扬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的确,教育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这是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但是,以表扬为主,并非以表扬为惟一的全部的方法。教育是讲究分寸的,适当为佳,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需要看到,与表扬相对的批评,与奖励相对的惩戒,对于每一个人尤其是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一个学生干部贾华威(化名)带头嘲讽、打击某位同学,使该同学处于孤立的境地。然而,贾华威在班里很有威信,颇得师生赏识,几乎从未有人批评过他。那么,如何处理他的错误行为呢?

可以说,在学校里这一类学生干部并不少见。如果对其行为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是不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而这往往是一些爱才心切的教师的选择。其实,贾华威的行为是出自极其恶劣的心态,尽管它在贾华威身上仅仅是个嫩芽,却是一种邪恶的生长。关于这一点,前苏联著名电影《丑八怪》(又名《稻草人》)揭示得淋漓尽致。

一个一心想当英雄的学生干部,见义勇为保护一个转学来的丑女孩。可是,当丑女孩因感激他而代其受过之时,当同学们因误解而一时无法原谅丑女孩时,他居然带头折磨丑女孩。这一电影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从纯洁的灵魂中“拷问出了罪恶”。那个学生干部既惧怕承担责任,又恐惧失去同学们的拥护,一念之差,便把灵魂交给了魔鬼。

我想,贾华威们就可能属于这一类角色。当然,这是成长中的问题,贾华威们并非坏人。但是,他们太需要教育的惩戒,以促使其深刻反省,迷途知返。

批评惩罚教育可以称为教育惩戒,其核心是教育人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过失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其方法则是以尊重的态度唤醒有过失者心中沉睡的巨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自己。教育惩戒的原则是尊重,即之所以惩戒人,是因为人的美好而非丑恶,是相信人而非鄙视人。用中医之说比喻教育惩戒最形象准确,那就是扶正祛邪。

我建议,应当对贾华威们的错误行为,进行入木三分的剖析,实施“厌恶疗法”,让他们学会审丑,从此惟恐避之不远。让他们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出一身冷汗吧,如坐针毡吧。可以相信,这样的教育惩戒对于一个孩子将刻骨铭心终生受益。

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的艺术之一,教育惩戒与体罚、心罚截然不同,这是因为它不是出自恨或虐待狂之心,而是出自博大而深沉的爱。

目前,中国的教育一大毛病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培养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或者说是培养一种“压弹”素质。

关于“压弹”素质,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教授,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2004年8月号《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专家视点中,他介绍道:“压弹”是国际心理学界正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压弹”原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泛指物体接受压力时的反弹,运用到心理学曾有人把它译作“抗逆”或“反弹”。岳博士认为,“压弹”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学含义,又表达了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中的反弹能力。从整体上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压弹”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换句话说,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人既要有耐挫能力,也需要排挫能力。我们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压弹”教育,就是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我赞成岳博士的分析,但我建议应当特别注意对孩子“压弹”体验的了解和引导。完全可以预知,当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少年面对重大挫折时,其内心是充满了惊涛骇浪的。就像面对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教育者的工作是屏住呼吸,以轻柔而准确的动作,拆除其引信或导火索。自然,这是一项高难度的教育技术,又是一个高风险的挑战,但为了孩子,哪一位父母和教师不需要获得这一能力呢?

那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批评惩罚教育或者“压弹”教育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父母要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因为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作为父母和教师要为人师表,教育孩子才有权威性。如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强化规则意识,培养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现代社会的重大特征是由人治走向法治,而法治社会必定是规则社会。人之优劣其实就区别于是否遵守规则。所以,家应有家规,校应有校规,并且严格坚守,方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批评惩罚孩子应依规则行事,切不可随心所欲。规则即轨道,出轨既生祸,这应当成为共识。

给孩子陈述的机会。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是在犯错误中长大的。因此,面对孩子的错误,父母不必惊惶失措,而应视为成长的良机。事实上,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教育的时候,因为人人都有的向上之心,已经在悄悄地起作用了。关键在于因势利导,促使孩子内心的矛盾向真善美转化。如果这样做了,就能引导其明辨是非及原因,激励其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尊重

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维护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进行。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弄不好会伤害人。所谓惩罚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有很多种方式。孩子从小在一片赞扬中成长,固然对鼓励信心有好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受到过惩罚,他也会经不起挫折,不能敢于承担责任。

我一直强调:惩罚绝不是体罚,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越是惩罚学生越要尊重学生。惩罚的方法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应该是让他明白,你是一个人,你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其实当一个人做了错事的时候,他内心里有一种惩罚自己的需要。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1922日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禁用的烟花炮竹,其中一种威力特大的炮竹叫“鱼雷”。一天下午,他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一声巨响,引来了警察,把他带到了警局。因违反禁令,要罚款14.5美元。14.5美元在当时是一笔大数目。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鱼雷”是你放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罚款我先替你交上,但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4.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他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他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但究竟应该怎么惩罚孩子?有些“错误”是否就应该去惩罚?我的教育建议是:

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值得父母赞扬的优点,当父母要惩罚孩子的时候,内心里首先要相信孩子还是好孩子。同时,父母也要在惩罚时候把自己的内心感受跟孩子说清楚,让孩子知道他在父母眼里并非一无是处。

犯错后立即惩罚。一些父母常常说:“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你等着,等你爸回来了有你好看了!”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大多会起到两个作用:要么诚惶诚恐,只想赶快逃离家庭;要么不当一回事,把父母的话早忘了。这样无法起到惩罚作用。所以,当您发现孩子做错了事,赶快执行您的惩罚措施。

平日要把您对孩子的要求讲清楚。有些父母平时很少和孩子谈要求,即使谈了也未必清楚明了,总觉得自己明白的孩子就一定明白。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的理解力和成年人之间是有差距的。所以,父母们要把自己的希望、要求、规则都对孩子讲明白,并且与孩子达成共识甚至约定。这样,当孩子违反规则时您可以惩罚他。

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小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往往不如成年人,因此,父母务必慎用惩罚,在惩罚之前告诉孩子,如果再不改错就要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自我纠正错误的机会。

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在对孩子进行批评之前先给孩子讲道理,让他明白您为什么惩罚他,这样有利于他改正错误。如果孩子在迷迷糊糊中被惩罚,他会感到很委屈。

惩罚前后要一致,要说到做到。如果您告诉孩子,因为他犯了错而惩罚他,不允许他去看最喜欢的电影了,您就一定要做到,说话算数,不要一时心软又改变主意,那样将使您所说的许多话都失去效力。

惩罚不要“翻箱倒柜”。有些父母爱唠叨,孩子一旦犯了错,就忍不住把孩子过去做错的事情都拿出来数落一番,在父母没完没了的唠叨声中,孩子往往已不记得自己的哪一个错误才是需要惩罚的了。

惩罚要适度。父母给孩子的惩罚,要因人因事而定。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敏感,对这样的孩子,也许瞪他一眼,或者冷落他一会儿他就受不了了。而有些孩子则比较皮实,即使父母打他的屁股他也不觉得怎样。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是个怎样的孩子,以免惩罚过度或无效。另外,父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惩罚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孩子所犯错误不那么严重,就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法对待孩子。

惩罚要对事不对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惩罚方法,就是因为不当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巨大的伤害。因此,建议父母们在惩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明白,您惩罚的只是他的错误行为,他仍然是您所喜爱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错误,您会更喜欢他。

打孩子是愚蠢的我在我的网站上每月都有一个和网友交流的时间,其中有许多父母问我许多有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许多人以为我是教育专家,一定是一位成功的父亲。许多朋友也羡慕地说我:你教育孩子准不成问题。

然而,实践证明,我的家庭教育出了不少问题,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儿童教育,我不是一位好父亲。其中,我犯过的错误中最愚蠢的是打孩子。

我的女儿长得很可爱,加上性情活泼,很招人喜欢。我自然喜欢她。记得那一年,女儿才5岁。有一次,妻子外出办事了,我在书房写作。女儿在卧室玩耍,过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出来,我有些不放心,叫道:“冉冉,你干什么呢?过来。”

女儿答应着我却又磨蹭了一会,才慢慢地走到书房来。她的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我,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我一看便明白了,她准有个小秘密。

我问:“你在睡觉屋干什么了?”

女儿有女儿的语言,她称卧室叫睡觉屋,称书房叫看电视屋,管门厅叫吃饭屋,抓住本质特点,直截了当。我们受她的影响也这么叫着。可是,听了我的问话,她什么也没回答,还是用黑眼睛望着我,轻轻咬着嘴唇,用不多的心眼儿抵抗着我。

父亲的权威受到了损害,心中易燃的怒气升起来了,我放下笔,提高声音再次喝问:

“说!你刚才干什么了?”

见我发怒,她恐惧地哆嗦了一下,但依然没开口。我顿时怒不可遏,三两步冲到她的面前,一把拖转了她的身子,朝着她的屁股狠拍起来。我的手重,又下了狠劲,打得她哇哇大哭。

“说不说?不说我还打你!”

我当时的面容一定很凶恶,仍挥着发麻的右手掌威胁她。女儿毕竟胆小,抽抽噎噎地回答:

“我怕说了你打我,才没敢说的。”

“你说吧,说实话爸爸不打你。”

我隐隐有些后悔:女儿不敢把真实情况告诉我,这正说明我不能得到她的充分信任。我曾对不少父母说过: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是孩子肯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父母。

从女儿的坦白中我知道了,刚才她一直在观赏妈妈的化妆品,试穿妈妈的衣服。固然,我不赞成孩子化妆,但对孩子爱美之心的萌动,是非常理解的。在这种时候,适当的点拨与引导比什么都重要,而我却用巴掌教训了她。

尽管我时常自责,却改不了打孩子的恶习。有一回,女儿和我闹着玩,小胳膊一抡,一拳打在我的小腹上,疼得我够戗。我火了,顺手还她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在她脸上,一下把她打倒在桌子底下。

女儿照例大哭,她妈妈见状与我大吵大闹,然后母女俩抱头痛哭。

我清醒过来,也恨自己脾气不好,怎么能跟孩子斗气呢?本来,已经切好了西瓜,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多愉快!眼下却变成哭声一片。为了挽回损失,我走过去向女儿道歉:

“冉冉,爸爸不该打你,对不起!”

女儿哼了一声,赌气地把头扭向一边。可没过多一会儿,便忍不住露出笑脸,嗔怪道:

“还不快把西瓜拿来?”

我一听赶紧从命,又送西瓜又送小勺。说真心话,我真庆幸女儿的开朗性格。她整日乐呵呵的,即使被我打哭了,一句好话便会破涕为笑,从不记仇。假若,她是个小性儿,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那么,我的教育必定失败得更惨。

当然,错误的教育不会像一时的乌云那样,被风儿一吹便烟消云散,踪迹全无。相反,错误的教育则必然酿造出恶果。

平时,女儿在做游戏当中,常常会把布娃娃狠狠地摔在地上,高声训斥着:

“哼,谁叫你不听话的?你以为我不敢打你吗?我打烂你的屁股!”

“全班小朋友就数你讨厌,还自觉得不错呢,到小黑屋呆着去!”

„„

我一边听着,一边深感震惊:这不正是我训斥她的声音吗?后面一句显然是从幼儿园学来的。这一切都表明,错误的教育已在她的心里打下了烙印,并可能转化为支配她行动的某些因素。这是多么可怕的隐患,而我和某些老师竟成了培植祸根的人!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打过孩子。而且中国还有一句话“棒头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的后果是严重的。

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我的教育建议是:

尊重孩子的权利。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惩罚、批评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道理,改正错误。所以我们要放弃、要改变打孩子的陋习。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何况打孩子还可能把亲子关系打糟了,关系不好教育就糟了。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打孩子之前先数数。往往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是一时冲动。我认为,当您打孩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当你发怒了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立一个规定,打孩子之前先数数,从1数到100,实际上你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你冷静的过程,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让孩子自己找错误。有父母问,如果不打孩子,那么怎样找到合理的批评、惩罚孩子的方式呢?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找错误。父母要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还可以共同做出规定,如何改正或保证再不重犯的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习惯。

巧妙运用自然惩罚法

有个美国孩子叫威尔逊,他是一个马虎的男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有一天,他回到家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明天要去夏令营!”

妈妈说:“哦,是吗?那你要把东西带好呀!”

男孩说:“放心吧,我自己来准备,一定能准备好的。”

妈妈看到儿子开始把衣服、鞋子、水壶等东西收拾起来,当他收拾好了,他让妈妈来看,以表示自己很能干。妈妈过来一看,发现儿子没有准备手电,而且衣服带的也不够。但是妈妈很有智慧,她只是提醒了孩子:“儿子,夏令营可是有晚上的活动,而且可能出去会凉一点。你自己再考虑考虑带的东西够不够。”儿子信心满满地说:“你放心吧,我全都准备好啦!”妈妈不说话了。

儿子走了,过了几天从夏令营回来了。妈妈问儿子:“玩得怎么样?夏令营过得开心吗?”儿子说:“挺开心的,可就是衣服带得不够,冻得够戗。真没想到山里面这么冷!我还忘了带手电,想跟别人借可是别人都得用,我就只好跌跌撞撞的差一点出麻烦。”

妈妈说:“是吗?这可以说是个教训呀,以后如果再有这样的活动你应该知道怎么办了吧?”

儿子说:“以后我再出去活动就要像爸爸一样先列一个清单,好好想想,再问问别人,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要准备充分一些才对。”

听到孩子的这样的说话,作为父母,你难道不感到欣慰吗?

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感受因此产生的不愉快甚至痛苦的心理惩罚,这就是自然惩罚法。

自然惩罚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就是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卢梭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这也许就是自然惩罚的要旨。

我对女儿也运用过自然惩罚法。

那是女儿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她很爱睡懒觉。早上妈妈叫她,“起床啦。”

“待一会儿。”

“该起来了!”

“待一小会儿。”真要是晚了,女儿就说:“都是你们,让我迟到了,怎么办啊?”

后来,我给她一个闹钟并告诉她,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明天开始,该几点起来你自己上闹钟,闹钟响了不起来,你就是睡到中午12点也没人叫你。

妻子问我,能行吗?我说你放心吧,孩子能跟父母耍赖,不敢跟老师耍赖,你看她起来不起来。刚开始几天不行,闹钟一响,她手一抬就按掉了。结果睡过头迟到,我们也不说话,她自己也没话好说。几次下来,她自己就开始想办法,放两个闹钟,再把一个闹钟放在手够不到的地方。时间久了,她慢慢地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

在运用惩罚方法上,我觉得要善于运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长大了,这就叫成长,这就叫教育。自然后果惩罚法就是让孩子去体验,自己在体验中进步。

如何运用自然惩罚法,让错误成为孩子成长的催化剂?我提出下列教育建议: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自然惩罚法”的目的是让孩子体会到他们的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从而知道要对自己的后果负责任。在这种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自己选择,他会在实践中尝到自己选择的后果。如果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叨、埋怨,孩子们就会转移注意力,他们觉得保护自己不受谴责和维护自尊心才是最重要的,因而有时候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教训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懂得某种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当孩子出现某种不良行为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他,但不要教训他,因为过失所造成的后果将会给孩子适当的教训。

父母要态度坚决,同时又要充满爱心。有的父母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只记得要惩罚孩子,因此常常放弃了父母应该具备的爱心。当孩子没有按照事先说好的去做时,父母不是让自然后果去惩罚孩子,而是过于严厉,对孩子大声斥骂。这样的教育,不再是自然惩罚法,而变成了父母对孩子的惩罚行为。

自然惩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适用。一般来说,只要当过失后果不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的时候,父母才可以让孩子尝尝这种后果带来的惩罚,如孩子挑食,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挨饿的滋味;孩子不好好穿衣服,父母可以让孩子尝尝受冻的滋味;孩子固执,父母可以不管他,让孩子感受到固执带来的麻烦。如果过失造成的后果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折磨,父母最好不要用,因为孩子的自尊、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对孩子说“不”是成年人的责任

如果把孩子比作驾驭小船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长,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时时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毫无疑问,处于导航者的位置,如果只是赞赏小船长的勇气和智慧,而不发出前方险情的警告,恐怕与谋杀者无异,尽管他可能爱心无限。

美国的一位母亲塞斯娅·怀斯写了一本书叫《别闹了,孩子》(中译本《可以对孩子说不》),我看完后十分惊讶:这是美国人写的书吗?怎么和中国父母的想法一样呀?美国的孩子不是很自由吗?他们的父母怎么会有那么多惩罚措施呢?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朋友给我讲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外国的妈妈领着8岁的女儿到中国朋友家做客。朋友准备欢迎客人的晚餐,告诉大家,晚餐准备的是西餐。8岁的女孩一听:吃西餐吗?她觉得中国人做的西餐肯定不好吃!她就说:今天我不吃冰激凌。因为按照惯例,吃西餐最后上一个甜点,一般是冰激凌。

没想到朋友的妻子做的西餐很好吃,冰激凌也很诱人。一端上来,8岁的女孩眼睛都亮了,直嚷着:“我也要吃冰激凌,我也要吃冰激凌。”但是主人在做的时候是按份做的,做的份数正好,并没有女孩的份。朋友的妻子就想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孩子。

没想到外国妈妈说:“NO!我的女儿刚才说过她不吃冰激凌,她今天就不能吃冰激凌。”可8岁的女儿一个劲地说:“我要吃冰激凌,我特想吃冰激凌。”朋友的妻子心软了:“给她吃吧!孩子嘛,经常说话不算话。”

可是外国妈妈仍然坚持说:“NO,她自己说不吃,她必须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今天她不能吃冰激凌的。”

我觉得这位外国妈妈十分理智,试想,当孩子有了这样的一次经历,她今后说话能不注意吗?她还能乱说吗?我常常说,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正是这个道理。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她就会记忆深刻,刻骨铭心地记着:今后要慎重,想好了吃还是不吃。

我想,我们做父母的要向这位外国妈妈学习,要敢于对孩子说“不”,让孩子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切身的体验就会难忘,这就是深刻的教育。

我记起我女儿上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件事。

女儿经常领着一个邻居的小弟弟一块玩,两人在附近一家饭店的停车场玩得很开心。保安人员最怕孩子在停车场玩,为什么呢?因为他担心孩子拿石子划汽车,只要划一道这个保安就完了,汽车损坏说明他失职,而且他也赔不起钱。他的责任就要求他要把孩子轰走。可是小孩也有逆反心理,结果女儿就领着小弟弟藏在汽车后边,拿石头敲地,敲得保安心惊肉跳,就过来追他们。女儿倒很狡猾,她事先已经侦察好了,从饭店到家有一个铁栅栏门,小孩可以钻过去大人钻不过去。只要保安一过来,他们就跑,一过了铁栅栏门就逗这个保安。保安想了一招,这一天铁栅栏门没锁只是挂了个钩,可女儿不知道,于是她带着小弟弟又开始在停车场敲地,敲完了就跑,保安就追。女儿一听身后的声音不对,原来保安追过来了,门开啦,她就赶紧往家跑,吓得魂飞魄散。

我感觉不对就问她怎么回事。女儿说,我们跟保安捣乱,他把小弟弟给抓走了。

我一听就明白了,就跟女儿说:你是姐姐他是弟弟,你是主要责任人。他是跟着你捣乱的。现在出事了,你跑回家了小弟弟给抓走了,你能在家呆着吗?

我女儿不懂我什么意思,我对她说,你现在赶快出去找保安,有什么责任你来担着,把小弟弟给放了。

可女儿一个劲地直摇头,我不敢!我不去!

我说,不行,你今天必须去,你今天不去承担责任,明天你怎么有脸去见小弟弟呢?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爸爸相信你是好孩子,好孩子要敢作敢当,你一定要去!

我女儿没办法了,哭着去找保安了,这个事情终于解决了。

父母要学会对孩子说“不”,因为对孩子说“不”,其实也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们却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让孩子放弃了责任。譬如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替孩子赔礼道歉,渐渐地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发生任何事情父母都会帮他解决,甚至认为父母替他赔礼道歉是天经地义的事,有什么事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替他承担。孩子慢慢就会成为任性、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失误。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父母不要剥夺孩子体验责任的机会,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然后他才会永远记住自己的责任。什么事情最难忘,往往就是教训非常难忘。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能力就应当让他承担责任,这才是现代父母的真正爱心。

父母要敢于对孩子说“不”,我的教育建议是:

藏起一半爱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依赖别人是坏习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成为一个自理自立的人,一个基本的标准就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如柴洁心老师所说,做父母的要藏起一半爱心,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替他去做,放心地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误后的苦头。苦头吃上一些之后,他就会慢慢地改掉坏的习惯,而且他记忆很深刻。

申明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要事先和孩子定好规矩。如外出购物或到餐馆吃饭时,要规定孩子:不能买计划外的东西,不许吵着要额外的东西吃等,还可以事先提醒孩子:如果不守规矩,我们就走。

上一篇: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感下一篇:幼儿园换班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