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2024-10-07

工业革命教学案例(精选11篇)

1.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篇一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

苏家屯区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

任慧

【教学目标】

1、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作用以及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郊区,是城市与农村的交接地带,外来打工的子弟较多,他们家庭状况不是很好,所以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爱好,让学生爱学历史这一学科。【教学过程】导入:

1、你喜欢什么颜色的衣服?

2、一件衣服成衣的大致过程你知道吗?

这是做一件衣服,如果做成千上万件用手做可以吗?那用什么呢?(机器)在纺织领域内使用用机器进行生产的革命就叫工业革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服装来导入本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学习的课程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

一、工业革命

1、背景:

⑴ 教师出示图片,思考给出的问题并回答。

⑵ 出示材料:在16、17世纪,英国的商业活动随着英国的海上实力和海外殖民地的增加而更加活跃。18世纪,英国已经成为欧洲领先的商业和殖民帝国。英国原本就河流密布,1760年后修建的众多运河,更是大大地提高水路运输能力,比陆地运输快捷而便宜的水上运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原料——尤其是煤、铁和棉花,在这个岛国的工业革命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英国的北美殖民地生产大量的棉花。英国乡村不仅有丰富的煤藏,而且它们通常和铁矿相距不远,铸造厂的工人们因此能够方便地利用这两种原料生产出铁。

——选自《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问题:根据材料,概括说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因素。(说出两点即可)答案:商业活动活跃、水上运输便利、原料丰富

教师过度语: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使英国的殖民地越来越多。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不断的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满足不了需要了,这样就要求人们要进行改进生产技术,于是在纺织生产领域内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机器发明,工业革命开始了。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请同学看书P88页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2、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

3、开始国家:英国

4、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

5、工业革命过程:出示PPT,请同学观看,并回答问题。

随着棉纺织部门出现的一系列发明,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机器使用的动力是什么?(水力)那么当时人们把工厂建立在什么地方?(河流附近)在这些地方建造工厂受到哪些自然条件的制约不能使用机器?既然出现了这些问题,那么通过什么方式解决呢?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位机械师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学生回答)那么瓦特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通过识图培养学生把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运用。出示PPT并观看视频

教师:他改进蒸汽机,并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蒸汽”取代了水力,成为新的动力,那么工厂选址还会不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了?这样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领域,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蒸汽机发明的意义及工作原理。

6、交通工具的发明

出示PPT图片同学们想象一下,蒸汽机成为机器动力后,工厂会是怎样一幅情景?

工厂生产的产品堆积如山,那些人力畜力车辆能满足运输需要吗?如何解决?

这样交通问题随之被提上日程,这样在交通方面出现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船和火车出现。

请同学们回答具体的发明者和交通工具名称,并回答问题。

请同学总结在工业革命期间一些主要发明

二、工业革命影响

出示材料1

材料2

材料3

分析材料:学生讨论并回答工业革命的进行带来了哪些影响? 师生一起总结工业革命影响

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设计意图】针对中考题型进行设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

三、板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19世纪40年代,在以纺织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工厂生产已占据主导地位。1771-1840年间英国工人的日生产率平均约提高了20倍,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纺锭总数比法国多三至四倍,比德国多十倍,遥遥领先于世界。上述材料说明(A)

A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工业革命主要是在轻工业 C工业革命只在英国进行

D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但到了1839年,它被称为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导致这一转变的直接因素是(A)

A工业革命

B工人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经济危机

3.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这段材料说明了(A)A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B战争的侵略与扩张给人类带来破坏 C欧洲文明传播到东方

D某种意义上说战争促进文明的交往与融合 4.“它的出现使人类有了动物类以外的机械动力,是直接通过热能转变为动能,这就使很多机械摆脱了人力、畜力的束缚,直接使用不用停顿、不用休息的动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里所说的“不用停顿、不用休息的动力”是指(A)A瓦特改进的蒸汽机

B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 C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

D富尔顿发明的蒸汽轮船

5.下面两幅图片为工业革命中重大的发明,它们的出现给人类哪一方面生活带来变化(C)

A、饮食

B、通讯

C、交通

D、照明

五、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心中有梦,才能看到远方。心中有路,才能走得踏实!祝愿同学们都能考上理想的学校!【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按照预想的教学过程顺利的进行,但在课堂上作为九年级的同学们不爱发言,还有针对材料分析题型不会进行归纳,综合能力差些,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多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2.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篇二

一、《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情况介绍

管理信息系统在石河子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已开设近十年,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目前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实践环节, 课程设置32学时,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如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典型管理信息系统3学时、技术基础5学时、开发方法2学时、系统分析6学时、系统设计6学时、系统实施4学时、系统的管理2学时、开发案例2学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2学时。 教学方法以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以任课老师讲述为主。

二、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需要具备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学、财务管理、系统工程、程序设计等背景知识, 而本校工业工程专业没有开始数据库方面的课程, 因此在讲述开发过程之前, 有5个学时用在给学生打牢技术基础上。 有的课程如系统工程开设滞后, 没有注重课程开设的有序性。

2.教学内容陈旧。 从上面教学情况介绍中可以看出, 教学内容主要是技术基础、系统分析、设计及实施, 案例教学过少, 没有相关的实践课程, 学生在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下, 感到抽象, 不容易理解, 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怎么着手解决。

3.改革方向。 工业4.0背景下, 工业互联网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要技术, 应培养工业工程学生以管理的思维开发信息系统, 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用户有效沟通, 能够较好地管理、维护和使用系统, 为将来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三、教学改革的建议

1.课程设置及内容。 首先, 按照课程所需具备的背景知识及知识的有序性开设相关课程, 如在大二学年开设数据库技术, 把系统工程课程开设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之前等。 其次, 对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调整, 开设实践环节, 压缩理论学时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进行, 把学时增加到48学时, 其中理论环节24学时, 实践环节24学时。 在理论讲授时注重案例的引用, 使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信息系统各知识点。 增加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的成功案例, 尤其是“互联网+”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APP开发使用, 以学生常使用或常接触的信息系统为案例, 如学生选课系统等。 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VCD相结合, 教学组织上采用参观+分组讨论+上台讲解+模拟系统开发等多种形式。

2.实践环节。 管理信息系统在工业工程专业中应定位为注重方法而非技术的课程, 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理论学习为实践打基础, 通过实践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因此, 在实践环节, 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实验课题, 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参与业务调研及流程调查等环节, 从而完成指定项目的系统分析、设计等过程。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不同的课题, 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分组与要求, 明确小组负责人和小组每位成员的分工, 制订合理的开发计划、开发进度、过程组织与协调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践环节效果, 考核时以试验报告为辅, 以小组成员当面汇报及老师质询为主, 寻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不断调整, 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及假期到企业深入调研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3.考核方式。 由结课考试考核的单一形式向开放式考核转变, 通过笔试考核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理论的掌握, 通过实践环节考核考查学生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及掌握情况, 通过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考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及效果, 三种考核并举并重的形式, 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理解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及管理维护信息系统是课程教学的目的。 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课程教学的目标。 因此, 如何组织课程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极其艰巨的挑战。

摘要:为了实现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有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合本专业实际教学情况, 指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给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革新,工业工程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森德勒, 著.邓敏, 李现民, 译.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3.一场教学革命 篇三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从学习内容方面来讲:20%的知识——自学学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从课堂时间分配来说:20%(10分钟)——老师指导、点拨、答疑;70%(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10%(5分钟)——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检测。该模式采用开放课堂、分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一般6个学生为一组,全班可分成8到9组,按学习成绩、综合表现、性格特点、个人爱好,将小组成员按ABC的形式组合:A为特优生(占20%),B为优秀生(占70%),c为待优生(占10%)。每一小组要有自己的组名、组规、组训、组徽;每个组员要有明确的分工,选出一名大组长做老师的助手,负责整个组的全面工作;再选出两名副组长负责纪律和卫生,另三名学生为各科课代表,正副组长也可兼任课代表一职。小组成员实行捆绑式考核,每节课公布一次小组得分,每天公布一次总得分,每周评比一次班级优胜小组,每月评比一次年级优胜小组,每学期评比一次学校优胜小组。小组考核张贴在教室墙壁。这种组建形式既推动了组员间合作、小组间竞争,又保证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皆有归属感、使命感、荣誉感。小组内每一位组员都不闲着,也不允许任何个人拖小组后腿,一周考核得分低的小组要受到黄牌警告,责任落到组员身上,得分低的组员要受到组内同学的批评、责罚和帮扶。当然,得分高的组则会受到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的层层奖励、张榜表扬。因为人人有目标、有任务、有职责,所以每一位学生都被用了起来,真正落实了“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教学线路图,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长期以来,课堂被老师主宰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而“271”模式不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它有三大块:预习、互动、测评,这三大块始终朝着“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的方向,因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271高效课堂”模式创立者——山东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这样说,按语文“导学案”的编制,每一课时都有“自主学习——课堂展示——当堂测试”三个部分,每一篇课文都经历独学(自学)、对学(A对A,B对B,C对C)及群学(小组成员集体研讨)。三个阶段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小组成员的合作,每一个步骤都有小组间的竞争。一般来说,“导学案”提前一天发到学生手中,学生课前自学,对照“导学案”要求,利用手头的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完成课文预习。“导学案”就是课堂作业,教师把“导学案”当作业给学生打分,课后不再另外布置作业。“导学案”在课前完成后,老师再请组长组织组员研讨,在小组内答疑解惑,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来请教其它小组或老师,每次质疑都加分,和小组考核捆绑在一起。小组的计分是按“导学案”“展示”“质疑”“点评”四方面进行。课前组长将检查的情况向老师汇报,老师了解每一个小组和组员的情况后,将“导学案”在课堂上要展示的的内容分项写在小纸条上,请组长抽签。组长领到任务回到组内再带领组员研讨,确定组内的C上黑板板书的基础题(如字音字形的学习),B口头回答的内容(如对课文的理解,语言的品味赏析等稍难一点内容),A则负责点评C和B,小组6人个个都动起来,小组才能得到宝贵的1分,一轮下来后才能有第二次发言加分的机会。每一位组员都动起来后,课堂展示时就会出现“大黑板、小白板前人头攒动、川流不息”的景象。再看小组,声音嘈杂,争辩不断,看似乱而无序,实则“静”而有为,因为每一位组员的思想、精力都集中在问题里、沉积在课堂上。从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感知、背景了解、作者简介到课堂展示部分的内容理解、语言品味、揣摩赏析、拓展提升等,都在小组间合作与竞争中步步推进。每一组学生都上台展示,让C层次的同学逐步树立信心,让B层次的同学充分展现自我,让A层次的同学确立起威信。人人都动起来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实在在地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授人以渔”,老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学习。为此我们采用“思维导图”助学。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辅助思维工具。它以记忆、阅读和思维的规律为理论基础,按照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紧密结合的原则,采取图文并重的方法,把有关某一主题的各要点的层次、因果、相互作用等关系以彩图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以帮助使用者提高思维与记忆的深度、广度和效率。其基本做法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形,把题旨或主题词写在中心;从中心点出发,逐层画出各个要点分支线,把相应要点逐一标注在线条上;照此规则不断连接下去,让思维流程绵延不绝地形诸笔端;在绘制图像的过程中辅以色彩、符号和图形。

“思维导图”有利于增强学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提升元认知能力,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每上一篇课文,教师都要求学生分组每人画一张“思维导图”带到全班来展示,它可以是小组讨论问题时大家思维过程的调控和记录,也可以是小组需要展示的成果汇报,也可以是对课文学习内容的梳理(学生将主要内容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在相关的词语间用曲线连接,边讲边做,最后形成一张完整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训练不仅使课文层次更加清晰,也可借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提高兴致。采用这种方式,学生会处在不断发现、创造的情绪状态中,学生情绪变得主动亢奋,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活跃。

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能发挥学生特长能力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开心地说、尽情地舞、高声地唱、快乐地吟,尽展语文课堂的精彩,学习成为学生的享受。以学习《吆喝》一文为例,每一组推荐一位模仿能力最强的学生来课堂比试,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表演修理煤气灶、油烟机的,有的表演卖书本报纸的、有的表演卖北方大馍的,有的表演卖冰糖葫芦的,有的表演卖青龙山麦芽糖的……绘声绘色,掌声一片。若在传统的课堂,虽也会有此环节的表演,但多数学生会扭捏羞涩,不好意思;而现在,大家都是为集体而战,为荣誉而拼,为小组得分的同时还能展示自我,个人加分,这样的机会不能丢失,这样的课堂很活泼。

“271高效教学”课堂关注的是人、人的生命、人的情感互动。教师不再霸占课堂,而是课堂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合作者和思想者。高效课堂追求的是“解放”:解放学生被禁锢的心智,解放学生被束缚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如链条般转动,似溪水般流动,像红绸般舞动。这种“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激发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个性的张扬,对人性的追求,挖掘出的是他们巨大的潜能。因为这样的课堂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解除了压抑学生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就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高化。

“271高效课堂教学”利用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传授新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为主。通过展示,促进了学生对所要学习知识的自主预习;通过展示,培养了学生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展示,增强了师生学习过程的交流,强化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展示,促使了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271高效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认知规律,在强化学生自主预习、淡化课后单调作业的同时,通过“导学案”的使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内容,使学生知道学什么、该如何学、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一方面使课本知识问题化而形成“导学案”,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完成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巩固,学生学有目标,学得扎实。

4.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篇四

反思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这堂课内容含量大,要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表 现,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还要讲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影响,这节课的内容多并且难,对讲课者来说是一个 挑战,但我的此次挑战结果失败,没有设计好讲课的内容,应该有所取舍,有重点地讲,因为内容多,不可能每一个问题都讲清楚,既然讲不清楚就应该适当放弃一 些知识点,可以分两节课或者三节课来讲,这样时间就充裕了,不至于课是全讲完了,但学生一头雾水,什么都没听懂,不理解,白讲了。这堂课运用的材料不足,讲解也不到位,使得学生一知 半解,没有掌握好知识点,我应该着重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和表现。总之这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难点突破不够到位,如: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启示,虽然引导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但学生谈的并不充分,也不够到位,考虑到时间的约束,草草的结束了此处的分析理解,直接引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结论。

2、课堂教学缺少激情,教师的情绪可以感染学生、带 动学生,由于自己上课缺少应有的激情,使得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活动不够活跃。这也是自己今后教学应改进的地方。

3、正如评课老师的建议,在讲爱迪生及第二次工业革 命的成果时选取一些影像资料可能效果会更好,更具直观感染力。

4、知识点>总结得不够细致,过于粗枝大叶,分析问题 的顺序也颠倒了,应该先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得出结论,而不是先列出结论再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到位,分析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便于他们理解记忆,是 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应加强对问题的分析,要分析透,分析的明白清楚。

反思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多数学生对这一内容缺乏兴趣,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形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易于理解和掌握,效果较好。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设置从学生身边的电器讲起的环节,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对于一些重大的发明及其过程无法做到相当熟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总体感觉还可以。学生课前能够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方面有所提高,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在人物名字的书写上容易出错。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如工业革命、工厂等很难理解和把握。争取在本课结束后,再复习一次,这样可能会好一些。有老师说“课上不完就永远准备不完”,在这里我补充说“课上完了,准备也不能玩”。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的“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的做法,希望在教学反思的引导和督促下,我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储备,把课上的越来越好。

反思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一堂课仅仅短短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里,怎样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而不使历史课枯燥无味呢?导入技巧非常重要。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看人类灵魂的智慧之光是如何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如何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潇洒地行走,在湛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教师还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堂课内容含量大,要讲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表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比较,其中还要讲垄断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影响,这节课的内容多并且难,对讲课者特别是新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处理背景条件时,我对比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来分析,以此为参照。

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本课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较多,而且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有利于发挥历史的德育、智育功能。我把重点放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较多的篇幅进行讲解,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当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以汽车发明给我们造成的利弊为话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样就拉近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会到了学习历史是有所值有所用的,并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总体来说重点突出、紧抓教材;但是学生的参与不够,课堂气氛略显沉闷;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去探索,才会有所收益,从而增强历史课的魅力。

反思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反思

一堂课仅仅短短的45分钟,在这短短的45分钟里,怎样让学生进入情境,把学生带入形象的历史课堂,而不使历史课很枯燥呢?下面从我的一节课说起。

首 先是导入新课,吸引住学生。亲爱的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看人类灵魂的智慧之光是如何点亮了我们的生活,如何让我们在广袤的大地上 潇洒地行走,在湛蓝的天空自由地飞翔!让我们进入本学习主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看着下面一双双聚精会神的眼睛,我明白我的这堂课已起到一定的作用了。可 以说好的导入能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精心设计导入,是一个良好开端。

学习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必须全力以赴,启动学生思维,有程序的将疑难问题解决。教师要巧妙安排课堂教学结构,精心设计教学步骤,以此来调动学生 的主动性学习。这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情况,接着当讲到电力应用的时候,我引用列宁的一句话: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列宁为什么认为电力工业如此重要呢?学生兴趣盎然,给学生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独立思考中,学生的潜能 和聪明才智,得到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提高,使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但不管学生回答得怎样,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表现,学生贵 在的是参与。

当讲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后,我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对自然界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就以汽车发 明给我们造成的利弊为话题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这样就拉近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处理好发展与 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会到了学习历史是有所值有所用的,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发明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理解: 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英国工业革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理念】 诱思探究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火车和轮船发明于什么时候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还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推进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制度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拓展思考,小组讨论: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那社会发展与技术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后反思】

6.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篇六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2 |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第 7 课

徐杰 山东高中思想政治教师 +关注 | 2016-06-23 贡献 收藏 收藏至个人中心 免费下载教案 237次浏览 |10次下载

教学方案详细信息

创新度 素材质量(0个评价)0位老师觉得很赞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或成就,掌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2)通过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释、概括并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通过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深刻认识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

(2)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示意图,加深对工业革命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制表格,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科技没有国界,科技成果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科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技术发明与革新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教学难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新课(图片见课件)

提问:看到上面四幅图片,大家联想到的是什么?从四幅图片可以看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哪一幅?

回答:看到上面四幅图片使人很快可以联想到工业革命,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其中三幅图片都与蒸汽机有关,可以看出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渡:上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得机器的使用得以普及,汽船、火车的发明有利于产品的运输销售,这些发明都是工业革命代表性的发明。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在哪个国家进行的?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学习了本课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打出课题: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阅读教材第一段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为什么会首先在这个国家产生? 师生互动: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由学生看书回答。

过程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扩大的需要,于是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上的“革命”。(板书)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师生互动:假设你是一位18世纪的英国商人,现在你准备投资工业,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请一位同学做总结性归纳。

过程评价:发展工业首先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在手工工场里出现多道工序的分工协作,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工业专门化,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这就为以后机器的出现创造了技术条件。其次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国的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些原料;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还扩展了海外市场。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板书)1.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多媒体展示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

过程评价:说明海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问题情境2:工业革命首先是在什么行业之中进行的?为什么?

师生互动:工业革命首先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进行,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过程评价: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棉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多根纺线的纺纱机——珍妮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过渡: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部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同时也引发了其他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的科技发明有哪些?(板书)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

过渡: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它们的动力都是水力,从而使工厂必须建设在靠近河流的地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这就要求摆脱限制的新动力的出现,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填补了这一空缺。(板书)3.蒸汽机的改良与运用

问题情境3:为什么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师生互动:瓦特的改良蒸汽机问世后,在1785年投人工厂使用,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快在不同的工厂使用。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人类第一次有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之外的动力,它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小,提供的动力比较强大,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因此,人们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过程评价: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由于产品的猛增,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新型的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汽船与火车诞生了。多媒体展示材料: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0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千米。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

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过渡: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那么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的情况如何?

问题情境4: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段思考,为何是法国、美国紧随英国之后进行工业革命?两国工业革命的情况如何?(板书)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

师生互动: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程评价: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发达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为了取得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典型的事件是在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合作探究:阅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自主学习:示意图一方面说明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板书)2.法国、美国的工业革命

自主学习:法国是英国的邻国,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两个国家与英国联系紧密,所以受英国影响很大,工业革命很快从英国扩展到法国和美国,两国在19世纪上半期继英国之后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过渡: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世界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情境5:机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教材“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板书)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生互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

材料三 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口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过程评价:上面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总结如下:(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问题情境6: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问题。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新路。”

——恩格斯《爱o伯恩斯坦》

材料三“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称作什么?“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哪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为把热变成机械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的结果是什么?(4)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归纳科技的作用。

师生互动:材料所提供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的一些研究成果,实际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等。(3)成为雇佣工人。(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问题情境7:工业革命的具体概念该如何表述? 过程评价:从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方面进行归纳。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7.网络将推动语文教学的革命 篇七

互联网的发展是不可抗拒的, 它对学生的诱惑更是难以抵御的。我们应该对此加以研究, 对学生进行引导, 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因素并限制其消极影响。我认为, 对语文教学而言, 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和交往方式的革命, 我们应该将这种“革命”融入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 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网络将带来阅读方式的革命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 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 阅读者在这样的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 提高读写能力,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熟读唐诗三百首”得有个前提, 就是不学数理化, 不学外语, 也没有电影、电视、电脑等现代娱乐方式和媒体的诱惑。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这些诱惑的包围之中, 这正是他们进行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 也是网络对阅读方式提出的挑战。与传统阅读相比, 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 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面对网络, 读者更多的不是诵读, 而是选择。这不是说要用网络阅读完全代替传统阅读, 因为这就将意味着传统的中断乃至终结。但是, 我们在继续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 也应该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在网络阅读中, 传统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方式都已经不需要了, 而网络阅读有着其自身的一套方法。如何选择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如何在电脑上编辑储存这些信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现在许多教师的语文教学都在进行研究性阅读的尝试, 而网络阅读则为研究性阅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二、网络将带来写作方式的革命

写作需要真情实感, 而真情实感源于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这一写作原则我想永远也不会变。但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个变化, 首先体现在书写工具上, 由以往的纸笔相触变成键盘操作;其次体现在写作过程中, 以往写作中的酝酿、草稿、修改等程序在电脑上可能完全被打破或重新排序;再次体现在文本形式上, 由过去的手稿或印刷品变成了网络页面、电子邮件或软盘, 人工字迹不复存在。由于这些特点, 电脑 (网络) 写作在速度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也许书写方式的变革远不止这些, 但仅仅是这几点, 就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电脑 (网络) 写作, 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认为, 网络写作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最大优势, 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批改更加便捷而直观。

过去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 是教师在学生交上的作文本上修改批语, 这不但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而且效率很低, 效果还不一定很好。现在, 我们可以让学生交软盘, 然后在多媒体教室里, 把任何一位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 让所有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另外, 不少人对学生的网上用语很是忧虑, 担心造成语言文字污染。我认为,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特定的语义符号, 只要不影响思想交流, 就应该予以宽容。如果这些“文字”妨碍了交流, 自然就会被淘汰。

三、网络将带来交往方式的革命

语文离不开交往, 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只有在交往中才有意义, 才有生命。今天, 我们对“交往”方式的理解不应该太狭隘, 认为只有同一时空面对面地交往才是交际。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 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 而在互联网时代, 这已经不是少数人能达到的境界了。近年来, 许多“网上生存”实验的成功, 已经证明个人与社会的交往形式可以不以物理空间的转换为必要条件。语文教学应该正视交往方式的变革,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 对于网上聊天, 现在人们往往只看到其副作用, 而不知道这些副作用恰恰是由于我们没有加以引导、放任自流才产生的。许多人对网络虚拟世界存在着误解, 以为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虚拟”的, 是不真实的。其实, 以我的感受, 虚拟世界除了交往者之间的身份姓名等因素可能是虚假的之外, 思想感情往往 (注意, 我说的是“往往”) 是很真实的。因为消除了任何心理障碍, 没有了任何直接的利益关系, 心灵之间的交流反而变得纯洁而透明起来。另外, 网络所带来的交往方式的革命还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过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无论教师如何强化自己的民主平等意识, 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和坐在下面的学生这种客观的布局, 都很难让师生之间真正有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而在网上, 每一个终端都是一个交往主体, 电脑之间信息交换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这就使师生之间的交往成了真正平等的主体之间的交往。

8.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篇八

地理的许多知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学生看得见,易体会。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用身边的例子挖掘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各种现象,开动脑筋,勤思考。地理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应用,从而切实体会地理的应用价值。

【案例选择】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学生认为很普通,但未必能掌握其规律。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工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让学生感兴趣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片断。

【案例片断】

片断1:观看视频:2012年9月25日中国首艘航母平台“辽宁舰”入列后今日(10月12日)首航。标志着中国航母研发、技术储备和人员等训练计划进展顺利,中国的航母之路也按部就班,不受内外杂音干扰。未来中国航母将装上舰载机这个“牙齿”,并组建数艘航母编队,成为真正的蓝水海军。虽然“辽宁舰”首航不能和当前的东海南海局势联想太多,但对于美日和南海个别跳梁小丑而言,还是会有不小震慑味道!

10月12日中国首航母辽宁号自9月25日交付后首次离港出航,时间超过半个月,10月30日辽宁号驶入大连港停靠,这也让中国的军迷们大为振奋。

思考1:制造航母的工厂应考虑什么的区位因素?

2:中国制造航母的工厂应建在什么地方比较合适?

一小段视频导入,激起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了解的欲望。让学生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而不是生硬告知,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能力。

片断2:学生角色扮演;(企业家)区位因素考虑。

学生角色扮演很投入,上课氛围很好。

教师转承:我们选择厂址时最好成本最低而获利最高,各種条件都好,但这种地方不多或不存在,所以切合实际,考虑工厂选址,应找出一种或几种主要区位因素即主导因素。从而引入五种不同导向型工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我课后有一些个人体会,感触颇深。

1.案例要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生活中时时有地理,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学习和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开拓视野,而且能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最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2.良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融洽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探索一条新的教学之路。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让他们的智慧之光随时在课堂中闪现。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可以让生活更美,生活可以让课堂更有魅力。只有达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兴趣。

9.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篇九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或成就,掌握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2)通过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阐释、概括并掌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通过问题探究、合作学习,深刻认识工业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

(2)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示意图,加深对工业革命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自制表格,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和自然观,确立以人为本、关注生活质量的意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导致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培养崇尚科学、不断创新的精神;科技没有国界,科技成果是人类对自然认识改造经验积累的结果,而现实世界中科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树立重视科技发展的观念,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技术发明与革新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难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提问:看到上面四幅图片,大家联想到的是什么?从四幅图片可以看出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哪一幅?

回答:看到上面四幅图片使人很快可以联想到工业革命,四幅图片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其中三幅图片都与蒸汽机有关,可以看出蒸汽机在工业革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过渡:上面四幅图片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得机器的使用得以普及,汽船、火车的发明有利于产品的运输销售,这些发明都是工业革命代表性的发明。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在哪个国家进行的?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学习了本课之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多媒体打出课题: 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阅读教材第一段及“历史纵横”

问题情境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哪个国家?为什么会首先在这个国家产生? 师生互动: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由学生看书回答。

过程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扩大的需要,于是首先在英国发生了工业上的“革命”。(板书)

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

师生互动:假设你是一位18世纪的英国商人,现在你准备投资工业,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纷纷发言,最后请一位同学做总结性归纳。

过程评价:发展工业首先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英国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扩大了资本积累;在手工工场里出现多道工序的分工协作,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使工业专门化,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熟练技能的工匠,这就为以后机器的出现创造了技术条件。其次需要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国的圈地运动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也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一些原料;英国的海外殖民掠夺不仅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材料,还扩展了海外市场。自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的政局一直相对稳定,同时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板书)1.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

多媒体展示材料: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的这段话?

过程评价:说明海外市场的扩大使工业革命的进行成为必要,也是促使工业革命进行的直接原因。

问题情境2:工业革命首先是在什么行业之中进行的?为什么?

师生互动:工业革命首先在新兴的棉纺织业中进行,这是因为棉纺织业作为一个年轻的工业部门,没有旧传统和行会的束缚,容易进行技术革新和开展竞争。同时,棉纺织品的价格比毛纺织品便宜,市场需求量大,为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需要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加产量,所以对技术革新的要求比较迫切。过程评价:1733年英国人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棉纱产量,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次能纺出多根纺线的纺纱机——珍妮机,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成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过渡: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部门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同时也引发了其他生产领域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的科技发明有哪些?(板书)2.第一次工业革命纺织领域的主要发明

多媒体展示图片:

骡机

过渡:水力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它们的动力都是水力,从而使工厂必须建设在靠近河流的地区,限制了工厂的发展。这就要求摆脱限制的新动力的出现,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填补了这一空缺。

(板书)3.蒸汽机的改良与运用

问题情境3:为什么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师生互动:瓦特的改良蒸汽机问世后,在1785年投人工厂使用,引起了很大轰动,很快在不同的工厂使用。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最重要的发明,由于蒸汽机的使用,人类第一次有了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之外的动力,它受自然条件限制很小,提供的动力比较强大,大大便利了机器的使用和推广。因此,人们也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过程评价: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此后,凡是有燃料(煤炭)的地方,就能兴建工厂。由于产品的猛增,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于是新型的使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汽船与火车诞生了。多媒体展示材料:

进入19世纪后,随着蒸汽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它成为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上通用便利的动力机器,促成了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的繁荣0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千米。此举开拓了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铁路运输的优越性一经确认,英国迅速掀起一股铁路建筑的狂热,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人类水上交通技术的变革,同样始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

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这样英国担任远洋航运的商船队力量大大加强了。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了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过渡: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很快扩展到其他国家,那么其他国家的工业革命的情况如何?

问题情境4: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段思考,为何是法国、美国紧随英国之后进行工业革命?两国工业革命的情况如何?(板书)

二、工业革命的扩展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

师生互动: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过程评价: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工业国家。发达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为了取得更多的原料和更广阔的市场,英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典型的事件是在1840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合作探究:阅读“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自主学习:示意图一方面说明了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海外贸易遍及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板书)2.法国、美国的工业革命

自主学习:法国是英国的邻国,美国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这两个国家与英国联系紧密,所以受英国影响很大,工业革命很快从英国扩展到法国和美国,两国在19世纪上半期继英国之后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工业强国。过渡: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扩展到法国、美国等,世界面貌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那么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问题情境5:机器的发明与使用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阅读教材“从工场到工厂”和“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板书)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

师生互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总结工业革命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资产阶级的主导部分。在英国,工业无产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到19世纪20年代,英国已有200万工厂工人和运输工人,无产阶级也正式形成。掌握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利润,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尤其是对童工和女工的残酷压榨,成为工厂出现初期的普遍现象。

材料三 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为人口流动、制成品和原材料的流通,提供了快捷、安全的交通工具;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所有这些,推动了城市的发展。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1个,1851年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迅速,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全球一体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是国家间、民族间交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国际交流提供了经济前提。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

过程评价:上面四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的影响,总结如下:(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

(4)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问题情境6: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问题。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二 “蒸汽机教我们把热变成机械运动,而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新路。”

——恩格斯《爱•伯恩斯坦》

材料三“因为在最先使用机器的地方,机器就把大批手工工人抛到街头上去。” ——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

(1)材料一涉及的史实称作什么?“震撼旧世界基础”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哪一重大变革?

(2)写出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上半期为把热变成机械运动作出重要贡献的发明家。

(3)大批手工业工人被“抛到街头上去”后的结果是什么?(4)分析上述三则材料,归纳科技的作用。

师生互动:材料所提供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业革命的一些研究成果,实际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2)瓦特、富尔顿、史蒂芬孙等。(3)成为雇佣工人。(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问题情境7:工业革命的具体概念该如何表述? 过程评价:从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方面进行归纳。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的一个飞跃,它使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它既是生产技术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的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宣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几乎都是由英国完成的。19世纪中期,随着英、法、美等国工业革命的相继完成,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得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显得更为重要。同时,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课后习题

《第一次工业革命》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出现于()A.冶金业 B.交通运输业 C.棉纺织业 D.采矿业

3.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例,1750年为32.8%,1830年为29.8%,而相应年代的整个欧洲为23.2%和34.2%。其中,中西制造业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数量 B.原料 C.生产目的 D.生产方式

4.近代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历了由手工工场到工厂制度的演变。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工业革命 B.资产阶级革命 C.世界市场扩大 D.殖民扩张

5.图中显示的是19世纪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状况,其中曲线①代表的阶级成分是()

A.地主 B.资本家 C.工人 D.农民

6.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中处于最优势地位的货币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其进行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故选C 2.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新兴的棉纺织业中,飞梭的使用使棉纱供不应求,人们开始想方设法提高棉纱产量,结果促成了机器的发明,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棉纺织业。

3.D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时间“1750年”“1830年”。1830年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开展并传播的时期,其制造业已采用机器生产,而中国此时的生产方式仍是手工生产,故选D。

4.A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生产资料和工人被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形成工厂制度。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5.D 6.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由“19世纪中期”这一时间信息可知,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因此英镑处于最优势地位。

10.工业地域教学反思 篇十

汤阴一中李立

1.总体教学效果自评

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实际,自己举例,在课堂上交流,较好地实现了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工业区讨论,较好地达成了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2、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设计思想能基本落实,学生能联系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

3、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与创新

本设计最大特点是体现新课程“人文地理”课程标准强调的“案例教学”: 讨论案例在于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从案例中抽取地理规律、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工业联系的形式、工业集聚的意义等。运用案例在于通过设置相关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讨论汤阴县产业集聚区的区位优势,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对当地的影响。这样,演绎与归纳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原理规律内化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其意义更有:(1)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2)真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思维力度,有效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能将“感知、理解、巩固、应用、提高”等合为一体,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4、存在问题或有待改进的地方

11.论如何教学革命传统题材课文 篇十一

[关键词]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理想课堂

一、摆正心态,正确认识革命传统教材

语文学科要让学生养成基本的语文素养,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因此,语文教材中有各种类型的题材。学生对教材中很多题材都比较感兴趣,而革命传统教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是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色彩较浓。学生不甚理解,情感不易激发。教师如果不正确处理教材,没有正确领会编者的意图,把革命传统题材课文上成思想品德课,就失去作为语文教材的用途了。所以,教师必须正确认识革命传统教材:

1.明确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首先,革命传统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丰富的工具内涵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又是极为深广的,在语文教材中加强教育是必要的。教师应深刻认识其必要性。其次,革命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注重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革命传统,有着重要意义。

2.认识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的深远影响。它有利于学生汲取营养,正确看待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利孩子成长的浮躁气氛。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他们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知难而进、先人后己的精神。可见,革命传统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养成,同样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明确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利用好教材,创造性地解读教材。

二、师生齐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此类课文叙述真实历史事件,应引领学生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作出正确的自我价值判断,让学生、教师、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如教学《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可让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找资料,包括:朱德人物简介,井冈山根据地的地理环境,了解八路军、红军、新四军等不同名称,1928年的政治环境,朱德的其他故事,用这些材料拓宽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利用教师查找到的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判断,深刻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激发兴趣,找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

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必须与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终身发展。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与当今学生的兴趣、情感世界和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导致学生厌学,学习效果不佳。基于这种认识,革命传统教育不是一种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而是找准一个教材和学生的结合点,如:《要好好学字》《他得的红圈圈最多》,虽属这类题材,却和学习、写字有关,学生能联系自己亲身体验,拿出自己的习字册和邓小平爷爷比一比,感觉比较亲切,能激发学生写好字的兴趣。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入手,用事实说话,用榜样说话,用学生自己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受到感染和熏陶。

四、利用文本语言文字,实现学生和教材间对话

1.赏析人物外貌描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其实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外貌时总饱含着自己对人物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把作者的真情实感传递给学生,引起强烈的共鸣。如《朱德的扁担》一文中,主要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挑粮食,也写了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这外貌描必然不可省去,这外貌描写体现他艰苦朴素的革命品质。

2.品味人物语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教材中描写革命英雄的语言不多,但每一句都是语重心长。在《要好好学字》中,毛主席对两个小八路说:“参加革命了,要好好学字啊!”毛主席亲切的话语,就像一个长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对小八路的关心与期望全都跃然纸上。

3.理解人物行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人物的行为描写不可忽视。教材中通过描写革命英雄的行为,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在《军神》中,写刘伯承受伤以后,沃克医生帮他动手术,“年轻人一声不坑,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色床单,汗如雨下。”刘伯承在手术时如此镇定,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他的坚强。学生很容易产生表达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敬意。

五、延伸丰富的课外活动,充实革命传统教育

课前、课上的学习,让学生充分领略到革命家的风采,课后的活动给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如让学生走访老军人,祭扫烈士墓,参观战争图片展,观看电影,更真切地体会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

上一篇:怨诗古诗词鉴赏下一篇:通知集合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