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2024-12-17

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共16篇)

1.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一

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习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进步,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2.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二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1. 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 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 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 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 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 营造创新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 要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能培养学生的集体创新能力.

3.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 打破常规, 进行批判性质疑, 并且勇于实践、验证, 寻求解决的途径, 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 让学生跳一跳, 就摘到桃子, 问题高低适度, 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 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因感兴趣而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2. 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 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 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 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 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 给学生最大的感知, 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 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 以产生共鸣, 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驱使他们创新, 并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 数学家成长的事迹, 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 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注重操作, 在实践中求创新

传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 课堂中学生缺乏体验, 内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 以记忆来代替整个学习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少, 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又好动, 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置了许多“做一做”、“试一试”及“折一折”等动手实践、探索的问题, 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得来的过程.平时在教学中, 应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质疑, 热烈讨论, 互相交流, 不断产生新设想.例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教育储蓄”的例题之后,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小林的爸爸为了几年后购买一辆20万元的汽车, 现在就将一笔钱存入银行.已知银行的一年、二年、三年的年利率分别为2.25%, 2.43%, 2.70%, 问:有几种不同的存款方式?哪种存款方式存的钱最少?提出问题后, 让学生们在独立思考、认真分析之后, 很快在组内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在互动中发现自己思维的不足.通过师生交流, 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在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大胆猜想, 在未知中求创新

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创新意识的火花.数学需要演绎推理, 更需要合情推理, 因为科学结论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类比、归纳, 即通过合情推理后, 提出猜想.新教材中这样的素材很多, 像求n边形过一个顶点所有对角线的条数, 两数相乘, 异号得负的法则的得来等, 都是通过引导学生把问题简单化或特殊化, 发现规律, 进行大胆猜测, 获得结果因此课堂上启发、诱导学生大胆猜测是教师的天职.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 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

3. 联系实际, 在生活中求创新

现实世界有许多现象和问题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 需要人们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求解决策略.如著名的歌尼斯堡问题、邮递员最佳路线问题以及桥梁、仓库的最佳选点等问题的解决.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不但能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也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体现, 从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 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 我让学生回顾与思考本章内容时, 请学生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并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它.学生举了许多例子, 其中有许多创新的题目.如一年前我将一笔零用钱存入银行, 当时年利率为2.25%, 一年后, 取出本息, 从中拿出100元捐给希望工程, 还剩103.6元, 问我原来那笔零用钱是多少.

4. 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 培养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 标新立异, 打破常规, 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 善于找出新规律, 运用新方法, 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 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题目的新颖解法来源于观察分析题目的特点以及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因此, 教师应从开发智能、培养能力这一目标着眼,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想、拓展, 平时教学中注意总结解题规律,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 开拓思路, 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 表现在思维过程中, 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 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 寻求变异, 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 是一种不定式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 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 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并“会学”, 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 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 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 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 如果, 那么对角线AC和BD互相垂直. (只需填出使结果成立时的一种情况即可)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 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 需要周密思考, 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 从而得到多个结果.此类开放型问题设计既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 一种教学观, 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 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6. 创新多变, 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 敢于质疑, 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 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 训练学生勇于质疑, 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 拓展了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 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2]韩佩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J].甘肃教育, 2010 (01) .

[3]徐方霞.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2.

[4]钱佩玲.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三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57-02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学教学的使命。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责无旁贷。

一、途径与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历来众说纷纭。我通过十多年的反复实践和比较,觉得以下途径与方法,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1、营造探究课堂,潜移默化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具有长期性。教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教学风格,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大胆求异的思维个性。

上课时,我总是有意识地营造探究学习课堂,打破教材原有框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度、尽量新颖、有一定探索性的问题情景,通过适当拓宽、深化或拔高教材,帮助学生挖掘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组知识结构,以期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观能动性。还引导学生参与有争议历史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想象为历史人物参与历史进程,培养探究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使学生从中发现新问题,真正理解和领会教材。如,组织探究辛亥革命的成败,北洋军阀政府统治虽然黑暗但也孕育着光明,秦之失在政还是制等课题时,我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课堂给出大约10-15分钟时间展开讨论。讨论时,我总是鼓励学生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运用新视角,不拘泥于教材的观点和表述,不为习惯思维所束缚,不仅要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对于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我总是细心倾听,并作出恰当的评价。于是,课堂上得到表现机会的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既活跃和扩展了学生思维,又集思广益,从中得到启迪。

2、教会创新方法,突破定势

教会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是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靠长期性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教师可拿出相关范例讲解,不能简单地唯答案是从。如能重点展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让学生模仿,并熟练掌握,形成定势思维,然后因势利导,诱发灵感、悟性,可望达到熟能生巧并突破定势的目的。我除了采用原型创新法外,还运用过下列方法:

(1)求异思维法

由于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表述不全面,既便是某些历史定论,也有很多是片面的认识,教师可从教材的显性知识入手,由已知到未知多角度发问,在得出教材的观点之后,趁热打铁,通过启发诱导和提供新材料,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推陈出新。

(2)辩证思维法

对历史事物、现象恰如其分的评价和再认识,放置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中分析研究,可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观察和解决历史问题。如通过结合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等史实,对殖民主义双重性后果的分析,通过对秦始皇、康熙帝等历史人物的教学,都会使学生学会突破思维定势,明白到即使是古时盛世,劳动人民依然负担沉重,即使是历史上的伟人志士,也难免出现一些认识或实践上的错误,或有着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就是千古罪人,也未必是一无是处……

(3)类比联想法

通过对某一或某类历史事物、现象的分析,从中找到某些特征,在解决某一相似的历史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借助联想进行知识的迁移,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突破教材局限。

3、加强写作训练,学以致用

加强探究写作训练,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除了让学生模仿自编知识结构,培养再造思维,形成宏观认识外,为提高训练的实效性,我把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渗透在平时的讲、评、练、思、读之中,学以致用。面对一些带有鲜明阶级性、时代性、主观性的史书、史实史论,实物材料,我通过组织辩伪,多多少少可以还原一些历史真相。组织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对开发学生历史创新思维帮助甚大。既可以写读史评点、体会,又可以是调查报告之类的文章,也可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课后的“综合探究”、“解释与探究”、“活动建议”中选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入手,尽量不因袭定势,不随心所欲,提出与众不同、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见解,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有的学生能从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联想到社会现实,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有的能用批判的观点看待历史上争论的问题,并提出与教材论断不同的见解;有的能从某一历史现象中悟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的文中观点虽有偏颇,但别出心裁,见解独到。通过探究写作训练,有效突破了作为一个中学生的知识水平的界限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

二、问题与对策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下列客观或主观上的问题,并相应地采取了一些对策:

1、问题:滥加臧否历史

对策:规范导向

中学生虽然敢于质疑,能突发奇想,但思维品质尚不成熟,常以个人好恶,或受影视戏说、道听途说等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启发,或为了哗众取宠,对历史滥加臧否,个别的甚至提出诸如为纳粹罪恶活动辩护等惊世骇俗、荒谬绝伦的偏激论调。如果不予以纠正,势必混淆视听,造成对人性善恶的误导。对此,我在勃然拍案变色、怒其浅薄无知的同时,及时给予人文教育指导,引导其冷静思考,以人为本,珍惜人类的鲜血,不断规范其思维倾向,使之逐渐形成具有历史责任感、正义感,逐步健全其人格和思维习惯。endprint

2、问题:课堂争辩无序

对策:适可而止

由于学生素质、能力、知识面等差异,课堂调控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曾出现过反映不积极,启而不发,或置身其外,或争辩偏离了主题,或趁机起哄等局面。有鉴于此,我注意发挥教学艺术性,从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出发,备课时尽可能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寻求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或迅速叫停,或转移话题,或因势利导,授课时尽可能声情并茂,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紧跟我那夹叙夹问的讲课思路,心随情动,浮想联翩,从中迸发出创新火花,并能适可而止,让学生产生悬念。

3、问题:拔苗助长偏向

对策:循序渐进

有时不自觉地脱离了中学教学和中学生思维实际,忽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长期性,拔苗助长,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健康发展。我在克服这种偏向的同时,认识到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基础年段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敏捷性。

4、问题:教学舍本求末

对策:分清主次

创新思维的养成,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良好的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融会贯通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可有时也曾出现过忽视教学目的、任务,追求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思辨课堂如果过滥,会喧宾夺主,不利于双基的达成。为此,我很注意分清主次,通常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有的放矢地创设思辩的课堂,尽量不舍本求末。

5、问题:教师无法应对

对策:求同存异

由于教材的某些观点、结论比较牵强,或者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全面,史学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够严密,学生在课内外提出的有些标新立异的观点、结论有时出乎教师意外,令教师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随意认同或者辩驳,都是不妥善的。为此,我总是认真倾听,求同存异,然后通过查阅相关史实、史论及史学研究新成果,并与同仁进行多种角度的探讨,形成共识,再给予评判和客观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师的素质、能力、知识等要求极高,思维反映要敏捷灵活、脑筋要时刻急转弯、语言表达要科学合理富有感染力,我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4.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四

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绘画知识和技巧,而且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新的教育环境下,美术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为了能够避免这些弊端,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怎么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由为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教学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和认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乐学才能善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互动式教学模式走进学生的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知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利用当下所用的美术教材中,有趣的想象画、卡通画,以及世界各国著名画家的作品或优秀的儿童作品等,再加上手工制作作品以及描绘自然的写生作品等,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答一个问题困难得多,尤其是在美术这种需要创造力的学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制作出自己心目中的作品,不断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提高学生素质。如:在教学生画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运动的线条》时,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想象怎样使线条动起来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极大兴趣,通过想象中画面创作出用线条表现的美术作品。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充满趣味性和童话色彩的语言对教材中的作品与画面进行解说、描述,为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兴奋剂,在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在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用小学美术教学,发挥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想进一步使学生迸发出浓厚的创新能力,只有通过细致和不断的观察,在会发现每件实物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在美术教学时,美术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每件实物的良好习惯。在美术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让小学生应用他们的儿童语言,没有保留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出来。每一个小学生的个人想法都有所不同,但都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乐于调动自己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去丰富自己的生活。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枯燥的美术课堂会限制小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教学开展。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教师跟学生及时互动交流,让学生跟教师成为朋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第一,融会贯通,把美术常识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起来。一位合格的美术教师不是只懂得美术常识就够了,而是需要更多的综合性知识。如:在教学生画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画自己》时,创设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长长的胡须仿佛蕴藏了他在艺术、科学、医学方面的成就,他把绘画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建筑学中,他设计的建筑物结构合理而美观。还有现代绘画大师徐悲鸿,严肃的表情,忧郁的眼神表现出他的忧国忧民,他在抗日战争中举办画展,救济灾民,他的《奔马图》永远鼓舞着中国人的士气。通过这些教学情境找出他们各自人物的外形特征来画自己,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绘画方法的指导,如各种基本脸形、基本五官形、基本发型、身材、个头、衣服、色彩等让学生导论交流,剩下的绘画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就能创作出无数好的创作作品,教学效果也会得到大的提升。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创作空间,经常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看待事物,不要过多干涉学生的创作,主学生大胆的表现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美术教育中,教学气氛的培养、喧染、烘托和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恩格斯说:“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自由指的是学生在身体、心理以及思想理念上的放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自由的学习氛围可以让这种思维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只有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创作出有自己特点的作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教学可能会出现课堂纪律较差的情况,但是并不妨碍学生的学习和创作。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感觉到别人的尊重,从而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的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美术教师,要学会尊重小学生感受美与理解美的方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教师不能要求小学生的所有想象与创造都符合科学,也不能要求小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创造与想象。教师要学会给小学生自由,给学生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思维束缚,享受美术学习。老师要和学生保持创作上的交流,灵活调整,根据每个学生的想法进行重点引导与延伸。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发现学生的无限可能。深入课程理念,不断地总结与完善。让孩子尽情的沉浸在美术创作的世界里。

5.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五

由此可见,思维的训练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时常被庞大的数字信息包围,很难从现有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进行创作。在现代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在课程中的各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学会将设计引入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

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表现某一海报主题,或直接将大众所认同的惯有的视觉元素直接运用到设计中;另外,有些学生在图形抽象表达和设计切入点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贯穿思维模式的培养,无论是图形创意、海报设计、字体设计还是标志设计等,都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们思维的形式因其属性不同,被分为诸多种类。从人们常态的思维角度看,设计的思维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即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设计思维打开,让其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对其创作出好的作品起到重要的作用。

1.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模式的培养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是较为普遍的。联想思维是人们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认识,了解其基本属性后,大脑对同种或相似的事物产生对应的想象,是一种没有固定方向的思维活动。联想思维因其对象的形态、内容等的不同可细分为近似联想、同类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联想思维较其他思维模式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性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外部事物的分析作出理性的判断,因此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它拥有概括性、连续性和形象性等基本特征,是设计活动中能够产生良好设计想法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较为常见的思维模式。由于拥有严格的原则性和逻辑性,联想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学生通过相关的训练,能够从原有的设计元素中提炼新的表现形式,这对其未来的设计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一种有别于固有思维的思维模式。它是创新思维的源泉,需要设计师对常态下的事物进行反向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引导人们对惯常的事物进行再度思考,从日常的思维形式中抽离出来,找到更好的创作形式,进行新的创意组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往往会采用常见的联想思维模式进行再设计。然而好的设计必然是出奇制胜的。在常规的思维模式下寻找与其相反的设计点,采用夸张、对比的表达形式,增强设计的趣味性,可使设计作品更具特点。因此,个性的表现也是现代设计的生命力所在。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时常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基本图形图像出发,让学生了解逆向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视觉传达设计有基本的表达形式,但创意的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逆向思维通过打破固有思维的一般模式,让学生学会反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对设计创作多提问、多分析,从而使设计作品更具吸引力。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由A对象向B对象进行联想的同时,对C对象以及其他相关对象的发散性联想。人们对单个对象的联想并不是单一的,因此,人们在联想的时候都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不同角度和方式的联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往往会对联想对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所能联想到的对象也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可以从事物的一个方面向多个方向联想。

6.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六

一、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带来一种无形的感染力,老师与学生两者的良性互动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打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老师传播教学内容的手段。在自由的课堂氛围当中,学生的思路是打开的,是不受禁锢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和谐氛围的感染下滋生。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上课形式以及题目的讲解大多是偏理性的,而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偏感性的。数学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尽心教学的重要途径。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一定是能够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以鼓励为主,耐心听完学生的意见或建议,这些都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老师的期待眼神,老师鼓励的手势,老师热情的语言都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当老师尊重学生,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学氛围变得融洽,融洽的教学氛围更会提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情景教学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与数字挂钩的。情景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及求解欲望。比如,设置了以下情景:小明和妈妈去商场购买衣服,妈妈给小明买一双鞋子。正巧商场打折促销,全场的鞋子打八折,小明看中一双运动鞋原价是600,可是妈妈只带了500元,问题是妈妈还需要多少钱去支付?这样的情景在生活当中很常见,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模式来教学,进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在实践的课堂教学当中数学老师不能只图方便直接把答案给出。数学是一门重在理解的学科,如果老师只是让学生记住答案,那么在千变万化的题型当中学生不能自如运用公式求解是非常失败的。小学数学老师在给学生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使学生参与进来。抓住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进行创新模式的教学。比如,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剪刀与纸片,然后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如何通过梯形纸片的裁剪求解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把梯形的其中一个角减去拼接成一个长方形,这样他们对求的梯形的面积公式就会有所启发,联想到长方形面积公式。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用创新的思维思路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深刻,并且能使学生在类似的题型当中学会举一反三。

三、积极评价,及时反馈

对学生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与反馈,是非常有必要的。积极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养成创新的思维意识。积极评价与反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阐述。前者老师要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比如某位学生在求解一道数学问题时经过再三的计算都没有得到正确答案,台下的学生会失去耐心,台上的学生自信心会大大削弱。老师就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圆场子,“这位学生的求解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只不过在求解过程中眼花缭乱了,没有把数字看清楚而解错了。”这样的解释既没有打压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得课堂能够继续教学。老师又进行提问:请问哪位同学能够把正确的解题思路向我们展示一下?知道求解过程的学生就会主动上台,这样评价与提问方式会促使所有的学生脑洞大开,利用创新思路来求解。在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方面,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也可以进行反驳,有些老师问题设置的不够严谨会存在许多漏洞,要积极鼓励有想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向老师挑战,指出老师的问题漏洞。对于这样的学生评价,老师要积极鼓励。将创新意识融入课堂当中,师生之间的有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创新意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利用情景教学以及调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创新意识会逐渐巩固在学生心中,为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铁烽.数学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创新意识的培养[J].数学通报,2001(9).

[2]欧健.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6).

7.浅析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七

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又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学生普遍反映数学难,难道数学真不好学吗?我们都知道,数学被称作国际语言,除了发音不同,从数字到符号,公式,图形计算题的方法等都是相通的。它适用于各个领域。说它难也不是没有道理:它本身就比较枯燥,公式化,理论化,更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的计算与推理能力。对于这种倾向。我们不能见难就退,而应迎难而上。有鉴于此,作为以培养学生精确计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其中,课堂向创新型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心得,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其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进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营造一个学科创新的氛围。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库”,只要条件适合,他们都可以迸发无穷的能力。但是,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课堂上不敢发言,怕自己万一说错了被同学嘲笑,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做工作,让每一个同学都知道自己是最棒的,回答错了也没关系,这种敢于思考敢于回答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只有环境适当,学生才可能自由想象,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信力,增强创新意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授课,学生跟在教师的后面看表演。有的可能当时听懂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剥夺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当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好“导”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以研究和发现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杜郎口中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超前。我们应该切实的转变观念,变教为导。“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这其实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熟知每节课的重点知识,易错题目以及学生在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们应根据情况适当引导总结,并且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其在圆满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基础上,对下节课的知识产生兴趣,促使其在课下积极地预习。

三、建立探究式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引入问题,学生参与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教学的本质,品味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在操作中主要表现为:

1.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提供诱因。A、问题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在教学内容和学胜求知心里上创设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带入情境。B、生活情境。用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热门话题引入,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C、活动情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动态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增加体验和感悟。

2.新知识导入——强化目标,提出假设。A、提出问题,明确目标。B、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合并,使学生清楚探究方向和内容,从而激活学生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储备,综合学习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假设,合理猜想。

3.验证结论——合作探究,归纳提升。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沟通,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与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以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学科教学的经验使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近几年来,“几何画版”、“几何专家”和“mathcad”一类软件的引进使我们看到,多媒体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如在概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远比传统教学更赋启发性的教学情境,能设计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数学实验环境,能灵活自如地进行变式教学。在解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同时能把班级交流、小组讨论与“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

8.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八

面向21世纪,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课如何立足课堂,挖掘其中蕴含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积极因素,全力构建适宜学生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几年来,笔者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历史课课堂教学中,致力于创造教育的探索,偶有心得。现概述于后,以求共勉。

一.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现的基本理念之一,它也是创新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且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如果学生充满不安全感、生怕说错话,担心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学生就不能畅开胸怀,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就可能极大妨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也谈不上创新,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封闭自己的心灵。因此,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教师要使学生敢于创新,就应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但有的学生不同意此看法,认为是消极性为主,造成中国的与世隔绝,从而落后挨打。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就应激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敢于“质疑”。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有的学生对农民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它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有的学生认为农民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关注生生关系,学生在课堂中“标新立异”虽然会得到老师的鼓励和称赞,但他们更担心被同学看成出风头,怕答错被同学讥笑而压制自己表现欲望。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每一个学生的见解,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注意把创新机会留给每一位学生。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相合作,鼓励、唤醒全体学生参与意识,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赞赏学生的独创之处,改变评价方式,引进奖励机制,变单一的试卷考试为多种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更无主次之分,没有必要作一个“排队”。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①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笔者认为,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以下几个方法可供参考:

(1)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

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质疑的精神的培养是培养创新思维精神的前提。一般来说,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方法称之为“理论创新”

例如有教师在向学生讲到“五种社会形态”学说这一理论时,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界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即五种社会形态之间存在着排列上的固定性,并以此为靶子,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效果非常明显。教师先启发学生对一个具体的、微观的国家进行个案分析,例如中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又如美国,由于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没有“童年”期,而是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如意大利,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详尽的分析之后,诱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出了一个有创新性的观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只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粗线条宏观上的勾勒,它的具体样式并不适用于世界历史上的所有国家,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学说基本上适用于西欧历史。在考虑到不同的国家具体的情况下,“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对历史研究亦有指导作用。最后他又补充到,这一错误观念并非马克思的本意,而是后来的学者附加上去的。

(3)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互相配合,人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快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过多地注意对“左脑思维”即抽象思维、言语能力的讲究,而轻“右脑思维”即非言语思维,形象思维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因此,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右脑思维创新”。

(4)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它可以这样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长期以来,史学界有一种“史学危机”的声音,这是因为我们把历史知识看成已经穷尽了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其实历史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作为人们对客观历史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历史研究不可能再现历史原貌,而是尽可能的使二者趋于接近。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新的史学材料的出现,知识更新是必然的。通过知识的更新和重新排列组合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的方法称之为“知识创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给他们多一点机会来展示自我,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都要让孩子们有一种“表演”的欲望,敢于让心灵真实的跳动。

①马卫东《浅析历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一个误区——兼论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 本文发表于《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徐富艳

9.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九

【摘要】:《教育与创造》中提出:“只有创新才能使世界更美好,只有创新,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知识,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创新成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教育,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改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是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意识,中学美术,激发兴趣,审美意识。

一、正确认识、改变观念,是实现创新意识的前提。

必须正确认识美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面没有主课与副课之分,正确对待每一门课程。有了这一前提,之后的一切才会应运而生,顺理成章。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主要还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面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主课与副课无意识区分,过度的强调升学率等等,美术课教师的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的积极性一点点被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退,课堂学习和课堂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该彻底改变全社会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理解与观察能力

观察是对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的察看。观察能力的培养存在于每一学科的教学,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显得由为重要。因为无论是对事物的构想或表现,还是美术绘画学习过程本身,都应把观察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讲授整体的观察方法及对比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正确的观察所要描绘的物体。只有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绘画训练中准确的描绘各种物体。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中,除了有教学上的构思和环节设计外,在评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展评过程,这样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各抒己见,谈看法、谈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变相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事半功倍。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对于画家与我们来说,不是因为他们是艺术家,而是因为他们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力,具有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塑造美的能力。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的要求不是要培养艺术家,而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像艺术家那样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教学将为我们提供这种创造精神与能力培养的宽广沃土。

二、提供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知道人人皆可创造出美丽独特的作品,给他们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你将会发现不同凡响的改变。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我们经常看到课堂往往是死气沉沉、机械、呆板、压抑个性、千篇一律、乏味的重复。学习中,学生只注重描摹对象,忽视自身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其要求十分笼统,既分不清层次,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因此,首先要赋于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另外,教师必须改变教育思维定势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念,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美术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社会并不需要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专业艺术人才,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兴趣、素质、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积极评价和欣赏学生的作品,努力从作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去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延展。

对于艺术创作,学生总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即认为这些艺术作品不是一般人所为,我们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殊不知这种认识阻碍了我们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创新的激情与动力。而创新,首先应该养成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要让学生务必形成“创造力人皆有之”的概念,形成创新活动并非局限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少数人身上,创新活动应成为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的一种活动,要让每个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非局限于发明创造新产品、新理论、新定理,发明创造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处。生活中的每一处景物、每一件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表现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勤于动脑、敢于创新,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艺术家。

三、采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兴趣是为了启发思维,是为了实现创新。如果说创新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么兴趣就是创新得以实现的永恒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老师欣赏或肯定学生作品的某些方面,学生就会对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美术课感兴趣,才能吸收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技能。学生如果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心情也就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学生,思想活跃,信心十足,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比如:在《触摸美丽》一课中我将同学们带入大自然,让他们闭上眼睛在清新的空气里自由地行走,随意地触摸身边任何物体。同学们会高兴地大叫,张开胳膊飞翔,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实在是太珍贵了。在同学们放松的同时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有些同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对美术学科存在一定的恐惧感,有着一种畏难心理。他们认为绘画特别难,画出来的事物不像,只追求的是像与不像,不是讲究构图合理、线条流畅、色彩美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必须让学生热爱美术,喜欢上美术课,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否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便成为一句空话。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因地制宜,寻找学生最感兴趣的材料和游戏、最感兴趣的话题;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身边入手,通过装点自己的居室、生活学习用品进而深入到课堂美术学习中。比如:根据本地优异闪光的陶瓷艺术生产产业,我经常组织学生深入调查、欣赏,在充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法后在美术课堂上让同学们运用陶泥来进行塑造和表现。在激发出学生兴趣和自豪感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美术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美术创作毕竟不是理性思考,没有1+1=2那么难,只要你用心去做、用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意识思维去创造都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当然教师也要及时加以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适当地提出任何主题的表现不会只有一种方法,应该挑选大家最擅长的。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那么就发挥他的长处,有的绘画课,可以用剪贴或其他的方法表现出来。

四 在创新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导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行为美、心灵美。教师是美的创造者,我们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现,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力。在艺术活动中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的内心情感,在愉快充满幻想的艺术教学中,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用自己的意愿来创造,实现个性优化和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美好生存。如<<寻找美丽>>这节课,教学提示你为什么喜欢它,它美在哪里,放在哪里最美,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并学会表达美、学会审美和热爱生活中美好事物。

参考文献:(1)《教育与创造》(2)《美术课程标准》(3)《教育心理学》

(4)《美学原理》(5)《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三门中学

10.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十

与其他学科一样,初中历史教育也深刻地受到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学生的独立思考被压制,机械地接受中国的历史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学实质上变成了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应试教育中不断丧失。

近年来,所提倡的创新型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尽量让学生打开思维,思考中国历史,不能教条化地束缚于历史教科书。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来开展创新性教学呢?

一、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科来说,历史教学所占用的教学时间要少很多,因此很少有人关注历史教学实践。事实上,历史课更多的是一门关于思考的课程,似乎与实践离得有点远,缺少实践性的东西似乎也能说得过去。但是,要进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教学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引入实践的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图书馆,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指导学生如何就自己的问题寻找资料。还可以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而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可以用一些较有争议的话题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特定的历史事件。可以开展学史作文和写作小论文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理解和掌控的能力。通过以上的措施,就是为了让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热爱,现有实物的感触还可以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其创新性思维。

二、教材内容上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

历史事件的是非并非已成定论,它随着社会经济、人们思想意识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传统历史教科书武断地下定论,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往往是照搬教科书上的观点和结论,不能真正的思考和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学习历史的教材应该更加广阔,而不应仅仅是教科书。教师的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对历史知识的讲解更加清晰明了,而且教师的创新性教学也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学带着知识的整合和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出现在课堂上,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还可以把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甚至对历史事件提出自己的质疑。更新观念,摆脱教科书的束缚,不仅使教师的授课显得更加生动和易懂,而且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有所提高。例如,教师在讲“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时候,可以先组织大家观看《走向共和》,然后对剧中有争议的人物如李鸿章、孙中山等人进行全新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同学们产生新的思想,合理地分析研究中国历史。

三、方法论上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1.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十一

一鼓励质疑, 提出独创见解

质疑是思维开阔的基础, 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前提,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特别是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对知识寻根问底、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 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主动自我学习的作用。如笔者在讲“圆的认识”这一节内容课时, 首先要求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 很多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一画圆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这时有位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圆规有没有其他方法来画圆呢?”我也惊奇了一下, 当时我在想, 这位学生提出了很有探索的问题, 我及时给予了表扬, 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对这位学生说:“你很有头脑, 而且头脑很灵活、思维很敏捷, 希望以后更上一层楼, 多思考、多提问题。”这时全班其他学生很羡慕这位学生, 也很期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同时对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经讨论得到可以用“绳子画圆”、也可以用“木条画圆”的操作方法, 这种不迷信于书本、勇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开拓思路, 诱发求异发散思维

徐利冶教授指出:“任何一位学者的创造能力, 可以如下公式来估算:创新能力=知识×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能力时, 可以向学生出示一些具有一题用多种方法解决的数学题目, 要求学生多思维、多探究, 寻找出多种求解方法, 从而探索开拓思维的措施, 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多角度多方位地考虑问题, 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一个广阔的天地, 让学生各自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思维, 进行集思广益和各抒己见, 从而把问题妥善解决,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但方法求异、思路求异, 而且更求速度和效果,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思维广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另外通过训练想象力也可以诱发求异发散思维, 因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从而创造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无论任何形式的想象, 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激发他们的灵感、唤起他们求知欲望、诱发他们的思维,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严谨、周密、深刻、全面, 从中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规律有可能是前人的研究成果, 但对初学者的学生来说, 却是一种创新、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让学生探究学习方法, 挖掘自身的潜能, 发展自己的优势, 掌握一定的求异规律, 培养自身创新思维。

三注重基础训练, 加强认知结构积累

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基础训练, 需要加强认知结构的积累, 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思维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并结合自己的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学习习惯等认识特征,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的整体结构, 实现具有内部联系的认知结构的积累。人的认知积累量越大, 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越广越宽, 从而得到创新的机会就越多, 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注重基础训练, 只有把基础抓好抓实, 才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 否则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便会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多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思维探索,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会取得比较好的培养思维形成的效果, 如果用启发式、发现法、导学探索科学法等现代教学法、教给学生自学、发现、探索的方法, 使学生在认识和探索的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的自觉独立思考能力, 因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发现并解决其他人尚未解决和发现的问题, 是自觉内化知识和探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和身心特点, 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要灵活多样、因人施教、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思维的人才。

四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由此可知, 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他就会主动去思考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而便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思考和探索。因此, 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经常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一些科学家如何利用思维去想揭开人类与大自然的奥秘, 以及介绍一些数学家如何发现数学中的规则、公式、定理、数量, 如圆周率的发现与探索过程等取得惊人成就的事例, 把学生自身潜藏的能力和需求激发出来, 促使学生产生掌握创新思维的欲望, 激发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远大志向,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要求, 只有学生具备了创新思维, 学生才能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才能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树立创新意识, 才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

12.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十二

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让思维的美丽的花朵在课堂上争奇斗艳,无疑是中学语文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怎样提高学生的思维品味,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谈谈我的肤浅认识和做法:

一、注意知识的归纳和延伸,培养学生思维 的广阔性

所谓知识的广阔性,就是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重要细节的能力,也就是善于全面地看问题。但思维的广阔性并不是面面俱到,不分主次,而是抓住问题的带有全局性和本质和重要细节来思考问题,语文教学中知识的归纳和延伸正是培养学生广阔性的好办法。如在讲《孔乙己》中的环境描写时,首先交待清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概念,然后结合《故乡》、《在烈日和暴雨下》、《七根火柴》、《变色龙》等课文,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七大作用烘托气氛、显示心理、揭示性格、便于比衬、提供背景、推动情节、深化主题,这就把零散的知识序列化了。显然,这对学生的阅读、写作、考试都 有帮助。

钱学森说过,只有序列化的知识才是有用的知识。在知识的归纳和整理中,学生思维 的广阔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便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把学过零散的知识,从归纳整理到序列化的知识,终身受用无穷。

二、注意对课文语言的分析的挖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语文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物质钱壳,要想把握文章的内涵,明了文章的风格、特点,必须牢牢抓住文章语言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声速切入主题,并由此及彼,步步深入地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深层。这是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 的深刻性的重要途径,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葫芦僧判断糊涂案》一文中,文中先后出现了贾雨村和门子的十次“笑”,指导学生细心揣摩每次“笑”时人物的心理,帮助学生透过“笑”的表象更深刻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了掘,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课文用词之巧妙,久而久之,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运用正确的教学哲理,培养学生思维 的灵活性

运用对立统一的的认识原理,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顺向和逆向、聚敛和发散、个别和全面等思维认识的问题。

学生要学会顺向思维,顺向思维不但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有好处,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感情、个性等诸多方面都 有良好的影响,但也要学会逆向思维,逆向思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求异思维是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必须在训练求异思维加以培养,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求异思维,以拓宽思维领域,克服思维的呆板性,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命题作文《考试,指导学生作文时,就要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题目的内涵,要弄清楚题目的外延。“考试”,可以实指某门课的一次考试工,这样选材时可以写一次知识或技能的考试,也可以写一次人生道路上的思想品质考试,思路开阔了,立意也就容易了。再如引导学生到“开卷有益”、“近墨者黑”等定论写《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等议论文,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养成学生客观地、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3.史料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吉林油田高中 姚新华

历史学研究主要依据历史资料进行,正如自然科学必须进行实验一样。近年来,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新版的高中教材不仅在课文中引述了大量史料,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栏目,更注重学生对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和比较,这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为教材作注脚,还应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发展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但如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只是囿于统编教材提供的史实和观点之内,学生只能重复统编教材给出的固定事实和结论,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无从体现。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生的活动不仅仅体现于教师——学生的互动上,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学生——教学文本的互动上。教学文本并不仅仅限于教材,而应该包括所有进入教学活动的历史材料。教学文本的内容越丰富,越具开放性和可探索性(互动性),就越能给学走的智慧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环境,那么如何发挥历史材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呢?

首先,历史材料的引入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由于统编教材限于篇幅等因素,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和多样的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引入一些史料弥补教材的的缺憾。如必修二教材第二单元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中涉及到这个问题:最早进行开辟新航路活动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没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书上有简单的描述“这些财富没有在葡、西本国转化为资本,而是花在统治阶段的奢侈享乐上。”但对于这样的描述同学们大都还会问,为什么这两国要把钱花在奢侈享乐上呢?如果教师让学生阅读这段材料,就可以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和相关因素搞清楚了。

“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史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下面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资料如何体现这一功能。在必修三和选修一教材中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叙述了这一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重要活动,但是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关系如何呢?这是问题的提出,然后,引入以下材料:

殷因(沿袭)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增删是有限的,因而很容易弄清楚);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继周朝而起的王朝),虽百世,可知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指周王)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十代之内少有不失败的);自大夫)诸侯的下属)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大夫的下属)执国命(掌握国家的政令),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

材料的文辞古朴,阅读的难度相对大,教师可以就阅读理解的关键之处给出注释,帮助学生解读给出的文本,然后对于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得出结论:孔子持一种因袭论的政治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抱有保守主义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极其不满意。如果再进一步引入资料,问题可以转向一种比较性的探索: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指政治制度,下同)之循(遵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效法)古。汤、武定(周武王)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改变)礼而亡。(《商君书•更法》)

由此可以比较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思想流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最后,在具备了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探索,感受人文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有争议性。中学的自然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提高能力,而中学的社会人文学科对本学科的科研过程的模拟训练一直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只是结论。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例如必修三第五单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如果要学生评价林则徐,就可将下列这则史料展示给同学们讨论分析: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在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14.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十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 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 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使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发展和提高, 从而形成创造思维的过程。

一、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 大胆突破, 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首先, 教师本身要对创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学的创新教育, 是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思维的锻炼。事实上, 学生的任何一个合乎情理的发现, 一种与众不同的提问, 一个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是创新。

其次, 教师要灵活, 高效地运用和驾驭教材, 特别是能够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问题、新观念和新知识, 并与教材的内容有机融合,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总之, 作为教师, 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认识, 在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发扬创新精神。

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在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基础之上, 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并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解题思路, 而且要尽量发掘前人发现这些结论的思考方法和思维方式,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题能力。在学校教学的条件下, 独立并且创造性地掌握数学题目的解决办法和途径、发现数学定理及推论的不同证法、以及对一些开放性试题建立数学模型、探索独特解法等等都属于创新思维活动。尽管这些东西前人已经发现, 客观上并无太大价值, 但就学生本身主观方面而言, 也是发现、发明、独创, 所以应当把它看作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表现。因此, 教师要精心组织材料, 为学生提供能独立展开思考的空间, 从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 揭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前苏联国家元首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说明这门学科本身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维方式。中学数学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数学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模型思想、递推思想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的总结归纳过程中概括数学思想方法,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思考实际问题, 从而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始终明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探究的主体, 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揭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 了解学生的需求信息, 消除学生的思维障碍;要注意启发学生, 让他们真正搞懂知识的来龙去脉, 并且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乃至解决问题, 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 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 归纳总结, 拓展创新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 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散性思维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性对象, 二是发散性方式。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发散性对象是各式各样的, 如对数学概念的推广, 对数学公式、法则的变形与派生等等。发散性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对数学命题而言, 可以是替换命题的条件或结论, 还可以是减弱条件从而加强命题的结论。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作为发散性点进行发散授课。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把握时机和教学节奏, 以研究的数学对象作为发散性点进行多种方式的发散性, 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增强。

数学史上许多重大数学发现均来自于直觉思维和发散性思维, 如笛卡尔坐标系、费尔马大定理、歌德巴赫猜想等等, 应当说它们不是任何逻辑思维的产物, 而是数学家通过观察、比较、领悟以及突发灵感发现的。通过数学教学, 能够使学生有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独到的见解, 如善于发现问题, 探究各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等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得出结论并不是问题的结局, 也不是教学的结束, 这时还需要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结论去联系实际问题, 从而把“教与学”推广到一个新的高度, 鼓励学生去思考这一问题的结果还能延伸和拓展吗?还能在其他问题上运用这个结果或方法吗?这样一来, 学生不但自己发现了数学问题, 而且又是自己领悟了这一概念的实质,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达到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给学生的学习赋予了新的价值。

(四) 重视数学阅读

15.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浅析 篇十五

关键词:创新思维;英语教学;主观能力性

在新时代下,要想实现自己的发展,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振兴教育事业,把创新教育落实到实处,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1.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大的。初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启蒙阶段,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主要任务。

2.促进智力的发育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开发初中生的智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初中生的智力正处于一个发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英语问题多思考、多交流,锻炼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提高了。

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英语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

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只顾及了大部分学生而忽略了小部分,这就造成了学生成绩严重的两极分化问题。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成绩会更好,而一些成绩差的学生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这严重影响了班级总体成绩的提高。

2.教学方式传统

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学方式传统,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灰心、厌烦、消极学习的现象,这对初中的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英语的学习也需要一个创新的手段,是需要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的。

三、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激发策略

1.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很大的帮助。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使初中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交流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采用学生讲课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把不同的单元分配给每个小组。教师再安排每个小组的讲课时间。初中生参与讲课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知识整合能力,还能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在新型教学的模式下,教师应该根据英语教学的目标,为学生设定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对问题进行探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情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互相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换自己的思想,共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辅助教学者。学生有了一定的讲课任务之后就会提前对知识进行预习和提炼,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备课过程中会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去吸引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如何让大家理解课程。学生讲课的模式可以改变呆板的教学模式,为枯燥的英语课程增添几许趣味。

2.鼓励学生质疑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对知识、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质疑精神,才能够学会如何去探究问题,如何去独立思考问题。学生在对问题的质疑中就是把英语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网络平台,学生就可以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学习计划。网络平台除了能方便学生的预习和复习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不理解的英語问题反馈给老师,然后老师就可以一对一地去解决。英语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英语的运用能力,然而在教师落后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是很难提高学生的这两项能力的。

4.营造竞争热烈的学习氛围

教师在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分组,给学生规定一个讨论的时间,在时间结束之后,评选出解题最快,准确率最高的一个小组。竞争热烈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初中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让初中生在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初中生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自多元化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集体合作意识。初中生在竞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英语,还可以更好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激发解题的灵感。这种激烈的竞争学习氛围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于鼓励学生学习英语和学好英语都有很大的帮助。

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创新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初中生未来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改变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新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M].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

[2]徐美娟.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首度示范大学,2013.

[3]郑红娟.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3.

16.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十六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⑴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上;

⑵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⑶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滑轮一节的教学,可用杠杆平衡原理来分析、讲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讲解;还可以用功的原理来分析、讲解;再如测物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其定义测定,还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等知识来测定,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导,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用力的平衡、杠杆平衡原理、功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最简单,而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滑轮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测定密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误差最小,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⑷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实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比如在压强知识的学习中,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如:Ⅰ、在气功表演“睡钉床”的节目中,钉床上的钉子如果只有一根,情况会怎样?Ⅱ、生活中如果大气压强消失了,我们及我们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而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引导下,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②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使思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中各种现象的属性、联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知识体系,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来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式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的这种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思维有生命力,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经过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决;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在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注入无尽的活力,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在一起,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同时,课外活动还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加速了学生特长的发展,获得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的成长空间,克服了把学生拴在死啃书本的怪圈里,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象,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具活性的平台,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启发、诱导、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巧妙地给学生活动指点迷津,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自然、自愿、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上一篇:学校双语教学发展规划下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孔子和学生》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