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社会组织

2024-06-25

农村的社会组织(共8篇)

1.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一

文章标题:浅谈农村社会组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得到改善和上升。近些年来,各地农民自愿组成各种类繁多的农村经济组织雨后春笋般地增多。在此,我浅谈一下自己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些认识和了解。

很清

楚,任何一个组织无论规模大小,结构繁简,职能异同都是要有一定的要素构成的。农村社会组织也是一样的,它要有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一定的活动目标,还要有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现在就对农村社会组织进行一些探讨。所谓的农村社会组织一般认为是农村居民有计划组合起来的,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追求特定的社会目标的次级社会群体。农村社会组织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目前中国农村社会组织的实际状况,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是从农村社会组织形成基础出发,按其所从事得基本生活的性质和生活功能进行分类,基本的类型有:农村经济组织,农村政治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农村群众性生活团体,农村教育组织,农村文体和科技组织,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宗教组织等等。这些组织都构成了整个农村社会组织体系。

由于农村组织的规模相对比较小,活动的区域也局限于村庄和乡域,最大的活动范围也不过跨县,组织间的相互联系也不是很紧密,就其目前发挥的作用来说,还很难将其和城市中的其他民间组织联系起来谈民间组织对中国社会的作用,符合实际的做法是从对农村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间组织的作用。不论甚么说,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现在就对农村社会组织的一些认识来谈谈(实话实说,我没有经过调查,有人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说来惭愧,但是现在我不得不去说我现在所知道的这个农村社会组织。这个农村社会组织是一个同学告诉我的,那是他那边有这样的一个组织,他了解的很深入。因此可以说,我现在得来的二手资料也很具有真实性。)

**村有这样的一个组织:资金互助合作社——“摇会”组织

标会,也叫做摇、抬会,是由组织者(会首、会头)发起的一种民间金融互助。一般是一年期,10个人以上参加,每人每月交纳300元,合计就多达几千元,由按约定规则的一个人当月使用。也就是说第一个人有优先得到这笔钱,如果按约定规则的那个人当月不愿意使用,那么他可以转让给那些急需用款的会员,当然,这时候的这个急需用款的会员要向他支付一定的使用费。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组织的一些收款和放款规则。如果第一个人按约定规则使用这笔钱的话,那么他就要支付一定的利息,当然,这样的利息都要比当时银行的利息高一些。其他会员在上缴会费的时候也有一定的利息。当然,这时候的利息又要比当时的银行利息低很多。他们就是用这种利息间的差来获取利润。还有一点就是,到该会员用款的时候,如果没有其他人急需使用这笔钱的话,那么他必须要用这笔钱,以致达到放款获取利息的目的。

这样的“摇会”组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如果有哪些人急需用钱的话,在某时候可能很难借到钱,这个时候就可以向会里的组织先借用款。现在农村的农民借钱相对比较困难,虽然说在农村有农村信用社,可以很方便的给广大农民朋友们借钱,对于农民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在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一个比较的大的问题就是——农民贷款难。因为现阶段农村信用社不论是从体制还是从其机制上来说都还存在不足,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相对比较少,还有就是农村信用社存在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存在一种“垄断”的不好现象,这样就阻碍了农村农民的经济发展。因为,要向农村信用社借钱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也就是说,借钱的农民要有还钱的能力,如果没有还钱的能力就很难借到钱,因为农村信用社很害怕的就是“呆帐”。或者要有一定的人来担保,当然,担保人也要有还款的能力。这样,一些急需用钱解决燃眉之急的农民用户或者渴望用钱来发展其他以致达到脱贫的农民就很难向信用社借到钱。如此的话,他们就把希望寄托在这种民间组织。他们都会很积极的参加到的这样的一个组织当中来,这样在他们急需用钱的时候也比较容易找到钱。而且用钱做生意也比较方便。当然,这样的组织多是为那些做生意的人成立的,还有就是,只有条件允许的人才能有能力参加,如果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是没有能力参加。

但是这样的“摇会”组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往往这种组织是一种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甚么好的法规来制约,在制度设计上出现漏洞,监督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负面的影响。比如被某些人利用,携款外逃等。这样的组织还有可能存在瘫痪的情况,虽然所用款给了那些真正需要的会员拿去搞其他的事情,以获得更加多的经济效益,然后再连本带利的还给“摇会”,以便资金能够更好的周转。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每一个会员拿去的钱都能够如期归还,如果拿钱的会员得去的钱做生意或是做其他的事情亏本了,没

有按期归还本钱和利息,这样就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组织也就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但是不管什么说,农村社会组织是一个民间组织,在很多地方都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弊端。可是它还是有一定的优点,关键是如何运作,使得农村社会组织更加有效的发挥其作用。我觉得,不论是那一个民间组织,他是农村社会组织,那么在很大程度上为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利益着想。这样的话,应该坚持“自愿、民主、互利”的原则。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坚持由农民自愿出资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制定章程,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户建立真正意义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机制,实现社员之间、合作社与社员之间的联利、联心、联力。切忌不顾实际、不顾农民意愿的强制联合。这样的农村社会组织才会有序的有利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桂云张蓉主编《农村社会学》,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2:仝志辉等著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浅谈农村社会组织》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谈农村社会组织。

2.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二

1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 农村社会组织的问题受到乡村治理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学者们的关注, 成为政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我国农村各类社会组织有300多万个, 主要包括村民委员会为代表的自治组织、农村的经济合作组织、公益服务组织和村民互助组织等形式。综观目前相关的研究发现, 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组织的定义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看法, 而更多的是以农村民间组织、农村非营利组织、农村中介组织等命名, 它们在乡村社会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者以农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目的为出发点, 将农村社会组织划分为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基层自治性组织三种类型, 认为农村社会组织是由村民自发组织而形成, 或者是在乡镇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 为了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成某种社会保障功能和获取公平的经济利益, 由农民为主体组建起来的社会组织。俞可平从农村社会组织的职能出发, 将其划分为农村权力组织、农村服务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以及其他农村附属性组织等。李熠煜从农村社会组织的生长成因出发, 将其分为和官方有密切关系, 具有合法身份的行政组织;传统的乡村社会团体;由新型的农民自发形成的公益性组织;乡村社会中各种宗教组织和带有帮会性质的类似黑社会的组织。他认为, 类似花会、庙会和基金会、行会等乡村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组织发展速度最快, 逐渐成为影响乡村事务的重要力量。2008年,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在关于发展农村社会组织问题上, 进一步明确农民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互助性的性质, 其基本功能是在于完善基层社会的自治能力。这一定位, 将农村社会组织赋予了更多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乡村社会自治的公共权力, 充分体现了其在乡村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 农村社会组织是具有民主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一般特点, 它们根治于农村社会, 它们的存在与发展随着我国乡村民主化进程而不断深化, 是乡村治理研究领域中关于实现村民自治重要的一次尝试。

乡村治理就是乡村社会的各种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共同处理乡村公共事务的一种动态过程, 其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农村社会管理结构和促进公共产品的优化, 实现广大村民的根本利益。农村社会组织是乡村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不仅代表着广大村民的利益, 为他们提供公共参与的机会, 而且在促进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因此, 探索农村社会组织在我国基层政治社会发展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以适应和促进转型期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和政治发展的需要, 是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途径。

2 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政治分析

2.1 乡村治理的多中心结构, 为农村社会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创造制度性空间

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 在乡村社会中, 除了传统的集体经济形式外, 开始出现了一些个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这些经济组织的出现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逐渐受到广泛的欢迎, 其组织的内容和形式也得到了较大的创新。然而, 随着农村的经济成分和利益多元化的转变, 亟待调整政治权力结构以适应客观社会环境的发展。2004年,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明确指出建立由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领导、政府具体负责、社会组织协同合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这种格局, 从理论的层面上看, 就是宏观的“多中心”治理格局。农村的“多中心”治理是它由乡村社会中多元独立的行为主体, 在一定的运行规则下, 通过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相互调适, 甚至相互博弈等互动方式, 形成一种多元的开放的共同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的管理制度。笔者认为, 多元性与开放性是辩证统一的, 多元性是实现开放的基础, 开放性为多元的格局提供保障。那么, 面对乡村社会中日益繁杂的公共事务和多元化的利益需求时, 在人力物力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已经呈现出明显的缺陷。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调整政治权力的配置方式, 将各种利益主体纳入到乡村政治系统中, 统筹各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 鼓励乡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管理。只有充分调动农村社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促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格局, 才能弥补在政府失灵时的社会资源短缺, 才能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

2.2 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 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发展机会

组织, 是实现政治稳定重要的社会基础, 也是获得政治权力的主要载体。在我国, 传统的乡村社会一直以宗族组织和宗族观念来维系各组织之间的关系,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限制了农民的个人思维和对利益的诉求, 将农村社会推向了一个同质化的阶段。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各种各类的农村经济组织随之纷纷建立起来。然而, 从整体上看, 这些组织呈现出碎片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在当时城乡二元分割结构影响下, 碎片化的农村组织使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农民的政治参与还处于一个低制度化的水平。农村社会组织能够整合乡村社会中闲散的群体力量, 通过内部制度的规范化和法律的手段, 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合法利益,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 保障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和社会资源配置上的公平性, 为农村社会组织和广大农民公平地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提供机会。

2.3 走向“善治”的乡村治理目标, 推动农村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合作

政府与公民共同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善治的本质特征, 是当前国家政治和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要实现善治, 首先需要以公民对权威力量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为基础, 如果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 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治。由此可见, 在要实现乡村善治, 仅仅依靠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的权威性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培育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公民社会, 而农民社会组织就成为了这类公民社会的主要载体。乡村善治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 代表着广泛农民利益的农民社会组织的最重要功能和任务就是促进乡村善治。具体表现如下:

2.3.1 促进乡村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通过农村社会组织培育

现代公民, 更有效地推动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为实现乡村社会的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权利提供机会。首先, 农村社会组织具有平等和民主的属性, 成为培育广大村民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的重要组织载体, 使大部分农民明确自己当家做主的选举权利, 提高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其次, 农村社会组织是广大村民进行政治参与的组织基金和社会基础, 它可以将涣散的农民群众统一起来, 参与村务日常管理中。再次, 农民群众也可以从农村社会组织中了解政治, 充当乡村事务的决策者和监督者, 增强民主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最后, 农民社会组织内部非等级制的体系和平等民主的沟通方式, 更容易培养成员的民主意识, 锻炼诉求的能力、管理的意识和管理的能力, 为提高参与乡村事务的民主管理能力奠定了基础。

2.3.2 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 政府将大部分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城市, 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相对不足。而农业税的取消, 两极分化更加明显, 已经无力提供能够满足广大村民所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乡村政治结构的变革, 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投身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行列上, 承担起重要的角色。如有些经济合作组织兴建农村的基本公共设施, 兴办学校和养老机构, 有些专业协会提供市场服务的信息和法律援助等, 有效地弥补了基层政府的缺位和市场运行的失灵下乡村社会的资源匮乏, 对现代乡村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3.3 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稳定。

由于市场要素不断的多元化, 像农村土地流转、房屋拆迁和农地征用等引起的矛盾日益增加, 乡村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通常是以乡绅和宗族势力来维持社会秩序的, 当发生矛盾纠纷的时候, 大部分的村民通过私下求助于乡绅势力或者宗族势力来协调支持。随着现代乡绅组织和宗族组织已经逐渐解体,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类农村社会组织承担起乡村事务纠纷的调节者。学者于建嵘认为, 随着农民维权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农民在组织中不断接受法制观念, 促使农民的维权行为更加理性, 成为有权力意识和法制意识的现代公民, 在维权组织的带领下, 恶性群众事件减少, 对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还有其特定的内生性秩序, 通过与村民共同商定规章制度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形成符合乡村民约的行为准则。类似农村治保委员会等组织也承担起维护乡村社会治安的责任, 与村民共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秩序的重要力量。

3 农村社会组织内部结构失衡和发展困境

3.1 农村社会组织的经济功能大于农民的政治诉求

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农村社会组织重要的特点, 然而有些社会组织受到利益的驱使而违背了公益的属性, 以赚钱和牟利作为组织的首要任务, 这既表现在以经济功能为主的社会组织上, 也表现在某些以非经济功能为主的社会组织上。据2006年农业部对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统计数据来看, 49%和20.4%的组织分别分布在种植业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的生产经营上, 只有20.2%的组织以提供技术服务为主, 除了农村各类基金会以外, 类似农村老年人协会、用水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等组织也越来越重视经济的效益, 而政治功能多是一种缺乏自觉性的附带功能。事实上, 农村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乡村治理的根本体现, 如果农民的政治诉求不充分, 经济功能的发挥也会受到一定的制约。要保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稳定性和长远性, 仅仅依靠经济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村民自治才是实现善治重要的内驱力。然而, 在现实的环境下, 社会组织既要发挥其经济功能, 取得经济效益, 又要在乡村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还要将广大农村的政治诉求作为政治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中, 目前来看, 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个难题。

3.2 农村社会组织行政色彩大于农民的民主参与

据相关数据显示:70%左右的农村社会组织是由乡镇政府或者村两委发动成立的, 并且由乡村干部负责日常的管理, 真正由普通村民自发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所占比例较小。农村各类社会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受到政府行政力量的干扰, 出现过度行政化的倾向, 尤其是体制内的组织。如今, 基层政府的社会职能转移, 村民委员会、共青团等为代表的体制内组织将承担着村务管理的职能, 在发展和整合农村各类社会组织的过程中有时会受到政府的行政指标的影响, 使得他们烙下了行政的色彩。因此, 有些农民对此类通过行政力量催生出来的, 不是以农民的实际愿望和需求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并不认同, 他们认为这是代表着基层政府的意志, 从而农民的参与度比较低, 也影响了乡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进。

3.3 农村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缺乏发展力

农村社会组织虽然已经形式上成为治理主体的一元, 但由于自身能力的缺陷, 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首先, 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政府对农村社会组织的经费和政策支持是非常有限的, 再加上草根的农村社会组织由于自身性质和规模的限制, 筹措经费能力的弱势使得其发展更加困难。其次, 由于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农民缺乏现代公民意识, 小农意识较重, 过于强调个人利益, 忽视公共的利益, 导致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事务的能力较低。在组织管理人员方面, 由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通常是兼职的, 不稳定的, 再加上自身社会保障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因此, 很难吸引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加入其中。最后, 农村社会组织内部运行机制不规范, 组织结构简单, 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大大降低了组织的凝聚力, 制约着自身的发展。

3.4 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在我国农村社会组织领域中的法规大部分都是针对其中单方面或者某些内容的规定, 如1998年重新修订实施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03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 还缺乏一整套针对农村社会组织成立、性质、地位、运行和功能等方面的完整系统的法律规定, 法律上的空缺导致各类农村社会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保障, 无法可依, 各自为政。尽管我国已出台了针对农村社会组织成立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但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导致这个规定不具备乡村社会的普适性, 反而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展。此外, 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目前农村社会组织主要采用登记和主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然而这种模式并没有在全国广泛地实行, 只是在少数地区试行推广, 大部分的社会组织没有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注册登记而游离于规范管理体系之外, 这部分组织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弊病, 影响着自身的运行绩效和造成公众对它的质疑。而部分通过登记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批准的农村社会组织, 由于多头管理约束和政府的严格控制, 也削弱了他们发展的主动性, 限制了其发展的进程。

4 促进农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

从客观层面上看, 基层政府要不断地转变管理的理念, 进一步推进职能的转变, 逐步减少对农村公共事务的行政干预, 将农村社会组织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 实现政府与农村社会组织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合作治理。对一些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的组织, 应该明确他们的公益性和民间性, 通过社会化的手段, 促进他们改革成为真正代表广大农村利益的民间社会组织。此外, 应该加强对农村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加快针对农村社会组织的立法程序, 从法律的层面明确其性质、地位与职能等核心要素, 提升农村社会组织的法律层次。具体而言, 在出台相关的法规政策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差异, 根据农村的社会环境和农村社会组织自身的实际条件, 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 提供一个公平合法的平台, 保障他们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主观层面上看, 农村社会组织应该顺应市场的多元化, 在强调各类组织自身独特功能的同时, 也要加强与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互动与碰撞中实现共赢达到和谐。此外, 为了能够良好地承担起参与乡村事务管理的使命, 获得广大农民的信任和支持, 农村社会组织必须完善内部的组织建设, 具体包括规范管理制度、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筹资体系和队伍建设等, 将具有现代业务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引入到基层管理的领域上来, 将广大农民的群众力量动员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空间里, 树立和维护良好的组织形象, 充分发挥其在农村治理中的社会自治能力。

综上所述, 我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实际上是乡村治理结构中各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博弈过程, 而农村社会组织充当着不同治理主体利益的协调组织。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 形成一套能够满足各主体利益需求的有效机制, 农村社会组织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2]李熠煜.近代中国乡村民间组织生长原因浅析[J].文史博览 (理论) , 2010 (2) :29-30.

[3]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江苏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4]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基于衡阳农民协会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2) :37-40

[5]李小云, 等.2008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3.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三

一、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是形成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的发育壮大,能够使为村民服务的资源筹集渠道更加多元化,有助于多方位地保障农村社会治理实践的资源供给,最大限度地促使社会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它们对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稳定农村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影响。

(一)增强农户发展经济能力,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提供物质基础

根据农业部相关数据显示,到2013年12月底,全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达98.24万家,各级示范社超过10万家,联合社达到6000多家。农民、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组织,获取市场信息、农业技术、农资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彼此互帮互助,能够极大增强农民闯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加快农民增收、农民致富的脚步。农民富裕了,集体经济增强了,就为农村社会治理、享有公共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拓展诉求表达渠道,为实现农村治理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可以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在政民之间拓展诉求表达机制,有利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一方面,农村社会组织处于农民与政府的中间,它在进行社会动员、利益整合表达等活动中所表达的信息更客观。另一方面,农村社会组织内部发展起来的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农民群体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已成为对农村社会整合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在社会事务中自下而上的沟通和自上而下的传递,有利于减少和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为农村治理创造良好环境。

(三)提高农民民主、合作意识,为实现农村治理奠定思想基础

农村社会组织尤其是农村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了民主和平等互助的实践,大大促进了农村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奠定了思想基础。合作组织使农民受到民主实践的培训,提升了农民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能力与技巧,增加了农村基层干部服务群众的公仆意识。其他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类、自发的群众互助组织,能够在乡村的社会管理中起着监督性的公共参与作用,他们利用组织化的抗争、舆论制造,维护自身权利,提升村民权利意识。

二、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民职业的多样化、阶层的分化、需求的变化,需要更新颖、更有效的组织,尤其是需要政治参与面广、社会组织化程度高、综合服务水平强的组织,促使农民自觉地组织起来,互相协作,互通有无,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但现实中,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存在发展不平衡、自身建设不到位、发挥作用不充分的问题,在农村社会治理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发展不平衡

在地区之间,由于地区的差别问题,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不同类型农村社会组织在经费、人才、规模等方面差距较大, 所以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在地区间和类型上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相对来说,沿海、发达省份比较活跃,中西部地区较为缓慢,基本上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不发达地区社会组织基本上没有政府的任何拨款,主要通过会员会费、有偿服务所得、村财政拨款等途径筹集经费,从而使不少组织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并逐渐退化、萎缩和消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越穷的地方越没有经费支撑组织运转,组织化程度越低,越缺乏发展社会组织意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在类别上,由于中央和地方鼓励扶持,或者一些考核指标导向,或由于农民自身局限造成的当下需求旺盛等原因,使得经济类、娱乐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发展快速,而教育类、环保类、慈善类发展较为滞后和不足,影响整个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

(二)自身建设不到位

当前,很多农村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存在职能不清、法治意识缺乏、运作不规范、人才匮乏等问题。此外,在科学管理、制度规章、经费来源、计划编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农村社会组织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等影响,往往吸引不到人才,从而有部分农村社会组织存在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管理方式主要依靠经验为主,管理方法上存在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等问题。

(三)发挥作用不充分

作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主体之一,农村社会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生存的关键与着力点应是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大,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村社会组织未能得到充足的人员支持,在农村的社会影响逐渐减小。正是由于农村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导致其难以承接政府转移的部分社会职能,在提供社会基本服务、反映村民利益诉求、规范村干部行为、化解矛盾、提升农民素质等方面显得乏力,不能满足农村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除了自身发育不足、能力不强外,农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还有缺乏发挥作用的载体、平台的原因。村级事务领导者没有及时转变观念,对社会组织不够信任,不能积极主动搭建平台、载体,让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中来。

三、构建和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

有统计表明,我国约有200万个各类农村社会组织,包括乡村公益类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种社会性群众组织和互助组织等,并日益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扩大农民民主参与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建立多层次的社会治理参与机制,鼓励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督导已成立的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切实维护成员利益,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从而通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也可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致富能力,树立良好心态,实现更高程度的农村和谐。endprint

(一)建立鼓励村民参与社会组织的动员机制

把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基于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现代组织,这种组织既有别于家族组织,也有别于基层民主自治,将为农民提供另一个内部利益调整的空间,为农村的内在整合提供组织框架,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并相应地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建设任务,实现农民的公共利益。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者要明确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明确农民加入社会组织的好处,鼓励引导动员村民加入经济合作组织、果蔬协会、本地文化沙龙等各种社会组织。首先,要改变观念,让村民明白新时期面对市场、灾害、安全等各种各样的风险,靠单个家庭应对是不行的,只有农民组织起来,形成合力,互帮互助,才能实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其次,不仅鼓励动员农民加入或兴办各种农民合作社,也要鼓励引导农民成立各种积极参与村庄治理的、公益类的社会组织。目前,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来,农民加入合作社尝到了甜头。另外,村党组织及其党员要带头参加或组织公益性、志愿性的社会组织,引导村民组织起来,在规范、文明的组织氛围中丰富多彩地生产生活。

(二)建立农村社会组织依法规范运作的引导机制

学术界的共识是社会组织属于农民的自组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首先,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为组织的发育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作为村党组织要为农村社会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健康成长发展。其次,宣传社会组织相关政策和法律,引导社会组织规范运作。有的社会组织甚至自身运作不合法、内部管理混乱,如有的合作社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章程流于形式,没有经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有的合作组织章程设立不科学,导致共有资产实际操控在发起人、大股东或管理层手中,等等。村党组织要在职责范围内,做好宣传引导,使社会组织在法律框架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再次,引导其发展方向,重视能力建设。农村社会组织生存的关键与着力点应是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目前,一些农村社会组织在服务本地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做的还不够,从而得不到广大农民以及村镇党政部门的支持。村党组织要引导村社会组织加强职能建设,突出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种类、拓宽服务渠道、并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增强凝聚力,真正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和利益代表,从而提高其社会公信力和成员的认同度。

(三)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协同作用的促进机制

农村社会组织是形成农村新型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主体,能够为农民提供民主和平等互助的实践,在不同群体之间形成协商对话的机制,对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完善农村社会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构建村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机制,使社会组织协同社会治理的作用充分发挥。首先,建立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最终要建立在组织成员对党组织认同的基础上。一般说,政党对社会的融入方式既可以进行“组织覆盖”——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也可以进行“工作覆盖”——派党员宣传贯彻党的主张;还可以进行“影响力覆盖”——为社会组织及其成员提供服务,赢得社会认同。村党组织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融入方式,使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发挥作用,才能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社会作用的发挥。其次,建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监督鼓励机制。党组织通过监督规范法律实施促使社会组织章程科学,内部管理有序,从而发挥社会组织内部自治能力和利益格局对农民群体行为的规范、约束和指导作用。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功能多元化充分挖掘发挥社会组织各方面潜力,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再次,强化组织化参与的机制,让更多的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的村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农村的公共事务非常庞杂,儿童教育、养老、公共安全、环保等等,这些任务单靠农民个体是无法完成的,鼓励已有的社会组织或成立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部分公共事务,发挥其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作用。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缺位及其对策研究”(11CZZ010)阶段成果

4.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四

一、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市党建工作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致使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

1、整个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目前,我市农村党员23183名,55岁以上的11098名,竟占到总数的一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竟达18023名。农村大多青年外出务工,新党员新鲜血液无法补充进来,致使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和整个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生机和活力不足。

2、党员外出多,具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党员有6000余名外出流动,活动性大,管理松散。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劳动力转移步伐越来越快,党员是村民中素质较高、经济活动能力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流转更加频繁。农村党员大量外出,他们有的在外打工经商,有的长年在外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增加了平常教育管理的难度,一些村开支部大会人数通常一半都不到,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一些重要的事情很难形成决议。组织生活不正常一定程度影响了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些村党组织不开展经常性的活动,放松了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有的党员党性观念淡薄,不愿过组织生活,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有的村一年开一二次党员大会,也到不齐。

3、村级无积累,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影响组织威信。许多村的村集体经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甚至多数村的集体流动资产处于空壳状态。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举步艰难,经济是基础,是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凝聚民心的依托。无钱办事,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村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威信。

4、工作理念不新、工作方式陈旧。随着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民主建设的推进,农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政治参与热情增强。但有些基层党组织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一是习惯于发号施令实施领导。没有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村民对于集体事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凭个人经验办事。有的村支书已经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施政经验丰富。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改革精神。三是“大事小事一把抓”。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不能做到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四是工作作风简单生硬,不愿意做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信访案件增多。

5、部分党员宗旨观念淡化,价值观、人生观扭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形成巨大冲击。农村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呈现多样化趋势。有的宗旨观念退化,丧失了政治热情和前进动力;有的淡化了对党的朴素情感,认为当党员吃亏,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有的党员精神空虚,参与当地**和封建迷信活动;有的忘了共产党员的政治责任,只愿自己富,不愿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社会,把社会一些消极现象扩大化,误把现象当本质,在群众中起不到正面引导作用。

6、领导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农村党组织眼界不够宽广、信息渠道单一,缺乏机遇意识,领导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强。增加农民收入思路不清,点子不多,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更不用说去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了。先富起来的个别干部,有的带富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有的甚至担心参与的人多了会影响自己受益,造成带富能力发挥不突出。

7、做群众工作的本领不高。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引发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提高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不能或不会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法来解决群众工作中的问题,缺乏解决群众问题的本领,使农村中的矛盾升级,引发上访,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

二、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的内在要求

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要求内涵深刻,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四个方面的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保垒,作为各项工作任务的承接载体,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新农村建设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而言,基层党组织亟需提升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1、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新农村建设,首先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物质基础坚实了,才有条件实现其他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中心,把强村富民作为第一职责。一方面,由于山区资源较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各村可针对本村具体情况,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鼓励一些素质相对较高的村民或山区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富余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实现劳动力合理转移。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拓宽村民的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各村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内部潜力,谋划发展。在尊重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使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高山种植业、养殖业,因地制宜,努力开辟致富门路。村党组织要帮助和引导农民积极上项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选项目难、上项目难的问题。

;

2、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管理民主,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形成农民合理有序地参与村务决策、村务监督的机制。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民民主素质不高,基层民主的实现需要党组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领导能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政策的能力。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治理越来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感越来越强,有关方面陆续出台了许多关于农村的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真正落实到位的却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地方没有很好地组织实施,监督实施。二是对村两委工作的驾驭能力。党章规定“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这从根本上界定了村党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方向性、政策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而事务性、功能性,经济社会和民间的事务管理交给农村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来管理。然而现实当中很多村是两委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少数村支部甚至丧失对两委工作的主导权。三是协调处理农村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埋下隐患,酿成大的祸端,造成农村社会的不稳定。近几年,农民上访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不断出现,反映了基层组织应对复杂局面、协调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有所欠缺。

3、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尚的能力。贫困山区的落后不仅表出在经济上,更体现在观念和文化上。事实表明越贫穷的山村,封建迷信越盛行。实现乡风文明,就是要在农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尚。作为先进性群体的代表,倡导文明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传,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带动周围的群众。党员干部要努力做破除陈规陋习、移风易俗的榜样,做传承民间优良文化传统、扬弃腐朽落后封建习俗的榜样,做学科学、用科学方面的榜样,做自觉遵守法规法纪的榜样。

三、夯实农村党组织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改进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当前,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正规化,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首先要对党员实行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按党章要求开展正常的、多种形式的活动。其次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决策符合村情,办事顺乎民意,避免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情。其次要抓好党内生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坚持,已订的制度要落实,缺少的制度要补建。村党支部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要带头执行制度,做出表率。通过完善制度并严格执行,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支部一班人的事业心、进取心及责任感,以便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真正建成政治坚定、富民有方、团结战斗、务实创新的坚强战斗堡垒。

2、加大发展党员工作的力度,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

继续深化“三培三带”工程。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优秀的农村党员培养成村组干部。要及时吸收政治素质好、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入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加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党的力量薄弱的问题。工作中要注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排除宗族势力的干扰。

3、选好配强农村党支部班领导子.。

“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一个村建设的好与坏,关键要有一个一心为公,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特别要注重选配好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懂经营、善管理、热爱集体、立志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大量实践证明,选配好一个带头人,就能够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必须改进选人办法,更新用人观念,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班子。选配村党支部班子的渠道要拓宽。既可以从乡镇党政机关及所属部门选派,也可从县市所属部门或先进村中选派,既可公开向社会招聘,也可以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让有能力的中青年出来挑大梁。对选任的党支部书记,一要工作上支持,二要保证他们的基本收入。对有问题的支部成员,要本着保证稳定,“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采取措施帮助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切加强村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干部队伍,以适应农村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建立起现任、后备、离任于一体,选、育、管相结合,绩、奖、惩相统一的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新机制。同时,为解决村级组织适应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继续实施完善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中专毕业生是我市宝贵的人才资源,引导和鼓励他们到村工作,可以为村干部队伍补充新的血液,传送新的思想,带去新的观念,送去新的知识,增添新的活力,对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2005年,我市加大了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力度,非师范类毕业生,安排到村工作二年。通过法定程序,安排他们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给他们提供锻炼成长的舞台。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

“有钱办事”,就是村级集体经济要有实力,要有活动阵地,要有党员思想交流的活动场所,没有集体经济实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就通通谈不上。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农村才能解决有钱办事、集中资金办大事的问题,从而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也只有通过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才能强化村级社会化服务,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也办不好的事,真正为农民排忧解难。因此,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突破口,抓紧、抓好。同时,强调以村党支部 为龙头作用,继续整合完善农村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村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因村制宜、多措并举、多业兴村的方针,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坚持创业富民,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按照自我投资、单独创业,股份合作、联合创业,土地入股加盟、借力致富的方式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带领农村党员创办致富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技术示范、市场服务等方式,带领和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同时,坚持就业富民,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就业技能。

5、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特别是支部成员政治思想素质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目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来丰富他们的头脑,用先进的经验启发他们的思路,用党章约束他们的言行,增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教育要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比如“开培训班,进农广校、远程教育、流动党校”等培训方式进行。要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党员政治理论、党性观念和法律法规教育,建立党员电教中心户制度,大力开展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中青年党员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改进党员教育方法,把分类教育、集中教育、经常性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网络党建”,把农村党建工作与信息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完善村远程教育设备和可上网电脑,开设党员教育有线电视专门频道,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网络教育,实现农村党建在工作领域、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上的创新。健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党员议事、党员参加组织活动登记等制度,督促引导党员履行义务,增强党员党性观念。加强农村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严格处置不合格党员,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6、整顿“软、弱、散”党支部,尽快改变其落后面貌。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个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花大气力搞好后进支部的整顿。整顿工作要结合全市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首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要摸清现状、找准原因,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组织、作风整顿,该充实的充实,该调整的调整。整顿成果的大小,就要看这些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党支部是否提高了威信和增强了号召力,大多数群众是否满意。

7、不断推进民主管理,提高构建和谐农村的能力。

建设文明乡风,努力形成农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农村,实行民主管理是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是关键。紧紧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不断完善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一要提高民主管理能力,完善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农村基层自治制度。要完善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正确处理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要积极推行“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党政兼职,精简职数,提高效率。要建立健全党组织与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定期召开支委(党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会议,凡属村里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坚决防止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程序,落实群众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5.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五

——启东市开展“双学”活动情况汇报

中共启东市委组织部(2006年10月8日)

我市共有24个乡镇党委,331个村党组织,其中党委建制的有10个,总支建制的有122个。近几年来,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省委、南通市委和启东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为总体目标,创新党建理念,强化党建责任,打造党建载体,全面加强和改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现按照南通市委组织部通知精神,就我市开展“双学”活动的情况,作三个方面的汇报:

一、贯彻落实省委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双学”活动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精神,通过制定实施意见、举办培训班、深入开展主题活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健全规章制度等措施,扎实推进“双学”的深入开展,确保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一)制定实施意见促“双学”。接到省委《关于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20号)以后,迅速召集组织、宣传和相关涉农部门,专门对文件进行了学习,正确领会华西精神实质和省委的学习要求,并结合我市乡村建设实际,对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进行了讨论,并下发了《中共启东市委关于深入开展“乡村学华西、农村干部学吴仁宝”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省委有关要求,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九大工作,明确学习任务,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为重点,积极创新农村发展思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不断开辟农民致富途径;以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步伐;以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为途径,努力倡导农村文明新风;以健全民主管理体制为保障,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并建立市、镇(乡)、村三级责任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双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举办各类培训引“双学”。为引导农村党组织书记认真参与“双学”活动,争当吴仁宝式的农村领头人,市委组织部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双学”活动。一是举办小康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组织全48个小康示范村党组织书记,到市委党校进行集训,对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村镇规划、现代科学技术、基层组织建设等知识进行了培训,并就“如何学好华西、学好吴仁宝”进行了讨论。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还专门组织参加培训的村党组织书记到华西村进行实地参观学习,使村党组织书记准确把握华西经验的精神实质,转变了发展理念,增强了发展信心。二是会同市农林局扎实开展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利用农广校教育资源,实施好对农民,重点对农村党员干部、种养示范户进行创业培训、科技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他们自己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到目前为止,培训已达32236人次。三是会同市科协举办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骨干培训班。为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素质,组织全市乡镇组织委员、科协干事、部分村党组织书记参加科技素质培训班,主要对“双学”活动的有关要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环境现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增强他们科技素质,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三)开展主题活动推“双学”。为从实际行动上推进“双学”活动的深入,结合我市“启吾东疆党旗红”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召开了“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推进会,对前

阶段工作进行总结点评,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要求村党组织以此为载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实践华西精神,不断强化村级班子,因地制宜选好发展路子,积极带领群众创业致富,扎实为民办好实事,努力倡导文明新风。通过深入开展“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使得农村基层组织基础不断得到新的巩固,村党组织班子引领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得到新的提高,农村经济社会迈出了新的步伐,从而实现“双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四)召开组织生活会议“双学”。为使“双学”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每个村党组织在学习和实践华西精神期间,均召开1-2次组织生活会,认真学习省委关于开展“双学”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专题研究在开展“双学”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并结合本村实际,对今后村庄建设规划、经济发展思路、群众实事工程、规章制度制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截止9月底,全市323个村共召开了386次专题组织生活会,确保了“双学”活动真正取得实效。

(五)健全规章制度督“双学”。为确保“双学”活动能真正落到实处,我是市从建立健全制度入手,认真制定并编印了《村级党组织相关制度汇编》,明确了村党组织任期目标、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党员联系户、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无职党员定责上岗、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双承诺双考评”、党员干部承诺等11项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督促每位农村党员干部切实按照“双学”活动要求,认真实践,积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做法

1、强化管党机制,增强建设效能。一是强化党建责任机制。建立了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各乡镇党委职责,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半年例会制度,形成了职责明确,制度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完善管党一把手责任制,乡镇党委一把手每年与市委签订党建工作责任状,管党工作考核结果作为一把手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执行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了乡镇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635个,坚持“五个一”工作制度:即制定一个联系点工作计划、选定一个研究课题、每年帮助联系点解决一个以上突出问题、每年参加一次联系点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撰写一份联系点调研或理论研讨文章。二是强化党建考核机制。突出考核份量,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与经济综合考核实行双百分制,坚持双向否定,凡党建工作后进的乡镇党委不得评为经济工作先进单位,凡经济工作后进或没有明显进步的乡镇党委不得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完善考核内容,坚持考核基础工作的同时,突出对创造性、特色性工作的考核力度;改进了考核方式。采取半年点评、年终考评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工作汇报、现场提问、实地考察、评定分数等程序,突出考核党建工作的实际效果。凡平时督查和年终考核后5名的乡镇,其管党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不得评为先进。三是强化党建创新机制。2005年我们开展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活动,设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改革创新成果奖,评比结果纳入市委对乡镇党委考核体系。

2、实施配套改革,激发内在活力。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领导班子职数过多、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机构庞杂、人员臃肿、财政运行吃紧等突出问题,2004年下半年,我们实施了以创新乡镇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为核心、以改革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为重点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一是乡镇领导体制改革。重点是精简职数、交叉任职。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党委书记兼任乡镇长,常务副镇长、人大主席和纪委书记、政法委书记分别由党委副书记兼任,人大、政府其它副职由党委委员兼任;根据各乡镇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财政收入、经济总量等指标,合理确定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改革后乡镇党委、人大、政府领导职数从249人精简到162人,减少87人,精简率为35%,乡镇平均领导职数由10.4人减少到6.7人。二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

部通过公推直选产生。即由党员、群众代表公开推荐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市委常委会根据群众公推结果和组织部门考察情况,集体讨论确定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市委全委会票决党委书记候选人,最后在党代会上直接选举产生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三是乡镇行政机构改革。乡镇行政机构统一设置为“四办一所”,即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政法综治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财政所,重新核定镇乡行政人员编制,编制总数从1014名精简到691名。四是乡镇事业站所改革。行政执法职能原则上划归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行政管理职能由乡镇政府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由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经营性服务职能走向市场,重新核定乡镇事业人员编制,编制总数从1130人精简为572人。五是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乡镇行政事业人员全部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用)制,聘任(用)期限第一轮为3年,以后每轮2年。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提升了乡镇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党委执政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强化了干部的执政为民意识,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意识,推进了民主政治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乡镇加快发展的活力。

3、强化能力培训,提高干部素质。一是加强领导干部能力培训。两年来积极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立了市外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先后选送81名乡镇领导干部到上海交通大学和苏州农村干部学院进行培训,提高了他们驾驭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能力;会同有关部门开设了多期领导干部培训班,分层次举办各类培训班34期,培训乡镇干部达2839人次,大大提高了办班轮训的覆盖面;举办了一期全封闭的行政管理研讨班,110位乡镇干部参加了培训。二是抓好乡科级后备干部培训。我们采取“双推双考”形式(两轮民主推荐、公共知识考试和考察),分2批从符合报考条件的1000多名人员中遴选出100名乡科级后备干部,并专项投入200多万元资金进行重点培养,投入之大在启东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后备干部培养共分为三个阶段:军事作风锤炼阶段,邀请驻启部队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后备干部的组织纪律,强化团队精神,磨练吃苦耐劳品质;理论培训阶段,组织100名后备干部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有关高校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专业核心课程,完善青年后备干部的知识体系;实践锻炼阶段,把后备干部安排到全市24个镇乡担任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进行为期1-2年的挂职锻炼,以增强科学决策、驾御全局和开拓创新的能力,10月15日,第二批乡科级后备干部赴复旦大学接受系统培训。

4、创新党建载体,提升建设水平。2004年以来,我们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以“讲给群众听,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富,接受群众评;争创群众满意的党组织,争当群众满意的好党员”为主要内容的“四群两争”主题活动,乡镇党委动员和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活动,努力探索农村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利益的实现途径。一是讲给群众听。积极宣传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的重大决策以及所涉及的政策法规,传授群众急需的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市场经济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两年来,全市共举办讲座、咨询、座谈会、知识竞赛等百人以上规模的宣传活动达1500多场次,为农民解决了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寅阳镇通过召开农业信息发布会的形式,与农民群众“零距离”接触,为农民群众带来致富技术;大兴镇把开展主题活动与全镇果树种植产业化紧密结合,该镇农技员对新引进的“春水”、“秋荣”梨树品种的快速繁殖、高接换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进行技术培训,受益梨园面积达1万亩。二是做给群众看。结合全市开展的“十个100”工程、农村“五件实事”工程、“科技兴村富民小康”工程等具体活动,发挥乡镇党委示范引导作用。两年来,各乡镇与省内外16所大专院校、21个科研院所落实技术依托项目101个,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498个。海复镇17位机关干部集体投资,成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吕四港、天汾等镇党委积极推进农村“五项实事”工程,所有村级道路实现了白色化。三是带领群众富。发挥乡镇党委和广大党员在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村、劳务输出等富民小康工程中的组织领导和示范带头

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合镇以“富民超市”为载体,传授各种种养技术、进行跟踪服务指导、解决群众疑难问题;寅阳、汇龙、南阳、吕四港等镇党委充分发挥了村干部“双带”作用,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的洪流中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30200人。四是接受群众评。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民主评选出了先进乡镇党委、先进基层党支部、优秀“双强双带”村干部、党员示范服务窗口和党员先锋岗等10个类型349个先进典型,在2005年庆祝建党八十四周年暨“四群两争”主题活动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在全市上下形成弘扬先进、激励先进的良好氛围。“四群两争”主题活动获得2004南通市基层党建创新成果奖,在国家、省、市级多种党建报刊上作过专题报道,得到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5、推行乡镇党代表常任制,发展党内民主。2004年以来我们推行了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常任制度。一是明确活动内容。全市3119名乡镇党员代表共划分了122个党员代表小组,对乡镇党委有关职能工作和党员代表大会确定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2次以上的视察和民主评议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制度。二是增设代表职权。在乡镇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增设了党员代表4项职权,即参加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例会,听取和审查本乡镇党委、纪委的工作报告;参加由本乡镇党委组织的代表活动,及时向党组织反映各类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本乡镇党员代表大会或代表大会例会上,讨论本乡镇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受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例会或乡镇的委托,对党委有关事项进行调查或督查,对本选举单位党组织正确执行乡镇党员代表大会决议和乡镇党委决策的情况进行监督。三是建立活动制度。建立了乡镇两委委员联系代表小组和党员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党员代表评议两委委员、党员代表旁听党委会、党员代表视察工作、党员代表询问质询、乡镇党员代表大会例会等6项制度,两年来各乡镇先后向代表发出征询意见书12542份,收到意见和建议1118条,为党委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存在问题

调查中我们也感到,当前乡镇党委建设工作进展还不平衡,有些地方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少数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不高,缺乏从政治上、全局上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少数乡镇干部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不强,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感到束手无策;少数乡镇党委工作作风不实,不注意党群干群关系,不善于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少数乡镇党委制度建设薄弱,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存在于少数乡镇党委和少数干部身上,但却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和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1、抓班子建设。乡镇换届选举后,要以建设一支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作风廉洁、团结合作、战斗力强的领导班子为目标,着力健全三项工作机制。一是健全选拨任用机制。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公开推荐、考试入围、组织考察、定向培养、实践锻炼、动态管理、入围选用”的新竞争机制。二是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要学政治,通过培训和自学的形式来有效地提高班子成员素质;要学业务,重点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知识;要重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乡镇领导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党委的职责范围、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重大问题坚持集体研究、集体决策,正确处理好责任与权力的关系,杜绝“一言堂”和“临时动议”,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

2、抓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素质优良、群众拥护的乡镇干部队伍为目标,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一是“挂出去”。选派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宏观管理经验。二是“派下去”。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下到企业和村,经受基层工作锻炼。三是“请进来”。聘请专家、学者、名人来进行讲座、辅导、技术转让等。通过采取上挂下派等行之有效的举措进行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形成团结一心振兴经济的舆论环境,带动全镇经济尽快地上新台阶。现阶段,要充分利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站点这一载体,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培训工作要针对农村实际,讲求实效,不仅要进行学历教育培训,还要进行农村经济、科技、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抓经济建设。以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好路子为关键,进一步加大三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服务环境,做到以情招商、服务招商,推进乡镇镇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推进农村道路通达、教育培训、农民健康、环境整治、文化建设等农村新五件实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为群众提供技术宣传推广、农产品营销、土地流转、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服务,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抓制度建设。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督查考评机制为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一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乡镇党委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二要健全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年底结合工作总结和党员干部考评,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进行民主评议。要改革考评内容,突出考核乡镇党委抓新农村建设的实绩;要创新考评形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考评,让群众来评判;要重视考评结果,把考评结果作为衡量乡镇党委工作业绩的标准,作为决定乡镇党委领导干部任免奖惩、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三要健全乡镇党委成员重大问题报告、财务审计等制度,努力形成民主监督、民主制约的舆论氛围。

5、抓作风建设。以保持一种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好作风为目标,加强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要以建立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为契机,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做到“三个了解”。一要了解农民。乡镇党委对农民要有深厚的感情、深入的作风和较好的群众工作基本功,狠抓特色农业,做大项目农业,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全镇农业经济发展。二要了解市场。要主动为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排忧解难,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将自己学到、了解到的市场信息尽快传给业主,起到拓宽业主思路和树立业主信心的作用。三要了解本地情况。根据本乡镇实际,善于总经验教训,供群众借鉴,鼓群众干劲,不能“闭着眼睛捉麻雀”。通过了解,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为农村群众服务的本领。

三、加强村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存在问题和下一步打算

(一)主要做法

今年来,为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在全市村党组织和广大农村党员中组织开展“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围绕引领经济发展、带领创业致富、倡导文明新风、为民办好实事、推进民主管理、创新组织设置等10个内容,努力实现建强村级班子、提高党员素质、选好发展路子、创新工作机制、培育文明风尚等5个目标。

1、强化组织建设,发展党内民主。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我们以村党组织集中换届选举为契机,大胆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在党员人数50人以上、党建基础较好、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或特色的117个村,成立了村党总支部;在党员人数100人以上、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战斗力强、产业化程度较高、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连续多年名列全市前茅的5个村,成立村级党委;党建基础扎实、发展业绩良好、党员业主政治素质较强的非公企业与所在村联合建立了49个“以企带村”、村企合一的党组织;全市共形成企业类、产业类、协会类等3大类农村专业党支部(党小组)225个。二是加强阵地建设。我市制定下发《关于全面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建设的意见》,决定以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各村党组织根据不同的规模和实力确定综合活动中心建设面积,一般要求在270平方米以上,同时需具备六大配套功能,即有符合实际需要的办公室、有图书阅览室、有党建活动室、有可容纳100-200人的多功能会议室、有文化健身

活动场所和村级卫生服务站。目前,全市260个计划新建的村级活动中心已经全面开工建设,确保年底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加强民主管理。在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初步候选人由全村党员、群众代表推荐产生,村党组织班子成员由全村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共有8772名群众、17602名党员参加了民主推荐,17448名党员参加了直接选举;推行村党组织“双承诺双考评”制度,即年初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将工作目标和为民办实事等情况向村民进行公开承诺,年终进行实绩考评和群众满意度考评,考核结果向村民公开;全市各村都建立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各村都建立了党员监督小组或群众监督小组,对农村环境整治、村级财务往来、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监督。

2、强化班子建设,提高整体素质。一是优化结构。年初我们以村党组织换届为契机,以选培“双强”型党员村干部尤其是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切实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镇村党组织成立工作组,对各村“双强”型人才的年龄结构、人员分布、专业特长、从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共建立了“双强”型人才档案6760份;对具备村党组织书记条件的“双强”型党员,通过登门造访,了解其思想动态,鼓励其报名,共有835名原非村干部的“双强”型党员踊跃报名参选,占报名总数的40%;全市新选拔了“双强”型党员村干部276名,其中新选拔的“双强”型书记54名。目前全市有“双强”型村党组织委员908名,占总数的67.1%;“双强”型党员村干部829名,占总数的59.4%;“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222名,占书记总数的67.5%。二是强化素质。实行了村干部分级培训制度,村党组织书记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培训,其它村干部由乡镇党委统一轮训,通过集中辅导、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技术辅导等形式,对村干部进行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岗位技能、实用技术等五个方面培训,使每个村干部都掌握2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三是强化管理。年初乡镇党委根据本乡镇新农村建设实际,参考农村党员群众的意见,确定村干部全年工作目标,与村干部签订工作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包括了“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5个目标和10个方面内容;乡镇党委根据主题活动有关要求和标准,将在年终对村干部岗位职责履行和工作目标情况进行量化考核,考核采取个人述职、党员和群众评议、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把群众满意作为一个重要标准;结合“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评先评优工作,年终将在全市表彰20名“富民强村”好书记和50名“双强双带”村干部。

3、强化双带活动,增强双带能力。一是发挥村级组织的导向作用。村党组织大力引进农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规模,上半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217个,投入规模超100万元的农业项目有129个,建设规模200亩以上、亩效益3000元以上的农业园区145个;根据本村实情,加强组织引导,大搞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产业化新特色。南阳万亩四青作物、和合万亩出口蔬菜、寅阳万亩小辣椒、大兴万亩棚架梨园、北新欧福禽蛋、少直神羽皇鸽、黄海滩涂公司贝类育苗,东海海洋生物科技等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上半年,村党组织共疏浚县乡两级河道16条、横河339条、泯沟9696条,完成农村危桥改造40座,启动农村公路建设130公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达到88.8%,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8500多户,入户率提高到33%;各村均建立了一套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机制,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二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我们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创业干事,上半年,全市638名村干部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或创办特色种养加项目608个。吕四港镇各村村干部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寻找致富路子,有70名村干部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或创办特色种养加项目,创办了超100万元的农业项目25个。三是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带领引导作用。开展了“挂钩帮扶”活动,全市有项目的农村党员主动结对帮扶本村的困难户、示范户,重点扶持寻求增收新路,上半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1895个,新增个体工商户6594家,组织劳务输出95441人,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发展;开展科技兴村活动,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引资,上半年共推广农业新技术161项次、引进新品种327个;开展文明新风活动,农村党员以“建好一个文化活动阵地、组建一支民间文体队伍、评比表彰一批文明新风典型、建立一个道德评议会、办好一个农民学校、制订一个村规民约”“六个一”活动为载体,共建立了文化阵地307个、农民学校314个、组建民间文体队伍212支,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4、强化党员管理,引导作用发挥。一是培养发展“双强”型党员。通过建立农村“双强”型发展对象资料库,了解和掌握了全市2579名农村“双强”型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发展计划提供指导;通过实施党员发展“两票制”,提高“双强”型发展对象在群众中的公信度和满意度,督促和引导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近两年来,全市共发展209名“双强”型党员,54名群众威信高、协调能力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双强”型党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二是提高农村党员整体素质。上半年镇村党组织共建立了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295个,举办农村党员科技素质培训班669次,参训党员、村干部达20839人次;加强了村级“党员之家”建设,为农村党员学习提供平台。三是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农村无职党员定责上岗,动员和组织11631名无职党员上岗,结合“双培双带”、“三级联动富民帮扶”、“四群两争”等各项活动,充分发挥了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了外出党员定期联系制度。

(二)存在问题

以“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为载体的村党组织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领导重视程度还不够高。少数单位开展活动满足于一般号召,思想上不够重视,措施上不够扎实,目标上定位不高,只满足于建立工作机构,做好市委统一推动的几项工作,没有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对主题活动进行总体谋划。二是社会宣传氛围还不够浓。少数单位忽视了主题活动的宣传,没有造成一定的声势,导致部分农村党员群众对主题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不够了解,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题活动的影响力。三是组织推进力度还不够大。少数单位对主题活动的内涵理解不深,要求把握不透,工作比较盲目被动,工作机制没有很好地健全起来,推进工作的办法和点子不够多,工作开展浮于表面,深入不够。四是培育典型意识还不够强。少数单位发现、培育、宣传各种先进典型力度不够强,导致典型不突出、亮点不鲜明、效果不明显。

(三)下一步打算

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大力开展“启吾东疆党旗红”主题活动,围绕“五好”目标,着力提高村党组织新农村建设能力:

1、建好一个领导班子。大力开展村干部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一是加强培养选拔。切实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现人才,把人才充实到“双强”型人才管理库,定人培养,定时压担,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及时充实到村干部队伍中去。二是加强培训教育。结合“双学”活动,通过实施村干部素质教育工程,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到先进地区观摩学习的办法,提高村干部新农村建设水平;要建立培训基地,整合培训资源,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政治理论、农村政策、民主法制教育和岗位技能等方面培训。三是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权责明确、赏罚分明的考核奖惩机制,大力推行村党组织和村干部“双承诺双考评”制度,不断完善岗位目标管理,更大限度地激发起了“双强”型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2、打造一支党员队伍。我们要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一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党员经常性教育。要通过建立市内外党员科技素质培训基地,加强党员科技素质培训;要坚持“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严格组织生活;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远程教育的全面推进工作。二是进一步做好农村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积极推进结对帮扶活动,致富能人党员都要与5户以上群众结成致富联合体,积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积极推进无职党员定责上岗活动,结合主题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发挥党员在倡导文明新风、维护村容环境、加强村务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在服务岗位上为群众树立标杆。三是进一步做好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完善组织关系管理,督促村党组织及时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加强同流入地党组织的沟通联系,按时完成《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审核工作;流动党员就业单位有党组织的,要通过协调,将其编入就业单位党组织,就业单位无党组织的,要就近编入所在社区(村)或其他单位,确保农村党员流动不流失;要加强与流动党员的平时联系,做到“一季一家访”、“半年一问候”、“一年一评议”,及时跟踪掌握流动党员思想动态。

3、选好一条发展路子。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面向市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促进面上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经济发展新路子。一是深化开展“双强双带”活动。引导村党组织加快发展项目农业,全力推进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全民创业;在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方面上给予村干部大力支持和倾斜,鼓励村干部积极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积极创办特色种养加项目,不断激发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广泛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鼓励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深化实施“结对强村”工程。一方面要激发内力,动员和组织本镇(乡)机关党员干部,积极为挂钩村引进农业项目、建好农业示范方、做强种养殖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巧借外力,主动协调市级机关,促进市级机关与挂钩村党组织加强联系,发挥市级机关自身优势,促进市级机关在信息提供、项目安排、技术帮扶、资金投入等方面向村党组织倾斜,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帮扶任务。二是深化实施“农民培训”工程。要会同涉农部门,加强“农民培训”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全面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引导农民开阔眼界,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计划,拓宽致富路子,帮助农民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4、建好一个活动阵地。继续大力推进村级综合活动中心建设,切实按照“村主体、镇推动、市补助,自主筹资、不得负债”的原则,发挥镇村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优势,重点解决资金筹集难题。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把活动中心建设当作一项事业来追求,满怀信心,主动出击,讲成效、求业绩。二是强化宣传发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吸取群众动力,调动各方力量,重点做好本村范围内各类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成功人士的宣传发动工作。三是拓宽筹资渠道。除通过市镇两级财政支持、市级机关结对扶持、社会力量捐助和盘活村级闲置资产置换等办法筹资外,“想办法、下苦功、动真格,采取多种形式感动老板、多种途径传递压力、多种手段激发热情,筹足筹好村级农民活动中心建设资金”,确保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6.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六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007-12-12 17:40:5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到社会和谐程

度。如何按照要求加强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从我县近年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看:基层组织建设既是一项固基强本工程,也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系统工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此项工作并使之抓出成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之间的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基层政权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其它组织的建设三个方面,是一项包容党的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它直接影响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基层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实现“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来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农村社会环境。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

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来引导群众致富、带动群众致富、帮助群众致富。

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只有把这个“龙头”搞好了,充分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才能真正把握住基层党建工作的方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重点在农村,关键在乡镇。只有搞好乡镇党委建设,把乡镇党委建设成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真正把村级组织建设好。可以说,只抓村,不抓乡,是“事倍功半”,抓乡带村,才能“事半功倍”。整顿基层组织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根据乡村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整顿方式和方法。对于条件较好,群众经济意识强的乡、村,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转变领导方式,改变工作作风,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上来,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对于农民群众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文化素质偏低,经济意识不强的乡、村,则应

把工作的着重点放在乡村组织建设上来,将有文化、有知识、有经济头脑、懂经营、会管理的人选拔到班子中来,加强对农民和乡村干部的科技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加经济和商品意识,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对于经济落后,自然条件差的乡村应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选拔能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寻找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的路子上来,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村经济,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脱贫致富意识,尽快找到适合当地的脱贫致富路子。

二、正确处理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

党的建设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我们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所在: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这条主线,围绕经济抓党

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成果的标准是我们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建工作的成效具体体现在于是否形成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坚决克服搞花架子,走形式,走过场,又要克服整天跑资金,抓项目,谈起经济工作头头是道,谈起党建工作一片空白的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乡村文明,其目的在于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注意解决防止两者之间的分裂现象。防止出现那种认为抓党建是党委的事,搞经济工作是政府的事的错误认识,只有注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形成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促使党建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三、正确处理基层组织建设与和谐乡村的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是把乡村两级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好。目前开展的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中央强调的村党支部“五个好”目标,乡镇党委“六个好”目标,首要的一条就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尤其是一个好书记。实践证明,凡是经济发展较快,乡村文明、工作变化大、政绩突出的地方,就必定有一个团结、协调、进取的领导班子,尤其是有一个好的书记。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配强配好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中,选贤任能,从德才兼备的原则出发,大胆选拔那些有较高素质,勤政廉洁,有魄力,有胆识,既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善于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又能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所

想,急群

7.农村社会组织人力资源优化研究 篇七

1 农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维护农村社区利益方面,农民通过农村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表达其合法利益,加大了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关注程度;在服务群众,扶贫济困方面,为偏远和落后农村提供急需的社会基本服务和公益供给,积极参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设,帮助农民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实际问题,比如农村的教育基金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建立希望小学,解决部分贫困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培训农村教师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推动了农村科技进步和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例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它们实现了农民小作坊式的家庭生产与统一大市场的对接,帮助农民实现其生产利润,并且发挥懂技术、熟悉市场的农村专业大户的带动作用,直接带动农户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针对性的推广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了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维护农村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农村社会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作用都极大地培养了农村社区的信任文化,积累了农村社区社会资本,维护了农村社区政治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发展,为更好解决“三农”问题与农村社区建设问题提供了支持。农村社会组织可以说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社会和谐建设中一支重要载体。

2 农村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的困境

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农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由、优秀的人员来从事农村社会组织的工作,然而,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拟成长中的组织,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2.1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

农村社会组织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性质决定了组织的工作范围具有广泛性,包括与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多种内容,且组织的自愿性又决定了组织的宽口径的进入机制,因此,农村非政府组织的人员招聘目标非常的广泛,且很多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了组织不能够真正招收到真正合适组织发展需要的员工。

2.2留不住人才

农村社会组织大多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其组织职位设置也是按照项目的进展而设置的,职位往往是随着项目的改变或结束而变迁或撤销,这样就使得农村社会组织的职位设置缺乏稳定性和延续性。缺乏完善的用人制度,使组织员工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流动性较大。最后由于我国的农村社会组织的资金以及筹款,大多使用于项目运作,用在行政性支出方面的少之又少,致使其不能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水和待遇,一些优秀的尤其是专业型的人才就很难选择在这一行业和领域从事工作和研究。

3 关于农村社会组织人力资源优化的几点建议

3.1完善组织用人机制

完善组织用人机制,必须保证组织发展所需的多元化人才以及组织人员的长效发展。包括组织人员的招聘和建立员工的职业规划。

3.1.1注重招聘的针对性,保证组织人才的多元化

我们应该优先考虑高校各个不同专业的毕业大学生,一方面他们具有组织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专业知识,可以弥补农村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专业技术层面上人才的缺失与不足;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拼搏进取的事业精神,并且他们又具有不同于老一辈组织成员的逻辑思维方式,这些都势必能够为农村社会组织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农村社会组织应积极发掘农村本土精英人才,他们成长于农民群体当中,熟悉农村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并且能够体会农民的切身感受,能够对农民产生同理心,是农民切身利益的的代言人。有了他们的参与,农村社会组织更容易取得社区农民的信赖与拥护,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更加灵活与畅通。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社会资源,对地区内的高考落榜生、优秀个体户、复转军人等具有一定能力的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择优录取,并对他们进行培养纳入到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体系当中,打造农村人自己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也将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1.2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人力资源的长效发展

首先,农村社会组织应设计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稳定的组织岗位。在招聘之初以及工作过程中了解员工职业志向,发掘员工职业优势。采用“量体裁衣”的用人方式,因人设职,为其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实现员工工作能力与工作职位的匹配。其次,通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组织人力资源长效发展机制是使组织发展延续的又一重要手段。职业生涯的本质就是人们的自我概念与外部环境的现实合为一体的过程。农村社会组织的成员之所以参加农村社会组织,多数是出于对本组织活动宗旨的赞同,对农村社会组织这份工作的热爱,并且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有所发展,其个人职业理想与组织目标相一致。因此,建立“专才专用”的人才配置结构,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一个不断成长以及挖掘其个人最大潜力和使其获得成功职业的机会,让各类人才在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实现组织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稳定与长效发展,实现组织发展力的延续。

3.2建立积极的留人机制

农村社会组织应注重对组织成员进行合理的激励措施;包括薪酬激励,政策激励、情感激励,来留住人才,保持组织人员的稳定性。

3.2.1建立薪酬制度,确定薪酬来源

参照农村社会组织所处地区的公务员工资确定组织成员工资标准。工资的资金来源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府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奖励。这就需要政府出台具体的农村社会组织的奖励机制。政府对能够规范运作,并积极促进组织发展,对当地农村社区建设作出贡献的农村社会组织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这些奖励可纳入组织成员的行政开支中。不足部分则从组织自身运营活动所得中支付。这必须要求组织章程在明确组织非营利性的同时从会计角度把组织运营活动产生的收入独立出来,并将用于组织行政开支的部分资金严格依照规定进行会计分录。

3.2.2制定政策,解决员工后顾之忧

切实考虑引进人才的子女教育、配偶工作、住房待遇、医疗社会保险等问题,并作出相关政策规定。例如:对自愿进入农村社会组织工作的人才,其配偶及子女在就业、入学上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录取待遇。减轻农村社会组织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其工作岗位上稳定发展。

3.2.3情感激励,建立组织忠诚度

情感管理是针对人的不同需求给予不同的人文关怀,从而达到有效沟通,以管理者的真挚感情挽留人才,在成员之间建立起相互的信任与坦诚相见的关系,经常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观点,互相支持和帮助。为员工提供乐观,积极,宽松,包容的工作环境,营造充满创造力的组织氛围,这都会激发员工对组织的依赖和热爱,激发员工不断进取的信心,保持组织人力资源的稳定性,同时也会为组织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雷.浅析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制度化问题[J].学会, 2008, (10) .

[2]廖小明, 周玮.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资源开发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7) .

[3]任文硕,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2) .

8.农村的社会组织 篇八

关键词:农业中介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46-1

农业中介组织是指的在农业生产和经营发展中出现的联系农副产品经营与销售的中间组织,它是连结农户与市场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近年来全国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重要新兴组织,它是连接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村经营市场、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买卖相关信息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环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农业中介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收和农副产品良性循环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大批优秀的农业中介组织诞生,使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能够更好地适应世界大市场。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中介组织,使农业能够更好的与国际市场接轨,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通榆縣发展农村中介组织的基本情况

几年来,通榆县按照省市民政部门的要求,积极引导、扶持、培育农业中介组织。目前,全县农业中介组织发展势头良好,数量达199个,会员发展到2000多人,农业中介组织成员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远远大于当地农民平均收入,并且辐射带动了农户17320户,带动种植面积8万多亩,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三农”问题。农业中介组织农产品品种丰富,且其大多数农产品显现出通榆资源优势,是通榆特色产品,如:主要农业中介组织比如说双岗镇的打瓜、西瓜协会,开通镇的蔬菜协会,八面乡的棉花协会,瞻榆镇的葵花协会等,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县委县政府及各级科协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牵头指导下,各种专业合作社也迅猛发展,仅开通镇就拥有近100个专业合作社。农业中介组织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使农民调整有方向,增收有希望了。

2 通榆县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

从对于全县农业中介组织调查的情况看,目前我县农业中介组织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前期阶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2.1 农业中介组织的异化

目前我县的农业中介组织还处于自发的状态,政府对于民间的中介组织没有有效地指导和组织。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农业中介组织从诞生开始就被农村中极少数的个人所控制,最终导致个别“能人经济”的出现。还有的是政府个别人出走管理农业中介组织,有的政府为了出政绩的“亮点”,大力发展所谓的农业中介组织,直接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去吸引农民入中介组织。一些农民加入中介组织的动机也只是为了得到政府的补贴。这样一来其结果一是导致政府直接操控农业中介组织,二是农业中介组织直接发展成“二政府”,三是如果前两个没有成则会很快萎缩。

2.2 农业中介组织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这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如下:一是农业中介的组织化程度低。在现有的农村农业中介组织中,大多数处于放任自流的自发状态,与广大农户之间缺乏直接有效的各方面的联接,而且农业中介组织中的队伍极其不稳定,这样在农村为农民服务过程中很难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农业中介组织的运作不规范。如前所述,目前大多数农业中介组织没有在工商和税务部门依法登记,因此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资格,这样就难以从事更大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农民的作用很有限。三是在目前的农业中介组织中多数层次比较低,组织的章程不明确,组织制度约束力也不强,这样就不利于农业中介组织的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

2.3 农业中介组织中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从对我县农业中介组织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农业中介组织成员能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的很少,而懂管理技术的人就更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业中介组织的良性循环和有序发展。

2.4 农村乡镇党员干部及个别群众对农业中介组织认识上有偏差

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县干部群众中部分人对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这样也就缺乏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内心里轻视农业中介组织的建设,也更不会去关心农业中介组织,这样就会导致其发展不平衡,这样一来难免会使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通榆县今后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我县农村农业中介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十分重要的新课题,对此我们一定要适应新形势,大力发展农业中介组织。

3.1 大力加强宣传发动

要大力宣传农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和意义,让群众更多地了解农业中介组织的内涵和好处,从而能够使大家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业中介组织的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

3.2 不断加强农业中介组织的机制建设

农业中介组织能否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主要是看它的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 因此要对于农业中介组织制定完善统一的中介组织标准和章程,完善内部组织各种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促使其不断走向规范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3.3 进一步提高农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可以结合农民阳光培训工程,通过举办各种各样培训班,来逐步提高农业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的各种基本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在农民中培养一大批有专业技术才能的乡土人才,让他们尽快成为当地农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3.4 适应形势加强对农业中介组织的指导与监管力度

上一篇:工作不足与改进下一篇:4s店神秘顾客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