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情

2024-09-12

宜昌市情(精选6篇)

1.宜昌市情 篇一

下面是宜昌市情导游词范文,一起去领略一下宜昌的魅力吧!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欢迎各位来到世界水电之都----宜昌市,我是今天大家的导游小赵,紧随着汽车的步伐,我们踏上了宜昌之旅,很高兴在这个缘分的天空下和我一起漫游宜昌,预祝大家在这里玩的开心,让美丽的宜昌永远留在您的记忆里。在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省西部,是三国古战场,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如今的宜昌是全国新兴的工业和旅游城市,是全国知名的水电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峡畔有着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土地富饶,风光旖旎。这颗明珠正是此地江山连蜀楚,天钟神秀在西陵的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重庆市东部,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西陵峡畔,因而誉为峡口明珠,她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著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三国时吴蜀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宜昌。宜昌市共辖五县三市五区,有415万人口,全市面积2.1万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249平方千米,城区人口133.8万,市内有三条主要干道,东山大道,夷陵大道,沿江大道,自北而南贯穿整个城区,市内横跨长江两岸,宜昌交通便利,可谓水路,公路,铁路,空路,路路皆通。长江黄金水道横贯宜昌237千米,宜昌港是长江八大港口之一。焦柳铁路和宜万铁路在宜昌交汇。三峡机场是三峡地区最大民用机场也是国际备降机场。以宜黄高速,沪蓉高速和318,209,055三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四通八达。宜昌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县治,曾有过夷陵,宜州,峡州,东湖等十几个名字,用的最长的是夷陵,有2400多年的历史,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的山川形势而得名。它的意思是说:山至此而陵,水至此而夷也就是说奔腾咆哮的长江一到宜昌,江面变的开阔,两岸的高山也逐渐成为丘陵,清朝雍正年间,朝庭认为这个夷字犯了忌讳,因为汉人们把他们称为夷族,所以改名宜昌,为什么叫宜昌呢?宜昌有顺应天时宜于昌盛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地扼长江三峡之口,故有峡州之称。清朝雍正13年改称为宜昌取于宜于昌盛之意。更因位于长江中上游的结合部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于是又有着川鄂咽喉三峡门户的美称。夷陵千年沧桑话,距今20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战国时期为楚邑,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于此,夷陵之名始见于史。东汉建安十三年(209年)的吴魏夷陵之战;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发生于此地,三国时期,刘备为关羽报仇,率领几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吴国。吴将陆逊仅有五万人,退入夷陵一线,等蜀军兵疲意诅反攻条件成熟,命令以火攻蜀,大火烧了四十座营寨,蜀军大败,刘备连夜退入白帝城。这就是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夷陵大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历史悠久的宜昌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楚文化的摇篮,巴文化的发祥地。一些特有的风俗如土家族的哭嫁被约定成熟的沿传下来。所谓巴楚山水育英才,宜昌人杰地灵。著名的长阳人在一二十万年前就在此活动,七八千年前,宜昌的先民就繁衍生息于此,相传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娘娘就是宜昌人,她辅佐皇帝,开创了中华基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宜昌走出了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宜昌孕育了民族和睦使者美人王昭君。诗仙李白、武圣关羽、茶圣陆羽以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等历史名人都在宜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以及明末率土司兵勇赴国难的巾帼英雄秦良玉,清代著名学者杨守敬等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诞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宜昌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宜昌就是历代的州府所在地。在夏、商、周时代为古荆州地。蜀汉章武二年(222年)的吴蜀夷陵之战均发生在这里。明、清时期,为夷陵州治和宜昌府治。鸦片战争爆发,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宜昌就被辟为通商口岸,英美法德意日等国先后在这里设立了领事馆。1949年以宜昌县城区及近郊设市。宜昌在1949年前经济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宜昌兴建了30多家企业和一批重点企业。1994宜昌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江开放城市并被列入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今日宜昌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宜化集团,稻花香酒业,兴发集团。西陵山水天下佳。宜昌属于丘陵地貌,地处秦巴山脉和武夷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市内有大小溶洞,如白马洞,三游洞,龙泉洞,乃古代地下水溶蚀作用而形成,洞幽奇特,不失为旅游的好去处。宜昌不仅有山色之美,而且还有水乡之秀。宜昌的水系为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众多,河网密集,水量丰富。除长江,清江外,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9条。由于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为开发水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宜昌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8%。游客们可能要问了3000万千瓦是什么概念呢?我们通常用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力量恢弘,三峡的水能相当于4000多匹马做功的能量,而且是只做功不吃草的马,是永远奔腾不息的骏马!建成的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工程,装机26台,年发电量达847亿度。除三峡工程外,宜昌还拥有葛洲坝电站,隔河岩电站等大小水电站。在方圆直径不到10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如此丰富的水电资源和如此充分的开发程度,宜昌是世界上是仅有的,因此宜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真可谓是世界水电之都。

2.黄山市情 篇二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亲手掀开了黄山开放开发乃至中国现代旅游发展的历史篇章。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黄山时指出:“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写下了“日破云涛万里红”的豪迈诗篇。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把黄山市建成安徽旅游龙头、华东旅游中心、中国旅游名牌、世界旅游胜地,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展示区、文化繁荣先行区、平安和谐优秀区。行政区划

黄山市辖三区(屯溪区、黄山区、徽州区)四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整个行政区域犹如一枚枫叶。

历史悠久

黄山市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新兴旅游城市。前身为徽州地区,古称新安。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秦设黟、歙两县,属鄣郡。晋改新安郡。隋、唐为歙州,辖黟、歙、休宁、祁门、婺源、绩溪6县。宋改歙州为徽州,至今已有888年历史。明、清为徽州府。1949年5月成立徽州专区,1971年改为徽州地区。安徽省名即从安庆、徽州两地地名中各取一字组成。1987年11月撤销徽州地区,设立地级黄山市。

山水秀美

黄山市境内拥有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于一身的黄山风景区,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齐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牯牛降,“山水画廊”新安江,“江南翡翠”太平湖,世界奇观花山谜窟,宛如一座巨大的天然公园。

文化灿烂

黄山市是徽商故里,徽文化发祥地。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内核,涵盖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医学、科技、艺术、生活等诸多领域。徽学、徽商、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菜等经济文化流派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集的4万多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代著名戏剧家汪道昆,抗倭名将胡宗宪,医学家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立者渐江;清代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现代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胡适,书画大师黄宾虹,人民音乐家张曙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黄山市文化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文物之海”。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1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现存古村镇、古建筑13438处。全市馆藏文物近15万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约1万件。全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及其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徽墨制作技艺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市是文化部批准设立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域。

生态绝佳

黄山市位于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5℃至16.4℃,降水量在1395至1702毫米之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7.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25倍;境内主要河流及湖泊水环境质量优良率达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时间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物产丰饶

黄山市被誉为华东地区动植物宝库。现有植物30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33种;现存野生动物490多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28种。矿产、水资源极为丰富,已探明的各类矿产达46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66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这里是华东地区木竹重要产地和桑茧、水果、食用菌、中药材主产区之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等名茶享誉中外;黄山贡菊、“三潭”枇杷、徽州香榧等特产名闻遐迩。徽墨、歙砚、万安罗盘、徽州三雕等传统工艺品久负盛名。

区位优越

黄山市位于中国安徽省最南端,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自古就是“三省通衢”之地。目前黄山市已建成徽杭、合铜黄、黄塔桃3条高速公路,在建和拟建的还有5条;黄山机场已开通近20条国内航线和港澳、日、韩等旅游直航包机;京福等3条高速铁路于2009年全面开工建设。

三、五年后,黄山市东至杭州、上海,南至福州、广州,西至南昌、武汉,北至合肥、北京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短,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品牌响亮

黄山: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

黄山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中部最佳投资(旅游)城市、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

“黄山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以黄山市名命名的国际永久编号第79316号小行星“黄山舰”:以黄山市名命名、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导弹护卫舰

开放窗口

黄山市先后与日本藤井寺市、圣马力诺塞拉瓦莱市、韩国大邱广域市东区、瑞士因特拉肯市等4个城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瑞典瓦拉市等7个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关系。黄山风景区与瑞士少女峰、美国约塞米蒂国家公园、希腊莱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质公园分别结为友好山和友好公园。

通过拓展海外旅游市场,开展政府间互访,促进文化、科教、卫生等友好交流,举办或承办国际性友好活动和会议等,黄山市对外交往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曾成功承办第6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34届环球洲际小姐总决赛及十多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等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国际政要名人成为黄山市荣誉市民。

黄山市还被誉为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南桥头堡”,在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中,发挥着独特优势,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胜地

黄山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品位极高。拥有2处世界遗产地、1处世界地质公园、3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景区、18处国家4A级景区(点)。

被誉为“国之瑰宝”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自古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周围,景观簇拥。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生态等不同类型的景区景点遍布全市,如众星拱月,与黄山交相辉映。

投资热土

黄山市热忱欢迎并鼓励外来投资者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旅游业、生态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黄山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经济园区是秉承现代经济合作理念,大力发展特色园区经济,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利用水平高,资源配置效率佳的区域。

市、区县两级政府均设有招商机构、行政服务中心和外来投资者投诉受理中心,对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跟踪服务和领导负责制。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外来投资企业法人代表发放“绿卡”,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宜居城市

黄山市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处处是景,宛如人间仙境。

围绕“显山、露水、多桥、环路、添绿、增亮”的山水特色城市目标开发建设,基本形成山水交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城市格局。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达34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城市交通便捷通畅,楼房建筑错落有致,公园广场花团锦簇,新安江夜景流光溢彩,粉墙黛瓦、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一座令人向往的宜居城市灵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崛起亮点●

(引言)今天的黄山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升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地区开放开发水平,着力打造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吸引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方针,以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旅游综合开发提升、文化产业精品打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城乡建设管理提升、新农村建设巩固扩展、民生改善、文明城市创建、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等“十大工程”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公共服务设施、新型城镇规划建设“四大体系”,抓好“谋划大规划、推进大投资、建设大交通、发展大旅游”四大任务。

2009年,黄山市以纪念邓小平同志“黄山谈话”30周年为动力,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548个投资额千万元以上、总投资额达1418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当年计划投资204亿元,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334亿元。同时,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216个,总投资额达2530亿元。

山通过保护、开发等综合措施,努力把黄山风景区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精品景区。黄山风景区规划面积160.6平方公里。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方针,黄山创造了景点封闭轮休等多种管理模式,成为世界遗产和全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杰出典范。先后荣获梅丽娜•迈尔库里世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国际荣誉奖和全国卫生山、安全山、文明山等一系列殊荣,还被世界旅游组织设立为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站。

2008年,黄山风景区接待游客224.4万人次,总收入13亿元;到2015年,预测接待游客3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20亿元以上。

通过综合开发,把新安江打造成黄山市的“秦淮河”。

新安江流经黄山市境内242.3公里,是黄山市的母亲河。新安江综合开发包括水土保持、封山育林、水能开发、航道航运、防洪灌溉、道路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生态移民等诸多方面。近期重点抓好中心城区屯溪三江口至花山16公里和歙县境内新安江山水画廊10公里的开发建设,以及休宁县境内的月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通过开发建设,将太平湖打造成国际一流滨湖旅游度假区。

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镶嵌在黄山、九华山之间,形成“两山一湖”的天然格局。太平湖景区规划面积312.9平方公里,将重点开发建设五大景区及金盆湾旅游度假区、太平湖旅游度假中心等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

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航线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将黄山市建成皖浙赣三省交界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目前黄山市已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245公里;在建的宣城至黄山和黄山至祁门两条高速公路总里程113公里,将分别于2011、2012年底建成通车;拟建的还有黄山至千岛湖、巢湖至黄山、砀山至祁门的3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46公里,形成以屯溪为中心,东连杭州、西接南昌、南通福州、北达合肥的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

铁路

2009年,黄山市境内新开工三条铁路:京福(北京至福州)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黄杭(黄山至杭州)快速铁路,设计时速300公里以上。皖赣铁路扩能,其中新建双线北起芜湖南至鹰潭北(贵溪),设计时速200公里以上、预留300公里空间;既有线电气化改造,设计时速80至120公里。新建三条铁路黄山市段全长约256公里,建成后每天进出黄山市将有200对列车,年运送旅客超过1000万人次、货物50万吨以上。

机场

黄山机场目前为4D级国内支线和旅游机场,2008年底开始第5次改造,预计到2015年旅客年吞吐量将达100万人次。

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将黄山经济开发区和各区县经济园区建成工业新城、城镇新区。黄山市目前共有各类经济园区10个,其中经济开发区8个,旅游度假区2个。8个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共57.16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22.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1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到2015年,这8个经济开发区可吸引资金480亿元,形成400亿元的工业产值。作为市级龙头,黄山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5平方公里,形成了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加工、新型材料等四大产业。到2015年,园区规划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

重点是歙县古城,通过整体改造提升,重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昔日雄风。

歙县古城是古徽州州府所在地,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将组织实施以徽州府衙修复为中心的歙县城区“百亿”工程改造项目,包括徽州府衙修复、斗山街保护和渔梁坝景区、练江保护开发等重点项目。

重点是屯溪老街,通过保护与开发,打造一流品质的历史文化名街。

屯溪老街是建设部确定的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规划管理综合试点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保护开发重点是正街整治、小巷开发、滨江改造和外围配套。

主要包括西递、宏村、呈坎、潜口、唐模、棠樾、雄村、东黄山等重要节点,通过改造提升、串点成线,形成黄山旅游的新亮点。

这些点的改造提升,均已分别制定规划,重点抓好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体制创新、管理升级、环境优化等工作。

通过不懈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黄山特色、徽州风情、现代气息的新农村。

黄山市现有101个乡镇、889个行政村。目前已有100个村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有”标准,力争到2010年有200个村、2015年有450个村达到这一标准。

黄山市将乡村旅游作为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加以推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圈、一带、一块”的格局,即环黄山风景区“一圈”,沿新安江“一带”,各重要景点周边村落“一块”,推动游览观光、农事参与、文化体验和休闲养生“四大类型”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通过振兴茶产业、开发茶旅游、拓展茶经济,使之尽快成为全市的富民产业、特色产业、生态产业。

黄山市有70多万茶农、70多万亩茶园,名优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88.4%。主要名茶: 太平猴魁1900年创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4年在国际茶博会上获“绿茶茶王”称号,2007年3月被国家主席胡锦涛作为国礼赠送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

黄山毛峰清代创制的名茶,195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1986年被外交部定为外事活动礼品茶。

祁门红茶1875年前后创制,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7年获布鲁塞尔第26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是世界三大高香茶之一。

大力发展高尔夫等特色休闲度假项目,提升黄山旅游的品位和层次,打造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新形象。

黄山松柏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屯溪,占地3000多亩,包括两个可承办国际巡回赛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一个五星级酒店。2010年,54洞球场将全面开打,届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高尔夫球场。整个球场环山抱水,寂静深幽,仿佛森林中雕刻出的一块翡翠。

黄山太平湖半岛体育休闲度假村是一个集高档度假酒店、高尔夫球场、度假别墅、游艇俱乐部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占地6000多亩。坐落其中的18洞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是一个映衬在湖光山色中的山地湖景球场,将于2010年全面建成。

●发展成就●

(引言)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30年来,黄山市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主导到旅游立市,从山区自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全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座现代国际旅游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发展速度加快

30年来,全市经济发展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

以1978年为基数,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5年、2001年、2006年5次实现翻番。特别是建市后的21年间,是黄山市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250亿元,分别是1979年和1987年的75.6倍和20.9倍。1979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高于全国同期年均增长水平0.7个百分点,其中1988至2008年年均增长11.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年均增长水平1.4和0.8个百分点。

人均水平上升

30年来,全市重要发展指标人均水平持续上升。

197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59元,只是全国人均水平的68%,仅比全省人均水平多15元。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上升到16867元,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4.3%,比全省人均水平多2382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于1986年、1992年、1996年实现翻一番、翻两番和翻三番目标,2004年迈上1000美元平台,2005年突破万元(人民币)大关,均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这些目标。

1980至2008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翻了10番多。1980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仅为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28%和74.3%;1987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占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62%和97.3%;2008年,全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超过全国、全省人均水平38.4%和77.8%。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投资,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对外经济领域几乎空白,1991年人均出口仅为0.9美元。2008年,全市人均出口分别上升到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8.5%和54.4%。1992至2008年,全市人均出口年均增长31.3%,超过全国18.3%和全省15.3%的增幅。

全市人均消费水平高于全省,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1978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0.4%,高出全省14%;1987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79.3%和135.2%;2008年,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103元,分别是全国、全省人均水平的74.5%和138%。

产业结构优化

30年来,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典型的农业生产为主,逐步调整形成了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工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结构。

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2.3:21.4:16.3,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同程度地低于全国、全省水平;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7∶39.5∶46.8,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高出6.7和9.4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质的突破。

人民生活殷实

30年来,黄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6年达4539元,2007年突破万元大关,2008年达12801元,1997至2008年年均增长9%。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89元,1987年达549元,2008年达5160元,均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979至2008年年均增长14.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和1.7个百分点。全市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978年仅为18元,1987年为210元,2008年达12344元;1979至2008年年均增长24.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近50%,彰显了旅游业作为富民惠民产业的鲜明特色。屯溪区为黄山市政府所在地,辖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49平方公里,人口近20万。屯溪又名昱城,孕育了程大位、戴震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拥有屯溪老街、花山谜窟等著名景区景点,以及高尔夫球场、世纪广场等现代休闲场所。民间艺术有仗鼓、抬阁等。胡开文墨、徽州漆器、徽州木雕等传统工艺历史悠久。黄山学院坐落在该区。该区发挥地利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中心城区。

黄山区

位于黄山市北部,辖14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669平方公里,人口16.3万。境内拥有黄山、太平湖、翡翠谷、芙蓉谷、凤凰源等著名景区景点。该区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太平猴魁的唯一产地和黄山毛峰的重要产区,盛产毛竹、香榧、香菇、瓜果、蔬菜、淡水鱼等。该区正着力建设成为安徽省“两山一湖”黄金旅游区集散地和休闲度假中心。

徽州区

位于黄山市中部,辖7个乡镇,面积424平方公里,人口10万。境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保文物拥有量居全省各区县之首。该区是黄山市重要工业基地,境内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三分之一,拥有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该区是黄山毛峰原产地和主产区。西溪南镇蜂产品产量居全省首位。该区拥有唐模、呈坎和潜口民宅博物馆等著名景区景点,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是安徽省红色旅游十佳景点之一。

歙县

位于黄山市东南部,辖28个乡镇,面积2236平方公里,人口49万。这里孕育了王茂荫、黄宾虹、陶行知等一大批历史名人,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新安文学等文化流派独树一帜。该县是“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首批全国文明县城。拥有车用仪表、精细化工、茧丝绸、服装、造纸、机械、电子、医药等特色产业。茶叶、蚕茧产量分别居全国、全省第一。黄山绿牡丹、顶谷大方等名茶,“三潭”枇杷、徽州雪梨、金丝琥珀蜜枣等特产声名远扬。

休宁县

位于黄山市南部,辖21个乡镇,面积2125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自宋嘉定十年(1217)至清光绪六年(1880),休宁出了19名文武状元,居全国各区县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状元县”。休宁是“中国乡村旅游福地”,境内拥有齐云山等著名景区景点;是“中国有机茶之乡”,为中国第一绿茶出口县和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万安罗盘、状元书箱、状元福牌等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松萝嫩毫茶、五城茶干、徽山茶油等有机绿色食品具有广阔市场。

黟县

位于黄山市西北部,辖8个乡镇,面积847平方公里,人口9.6万。黟县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被公认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宝库”和“中华传统文化缩影”。依托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品牌,该县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现已成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腊八豆腐、香榧、苦丁茶、香菇、木耳等特产久负盛名。

祁门县

位于黄山市西南部,辖18个乡镇,面积2257平方公里,人口18.8万。祁门是“中国红茶之乡”、“瓷土之王”,红茶、瓷土、林木、蛇药合称为祁门“四宝”。祁门为新安医学重镇,被誉为“御医之乡”。该县历史上戏曲文化兴盛,境内拥有古戏台11处,傩舞和目连戏被称作中国戏曲“活化石”。该县围绕生态、旅游、物产三大资源优势,加快全国生态示范、华东生态旅游休闲、全省绿色产品加工生产三大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生态经济强县”和生态文明展示区。

3.深圳市情 篇三

1980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中国政府第一个经济特区在深圳设立。从此,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和现代化建设先行先试的地区,很快从一个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拥有上千万人口,经济繁荣、社会和谐、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会,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作为中国的重要国际门户,深圳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同时是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第四大航空港,中国第四大旅游城市。全市产业配套体系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以及文化产业是这个城市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2009年,深圳出台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力争到2015年,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6500亿元产业规模的高技术支柱产业。深圳市政府在国内率先运用“绿色GDP” 指数来评价城市发展的整体运行质量。目前,深圳的经济发展呈现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局面。

深圳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2009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超过2万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发明专利授权8132件,位居全国第二。2009年深圳市PCT申请达3800件,连续六年居全国第一。深圳是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拥有实力较强的设计企业6000多家,专业设计师6万余人。2008年11月19日,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获得“设计之都”称号。

深圳是一座生态园林城市。全市总面积近1/2的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禁止任何建设项目的开展,控制线内的一草一木,都受到绝对保护。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3平方米,近年来曾被国际有关组织和中国政府评为“国际花园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并荣获“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

深圳志愿者文化发达,整个城市都充满着爱心。在这座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每年都会开展“关爱行动”,保护、关怀弱势群体。深圳为此被誉为“没有冬天的城市”。

深圳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色,是中国南方有名的旅游胜地,被中国政府评为“优秀旅游城市”,被美国《纽约时报》列为2010年必到的31个旅游胜地之一。

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深圳景区名闻遐迩,自然生态和滨海休闲景区也各具特色,别有情

趣,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这座青春之城,将于2011年8月12日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深圳是该运动会史上最年轻的举办城市。深圳2011大运会是近年来继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之后又一个在中国举办的大型国际运动会。体育运动将为这座青春之城增添新的魅力。

深圳概貌

深圳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国际门户,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精彩缩影。

■地理位置

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毗邻香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自然资源

深圳市土地总面积为1952.84平方公里。

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余条,分属东江、海湾和珠江口水系。现有蓄水工程220宗,其中水库172座,水库总库容5.79亿立方米。位于市区东部的深圳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立方米,是深圳与香港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深圳海岸线全长230公里,海洋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海湾港口,通海条件优越。境内山脉绵延,风景秀丽,最高峰943.7米。天然旅游资源丰富,东部有大小梅沙、大鹏半岛郊野森林等黄金海岸线风光,西部有红树林、内伶仃岛自然保护区及海上田园风光等景区。

■城市简史

“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

1979年中央和广东省决定成立深圳市。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市设置经济特区。1981年提升为副省级城市。

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只有30年,但却曾经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

■行政区划

深圳是中国广东省省辖市,国家副省级计划单列城市。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和两个新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2010年7月1日起实行特区一体化,深圳经济特区范围延伸到全市。

■人口构成

深圳自南宋末年已陆续有移民落脚,建市后人口增长迅速。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为1035.79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1.03万人。而在常住人口中,男女性比例发生“逆转性”变化,男性超过女性。

■移民文化

作为改革开放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加之独特的地缘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深圳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是最适宜海内外英才创业拓展的活力之都。近年来,深圳相继被有关机构评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城市”。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评估报告中,深圳综合竞争力连续四年居内地城市榜首。

■语言文字

深圳以普通话为主流语言。不少公共服务机构、专业人士和工商业界都能用英语提供服务,大多数青少年能讲英语、粤语。全市正在开展“百万市民讲外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外语活动,提高公共服务的外语普及率,提高市民的外语应用能力。

■气候情况

深圳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润宜人,降水丰富。常年平均气温22.4℃,无霜期为355天,平均年降雨量1933.3毫米,日照2120.5小时。

■市树、市花

深圳的市树为荔枝树和红树。

深圳的市花为簕杜鹃。

■城市发展定位(“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

中国政府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将深圳定位为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

综合实力

深圳是全国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经济增长

2009年,深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820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68亿元,增长15.4%;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2701.5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0.4%,但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经济规模

深圳经济总量相当于国内的一个中等省份,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是中国大陆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1979年人均GDP仅为606元人民币,2009年达到92771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财政收入

2009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8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1%。

■经济地位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中国内地的纽带和桥梁,是华南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外贸出口、海洋运输、创意文化等多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深圳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

口岸运输

深圳海陆空口岸俱全,是中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出入境人员最多、车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

■深圳口岸

深圳已建成通往境外的各类口岸17个,其中包括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陆路口岸——罗湖口岸,中国最大的陆路货运口岸——深圳湾口岸。

■深圳海关

深圳海关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领导,业务管辖区域包括深圳市及惠州市。深圳口岸是全国最繁忙的口岸之一,深圳海关也是全国任务最繁重的海关之一。深圳海关为企业提供“24小时预约通关”等个性化服务。

2009年,经一线口岸出入境人数1.85亿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1483.48万辆(艘)次。

■港口航运

截至2009年底,深圳港共建成500吨级以上泊位16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7个,集装箱专用泊位42个。码头岸线总长度29.8公里。共建成蛇口、盐田等10个港区,1个修船基地。

挂靠深圳港的国际班轮航线超过200条,覆盖世界12大航区的主要港口。2009年,深圳港货物吞吐量19364.9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825.02万标准箱,连续七年位居全球集装箱港口第四。

■民用航空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中国境内第一个实现海、陆、空联运的现代化国际空港,也是中国境内第一个采用过境运输方式的国际机场。已开辟国内航线118条,国际航线(含港澳台)37条。2009年深圳空港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448.6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0.54万吨。

■铁路运输

深圳铁路四通八达,贯穿中国大陆的两条主要铁路干线——京广线和京九线在深圳交汇。广深线开行旅客列车119对,其中广深城际旅客列车100对,长途旅客列车19对。广深线高峰时刻每隔10分钟开通一趟“和谐号”高速列车,基本上实现了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铁路长途运输开行深圳至北京、郑州、合肥、九江、武汉、长沙、岳阳、肇庆、韶关、茂名、河源、梅州、汕头和香港九龙等。

正在建设的深圳(龙华)北站将成为华南乃至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铁路客运枢纽。

■地铁交通

地铁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运营。2009年总客运量达到1.38亿人次,日均客流37.81万人次。根据规划,到2010年,深圳市将建成238.7公里的轨道交通网,半数市民出行将靠轨道交通网,在网线内到达任一目的地换乘次数均不会超过3次。

■公路运输

深圳公路交通发达,可通过高等级公路网络方便地到达珠三角各城市。

至2009年底,深圳市长途客运班线覆盖省内各市县,辐射香港、澳门及内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着珠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和高速公路联网的实现,深圳作为泛珠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城市公交

深圳借鉴新加坡和香港的公交理念,率先在全国启动“快速公交—干线公交—支线公交”三层次公交网络,市民出行非常便利。2009年末,全市公交营运车辆2.5万余辆,运营线路578条,总长近1.3万公里。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超过21亿人次。

对外贸易

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7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166家。全世界每5部手机中就有一部是深圳生产的。

■进出口贸易

2009全年深圳外贸进出口总额2701.5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19.79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5%;进口总额1081.76亿美元。深圳外贸出口总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利用外资

2009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41.6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36.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重为2.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6.2%;房地产业为6.1%。在深圳投资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数累计达166家。

■经济技术合作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73.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3%;完成营业额71.50亿美元,增长9.4%。

■对外投资

深圳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2005-2009年深圳企业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和机构405家,协议投资总额27.3亿美元。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启动建设。

高新科技

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良好的产业配套环境,使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

产业。

■ 产品产值

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507.81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62.10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59.5%,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 科研实力

全市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3万多家,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4家。2009年底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8.58万余人。2009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6%。

■科技成果与专利

2009年登记科技成果234项。年末三项专利申请受理量42279个,比2008年增长16.6%。专利授权量25894个,增长37.7%。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深圳高新区始建于1996年9月,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国家“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六家试点园区之一。高新区已形成了产业链和相关配套比较成熟的通讯产业群、计算机产业群、软件产业群和医药产业群。

2009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549.7亿元,同比增长13.3%。

■虚拟大学园

深圳虚拟大学园始建于1999年。主要功能是培养与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整合产学研资源,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平台、国家大学科技园平台、深港科教合作平台、博士后工作服务平台。目前已汇聚52所海内外著名院校,累计培养人才10.8万多名,包括硕士以上研究生2.8万多名,孵化科技企业600多家,获得专利超过240项。

■高交会

4.市情简介 篇四

一、咸阳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资源蕴藏丰富的千年古都

“秦地最胜,无如咸阳”。咸阳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处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东靠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市辖1市2区10县,总面积10196

平方公里,总人口504万。

咸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咸阳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帝都”和“中国金字塔之都”。不到陕西领略不了中国的历史,不到咸阳体会不到汉唐雄风。作为我国周、秦、汉、唐等13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咸阳是与古埃及、古罗马同时代的世界文明古城,距今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拥有内涵丰富、魅力独特、特征鲜明的秦汉文化,是举世公认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咸阳境内景点众多、文物荟萃,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及皇亲国戚陪葬墓800余座。全市现有各类文物景点4951处,其中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5处,是中华民族的天然历史博物馆。

咸阳矿产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咸阳的煤炭、水、电、气、热、人力资源充足,素有“九州膏腴”之称。咸阳北部的彬长旬东煤田是陕西第二大煤田,已探明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6670大卡以上的优质储煤100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储量有440亿吨,居陕西第一。这里我想重点向各位介绍咸阳的地热资源。咸阳地下热水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具有温度高、压力高、水量高、效益高等“四高”特点,富含氡、硫、碘、锂、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全市地热水年开采量为195万立方米,中地温泉水疗中心等项目相继建成,总投资5亿多元的港中旅温泉度假村项目已经正式启动,咸阳被评为第一个“中国地热城”。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温泉疗养沐浴、地热采暖、温室种植、水产养殖等,进一步做大做强“地热经

济”。

咸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咸阳是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陕西“一线两带”建设的副核心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就在我市的泾阳县永乐镇。咸阳拥有西部最为便捷的立体化交通,境内不仅有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而且拥有西北最大、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通航能力直达我国90多个主要城市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700万人(次)。这是咸阳连接全国和世界各地的便捷通道,将为咸阳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咸阳是一座支柱产业发达、经济实力较强的西部重镇

咸阳经济实力较强,经济总量居陕西省第二位,在西北地区名列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之后,居第四位。咸阳产业基础雄厚,有“电子城”、“纺织城”和“医药保健城”的盛誉。咸阳是西部产出最为丰饶的粮果之乡。早在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就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咸阳是西北地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市,每年生产优质小麦、玉米100万吨以上,还是陕西最大的畜牧大市、奶源基地和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尤其是咸阳的苹果能和美国的蛇果相媲美,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00万亩,年产量220万吨,占陕西省的40%,全国的8%,是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

咸阳是西北地区加工制造业中心之一。我市产业门类齐全,工业基础雄厚,是西北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和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全市各类工业企业5000多家,已经形成了能化、电子、纺织、装备制造、医药、食品、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其中电子制造企业60多户,全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企业彩虹集团、最大的偏转线圈生产企业咸阳偏转集团、西北最大的彩电生产企业陕西康佳都聚集在我市。我市被确定为西北地区唯一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能化产业迅猛发展,为陕西第二大产煤市。各类纺织企业90多家,年产各类棉纱9万多吨,各类坯布2.6亿米,总产值占陕西纺织工业总产值的45%,是香港、上海许多著名服装企业的坯布供应地,也是新疆、内蒙等地棉绒、毛绒的集中加工地。

咸阳是闻名全国的养生保健城。咸阳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拥有西北最大的中医药标本室、全国第一所中医药科技博物馆,而且涌现出了“神刀”张朝堂、“神脉”冯武臣、“神针”赵步长、“神袋”来辉武以及“癌症克星”李去病、田景丰等一批医术非常高明的医生,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以中华传统医学保健原理为基础的足疗产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足疗场所420多家,分布全国各地的足疗加盟店、连锁店超过60家,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0多人,人均月收入1000元到1500元。“咸阳足疗”注册商标已获得国家工

商总局商标局批准。

三、咸阳是一座社会文明进步、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城市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持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围绕创建“平安咸阳”的目标,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活动,不断完善治安中心户长制度,平安社区、平安村镇等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健全处理信访问题联席会议等制度,广泛开展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活动,市级领导带头包抓重大信访案件,与群众面对面解决问题。去年以来赴市以上群众信访案件下降10%以上,信访量由原来全省第二、三位下降到第六、七位。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连续8年没有发生大的煤矿安全事故,我市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

党务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我们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党务政务公开的(试行)办法》,大力推行会议公开、文件公开、职能公开、办公场所公开和电话公开。2005年以来,先后有134位市民旁听了9次市政府常务会议,有59名普通党员旁听了3次市委常委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也促进了决策的有效落实。取消进门登记制度,沿街单位包括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大院开放厕所80多座,实现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在咸阳日报、咸阳广播电台、咸阳电视台开辟了“行风热线”和“政声直通车”专栏,目前已有45名市级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接受采访,公开工作职能和服务承诺,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人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按照“科学发展富民为先”的思路,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完善财政扶持、小额信贷款、社保补贴、费用减免等保障措施,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交友帮扶促就业”等活动,全市2349户“零就业家庭”已有2245户的2416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基本达到了每户有一人就业的目标。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劳务输出基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组织引导,目前长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98万人次,年创经济收入40亿元。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生活,连续三年为农村和农民办好20件实事,为残疾人办好10件实事。在抓好北部五县扶贫开发的同时,按照“政府统一筹划、资金政策捆绑、特色项目带动、整村整片推进”的思路,下大力气改善旱腰带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累计帮助25万人

摆脱了贫困。

四、咸阳是一座发展态势强劲、正在快速崛起的魅力城市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咸富民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84亿元,同比增长12.6%;继2004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之后,2005年我市先后又被评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2006年被授予“中国地热城”,2007年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市,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市。

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2006年全市引进合同项目643个、合同引资381亿元,完成投资132亿元,北京汇源、上海光明、杭州娃哈哈、山东张裕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咸阳。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们围绕把咸阳建成大陆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大台商投资聚集区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对台资企业在土地、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予以优惠。截止目前,全市共签约台资项目23个,总投资15.2亿元;帝辰彩印、天仪制药等19户台资企业已经入驻,总投资4.87亿元。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连续三年集中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整治活动,着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良好氛围。

二是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主导,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深入实施粮食增产工程、优果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和蔬菜增收工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粮食、果业、蔬菜和奶业的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0家,粮食年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鲜果年加工能力150万吨,蔬菜年加工冷藏能力2.3万吨,鲜奶年加工能力42万吨。全国果汁加工企业“七雄”中,海升、通达、安德利、汇源、恒星、富安等“六雄”落户我市,带动农民增收上亿元。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县—— 旬邑县,城郊型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区——秦都区,农业部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村—— 礼泉县白村、渭城区南朱刘村和兴平市东堡子村等。2006年,中央党校新农村建设论坛会议在我市召开,2006年底到2007年1月的5个月时间,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三进咸阳农村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我市新农村

建设的成果。

三是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按照突出特色、提升层次、错位发展、均衡推进的原则,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分类指导,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喜人态势。2006年我市有5个县市区的GDP增速超过15%。

树立工业强县的理念,各县市区特别是北部县工业经济在能源工业引领下迅猛增长,县域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6年县域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0%。

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以渭河、沣河市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前已建成了水面1860亩、蓄水量240万立方米的“咸阳湖”。整个工程建成后将形成绿地林带、亭台楼榭、古渡码头、人水相融、碧波荡漾的城市新貌。积极开展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扎实推进拆墙透绿和街景整治,着力塑造优美舒适、魅力无限的城市新形象。抓住省上“一线两带”建设机遇,扎实推进西安咸阳经济一体化,共同打造西咸经济圈。2006年9月16日,西安咸阳两地电话实现同区号并网升位。

5.绵阳市情 篇五

绵阳是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成渝经济区西北部的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市。幅员面积2 万平方公里,辖9 个县市区,总人口540 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城区总人口106 万,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绵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古名“涪城”、“绵州”,自公元前201年汉高祖设置涪县以来,已有2200 多年建城史,历来为郡、州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这里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元妃——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中华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缔造者、治水英雄大禹的诞生地。古往今来,这块土地英才辈出,哺育了唐代诗人李白、宋代文豪欧阳修、诗书画家文同、清代才子李调元、现代作家沙汀、“两弹”元勋邓稼先、小麦育种专家冯达仕等无数杰出人物。

绵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枢纽地位突出。市区距四川省会成都98公里,宝成铁路和成绵广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绵阳机场开通直达全国主要城市的12条航线。在建的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4 条快速铁路和绵遂高速公路、成绵高速公路复线、成绵巴高速公路等 5条高速公路建成后,绵阳陆路到成都只需半小时,到重庆、西安只需2小时。拥有完备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有二类铁路口岸、公共保税仓库、集装箱货栈和西部地区地级市中唯一的出口加工区。

绵阳科教实力雄厚,高端人才荟萃。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6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2万。拥有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12所,国家重点中职学校8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基础教育全省领先,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规模居西部地级市前列,教育园区初具规模。

绵阳工业基础坚实,产业体系完备。是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现有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等大中型骨干企业50 余家,长虹、双马、湖山、利尔化学、富临运业等上市公司7 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等产业为支撑的完备现代工业体系。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绵阳科技城科教创业园区配套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广阔。

绵阳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和三国蜀道文化国际旅游线上的主要节点。李白文化、文昌文化、三国蜀道文化、羌禹文化、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富集,李白故里、七曲山大庙、翠云廊、富乐山、越王楼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以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窦圌山、猿王洞、涪江六峡、小寨子沟为代表的自然生态景区,以仙海湖、罗浮山温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景区,以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亚洲最大风洞群为代表的“两弹一星”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有跃进路1958、芙蓉汉城、新北川“巴拿恰”为代表的特色街区。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感天动地,北川老县城遗址、北川地震纪念馆、北川新县城,正在成为“三基地一窗口”建设的示范区,特别是北川新老县城的鲜明对比,成为广泛传播“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解放军好、灾后重建好、对口援建好”的鲜活教材。

绵阳人居环境优良,城市发展空间广阔。城市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建有4 星级以上酒店6家,三级甲等医院3 家,九洲体育馆等大型体育场馆2 个。城区三江汇流、群山环抱,四季分明、气候温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5天。随着二环路、绕城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金家林总部经济试验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和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新城”等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仙海水利风景

区、城南新区等城市发展新组团加快形成,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正在成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绵阳政策优势明显,投资环境优越。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的重点城市,绵阳科技城享有19 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国家、省给予绵阳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许多特殊政策,支持绵阳在“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发展上先行先试,在西部城市中拥有明显政策优势。对重点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和“绿色通道”审批,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VIP服务,对各类人才和企业家关爱有加。世界500强艾默生、飞利浦等纷纷落户绵阳。

绵阳是“5·12”特大地震受灾最重的地区,全市因灾遇难21963人、失踪7795人,经济社会遭受巨大损失。两年多来,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0.2亿元、增长15.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343.4亿元、增长34.2%,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2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6亿元、增长19.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0.9 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119.4亿元、增长35.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亿元、增长34.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84.5亿元、贷款余额85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6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39.9元、增长15.3%。

我们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坚持科学重建、和谐重建、务实重建、艰苦重建,全市重建规划项目7318个、总投资2266.3亿元,目前99.9%开工、92.9%完工,完成投资92.3%。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狠抓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产业重建,50.7 万户永久性农房重建和67.6万户农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6.3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开工、98.6%完工,751所学校重建全部开工、97.3%完工,381个医疗卫生重建项目全部开工、91.9%完工,882个工业重建项目99.5%开工、95.9%完工,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坚持科学选址、科学避灾、主动避灾,成功战胜震后多次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成果经受住了考验。加强灾后重建监管,推进廉洁重建、阳光重建,确保重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确保工程建好、干部不倒、群众说好。

我们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向好态势。坚持以工业强市为主导,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全力打造从市到各县的四条产业带。加快培育扎根型企业集团,长虹、九洲、攀长钢、新华去年产值分别突破540 亿元、100 亿元、60亿元、40 亿元。加快壮大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冶金机械、材料、化工、食品产业,推进“民营经济千亿工程”。建设科教绵阳、畅通绵阳、森林绵阳、宜居绵阳、和谐绵阳、清洁绵阳“六个绵阳”,打造西部区域性科教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积极争创第三批全国文明城市,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位居西部第1、全国第9。开展西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大会战,已建成市到县1 小时交通圈,到2015 年形成至少包括5 条快速铁路、9 条高速公路、9 条快速通道、16 条航线在内的“铁、公、机”进出境立体大通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双汇、梅林、雨润、铁骑力士、北川维斯特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被邓小平同志誉为“第二个都江堰”的武引工程武都水库下闸蓄水,投资44 亿元的武引二期灌区工程今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可惠及一千万群众。

我们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坚持科技城建设根基在军工、出路在发展,加快建成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创新人才汇聚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和高新产业集中地。优化科技城“一城三区”总体布局,打造以科教创业园区、西南科技大学、教育园区及“三新城”为载体的科教创新区和以高新区、经开区为

载体的两大产业功能区。加快“三新城”建设,积极争取中物院重大专项,建设科学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研发生产基地;依托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灾后新区项目,开工建设空气动力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新型国家空气动力中心;依托中航工业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航空新城,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和我国规模最大、用途最广泛的航空发动机试验基地。坚持“一院所、一企业、一产业、一特色”,加快军民融合发展,利尔化学、九九瑞迪、西普化工、科莱电梯等一批军转民企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努力为全国“三网融合”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十二五”时期,是绵阳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灾后重建这个发展高点上,乘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的东风,我们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扩大内需的长期机遇、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现实机遇、科技城建设的独特机遇,加快灾后美好新家园发展振兴、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绵阳科技城,努力构建现代交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我市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列,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全省领先,确保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翻一番以上。当前,我们正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强化“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大力实施“规划项目产业投资突破年”和“充分开放合作年”,做牢基础、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科教、做实民生、做好环境,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6.成都市情 篇六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西南),是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教中心,国家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的所在地。成都位于中国华西地区东部,西南地区最大平原——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水系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有着4500余年的文明史,2600年左右的建城史。三国蜀汉、五代前后蜀及北宋李顺、明末张献忠大西等割据政权先后在此建都,唐朝和中华民国时曾作为临时首都而存在。早在北宋年间成都人联合发行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别名:蓉城、芙蓉城、锦官城、天府之国

行政区类别: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副省级市、省会

所属地区:西南地区下辖地区9区,代管4县级市,6县 政府驻地:武侯区(高新南区)锦悦西路2号 电话区号(+86)028 邮政区码610000 地理位置:岷江中游,成都平原腹地

面积:12390平方公里

人口:1417万(2013年)方言“西南官话-成都话、客家语-土广东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著名景点:都江堰、青城山、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等 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火车站:成都站、成都东站、成都南站等 车牌代码:川A 现任领导:黄新初、葛红林、于伟、唐川平高等学府: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 市树、市花:银杏、芙蓉

地区生产总值:9108.89亿元人民币(2013年)历史沿革

宝墩文化位于成都市新津县内,宝墩古城经过近20年的考古挖掘,一座距今4500年的古城清晰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将成都的历史往前推进1000余年,带到了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成都平原迄今发现的新津宝墩古城、郫县古城、温江鱼凫城、都江堰芒城(上芒城)、崇州双河古城(下芒城)、紫竹古城、大邑盐店古城和高山古城8个史前城址,为探讨蜀地早期城市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战国青铜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后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融入汉文化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在成都平原发现的又一个重要遗址。该遗址距离三星堆遗址50公里,该文化所处年代约在前1250至前650,在前1000年时较为繁荣,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古蜀国都城。

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构筑城池;但依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3200年前。

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建于公元前256年,使用至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公元前316年,秦国先后吞并蜀国、巴国。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

公元前106年。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7.6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

汉代成都是世界漆器工艺的中心和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地。

成都在三国时期为蜀汉国都,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汉室宗亲刘备在军阀混战中崛起。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蜀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公元348年至354年,东晋常璩编纂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书《华阳国志》。

唐朝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城市之一(长安、扬州、成都、太原),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为唐玄宗幸蜀驻跸之地,升为成都府,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诃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2]唐代成都有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文物,成都的卞家《陀罗尼经咒》、西川过姓金刚经残页、成都樊赏家历残页为世界现存最早的一批印刷品。

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政权,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割据“三川”,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励精图治,使蜀中经济文化恢复了往日的繁荣。晚年渐为昏庸。幼子王衍即位仅7年,925年后唐庄宗派郭崇韬伐蜀,前蜀后主王衍投降,前蜀亡。后唐任命孟知祥为西川节度副使,后唐衰败后,934年正月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同年秋病死,其三子孟昶16岁袭位,颇有作为,统治30年,后好大喜功,盲目出兵关中,增加百姓负担,导致国力衰微,965年为宋所灭。孟上表请降,当年暴卒于开封。

后蜀后主孟昶亲笔书写了中国第一幅春联“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成都画家黄筌开创了中国工笔花鸟画派先河,雅好丹青的后蜀后主孟昶特创“翰林图画院”,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词集《花间集》。

宋朝时期,成都经济异常发达,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以锦绣为例,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朝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官府在成都设立了世界最早的管理储蓄银行“交子务”。

1082年前后,北宋名医唐慎微撰写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蒙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的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满清康熙年间,满清朝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清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失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2]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满清时期担任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1911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2013年6月,第12届财富全球论坛在蓉成功举办;同年九月,世界华商大会在成都成功举办。地理环境

成都位于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102°54′E~104°53′E和30°05′N~31°26′N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92km,南北最大纵距166km,幅员面积12390k㎡,耕地面积4320k㎡。成都东与德阳、资阳毗邻,西与雅安、眉山、阿坝接壤;距离东海1852km,距离南海1090km。2012年,成都建成区面积515.5平方公里。

成都地质悠久,地层出露较全,全市地势差异显著,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大邑县双河乡海拔为5364米,相对高度在1000米左右;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系冲击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金堂县云台乡仅海拔387米。成都市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差悬殊达4977米。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自然资源

成都市降水丰沛,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4.72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1.58亿立方米,过境水184.17亿立方米,基本上能满足成都市人民生活和生产建设用水的需要。主要特点:一是河网密度大。成都市有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1.22公里/平方公里;加上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库、塘、堰、渠星罗棋布。2004年有效灌溉面积达34.5万公顷;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61.5万千瓦。二是水质优良。成都地处长江流域上游,河水主要由大气降水、地下潜流和融雪组成,在流入成都平原之前,河道主要在高山峡谷之间,受人为污染极小,因而水质格外优良,绝大部分指标都符合国家地面水二级标准的要求。

成都市土地资源有以下特点,一是土地类型多样。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黄棕壤等11类;按土地利用现状类型可分为耕地、园林地、牧草地等8类。二是平原面积比重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远高于全国占12%和四川省占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地面积占32.3%。三是土地垦殖指数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气候温和,灌溉方便,可利用面积的比重可达94.2%,全市平均土地垦殖指数达38.22%,其中平原地区高达6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

成都市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二是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7.5°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大于337天,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O°C以下天气很少,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2°~3°C,提前一个月入春。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124.6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五是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5]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1~-3.6℃,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据成都市气象局网站公布的《成都市常年各月风向、风速、降水气候资料》显示: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成都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生态环境多样,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仅动、植物资源就有11纲、200科、764属、30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2682种,特有和珍稀植物有银杏、珙桐、黄心树、香果树等;主要脊椎动物237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牛羚等;中药材860多种,川芎、川郁金、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

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边沿山区的彭州市、都江堰市、崇州市和大邑县;天然气探明储量16.77亿立方米,远景储量为42.21亿立方米,主要集中于蒲江、邛崃、大邑、都江堰和金堂一带;钙芒硝储量全国第一,高达98.62亿吨,主要集中于新津县和双流县;多种金属矿产资源则相对集中于彭州市。三是共生矿多。行政区划

锦江区 书院街街道 610011

青羊区 新华西路街道 610031 金牛区 抚琴街街道 610036 武侯区 浆洗街街道 610041 成华区 猛追湾街道 610051 高新区 桂溪街道 610041 龙泉驿区 龙泉街道 610100 温江区 柳城街道 611130 新都区 新都街道 610500 青白江区 大弯街道 610300 双流县 东升街道 610200

郫县 郫筒街道 611730 蒲江县 鹤山街道 611630 大邑县 晋原街道 611330 金堂县 赵镇街道 610400 新津县 五津街道 611430 都江堰市 灌口街道 611830 彭州市 天彭街道 611930 邛崃市 临邛街道 611530 崇州市 崇阳街道 611230 人口

201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18万人,比2011年末增加11万人。2012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174万人,增加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12%。全市符合政策生育率94%。[4]成都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内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0538人,还有大量的暂住和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人数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个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920686人,占99.1%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6939人,占0.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增加了0.36个百分点。交通

截至2012年末,成都市公路总里程2209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4公里。成都市主城区设有13个客运中心:成都十陵客运中心、成都东站客运中心、成都机场客运中心、成都城东客运中心、成都城北客运中心、成都北门客运中心、成都茶店子客运中心、成都石羊场客运中心、成都昭觉寺客运中心、成都五桂桥客运中心、成都五块石客运中心、成都商贸城客运中心、成都新南门客运中心。

境内国家高速公路 G5:北京-昆明(京昆高速)G42:上海-成都(沪蓉高速)G76:厦门-成都(厦蓉高速);G93:成渝环线高速 G4216:成都-丽江(成丽高速)G0511:德阳-都江堰(德都高速)G0512:成都-乐山(成乐高速)G5013:成都-重庆(成渝高速)G4215:成都-遵义(成遵高速)G4217:成都-昌都(成昌高速)G4201:成都绕城高速 G4202:成都第二绕城高速

铁路

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在成都交汇。市域铁路成灌线、郫彭线通车运营。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计划于2014年12月31日以前正式投入运营。成兰铁路、西成高铁、成贵高铁、成蒲城际、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均在建设之中。成康铁路、成格铁路、成西铁路均已纳入规划。

成都站,成都枢纽主客站之一,主要办理成都枢纽各方向旅客列车到发任务,日到发旅客列车100余对,是四川最大的铁路客运站,计划于2013年底启动扩能改造工程,站场规模将由既有的8台10线扩建为10台18线。

成都东站是成都枢纽中最重要的客运站,是川西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现代化和综合交通枢纽,站场规模14台26线,主要办理达成铁路、遂成铁路、成绵乐城际客运专线、西成客运专线、成贵客运专线等始发终到及枢纽环线等方向的通过客运作业。成都南站于2011年5月8日正式启动扩能改造,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与成绵乐客专同步正式投入运营。航空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中国第四大航空枢纽(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世界前50大繁忙机场,中国中西部最繁忙枢纽机场,西南地区最重要航空客货集散地,为民航西南管理局、西南空管局驻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前往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昌都邦达机场和林芝米林机场等高原机场的最大中转机场,是中国国际航空、四川航空、成都航空、中国东方航空、西藏航空、祥鹏航空的基地机场。[10-11]2013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3344.6万,位居全国第五位。截至2013年12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航线222条,其中国内航线151条,国际(地区)定期航线71条(客运航线45条),通航国内城市105个,国际、地区城市62个。[13]经国务院批准,2013年9月1日起,成都口岸对45个国家外国人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持有第三国签证和72小时内确定日期、座位前往第三国(地区)的联程机票,可以在不持有中国签证的情况下,从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入境和出境,在成都市行政区划内停留72小时。成都机场口岸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机场口岸。公交

成都公交大部分为无人售票空调公交,单程通票2元/人;少数由主城区开往郊县的公交线路为有人售票公交,票价大多为2元/人~3元/人。所有全程在中心城区运行的公交车及部分由中心城区开往郊县的可以使用“天府通”公交IC卡,全程在中心城区运行的公交车可刷次数和电子钱包,其中刷次数打5折,且在2小时内可免费换乘三次,但电子钱包仅打9折,且不享受免免费换乘政策。另外,电子钱包还可用于乘坐地铁和主城区出租车。还可在红旗超市购买商品 经济

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08.89亿,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仅次于广州、深圳),比2012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8.1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790.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000.3亿元,增长11.5%。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7624元,增长12.5%。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4.3∶46.6∶49.1。[16]2013年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8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税收收入571.6亿元,增长17.3%。全年公共财政支出982.3亿元,增长15.8%。

第一产业: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国时期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自秦代以来,成都便成为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直至近代之前,是发达的农业造就了成都经济的繁荣。成都下辖的温江与郫县由于土地十分肥沃,又处于都江堰的直接下游,是粮仓中的粮仓,有“金温江、银郫县”之称。成都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蔬菜水果和中药材基地之一,龙泉驿区和金堂县都是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温江区和锦江区三圣乡等地的花卉种植也渐成规模。2005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使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2006年成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7.0%。2009年,成都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78.9万吨,增长1.6%;油菜籽产量达23.4万吨,增长12.4%。[17]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77.8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种植业294.0亿元,增长5.2%;牧业实现产值244.6亿元,增长1.1%。

第二产业: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化工业。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成都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工业经济的基础。成都工业以电子信息、医药、航空航天、食品及烟草为主,而且大力发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及汽车产业。成都民营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成都共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2009年,成都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01.8亿元,增长17.7%。自2010年以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中心之一。摩托罗拉、爱立信、思科、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SAP、甲骨文、联想、盛大、腾讯、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公司都在成都设有研发中心。英特尔、中芯国际等公司也已在成都投资设厂。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89.0亿元,增长17.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0.4%。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98.7%。主要产品生产较快增长。第三产业:成都自古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和商贸重镇,近年来成长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商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随着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开放,成都也成为了外资银行进军中国西部的首要城市,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大华银行、摩根大通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和荷兰银行等10家外资银行已在成都设立分行。另外,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成都分行正在招聘中,法国巴黎银行(BNP)(中国)有限公司在成都设有代表处。本地银行有成都银行和成都农村商业银行。成都的商贸活动十分活跃,辐射范围较广,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0.0亿元,拥有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1个,超10亿元的市场8个。会展业也是成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2006年,成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为48.9%。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成都被确定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18]成都市区的核心商圈有春熙路商圈、盐市口商圈和骡马市商圈,区域商圈有红牌楼商圈、双楠商圈、城南商圈、老会展中心商圈、西大街商圈、光华商圈和建设路商圈等。另外,成都还有宽窄巷子、琴台路、锦里、文殊坊等民俗文化风情街,科华北路、一品天下、锦华路万达广场、双楠路等饮食聚集区,以及送仙桥古玩市场、跳伞塔-磨子桥电子产品市场等专业性较强的商圈。教育

2012年末在蓉中专学校90所,在校学生23.9万人,专任教师0.9万人;普通中小学校1004所,在校学生129.7万人,专任教师8.4万人;幼儿园1848所,在园幼儿38.5万人,专任教师2.0万人,幼儿园入园率为97.2%。社会

2012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752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1633项,其中国家级245项,省级496项,科技项目投入资金45.5亿元。完成科技攻关245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8家。共申请专利48901件,其中发明11957件,实用新型18931件。专利授权32563件,其中发明3123件,实用新型14099件。卫生

2012年末有卫生机构760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685个,疾控预防控制中心22个,妇幼保健站21个。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9.2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8.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万人,注册护师、护士4.5万人;全年总诊疗9520万人次。体育

2012年成都籍运动员共获得国际和全国性比赛奖牌87枚。其中在国际比赛中获金牌11枚,银牌6枚,铜牌12枚;在全国性比赛中获金牌31枚,银牌8枚,铜牌19枚。全市有全民健身路径2525条,增加319条;全市惠民行动“1+2”农民健身工程1351条,增加196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人数1764.3万人次。旅游

成都是“最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授予它“美食之都”称号。成都拥有2项世界遗产,2项世界预备遗产,是中国中西部拥有世界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三千年左右的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觉寺牛背山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截至2013年,成都市共有3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6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成都十景:古堰流碧 祠堂柏森 青城叠翠 草堂喜雨 西岭晴雪 江楼修竹 文殊朝钟 天台夕晖 青羊花会 宝光普照

主要景点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天府广场:天府广场,位于成都的心脏地带,其形式与地位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武侯祠:武侯祠博物馆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是全国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纪念地和惟一的君臣合祀庙宇,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武侯祠始建於223年,主要由惠陵、汉昭烈庙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组成,祠内古柏森森,环境幽雅,殿宇宏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甫草堂: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成都故宅旧址,位于成都市区,是富有诗情画意和竹林风光的名园。诗人杜甫于759年移居成都,历时3年9个月,在此作诗240余首,其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筑有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馆内珍藏各种历史资料3万余册,文物2000余件,是研究“诗圣”杜甫的珍贵资料。杜甫草堂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岭雪山:西岭雪山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成都仅95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属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得名。景区内有终年积雪的大雪山,主峰苗基岭海拔5353米,为成都第一峰。

金沙遗址:金沙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大道,被誉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首项重大考古发现,被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遗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灿烂辉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艺精美的金玉印饰品和翡翠饰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该遗址文化与广汉三星堆遗址文化一脉相承,前后衔接,是中国考古史上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成就。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蜀王陵:蜀王陵位于成都东郊,以僖王陵为代表的蜀王陵墓葬群拥有富丽堂皇的地宫建筑巧夺天工的精美雕刻,而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宫殿”。明蜀王陵的发现,对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寝制度以及建筑、雕刻艺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明蜀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羊宫:青羊宫是全国著名道教宫观之一,位于成都市区,始建于唐,现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中国建筑有灵祖殿、混元殿、八卦亭、无极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荆台等。青羊宫是研究该国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昭觉寺:昭觉寺是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是四川重点佛教寺院,也是该国重点的佛教活动场所,素有川西“第一禅林”之称。昭觉寺自唐创建以来,高僧辈出,在1989年由昭觉寺主持清定法师重建了大雄宝殿、圆通殿、中鼓楼及念佛堂,使之成为西南规模最为宏大、壮观的寺院之一。

文殊院:文殊院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园塔”,宋时名“信相寺”,明时毁于战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后改称“文殊院”。寺内藏有自唐宋以来古今名人书画500余件,珍藏各类经书12万余册,还有自汉代以来的碑刻、雕、刺绣等实物珍品。

望江楼公园: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园内岸柳石栏,波光楼影,翠竹夹道,亭阁相映,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先后在此建起来的。民国时辟为望江楼公园,成为市内著名的风景点。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该区域在保护老成都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形成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郁巴蜀文化氛围的复合型文化商业街,并最终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内涵的“天府少城”。

永陵博物馆:永陵博物馆座落与成都市青羊区,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世界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文化遗产

2000年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自然遗产

2006年

中国白酒老作坊(预备)文化遗产 锦江区 未定

古蜀文明遗址(预备)文化遗产 青羊区 未定

文保单位

成都市境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武侯祠、杜甫草堂、王建墓、都江堰、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什邡堂邛窑遗址、明蜀王陵、杨升庵祠及桂湖、刘氏庄园、成都平原史前城址、十二桥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宝光寺、石塔寺石塔、观音寺、罨画池、水井街酒坊遗址、金沙遗址、孟知祥墓、彭州佛塔龙兴寺、淮口瑞光塔、望江楼古建筑群、洛带会馆、蒲江石窟、邛崃石窟、领报修院、江南馆街街坊遗址、玉堂窑址、茶马古道、灵岩寺及千佛塔、灌口城隍庙、奎光塔、寿安陈家大院、青城山古建筑群、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平安桥天主堂、四川大学早期建筑、新场川王宫 文化

成都市方言分布情况: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由原东城区和金牛区部分地区组成,曾分属成都、华阳两县)、龙泉驿区(从原简阳县分出)、青白江区(从原新都县分出)和金堂县的大部分地区讲西南官话成渝片;邛崃市、崇州市(原崇庆县),大邑县、蒲江县和新都区(含原新繁县)、温江区、都江堰市(原灌县)、彭州市(原彭县)、郫县(含原崇宁县)、双流县(含原华阳县大部)、新津县的大部分地区讲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部分地区讲东北官话;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等区和各个县市的少数乡村讲客家语(当地称土广东话),以市郊洛带镇为中心的周边十几个乡镇最多;金堂县少数乡村讲湘语;青白江、彭州的少数乡村讲闽南话;都江堰市部分地区讲羌语。成都话是西南官话四川话的代表,也是川剧和四川地区其它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把成都话换上普通话的音调而成的椒盐普通话(又称川普)也被很多人掌握,但通常用于与别人调侃时。成都当地的电台和电视台有许多方言节目。据调查,成都地区电视台的方言类节目占总节目的1/40,而电台的比例更高。尽管部分语音、词汇受到普通话影响而变化,但由于成都话语音简单易学、容易上口,是国内少有的人数和使用地区呈扩张态势的方言。宗教

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种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于成都大邑鹤鸣山,为中国道教之始。佛教传入也很早,东汉末即已传入成都。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成都现有宗教活动场所178处,共有宗教教职人员1509名。饮食

川菜即蜀菜,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27]成都著名小吃有彭州军屯锅盔、彭州九尺板鸭、双流兔头、夫妻肺片、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三大炮、赖汤圆。工艺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合称中国四大名绣。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养殖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就已经驰名天下,作为珍稀而昂贵的丝织品。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绣,还大量劫掠蜀绣工匠,视之为奇珍异物。

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蜀锦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文学

新津灯谜、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望娘滩传说、阿斗洛带传说、鱼凫传说

传统音乐

沱江号子、竹麻号子、闹年锣鼓、青城洞经古乐、成都道教音乐、川派古琴、西岭山歌、府河号子 传统舞蹈

黄龙溪火龙灯舞、大邑狮灯、城厢过街连萧、牛灯、夹关高跷、四川客家龙舞、小金龙龙舞、金华龙灯、蛾蛾灯、牛儿灯 传统戏剧

成都木偶戏、成都皮影戏、川剧、被单戏、川剧围鼓 曲艺

四川竹琴、荷叶、四川清音、金钱板、四川扬琴、连箫、飞刀花鼓、幺妹灯、四川车灯、四川相书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高台狮子、青城武术、张三丰道家养生太极拳、古彩戏法箩圈三变化 传统美术

蜀绣、成都面人 领事馆

美利坚合众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1985年 川、渝、云、贵、藏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2005年 川、渝、云、贵

大韩民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2005年 川、渝、云、贵

泰王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2005年 川、渝

法兰西共和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2006年 川、渝、云、贵

新加坡共和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2006年 川、渝、陕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2007年 川、渝、云、贵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驻成都领事馆 2009年 川、渝、云、贵、陕

澳大利亚联邦驻成都总领事馆 2013年 川、渝、云、贵

友好城市

法国蒙彼利埃、以色列海法市、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英国谢菲尔德、奥地利林茨市、德国汉堡市、日本甲府市、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美国菲尼克斯、比利时弗拉芒·布拉邦省、加拿大温尼伯、爱尔兰芬戈郡、比利时马林市、美国檀香山、意大利巴勒莫、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韩国金泉市、澳大利亚珀斯、印度尼西亚棉兰市、丹麦霍森斯、美国亚特兰大、泰国清迈市、瑞典达拉那省、印度班加罗尔、德国波恩

著名人物

卓文君 西汉 西汉才女

扬雄 西汉 西汉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

严君平西汉 西汉道家学者,思想家

常璩 东晋 东晋史学家

杨贵妃 唐朝 后人评价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薛涛 唐朝 唐朝才女,诗人

花蕊夫人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诗人,才女

欧阳炯 五代后蜀 五代后蜀词人

黄筌 五代西蜀 五代西蜀画家

王珪 北宋 北宋名臣,宰相。封歧国公

魏了翁 南宋 南宋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

圆悟克勤 宋代 宋代高僧

王小波 北宋 北宋农民起义领袖

张俞 北宋 北宋文学家、诗人,《蚕妇》作者

萨守坚 宋代 宋代著名道士

杨慎 明代 明正德六年状元。明代文学家,明朝三大才子之首

岳钟琪 清代 清代名将

罗应旒 清代 清代抗日名将

彭家珍 民国 辛亥革命烈士

吴虞 民国 启蒙思想家、学者

刘湘 民国 民国时期四川著名军阀

王光祈 现代 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

李劼人 现代 著名小说家,翻译家

周太玄 现代 生物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释昌圆 现代 高僧,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李一氓 现代 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诗人、书法家

戚薇 现代 著名流行女歌手、著名演员、主持人

张靓颖 现代 流行歌手

李宇春 现代 流行女歌手、词曲创作人、演员

张杰 现代 中国流行歌手

岳红 现代 演员、金鸡奖影后

杨红樱 现代 儿童文学作家

刘适兰 现代 女子国际象棋名手。国际特级大师

刘永好 现代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中国民生银行副董事长[32] 城市荣誉

国家森林城市 2006年12月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07年2月

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2007年10月

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2009年1月

全国文明城市 2009年1月

世界美食之都 2010年2月

低碳中国贡献城市 2010年1月

十大品牌会展城市 2010年7月 国际形象最佳城市 2010年8月

中国爱心城市 2010年10月

福布斯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 2010年10月

中国民生成就典范城市 2011年7月

2011中国十佳优质生活城市 2011年8月

最中国文化名城 2011年9月

最佳休闲城市 2011年10月

中国软件名城 2012年2月

第三届中国软科学奖 2012年10月

中国最佳休闲城市 2012年10月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第四 2012年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013年

十大节庆城市 2013年

上一篇:人事信息会议纪要下一篇:徽杭古道简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