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共15篇)
1.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一
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2012年5月4日,金家台社区向辖区所有人发出倡议,希望大家能给母亲写一封信,说出心里最想对妈妈说但又不敢或没有说出来的话,同时,建议大家还给妈妈送一份亲手做的小礼物,为妈妈做一件事。整个活动得到了广大居民的广泛响应。很多母亲都收到了一封信或者礼物。
辖区有一个小男孩,上小学五年级,由于是独生子,备受宠爱,怕苦怕累,而且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及所有长辈的爱与服务。在他心里,父母为他做所有事都是“应该”的,还时时耍性子,父母也无计可施。看到社区的倡议书后,他似乎有所感悟。后来家长专程到社区说,那天回家后,那个男生让妈妈坐下,说要看看妈妈是不是有白头发了,是不是有皱纹,怎么来的,妈妈很奇怪,他看完后居然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母亲听了感动不已了,这个小宝贝,平时从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现在似乎有进步多了。在母亲节那天,他还自己画了一幅画给妈妈,题目就是《妈妈和我》,在画上写: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节日快乐!„„也许他的礼物并不精美,但妈妈收到了十分高兴,那天小男孩还帮妈妈打扫房子,还说以后都帮妈妈做些小家务呢。那个小“皇帝”都知道妈妈对自己有恩„„ 看着那个母亲高兴和如释重负的表情,我们知道我们的活动是有效果的。经过访问,我社区约有60%的人都给妈妈写了一封信或者送了一份小礼物,我相信,在感恩之风的影响下,大家会学会感恩、施恩和报恩,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2.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 即树立德业, 是为文明社会创建做人的准则。从个人层面说, 就是做好事, 行道德之法。面对当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中凸显的问题, 笔者认为, 培养技术与素养合一的、对国家社会有益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要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 而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感恩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 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 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1]。感恩意识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因素;感恩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标志;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
本文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某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解,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对策, 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法, 共发放问卷7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96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45%。来自城市的1430人, 农村的5123人;其中贫困生2283人 (以是否建档为评判标准) , 非贫困生4270人;在贫困生中, 受到过资助的学生有2095人。问卷从对父母、社会、他人、自然等的感恩意识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 共设计客观题28道, 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
二、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的表现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 63.4%的贫困生都能心怀感激之情, 刻苦学习, 勇于实践, 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回馈社会、回馈他人。36.6%的贫困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对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资助缺乏感激之情, 主要表现为:认为造成自己贫困的原因是家庭背景差, 对父母的无私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不懂得感恩父母;对自己获取的资助金额感觉太少, 抱怨学校, 抱怨老师;为获取资助而提供虚假证明, 不惜以谎报亲人的健康状况获得资助名额;获得资助后, 没有计划性地使用资助金, 出现浪费现象;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拈轻怕重, 对勤工助学报酬表示不满;不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更不能很好地承担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等。个别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只想通过学校和国家解决自己的困难, 不懂得“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甚至有的学生连对国家、社会、学校说一句感谢话、写一封感谢信都难以做到。因此, 加强对高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已经迫在眉睫。
三、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家庭原因。家庭是记忆开始的地方, 是命运的摇篮, 一个人的性格、品德和选择的人生道路, 都无不打上家庭的烙印。在家庭教育中, 许多父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在生活方面无微不至, 甚至是无原则溺爱, 父母对儿女一味无私奉献, 而子女却养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倾向。据调查显示:9.4%的贫困生表示当向父母索取自己向往已久的钱财或物品被打折扣时, 会向父母发脾气。当被问及你是否记得父母生日时。大约14%的贫困生只知道父亲的生日, 16%的贫困生只记得母亲生日, 但是父母生日都不记得的学生仍然占15%的比例。当被问及假期时间会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时, 34%的贫困生表示只有父母要求才会做, 没有要求不会主动做。这说明部分贫困生不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与付出, 对父母的感恩认识和感激之情不能上升为实际的报恩行动。
(二)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在心理学理论中有知、情、意、行的说法, “知”指的是认知、观念;“情”指的是情绪、情感;“意”指的是意志;“行”指的是行为。一个人有怎样的行为是由其认知、情绪体验及意志决定的。高职院校的贫困生一部分表现为敏感、自尊;一部分表现为自卑、怯懦;还有一部分表现为活跃、积极。表现为敏感、自尊的学生在行为中体现为独立行事, 只愿意努力学习和约束好自己的日常行为, 对外界基本不关注;表现为自卑、怯懦的学生往往对事物发生的原因分析显得片面和绝对化, 认为自己处在社会的底层, 不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 抑或感觉他人会看不上自己的帮助, 所以不会有感恩的行为表现;表现活跃、积极的贫困生尽管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但是由于社会阅历不深, 对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感到困惑, 缺乏利用辩证的、科学的观点认识社会的能力, 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 从而容易受到社会上某些忘恩风气的影响。
(三)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学校原因。目前, 感恩教育在一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机制中处于缺失状态。在一些高职院校涉及评先评优或发展党员时, 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等作为衡量尺度, 在这种做法的影响下, 高职贫困生为了获得最高级别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争取为数不多的评优评先和入党名额, 不得不把考高分摆在首位。而是否尊重师长、孝敬父母、团结同学, 是否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参与宿舍阵地建设、参与诸多校园活动、参加大量社会实践活动等素质教育确不曾考虑。贫困生忽略对自身的思想政治自我教育。另外, 这些年来, 高职院校对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努力落实到位, 但忽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就是对受资助高职贫困生在资助的过程中进行感恩教育。一方面, 对受资助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和态度疏于把握。导致一些高职贫困生在接受资助以后, 却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被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另一方面, 尽管按照上级要求对受资助的贫困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但大多是应付了事, 没有形成常态化、系统化。因此无法达到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目的。
(四)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缺失的社会原因。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化浪潮的驱动下, 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受到市场经济中崇尚物质利益的原则影响, 这种社会经济氛围不仅影响了普通大众, 对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也造成了消极影响, 其中对高职贫困生影响最大的两方面:一是崇尚物质享受;在问卷调查“当您拿到助学金后会用它来购买?”有将近一半的高职贫困生选择购买高档手机、请客吃饭和购买名牌, 这无疑是深受当今物质社会的影响。二是个人主义严重[2]。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做事前考虑它的成本和收益, 当收益大于成本才会采取行动, 这与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报恩行为背道而驰, 功利为上的社会现实面前, 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贪利自私行为;这样的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影响高职贫困生的价值观, 出现大量违约、逾期还款的现象, 这正是现代社会环境对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带来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一) 在课堂教学中纳入感恩教育读本。目前, 在高职院校, 对学生开展的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 被称为“两课”。而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的课程设置上为空白。这会影响高职学生淡忘感恩文化、内容和意义;笔者认为, 在高职院校三年的课程安排中, 可以增设一至两门感恩教育必修课。分别安排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最具有可塑性, 更容易接受感恩教育的文化和倡导, 同时可弥补他们初高中阶段感恩教育的缺失。在第三学期开设的目的是, 部分学生已经或者正在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的各种“奖、贷、勤、助、补、减”资助。感恩课程的开设可以让高职贫困生加强对感恩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及对感恩的理解和感悟, 做有良心、懂感恩、肯报恩的学生。
(二) 制定感恩制度、规范感恩教育。建立两项制度, 规范高职贫困生管理。建立高职贫困生家庭走访制度及贫困生奖助学金评定后的跟踪制度。走访制度是为了全面了解贫困生家庭实际情况, 确保资助金额能够完美对位。而贫困生奖助学金评定后的跟踪制度是通过建立发放类资助学金后的约束制度确保高职贫困生能在高校、国家和社会的关怀下, 拥有感恩的心回报他人、社会和国家。
(三) 实施日常行为量化考核、建立感恩行动记录档案。为使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平常化、具体化。可专门针对贫困生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考核, 细化为是否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是否爱国、爱校、爱班。是否勇于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献计献策, 等等。通过量化考核规范贫困生的日常行为。同时可以给每一位受资助贫困生建立感恩行动记录档案, 督促提醒他们主动发现身边需要帮助和回报的人, 把做好事、行善举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项长期工作落实。感恩行动记录作为下一步资助、评先评优、党员发展工作、推荐就业等的重要参考指标。这种贫困生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可使贫困生资助工作更科学化, 有助于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开展。
(四) 构建学校与家庭相促互利的协调模式, 加强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目前, 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存在误区, 把学习好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指标, 忽略对孩子心系他人、帮扶济困的感恩教育, 而这种感恩教育的忽视对孩子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将不利。试想一个自私自利、利欲熏心的知识分子即便有才高八斗的学识, 但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只能停留在才智这一方面。这样的社会是冷漠和严寒的。因此, 笔者呼吁在高职贫困生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 营造充满爱心的感恩家庭氛围[3]。父母应该尽可能的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 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 抓住一切机会, 借助生活中的小事教育贫困生懂得感恩, 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 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也要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作用。家长要主动与学校沟通交流, 将孩子在家庭中的感恩行为表现向学校汇报, 学校也应该及时的与家长联系, 形成教育合力, 只有这样感恩意识才能够在高职贫困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五、结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强化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贫困生感恩教育, 使高职贫困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念和高尚的感恩情结, 并积极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付出感恩行动, 必将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J].教育评论, 2007 (4) .
[2]李秋芸.广西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
3.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三
【关键词】高职学生 厌学 成因与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加大,高职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以厌学对高职教育发展带来的危害较为明显。厌学直接导致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还有可能导致学生辍学,断送了学生的个人前途,更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分析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到导致这种现象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一)专业思想不稳定
高考之后对于志愿的填报、专业的选择,很少有同学做出过理性的决定。由于高考成绩不尽如人意,所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在他们看来也就无所谓了。很多学生都是对专业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少数是在家长的要求下选择专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来到学校之后感觉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对自己前途无价值可言,在学习专业的时候表现出厌倦情绪也就不难理解。
(二)习得性失助
高职学生是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经历过种种打击,即算经过高考的苦苦挣扎,也改变不了一直以来考试不尽如人意的命运。当带着积累已久的对学习的无助感进入高职学院学习,就会表现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信心不足、缺乏进取心、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甚至逃避学习的种种倦怠现象。
(三)生理需求高于精神追求
随着暴风骤雨的革命时代的逝去,人们精神世界已被横流的物欲无情的平面化了,没有人会再去关心精神追求,取而代之的就是生理需求。高职生处于青春期的躁动中,压抑已久的冲动在体内高水平荷尔蒙的作用下,犹如决堤洪水。逃课、泡吧、找靓妹、考试舞弊、网络游戏似乎成了某些男生的“时尚”;时装、美容、瘦身、找帅哥、网络聊天也成为某些女生的“最爱”。不管是“时尚”还是“最爱”都是他们对学习不满的发泄。
二、社会方面原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当人们的思想被物化之后,唯金钱论的思潮就难免流进了相对洁净的校园中,腐蚀一些本来不能安心学习的学生。近年来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打工的机会,当地没有进入大学学习的中学生也很容易找到工作。再加上近年来,沿海各一线城市出现的用工荒,普通农民工工资上涨。更使读书无用论再一次喧嚣尘上。在这些言论的误导下,原本不坚定的学习信念开始动摇,甚至放弃学业。
(二)就业压力压垮
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的也就月薪千元左右,连基本的生活都成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在他们眼里已经变成一句空谈。这种情绪也很快地从高年级蔓延至低年级,悲观的情绪使得他们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厌学情绪也随之而生,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同学。
三、对策
(一)用感恩父母之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家庭是学生厌学不可忽视的因素,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与之交流学生在校的生活状况,综合其在家表现,找出导致其厌学的家庭原因,并很好的协商解决方案。必要时将家长请至学校,安排家长与学生促膝长谈,使之体会家长在外打工的不易与辛酸,了解学习对整个家庭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激发他对父母的亏欠感,放弃之前的放纵与不羁,最终鼓起勇气勇敢面对人生,建立继续学习的信心。
(二)用感恩社会之心引导学生回归学习
学期伊始是学生厌学思想最严重的时刻。此时学生管理队伍的老师应该深入到学生之中,清点到校人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体察学生具体困难。针对抱有厌学念头的学生做深入的思想工作并解决实际困难。与之谈党和国家关爱学生,发放奖助学金,切实履行了 “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并组织开展感恩社会的以“奖助学金”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要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把个人兴趣、前途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引导学生带着对人生新的追求、带着对社会、对国家感恩的心情回归学习。
(三)以心换心,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教师远远不应该只限于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大学教师更多的时候起到的是一种指导的作用。教师只有改变以往高高在上、拥有绝对权威的交流方式,采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推心置腹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帮教师走近学生的内心,了解到高职学生真正的困惑,了解到他们学习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能还达不到教师预期的目标。此时教师应该真诚地关心、重视他,鼓励、恰当地赞扬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就能建立和谐关心和深厚的感情,再引导他们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从而重拾对学习兴趣,最终转变成一个和老师心贴心懂得感恩的好学生。
(四)开展“感恩母校、感恩专业”为主题的就业专题讲座
在往届毕业生中挖掘成功就业的范例,邀请他们为学生讲述自己的求职经历,目前的就业情况以及体会感受,讲述所学专业对自己人生重要价值,讲述在母校的学习对于自己求职帮助。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期待学弟学妹们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学习自己的专业、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爱护自己的母校,毕业后昂首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思考,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他们最关心问题的相关就业资料。
【参考文献】
4.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四
这一次期的感恩教育活动也已经结束,我想今天我是非常有必要静下心来,对我们这个感恩教育系列所举办过的活动惊醒一个系统的总结。
这几期的感恩教育我都由我主持,我感到十分地荣幸,在此我也非常感谢各位同学的支持特别是为我们这个感恩教育活动筹办作出贡献的同学。
每一期的感恩教育活动结束后,留给我的是那让人充满希望与期盼的等待。等待感恩教育给大家带来的改变或者大家从我们这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中所得到的东西。当我每一次走到讲台我大家举行感恩教育活动时。我都满怀激情,希望通过我们的活动让大家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
第一个感恩教育活动主题是“爱自己,爱父母”。这一次活动是由汪老师主持,当时我也参加了,在活动进行中我和很多同学都默默的流泪了。当我看到课件中的图片时,我的心被撼动了。图片中的内容反映的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民辛勤劳作的画面。我的心为之一振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这个画面太熟悉了,在我的家乡这个画面随处可见,我的父母这几十年也是这样熬过来的。生为农村的娃儿每当看到这个画面也许都会情不自禁的留下泪来,因为我们从这些画面中看到了我们父母的背影。现在我们也许无法承诺父母我们将来会如何如何成功,但我们绝对可以让父母放心,我们是永远不会让他们失望。愿天下所有父母健康长寿永远幸福。
上一个主题教育结束后,我们又举办了以“爱专业,爱老师” 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详细的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模具专业,并向大家介绍了模具专业将来的就业前景,目的是让大家树立起奋斗的目标,不要在大学这个最能锻炼人的地方虚度光阴,不要在大学里面留下太多的遗憾。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们对于模具的学习方法也作了具体的解说,还有我们结合了班上大部分同学的建议我们班也采取了一定的相应措施,为的是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要做到尊重老师这一基本要求,因为当我们从踏上校园一片净土的那一天起,一直陪伴我们走过十几年风风雨雨的是谁?一直在默默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是谁?一直为我们能拥有一个美好未来而不停奔波的人是谁?是我们的老师,所以在我们的心目中老师与我们的父母同样伟大,形象同样崇高。
“爱学校,爱社会”是我们搞的最后一个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说这个活动是我们这个感恩教育活动最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前几个主题的升华,同样也是爱的升华,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这种介绍了我们学校的概况,让大家对化院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同学曾这样说过进入大学知道社会很好,当踏入社会是才真正知道大学的生活是最美好的!这句话应该道出了所有毕业大学生的心声,我也不知道这是否是我们现时代大学生的悲哀,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鼓足勇气,一往直前,用我们的汗水去浇灌我们未来的希望田野。
试问我们现在离社会有多远,其实只隔一堵墙。愿所有同学都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用今日的付出换来明日的辉煌。同样也祝
5.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五
一、活动情况:
(一)积极准备,营造氛围,在师生中树立感恩意识。
1、精心部署:五月初,在全干会上,王校长策划并安排部署了五月份“感恩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要求。会后,全校上下统一思想,认真准备。
2、营造氛围:首先,利用升旗仪式,李校长向全体师生进行了“感恩教育”动员,发出了倡议书,悬挂了宣传横幅。其次,各班召开了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班会。进一步渲染了活动气氛,提高了全体师生活动的积极性。
3、音乐诗歌唱感恩:刘晓燕老师为同学们精选了《父亲》《感恩的心》《永远是朋友》《白发亲娘》等感恩之曲,同学们用心吟唱,唱出了对朋友的感激,对父母辛劳的体谅。5月12日母亲节,校团委利用校园广播为同学们朗诵了配乐诗,播放了《天之大》《烛光里的妈妈》,为感恩活动烘托了浓浓的气氛。
4、手抄报里写感恩:借着家长会的东风,同学们精心选制作了以“感恩,在成长的故事里”为主题的.手抄报。材料新颖,创意性强,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给家长会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也展示了我竞存学子多才多艺的良好素质。
5、封封家信表感恩:由班主任负责、语文老师协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为父母写封信。任务一布置,全体学生踊跃参加,用心书写,一篇篇感恩父母的优秀书信脱颖而出。或张贴于展板,或在家长会上阅读,感动之处,确让人泣不成声。孩子们质朴感人的文字缩短了家长和孩子的心与心的距离,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艰辛,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达到了家校合力共同教育的目的。
(二)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在活动中巩固感恩教育。
1、感恩主题班会,导向明确。五月份的四个周,一周一主题将感恩活动推向了高潮。第十一周的班会,首先是动员,使同学们提高了认识,知恩明理,学会担当;然后分别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学校为主题,让同学们一步一步明确了感恩的意义,明白了学习、做人的责任感,激发了同学们勤奋学习的干劲。
2、感恩家长会,感动人心。5月13日我校成功召开了以“感恩,在成长的故事里”为主题的家长会。首先是王校长做重要讲话,她以感恩为主题,对中层领导的严格管理、对老师的辛勤付出、对同学们的刻苦学习、对家长的大力支持都表示了衷心的感谢,让家长对我校的老师、学校的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并充满了信心,也让他们深刻的体会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感叹道:王校长的一席话,我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确实给我们上了一节非常重要的课。第二个环节是各班自行安排,班主任述职,任课老师发言,学生发言,家长讲话等,环节紧凑,气氛热烈。走过楼道走廊,看到听到各班教室的场景,也很是激动。特别是同学们给家长的一封信,孩子读得泪流满面,家长听得泣不成声,会场的气氛达到高潮。
3、感恩故事,伴我成长。(1)父母之恩,常记心头。各班在活动的第二周利用班会、自习等有效时间让同学们算了一笔亲情帐,了解父母养家的不易,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同学们记住四个重要的日子:母亲节、父亲节、父母的生日,同学们利用大周放假,给父母洗脚,干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验了父母的艰辛,感悟到父母的爱心。(2)尊师重教,提高修养。感恩教育活动中,各老师或利用班会、或利用课前三分钟、或利用自习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讲述我和老师的故事,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学会尊重师长、不顶撞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认真独立完成作业,以优异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付出。(3)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感恩同学,青春同路”的班会公开课、国旗下演讲、作文“同学如手足”“我为同学做件事”等,让同学们明白了同学友谊的珍贵。活动中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一帮一的学习小组,手拉手的日清过关,将感恩活动推向了高潮。就连外来学习的领导和老师都纷纷为同学们点赞。
感恩教育月已落下了帷幕,但感恩教育永远在路上。经过一系列感恩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学会担当责任,学会回馈他人。
二、六月份工作部署
6.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六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学会感恩,红瑞燕宝小学以感恩教育为切入口,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收到了较好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广泛动员宣传,明确目的和意义
开学初,学校通过教师会议、学生集会、升旗仪式,向广大师生宣传感恩专题,引导教师学生明白为何感恩,如何感恩,全面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增强感恩意识、形成感恩之风、营造感恩氛围!
二、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我校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白建武为组长,李会忠、张宝学等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规划,制定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确保了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三、感恩教育丰富多彩
学校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结合各种活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在社会和家庭中产生了良好的广泛的影响。
(一)开展“感恩”主题班会
各班级通过主题班队会,为学生讲述感恩的内涵,教育学生为何感恩,让学生牢记父母、老师等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恩情。学生的感恩行为感动了老师和家长。
(二)完成一套感恩作业
(1)开展“每天一件家务事”活动,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整理房间、为父母盛饭等。学生在完成这项作业的同时,亲身体会到父母照顾自己的不易,让他们学会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谢父母为自己的付出。
(2)小学生开展一次感恩卡制作活动:自制一张送给父母或老师或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卡,向这些人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送一句祝福语。这一项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在于形式,而是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感恩之心。
(3)各班级开展一次以“学会感恩”为主题的手抄报制作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三)开展一次感恩演讲比赛
(1)4—6年级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感恩父母、也可以感恩老师,或者感恩祖国。
(2)班级内选出比较优秀的选手,参见本校的演讲比赛。这次演讲比赛开展的非常成功。许多孩子从演讲稿的书写,到演讲比赛时的表现,都体现出了他们内心的真情实感,甚至是感人肺腑,这也说明从孩子们的内心来说他们已经懂得什么是感恩。
(四)开展一次感恩征文比赛
3—6年级,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比赛,感激同学间的爱心相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素不相识的人们对自己的帮助等。从收集上来的作文来看,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恩之情,有些同学甚至表达出自己将来一定会用实际行动去回报这些好心的帮助过自己的人的决心,而有些孩子甚至已经开始行动。
(五)抄写感恩格言
各班主任号召学生收集感恩格言,并为学生讲解,让学生领悟感恩的真正内涵,使学生懂得如何感恩。
(六)观看感恩影片
带领学生观看感恩影片,让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体悟感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唤醒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七)开展一次感恩讲座
学校少队部准备好讲座内容,讲述学生为什么要感恩、向谁感恩、如何感恩,从而令学生真正懂得感恩。
7.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七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感恩教育
感恩, 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就的优秀传统道德, “饮水思源’,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投之以桃, 报之以李”等诸多古训和谚语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时代发展到今天, 感恩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 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和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 更是新时期每个高职学生应有的基本素养和大的准则。但由于功利因素的影响, 部分高职学生中却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不良现象, 这些现象也是今天极力倡导构建的和谐社会中不和谐因素。一些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 感恩意识淡薄, 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 从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精神“真空”。这一切引起我们反思: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到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国家的培养之恩和他人的帮助之恩?如何通过教育营造一个具有感恩氛围的和谐社会?因此, 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当前高职学生德育研究和实践中的时代课题。
一、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学生成才的时代诉求
(一)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
感恩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处世准则, 更应是高职学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当代高职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 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 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 通过感恩教育来引导和提升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他们以感恩的心态和行动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呵护, 具有时代意义。
(二)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职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也是决定高职学生最终能否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重要因素。感恩是传统美德, 是真善美的行为, 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德、讲诚信的人, 他们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 成为受社会欢迎的人, 容易获得承担一定责任的工作和岗位, 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
(三) 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感恩家庭、母校和他人的意识, 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近年来, 有不少贫困高职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大学学业, 但其中一些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高职学生对学校催交学费和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高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 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单位工作;甚至有个别学生嫌弃家庭贫困在毕业工作后多年不和父母联系等等,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加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对当代高职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责任, 既是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感恩教育中的“恩”是丰富多彩的, 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母校之恩等: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 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哀哀父母, 生我够劳”,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祖国是具体的, 祖国不仅是疆土, 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儿女,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 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 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教育的作用不仅在于把学生培养为有个性的人, 还要把学生培养为社会人, 教会学生爱他人、爱社会、爱人类, 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
只有懂得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愿望和心理。从对待自然来说, 他就会改变单纯的索取的态度, 而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节约自然资源,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对待家庭来说, 他就会自觉地去孝敬、赡养父母和长辈, 挑起维系家庭的担子;从对待国家来说, 他就会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 以报效祖国为己任;从对待社会来说, 他就会去扶贫济困、关爱别人, 有意识地回报社会。
三、当代高职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因分析
当前, 部分高职学生感恩意识淡漠, 主要体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 很多学生不懂得孝敬、关心父母, 或者不理解父母, 甚至还做出伤害父母的行为, 少数学生只知一味索取, 对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不但不抱感激之情, 反而常常抱怨父母没本事;在学校生活方面, 不少高职学生对老师没有师生之礼, 对学校牢骚满腹, 甚至采取过激行为, 根本不在意学校的培育之恩;在人际关系方面, 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只注重自身感受, 缺乏宽容与理解, 忽略他人“滴水之恩”;在社会生活方面, 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理所当然, 只看到国家和社会的阴暗面,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
以上现象的存在, 主要是高职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成才过程中受到一些错误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所造成的, 具体表现在: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往往重智育轻德育、重功利轻义理、重眼前轻长远、重言传轻身教;在学校教育方面, 一些学校或者老师忽略感恩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等;在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不良思想、文化观念等对高职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高职学生自我教育方面, 不少高职学生自我意识强烈, 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低, 抗挫折能力差, 责任感弱, 依赖思想和享乐思想严重。
四、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对策
高校是高职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系统教育环节, 高校德育要把感恩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落实, 并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通过系列措施增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 让高职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受之“恩”, 并施“恩”于人, 唤醒人们对他人的爱心, 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营造温馨而富有人文关怀氛围的社会环境。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 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 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因此, 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 有
摘要:指出了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性, 对现有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概述, 并通过比较, 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重要性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 石油危机的爆发, 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 绿色建筑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绿色建筑有许多定义, 但归纳起来, 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1]。绿色建筑有利于资源节约 (包括提高能源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保护) ;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废弃物最低化;绿色建筑致力于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降低建筑使用和维护费用。它从建筑及其构件的寿命周期出发, 考虑其性能和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绿色建筑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 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入实践, 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价系统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
二、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目前, 境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针对绿色建筑推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根据用途不同, 通常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系统是建筑材料和构配件的绿色性能评价与选用系统, 有代表性的包括BEES和Athena等;第二类系统是对建筑物某一方面的性能进行绿色评价的系统, 有代表性的有Energy Plus,
Energy 10和Radiance等;第三类系统是绿色建设性能的综合评价系统, 有代表性的有BREEAM, LEED和GBTool等。表1所示的是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比较情况。
(一) 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 (BREEAM)
著名的英国建筑研究所于1990年首次推出“建筑环境评价方法” (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简称BREEAM) —一种条款式的评价系统, 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针对建筑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 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 体会“恩”, 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课程,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 利用传统美德教育, 把感思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换位思考等途径, 点拨学生知恩, 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二是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 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 以情感人,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 从个人而言, 会使其心胸恬淡, 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 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三是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 让学生知恩于心, 感恩于行。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 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
全寿命周期内的环境性能进行评估。也是开发最早、目前最成功的建筑环境影响评价系统。B R E E A M从管理、能源使用、健康状态、污染、运输、土地使用、生态环境、材料和水资源等9个方面来评估建筑物环境表现。根据其所满足的条款最终获得分数。BREEAM是为建筑所有者、设计者和使用者设计的评价体系, 以评判建筑在其整个寿命周期中, 包含从建筑设计开始阶段的选址、设计、施工、使用直至最终报废拆除所有阶段的环境性能[2]。通过对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包括建筑对全球、区域、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BREEAM最终给予建筑环境标志认证。REEAM评价体系的推出, 为规范绿色建筑概念, 以及推动绿色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 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成为各国陈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
(二) 美国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 (LEED)
Design) 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作为条款式评价系统, LEED针对不同建设项目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等6个大的方面。在每一方面内, 具体包含了若干个得分点, 项目按各具体方面达到的要求,
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 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 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 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 从小事做起, 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 是快乐生活之源, 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l.人民日报.2006-10-19.【幻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7.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 .[3]丁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7l.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4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l.教育科学, 2004, (4) .[5]吴春明.关于“感恩”与“孝亲”的思考[Jl.中国德育, 2006, (1) .
注:此文系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08年院级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2008yjkt009.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l.人民日报.2006-10-19
[2]王善田.构建和谐社会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7.中国成人教育, 2006 (5) .
[3]丁林.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7l.中国高教研究, 2006 (2) .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l.教育科学, 2004, (4) .
8.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八
关键词:感恩;孝道教育;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8-1
以“感恩孝育”培养为切入点,将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精华融入班级建设中,来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对于建设健康的班集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感恩孝道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按照“贴近学生生活,拨动学心弦,融及学生灵魂”的工作原则,我们根据“知——情——意——行”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强化养成教育,着力引导学生领悟“孝”的意识在社会感、责任感方面思想境界的升华,而不要仅仅将“孝道”局限于亲情。
1.营造“尽孝为荣”的班级氛围和舆论导向。
首先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孝心系列教育活动,劝诫学生用“弟子规”中的话来对照自己的行为。“父母呼,应勿缓……”让家长在学期中详细记录孩子的言行。学期结束时根据家长的记录和他们的“孝子孝女”推荐信,以及学生的自荐信,班级评出十个“孝敬之星”,并给予表彰。
其次,邀请有关演讲家来校进行“感恩孝道”主题演讲,邀请家长一同参加。之后围绕此主题连续召开几次关于感恩方面的主题班会,其主题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例如:“心存感激,学会感恩”;“感恩于心,回报于行”等等;其形式可以灵活多变,例如:相互交流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经历;给父母写封信、做张贺卡等等。通过班会活动,让学生感知父母的辛劳,树立感恩意识,增强责任感。
再次,注重班级舆论的导向作用。黑板报增设“孝心教育”的专栏,大力宣传班级中孝敬父母的典型学生及其事迹;在学生中开展“我怎样孝敬父母”的演讲比赛和作文竞赛;创办“感恩”手抄报,设计“感恩”公益广告等,让学生做评委评出优秀作品。
2.设计亲情作业,强化孝心行为。
笔者设计了很多家庭亲情作业,让学生体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回报。例如:①作亲情观察。让每一位同学记下每天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或自己为父母做的事,并写下自己的感受;②作亲情沟通。经常鼓励学生和父母谈心,经常向父母问声好,端碗饭,泡杯茶,捶捶背等……回报父母、积累亲情并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应体现在每天认真做家庭作业、“弟子规”劝诫的履行情况和点滴的生活琐事中。
3.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既是学校的义务,也是家长的责任。因此,笔者积极利用家长会、家校通、面谈等途径,一方面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学校教育效果;同时,要求家长及时观察注意子女的言行举止,发现有违孝道教育要求的不文明行为时及时教育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在孝敬父母、文明礼貌等方面为子女作榜样,提高家庭的整体思想道德品位。
4.孝道教育的效果。
实施“孝道教育”以来,家长对我们的孝道教育特色予以了高度评价,40个有孝心的学生撑起了40个和谐的家庭,更是撑起了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我班学生遵纪守法,文明有礼、孝敬父母、知恩感恩、心怀抱负、诚实守信、勤奋学习。每学期学校各类竞赛活动都排名综合第一,学科成绩稳步提升,学生对学校交予的各种任务极其认真负责并且出色地完成。孝心教育活动深得家长、学生、学校的赞誉。
二、实施感恩孝道教育的反思
1.孝道教育的精神内涵。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感恩与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的核心价值即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实际上是孝道建设的一个方向和途径,教育学生从孝敬父母、敬爱师长、友爱同窗开始,由浅入深,是为孝道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易于被人们接受的方式方法。一个学生不管在别人眼里坏到何种程度,只要他依然孝顺父母,就有浪子回头的一天。反之,无论现在表现多么完美,如果他不孝顺父母,那么他变坏的可能性就较大。一个学生的变坏,往往从不孝开始。孝道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做人准则和道德情感基础,也是道德构建的内在心理底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学生的孝心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都是非常必要的。
2.孝道教育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
孝道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孝是形成古代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力量,始于爱父母,推及于兄弟之爱,夫妻之爱,亲戚之爱,邻里之爱,师友之爱……所以说孝是增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基础。在班级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师友、爱集体,就会营造出团结友善和谐的环境,学生对班集体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就有为班级荣誉努力学习的拼搏精神。
加强孝道教育,是增强青少年文明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去年春季学期开始,江苏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全面推行“八礼四仪”,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这些礼仪和我们实行的孝道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上是不谋而合的。在学生中大力倡导孝道中的忠孝仁爱、谦和礼让、诚信守义,对培养学生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及自尊、自信、自立、自律、言行一致、真实好善等理想人格具有积极作用。
9.感恩教育活动总结1 篇九
凤河营中学
在当今社会,新时代下的中国不停发展,孩子在父母的心目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溺爱有加。而孩子自己也养成了唯我独尊、自私冷漠的心理趋势,孩子们渐渐远离了感动,忘却了感恩,以为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针对这种道德的缺失,情怀的失落,放暑假前中教科德育处全面启动“感恩”主题教育,在假期实施,并且写出书面的材料上交到校德育处。以此活动引导了同学们真切地理解父母,真心地报答父母,进而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所有关爱帮助自己的人,并且引领自己爱老师,爱周围的人,爱祖国。提高文明素养,提高道德水准,争取把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为了让这次活动取得最好的效果,我们运用“感恩教育活动”引领,细节渗透,文化熏陶等有效的策略,让孩子找回感恩的心,领悟生命与成长的真谛。
一.布置活动之前,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感恩教育需要通过主体的参与,我们放暑假前利用国旗下讲话、影片展播、主题班队活动等的宣传,让孩子们知道、学会、理解感恩。平时,我们加强学生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我们还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 :如收集温馨照、算算亲情帐、讲讲亲情故事、写写感恩信等。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老师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孩子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孩子们用讲故事、写信的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我们还开展了”、“感恩教育的动员会”以演讲朗诵比赛、黑板报、手抄报比赛项目等。使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灵的碰撞,让孩子们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心中不禁蓄满了深深的感恩情结。释放出孩子积蓄已久的感恩之心。以至于使这次活动不是流于表面的作业布置,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心灵洗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灵,这样在假期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怀着感恩之心看待父母,也能做到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了。
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孩子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项感恩作业,就是让孩子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一天当家为父母分担家务。我们要求孩子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让孩子们受益的是,通过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孩子们会在不经意中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他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为了得到家长的配合,学校还专门发出一份致全体家长的公开信,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孩子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多给孩子赞赏和鼓励,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同时也希望家长们能做孩子的榜样,孝敬长辈,心存博爱,多带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爱心捐助等。有些中队还设计了“家校共育感恩心”联系手册,班主任把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介绍给家长,家长们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行动记录下来,比如与父母道晚安、给父母夹菜、为父母捶背等。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让学生在文化中熏陶。
在感恩教育活动启动阶段,学校就专门成立了感恩教育的领导小组,加强活动的指导,和活动过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见,不断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学校通过搭建平台,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学校召开了“家校共话感恩”座谈会,举行了“感恩先辈,践行八荣八耻”活动等等。家长们对学校的感恩活动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言传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认真配合学校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还大力营造感恩文化。每年都看一些有意义的感恩电影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漂亮妈妈》等,并作观后交流,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憾。我们还组织孩子学唱感恩歌曲、诵读感恩文,讲述感恩故事等等。力图让感恩文化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有荣辱观的少年茁壮成长起来。
四.活动扎实,效果显著。
为了使活动力求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我们根据上级要求制定了活动方案。并把工作详细安排到每个人。全体同学在假期的家里,而且传播到社会,让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开学初我们收到不少家长的电话,还有亲自到学校恳谈心得的,说孩子们在这个假期中的种种可喜的变化,如帮家长干家务了,说话有礼貌,能够尊老爱幼了,而且家里来了客人能够主动热情的接待,开学初,看到孩子的精神的面貌,总之,孩子们有了感恩之心,就像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达到了教书还要育人的教育根本。使学生常怀感恩,常存帮助别人之心,让感恩的力量迅速传播。
10.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总结 篇十
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505班少先队员代表做了《感恩母亲》的国旗下讲话。学校德育主任介绍了孝敬周活动的具体安排,孝敬周感恩教育活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活动一,号召全校师生开展“献爱心图书捐赠活动”,捐赠图书主要用于丰富街道、乡镇、社区假日图书室、新居民学校等图书室藏书。经过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共捐得各类图书一千多册。
活动二,组织四年级学生开展了母亲节感恩主题学生绘画比赛。四年级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了绘画比赛,他们用手中的笔画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的作品,作品展现了父母长辈对孩子们浓浓的爱,也画出了孩子们关心父母,替父母长辈分忧解难的片片孝心。绘画比赛在四年级全体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每班评选出五幅优秀作品参加了学校的评选活动。
活动三,开展了班级小孝星和校“十佳孝星”的评选活动,在前期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各班积极开展评选了活动,在班级评选的基础上,经学校审核最终确定了班级小孝星和校“十佳孝星”名单,获奖学生将在“六一”节上进行隆重地表彰。
活动四,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奖孝助困金”募捐活动,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向全校师生发起倡议,学生每人节省一元零用钱,教师每人节省5元零用钱,奖励孝行,共育爱心。学校师生积极响应,大家你一元,我一元,为学校的奖孝助困事业献出了一份贡献。
学校德育处还安排全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孝敬实践活动,帮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碗、扫地、拖地、擦桌子、洗衣服、做饭等,感受长辈的辛苦;为长辈捶背、按摩、洗脚等;对长辈说一句:“我爱您”。
11.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一
1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表现
1.1 不知恩
资助不仅是以物质赠与为媒介的社会活动,更是传递关爱、交流情感的心理互动。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受助者得到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同时资助者也会因受助者的感激而得到精神回报。但部分贫困生在接受资助时不知恩,没有把得到的帮助当作恩惠来看待,反而认为得到国家、学校或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应当的。这种不知恩的行为让资助者得不到精神回报,资助信心降低,进而对资助活动造成影响。
1.2 不感恩
近年,国家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贫困生既可以享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还可以享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但对于这些帮助,部分贫困生却缺乏感激之情:嫌资助金额太少,埋怨学校和老师;因资助名额有限而“争当”贫困生,甚至故意伪造相关证明以获取资助;对于国家、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存有“等、靠、要”的错误思想。此外,还有一些贫困生不懂得体谅父母,缺乏对父母的感恩。
1.3 不报恩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古训都告诫我们不能只索取不付出。知恩、感恩,也要用行动来报恩。而有些贫困生却对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挑三拣四,真正上岗后又不认真坚持劳动,给学校增添了负担。有些贫困生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和获得的资助款,肆意挥霍浪费,过度消费娱乐,不注重节俭。另有些贫困生在毕业工作后不及时偿还助学贷款,故意拖欠,缺乏诚信意识。
1.4 不施恩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将得到的恩惠,适时施与周围需要的人。以朴实的心感恩、以诚挚的心报恩,更要以善良的心施恩。而部分贫困生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不懂得奉献。他们往往以我为中心,只想到和看到自己的感受和利益,却很少甚至不考虑他人;只希望别人来关照自己,却极少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对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爱心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参与积极性不高。
2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因素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的成长正值我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繁荣而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负面思想侵入了校园,部分贫困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和行为日益功利化、盲目化。此外,部分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越来越泛娱乐化,为了博人眼球,甚至突破道德底线,传播一些负能量信息。这些消极影响,慢慢消磨了部分贫困生的意志,使得他们过于追求自我和贪图享乐,缺乏责任感,弱化了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和传承,感恩意识不断淡化,感恩行为不断减少。
2.2 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学校对贫困生感恩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组织管理、系统研究及有效实施,且较多人认为实施感恩教育只是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和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事情,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感恩教育格局。其次,学校关于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缺位,往往只是通过讲座、典型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再次,对贫困生经济帮扶的重视程度大于对这一特殊群体心理状态的研究、抚慰和调整。此外,贫困生认定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规则,导致少数学生采用不诚信的手段企图获取国家奖助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贫困生对资助行为的感恩动力。
2.3 家庭教育因素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过度呵护使他们养成了任性、占有欲强、自我中心的坏习气;家庭往往包办了孩子生活的一切事务,使他们缺乏自主性、判断力和适应力。这种过分宠爱和无私奉献将孩子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无形中淡化。而且,为了改变贫困现状,父母往往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部分家长自身也没有做好榜样,这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2.4 个人心理因素
迫于经济压力,贫困生易出现自卑、敏感、软弱、忧郁等消极心理和情绪,认为外界的帮助只是出于同情和怜悯,自己接受资助也是迫于无奈,内心很难产感恩之念;由于缺乏自信,贫困生会自我封闭和远离群体活动,渐渐形成的人际关系障碍会使他们羞于表达或不知如何表达感恩之情;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贫困现状,把此归因于社会不公、命运不佳,对条件优越的同学易产生嫉妒心理,而贫困生往往自尊心很强,部分贫困生会不顾承受能力,“打肿脸充胖子”,以掩饰自己经济或其他方面的不足,故而没有感恩之行。
3 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
3.1 突出一个理念
贫困生感恩教育应当以“助困育人、润泽生命”为理念。感恩教育既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来引导和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能够自觉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欣然地以感恩的心态来回报他人和社会,让感恩成为自己生命中最基本的为人准则。
3.2 遵循两个原则
贫困生感恩教育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关爱为先”的原则。感恩教育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日常生活,注重教育的实践性;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是感恩教育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同时,贫困生更迫切地需要他人的关爱,尤其是心理关爱,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资助时,更应倾注足够的心理关怀。关爱是人的秉性,感恩是爱的延续。
3.3 坚持三个结合
贫困生感恩教育应当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侧重于让学生识恩知恩,形成初步的感恩意识和基本的感恩技巧,而感恩、报恩、施恩的行为与习惯则需要在课外活动逐步养成,两者各有侧重又相互作用。二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传统美德时,应该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时代主题。三是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在贫困生感恩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贫困生感恩教育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依托。
3.4 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组织体系。学校应高度重视全院学生的感恩教育,尤其是贫困生感恩教育,应把感恩教育纳入德育的整体规划中,成立感恩教育工作小组,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相关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各部门统一规划、齐抓共管,把感恩教育同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势、全体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同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做到感恩教育有章可循。
二是活动体系。学校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恩体验,在校园里营造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推进感恩教育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头脑。譬如,以节日为切入点,既可利用西方的“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也可赋予我国的“中秋节”“清明节”“国庆节”等以“感恩”的内涵,开展“心怀感恩,与爱同行”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爱心存折”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进行公益活动、做志愿服务,按照奉献时间转化成精神货币,存入爱心存折,并把精神货币作为贫困生评优评先的参考指标之一,表现优异的,在全校范围内表扬和宣传其感恩行动;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团支部,开展感恩征文、情景剧、主体辩论赛等活动。
三是教学体系。学校应增设感恩教育课程,将感恩教育纳入“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课程体系之中,并保障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信赖与热爱,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他人的真诚与关爱,对自然的亲近与爱护,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等;注意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将感恩教育贯穿于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教学队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法、讨论法、活动法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是评价体系。学校应建立健全科学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按照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细化评价目标、纵横交叉对比,对感恩教育的实施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评价、反思、调整和改善,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针对学生也要有相应的感恩评价机制,对知恩图报的美言善行给予褒奖,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该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相统一,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准则,为学院感恩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中存在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不施恩等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而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切入口。本文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个人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导致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并针对当前形势,提出了进行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建议,即要突出一个理念、遵循两个原则、坚持三个结合及构建四个体系。
关键词:贫困生,感恩教育,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3]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4]陈驰.美国的感恩文化及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12.2011年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二
感恩是一种情怀。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快快乐乐的感受学习,体验生活;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规范自己的行为;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感受到父母对你的感情、老师对你的恩情、朋友对你的友情;你有一颗感恩的心,你会对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抱着感激的态度,这样的态度会使你消除怨气。怎样使学生体验这种情怀,形成这样一种品德呢?三月份我班利用几个节日活动为基点,通过展开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恩、践行感恩。
一.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蓄情。
首先是利用以“家庭教育投入调查”为起点,让学生充分了解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对前途、对人生的理性思考。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为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三、八妇女节精心策划了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感恩活动:如让同学们讲讲父母亲关心自己的亲情故事、说说老师耐心细致教育自己的感人故事,议议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友情故事,写写感恩的日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定格的温馨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的哲理。同学们在反刍生活的同时,还把父母为培育子女成长所支付的一切费用罗列出来。在算算、想想的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却是一笔笔多么昂贵的财富!而这一笔笔财富又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爱!感触万分之余,感动之心溢于言表。同学们用讲故事、写日记形式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二.关注现实生活的感恩细节,让同学们在生活中践行。
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班级还给同学们留了感恩作业,就是让同学们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消除疲劳,向父母表示感恩。最让同学们们受益的是,同学们还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给父母带去进步的喜讯、成功的喜悦。感恩教育活动得到家长的配合,家长们积极参加感恩活动,给学生赞赏和鼓励,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知恩报恩的行为习惯。
13.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工作总结 篇十三
根据市精神文明办公室《2014年深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方案》文件要求,我局结合实际,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推进十大感恩活动的深入开展。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提高认识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这项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结合今年的中心工作,对感恩教育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深入宣传,精心组织,有效的推动了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组织实施
为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全体干部职工对活动的认识,让感恩言行在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得到体现,我局结合实际,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一是利用座谈会学习时间,从思想宣传入手,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提高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重视,增强干部职工的感恩教育意识。二是在局动态宣传栏中,定期更新宣传活动开展的相关信息、推广感恩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广泛开展,取得实效
(一)举办“中国梦”座谈会和“爱祖国、护国旗、建家园”国旗工程主题教育,通过拓展“感恩祖国”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拓展“感恩父母”主题教育。组织开展“常回家看看”活动,鼓励和动员干部职工回家给父母送一件礼物,对父母说说知
心话,鼓励和动员干部职工为父母做家务。通过开展“感恩父母”主题活动,培育干部职工的孝心爱心,引导感念父母的生育抚养之恩、长辈的关爱之情,养成孝顺父母、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
(三)开展“美环境、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配合文明创建活动,改进居民生活习惯,提高文明素养,我局不定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对单位庭院进行清洁打扫,清理垃圾,杂物,清理牛皮癣、小广告,向单位楼下临街商铺宣传环境保护和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做好门前三包服务,培育群众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使每一个人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继续开展感恩教育,不断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工作成效,将感恩和文明共建之风吹进每个人心里,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向善的力量。
14.大学生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四
此次主题班会采用了(宣传活动的意义,举行感恩活动,以“感恩”为主题布置宣传板,悬挂条幅,创设校园感恩氛围,班级制订感恩活动方案以及召开感恩主题班会等新颖的方式。主要针对大学生的如下现状:如今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对家长的关怀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很多时候表现得比较自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肯定是感有心生,表现于外。很多人不懂得感恩,是因为他没有对比,没有感受,没有苦与甜的比照。我们进行相关的教育,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行有效的宣传和灌输,需要营造一个相对的环境。大家注意否,在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上,很多人感动的热泪盈眶,听过报告后往往表态,要学习那些先进人物,而且这样的感动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另外的例子,从教堂做完了弥撒或者观礼,人们往往心境平和,面带笑容和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刚刚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感动,人们都能够得到一些精神的升华。
大学生开展感恩教育,主要是通过是多组织活动,让学生们在社会活动中感受别人的辛苦付出,感受生活的艰辛与丰富,逐步发现自己的一份努力,换来心灵的净化,在灵魂的升华上可以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这样这种感恩教育才能够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地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
生命只有在感恩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感恩中才能永具魅力。感恩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通过此次主题班会活动,我再一次深刻的休会到:懂得感恩是一种美德。体会感恩是一种幸福。学会感恩是一种文明。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了:父母养育了我们,老师教育了我们,同学朋友关心我们,他们在某一瞬间给了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了:思想和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许多学生学会了发现爱、感受爱、懂得爱、播种爱、传播爱;通过感恩教育,学生体谅父母的多了,浪费的少了;学习的热情高了,逃课的少了;遵纪意识强了,违纪的少了;同学关系更融洽了,矛盾冲突少了;师生关系更和谐了,相互不理解的事少了;通过感恩教育,达到了培养人、教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然而感恩教育不能流于表面,给父母洗脚固然一个重要的活动,但能不能从内心感激父母的辛劳和奉献,自觉主动地寻机回报,那才是感恩教育有了成效。
15.感恩父母教育活动总结 篇十五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我校开展了感恩父母教育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
1、以“感恩父母养育我”为主题,开展学生征文活动。通过征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孝敬前辈,孝敬老人,知恩报恩;学校对征文进行评比。共评出20篇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
2、寄给父母长辈一封《谢谢您,我的......》感恩的信。每天写一篇以感恩为主题的日记,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感受和见闻实录。学校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了解,家长反映学生确实变化很大,学校的感恩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发放南蔡村镇初级中学感恩调查卡,内容包括我的调查和我想说的话、爸爸妈妈的话和我的行动四部分内容,通过调查,学生们更加了解爸爸妈妈,知道了爸爸妈妈培养我们的艰辛,学生懂得对父母的感恩,更加好好的学习来回报父母。目前学校正在回收调查卡,对学生的调查情况进行总结。
6、召开感恩父母主题班会,邀请了部分家长参加,学生通过主题班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父母和师生共同受到教育。
7、搞好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
(1)父亲节、母亲节给父母一个温馨的祝福。帮助父母做一件事,(2)学生生日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或打一个慰问电话。
(3)设立“孝心日”每月1日为孝心日,在这一天,要求学生向家长汇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费用开支情况,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高职感恩教育活动总结】推荐阅读:
感恩教育活动总结10-21
感恩教育月活动总结06-19
感恩教育演讲活动总结10-19
幼儿园感恩教育活动总结07-07
高职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总结 ——电子系10-29
高职安全教育班会11-17
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创新11-06
推进高职教育发展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