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2024-08-14

六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共7篇)(共7篇)

1.六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篇一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试卷分析

一、试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开学前两周,六年级数学学习了百分数的应用

(二),本次测试是为了检测学生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状况,也是为了掌握教学动态,及时查缺补漏,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是考察教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理解,针对六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面的实际情况,注重考查这方面目标的理解,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试题分析

本次考试的命题范围只考本单元的知识。试卷分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解决问题五大类问题。

1.填空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百分数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成数、折扣、计算等方面的知识,共20分。

2.判断题: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共5分。3.选择题:内容主要是百分数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共12分。4.计算题:有3个小题,包括直接写得数,解方程,列式计算。共29分。

三、试卷成绩分析

(一)成绩分析

学生的整体成绩不高,两极分化严重。最高分97分,最低分9分,不及格的也大有人在。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二题失分较多的是4、6、8、10小题。第4题:今年油菜籽的产量是去年的120%,今年比去年增产几成,学生对于成数的意义没有理解。第6小题:四月份比三月份节水20%,单位一指的是(),学生没有搞清到底是谁的20%,所以有的学生答的是三月份,有的写成了三月份的节水量,而应该为三月份的用水量,基础知识不扎实。第8小题,问的是利息,有学生却把本金也加了进去。第10题,先提价再降价两次调价单位一却在变化,学生没有找清。导致失分较多。

第三题失分较多的是第四题没有弄清大小关系。

第四题学生在1、4、6题上失分较多,首先没有读清题意,不知道到底要求的是什么,想当然的做题。另外对于百分数实际应用能力还有很大欠缺。

第五题计算,直接写得数失分较少,解方程失分较多。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方程还是不熟练,做起来陌生、吃力。

第六题解决问题答题情况很不理想,同样的题型,有的学生前面的会,后面的知识却做错,说明学生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并未真正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三)问题原因分析

试题很灵活,注重理解,克服死记硬背,考出了老师平时的积累。但共同的反映是:复习准备工作很仓促,考试时间太少,做题时间紧张。1.抓不住缰,不知从何入手。2.解决多步计算的问题,不耐心。3.对问题及已知数量没有真正弄清楚。

(四)对以后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

1.克服死记硬背,将老教材的教学方法与新教材结合,该让学生掌握的一定要让其掌握,要灵活运用知识,切忌模式化。

2.加大培优补差的力度抓两头顾中间,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

3.对后几名同学进行当面分析,保护其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整体存在的知识薄弱环节重点补缺,及时整改。

4.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量高的学习习惯。认真审题,真心做题,细心审题,卷面整洁等方面都要做进一步的要求。

2.六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篇二

[第一次执教]

2008年5月, 我在杭州市长青小学星级教师展示课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实习示范课上执教《数学思考》, 试图以学生的即时生成为主, 最大限度地展现开放式的教学方式。 (简要的教学设计附后。)

这一节课上下来, 第一感觉是累。课堂是生成的, 它不会按照教师事先预设的情境按部就班地推进, 从而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很难把握和调控。本次执教仅从文本出发, 教师只是按教材的内容与顺序执行了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只强调了学生的画一画, 没有深刻感知过程内在的变化联系, 解决这类问题“画”并不是一种好的策略, 得想办法找规律, 并感受到“数学思想”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一切都让我在教学结束之后才有了更深刻的体味, 整节课下来就像是老师拖着学生往前走, 老师累, 学生困惑———这节课老师究竟要教会我们什么?

第二感觉是自己对数学教学理解的肤浅, 特别是对于知识大背景更是浮光掠影式的把握。忽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学生已会快速而准确地数线段) , 但教师还是将学生置身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之中, 认为解决了连线段问题之后并通过机械练习, 就能把该种数学思想方法得到巩固。但没有想到的是在新的问题情境出现时, 运用原有解题模式进行分析、解答, 结果竟是几近全军覆没。难道是例题教学时学生没有掌握解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中去领悟, 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体验从现实生活开始……使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对于点与线段之间的关系,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因此, 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知识起点, 教学的组织也应当站在学生的知识起点这一平台上来进行有效展开。

[第二次执教]

2008年6月, 我在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家长开放课上执教《数学思考》, 本次教学我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同时更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像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 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画图, 由简驭繁, 发现规律。特别是“做数学”成为当下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在自然情境中, 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知识。 (简要的课堂实录附后。)

第二次执教的探索过程是: (1) 利用操作与图示进行转化, 并运用图形、符号使之数学化, 即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2001个点、2008个点呢? (2) 通过操作、比较、分析, 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第一步:以退为进, 从简单的数学问题想起 (即由简驭繁的数学思想) 。第二步:对比每次操作过程中点与所连线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从而发现并揭示规律。第三步:建模, 如果平面上有n个点, 则可连线段的总条数就等于从1开始前 (n-1)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也就是连续自然数的个数比点数少1。1+2+3+……+ (n-1) = (1+n-1) × (n-1) ÷2=n× (n-1) ÷2 (3) 解决后续问题:2001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8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1× (2001-1) ÷2=2001000 2008× (2008-1) ÷2=2015028

第二次执教中将知识的习得过程融合于具体的操作活动之中, 符合小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体现了数学应用从“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和“数学模型—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类似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 便于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在生活原型与数学材料中进行积极的思辨, 通过握手、连线、画图, 由简驭繁, 在思维撞击中获得数学体验与收获, 从而发现规律。本次教学不仅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 同时更关注学生以往知识学习的大背景, 把有效的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作背景, 然后提出有关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热情。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 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 如果仅靠听和看, 最多能吸收30%的新知;如果动手做, 可以达到90%以上。在教学过程中, 借助于多媒体的演示, 将数与形的结合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原本枯燥的知识更加直观。学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图形的变化过程, 以及由图形到算式再到图形的演变过程。更加利于学生发现知识的本质, 体验到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实效性。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学生在自然情境中, 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做”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其他知识。

[感悟]

此次磨课带给我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于教学的学习, 还是基于学习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 教师不仅要考虑到教师的教, 更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学, 使教学能真正立足学生的学, 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 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上力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空间, 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一点体验感悟的愉悦。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下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探索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学生的表现会令你瞠目结舌。在第二次执教中, 把学生真正当成了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已有知识背景下, 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大多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 与学生一道研究, 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而第一次执教中把学生学会解决具体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 甚至希望学生能尽快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简洁”“明快”“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思考, 更是不允许学生的思维出现偏差。就知识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 第一次执教无疑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也能提高学生解题应试的水平, 但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致使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或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时, 出现似懂非懂甚至措手不及也就不足为怪了。

2.基于文本课程的教学, 还是基于体验课程的探究?

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 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注重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科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不应只是“文本课程” (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科书……) , 而应该是“体验课程” (能让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

第二次执教中更多地关注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借助“图示”与“操作”来提取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注重寻找数量关系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这一过程就是“数学化”“模型化”的过程。在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 教师没有把知识仅仅作为文本课程来进行教学, 而是把思考的时间、探索的空间、交流的机会让给了学生, 既关注数学知识的习得, 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体验, 让学生有展示创造性思维成功的平台。

3.基于知识结论的记忆, 还是基于数学智能的发展?

数学的教学有两条线, 一条是明线, 即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另一条是暗线, 即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需要教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以往的教材比较重视明线而忽视暗线, 新的教材比较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会不断发生冲突, 容易致使教师陷入两难境地。第二次执教中通过变式、比较、分析、反思, 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意识, 即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复杂的问题时, 都可以采取以退求进的方式, 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 由最小的、最简单的情况入手, 找出规律, 以简驭繁、化繁为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从学科本身来讲, 过程体现该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 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 概念原理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人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 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 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 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表面上却一无所获, 但是, 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附:第一次执教教学设计

一、回忆引入:“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意图:这一基本原理由教师直接进行陈述, 从而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

二、尝试

出示问题情境一:现在在黑板上任意画出三个点, 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通过任意三点连成线段, 让学生对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有一初步的认识。

三、展开

(1) 出示问题情境二:任意的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任意的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1个点、2008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意图:用较大数目的点来连成线段, 挑战性更大, 期望学生能从数学思考角度找到方法和策略。

(2) 思考、讨论、汇报交流。

四、应用

附:第二次执教课堂实录

一、引入

师:把小组的每位同学看成一个端点, 去与能跟你自己连成线段的同学握一握手, 你和组内同学能连成几条线段? (学生“握手”活动)

意图: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作为课堂的引入, 从而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展开

A.握手问题

1.把小组的每位同学看成一个端点, 去与能跟你自己连成线段的同学握一握手, 但不要重复, 想一想再试一试, 小组内同学一共可以连成几条线段?

2.用下面这几个点, 请你想一想、连一连, 能画几条线段?

意图:提取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

B.连线段问题

1.下面这4个点, 请你想一想能画几条线段?

师:6个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2.根据以上规律, 你知道12个点、2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吗?请写出算式。

3.我们用n表示点数, 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本题的规律吗?

4.通过以上的操作, 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5.2001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2008个点最多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

6.刚才同学们是怎样找到规律的?你有什么建议吗?

7.特别要注意的是把变化的过程记录下来, 不能只记录最终的结果, 这样便于我们发现规律。

意图: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思维而有序展开。

三、应用

(1) 10个老朋友见面, 每两人相互握手一次, 你知道一共握了多少次手吗?你能把你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吗?

10×9÷2=45 (次)

(2) 从1, 2, 3, ……, 9这九个数中选出两个数组成两位数, 一共可以组出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想一想, 这和用点连线段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3) 一条直线能将一个长方形分为两部分, 两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分为4部分, 那么5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划分成几部分?2008条直线最多能将一个长方形划分成几部分呢?

(4) 一张正方形纸, 用“十”字形连续均分 (如下图) 。均分2008次后, 这张正方形纸被分成了 () 个部分。

四、小结收获, 自我反思

3.鄂教六下第六单元教案 篇三

文本分析:本单元以“美丽的家园”为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故乡北京的西山、昆明湖和八达岭长城的秀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热爱、眷恋之情。《美丽的晋祠》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洗练传神的语言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可爱的地球》以平实生动,幽默诙谐的语言,以聊天式的口吻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地球的诸多知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地球母亲的热爱之情,其对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的准确把握更深化了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5、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6、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球的可爱之处。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2、学习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地球的可爱之处。

教时安排:《我的故乡在北京》

2课时

《美丽的晋祠》

2课时 《可爱的地球》

2课时 诗词诵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课时 语文乐园

(六)4课时

16、我的故乡在北京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故乡北京的西山、昆明湖和八达岭长城的秀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故乡深深的热爱、眷恋之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北京西山、昆明湖、八达岭长城的美丽,深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笔下故乡的美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一些作家关于故乡的作品,了解作者阎妮高中毕业后就远离故土赴法国留学的离乡经历,为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无比眷恋之情做好铺垫。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板书课题一部分:我的故乡

2、师:故乡,一个多么深情的词语,故乡,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开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用最美的一句话描述你们的故乡,好吗?谁来说说?(生自由地用一句话描述故乡。)

3、是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连着我们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故乡的抒情散文,跟随作者阎妮走近她的故乡——北京(板书课题后半部分),去感受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还记得林海音最不能忘却的,她的第二故乡是?(生答——北京。)因为那里有她最纯真的童年时代,即使走遍了世界,家永远是心灵的故乡。这种思乡的情感成了文学家最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今天这篇散文,既写景,又抒情,现在,就让我们拿起书本,走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吧。

2、指名分部分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思考:

从美妙的文字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部分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4、正音,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记忆中的故乡的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用看似平常却充满温情的笔触,表达了作者虽远离故土,却始终不忘自己的故乡,对故乡无比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细读文本,感受画面。

1、作者对故乡如此难忘,当你欣赏了这篇美文后,你觉得作者的故乡——北京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能把描写它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相关段落)

2、从这些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引入:感受到故乡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丽画面,更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与热爱。)

3、课文中有一句话集中表达了这种感受,你找到了吗? 出示: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

4、细细读这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谈)

是啊,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三副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画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近这三幅画面之中,细细阅读,细细体会。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感受画面的美,感受文字的美,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在旁边作批注。

四、播放舒缓轻音乐《神秘园》,学生读文,勾画,批注。

第二课时

一、配乐读文,情感导入

播放音乐,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二、精读文本,体会写法,感悟情感。

师:上节课同学们用心感悟了文字,勾画了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预设而相机把握引入重点段落的学习)

1、师:文章第一部分,也就是1、2自然段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恋之情,3~9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幅画面,这三幅美丽的画面是对故乡描述最精彩的部分,刚才很多同学都谈到了这里,那么,就让我们首先跟随作者的记忆一起去领略西山的美景。

2、为什么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你们能从那些文字中读出这满目的绿呢?

(生互相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青、灰蒙蒙、浓绿、青色的透明的、没有边的绿连着绿、金檀色,让学生学习作者准确的用表示颜色的词语来突出描写景物的表现手法)

生齐读这些词语,师:这儿的确是满目苍翠,难怪作者会说——西山的歌有碧绿的翅膀!再读本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3、师:西山的歌是碧绿的,西山的歌是美妙的,这动听的歌中还有些词语打动了我,如山给人厚重、巍峨之感,而作者却用了一个“横飘”,写出了青山的时隐时现,似乎连山这种厚重的东西在绿色的装扮下,也变得灵动活泼了起来,这也是作者对故乡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词语,你还能发现吗?(相机理解凄婉等词语)

4、师:作者用一连串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的这种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西山碧绿的“歌”,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描述着对故乡的热爱与思恋,你能仿照这段的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首“故乡的歌”吗?

5、学生自学“昆明湖的歌有清亮的翅膀”和“长城的歌有带花的翅膀”相关段落。

6、汇报、交流自学成果,师作结。

(体会作者抓住昆明湖水“清澈”的特点进一步描写的写法,以及通过绿色泽的变化和漫山遍野野花的相“融”来凸显长城之美的表现手法)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深入体会思乡情结

1、师:作者已经远离了故乡,可心却和故乡在一起,课文依然以“歌”为终,与文章开头有何关系?(体会学习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的写法)

2、这一部分,作者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情结的呢?(复习,巩固排比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升华情感,深情朗读文章最后一部分。

四、总结全文,有感情地熟读全文。

板书:

17、美丽的晋祠

文本分析:采用了说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以洗练传神的语言介绍了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以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名人题咏的词工句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句子,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

2、学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山西晋祠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呢?能介绍一下吗?(生自由说)

2、你们了解的名胜古迹还真不少,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翁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也深深地吸引了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写下了《美丽的晋祠》这一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到这被誉为山西“小江南”的古建园林里看一看吧。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美丽”一词的韵味)

4、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指名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拧(níng)”、“栏(lán)”、“祠(cí)”、“滨(bīn)”。

6、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说明文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吗?(生自由回答,感悟作者将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作者以说明为骨架,以描写为血肉,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明文称为“文艺性说明文”。

7、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句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用“

”画出来。

全班交流,指名读:晋词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齐读这句话,体会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它既是全文的总起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8、再读这句话,你们发现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引导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晋祠的观察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展开的,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晋祠究竟如何美丽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这份“美丽”吧。

第二课时

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教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问:这里的山美在哪里?作者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来描写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交流。A、“这里的山、巍巍的山,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一个“拥”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间的地理关系,突现出晋祠在群山的怀抱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B、“春日黄花,经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作者语言精炼,采用对偶句将山花烂漫、群芳争艳的绚丽风光与草木瘦劲秀挺,天空云淡风轻的秋景图进行了形象的对照,使人产生无限联想,难怪作者会用“心旷神怡”来表达登山的感受)。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山美”。

二、精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问:晋祠的树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说明?

(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后总,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木荫护下给人的感受。)

2、在祠中的诸多树木中,作者的目光被三棵老树吸引了,它们是——(周柏、唐槐、左扭柏)

3、让我们来欣赏两棵古老苍劲的老树吧,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描写老树的句子?(指名读)能说说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吗?(从“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可以体会出古老苍劲)

4、两棵树的形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配合读:

一棵顶上挑着—(生接)几根青青的疏枝。一个“挑”字,一个“疏”字,让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这就是周柏的疏朗之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这样称赞它:“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

另一棵一簇簇——(生接)柔条,绿叶如盖,一个“柔”字,一个“盖”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这就是唐槐的浓密之美。

5、能用你的朗读来展现它们不同的风姿吗?(指导朗读)

6、再来看看那棵造型奇特的左扭柏吧!谁来读呢?(指名读)

听到同学的朗读,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听老师读: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上)云霄,它的树皮的纹理一齐向左边(转)去,一圈一圈,纹

丝不乱,像地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掉)下了一根绳。

你发现老师读的与作者所写的不同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感受)

7、作者的语言细致而准确,观察的角度多样,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后,再齐读)

8、再看看其他的树木吧!(指名读)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无一而足。”

你的眼前还出现了哪些古树?(鼓励学生发挥想像,相机理解“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

8、漫步晋祠中,满日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生接读)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生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水多、清、静、柔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A、水“多”

①“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是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水的类别多,连用几个比喻,对仗工整地写出水的姿态各异,美不胜收。)

②“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倒影在水中隐约晃动,几百间建筑都是如此,水真多呀!一个“漂”字还可以说明晋祠的水流势不大,波平浪静。B、水“清”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绝:指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区别于“冉冉不绝”的“绝”:断的意思)C、水“静”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既能从听觉角度写出水的长流不绝,又能运用“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方法,通过写“叮叮咚咚”的声响突出晋祠的水的静)。D、水“柔”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会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流势不大”、“微波”直接写其柔,草蔓拉长成丝而不断,密密层层“铺在河底”,悬在岸边,侧面写其柔;水“织成一条条大飘带”,飘带被风一吹,就会飘拂不停,用一个精当的比喻,更显水“柔”。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也是为了突出晋祠的水如碧玉般温润柔美的特点。

3、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体会晋祠的水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吧!齐读第4自然段。

四、略读第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园中小品”以及“名人题永”特点的词语,并作标记。

2、学生汇报、交流

作者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列举石雕小和尚石雕大虎的例子,说明园中小品极具匠心的特点。在表达上,于说明之中穿插生动形象的描写,如写小和尚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

3、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石雕小和尚”的句子,女生读“石雕老虎”的句子。园中小品如此独具匠心,难怪历代文人墨客要留下自己的墨宝,生齐读“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五、小结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1、将说明与描写结合在一起,在描写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印象。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文章的结构特点:①从全文看是总分式结构,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为总起,后面分为四段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特点,行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②从第二部分来看,采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并列的构段方式,对晋祠内景观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

六、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吴伯萧的《难老泉》。

18、可爱的地球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美国宇航员鲁斯·坎贝尔以平实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地球的诸多知识,但作者写作的意图并不仅限于此,他对环境环境保护这一大主题的把握使文章的内涵更加深刻。因此,这篇文章被誉为“科普文的典范之作”,并入选《世界科普作品选读》一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理解体会四组近义词的区别:维持----维护、渺小----微小、炙热----炽热、充斥——充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地球的特点,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地球的可爱之处,从而激发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2、理解文章结尾宇航员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教学准备: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母亲。今天老师就带来几张地球母亲的照片,就让我们一睹地球母亲的容颜吧!(播放地球的图片)

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母亲,看到它你想说点什么吗?(谈地球给自己的印象及自己对地球的了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地球,你最想用哪个词?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可爱的地球吧。(板书:可爱的地球)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读课文之前,你想对自己提点什么要求呢?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用的什么好方法?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

3、学生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对于课文你还了解到些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带着遇到的问题再来读读课文吧,再读课文之前先看看预习提示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2、读阅读提示,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提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地球的“可爱”的?

课文最后用“微小、美丽而脆弱”来形容地球。这是什么意思?

3、带问题自学课文。4汇报学习情况:

a: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地球的“可爱”的?(地球有美妙的大气层、地球有斜轴、地球自转一周是二十四小时、地球的引力、地球上的气候、运转不停)

b你喜欢地球吗?喜欢它的哪些方面?把自己喜欢的地球的特点介绍给大家,或是读相应的段落。

c地球母亲无私的养育我们,他曾经是那样美丽壮观,那样和蔼可亲。但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母亲却不断的发出悲惨的哭泣。播放(地球被污染的图片)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d:因此宇航员目睹了地球母亲的容颜之后,不禁发出感慨“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你是怎么理解宇航员的这句话的?(相对于太空来说地球很小很小,很美丽,而且是那么容易被伤害,需要我们人类共同维护、倍加珍惜。)

二、升华情感

1、带着对地球母亲深深的热爱之情,你最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 如果让你说一句话来号召大家共同保护地球母亲,你会怎么说?(设计广告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

2、课堂小结 善待地球,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近几年,世界各国都重视环保,制定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制定了各种环保纪念日,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可爱的地球!

三、作业

1、完成对广告语的设计

2、办一期“可爱的地球”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8、可爱的地球 微小 美丽 脆弱 妥善保护 倍加珍惜

诗词诵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材说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具准备: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

板书:知背景(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2号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语文乐园

(六)教学目标:

1、读准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积累词语,培养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的良好习惯。

2、通过体会具体的语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后,能表达出能更强烈的思想情感。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让学生从成语中受到启迪。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体会具体的语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后,能表达出能更强烈的思想情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意思,积累成语;让学生从成语中受到启迪。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教具准备:

教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1、多形式练读,读准字音。(个人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师相机正音)

2、师总结:这些字很容易误读,读的时候需要格外注意。

3、思考:大家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4、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指导。

5、让我们好好读读这些词语,并把它们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宝库中吧!(朗读、积累)

二、读一读,说说你读下列句子的不同感受。

1、自由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下列句子的不同感受。

2、全班交流。(两组句子中的第一句话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西山,对昆明湖,对雄伟绵延的长城的依恋之情,一句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晋祠的山、树、水由衷的赞美。而两组句子中的第二句都只是普通的陈述句,没有表达强烈的情感,语言缺乏感染力。)

3、感情朗读这两句话,读出作者的情感。

4、在其他文章中找找排比句,进一步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5、鼓励学生在自己作文时运用排比句,增强语言感染力。

三、读一读,记一记。

1、请同学们读读本题的两个句子,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结合注释,字字落实,理解诗句。

3、感情朗读,背诵这两句诗。

4、交流、积累其他表现思家怀乡情节的诗句。

四、成语故事。

1、自由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结合故事内容说说买椟还珠的意思。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买椟还珠给了你什么启示?

4、老师小结。

5、感情朗读成语故事。

第二课时

(习作:加入全球停水)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1、情景导入。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已是公元2058年。一天清晨,刚刚从睡梦中苏醒的人们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每日清晨播出的“地球公告”,突然,屏幕上闪过一则消息:从今日起,全球将停水一个月!伴随着消息的播出,家家户户的水龙头再也放不出一滴水了。接下来会发生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50年后的那一天去看看吧!

2、揭示习作内容。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我们写什么。

2、相互交流,明确写作要求。

(小结:写没有水的情景,人和其他生物的反应,出现全球停水现象的原因以及你的思考。)

三、创设情境,创编故事。

1、引导想象没有水的情景。(生自由说)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3、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指导文字具有感染力的方法。(是否关注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节描写,是否将水资源充足时和地球没有水时的情形进行了对比)

四、鼓励学生动笔成文,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4.六下一单元补充练习 篇四

一、结合句义选择义项:

之A、的;B、代词,指代某人或某事、某物;C、到„„处去;

1.通国之善奕者也;()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4.吾欲之南海,何如?()

二、仿写句子:

1.()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日子从();()的时候,便从()。

2.过去的日子如(),被(),如(),被();

三、学习文言文,理解每句话、每个词的意思:

已死的母熊

猎人入山,以枪击母熊,中要害,端坐不倒。近视之,熊死,足抱巨石,石下溪中有小熊三,戏于水。所以死而不倒者,正恐石落伤其子也。猎人感动,遂终身不复猎。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四、比较课文和课外链接的《下满的围棋》和《忙碌与悠闲》,看看林清玄的文章有什么写法上的类同,学习这种叙事加议论的写法。林清玄散文下满的围棋

在公园里看两位老人下围棋,他们下棋的速度非常缓慢,令围观的人都感到不耐烦。

第一位老人,很有趣地说:

“嘿!是你们在下棋,还是我在下棋?我们一个棋考虑十几分钟已经是快的,你知不知道林海峰下一颗棋子要一个多小时。”

旁边的老人起哄:“未见笑!自己比为林海峰。”

第二位老人,看起来很有修养地说:

“你们不知道,围棋要慢慢下才好,下得快则杀气腾腾,不像是朋友下棋了。何况,当第一个棋子落下,一盘棋就开始走向死路。

一步一步塞满,等到围棋子满了,棋就死了,要撤棋盘了。慢慢下才好,慢慢下死得慢呀!”

这段看似意有所指的话,使旁边的老人都沉默了,看完那盘棋,都不再有人催赶或说话。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

忙碌与悠闲

我和儿子坐在仁爱路安全岛的大树下喂鸽子,凉风从树梢间穿人,树影婆

婆,虽然是夏日的午后,也感到十分凉爽。

我对儿子说:“如果能像树那么悠闲,整天让凉风吹拂,也是很好的事呀!”

儿子说:“爸爸,你错了,树其实是非常忙碌的。”

“怎么说?”

儿子说:“树的根要深入地里,吸收水分;树的叶子要和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整棵树都要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树是很忙的呀!”

我看到地上的鸽子悠闲地踱步,想到鸽子其实是在觅食,也是很忙的。

当我把玉米撒在地上的时候,悠闲的鸽子就忙碌起来了。

我想到,如果我们有悠闲的心,那么所有忙碌的事情都可以用悠闲的态度来

完成。

如果我们要使生命悠闲,要学习树木一样,深人生活,与阳光进行光合作

用,不断吐出氧气来净化人间。

五、想象写话: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听得清清楚

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写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

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六、填空:

《手指》一文先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六、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有一个相声曾经讲了五官争功的故事。你

有兴趣写写它的故事吗?请你以《五官》为题,编一则

语言故事。也可以把《手指》改编成相声《五指新说》。

七、背出1、2两课,积累一单元中有哲理的句子和日积月累的句子。

掌握一单元字词,了解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的出处和意义。

八、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要把“第一次”的经

5.六下第一单元整合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高尚”。由《一夜的工作》《穷人》《白桦林的低语》《杨震幕夜却金》和《尊敬普通人》组成。从教材编写意图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一个主要编写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对什么是“高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到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高尚,要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从目标性质来看,这一目标是人文性目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也是有共性的,都是写人的文章,都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鲜明特点。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共性入手,将五篇课文进行整合。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将本单元课文揉合在一起,不再单个儿一篇一篇地去教学。但是,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不是人文性目标,而是工具性目标,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才是工具性目标即语文本体性目标。仔细阅读本单元课文,我们会发现值得学习的目标有很多。比如:对比手法的运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在选材上,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等等。基于整合的理念,我们将尽可能的将本组教材中相同或相近的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进行整合,将单篇的文本教学改变为整合性教学,让文本与文本之间互为利用,相得益彰。六年级是小学高段的最后一年,我们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巩固前五年所学语文能力基础上加强句段的构思与谋篇布局的方法。基于以上分析,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与流程。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写人文章的阅读方法,了解人物特点,知道哪些行为是高尚的。

2、学习以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先抑后扬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

3、学会以心理活动、先抑后扬以及《尊敬普通人》中的其中一种方式来仿写。

4、学会以“我最尊敬的人”为主题来写一篇习作。教学准备: 学生方面:提前预习本单元所有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方面:整合单元内容,精选教学点,PPT制作 教学时间:三课时

单元主题:高 尚(课时安排)安排第一单元的整体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①整合《一夜的工作》《穷人》《白桦林的低语》《杨震幕夜却金》引导学生读懂写人的文章,形成经验。②梳理人物特点和表达方式。

2、第二、三课时:发现并总结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并进行语言实践。

3、第四课时:习作。主题:我敬佩的一个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孩子们,我们已相处很久了,你知道老师有什么特点吗?(这样开头,既是为了学生说话作一个热身练习,又为怎样读懂写人的文章作铺垫)

我们第一单元课文都是些写人的文章,对于写人的文章,我们怎样才算读懂呢?(此处的设计重在读书方法的引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小结板书:找出中心人物,领会人物特点。

二、读懂课文内容,领悟“高尚”。

1、依据黑板提示,小组内学习前四篇文章。

2、分组汇报,教师板书。周总理: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 桑娜: 善良 看林人: 尽职尽责 杨震: 清正廉洁

老师的板书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左边都是人物,右边是人物的特点)

齐读右边的词语,发现规律。右边的五个词语,如果我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会是哪个词语?(引出单元主题:“高尚”)

实践迁移。除了这五个方面可以算作是高尚的行为,哪么从课文《尊敬普通人》中你还能读懂哪些“高尚”来呢?(此处把《尊敬普通人》当作学生实践练习来使用)

古人又能如何来理解“高尚”的呢?齐读日积月累中的名言。

二、厘清表达方式。

1、我们已经清楚了本单元中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那么,这些高尚品质作者又是怎样把它们写出来的呢?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来告诉我们的呢?(前面已经分析过,每一课的表达方式很多,这里我们只关注重要的,与年段目标密切联系的,与后面单元习作有帮助的表达方式)

2、学生思考,批注。(出示学习小提示:

1、课文主人翁的特点,你主要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

2、读一读这些地方,在旁边批注上作者所用的表达方式。)然后小组讨论,形成共识。

3、汇报交流。教师板书:

周总理: 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对比、动作描写 桑娜: 善良 ——心理活动描写 看林人: 尽职尽责 ——先抑后扬 杨震: 清正廉洁 ——语言描写

预设:先抑后扬的写法,虽然这样的说法学生平常也在运用,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句式,所以如果当学生能说出《白桦林的低语》第五自然段的表达句式是先说缺点然后再表扬,那么我们老师就要引导,让学生读一读每句话的前半句,对于看林人来说,这是对他的表扬吗?从而发现课文第五自然段每句话的结构规律。如果学生说这一个大的排比段,那也就是正确的,那我们还得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叫排比句,排比句的每个分句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这样,学生同样可以发现句子的组合规律。

4老师小结、设疑,为第二课时作铺垫。

师: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了读懂写人文章的方法是:()那么,作者又是怎样运用对比、动作描写、先抑后扬、语言描写来反应出主人翁的特点来的呢?我们下节课将作深入的探究。

第二课时

目标:探究矛盾心理与先抑后扬 教学流程: 回顾第一学时内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厘清了本单元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呢? 你们最想学会哪种表达方式呢?(学习的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而定)

二、探究心理活动描写。

1、PPT出示桑娜的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2、读一读这段话,想一想此处心理活动与我们以前所学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段心理活动让你感受到桑娜什么样的心情呢?省略号,矛盾心理,这两者会有关联吗?透过桑娜矛盾的心理,我们体会到的又是什么呢?

3、学生思考,交流。

4、教师小结,进入课堂实践。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省略号,才把桑娜心中的凌乱的思绪紧密地结合起来,透过桑娜的矛盾心理,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桑娜的善良。那么本课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渔夫,细读课文倒数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渔夫他善良吗?如果他也善良,那么,透过他严肃、忧虑的表情,与他搔搔后脑勺这个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你又能猜想出此时此刻他的心理活动吗?

5、学生仿写并交流。

三、探究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

1、过渡:同学们真能干,一下子就学会了用省略号和主人翁思维的跳跃来展示人物的特点。那《白桦林的低语》中的第五自然段,你能自己去发现,并学会仿写吗?

2、PPT出示《白桦林的低语》第五自然段。学生思考交流。然后,老师把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倒过来,让学生去发现,还是同样的句子,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吗?从而让学生明白,“„„但是„„”这样的句子,强调的是后者,如果后半句是表扬,无论前半句怎么批评,它都是表扬;如果后半句是批评,那么,无论前半句怎么表扬,它都表示批评的意思。那么,你是想批评一个人呢,还是想表扬一个人呢?选定对象,赶快仿写一段吧!

3、学生仿写。小提示:你写的对象可能是你的同学,你的闺蜜,你的父母,或者是老师„„写前想好你是表扬他(她)还是委婉地批评他(她)

4、仿写交流。

第三课时

目标:探究对比手法和《尊敬普通人》的写人方法。

一、探究对比手法的运用。

1、教师出示句子:“我走进总理的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思考:

1、“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我们通常会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它?

2、“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的室内应该是什么样的?

3、“

一、两、一”这三个表示数目的词语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极其简单)这极其简单的背后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周总理生活简朴)

4、小结。运用屋内和屋外的对比,体现总理的生活简朴。

2、教师出示:“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自学思考:

1、阅读这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结。此处作者也运用了屋内与屋外的对比,展现了桑娜勤劳的特点。

3、总结。同样是对比,同样是屋内与屋外的对比,但比较的内容不同,所反应的人物特点也就不同。

二、仿写《尊敬普通人》,学会运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

1、学生仿写。

2、仿写交流。教师点拨,他仿写的是哪一段落的表达方式,有不足的当场修改。

预设:《尊敬普通人》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十五类人,但究其表达方式基本类同,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先说我尊重什么样的人,再说我为什么尊重他(课文2、5、10自然段);另一种是我尊重什么样的什么人。(课文3、4、6、7、8、9、11、12、16)这两种方式从内容上讲是完全相同的,也可以互换的。所以学生在仿写交流时,我们老师要做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把两种表达方式一并掌握。

第三课时

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要求: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为主题,写一篇习作。

设计理念:遵循儿童习作教学的规律,由习作要求入手,再从文章结构(即提纲)题材、表达方式等方面作好引领,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扎实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领学生审题

1、本次习作是写人的,写人就要写出人物的特点来,又是我最尊敬的,所以他(她)的特点应该与我们所学生的高尚品质有关的。否则就是离题了。

2、动笔前思考:A我最想写的人是谁?B我为什么要写他?C我想的事例是否能体现他的高尚风格呢?

3、列好习作提纲。

二、作前铺垫。1选材:

①某同学要写自己严厉的父亲,他选材了以下材料来写,可以吗?为什么?

A、我不上学,父亲打我。

B、我写字潦草,父亲撕了我的本子让我重写。C、在我生日的时候,父亲送我一台电脑。D、我嘲笑盲人,父亲让我赔礼道歉,还要写检讨。E、父亲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

②某同学准备写一个大公无私的好班干部,你建议一下他可以选择哪些材料来写。

2、巩固对比的表达方式。(结合《一夜的工作》的第二自然段和《穷人》第一自然段的对比表达方式。)

某同学在写一位好班长时写了这样一段话:“每天早晨,他总是最先到学校,来到教室就开始打扫教室卫生;每天放学,他总是最迟离校的,切断电源,关好门窗。”请你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将这段话进行修改。

3、巩固心理活动描写的表达方式。(巩固《穷人》桑娜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某同学在写他第一次偷东西,他写了这样一段话:“拿着我梦寐以求的智能手机,迅速地藏进我书包的夹层。我既高兴又害怕:我终于有智能手机了!我终于可以和邻居小朋友一起玩手机游戏了!会不会被别人发现呢?不会的,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老师会不会清每个同学的书包呢?不会吧,那么多人,他不可能每个人的书包都去清理。不行,万一事情暴露,被爸爸妈妈知道,那就惨啦。唉!一不做,二不休,还是赶快去操场,不要让其他同学起疑心!”请用我们所学方法试着修改这段话。

三、习作实践。

四、讲评。

附:

第一单元《白桦林的低语》和第二单元《丑石》的整合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十一册教材第二单元第一课贾平凹的《丑石》是篇典型的先抑后扬的文章。作者想褒扬丑石,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典型的描写技巧,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来讲,很有掌握地必要。无独有偶,《白桦林的低语》这一课中在表达看林人的尽职尽责时,作家刘心武同样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白桦林的低语》与《丑石》进行整合,我们的教学先从《从桦林的低语》第五自然段入手,以学习《白桦林的低语》为重点,学懂了《白桦林的低语》的第五自然段后,再把《丑石》作为课堂实践练习,学生不但很容易读懂《丑石》,而且还对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进行及时的实践巩固,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目标:

借助《白桦林的低语》第五自然段认识“先抑后扬”,并搞清句子前后的联系及这样表达的目的。

运用所学方法,自学《丑石》,领悟“先抑后扬”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由期末评语导入。教师出示上学期末班上某一位同学的评语。(先批评后表扬类型的评语)

学生思考:这则评语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出“优点”和“缺点”或者说“表扬”和“批评”。)

小结。揭示:这里的“优点”“表扬”我们把它们叫“扬”,而“缺点”“批评”我们叫它们是“抑”,联起来叫做“先抑后扬”。

二、学习《白桦林低语》的第五自然段。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原文。

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不错,你怀里揣着一小瓶酒,但你给自己规定:每两小时喝一口,绝不违章。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而是你的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你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但除了收听天气预报,你甚至不去收听你最爱的歌曲,因为你的双耳必须随时捕捉远近异常的音响——哪怕有人偷伐一棵小树,你也不能将他原谅!

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先抑后扬)PPT出示颠倒的文字。

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但是你有烟瘾;你给自己规定:每两小时喝一口酒,绝不违章,但是你怀里经常揣着一瓶酒。你的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但是你很爱看书看报。你的双耳必须随时捕捉远近异常的音响——哪怕有人偷伐一棵小树,你也不能将他原谅!但是,你还是带了收音机,虽然你从不收听你最喜爱的歌曲,只收听天气预报。

对比学习,思考放前与放后的不一样。

小结。先抑后扬的作用。(先抑后扬,目的是扬,若先扬后抑,则目的是抑,先抑后扬能给人一种意外之喜,让人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以极大地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自学《丑石》谈收获。

学生围绕“先抑后扬”赏析《丑石》的写作技巧。

拓展思考:如果把课文前后两部分内容颠倒,可以吗?为什么?

四、拓展作业。

1、自助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6.六下后四个单元梳理 篇六

1、作者?体裁?

2、以什么为线索?

3、为什么是“跨越百年的美丽”?

4、谁发现了X光,谁发现了人工放射性?

5、内陷、冶炼、溶解、沉淀、烟熏火燎、搅拌、悼念(5b)

6、淡蓝色的荧光指?

7、为什么说淡蓝色荧光融入了女子美丽的生命?

8、玛丽的可贵性格指什么?

9、伟大的自然发现指?

10、生意义的发现指?

11、人生意义的发现指?

12、背四个“变成”

13、如何理解四个“变成”

14、“奖金捐赠、奖章当玩具、身后40年笔记本仍有放

射线”这一切说明什么?

15、爱因斯坦如何评价玛丽·居里?

16、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坚定、执著、淡泊名

利、忘我投身科学的人。)《千年梦圆在今朝》

1、“前年梦”指什么?

2、什么代表着千年梦圆了?

3、课文赞扬航天工作人员什么精神?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作者?主要观点?

2、?指!指 好处?

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4、用那些具体事例来说明?另举例说明。

5、“打破沙锅问到底”相关词语?表达什么精神?

6、背排比句(善于……有所…..)

7、发现真理的条件? 《我最好的老师》

1、写法?

2、怀特森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3、“冒险”双引号表特殊含义,为什么对我们是冒险?

4、科学精神的词语:一丝不苟、锲而不舍、不断创新……

5、舍本逐末什么意思?

6、工作精神:坚持不懈、发愤图强、迎难而上

7、工作态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精益求精

8、工作方法:举一反

三、各抒己见、古为今用 《难忘的启蒙》

1、我受到哪些启蒙?

2、通过哪些事获得了启蒙? 《老师领进门》

1、体裁?田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2、文中哪句说明教育对人的巨大影响?(十年…插柳)

《新来的王老师》

1、体裁?王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忘不了的笑声》通过同学的笑声体现? 《作文上的红双圈》中作者永远忘不了?

1、信由几部分组成?格式?

2、背138页、139页要求部分。

3、建议书几部分组成?

4、建议内容包含?

5、给老师、同学的赠言各一个。古诗词背诵

1、《七步诗》作者?

2、“豆”比喻?拟人的诗句?

3、抒情的诗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4、《鸟鸣涧》作者?写的什么时候的哪的景色?

5、静态描写诗句?动态描写诗句?

6、《芙蓉楼送辛渐》作者?表现诗人孤独感的诗句?

7、《江畔独步寻花》作者?表现花多与密的诗句?

8、春、夏、秋、冬诗句各两句。

9、《石灰吟》作者?描写石灰特征的诗句?

10、喻人的诗句?

11、描写《竹石》特点的诗句?

12、《竹石》抒情的诗句。

1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什么贯穿全诗?几处地名?

14、解释3、4/

5、6句

15、《己亥杂诗》作者?含比喻的一句诗?

16、风雷比作?万马齐喑比作?

17、《浣溪沙》作者?体裁?词牌名是?

18、乐观人生道理的诗句?

1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作者?送谁?比喻诗句 综合复习

1、《养花》体裁?作者?曾学文章?

2、养花的乐趣?(3点)/用原文回答?

3、《生活是多么广阔》体裁?作者?曾学课文?

4、157页课后题5、158页1、4题

6、从哪发掘的?

7、《狱中联欢》选自?主人公?

8、表现共产党什么精神?(顽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

9、春联(带横批)

10、《名碑荟萃》最大书法艺术宝库是哪?收藏了从

()至()的碑石。

11、几位书法家?特点?作品?

12、什么是琥珀?《琥珀》作者?体裁?

13、《智慧之花》讲了哪两个小姑娘的事?怎样的事?

7.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单元整合教案 篇七

宜昌市猇亭区高家店小学

林云平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个人认为,选编目的有两点: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二是让学生了解鲁迅作为一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鲁迅身边亲人(侄女)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深受众人敬仰的人。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运用对比的手法,展现了鲁迅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从而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得到丰满和升华。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初识鲁迅人品作品的极好范本。

设计理念

人教版教材以主题组织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课文、语文园地都围绕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教材编写角度的改变试图构建起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单元整组教学”是以现行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为依据,进行单元整体备课,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调整、重组,链接丰富的课外资源,进行全盘考虑,把研究的重点从“篇”转移到“组”。

单元整组教学一般有三种课型:

即单元导读课(整体感知)、部分感悟课(部分感悟)、单元总结课(整体回顾)。

本节课是单元导读课,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对整组内容的整体感知。它以单元导语为教学切入点,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各种课堂学习方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做好学习规划,激发学习欲望,全面铺垫单元学习背景。

单元导读课的一般流程为:链接学生起点,激发学习兴趣;浏览课文,了解学习内容;学习导语,明确学习要求;尝试实践,规划学习策略。

通过单元导读课,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单元内容,对单元主题及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会感到得心应手,尤其是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内容从第一节课开始就蓄势、准备,可以为下面课文的预习起到铺垫,做好引领,学生预习起来会感到省时省力些,兴趣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提前搜集有关资料,使预习收效更多,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会更积极,可以缩短教学时间,从而解决人教版教材容量大而教学时间不够的矛盾。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2.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能说出自己的感受。4.能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过程设计:预计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自学为主,第二课时以展示为主。

第一课时

一、导入主题(5分钟)(出示鲁迅照片。)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人吗?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积累过他的一句爱国格言,还记得吗?(学生齐读: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爱国人士。对于鲁迅,你们还了解多少?(学生自主交流)

是啊,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鲁迅。(板书:走近鲁迅)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鲁迅先生形象的一个高度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探究学习的动力。】

二、整体浏览(5分钟)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的单元的学习。请大家回忆一下,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在一篇一篇课文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些什么?(学生回忆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板书:浏览目录,了解全组课文;阅读导语,明确主题与要求;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目录(出示目录),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在随机交流中揭示单元主题——“认识鲁迅”,引出四篇课文题目。

2、阅读导语(出示导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明确本组课文学习的目标任务与基本要求——感受鲁迅崇高精神,学习描写人物方法。

3、快速浏览课文,达成学习目标。(可小组按学生学力或长处、优势分工再合作。)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出示利于学生目标明确,方法清楚,便于学生具体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三、汇报展示。

1.学习目标之一:字词闯关。(以精读课文中字词为主)①.我会读:扭动、腰胯、厨房、刺猬、逃窜、追悼、挽联、牲畜、咳嗽、恍然大悟、囫囵吞枣、饱经风霜、慈祥、逝世

②我会写:抄写上面词语。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目的性更明确,直接针对预习目标,利于提高学生扎实有效的在预习中掌握基础知识,确保正确流利地通读课文。】

2.学习目标之二:整体感知课文。(以小组为团队,分工合作学习,集体讨论交流,完成下面任务。)①作者或者出处、写作背景以及文体等。

②弄清楚每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事件,然后用一两句概括。

【设计说明: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主动、探究、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初步学会这种新学习方式。让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的转变,由单纯意义上的传授者、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3.学习目标之三: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结合课文,感受鲁迅的作品和人品,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设计说明:既是检测学生课文的朗读情况又是学生感知文本情感,展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

①个性朗读,交流感受。师:现在给大家五分钟准备时间,自己选出一段自己最感兴趣的文字读一读,并用心体会,再来比比,看谁读得最好,体会最深,表现最优秀?

【设计说明:引入小组竞争检测朗读,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利于学生感知课文情感。】

随机归纳出:鲁迅的作品——大文豪、文学家;鲁迅的人品——爱憎分明,同情劳苦大众,关怀进步青年,鞠躬尽瘁为人民,深受人民爱戴、敬重、缅怀„„

②指定朗读,评议交流。

下面呢,就得我指定片断大家来读了怎样?同样比一比,谁读得最好,体会最深。

预设下面片段: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的作品不同凡响)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沉痛的怀念)

3.憎恶黑暗有如憎恶恶魔,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道:“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给你的。”(爱憎分明,关怀进步青年,瘦而有精神,既让人爱怜,又让人敬重。)

4.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片段。

5.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片段。

一群小学生

一个秃顶的老人

一个盲人

师:感谢鲁迅,感谢周晔,感谢阿累,感谢萧红,感谢巴金,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如此打动人心的场景,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让我们认识了鲁迅。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一首《有的人》,那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呀!

师生伴随配乐齐诵《有的人》。

【设计说明: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触发感受,在读中促进理解,在读中提升认识,在读中升华情感。】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学习,相信同学们收获很多,你现在再拿出你们自学时产生的问题看看是不是解决了很多?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呢?鲁迅先生就是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点浅浅的印象吗?不!随着下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对他老人家的作品人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期待。

教学后记:浅谈单元整组教学

“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以整组审视的视角,立足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连接性,做到瞻前顾后,整体设计教学流程,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优势。教师可以对本组教材进行合理调整、重组,有效整合课外资源进行教学,避免传统教学中“篇”和“组”严重脱节的弊端。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而是重在“整体把握”,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要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单元整组教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寻求语文教学的科学性语文学习不太类似于“科学化”的数理化学习,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做习题),“举少”而“胜多”。语文学习常常是“举三”而“反一”,人类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的语言(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量地加大后,产生新的语言合金,发生质的变化,才“奔涌而出”。

“单元整组教学”或着眼于同一题材,接受人文滋养;或着力于同一体裁、同一表达方式,习得表达方法。这样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同一专题的一组课文教学中“举三”再“反一”。

“单元整组教学”在改变教师解读教材思维模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如:会做合理的学习规划、会收集相关资料、会联系比较地进行学习,会整理梳理知识„„因为按单元整体预设教案,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有别于传统课堂,不是本节课解决什么问题,而是这一阶段解决哪些问题。教师可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依单元主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搜集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

上一篇:世界卫生日简短口号下一篇:建党85周年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