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2025-01-03

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共7篇)

1.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篇一

作者 | 纸盆

1、提高审题能力

很多学生就是审题不够认真仔细,导致很多题本不用扣分最终丢掉分数,审题的时候要留出一点时间,要看三遍,第一编是留个印象,第二遍要精读,细读,边读还要边用笔划,把里面的条件都划出来,这样避免我们看漏了,最后一遍要挖掘隐藏的条件以及排除干扰因素。

2、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物理过程可以说是贯穿整个物理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该如何分析呢?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画图,就拿力学老师,我们要划出物体的具体受力情况,这样我们就能更直观清晰的分析问题了,还有要对 物理过程的界定和分析 即状态、过程的判定。

3、解题要规范

物理可以说是一门很严谨的课程,在做题的时候要按步奏要规范,不能少步奏,而且过程要有理有据,表达清晰,平时做练习我们要当作是考试来严格要求,养成习惯,考试就不怕做错了。

2.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篇二

“研”是指研透《考试大纲》, 吃透考纲, 明确复习方向。现在时间短, 任务重, 要跳出“题海”, 克服复习的盲目性, 切实提高效率, 明确复习的重点尤为重要。脱离大纲、架空课本的复习, 如同空中楼阁, 是绝对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因为大纲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 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只有紧扣考纲、科学训练, 才能复习有效、高效。同学们要学会从提供的试题标准答案中去反推和寻找答题的方法和表述方式。只要平时能有意识地将每一道试题与考纲中的考点对应起来分析, 形成习惯就会分辨这道题的考点所在, 那么, 也就知晓自己在哪些题型、哪些考点上相对薄弱, 才能真正有目的地去强化巩固。否则, 盲人摸象, 做无效重复操练, 不能抓住问题要害, 只能使自己愈加急躁。

“理”是指在“研”透的基础上以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整理要点, 梳理归类, 通过知识归类, 反复练习, 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在理清知识框架的基础上, 要反复地去做典型题目, 增强“一个题就是一个类型”的意识, 通过做典型题目去掌握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总结出一些有利于快捷而准确的答题规律, 提升应试能力。比如送别诗、羁旅诗、咏怀诗、边塞诗、咏物诗、写景诗等都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比如, 我们做一个句子仿写题, 无论得分还是丢分, 对照参考答案进行分析, 都可以总结出一些仿写句子的解题规律, 即“三个一致”:句式一致、句意一致、句情一致。在整理考点内容时, 要按照高考知识点顺序, 从已做过的综合试题中理出易错点和重难点, 敢于舍弃, 抓大放小, 突出重点, 切忌主次不分, 越理越乱。

特别要强调的是, 在复习阶段, 名句默写、古文翻译等传统题型的复习应回归课本, 以课本为本, 注意文意, 归类梳理, 重视积累。教材中的文言文及古代诗词, 就是学生备考的极好材料。在文言文测试方面, 文言虚词和实词以及文言文句式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密切, 文言文试题的语段虽然选自课外, 但所考查的知识都在课本以内, 而这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的文言词语大都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用好、用足、用透这些古诗文, 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资料而丢弃教材这个根本。而在高考作文备考中, 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 不要忽略分类梳理, 平时积累。纵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 有较多的选材来自课文, 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 我想, 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 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查”是指检查自己的薄弱环节 ( 有效增分点 ) , 再次梳理一遍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 做到有的放矢。哪一块是自己的强项, 哪一块是自己的弱项。找出错误较多的部分, 做到心中有数, 分析错误的原因, 要分板块, 补缺补差。只有对自己的薄弱点充分了解, 才能使考前有限的自主复习有效、高效。此时, 同学们要注意致误归类, 有的放矢地专攻弱项, 尽力去补弱项, 加强针对性训练, 以提高效率。例如, 病句六种类型里没有理解掌握、容易致误的是哪种类型, 文言文翻译准确率差是表现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还有一词多义、古诗读不懂, 鉴赏出偏差具体体现在哪里, 考生就可以找典型的高考真题去训练, 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定会有收获。

“练”是指在“理”与“查”的基础上, 进行一定量的自主训练。从我们同学平时的各种形式的考试答题出现问题来看, 成语, 病句, 连贯, 名句默写, 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类语言运用表达题, 应坚持每天训练, 夯实基础。出现错题时, 将一类试题放在一起, 可以看一题, 再有选择地练题, 做适量、高质量的题, 达到训练效果, 争取不丢分。

而阅读题就要认真审题, 细读文本。注意不同体裁的整体阅读, 要养成二次阅读的习惯, 就是先整体阅读感知, 了解写什么, 怎么写的, 再结合具体答题细读文本, 找出答题区域, 不要怕麻烦, 自以为是。要勤动笔, 圈点勾画, 筛选出关键语句信息;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回答, 字斟句酌;要调整好自己的考试心态, 很多试题只要你静下心来细读原文, 根据你所读懂的内容推测读不懂的内容, 不难理出头绪, 找准答案;注意规范答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提高高考化学复习的反思 篇三

【关键词】研究 ; 策略 ; 考试大纲 ; 真题 ; 课堂教学 ; 学生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88-01

高考复习过程中如何取得好的效果是每位教师、每位学生、每位家长关心的问题,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如何齐心协力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我就老师和学生两方面谈一点自己简单的想法。

一、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有着把握方向,制定计划,设计方法等不可替代的导学、导趣、导思的作用,要让教师的作用落到实处,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给予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五方面的研究:

1.明确目标,研究策略。高中的教学以及高考都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进行编排和设计的,因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应研究课程目标明确高中三年课程目标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方面有怎样的要求,在高三复习中如何落实进行系统规划、通盘思考,分段落实、逐层推进地培养,把课堂教学和高考备考有机结合起来。在一轮复习过程中以单元推进,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从考点入手落实基础,争取让全体学生能够拿稳基础题的分。在二轮复习过程中以专题推进,注重知识点的综合,从典型题型入手,突破中等难度的题,提高中等学生的成绩。

2.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核目标把握高考趋势。每年的考试大纲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对比近三年的考试大纲从中找到共性,这些共性应该就是每年高考中都会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对这样的知识点和考点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重视;同时也必须注意大纲中发生变化的部分,依据变化调整教学,对于增加的部分或要求提高的部分应加强教学,对取消的部分或要求降低的部分,不能依靠习惯延续以往的教学加大学生的复习负担。

3.研究高考真题,明确备考重点,掌握方法。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实现。研究高考真题进行考点统计、比较、分析,掌握备考的重点、热点、轮考点、高频考点,找重点,抓动态;对比历年高考试题,找共性,找趋势;对比相同考点试题,找规律,找变化。培养学生在题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学科素养);讨论、评价、设计问题(创新能力)。

4.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落实各项指标。高三复习的课堂教学不同与新课的教学,如果只是盲目的将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复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觉得枯燥,很快进入学习的疲劳期。由于缺乏对知识点的应用就会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考就倒”的无效学习,最后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在课前教师要思考,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什么;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创设什么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貫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5.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加强备考的针对性。学生是主体,教师做的所有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的学生有什么知识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还需要什么知识,需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有效的落实目标。研究学生的方法可以通过课前导学的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情况,以及课堂学生反应情况。我们的教学部仅仅我要教什么,还应该包括学生需要什么,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非智力因素,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明确的奋斗目标,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备考心态。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他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强烈的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挫折,解决问题。而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备考心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基石,没有这个基石所有的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受另一方面因素影响是智力因素,即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应试能力、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首先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每科需要做的工作的计划安排,在制定计划中要立足实现夯实基础,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考试过程中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基础知识越扎实成绩越有可能提高,在进行一轮复习时,课前学生要进行自主复习,对自己已有的知识有基本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进行查缺补漏,并落实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要“熟”,没有掌握的要“会”。最后要将学到的知识应用的解决实际问题中,为提高解题能力,要善于在平时积累错题好题。很多学生都在订正错题,但不是所有学生能够在订正错题中收获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甚至连弥补知识上的漏洞都不能够实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这个题为什么会错,因而在错题订正时最重要的是要分析错解的原因,俗话说“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是傻瓜”我们的学生会在一个问题上多次犯错,不是学生“傻”,而是学生不知道“石头”在哪以及“石头”是什么才会多次犯错。

4.高考地理模块复习重点.资料 篇四

具体:1.压缩农业用地,重点抓好川地、塬地、坝地、缓坡梯田的建设,充分挖掘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基本前提)2.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3.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超载过牧的地方应适当压缩牲畜数量,提高牲畜质量,实行轮封轮牧 4.复垦回填

实践:小流域综合治理

重点: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模式: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抽引水灌溉)生物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复种)我国四大渔场

黄渤海渔场,(主要分布在渤海,黄海)舟山渔场(舟山群岛附近),南部沿海渔场,(分布在广东沿海),北部湾渔场(北部湾,海域)北部湾,黄渤海渔场形成条件:(1)位于大陆架水域,水浅,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所以形成渔场.南部沿海渔场,形成条件:(1)位于大陆架(2)沿岸有河流(珠江)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舟山渔场形成条件:(1)位于大陆架(2)沿岸有河流长江,钱塘江)带来大量营养盐类(3)寒暖流交汇日本暖流和近岸寒流交汇.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 ②市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 ③交通:交通便利

④科技:先进的科技 18.新兴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区位因素:

①地理置优越②环境优美与气候宜人③科技基础④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水平⑤交通运输⑥地价、地租高低 19.古代中低纬度河流冲积平原区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 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 ②地形:地形平坦

③水源:灌溉水源充足 ④土壤:土壤深厚肥沃,导致灌溉农业发达,提供农副产品多 24.影响内河运输发展的因素:

①内河运输优点②水系特点(干、支流)③水文特点(流速、流量变化)

④是否有运河与天然航道联系⑤运输方式是否构成综合运输网

⑥是否具有市场、经济效益(流域人口稠密,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运输量大)27.影响飞机场的区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地形开阔平坦 ②坡度适当,利于排水 ③有坚实的地质基础,保证飞机起落平稳 ④雾低云少,能见度好

⑤跑道平行于风向修建,便于飞机逆风升降(Ⅱ)社会经济因素:

①城市经济状况 ②离城稍远,地价低

③与城市有便捷的其它交通联系,便于客、货聚散 ④远离居民区,减少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噪音污染

⑤附近不能大量养鸟 ⑥不能有高层建筑 ⑦不能有干扰飞机升落的通讯设备 31.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地貌:沟谷发育,地表崎岖破碎,坡度大

②气候:集中性降水且多为暴雨

③土壤:疏松,易被侵蚀

④植被:稀少,覆盖率差,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⑤河流:河网密布、水系发育,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Ⅱ)人为因素

①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乱开矿,地表破坏 32.泥石流形成的影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峭的沟谷,容易使流水快速汇集

②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构造运动强烈,地表岩石99破碎 ③气候:出现暴雨或高山冰雪融水 ④植被:植被破坏严重(Ⅱ)人为因素

①不合理的采石开矿,弃土弃渣大量堆积谷中 ②工程建设破坏山坡表层 ③植被破坏,山坡失去植被保护 33.滑坡形成的影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山区,地形起伏大 ②断层发育

③多暴雨(Ⅱ)人为因素

①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如:水库)

②开挖边沟,边坡 34.荒漠化的形成影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风化作用强,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②大风日数多而集中

③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干燥

④植被覆盖率低,地表缺乏植被保护(Ⅱ)人为因素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农垦

③过度放牧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35.长江洪水产生的影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长江流经地区大部份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气候、水文特征、水系特征)

②有些年份,流域内普降暴雨,上游川江河段,北面汉江水系,南面洞庭湖水系同时来水,多股洪水汇合,出现特大洪水(Ⅱ)人为因素

①植被:过度砍伐,陡坡开荒。地表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流域内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下降 ②泥沙:水土流失加剧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下降,排水不畅,同时水位抬高 ③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36.影响荆江河道洪水危害的因素

①地形:地处巫山与平原转换位置,河流出山区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抬升河床 ②该处水流不畅,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 ③河道特别弯曲,排水不畅,泄洪能力低 37.影响春旱产生的因素

①气温:春季,气温迅速回升

②降水:雨带未到达,降水少

③风:风沙多,蒸发量大 38.影响洪涝产生的因素

①降水: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为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平

③河流:河流下游排水不畅 39.影响盐碱形成的因素

①地势低平,多洼地,地下水位高,蒸发旺盛(尤其是春、秋两季)使土壤中盐份向地表聚集

②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表层,加之蒸发旺盛,水中盐份向地表聚集,形成土地次生盐碱化 ③湖泊萎缩,湖底沉积盐层裸露在外 ④大风扬沙天气,使地表聚集的盐粒扩散 40.影响风沙形成的因素 ①春季多大风气候(天气)

②春季气温高,蒸发旺盛,地表干旱,多风沙

③离风源、沙地近,且当地自然植被稀少,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④人口稠密,农耕历史悠久,不合理耕作制度造成地表沙化 ⑤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风沙肆虐,出现沙荒地 ⑥不合理的城市工程建设,造成地表裸露,沙质物多

41.回归沙漠带上“绿洲”(2326′穿过我国的东南部)形成因素 ①海陆位置 ②气候和降水 ③台风影响 42.林业基地形成的影响因素(Ⅰ)自然因素

①森林资源丰富

②宜林地区广,树种丰富(Ⅱ)社会经济因素

①经济基础

②机械制造基础

③交通和市场 071.修建核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核能能量巨大、密集,核燃料运量小,建成后,成本低,效益高 ④核电站建设地区适应能力强 72.修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能源需求量大 ②常规能源缺乏 ③风力较强(牧场、海岛)④风能清洁无污染,成本低 73.水能丰富的影响因素

①落差 ②流量 ③河流多少(支流)74.修建水力发电站的区位因素

①落差大水能丰富

②良好坝址,建站工程量小,投资少(口袋形)

③市场:离经济发达区近,能源需求量大

④水能是可再生能源,水电站修成后,成本低、收益大、积累多,可发挥综合效益(防洪、灌溉、航运、养殖、旅游、供水、调节气候、环境)⑤淹没情况:地处峡谷,耕地、城镇淹没少,迁移人口少 78.水稻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深厚肥沃 ③灌溉水源充足

④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79.小麦生长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 ②地形起伏平缓 ③土壤肥沃

④灌溉水源充足 80.棉花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地势低平②土壤呈沙性 ③光照充足,热量丰富

④灌溉水源充足 81.茶树的生长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降水较多,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②地形为丘陵低山,有良好的排水系统

③土壤呈酸性(红壤)82.甘蔗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温度较高(热带草原气候有利,甘蔗生长后期为干季,晴天多,利于甘蔗生长和糖份积累)②土壤:土壤肥沃(多火山灰尘积土壤,通气、保水保肥,适宜甘蔗生长)→ 需肥量大,生长期长

83.玉米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①地形:各类地形均可种植 ②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③土壤:土壤深厚肥沃 ④水源:有充足灌溉水源 ⑤大豆、玉米轮作,提高土壤肥力 84.花生生长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①气候: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②地形条件:丘陵低山地区

③土壤条件:沙土,通气透水性好 85.甜菜生长的习性

①气候:干旱地区,温凉地区生长周期短

②土壤耐盐碱 86.内陆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②人为因素:人口增加,工业发展,用水量大增;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

③围湖造田 87.撒哈拉沙漠南侵的因素

①砍伐森林,开垦草原,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草原退化,沙漠扩张 ②地处东北信风带上

③人口增长过快 88.判断海洋性、大陆性的依据

①降水量多少和季节变化情况

②气温年较差大小

③最高、最低月均温出现月份 89.西欧乳畜业发展的因素

①市场广阔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云量多,空气湿润,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③交通便利 90.俄罗斯冬季漫长而寒冷的因素分析

①纬度位置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北临北冰洋,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大 ③大部分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远,冬季气温低 91.上扬斯克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位置高,获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大陆降温快 ③大气环流:受极地寒流气流影响大

④地形地势:地势高,气温低,地形呈“马蹄形”向北开口,使南下的寒冷空气堆积 92.影响沼泽形成的因素

①地形地势: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不畅

②气象条件: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表积水 ③水源条件: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凌汛、泛滥造成地表水在洼地聚集

④地质条件: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

⑤人类活动 93.凌汛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气温低于0℃,有结冰现象

②河流由低纬向高纬流 94.俄罗斯等高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因素

①纬度位置高,热量不足,水热配合状况差,气温较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

②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单产量不高

③纬度位置高,农作物品种少 95.俄罗斯以铁路运输为主的区位因素 ①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水运条件差

②海岸线长,但海洋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其它各港口与外洋联系,要经过别国海域 ③地域辽阔,各地相距较远,公路长途运输费用高 ④地形较平坦,便于修筑铁路 96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形成的区位因素

①阿巴拉契亚山的煤

②五大湖西部的铁

③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廉价水运,大西洋沿岸多良港,交通发达

④周围平原广,农业发达,农业基础好

⑤开发历史悠久

⑥劳动力丰富

⑦科技力量雄厚 97.美国西部、南部新兴工业区发展因素

①多良港,海运便利 ②阳光充足,环境优美 ③地价较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⑤南部石油丰富 98.美国铁路呈东西走向的影响因素

①大西洋、太平洋沿岸地区是美国人口,城市集中地区,交通运输量大

②南北内河运输发达 99.南美洲西海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和东南信风影响,气流下沉,盛吹离岸风,降水少

②秘鲁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100.南美洲西部热带沙漠气候狭长的原因

①地形:安第斯山脉影响

②洋流:秘鲁寒流减温减湿 101.河流水量丰富与否的影响因素

①气候类型 ②水文、水系特征(流程、流域面积、干支流状况)

③流域面积大小 102.南极洲成为世界“寒极”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高,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②地势高,气温低

③冰雪黑覆盖、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极强 ④南纬40~60的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风壁”,阻碍了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进行热量交换 ⑤西风漂流,南极环流阻碍了高纬地区海水与中低纬地区海水进行热量交换 103.影响南极洲降水的因素

①受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气温很低,蒸发微弱,空气中水汽含量极少,空气干燥 107.华北平原的成因

①内力:地壳下沉

②外力:海河、黄河、淮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08.西北山麓、太行山山麓冲积扇的成因

外力:河流携带泥沙流出山地,在山前由于流速减慢,大量沙石堆积而成 109.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

②外力:汾河,渭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0.吐鲁蕃盆地、哈密盆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111.伊犁河谷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断裂下陷形成②伊犁河携带泥沙堆积而成 112.雅鲁藏布江谷地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结合处,由两大板块碰撞而成断裂带

②外力:雅鲁藏布江侵蚀而成 113.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横断山区峡谷的形成原因 ①内力:地壳上升

②外力:河流侵蚀下切 114.横断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②外力:该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流水侵蚀和河流切割作用强 115.台湾山脉的成因

①内力: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抬升而成 116.我国冬季气温南北温差大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方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昼长大于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北方多

②北方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且受寒潮影响大 00117.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因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虽比南方小,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故获得的太阳光热不比南方少 ②南方雨季长,云雾多 11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②下垫面 A.海陆位置(海陆热容量差异)B.地势高低(H上升,T差下降)119.影响吐鲁蕃盆地夏季炎热,形成高值中心的原因 ①深居内陆,夏季增温快

②海拔低,气温高

③山地环绕,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扩散 ④气候干旱云量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

⑤焚风影响 120.云贵高原少受冬季风影响的因素

①离冬季风源地较远

②北面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的隔挡

③高原地形,地势高 121.影响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原因

①大气状况

②海陆位置(热力性质差异)

③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植被类型)

④纬度 122.长江流域“三江大炉”的形成因素 ①地处河谷地带,地形闭塞,不易散热

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且气流下沉增温 ③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夏季增温比较快

④7、8月份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气温高(伏旱)

⑤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强 123.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全国第一的影响因素

①位于山坡迎风坡,夏季受东南季风和台湾暖流影响,降水丰富 ②冬季,东北季风经过海洋表面温度湿度增大,受山地抬升,降水丰富 124.吐鲁蕃盆地中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的影响因素

①深居内陆,海洋气流难以到达

②地形闭塞,山地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125.东北地区春旱不严重的影响因素

①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②春季,地表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充足 126.我国多旱涝灾害的原因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季风环流不稳定,降水年际变化大

②降水集中,暴雨频率高

③降水地区分布不均

④台风活动频繁,引进洪灾 ⑤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气候变化,可加剧旱涝灾害 127.黄河下游地区常断流的原因

①冬春枯水期,易出现断流(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②植被稀少,削丰补枯能力减弱 ③中上游大量修建水利工程截流,用水量大增,导致下游断流

④流域内缺乏综合规划 ⑤农业用水量大增,使下游河段量下降

⑥水资源浪费严重 128.华北地区缺水严重的原因

①河流径流量小

②工农业产生发达,人口稠密,水资源需求量大 ③水污染严重

④水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 129.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

①灾毁耕地——自然

社会经济:②建筑用地增加 ③生态退耕

④农业结构调整 130.盐场的形成条件

①地形:有广阔的平坦泥质海滩

②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气温上升快,蒸发旺盛,太阳光照强且多大风 131.发展水产业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环境条件

A.沿海海域广,管辖海域面积大 B.沿海浅海和滩涂多,适宜发展人工养殖 C.陆上河湖众多,淡水面积大

D.海洋生物和陆上淡水鱼类种类多,生物资源丰富 ②社会经济条件

A.社会条件: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市场广阔,人们喜食鱼类产品

B.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C.技术条件:水产捕捞,加工技术高,捕捞工具先进

D.历史条件: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 ③水产业产值高,生产积极性高 132.沪宁杭工业基地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②雄厚的技术力量 ③统一的电网 ④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⑤发达农业 ⑥市场广阔 13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工业基础好

②科技力量雄厚,高等院校聚集 ③高技术人才聚集 ④交通便利

⑤政策倾斜 ⑥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⑦气候宜人 134.青藏铁路修建的区位因素 ①社会因素

A.西部大开发,建设基础设施需要 B.巩固国防,保证国家稳定团结

C.有利于该地脱贫致富 ②经济因素

A.有利于旅游业发展 B.有利于资源开发

C.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边境贸易发展

E.有助于加强青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经济联系 ③技术因素:科技进步,技术成熟 ④自然因素

A.该铁路经过地区起伏小,地势较平坦

B.该线的地质灾害较少

C.该线路程短,工程量小 135.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海拔低,气温稍高,热量条件稍好 ②源流提供灌溉水源

③日差较大,光照时间长,农作物单产量高 136.青藏地区农作物单产量高的原因

①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制造的营养物质多

②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农作物呼吸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使得营养物质累积多 ③气温低,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单产量高 137.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

①位置优越(联系?)②铁路线交汇 ③水运发达,重要河(海)港 ④公路、航空与外界联系方便 138.等值线分布特点

①疏密 ②走向 ③数值变化方向 ④弯曲程度及方向 ⑤高值、低值中心

139.影响雪线高低的决定因素:

①气温:纬度,向阳坡,背阳坡,T上升,雪线越高

②降水:海洋性(气候湿润→雪线下降)

大陆性(气候干旱→雪线上升)

迎风坡→雪线下降

背风坡→雪线上升 140.地形特征:

①地形类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山地)

②地势(起伏大小,海拔高低,倾斜方向)③地形区名称

④地型组合(大范围区域才讲)

⑤地势倾斜方向(由河流流向来判断)141.气候特点描述: ①气候类型

②气温(高低?冬夏气温高低?气温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③降水(年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年际变化特点)

④气温与降水的组合关系(尤其季风,加“雨热同期”)142.河流流量的影响因素:

①河水的补给(降水量多少)(冰雪融水多少)②流域面积 ③支流多少

④人类活动 143.河流径流的调节因素: ①水库、湖泊的调节 ②森林等植被的调节 ③梯田、平整后土地的调节 ④河流支流的调节(水系的调节)⑤地下水调节 144.描述某地位置特点:

①纬度位置(高纬?中纬?低纬?)②海陆位置

③相对位置(与该地著名地理事物的关系)145.云贵高原气温低于周围地区的原因: ①地势高,气温低

②位于来自印度洋、太平洋的夏季风迎风坡、大气中含水量丰富,云层较厚,对太阳辐射削弱能力强,气温较低 ③云贵高原上湖泊众多,植被好,对气候调节作用明显,气温也较低 ④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影响 146.输油管线选择的影响因素:

①线路距离长短

②工程量与成本(自然障碍多少,有无)

③石油运输交通通达程度 ④纬度位置→气候→温度→畅通性

⑤政治关系是否友好

147.石油储备的区位因素:

①交通便利

②市场广阔(接近市场)

③国防安全 148.我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对策:

①坚持以煤为主的方针,依靠科技,清洁煤炭,完善煤的液化、气化技术,提高利用率 ②大力发展水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积极稳妥第开发核电

④因地制宜,开发风能、地热能、沼气、太阳能等新资源 ⑤加强国际合作,增加石油进口渠道 149.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

①南坡自然带比北坡复杂

②南北坡相同自然带在分布上,南坡海拔比北坡低 ③南坡基带为森林,北坡为高山草甸草原

④南坡积雪冰川比北坡海拔低 150.造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①南坡比北坡纬度低,基带海拔低,相对高度大

5.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篇五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1.加强理解《考试大纲》

要全面把握有关政治课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及其范围,各个知识点之间联系和区别。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理清知识脉络,对于应对高考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纲》中有关高考内容和要求毕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试卷试题内容覆盖了《大纲》中绝大部分知识点,其中有些试题是明确考查学生识记能力的,有些是明确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的,尽管题干中材料相当部分引用的是一些社会热点现象。《大纲》还为我们去分析和解答更多的题目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

2.围绕热点问题分析思考

如果说上学期学习,主要是围绕知识点学习,使我们能在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中予以再认和再现,那么第二轮复习则恰恰相反,应以社会重大时政热点为中心,去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与其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对此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因为政治学课是一门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学科,高考试题必然会反映国家意志,重大时政热点必然是高考试题的重要对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说明评价重大时政热点,是对应考学生的必然要求。当然在选择重大时政热点时,应进行筛选,主要依据是:中央在理论时间上的重大突破点,即与所学知识有关的新提法、新思路;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时效性,即谁最近热,谁最热;发生在我们周围似乎是小事,却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热点问题。找出这些热点背景材料,通过一定的切入角度,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评价。

3.主动关注高考动向

近两年来,政治高考试题更多出现开放式、研究性考核内容,考核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和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考核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这又提醒我们要关注高考新动向。在此段时间内应多加训练、思考。还可以总结几年来参与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实践方面的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

高考政治四方面提高成绩

第一,要根据高考考纲进行复习。我们要认真严读考纲中“四目标十二要求”的能力要求,针对自己的能力提高应试能力。

第二,要重视基础知识点的落实。高考试题的考查是全面考查,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首先要全面,而近几年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主干知识也是今年高考必考的内容。同学们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五本书、三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拾遗捡漏,不要盲从。

第三,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对时事热点的了解是答好政治学科试题重要途径。同时,同学们在关注时事热点的时候还必须注意,这些材料应该是作为高考试题的载体出现,因此我们要重视时事材料与教材理论知识的结合,解答题的时候,要学会用书本的理论知识分析题。

第四,总结并掌握好答题技巧。对于客观题(即选择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设问,区分“说明什么”、“之所以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等设问要求我们给出的答案是什么;其次还要分清问题中的“这”,这个代词指代的是哪些内容,有针对性的作答。而对于主观题,我们切忌“漫天答题”,一定要记住答案只会蕴含在所给材料中。

高考政治复习方法

一、夯实基础,注重整合,构建知识网络阶段。

在求活、求新、求变的命题的指导思想下,近几年的高考题让人无法妄加揣测,惟有抓好基础,才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政治科高考在试卷中所强调的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发挥创新意识的要求也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基础上的。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能力。所以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提高能力成为可能。抓基础必须重视知识落实。“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这充分说明了对教材基础知识落实的重要性。教师讲了多少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复习越到最后,教师越应狠抓落实,越应为学生创造抓落实的时间,真正让学生做到对“双基”融会贯通。

在复习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第一轮复习中对课本知识应分以下层次,即课题——节题——框题——问题——问题阐述,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在第二轮复习中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做好“知识整合”,实施“立体复习”,打破教材原有顺序和框架结构,优化组合教材知识,跨框、节、课甚至跨知识体系地进行知识梳理。例如,对于《生活与哲学》的学习,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对于每个知识内容,帮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点。重视对知识的挖掘,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从而提高学生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二、关注热点,迁移知识,培养各种能力阶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任务,概括地讲就是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各种能力、提高思想觉悟,以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培养各种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工作,它既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又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同时,也是我们适应高考试题改革的需要。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背景、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高考改革已经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并且将继续深入下去。

《考试说明》在规定考查知识范围同时,也规定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如果说,《考试说明》中“考查的知识范围”对考查内容的广度作了要求,那么“能力要求”规定的就是高考政治对于考试内容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即第一轮复习)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热点专题复习(即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而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那是肯定考不出好成绩的。

基础打牢了,并不等于能力和素质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要提高能力和素质,除了首先要夯实基础外,还必须把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高考政治科命题的重要原则。政治科高考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的融合,倡导“现实问题的知识性关注,理论问题的现实性追问”,既反对知识化倾向,也反对时政化倾向,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为此在备考过程中,应十分关注党的各种会议的召开及其报告的主要精神,努力将之与思想政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增删、整合,对知识进行更新。并把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训练,查缺补漏,提高解题技巧阶段

政治试题的主、客观题目往往都是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背景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的,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审题、筛选信息、找到切入点等都需要通过进行针对性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为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强化训练,提高解题的能力与技巧,这样,不管采取何种考试模式,什么考试题型,都能从容面对。

6.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 篇六

一、对化学高考复习教学的思考

(一) 思考之一:复习过程蕴涵了新的认识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观点, 不仅强调了复习的经常性, 而且指出了复习的重要意义在于“知新”。复习, 不只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 而且还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在第一次学习时, 可能对某个知识点比较模糊, 比较片面, 待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量后, 再来复习, 就会看得更加清楚, 理解得更加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同一个概念会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而逐步发展,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例如水解的概念, 它是随着盐类的水解、卤代烃的水解、酯和油脂的水解、糖类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的落实而渐渐变得完整, 而在新课教学中, 不可能把与某个知识点有联系的知识点全部加以阐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 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 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在考虑到学生不断发展的认知结构的各个环节之时, 复习必须重视沟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形成新的知识链。在复习中, 要以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基础, 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途径, 使原本相似、相反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如同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一样。对于教师而言,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思维特长;对于学生而言, 则犹如开启了一道道原来不畅通的知识通道, 使他们在重构知识体系时, 惊异地感受到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的认识。

(二) 思考之二:复习教学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进行自主建构的活动。这样的理念促使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功能进行再思考: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的过程, 更应是引导学生自主整理, 促使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复习不应是知识、技能在低层次上简单重复的过程, 而应是学生认知结构得以拓展、延伸和整合的过程;复习不应是习题大量操练的过程, 而应是促进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高的过程。

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 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 借助该概念框架, 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 独立建构意义。支架式教学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可分解为如下五个方面。第一,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第二, 搭建支架, 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第三, 独立探索。在本阶段,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问题的方向, 自己选择方法, 独立进行探索。这时, 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探索不同的问题。第四, 协作学习。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 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果, 共同解决独立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五, 效果评价。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 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

因此, 化学复习课的建构模式以学生为知识建构的中心, 教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 以情境创设、问题设置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完成知识的整理之后要及时进行展示, 通过展示、交流知识, 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 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教学过程。

(三) 思考之三:复习教学是接受式和探究式的融合

奥苏伯尔认为, 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那种认为接受学习必然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看法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教师教学得法, 接受式学习可以是有意义的, 而如果教学条件不合适, 发现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因此, 在奥苏伯尔看来,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习的进行是接受学习式还是发现式, 而在于学习是否有意义。他坚决否定布鲁纳把发现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也不同意布鲁纳对讲解式教学的批评, 相反, 他认为有意义的讲解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奥苏伯尔所提倡的讲解式教学, 旨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以及认知结构的发展。其教学模式纠正了布鲁纳片面强调发现学习的偏颇, 弥补了布鲁纳的不足。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这两种不同的教学主张展开对比实验研究。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一般来说, 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 适合教基础概念或原理, 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其缺点是太费时间, 课堂上难以掌握;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更适合高年级, 适合教概念之间的联系, 省时, 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培养, 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法。

笔者以为, 新课程强调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当然, 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也是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之一,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努力形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设计中, 采取探究学习还是接受学习, 取决于多种因素, 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 或许较为现实的做法就是两者兼容, 有机整合。采用“合理安排, 取长补短”的策略, 有可能使两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题下, 由两方的对立变为新的学习背景下的两极张力。

二、关于高考化学复习教学的策略

高考复习教学是否有效,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如何开展优质高效的高考复习, 笔者提出六种策略。

(一) 策略之一———一步登天

“一步登天”强调的是基础的重要性。目前的高考化学试题按“考试说明”的要求, 容易题占30% (难度值P≥0.7) , 中等难度题占50%, 难题占20% (难度值P≤0.4)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就不难确认这一点, 2006年的浙江卷中, 化学题没有一题的难度值小于0.4, 2007年的浙江卷中也只有一题 (第27题) 难度值小于0.4。可以设想, 一个考生拿到了30%的容易题分数, 50%中等难度题分数, 就相当于理综的240分。由此可见注重基础的重要性。基础可以是横向拓展, 也可以是纵向延伸。诚如有人所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具体地说, 第一是知识点, 即在复习中, 必须突出核心概念、核心知识内容在复习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几年全国理综试卷中化学部分对知识点的覆盖面仅为20%~35%, 所以为了增加试题的有效性, 高考时就会尽量增大主干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覆盖面。例如, 有机化学的核心概念, 一是官能团, 二是同分异构体, 有机化学的考查基本上集中在两个概念上。

第二是知识体系, 在新课程中, 由于实行模块化教学, 模块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 模块强调探究活动主线和生产应用主线, 使知识的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 所以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必须进行模块之间的整合, 让学生主动建构并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体系。

中学化学常与较深的理论联系着, 在讲述化学原理时离不开物质的性质, 在叙述某物质的性质时, 必然会联系到一系列化学原理和其他物质的性质, 知识点之间纵横交错, 形成一个空间网状的知识体系。若学生对知识间的联系缺乏应有的认识, 便会造成难学易忘的后果。布鲁纳也认为, 获得的知识, 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 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那是一种迟早会被遗忘的知识。

任雪明老师曾这样阐述知识点和知识体系的联系:

我认为, 目前的形势下,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研究是必须的, 但是大家千万不要过分热衷于“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自然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有其固有规律的, 必须遵循, 是不能赶时髦、追新潮的。试卷再怎么创新, 是绝对不会动摇其学科根基的, 这一点还是务必牢记的。

(二) 策略之二———百炼成钢

能力是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说, 能力就是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 它的着重点在“运用”, 所以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对某知识点反复地运用, 才能形成能力。在高考中所考查的学生的各项能力, 都要靠教学中学生的反复操练才能获得。目前的高考中, 题目的设定逐步实现了以知识立意向以能力立意的转变, 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 这就为我们的复习指明了方向。反复训练、复习巩固是公认的有效学习方法, 新课程赋予“练习”新的含义, 练习必须落实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和“学生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1. 抓好基础训练

在复习中, 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安排练习的难度。一定要以练习基础题为主, 要把基础打扎实。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历来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学生常能在高考中出好成绩。除了个别的尖子生, 绝大部分考生都无须在高难度题目上争高下, 只要保证基础题上不丢分, 就肯定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2. 抓好学习习惯

在复习过程中, 要处理好“思”与“练”的关系, “思”能提高“练”的准确性, “练”能巩固“思”的流程。掌握解题技巧, 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是, 有机结合“思”与“练”的关系。考虑到应试的需要, 可增加一些练习, 但不能不思考, 没有思考的练习其效果甚微。必须反思解题过程、提升解题思想、归纳解题方法。

3. 抓好答题规范

答题规范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审题要耐心细致, 要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对隐含条件的挖掘、对干扰因素的排除, 尤其要注意思维定势造成的失分。

考试是对知识、智力、能力、规范、心理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查。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 谁答题规范、注意题中的细节, 谁就可以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在后期复习和训练中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对化学用语表达能力的规范化训练。

4. 抓好整体推进

注意培养学生的抗击打能力, 在训练中增强得分意识, 探求速度与效率的和谐, 注意针对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的适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 使学生通过精练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评价, 获得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使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 我们都可以发现不少考题明显带有陈题改造的痕迹。所以, 在复习时不要老盯着新题, 在题型的选择上不要浮躁和赶时髦, 不要盲目地强调“热点”问题, 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基本化学知识和基本化学原理上, 新题型再怎么变都离不开基本知识点, 要科学有效地二次开发“经典题”, 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真正提高应变能力。

不要把练习与考试妖魔化, 一提考试就以为不是素质教育。现实情况是,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只要把握好分寸, 注意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练习与考试是取得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三) 策略之三———浮想联翩

“浮想联翩”指的是在高考复习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提升。“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 高考化学试题所考查的思维能力概括起来有五项:一是对中学化学内容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二是对题设情景的分解及对知识块的分解的能力;三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的能力;四是选择解决问题最佳方案的评价能力;五是将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利用数学工具进行计算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类比

类比方法是中学化学教学中运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方法, 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综合体现。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的一些属性相同或相似, 猜测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类比方法是认识未知物质的重要途径。人们常常依据已知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来类比未知物质的分子结构及性质。类比方法是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因为类比方法常常具有启发思路, 提供线索, 借助于某种范例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 类比不仅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方法, 也是一种寻求解题思路、猜测问题答案或结论的发现方法。当然, 应该指出的是, 类比的结论有或然性,

2. 逆向思维

人们经常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 由于目前大部分题目采取正向命题, 故人们常习惯于从正向思考问题, 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们进行逆向思维的意识与能力。但是, 目前出现的不少高考化学题给出的信息往往以主要思路为主线呈枝丫状分布, 如果仍采用正向思维的方式, 会使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而运用逆向思维则轻车熟路, 游刃有余。因此, 从思维策略上说, 两种思维方式不可厚此薄彼, 遇到具体问题时, 正难则逆, 就较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如有机合成中的“逆合成分析法”, 就为我们尽快找到正确的合成思路指明了方向。

3. 猜想求证

通常,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逻辑性, 在解题时, 教师格外要求学生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过程必须严密等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这样做的, 但这在较大程度上就削弱了应用另一种思维方法———猜想求证的能力, 以至于在解题无路可走时, 不少人也不曾想起尚可用猜想求证的方法。其实, 科学史上的许多发现、发明、假说、模型、理论、猜想等基于此。比如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模型, 1869年门捷列夫排出的元素周期表, 甚至像数学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等等。恰当地运用猜想求证的方法, 解题时直奔主题, 无异于简化了思维的历程, 而且, 在化学高考复习的中后期, 学生对众多物质的性质都已掌握时, 运用此方法去解答推断题就容易理顺思路, 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4. 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高考化学试题中的一题多解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在多种解法里, 有的十分简洁, 有的就相当繁琐, 绕了很大的弯子才能得出答案。目前在评分标准上还未能对这些不同方法有效地加以区别。当然, 那些不能采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的考生会在一个题目上花费过多的时间, 从而导致卷面答不完全, 这也形成了一定的区分。因此, 在平时的练习中, 探求最优的解法是非常必要的。

(四) 策略之四———妙手回春

实验能力是中国学生的软肋, 妙手回春的本意是注重化学实验能力的提升。高考化学对考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有以下五项:一是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 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三是初步处理实验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四是识别和绘制典型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五是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从高考实验题的命题趋向分析, 化学实验能力绝对不仅仅是实验操作, 今后能否升入好的学校很可能要通过实验能力的强弱来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高考中, 探究必然是考查的热点。

所以, 在高考复习中, 首先要对实验能力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实验过程实质是一个探究过程:课题定向—方案设计—实验操作—现象数据分析—结论成果。近年来, 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 对真正做过实验的考生特别有利, 而那些在平时学习中只看不做、只动口不动手的考生不易得分。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高考化学试题命题的动向。

其次, 要强化实验的设计能力。目前的实验题一改以往连接好的多个仪器, 而是给出中学最常见的仪器由学生按实验的目的进行组合, 充分考查了学生使用各种仪器的方法、物质的性质及其检验方法的掌握情况, 同时也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再次, 要培养一种进入实验情景的能力。实验题在内容选择上一般是依据教材的, 不会超出教材搞一些学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会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加深, 主要是在装置的改进与变换上。因此, 有条件者, 应走进实验室对各类仪器、装置、操作进行重新认识, 或重新实验。要研读高中教材中的重点实验, 分类整理, 类比分析, 重视变换, 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策略之六———虚壹而静

荀子曰:“心何以知?虚壹而静。”这里的虚壹而静, 指的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 就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我国高考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影响高考成绩的20多个因子中, 排在前两位的是考场心态和考前心态。可见, 加强学生心理辅导、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愉快学习、轻松面对高考是高三复习教学值得关注而又有必要解决的一个课题。两强相遇勇者胜, 比的就是一种心态。

所以, 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 有必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 在模拟考试中进行心理调适训练。高考模拟训练不只是解题训练, 心理训练也是重要的一方面, 心态绝不能过度紧张, 要懂得调节。在考试前、考试中、考试后都应该注意心理调适, 如考试中, 千万不要做出一个题目后产生“我做出了, 估计别人做不出”的想法, 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我能做出根本不奇怪, 因为大家都会做, 关键是我能否答得更规范、更完整、更正确。第二,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的心态调适作适当的指导。如每次考试后, 对考砸的学生而言, 心里肯定是比较沉闷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错题作归因分析, 如审题、规范性、计算能力、解题思路等方面, 并在关键点上适当点拨, 有可能的话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 还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让学生写阶段性的总结等方式, 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28-131.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 (修订版)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211-212.

[3]张勇, 袁廷新, 江家发.新课程高考化学复习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9 (3) .

7.高考化学备考复习策略 篇七

【策略一】重视课本知识  灵活处理情境问题

近年浙江高考理综试卷第7题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能力,第8题是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其试题内容(选项)大多取材于考纲规定的化学必考教材。

例如2014年第7题中出现的“光催化还原水制氢和电解水制氢”问题,“氨氮废水(含■及NH3)氧化法处理”问题,“燃料的热值”问题等均是教材中的内容。第8题中“金属汞洒落在实验室地面或桌面”的处理问题,pH计问题,电子天平问题,茚三酮试剂检验氨基酸等问题也是教材中的内容。

但是第7题C选项要求判断“某种光学检测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可检测到单个细胞(V≈10-12L)内的数个目标分子,据此可推算该检测技术能测量细胞内浓度约为10-12~10-11mol·L-1的目标分子”,这是情景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假设单个细胞(V≈10-12L)内有N个目标分子,则细胞内浓度为N/(6.02×1023)/10-12 mol·L-1,当N约为1~6个分子,细胞内浓度则为10-12~10-11mol·L-1,即说法正确。第8题D选项为:“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则可判断该溶液含有蛋白质。”因为茚三酮这种化学试剂,它主要用于检测氨、一级和二胺、尤其是氨基酸,但不能用于检验蛋白质。因此,向某溶液中加入茚三酮试剂,加热煮沸后溶液若出现蓝色,不能证明含有蛋白质。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高考试题的取材来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如“光学检测”技术取材于前沿科学领域题材,用假设法计算是高中化学常用的方法,体现了高考题对化学素养的考查。对茚三酮试剂应用的考查,突显了高考试题知识点横向延伸的特点。

我们复习的策略是一定要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拓展视野》的栏目内容是考查学生化学素养和实验素养的最好题材。例如“人体中极少量的NO会促进血管收缩,防止血管扩张”和“ 广范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测量范围相同,但精密度不同”这两个选项均来自教材,学生要能分析其中错误所在。瞄准2015年理综必考的《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三本书和模块《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两本书。指导学生通读和理解相关内容,课堂上对相关内容要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则一定可以突破第7题和第8题的思维障碍。

【策略二】核心考点归纳整理   倡导微专题复习

近年浙江高考第9题是考查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推理分析的应用。例如2014年第9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结构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能力。试题如下: 如表1所示的五种元素中,W、X、Y、Z为短周期元素,这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Z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 由X、Y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 物质WY2、W3X4、WZ4均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特性

D. T元素的单质具有半导体的特性,T与Z元素可形成化合物TZ4

首先要突破元素推断的问题。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出X为N,Y为O,Z为Cl,W为Si,T为Ge。A选项考查了N、O氢化物的氢键对沸点的影响。B选项考查了N、H、O三种非金属元素也可形成离子键。D选项考查了Si和Ge同主族元素半导体的相似性,GeCl4、SiCl4化学式的相似性。C选项因为四氯化锗是分子晶体,熔点低,硬度小,把SiCl4分子晶体镶嵌于SiO2、Si3N4的原子晶体中,增加了解答的困难。

这个试题告诉我们:考查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物质结构知识,可以涉及氢键、化学键、晶体类型及物质性质、元素周期律等化学考点。

鉴于上述理由,我们复习的策略是采取微专题的复习。

例如复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物质结构等考点时,首先要理清这些知识点脉络关系,例如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可以编织如图1的脉络。

其次,分析归类本专题常考的考点:①微粒中各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数量关系;②核素、同位素概念的辨析;③较为复杂的电子式书写;④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溶解性的影响;⑤共价键、离子键的判断和分析;⑥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⑦物质不同性质变化时化学键变化的分析和判断;⑧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⑨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⑩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判断。

再次,研究特例是复习的重点。如金属晶体的熔点可能比离子晶体高,也可能比分子晶体低,汞和钨就是典型的例子;HI、HBr、HCl其水溶液的酸性是依次减弱的;有的分子不存在化学键,如Ne;N和H两种非金属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NH4N或(NH4)3N;金属性Pb>Sn,但金属的活动性是Sn >Pb。

预测2015年的周期表和物质结构高考题仍然以推断元素入手,结合微粒半径比较、氢键、同素异形体、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化学键的破坏、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的比较等考点进行考查,同时还要关注元素性质及其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策略三】考点内容问题化   深层思维提能力

近年浙江高考试题特别重视知识点的细节性和深层次考查,学生只有表层浅显的知识点是很难正确解答高考试题的。例如2014年第10题D选项要求考生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互为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相同,故不能用1H-NMR来鉴别。”许多学生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是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属于同分异构体,1H-NMR谱显示两者均有三种不同的氢原子且三种氢原子的比例为3∶3∶2。而试题要求学生知道核磁共振氢谱中乙酸乙酯和丙酸甲酯峰的位置是不同的。而第三个层次要点如果老师没有拓展细化归纳,学生就很难正确答题了。endprint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复习策略是要对考纲涉及的考点,要尽可能设计成问题对其细化和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日积月累的强化训练,使学生思维提高到较高的层次。而细化深化的问题在每个考点中均可以找到实例。

例如,一种反应微粒与多种反应微粒反应前后顺序问题是化学的难点。我们可以用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为例设计以下问题。

(1)向NH4Al(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共有几对离子会发生反应?

(2)OH-能沉淀Al3+,也能与■反应,也会溶解Al(OH)3,它们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3)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

(4)含有1mol的NH4Al(SO4)2溶液中,加入含多少mol Ba(OH)2溶液时生成的沉淀的质量最大?

(5)当NH4Al(SO4)2与Ba(OH)2溶液等物质的量反应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怎么写?

(6)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为什么说2Al3++3■+3Ba2++6OH-=3BaSO4↓+2Al(OH)3↓是错误的?

(7)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2Ba2++4OH-=2BaSO4↓+Al■+2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8)NH4Al(SO4)2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时,分析离子方程式■+Al3++2■+2Ba2++4OH-=2BaSO4↓+Al(OH)3↓+NH3·H2O是否正确?为什么?

这种问题式复习,可以解决一种微粒与对应微粒反应的前后顺序的难点,也解决了离子方程式中各离子数的配比问题的难点,还解决了生成沉淀时涉及的定量分析问题。

预计2015年高考化学试题设计,一定是考深层细化的内容,在思维方面突破两个层次障碍是常见的试题,较难试题要突破三个层次障碍。建议在复习时多多采用这种问题深化式复习策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策略四】文字表达图像化   定性定量相结合

浙江化学高考试题历来重视图像题的定性和定量考查,因为图像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推理的能力。例如2014年第12题:氯在饮用水处理中常用作杀菌剂,且HClO的杀菌能力比ClO-强。25℃时氯气-氯水体系中存在以下平衡关系:

Cl2(g)?葑Cl2(aq)                        K1=10-1.2

Cl2(aq)+ H2O?葑HClO+ H++Cl-       K2=10-3.4

HClO?葑H++ClO-                         Ka=?

其中Cl2(aq)、HClO和ClO-分别在三者中所占分数(α)随pH变化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Cl2(g)+H2O?葑2H++ClO-+ Cl-        K=10-10.9

B.在氯处理水体系中,c(HClO)+c(ClO-)=c(H+)-c(OH-)

C.用氯处理饮用水时,pH=7.5时杀菌效果比pH=6.5时差

D.氯处理饮用水时,在夏季的杀菌效果比在冬季好

值得一提的是,A选项是盖斯定律在电离和化学平衡中的应用迁移,属于定量内容。将题意中三个方程式相加,得到Cl2(g)+H2O?葑2H++ClO-+ Cl-,就有K=K1K2Ka,根据Ka=c(H+)c(ClO-)/c(HClO)=10-7.5×0.5 /0.5=10-7.5,所以K=K1×K2×Ka=10-12.1。B选项是电荷守恒式的灵活应用,属于定性内容。根据电荷守恒:c(OH-)+c(ClO-)+cCl-)=c(H+),c(H+)-c(OH-)=c(Cl-)c(HClO)+c(ClO-);因为c(HClO) 不等于c(Cl-),B选项错。C选项是读图能力的考查,由图知pH=7.5时,HClO浓度比pH=6.5时低,则pH=7.5时杀菌效果更差。D选项是化学平衡移动问题,夏季温度高,HClO浓度比冬季低。

该题显著特点是体现了图像特殊点的应用,关于图像特殊点解题是浙江化学卷多年考查不衰的一个技巧。其实2014年浙江高考26题也是有关图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试题。

这个试题告诉说明:我们复习策略是要花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图示图像问题,因为图像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为了迎合高考复习,我们模仿2014年浙江高考第26题风格编制了一道试题,该试题传承了近三年浙江高考第26题的用实验手段研究物质、由信息推断物质、重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精髓,试题难度与高考相当。

[例]某不含结晶水的无机物质X仅有四种元素组成,为了探究其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另取56.8g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得40.0g固体2,并生成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96 g/L的气体A和另一中性物质B。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结构式为      ,B的电子式为      。

(2)X的化学式         ,固体X在空气中加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endprint

(3)若固体2与NH3在加热过程中出现砖红色固体,其原因是        (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表示)。

(4)一定条件下,气体A与溶液2反应生成溶液3的溶质有多样性,若溶液3溶质有三种时,除必定含有的一种溶质外,其中另两种溶质的组合可能是         ,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固体3中二种溶质的阴离子        。

本题的亮点是以图像为呈现方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灼烧得固体2黑色,则固体2为CuO,中性物质B为H2O。定量计算:通过气体A密度计算相对分子质量为44,则A为CO2, 40.0g固体2含CuO为0.5mol。设CuCO3为m mol, 另一化合物Cu(OH)2为n mol。则m+n=0.5,124m+98n=56.8。得m=0.3,n=0.2。X的化学式2Cu(OH)2·3CuCO3或Cu5(OH)4(CO3)3。另外,溶液2通入气体CO2,因CO2的量不同,可能生成NaHCO3或Na2CO3。最后若固体3只有两种溶质,一定是Na2CO3和Na2SO4,不可能是NaOH 和Na2SO4或NaHCO3和Na2SO4,因此只要检验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即可。

预测2015年高考元素化合物试题将以这种图示方式出现。试题将以化学新物质为背景,让考生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推断具体的化学物质。然后考查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离子检验等相关知识。

【策略五】有机复习抓转化   分类比较要重视

2014年高考有机化学考选择题和推断题。其中选择题考查了有机物乳酸薄荷醇酯的化学性质,同系物的判断,淀粉和纤维素酸催化下的水解产物判断,CH3COOCH2CH3与CH3CH2COOCH3中1H-NMR谱的识别。大题考查了普鲁卡因分子的性质,反应试剂的选择和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反应式的书写,有条件限制的同分异构体推断。HN(CH2CH3)2分子的合成路线。其中难点是流程图中的各种有机分子的推断。

以上试题告诉我们:有机化学复习策略要抓住重点内容分类复习。如烃的通式研究,要对比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求同找异;有机物燃烧时要对耗氧量、CO2和H2O的量进行对比分析;对有机反应式各种类型(包括条件、产物)进行深化比较;有条件限制同分异构体的判断要突出分类思维和有序思维;高分子化合物生成的类型要归纳,单体判断的方法技巧要归类比较;石油的炼制、苯和煤的综合应用进行相似对比和辨析;乙醇、乙酸、乙酸乙酯、油脂和糖类主线转化要对比细化。

例如酯化反应可以进行以下分类对比:(1)发生酯化反应时羧酸脱羟基,醇脱去羟基氢原子,同时要注意断键部位。(2)酯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产物是醇和羧酸盐而不是羧酸。(3)羟基酸分子发生酯化反应时,可生成链状酯,也可生成环酯,还可生成高分子酯,解题时要看清题意。(4)酯化反应实验时,蒸出的成分有乙酸、乙醇、乙酸乙酯和水,饱和碳酸钠溶液能中和乙酸、溶解乙醇、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5)酯的反应中物质的量的关系:酯化反应中,生成的酯基个数等于生成的水分子个数;酯水解时,水解的酯基个数等于消耗的水分子个数。酸和醇的反应的量等于生成酯和水的量。(6)酯化反应的各种类型也要深化:①一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②一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③多元羧酸与一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④多元羧酸与多元醇之间的酯化反应,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⑤羟基酸自身的酯化反应,此时反应有三种情形,可得普通酯、环酯和高聚酯;⑥无机酸(硝酸等)与醇之间的酯化反应;⑦其他含羟基类物质(葡萄糖、纤维素等)与含氧酸(或酸酐)之间的酯化反应。

2015年高考理综化学不考《有机化学基础》,只考《化学2》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预测有机试题的题量和分值均会减少,其考试范围也有所缩少,但仍然是考查深层次有机化学问题。

【策略六】实验题抓综合   类比迁移重应用

高考化学实验题综合性强。2014年的化学制备实验题中,集实验装置、试题信息、流程图示、数据分析于同一试题中,则实验考查题综合程度高,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更为丰富,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更为突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试题给出了葡萄糖酸钙制取的两个方程式。给出了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溴化钙、氯化钙相关物质在水中和乙醇中溶解性表格。又给出了实验流程:

第(2)问CaCO3固体需有剩余的目的和本实验中不宜用CaCl2替代CaCO3的理由。加入过量的碳酸钙,可提高葡萄糖酸反应转化率,是化学平衡原理的迁移应用。氯化钙与葡萄糖酸难以反应,是强酸制弱酸原理迁移的应用。第(4)问第④步加入乙醇的作用,用乙醇洗涤既可避免葡萄糖酸钙损失,又有利于葡萄糖酸钙析出。这是盐析原理到醇析的迁移。

以上高考试题说明,实验试题主要考查:能合理选择实验条件;能用化学原理解决问题;善于应用知识点的迁移;所学知识在新情景中的应用。

因此,实验内容的复习策略是:一定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的强化落实:①明确实验原理: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化学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明确实验原理;②选择仪器药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化学仪器和药品;③设计实验步骤:在明确实验原理及所需仪器和药品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④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主要从发光、放热、颜色变化、出现沉淀、生成气体几个方面描述;⑤实验数据处理:要根据实验所用仪器的精确度去记录,去除无效数据,取几次平均值计算;⑥实验结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结论。

预测2015年实验题仍以新物质的制备或性质为背景考查实验方案设计的步骤、实验流程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这类试题重在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上一篇:激励机制设置下一篇:写教师的五年级作文:我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