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期末复习计划(精选10篇)
1.八年级期末复习计划 篇一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复习计划
八年级物理课程已经结束,距离期末考试还有两周的复习时间,在这两周的时间里将进行章节复习、专题复习、综合复习,具体复习过程如下:
一、章节复习
以一章为一个单元,针对每一章的知识点、习题进行章节全面复习。
1、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检查。(列举常考知识点清单,利用课上10分钟检查)
2、对每一章进行章节练习。(利用课上及课下时间完成)
3、针对练习题,学生完成后先出示答案,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对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集中讲解,讲解之后,学生之间再进行交流、讲解,直到将问题解决。
二、专题复习
进行专题复习时,将教材分析、总结归纳出四个专题,分别为,实验、表格和阅读、作图和识图、计算。对每一个专题分成若干部分,在课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迅速的完成,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让学生完成习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做题速度,学生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学生之间互相讲解,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也就是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边做、边讲、边学。个别题目教师集中讲解。
三、综合复习
在综合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准备了四套期末试卷,利用两周的时间完成。将四年期末试卷全部发放到学生的手中,利用物理课完成,学生依据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按照自己的能力,可有不同的进度,但是总的时间不超过两周完成。
学生在完成试卷后,教师提供答案,学生自己阅卷,并得出分数,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互相讲解。对完成内容较快的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手头的练习册,或教师给提供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拔高训练,进一步巩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四、时间安排
第一周复习1-3章模拟考试2008年期末试题
第二周复习4-6章模拟考试2009、2010年期末试题 第三周查漏补缺,迎接期末考试
2.八年级期末复习计划 篇二
一、建构知识体系
思想品德作为一个文科科目,建构知识体系对理清概念间的差异,理顺先后逻辑关系至关重要。就拿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来讲,这一单元主要讲了我们的人身权利,涉及具体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很多同学弄不清楚这些权利之间的关系,经常张冠李戴。如果我们归纳整理,建构下列知识体系,它们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
人权政治权 经济权文化权人身权人格权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身份权
建构知识体系还能帮助我们弄清知识的分类标准,理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每一单元都能做到这样的归纳整理,长此以往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二、钻研历年考题
历年考题对于复习备考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重视真题的价值能让我们提取到有效的信息。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难度相对较小。学生失分多在主观题上,所以,我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主观题上。我校每次考前都会做前两年的考试真题。通过研习前两年试卷的主观题,我做了如下表格:
从图表可以看出:每课基本都会考到,但分值最大的是第七课财产权。消费者权益和正义容易单独作为一个大题考,分值都比较大。试卷有时候就是按照课程的顺序出题,比如两份卷子的最后一个大题都是考最后一课——正义,而受教育权也通常出现在第一个主观题里。主观题会考到以前学过的内容,但分值不会太大。
利用提取到的这些有效信息,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某一课。我不赞成为了应试而学,但掌握一些复习考试的技巧对我们的学习仍大有裨益。
三、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分层制订目标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对某个学科的领悟和喜欢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分层制订目标是很合理的。我根据学生平时的作业情况、课上表现、考试成绩等指标把学生分为A、B、C三组,对不同的组制订不同的目标、设定不同的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比如A组,学生整体成绩比较好,课上表现积极,对本门课兴趣浓厚,总有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提出,作业也完成得很好。对于他们,我布置的作业更倾向于拓展性的,比如,要求自己整合第四单元公平正义的知识体系,和本单元知识相联系的社会热点新闻有哪些?学了本单元的知识你如何认识这些社会问题?C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做完最低限度的作业即可,当然仍要鼓励他们积极向上。
对于特殊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怀。有个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一直不好,但他对本门课悟性很高,上课也很认真,每次考试成绩很好。对这样的孩子,我把他分在A组。还有的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即便只要求他完成最低限度的作业,但仍做不到,这样的孩子我就去检查他的笔记,表扬、鼓励他的优点,引导他积极向上。
四、合理分配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开始复习时要合理规划课时,恰当分配复习时间,这需要考虑横向和纵向两个因素。横向是指并列的每课,纵向是大致的几个阶段。这次期末复习共八个课时。横向:本册书共十课,前五课(期中考试已考),期末也会考但占比例较小,重点是后五课。纵向分三个阶段:熟悉课本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做两年真题,分析错誤原因,查漏补缺。综合考量横向纵向因素,我做了如下计划:
计划做出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刚开始复习,在熟悉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一个班同时进行了第九、十课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有时候刚讲解了重难点,就马上要求学生做卷子上的某个题,随讲随测,真正把知识点落在实处。教无定法,只要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很多方法都可以尝试。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复习质量的最有效途径。
五、掌握一些题型的答题技巧
思想品德课的考题分为选择题、辨析题、材料题、实践探究题。选择题要注意题干,有些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或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一定要看清题干。四个选项里,经常有四项表述都是正确的,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选择与题目要求最符合、最贴切的。选择题考的范围比较广,有的题综合运用几课甚至几个年级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也。辨析题通常这样作答:先辨正误,再讲道理,然后谈具体做法,在阐述道理时应先讲依据,再联系材料,可正反阐述。实践探究题考得最灵活,要注意全面作答,通常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几方面思考作答。掌握一定的答题方法,就可以使自己在考试中如鱼得水。
不打无准备之战,只要自己准备充分,相信一定会考出好的成绩。
3.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三
为了迎接期末质量检测,实现制定的目标和计划,结合本年级学生情况及八年级数学的实际,对期末质量检测复习作以下安排:
一、复习目标
落实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在复习中做到突出重点,把知识串成线,结成一张张小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做到扎实有效,避免做无用功。
1.通过单元区块专题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二、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专题复习,再综合练习;
2.单元专题复习方法:晚上先做单元试卷,然后白天教师根据试卷反馈讲解,再布置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练习:教师及时认真批改,讲评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并且给以巩固训练。
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每两天处理一套卷子,做到及时反馈,及时消化处理,注重通过典型练习题进行复习,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步步深入;加强对综合性习题的讲解,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
四、复习过程和措施
(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
2.重视知识区块的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应用题复习,题目的出现可以是信息化、图形化方法形式,或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学生;
4.要十分注重课本中的“数学活动”,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防止命题者以数学活动为载体,编写相关探究题型。
(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
1.认真分析往年的统考试卷,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想,重难点,侧重点,基本点;
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3.在每次测试后注重分析讲评,多用激励性语言,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期末考生中超长的发挥。
总之,在数学期末复习中,我力求做到精选精练,指导方法,双基训练与能力提高并重。争取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
4.八年级上册地理期末复习计划 篇四
1.把握并熟记地舆根底常识。
2.开始了解一些地舆基本概念和培育学生读图才干。
3.开始运用所学地舆常识分析常识点与常识点之间的彼此联系。
二、温习时刻及进程组织
17-18周 1-2章 5课时 19-20周 3-4章 5课时
20周 归纳操练 3课时
三、温习办法
教师仔细研讨教材与大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仔细分析学生学情,研讨学科特色,增强学生学习地舆的爱好,进步温习功率;科学严格地对学生进行温习办法辅导;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办法辅导,使之灵敏精确地使用好教材和温习题,并能以活跃乐观的情绪投身到温习迎考中去;温习力求精要,削减深重常识,下降才干要求,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担负,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正常开展,努力做到短时刻、高功率。接近考试,怎么进步温习的功率和质量?
榜首,温习讲义,夯实根底。从前的考试题通知咱们学好讲义的重要性:在温习时有必要深钻教材,温习时要做到细、广、不留下任何常识死角。所以,我方案用三节课带领学生温习讲义,温习结束,及时安置一些操练题,让学生独立完结,夯实根底。由于即使是才干型试题也要以根底常识为依托。教会学生一些记忆常识的办法。如用地舆表格整理常识、体系法、对比等办法来温习把握根底常识。
第二,温习新课堂。这一期间,重点是进行强化操练,联系讲义中的图来完结,我主要用2节课左右的时刻来完结。
第三,归纳操练,讲、练、评联系,进步才干。具体做法是:从从前考卷、网上资猜中精选几份进行操练,或自编归纳模拟试卷,并留意试题的灵敏性。由于时刻关系,和学生一起完结,做题过程中及时指出学生把握常识和审题解题及书面语言等存在盲点和误区。要查漏补缺,纠偏正误。
第四,回味操练。对于在操练中存在的疑问,扫清盲点,强化常识点。 第五,以学生自己温习为主,对于学生年龄特征,加强检查力度。
总归,只要在温习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用扎扎实实的情绪,科学的办法进行温习,才干全面进步地舆学科的才干,才干以“不变应万变”考出好的成绩。
5.八年级1班历史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篇五
临近期末,为了更好的搞好期末复习,进一步提高初二历史教学成绩,顺利地迎接期末考试,现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一、教情学情分析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紧,从12月上旬至期末考试约复习8课时。
从本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金田起义、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及《辛丑条约》。
2、第二单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第三单元: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4、第四单元: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中共七大、抗战胜利。
5、第五单元: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6、第六、七单元: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魏源与严复的思想。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提升阶段:计划4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
五、期末目标:
6.八年级数学期末检测题 篇六
1.在式子,,,,中,分式的个数为()
A.2个B.3个C.4个D.5个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
C.=x+yD.=
3.若A(a,b)、B(a-1,c)是函数y=-的图像上的两点,且a<0,则b与c的大小关系为()
A.b<cB.b>cC.b=cD.无法判断
4.如图1,已知点A是函数y=x的图像与
y=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交点,点B在x轴负半轴上,且OA=OB,则△AOB的面积为()
A.2B.
C.2D.4
5.如图2,在三角形纸片ABC中,AC=6,∠A=30°,∠C=90°,将∠A沿DE折叠,使点A与点B重合,则折痕DE的长为()
A.1B.
C.2D.2
6.△ABC的三边长分别为a、b、c,下列条件:①∠A=∠B-∠C;②∠A∶∠B∶∠C=3∶4∶5;③a2=(b+c)(b-c);④a∶b∶c=5∶12∶13,其中能判断△ABC是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7.一个四边形,对于下列条件:①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②一组对边平行,一条对角线被另一条对角线平分;③一组对边相等,一条对角线被另一条对角线平分;④两组对角的平分线分别平行。不能判定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
8.如图3,已知E是菱形ABCD的边BC上一点,且∠DAE=∠B=80°,那么∠CDE的度数为()
A.20°B.25°
C.30° D.35°
9.某班抽取6名同学进行体育达标测试,成绩如下:80,90,75,80,
75,80。下列关于对这组数据的描述错误的是()
A.众数是80B.平均数是80
C.中位数是75D.极差是15
10.某居民小区本月1日至6日每天的用水量如图所示,那么这6天的平均用水量是()
A.33吨B.32吨
C.31吨D.30吨
二、填空题
11.某班学生理化生实验操作测试的成绩如下表:
则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为:_____________。
12.观察式子:,-,,-……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可知,第8个式子为_____________。
13.已知梯形的中位线长10 cm,它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段,这两段的差为4 cm,则梯形的两底长分别为_____________。
14.如图5,直线y=-x+6与双曲线y=-(x<0)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则OA2-OB2=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48分)
15.解方程:--1=0。
16.先化简,再求值:•-,其中a=。
17.如图6,已知一次函数y=k1x+b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像交于A(1,-3)、B(3,m)两点,连接OA、OB。
(1)求两个函数的解析式;
(2)求△OAB的面积。
18.小军八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
(1)计算小军下学期平时的平均成绩;
(2)如果学期总评成绩按扇形图所示的权重计算,问小军下学期的总评成绩是多少分?
19.如图7,以△ABC的三边为边,在BC的同侧作三个等边△ABD、△BEC、△ACF。
(1)判断四边形ADE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2)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四边形ADEF是菱形?满足什么条件时是矩形?
20.为预防流感,某校对教室喷洒药物进行消毒。已知喷洒药物时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毫克)与时间x(分钟)成正比,药物喷洒完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8所示)。现测得10分钟喷洒完后,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为8毫克。
(1)求喷洒药物时和喷洒完后,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2毫克学生方可进教室,问消毒开始后至少要经过多少分钟,学生才能回到教室?
(3)如果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4毫克,且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时,才能杀灭流感病毒,那么此次消毒是否有效?为什么?
21.如图9,直线y=x+b(b≠0)交坐标轴于A、B两点,交双曲线y=于点D,过D作两坐标轴的垂线DC、DE,连接OD。
(1)求证:AD平分∠CDE;
(2)求证:对任意的实数b(b≠0),AD•BD为定值。
一、选择题
1.B, 2.D, 3.B, 4.C, 5.D, 6.C, 7.C, 8.C 9.C, 10.B
二、填空题
11.16分(或16) 12.-13.6 cm,14 cm14.2
三、解答题
15. x=-
16.原式=-,值为-3
17.(1)y=x-4,y=- (2)S△OAB=4
18.(1)平时平均成绩为:=105(分)
(2)学期总评成绩为:105×10%+108×40%+112×50%=109.7(分)
19.(1)四边形ADEF为平行四边形,证明略。(2)AB=AC时为菱形,∠BAC=150°时为矩形。
20.(1)y=x(0<x≤10),y=。
(2)40分钟。
(3)将y=4代入y=x中,得x=5;将y=4代入y=中,得x=20。
因为20-5=15>10,
所以消毒有效。
五、综合题
21.(1)证明:由y=x+b得 A(-b,0),B(0,b),
所以∠DAC=∠OAB=45°。
又DC⊥x轴,DE⊥y轴,
所以∠ACD=∠CDE=90°。
则有∠ADC=45°,即AD平分∠CDE。
(2)由(1)知△ACD和△B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D=CD,BD=DE。
7.八年级期末复习计划 篇七
一、文学常识
1、《阿长与山海经》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本文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18日在厦门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本文通过记叙“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八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祝愿之情。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3、《未有天才之前》作者:鲁迅。选自《鲁迅全集》。最初发表在1924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刊》第一期。
4、《最后一次讲演》作者:闻一多,选自《闻一多全集》
5、《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文人画像-名人笔下的名人》,作者:梁实秋,现代作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散文集有《雅舍小品》、《秋室杂文》等,译作有《莎士比亚戏剧全集》37卷。
6、《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左传》也称《春秋左氏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
7、《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简称《国策》,属国别体史书,全书分西周、东周等十二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由汉代刘向整理改编而成,也称《短长书》。
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为孟轲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代表。
宋词四首:
《渔家傲》
《浣溪沙》
《水调歌头》
《诉衷情》
10、宋诗四首:
《登飞来峰》
《游山西村》
《观书有感》
《过零丁洋》
二、名著:
1、《左传》《也称《春秋左氏转》,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著。《左传》善于以简洁的笔墨记述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善于对话描写;又善于以简约的语言描绘人物的动作细节和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
2、《战国策》简称《国策》,属国别体史书,全书分西周、东周等十二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由汉代刘向整理改编而成,也称《短长书》。
3、《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写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西游记》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八至十二回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经缘由。十三至一百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
三、解释下列成语:
无足轻重:融会贯通:
辨伪去妄:顺理成章:
举足轻重:缠绵悱恻:
信马由缰:动人心弦:
随心所欲:惟妙惟肖:
拾级而上:绚丽夺目:
厚德载物:不能自已:
断章取义:心无旁骛:
废寝忘食:怨天尤人:
感叹唏嘘:无济于事:
挑拨离间:坚苦卓绝:
望梅止渴:自强不息:
淋漓尽致:豁然开朗:
四、理解性默写:
《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3、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4、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5、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6、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7、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8、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9、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3、文中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4、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
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4、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
5、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渔家傲》1、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思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出塞外景象和渴望还家心情的语句时
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出塞外特殊景象,战争尚未结束的语句是:4、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出作者思念故土,感叹有家难回,不觉潸然泪下的语句是:《水调歌头》1、苏轼《水调歌头》一词中表达他不堪月宫的孤寂清寒而依恋人间的句子是: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望着明月遥祝兄弟平安,现在人们也常常用来祝福亲友的.词句是: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抒发了自己矛盾心情的语句是: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指出世上没有完美的事,安慰自己的语句是: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此事”指的是: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直接写明月的句子是:7、《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浣溪沙》
1、表现作者怅然若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中被后人誉为千古名句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次中表现作者盎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有含蓄地表达作者感伤怀旧之一的词句是
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涵生活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语句:。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
《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下的以死明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忠心报国、名垂青史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怀,表达自己满怀信心、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登飞来峰》诗中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的、且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达到新的境界的诗句是:,。
语言连贯题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量和希望所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实相关政策,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为达到这个目的,各级政府。①要让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②要加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治理土地沙化的进程③要贯彻由“救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工作方针④要在公共服务和就业方面满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需要A.③④②①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③②④①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新春将至,一场罕见的大雪席卷南方。大批战斗在抗灾一线的人们,徒步于深雪之中,运送物资;。他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让节日充满温情与感动,让雪灾中的中国祥和温暖。A.攀爬于电杆之上,检修线路严冬的冰雪、灾难的阴影被驱散了B.攀爬于电杆之上,检修线路驱散了冬日的严寒、灾难的阴影C.于电杆之上攀爬,检修线路驱散了冬日的严寒、灾难的阴影D.于电杆之上攀爬,检修线路严冬的冰雪、灾难的阴影被驱散了
3、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储蓄的过程。在奋斗的时候,你储蓄了;在耕耘的时候,你储蓄了;在旅行的时候,你储蓄了;在微笑的时候,你储蓄了。A.一个希望一片风景一个快乐一粒种子B.一片风景一个希望一个快乐一粒种子C.一个快乐一粒种子一片风景一个希望D.一个希望一粒种子一片风景一个快乐六、成语运用
1、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同学们别出心裁,自编自演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文艺节目。B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公园里到处是游玩的人,天黑了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C第九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有些歌手面对常识性考题一筹莫展,默默无闻,令人失望。D某些国家借搜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名,行掠夺石油资源之实,真可谓事半功倍。2、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说:非典疫苗在最近几个月内问世是不言而喻的。B6月1日,三峡工程下闸蓄水了,人们通过电视转播目睹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壮观。C他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话都咬文嚼字,这种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D走进书店,各种各样的中考辅导资料令考生和家长应接不暇。3、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在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观光购物的人济济一堂,笑容满面。B体育考试时,李明考试成绩优秀,无独有偶,王新也获得了优秀。C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D谈起互利互联网,这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就连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8.八年级生物期末复习试题 篇八
2、鱼在水中活动时,鳃盖不停地张开闭合,这是鱼在A.吞咽食物B.吞咽水C.呼吸D.散热
3、下列不是腔肠动物共同特征的是A.结构复杂B.生活在水中C.身体内有消化腔D.有口无肛门
4、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存环境
5、家兔的消化系统中,与植食性相适应的特征是A.犬齿和盲肠发达B.犬齿不发达和盲肠发达C.臼齿和盲肠发达D.臼齿发达和盲肠不发达
6、下列哪项不是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A.长骨中空B.体表有羽毛C.体内受精D.身体呈流线型
7、蝗虫的外骨骼对于蝗虫的陆地生活的作用是A.抵御敌害B.协助运动C.有利于捕食D.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8、在设计对照实验时,我们应注意的问题是A.所有的变量都相同B.所有的变量都不相同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9、下列能完成屈肘动作的是A.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B.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C.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D.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
10、“孔雀开屏”和“蜻蜓点水”分别属于动物的A.攻击行为,防御行为B.繁殖行为,繁殖行为C.防御行为,攻击行为D.防御行为,防御行为
11、①被蜜蜂蛰过的猴子,不再取食蜂蜜;②失去雏鸟的红雀,饲喂张口求食的金鱼;③母鸡孵卵;④老鼠走迷宫而取到食物。其中属于先天下行为的是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12、我国古籍《草木疏》上说“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股鸣者也”,说明动物通过来传递信息。A.视觉B.气味C.分泌物D.声音
13、“蚯蚓走迷宫”的实验,说明蚯蚓具有的行为是A.学习B.防御C.攻击D.逃跑
14、下列现象和典故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望梅止渴B.老马识途C.杯弓蛇影D.受烟熏而流泪
15、下面措施中,哪一种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A.把大片沼泽地开垦为农田B.在菜地中喷洒农药以生死菜青虫C.在田间施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D.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的藻类死亡
16、变色龙能随环境的改变而变换体色,这种行为对它来说A.属于防御行为B.有利于逃避敌害C.有利于捕食D.前三项都有意义
17、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A.分解者B.消费者C.生产者D.B和C
18、在一个由草→田鼠→猫头鹰组成的食物链中,若消灭了全部的猫头鹰,鼠的数量就会A.缓慢上升B.迅速上升C.仍保持相对稳定D.先迅速上升后急剧下降
9.新目标八年级(上)期末综合练习 篇九
A) 从括号里选出适当的词语,用其恰当的形式填入空白处。(10分)
(instruction, weather, survey, mix, achievement, outstanding, need, lend, autograph, friendly)
1. You may ____ these drinks up.
2. This is headmaster’s ____.
3. I have Yang Ying’s ____.
4. No one came to the sales because the ____ was so bad.
5. China has had a great ____ since 1978.
6. The man in the story is very ____.
7. We did a ____ of our readers.
8. I’m tired. I ____ to have a rest.
9. He likes this book. Please don’t ____ it to others.
10. The boy is ____ in the class.
B) 用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5分)
11. How many ____(tomato) do we buy?
12. The stars in the sky are ____(count).
13. There are some ____(sheep) on that hill.
14. They are American ____(visit).
15. I often go ____(boat) with my classmates.
Ⅱ.单项选择。(15分)
1. The green one is ____ than the yellow one.
A. much expensiveB. much more expensive
C. expensiverD. expensive
2. He speaks English ____ than any other student in his class.
A. wellB. goodC. betterD. best
3. Of all the apples in the basket, this one is ____.
A. redB. redderC. reddestD. the reddest
4. My bike is ____ Lucy’s.
A. as better asB. as good asC. as well asD. as best as
5. The population of Australia is ____ than that of Canada.
A. fewerB. smallerC. largerD. more
6.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____ at once. A. stopped to talkB. stopped talking
C. stop to talkD. stop talking
7. It ____ him nearly an hour to get there by bike.
A. spentB. tookC. paidD. used
8. Don’t forget ____ your dictionary next time.
A. to takeB. to bringC. bringD. to get
9. I liked sports ____ I was young.
A. becauseB. whileC. ifD. when
10. If it ____ tomorrow, we’ll go to the Great Wall.
A. isn’t rainB. doesn’t rainC. rainsD. not rains
11. Could you ____ me how to ____ this word in English?
A. tell; speakB. speak; sayC. tell; sayD. say; speak
12. They can’t find the answer ____ this question.
A. forB. withC. toD. of
13. He spends most of his money ____ stamps.
A. onB. forC. inD. by
14. ____ my way home, I bought a shirt ____ my father.
A. By; forB. On; forC. On; toD. Of; to
15. The American people like fried chicken. ____ do we.
A. SoB. SuchC. NeitherD. Either
Ⅲ.情景交际。(10分)
选择适当的答语完成下面的对话。
1. How do you do?
2. Could you come to my party?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make dinner every day?
4. How many bananas do we need?
5.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6. Where were you born?
7. What’s the time by your watch?
8.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9. Were there any sheep in the field?
10. When did you visit her house?
A. Twenty minutes.
B. I was born in Shanghai.
C. It’s six o’clock.
D. Yes, there were.
E. Three.
F. Yes. I’d love to.
G. Last weekends.
H. I have a toothache.
I. How do you do?
J. By bike.
Ⅳ.句型转换。(10分)
1. She is tall and fat. She has long hair. (合并为一句)
She is ____ tall and fat girl ____ long hair.
2. You should eat more fruit. (改为否定句)
You ____ ____ more fruit.
3. Kate is going fishing on May 2nd.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Kate ____ fishing?
4. Mr Wang usually goes to work by bus. (改为同义句)
Mr Wang usually ____ a ____ ____ work.
5. It takes me half an hour to get to the shop.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____ ____ it take ____ to get to the shop?
6. His bike is new. My bike is newer. (合并为一句)
My bike is ____ ____ ____.
7. Peel the bananas and apples. (改为否定句)
____ peel the bananas ____ apples.
8. We have a good time every day. (用last Sunday改写句子)
We ____ a good time last Sunday.
9. He went to school when he was 7 years old.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did he ____ to school?
10. They are going to have an English party this evening.
(对划线部分提问)
____ are they going to ____ this evening?
Ⅴ.英汉互译。(10分)
1. 多数学生每天晚上在家做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当你疲劳时,你应该听听音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盒子里有不同的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他花了两天的时间看这本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明天我不得不帮母亲打扫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Kate likes to wear the same clothes with 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How many sandwiches did you eat yester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I went to the Summer Palace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She started skating at the age of fiv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It’s fine today. How about going fish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Ⅵ.完形填空。(10分)
Who is your idol(偶像)? Why do you like the person? Cool looks? Money? A lot of talent?
Shanghai teenagers say they __1__ more than that. Most of them say their idols are hardworking and brave(勇敢).
This summer, Shanghai’s Xinwen Evening News __2__ around 1,0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bout their idols.
The newspaper __3__ people in six different groups: leaders, young heroes, teenagers, writers, artists and business people. Students were asked to __4__ one from each group.
NBA __5__ Yao Ming was the No. 1 Chinese idol __6__ 48% of all votes (投票).
Popular singer Jay Chou(周杰伦) is the teen’s __7__ star. A teenager said, “Jay is so kind to his mother and grandma. He __8__ good care of them.”
Shanghai students also like U.S. businessman Bill Gates. More than half picked him as their idol. A junior student who likes Gates said, “Bill was not __9__ rich. He worked hard. And he doesn’t like to tell everyone how rich he is. He also has courage(勇气). He __10__ school to start his own business!”
1. A. look upB. look afterC. look atD. look for
2. A. askedB. talkedC. spokeD. told
3. A. getB. keepC. putD. play
4. A. pickB. pick upC. hopeD. give
5. A. writerB. starC. businessmanD. leader
6. A. inB. withC. byD. for
7. A. bestB. funnyC. favoriteD. pleasant
8. A. looksB. paysC. drawsD. takes
9. A. keptB. hopedC. bornD. wanted
10. A. leftB. returnedC. went toD. went out
Ⅶ.阅读理解。(20分)
(A)
Two tramps(流浪汉) were sleeping under a tree by a busy main road when a large expensive car drove up and a man stepped out, walking up to the two tramps and waking them up.
“Just look at what you are doing there! ”the man began to say. “If you get up and look for a job, then you can live a better life. You might even become rich like me. By the time I was 40, I had become a leader (领导) of the company and now I am 60 and I am rich and can retire (退休).”
One of the tramps looked at him over and answered, “And if we had done all those things, we could also retire and sit under a tree and watch rich men driving by in expensive cars.”
1. The two tramps were waken up by ____.
A. a treeB. a manC. a busy roadD. a car
2. How did the man feel about the tramps? ____.
A. He took pity (可怜;同情) on them
B. He was proud of them
C. He felt happy for them
D. He showed his love to them
3. The man wanted the tramps to ____.
A. make a better lifeB. become a leader
C. have dinner with himD. retire at 60
4. The two tramps ____.
A. liked to go begging(乞讨)B. were very sad for their life
C. enjoyed their lifeD. admired(羡慕) the rich man
5. We can infer(推断) that ____.
A. the two tramps would try their best to find a job and live a better life
B. the man would give the two tramps a lot of money to spend
C. the man would do as the tramps did
D. the two tramps would do as they used to
(B)
Today the children of this country at last returned to work. After a two-month holiday pupils have started a new term. How many adults (成年人) get such a long holiday? Two or four weeks in the summer and public (公共的) holidays—that’s all working men get. For most women, they are not lucky to have a holiday at all.
Children don’t need such a long holiday. In term time they start work later and finish earlier than anyone else. In holidays most of them get bored(厌烦), and some get into trouble. What a waste!If their parents were given more free time instead, everyone would be happier. This is not just a national problem either—it is worldwide. Dates may be different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but the pattern(模式) is the same. Why should children do half as much work and get twice as much holidays as their parents?
1. Most working men get ____ weeks in the summer and public holidays. A. three and fiveB. two or fourC. four and sixD. two or six
2.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_.
A. it is not easy for a woman to get a holiday
B. most women have holidays
C. no woman gets holidays
D. most men don’t have holidays
3. The writer thinks children ____.
A. must have such a long holiday
B. should have a long holiday
C. don’t need such a long holiday
D. should get into trouble in holidays
4. How long do children have for their holidays? ____.
A. Two weeks
B. Two days
C. Half of their parents’ holidays
D. Twice of their parents’ holidays
5. Children in ____ have long holidays.
A. few countriesB. many countries
C. just this countriesD. a few of countries
Ⅷ.书面表达。(10分)
根据所给文字提示,写一篇50—80个词的短文:
1. 假设你是李磊,你给你的美国朋友Bill写一封信,介绍你是如何学习
英语的。
2. 要求内容完整,书写规范,表达准确,标点正确,卷面清楚整洁。
3. 至少写五句话以上,多者不限,信的开头已经给出。
4. 关键词:favorite subject, work hard, practise reading, speaking, listening, writing, keep on doing, remember words, listen to…, watch English videos, talk in English (答卷时,不必局限于所给的关键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发挥。)
Dear Bill,
How are you? Today 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my English study.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提纲 篇十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
1.课本P12页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练习: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三、乐音及三个特征 ?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练习:☆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 ? ? ?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 ? ?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光现象》复习提纲
一、光的直线传播 ?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练习:☆为什么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 答: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光遇到雾发生漫反射,射入人眼,人能看到光的直线传播。?
☆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二、光的反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 ? ? ? 3.分类:
⑴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练习:☆请各举一例说明光的反射作用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利与弊。?
⑴有利:生活中用平面镜观察面容;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数物体是由于物体反射光进入我们眼睛。?
⑵有弊:黑板反光;城市高大的楼房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反光造成光污染。?
☆把桌子放在教室中间,我们从各个方向能看到它原因是:光在桌子上发生了漫反射。?
4.面镜: ?
⑴平面镜: ?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 ? ? ? ? ? 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作用: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凸面镜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凸面镜应用:汽车后视镜。?
练习:☆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其中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汽车司机前的玻璃不是竖直的,而是上方向内倾斜,除了可以减小前进时受到的阻力外,从光学角度考虑这样做的好处是:使车内的物体的像成在司机视线上方,不影响司机看路面。汽车头灯安装在车头下部:可以使车前障碍物在路面形成较长的影子,便于司机及早发现。?
三、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光的折射 ?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练习:☆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二、透镜 ?
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典型光路 ?
?
3.填表: ?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 ?
形状 光学 ?
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化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
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 ?
具体见下表: ?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 f2f 幻灯机 u ?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 ? ? ⑷成实像时: ⑸成虚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 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像投影仪的镜头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 ? ? ?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 ? ? ?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 ? ? ? ? ? ? ? ? ? ? ?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凝固的条件:⑴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 吸 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沸点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③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 ? ? ?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 练习:☆要使洗过的衣服尽快干,请写出四种有效的方法。? ⑴将衣服展开,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⑵将衣服挂在通风处;⑶将衣服挂在阳光下或温度教高处;⑷将衣服脱水(拧干、甩干)。? ☆解释“霜前冷雪后寒”? ? 霜前冷:只有外界气温足够低,空气中水蒸气才能放热凝华成霜所以“霜前冷”。? 雪后寒:化雪是熔化过程,吸热所以“雪后寒”。 《电流和电路》复习提纲 一、电荷 ? 1.带了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物体的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 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①摩擦起电 ?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能的转化:机械能→电能。? ②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③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3.两种电荷: ? 正电荷: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 ? ? ? ? ? ? ? 负电荷:规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 实质: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验电器: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 6.电荷量:定义: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单位:库仑(C)? 元电荷e ?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 扩展: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二、电流 ?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注:该处电荷是自由电荷。对金属来讲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酸、碱、盐的水溶液来讲,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注: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到负极。? 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 ? ? ? ?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如白炽灯,电饭锅等。 (2)电流的磁效应,如电铃等。? (3)电流的化学效应,如电解、电镀等。? 注: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电流的效应来判断它的存在,这里体现了转换法的科学思想。?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我们往往要抛开事物本身,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物理学上称作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5.单位:(1)国际单位:A ? (2)、常用单位:mA、μA ?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 6.测量: ? (1)仪器:电流表 ? (2)方法: ? ㈠读数时应做到“两看清”即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看清每大格电流值和每小格电流值。? ? ? ? ? ㈡使用时规则:两要、两不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危害: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时,不仅测不出电流值,电流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表被烧坏。?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流表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测量时,先选大量程,用开关试触,若被测电流在0.6A~3A可测量,若被测电流小于0.6A,则换用小的量程,若被测电流大于3A则换用更大量程的电流表。?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说明:金属导体中电流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的,酸、碱、盐溶液中的电流是正负离子都参与定向运动。?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电”与“带电”的区别 ? 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4.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原因是: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 四、电路 ? ? ? ? ? 1.组成: ②用电器:定义:用电来工作的设备。 工作时:将电能—→其他形式的能。 ③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 ? ? ? ④导线:输送电能。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定义: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特征: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 ?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 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 作用 控制整个电路 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 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 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 ? 5.识别电路串、并联的常用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熟练掌握)? ①电流分析法:在识别电路时,电流:电源正极→各用电器→电源负极,若途中不分流用电器串联;若电流在某一处分流,每条支路只有一个用电器,这些用电器并联;若每条支路不只一个用电器,这时电路有串有并,叫混联电路。? ②断开法:去掉任意一个用电器,若另一个用电器也不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串联;若另一个用电器不受影响仍然工作则这两个用电器为并联。? ③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没有用电器或电源,则导线的两端点都可看成同一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 ④观察结构法:将用电器接线柱编号,电流流入端为“首”电流流出端为“尾”,观察各用电器,若“首→尾→首→尾”连接为串联;若“首、首”,“尾、尾”相连,为并联。? ⑤经验法:对实际看不到连接的电路,如路灯、家庭电路,可根据他们的某些特征判断连接情况。 《物态变化》复习提纲 一、温度 ? 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 换算关系T=t+273K ?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体 水? 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 ?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二、物态变化 ? ?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 1.熔化和凝固 ? ? ? ? ? ? ?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凝固: ? 【八年级期末复习计划】推荐阅读: 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10-26 八年级期末复习卷110-19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提纲08-23 八年级政治期末复习题10-17 人教版八年级期末复习11-23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复习要点09-30 八年级(上)历史(人教)期末复习提纲01-2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