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2024-07-22

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15篇)

1.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一

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或五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总70题。

1、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

A、国务院 B、卫生部 C、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D、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

2、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规定了对生产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食品企业的人员、()以及品质和卫生管理方

面的基本技术要求。

A、设计与设施 B、原料 C、生产过程 D、成品贮存与运输 E以上均是

3、保健食品原料是指保健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物,包括()。A、加工助剂 B、食品添加剂 C、加工助剂和食品添加剂 D、生产设备

4、保健食品中所称批号用于识别“批”的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用之可以追溯和审查该批保健食品的()。A、质量 B、生产历史 C、生产厂家 D、保质期限

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具有与所生产的保健食品相适应的具有()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具有

生产及组织能力的管理人员。

A、医药学 B、生物学 C、食品科学 D、以上均是

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的专职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职工总数的()。A、1% B、2% C、5% D、10%

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的主管技术的企业负责人必须具有()以上或相应的学历,并具有保健食品生产

及质量、卫生管理的经验。

A、初中 B、高中 C、大专 D、本科

8、保健食品生产和品质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必须是()人员 A、专职 B、兼职 C、专职或者兼职 D、投资

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有专职的质检人员。质检人员必须具有()以上学历 A、初中 B、中专 C、大专 D、本科

1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企业应建立培训及考核档案

A、卫生法规教育 B、相应技术培训 C、卫生法规教育及相应技术培训 D、卫生法规教育或相应

技术培训

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及生产、品质管理部门负责人应接受()级以上卫生监督部门有关保健食

品的专业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A、县 B、市 C、省 D、省或者市

12、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后方可上岗,以后每年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A、健康合格证 B、健康体检单 C、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 D、上岗证

13、保健食品厂的总体设计、厂房与设施的一般性设计、建筑和卫生设施应符合()标准的要求。A、国家 B、地方 C、行业 D、企业

14、保健食品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洁净级别进行合理布局,同一厂房和邻近厂房进行的各项

生产操作不得()。

A、相互干扰 B、相互妨碍 C、相互联系 D、相同

15、保健食品厂房必须按照生产工艺和卫生、质量要求,划分洁净级别,原则上分为一般生产区()万

级区。

A、5 B、10 C、20 D、30

16、保健食品厂生产片剂、胶囊、丸剂以及不能在最后容器中灭菌的口服液等产品应当采用()万级洁

净厂房。A、五 B、十 C、二十 D、三十

17、对保健食品厂厂房、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三者的卫生要求有()。并能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卫生 的要求

A、应衔接合理 B、建筑结构应完善 C、能满足生产工艺和质量、卫生的要求 D、以上均是

1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洁净厂房内安装的下水道、洗手及其他卫生清洁设施不得对保健食品的生产带来

()。

A、污染 B、不便 C、方便 D、损失

19、洁净级别不同的厂房之间、厂房与通道之间应有缓冲设施。应分别设置与洁净级别相适应的()通

道。

A、人员和物料 B、人员 C、物料 D、机械] 20、原料的前处理(如提取、浓缩等)应在与其生产规模和工艺要求相适应的场所进行,并装备有必要的()

设施。

A、通风 B、除尘 C、降温 D、以上均是

21、保健食品生产应设有备料室,备料室的洁净级别与生产工艺要求()。A、相一致 B、不一致 C、应高 D、应低

22、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洁净厂房的空气净化设施、设备应定期检修、检修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不得对

保健食品的生产造成()。

A、损失 B、污染 C、破坏 D、停产

23、保健食品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的购入、使用等应制定验收、贮存、使用、检验等制度,并由()负责。A、企业负责人 B、采购、验收人员 C、卫生管理人员 D、专人

24、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采购原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索取有效的();属食品新资源的原料需索取卫生部批

准证书(复印件)。

A、食品等级证 B、检验报告单 C、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D、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

2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以菌类经人工发酵制得的菌丝体或菌丝体与发酵产物的混合物及微生态类原料必须

索取()的证明资料。

A、菌株鉴定报告 B、稳定性报告 C、菌株不含耐药因子 D、以上均是

2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以藻类、动物及动物组织器官等为原料的,必须索取品种()。A、鉴定报告 B、稳定性报告 C、成分分析报告 D、卫生许可证复印件

2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从动、植物中提取的单一有效物质或以生物、化学合成物为原料的,应索取该物质 的()。

A、理化性质 B、含量的检测报告 C、理化性质及含量的检测报告 D、检验合格证

2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以含有兴奋剂或激素为原料的,应索取其()。A、含量检测报告 B、稳定性报告 C、鉴定报告 D、检验合格证

2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料的运输工具等应符合卫生要求。应根据原料特点,配备相应的().防雨防

尘等设施,以保证质量和卫生需要。A、保温 B、冷藏 C、保鲜 D、以上均是

3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料运输过程不得与()物品同车或同一容器混装 A、有毒 B、有害 C、有毒、有害 D、生活

3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料购进后对来源、规格、包装情况进行初步检查,按验收制度的规定填写入库

账、卡,入库后应向()部门申请取样检验。

A、质检 B、卫生行政 C、工商行政 D、食品药品监督

32、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各种原料应按()、合格、不合格分区离地存放,并有明显标志。A、待检 B、已检 C、成品 D、半成品

33、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原料有合格备用的应按不同批次分开存放,同一库内不得储存相互影响()的 原料。

A、风味 B、颜色 C、美观 D、以上均是

34、以下不属于一般原料的储存场所或仓库的卫生要求的是()。A、应地面平整 B、便于通风换气 C、有防鼠、防虫设施 D、露天

3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制定原料的储存期,采用()的原则。对不合格或过期原料应加注标志并及早

处理。

A、先进先出 B、先进后出 C、后进先出 D、以上都错

36、以下符合保健食品企业以菌类经人工发酵制得的菌丝体或以微生态类为原料的卫生要求的是()。A、应严格控制菌株保存条件 B、菌种应定期筛选、纯化 C必要时进行鉴定,防止杂菌污染、菌种退

化和变异产毒 D、以上均是

3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工艺规程需符合保健食品加工过程中功效成分()的工艺要求。A、不损失 B、不破坏 C、不转化 D、不产生有害中间体 E、以上均是

3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各生产车间的(),应按照生产过程中各关键工序控制项目及检查要求,对每一

批次产品从原料配制、中间产品产量、产品质量和卫生指标等情况进行记录。A、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 B、管理人员 C、生产技术 D、负责人

3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投产前的原料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核对品名、规格、数量,对于()不得投产

使用。

A、霉变 B、生虫 C、混有异物 D、他感官性状异常、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E、以上均是 4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投产前凡规定有储存期限的原料,过期()使用。A、可以 B、不得 C、视具体情况 D、以上均是

4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车间按生产需要领取原辅料后配方原料的计算、称量及投料须经()复核后,记

录备查。

A、1 人 B、2人 C、2人以上 D、3人以上

42、生产保健食品企业利用发酵工艺生产用的发酵罐、容器及管道必须彻底()处理后,方能用于生产。A、清洁 B、消毒 C、清洁、消毒 D、杀菌

43、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操作应衔接合理,传递快捷、方便,防止()。A、重复操作 B、交叉污染 C、浪费人力 D、浪费才力

44、生产操作人员用于洁净区的工作服、帽、鞋等必须严格清洗、消毒,()更换,并且只允许在洁净

区内穿用,不准带出区外。

A、每日 B、每2日 C、每3日 D、见脏就

4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原辅料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物料通道进入。凡进入洁净厂房、车间的物料必须

()。

A、除去所有包装 B、除去外包装 C、消毒外包装 D、外加清洁包装

4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配制过程原、辅料必须混合均匀,物料需要热熔、热取或浓缩(蒸发)的必须严格控

制加热()。

A、步骤 B、温度 C、时间 D、温度和时间

48、保健产品压片、分装胶囊、冲剂、液体产品的灌装等均应在()内进行,应控制操作室的温度、湿

度。

A、包装间 B、洁净室 C、检验室 D、分装间

49、保健产品手工分装胶囊的应在具有相应洁净级别的有机玻璃罩内进行,操作台不得低于()。A、0.4m B、0.7m C、1m D1.3m 50、凡是直接接触保健产品的内包装材料均应采取适当方法清洗、干燥和灭菌,灭菌后应置于()内冷

却备用。

A、保洁柜 B、消毒柜 C、洁净室 D、包装间

52、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对于需要灭菌又不能热压灭菌的产品,可根据不同工艺和食品卫生要求,使用()

等方法,以确保灭菌效果。

A、精滤 B、微波 C、辐照 D、以上均是

53、保健产品在灌装前应检查()等是否用新鲜蒸馏水冲洗干净、消毒或灭菌。A、灌装设备 B、针头 C、管道 D、以上均是

54、生产保健产品的操作人员必须经常检查灌装及封口后的()质量,随时调整灌装(封)机器,保证灌封

质量。

A、原料 B、辅料 C、半成品 D、成品

5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对于生产的口服安瓿制剂及直形玻璃瓶等瓶装液体制剂灌封后应进行()检。A、封口筛 B、瓶身筛 C、灯 D、包装筛

56、保健食品的包装材料和标签应由()保管,每批产品标签凭指令发放、领用,销毁的包装材料应有

记录。

A、专人 B、企业负责人 C、仓库管理员 D、包装人员

57、下例符合保健食品标签的相关要求的是()。

A、印字清晰 B、贴签贴正 C、贴签贴牢 D、以上均是

58、保健食品的成品贮存方式及环境应(),温度、湿度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并避免撞击与振动。A、避光、避风 B、避风、防雨淋 C、避光、防雨淋 D、防小偷、防雨淋

59、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保健产品应采用相应的()措施,并以冷链方式贮存和运输。A、冷藏 B、冷冻 C、培养 D、保温

6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仓库应有收、发货检查制度。成品出厂应执行()的原则。A、先进先出 B、先进后出 C、先产先销 D、后产先销 6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成品入库应有()记录。A、存量 B、出货 C、存量和出货 D、核对

62、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品质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品质管理制度应包括()内容。A、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不合格品的管理制度

B、原料鉴别与质量检查、中间产品的检查、成品的检验技术规程 C、留样观察制度和实验室管理制度 D、生产工艺操作核查制度 E、以上均是

63、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设质检人员,逐批次对原料进行(),不合格者不

得使用。

A、鉴别 B、鉴定 C、质量检查 D、鉴别和质量检查

64、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找出加工过程中的质量、(),至少要监控下列环节,并做好记录。A、卫生关键控制点 B、品质 C、数量 D、危险因素

6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要对重要的生产设备和计量器具定期检修,用于灭菌设备的温度计、压力计至少()

检修一次,并做检修记录。

A、3个月 B、半年 C、1年 D、2年

6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对生产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并定期对关键工艺环境的()等指标进行监

测。

A、温度 B、湿度 C、空气净化度 D、以上均是 6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定期作产品()实验。A、有效性 B、稳定性 C、不稳定性 D、有毒性

6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档案,设有档案柜和档案管理人员,各种记录分类归档,保存()备查。A、2~3个月 B、6~12个月 C、2~3年 D、3~5年

6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定期向()部门汇报产品的生产质量情况。A、工商行政 B、卫生行政 C、行业协会 D、以上均是

7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定期对生产和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对生产和管理中的()进行验证。A、各项操作规程 B、岗位责任制 C、、以上均是

二、是非题(请在括号内你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总30题。

1、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2、保健食品中的中间产品是指需进一步加工的物质或混合物。()

3、保健食品中所称的产品是指形成定型包装后的待销售成品。()

4、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有兼职的质检人员。()

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采购人员应掌握鉴别原料是否符合质量、卫生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净化级别必须满足生产加工保健食品对空气净化的需要。()

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洁净厂房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应与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

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原料的前处理可以与成品生产使用同一生产厂房。()

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发酵产品可以不用专用发酵车间,但应有与发酵、喷雾相应的专用设备。()

10、保健食品生产的原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原料的品种、来源、规格、质量应与批准的配方及产品

企业标准相一致。()

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岗位操作规程应对各生产主要工序规定具体操作要求,明确各车间、工序和个人 的岗位职责。()

12、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同一车间可以同时生产不同的产品。()

13、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原辅料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物料通道进入。()

14、口服液、饮料等液体产品生产过程需要过滤的,应注意选用无纤维脱落且符合卫生要求的滤材,也可

以使用石棉作滤材。()

15、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对于配制好的物料须放在清洁的密闭容器中,及时进入灌装、压片或分装胶囊等工

序,需储存的不得超过规定期限。()

1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对于使用的空胶囊、糖衣等原料必须符合卫生要求,禁止使用非食用色素。()

1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对杀菌或灭菌装置内温度的均一性、可重复性等定期做可靠性验证。()

1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的灌装、装填须使用自动机械装置,但也可以使用手工操作。()

19、凡需要灭菌的保健产品,从灌封到灭菌的时间应控制在工艺规程要求的时间限度外。()20、口服安瓿制剂及直形玻璃瓶等瓶装液体制剂灌封后应进行灯检。()

21、保健食品的成品包装内可以夹放与食品无关的物品。()

22、保健产品外包装上应标明最大承受压力(重量)。()

23、保健食品产品说明书、标签的印制,应与卫生部批准的内容相一致。()

24、所有的保健食品都应该在常温下保存。()

25、保健食品厂必须设置独立的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品质管理机构,直属工厂负责人领导。()

26、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可以不设置与生产产品种类相适应的检验室和化验室。()

27、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逐批次对成品进行感官、卫生及质量指标的检验,不合格者不得出厂。()

28、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对每批产品均应有留样,留样应存放于专设的留样库(或区)内,按品种、批号分类

存放,并有明显标志。()

29、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对产品的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进行检查,不合格者不得使用。()30、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对产品的包装材料、标志、说明书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可以用于不合格的保

健品。()

2.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二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表的设计和调查方法

制定统一的一般食品从业人员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6道从业过程中常用的食品卫生标准问题, 试卷由卫生监督员统一发放、回收, 食品从业人员采用闭卷方式答题。调查对象答对一题计1分、答错一题不计分, 满分为16分。

1.2 调查对象

按照经济发展状况将北京市海淀区辖区分为内城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三种区域,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在各区域内随机抽取餐饮、食品经营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各15家, 其中每类抽取大、中、小型企业各5家, 共125家企业, 对其食品从业人员进行调查。

1.3 数据的统计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 应用One-Way ANOVA对各组得分的均数进行比较, 应用x2检验对各组构成比进行分析比较, 检验水准α=0.05, 以上数据分析均用SPSS 11.0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5份, 收回有效调查表782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7.14%。在调查到的782名食品从业人员中, 男性380人, 女性402人, 其中食品零售业从业人员278人, 餐饮业307人, 加工业197人, 被调查者年龄在16~5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8.74±9.37岁。 (表1)

总体来讲, 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有显著性差异 (P=0.00) ;餐饮业与加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零售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低于餐饮业和加工业从业人员平均年龄,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人员素质分析

2.2.1 生活背景分析

调查到的食品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村生活背景为主 (62.02%) 。城市生活背景的食品从业人员得分高于农村生活背景食品从业人员, 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2.2.2 食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分析

总体来说, 不同行业食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有差别;其中食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于零售业 (P=0.004) , 且有显著性差异;零售业食品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高于餐饮业 (P=0.000) , 且有显著性差异。

2.2.3 不同年龄段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知晓情况比较

各年龄组食品卫生标准得分, 其中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之间食品卫生标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30和40岁年龄组食品卫生标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30和40岁年龄组食品卫生标准得分高于30岁以下各年龄组与50岁年龄组, 并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4 不同行业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知晓情况比较

被调查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平均得分为7.84±2.15;总的来说, 不同行业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得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02) , 其中餐饮业和生产加工业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餐饮业和生产加工业食品从业人员相比食品零售业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得分低于前两者,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03, 0.004) 。

3 讨论

3.1 人员素质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现阶段食品从业人员学历主要以初中及以下为主 (54.7%) , 其次为高中或中专 (39.1%) , 大专及以上仅占到6.2%。不同行业食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差别, 其中食品加工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高于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 而餐饮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高于零售业。

3.2 食品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各行业食品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年龄主要在20~40岁。在监督工作中, 应主要选择30和40岁的食品从业人员担当食品卫生管理员, 并通过强化培训, 使其食品卫生标准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 并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机制带动企业整个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

3.3 食品卫生标准知晓情况

总的来说, 餐饮业和生产加工业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标准的知晓情况好于食品零售业从业人员, 调查到的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平均得分为7.84±2.15分, 而问卷的满分为16分, 所得平均分未及问卷的及格线, 表明现阶段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标准的知晓情况较差, 需要针对现状提出有效的食品卫生标准宣贯对策。

4 对策

4.1 加强岗前培训

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食品从业人员大多数受教育程度所限, 文化基础水平较低, 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技能, 法律意识淡薄;另外, 食品卫生标准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内容多、技术性强, 不可能仅仅依赖从业人员自身的学习就完全掌握其中的重点。因此, 必须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 经常性地强化巩固, 才能使其知晓基本的卫生知识, 具有良好的健康意识, 形成正确的健康服务行为。

4.2 严把培训关

现阶段卫生体制改革使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各有偏重, 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在疾控中心进行, 但多数培训流于形式, 食品从业人员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食品卫生知识及标准, 给监督所后续的监督执法以及日常培训带来很大困难, 非常不利于地区餐饮业整体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 给当地群众的生活带来食品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 卫生行政部门应与疾控中心搞好沟通, 并抽查培训情况, 对不合格者应及时通报疾控中心再次进行培训, 另外, 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借鉴公安交管部门的考试方法 , 由计算机随机生成题库, 采用现场上机考试的方法, 杜绝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卫生知识水平不达标。

4.3 培训形式灵活多样

对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卫生知识培训要注重效果因材施教。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工作年限较低的从业人员要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应灵活多样, 能够引起从业人员的兴趣, 如技能操作演示、看录像、参观等, 从而避免从业人员觉得单调、枯燥乏味等, 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4.4 开展针对性培训

缩短对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的周期, 最好对食品从业人员进行每年1次的卫生知识和标准培训, 加强卫生知识教育和卫生行为的培养, 提高他们的卫生知识水平, 促其改变不正确的卫生态度, 可以将初次参加培训者和再次参加培训者分开, 将餐饮业、加工业和食品经营业不同行业人员分开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应有相应的侧重, 将相应的卫生知识能与日常工作联系起来, 以便使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自觉执行和维护卫生法规及相关卫生标准要求。

4.5 建立食品卫生标准宣贯的长效机制

对于大型的企业选年轻 (30岁和40岁年龄组) 、受教育程度好食品从业人员担当食品管理员并明确其职责, 建立企业内部培训机制, 通过定期加强对食品卫生管理员的培训, 促进企业内部培训, 使从业人员食品卫生标准知识得到进一步更新, 从而带动企业整体食品卫生水平的提高;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 应加强经常性卫生监督, 加强对食品卫生经营单位的业务指导, 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

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一般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标准的知晓情况, 为食品卫生标准的宣贯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海淀区辖区内城区、城乡接合部和农村三种区域餐饮、食品经营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各15家, 对一般食品从业人员应用统一制定的食品卫生标准调查问卷进行测试, 并对测试得分情况进行评价。结果北京市海淀区现阶段食品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 不同年龄段和生活背景食品从业人员素质有差别, 不同行业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卫生标准的知晓情况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岗前培训严把入门关, 缩短后续培训的时间间隔并根据不同的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后续培训, 以食品卫生管理员为中心建立食品卫生标准宣贯的长效机制。

3.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三

【关键词】沙门菌、影响因素、食品从业人员、安全卫生从业人员

Abstract: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s put in plac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we can know that Salmonella is the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pathogens,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infection are often present outbreak of epidemic trend, so for food and public health practitioners Salmonella carrier case study is necessar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sis the personnel carrier and combining the result of factors affecting a general discussion,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proposal.

Key words: Salmonella, influencing factors, food practitioners, health and safety professionals

自沙門菌被确定为是引起人们肠道传染病的重要病原,人们对它的关注就没有间断过。目前为止,沙门菌在世界的范围内引发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在我国,因为它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位居第二位甚至已经位列榜首[1]。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很多地方都对当地的沙门病菌带菌状况作了科学的调查,并对后果作出分析探索,对沙门菌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

一、对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沙门菌的调查状况

要对沙门菌的分布情况和形成原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一定要有数据作为支持,我国地广人多,要进行全国调查无疑是痴人说梦,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只能抽取我国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市,虽说这样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其实一线城市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表明我国现在沙门菌分布的情况。

1、对象与方法

这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锁定了我国一些一线城市里面工业区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调查的方法也是有所差异。如有的地方直接的采用同一的自制调差表,对从业人员的一般情况罗列了详细的问卷,采集肛试样本,以此来检测沙门菌的带菌情况。有的地方则采取更加细致的调查方法,根据何晓晴编写的卫生防疫细菌检验里面的方法,收集必须的材料进行临床检测。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更加细致。

2、结果

在本次的调查里面,对于城市的结果进行了统合,从男女之间、不同年龄段之间做出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女性携带沙门菌病例普遍比男性要少,而不同年龄段之间,年龄在三十到三十九之间的,携带沙门菌的比例是比较大的。

这是山东对于当地工业区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人员调查出来的图表。我们可以知道,沙门菌是分布于五个群十个血清型的,以检出率从大到小来排列的话,依次是C、B、A最后是F。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季节性对于沙门菌的分布也是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的,而夏秋季检出来的比例明显是比冬春季要高的。依然是以山东的调查报告为例,夏秋季检测的标本有8585份,其中检出率是0.35%,再看冬春季时候的结果,标本是5415份,检出率为0.11%,结果已经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最后的划分是以人群分布来作为标准的。在山东的检测结果中,检测食品从业人员标本总共是7620份,检出率是0.26%;公共卫生从业工作人员的标本总共为6380份,检出率0.25%,这样的差异对比从统计学来看是没有意义的。检测男性的标本总数是5768份,检出率是0.17%,女性标本总数为8232份,检出率0.32%,得出跟上面一样的结论,这样的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令人在意的是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对比差异,本地人标本5512份,检出率是0.11%,外地人的标本总数8588份,检出率是0.35%,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外地工作人员沙门菌携带病例是比本地人沙门菌的携带病例要多的。

二、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的讨论

1、调查结果的作用

沙门氏菌的存在将会使我国的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中需要长期面对的危害,它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切实存在的。因此,对于我国的食品和公共卫生从业人员的沙门菌监测工作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沙门菌作为重要的肠道疾病病原菌,在伤寒、副伤寒的时候对于人们的身体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分析带菌者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还有不同季节时候的分布[2],能够针对不同的病患作出有效的对策,这有利于加强行业食品卫生管理,能切实的减少和防止食物中毒的发生。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带菌率基本上都呈现出了上升后下降的波动趋势,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主要是很多带菌者对于沙门菌并没有很深入的认识,通过对病史的咨询,能够知道很多健康带菌者对于本身并没有感觉出来有什么异状。但是他们作为食品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从业人员,毕竟是一个潜在的传染源[3]。细菌食物中毒的病例中,有很大比例是由沙门菌所引起的,如果从预防的角度来看,及早消除一个传染源就等于直接的消除了一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从调查可知,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于沙门菌的分布也是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基本在年龄阶段三十到三十九之间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大的,所以对于这部分人群的卫生监督管理应该加强,从根本上对他们加强法制观念宣传,改善他们平时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防病的意识,将可能发生的事故有效抑制。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城市里面本地人的携带沙门菌的病例一般都是比外地人少,这大概和本地人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意识增强,还有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有关。但是相对来说,外地人到了城市里面工作,居住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卫生意识比较淡薄,所以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比较多。有关的地方部门要针对这样的现状,对外地人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宣传和加强他们的卫生意识,只有从根本上入手,才能治标治本,为外地劳工人员一个良好的环境保障。

2、对检验人员的警示

沙门菌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污染食品还有水源经口传播,作为肠杆菌里最为复杂的菌属,大概有两千多种以上的血清型,不同的种系可能导致不同的致病后果,可能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还有其他感染,严重的时候可能致人死亡。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检测沙门菌的时候要仔细小心,运用系统的生化试验进行验证判断,依据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结果作出判断,如果存在一点的错误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食品和公共卫生场所的监督是我国卫生监督部门应该不断加强的地方,一切要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防止沙门菌食物中毒的爆发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何晓晴.卫生防疫细菌检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304-305,662-663

[2]. 李劲锋,彭超育,李文、等.2007~2010年玉林市餐饮、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携带状况检测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17(11).:1020-1022.

4.食品从业人员学习培训制度 篇四

一、食品从业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工作。

二、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在有关主管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卫生操作技能培训。

三、定期组织本单位食品从业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陕西省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家及地方的各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做知法守法的模范。

四、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包括负责人、食品管理人员和食品从业人员。

五、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六、培训方式以集中讲受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离岗学习一周,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七、建立食品从业人员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5.食品从业人员管理与培训制度 篇五

1、食品从业人员每年定期体检一次,取得健康证经培训合格后方能正式上岗。企业每年定期组织全体职工进行体检,并取得健康证随时备查,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2、患有肠道、呼吸道、各种传染性疾病及皮肤病患者,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情况,由领导安排调岗或休假。

3、个人卫生要做到四勤:勒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理发勤洗衣服、被褥;每日换洗工作服、帽。

4、上班时间不得 佩带任何饰物、随地吐痰、吸烟喝酒、咀嚼吃东西、抓头发、剪指甲、掏耳朵、伸懒腰、剔牙、揉眼睛、打哈欠,不染指甲,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

5、仪容仪表符合要求:按规定着装,上班不带戒指、耳环,男不留长发,女发不披肩。

6、进入车间按要求穿戴好整洁的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严格按照要求洗手消毒。

6.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制度 篇六

1、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

2、实行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制定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分期举行食品安全知识、岗位操作规范培训,每年不少于20个学时。

3、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含新参加和临时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及职业道德培训,每年不少于20个学时,使每名员工均能掌握岗位食品安全知识及要求。

4、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试,不合格者应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7.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七

1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 抽取2013年5— 月到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检的从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部分从业人员1 200人作为调查对象。

1. 2方法参照Manning等进行的国内外同类研究资料, 得到问卷雏形, 在广泛回顾文献且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调查表,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 由调查对象匿名独自填写, 进行现场调查。本次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而未采取随机抽样方法, 主要考虑到调查现场从业人员的流动性。

1. 3内容1一般人口学特征: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岗位、工龄、收入状况等; 2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包括卫生法规、餐具消毒、食品加工、食品保存、加工操作与食物中毒的关系、食品变质与食物中毒的关系、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措施以及获得知识的途径等在内的30道问题, 将每题的正确答案赋值1分, 答错或不答者计0分, 累计得分定义为知识得分, 满分为30分; 3食品安全相关行为: 包括食品经营生产点的设置、设备、可能影响被调查对象对食物中毒发生的个人行为和技能以及是否定期到疾控中心体检培训等在内的15道问题, 将每题的正确答案赋值1分, 答错或不答者计0分, 累计得分定义为行为得分, 满分为15分; 4食品安全相关态度: 包括个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对食物中毒发生的态度以及对如何预防食物中毒发生措施认识的态度等在内的12道问题, 每题规定5、4、3、2、1五个评分等级, 分别代表非常积极、积极、中性、消极、非常消极, 合计每题的得分后再除以问题总数, 得到态度得分。

1. 4统计方法数据输入Epi Data 3. 1数据库, 用Excel 2003、SPSS 19. 0和SAS 9. 1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 运用趋势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 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 获得有效问卷1 100份, 回收率为91. 7% ; 合格问卷1 082份, 合格率为98. 4% 。1 082名被调查者中男性474人, 占43. 8% ; 女性608人, 占56. 2% 。汉族者居多, 为1 008人, 占93. 2% 。食品从业人员的年龄以20 ~ 29岁者居多, 为560人, 占51. 8% ; 其次是20岁以下和30 ~ 39岁, 分别为209人和205人, 分别占19. 3% 和18. 9% 。食品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居多, 为633人, 占58. 5% ; 其次为高中或中专文化, 为355人, 占32. 8% 。 食品从业人员每月平均收入500 ~ 1 000元者居多, 为593人, 占54. 8% ;其次为> 1 000 ~ 3 000元, 为450人, 占41. 6% 。 工龄以< 1 a的居多, 为408人, 占37. 7% ; 其次为1 ~ 3 a, 为407人, 占37. 6% ; 4、5 a的137人, 占12. 7% ;> 5 a的130人, 占12. 0% 。

2. 2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在食品安全知识调查中发现, 食品从业人员平均得分 ( 17. 17 ± 4. 67) 分; 最低分3分, 1人, 占0. 09% ; 最高分26分, 4人, 占0. 37% 。食品安全知识不及格 ( < 60分) 的528人, 占48. 8% ; 及格的 ( ≥60分) 的554人, 占51. 2% 。

2. 3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及格与否为因变量, 分别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年限、民族、工作岗位范围作为自变量建立单因素logistic回归。通过单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 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年限是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 见表1。

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食品从业人员的年龄和文化程度是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 ( P < 0. 05) 。高年龄者的正确知识得分高于低年龄者, 文化程度高者的正确知识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者, 见表2。

2. 4食品安全相关行为情况在食品安全行为调查者中发现, 平均得分 ( 7. 53 ± 1. 98) 分。最低分0分, 1人, 占0. 09% ; 最高分11分, 54人, 占5.00%。食品安全行为不及格的有184人, 占17. 0%; 及格的 ( ≥60分) 有898人, 占83. 0% 。

2. 5食品安全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及格与否为因变量, 分别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工作年限、 民族、工作岗位范围作为自变量建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在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中发现, 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和工作年限是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 见表3。

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食品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工作岗位和工作年限是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及格与否的影响因素 ( P < 0. 05) 。文化程度高者的正确行为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者, 工作岗位好的正确行为得分高于工作岗位差者, 工作年限长者的正确行为得分高于工作年限短者, 见表4。

2.6食品安全相关行为的态度情况在食品安全行为的态度调查中发现, 食品从业人员平均得分 (50.71±5.21) 分。最低分23分, 1人, 占0.09%;最高分60分, 5人, 占0.55%。食品安全态度不及格 (<60分) 的9人, 占0.8%;及格 (≥60分) 的1 073人, 占99.2%。

2. 7食品安全相关行为的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态度正确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情况有关。不同年龄者对食品安全行为态度正确得分不同 (F = 5. 664, P < 0. 05) , SNK-q检验发现20 ~ 29、30 ~ 39、40 ~ 50和> 50岁年龄组的态度得分均高于< 2 0岁年龄组 ( P < 0 . 0 5 ) , 年龄越高者的正确态度得分越高 ( 趋势检验: F = 9 . 4 4 1 , P < 0. 05) 。不同文化程度者对食品安全行为态度正确得分不同 ( F = 9. 56, P < 0. 05) , SNK-q检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者的正确态度得分高于初中组, 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者的正确态度得分高于初中组和高中组, 文化程度越高者的正确态度得分越高 ( 趋势检验: F = 9. 56, P < 0. 05) 。不同月收入者对食品安全行为态度正确得分不同 ( F = 3. 249, P < 0. 05) , SNK-q检验月收入> 1 000 ~ 3 000元者的正确态度得分高于500 ~ 1 000组。但不同婚姻状况、工作年限、工作岗位、性别、民族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 05 ) 。见表5 。

注:aP < 0. 05, 高于20岁以下组;bP < 0. 05, 高于初中组; cP < 0. 05, 高于初中组;dP < 0. 05, 高于高中或中专组;eP < 0. 05, 高于500 ~ 1 000元/月。

3讨论

近年来, 广州市加强了对市民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 也曾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进行过介绍, 但是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还是比较低。本研究发现, 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认识不足, 文化程度低者、低年龄者在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正确得分上处于劣势, 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2-3]。这说明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要以文化素质为前提[2-3], 同时食品安全知识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要不断的学习和提高。白云区食品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和食品从业人员个人卫生习惯较好, 但食品安全行为有待加强。白云区大部分的食品从业人员都接受过培训, 其主要途径主要是现场培训、课堂培训和通过多媒体 ( 例如计算机) 进行的培训, 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4-8]。可见, 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程度相当高, 知识的来源广泛多样, 尤其是预防食物中毒的措施方面, 这对我们下一步的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化程度低者、工作年限短者和厨师和在食品安全相关行为正确得分上处于劣势。广州市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的态度良好, 但食品从业人员对于部分问题态度尚需纠正, 无论是在食品安全意识还是态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提高。食品从业人员对食品安全行为态度正确得分与年龄、文化程度和月收入情况有关。年龄越高者的正确态度得分越高 ( P < 0. 05) , 文化程度越高者的正确态度得分越高 ( P < 0. 05) , 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1-3]。

以往调查显示, 健康教育能提高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本研究发现, 白云区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因此需要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引导其规范食品加工过程, 从而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和防止食品污染, 这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基础。1根据健康教育K-A-P模型[9], 知识是基础, 行为是目标, 态度是动力。要实现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 就必须首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培训、指导, 使他们掌握必需的卫生知识。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等进行分类指导, 调整和编写不同类别、适合于不同文化层次水平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材。新上岗、文化水平低的人员应作为培训的重点。并且针对白云区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第3季度、集体食堂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特点, 我们在健康教育宣传时要特别加强这几方面资料的宣传, 要把这几方面工作作为我们预防食物中毒工作的重点。2应该严格执行培训、 体检合格上岗的制度。对未经培训便上岗工作的, 卫生监督部门应给予行政处罚, 并限期补办培训合格证, 否则停发卫生许可证。采用定期举办培训班的形式, 使现有的从业人员都轮训1次。3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如录像、宣传手册及具体操作演示, 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知识, 形成良好的卫生行为。有研究表明, 将讲授教材法和声像材料法有机结合起来, 是最受欢迎的预防食物中毒教育的有效干预模式[10]。

参考文献

[1]张丽兰, 万凤山, 杨光会, 等.大理市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2, 18 (5) :273-275.

[2]王冰.北京市西城区食品从业人员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5, 7 (2) :123-124.

[3]陈国威, 孙桂菊, 黄杰, 等.南京市某大型超市食品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8 (8) :420-421.

[4]梁洁, 向志锐, 刘燕文.广州市大学生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3) :218-219.

[5]杨劫.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J].中国公共卫生, 2003, 19 (2) :250-251.

[6]许榕仙, 胡志坚, 黄芳.福建省4所高校大学生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1999, 20 (1) :24-25.

[7]叶蔚云, 高永清, 尹章汉, 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7 (10) :847-848.

[8]史根生, 刘亦农, 张卫民, 等.广东、吉林、四川、湖北四省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04, 20 (8) :677-680.

[9]黄敬享.健康教育学[M].2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35-40.

8.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八

一、判断题:

1、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2、食品经营者应当有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3、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4、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湿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贮存、运输。()

5、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6、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7、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8、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9、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10、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11、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12、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13、禁止食品经营者经营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14、食品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等;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容器、售货工具和设备。()

15、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16、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建立培训档案。()

17、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18、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19、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20、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当落实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对本企业的食品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二、单选题:

1、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从()起执行。A、2015年1月1日 B、2015年5 月1日 C、2015年6月1日 D、2015年10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包括()A、九章共一百零一条 B、十章共一百零一条 C、九章共一百零四条 D、十章共一百五十四条

3、食品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建立健全,采取有效管理措施,保证食品安全。()

A.索票索证制度 B.进货查验制度C.人员健康管理制度D.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4、从事食品批发业务的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批发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销售日期以及购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当符合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年。A.六、二 B.二、六 C.十二、三 D.三、十二

5、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组织职工参加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其他食品安全知识,并。()

A.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定期考核制度B.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培训档案 C.人员安全培训体制 建立定期考核制度D.人员安全培训体制 建立培训档案

6、食品经营企业应当配备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A.专职 B.兼职 C.专职或者兼职 D.临时或者兼职

7、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 和健康档案制度。食品经营从业人员 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从事食品经营,其检查项目等事项应当符合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

A.健康检查制度 每年 B.健康登记制度 每年 C.健康检查制度 每两年 D.健康登记制度 每两年

8、贮存、销售需低温保存食品的,食品经营者应配备与其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冷藏贮存和销售设施,冷藏温度,保证设备设施的清洁、卫生。()

A.可稍微低于食品标签明示的贮存条件要求B.应当符合食品标签明示的贮存条件要求 C.必须高于食品标签明示的贮存条件要求D.除特殊情况外必须符合食品标签明示的贮存条件要求

9、食品经营者应当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履行更换、退货等义务。()

A.销售凭证 退货、赔偿B.购物发票 更换、退货C.销售凭证 更换、退货D.购物发票 退货、赔偿

10、食品经营者在其销售食品的包装上附加特殊身份标记,将其销售的食品与其他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食品相区分。()

A.必须B.禁止C.可以D.在特殊情况下可以

11、下面关于食品安全的表述,正确的是:()A.经过高温灭菌过程,食品中不含有任何致病微生物

B.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C.原料天然,食品中不含有任何人工合成物质 D.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外观、口感正常

12、下列食品中,哪些属禁止生产经营的:()

A.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B.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C.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D.以上都是

13、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A.公司公章 B.食品检验机构行政章 C.食品检验机构公章

14、《食品经营许可证》有效期为()年。A.1年 B.2年 C.3年 D.5年

15、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A.由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责任 B.除特殊产品外,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C.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D.由食品经营者承担责任

16、违反本法规定,拒绝、阻挠、干涉有关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停产停业,并处();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A.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B.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C.一万元上十万无以下罚款 D.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17、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经营者对导致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工具、设备等,应当立即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自事故发生之时起 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A.4小时B.2小时C.1小时D.8小时

18、食品经营人员()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A、每半年B、每年C、每两年D、每三年

19、新设食品经营企业申请食品经营许可,该企业的 为许可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等材料上签字盖章。()

A、经理 B、董事 C、投资人 D、任何人

20、已经具有主体资格的企业申请食品经营许可,为许可申请人,申请人应当在申请书等材料上签字盖章。()

9.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汇报材料 篇九

11市11镇地处11、12、13三市交界处,辖区6个办事处,60个行政村,人口5.1万,面积186.29平方公里。工商业户1000户,集贸市场6处,其中固定食品店121户,集市食品摊位75户,共有批发商8家。今年以来,在省、市局和12分局的正确领导下,11工商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能,把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作为践行执政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行政指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的原则,积极推进“四项制度”和“五项措施”的落实,坚持“跑到位、说到位、做到位”,并借助“一会两站”维权网络,实现了食品监管无缝隙覆盖,构建起食品规范经营、安全消费的长效机制,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年开展专项整治16次,出动152人次,检查273户次,查处违法案件3起,清理取缔无照经营17户,查获、没收假劣食品20余公斤、假劣白酒110瓶。11月20日,国家总局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检查组到该所检查,并给与了充分肯定。

该所加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做法是:

一、定好主基调,抓制度建设促体系架构

始终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全所工作重点,成立由所长任组长的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制定计划、调度情况,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落到实处。与每名片警签定《食 1

品安全监管责任书》,明确目标、内容和责任,确保监管到位。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对辖区食品经营业户逐户走访指导、规范完善,既保证无缝隙覆盖的数量,更保证监管工作的质量。在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完善制度建设,以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落实。结合辖区实际,制定《11工商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细则》,建立以提高食品质量为核心,以规范食品经营主体行为为目的,以食品安全检测为手段,以完善监管措施为保障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一是实施食品质量准入制度。要求食品经营者必须向供货商、生产商索取查验相关主体资格证明、食品批次检验报告、销货凭证等,无以上证明材料不得签订供货合同。

二是建立进货查验制度。严格检查验收进货的每个批次食品质量,确保货源清楚,正当合法,坚决杜绝不合格食品入市,确保群众消费安全。

三是实施食品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检测箱的作用,在辖区范围内开展食品质量快速检测。今年以来,集中进行快速检测10余次,在保障辖区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食品经营者的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树立了工商机关监管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权威和形象,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四是实施问题商品退市制度。对临近过期食品设立单独存放区,以对经营者起到提示作用;对日常检查和监测中发

现的假冒伪劣、不合格食品,坚决予以下架封存。

五是实施市场巡查制度。按照国家工商总局食品安全“六查六看”的要求,以“经济户口”为基础,突出属地监管,实行“定人、定时、定责、包管理、包执法、包服务”的日常监管模式,加大食品市场巡查力度,规范和查处违法经营食品行为。

二、找好突破口,抓专项整治促常态监管

今年以来,该所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为突破口,打击各类食品经营违法行为,以点带面,促进食品安全常态监管。

一是开展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整治。狠抓食品经营企业和业户的准入管理,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做好食品流通许可证的发放工作;对食品卫生许可证失效或者登记事项变化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进行变更或者注销登记。

二是开展清查劣质食品专项整治。根据省市局和12分局工作部署,今年以来针对食用流通环节出现的食品问题,及时开展了“乳制品”、“阿胶”、“海旗牌烤鱼片”、“爱尼卡诗夹心巧克力”、“食用香精”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三是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整治。把消费集中的节日市场作为整治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拉网检查活动,加大了“五一”、“六一”、“十一”、“中秋”、“春节”等重大节庆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维护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

四是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结合工商工作职能,以农村集贸市场为重点区域,以农村食品批发业户为重点对象,开展了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创建了两条食品规范经营示范街、6家食品规范经营示范店,发挥了示范街与示范店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村市场食品质量监管的整体水平。

三、拓展监督面,抓责任落实促监管到位

一是依托三级督查,狠抓责任落实。大力推行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建立健全辖区食品经营单位登记台帐,全面摸清食品经营单位底数,不间断对辖区内食品经营企业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指导帮助企业整改存在问题。依托分局督查队、片区督查组及单位督查组“三级督查”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定期抓考核”的监督格局,实现督查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切实提高督查评价工作的质效,确保了责任落实、监管到位。

二是依托行政指导,强化业户自律。将行政指导贯穿于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规范、保护消费者权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业务工作的全过程,加强对食品经营者的教育引导,与其签订《商品质量责任书》,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强化经营者的自律意识。

三是依托社会力量,完善监督体系。该所通过设立监督

举报信箱、在集贸市场上设置投诉台、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消费提示等方式不断完善监督网络体系,聘请60名村级“两站”联络员担当食品市场义务监督员,调动各界参与监督,促进了辖区食品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四、切准结合点,抓防控同步促合力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实际工作中,该所一方面发挥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主力军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向政府汇报,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形成打击食品违法行为的整体合力,努力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

一是着眼“防”字,依托法规宣传促守法意识提高。今年以来,该所共在集市开展宣传活动3次,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开展食品业户集中培训2次,并向每户食品经营业户下达了行政指导建议书。通过这些形式,积极引导广大经营户增强自律意识,自觉规范经营活动。

二是着眼“控”字,依托电子系统促食品动态监管。发挥省局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市局食品安全监管系统的作用,真正做到源头可溯、动态监管。加大宣传力度,让片警、业户理解、明白追溯监管系统的作用和意义,结合日常巡查,及时更新、录入系统信息。今年以来,该所在各项检查中依托追溯监管系统,事先锁定目标,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目前,辖区食品市场秩序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

10.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十

1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昌宁县2008年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

1.2试剂

购于某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病毒诊断试剂盒。

1.3检测方法

采取空腹静脉血约5ml, 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 操作和判定严格按《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90-1995) 》附录A 1“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标准”和试剂说明书进行, 在酶标仪上读取A值, 凡被检血清A值/阴性对照平均A值≥2.1判为阳性, 否则为阴性[3]。先检测HBsAg, 对检出阳性的血清进一步检测5项指标。

2结果

2.1 HBV感染情况

全年共检测从业人员3473人, 检出HBsAg阳性31人, 阳性率为0.89%。其中男性1291人, HBsAg阳性12人, 阳性率为0.93%;女性2182人, HBsAg阳性19人, 阳性率为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2, P>0.05) , 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

HBV感染情况 (1) 各个年龄组中阳性率最高的是40岁~年龄组, 为2.01%;最低的是≥50岁年龄组, 未检出。各年龄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v=4, P<0.05) 。 (2) 在阳性率构成比中以20岁~年龄组和40岁~年龄组最高, 均为29.03%;≥50岁年龄组最低, 为0, 见表2。

2.3不同职业人群HBsAg阳性率

食品从业人员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分别为0.94%和0.62%, 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校正=0.18, P>0.05) 。HBsAg阳性率构成比以食品从业人员较高, 为90.32%, 结果见表3。

2.4 HBsAg阳性者血清中HBV感染标志物类型

在31例HBsAg阳性血清中, 标志物有3种模式, 其中以HBsAg+HBeAb+HBcAb的构成比最高, 占38.71%;其次为HBsAg+HBcAb模式, 占构成比35.48%;最低是HBsAg+HBeAg+HB-cAb, 占构成比25.81%, 见表4。

3讨论与建议

本年HBV 5项血清学标志检测显示, 昌宁县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0.89%, 较卫生部2008年4月21日公布的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全国1~59岁普通人群HBsAg阳性率7.18%”低。按照流行强度划分标准[4], 我县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属于低流行区的阳性率, 男性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 P>0.05) 。这主要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每年对食品从业人员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强制性预防性健康检查一次, 对不符合上岗条件规定的给予调离岗位有关。虽然本年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低流行区的水平, 但昌宁县属于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高于东部地区, 故在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上, 不能有松懈麻痹思想, 应加强从业人员的监管, 逐步形成业主自觉要求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各类从业人员自觉接种乙肝疫苗, 以提高该人群对乙肝病毒的免疫水平, 切断乙肝这一传播途径。

从各年龄组人员检测结果看, 40岁~年龄组的感染率最高, 30岁~年龄组次之, HBsAg阳性在各年龄组间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 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这可能与样本来源较为单一, 从业人员无儿童和老年人2个群体, 加之样本量较小有关。

以职业来看, 以食品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最高, 这个行业人员的特点是, 工作相对稳定, 青壮年多, 监管相对容易, 卫生执法部门应抓住这一特点, 加强监管, 对检出HBsAg阳性的从业人员, 及时调离岗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HBsAg阳性率虽然相对较低, 但这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为青年人, 人群流动性大, 工作场所极不稳定, 学历低, 暴露机会多, 监管困难, 卫生执法部门应抓住这一特点, 增加卫生监督的频率, 加大卫生执法力度, 提高业主自觉遵纪守法意识, 杜绝从业人员无证上岗, 做到从源头控制。

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和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技能, 及时、准确地为卫生监督部门提供检测数据;卫生监督部门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六章第二十六条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二章第六条规定, 调离不符合条件的从业人员。

做好食品、公共场所行业人员上岗前预防性健康检查, 是法律的规定, 也是降低HBV感染率的有效干预措施之一。通过上岗前预防性健康检查, 可及时发现HBV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而对食品、公共场所行业人员进行有关卫生法规与卫生知识培训和普及乙肝疫苗接种, 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 降低HBV感染率, 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可靠保障。

总之, 乙肝病毒的传染源广泛存在于人群中, 必须通过配合卫生监督部门, 严格执行就业前和每年一次的预防性健康检查, 严格调离制度, 加强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 加大卫生防病知识宣传工作, 在普通人群中大规模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 从源头抓起, 使昌宁县从业人群中乙肝病毒阳性率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2008年云南省昌宁县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乙肝病毒 (HBV) 感染情况, 确定管理的重点人群。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 对2008年共3473例从业人员进行HBsAg检测, 阳性血清进一步检测HBsAg、HBsAb (表面抗体) 、HBeAg (e抗原) 、HBeAb (e抗体) 、HBcAb (核心抗体) , 即乙肝血清标志物5项指标检测,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0.89%, 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3, P>0.05) , 在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中构成比以前者高, 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8, P>0.05) 。年龄分布以40岁年龄组最高, HBsAg阳性血清经5项指标检测HBsAg+HBeAb+HBcAb模式占38.71%, HBsAg+HBeAg+HBcAb模式占25.81%, HBsAg+HBcAb模式占35.48%。结论食品、公共场所行业人员进行一年一次预防性健康检查和上岗前预防性健康检查, 是降低HBV感染率的有效干预措施。

关键词:食品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六章第二十六条.1995-10-3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1991, 第二章, 第六条.1991-03-11.

[3]GB 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11.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十一

一、领导重视,亲自部署

3月5日会议召开会议研究决定,由分管领导段云强同志总体负责食品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由卫生院院长具体负责抓好培训,具体培训时间由卫生院来自行决定,培训内容由卫生院准备,培训人员由卫生院和工商所协调通知,培训地点在**卫生院,培训时通知食品安全委员会参加。

二、培训要求

所有食品从业人员都必须进行培训,包括学校食堂、饭馆、副食店、屠宰场的从业人员。培训宣传中,明确通知食品从业人员,查体合格单≠健康证,食品从业人员需两证齐全,拥有健康体检健康证,卫生许可证,方能到相关部门办理营业执照。要求所有食品从业人员都参加培训,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卫生服务意识。

三、培训内容

内容包括食品加工、经营点的卫生要求;对食品从业人员的要求,包括服装要求、身体健康要求、行为要求、卫生要求;有毒有害食品的鉴别;加工、经营食品应注意的事项;什么叫生熟分开;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等。

三、具体培训

2008年3月19日,在**卫生院王医生对生产经营,餐饮服务业及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参训人员有87人;2008年3月26日,在羊邑卫生院就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培训,参训人员有41人。培训进展顺利,全乡通过培训并且考试合格的有128人,办理卫生许可证数为128个,通过体检,获得健康证的有128人。

12.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十二

1、《食品经营许可申请书》;(2份)

2、营业执照副本或者其他主体资格证明文件复印件;(2份)

3、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4份)

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复印件;(2份)

4、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合格证明;(原件及复印件每人各2份)

5、经营场所(含外设仓库)使用证明(如房屋所有权证或租赁协议等)复印件;(2份)

经营场所(含外设仓库)的地理位置示意图;(2份)

6、与食品经营相关的经营设备、工具清单(申请书内含);

7、经营场所和设备布局、加工流程、(卫生)设施等示意图及说明;(2份)

8、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见后面附件,1份;制度目录2份);

9、食品经营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证明材料;(暂时可以不提供)

以下为符合条件的业户准备:

10、委托他人办理的,提交委托书以及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2份)。

11、有下列特殊情形的,还应当提交下列材料:(1)《食品自动售货设备备案表》;(2)《食品送货车登记表》;(3)《食品仓储库备案表》;

(4)申请销售散装熟食制品的,应当提交与挂钩生产单位的合作协议(合同),提交生产单位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复印件;(5)在餐饮服务中提供自酿酒的经营者,应提供具有资质的食品安全第三方机构出具的对成品安全性的检验合格报告。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文本包括(流通):

(1)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2)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3)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4)食品退市和召回制度;(5)食品安全承诺书;

(6)超过保质期食品和回收食品管理及处置制度;贮存场所)

(7)出入库记录制度;(贮存场所)(8)定期除虫灭害记录制度;(贮存场所)(9)食品运输和贮存管理制度;(贮存场所)注:1-9项制度所有业户都需要准备。

以下为特殊制度,符合条件的准备:(10)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企业)

(11)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企业)(12)食品批发销售记录制度;(批发)

(13)索证索票制度和台账管理制度。(保健品)

13.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十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来自2006年临潼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1402名体检登记资料

1.2 方法

HBsAg携带情况采用上海申峰生物制品厂生产的全血乙肝表面抗原(WB-HBsAg)检测试条进行检验。

1.3 诊断标准

按试条说明进行规范操作,结果按说明判定,分为阳性、阴性、无效[2]。

2 结果及分析

2.1 食品及公共场所人业人员HBsAg检测情况

2006年共检查11 402人,HBsAg阳性率为2.06%,其中男性4309人,阳性率为2.90%;女性7093人,阳性率为1.55%。男女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0,P<0.01)。见表1。

2.2 不同年龄组的检出情况

以15~20岁年龄组阳性率较高,41~50岁年龄组较低,不同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4,P<0.05),其他年龄组阳性率见表2。

2.3 各年龄组中不同性别的检出情况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的HBsAg阳性率不同,HBsAg阳性检出情况见表3。经统计学的处理,男性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P<0.05),女性各年龄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38.94,P<0.01)。

3 讨论

以上结果表明,在我站2006年度体检的11 402名从业人员HBsAg携带者中,男性的感染率高于女性,男性青壮年感染率高于老年[3]。尤其以20岁年龄组最高。这可能与男性人群社交活动频繁,吸烟、酗酒造成肝功能损害有关,极易感染HBV HBV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疾病,我国是感染高发区,现有携带者1.2亿人,1~59岁携带率为9.75%,我区携带率低于全国水平,但是作为旅游区,防治任务不可忽视。建议对这部分高危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的干预工作[4]。以提高从业人员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执法部门要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执法力度,对无证上岗人员及单位应按卫生法律法规给予适当的行政处罚,加强对从业人员尤其是新参加工作人员和女性进行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切断传播途径,营造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立明.流行病学,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93.

[2]陈鸿,唐荔伟,王淑萍,等.南昌市从业人员HBeAg血清检出报告.中华医药杂志,2003,3(2):172-173.

[3]陈国翠,高凤琴,韩国龙.1997—2000年西安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状况分析.职业与健康,2002,18(1):82-83.

14.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十四

二、凡在本项目上从事食堂餐饮工作的所有人员(包括厨师、服务员、洗碗工、采购员、管理人员等)均应遵守本制度,认真参加卫生知识培训。

三、所有食堂餐饮从业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包括临时工)必须进行基本的卫生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食堂餐饮工作。

四、食品安全管-理-员要及时对在本项目从事食堂餐饮的工作人员进行登记造册,按照培训计划安排,组织从业人员分批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教育,并进行考核。

五、卫生知识培训内容包括与从事工作有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卫生知识以及卫生操作要求。

六、从业人员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应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七、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卫生病症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15.食品流通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篇十五

1.1 对象

腾冲县2004~2007年食品生产经营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参加健康体检者。

1.2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 Ag, 具体操作和结果判定均按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HBs Ag阳性率

4年共检测22 461人, HBs Ag阳性372人, 阳性率为1.65%, 各年间阳性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x2=19.76, P<0.01)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体检15 517人, HBs Ag阳性者263人, 阳性率为1.69%,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6 944人, HBs Ag阳性109人, 阳性率为1.56%, 无差异 (x2=1.00, P>0.05) (表1.2)

2.2 性别分布

检测食品与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男性6 466人, 检出HBs Ag阳性者166人, 阳性率为2.56%, 女性15 995人, 检出HBs Ag阳性者206人, 阳性率为1.28%。不同性别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x2=46.42, P≤0.01) 。 (表3)

2.3 年龄分布

15~39岁HBs Ag阳性率较低, 为1.20%~1.70%, 平均阳性率为1.49%;40~60岁以上较高, 为2.40%~3.79%, 平均为3.27%, 两者平均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和建议

2004~2007年腾冲县食品生产经营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 Ag阳性检出率为1.65%, 远远低于广州等发达地区 (5.6%) 的报道[1]。几年间, 阳性检出率逐年下降, 各年间有显著差异;两种行业检出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男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 与有关报道相符[2], 有显著性差异。40岁以上阳性率较高, 39岁以前阳性率相对较低, 说明腾冲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乙肝疫苗接种产生了效果。提示各级预防控制机构要认真落实国家乙肝疫苗接种免疫规划, 按照免疫程序要求, 广泛开展复种宣传工作和接种工作, 继续加强对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 使接种率达到100%。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大对食品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合格证的监督力度, 共同组织好每年1次的健康体检工作, 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摘要:目的了解腾冲县食品生产经营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 为制定乙型肝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HBsAg检测。结果共检查22 461人, 检出HBsAg阳性372人, 阳性率为1.65%。2004~2007年各年阳性率分别为2.44%、1.74%、1.40%、1.19%,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检测15 517人, 检出HBsAg阳性263人, 阳性率为1.69%;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共体检6 944人, 检出HBsAg阳性109人, 阳性率为1.56%。女性阳性率为1.28%, 男性阳性率为2.56%, 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15~39岁平均阳性率为1.43%, 40~60岁以上平均阳性率为2.74%,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结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继续加强青少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和复种工作, 严守健康合格证发放标准;卫生监督机构应加大持证监督力度, 采取综合措施, 控制乙肝传播。

关键词:从业人员,乙型肝炎,抗原检测

参考文献

[1]淡武强, 张超.广州市2003—2006年食品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sAg携带情况[J].华南预防医学, 2007.33 (5) :74.

上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下一篇:房产仲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