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2024-10-17

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5篇)

1.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篇一

第七节 丝竹相和 第七节 丝竹相和

教学目标

1、聆听《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激发学生对民间丝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风格。

2、在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的音乐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主要教学内容

1、《中花六板》、《娱乐升平》。

2、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方面的音乐知识。重点和难点

《中花六板》、《娱乐升平》。比较作品的音乐风格。教学方法

欣赏法、谈话法等。相关准备

多媒体设备、《丝竹相和》课件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教师演示本课课件,出示课题。

二、了解古城苏州。

(1)教师以曾在苏州学习3年的经历给同学们介绍苏州。(2)引导学生围绕苏州历史名人、有关名诗、著名景点等方面谈;阅读文字材料。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顾炎武、蒯祥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藕园、退思园等9座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听苏州评弹片断,感受其优雅、娇嗔之风味。

三、作品鉴赏

(一)《中花六板》

1、聆听乐曲,说说有哪些乐器? 箫、二胡、琵琶、扬琴

2、在里面演奏主旋律的有哪些乐器?二胡、笛、箫、琵琶。笙和扬琴起了什么作用呢?支持和烘托作用。

正如民间艺人在其艺诀中所说:“胡琴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

2、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呢?

旋律清新悠扬,优美抒情,典雅细腻,富有浓郁的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

3、与老六板相比,两者有何不同呢? 中比老,速度放慢了。旋律加了花

4、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呢?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以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的较为粗犷。

(二)《娱乐升平》

1、菜系有浙菜、粤菜,在器乐曲中也一样,既有江南丝竹也有广东音乐。广东音乐是流行与广州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它一部分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另一部分则是作曲家的创作。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作曲家丘贺寿创作的《娱乐升平》。

2、聆听并思考,节奏、旋律是怎样的?音乐的情绪又是如何的呢? 节奏清晰轻快,旋律流畅活跃。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音乐创作的作曲技巧,从而在风格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2、聆听,和江南丝竹比较一下,主奏乐器有何变化。高胡、扬琴成为主奏乐器。

4、广东音乐乐曲一般短小精悍。风格多轻快活泼,缠绵,流畅动听。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寿等。

(三)丝竹鉴赏活动

1、播放4首乐曲,请同学们区分类型。(1)《三六》 江南丝竹(2)《旱天雷》 广东音乐(3)《行街》 江南丝竹(4)《步步高》 广东音乐

2、讨论,回答类型并说明理由。

五、课堂小结

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种民族性格及地方风格,而江南丝竹与广东音乐正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两颗夺目的璀璨明珠,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民族音乐表现方式上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和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一些新的元素,给作品增添了活了,更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希望同学们能够更进一步去了解民族音乐,拓展自己。

六、课外拓展

请同学回去思考观察一下,在平常生活中,丝竹乐通常会在哪些场合演出呢?

2.第七节 明清时期的文化教案 篇二

一、明清油画的基本特征是中西方文化交融

研究明清时期的油画不仅能够得出中国引入西方油画的历史, 也能够考察中西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 但是了解这些远远不够。只了解这些还不能证明很好地把握了明清时期油画的基本特征。西方国家的学术向中国传播的过程就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进行矛盾斗争的过程, 明清时期的油画作品可以很清楚地体现这一点, 它们能够充分反映中国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所表现的应对态度。从这一点来说, 研究明清时期的油画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油画风格。

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 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总是充满着神秘和趣味, 而且, 他们尤其喜欢在自己的艺术样式中加入中国或者东方文化的一些代表性特征或者符号, 以此达到装饰自身以及增强自身审美能力的效果[1]125。可是中国乃至东方国家面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他们不但从心理上对西方文化保持着绝对的赞同和认可, 而且喜欢全部拿过来, 彻底为我所用, 也就是说, 那些西方文化总是被他们当成模板或典范来崇拜。

在美术领域中, 这一特点最为明显。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 无论是中国的文人还是皇帝总是摆出一种极其自负的态度来对待西方文化,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不过是一些旁门左道, 因此从心底看不起, 可是这种观念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发生了彻底的改变。选择“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路是一种无奈之举, 可是却在客观上促使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规模传播。虽然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 可是“西学东渐”却完美地实现了。如今, 我们眼中的油画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显而易见, 油画的历史恰恰是“西学东渐”的历史和中国文化遭遇外来文化入侵的历史。最终的结果是西方文化凭借自己的现代性迅速获得世界的认可, 中国的美术界也在这一行列。

如果认真考察西方油画在明清时期的风格或者特征, 我们会发现无论是西洋土生土长的画家, 如以利玛窦为首的尼阁老、游文辉、倪雅谷, 以及精通绘画的传教士, 还是活跃在宫廷的以郎世宁为首的安德意、潘延璋、艾启蒙、贺清泰、王致诚等人, 以及澳门和广东的外销画家奎呱、林呱、钱纳利等人, 他们的作品同时兼具西洋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也就是说他们的绘画风格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 也能展现文艺复兴后的西洋文化风格。这些作品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洋文化的态度和细节, 有利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和世界美术的发展。

我们在下文会论述当西洋美术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 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作用中对各自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状况。以澳门的圣保禄教堂为例, 该教堂无论从营造宗教环境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堪称典范, 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美术风格与西洋美术风格的完美结合。来自于西班牙的卡洛斯·斯皮诺拉是圣保禄教堂的最初设计者, 当然在具体的设计细节和实际建造过程中也有中国工匠的积极参与, 因此, 该教堂在建造过程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再看教堂的内部装饰, 这里既能展现西方设计师的西洋设计风格, 也有大量的用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彩绘, 特别是那由中国工匠设计完成的藻井木雕, 更是美轮美奂。

在教堂内部悬挂着不少宣传宗教的油画, 其中就有尼阁老以及他的学生倪雅谷的作品。任何一个教堂建立之初, 耶稣会除了要注意维护宗教的神圣、遵循西方教堂的建筑风格之外, 还要认真分析中国人是否能够接受, 因此, 出现中西方文化并存的现象是一种必然。当然, 这也不乏他们希望更多的中国人信仰玛利亚胜过于信仰妈祖和观音菩萨所采取的一种委曲求全的行为。

二、选择绘画风格要与中国礼教相适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宫廷和皇城代表着最高的封建礼教, 也是礼教美术的服务对象。这里的任何事情都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则, 而这种法则既是对上一朝代的延伸又是对它的背叛, 可是无论对于哪一种法则来说, 它们的维护皇权的本质相同[2]55。对于美术作品来讲, 一方面要随之变化, 尽力与之相适应, 而另一方面也要将皇权摆在突出的地位。清朝初期, 西方美术在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 开始向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延伸, 这一点, 从传教士进入宫廷为皇室和贵族服务就可以体现出来。可是进入宫廷的传教士在作画时不能充分地进行自由发挥, 而是要接受来自多方的压力和约束, 如他们必须从皇帝的兴趣出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种情形看作是专制的具体体现, 因为这种情形属于遵从于礼教, 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违背礼教。清朝的宫廷中生活着许多的外国传教士画家, 比如为人所熟知的南怀仁、郎世宁、王致诚、潘延璋、马国贤等。这些传教士画家在宫廷中的地位仅相当于西方国家中的画工, 是不能随便传教的。

聂崇正曾经撰文《一幅早期油画作品———康熙时油画仕女屏风》, 他指出由中国画工所绘制的油画作品中, 《桐荫仕女屏风》属于年代很早的一幅作品, 而且这表明中国画工接受并学习西方油画。从这幅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到大面积平涂出现, 色彩缺乏灵活性, 甚至说从勾画任务的技法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绘画的方式对其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很明显, 中国画工尽管从心理上接受了西洋画法, 可是技法相当不成熟, 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绘画主要凭借视觉经验。笔者的观点是, 聂崇正认为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影响, 相互融合, 在风格和技法上互相渗透的直接体现, 这样才会出现这种油画作品, 很明显对中国绘画产生了一定的现实影响, 早期的中国油画出现了中西结合的宫廷风格。屏风属于建筑内部的一种分割空间的设施, 具有很明显的象征性和功能性。笔者所说的屏风指的是皇家御用屏风, 采用了中国画的题材和手法, 却使用了西洋画法的材料和技法, 这不仅属于中西方在美术方面进行交流的具体体现, 更是礼教美术的充分展现。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审美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杨伯达针对王致诚的《乾隆射箭图》专门撰写文章《〈乾隆射箭油画挂屏〉考述》, 对其进行了严密的考证。从这件展现宫廷生活的油画作品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画工借鉴西洋绘画技法的风格, 也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从作品的材料中, 如黄色的高丽纸、紫檀木的边框以及画面背后的名签等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特点。这种油画很多地方都体现出中国的传统习惯, 与西方的油画存在很明显的差别。由此, 我们也就能容易理解传教士马国贤所描述的情形。

依据杨伯达的考证, 《乾隆射箭图》的作者是传教士画家王致诚, 而我们在前文已经论述了王致诚在宫廷中作画会受到很多的限制和约束, 所以, 这部作品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也能展现西洋古典绘画的风格, 这是中西方绘画在相互作用中互相影响的结果。像前文所论述的情况一样, 作品使用了中景树木的明暗塑造技法和焦点透视的手法, 可是对作品的右下角的树木进行处理时却使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另外, 郎世宁的作品《乾隆皇帝大阅图》也在构图的手法上与法国古典主义画派的代表路易·大卫所画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在这幅作品中, 对人物的处理同时体现了中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 由于人物脸部不能使用明暗阴影的画法, 因此采用中国山水画的面貌对背景进行了处理, 但是也能稍显出透视的含义。

除此之外, 郎世宁在历史中的地位非同寻常, 因为他是被清朝宫廷所雇用的西方画家, 而中国的皇帝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此为皇室进行服务的人必然要在行为上取悦皇帝。郎世宁既创作油画, 也使用西方的写实画法对花鸟、山水以及人物进行创作, 如《平安春信图》、《午瑞图》、《嵩献英芝图》等。通过我们的研究不难发现, 朝廷对西洋绘画技法的使用也没有脱离开利用美术的手段对皇帝进行功德的宣扬这一根本目的, 也就是说采用写实手法进行创作也是为展现皇帝的丰功伟绩而服务[3]55。

肖像写生也是礼教美术的具体体现。在绘画的构图方式上采用了正面为主的基本样式, 符合礼教所弘扬的庄重性, 即使在《香妃像》中, 人物面部稍微有点侧, 但是人物的表情也是带给人很庄严的感觉。而在这一作品的绘画技法上, 能够体现出透视关系的应用、光线感的营造、比例的精准以及色彩关系的处理等西洋绘画手法, 可是在塑造人物面部立体感觉时, 没有阴影出现在面部。这样, 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与中国绘画中的写真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使作品具有很重要的影响意义。写实与写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绘画方法也出现在外销画家的行商肖像中, 作品意味隽永, 影响深远。

展现嫔妃形象的写真作品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更大。这些油画使影像设备发明前的人物容貌得以保存, 因而这些作品对于研究清朝宫廷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很高的价值。依据以上的论述, 我们能否可以认为那些能够展示清朝宫廷生活的西洋画作品并不只是西方油画传入中国的具体体现, 它除了能够证明中国无论从绘画还是文化方面都开始接受西洋画法和西方文化之外, 它也能够充分说明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通过这些展现宫廷生活的油画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皇帝的意志, 也可以说传统礼教的地位是绝对不容撼动的, 能清楚地体现封建礼教的核心要求, 必须为维护皇权服务。另外, 这类作品中展现皇帝的兴趣的问题, 这可以通过西方油画为了适应中国的皇室以及贵族的欣赏水平和口味而作出的一些必要调整来体现, 具体来说, 油画作品获得中国皇室和贵族的认可必须符合雅致和端庄两个基本条件。这些能够同时体现西方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观念的作品对我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们有利于我们研究油画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 也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和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省、借鉴, 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现代美术。除此之外, 这些作品对图像学的研究也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明清时期我国油画的风格糅合中西方的观念和手法, 其风格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国面貌西方画法。各种原因促使油画在文化取向上形成中西合璧的艺术形式。虽然明清时期的油画或许存在某些缺陷, 但是对于当今油画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摘要:在明清将近三百年的时间, 虽然油画传播的范围仅限于知识分子和贵族之间, 但是油画技法逐渐被中国本土的画家完全掌握, 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本文从油画风格的选择和文化取向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明清时期,油画风格,文化取向

参考文献

[1]胡光华.中国明清油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10.

[2]沈慧.清末法制改革社会文化背景研究[J].兰台世界, 2010 (9上) .

3.第七节 精彩的定格动画世界 篇三

第七节 精彩的定格动画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定格动画的起源;

2、掌握制作定格动画的流程。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定格动画的起源;

2、掌握制作定格动画的流程。教学方法

讲授法 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素材,让学生感知定格动画中的角色制作可以取材于身边的事物。

学生观察,素材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发现,有了素材后,寻找制作方法的相似之处,回忆逐帧动画。

二、新授

1、了解定格动画的起源

(1)了解定格动画

定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是通过逐格地拍摄对象然后使之连续放映,从而产生仿佛活了一般的人物或你能想象到的任何奇异角色。

(2)定格动画的起源

西元前一千六百年前,埃及法老王拉美西斯为了爱色斯女神新建了一座神庙,此庙有十根柱子。每根柱子独创地画上逐渐改变姿势的女神像。对于骑马或者架战车经过的人而言,爱色斯女神宛如在摆动。

A、幻盘

1824年英国人约翰·A·帕瑞思发明了“幻盘”(或留影盘)。圆盘的一面画了一只鸟,另外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被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

B、走马灯旋盘

1829 约瑟夫•普拉图也构想出走马灯旋盘(Phenakistiscope),并发现每秒十六 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格画面可以产生连续动作的幻觉。

C、生命之轮

1867年在美国以玩具的名义销售。画有一系列图案的长纸条,插入割出切口的圆筒,从切口处望进去,上面的影像宛如在动。

D、手翻书

1868年一种称为“手翻书”的新品全球问世。“手翻书”不过是一叠图画,沿着一边固定,看起来与画无关。一手拿着固定边,另一手翻动页面浏览,结果就是动画。

2、定格动画的制作流程

定格动画制作流程图

a)剧本: 剧本的编写需要根据实际制作能力,要最终能实现才是目标。另外剧本且忌过长, 学生创作以1-2分钟为好,否则整体掌控上难度较大。b)分镜头的制作: 分镜头的制作需要一定的绘画技能和电影导演知识,如何安排每个镜头的角度和重点是指导后期制作动画的基础。一般镜头安排为 八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每5-8秒一个镜头,每个镜头基本有远景/近景的切换,才能让观众不产生视觉疲惫,当然这需要根据具体故事剧本最终确定镜头的安排。c)角色、场景制作、灯光:角色可以采用平面画稿或者各种材料制作。场景就像制作一个成比例缩小的沙盘。在定格动画制作中场景会出现许多可能性:可能是写实的,可能是抽象的,可能要很有味道的粗糙感,可能要很细致的豪华场面。成功的灯光布置可以准确地暗示时间和营造气氛,动画片由于本身的特殊性,灯光可以比真人演出的影片更加夸张和色彩强烈。除了会闪烁的荧光灯,几乎任何稳定的光源都可使用。

d)配音一般是先于动画制作的,在分镜头画好后再把配音合成近来进行预览,如果节奏适合且画面流畅则开始转为正式制作动画。

e)拍摄制作动画前必须根据分镜头确定每个镜头时间,一般我们制作定格动画为每秒12帧,因此根据每个镜头及每个动作所需时长就能确定需要拍摄多少帧。

f)剪辑:即将每个镜头连贯成一个作品,最后加入声音形成动画。

三、任务布置

根据教材中提供的“手翻书”例子,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

4.第七节地理教学方法优选 篇四

地理教学方法种类较多,哪些方法对目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是最适宜的?哪些问题适合选择这种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十分具体。

常言道:“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教要得法”,意思就是教学必须选择恰当的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选择运用都是有一定根据的;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地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

正确选择科学的、恰当的地理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地理教师如能综合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师生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能合理地、科学地加以组合运用,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理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妥善地选择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有法”。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依据地理教学的目的

地理教学目的不仅是确定教学内容、考虑教材配置的主要依据,也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为了确保地理教学目的任务的全面完成,在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有整体、通盘的考虑。

教学目的如果主要是传授新的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和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从而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

如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除了选择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阐明相关知识、掌握要领和基本要求外,应大量采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操作和训练。

如果重点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则可选用启发式的谈话和讲解等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及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

地理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对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由于各章节教学目标的不同,就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地图技能训练,应采取讲解、演示、练习、实践的方法。

2.依据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形式

地理教学内容是制约地理教学方法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选择相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有关系统地理的知识内容,抽象概念多,规律、原理多,应选择讲解、启发式谈话、演示、发现法等,有利于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弄清规律、原理的联系;区域地理知识,多地名、数据,可选择地图法、练习法、以比较为基础的讲述法和谈话法,以及演示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观念;而乡土地理则应采用课堂教学和野外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方法。

地理教材的表述、编排形式对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制约作用。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材表述、编排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就蕴含着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导向因素。例如,新中国建立以前和五六十年代旧的中学地理教材,往往采用以文字为主的平铺直叙式表述方法,教师也惯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述法、讲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讲授。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种版本的地理教材问世,这些教材大多加强了直观性,图文并茂,文字表述也趋向生动、活泼,采用了设疑式、以图引文的直观式和以活动为主的体验式等形式多样的文字表述方法。这些面目一新的教材为教师选用启发式谈话法、读书指导法以及发现探索法等方法创造了条件。

3.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

选择教学方法必须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相适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认知方法。从中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初中和高中学生无论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的特点上,还是在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少年期,“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虽然“日益占有主要地位,但在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选用教学方法时,直观的方法以及谈话法、讲读法等小学阶段运用较多的方法仍可占一定的比重。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讲读法和谈话法的运用应逐步有所控 78 制。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自觉性、独立性已经有了显著增长”,并且他们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组织性、深刻性、批判性等都大大增强。因而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可更多地采用讲解法、发现法、实验法等,更多地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地操作、观察和思考,自学的方法也应进一步加强。初中常用的朗读和问答式谈话的方法应少用甚至不用。

选择教学方法还必须顾及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自学习惯,以及班级的学习纪律、学习风气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那些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提高的教学方法。例如,有些班级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教师就可以多选择鼓励学生动脑思考的发现法等,激发学生思考、探究、讨论,把学生的“活泼好动”正确地引导到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中来。

即是同年龄段同班的学生,学生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①反应速度的差异:活泼型学生观察有较大的广度,解决问题快捷。慢型学生反应速度慢,但观察时较精确,记忆力好。

②男生与女生的差异:

女生:听觉能力好,注意力保持久,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能力强;偏好人文地理;空间能力和方向性差;考试时填充题、问答题得分高。

男生:视觉能力强,对图像、物体注意力强,理解记忆、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喜欢动手,空间知觉和方向性强;喜欢自然地理;持久性差,不喜欢长时间听讲;考试时读图题、分析题得分高。

4.依据教师的素养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为教师所领会和掌握,才能运用自如和充分地发挥作用。地理教师在专业知识、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板书和板画技巧、思想道德修养、艺术美育情操、兴趣特长爱好等等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此外,他们运用教材和地图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和开展地理活动的能力等,也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其自身特点毫无疑问应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依据。如语言表达清楚、启发性强、感情丰富的教师,可利用自己的优势,运用好讲述、讲解、谈话等教学方法;擅长绘画、摄影,或长期收集各种图片、幻灯片、录像资料的教师,可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多 79 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野外考察基本功扎实的教师,运用野外实习的方法能得心应手,并可把学生对野外考察活动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中来;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教师,可多开展学生的讨论或组织课内外的各种活动;而精通计算机、网络的教师,则可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总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根据自身的素养条件,扬长避短,将教学方法和教师本人融为一体,使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切忌“邯郸学步”,不顾能否胜任,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从而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出现适得其反的作用。

5.依据教学设备条件

学校的设备条件是选择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设计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本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室场地、周围环境、经费来源等等,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条件许可或经努力可以实现的教学方法。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现有的设备条件,选择或追寻一些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否则会大大降低教学方法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自己创作教具,尽力争取学校的支持,逐步和有计划地健全各类教具、仪器、设备,建立地理专用教室和地理园,为地理教学方法的改革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程序 1.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只有全面掌握选择依据,加以综合考虑对比权衡,而不是孤立地仅考虑其中的一点或两点,这样才能从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出恰当的教学方法。

2.扩大教学方法的选择范围

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功能、适用条件和范围,另一面也必须清楚地理教学方法与地理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其他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之间的本质联系。尽可能从各层次各种教学方法中加以选择。了解、搜集到的教学方法越多,越有利于优选。

3.比较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比较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可行性,确定几种比较适用的教学方法;然后比较这几种教学方法各自的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的优势和局限性;最后根据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特点、教学时间、教学设备等条件,对适用的教学方法加以筛选,作出最后的选定。

教师还要对选定的教学方法进行效果预测。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当前的状况并不十分了解;要学习的内容和使用的教具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因素,其认识、理解能力和教学进度难以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根据规律进行预测。而预测总是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即使有经验的教师,也不能使预测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因此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应留有余地,有备选方案,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这就是“法无定法”。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

地理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不但要看方法的选择是否优化,还要看地理教学方法的组合。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实际上都不能被认为是最佳的,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这种教学方法才能发挥效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堂地理课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多种地理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可以突出一两种主要的方法,并辅以多种方法的交替使用,使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

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有很多优越性。首先,它能够使不同教学方法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扬,而缺点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即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其次,多种地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成一个方法体系,能够发挥整体性和综合性效用。第三,多种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能把多种类型的感觉、知觉(包括听、观察以及运动感知等)都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第四,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不再是单调和枯燥的,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维持学生的注意,并且也容易激发教师教学的热情。

(一)有效地理教学方法组合的特点 1.以促成学生发展为目标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任何教学方法总是和一定的教学目标相联系的,总是要完成或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现代教育把促进学生发展置于首要地位,这种发展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的终身发展。

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落脚点,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目标追求的单一性,注重教学目标追求的综合性,即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地理教学过程中认知目标的实现,也要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注重教学环境情感因素的激发和创造,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知 81 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和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师表作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愉悦的情绪都会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2.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

教学方法是教师、学生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活动交流的方式和手段。教学是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的统一,地理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中的大量互动,使教导和学习构成地理教学活动的统一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则把教学过程完全看作是教的过程,忽略了教学的双边性。

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导,只有通过学生的努力,才能形成地理学习的成果。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即在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都能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同样是传授知识,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学生则需通过自己探讨、研究,能动地发现对人类是已知但对自己是未知的知识。

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潜能。多边的活动方式,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师生互动强调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生生互动重在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和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以多种方法、手段的运用为过程

系统理论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分系统功能之和。地理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它是由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相互作用与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系统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机地相互配合,发挥出整体功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更富表现力的技术基础。它不仅带来地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而且使得地理教学方法的使用突破了原有的空间,从而导致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交流与沟通方式、教学工作环节安排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使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前景,更加有利于发挥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

综上所述,经过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要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发挥各种教学方 82 法、手段的功能,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养成,密切师生关系。这就是教要得法。

(二)地理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方法 1.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组合 2.教师活动方法与学生活动方法的组合 3.直观方法与逻辑思维方法的组合 4.课堂公用媒体与学生持有媒体的组合 5.图象方法与文字语言方法的组合 6.引进教学方法与本土教学方法的组合

本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地理教学原则、地理教学规律、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2.常见的地理教学模式有哪些类型,说明各自的教学程序。3.说明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

4.什么是启发式谈话法?谈谈如何运用启发式谈话法? 5.什么是地图法?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有哪些突出作用? 6.什么是地理示意图?它有哪些特点?

7.什么是纲要信号法?纲要信号图表是如何构成的? 8.什么是问题解决教学法?说明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步骤。9.有效地理教学方法组合的特点是什么? 作业:

1.什么是地理教授法?它有何特点?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讲授法? 2.如何科学、恰当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

教学小结:

5.第七节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篇五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七节 戊戌变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如: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公车上书及强学会;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国情,明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是适应了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趋势的,从而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特定历史时期下分析的能力。通过学习变法失败的原因、历史意义和教训,让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价值培养目标:戊戌变法是十九世纪末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由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先进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掀起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思想解放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因此,学生可以从学习中体会到在民族危亡关头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意识。【教学重点】:

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教学难点】: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及评价。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在这里要讲清楚康有为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儒家思想)作为宣传变法的工具。其原因是,(1)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康有为从小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不可能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这就决定了他一方面敢于变革,另一方面又保守落后。(2)由于孔子是封建正统思想的先师,在维护他的名义进行的变法,会更容易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减少变法阻力。【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解教学,并以提问,结合漫画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学习。【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1、早期的维新思想

2、康、梁的维新思想

(1)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2)思想特点:把儒家学说+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3)梁启超:《变法通议》(4)康有为:“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内容:三个“要不要’

2、实质:资本主义思想 VS 封建主义思想

第二课时

四、百日维新(1898.6.11—9.21)

1、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保国会: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3、标志:《定国是诏》

4、内容及评价:

(1)政治(2)经济(3)军事(4)文教

五、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

六、历史意义和教训

1、失败原因:(1)主观(2)客观

2、历史意义:①②③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接触到了西方的文明和野蛮。由于列强的侵略,林则徐、魏源等封建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洋务派又掀起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但是,洋务派只是单纯的学习西方的技术和设备等一些表面上的东西。而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曾被李鸿章吹的天花乱坠的北洋海军竟然在威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一些洋务派的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并不只是在枪炮上,还有别的东西也不行。这些人后来就发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随后,他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发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戊戌变法。1.那资产阶级维新派是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这场变法的呢?

我们知道,《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54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十九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偌大一个在中国只剩下青藏高原和黄河流域的一小部分地区没有沦为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国神圣的国土惨遭列强瓜分,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 2 的危机。

(板书):

1、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剧。

师: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而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这就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和劳动力。同时,本来已经财政枯竭的清政府为偿还巨额的战争赔款而大借外债,这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进一步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来扩大税源。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等一方面由于受到了利润的驱使,另一方面,又深感民族危机的加重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而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这样,中国就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这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条件。(课本小字内容)

有了这个经济的支撑,这个阶层的人民就要谋求政治上的地位了。于是,民族资产阶级就得以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板书):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那么来看第四个基础,(板书):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2,那么,维新思想和前面的这些思想有什么不同,它“新”在哪里?

那就让我们来看第二部分的内容---康、梁的维新思想(板书)。先来了解早期的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他们的主张主要有:①在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人进行商战;②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③(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但他们比洋务派更先进,他们认为,在中国仅仅推行器物层的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实行制度层的变革。这就维新思想“新”的地方。)即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板书)

但是,这些主张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的一些主张,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郑观应等人也没将这些主张付之行动,光说不练。所以,我们说他们的这些主张是早期的维新思想。

维新思想到了9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课本人物图)康有为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创始人,而梁启超则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宣传者。康有为,广东南海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世家,从小就接受严格的传统的封建教育。他曾去过香港,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都市文明,繁华的都市、干净的街道给康有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逐渐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回到广州,康有为就开办了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变法实思想,培养维新政治人才。他的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课本小字内容)在这两个部著作中,康有为批判了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经典都是骗人的谎话,并且他把儒家先师孔子搬了出来,用儒家学说华美的外衣来 3 包装他的思想。(老师设问):同学们思考一下,康有为为什么把孔子搬出来,他的目的是什么?(老师总结):康有为搬出孔子的原因是: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从小生活在传统封建家庭的康有为不可能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他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带上了封建烙印。同时这也暗示了维新派阶级软弱性特点;②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说他不是变法的第一人,变法的头号人物是孔子,而他康有为只是继承了孔子改革的思想而已。这样,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宣传的变法就很容易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为变法思想制造理论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因此他的思想特点是(板书):把儒家学说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结合起来。

这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轰动,被成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那么,有了变法理论,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让别人了解和支持你的思想呢?(老师提问):现在我么来做个假设,假设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维新志士,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宣传你的变法思想呢?(学生回答):出书、发表文章、集会、演讲„„(同学们很聪明)(学生不回答时,老师的回答):如果是我,我会在网上发布消息,写博客,更直接的方法就是找个人来帮我弄个播客,让全世界的人去点击查看„„但那是在清朝末期,并没有这些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工具,那康有为、梁启超他们又是支了什么高招来为变法做宣传工作的呢?

先来看梁启超做了些什么?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时,发表了《变法通议》等论文,(57页的黑体字),在这里,梁启超认为不仅要培养人才,开学校,还要改革官职,即要实行君主立宪制,这样就猛烈的抨击了封建顽固派的墨守陈规。他提出的“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这句话是说,法律是用来衡量天下是非的工具,而革新则是天下不变的公理。法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但人类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为什么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呢?这就进一步阐明了变法图存的道理。

那么变法是怎样由理论变成实际的呢?我们来看康有为又做了些什么?1895年,屈辱不平等的《马关条约》要签订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举国上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眼看着我们的国土又要被割出去了,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又要拿来赔给别人,还要被迫开放这儿,开放那儿的,这国人的心里头真不是滋味!刚巧举人进京赶考,康有为就抓住机会联合十八省举人在北京宣武门外达智桥松筠庵集会,会上1300多名举人在上皇帝万言书上签字,要求清政府拒绝在《马关条约》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里的公车不是我们每天上下班搭乘的公交车,而是在汉朝时,凡是进京应举的人,都是由官府派车接送,后来人们就用“公车”来尊称进京应举的人。那么,“公车上书”使得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接着,康有为在北京 4 创办了《中外纪闻》,宣传西学,鼓吹变法。随着维新思潮的日益高涨,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也在北京建立。当时,刘坤

一、张之洞等大官僚相继入会,李鸿章也想捐银入会,但是由于他的名声太坏而遭到拒绝。强学会在全国的影响越来越大。(57页小字部分和示意图)。同学们记住图中学会、学堂、报馆的具体位置。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维新派把变法的宣传工作做到了封建势力最集中的津京地区去了,这就给了封建顽固势力最直接的冲击。大家把目光往下移来到湖南地区这一块,由于湖南巡抚陈宝箴极力支持变法,湖南地区的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

由于维新派的努力,全国上下要求变法的呼声越来越来高。但是这里面有没有反对的声音呢?肯定是有的。我们说,封建顽固势力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为了维护老祖宗留下的规矩,他们和维新派进行了一场大论战。(画漫画)论战的核心是“三个要不要”,即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要不要提倡西学。(课本58页小字内容)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次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的作用是,使得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变法高潮的到来。

好了,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先上到这里。接下来,可因为他们有没有成功的进行变法呢?变法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说到,在十九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思想和舆论上已经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得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日益高涨。那么,接下来变法的发展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变法为什么叫做“戊戌变法”呢?它的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呢?好,我们就这来学习本课。

来看第四部分,(板书):百日维新(1898.6.11—9.21)

1897年11月,德国派兵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要求迅速变法,否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就是说再不变法,恐怕到时侯皇帝和大臣都要大祸临头了!1898年初,康有为第六次上书,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主张。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4月,康有为组织“保国会”,这是一个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它的宗旨是“保国、保种、保教”。为什么说它是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组织呢?它和前面的强学会不同,它是有宗旨、有组织的。所以说它是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组织。当时,光绪帝也深感“非变法不足以图存”。于是,在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定国是诏》,变法正式上演。因为这一年是戊戌年,所以又称为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为“百日维新”。

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前后共颁发100多条诏令、谕令。它们主要有以下内容:

在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这里的官,是指三品以下的官员。因为在清朝三品以上的官员是没有权利上书皇帝的。现在,这项法令在封建专制主义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它不仅为维新派争取了开口说话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参政议政;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减少财政开支。但这却触及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切身利益,比如“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就打破了封建官僚之间相互依存的链条。此外,它没有具体措施妥善安置这些被裁人员,使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巨大的阻力。

在经济上,设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设邮政局等,这些措施都突破了历代“重农抑商”的思想,是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

在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这些有利于增强军队战斗力,抵御外敌。但是,这些军队主要用来镇压国内人民起义的,而且它没有提出又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没有军队在手上,以至后来维新派在面对政变的时候,束手待毙。

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学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学科;设译书局,报馆,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些是有利于培养维新派人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但是这里要指出的是,废除八股并不代表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在1901——1905年的“新政”后才正式废除的。

通过分析它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变法是有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的。它的进步性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一些开明民族资产阶级和地主的支持,它的局限性是,(比较它的论战内容)新政内容没有涉及设议堂、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主张。这表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宣言退步了。

那么有些同学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慈禧的极力反对,为什么还得以推行了103天呢?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败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慈禧为了缓和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同意放下一些权力,让光绪帝变法。因而,戊戌变法才能够维持了103天。但是,新政代表的是资本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为了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的。当慈禧看到光绪帝在变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时,她再也不能容忍下去了,于是她决定采取行动。我们来看她做了些什么。(板书):

五、戊戌政变

6月中旬,也就是变法刚刚开始的时候,慈禧就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并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凡是二品以上的大臣都要得到慈禧的允许才能走马上任。同时,慈禧还严密监视了光绪帝和维新派的活动。此时又盛传着慈禧将在10月份的天津阅兵时会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而此时,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还支持变法外,其他的各省官员都对新政采取观望态度。生死关头,势单力薄的光绪帝要康有为等人商量怎样救驾。于是维新派就找到了荣禄的部下袁世凯,要他杀掉荣禄。当时袁世凯的手下有7000多人的陆军。而且,他曾经参加过强学会。按理说,6 他是受到过维新思想的熏陶的,应该会站在维新派这边。但是袁世凯是个投机分子,当他发现与其跟着个空壳皇帝,还不如效命于掌握实权的老佛爷的时候,他就出卖了维新派,暗中向荣禄告密。到了9月21日,慈禧发动了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的瀛台,大批为维新人士被捕。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菜市口刑场,这就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在这六个个人中,最值得令后人敬佩的是谭嗣同。临行前,他大声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还有句诗是这么说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副板书)可见谭嗣同为变法献身,视死如归的豪迈之气。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

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师):失败原因主要有两个:⑴主观原因: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思想特点,维新派把儒家学说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相结合,可以看出维新派是带有封建思想烙印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封建皇帝身上,因此他们颁布的新政不可能彻底反对封建统治制度;从变法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的行动比宣言退步了;②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我们说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维新派从一开始变法到变法受阻时都没有很好的依靠群众,在戊戌政变中,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抱有幻想,脱离群众的变法是注定要失败的。⑵客观方面: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来看下课本61页的第一段)

(板书):①性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维新派是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逐渐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要求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进步的。但它同时又是一次不彻底的改良运动。② 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回到背景)资产阶级维新派走上了向西方学习变革制度的尝试,它的首要目的就是救亡图存。

③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通过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大论战和新政颁布,使民主思想深入人心,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那么,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对!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小结:通过了解了在十九世纪末,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下,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应历史潮流,发起了一场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人物为变法做了很多的宣传工作。办学堂、写书著作、建立团体、还发起了一场群众性的请愿运动“公车上书”,又通过与顽固势力的大论战,使维新思想深入人心。德国强占胶州湾这个事件,使光绪帝和康有为将变法提前上演。我们通过分析了变法的内容,得出了变法比他们的宣言退步了。而变法也在慈禧等人的阻挠下失败了。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仍然是一次探索爱国救亡的伟大尝试。7 因此我们要记住它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然而中国多灾多难的命运并没有结束,帝国主义的侵略脚步也没有因此而停止,中国将何去何从,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中国的救国方案?这些疑问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学习中一一解决。【知识点整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的内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的狂潮。)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① 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进一步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 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热潮。(引导学生回忆前面的内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承担巨额赔款。)

3、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二、维新思想的兴起。

1、早期维新思想: ①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②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③ 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和活动。① 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②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有力地冲击了顽固守旧势力,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其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③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1895年,表明维新思潮已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

三、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1、论战焦点:①要不要维新变法,②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③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2、作用:促进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

四、百日维新。

1、康有为向光绪帝上书,使光绪帝接受了维新变法的主张。

2、保国会的成立: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又称“百日维新”。

4、内容及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供 8 了参政机会。

②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③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但没有涉及君主立宪方面的内容。(具体的变法措施由学生阅读课文)

五、戊戌政变。

1、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2、维新派力量弱小,寄希望与袁世凯反而被其出卖。

3、戊戌政变: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1、历史意义: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③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教训: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②脱离群众。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行不通的。

课后一得:可将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相比较,分析其相同和不同点,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这条道路上观念的进步和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上一篇:大班教师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Unit One Fire(牛津英语6A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