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教学随笔简单

2024-08-10

幼儿园教育教学随笔简单(15篇)

1.幼儿园教育教学随笔简单 篇一

有一个故事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一只蝴蝶在茧中苦苦挣扎。一个好心人见了,找来一把剪刀替蝴蝶剪开了茧子。结果,蝴蝶轻而易举地就出来了。可是,它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其实,那苦苦的挣扎是蝴蝶本该经历的生命历程,“好心人”因缺少耐心等待而扼杀了那段美丽……

这个“好心人”让我联想到了我在幼儿教育中的角色,并由此开始思考“等待”的含义。等待,《辞海》里的解释是:不采取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况出现。然而,实践告诉我,这绝非教育视野中的等待。教育中的等待,应该有着更深的内涵。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的指引下,我就“教育中的等待”进行了实践,并深深地感悟到:等待其实并不简单。

用铅笔画画的孩子——等待是一种尊重

小泽是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他很爱画画,也画得很好,可就是有一个习惯,喜欢用铅笔先打底稿,再勾线、涂色。我觉得这种画法不利于培养孩子大胆、果断的作画风格,因此就要求小泽和其他孩子一样直接用记号笔勾线。小泽照着我的要求做了,但画画的速度却慢了,“画面效果”也退步了。于是,每次画画时我不得不常在小泽身边催促、指导。在今天的美术活动中,我径直走到小泽身边,叮嘱他说:“赶快画,别磨蹭。”小泽轻轻地应了一声,就把头低了下去。

等我巡视完后,我发现小泽面前的画纸仍是一片空白。我蹲下来问小泽:“为什么还不画?”小泽的头低得更厉害了,半晌才回答我:“我不会画。”然后,他抬头怯怯地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看着满面愁容的小泽,我忽然有所明白,问他:“你想用铅笔先画,是吗?”小泽点点头。见此情景,我一方面为这孩子的固执而伤神:这习惯怎么就改不了呢?我这样要求他,也是希望他在绘画上有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也在反省自己:我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要知道,改变一个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定定地站了几分钟,终于迎着小泽期盼的目光缓缓地点了点头。小泽一改刚才的无措,兴高采烈地拿起铅笔开始画起来。看着自得其乐的小泽,我忽然觉得:尊重孩子的学习方式,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不也很好吗?相信有一天,爱画画的小泽会大胆、果断地下笔的。我就耐心等待一些时日吧!

由于受大班额的限制,更多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是统一的: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形式,统一的结果。这其中,少了尊重,更没有等待。对小泽,我有些急于求成,虽然我的愿望是好的,但我没有给他改变的时间,从而导致爱画画的他在画画时愁容满面、无从下笔。尊重孩子的个别差异,是我所理解的“等待孩子”的起始。

“白雪公主”效应——等待是一种关注

报名那天,楚楚妈妈再三交代:“老师,我们家楚楚自小跟爷爷奶奶在乡下长大,野得很,您可得管严点。”我随口答道:“您放心吧!”

然而,开学第一天我就领教了楚楚的“野”。因为楚楚妈妈的提醒,我把楚楚的位子安排在班里最懂事的小宇旁边。整个上午,楚楚一直在研究新环境,跟小宇玩得也很好。见此,我的心也就放下了。不料,吃午饭时,小宇忽然说:“老师,楚楚把肉扔了。”楚楚则一脸的不以为然:“我不爱吃肉。”我耐心地对她说:“小朋友不挑食,身体才会长得棒。肉很有营养,你怎么能扔掉呢?”谁知我的话还没说完,楚楚就气急败坏地跳了起来,大声喊道:“不要你管!”说着,恶狠狠地盯向小字,并一把抓起盘里的饭菜扔在小宇身上:“我让你告诉老

师!”我忙抓住楚楚的手,她却一下子躺在了地上,对我一阵拳打脚踢。我吃惊地看着这个蛮不讲理的小女孩,一时间居然束手无策。

晚上,我就楚楚中午的表现与她妈妈进行了交谈。楚楚妈妈满脸无奈:“不瞒您说,楚楚自小就这样。我和她爸爸想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我还指望她进了幼儿园会收敛些,谁知……这可怎么办?”看着楚楚妈妈无助的眼神,我才感到曾承诺的“您放心”三个字沉甸甸的分量。我郑重地对楚楚妈妈说:“您别急,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只要我们相互配合,楚楚一定会有所改变的。”之后,我对楚楚格外关注。

一天早上,楚楚穿着一件雪白的公主裙一蹦一跳地走进活动室。我见了由衷地赞叹道:“哇,楚楚今天真漂亮,就像童话里的白雪公主。”听到我的赞美,楚楚的眼睛显得分外明亮:“真的吗?”我肯定地点点头。楚楚高兴地说:“妈妈也说我今天很漂亮,还叫我不要把新衣服弄脏。”我灵机一动,悄悄地对她说:“是啊,今天可不能发脾气坐到地上了,否则白雪公主就变成灰姑娘了。”楚楚不好意思地笑了。果然,这一天楚楚出奇地安静,走到哪儿都小心翼翼的,唯恐弄脏了新裙子。看着如换了个人似的楚楚,我忽然觉得找到了改变楚楚的切人口。

晚上,我把楚楚这天的表现反馈给了她妈妈,并讲了自己的设想。于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我总是给她鼓励,诸如“这么漂亮的孩子,嘴里可不能再说脏话了”“真正美的孩子,肯定也是和小朋友团结友爱的孩子”,等等。我惊喜地看到楚楚在一天天变化,一天天进步。

应该说,是美教育了孩子。而这种教育契机的发现和捕捉,是建立在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的基础上的。要使等待变得积极起来,关注幼儿是关键。我庆幸自己的执着,同时也享受着这种执着带给我的快乐。

阅读区里的故事

——等待是一种支持

自从开展“奇妙的人体”主题活动后,孩子们对人体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在阅读区投放了一些关于人体构造方面的图书。

一天,嘉嘉和凯凯在阅读区里争得面红耳赤,我便走了过去。原来他们在争论“身体是怎么动起来的”这一问题。嘉嘉说,身体的运动是由于神经在动,因为爸爸告诉他,人体的一切都是由神经控制的;而凯凯认为,身体的运动是因为骨头在动,他曾在动画片里看到过这样的镜头。见他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微笑着指着书说:“你们手里不是都有书吗?为什么不试着去书上找一找答案?”嘉嘉和凯凯齐声说:“对!”说完就埋头翻起书来。见他俩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就哨悄地离开了。

当我再次回到他们身边时,他俩正兴致勃勃地聊着早上吃了什么。我问:“刚才你们谁说得对呀?”嘉嘉摇摇头,凯凯也摇摇头,一副茫然的样子。我奇怪了:“你们不是在书上找答案了吗?”嘉嘉扫兴地说:“书太厚了,我们没找到。”我一看,这本《儿童识人体》足有三四百页,书中涉及人体的几十个部位,分为几十个章节,让不识字的孩子从书中找一个问题的答案,谈何容易!怎么办呢?我立刻找来几张彩色纸裁成长条形,然后夹在书中有关运动的章节上。嘉嘉和凯凯又投入地翻看起来……

等待需要智慧。那默默夹人孩子书中的几张书签,无声地引领着孩子学习的方向。是教师细致的观察、尊重的态度与及时的帮助,使孩子的自主学习得以持续。在此,等待更是一种支持。

曾经以为,教育就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循循善诱的教诲、面面俱到的引导。当我走过青涩、走向成熟之时,我忽然发现有一种教育叫等待。相比于其他教育行为,它显得更隐蔽,也更需要耐心和智慧。其实等待并不简单,它需要我们用心去解读和诠释。但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能目睹孩子们一次次破茧成蝶的美丽……

2.幼儿园教育教学随笔简单 篇二

一、从教的角度思考

1. 忽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不少教师认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因此不必顾及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实,科学活动如果不是根据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已有的经验基础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探究的内容,而是在课堂活动中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教学,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低效的,也达不到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体现层次性、系统性的。比如,有关“声音”的科学探究活动,小班可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将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声音高低的体验、探究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差异等方面;中班幼儿在探索有趣的声音时则侧重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大班幼儿则可以进一步探索制作声音传递的传声筒等,通过系统的学习不断加深幼儿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

事物之间有着多样性的相互联系,因此探究式科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可以学习如何进行探究的方法,体验核心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同时树立积极的科学态度等。

2. 教师主导作用的弱化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儿童有效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

把儿童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他们的主导作用。相反,在活动中,教师必须时时处处提供指导,但这种指导和以往不同的是,它应是“润物无声的”,应是随机嵌入的。

然而,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问题上,明显存在着“弱”指导的现象。比如,在沉浮、磁铁等实验中,活动材料在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有结构、有层次的材料是儿童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儿童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少教师只是简单地将材料提供给孩子,却不对材料进行剖析和分层,这不仅影响儿童有效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沉浮中的材料是可以分层操作的,第一层次的材料是很容易确定沉下去和浮上来的物体,第二层次是会先浮后沉的有变化过程的物体,第三层次是经过操作可以从浮变为沉或从沉变为浮的物体。所以当教师层层深入地投入材料让孩子进行探究时,孩子自然而然就能体验到浮沉现象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并能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仔细考察各种冠之以发现、探索的教学方法,不难发现,它们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有教育家强调儿童的独立探索、自主活动,指出学校应当把教学力量放在自我发动和自我调节的“发现”学习活动上。比如,英国艾萨克斯夫人和她的同事在剑桥的一所学校里,严格排除成人的一切干预,把年龄为3岁到8岁的儿童引进一间相当于真实的、设备完善的实验室,让他们自行组织实验。这部分教育家相信,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获得有关的认知技能、操作技能的必要条件。也有教育家持社会建构立场,认为“人的一切形式的精神活动,包括科学活动,都不是由孤立的个人进行的,而是一种社会过程。他们都拥有社会——历史地形成下来的建构和运用客体并将客体加以观念化,加以定型和改造的方式和手段。”因此,主张一种有引导的发现,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和交往,去了解和占有科学方法。

很显然,社会建构的立场更全面和积极一些,更符合教育情境下活动开展的需求。社会建构理论提醒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发现法、探索法时要对“何时用、怎样用”做深思熟虑的回答,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自主探索、独立发现的机会。仅仅倡导探究、发现、主动参与是不够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探究式学习还是要强调教师的有效引导。

二、从学的角度思考

1. 探究模式化和简单化

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时,有多种类型的探究方法,不同类型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类型的探究方法,且各种方法也无固定的模式、套路,科学教学活动也应如此。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科学探究常常被僵化、简单化为一个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相互交流等,导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比如,“淀粉遇碘变蓝”这个活动,适合用现象观察的方式来学习,并利用有关原理来玩游戏。而教师却用实验操作的方式来探究——用不同的材料如土豆、梨子等实验,结果孩子们纠结于为什么明明老师说的是变蓝,而结果却是没有变色或者变成了黑紫色,等等,教师也茫然。

模式化和简单化的另一表现是绝大多数的探究结果都是已知的,这种“重演——再现式”的探究必然导致教育的低效。如豆子发声的实验,孩子已然知道结果,但我们的教学仍然要从猜一猜豆子放到瓶子里会怎样开始。活动的探究中没有不确定性、鲜见改变条件后的观察变化,一切均在预料之中。这样的探究,少了“猜谜”的冲动,少了揭秘时的兴奋,也少了猜不出时的沮丧……所有的问题都具有良好的结构:有一致的解决方案、只需要运用有限的规则与原理,其组成部分也是清晰界定的。很多教师会说,课堂上的探究绝大多数是良构问题,那是因为要考虑儿童的能力有限,但维果茨基很早就告知我们,儿童的现有水平之上存在着可能发展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满足于现有水平,而应面向其可能发展的水平。因此,科学探究应提倡给不知道答案的非良构问题或实验探究以一席之地。

2. 儿童在活动中“动脑”不足的问题

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课堂提问是引发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设计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综观当今科学活动提问中的问题,大多集中在低水平认知的层次。低水平认知活动要求儿童从包含信息的记忆或者从一大堆给定的选择中挑出一个答案。在进行低水平认知的活动时,儿童的思维常常会被导向发现教师认定的正确答案。相反,智力挑战性的活动却和分析、反思、批判、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关。如教师在提问“会变的颜色”的时候,通常是提问“红色和蓝色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而不是提问“你是怎么得到绿色的,你是怎么做的”。再如乌鸦喝水案例中,教师总是习惯性地问“为什么”,而不是“你发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将整个活动导向死胡同。

忽略提问的质量,可能和教师不清楚思维的分类及与提问的关系。思维有不同分类,如斯滕伯格将思维分成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坎贝尔将思维分成分析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评价性思维;吉尔福特则将思维分成聚合性思维和分散性思维。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应设计不同的思维任务,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针对分析性思维的提问有:你从哪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将……与……进行对照?评价性问题的提问如: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实践性思维与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灵活运用”有关,也和心理学中的“迁移”有关。针对实践性思维的最常见的问题是:找找周围哪些地方有这个现象?生活中哪里还有这类现象?我们如何使用它?等等。

三、从科学本质角度思考

1. 忽视其作为一种符合逻辑的科学结果

科学结果或结论符合逻辑,一方面指其知识的科学性,即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为此,教师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幼儿周围生活中的一切科学现象,不能进行错误解释。如果教师缺乏对活动内容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的准确把握,即使活动过程设计得再好,活动材料准备得再充分,活动目标定位再适中,终究会阻碍幼儿初步科学经验的获得,直接影响科学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指其科学知识或结论是有局限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条件的改变,也是可改变的,而不是唯一的标准答案,其本质是强调知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然而,在科学实验探究中,我们的教师往往会忽略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上例中物体的沉浮,一定是沉下去或浮上来的物体都有标准的答案。这显然不符合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科学知识的本质。

2. 缺乏真正体验的“表面繁荣”的探究过程

就科学活动课堂来说,表面上不乏“操作热闹、合作热闹”的场面,可是一个活动下来,由于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孩子往往搞不清自己在探究什么、为什么进行这些活动、要观察哪些现象、对观察到的现象应该怎样解释。其实科学活动应以“活动—体验—表现”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更加关注儿童的主动参与,让儿童在观察、实验、讨论、质疑和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

有学者认为,从更宏观的角度评价一节课的整体状态和教学境界,不是上对、上好、上全、上活、而是上实。“上对”是指教师能按照教材和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举例证明)、过程性错误。“上好”指教师在把握教材教参的基础上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使之更加符合儿童的实际需要。“上全”是指教师在课上能兼顾儿童全面发展的多种目标,不仅有知识与技能要求,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活”是指教师不拘泥于教案,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活用教案。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面临的一对矛盾,教师上课不能没有预设,没有准备,但预设与实际之间肯定会有不一致,需要教师在课堂里随时作出调整。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上实”是指课必须上出实际效果。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形式改革,要关注实际效果,即儿童主动学习的程度和儿童有效学习的程度。

综上所述,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活动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取真正理解的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教学目标的活动,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儿童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因此,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全面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和体验。

参考文献

[1][美]戴维·A·温尼特、罗伯特·A·威廉姆斯、伊丽莎白·A·舍伍德、罗伯特·E·洛克威尔著.刘占兰、易凌云、曾盼盼译.科学发现—幼儿的探究活动(之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郝京华.论科学教育中的科学方法教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6.

[3]董玉华.幼儿园“做中学”科学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2.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美)大卫·杰纳·马丁.建构儿童的科学[M].杨彩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幼儿园教育教学随笔简单 篇三

3月16日晚上,我接到了小朋友妈妈的电话:“孩子就要毕业了,我们几个家长想送给老师些鲜花,略表心意,兆君妈妈,你要不要一起?”“好啊!”就这样,我交了300日元(人民币15元左右)的份子钱。

3月18日毕业式当天,我按时走进幼儿园,小会议室已被老师们精心装饰好了。当家长、老师及嘉宾都坐好后,会场里响起音乐,孩子们开始陆续进场……今天,孩子们一改往昔的便装,女孩有穿和服的,也有穿洋装的,男孩则清一色的正装西服。

在毕业式致词结束后,园长向每一个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孩子在听到自己的名字后会站起来说我叫什么名字,然后说出自己未来的理想。孩子们的理想可谓五花八门,小女孩有想成为糕点师的、幼儿园老师的、舞蹈演员的……男孩却似乎对当名足球选手充满了兴趣,兆君亦是如此。听得出,这些理想是真正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绝不带一点儿家长的影响……

园长在给每个孩子颁发毕业证书时,说出的话非常打动人心,因为那里面总有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最难忘的一刻。园长对兆君说的是:“兆君,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中文讲得好,日文讲得更好,还帮助了新来的不懂日文的中国小朋友,将来进了小学,成为了小学生,你要更加努力……妈妈带着你第一天来保育园的情形我还记得……”

这样的话将我这个母亲一下子拉回到多年前,海外育子实非易事,其中的艰辛唯有亲历了,才会懂得。许多育儿的感怀,在这一刻分外清晰。

孩子从园长那里领了证书,走过两边摆着鲜花的小路,将证书亲手递交给站在另一端的家长,此时家长则会对孩子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当兆君亲手将毕业证书递给我的一瞬,我摸着小家伙的头说:“兆君,祝贺你幼儿园毕业,进了小学还要继续努力哦……”说着说着,我的眼眶变得湿润了……

毕业式在孩子们一起唱着《我们大家是朋友》的歌声中落下了帷幕。之后,老师、家长和孩子会聚在一起吃最后一顿幼儿园提供的午餐。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家长们为老师献上了鲜花,以表谢意!

在离开幼儿园前,幼儿园还特别为孩子们准备了礼物,有铅笔、彩笔、相册,还有比兆君低一年级的孩子们亲手种的一盆郁金香,以此来表示他们的友谊常在。而这些礼物之中,对于家长来说,相册的意义最非比寻常——它记录了一个孩子从入园至毕业成长的过程。

兆君入园时才开始能说些简单的话,而这相册的第一页则是那时兆君小小的手掌印,下面有老师标注的留印时间,并附有一小段话:“这是兆君入园一周时留下的小手印,虽然一周了,但你还是很舍不得妈妈,一定要加油哦!”看着这样的相册,作为母亲我有着深深的感动。

回想兆君在日本幼儿园的毕业式,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作为家长,我参加得毫无压力,不用准备节目、不用准备礼物,甚至不用做现场纪录……一切繁琐的工作都由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一起完成。我想,虽然我没有刻意为孩子准备一份礼物,但一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担当、一种遇事从容淡定的心态、一次真情流露的情感体验,不都是孩子成长中最需要的养分吗?

4.简单活着-杂文随笔 篇四

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头脑很复杂。

头脑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私心很重。

父母有一笔资产,儿女并不在乎这笔资产有多少,他们只在乎自己分到那一份有没有比其他弟兄少。公司有一项业务,员工不在乎有多少任务,他们只在乎自己比别人多干了多少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私心重,总想着少劳多得,总想着自己得到了多少,不想自己又付出了多少。

人,只要简单就会快乐,可是快乐的人很少。一直向往简单的思考,简单的生活,唱着我简单快乐的歌,但我做不到。我想简单地过我的生活,可有人不停地把我拉回复杂的世界,把我简单的快乐消耗地一干二净,只剩下痛苦的心灵。

人,一复杂就会痛苦。虽知如此,却还有一拨一拨的人前赴后继。本可以简单地解决一个问题,他却要绕来绕去几圈,回到原点,拿起早在手里的钥匙,打开门,豁然开朗。等待中的我们很痛苦,他自己也苦恼,可是下次还是会这么做。到底是为什么呢?

朋友说我很单纯,因为我说想简单快乐地过完岁月。我对她说,我有点迟钝,有点后知后觉,所以对别人说的话,做的事意识很难理解,只会表面上去看问题,所以很难看到他们的`反讽,也看不到世界的丑陋。有个人看了我一篇日记,说我很重感情,因为我对一个是过客的院友说拜拜。我没有看出他的讽刺,后来他告诉我真相。再比如说,看到别人跪在路边乞讨、卖唱,我无法无动于衷,只要兜里有钱,我都会给他们。尽管朋友劝我不要这样,他们很有可能就是骗我的。我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愚蠢,还是太心善。我相信我的眼睛,但有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我知道。

简单来说,生命的这一过程就是生死两个字。因为有命运的枷锁需要打破,人世间的冷暖需要调和,生到死的过程才变得波荡不平。人生来不可能公平,你的身世不是你所能选择的。如果甘于自己的命,你可以活得开心,或清平或与世无争。如果你不甘于这样的生活,你可能艰辛地活,或富裕也或勾心斗角,或许也可以过得快乐的,但难以单纯了。

人要活得简单不容易,要活得复杂却很简单。

5.简单的幸福情感随笔 篇五

雨,在淅淅沥沥的下着,一点一滴,咽开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我只知道,现在的我还没找到自己的幸福,却依然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幸福,什么又是我要的幸福。也许现在的我还年轻,还透着孩子般的年少轻狂,于是,幸福总是那么虚幻,似乎触手不可及,却又相隔千里。 记得小时候我总希望可以飞得很高,起俯瞰整个世界。那时候的我,总觉得不够自由,周围有太多的羁绊。也许那时候的我只是存有一颗调皮的童心。

当我在大一点的时候,疯狂而爱热闹的我喜欢上了安静b.w变得很自主,也很谨慎,我生怕在比人生活中留下过于执著的痕迹。我总是很小心翼翼的生活着。我很任性的做着自己觉得对的事情。我不愿意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尽管有时候我在心底承认,他们的方法要比我好很多。

我承认我是一个没心没肺是人,我不喜欢与别人交谈,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或悲伤,也许是因为独立惯了。

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有一两个影子,无法消除。也许,是因为太在乎了。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每一件事都在意别人的.看法,我只做我自己。不在关心与我无关紧要事情。淡然冷漠的面对身边的一切,安静的想着,也许,这个样子,挺好。

每每一个人坐在窗前,总是问自己,幸福是什么?热、、而每每,我又总借“幸福的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来回答,蒙骗自己。而每每用此话问别人,总是会看见宛然一笑,再带上一句“幸福就是这么, 简单”。

我喜欢独自在星空下漫步,将心中的苦恼困惑诉说,既念念不舍陈年旧事,又对新事物充满憧憬。记不起来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觉得觉得每一步都平淡无奇,总是想着事情总有雨过天晴的时候,怎样都要鼓起勇气走下去。

6.孝其实很简单随笔 篇六

儿子已经半年没有回家了,她盯着墙上的日历,叹了口气。期间,儿子也打过钱给她,但她没舍得用,存了起来。“叮铃铃!”电话响起来了,她拿起一看,是儿子!她慌忙按下了接听键。“喂,妈,还好吗?”“好,我一切都好,你呢?你咋样?吃得饱,穿得暖吗?”“我一切都好,你就放心吧!对了,今年我不回来过年了,我打些钱给你,你自己买些东西吧!”她愣了会,最终只说了一个“好”字。放下了电话。

除夕这一天,她还是像往常一样,馒头,咸菜,白粥。“吱呀”一声,门开了,门外站着一个人——是儿子!她一惊,转而间眼角爬上了笑。“你咋回来了?”她快步向儿子走去。“想你了,回来看看你。”半年未见母亲好像又瘦了不少,似乎也衰老了不少。“你这孩子!”她轻笑着说道。

“吃过没,儿子?”她道。“我不饿,你就吃这个,妈?”儿子看着桌上的菜,眉头都皱了起来。“妈最近胃口不好,想吃些清淡的`。”儿子没再开口,一瞬间,气氛有些冷。“对了,春晚快到了,我们看会电视吧!”儿子点了点头,她立刻笑开了花,打开了电视。嘈杂的声音从电视中传来,儿子漫不经心地看着。过了会,等他侧目看母亲时,母亲已经靠在沙发上睡着了,安恬地像个孩子。他恍惚间发现,母亲老了,她的额上爬满了皱纹,皮肤不再富有光泽了,他才知道,他已经亏欠母亲太多了。

“现在弥补应该不晚吧!”儿子想道。

大年初一这一早晨,儿子早早地就起来了,他想做顿饭给母亲吃。儿子极不熟练地开始忙活:杀鸡,择菜,煮肉。母亲醒了,她起身看着面前的儿子,幸福地笑了。走到儿子身边,说:“儿子,你的心意妈领了,还是我来吧,你再去睡会。”儿子摇了摇头,轻轻地把母亲推到了客厅,说:“妈,我想尽回孝。”母亲没有再说什么,坐到客厅里去了。

7.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饭碗”教育 篇七

与之相对应的, 则是《新民晚报》一篇报道所披露的, 在这次技能大赛中, 上海中职代表队夺得团体第一, 然而谈到生源, 那些摘金夺银的中职校校长们却大叹苦经:“我们的招生这几年已经是‘零拒绝’了, 只要肯来, 一律收下。”

一方面是社会极大的需求量, 一方面是令人尴尬的生源荒,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今天, 职业教育“供”与“需”间反差如此之大, 颇耐人寻味。

从2005年开始, 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810万人, 比世纪初翻了一番;高职院校招生总数为283万人, 也占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0%。职业教育无论院校数量、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 都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数量上的不断扩大并不能掩盖职教发展中的问题, 职业教育依然处于社会偏见、生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匮乏、供需脱节等种种困顿包围中。

探讨职业教育的困境, 很多人首先会将其归结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 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 “家长往往希望孩子通过考高中、上大学, 进机关、当白领, 拥有一个干部身份。”

传统观念的影响固然存在, 但更现实的原因则在于, 时下不少人将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就业”教育、“饭碗”教育, 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熟练的劳动力, 而非人才。

于是, 不难理解, 为什么一些地区和部门实际上始终把普通教育看做主体, 职业教育看做旁支。在这种认识支配下, 尽管职校生连续几年的就业率不低于90%, 但初次就业的薪水偏低、强烈的学历补偿欲望导致转岗、再就业能力不强以及企业对职校生的录用不乏短期行为, 都让职业教育在某些人眼中永远是“二流教育”, 仿佛职业教育只是为了给穷孩子、笨孩子找一个“饭碗”。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但又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饭碗”。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提供可以让人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如果把职业教育仅看做是培养谋生手段, 而不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 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 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将很难走入良性循环。

首先需要在就业政策上, 打破身份界限, 按职业或工种类别实行就业准入制。在待遇上, 改变按学历确定待遇的做法, 依照职业资格等级确定经济收入。

政策支持外, 职业教育也需要“男儿当自强”。有业内人士表示, 全国一万四千多所中职学校, 高质量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这一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才能基本适应社会需要。

8.幼儿教师随笔 篇八

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教师,是第一开智者,是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从事幼儿教育,要会用心去与孩子们交流。既要耐心细致,又要灵活多样。无论是在生活的照顾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要做到精益求精。幼儿园教师就像一个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对家长的沟通能力等等。作为幼儿教师,我认为对孩子的爱、理解、倾听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爱和尊重是贯穿教育始终的,对孩子的肯定和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教师要架起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关注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我们要用未来社会的眼光和标准,去培养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在幼儿园时期,让幼儿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用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使幼儿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我们幼儿教师必须时刻记住让自己蹲下去,和孩子一样高,努力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幼儿教师,还要注重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教幼儿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使其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写照。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幼儿从小就会使用礼貌用语,从小就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好孩子。

9.简单就好心情随笔 篇九

我的要求、简单就好。只要不是陌生人,见面点头微笑就满足了。感情的事,谁是谁与非,谁错谁与对,没有人能决定,随缘吧。毕竟曾经有过那么一段快乐的记忆,我们的一起。分手之后每一次碰面都擦肩而过未免会觉得有些难过,曾经最相依的人,此刻却成为陌生人,未免有点讽刺的意味。但是我们又是倔强的,都不愿意主动去打破僵局,都不愿意去低头,都在等待着对方主动地请求,都在......生活就是那么的捉弄人,想方设法躲避的.总是轻而易举的去相遇,迫不得已的去面对。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日子要想视而不见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所以所以,僵局不攻自破。

我的要求、简单就好。只要你能记得我,若干年后能想起我就满足了。茫茫人海擦肩而过的太多,相遇、相知、相惜是如此的不容易,彼此都是对方的过客。偶然间或许也会想起,记忆中有过这么一个人并且有过那么一段故事,或许华丽、或许平淡。足以证明彼此的存在不是偶然。

10.女人的简单幸福随笔散文 篇十

在女人的世界里,有一种简单的幸福,就是有懂事的孩子,有体贴的丈夫,有自由自在的日子,有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很多女人向往的幸福,也是最平凡的需求,而看似简单的需求其实是一种渴望。

女人渴望情感的归宿,而有了情感的归宿,不一定就有了舒心的日子,生活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无奈。面对生活的压力,女人难免会心情浮躁,一旦这种情绪得不到谅解,冲突就会时起时伏。在那些默默吞下的眼泪里,写满了女人的委屈。当女人需要独立支撑起一份压力时,坚强就走进了女人的心里,独立的人格就此产生。

有了独立思想的女人,也同样有了智慧,懂得了怎样经营家庭,学会了怎样维系感情,理解了男人的负重,明白了聪明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傻气。

女人的幸福就来自这些智慧,智慧的女人不但知道怎样追求幸福,挖掘幸福,而且还知道怎样感知幸福,采集幸福。他们把简单的快乐看作幸福,把珍藏起来的纯真看作幸福,把孩子的成长看作幸福,把淡淡的情意看作幸福・・・・・・在她们心里,幸福无处不在。她们不会因为冷漠就屏蔽温柔,不会因为失落就忘记美好的存在。她们在平淡的日子里,执着自己的生活,在流年的时光里,展现自己的坚强。

不要以为坚强的女人就不需要安慰,在她们坚强的背后,有寂寞有空虚,有忧伤有无法自调的情绪,所以她们需要爱的支撑,需要男人的肩膀,需要家庭的温暖,需要一声关怀与问候。

女人的幸福可以没有物质上的满足,但是一定会有精神上的依附。金钱不能成为女人幸福的根源,而精神上的动力却足以让女人无怨无悔奉献一生,并快乐其中,幸福其中。事业型女人为了事业拼搏一生,成就感就是她们幸福的`源泉,家庭主妇为了家庭默默付出,家的安稳就是她们想要的幸福。

通常有了精神寄托的女人都有清晰的头脑,能够分清自己人生中的重要事情与人物。她们渴望心灵的简单与生活的简单,很多人很多事,在她们心里都划出了等级,她们懂得珍惜,珍藏着每一份感动,怀念着每一个笑容,在她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那就是用善良编织的美丽。这样的女人只会被幸福请进厅堂,不会被幸福拒之门外。

女人的幸福在心里,只要心里宽松,女人就幸福。

11.家庭教育其实很简单 篇十一

当然,教子需趁早。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强调0—7岁是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在开发智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康人格等方面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有很多方案和建议,家长们可以了解和涉猎。7—14岁也是一个关键阶段。应该说孩子在这一阶段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行为品质,已经奠定了良好发展的基础,教子的成功就会显现出来了。

我本人多年从事基础教育,在引导孩子,开发孩子能力方面也曾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一些尝试,感觉收效较大,孩子始终学习出色,各方面发展也不错。今年她已考上一个较理想的大学。

一、给女儿起了一个不俗的名字

记得女儿在出生前两个月的时候,为了母女健康,曾陪爱人去县医院检查。为满足好奇,也曾托人给做了性别检查。当朋友咬着我的耳根告诉是闺女时,我依然笑容灿烂着。朋友感到非常的惊讶,大惑不解地说:“别人知道是闺女,都咧嘴,你怎么回事?”我依然高兴地说“闺女有什么不好?我就喜欢闺女。”

女儿出生前几天,每天晚上都要和爱人讨论该给她起一个什么名字。记得当时没有查字典,也不知所谓的笔画和命运等,就是根据周围人们给孩子起名情况,翻来覆去琢磨,总希望能给女儿起一个与众不同的名字。直到女儿出生的前一天晚上,突然来了灵感,女儿属龙,就取“龙腾虎跃”之意,给女儿单名一个“腾”字,寄寓并祝愿女儿像中国古代传说也是华夏民族图腾崇拜的巨龙一样,能够腾空于世,有所作为。

就这样,女儿的名字在“众里寻它千百度”后轻松地诞生了。当然,伴随女儿出生,像众多的家庭一样,渴望女儿能像神龙那样腾飞起来的愿望也就在我们的心中开始扎了根,教育引导也就自此拉开了序幕。

二、牙牙学语时的启蒙

女儿出生在学校宿舍。一周岁以前始终由我们自己抚养。当时我们住的是两间贯通的宿舍 (将中间墙掏空,安上一个门) ,墙洞门上张贴有一张学生送的年画。画面是一位英俊的少女牵着一匹大白马,背景是辽阔的草原,潺潺的河流。

大概在女儿10个月大的时候,也不知从哪天起,只要闲暇时,我就会抱着女儿到年画前,扶着她稚嫩的小手,一边指点着大白马的相关部位,一边说着“马鼻子,马嘴;马蹄子,马腿;马眼珠,马脖子,马耳朵”。以后,又加上了“大白马,大草原;小花,小草,小河”等。开始不记得女儿的表情怎样,但一段时间后,感觉女儿每到年画前就很兴奋。

也许这就是我对女儿最早的看图学话启蒙吧,至于是否对女儿牙牙学语起了作用不得而知。但有件事情不知是否巧合。女儿满周岁后,我们把她送到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了近二年。因家里农活多,女儿经常坐着她爷爷的小马车下地。在和爷爷奶奶生活不到二年的时间里,这孩子竟能把马和骡子分得很清楚。当然我这也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测了。总之,这就是我在女儿还不满周岁时的主要语言启蒙。现在想来,还真没有任何有意成分,只是爱女儿的情分使然吧!

三、买来第一本儿童读物

1991年10月,我去县文教局参加统一组织的去唐山市体育场参观全国城市运动会预演。在等待出发的十几分钟,我去了新华书店花4.5元为女儿买了一套三本中外幼儿故事集。这就是我给女儿买的第一套读物。

应该说,这套读物内容很好,有故事,有儿歌,有插图,有智力训练,但主要是因为女儿才学说话,还不到三周岁,又在她爷爷家。我们只能一周回家一次给她讲,他爷爷奶奶又是地道的农民,不可能给她讲。所以,这套书几乎没有怎么发挥作用就被女儿撕破了。

记得最深的就是“狼来了”的故事,不知给女儿讲了多少遍。记得当时还编了一个文不对题的顺口溜“小良去放羊,遇到一群狼,狼要吃小羊,小羊就打狼”,女儿也说了好长时间。

有点感触的是,给孩子看图讲故事,一定要给人物编出好听的名字。比如,我们曾给孩子找来一本小学一年级课本,最后有一个打雪仗的插图,当时,我给里边的小朋友编了好多稀奇古怪的名字,然后按着画面给孩子尽情发挥地讲,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再有,这段时间,我们已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数字识别的训练了。记得依然是由新华书店买了一套数字塑料模型送给孩子。每到周末就回家教孩子识别,爷爷奶奶也教她。并且模仿当时学校的做法,什么“杠子1,鸭子2,耳朵3”等,把枯燥的数字和具体的事物形象联系起来。因为孩子刚开始学习说话和记事,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新鲜,所以很快孩子就掌握了那些数字。

当然,这期间她爷爷奶奶也像一般农村老人一样,教了孩子一些顺口溜,诸如“小耗子,上灯台”、“小狗叭”之类。

这是我们真正有意识开始对孩子施加影响和教育的开始,那就是对孩子进行一些必要的说话、看图、数字等引导和训练,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当时还很模糊。至于智力开发,当时我们也依然没有这种意识。

几点说明:

1、因为我是学文的,自然我在引导孩子上就是以文为主。孩子的文字功夫,当时没有任何显现,和同龄小伙伴比,孩子也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但孩子在上学后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至于数学的引导,我的经历则只有帮孩子识记数字这一课。其它则从没有过。

2、这里我说的“课”只是沿用了学校教学的提法,家庭教育课可是非常的宽松和随意,随机性特强,而且时间更是因情况而异,总原则就是一切以兴趣为主,不犯“牛不喝水强按头”的错误。

3、还要说一点,家庭启蒙自然是越全面越好,但受家长自身的局限,我们只能偏重一方面或几方面。我觉得,好些事情是一通百通的,只要顺应孩子发展的规律,就应该会有好的效果。

今年4月底,我无意看电视,应该是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曾报道上海一个医生,把五个孩子培养成硕士和博士后的故事。他的主要做法是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还有利用菲薄的工资带领孩子们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个故事我全看完了,他虽然是一个外科医生,但是他对数学很感兴趣。记得在这个访谈中,那位了不起的医生还专门说过他曾给钱学森先生去过一封信,专门探讨某个数学问题,钱老还给他回了信。

我记得有一个12集电视剧《冠军的背后》,讲的是目前八一队乒乓球教练王涛的成长经历,主要是他的父亲,一个国家剧院演奏员怎样启蒙、发展、培养王涛的乒乓球天赋的故事。有兴趣的家长朋友都可做一了解和借鉴。

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提醒家长不要盲目模仿,也不要迷信所谓教子经典类宣传品,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有所侧重。总之,刚刚懂事的孩子,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就看家长怎么描画了。

四、买来《儿歌精选》

1992年暑假,我去保定河北大学进修,给孩子买来第二本读物《儿歌精选》,这时孩子已回到我们身边,我们就一边教学,一边带孩子,闲暇时教孩子背儿歌。

我感觉这本书收入的篇目很好,很适合教低幼儿阅读。我记得我们就从故事的开篇教起,每天一篇,直到孩子能背下来为止。如“小豆芽,歪歪嘴,胖嘟嘟,没长腿”、“星期天学做饭,做啥饭,刀切面”、“荡秋千,荡得高,一荡荡过柳树捎”、“捏雪人,滚雪蛋,一滚滚个大圆团”等,真是个个是精品,可惜这本书在我们从学校搬出来后就再也没有找到。

记得当时孩子兴致很高,特别是刚开始学的时候,还经常拿着它和校内的小伙伴炫耀,还不管人家愿意与否时不时就念上一篇,甚至当着大人面前也是那样无所顾忌 (现在看来是不知顾忌) 。当时还很招来一些老教师的惊讶:“这个小东西,她还认得字?”其实孩子根本不认识字,在我们的记忆中,从来也没有教过孩子认字。她只是看到了某一个故事的插图 (很简单的白描) ,就回忆起了儿歌的内容。

这情况在以后的教背儿歌中得到证实。我们本想按顺序教孩子来背,但有些儿歌我们感觉很好,却因为没有插图,孩子就是不愿意让我们教她,却坚持要我们教她带插图的。当时我们也感到奇怪。之后才明白这很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即幼儿学习多以形象记忆为主,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往往能调动起他们的兴趣,而枯燥抽象的诸如只是黑乎乎的文字等,往往会让他们逃避。难怪幼儿和小学生的课本都编得那样漂亮,道理也就在此。

所以,这就提醒我们给孩子买读物一定要买外观色彩鲜艳的,内容则越贴近孩子、越贴近生活的实际越好。

写到此,想起了几年前我曾跟一个朋友说起,应该抓紧教孩子一些儿歌、顺口溜,她却很茫然地说:“那有什么用啊?”当时我的回答是“你能知道孩子身上的肉是吃哪顿饭长的么?”

12.简单的事情如何坚持杂文随笔 篇十二

关于如何坚持我也不太懂得内部机理,《复盘+》这本书在讲到“如何让复盘成为习惯”的时候,引用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的原理——习惯回路,我醍醐灌顶,马上打通了任督二脉。

习惯回路

《复盘+》作者邱昭良在这个回路中间加入了另一个重要概念“渴求”,其实是一种“以乐为本”的内部驱动力,寻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与超越的满足感。

我直接对照着“习惯回路”分析了我的习惯养成过程,深入体会所谓“习惯的力量”。

一、“暗示”通过熟悉的、喜爱的事物让大脑进入自动模式。比如,把画笔放在眼前,就增加了画一幅思维导图的动力;比如,为了能够顺利早起,完整地执行洗脸保养程序等。

二、“惯常行为”也就是用某种方法使实施让自己感到满足的行为,这个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我会选择在精力不济,工作学习效率低下的时候画图缓解疲惫,并保持绘图行为吗,因为绘制思维导图让我的大脑得以放松,自己也觉得挺享受。

三、“奖赏”即通过“惯常行为”,让身体体会并记住满足、快乐或成就的感觉,从而抵抗身心的内耗。比如,我将坚持的事情在社群打卡,或者画图过程中产生让人快乐的内啡肽缓解了我的疲惫等。这都是对身心的奖赏,是偏重内部刺激的驱动力(渴求)。

这三个要素形成一个循环(回路)之后不停反复强化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了。

对照“习惯回路”,我反思了我没有将“运动”形成习惯的原因。

首先,我有准备一些“暗示”,买了专业跑步装备;其次,我曾风雨无阻坚持健走;再次我运动后都有APP记录并在朋友圈打卡。如此,完全符合习惯回路,那为何中途扛不住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让运动习惯夭折了?

仔一想,是一些环节不足以发挥效力,主要是“暗示”不够有力,准备的装备很快失去“诱惑力”,不再对它们感觉新鲜,也就无法顺利“驱动”我的步伐。接下来的“回路”其实是不畅的,更难以因强化“奖赏”以获得更为持久的内部驱动力。

应该如何调整?解决关于习惯养成的问题,可以继续参考丘昭良提供的关于复盘习惯的方法(基于“习惯回路”的运行机理)。

一、创造有效“暗示”,在清单上列出来,以看得见的方式强化印象,比如在我的效率本中写下来。

二、强化对习惯的“奖赏”,坚持21天后买个喜欢的礼物,或将自己的习惯及时扩散,分享给其他人,这个过程会增加成就感。比如,我将思维导图应用到教学和生活中去,以及复盘行为养成后打算也应用到工作学习中去。

三、[将“奖励”与“渴求”联系。让奖励成为自己成长的一个条件或者辅助工具,比如我通过在生活工作中运用思维导图精进自己思维的同时,明确了自己工作差异化的途径,有效助力我的成长。

13.心情随笔:生活其实很简单 篇十三

生活,其实就像一棵树,春天碧绿,夏季繁茂,秋季枯黄,冬季冷立。

有时候我们总认为生活是残酷的,为什么是你必须承受什么灾难,为什么不是别人?总觉得自己生活的很苦,很不幸福。

家庭条件差了一点,就抱怨;没有楼房,也抱怨;甚至有车有房,只是因为自己感觉比有的人差了一点,也会闷闷不乐。

你知道吗?街上刚刚走过一个盲人,手中拄着一根竹杖,就这样在瑟瑟的寒风中,敲打着脚下的水泥路面,在车流和人缝中艰难地前行。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他的心里该有多痛啊!可是你看看他的脸上,却没有你认为的那种绝望。他仰着脸,微笑着,用竹杖领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走的那么稳重,走的那么踏实。

你知道吗?就在前些天,一个孩子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当他坐着轮椅走出病房,呼吸新鲜空气时,他的脸上落满了阳光,那温和的阳光可以让人看清他脸上的每一丝笑容,也许你会惊讶,受到这样的戕害,他怎么能够笑的如此灿烂?我想,和死神擦肩之后的他,会多了一份对生命的思索,会多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不要认为你就是这个社会上最悲催的人,不要以为你受的伤害是最大的伤害。有很多人在生活中承受着你无法想象的痛苦,但是他们依然会面带微笑地继续生活。

没有痛苦的折磨,你又怎么可以体会到幸福的甜蜜?我们在这个世上行走,必然会摔跤,甚至会摔掉牙齿,但是我们都知道,只有这样的`小灾难,才可以提醒我们珍惜手里的幸福。行走的途中,你会感到孤独,你会感到苦闷,甚至偶尔你也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但是恰恰是这些情愫让你看到了它们背后的幸福和欢乐。

要想真正体会到生活的乐趣,你必须要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苦楚。没有黄连的苦,你又怎么可以深刻体会到蜜的甜?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还有思想,只要你还有追求,你就不可避免地会品尝到痛苦的滋味,以及某种失落和心碎。

生活其实很简单,不要过高设计自己的生活,赚不来大钱,你就老老实实拿着薪水度日;当不了大官,你就快快乐乐地坐自己的班,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误落尘网中”后哀叹“复得返自然”;成不了名家,你就踏踏实实做普通人,享受普通人的快乐。其实,有时候,看上去风光无限的生活,往往充满了更多的人性倾轧,完全不是你心目中的雪月风花。

喜欢喝茶,就去泡一壶;喜欢唱歌,你就大大方方嚎一曲;喜欢下棋,你就找个棋友坐下来杀一盘;喜欢爬山看云赏月,你就在周末离开这座钢筋水泥的樊笼,投身到大自然。

这个社会,总有些东西是不需要奴颜婢膝的,总有些事情是不需要阿谀逢迎的,抛开世人羡慕妒忌的功利心,你就可以安安静静享受心灵自由飞翔的快乐!

14.简单做人认真做事心情随笔 篇十四

慢慢懂得了,人生需要学会容纳,容纳那些好的,以及不好的。有悲有喜是人生,有苦有甜是生活。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顺风。面对挫折,首先需要的态度就是坦然面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人心够宽了,眼睛才能看得更远,事情才会看得透彻。一滴水的蒸发影响不了大海的博大;一棵树的枯萎影响不了森林的繁盛。只有心够宽了,才不会因一点风吹草动就手足无措,不会因一点挫折险阻就萎靡不振。

能够懂得容纳的人,才会懂得包容,才会持一颗慈悲心看待这个世界,才会懂得取长补短,吸取经验教训,才会跟上形势,不存偏见。

可有时候,人心如杯子,若装了太多东西,难免会感觉劳累不堪。比如,那些所谓的经验,就容易让人变得圆滑世故;那些所谓的教训,又容易让人变得故步自封,畏缩不前。

人若总是感觉劳累,必是背负的东西太多以致不堪重负。这时,就需要卸掉一部分包袱,或者让心归零,这样才能轻装上阵,开启新的征程。

那些做了好久还是做不好的事,就暂时停下来想一想是否自己的方法不对;那些付出了很多却还是得不到的人,不妨松松手,还人家一个自由。握不住的沙,干脆扬了它;解不开的结,不如无视它。

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让心放空,暂时搁置那些自觉勉强的人和事,才能让新鲜的人和事进来。

人的心就那么大,人的精力也有限,当新的惊喜将旧的哀怨取代,也许就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春天。

人生,总要有得有失,有来有去。放下执念,也许人会变得轻盈许多。

15.浅谈简单生活随笔 篇十五

一加一等于几?

看到这道题,也许你会诧异,我为什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又或者你会狠狠地鄙视我一下,然后得意地写出答案“二”。其实,这个问题的出现并不是无的放矢,通过这个问题,我要表达的是: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一定是简单的!

一加一等于几?这个题拿去问小学生,他会很自豪地告诉你:“等于二。”可是当你去问大学生的时候,却没有人敢给你答案,因为它没有答案。它可以等于一,可以等于二,也可以等于三四五六七……一束花加一束花,等于几束花?一束?两束?一个铁球加一个铁球,等于几个铁球?可以是两个,这不用我解释了。也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更可以是零个,因为我可以将之融化,然后分为数量不等的铁球。而我也可以把它做成铁板,那么就是零个铁球了。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想当初,陈景润用时三年,花了十万多张草稿纸才证明了一加一等于二,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了。

简单和困难是相对的,也是共存的,没有困难也就无法说简单。比如一个1.81m的人,你是否觉得他很高?你把他和内蒙古的鲍喜(世界上最高的成年人,身高2.361m),他是否还会很高呢?一个1.5m的成年人很矮,可是对于肯尼亚的Kiran Shah (世界最矮的成年人,身高1.263m)来说,他已经是巨人般的存在了。在你看来很简单的事对于别人或者对于别人很简单的事对你来说却很难很难,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能走能跳是很简单的`事,可对于那些残疾人和骨质疏松的人来说,确实很难很难。所以对于任何事,你都不要只用自己的主观意念去判断他简单与否,你需要考虑的就仅仅是能不能办成,该怎么去做。对于你有能力做好而其他人做不到的时候,你也不要自傲,因为别人未必不如你!

上一篇:质量安全环保工作办法下一篇:车辆委托租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