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2024-06-24

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共15篇)

1.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一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测试

一、看拼音写词语。

xiāotànlándènshēnyín

烟木()()子()眼()

tánchānjìdiànyǎ zhàn yì

胸()()扶()沙() ()

二、把成语补充完整

雪中( )深情()喜出( ) 迫不( )

热气( )()转晴夜色( ) ()一息

无边( )三长( )一声( )( )于尽

艰苦( )百折( )扶危( )鞠( )尽()

三、写近义词。

担心――()忘怀――()茂盛――()

清楚――()增强――()惊慌――()

足够――()请求――()兴奋――()

四、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顶:①最高最上的部分②用头承载③抵住④代替⑤相当;等于

⑥担当;支持⑦最⑧量词

(1)别担心,他一个人顶得住。()

(2)男孩用杠子把门顶上,放心地睡觉了。()

(3)她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战士们吃。()

(4)那堆煤顶多有一千斤。()

(5)爷爷头上戴着一顶新毡帽。()

(6)你们几个都有谁坚持到了山顶?()

(7)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8)我说怎么有点不对劲儿,原来他是冒名顶替的。()

五、用恰当的关联词填空。

1、()天气有变化,运动会()要推迟到下星期举行了。

2、()这个任务有多么紧迫,我们()要按时完成。

3、课外小组活动()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

4、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能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是您带着全村妇女,()打糕,()炮火,()硝烟,()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着真是()啊!

2、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

让我们()。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1.同音字填空。

sì 放()()庙()乎( )养

jì()奠肆无()惮( )录 万籁俱( ) 一( )之长

2.用“――”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

3.“咆哮”是什么意思? 。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

4、抄写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句 。

句 。

句 。

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希望提供的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测试,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2.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二

雄夜莺以它的歌喉著称, 它的音域之宽连人类的歌唱家也羡慕不已。夜莺的鸣叫声高亢 (kànɡ) 明亮、婉转动听。尽管夜莺在白天也鸣叫, 但它们主要还是在夜间歌唱, 这个特点显著地区别于其他鸟类。

关于夜莺,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潘特柔斯 (Pandareus) 之女埃冬 (Aedon) 是底比斯国王泽托斯 (Zethus) 的妻子, 他们有一个女儿埃苔露丝 (Itylus) , 埃冬有一次不幸失手杀死了女儿埃苔露丝, 从此埃冬陷入了无尽的悲哀和自责中。神祇 (qí) 们出于怜悯就把她变成了夜莺, 从此夜莺每天晚上都要悲鸣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3.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三

1. + 表示9个( ) 加上1个( ),和是10个( ),就是( )。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 )才能相加减 。

3. 、 和0.9从小到大排列是( )。

4. 一根2米长的绳子,剪去它的后,又剪去米,还剩下( )米。

5. 一个最简真分数,分子与分母相差2,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63,这个分数是( ),它与1 的差是( )。

6.0.06里面有6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0.027里面有27个( )分之一,它表示( )分之( )。

7.米比( )米短 米 ,比 米长 米的是( )。

8.分数单位是 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二、判断。(8分)

1.一根电线用去 ,还剩下米。 ( )

2.1米增加它的就是1米,3米增加它的就是3米。 ( )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 )

4.8米的等于1米的。 ( )

三、选择。(10分)

1.下面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

A.++== B.-==1 C.--=0

2.18米的与( )米的一样长。

A.6 B.30 C.15 D.20

3.两袋相同的奶粉,第一袋吃了,第二袋吃了千克。两袋奶粉吃掉的( )。

A.一样多 B.第一袋多 C.第二袋多 D.无法比较

4.哥哥的糖果比弟弟的多,那么弟弟的糖果比哥哥的少( )。

A. B. C. D.

5.把10克糖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那么糖占水的( )。

A. B. C. D.

四、直接写出得数。(6分)

+ = + = -=

+ = - = - =

五、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24分)

4.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四

一、多音字:扎:zhā(扎实)zā(包扎)zhá(挣扎) 散:sǎn(散文)sàn(散步) 刹:shā(刹车)chà(刹那间)

二、填空

1、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海伦·凯勒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会盲文、说话、写作等本领,表现了她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

2、引号的三种用法:①直接引用;②强调;③特殊含义

3名著便览——《假如我有三天光明》

4、表示勤奋学习的成语: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悬梁刺股 引锥刺股 凿壁偷光

9、《二泉映月》

一、多音字强:jiàng(倔强) qiáng(强大) 当:dàng(上当) dāng(当然)

二、填空

1、课文浓缩民间艺人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2、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4、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10、《郑和远航》Xkb1.com

一、多音字:载:zài (满载而归)zǎi (一年半载)

二、重点解释

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化险为夷:夷,平坦、平安。使危险的情况或处境变为平安。

扶老携幼:携,拉着,带领。搀着老人,领着小孩。

惊叹不已:已:终结。因为惊异而发出的感叹久久不止。形容感受至深。

三、填空

1、课文重点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2、本文是按“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写的。

3、本课是从“与各国君臣的交往”和“与百姓的交往”来写“友好交往”的。

4、本课是从“险恶的风浪”和“海盗的袭击”来说明当时的“凶险”的,写“凶险”,是为了突出郑和的镇定自若、英勇无畏和机敏智慧、指挥有方。

5、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一、多音字:横hèng(飞来横祸)héng(横竖) 血xuè(血溅墙头)xiě(鸡血)

二、填空

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如何理解这句话:“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如黄继光、邱少云等;“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2、这是一篇写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耗费13年的时间,才写成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12、《精读与略读》

一、易错生字:报刊 书籍 逐字逐句 梗概

二、填空

1、略读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就是大略地读。略读可以增加阅读量。通过略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刊,从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获得对有关读物的总的认识,便于以后需要的时候去查找。

2、这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介绍了精读与略读两种读书方法,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5.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五

熟读背诵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复习提纲

姓名

【一】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归纳:

一、托勒密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主要观点:

1、地球是个球体;2、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3、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动。

二、哥白尼是波兰天文学家,提出了“日心说”,不朽的名著是《天体运行论》。

主要观点:

1、地球是球形的;2、地球24小时自转一周;3、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等星体绕太阳转动。

三、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地球在自转。

四、从世界时区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于东经,向西180度属于西经。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差一小时。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五、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球形

傅科摆、星体东升西落

自西向东(逆时针)

24小时

六、北极星为什么“不动”?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为地轴。

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秘密。

因此,地球仪要做成倾斜的样子。

七 公转:就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公转周期是一年。

八、怎样证明地球在公转?

答:1、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由东向西移动,比如北斗七星就是如此。说明地球在公转。

2、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3、现在,人们通过太空望远镜、人造卫星等,能直接观察到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九、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十、四季的成因: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关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

十一、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形成的?答: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地轴倾斜大约23度,导致阳光有规律的直射或斜射南半球或北半球,形成了南极和北极的极昼或极夜现象。

【二】必须理解记忆的问答题:

1、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有几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

答: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地球不自转);③地球自转(但不公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也自转。第④种解释是真实的。

2、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

答:是因为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才形成的。

3、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有哪些异同?这两种学说能否合理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呢?(P76)

答:两种学说的相同点是,地球是球形。不同点:“地心说”认为地球不运动,处于宇宙中心,太阳围着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地球在运动,并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这两种学说都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哪些证据能说明地球在自转?(P78)

答:①“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②太阳、月亮和星星每天都东升西落的现象;③地球上南北方向水平直线运动的物体,会发生偏西的现象。这些现象都能证明地球在自转。

5、北京、乌鲁木齐、东京、伦敦哪个最先看到黎明?为什么?

答:最先迎来黎明的是东京,其次是北京、乌鲁木齐,最后是伦敦。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越是东边的地区越先看到太阳。

6、地球上各国新年钟声会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为什么?

答:不会。因为地球的自转使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根据世界时区图的时间差,各国新年钟声不会同一时刻敲响。

7、对于北极星“不动”,我们如何解释?(P82)

答:这是因为地球在围绕假想的地轴自转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所以看上去北极星好像“不动”。

8、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P87)

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导致阳光有规律性的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造成了气温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

9、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会怎样呢?(P89)

答:如果地轴的倾斜度再大一些,那么极昼现象发生的范围会更大了。

10、如图所示(见教材86页):当地球公转到A、B、C、D4个方位时,太阳的照射情况季节是怎样的?

答:①当转到位置A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②当转到位置B时,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③当转到位置C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秋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春季。④当转到位置D时,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1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地球在自转而且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2、本册中的星体转动方向小结:

答:地球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地球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其他星星绕北极星也是自西向东旋转。

13.请运用你学到的知识,用图画和文字解释“为什么会有极昼极夜现象”?

答:地球的两极附近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沿着倾斜的地轴自转所造成的。地球自转时地轴与垂线成一个23.5度的倾角,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有6个月时间南极和北极其中一极总是朝向太阳,另一极总是背向太阳。朝着太阳的一极半年内全是白天,没有黑夜,背向太阳的一极则这半年全是黑夜没有白天。因此会有极昼极夜现象。

【三】通过填表来区分

1、地球自转的特点

是否围绕地轴自转

地轴是否倾斜

地轴倾斜方向是否变化

不变

2、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

地球的形状

自转的证据

自转方向

自转周期

球形

傅科摆

自西向东

一天

3、根据地球的运动完成下表。

地球的运动

地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

自转

公转

对 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

(方向、方式、方向、周期、特点)

绕地轴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周地轴倾斜

绕太阳转动

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一年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角度大小不变

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傅科摆

天体东升西落

卫星观测

恒星周年视差

星座季节交替

卫星观测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①昼夜交替;②北极星不动;③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有先后;④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⑤南北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6.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篇六

概念整理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旋转: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另一个图形的变化叫做旋转,定点O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原图形上的一点旋转后成为的另一点称为对应点。

旋转的性质:图形的旋转是图形上的每一点在平面上绕某个固定点旋转固定角度的位置移动;其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旋转前后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两组对应点分别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相等,都等于旋转角;旋转中心是唯一不动的点。画出对称图形

按旋转的角度画出旋转图形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概念整理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如1、3、5、7、9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如0、2、4、6、8„„注意:0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的倍数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的倍数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和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 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最大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整理

1、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一个长方体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每条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L=(a+b+h)×4

长=棱长总和÷4-宽 -高a = L÷4-b-h

宽=棱长总和÷4-长 -高b = L÷4-a-h

高=棱长总和÷4-长 -宽h = L÷4-a-b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L = a×12

正方体的棱长=棱长总和÷12a = L÷126、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abS=2(ah+bh)+ab

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S=2(ah+bh)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S=a×a×6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长 = 体积÷宽÷高a = V÷b÷h

宽 = 体积÷长÷高b = V÷a÷h

高 = 体积÷长÷宽h = V÷a÷b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7、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他们的容积。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升和毫升也可以写成L和ml。

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8、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体积单位换算】高级单位×进率低级单位

低级单位÷进率高级单位

进率: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重量单位进率,时间单位进率,长度单位进率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的产生

分数的意义分数与意义 :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分数与除法 :分子(被除数),分母(除数),分数值(商)

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等于1.(整数部分和真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整数(分子除以分母,商作整数部分 余数作分子)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通分:化成分母相同同,大小不变的分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是两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约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处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最简分数:分子分母互质的分数(最简真分数、最简假分数)

分数比大小:(通分、通分子、化成小数)

小数化分数:小数化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化简

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取近似值

最简分数的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一定能化成有限小数。

分数化简包括两步:一是约分;二是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1131234=0.5=0.25=0.75=0.2=0.4=0.6=0.82445555

135711=0.125=0.375=0.625=0.875=0.05=0.04 88882025

第五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概念整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分后再加减)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带分数加减法: 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再把所得的结果合并起来。

第六单元:统计与数学广角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平均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总体水平),中位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注意:在求中位数时要先排序。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中位数的求法:

1、按大小排列。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单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

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双数,那么最中间的那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平均数的求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知识点

数目与测试的次数的关系:2~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1次4~9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2次10~27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3次28~81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4次82~243个物体,保证能找出次品需要测的次数是5次

7.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七

小嘎子通过暗道, 直奔韩家祠堂后面而去。东墙根插着十几个苇子, 好像一排大屏风。他熟练地把第三个苇子轻轻挪开, 一侧身就从缝儿里钻了进去。他又把苇子原封摆好, 猫着腰往前摸, 摸进一个窟窿。他悄没声地来到老钟养伤的地方, 只见老钟在削一件什么东西。

小嘎子近前细看, 原来老钟叔 削的是一 支木头手 枪。枪筒是用子弹壳改成的, 衬着柄儿上的鱼鳞纹, 像真手枪一样。小嘎子乐得一把抢过来。 老钟叔说:“慢, 我这枪要给一个勇敢、聪明、坚决抗日的英雄! ”小嘎子眼珠骨碌一转, 说道:“我就是! ”老钟微笑着说:“好, 就送给你吧。可你要当得起一个小英雄啊! ”小嘎子把纯刚大伯的话告诉了老钟叔, 然后把枪往腰里一插, 搂住老钟说: “老钟叔, 这回可以带我去当侦察员啦。”老钟笑笑说:“有支木头手枪就能当侦察员, 没这么简单哪! ”

老钟霍地站起来说:“罗金保是 个机智勇 敢的侦察 员, 有回路上给两个汉奸拦住, 他一下挡开两把刺刀, 掏出盒子枪, “砰砰”两下, 两个汉奸就完蛋啦。”小嘎子正听得出神, “啪! 啪! ”村外真的响了两枪, 接着就是马蹄声, 吆喝声…… 老钟拿起 盒子枪、手榴弹, 小声说:“这回, 敌人来得可不善啊! ”

敌人突然包围了“鬼不灵”。“嗵! 嗵! 嗵! ”有人在砸韩家祠堂的大门。老钟打开小门, 想跳到西院去, 却见老奶奶房上正有两个鬼子四处张望。老钟急忙把小门顶 个结实, 回头看见小嘎子有点儿慌张, 就轻声说:“沉住气 , 我叫你怎 么样就怎 么样! ”

“哐啷”一声 , 大门给砸开了, “嗵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老钟拿起一把镰刀, 比试着问:“小嘎子, 他们进来, 你敢不敢拿这个剜 (wā) 他们?”小嘎子接过镰刀说:“敢!”

刚准备好, 门外忽然一声大吼 : “里头的 八路 , 出来! ”小嘎子脸色发白, 脚动了动要往后抽。老钟把头一点, 他赶紧站稳了。外面两个伪军原是乱吓唬壮胆的, 见里面没有动静, 又用刺刀乱戳。“嚓”的一道白光, 一把刺刀伸了进来, 险些戳在老钟的头顶上。小嘎子打了个寒噤, 急看老钟, 只见他大气不出, 不慌不乱, 就像正待捕鼠的猫儿似的蹲着。小嘎子胆子不觉一壮, 便也鼓着劲等待。伪军闹腾了一阵, 见屋里全无动静, 一个说:“到底有没有人? 你上窗户去看看。”另一个说:“有什么好看的, 里头给你一家伙! 万一是个地道口 , 还说不定 有地雷呢! ”两个家伙溜走了。

8.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期末自测题 篇八

1.两个数分别是15.36和1.035,它们的和是( ),差是( )。

2.一个数由6个百、4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9个百分之一组成,这个数写作(),读作( ),精确到十分位是()。

3.把5.036、5.306、5.603、5.063、5.630这五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是()。

4.一个两位小数,四舍五入后约是2.4,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 ),最小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746.把60-40=20,705=2,20=40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7.把0.3缩小到它的是(),把0.3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8.9800克=()千克( )克=( )吨

9.一根木料长15米,把它锯成3米长一段,每锯一段要5分钟,锯完共用了( )分钟。

10.在边长是12米的正方形花坛四周放花盆,每隔3米放一盆,每边可放( )盆,四周共要放( )盆。

二、我会判断(1分=5分)

1.0.45扩大到它的10倍等于450缩小到它的 。 ( )

2.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两个0,这个小数就扩大了100倍。( )

3.明明量得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65€啊?5€啊?5€啊? ( )

4.三角形的任意一边一定小于其它两边的和。 ( )

5.从折线统计图中一定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

三、我会选(1分=5分)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A.大于B.等于 C.小于 D.无法确定

2.一个西瓜重4.25千克,与它大小相等的数是( )。

A.4千克25克 B.425克

C.4250克D.4千克250克

3.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不能拼成( )。

A.长方形B.正方形C.平行四边形D.梯形

4.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长5cm和6cm,另一条边不可能长( )。

A.9cm B.10cmC.11cmD.12cm

5.把1.008米改写成以“分米”作单位的数是( )。

A.0.1008B.1.008C.10.08D.100.8

四、我会计算(32分)

1.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8分)

6.94+1.78 15.13-13.6280636423

2.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3分=24分)

0.485+0.64+3.36 5.76+2.43+0.24+10.57

72.51-9.34-12.6610.75-1.86-2.75-3.16

14.02-4.5+0.989.5+4.85-6.13

429-4293+14.50 182+9982

五、我会画三角形底边上的高。(9分)

六、我会应用(25分)

1.在一条长3千米的公路两旁栽树(两端都要栽),每隔8米栽一棵。一共栽树多少棵?

2.四(1)班学生进行广播操比赛,排了4路纵队,队伍长度22米,前后两排相距2米,四(1)班有学生多少人?

3.小东身高1.43米,小亮比小东高5厘米,小强比小亮矮0.02米,小强身高多少米?

4.修一条长192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96米,这条路如果由乙队修可以提前4天完成,乙队每天修多少米?

5.王叔叔要到天宇大厦的十六楼送文件,因停电使电梯停开,王叔叔只能走楼梯。他从一楼走到第五楼用了72秒,照这样计算,他从五楼走到十六楼,还需要多少秒?

七、我会推理(4分)

9.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篇九

一、意义

1、小数乘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二、算理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简记为:一算,二看,三数,四点,五去;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用字母表示:a×b=c(a不等于0)

b>1,a>c

b=1,a=c

b<1,a

三、积的近似数

1、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注意: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掉。

如:0.599保留两位小数是( )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四、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0.25×4.78×4

0.65×202

2.4×1.5-2.4

2.4×0.6+2.6×0.6

12.5×32×0.25

五、解决问题

1、实际生活中的估算应用,可以估大或者估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10.四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 篇十

1、漓江的水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缩句)

2、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一只小船进出。(用加点的词语说话)

3、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改反问句)

4、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仿写比喻句)

没有了 ,对于 来说,就像 。

二、在本学期中,你一定读了不少课外书,请向同学们推荐一本你喜欢的课外书,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三、请选择正确的答案。

1、下面哪了一句是宋朝诗人写的( )

A、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C、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2、“手不释卷”的人是哪一部名著里的?(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浒传》 D、《三国演义》

四、在《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中,我们评价扁鹊“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下面请你选择两个词语,评价你的老师( )、( )。

五、在本册课文中,你觉得哪篇文章写得最好,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六、在本册所学的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请你说说你对他(她)的认识。

七、傍晚,当我牵着骆驼走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时,望着那渐渐西下的夕阳,我会脱口吟诵: 。

八、读了“鹏程万里”的故事,那么请你简要说一说这则成语故事给你的启示。

九、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南宋】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地方的景色?

2、诗的第一、二句,有花有果,有色有形,景色宜人。写到的花有( )、( );写到的果有( ) 、( );写到的色有( )、( );写到的形有( )、( )。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说一说,村中为什么如此安静?人们去哪儿了?

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能从( ),( )中

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我能从诗句( ),( )想象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我能从词( ),

( )中感受到时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

十一、比较《江雪》和《渔歌子》,完成练习。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江雪》和《渔歌子》都是描写( )。但体裁不同,《江雪》是( )

《渔歌子》是( );季节不同,《江雪》描写的是( ),《渔歌子》描写的是( )。

2、《渔歌子》前三句写景,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对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 ),桃花的颜色是( ),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给人秀丽、清新之感。渔翁“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是( )。

11.浅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习作意识;生活化;体察思考;大胆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69-2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内容是“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植物研究”、“话题讨论”、“一次体验活动”。从习作训练的内容来看,所要写的以“感受”为主。要让学生写出感受,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需要做足课前准备的。没有感受有什么好写的,如何做到有感而发呢?无感受可写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使得学生对生活的体察能力、思考能力不够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习作教学当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来引导学生体察感悟,并把这份感悟能真切地透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只有当学生置身于生活中,在有了体察力、思考力后才能写出有感受的文字来。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就要利用好习作内容的训练点来让学生体察生活,思考生活。笔者发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内容在安排上欠妥当,从难易程度上来讲:“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这两个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为一二三年级学生就有着春游和争章的经历。“一次体验活动”显然也容易让学生从生活尝试中获得思考与感悟。只要教师把体验任务布置下去,孩子认真地去尝试体验就能很轻松地完成了。所以“春游的建议”、“雏鹰争章”、“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安排在前期进行教学。最难的要数“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了,如果没有长期的对生活的关注度,敏感度是不会对生活中的事有所想法的,故可以把这两内容安排在后期进行教学。至于“生活中的新发现”、“植物研究”难度上要弱于“对关注的事谈看法”和“话题讨论”,但要有“新发现”和“研究”是需要学生花时间去体察和思考的。可将这两内容放在中期来进行教学。从上述难易描述中,笔者感受到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内容是对教师习作教学的一次真正的考量。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根植于生活,热爱生活,从生活的体察和思考中循序渐进、拾级而上地展开习作教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明确习作生活化的意识

我们大多数语文老师在习作教学中总会关注的是写作的大主题、大方向是什么?是写人、写事、还是写物写景等来着手引导学生该如何写作,而忽略了人、事、物等和作者的联系,故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就是太程式化了,要么是假话连篇,要么是干瘪苍白毫无感情的。学生对于所书写的文字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其实是无知和被动的。可以说习作中就是缺了那么点生活化的气息和情感。

作文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的生活,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教师需要对习作内容进行重组,要依据学生的生活感来指导,故一开始我就把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的内容罗列出来并组织学生探讨,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本学期的习作训练是贴近自己的生活,是需要通过亲身尝试和体验的,只有经过切身的体察才能在体察中有所思考,有所感受,才会有话想说。在交流探讨中我先让学生选择想写的习作内容,班中38位学生三分之二的选择是写“春游的建议”,问起原因大伙都说我们就爱玩,对于春游想要说的话太多了。看来“爱玩”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爱玩”的意识十分强烈,自然就愿意去把自己在玩乐中的那份感受写出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有选择“一次体验活动”、“植物研究”、“雏鹰争章”、“生活中的新发现”。问其选择的原因,有的说我做过体验活动,有的说我有过对植物的观察,还有的说雏鹰争章我们就在争。显然学生的回答依然是建立在生活的体验上。至于为何没有人选择要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学生说我们不知道写什么,不会写。由此可见学生没有关注过生活中的事,可能平时也知道些生活中的事,如最近的重大新闻什么的,但我们的学生不会进一步地去了解相关的事件,也不会想去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有关注周围事件的敏感度、观察力、思考力的。对于我们的中年段的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既然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教学中需要写这一内容,就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有对周围事件敏感度、体察力、思考力的生活化意识。

我们老师可以利用晨会的时间,班队的时间组织并探讨些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使学生有关注周围事件的生活化意识。

二、在生活中体察思考,丰厚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指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有时学生往往有感受却不会表达,表达能力弱,表达能力弱了也就缺乏语言的创造能力了。从中年级的学生习作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体察力、思考力是有的,可体察、思考的角度比较单一,所以牵制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力和创造力。

1.大视角体察思考

我们都知道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就不会带来思考。但视角的狭隘会阻碍体察和思考。为了有效地教学好“生活中的新发现”和“植物研究”两堂习作课,我故意以自己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上课前我把一个红笔套夹在了头发上就这么走进了教室,当然好多学生都发现了,但能质疑我为什么要夹“红笔套”在头发上的人就寥寥无几了。他们也就发现不了其中的原因。以此为例我告诉学生有了发现还要思考,要从大视角体察思考才能有所新发现。我先让学生去研究植物,因为从大视角来说,“植物研究”的体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而“生活中的新发现”范围太广了。但哪怕有针对性的植物研究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如从植物本身的形、色、味等去体察思考;从植物生长的时间节气上去体察思考;从植物与人、动物环境的关系上去体察思考等等。要让学生明白观察要从大视角去体察思考才能有新发现。我除了提前布置任务给予学生充分观察和发现的时间外,还结合相关的课文学习来体察思考。我们都知道有时新发现是直接性的,直接性的好处是目标明确会主动地留心观察。但大多数的新发现都存在着间接性是偶然的,正如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那样,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新发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时,就鼓励学生可以学学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里所要传达的意思,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可以写真的事物被你发现了,某个人的性情发生了变化也可以写,还可以写写事物中有着科学的道理被你发现了,也可以写写透过发生的事件被你发现的道理等等,只要是你的发现,就可以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感受。透过我这么一讲,学生体察的视角、思考的方向就开阔了。学生在写“生活中的新发现”就会显得没那么难了。当然写出来的作文内容也就不会千篇一律了。

2.规律性体察思考

规律无处不在,如何引导学生规律性体察思考呢?其实在引导学生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话题讨论”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如在写“对关注的事谈看法”中,班中大部分人都想谈一档热播的娱乐节目《奔跑吧兄弟》,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定有原因,这个原因也必定有它的规律存在,因此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热播的原因,告诉学生带着规律性体察思考更容易发现事物的本质,找到热播的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从大视角体察思考的意识方法后学生借助网络,向家长咨询等途径去展开研究和探寻。经过学生自己的体察和思考,他们找到了热播的许多原因。如:人气明星参与效应、节目拍摄场地的生活化、游戏节目的悬念和刺激性、笑料多解压了观赏者的生活压力等。看来这些热播的规律性原因被学生体察和思考出来了,那么学生在书写的时候就有底了。另外在引导写“话题讨论”之关于“打不打野猪?武松是不是英雄?”中让学生体察思考出“话题讨论”要么发表赞同的看法,要么发表反对的看法。这也是规律。在从这一“规律”中去找出其他的连带关系,发现其他的规律。这有这样学生才会去体察思考的更深入,深入的体察思考才会发现规律,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会内容简单,不够具体了。

三、大胆表达,热爱生活

《语文课程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记得2012年一篇名为《我和爸爸的便当盒》的日本小学生作文在微博上被累计转发了3万余次,连姚晨、任志强等都忍不住转发挥泪推荐。那是因为日本小学生在作文中流露的真情打动了无数人。赏识尊重学生的习作,让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情感。小学生爱幻想,有时想法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但学生愿把这些话说出来时,无论学生的想法多么可笑、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肯定,而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喜好、阅历、习惯等去批评指责。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文,并批评指责他们的作文。因为,学生作文中的表达都是出自真情的流露、发自内心的感受。是其认知、理解、情感、思想、语言运用等综合水平的集中反映,是其生活体验的独特感受。这些真实的感受是写作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表现出来,能展现出对生活的那份独特的爱。

12.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十二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13.四年级下册古诗复习 篇十三

1、《独坐敬亭山》是——代诗人——的作品,我最喜欢诗中——————,————————这两句,因为————————————————————。

2、《望洞庭》是诗人———代诗人——的作品。作者蝗观察顺序是由————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其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因为————————————。

3、《忆江南》是——代诗人——的作品,描绘了——————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其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因为——————————————。

4、《乡村四月》是——代诗人——写的,诗歌描写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其中前两句是写————,描写了——、——、——、——几种景物。后两句是——,从“——”、“——”两个字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繁忙,紧张的场景。我最喜欢——————这两句,因为——————————。

5、《四时田园杂兴》是——代诗人——写的,描绘了——————的场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我最喜欢——————这两句,因为——————————。

6、《渔歌子》是————,作者是——代的——————。通过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感情。其中我最喜欢———————这两句,因为——————。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

1、这个学期我们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别是————————————。

2、在“走进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小组是怎么开展活动的?有什么收获?把它写下来吧。——————————————————————————————————————————————————————————————————————————————————————————————————————————————————————————————

3、在“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是怎么开展活动的?你有什么收获?请你写下来吧!——————————————————————————————————————————————————————————————————————————————————————————————————————————————————————————————

4、面对一次次的灾难,我们中华民族表现出坚强、勇敢,对生命充满热情,结合你的学习,谈谈对生命的看法。

————————————————————————————————————————————————————————————————————————————————————————————————————————————————————————

5、最近你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不少新闻吧,请你给大家报道一则你喜欢的新闻,并谈谈你自己的感受。

———————————————————————————————————————————————————————————————————————————————————————————————————————————————————————

6、这个学期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在课外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

7、这个学期你学过哪些成语故事?——————、——————,在课外你还读过哪些成语故事?——————、——————。

14.鄂教版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篇十四

一、古诗诵读部分

1、《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中心思想】《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受阻扫兴又得兴的情景。写出了春天勃 勃生机,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中心思想】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乡的深切感情。

3、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心思想】这首诗音节和谐自然,情景生动,境界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4、《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中心思想】这是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诗人在黄河边看到波涛的汹涌气势,联想到天上的牛郎织女相聚,表 达了诗人浪漫的情怀,展现了他大胆的想象。

6、《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中心思想】这是一首题画诗,借物喻人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 映了作者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鲜明地表明了他鄙薄流俗情怀,不向世俗献媚的情操。

7、《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心思想】 这是一首哲理诗,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冷静分析,不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8、《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中心思想】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秋夜景象,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情感。

二、名言警句

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2、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元关汉卿)

3、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

4、只有用劳动换来的面包,吃起来才是最香甜的。(俄国克雷洛夫)

5、我们要把人生变成一个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法国居里夫人)

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春秋孔子)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

8、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战国孟子)

1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李世民)

12、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王勃)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14、荷花的高贵品质在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宋周敦颐)

15、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

16、青出于蓝胜于蓝。

1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俄国屠格列夫)

19、认识自己就是进步。(丹麦安徒生)

20、成功时不要把自己看成巨人,失败时不要把自己看成矮子。(刘吉)

三、字词部分(1)、看拼音写词语(要能看拼音写,也能听写)

kǎo lǜgāo ǎiměng zhuàngmï guwâi lánxiá zhǎinân lǜ

()()()()()()()pí juànyuán liàngsuō huíjiào shîujūn yúnzū jiâhuā yuán()()()()()()()

wú xiànpíng jiâhùn luànpâi fúshâ jiànhuǎng hūzhângquâ qiāngdiào

()()()()()()()()jì lǜpǔ sùchuán dìlïu fángzī shìgān liángtãng tîngjǐ bâi

()()()()()()()()shîu piàngǎng kǒujǔ shì wú shuāngdã xīn yìng shǒuqīng ãr yì jǔ()()()()()qíng xùjīng jùchāi kāibīn gùntàng shǒuxiāo shîuzhuāngsh diǎn yǎ()()()()()()()()fēng mìbàng wǎnkuî dàyán sâbēi āihuíyìlǜ yīn()()()()()()()gān zàoguànlìkāng fùqí páicāng kù jiāng pànxǐ zǎo

()()()()()()()xiāohàoyú chuánxībïtiáo zhěng

()()()()

(2)、多音字(能看拼音写词语,也要知道在不同句子中读什么音)磨{吓{校{把{禁{中{调{舍{乘{模 {分{背{喝 {挣{禁 {量{中{看 {似 {给{泊 {漂{转{强{翘 {薄 {间{和 {便 {着{传{乘 {磨{当 {

(3)、词语(能根据要求写词语,也能填关键字)

1注意加点的字:

蓓蕾()绚丽()绽放()肖像()

校对()寻思()踱步()模样()

1、近义词:

喜爱——热爱——酷爱尊敬——尊重——敬重

想念——思念——怀念希望——期望——渴望

2、成语接龙:

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机敏过人—— 发扬光大——

意气风发——发扬光大——大显身手——手不释卷——

3、意思相近的词且每个词语都含比喻义:

舐犊情深——情深似海滴水之恩——恩重如山

手足之情——血浓如水赤子之心——日月可鉴

4、按感情色彩分类:

贬义词(表批评、否定):不懂装懂 自作聪明 自以为是 贻笑大方

褒义词(表扬、肯定):日积月累 熟能生巧 厚积薄发闻名遐迩

5、表示看的词语:

一个字:看瞧瞅盯瞄瞪瞟

两个字:眺望鸟瞰仰视注视扫视

四个字: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侧目而视目不转睛

6、描写红军长征艰难、勇敢的词:

千军万马 万水千山 风餐露宿 翻山越岭 前赴后继 无往不胜

7、三字成语:

破天荒 及时雨 敲边鼓 马后炮 凑热闹 夸海口

拓展:地头蛇 替罪羊 背黑锅 笑面虎

8、含动物名称的成语:

如虎添翼 虎视眈眈 老马识途 指鹿为马 闻鸡起舞 小肚鸡肠 龙马精神 群龙无首 画蛇添足

9、写出节日诗句

春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加点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农谚

1:瑞雪兆丰年。2: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4: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11、成语故事中的成语:

鹏程万里

入木三分

杨修解谜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韦编三绝

锦囊妙计

12、补充词语:

争奇斗()五()六色 兴致()精力充沛()争先()后 走街串

()()耳动听鸟()花香()大笑()竽充数装()作势画蛇()足()世无双得意()目()口呆()大悟()急万分直()了当万般无()()不绝全神()注 一无所()富丽()汹()激荡无可奈()

忍饥()饿()无人烟()不在乎千奇百()日新月()大()身手得心()手轻而()举()妙惟肖以假乱()()若天仙享

()世界 南()北战所向披()身材()梧()首挺胸久()沙场跃跃欲()若有所()()无仅有规模()大类()众多 个性()明神态自()()死拼搏举世()名 鸦()无声 不()而同()天工叹为观()白发()不离不()变化无()()丽多彩千里冰()万里雪()()树造林 涂脂()粉郁郁()()起舞情不自()浩浩()()首遥望目不转()生动传()理所当()一丝不()光()夺目 以此()推()流不息 清()见底 不()其数()屈一指精心()署 出奇()胜 英雄气()丰功伟()()程万里

四、句子部分(重点掌握)

(1)、反问句改陈述句 要点:

1、原句有否定词(不、无、没有)的去掉,没有的加上。

2、问号改为句号

3、原句中反问词(1、难道„„吗

2、怎能„„呢

3、不„„吗或不„„呢)去掉。

如:

1、是呀,春天是美好的,有谁不去赞美它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灰椋鸟远远看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没有植树造林,我到哪儿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来了,谁不高兴呢?谁不是充满活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述句改转述句

1、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淡淡地说:“我也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熟能生巧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修改病句(原则:

1、不能改变句子原意。

2、能改不删。能添不去。)几种常见的类型:

1、成分残缺类型的病句:在教室里,都在认真听课。

2、搭配不当类型的病句:我看见了他的心思。

3、用词不当类型的病句:他拖着沉重的脚步迅速地向前走。

4、重复啰嗦类型的病句:他经常回想过去的往事。

5、词序颠倒类型的病句:

历史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年前的新出土的一大批文物。

6、自相矛盾类型的病句: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例:1小姨带着苹果、李子、巧克力、香蕉等水果来看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必须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地吐痰的人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众们像着了魔一样,仍然鸦雀无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 拟人 反问 排比 对偶 反复 设问、例:

1、太阳出来了,太阳向着他微笑... 月亮出来了,月亮也向着他微笑...()

2、花儿们探出头朗朗大笑。()

3、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些呢?()

6、标点符号:

(1)引号的用法a.表示引语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特殊含义的词

1、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

2、我国科学家研制出“长笛演奏家”机器人。()

3、现在,荷兰大部分风车“退休”了。()

4、老师教导我们“要做诚实而有用的人”。()

(2)引用人物语言的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符号不同。

某某人说在句首打冒号,某某人说在句中打逗号,某某人说在句尾打句号。

五、阅读要点(敢于做,不能空)(《课》中第5、6、8、9、11、14、18、21、22语段阅读是重点)

1、先通读短文,熟悉文章内容,再带着问题在短文中找答案,相关段落反复读。

2、答题要完整,有时直接找文中原句回答,有时抓关键词句结合理解回答,有时根据短文内 容自己归纳。(答题不能脱离短文内容,学会找中心句,认识总分构段方式)

六、作文要求(写具体,400字左右)

1、书写工整

2、层次清楚(要有开头、结尾)

3、标点符号打清楚

4、不写拼音和错别字

5、事情具体(过程清楚,写清人干了什么。可写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内心想法)

6、恰当运用成语、诗句和一些修辞手法。

7、不跑题,更不能改了作文题注意:重点指导两篇写好读熟

1、一次特别的活动(即难忘的一件事,要求:1一件事2本学 期发生的3写具体如运动会,庆“六一”活动)

15.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四 篇十五

解释学作为一门西方显学, 在20 世纪8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它是一门关于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其关注的核心是文本的诠释, 这与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文本解读有着一致的指向。 从一定意义上说,解释学的中心问题是“ 理解”,以原文的意义、作者的心境、读者的解读这三者的关系为主线, 就意义问题研究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区分“ 说和听”“ 写和读”两种模式,辨析理解原文意义和读者自我理解的关系[1]。 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阐述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的技术路径。

一、 对话文本,触摸文字背后的丰富信息

为了理解文本,一个人必须进入与文本的对话,向它提问,并让自己接受它的提问,从而探知表面言辞背后的意思[2]。

1.初次阅读后感知到的整体信息

文本阅读过程中有一个部分是宏观理解阅读,即对文章整体形式与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我们把前者称为文章的结构性阅读, 后者称为文章的信息性阅读。 绝大多数读者拿到一篇文章的第一次阅读都是以文章的信息性阅读为主, 这种阅读侧重于文章重点信息的把握。 教师解读文本教材也往往是从这一步开始,首先了解文本“ 写了什么”。

以《 水》 为例,教师初读后就可以知道文章主要写了:“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村子,全村老小在雨中洗澡很痛快, 母亲用一勺水给兄弟四人冲凉,“ 我们”很舒服。 这些是最浅表的阅读感知。

2.局部语言文字传递的零碎信息

西方解释学主要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醒我们:“ 我们试图要理解的是符号所指的东西 ———意思或思想。 ”“ 话语不能仅仅被理解为指向某个确定意义的符号;相反,一个人必须学会倾听除了它们之外它们所带来的一切。 ”[3]文本是内在思想的外化表现形式,它是作者的思想和接受者( 读者) 的中介。 再次面对文本,教师要做的是对文章潜在信息进行推论。 而要理解这些,则要放慢阅读的脚步,细细揣摩文字传递的信息。

( 1) 平常表达传递的信息。 文本中某些司空见惯的表达很容易被读者忽略, 而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表达背后其实有着作者的隐藏信息。 如《 水》 的第一自然段, 几个带数量词的短语就值得咀嚼:“ 十公里之外”———路太远了;“ 一处很小的泉眼”———泉太小了;“ 一个小时”———人太多了;“ 挑上一担”———水太少了……教师解读教材文本时, 就需要提炼出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 2) 陌生表达传递的信息。 解释是对陌生意义的理解和翻译, 所以当文本中出现一些基于作者独特体验的文字表达时,就需要教师敏锐地发现,并用学生熟悉的言语范式去表述, 帮助学生理解一个陌生意义所表达的东西。 如《 水》 中有一句比喻句:“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跟前。 ”把人比作“ 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这样的比喻对学生来说新鲜而有趣。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比喻写出了什么, 继而让学生把“ 狗尾巴草”替换成“ 白杨树”“ 仙人掌”,辨析是否合适,从而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比喻形象而贴切,既符合人物生活的环境, 又写出了四兄弟因为严重缺水蔫头耷脑、没精打采的样子。

3.整合文本后获得的全面信息

德国语文学家、 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阿斯特提出, 每一个人的心灵的表达都必须要求根据它的整个上下文( 及它所从属的整体) 来理解[2]。 当然,不同的哲学家对于“ 整体”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教师教材解读这一行为来说, 完整的教材文本必定是一个“ 整体”。 教师在经历了初读时的整体感知,再读时的细细咀嚼之后,需要再一次回归文本整体,进行深入的文章结构性阅读, 关注文章整体信息的组织与建构———篇章布局、写作意图、表现手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怎么写的”,“ 为什么这样写”。

上文提到《 水》 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数量词各有其隐藏信息, 教师解读教材时需要将这些零碎信息整合,得出“ 生活在极度缺水地方的人们太苦了”,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第一自然段传递给读者的完整感受。把这一段放在全文这个整体中来看, 又可以发现作者写缺水之苦仅用了短短一个自然段, 却用很大的篇幅在写“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带给大家的“ 痛快、舒服”,这是一种以“ 乐”衬“ 苦”的写作手法。 第一自然段写村民远道挑水像电影中的远镜头, 文中母亲腰间挂着的钥匙又像一个特写镜头, 最后“ 勺水冲凉”时的舒服则是用慢镜头一样的语言详细描摹的,统观全文就会发现, 强烈的镜头感正是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特色之一。

二、 对话作者,体察文本背后的写作心境

德国解释学家施莱尔马赫认为, 解释的最终目标是要进入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处,“ 外在的” 言说必须通过联系作者“ 内在的”思想才能被理解[2]。 文本理解的过程就是体会、把握作者原意的过程。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要想实现理解的客观性、正确性,就必须和作者对话。

1.还原文本后捕捉的真实信息

教材文本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已经经过了编者的“ 手术”。 编者出于教材体系的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原文进行了改编。 有些改编后的文章无法准确传达作者的写作思想,教师就需要在教材文本解读时将文本还原。

《 水》 这一文本在选编进教材时就经过了改编。原文第一自然段有这样的句子:“ 为了水, 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磨擦。 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 ”编者将其改成了短短的一句:“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 改编后的句子高度概括了原文的意思,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但是,原文的语句却更真实、具体地传递出了水对村民的重要, 更符合作者的行文风格。 再如,原文写大家雨中洗澡后,有这么两句: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 啊呀,你怎么胖了? ”一个人说:“ 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 ”如此富有情趣的文字被编者删去了。《 水》 这篇文章有一个很重要的写作特色就是反衬, 用有水的“ 乐”反衬出缺水的“ 苦”,而原文中的这几句话正是大家“ 苦中作乐”的体现。 这样的文字基于作者的独特体验,是学生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的。

教师在进行教材文本解读时需要揣摩编者的意图,也需要越过编者直接与作者对话,还原文本,直抵作者最真实的思想, 这样的理解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理解的客观性。

2.观照写作心境后得到的客观信息

施莱尔马赫认为, 理解和解释文本时要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在文本创作时的心境、情绪,将文本视作作者意识、生活的再现,努力去认识和构造作者的思想,避免误解。 因此,要合理解读教材文本,教师还需观照文本写作背景,走进作者的创作心境。

1967 年,《 水》 的作者马朝虎出生在浙江常山天马镇。 有些教师武断地认为浙江水资源丰富,作者文章里的描述不真实, 因为找不到能体现天马镇缺水严重的图片和文字,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形象的感知,就找了我国别的干旱缺水地区的资料代替。这种做法说明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只关注了有限的文字,而没有去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从而把体会“ 缺水之苦”当成了教学重点。 文本描写了三个场景———“ 远道挑水”“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 这三个场景中直接体现缺水之苦的“ 远道挑水”花的笔墨是最少的, 后面两个场景则是越来越具体。 除了运用“ 以乐衬苦”这一写作手法外,作者在三个场景中扮演的角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当时还是个孩子,“ 远道挑水”更多是大人的事,因此,他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短短数语勾画了这一镜头。“ 雨水洗澡”时,作者也是狂欢队伍中的一员,体会真切,印象深刻。“ 勺水冲凉”时,作者成了主角,感受自然,而且更为丰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成年人,写的内容却是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经过那么多年还能留存于记忆中的镜头经过一遍一遍的温习,特征会越来越放大、鲜明,苦的愈苦、乐的愈乐,正因如此,作者描写“ 勺水冲凉”时的文字也格外细腻、夸张。 综上所述,将品味作者基于独特感受的独特语言文字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才更适宜。

观照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教材文本解读才能更为客观,教学重点的确立也才能更准确。

三、 对话自己,获得超越文本的独特解读

1.理性对待前见,实现两种视域的融合

“ 前见”也叫“ 前理解”,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 前理解”基础上而存在的[4]。他同时提出:“ 解释者的前见只具有消极的价值,它们作为成见和主观性只能阻碍正确的解释。 ”这样的论断未免失之偏颇,与之相比,伽达默尔的说法则更为理性:前见并不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做的是两种视域的融合。 的确,既然“ 前见”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 前见”为正确进行文本解读助力。

如在读《 水》 这一文本之前,每一个阅读者由于自己身处的生活环境,对“ 严重缺水”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如果读者与作者有着相同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读“ 远道挑水”这一场景时会联想到更为具体的细节,读到“ 雨水洗澡”“ 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时,更会引起共鸣,丰富其阅读感受。 这样的“ 前见”,可以使读者走进作者写作心境,从而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 如果读者从来没有过缺水的体验,形成理解上的障碍, 那么就要想办法在这两种不同的体验中搭建桥梁, 比如说通过图文了解“ 严重缺水”地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利用两种不同体验的巨大反差,去观照作者心境,正确解读文本。 所以,教师在解读教材文本时要理性对待“ 前见”,努力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所生存的环境中,走进作者内心,实现读者视阈和作者视阈的融合。

2.包容多元解读,尊重超越文本的体验

在解释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奥古斯丁认为,我们的语言并不是我们内在思想的精确复制, 它们所表达的只是一个人要说的某一方面, 而不是内容的全部。 这提醒我们,不要将语言符号看成是最终的符号,它所展示的总是一个不完全的解释,它总期待更多要说的东西[2]。

文本解读不是单向还原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一起去生发文本意义的过程。 文本的意义不单是由作者赋予的, 而要有赖于读者的二次建构, 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述和重构过程[5]。

《 水》 这一文本中, 有几处对母亲形象的刻画:“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 ”“ 母亲锁上水窖, 笑着对我们说:‘ 你们真的饿坏了。 ’”有的教师把母亲看成了中国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代表,从母亲的两次“ 笑”中解读到了她面对艰苦环境淡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母亲,所以“ 严重缺水”的日子给作者留下的仍是快乐的记忆多。 这样的解读就很有道理,我们应该尊重读者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读者要入乎其内,努力倾听作者的真意,同时也要出乎其外,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5]。 但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度,切不可为了追求所谓的个性化解读、 创造性解读而对文本进行过度解读,最终扭曲甚至违背了作者的本意。

教材文本解读是一个多向对话的过程, 教师在和文本、作者、自己对话的过程中,细腻触摸语言文字, 用心走近作者心境, 就能更好地探寻到文本的真意。

参考文献

[1]李润洲.教育解释学[EB/OL].http://www.doc88.com/p-9059006923567.html 2014.01.27/2015.06.02

[2]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H.-G.Gadamer,”Von der Wahrheit des Wortes”,载Jahresgabe der Martin-Heidegger-Gesellschaft(1988),p.17.

[4]鲁苓.解释学的路径——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J].外语学刊,2009(3):27-300.

上一篇:作文之开头 练习 年级 班级 姓名下一篇:项羽之死教案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