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2024-08-26

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18篇)

1.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篇一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表情刻画。而表情的刻画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一个个表情贮存于记忆里,以备写作时调用。当然,这些表情在适当的时机,借助适当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展现出来,会使人物丰满起来。

一是在悉心观察中积累人物表情。观察不仅仅是观看与记忆,还需要透过表情去揣摩背后的情感,使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外婆时常露出满脸笑容,但有一次外婆扭伤了腰,在疼痛中仍然绽放出了笑脸。当学生描述这个情节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去挖掘外婆笑容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婆身上坚强的精神。在写作中,学生便借用了教师的分析,以坚强的品质作为描写外婆的切入点,并以微笑作为外婆的象征性表情,使人物表情丰满,富有神韵。

二是在环境渲染中刻画人物表情。同样是描写笑容,还可以运用环境渲染,与人物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文中描写李时珍师徒二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寻访药材,却要夜宿破庙,饮凉水,啃干粮充饥,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作者描写了李时珍的笑,使人物身上增添了坦然与乐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人物形象深刻。学生可借鉴这一方法,在上面的案例中,渲染外婆腰痛的人物经历,在环境对比中描写外婆的笑,人物神韵则更加丰满。

二、揣摩心理,让人物“语韵”鲜活起来

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所谓“言为心声”,刻画人物即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其情感变化,才能使人物读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作文中的一个形象。人物语言的刻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更加紧密直接了。

一方面,语言要符合人物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情况。如学生在描写一位成年人时,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而描写一位同龄的小学生时,语言又不能过于成熟,要突出儿童的童真,尽量减少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如上面的习作案例中,学生在描写外婆称赞食物好吃时,写道“这东西味儿不错”,基本上符合成年人的语言习惯;若写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就过于儿童化了,不符合外婆的年龄特征。

另一方面,语言要留出遐想空间。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人物语言描写需适当、适度,给读者一定的遐想空间,反而比全部交代出来收效明显。如上面提及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庞宪见要在破庙夜宿时失望地没有再说话,此处缺省的语言描写,反而比语言描写中的“失望”给人印象更加深刻;与李时珍从容淡定的语言相比,更加突出了一代医圣的胸襟。又如上面所提到的习作案例,学生在写外婆扭伤腰时,如不刻意用语言来体现疼痛,而是用微笑和沉默来表现外婆的坚强,反而达到了衬托人物形象的效果,这里“无声”比“有声”更具有表现力。

三、空间想象,让人物“体韵”灵动起来

肢体动作是使人物立体、灵动的重要表现力。动作描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作前教师启发学生酝酿情感,想象人物的肢体动作,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通过迁移等写作技巧,使之作用于人物身上。

首先,细化人物动作,突出人物特征。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作者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时,没有直接写“品尝”的动作,而是将整个过程细化。先用“端详”一词,进而用“嚼嚼”,深化了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灵动起来。

其次,多维度描写动作,突出人物的生活化。人物描写要生活化,除了语言外,肢体动作也要具备常态化,过于书面的肢体动作,会使人物动作显得僵硬,缺乏灵性。如上面提及的习作中,学生在描写外婆走路的肢体动作时,写道“外婆腰痛,总是捂着腰”,未免有些生硬,人物动作设计欠缺想象力。若改用“弓着身子”或“弯着腰走路”,则突出了外婆腰痛的症状,动作设计则生活化许多,一下子使人物“活”了起来。

2.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篇二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文化蕴含的体现,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写作基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的习作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要有一定速度。”不难看出,对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已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感到苦恼:如作文中字迹潦草,错别字连篇;文理不通,思路混乱;假话、套话、空话长篇累赘,不知道自己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等。一直思考着该怎么样进行写作教学,让学生们学到实处,真正提高写作水平。于是苦口婆心的说教,反复纠正错误,却收效不佳。思考着是不是可以改变一种方式,于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发现通过以片段写作训练提高小学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高涨,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也有明显进步,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端正,增强了写作的兴趣。

所谓“作文片断”是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而进行的片断写作练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 。反之,连一段都说不流利,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可见,片段训练是为篇的训练打下基础的,基础不扎实,将直接影响学生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影响写篇的训练。片段训练则比写一篇文章更具可操作性,小学生生活积累有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有很多学生缺乏细腻、生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环境、场面、四季、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想象意境等片段训练则比较现实,也可以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片段训练的实质也就是分解训练,先分解,后综合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六年级学生面临升学,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在教学中快速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为此,结合我的亲身教学实践和所阅读的资料,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片断描写的训练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巧用文本,举一反三

1.随文情境,练习片段。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利用现有课本资源,依据课文创设的情景写话,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有动笔实践的机会。比如,在教《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写下来;在读《理想的风筝》时,课前先让学生说说理想的风筝到底是怎么样的风筝,为什么要以理想的风筝作题目;学了课文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所理解的理想的风筝,再让学生把这两次的感受写下来。这些片段的训练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在进行其他习作训练的时候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感想。

2.大胆想象,抒发情感。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留有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揣摩。教学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把学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表达出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先让学生想象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又如《开国大典》,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一名当年参加开国大典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动人场面及感受写下来。这样在读中练写,使学生在与课本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地倾吐了自己的思想,表达了个人的见解;还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如《稻草人》,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

3.仿写迁移,提高能力。

课文提供的素材很多,比如语言表达的方式、安排材料的方法、写作的顺序等等均可借鉴。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相机进行仿写便是常用的且极有实效的练笔方法。课文中的名篇佳句是语言大师们苦心孤诣锤炼语言的杰作,是语言运用的范本。因此在感知课文后,抓住文中的美句让学生仿写,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固定的结构,是课文中结构整齐的句子或段落,可以是句式優美的句子。比如学了《怒吼吧,黄河》,可以仿照文章第四自然段的“时而。。。。。。时而。。。。。。时而。。。。。。时而。。。。。。”写一段话,内容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等生活情景片断;还可以利用仿句侧重于训练学生的排比等修辞意识,增加语言的文采。如学了《山海关》可以仿照课文第四段“我真想……我又想……我还想……”的句式,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又如在教学《永远的歌声》开头和结尾时,可引导学生细读开头和结尾,理清这两个自然段的写作方法---首尾呼应,分析理解内容后,让学生学习它的表达方法,并用首尾呼应的方法仿写一个开头和结尾。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留心生活,积累材料。

没有平时的积累,就没有“文思如泉,笔走如神”,把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设计成一个个小片断。校园生活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是学生练习片断的好材料;自然课上介绍的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小制作;体育课上生龙活虎的场面,以及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都是学生的习作内容,也是学生表达材料的来源之一。常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学所思、所感。如:有一次语文课上,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快要下雨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围绕“快要下雨了”说写片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校外生活,社会见闻,家庭生活,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景色的千变万化等等,更是取之不尽的材料,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并试着用恰当的语言来描绘,养成勤观察、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积累表达材料。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在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刊,开拓视野。阅读时注意作者是怎样造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细心推敲好词佳句,并摘录优美的词句段,细读成诵。全班学生轮流上台朗诵,师生欣赏评析。当学生朗诵完后,有意识问他从什么书报上看到的,为什么选这些句段。原来我做法是每天看课外书后进行摘抄,然而效果并不是很好,作用也不大,久而久之,还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能够坚持下来的学生并不多。后来在网上我发现有老师变“摘抄”为“摘默” 。比如:给学生的摘默内容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好句” ,要求学生选中好句以后,要读读背背,然后默写下来。两周以后进行“背诵比赛”,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进行擂台赛,形式可以多样化。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展示“摘默”成果的舞台,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摘默”的兴趣。而且摘默的语言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交流,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在习作时就可以“顺口拈来”,从而做到“厚积薄发”。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3.描写葡萄的作文 篇三

用眼睛看,紫色的葡萄,像紫色的玛瑙;绿色的,像绿色的宝石,闪闪发光。在远处看,像一个倒立的金字塔。它由皮、果肉、籽组成。

掉进水里,“啪嗒”一声,好像在说:“洗澡真舒服,葡萄金水少不了。”掉在地上,它仿佛在说:“我要四分五裂了。”吃的时候,会有“滋滋”的响声,吃的可真香。

用鼻子闻,只闻到植物特有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想吃它!

放嘴巴里一个,果肉又酸又甜,真好吃,让人留连忘返,禁不住想多吃一个。

用娇嫩的小手摸时,它的果肉是粗糙的,而再摸皮,却光滑无比,好像要逃走似的。把它放到冰箱里再拿出来凉凉的,放到阳光下,很热。没成熟的葡萄很硬,但是熟透的葡萄则是软的。吃完葡萄后手上粘粘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葡萄里含有大量的糖份。

4.描写葡萄的优秀作文 篇四

我家的葡萄树是去年栽的,到今年刚满两年,在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我家葡萄树结葡萄了,要知道葡萄第二年是不该挂果的,咳,结就结呗,三棵树就挂了一串果,太不象话了。今天葡萄已经成熟了,发出诱人的紫红色光。真想尝尝啥滋味,像不像外面卖的葡萄,酸得倒牙,还是另有一番味道……

经妈妈的同意,对我这种史无前例的,摘自己家种的葡萄来说,真是让人激动不已呀!我走到葡萄树下,轻轻地用一只手拖住葡萄,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用力一扭。那时说快也快,葡萄一下子就被拧了下来,望着这紫莹莹的“黑珍珠”,我迫不及待地洗了一个放入嘴里,咬下去,一股甜津津的汁水便破皮而出。那味道是我久违的甜葡萄呀!“甜的!甜的!”吃着甜葡萄,这都要感谢我的妈妈,是她精心管理的结果。从小苗到长成葡萄树,每天浇水、施肥,像照顾我一样。我高兴地喊爸爸妈妈来尝尝,“自己种的就是不错!”妈妈满意地笑着:“没白花这两年的功夫呀!哈哈。”“哎,咱妈不是还从老家带来一箱葡萄嘛,听说还是地道的呢,你去洗几个来和我们家的葡萄比比,哪个好吃。”爸爸拍拍妈妈说。

不一会葡萄拿来了,颜色还是那样鲜亮,不知道味道?“啊!酸!”我紧锁眉头道:“没自家的葡萄好吃!”“哈哈哈哈……笑声回荡在家中。

5.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篇五

葡萄丰收了,我嚷嚷着要去帮忙,可是该怎么帮呢,我又帮不上什么忙,对了,我可以去卖葡萄,就这样我与家人来到了街道里,吆喝着,买葡萄哟,卖葡萄,喊着喊着,就有人来了,我起先不会卖葡萄,我就蹲在一旁,看着家人怎么卖,我就怎么卖,就这样,我也尝试着卖葡萄,又有一个顾客过来了,十元两斤,我们卖都是十元三斤,可是砍了一会价,就成十元四斤了,我便开始套路他,时不时说些赞美的话,在仿佛认识他们就把价太低。

他们乐呵呵的到来,乐呵呵的离去,就这样,买到傍晚了,我时不时地歇一歇,卖葡萄也不是太难呀,这么好吃的葡萄,谁不买呀,到了傍晚,我把葡萄买完了,又帮着奶奶卖,因为我们这都有分摊,奶奶一摊我一谈,到了傍晚还剩了几个葡萄,我们看时间,准备回去,可是就当我们准备回去的时候。

一个人出发了,他看见我们就剩了几个,就说,便宜点,我全买了,我看看天色已经这魔晚了变没有犹豫,就卖给他了。

6.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篇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平方根,教学设计,教案

前几天笔者参加了一个初中数学教学比赛, 按比赛要求不能使用任何的辅助教学设备 (如投影、课件等) , 只是在一个很简单的教室里, 一块黑板, 一盒粉笔, 而且上课时学生手中也没有教材.更特别的是, 上课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上课的内容是“平方根”第一课时, 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实数第一节.所以学生在上课前根本就没有平时上课前的预习或预学交流, 甚至在上课前对本节内容也一无所知, 更没有前后知识的联系和铺垫.所以在没有任何花哨的辅助之下, 如何上好这堂课, 让学生从一无所知到理解掌握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确实让我花了许多心思.也正因为如此, 才让我想把我的教学设计与想法拿出来与大家商榷探讨.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一节课, 主要是要建立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为了使学生体会引入算术平方根的必要性, 感受新数 (无理数) 的产生是实际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课题的引入

课本上课题的引入是从宇宙飞船上天所需速度满足的条件引出的平方根, 然而对于没有物理知识作为基础的初一学生而言, 这个例子既抽象又不容易理解, 而且与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的解决联系不大.但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入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并有兴趣的.故而笔者在设计这堂课教案时将第二课时前的一个动手裁纸的探究前置. (通过对两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探究活动, 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使学生理解引入算术平方根符号的必要性, 明确有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不能容易地求得, 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 (也可以裁出) , 然后前后左右的同学合作看看至少要几张纸片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这时边长多少, 面积又是多少.结合以前所学正方形面积的知识学生得出结论:至少要4个, 这时边长为2, 面积为4;正方形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那么反之呢, 如果已知面积如何确定边长?引出课本上的问题, “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比赛, 小鸥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 dm2的正方形画布, 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 提出问题: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应取多少?你是怎样算出画布的边长的呢?”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平方与平方根互为逆运算的一种关系.通过具体数据 (完成课本上一张关于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表格) 的试验与实践, 将问题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 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二、概念的导出和强化

让学生从机械记忆到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从实际、具体事例中形成基本活动经验, 然后归纳出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 即x2=a, 则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板书) , 引入符号“”来表示算术平方根.根据定义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因为5的平方是25, 所以25的算术平方根是5.”并分别以整数、分数、小数为例多举些例子.此处还举了一些例子强调一些不能直接开方出来的, 比如说5的算术平方根只能写成, 因为在学生已有的感知中找不到一个数的平方等于5的.

接着提出问题:从已学知识中我们还知道0的平方等于0, 所以平方根的概念中也同样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板书) .引出问题, 一个正数的平方是正数, 所以正数有算术平方根, 现在0也有算术平方根, 那么-9的算术平方根会是什么呢?此时部分学生会出现两种错误, 一是如正数一样去写成-3, 这个答案一提出来应该马上就有基础较好的同学提出反驳:-3的平方是9不是-9;第二种错误是定义中规定的, 因为找不到哪个数的平方等于-9, 所以就用来表示, 这就需要教师再次强调回顾概念“正数x的平方为a”中的a肯定是正数而不可能为负数, 从而得出结论: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板书) .

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算术平方根的非负性, 对它的符号的理解与接受要有一个过程, 但这也是最重要的, 能从根号很自然地联想到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应满足的一个等式) , 这是学好平方根概念的基本保证, 所以在例题之前又安排设计了一些辨析题, 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并得出性质“算术平方根的双重非负性:对于来说, a≥0, 即被开方数a是非负数, 算术平方根也是非负数, 即.” (板书)

三、例题的安排

课本上只安排了一个例题, 稍显单薄, 而且对接受上课的初一学生来说, 思维和学习能力感觉跳跃性稍大了点.因此结合课本上的例题,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算术平方根的定义并能归纳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 笔者在设计例题时重新编排了一下, 分为三个例题:

例1是课本上原题 (第 (2) 小题为方便引出例3而稍作修改)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100; (2) 49; (3) 0.0001.

巩固练习1.填空:

(1) 因为正数2=64, 所以64的算术平方根是, 即=.

(2) 因为正数2=0.25, 所以0.25的算术平方根是, 即=.

(3) 因为正数, 所以的算术平方根是

2.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巩固练习分别从学生已学的三种类型 (整数、小数、分数) 出发设计填空题和解答题, 旨在让学生从模仿定义学着说 (填空题型) 到自己能完整地说 (解答题型) .

例2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 0 (2) 1

从两个特例1, 0出发归纳出规律:算术平方根等于本身的数是0和1 (板书) .

四、课堂小结与检测

课堂小结部分, 由学生归纳总结, 因为所有的重点及知识点都在黑板上有板书, 故而学生也较易归纳.

课堂检测部分, 从基础到引申各有侧重, 也分有层次, 故而对各个不同基础的同学的掌握程度有了明确的衡量标准及目标.甚至于在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的讲评过程中, 又将最后一题“如果a2=9, 那么正数a=;如果, 那么a=”进行提升, 改为“ (1) 若, 则x=”, 再进一步改为“ (2) 若, 则x的算术平方根为”, 为学有余力的同学的思维提供了一次飞跃.

7.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篇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葡萄酒 职业能力 应用文写作

近年来宁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贺兰山东麓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和《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提升实施方案(2013—2017)》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发展。为葡萄酒相关专业教育发展创造了大好时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具备行业发展所需职业能力的合格葡萄酒人才,成了葡萄酒专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关乎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能力,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指:毕业生从事某种职业时呈现出的综合能力,包括心理、知识、技能、修养等多个方面。很多研究者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几大类。

基本职业能力指职业人在职场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使用电脑等办公设备的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基本的责任心和辨别力等,是现代社会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专业职业能力指职业人经过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后,具有的专业岗位技术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生产流程熟练度、设备技术使用推广能力、维修检测能力等,是一种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是岗位技术人员的立身之本。关键能力则是最核心的,要求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进取心、自信心和毅力等,是职业人跨行业领域发展必须具有的迁移能力。

笔者对葡萄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结合应用文写作的课程特点根据所带葡萄酒专业高职学生的特征,将培养该专业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归纳,主要内容如下: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进行教改以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走进社会,是笔者从教几年来一直致力探究的方向。在平常教学工作中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改革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葡萄酒企业对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导向,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调研中很多葡萄酒企业的管理者表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的学生在企业很受欢迎。大多数受访者还表示毕业生初入职场除了实践经验不足之外,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工作态度不端正、执行力差令人担忧。根据企业的反馈,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能够结合工作实际的,在学习中对学生职业能力有所提升的教学内容。如在计划、总结这类较简单的事务文书写作中,能够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职场情境,为学生创设职业人的角色体验;在平常写作中,强化写作训练,增加口头表述提纲等环节,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调研报告写作时,从问卷设计,到实施调研,到分析结果,到形成报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完成相应任务。

二是组织更多的口语训练,锻炼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口语训练,让学生从不想表达、不敢表达到主动表达、积极表达。如讲授每种文体的写作理论时,可以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高职学生回答问题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老师必须积极引导,多做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多说、多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难点,强化识记知识重点。在讲授演讲稿、求职简历的写作时,设计演讲比赛活动和模拟面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评价,互相学习优点找出不足。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与魅力,克服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和表达习惯的缺点。在公文写作学习中,因为文种较多,不同文种间又有相似性,学起来有规律可循,可以安排学生讲授,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组织课堂教学。在知识教授和教学互动环节中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目前高职学生普遍个性化特征较为突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鲜明的个人意识,突出自我,但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不愿与他人积极配合完成工作任务。在应用文教学实践中,可将一些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组织讨论,集体设计方案,解决难题。如在活动策划书的写作中,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自行组织分解任务,确定好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形式、所需设备、人员分工等。然后讨论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活动实施的时间、地点、步骤、注意事项、应急预案、执行者及实施要求等。还可以在小组范围内进行调查访问、征求意见,确定活动经费预算。发挥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可以很好地避免一个人在闭门造车式的写作中出现忽视策划案细节、策划内容不完整,或写作迷茫不知如何开展策划工作等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协作完成写作任务,学到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四是引导学生走出去,了解行业发展动态。高职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开放的,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行业发展的学习。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应主动走向社会和企业,主动从各种渠道获取更多信息,培养信息素养,了解更多专业知识和行业发展动态,为投身社会做好积极有效的准备。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应树立培养学生了解行业动态的意识。通过引荐已毕业的学生,帮助学生和企业建立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关注行业信息动态。老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尽力搜集葡萄酒行业工作情境中实际使用的应用文文本作为例文进行讲授。在讲授调查报告这样实践性较强的文体时,积极倡导学生设计与葡萄酒行业发展相关的调研项目,设计相应问卷,走出去,走向企业,向前辈和师傅请教,亲自参与调查。设计即将毕业的学生普遍较为关心的就业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调查中找差距,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努力进取。

在应用文写作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教学方法干预,树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意识,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尝试应该在其他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及专业课中推行,只有时时刻刻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关注学生的职业能力,才能培养出爱岗、敬业、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晏光耀.商职学生职业能力的构成和培养[J].职教通讯,1999(12).

8.描写葡萄沟的作文450字 篇八

因为妈妈不熟悉路况,所以开车时走走停停问了好多路人,耽搁了不少时间,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游玩的心情,我们一路上谈笑风生。汽车驶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到了葡萄沟。远看,葡萄架上爬满了青青的葡萄藤,连绵数里。垂挂在葡萄藤下的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犹如一颗颗紫色的珍珠,讨人喜爱。近看,葡萄挨挨挤挤的,宛如一个个调皮的孩子拥抱着、嬉戏着。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相机把眼前的美景拍了进去,定格成美好的回忆。微风中不时飘来阵阵葡萄的香味,馋得我直流口水。

葡萄沟不仅景色迷人,装扮了整个村庄,而且还是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9.描写葡萄作文 篇九

春天,青色的葡萄藤上长出了嫩绿色的叶子,刚长出的小葡萄躲在碧绿的衣服下面,果实小的像芝麻,看都看不见。

夏天,葡萄藤上长出茂密的枝叶,就像一个绿色的大凉棚。葡萄已经有花生米那么大了,仍然是绿色的,到了夏末时,绿色的果实开始慢慢变红。

秋天到了,远远看去,葡萄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紫色宝石。成熟的葡萄形状大小各不相同,有圆的、椭圆的,挂满枝条,你挤我碰地抱在一起,好像在商量什么似的,又像是争先恐后地等着人们品尝。咬一口皮薄肉嫩,酸里透着甜,真好吃!

10.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貌描写 篇十

【关键词】如何指导学生 进行外貌描写

前言:

叶圣陶先生做为有名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对现代学生教育的影响非常大,他曾说过:“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增加学生写作能力,并且在一定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增加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生活各处细节,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读和写的结合都是以文章为主宰体,以文章的内容为出发点,两者相互结合与相互促进,致使学生的整体阅读思维和写作能力得到发展和提升,这些在整个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中举例说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貌描写,以此为例展开讨论。

1.指导学生描写人物外貌的主要方法

描写人物外貌可以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但是在描写过程中很容易描写不当,产生一些问题,一是写作没有形成规律和系统性,没有清晰的思路;二是对人物的描写公式化,都的是一个样子,在创作上有很大的雷同;三是无法显现人物的外在状况、意识、心里活动和思想状态。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方法,以及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对于外貌进行有效的描写,其中描写过程中需要灵活的方法,遵循描写顺序、外貌特征、以及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根据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与排列,通过实践不断练习,来达到学生对外貌的描写的目的。

关于外貌的描写方法,主要作用是引领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描写,训练如何描写,让学生对身边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进行留心观察,描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慢慢的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在这过程中也需要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其中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为外貌描写提供了为数众多的范例,比如《挑山工》里的挑山工,《老水牛爷爷》里的老水牛爷爷,《在艰苦的岁月里》的老红军和小红军,《丰碑》里的军需处长等等,这些都是日常课本中的主要人物描写,在许多课外书刊中,对于人物外貌的描写也是非常多的,每种外貌描写都有不同方式方法,各有各的特点,所以学生在熟读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适当阅读一些课外类书籍,增强对外貌描写的认知,学习如何更有效的进行外貌描写,逐渐聚集起大量的词语,学生的词汇量扩大,增长知识的同时要配合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

2.举例描述外貌描写的步骤

举例说明,以《倔强的小红军》为例。在文中的第二课时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描写小红军外貌,逐一在文中找出来,原文内容为:(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根据这一片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三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思索和考虑,问题为:1.描写小红军外貌顺序?2.小红军的外貌特征?3.小红军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品质是什么? 学生看完这段课文内容后,带着问题自己阅读和理解研究,并结合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得出了以下答案,老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填入下面表格:

根据以上学生对人物外貌描写的理解,老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问题,以来巩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例如:通过阅读本文人物外貌的描写,你认为自己在今后写作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指点学生按顺序、特征和精神面貌与性格品质进行描写,引导学生对外貌知识的有效运用和灵活掌握,为今后进行深入的描写打下基础。

3.把课文的外貌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观察、习作、评改实践中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经过有效的阅读,才能写作出更好的作品,两者需要有效的结合,在阅读中学到的各种写作方法,逐步运用到写作中去,以此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首先让学生按照顺序、特征、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品质的方法,在本班级中挑选一名同学,同学的外面特征要求要具有特点,仔细认真观察,并填制以下表格,在班上找两名同学一起进行讨论,并得出优缺点结果。

其次,不能单单以表格的形式体现同学的外貌,可以根据表格写一段话进行详细具体的描写。最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外貌描写文段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修改,并且可以组织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相互评价与修改,将最总的结果交给老师,经老师审阅后进行最后的讲解。经过这样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对外貌的描写并定能做到熟练应用与掌握。

4.结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也需要不断的提高,学生在观察与描写时,根据教师规定,要灵活安排自己的描写顺序,对人物的特点仔细观察与分析,研究和运用适当的方式与方法将所观察到的认真描述出来,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跟进,表扬优点,提醒不足,为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今后学生的写作水平做好铺垫。写作是以文字为交流媒介,体现出各种形态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体现,本文主要是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外貌描写展开讨论,希望在日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起到帮助作用,为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文英桂.作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甘肃教育,2005(1).

[2]向成勇.作文教学要把“积累”关[J].语文学刊,2005(10).

11.指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关键 篇十一

师:你能读读描写美景的片段吗?

(生朗读一遍课文后, 多媒体出示课文内容:“一阵大雨过后, 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现在请大家说说你自己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生:眼前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我仿佛到了这样的情景中, 感觉到现在就站在这个美丽的湖边欣赏美丽的荷花。我闻到了荷花的清香味道, 我的心都醉了。

生: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 真是人间仙境啊!

师:这里描写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这多亏了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文字将这一美丽的景色描写了出来。那么, 请大家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塘的美丽。请大家认真读书, 将最能够表现荷塘美丽的词语画出来。 (学生读书, 圈画词语。)

师:现在我们开始交流你们所圈画的词语, 并且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我圈画了“镶”“透”这两个动词。这两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阳光透出云雾时的美丽画面, 将阳光映射下的黑云和白云的层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生:这段话用上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例如“黑、白、青、紫”, 因为有了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这个湖面显得更加美丽了, 看上去就像一幅画一样, 难怪王冕要将这样的美景画下来。

师:是呀, 这段话写得太美了。下面请大家将这一美丽的景色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特别要注意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

【教学思考】

如何朗读?这是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特别是遇到景物描写的文章的时候, 一些教师往往就会条件反射般地开始指导学生朗读。其朗读指导的程序往往是:说说景物美不美→说说景物哪儿美→找出能够表现景物美的词语→朗读的时候注意这些词语。

这样的朗读指导是不少教师在课堂上的惯性流程。反思这一惯性流程, 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读”的前提是什么?如果我们只是进行“如何读”的技术指导, 这样的朗读还是一种鹦鹉学舌的嗓音训练。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够拿腔拿调地朗读, 乃至成为一种惯性的技术朗读。因此, 我们看到的是, 不少学生在朗读景物描写的文章的时候, 总是能够条件反射般地将那些关键的词语读得抑扬顿挫。但是如果问他一句:“为什么这样读?”学生往往不知道, 或者可能说就是要通过这些词语的处理来表现景物的美丽。

本真的有感情朗读不是将感情“送”进文字中, 通过一种程式化的抑扬顿挫来表现, 它应该是将语句中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自然表现出来。因此在朗读指导中,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什么这样读”, 然后才是“如何读”。解决了“为什么这样读”的疑问, 那么“如何读”就能够解决了。

要明确“为什么这样读”, 就是要明确叙事文本中景物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找出景物和人物的联系之后, 就自然能够明白景物意味着什么了。这样的朗读即使不用指导, 学生也能通过朗读将语句所包含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地表现出来。就以《少年王冕》中的“荷花”的出现为例, 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我们要摒弃往日的先朗读后理解意义的做法。我们应该先让学生理解景物的意义, 然后通过朗读将景物的意义表现出来。

那么, 此处的“荷花”对于王冕来说意味着什么?需要注意的是, 理解“荷花”的意义不能从写法的角度, 用写作术语来作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概括———这是“借景喻人”了事。这只是站在写作研究者的角度做出分析。这样的分析无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应该以一种主体切入的角度来看待王冕眼中的景物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能够注意到这一点, 那么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就会明白景物的附着意义。

因此, 此处的荷花的出现有这样一些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七泖湖的荷花是今年才有的吗?雨过天晴的七泖湖的美丽荷花在这三四年间就没有出现过?七泖湖的周围也有其他的植物, 为什么只有荷花让王冕感兴趣?

如果对于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就能够深刻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说得非常好。叙事文本中的景物是文本主人眼中的景物, 或者说这是文本主人在自然界中选择的结果。既然是一种选择, 这就提供给我们一个解读的契机:为什么这些景物落入文本人物的视野?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形态?如果从这样的角度进行思考, 我们自然就能够找到解决如何读的方法。

有一位老师教学《少年王冕》的“荷花”这一段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三四年间, 王冕在七泖湖放牛、读书, 生活如同一条小河一样流淌着。但是在一场雷雨之后, 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变化。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一阵大雨过后, 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

师:谁来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生:雨后荷花的样子。

师:这段话里的景色非常的美。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三四年间, 王冕都是在七泖湖放牛, 七泖湖的荷花在夏天是不是每年都是这样的?

生 (齐) :是的。

师:那请大家想想, 三年前的王冕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吗? (一段话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生:前几年王冕没有能够看到荷花的美, 是因为他不具备欣赏荷花美的素质。但是通过这几年读书, 他积累了一些审美底蕴, 所以能够在今年看到荷花的美。

生:此处荷花的美丽是王冕眼中美丽的荷花, 而不是常人眼中的美丽荷花, 这是王冕对生活有了深刻认识之后的感受。

师:王冕眼中的荷花这么美丽, 请大家通过朗读将它表现出来。

(生朗读。)

12.描写葡萄树作文 篇十二

秋天刚到,葡萄树开始结葡萄了,一小串就像绿色的珍珠。一颗颗的,挂满了葡萄架。我真想摘下来吃几颗,但是葡萄还没有成熟,非常酸。我盼着盼着,终于一串串小葡萄变成了大葡萄,他们的颜色由晶莹的绿色变成了暗紫红色,长得又大又圆,非常饱满。在太阳下葡萄晶莹透明,好似一颗玛瑙。下过雨后,暗紫红色的葡萄又想一个个小女孩脸红了一样,惹人喜爱。我挑了一串葡萄,尝了一个大葡萄,啊!果肉水灵灵的,又酸又甜,好吃极了。果汁还挺多的呢。

别看葡萄是个普通水果,可是它的作用也挺大的呢!它们可以酿成可口的葡萄酒。葡萄酒实是是用新鲜的葡萄汁经发酵酿成的酒精饮料。多吃葡萄也可以对人的健康很有好处。

13.描写去摘葡萄的趣味故事作文 篇十三

早上八点,我们班同学已经全部聚齐了,一辆黄色的校车缓缓向我们开了,转了个半圈,车门转向靠近我们班同学的那一面,车轮停止转动了,司机叔叔打开了车门。班主任走向前面说道:“同桌两个人一前一后上车,坐到相邻的位置,大家上车吧。”老师刚说完,同学们就有序得上车了,上车之后,老师从后面往前面点人数,点完向司机叔叔说了声:“司机哥哥,人齐了,我们出发吧。”“好嘞。”司机叔叔响亮地答应了一声,车缓缓向前启动,越来越快。

车子停在一个叫“紫色甜园”的农庄门口,同学们陆续下车,老师点好人数后带领我们走进了葡萄园。“哇,好多好多葡萄呀,好想吃。”许多同学纷纷议论道。这时候果园的带领人说了话:“今天果园里的葡萄任你们吃,走的时候有需要带回家跟家人分享的,就拿了前台称重购买。”“好。”响亮的一声回答后,所有同学纷纷拿上篮子往葡萄树走去。我跟同桌两个人拿了两个篮子,同桌对我说道:“我们去旁边的那颗树那里吧。”“好呀。”说着玩牵着同桌的手往那颗树走去。“这个树上的葡萄真大呀。”我边说边用剪刀剪下一串葡萄,摘下来后,我摘下一颗葡萄,对同桌说“同桌,你吃吃看这个葡萄甜不甜?”同桌随手接过我手中的葡萄就往嘴巴里送。“你擦地没有擦就吃了呀,不怕脏吗?”“没事儿,这边的果园都让我们可以摘了吃了,就说明它是干净的,就算不干净,也没有毒,吃了没事的。”听了同桌的话,觉得有一点道理:“那我也试试吧。”说着玩也摘下葡萄来吃:“好甜呀,这里的葡萄真好吃。”

离开葡萄园的时候,我带了一些葡萄回家,好吃的葡萄想让爸爸妈妈也尝一尝。

14.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的几点做法 篇十四

1. 重视赏析, 感受魅力

以欣赏为基础, 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魅力。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精彩细节, 分析其在丰富文章内容和深化主题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然后进行有意识的写作训练。

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 无不以精彩的细节描写展示作家的功力, 凸现作品的风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反复揣摩。说到细节描写, 不能不说朱自清的《背影》, 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 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 怎样探身下去, 怎样爬上月台, 攀上爬下, 这些都是如实的描写, 洗尽铅华, 保存本色, 至真至朴, 细细道来, 将父子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生动的细节, 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 传神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 极大地增加了艺术的魅力。“于细微处见真情”, 这些出自名家之手的细节描写, 别出心裁, 匠心独运。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明白了人物细节描写, 往往最直接体现在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一次心理活动、一个印象上, 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细节描写。

2. 寻找“空白”, 加工训练

其实, 我们教师只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文本, 就会发现: 课文中有神态细节、动作细节、对话细节等, 但字里行间往往留有“空白”, 给我们留下无限的细节描写空间。因此,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 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细节加工训练, 以想象为翅膀, 真实展现当时的情景, 做到读写结合。例如在《半截蜡烛》一课的教学中, 有这么一处“空白”: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补白”: 此时此刻伯诺德夫人会想些什么呢? 她的心中会有什么期盼呢? 通过这样的“补白”, 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又能感悟出习作方法。长此以往, 这样的训练会自然而然地引领学生, 在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进行细节描写, 从而使习作更生动、有趣。

3. 评改习作, 侧重“细节”

习作评改是语文写作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将细节描写纳入评改教学的重点是很有必要的。在习作评改课上, 应该抓住其中的代表, 从一篇篇具体的习作中, 让学生感悟到细节描写的魅力。比如可以让学生找到自己习作最得意的一处细节描写, 读出来, 全班评议。也可以让学生找出习作中缺乏描写的一个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填补”细节描写。在这种及时的交流过程中, 激发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关注, 培养学生细节描写能力。

4. 比较训练, 比中求知

习作课上, 教师应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种强化训练不但提高学生的意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细节描写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做法是, 先出示一段缺乏细节描写的句段。例如:

这次运动会, 我参加长跑。跑得很快, 后来累极了。可是, 我想到要为班级争光, 就鼓起了勇气, 坚持跑到了终点。

接着, 引导学生再现比赛场面, 对这段话进行细节描写, 描写出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等。然后出示其中一段较好的细节描写片段, 例如:

这次运动会, 我参加长跑了。枪声一响, 我就像支离弦的箭拼命向前冲。可是还只跑到一半的时候就渐渐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了, 胸口像要爆炸似的, 头晕目眩。腿也像灌了铅, 怎么也迈不动了, 心里只想趴下。正当我快支撑不住的时候, 突然瞥见班上有的女同学, 正向我挥舞着双手, 脸涨得通红, 在跑道外面, 一边跑, 一边喊“加油! ”“加油! ”听到这么有力的喊声, 顿时我的浑身好像一下充满了力量, 脚步渐渐又轻快起来。

引导学生赏析, 感悟。最后, 在范文的指引下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描写片段, 选择优秀习作展示。这节作文课, 通过“再现—描写—对比赏析—修改—展示”这一流程, 让学生得到专项强化训练。我想, 学生在细节描写方面定有长足的进步, 长此以往, 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也定会提高。

15.作文中的有效描写 篇十五

【关键词】记叙文;描写;有效描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写作记叙文时,总是有些文章读起来平铺直叙,干瘪乏味,缺乏感染力。当然,写好记叙文涉及诸多方面因素,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应用好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没有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学会描写并在写作中进行有效描写,对于写好记叙文非常重要。

什么叫描写?描写是指细致表现特定事件过程中人物、环境、场面的具体形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运用描写再现人和物,先要真实,符合生活的真实和事物的本质。更要生动、形象,抓住特征,由形似到神似。要做到这些的前提,需要有生活的储备,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精于捕捉,多角度立体的构建形象影像,才能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还原生活,让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为我所用,信手拿来。

什么是有效描写?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布封《马》为例,作者以流畅优美的语言、细腻的笔法,栩栩如生的描写驯马时的传神和野马时的赋意:驯马是忠勇屈从的形象,野马是自由的象征。然而作者的细腻绝非繁琐,无论描写什么,于品质有益者予以精雕细琢,于品质无益者概不入文;于品质关系密切者放开细描,于品质小有关系者一笔带过。全文丰而不杂,实而不赘。这就是要求我们,选择进行描写时,要斟酌思虑,描写要为你所要表现的目的服务,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从头写到尾,没有轻重取舍。

一、突出特点,展现品质

我们读《华南虎》时,你会发现,诗中虽只是写了老虎的背面,但那斑斓的面孔、火焰似的眼睛,“凝结着鲜血的趾爪”,墙上带血的抓痕,寥寥数语,写尽了华南虎骨子里涌动的威严,不屈不挠不悔的抗争,这也就是抓住了华南虎的特点和品质,也正是诗人想要表现的东西。

无论描写的是人、动物还是景物,先去感知或是赋给其特点品质,是提笔为文的第一步。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黑布棉袍,青布马褂的背影,攀爬栏杆时“攀、缩、微倾”的动作,几乎让所有的人为父爱泪奔。描写《斑羚飞渡》中的镰刀头羊,作者只重点写了它的三次叫声,那富有决断力,富有智慧,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形象已然跃然纸上。描写不是照相或是画家写生,不求面面俱到,要能突出特点,突出重点,才是精到的表现。这也正是大多数学生写作时的弊端。需要每一个写作者能从观察的事物中,慧眼独具,稳、准、精,选择描写的切入点,精雕细琢。

二、巧用修辞,妙笔生花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格,会使你的作文语言文采焕然,瑰丽多姿。描写事物时,恰如其分的修辞,能够更好地充实内容,体现事物的特点。以《紫藤萝瀑布》为例,作者宗璞在正文的描绘中通用比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像瀑布、像河流、像水花、像舱、像帆……给人以明朗流畅、整齐划一的美感;又运用拟人:“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以此突出花的情趣和盎然的生命力;另外还运用通感(如“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和对比(过去紫藤萝花的衰颓零落和现在的花繁枝茂),为凸显主题“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了很好的铺垫。布封的《马》,描写手法高明,亲切感十足,就是缘于对马人格化的描写,使得马由性灵之物跃入“文明者”之列,并再次升华到“崇高者”的境界。这也启发我们,描写性的文字,各种修辞手法,往往能够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三、融注情感,画龙点睛

鲁迅对我们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写作时要把感情融注到描写的对象中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描写事物,先要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参与其中,如果不是有感而发,文章就难免平淡、苍白,即使有华丽的形式,也难以感人。郑振铎正是带着对第三只猫的内疚与自责,才有了笔下生动传神的故事。布封正是缘于对野生马的由衷赞美和对家马供人驱使的悲哀之情,才有细腻精致的描写。从写作过程来说,情动则辞发,情感是写作的动力,是高效的催化剂,人们喜欢上一篇文章,首先是因为被文章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所感动,新颖深刻的观点所吸引,而后在反复揣摩中,进一步体悟到语言的精妙。在描写中融注情感,也正是为文章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名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寻找,直至找到那一个名词,那一个动词和那一个形容词。”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沉淀并使之完美的过程。记叙文的写作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有效的描写,才能使枯燥的文字之树绽放新芽,才能化腐朽为神奇,锻造佳作美文。

作者简介:冯华,女,1973年4月出生。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在教学一线工作,积累了大量教学经验,多年来致力于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16.秋天描写葡萄的句子 篇十六

1,秋季,葡萄、梨、苹果、柿子、山楂、石榴、橙、枣等,秋季是个收获的季节。

2,我家的葡萄园,今年的葡萄真好,到了秋天葡萄就丰收了,可以吃甜甜的葡萄了!

3,秋天水果和蔬菜非常丰富,比如西红柿、茄子、葡萄、梨、柑橘等,都能帮助克服疲倦。

4,秋天是香甜的,果园里果子熟了,苹果像小姑娘害羞的脸,香蕉全身金灿灿的,像一个初五初六的月亮,梨子呢,也是黄澄澄的,大概也是喜欢黄色罢了。葡萄紫檀檀的,像有个个紫色的小气球。

5,秋季,霜冻,时彩技巧他穿着颇庄重,最有特点的是那个紫玫红色的笳克衫。嘿...确实是再像香悦葡萄。

6,春天还没过瘾,就立夏了。好日子,总是那么短。同事说,种棵赖葡萄,也好增加点对夏天和秋天的`向往。

7,放眼望去,果园好美,就像一幅秋天的图画,一棵棵果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彩灯”,茂密的葡萄枝叶向四周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架上挂满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红里透青,青里透亮,像颗颗珍珠,垂涎欲滴。

8,秋天院子里的葡萄,枣树,地里的甜瓜,那么多好吃的,那个时候真美好!

9,小院落里,核桃、杏、葡萄疯长,可预见,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要来了!

17.描写葡萄的小学生作文 篇十七

这是江苏省一位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教授之语。这位教授提到的关于作文评价的观点很明确—作文需要有闪光点!实际上, 在具体的高考作文阅卷中也是如此。纵观高考中的优秀作文, 每一篇都具有各自的亮点, 或真情动人, 或见解深刻, 或文采斐然。这些亮点能让阅卷教师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觉, 拿高分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一高中生作文现状分析

为什么有亮点的作文容易拿高分呢?道理很简单, 这些亮点是学生作文非常匮乏的。找到根源方能治病救“文”,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现代高中生的作文现状。从总体上讲, 现在的高中生真正喜欢作文的并不多见, 文章写得好的自然就更少。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虽进入高中学习, 但写作水平还停滞在初中:习惯于写记叙文, 对生活对社会缺少观察和体悟, 写人叙事, 绘景状物往往浮在表面, 文章自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这种状况与高考作文要求的深刻、丰富等相距甚远, “亮点”又从何谈起呢?

二细节描写的“用武之地”

要走出以上写作困境, 提升作文的品位, 笔者曾作了不少的尝试。笔者认为, 在文章中深入运用细节描写未必不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它或许能给文章增加一两个“萤火虫”式的亮点。我们不妨先来看两个例子:

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 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 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 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 的”两响, 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 同时头也帮着微微地一侧, 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 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 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 的”的声音清脆可听, 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 有些儿妩媚动人, 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 有如朵朵兰花。 (丰子恺《嗑瓜子》)

这个描写嗑瓜子的语段笔触细腻, 形神并茂, 让读者看了必然记忆深刻, 不愧为大家手笔。

相隔不过几米, 奶奶过几分钟, 便会放下活儿, “老头子!”奶奶这么叫。

爷爷不应, 奶奶便急, 迈着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爷爷好好的呢, 在藤椅上睡熟了。于是孩子般地笑道:“这个死老头子, 人家喊了也不睬。” (2008年江苏卷满分作文《好奇心》)

奶奶的言行, 确实让孙女好奇, 于是, 调皮的“丫头”对奶奶进行了一番“侦察”, 结果“侦察”到了“人间最美丽的风景”——濡湿了人们的心, 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它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能在“尺水”中“兴波”, 能用鲜活的细节描写展示澎湃的内心波澜, 读来意味无穷。

三细节描写的教学尝试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成功的细节描写, 可以使文章从枯燥走向生动, 使形象从模糊走向真实, 使主题从平淡走向深刻。能使读者如临其境, 感同身受。令人过目不忘, 回味无穷。那么怎样才能把细节描写内化到学生的写作中, 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呢?

1. 课堂品味与课外鉴赏相结合

教材是课堂品味的最好范本。这些选文基本上是大家手笔, 师生共同品味经典细节, 一定会受益匪浅。如鲁迅《祝福》中对祥林嫂肖像的细节描写:

头上扎着白头绳,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 年纪大约二十六七, 脸色青黄, 但两颊还是红的。

此时的祥林嫂刚遭受了丧夫之痛, 从婆家逃出来做工, “乌裙, 蓝夹袄, 月白背心”点出了她的简朴勤劳;“头上扎着白头绳”、“脸色青黄”是她新寡之后残留的悲伤;“但两颊还是红的”表明她还有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简洁的几句话让祥林嫂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 孙犁的《荷花淀》中一段描写水生嫂的语句: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这里一个细微的动作“手指震动”细腻地传达出了她的复杂心理——对丈夫的嗔怒、对家庭重担的忧虑以及对丈夫的依恋。在品读时, 可引导学生多加思考, 加深印象。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使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精彩的细节描写。

除了让学生品味教材之外, 还应该让他们摄取课外的养分。历届的高考优秀作文、平时的学生佳作都是学生增加文学素养、提高鉴赏能力的大餐。正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更何况是“他山之玉”呢?通过这些品味、鉴赏, 才能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写作技能。

2. 关注生活与实地训练相结合

一切佳作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 文章等同于无源之水。因此, 必须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 留意身边的一花一草, 一人一事;从小处着眼, 挖掘深度;从生活中获取丰富感人的写作素材, 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

在平时的作文随笔训练中, 笔者特意选取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题材, 如“运动会的感人动人场景”、“校园早晨一刻钟”、“周六回家时妈妈的心情”等, 尝试着让学生仔细去观察去体会, 并付诸笔端。这些训练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细节决定成败。成功运用细节描写一定会使学生作文发出熠熠光彩。当然, 细节描写的运用最终还是要回归生活, 让学生多留意生活, 学会思考和感悟, 主动去捕捉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18.作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浅析 篇十八

一、注意景物的整体和局部

无论是自然界的景物,还是图片画面,学生的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只注意了鲜艳的色彩,尖锐的矛盾冲突,而忽视景物的背景和细节。例如在写雨景时,既要写远处迷蒙的雨幕,又要写芭蕉叶上滴落的串串珍珠。这样写景就注意了点面结合。

二、注意写景的动静结合

活动的画面比静止的画面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干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這是作者回忆故乡的榕树,枝叶婆娑,流水潺潺,鸭群嬉戏,又加以活动的人群,使画面动静结合,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的作文《春天的早晨》,葱郁的树木,袅袅的炊烟,田间的老农,一切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这构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同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 用五觉描写景物

综合运用各种感觉描写景物,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腻。例如: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如烟似雾;润湿的泥土散发的清新和芳香沁人心脾;雨点滴入口中,甜甜的,令人回味无穷;春风把雨丝送上你的脸颊如少女的手儿温柔细腻;俯身静听草长得声音如一望无际的旷野上悠扬的笛声在耳畔回响。啊,潇潇春雨,春雨潇潇。 (学生习作《春雨》)

这段作文综合运用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五种感觉写春雨,细腻传神,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写作方法。

四、注意描写景物的色彩

彩色的电影比黑白的电影前进了一大步,彩色的画面比黑白的画面对视觉更具有冲击力。例如:

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特别诱人的是牧野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这两段文字中,蓝天、白云、银灰色的暗花,夕阳的红火连锁映衬着蒙古包,牧女笼罩在金碧辉煌的世界中。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景物五光十色,准确的使用色彩词语会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当然,这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五、写景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说出了景和情的关系。你高兴时,小鸟为你唱歌;你悲痛时,乌云为你哭泣。一切景物都承载人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到了槐树的落蕊、牵牛花的蓝朵、农民的青衣、廿四桥的明月诸多景物,这些景物呈现处蓝白黑灰的冷色调,非常吻合作者当时苦闷的心情;当时北平有香山的红叶色彩绚丽,颐和园游人如织,这些暖色调不吻合作者心情。作者的心情孤独、苦闷、悲凉,笔下的景物自然就清、静、悲凉。此文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上一篇:食品专业生产实习报告(杭州利民食品厂月饼实习)下一篇:管理人员食品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