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一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有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与面积知识为储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课堂上,我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而设计教案,按照“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发现长方体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合作研究长方体特征——组内强化正方体特征—共同研究正方体特征—结总二者关系——运用”的层次来安排的,使学生的理解一步步加深。
本节课的课前准备较好,学具、教具非常丰富,提供多种学具给所有的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他们都能通过亲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认识长方体,那么他们将对学习的新知印象更加深刻。
不足之处是建立长方体的概念的时候,进度有点缓慢,教师还应在该站出来的时候站出来,适时、智慧的引导。没能做相关练习方面,下节课还需多准备一些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的习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牢牢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也为后面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基础。
2.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二
一、案例描述
1. 实 验 一 :准 备 了一 些 边 长 是 1 厘 米 的 正 方 形 , 请 同 学 们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组长分工, 相互配合, 共同操作,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每摆一次, 看看这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然后将数据填入表中.
摆好后, 学生交流摆法, 说出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 一共摆几排.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内的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吗?
【各小组由 组长分工 , 相互配合 , 共同操作 , 在活动中 感知每行摆的个数与长的关系, 摆的行数与宽的关系, 同时教师提倡先独立思考, 再相互交流, 这样有利于在培养个性的基础上又培养了合作意识. 】
2. 实 验 二 :先 量 出 下 面 长 方 形 的 长 和 宽 , 再 用 1 平 方 厘 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
每个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在小组里交流你的量法.
交流:你是怎样量的? 哪种量的方法比较简便? (意识到只要看一排能摆几个, 摆几排, 就能很快算出这图形的面积. )
3. 试一试 :这个长方 形已经量出 了长和宽 , 你能根据刚 才的经验, 推想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你是怎样想的? 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推想方法.
4. 观察、分析 , 推导公式. 小组讨论 :长方形的 面积与它 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小结板书:长方形面积 = 长×宽.
二、评析
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和乐于学习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主动去学习.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 教师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在活动中进行观察、分析,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从而推导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培养了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逐步发展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组织合作探究、交流, 课堂因此也变得更加灵动、富有活力. 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虽不同, 但都旨在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的过程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要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 从教学角度来讲,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 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 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 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当然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 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 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鼓励自主探索, 重视合作交流, 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亲历学习过程. 合作与交往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是人的素质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每个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历程. 即使是同一学习内容, 同学之间所采用的学习方法, 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中如果善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交流学习方法, 并营造合作需要的宽松民主氛围, 不仅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知识, 情感交流,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找到自己的位置, 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 学会倾听他人意见, 评点他人观点, 接受他人意见;还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延伸学习过程, 促进学法在求异中再求佳.
3.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23页-2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结合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特例的规律提炼,探究一般生活中有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1.游戏
找相反关系的量(上对下,左对右,前对后)
2.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收集的一些正方体和长方体包装盒
(1)看到这些包装盒你想说点什么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2)看看工人师傅遇到了什么問题?要做这些包装盒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
1.齐读课题后提问:看到这个问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2.拿出自己收集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回忆: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哪些特征?
3.课件出示展开图,学生观察展开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谁知道什么叫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组成了形体的整个表面。长方体和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
4.从表面积的含义中你认为该怎样计算呢?只要想办法求出六个面的面积就可以了。
过渡提问:如果由你选择,你想选择哪一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呢?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探究
1.正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大胆猜想,探索求法: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猜猜: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你是如何思考的?谈谈你的想法。(先求一个面的面积,再求6个面的面积)
(2)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必须知道些什么条件?为什么?怎样求?(必须知道它的棱长,因为它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知道棱长就是知道了正方形的边长,用棱长乘棱长求它的面积)
(3)出示例2,一个正方体墨水盒,棱长6.5厘米,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计算。
汇报追问:6.5×6.5是什么意思?再乘6又是什么意思?
(4)学生依据计算方法汇总计算公式:棱长×棱长×6
(5)试一试
一个无盖的正方体玻璃鱼缸,棱长3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学生独立完成。(1.2×1.2×5)
评讲:为什么乘5?
(6)求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求正方体的表面积时,首先要看它需要求几个面,只要先求一个面的面积,有几个相同的面就乘几就是它的表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求法。
(1)出示一个长方体教具提问:看看它,能运用刚才的方法求出来吗?为什么?(面的大小不同)
(2)学生讨论:根据表面积的含义,能想出办法吗?说出你的想法。
(3)无论哪种方法,都要会计算每一个面的面积,能计算吗?说出你的想法。
具体探究: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与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
上面或下面:长方形的长=长方体的长 宽=长方体的宽 面积为:长乘宽
前面或后面:长方形的长=长方体的长 宽=长方体的高 面积为:长乘高
左面或右面:长方形的长=长方体的宽 宽=长方体的高 面积为:宽乘高
深入追问:知道老师为什么把上面或下面、前面或后面、左面或右面放在一起?
引导学生明白:长×宽×2、长×高×2和宽×高×2的具体含义或长×宽+长×高+宽×高等的具体含义。
(4)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求长方体的面积,无论哪种方法,都需要知道些什么条件呢?(长、宽、高)
(5)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尝试完成作业题卡。教师依据具体情况评讲点拨。
预设答案1:上下面的面积+左右面的面积+前后面的面积
即:长×宽×2+长×高×2+宽×高×2
0.7×0.5×2+0.7×0.4×2+0.5×0.4×2
=0.7+0.56+0.4
=1.66(平方米)
(把相对的两个面面积计算出来,再把各部分加起来就是它的表面积)
预设答案2:(上面面积+左面面积+前后面积)×2
即:(长×宽+长×高+宽×高)×2
(0.7×0.5+0.7×0.4+0.5×0.4)×2
=(0.35+0.28+0.2)×2
=0.83×2
=1.66(平方米)
具体追问各部分的真正含义。如长×宽指什么,长×宽×2又表示什么?合起来又表示什么?或(长×宽+长×高+宽×高)是什么意思,(长×宽+长×高+宽×高)×2又表示什么意思?
(6)进一步找寻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长方体的计算方法的联系。
第一种方法:都是先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计算出相等的面,然后把各部分加起来。只是不能一次解决罢了。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表面积的一半,即把上面、前面、左面面积看成一个整体,再乘2求出它的表面积。
三、走向生活,解决问题
1.出示:制作下面这个长5米、宽2米、高4米的长方体的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
2.如果第一题中的这个包装箱不需要盒盖,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呢?你又会如何思考?说出你的想法并列式看看。
师:评价两种方法,完成后比较他们的异同。
3.看看这种食品包装盒,它需要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已知长方体的长为5dm,宽和高都为3dm,你能算出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吗?
要求:独立列式,认真想想,有没有什么创意发现?
重点评讲:这道题的计算更加印证了正方体的面积计算给我们启示:先看它需要求几个面,先找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找出相同的面,有几个就乘几更简便一些。
四、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小结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我们从一般的长方体的特征中发觉了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今天我们又从特殊的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给我们的启示中找到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无论是一般到特殊,还是特殊到一般,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4.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四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评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人教版新课标
一、创设活动情景,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这些长方形或正方形纸板每个小组做一个封闭的长方体纸盒。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最先做完,下面开始吧!
2、小组合作,利用长、正方形纸板动手制作长方体纸盒。
3、师:同学们合作得很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它得基本特征,指出它的长、宽、高,并分别指出和长、宽、高相等的棱。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2: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生3:长方体的6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生4:拿着长方体指出它的长、宽、高。
师: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再展平。(教师将长方体表面积教具展开贴再黑板上)
简析: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并使学习数学成了一种乐趣,从而唤起了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规律的欲望,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铺垫,使学生顺利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xiaoxue.xuekeedu.com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制作好的长方体纸盒,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六个面。
师:长方体有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怎么样? 生:(拿着手中展开的长方体)上面和下面、左面和右面、前面和后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
师:有几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生:总共有三组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长方体的展开图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形(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形)
师:展开后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相等的面? 生:每个面是正方形的,有6个相等的面。
师:(指着两个展开的图形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简析: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表面积的概念,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认真观察,使其更清楚的看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也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2、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xiaoxue.xuekeedu.com
师:既然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请你们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合作完成。
生合作探究计算方法,汇报如下:
生1:我们组列式是6×5+6×5+6×3+6×3+5×3+5×3,分别求出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面积,再把它们的积加起来就是它们的表面积。
生2:我们组列式为6×5×2+6×3×2+5×3×2。我用6×5×2求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用6×3×2求出前后两个面的面积;用5×3×2求出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然后把三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3:我们组列式是(6×5+6×3+5×3)×2。我用6×5求出上面;6×3求出前面;5×3求出后面。然后用它们相加的和再乘以2,就求出六个面的总面积。因为长方体六个面中分别有三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4:我们组列式是(5+3+5+3)×6+5×3×2。我用5+3+5+3求的是长方体展开后大长方形的长,再乘以6就求出上下、前后4个面的面积;5×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最后再求出它们的和。
生5:我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和他们的不一样,因为左右两个面是正方形,所以我列式是:6×3×4+3×3×2,我用6×3×4求的 xiaoxue.xuekeedu.com
是上下、前后四个面的面积;用3×3×2求的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你们计算的很准确!你们组制作的长方体纸盒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简捷的计算方法,很值得学习。生活中的长方体确实是各种各样的,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师:长方体的表面积我们会计算了,那么正方体的表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生1:正方体同长方体一样都是六个面,而这六个面的面积是相等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所以我认为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乘以6。
生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面积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等于棱长×棱长×6。
简析:当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后,急于知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如果把求法直接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推导出表面积的公式,就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长方体纸盒,通过讨论、测量、计算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也进一步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合作和探求知识的意识。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主动经历表面积的计算过程,感受到了表面积的意义,而且也使自己探索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xiaoxue.xuekeedu.com
1、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药盒,问:你能计算出它的表面积吗?(不能。)为什么?(生:因为不知道每个面的长和宽、、、、、、)现在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10、8、6厘米,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吗?只列出算式不计算。
2、生独立计算。
3、师:通过列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只要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就可以求出它的表面积。)
简析:此环节是加强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深化巩固,也是对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抽象过程。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师:请同学们拿出正方体药盒,帮助工人师傅计算一下要加工100个这样的药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
2、师出示一个正方体纸盒,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有5个面)告诉学生它的棱长是10厘米,求出制作一个这样的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只说算式)
3、师:假如我们的教室要重新粉刷,你能计算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测量工具,分工合作,看哪一个组最先计算出结果。(可把学生分成两个或三个组,在实际测量中遇到困难可与本组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
简析: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本节课所设计的练习题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物品,灵活应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让学生运用
xiaoxue.xuekeedu.com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发展智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了数学的本来面目。
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简析:归纳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对知识的掌握及今后的学习相得益彰。
反思: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矛盾,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活动的内在结构以及活动之间的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求知、求异的探索态度,善于求新、设疑、迁移的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学习和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选取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经验背景的活动,按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第三、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并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统计等,有利于学生思索并得出结论。第四、探究活动要在情感态度上与儿童贴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评析】
xiaoxue.xuekeedu.com
本着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主体实验的两条基本原则,即诚心诚意的让学生做主人,严肃严格的基本训练。通过老师提供的材料,创设一切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的环境氛围,在教师的引领及点拨下,让孩子们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归纳总结,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幸福的主人,使孩子们获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学习质量得到提高。本着这一教学理念,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个大的框架。
框架一:从回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重建长方体、正方体表象,为解决本解决本节课的知识搭建一个前台。
框架二:建立表面积概念
在提供实物这一材料下,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调动多个感官来很好的认识、理解表面积这一概念。
框架三:探求表面积计算方法
在深刻建立表面积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的两两合作,由已建立的知识经验通过合作交流很快得到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并从中比较,选择出较简捷的方法,继而得到公式,由于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长方体研究透彻后,轻松的得出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框架四:巩固练习
公式得出后的基本应用,通过老师手中香皂包装盒表面积的计算,及时对知识进行反馈。
xiaoxue.xuekeedu.com
框架五:解释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巨大作用,并在应用中提升对数学理解的质量,由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提升练习的设计,在交流思路的过程中,还渗透了审题意识及习惯的养成,并使孩子们体悟到遇到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灵活而又准确的找到解题方法。
框架六:谈本节课的收获
孩子们从知识目标上谈,同时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谈自身的体会与收获,对数学这一许多人认为枯燥的学科中产生丰富的情感,激发起孩子们热爱数学的美好情感。
在这节课中,每一个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从问题的提出到交流,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孩子们都在主动热烈的参与,特别是在探求长方体表面积不同的求法时,孩子们智慧的火花不时的在课堂上迸发,有的从长方体两个相对的面为一组去分析,得到求法;有的把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左面分为一组去求;还有的孩子从长方体展开的平面图去求,更可贵的是有的孩子能够想到用底面周长乘以高再加上、下两面面积的方法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对问题的思考具有创新性与独特性,思维的深度得以发展。另外,孩子们语言的表述清晰、准确,声音洪亮,手拿学具示范时动作落落大方,谈体会与收获时精彩的发言给老师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从这节课上,可以看出孩子们对数学的情感是积极的,参与是主动的,同时,xiaoxue.xuekeedu.com
在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数学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获得了有效学习。
5.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五
6年级:主备者:马国霖备课时间:10-9-3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6页的例5,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作
业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完成练习四第7题
4、完成练习四第8题
5、完成练习四第9题
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6.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六
十中附小
龚秀英(2014.03.0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掌握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在探索学习中建立初步地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共同研究问题的习惯。
4、通过亲身探索的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长方体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教具学具:
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小正方体若干个。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欣赏图片:一个精美的长方体皮箱
2、制作下面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板?(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 图略)
【设计意图:捕捉生活中常见问题,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地情境之中,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实践感知
谁知道“表面”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知,使学生在观察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在操作中尝试发现,从而理解表面积的意义。】
2、点明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分组操作,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长方体,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同时把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形式不限),看哪一组想出的方法多。每四人一组,开始操作、讨论、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活动约10分钟)
【设计意图: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能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表面积计算公式的全过程。】
三、合作交流
各小组学生交流并汇报结果。(学生到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并汇报探索思维过程。)汇报1: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纸盒6个面剪开,并把相对的面摆放在一起组成三大部分。
要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只要把三大部分面积相加,第一部分为“长×宽×2”,第二部分为“宽×高×2”,第三部分为“长×高×2”,最后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
汇报2:把长方体纸盒剪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只要把这两大部分的面积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第一部分面积为“长×宽
+长×高+宽×高”,而第二部分面积与第一大部分面积相等,只要把第一大部分面积乘以2,得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汇报3:我们小组把长方体的六个面剪成上下面和四周两大部分。
只要把两大部分相加就可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表面积,第一大部分面积为(长×2+宽×2)×高+(长×宽×2),并说明“长×2+宽×2”可以表示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周长。【设计意图:在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经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获得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实践活动、创新意识从中得到培养。】
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计算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出示:一个长方体的大小如图所示。
(1)它的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2)它的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3)它的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共———平方分米。(4)它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解答,自我检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
5、正方体的表面积:
出示: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cm,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让学生看着示意图独立解决问题)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四、实际应用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12cm,宽10cm,高8cm。
一个正方体纸盒的棱长是10cm。做这两种纸盒,哪种用料少些? 2×12×10+2×12×8+2×10×8=592(cm2)102×6=600(cm2)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拓展延伸
用8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1)猜一猜它们的表面积会相等吗?(2)摆一摆、算一算。
(3)表面积的大小是否与摆成的形状有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拓展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7.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七
一、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一般教材所给出的面积定义是“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把精力集中在机械地重复这一定义上,直到学生记住为止。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容易忽视对面积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对面积含义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调整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定义的内涵。在教学时,教师要先认真理解教材呈现的知识线索。目前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中是用两道例题阐释面积的含义,第一道例题是通过物体表面的大小阐释物体的面积,第二道例题是在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中阐释平面图形的面积。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可分三个步骤进行:1.可以启发学生黑板表面和课本封面比例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2.让学生亲自动手,摸摸物体的形状,比比物体的大小。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物体面积含义的认识,又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面积定义进行表述。3.结合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面积含义的认识。而教学第二道例题时,可以运用例题直接引导学生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形成一定的认识,又能初步渗透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在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会面积的定义、面积的求法,还要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最常见、最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各个面积单位的表象。
例如,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测量课桌的面积,然后由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由于学生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因而测量得到的数据自然也不相同,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便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同时,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得到的结果不完全一致,因此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这样,学生学习面积单位时就容易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认识面积单位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多采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加深了解,接受起来更容易。
我们知道,分米是计量长度的辅助单位,同样平方分米也是计量面积的辅助单位。因此,教材在学生认识1平方厘米的基础上,直接教学生认识l平方米,突出平方厘米和平方米这两个主要的面积单位。由于1平方米比较大,教学时,除了让学生知道边长是l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外,还要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估计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在尝试中建立l平方米的表象。
三、探索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广教学时,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和两次“试一试”。第一道例题让学生用若干个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再将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含有l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和面积填写在表格中。我们知道,由于长方形是由多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因此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含有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个数。如果要很快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数出长的那边有几个正方形,于是知道长是几厘米;数出宽边有几个正方形,就可以知道宽有几厘米。这样,既直观,又容易让学生了解长方形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第二道例题给出两个长方形图,左边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其中长边已经铺满4个小正方形,宽边还留1个小正方形未铺。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道例题,学生就会根据第一道例题的经验,马上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这个长方形铺满量出面积后,自然而然就会发觉自己的操作很夏杂,因为只要看图就知道长可以铺4个正方形,宽可以铺3个正方形,一地可铺3×4,即12个正方形,从而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在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用l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铺右边的长方形时,既可以全部铺满,也可以只铺其中一部分,只要能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能铺多少个正方形即可。这一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建立更直接的联系。
总之,《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单元的教学中,不但要通过操作、测量等活动让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必要的体验,而且还要结合实际,融汇贯通。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逐步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八
xiaoxue.xuekeedu.com
《教参》中明确写到: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准备。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不是平面,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却很难与立体“接轨”。
以往,长方体展开图教学的落脚点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由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然后直接出示展开图。借助形象直观的展开图,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概念,明确其外延。可此次展开图不仅承载着上述“使命”,还有新的“任务”:重视图与体的关系,重视面与体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感悟面与体、图与体之间的联系。而此次,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要求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教师可以先示范教材中展示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然后再请学生动手尝试,并鼓励大家剪出与老师不同的展开图。
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对比观察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将图与体建立起联系。如请他们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观察长方体展开图,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等等。虽然本节课的教学重视了体到面的转化,但对于面到体的转化则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可以在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的教学中,增加一个练习环节,请学生先任意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下“下”,xiaoxue.xuekeedu.com
然后想象折叠的过程,在相应的面上标上“上”“左”“右”“前”“后”的文字。
9.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教材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对长方体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另一方面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的情景,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说重难点
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难点是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之上,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感知,采用自主探究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法。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准备
在课前需要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以及对正方体各个面展开的动画演示。学具有长方体纸盒以及画有长方体展开图的学习卡片。
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新课开始时,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常香思的礼品盒,让同学们观察并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礼品盒需要知道什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再选代表在班上汇报。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慨括:我们今天就是要研究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各个面以及面积之间的关系。(同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表面积)
环节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来实施教学。活动一,看一看。
在这个活动中,用动画演示长方体各个面的展开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结合长方体的实体图,在展开图上填写各个面的相互关系,同时注明各个面对应的边的长度。
活动二,估一估。提出要做这样的礼品盒至少要多大的纸板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至少需要多少纸板即求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由此导入长方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这一概念,并板书这一概念。
活动三,算一算。
先让学生算出展开图的各个面的面积,再填写书本第18页的表格,让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各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在计算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回答制作这样的礼品盒需要多大的纸板。
活动四,想一想。
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计算表面积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如果给你一个正方体,你将如何计算它的表面积?板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环节三,反馈练习,应用新知
要求同学们完成课本19页的练一练的1,2,3题。在学生练习时,我深入到学生当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于存在的个别问题及时辅导,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让每个同学都有很好的发展。
环节四,反思总结,整理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慨括总结,不完整的地方,我再进行补充、完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五,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同学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课本第19页的4,5题。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10.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
一、积极参与,发现问题
在活动中,一方面要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得学生通过活动,根据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同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这种研究学习的过程,通过本身的实践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复习巩固,同时提出新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如何求解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猜测,并且举例证明观点是否正确,最后由我来归纳总结。设计探究问题:
1.你能根据表面积的概念说一下什么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2.如何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还进行全班讨论,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种研究性的探讨以及对比的方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表面积的概念而且学会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使得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二、以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
在制作鱼缸的问题中,首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实物,然后出示简易模型进行教学。先问学生鱼缸有没有盖子,接着启发学生猜想如何计算制作鱼缸所需材料的面积数量,从而引出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求解长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的问题上来,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教学引导发现问题后,利用事实为依据,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探讨研究过程,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教室,对数学的学习保持一种新鲜感和神秘感。
三、巩固知识,归纳要点
改变题目的要求,发现新问题,全班讨论,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加深印象。同时正确评估学生的观点,通过练习,巩固新旧知识,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大胆的进行猜测,做好记录,最后归纳要点或者规律。
四、教学需改进之处:
11.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以上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主题图
呈现了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从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认识长方体
例1、例2
教材先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例1,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展示了小组同学对长方体的物品观察操作、填表交流、讨论总结,逐步概括出长方体特征的学习过程。这里只是说明长方体的特征,不是下定义。
例2,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探索长方体的12条棱之间的关系,引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
教学建议:
(1)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实物。(2)教师适当引导。如在观察长方体的面时,可让学生按照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数;在观察每个面的形状时,可提问:“有没有完全相同的面?”做长方体框架时,可启发:要做成一个长方体框架,细木条要满足什么条件?
认识正方体
※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明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并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比较时,可以按照面、棱、顶点的次序进行,教师整理后,利用集合图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练习五
第4题,是一个长方体框架直观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相互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以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
第9*题,答案是:A→C,D→I,E→F。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教材加强了独立探索、动手操作,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使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
表面积的计算
例1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确定不同的面的面积怎样算,教材中没有总结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例2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计算方法。
※无需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在第34、35页的“做一做”里加以说明。
练习六
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如,让学生先确定一个面做下底面,写上“下”,然后想像折叠的过程,折叠一面确定出它是哪面,就在此面标上相应的文字,如确定是右面,就在此面标上“右”。最后如果能不重不漏的在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那么这个展示图就能折成正方体,否则就不能。其中只有第4个图不能折成正方体。如果想像判断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展开图,再剪下来,动手折一折。
第9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问题。注意提示学生: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里。
第10*题,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分成两个正方体,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通过比较,学生会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所以2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和大于原来的长方体。
第11*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①没有涂到颜色的小正方体只有中间层的中间的1个;②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共有6个,即大正方体6个面上最中间的小正方体;③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④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比较好找,就是大正方体8个角上的小正方体,共有8个。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教材的变化:
(1)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和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生动形象地为学生感知、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
(2)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体积单位的教学,通过比较两个不容易看出大小的长方体的体积,让学生由比较物体的长度有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物体的面积有统一的面积单位,想到比较物体的体积应有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出体积单位。又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体积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体积单位
通过提出问题“怎样比较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呢?”启发学生通过回顾旧知、迁移类推出: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体积单位,给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并让学生观察相应的教具和模型,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在“做一做”中,教材安排了区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练习。认识用1cm3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各种图形的体积是多少,以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为下面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做准备。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
教材先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再通过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教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来的。教材先提出“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学生可能会想到把长方体切成小正方体,它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物体是不能切割的,由此想到长方形的面积有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也应该有计算公式,由此调动起学生实验、探究的动机和愿望。
教材让学生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中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接着,教材安排了例1,计算长方体的体积,以引巩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编排类似,教材先教学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再通过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是通过启发学生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来的。在用字母表示正方体的公式时,教材介绍了“立方”的含义,说明三个相同的数连乘就是这个数的立方。之后,安排例2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
教材在说明了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后,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让学生看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联系。
练习七
第3题,无论怎么摆,新组成的长方体都是由9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都是9cm3。
第5题,这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问题。题中给出一个在生产生活中计算土、沙、石时常用的体积单位“方”,学生只要知道1方=1m3即可。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材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先看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cm的正方体,由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可以算出它的体积是1000(10×10×10)cm3,由此得出1dm3=1000cm3。然后让学生想一想1m3等于多少立方分米。这样推出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使学生较清楚地理解并记住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接着,教材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其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列成表格,让学生填写并对比,以加深印象。
再通过例3教学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为以后计算实际问题时灵活处理体积单位做准备。例4是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体积单位名数的变换。
练习八
第7题,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总和相等,可以通过观察或计算得出正方体的棱长是(6+5+4)÷3=5(dm),体积是5×5×5=125(dm3);长方体的体积是6×5×4=120(dm3)。
容积和容积单位
教材首先直接给出了容积的概念,并说明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药水瓶、饮料瓶上的容积单位,发现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然后介绍了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与观察对比中,利用瓶装矿泉水和量杯来感知L和ml这两个容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上标有毫升和升,目的是使学生将新知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以及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在容积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例证,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知和理解容积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明确: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能计量它的容积,计量的时候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才能更准确地算出它的容积是多少。
例5,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特别强调要从容器里面量长、宽、高,并复习了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例6,教学用排水法来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即:利用有刻度的量杯记录下放入物体前后水位的刻度,水面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该物体的体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小组实践活动探索出测量方法。
练习九
第1题,主要是区分体积和容积的不同。体积相同的盒子,由于盒子的壁厚度不同,容积也就不同。
第12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物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是柔软可变形的物体,可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然后用尺子测出需要的数据,即可算出体积。如果是不能变形的物体,可以利用例6的排水法来测量。比较两个物体体积大小时,也可以利用排水法,看哪个物体使水面上升的高,那个物体的体积就大。
第16*题,这是一道思考题,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根据第二、三幅图可知:一个大圆球加一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12ml,一个大圆球加4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这样可知3个小圆球排出的水是24ml-12ml=12ml,3个小圆球的体积是12cm3,则1个小圆球的体积为4cm3,由此可以得出大圆球的体积为12-4=8(cm3)。
整理和复习
对这一单元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复习。第1题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复习它们的特征。第2题复习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3题复习体积和容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可注意:(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2)通过迁移比较,促进学生掌握易混知识的联系和区别。(3)重视抽象和概括,抓住本质特征。
练习十
第3题,这道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表面积和体积,避免发生混淆,分清这两个概念和各自的计算方法,而且还使学生在计算填表中发现变化规律,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变为原来的2倍,则表面积变为原来的2×2=4倍,体积变为原来的2×2×2=8倍。
第4*题,图中画的两个长方体,都有一部分被遮挡住,要求学生从未被遮挡的部分看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并算出体积。这可以提高学生看图的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此题供有余力的学生选做。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是:
4×3×3=36(cm3) 4×3×4=48(cm3)
五、教学建议
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情景引入,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12.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二
2、新建的篮球馆要铺设3 cm厚的木质地板,已知该馆的长36 m,宽20 m,铺设它至少要多少方的木材?
3、有一张长方形纸,长70厘米,宽5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
4、某队男生48人,女生36人,现男、女生分别排队,要使每排人数相同,每排最多有多少人?这时男、女生各有多少排?
5、公园要用棱长是3dm的正方体方砖修一道长15m,厚24cm,高3m的围墙。这道围墙一共需要多少块砖?
6、一节火车厢,从里面量,长13m,宽2.7m,装的煤高1.5m,每立方米煤重1.33吨,这节车厢的煤重多少吨?
7、用一块棱长是4dm的正方体铁块煅造成一个长方体的铁块,这个长方体的横截面积是0.2平方分米,长是多少分米?
8、超市要给一个长3米,宽0.6米,高0.8米的玻璃柜各边都安上角铁,共需多少米角铁?
9、一个长方体游泳池长50米,是宽的2倍,深2.5米,现在要在泳池的四周和底面都贴上瓷砖,共需多少平方米的瓷砖?
10、把一块不规则的石头全部侵入底面积为28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水缸中,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
1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12、一种汽车上的油箱,长3.5分米,宽2.5分米,高3分米,做这个油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如果1升汽油重0.8千克,这个油箱可装汽油多少千克?
13、把一块棱长8分米的正方体铁块熔化,翻铸成一个底面积为32平方分米的长方体铁块,高约是多少分米?
14.一个长方体水箱,长50厘米,宽30厘米,水深34厘米,现将一个金属零件浸没在水里,这时水箱的水深是40厘米,求这个零件的体积?
15、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dm,向容器中倒入5.5L水,再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15 cm。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16、公园南面要修一道长15m,厚24cm,高3m的围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这道围墙一共用砖多少块?
17、一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4分米,宽3分米,高5分米,倒入水后量得水深3.5分米,倒入的水有多少升?
18、学校要粉刷教室,已知教室的长是10m,宽是8m,高是3m,扣除门窗的面积是 12.5平方米。如果每平方米需要花5元涂料费,粉刷这个教室要多少钱?
19、一个长方体的饼干盒,长12cm,宽8cm,高14cm,如果要围着它贴一圈商标纸(上下面不贴),这张商标纸的面积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
13.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
一、已有知识引入: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图形?请每人画出其中一个?再请用手摸一摸有什
么感觉?(平的)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平面图形。请同学 们看老师带来的这些物体(出示:牙膏盒、粉笔盒等)各部分还在一个平面上 吗?这些物体不在一个面上,都是立体图形。生活中这样的图形到处都是,你 能举个例子吗?
生:冰箱、楼房等
师:他们给我们的感觉是立体的,他们的轮廓可以看做什么形体?
生:长方体、正方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揭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 识),学习之前,你对它是不是已经有所了解了?有怎样的了解呢?学生就已经 知道的知识进行介绍
二、自主探究——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小组合作,运用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的方法。说一说它们是怎么构成的?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 观察讨论特点,作记录)
(1)教师巡视指导并总结学生认识情况
(2)汇报、具体知识点:
师:用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集体合作认识具体知识点并板书。
(1)顶点——三条棱交叉的点。——长方体、立方体都有 8 个定点
(2)棱——两个平面交叉的线段。
长方体有 12 条棱,分三组,每组长度相等——分别成为长、宽、高
正方体 12 条棱,所有棱都相等——棱长
怎样证明你的观察是正确的?
生:量一下手上物体的长宽高或者棱长。
(3)面——长方体 6 个面,6 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立方体 6 个面,6 个面都是正方形,所有面大小相等。
师:怎样证明?
生:(a)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b)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c)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4)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生:讨论得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做集合图。)
(教师板书)
3、试完成表:
把你现在认识的长方体的顶点、棱、面的这些特点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4、画长方体、正方体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或者立方体画在纸上呢?
师 : 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长方体 , 如果把它们画下来该是什么样的呢 ? 下面我
们就来研究如何画图表示长方体。
师 : 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 , 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 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 个面 ?
学生观察后发现 : 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师 : 现在你们把自己的长方体放在课桌的左上角进一步观察 , 你看到了哪三 个面 ? 哪三个面看不到 ? 师 :(出示一个长方体)我们把这个长方体如果放在左前方观察 , 所看到的这个
长方体如果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在这个图中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 哪几
个面看不到 ?
教师结合媒体演示告诉学生 , 看不到的面我们用虚线表示。(屏幕出现)师 : 这叫做长方体的立体图。看图的时候 , 同学们要注意 , 上、下、左、右这四 个面画的是平行四边形 , 但实际上表示的却是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量出你的数学课本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然后指出上面长、宽各多 少?
2、猜一猜小动物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说明:有两只小动物,小刺猬后
面躲的看似是长方体,实际上是完全展现后不是一个长方体;小猫后面躲的看 似一个立方体,实际上是一个是长方体,另一个是立方体。)
3、试想象出长方体的样子。
学生正确回答后电脑将长方体完整画出来。
看到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中最大的面是哪两个面?最小 的面是哪两个面?想到了这个长方体如果画下去,看到的是哪三个面,看不到 的是哪三个面、如图,这个盒子前面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少?和它相同面是哪个?右面 什么形状?长和宽各多?和它相同面是什么形和宽各多少先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I)卷11-07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07-13
五年级下册应用题(长方体和正方体)06-11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1-06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反思11-02
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07-10
六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