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概述

2025-01-09

信息加工概述(共11篇)

1.信息加工概述 篇一

3.1信息加工概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两部分知识。信息加工是整个信息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本节首先从整体上介绍了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式,再进一步介绍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自动化,人性化,智能化的三种形态。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可以结合第一章中所学的信息技术的人性化,大众化发展趋势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信息加工及其重要性;

(2)分析信息加工的一般步骤,理解手工加工与计算机信息加工方式的异同;

(3)把握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及其各自的适应范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了解信息加工的重要性,能够利用信息加工的知识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信息资源及其处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有效地加工所获取的信息,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处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体验用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优势。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2、教学难点

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四、教学方法

1、从举例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能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思维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1)以学校运动会成绩处理为例引入什么是信息加工问题。举例并进行分析;

(2)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老师注意引导和掌握时间);(3)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加工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园生活中的…… 工厂、农村的…… 科技、国防的…… 日程生活的……)

可见信息加工很重要信息加工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新课教学

(1)信息加工及其重要性 提出问题:什么是信息加工呢? 解释:

信息加工通常是指将获取的原始信息按照应用需求对其进行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研究、整理、编制和存储等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我们需要的有用的信息。信息加工是信息利用的基础,也是信息成为有用资源的重要条件。

提出问题:要完成一项信息加工一般应包括哪些过程呢?(2)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信息加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作流程。

以上面学校运动会成绩处理为例讲解成绩处理工作流程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分析:从学校运动会成绩处理工作流程观察我们对学校运动会成绩处理其实可归结为对信息的以下几项处理:

①记录信息 ②加工信息 ③发布信息 ④存储信息

应该说明的是这几项处理不仅是前后相继的有序过程,有时甚至还需要做不断的反复。如数据的修改、增、删等。

同学们可以回顾一下刚才所举例的处理工作流程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是否符合这一规律?

问题:如果信息处理量大形式多哪怎么办? 进一步引入教学内容:(3)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以前加工信息主要是靠人工方式来完成的。比如单位的会计每逢月底年底就忙得不亦乐乎,因为他们处理时全靠人工抄、写、算、核,不但繁琐也容易出错还费时,已远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所以先进的计算机就成为信息加工的重要工具了。同时也使信息加工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计算机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现代化计算工具,它的特点使它成为了信息加工的重要工具。

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相比计算机的加工信息的工作过程大致划分如下:

①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自编程序。作好输入数据的准备。

②信息输入 ③信息加工 ④信息输出 ⑤信息存储

出示准备好的信息加工人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不同点的总结图表让学生边讨论边填空。

实际上就是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也有几种形态。(5)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①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②即针对具体的问题编制专门的程序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③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编程加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驾驭的,而大众信息技术工具如利用字处理软件加工文本信息、电子表格软件加工表格信息、利用多媒体软件加工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却更加易于操作易于被人接受,从而更充分地实现人和计算机的优势互补,提高人机协作效率。

④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即信息的智能化加工,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工信息。智能化加工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计算机更加自主地加工信息,减少人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和人性化程度。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加工类型不是截然分开的,因为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有这些信息加工的类型在后续章节中回详细介绍。

3、全课总结

(1)什么是信息加工?

(2)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3)信息加工方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内容?试举例说明并分析。

(5)计算机信息加工有哪些类型?试举例说明并分析。

2.信息加工概述 篇二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工序

目前世界上玉米深加工工业正迅速发展, 而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也在蓬勃兴起。吉林省是玉米的主要产区, 有着相当丰富的原料来源, 有利于大力发展玉米深加工工业。我们所熟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就有长春的“大成”、公产岭的“黄龙”、“吉安新能源”、“华润赛力事”等。

1 玉米原料及其加工工艺

原料玉米种子基本的构造分4部分:外皮, 玉米的最外层是很好的表皮, 它含有重要的纤维素;籽粒中的软淀粉;在软淀粉的两边是硬淀粉, 硬淀粉中含大部分面筋;含油脂和少量面筋的胚。

玉米干物质的基本组成是:淀粉占72%、蛋白质占10%、油脂占4.5%、纤维素占3.5%、其他成分约占10%, 这只是籽粒干物质中各组成的比率, 而实际上湿的玉米颗粒尚含有16%左右的水分。

玉米深加工的产品有:玉米油、玉米面筋、普通酒精、玉米淀粉、葡萄糖糖浆、玉米高果糖糖浆、右旋糖等。

2 玉米深加工工艺

从加工主要目的上看, 可分为互相衔接的4个工序。

2.1 浸泡

水温约52℃。循环浸泡24~48h, 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稀硫酸, 循环水可防止玉米发酵而促进淀粉和蛋白质分解。

2.2 制油工序

使用碾磨机把浸泡软了的玉米粒磨碎。用离心力把胚分离出来, 进行干燥然后用机械榨取或使用溶剂提取粗油。粗油经过进一步的精炼, 可生产出高质量的食用油或生拌凉菜油。胚粉可做动物饲料。

2.3 筛选工序

剩下来的淀粉和皮层的混合物经过一系列的研磨、筛选, 筛选出较好的淀粉和蛋白质颗粒, 像水粉浆一样流到下道工序。外皮进入饲料流里。

2.4 淀粉分离

由于淀粉和面筋的比重不同, 几乎全部分离工作都可使用离心机进行。从粉浆中可提取99%以上的淀粉。进一步冲洗除掉可溶性废渣, 使其进入3股产品料流之一。

第1股产品料流是干淀粉, 产品是2种基本形态:粗糙的未进一步处理的淀粉, 可适用于各种工业用途。可添加各种特制的化工原料来进一步处理这些淀粉, 生产出具有各种特性的多种用途的精制淀粉。这类精制淀粉主要用于食品。

第2股产品料流是精制糖浆, 通过筛选粉浆, 可依次生产出3种不同的糖。第1种是葡萄糖浆, 使用添加酶或酸做催化剂, 利用水解作用生产。可依据含糖量, 通过不完全转化, 生产出具有不同性质的糖浆, 称作玉米糖浆。

第3股产品料流使用发酵和蒸馏工艺, 生产饲料用淀粉渣, 并从中提取出普通酒精。

全部生产工艺要求原料配比十分准确, 才能达到99%的玉米原料被利用。在重量上, 成品与玉米原料之比可达到99%。

在玉米深加工整个过程中, 酶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使用的酶基本有3种:α淀粉酶、糖化酶和同质异构酶。在加工中每种酶都起特定的作用。

3 玉米的产品及其用途

如前所述, 主要7类产品:

3.1 玉米油

颜色金黄, 是高质量的食用油, 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加热时, 不产生油烟。

3.2 玉米面筋

依据蛋白质含量, 可分2种基本类型。其主要用途是作为动物饲料组分。具有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矿物质较多, 可用于所有动物饲料。如:肉用牛、奶牛、家禽、肉用猪、鱼以及其他动物、役用牲畜等的饲料。

3.3 普通酒精或者酒精

依据酒精含量——180和200标准酒精度, 可分为2种类型, 主要用于汽油的填加剂或辛烷的增强剂, 饮用酒类和工业用溶剂。

3.4 玉米淀粉

有3种基本型:未经处理的粗淀粉;经化学处理的变性淀粉和糊精。主要作为粘合剂、胶结料、增稠剂、撒粉膨胀剂和发酵材料等。可用于食品, 包括烘焙制品、啤酒、酒曲、食用酵母、糖果、香肠等的原料, 用于肉汁、汤等食品的粉面子。用于非食品方面, 包括包装纸、波纹板的粘合剂。各类纺织品、药品酵母、建筑材料等。

3.5 葡萄糖糖浆

根据不同的含糖量和甜度可分为4种基本型。葡萄糖糖浆是呈半甜、粘性透明的液体, 可作为糖料, 膨胀剂、酵母和湿润剂。用于食品包含甜面包、甜的烘焙食品、冷冻果实、啤酒、果子露、蜜饯、果浆等原料。在工业上用于烟草调味品、医药、医用糖浆、酵母以及化工原料等。

3.6 玉米糖或称右旋糖

分2种型:含9%水的含水化合物和100%糖的无水化合物。玉米糖是仅有的可代替糖粉的右旋糖, 一般认为甜度相当于蔗糖的80%。还可作为甜料、发泡剂、酵母、和用于其它干物质的吸湿剂或吸收剂。也可用于食品。包括烘焙食品、食品、干粉冲剂、饮料、糖果、水果或蔬菜的罐头制品、酒曲等原料。非食品中, 主要用于静脉活射, 也应用于医药和化工等。

3.7 高果浆

根据果糖含量——42%或55%分2种型。产品透明、半粘性、非常甜的液态糖浆。在大多数产品中, 认为它的甜度和蔗糖一样或稍差些。由于在使用时不呈现干粉状, 主要用于充碳酸气的饮料、烘焙食品、糖果、水果露、奶制品、蜜饯、果浆等的原料。

4 玉米深加工的意义

玉米深加工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重要的受益非常大的加工业。受益可分为6大范畴:

为玉米产区增加收入, 为市场增加商品;提供大量的高质量蛋白质, 提供高热能的饲料;可提供能代替昂贵的进口油脂的油料;可生产出多种食用油以供需求;生产出的淀粉可作为某些基础工业如造纸、化工、医药、酿造、制造波纹板等的重要材料;生产出价格低廉的糖类代替进口糖类。

3.信息加工概述 篇三

摘要:综合服务区是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的配套服务区,是完善加工园区功能,保障加工园区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纬七路是服务区规划结构“三轴”中其中一轴,是连接加工园区的重要通道。它的平面线形、纵断面、横断面及路面等设计必须依托服务区“配套服务为主”的定位进行。通过纬七路设计的概述,对设计过程中如何定位本道路车道功能、如何协调服务区与外部交通及工业园区交通的关系进行探索,力图为服务区内其它道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服务区;纬七路;道路设计

前言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境内的甘其毛都口岸是中国和蒙古国之间能源大通道,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了把资源、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甘其毛都加工园战略构想,经过一段时期的建设,加工园区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重要的煤化工和铜冶炼产业基地。依据加工园区支持多方投入、完善功能、支撑发展的战略要求,园区配套综合服务区的建设就有着重大的意义。纬七路是综合服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纬七路及园区其它道路的建成将促进本区域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1.项目概述

本次设计的纬七路起点与经五路相交,终点与加工园区中轴路相交,位于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综合服务区内,是一条连接加工园区的东西向交通性主干道,工程设计范围从K0+000~K2+926.149,道路全长2926.149米。

2.地理、气息条件

2.1地理条件

本次设计的道路位于巴彦淖尔市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综合服务区内,道路周圍均为农田、荒山、林地,农灌渠。拟建道路所处地形较平坦,场地范围内地形简单,高差小,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勘察场地在地貌上属于阴山山脉山间河谷冲洪积地貌,局部为丘陵平缓坡地和河谷阶地,局部有冲沟发育。场地内无区域性断裂分布,且主要是受黄河左岸高阶地冲洪积的影响。

2.2.气象条件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远离海洋,大陆性季风气候突出,属典型的半干旱地区。冬季多西北风,漫长而寒冷,夏季受偏南暖湿气流影响,短暂、炎热、雨水集中,春季风多、少雨,多干旱,秋季凉爽。由于地处中温带又在内蒙古高原中部斜坡上,海拔高度相对偏低,故气温偏暖,四季分明,无霜期较长,日照充足,相对湿度为52%。

3.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设计

本次设计道路横断面按规划确定的断面形式执行,规划红线宽38m,标准横断面采用三幅路形式,双向四车道,设置人行道和两侧分隔带。一般路段标准横断面具体布置如下:

4.0m(人行道)+4.0m(非机动车道)+3.0m(两侧分隔带)+16.0m(机动车道)+3.0m(两侧分隔带)+4.0m(非机动车道)+4.0m(人行道)=38.0m(道路红线);

道路横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两侧分隔带向外1.5%,人行道向内1.5%。

3.1平面设计

道路线位总体按规划确定的道路线位进行设计。具体线路控制坐标及平曲线指标详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项目单位规范指标值设计采用值

不设置超高的平曲线最小半径m300900

平曲线最小长度m70480.481

圆曲线最小长度m35480.481

不设缓和曲线的圆曲线最小半径m500900

3.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按照规划竖向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到沿线地形、相交道路标高、尽可能的降低土方工程量、与周围环境协调,坡度平顺均衡。以提高行车的舒适性。关于纵断面的详细设计指标见“纵坡、竖曲线表”。

项目单位规范指标值设计采用值

最大纵坡%70.301

最小纵坡%0.30.301

纵坡最小长度m1101532.848

凸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400/

凹型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450/

竖曲线最小长度m35/

3.3路基设计

3.3.1路面设计标高为道路中心线标高,路基施工标高为设计标高减去路面结构层厚度。

3.3.2 路基边坡:

路堤:路基填土高度在8m以内(含8m),边坡采用1:1.5;当路基填土高度大于8m时,自路床顶以下8m范围内,边坡采用1:1.5;以下部分设1m宽的台阶后边坡比率为1:1.75。

路堑:路堑挖方高度在8m以内的,边坡采用1:1;当路堑挖方高度大于8m时,自路床顶以上8m范围内采用1:1,二级边坡采用1:1.25,两级坡之间设置2m宽的台阶。

3.4路面设计

对于基层材料的设计,基层材料要具有适当的模量,最好与面层相接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要对其进行软基处理,提高软基处理的施工质量,采用半刚性基层材料,即二灰稳定材料和水泥稳定材料进行施工,碾压时混合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压实需要的最佳含水量或控制在施工规范容许的范围内。

对于面层材料的设计,由于面层要很大的构造深度,因此对于集料的选择要求其具有一定的纹理深度,还要有很强的高温抗变形能力。一般情况下面层材料应采用SMA、AC-C等沥青混合料,因为这些材料能够使路面面层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扩散荷载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很强的的抗水能力。

对于沥青路面的层间设计,这里要注意层间的整体粘结性,设计具体表现为:可以在基层与面层之间设计应力吸收层;另一种是设计防水粘接层,以保证路面的完整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

综合考虑本次设计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机动车道:

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沥青加入4%SBS改性剂

7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20cm 水泥稳定碎石(4.5:95.5)

20cm 水泥稳定碎石(4:96)

18cm 天然砂砾 总厚度:70cm。

非机动车道:

5cm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C)沥青加入4%SBS改性剂

7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

20cm 水泥稳定碎石(4.5:95.5)

18cm 天然砂砾 总厚度:50cm。

人行道路面结构:

5cm 人行道彩砖

3cm M7.5水泥砂浆

15cm 水泥稳定砂砾(3:97) 总厚度:23cm

4.结语

本次对纬七路道路各部分的设计过程进行了简要概述。道路设计积极贯彻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合理处理纬七路与服务园区内部其他道路及工业园区主干道的衔接,合理布置线形及断面形式,形成有机的路网骨架,充分发挥“三轴”中一轴的重要功能,同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选取符合筑路的最佳材料进行路面结构铺筑,降低工程投资成本,使建设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综合服务区总体规划(2011-2020)

4.信息加工概述 篇四

——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土坪镇中心小学

一、实施背景

土坪镇中心小学占地182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8460余平方米。辖区学生相对集中,现有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8名,教职工59名。学校功能室齐全,内部配置按照省规范化学校的标准配备。学校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学校是比较好的,现有一间微机室,能够满足每生一机上信息课。全校18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班班通,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供备课使用。教师平时上课使用班班通已经成为习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效率。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局域网,能够达到资源共享。学校建立了QQ群、微信群,实现了及时、快捷联络,有利工作;多数班级也建立了QQ群、微信群,教师及时把信息发布到平台上,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情况。

早在2011年,土坪镇中心小学的师生就敏锐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独特魅力,经过多方筹资,学校购买了一部分台式电脑供部分懂技术的教师使用,学校就此起步,大胆地尝试着把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在2011—2016年的这几年中,土坪镇中心小学在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方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应用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加快学校信息化,提升教学现代化、信息 化,我校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其主要思路来源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推动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切实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管理与应用水平,努力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关键,以网络和其他信息化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和方法的研究为突破口,密切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不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应用水平,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政策上的推动。

(二)现实需要

土坪镇中心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办学条件已初具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办学踏上了更高的平台。学校要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校园信息化的建设。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逐步实现校园信息化,扎实实施学校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教育观念、教育管理、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三、预期成果

(一)资源网建设目标

1、在校园内部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为教学、教研提供服务和各类信息。

2、提高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进程,为学校教师备课、辅助教学等活动提供网络环境。

3、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应用现代资讯科技的环境,提高学生获取、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4、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不断充实学校资源库的内容,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完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全校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师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逐步实现教师自动化办公。以熟练运用校园网管理平台、学校资源网进行教学工作与开展教研活动。

2、以学校为基地,在教师制作课件的实践中、在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及能力。促进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结合,大面积地提高教师的能力,为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奠定基础。

3、寻求教育信息化新的突破口。开展探索网络环境下互动教学新模式的实验,在已积累的相当数量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规划、校本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思路,通过“自创课件、网上下载与市场购买相结合”等措施,系列性地、专题性地集中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

4、在教育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形成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氛围,培养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的新型师资队伍,形成覆盖各科、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改的骨干教师群体。

(三)学生信息技术培养目标

1、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一些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工作过程

(一)条件保障

1、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一责任人,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信息中心(电教处)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2、完善信息化工作考核办法、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学校利用原有《土坪镇中心小学管理方案》、《评优方案》、《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 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

(二)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稳步投入,努力构建数字化校园平台(1)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

在学校领导和信息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下,数字化校园已渗透在办公及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家校互动等各个领域中。

目前,我校已经接通百兆级光纤网络和建有校园网,并建有局域网和校园资源共享网,网络信息点接入所有教室和办公室,每个办公室和教学场所均有网络终端模块,只要有教学需要,将计算机接入即可实现高速上网和资源共享。学校建设有单人单机的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可以同时容纳66名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和网络浏览。多媒体2套,有投影机、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学校交流、教研和师生集体观后影视时使用。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设备,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平均每三位教师一台电脑,满足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目前,学校已建有校园广播,以及班班通网络、电子白板,努力实现以校园网为背景的教和学一体的新型数字化校园。

(2)数字化校园网络资源建设

校园网是学校内部的信息高速公路,土坪镇中心小学校园网隶属于正安县教育局教育信息中心。整个网站版面美观大方,色彩鲜明,运行速度流畅。校园网从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角度设置了各种栏目,涵盖了学校站点、师生站点、资源站点和管理站点。各栏目内容丰富、真实、科学,与网站主题联系紧密,动态内容能实时更新。

2、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质

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顺利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为此,学校坚持骨干培训、普遍提高相结合和学用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信息化的教师队伍。

学校经常派教师外出培训,主要是更新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管理理念,培训结束回学校后组织教师参加进行信息技术普及性培训,如课件制作培训、班班通设备使用与维护等。通过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分层递进的培训,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3、提高数字化管理水平,强化软件应用。

现在,土坪镇中心小学教职工每天上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和打开土小教师QQ群,查看学校各类通知公告、工作安排等,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校园网建成以后,学校强力推进校园网数字化办公,学校所有的会议通知、工作安排等全部通过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大大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办公效率。

4、扬信息技术之帆,造就学校教育能手 教育信息化,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命,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

辛勤的耕耘换来的是累累硕果。土坪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在上级教育部门举办的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项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我校的刘永强、吴政、朱德维、饶伟等多位教师在市、县级教育部门举办的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和课件制作评比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我校教师付义芳获得国家级优课。

五、体会与思考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土坪镇中心小学将继续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创建出更好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全方位、高水平实现数字化学习、教学和管理,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5.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篇五

一、选择题(60分)

1.收集来的信息是初始的、零乱的、孤立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就是信息(B)。

A、发布

B、加工

C、收集

D、获取 2.小华利用电子表格对校运会中的各项比赛成绩进行汇总并排名。请问,这属于信息加工一般过程的(B)阶段。

A、记录信息

B、加工信息

C、发布信息

D、存储信息 3.利用VB程序设计语言进行信息的编程加工的一般顺序是(C)。A、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设计界面、调试运行

B、设计算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设计界面

C、设计算法、设计界面、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D、编写代码、设计算法、设计界面、调试运行 4.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和处理的语言是(C)。

A、汇编语言

B、自然语言

C、机器语言

D、高级语言 5.读下列程序段,运行该段程序之后,变量a的值是(C)。

a=3;b=4;if a

A、3

B、4

C、0

D、1 6.以下关于信息的编程加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编程加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以加工批量的信息 B、编程加工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C、编程加工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编写专门的程序来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 D、以上说法都正确

7.如下算法,是实现(A)功能的。(1)输入X,Y(2)如果X>Y,则使MIN的值等于Y的值;否则使MIN的值等于X的值(3)输出MIN的值

A、输入X和Y的值,求X和Y的最小值,并输出最小值 B、输入X和Y的值,求X和Y的最大值,并输出最大值 C、输入X和Y的值,求X和Y的最小值,并输出最大值 8.信息的编程加工中,(A)是编程加工的核心。

A、算法设计

B、界面设计

C、代码编写

D、调试运行 9.一位爱好程序设计的同学,想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韩信点兵”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更恰当的是(C)。

A、设计算法,编写程序,提出问题,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B、分析问题,编写程序,设计算法,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C、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D、设计算法,提出问题,编写程序,运行程序,得到答案

10.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描述问题、算法设计、编写计算机程序、调试等,其中,对算法描述不正确的是(C)。

A、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步骤集合B、解题的步骤是有限的 C、算法就是解题的算式

D、算法是可以被表述和实现 11.下列应用中,(C)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范畴?

A、语音识别

B、灭火机器人

C、用表格软件自动统计

D、计算机博弈 12.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某些活动,如医疗诊断、定理证明等,这些应用都属于(B)。A、数值计算

B、人工智能

C、自动控制

D、辅助教育 13.小杰对电脑说“请关机”,电脑马上执行了关机命令,这其中主要应用了人工智能中的(C)。

A 图像识别技术

B 指纹识别技术

C 语音识别技术

D 字符识别技术 14.小敏把手指纹对着他家门的微电脑锁上,门就自动打开了,这其中主要应用了人工智能中的(B)。

A、图像识别技术 B、指纹识别技术 C.语音识别技术 D、字符识别技术

15.现在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那么你知道机器人是利用了(B)技术吗? A、网络技术

B、人工智能技术

C、编程技术

D、自动化信息加工技术

16.下列不属于信息的智能化加工的是(D)。

A、手写板输入

B、机器翻译

C、语音录入

D、键盘输入 17.下列属于计算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典型应用是(C)。

A、图书管理

B、服装设计

C、人机博弈

D、视频播放

18.为了测试汽车安全气囊的安全性,用计算机制作汽车碰撞的全过程,结果“驾驶员”头破血流。这里使用了哪种计算机技术。(A)

A、虚拟现实技术 B、语音技术 C、智能代理技术 D、碰撞技术

19.有些国家安全部门为了提高安全性,通过眼角膜识别系统打开安全门的过程,这里使用了哪种计算机技术(D)

A 虚拟现实技术

B 语音技术

C 智能代理技术

D 模式识别技术 20.以下信息编程加工的四个步骤中错误的是:(D)A.分析信息,明确条件和目标

B.设计方法,设计具体方法和步骤 C.使用计算机语言编写代码

D.发布给其他人使用

二、填空题(10分)

1、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再造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信息加工的目的在于发掘信息的价值,方便用户的使用。

2.、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时,编程加工 是无处不在的。

3、信息加工的方式有人工加工的方式和计算机信息加工的方式两种。

4、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我们一般要先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而后进行信息的录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存储。

三、判断题(10分)

1.利用计算机加工信息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对)

2.利用指纹来鉴定人的身份,可以克服证件、签字、照片、密码、钥匙、印鉴等容易假冒、丢失、遗忘、被盗的缺点。(对)

3.1997年5月12日,“更深的蓝”之所以能战胜国际象棋之王卡斯帕罗夫,这是因为“更深的蓝”具备了人一样的思维,它比卡斯帕罗夫聪明。(错)

4.信息的编程加工就是利用某种计算机语言,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描述,然后通过调试和修改得到可实现加工目标的程序,最终解决问题。(对)

5.在运动会上,采用计算机取代人工进行成绩统计将会更加准确、快速。(对)6.机器人的智能是人赋于的,因此机器人能够像人一样去思维。(错)7.VB、JAVA、C++都是计算机语言,它们之间的代码能够重用。(错)8.在EXCEL中,OFFICE助手采用了智能代理技术。(对)

9.在我们日常使用各类软件的时候,必须了解软件和程序背后所隐藏的代码。(错)10.模式识别是人工智能中的重要内容,相当于人类运用知识的能力。(对)

四、问答题。(20分)

1.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算法设计,请问什么是算法? 参考答案:算法是指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有哪些?并举例。参考答案:(1)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如VB、C、JAVA语言等(2)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如WPS(国产)、WORD、EXCEL、FLASH、PHOTOSHOP等

6.信息偶遇研究概述 篇六

关键词:信息偶遇,信息偶遇实践

1信息偶遇研究现状梳理

1.1 对信息偶遇内涵及表述的研究

Erdelez是较早研究信息偶遇的学者之一, 她引入“信息偶遇”这一概念来表示在没有期待的情况下的有用的发现。这种没有期待的情况比如用户无目的的搜索信息, 或者当人们在研究其他类型的信息的时候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俞碧飏提出用用户获得信息过程的低参与, 对所获信息的低预期来验证是否属于信息偶遇。

潘曙光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出发对信息偶遇做了如下定义:信息偶遇是一种信息获取行为, 既不是计划内的, 也不是预料之中的。当用户并不是有意要查找某信息时, 却获得了它。这个定义中也提到了两个维度:参与度, 期望值。

1.2 信息偶遇的实际应用

对于如何把抽象的信息行为应用于为信息用户提供服务的实际问题中, erdelez认为其中的一个思想就是用信息偶遇意识来加强图书馆或者信息环境下的参照访谈质量。信息偶遇可以解释用户行为的不规律性。指出信息服务提供者应该注意到用户的变化问题和不同的兴趣, 从而加强用户信息偶遇的机会。信息学家应该对用户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需求给以帮助。

同时还提出如果信息偶遇可以作为一种信息获取行为, 从而对一些用户的信息行为产生很好的效果, 那么就可以发展一种信息系统来帮助非信息偶遇者更好的利用信息偶遇。虽然erdelze只是简单的提出来一个构想, 但是对我们以后的信息偶遇系统探索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 erdelze还提出在信息偶遇系统中应用适当的工具来强化信息偶遇的过程, 比如网页浏览器可以为偶遇到的信息提供抓取, 生成, 组织的过程。

Tingting Jiang选取了129名用户对他们在豆瓣这一社会网络图书系统的搜索图书行为进行在线调查, 发现通过偶遇搜索模式来搜索图书信息的占所有调查者的19.64%, 发现通过这一形式进行检索的都为新用户对这个检索系统并不熟悉,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检索模式。对此, 作者提出在主页设置附属连接以便列出方便新用户偶遇的目录。Catherine C. Marshall以剪报行为为切入点, 把剪报行为相关理论应用于电子期刊上。同时阐述了剪报行为下偶遇到的信息对人们的作用, 提出在网页, 电子图书馆设计中都应该把偶遇的因素考虑进去, 并为用户设置环境以便存储偶遇到的信息。

蔡怡欣首次提出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理想信息偶遇环境, 提出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网络服务, 即时服务。把内容丰富的资料与健全的搜索引擎整合来组织网络信息。并强调无商业广告, 有公信力, 具有强大检索功能的个人化资料库时理想的偶遇环境的前提。

很多人还只是把信息偶遇当成是一种偶然碰运气的现象, 然而信息偶遇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行为, 可以被研究, 并且某些特定的态度和搜索方法可以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 这也为我们后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信息偶遇是信息搜索行为里面很重要的一种, 信息偶遇行为与有目的的搜索之间存在着特定的联系, 如果用户积极的进行有目的的搜索也会增加偶遇的机会, 相反如果用户进行有目的的搜索时态度不积极偶遇的机会也会减少。

J rgen Sk geby指出信息偶遇是社会性信息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大众媒体有着积极的影响, 为此, 我们应该关注信息偶遇的作用。

Sanda Erdelez and Josipa Basic把信息偶遇放到传统的信息素养模型中, 强调要增强学生的信息偶遇意识, 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全面的检索方法。这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把信息偶遇作为一个知识加入教育教学里, 培养学生的信息偶遇意识, 帮助他们建立更完善的科研方法。

潘曙光结合信息偶遇的相关研究, 认为某些浏览时可以增加信息偶遇几率的, 提出, 低内容熟悉度, 低环境熟悉度, 无浏览目标, 无浏览计划的信息偶遇率高, 相反高内容熟悉度, 高环境熟悉度, 有清晰浏览目标, 有浏览计划的信息偶遇率低, 这也为我们研究如何增加信息偶遇的机会提供理论支持。

1.3 信息偶遇的环境

图书馆, 网络, 与他人交谈, 日常生活的环境, 这些都是信息偶遇容易发生的地方。但是对于超级偶遇者来说图书馆是最佳的偶遇地点, 而对于偶尔偶遇者与偶遇者来说, 网络是一个更具主导性的偶遇地方。网络作为一个主流的信息环境, 对不同的偶遇者产生的效果不同, 进而值得我们更深一步探究。

蔡怡欣指出网上信息偶遇的情境从个体与情境的紧密度, 咨询量与时间压力, 如何判断网络信息正确性及理想的信息偶遇环境四个方面来讨论。

Sally Irvine-Smith对经常参与网上论坛发帖跟帖的人进行访谈, 研究发现论坛是一个偶遇经常发生的地方, 而信息偶遇也更适用于这类上网行为。

ágústa Pálsdóttir根据用户有目的的检索信息的频率把信息者分为四类:被动群, 中等被动群, 中等积极群, 积极群。从这四类人群分别研究他们各自的信息偶遇状况。

1.4 偶遇的信息特点

Erdelez根据信息偶遇的定义提出偶遇到的信息分为两方面:问题相关的信息——包含了现在, 过去, 未来的需求, 兴趣相关的信息。

Williamson对中老年信息行为研究发现这类人群有特殊的信息需求—健康信息尤为关注。他们的信息来源一个是家人朋友, 一个是大众媒体及印刷出版物。

蔡怡欣从信息获取方式, 信息来源, 信息需求时间三个方面来分析偶遇的信息的特点。

1.5 信息偶遇的特征:

俞碧飏提出信息偶遇是, 他目的性或无目的性, 出乎意料是信息偶遇的特征

Foster和Ford 研究了跨学科研究人员的信息行为, 发现:用户意外获取信息时, 时意外获取发生的地点令人惊喜, 而非信息本身的价值;获取意外信息的途径有两个:查看可能的相关信息源还有碰运气。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 信息偶遇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 信息偶遇的研究对象还存在局限性, 大部分集中于学者, 学生, 读者等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群身上, 普适性差, 对信息偶遇的具体实践并未有提及。

2信息偶遇实践发展初现端倪

既然信息偶遇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行为, 必定有其可应用之处。目前网络信息组织行为研究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 而各大门户网站也在研究人们的各方面信息行为以便为自己的网站服务。目前一些门户网站已经在有意识增强这一方面的信息组织。比如网易就推出满足人们偶遇习惯的聚合阅读。淘宝上为买家提供了“猜你喜欢”等, 这些例子都已经表明信息偶遇已经得到重视, 已经被当做一种重要的信息行为应用到网络信息组织中。而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初现端倪, 但是研究的道路任重道远, 需要投入更多的实践与精力。相信信息偶遇很快就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曙光.信息偶遇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俞碧飏, 信息偶遇概念与特点的实证辨析%以科研人员为例.情报学报ISSN1000-0135, 第31卷第7期759-7692012年7月

7.美学角度的信息可视化概述 篇七

关 键 词:信息可视化 概述 定义 认知任务 信息美学

一 介绍

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首次接触信息可视化的人对这一领域往往存在片面的理解,容易从某一和专业相关的视角审视它。信息可视化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领域,它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同时又关注美学形式,由任务导向型向用户研究型转化,这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学科交流和其范围的更新与加入新的诠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信息可视化的深入和日益强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如今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已有一批先进的学者对其开展了专门的研究。为了鼓励越来越多人参与进来,非常有必要对信息可视化的定义作出全面的诠释,为未来研究人员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 信息可视化的定义

2.1 信息可视化的定义

关于信息可视化的定义,1999年已经提出。信息可视化通常被认为是产生信息交互及视觉表现,用以扩充用户的认知领域(Card et al., 1999)。笔者之后阅读了有关信息可视化近些年来的30篇文章,其中许多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者都在自己的文章开头阐述了对信息可视化定义的理解。大致说法不变,但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补充,下面两种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中,Card, Mackinla和Shneiderma将可视化定义为依靠计算机支持的,增强人们与数据之间视觉交互的表现形式。当一个人根本不知道数据中隐藏着什么问题或想知道更加深层次的数据内在关系的时候,信息可视化系统可以帮助人们迅速缩小范围,找到需要更仔细研究的那部分数据。

在Caroline Ziemkiewic和Robert Kosara撰写的Embedd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within Visual Representation一文中,对可视化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广泛和全面的标准。他们认为信息可视化的定义是它区别于其他形式的视觉表现的重点之一。通常,可视化被定义为把数据转化为图像的手段,但直观地来说,其本质还是与信息图形和基于数据集的艺术作品有所区别。信息可视化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同时定位在更大范围内的可视化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基本的研究目标。

传统范畴内的信息可视化,大多指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化分析,这三个概念本身定义就是模糊的,而且存在重叠的部分。术语“数据可视化”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说法,因为它有时指的是上述所有的可视化说法,有时被用来专指科学可视化而没有信息可视化。对于我们而言,通常数据可视化将被用来指所有来自数据的可视化表现,无论这些数据是抽象的还是有具体的位置。基于上述这些观点,作者认为信息可视化的本质虽然是技术的,但它的表现通常情况下,是视觉的直观表示,如插图、信息图形、数字艺术、视觉语言等等。因此,信息可视化嵌入其他的传统视觉标准中,不是单纯的技术,而依赖于4种表现形式,即数据、映射、交互和符号。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作者制定了信息可视化的定义,也可作为可视化表现的分类,对应的有四点:(1)是否来源于数据;(2)把双映射图片上的信息表现为图像;(3)提供强大的交互性;(4)在语义学上是一个符号象征系统。

2.2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2.2.1信息设计和信息框架

著名的信息可视化研究学者Andrew VandeMoere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划分。信息架构是一个方法,侧重于组织和分类数据,其概念上和视觉上与功能、导航、交互相关。它通常是指网页设计领域。信息设计是关于信息图形和信息视觉化展示的设计。想想你可以在报纸和杂志图中找到的图表。因此,它们存在不同的定义;信息框架更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特征和用户体验,信息设计更强调其近态吸引力和设计感。

2.2.2信息可视化和数据可视化

有很多人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认为他们是一样的。但我们通常把信息可视化看作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数据可视化。如上文所说,数据可视化即所有与数据相关的可视化形式,而信息可视化包括一些非数据形式的可视化。因此,它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2.2.3数据、信息、知识和内在深刻的见解

在2009年初IEEE计算机领域的文章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Visualization中,学者们就提到了前三个应该在信息可视化领域加以区分开来的概念。Russell Ackof(f表2-1)定义下的知觉认知空间范围内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是信息可视化过程中不同阶段信息的称呼,就范围上来说,由从大到小深入过程。数据是指信息可视化最初得到的原始符号;信息是经过处理后被认为有用的数据;知识则是经过筛选和整理后信息的使用。

而“内在深刻的见解”(insight),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只有在可视化之后才比较容易显现出来的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对数据深刻的认识。在Youn-ah Kang & John T. Stasko, JiSoo Yi和Julie A. Jacko共同完成的Understand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sights: How Do People Gain Insights Us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就对这个概念做了透彻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到,尽管“提供内在深刻的见解”一直被认为是信息可视化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是这种内在的见解始终不是一个很好理解的概念。于是作者们受到理解力研究的启发,意识到理解这种内在关系程序方面的重要性。因此,不是问:“什么是insight?”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们是怎样获得这种insight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现这种见解的特性,他们回顾了过去有关信息可视化的文献,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意见,看他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并发现这样几条帮助理解的说法:(1)这种内在的见解往往被视为视觉可视化的结果,并且获取它的程序大部分是看不到的; (2)获得见解的四个主要过程(提供概述,调整,检测模式,匹配心理模型)已经在信息可视化的文献中得到讨论;(3)这四个不同的过程为从信息可视化中获得内在见解提供了线索。基于这些观点的取得,希望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从业人员正确理解insight的概念,并在一个更深入的层次上评估InfoVis系统和技术。

三 信息可视化的分类

信息可视化过去的研究往往聚焦于为专家用户群提供深入了解和研究复杂的交互视觉模型技术放大认知。但是随着信息可视化的发展,它的用途也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深入普通大众的生活。在Zachary Pousman, John T. Stasko和Michael Mateas撰写的Casu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一文中就很难得的提出了描绘日常生活中信息可视化的概念。对信息可视化领域作出了一个系统的分类,作为对传统可视化领域的补充。

3.1传统信息可视化

传统信息可视化指的是科学可视化。它是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分支,主要关注可视化的三维现象(建筑,气象,医学,生物等),强调的是逼真的效果图卷,表面,照明光源等等,它也许还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时间)。它也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个子集。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目的是生动地说明科学数据,使科学家能够理解,并获得深刻的关于数据的见解。

3.2 按信息可视化边缘分类

3.2.2 周围信息可视化

周围信息可视化是一个比较宽泛的信息可视化描述,位于这一领域的边缘。Skog et. al.认为它是提供信息艺术的工作,是把枯燥的数据转换为微妙的数据画的系统。信息艺术的灵感来源于当代艺术(包括蒙德里安),传递例如公车离开时间或是天气数据这类的信息。事物的颜色、时间和位置在一幅电子图片中随着时间变化,数据得到不断更新。这种系统被认为是信息可视化边缘范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交互功能的减弱。

3.2.3 社会信息可视化

如今社交类信息无处不在,用户可以直接地看到他们。合作完成的文章和图画,歌曲的共享、采样、和混音。技术支持标签的使用,使人们能分享网络书签、新闻,甚至公共空间。社交过程、社交网络和社交环境的可视化成为了又一个另研究学者们兴奋和好奇的研究点。

3.2.4 艺术信息可视化

另一个新兴领域的信息可视化即是数据驱动的艺术作品。这些系统也显示了数据转换为图形的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些还是互动的。Viegas和Wattenberg已经创造了这个词,用于描述信息可视化技术下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看来,这些系统有明确的目标,即挑战先入为主的数据表现形式。在艺术世界的字典里,他们“问题化”了我们的日常观念。

这些系统唤起了人们的好奇,困惑,甚至沮丧,他们只从美学或设计角度出发。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大多具有美感。但他们有不仅是美丽的,他们也有其功能特点。

3.2.5 其他信息可视化

前面的三个子系统都是信息可视化领域相当活跃的系统,关于它们也有较多的例子。然而,还有许多其他的系统,也可能被认为是边缘的情况,却不属于上述三个系统当中。这些边缘事件主要是一些在线工具,如作为财智月刊“(SmartMoney)的地图市场[42],或Digg.com的“堆栈”、“群”、和“弧”的可视化,还有一些较少的任务,集中在可视化的网志的帖子,如“The Dumpster”。

3.3其他信息可视化的分类方法

按信息可视化内容层次划分为用户人数和使用方式、数据和内在的理解;按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划分为数据,映射,交互和符号等等。

四 认知角度的信息可视化

其实美学角度的信息可视化中,许多原理来源于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观点,下面就来看一下认知角度的信息可视化。

在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Perception for Design一书第11章,信息可视化理论的思考中提及,信息可视化之美,关注了信息可视化的认知经济和知识的认知价值。可视化通过两种基本方法辅助思维:一种是通过信息图形的视觉询问;二是延长记忆点。看到的东西可以更容易被认知的几种重要途径有:(1)增加记忆点,方便大脑的后续整理;(2)减少寻找信息的步骤;(3)提高图案的识别性;(4)发挥认知推断的作用;(5)使用认知机制观察信息;(6)把信息编入一个可操作的界面信息可视化正也是基于这些观点不断优化与发展的,旨在更便捷地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服务,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数据的意思,甚至带来愉悦的享受。

此外,重庆大学的两位学者在2011年的国际电子设备工程信息技术大会上发表了Optimization for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sual Thinkin, 其中也对人们通过视觉思维认知世界的过程做了深入探讨,并试图通过这一认知手段选择出信息可视化的最优选择。其中展示了人们开展视觉思维的认知过程。认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首先通过身体器官眼睛输入图形、图像、文字、符号和颜色等等信息。人们看到信息,记忆存储下来的多少取决于人们身体的限制和过去体验和知识的积累的多少;第二阶段图形记忆会筛选一些信息,来决定哪些信息需要被大脑有意识地记录下来,在这一阶段,一些原先熟悉的或者基础的信息会很快反馈到第三阶段;第三、四阶段筛选过后的信息将得到进一步的处理,意识的功能包括根据认知目标对信息进行排序,以便收集更多的认知资源,然后重点关注一些新的或不熟悉的信息,对它们作出反馈,输入有意义的信息到记忆阶段;第五阶段,也就是记忆阶段就是把这些输入的信息转化为自身体验和知识的过程;最后进入最高阶层的抽象认知阶段,对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产生一些概念、逻辑性(信息之间的关系)等等的抽象概念。基于上述这些对于认知过程的分析,提高信息可视化有效性的途径是减少人们的认知成本,及简化上述过程,提高响应效率,使可视化的过程更好地符合人们认知过程每个阶段的要求。

五 美学功能角度的信息可视化

随着各种应用程序和编程语言的发展,设计过程中产生越来越丰富的图形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与美学之间的互动在过去的几年里显著增长。因此,有必要区分不同的研究者对功能性和美学特征的信息可视化。虽然客观上两个类别之间的区别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可视化可以完全被看作是一个或另一个,但是假设这里存在这种可能性:那么功能角度的信息可视化的目标是传达信息,和通过用户能够快速理解的隐喻勾画出潜藏在数据内部的图形;而审美信息可视化则更侧重于引出用户出于本能和情感方面的对于数据主观印象。因此,一个成功的可视化系统的判断标准是它向用户传递数据译码的速度和效率。

功能性的信息可视化主要关注其可用性和性能。它视觉方面的判断只以如何快速的帮助用户理解数据作为判断标准。功能性和可用性必须是清楚的,使用户能够简单的获取知识并明白它们。引用Matt Woolman在数字信息图形当中的话来说,就是:功能可视化的要求比创新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计算要多得多,他们必须要创建一种能让用户明白的视觉语言系统,沟通中的表述清晰恰当,就像字母和文字组成的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语言那样。

而相反的是,审美信息可视化看重的是视觉吸引表现形式的设计,设计师想寻找到一种出于本能的表现形式,通过用户最基本和纯粹的情感和直觉来吸引用户,引发他们的兴趣、注意力、享受和好奇心。这种形式的设计是建立在其视觉形式可以快速吸引用户的基础上,是他们获得一种娱乐和享受的感觉,有时候甚至会牺牲任务的有效性,设计师强调的是一种出于人类本性的体验,使其与用户之间产生共鸣。

六 总结和信息可视化未来发展

上述文章粗略地对信息可视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概述,从最初的定义到一些分类,然后是认知原理和美学角度的信息可视化。希望用户能够迅速抓住信息可视化的大致轮廓,有一个初步和完整的认识。对于研究者们而言,更好地了解信息可视化领域的基础背景,为选择研究范围和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下面是一段对于信息可视化未来的畅想。

未来信息可视化的展示会更加个性化和私人化,为用户提供实时便捷的信息。信息可视化的表现形式将不会仅限制于2D空间,而是更注重整合的交互式体验。无论信息可视化怎样服务于我们的未来,它都将是理解和改变世界的一个可靠的工具。

花费一生的时间在信息的洪流之中,在内部空间中来回流动是不是一种选择。人们和公司越来越理解大数据的价值,教育正在改变,不断适应新技术和工具,形成路径,获得开放的信息源,对抗信息高墙。当新的一代掌握大局时,信息图形将会变得很普通。革命将会是可视化的。

每家每户都将有一个网络化数字日历/待办事项列表(包括锥子,独轮车和飞行棋)。日历将同步每个人的电子邮件和朋友、熟人甚至是敌人的方位。我们将在睡前和一早起来看到这些信息——就像我们习惯于在那些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上做的事情一样——浏览我们个性化的屏幕,可视化我们的饮食偏好,交叉引用医生的营养建议,链接我们的智能购物清单筛选喜爱的食物,编制每月食物摄入量,并反馈到我们的医疗记录。当然,它会显示为一系列智能的信息图形,这些都为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快速处理信息提供了便利。信息可视化将不断扩展它的应用范围,不断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总有一天,它会成为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相信这一天并不远了(Sarah Slobin, 2011)。

参考文献

[1] CARD, S. K., MACKINLAY, J. D. &SHNEIDERMAN, B. 1999. Reading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Using Vision To

Think, Morgan Kaufmann.

[2] FEKETE, J. D., VAN WIJK, J., STASKO, J. &NORTH, C. 2008.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1-18.

[3] GAVIRIA, A. R. 2008. When Is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rt? Determining The Critical Criteria. Leonardo, 41, 479-482.[4] HORNB K, K. &HERTZUM, M. 2011. The Notion Of Overview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 69, 509.

[5] LAU, A. &MOERE, A. V. Towards A Model Of Information Aesthetics I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2007. IV ’07.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4-6 July 2007 2007. 87-92.

[6] LERNER, E. 2011. The Future Of Data Visualization. Print, 65, 62-68.

[7] MIN, C., EBERT, D., HAGEN, H., LARAMEE, R. S., VAN LIERE, R., MA, K. L., RIBARSKY, W., SCHEUERMANN, G.&SILVER, D. 2009. Data,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In Visualization. Computer Graphics And Applications, IEEE, 29, 12-19.

[8] OFFENHUBER, D. 2010. Visual Anecdote. Leonardo, 43, 367-374.

[9] POUSMAN, Z., STASKO, J. T. &MATEAS, M. 2007. Casual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Depictions Of Data In Everyday Life.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13, 1145-1152.

[10] SHIHU, X. &FANG, S. Optimization For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Based On Visual Thinking. 2011. IEEE, 4243-4247.[11] VON LANDESBERGER, T., KUIJPER, A., SCHRECK, T., KOHLHAMMER, J., VAN WIJK, J. J., FEKETE, J. D.

&FELLNER, D. W. 2011. Visual Analysis Of Large Graphs: State-Of-The-Art And Future Research Challenges. Computer Graphics Forum, 30, 1719-1749.

[12] WARE, C. 2004.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Perception For Design, Morgan Kaufmann.

[13] YI, J. S., KANG, Y., STASKO, J. T. &JACKO, J. A. Understanding And Characterizing Insights: How Do People Gain Insights Using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 2008. ACM, 4.

[14] VERENA, 2007. Infosthetics: the beauty of data visualization,

http://pingmag.jp/2007/03/23/infosthetics-form-follows-data/

[15] BOB DUGGAN,2012. Is Data Visualization the Future of Art?

http://bigthink.com/Picture-This/is-data-visualization-the-future-of-art

[16] SARAH SLOBIN,2011.The Future of Infographics

8.4.1信息加工 篇八

1. 要求学生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特别是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过程中领悟传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2. 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

3.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文字处理工具,围绕主题加工文本信息;

4. 在模仿的基础上尝试合乎规范地使用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加工信息。

教学内容:

1. 体验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 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3. 根据需要,围绕主题加工文本信息

4. 使用结构化和形象化的方式加工和表达信息

教学重点:

1. 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2. 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和形象化表达

教学难点:

1.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2. 结构化表达信息的适用范围

3. 形象化表达信息的适用范围

课时数: 3 课时

第一课时 文字及其处理技术

一、体验文字处理技术

1.文字是人类为了更加流畅地表述意义、传递经验而发明的工具。

2.汉字的创造饱含民族的智慧。

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书法是一种凝结了我国民族文化精髓的特殊的艺术形式。 例:徐冰发明了方块英文

3.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发展历史

4. 体验东巴文字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二、汉字的编码

1. 用于输入汉字的编码——输入码(外码)

编码方案:区位码、拼音码、王码、自然码

2. 用于存储汉字的编码——机内码(内码)

国际码( gb )

3. 用于输出汉字的编码——输出码(字型码)

点阵字型:将汉字分解成若干个“点”组成的点阵字型。

4 .汉字的处理过程:

5 .选择合适的字处理软件

启动方法:开始 | 附件 |truetype 程序造 | 选择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写字(如图)

保存字符:选择“编辑”中的“保存字符”。

9.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篇九

五、信息的编程加工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算法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本质,因为计算机程序本质上是由算法来告诉计算机执行某个指定的任务的确切步骤。以解决一个或一类问题。程序是算法思想的体现,算法是程序的灵魂。

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的方法:让计算机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明确规定的运算规则,在有限的步骤内,能够解决预先设计的问题(让计算机按照预先编写的程序来执行)。

变量:在程序设计中,可以在程序执行期间修改的包含特定数据类型的已命名存储位置。如程序中有a=3;a=4;a=5这样的语句,最后该程序输出的a的值是5。例:求三个数a、b、c中的最小数

分析:计算机可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但不能同时比较三个数的大小,通过两两比较来解决问题。如a=2,b=9,c=7,步骤如下:

A.把a、b的值进行比较,较小的值赋给temp;

B.把c与temp进行比较,可得出三个数中的最小值。拓展:多个数的数值交换与比较方法同上。

2、编程加工信息的基本过程

一般要经过如下四个步骤:

A. 算法设计:对某一特定的问题设计一组(有限个)求解步骤和方法。

B. 界面设计:人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接口。设计的原则是美观、大方、界面友好。C. 代码编写:把人们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代码。

D. 调试运行:刚编写的程序不一定正确,必须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排除程序中的错误(BUG),测试其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3、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程序设计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繁到简的。具体来说,大致经历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几个发展阶段,使人能够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容易地将算法体现为程序。

六、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1、智能应用软件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

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工信息。人工智能:人造的智能,主要是对人脑思维机理的模拟。

智能化加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计算机更加自主地加工信息,减少人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和人性化程度。

智能应用软件处理信息的一般过程:确定信息加工的类型、选择智能软件的类别、选择合适的软件、应用处理、信息的输出和存储。

2、专家系统

就是指模仿人类专家来解决专门领域问题的软件系统。

一个实际的专家系统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相关领域的专家建议或决策,而且能够通过解释机制,以用户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专家系统的具体推理过程。

3、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模式识别可用于文字识别(光学字符识别OCR、手写识别、指纹识别)、语音识别、遥感和医学诊断等方面。

4、机器翻译

就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常用的中文翻译软件:金山快译、译星、万能对译等。

5、其他应用

10.信息加工概述 篇十

一、课程特点及现状分析

(一) 课程主要特点:时间紧、任务重

《信息安全发展概述》课程涉及计算机网络、密码学、法规制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 涵盖的内容较广泛。同时, 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政府上网工程的不断发展, 信息安全新技术、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实际应用周期大大缩短,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 即一方面授课教员要讲清基本知识和原理, 提高学员对信息安全的认识;另一方面, 授课教员要知识渊博, 不断地查阅最新资料和文献, 并将这些新知识有机的融合进本课程的教学中, 提高学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最终使学员能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解决在学习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安全问题, 以增强学员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感到学有所用, 这也是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二) 课程现状分析:重理论轻实践

《信息安全发展概述》课程往往以理论讲授为主, 整个教学过程对实践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因此学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很多学员虽然理解了有关信息安全的设计思想或流程, 比如常用的加密技术、攻击者的攻击手段以及整个攻击流程等, 但是在编程实现的过程中,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究其原因, 还是学员真正动手的机会比较少, 实践能力较弱。

二、教学目标及内容的探索

(一) 教学目标探索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信息安全发展概述》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知识结构的建立, 使学员在了解信息安全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 包括信息安全的定义、信息安全的标准以及信息安全体系, 掌握信息安全原理;第二个层次是应用技能的训练, 使学员熟练掌握信息安全具体实现技术与实际应用;第三个层次是信息安全素质的培养, 使学员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危意识, 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解决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安全问题。最终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为学员揭开信息安全的神秘面纱;二是增强学员信息安危意识, 培养学员的信息对抗能力, 使学员不仅会用计算机, 还要用好计算机。

(二) 教学内容探索

在上述教学目标的牵引下, 在内容安排上, 以信息安全原理及应用为主线, 确定了两大模块来组织《信息安全发展概述》教学的知识体系, 一个模块是黑客攻击技术;另一个模块是防御技术。同时, 围绕这两大模块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来组织教学内容, 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同时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算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在黑客攻击技术这个模块, 按照黑客的攻击步骤分为五部分:网络扫描、网络监听、网络入侵、网络后门以及网络隐身。其中, 网络扫描、网络监听是攻击者的信息收集阶段, 在网络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在攻击者入侵之前都会想方设法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 网络入侵即攻击者对目标主机或服务器实施攻击, 常见的攻击方式有缓冲区溢出攻击、木马、拒绝服务攻击、病毒等。网络后门即攻击者入侵成功后, 为了保持对该主机或服务器的长久控制, 攻击者为自己开辟的秘密通道。网络隐身是攻击者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想出的方法和手段, 比如用代理主机进行攻击、IP欺骗等。在防御技术这个模块, 考虑到当前的热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分为加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身份认证技术、VPN技术、防火墙及入侵检测六部分。其中, 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采取的主要安全保密措施, 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 常用的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加密 (如DES、AES、3DES、IDEA等) 和非对称加密 (RSA) 。数字签名技术是只有信息的发送者才能产生的别人无法伪造的一段数字串, 这段数字串同时也是对信息的发送者发送信息真实性的一个有效证明。

三、课程教学探索

(一) 理论教学探索

教育学著名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 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换句话说, 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

(二) 教学方法探索

好的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为了培养学员的信心和兴趣, 必须从学员已掌握的知识入手, 循序渐进、巧妙引导, 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木马的时候,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 由于该方法在传授知识的时候, 将知识本身和知识发现的过程割裂开来, 没有将知识和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思维和技巧同步传递给学员, 导致大多数学员学了某一个知识或原理, 却不能转换为自己的知识, 不知道原理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三) 教学手段探索

教学手段的灵活多样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信息安全发展概述》这门课程比较抽象, 学员在刚接触的时候很难入手, 但可以通过将一些抽象概念生活化, 从而使课程内容简单化, 一方面可以使学员易于理解, 另一方面可以开发学员的智力潜能, 从而调动学员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例如, 在讲缓冲区溢出攻击时, 为了让学员对缓冲区溢出有个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 加深学员对缓冲区溢出攻击的理解, 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类似的实例进行类比:身份认证系统是网络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保护网络系统安全的第一道关卡。

(四) 实验教学探索

《信息安全发展概述》课程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技术课, 实验教学环节举足轻重。通过参考一些国内外著名高等院校的经验与模式, 为了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信息安全发展概述》课程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技术课。为了让学员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发展趋势, 同时培养学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员的信息安危意识, 结合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 探讨了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内容设置;其次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性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岳逍远.北京市公安局举办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J].信息网络安全, 2011, (10) .

[2]孙海瑞.建构主义视野下我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徐林.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多Agent网络教学系统模型[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2012, (6)

11.信息加工概述说课稿 篇十一

3.1信息加工概述

一、说教材

(一)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加工概述》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必修)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从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加工方式的转变和过程,以及如何具体使用计算机来加工信息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学生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明确信息加工的重要性,过程,加工方式的转变,初步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通过这些知识,让学生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以及加工的时候有哪些步骤,简单的加工有什么。为后面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在前面信息获取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上,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和方式;(2)理解信息加工的含义和重要性;(3)能够初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

本节通过一个例子引出加密是信息加工的一种表现形式,然后从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出发,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信息加工的过程和不同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有效地加工所获取的信息,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处理信息的能力;(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

(3)通过结合学习生活的实际例子,进一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解决学习、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2、难点: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里特征,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单一性,和信息加工的要求来定的,我将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兴趣、讲解、实例演示、突破这一重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对信息加工这部分内容兴趣不够浓厚,所以要通过多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并通过紧密联系现实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

三、说教法

(一)教学策略

结合高一学生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采取“问题引导”-“联系实际讲授”-“总结”的教学策略。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热情;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相关概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类型。通过“总结”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个整体把握。三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由生活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层层深入,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总的指导原则,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

以英国侦探的加密故事为情境导入,让学生能够从熟悉的情境中入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2.讲授法

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授,给学生以系统连贯的知识,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本节的内容基于上属于理论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四、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接触到甚至使用过信息加工的技术,而且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运用网络进行信息搜索和保存的能力,虽然他们对信息加工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怎样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过程还是不够系统的,这对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有一定的阻碍的,而且基于他们的年龄的特征,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认知较直观,对具体操作易于接受。

(二)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观察、理解到巩固,逐渐有序地学习新知并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引导学生使用交流讨论为主,观察、对比为辅的学习方法。

五、媒体运用

课堂教学课件、板书

课件:呈现事例、图片和基本概念 板书:清楚的呈现本章节的知识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以以英国侦探的加密故事为例引入什么是信息加工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3.1.1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

1、信息加工及其重要性

(1)用运动会百米赛跑的原始成绩和加工后的成绩,讨论出原始信息与加工后信息的区别

设计意图:以实际例子为引,让学生知道原始信息与加工后信息的区别,进一步明确加工的重要性

(2)用现实生活中的假信息、伪信息,引导学生总结出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并为信息加工下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信息加工的重要性

2、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以跳远比赛项目为例,根据信息加工的定义总结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事件总结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3、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用提问和呈现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机使用场合并比较没用使用计算机之前这些场合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从而总结出手工加工信息与用计算机加工信息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场合,知道信息加工方式的变革

3.1.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

1、计算机信息加工一般过程

让学生阅读教材,知道计算机加工的一般过程,然后通过撰写电子档的日记的例子,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学和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加工的一般过程。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用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事例,总结出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加工的三种类型,再通过具体软件学生理解计算机加工的三种类型及各自适用的范围。

(三)交流评价、归纳总结:

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回答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本课的重点,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记忆。

(四)布置作业,巩固迁移

用具体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迁移

信息加工概述

澄迈中学 综合实践组

颜慧玲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从总体上了解信息加工的基本知识,知道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分析信息加工的一般步骤,理解手工加工与计算机信息加工方式的异同;把握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及其各自的适应范围。

2、能力目标

能利用信息加工的知识分析生活和学习中的信息资源及其处理方法。

3、德育目标

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思维逻辑,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第三章第一节,包含信息加工的过程和方式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和类型两部分知识。重点是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身边的例子(如校运会比赛项目的成绩处理)总结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难点是理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的特征,因为这些是对本章第二、三节和第四、五章的概括,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三种形态好可以结合第一章中所学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接触,甚至使用信息加工的知识。他们对信息加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计算机信息加工类型了解不够,不能对信息加工进行归纳。

四、教学策略

利用任务驱动法,以问题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的实际过程描述]

[一]教与学过程描述

1、信息加工及其重要性

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信息的获取,知道从网上下载的信息资料,有一些是不需要加工可以直接使用的,而有一些是必须得进行加工后才能使用的。为什么呢?

生:(思考)

师生共同探讨总结

(1)

原始信息一般情况下处于一种初始的、零散的、无序的、彼此独立的状态,既不能传递、分析,又不便于利用,加工可以使其变换成便于观察、传递、分析、利用的形式。

(2)

原始信息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准确与不准确的成分都有,加工可以对其进行必要的,有分析的筛选、过滤和分类,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加工后的信息更具条理性和系统性。

(3)

加工可以发现信息收集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足,为今后的信息收集积累经验。

(4)

加工可以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编制数据模式和文字说明等产生更有价值的新信息。

因此,加工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师:通过分析,大家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均有所了解了,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信息加工”?

经过学生讨论后回答。

最后引出信息加工概念:

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2、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以校运会跳远比赛项目成绩的加工为例;

师:12月2日,我校举行校运会,以跳远比赛项目为例,请你说说跳远比赛项目成绩处理的工作流程?

生:讨论回答

问题(知识巩固):如果你是统分员,将参加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进行排序,请问这属于信息加工的()环节;然后将处理好的比赛结果送往广播员处,广播员播出结果,这又属于信息加工的()环节。

3、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接触过的哪些信息加工方式?

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1)人工加工方式

例子:你可以通过多少种方法处理“1+2+3+„„+100”?

生: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人工加工方式的特点: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但有时加工过程繁琐、容易出错、费时。

(2)计算机加工方式

特点:缩短加工时间、提高加工精度,满足了管理者决策的需求。

请一位同学说出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选择计算机软件――信息录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信息存储

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师:在计算机信息加工中同学们能不能归纳出有几种类型?

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归纳:

(1)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

――针对具体的问题编制专门的程序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

(2)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包括文字处理软件加工文本和利用电子表格加工表格信息,利用多媒体软件加工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

(3)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工信息

智能化加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计算机更加自主地加工信息,减少人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和人性化程序。

二、课堂练习

列举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场合,并思考在没有出现计算机之前这种场合是如何进行信息加工的,分析这两种加工方式异同点。

[教学反思]

在前面的第二章书中已经学习了信息的获取,学生对获取信息以后怎样进行加工比较关心,所以学生对这节男内容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大家在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相对比较高,积极回应老师的提问。整堂课较好的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

莲山课件

上一篇:毕业赠言:最新初中毕业赠言经同学下一篇:职称英语真题词汇选项(综合类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