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2024-12-01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精选16篇)

1.《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一

篇一: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总

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其特点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会以此为依据判断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由于本节课是图形课,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自己用各种方法做一做平行四边形,如剪一剪、折一折、做一做。上课时,我们就在边动手边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直观感知认识平行四边形,在小组合作、集体讨论中发现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量出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之间的距离。由于学生已经会画从一点到一条线段之间的距离、三角形的高,因此学生不仅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还知道量出高度。由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因此我就问学生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从而引出平行四边形高的概念。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高有无数条,让学生自己能发现并解释出高有无数条的原因,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提高其知识掌握的深度。与此同时,在练习中把新授知识与学生的已有概念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

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有

些学生心中明白,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限,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不足,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

让学生拼一拼,发现可以利用两块、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联接三角形与平行四边行之间的关系,并在其中发现其实正方形、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篇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龙山县第五小学:向 宇

联系电话:

本节课是学生在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和平行四边形各部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我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2)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所积累的经验为新知服务,渗透“转化”思想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两个花坛(等底等高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哪一个大,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

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它们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我在教学本节课时采用了“转化”的思想,现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谁有关,该怎样计算,接着引出你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重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应该互有问答,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有问答。在这节课中,我能始终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学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产生教与学之间的共鸣。

四、遗憾之处

课前预设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节课学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种,后两种学生没拼出来,如果在下一次试教中,我想尝试着通过我的引导让学生动手实践,剪出第二、三种剪法。

本课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但课中有些地方不够完善,需改进。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只要我们用心思考,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加精彩。篇三:平行四边形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认识》的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 的认识》。第一课时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认识。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我把本课时定位为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课时的内容,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 知的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 易变形的特性。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 立的表象。学会在方格纸上 画平行四边形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

索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供给学生许多不同的工具,让学生制作平行四边形 的框架或者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平行四边形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观察、操作、分析、思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当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在探索中初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挑战的,而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等活动。因此,本节课让学生把制作长方形的框架拉长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机会,提供给学生一个广泛的自由的活动空间。

以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过程,知识点都是从学生的交流中一步一步呈现出来的,参与交流的孩子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他们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擦出了火花,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备学后的快乐。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的精彩之处在于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小组活动中有少数孩子参与度不高,或者比较被动,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有少数孩子不愿倾听同学的发言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寻求解决方案。

篇四: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文章摘要: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以未知向已知转化,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最后通过多次合作使学生发现规律意识到不用剪、拼、测只要用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来求它的面积。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 教学设计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结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通过操作,观察和比较的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方面,我先是让学生大胆猜测两块花坛的面积哪一个大,然后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让学生去数方格得出两个花坛的面积是一样大,我在课前预设时没有把数方格作为重点,因为我认为这是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我没有把它作为重点,只是预设到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不满一格的,以及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我再做适机指导。本节课我发现学生在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时,真的有些难度,我进行了指导。

教学的重点设立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按照提出动手实验-推导-概括的步骤,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以未知向已知转化,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方式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最后通

过多次合作使学生发现规律意识到不用剪、拼、测只要用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来求它的面积。在学生感受到有时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太麻烦时,那么寻找一种更简洁的方法便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动力。“你能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一种图形,从而得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我把这个问题适时带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验,在剪拼过程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交流演示中使自己的实验过程得到了印证,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得到较多有关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使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推导,重要的是呈现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课前预设时,我的设想是让学生不管沿着平行四边形任意一条高来剪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在小组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剪、拼、测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可是在试教中,我发现有大部分学生只想一种剪法转化长方形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在第一次动手操作中就有学生发现了规律不用剪只需测量就可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使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动手思考就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如果在下一次的试教中,我想尝试着让学生多动手实践一下,这样效果会更好些。

本节课我认为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我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在课的开始学生在看情境图时,学生回答得过细,还有重复的地方,我没有适时引导,如果引导学生说出几种代表性的图形就可以了。后面内容还是重点内容,没办法压缩,结果造成了时间上的前松后紧。篇五: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武进焦溪初级中学 张小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承接了上一节旋转和中心对称的内容,课本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图形旋转的特征和中心对称的性质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就遵循着这个原则,先让学生看图片,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再由学生动手操作作中心对称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利用多媒体动画,绕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旋转,从动画的旋转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3)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4)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当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在得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后也可推导出,看学生的探索情况而定。因为本章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说理过程,所以我在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同时加上几何语言的描述,在练习中也注意规范学生的说理过程。

上完课后,总体感觉还可以,主线突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得出并掌握性质,效果比较好。例题能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加以变式,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投影指出错误,规范说理过程,反馈工作做得较到位。

然而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确是更多的:

1、在得出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定义,其实是没什么用的,直接的引入应该可以更节省时间,把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直接摆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2、性质的探索所花的时间也较长,从三个过程才得出几个性质。其实由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可以一次过把所有的性质都得出,这样学生还是需要动手做,但可以更快地得到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时,有学生回答对角相等且互相平分,这时应及时强调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不相等的,即明确指出oa?oc?ob?o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几何语言表示还可以是ac?2oa?2oc,bd?2ob?2od。因为学生有平行线性质和全等图形的知识铺垫,也可以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种方法可以稍加补充,培养学生的推理说理能力,但没有由中心对称得出性质来得形象)。

3、由于性质探索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不够多。应该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说得更多。可把练习的1、2、3题放在例题前,先填空,再学着说理,增强练习的梯度性;第4题作为例题的类型题可放在例题后面,巩固对性质的运用;第5题作为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的运用,应更注意提醒学生怎样思考。还可以多加一道综合应用各个性质的题,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性质解决问题。小结部分也做得较匆忙,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应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内容,把性质按边、角、对角线作归纳,配以图表方便记忆。

总体来说,由于有很多老师听课,学生比较紧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引导学生思维的语言不够精练,时间把握得不够好,课堂不够紧凑,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和需要不断改进的。

2.《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二

一、引入

1. 知识回顾。

(课件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 这是什么图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它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一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从本质上说, 是由它的形体特征所决定的。平行四边形之所以可以通过“剪、拼”的方式, 转化为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 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得面积, 就是由它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形体特征所决定的。正是这一特征, 使得通过剪、拼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正好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本环节唤醒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形体特征的认识, 为后面自主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奠定基础。

2. 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要想知道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你需要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长和宽。

师:你上来指一下, 你需要哪些数据?

(学生指了相邻的两条边, 课后调查, 很多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两条相邻的边自主迁移为平行四边形的长和宽。)

师:你是打算研究一下这两条边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生2:我想知道高。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是想要平行四边形边和高的数据, 不用数据可以吗?

生3: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的。

师:你想用面积单位来测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需要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 迫使学生调用已有的长、正方形面积测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思考确定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二、探究

1. 研究目标。

老师准备了这两种学习材料 (图1、图2) , 请选择你需要的材料, 想办法确定出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反馈交流。

师: (多媒体出示图1) 哪些同学是选择这个材料的?谁上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研究的结果是什么?

生1:我是这样想的,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 也就是说, 我们只要数出这里面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就行了。我的研究结果是:它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师: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要提问或补充的吗?

生2:请问这里面有很多不足一个面积单位的地方, 这些地方怎么数?

生1:不够一格的, 我们只需要把它们拼成整格的再数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观察一下, 你们看出来哪些地方可以拼在一起了吗?

生3:我发现, 每一行左边的一小块都可以与它对应的右边的一块拼起来, 我给大家拼一下……

(学生在多媒体课件上拖动平移)

生4:其实也可以把左边的大三角形整块移到右边拼在一起的。

……

师:这样一拼, 刚才不足一格的问题解决了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若是请你写一道算式, 你打算怎么写?

生5:6乘3等于18平方厘米。

师:这里的6和3分别表示什么?

生5:6表示一层有6平方厘米, 3表示有这样的3层。

师:噢, 用了“每层数×层数”来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数量。

师: (多媒体出示图2) 哪些同学是利用这个材料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谁上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研究的结论是什么?

生6:其实我的方法和刚才的差不多, 就是把左边的三角形直接拼到右边去。不过不用数格子, 拼好之后就可以看到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有同学对他的发言要提问或补充的吗?

生7: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我们可以看到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 长乘宽就等于它的面积。

生8:我补充一下, 其实现在看到的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9:这里要先明确, 是沿着这条“高”剪下来的。

(交流略有停顿后教师介入。)

师:你们是先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再计算面积, 对吗?那么大家想一想, 一定要沿着这条高剪开吗?其他的行不行?

生10:可以的, 只要是这组高都可以。

生11:若是有数据的话, 沿着另外一组高剪开拼成长方形也可以的, 只是现在没数据而已。

生12:其实沿着任意一条高剪开来都可以把这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教师课件演示, 确实也可以。)

设计意图: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 上面的教学过程贵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独立思考。学生在经历自主研究后, 无论目标是否实现, 都会有话想说。事实上, 学生讲得很好!他们在教师有意提供与搭建的分享与交流平台上, 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各有所得。问题“一定要沿着这条高剪开吗?其他的行不行?”的设置, 意在引导学生跳出现有思维, 展开想象, 在头脑中勾勒沿着其他的高线剪开拼组的画面, 在实现方法多样化的同时, 为后面讨论“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通过剪拼转化成等积长方形”从而实现剪拼转化方法的“一般化”服务。

3. 深入思考。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 为什么剪、拼的时候这两条边会重合呢? (如图3)

师: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生1:三角形的这条斜边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边, 它们一模一样的。

生2:我补充一下, 这两条边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 它们是平行且相等的。

生3:这两条边的方向和长度都是一样的, 当然可以重合了。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求得面积, 其他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都能正好拼成功?

生4:应该可以的。

师:谁能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吗?

生5:随便一个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 一定有高, 那么从高剪开来, 因为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缘故, 一定能拼成长方形。

生6: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很斜很斜的, 就不一定了吧?

师:到黑板上把你想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画下来给大家看一看。

(这名同学画了一个竖直方向高在图形外的平行四边形, 在短暂的停顿后, 学生自发地开始讨论。几分钟后, 有人示意要发言。)

生7:这个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的, 不过要多割几次。 (学生跑上来画示意图, 沿着竖直方向垂直剪下两部分, 平移拼组。)

师:这个“长和宽”还是原来的“底和高”吗?

生7:还是的, 不过看起来有点烦, 要几段接在一起。

师:一定要这么烦吗?有没有人可以突破?

生8:不用的, 这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另外一条斜斜的高剪开再拼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沿着高线剪开再拼的方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等积的长方形之后, 可以尝试着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本环节意在引导有余力的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使之明确平行四边形之所以可以转化成等积长方形求得面积, 正是由平行四边形形体特征决定的。在明确原因后, 利用思维的延展性, 突破个例的局限性, 得到等积转化对于平行四边形具有一般性的结论。

三、内化

1. 计算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 反馈:面积是?你是怎么想的?

3. 公式化: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设计意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后, 照顾不同的个体,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调用刚刚的活动经验, 解释计算过程, 逐步向公式化过渡。

反思:“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测量教学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 它上承长方形面积, 下接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 一直被广大一线教师所重视和研究。但实际教学中因教具学具准备、操作活动时间限制等因素的制约, 学生实际动手“剪、拼”操作的平行四边形大多是1个, 准备充分的时候也只有2、3个, 利用等积转化的方式推导面积公式时一般都建立在个例的操作基础上;“数格法”要么在教学中被忽略, 要么以“不足一格算半格”这样生硬的规定作为解决策略, 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确定面积。仔细追究, 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与断层。那么是否可以找到一种适合的方式弥补这一缺失呢?

上面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通过观察选择对应的两个不足一格的部分凑成一格后再数, 利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确定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避免了“不到一格算半格”的不足。其实利用数格法计算面积时, 之所以可以“不足一格的算半格”正是由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决定的, 但却常常被忽略。当学生有疑问时, 也经常以“看看书上是怎么处理的”一笔带过。在利用等积转化求面积的环节, 以“这个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求得面积, 其他的平行四边形是不是都能正好拼成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利用“动态想象”与“直观呈现”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激活思维实现了方法的“普适性”, 弥补了实物操作的不足。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与反思 篇三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面积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掌握,对学习后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重视原有认知基础对新知识的促进作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和分析比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平行四边形与已学长方形的之间的联系。 2.加强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本节课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等学习方式去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3.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加强对公式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在练习反馈,巩固深化环节上设计了几个练习,让学生用自己推导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通过练习沟通图形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

教学内容:西师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5页~87页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办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利用这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研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通过转化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和过程。

教具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1.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片是哪里?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

2.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在剩下的几种图形里面,谁的特征最接近长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会计算它的面积吗?揭示课题并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一)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例1。

比一比,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图1 图2

(1)看一看,想一想,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呢?

(2)把这两个图形放在方格纸里数一数,比一比。请大家仔细观察方格纸里的两个图形,注意这里的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

(3)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数方格的过程中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得出:可以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4)猜猜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5)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请大家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剪刀等学具动手试一试。

(6)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展示转化方法。

(7)小组讨论,分析比较,推导公式,得出结论。

请同学们比较转化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思考这两个问题:

1.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2.怎样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课件出示: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二)面积公式的应用

1.出示例2。

(1)同学们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想想在计算面积前先要知道什么?

(2)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3)学生计算后汇报,并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结果。

2.第87页例2下面的试一试。

三、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1.先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计算底或高:

2.分别计算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计算后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3.猜一猜:

学校要建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这个花坛的底和高可能是多少?有多少种可能?每种可能都实际吗?

四、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学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自己感触颇多,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反思这节课,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创设问题情景,引起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开始,我出示学生熟悉的学校全景图片,通过观察从图中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并复习有关知识唤起学生的知识回忆,再通过“你能比较出两个图形的面积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第二,渗透“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大小后,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巧妙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数方格的过程中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可以找到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还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这一发现为学生进一步的的探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步步深入,紧扣主题。巧妙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方法,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形成积极主动的探究氛围。

4.《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反思 篇四

怀安县柴沟堡镇实验小学

景惠英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专业思想方法即解决数学具体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途径、手段,它是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为。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在这节课中我先利用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从而引出用转化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转化”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通过把新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旧知“求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一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具有普遍应用的意义,同时它也是求其他图形面积的重要方法。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的去做才能产生效果。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真实地表现自己,让学生的潜能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

三、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过程,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实质性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剪一剪、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接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架起由具体到抽象的桥梁,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乘高。在此,我特别注意强调平行四边形底与高应该是相对应的,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练习等形式,让学生在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求证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注重练习的优化设计

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训练技能技巧的必要手段,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练习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必须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应用性,练习的形式应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从而达到有效的练习。本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练习设计,做到学练结合,体现出以下几点:一是抓住重点,练习注意基础性和针对性。第一题告诉学生底和高,直接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第二题出示含有多余条件的图形题,强调底和高必须对应,让学习上更高一个层次。二是动手操作,练习应注意实践性与应用性。第三题出示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拉住它的两个对角,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发现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变化?三是循序渐进,练习注意层次性。在这个练习的设计中,把练习设计的有层次,由易到难,不能一下子就出现很难的题目,否则把学生难倒了,从而也检测不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四是训练思维,练习注意开放性。设计练习时,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开放题。第四题比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意在提升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和加深对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5.《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五

1、利用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较抽象,教学之前利用学生喜欢动手制作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了有趣的拼图活动,鼓励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来拼一个新的图形。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分别拼出了长方形,锐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新课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本节课主要内容,导入了新课。这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欲望,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2、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只有亲身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在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方面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的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首先,我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分别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展示和阐述制作的过程,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平行四边形。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分别猜测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验证、交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比较。从而得出了更好更准确的结论。

再次,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以及画高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我用在平行四边形上下两条边之间架一座桥怎样最省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动手画,很好的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高,也学会的画高。可以说学生的自主探究贯穿了整节课。

3、发挥信息技术的优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有关平行四边形的实例后,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图片便捷的特点呈现出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平行四边形。

正确画高和知道平行四边形高的数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一边让学生自主探索,一边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演示的特点,展现了画高的.过程以及演示了从平行四边形的一边向另一边可以画无数条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能了解平行四边形高的画法以及知道了平行四边形高有无数条的特征。

6.《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反思 篇六

1、实验操作法。为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我引导学生从实验入手,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从感官上获取认识。

2、引导发现法。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引导,细致观察,探索并发现判定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条件,猜测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为归纳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的可行性提供先决条件。

3、探究讨论法。在猜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进行讨论,从不同角度验证方法的正确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4、练习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不仅学会探究,更要能够灵活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5、加强了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证、多题同证等变式训练,既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训练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是获得了一些成功之处:

1、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多媒体、生活问题、实验教具等方式呈现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时间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学,与老师共同探究判别方法,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相互讨论、彼此交流,是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

3、培养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多层次、多角度例题及练习变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提升探究能力、开拓创新精神。

4、增强应用意识。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和问题进行探究解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当然,在教学中也还存在许多不足:

1、对教学设计与时间地分配还不够合理,还要做更好的思考,以增强对时间控制地敏感度,更好地分配好每一环节所花的时间。

2、课教学的节奏把握还不到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争取让更多的学生消化好课堂新知,理解好知识点与例题。

3、学生的主体作用彰显不够,在课堂上要放心地让学生去尝试错误,多些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对学生的学习与练习的方法指导还不足,应该多些方法性的引导。

7.《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七

还清晰地记得, 在六年级下册《空间与图形》的总复习时, 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一道操作题:“过P点分别画出角AOB中AO边的垂线和BO边的平行线”。我当时认为这道题非常简单, 因为四年级时就学过了, 并没有复习提示, 便让学生自已操作。我在巡视时发现:多数学生对画垂线掌握较好;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有近一半学生对画平行线却遗忘了, 他们竟然只用一样工具 (直尺或三角板) 直接凭感觉“平移”上去就完成了作图。

无奈之下, 我只有将画平行线的方法当成新授课重新讲解了一次, 以唤起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记忆。当时尽管有些气愤, 但也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虽然是四年级学过的简单知识, 但是时间长了没有练习, 学生遗忘了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课后回想起学生们的表现, 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为什么同样是四年级学过的知识, 画垂线的方法学生们却没有遗忘呢?

二、【理性思考】:技能仅需模仿?——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可否认, 画垂线只用到一把尺子, 而画平行线要用到两把尺子, 画平行线自然比画垂线更不容易掌握。原因果真这么简单吗?难道在两年前教学《画平行线》时就留下了“后遗症”?想到这里, 当时教学《画平行线》的情景就开始在眼前浮现:“有的学生拿着三角尺胡乱旋转, 不知所措;有的学生把练习本转来转去;……, 我只好哪有困难就奔到哪里, 手把手地教, 反复让学生记步骤、操练”。

回想起这堂让我满教室“救火”, 累得口干舌燥的课。回想起学生们那迷茫、没有丝毫喜悦表情的脸。不由得让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太传统了: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 不断操练。不容置疑, 画平行线是一项数学操作技能活动, 而学习数学操作技能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练习法。而画平行线仅仅是一种模仿吗?这种“和盘托出”的示范和“依样画葫芦”的模仿, 把学生当成了一个简单的操作工, 完成了没有任何思维含量,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脑力劳动。

究其原因, 问题出在学生对画平行线只是停留在机械的模仿层面上。而出现这种失误的导演者就是我们教师。我们只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 而没有“知其所以然”。那就是画平行线的“关键”点:其一、为什么要用两把尺子?其二、这两把尺子各有什么用?第三、为什么要移动?最后, 怎样移动才行?

三、【解读教材】:方法是否孕伏?——不识庐山真面目

仔细考究画平行线的技能, 可以发现因为平行涉及的是两条直线间的关系, 肯定要画两条直线, 而要画两条直线, 必须要移动尺子。怎样移动才能保证移动前后的“直线”是平行的呢?那只有平移!尺子要实现平移, 徒手移还真有难度, 最好有“轨道”, 而这个“轨道”就是另一把尺子。把这个原理弄清楚了, 画平行线的技能就转化成了怎样给移动的三角尺“造”轨道。

这个原理就是画平行线最基本的方法, 它实际上是利用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要让深刻领悟到画平行线的方法, 就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到画行线的依据是什么, 以促进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技能。表面看来, 由于学生的知识受限, 学生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这一相对高深的作图依据。但在笔者看来, 其实不然, 仔细阅读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 就不难发现, 画平行线的依据和方法其实在学习《画平行线》之前已经提前孕伏。 (如下图)

首先, 在例1认识平行和垂直时, “做一做” (如下图) 中的第2题“摆一摆”第 (2) 小题“把两根小棒都摆成和第三根小棒垂直, 看一看, 这两根小棒有什么关系?”, 编者意在通过摆小棒一方面巩固平行的意义, 另一方面让学生对这一依据形成初步的表象。

其次, 在例2学习画垂线时, 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动态演示过程 (如上图) , 其中就隐含着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一步, 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此时如果过直角顶点画一条直线, 这就是画平行线的第一步。第二步, 沿着直线移动三角尺, 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和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此时这条直线就扮演着画平行线时“轨道” (即另一把尺子) 的角色, 移动就相当于平移, 这就是画平行线的第二步。第三步, 从直角的顶点起, 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出的一条直线, 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直角顶点是垂足) ;此时画出的垂线就相当于画平行线时画出的平行线, 这也就相当于画平行线的第三步。这一演示过程正是对画平行线的依据的直观演绎和动态诠释, 为学生理解其作图依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再次实践】:可否意义模仿?——轻舟已过万重山

尽管示范和模仿是数学操作技能形成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但是《画平行线》是本节课乃至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 我们不能只立足于让学生被动和机械模仿, 学会怎样画平行线就可以了, 而要注意对知识本原的探究,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画, 进而有意义地模仿。笔者正好教完毕业班又回到四年级, 不禁萌发了进行教学改进的冲动, 再加上对教材的深入分析, 更加坚定了我进行教学实践的底气。

1、复习画垂线。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画垂线, 你会过直线上一点画它的垂线吗?

(师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并在直线上标出一个点A, 一生板演, 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画)

师:如果我在直线上再标一个点B, 你还会过B点画它的垂线吗?

(生继续画, 师将黑板上三条直线分别标上序号1、2、3)

师:请大家观察你们画出来的两条直线 (直线2和3) 的位置关系, 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相互平行的?

(生1:直接观察就能发现。生2:上节课“摆一摆”的活动中, 我们就发现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 这两条直线都互相平行)

师:这同学说得真有道理, 利用上节课的知识来说明今天的问题。

2、沟通平行线。

师:数学真是有趣, 观察屏幕, 我们刚才两次画垂线时却无意间画出了平行线。

(电脑演示前面画垂线时三角尺从直线上A点移动到B点的完整过程)

师:刚才从过A点到过B点画垂线的过程中, 这把三角尺在作什么运动?

(学生意识到这是平移运动)

师:其实像三角尺这种平移运动的过程, 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你能发现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出示一扇窗户, 并作平移运动) 师:是什么保证了这扇窗户能够作平移运动?

(经过短暂的观察与思考后, 有个别学生似有所晤:窗户上一个轨道, 用力推拉, 窗户就沿着这个轨道作平移运动。)

(电脑重复演示一遍移动过程, 并闪动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师:那么这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3、试画平行线。

师:那谁来说说什么叫做平行线?

师: (师在黑板上再斜着画一条直线4) 那你们现在会画出直线4的平行线吗?

(学生试画, 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发现有的借助直尺的两边来画, 有的直接徒手“平移”三角尺来画)

师: (找一个直接用直尺边画的同学板演) 请大家观察, 他这样画行吗?

(因为直尺的两边是平行的, 画出来就是平行的)

师:像他这样画有什么局限吗? (画出来的直线只与直尺一样宽)

师:怎样才能突破这个限制呢? (平移的同学想发表想法了)

师: (找一用平移方法画的同学板演) 谁来示范一下你的想法? (在板演过程中有些学生发现尺子容易斜)

师:对于他的想法, 你们有什么意见吗? (这种也比较简便, 也不受宽度的限制, 想画多宽都可以, 但是尺子在平移时容易发生偏斜)

师: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 发现这种画法不好操作的地方。

师:如果三角尺不晃动该多好啊!小组讨论一下, 有什么好办法改进一下就可以了?

(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引导学生从平移窗户或画垂线时得到启示:如果能给移动的三角尺加上一个“轨道”就可以了。)

师:如何给移动的三角尺加上一个“轨道”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学生又借用了一把直尺, 边操作边演示)

师:老师发现他又用了一把尺子, 这把尺子有什么作用呢?

师:这位同学真聪明, 由窗户的平移现象, 联想到平行线的画法, 这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法——迁移。其实画平行线时, 我们可以借助一把直尺和一个三角板或者两个三角板来画平行线。

4、操作后反思

师: (生标示点C) 你能用这种方法过直线4外一点C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动手试一试。

师:你觉得用这种方法画的时候, 要注意些什么?分为哪几步? (生小结注意事项并总结作图步骤)

师:同学们, 你们知道了如何画平行线, 那你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要这样画吗? (生试着说明理由)

师:其实啊, 画平行线的方法不是一个新知识, 在前面我们两次画垂线的时候就隐含着画平行线的方法。 (电脑出示两次画垂线的动态过程如下图)

师:其实, 画垂线时过A点画出的直线就相当于画平行线时的已知直线;画垂线时的已知直线就相当于是平移的“轨道”, 也就是直尺的作用。画垂线时过B点画出的直线就相当于画出的平行线。

师:你们明白了吗?原来新知识就是由旧知识发生、发展过来的。画平行线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知识来画图的。

五、【对比反思】:枯燥变得灵动?——绝知此事要躬行

不可否认,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示范,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仿, 经过多次操练, 学生画平行线的技能同样可以形成。而且这样教学省时省力, 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 实则学生囫囵吞枣, 枯燥乏味。尽管当时学生个个都能轻松掌握, 但随着时间推移, 加之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画平行线的方法, 出现本文前面的尴尬实属正常。而第二次的教学实践, 从数学知识的本原出发,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利用学生的知识经验, 敞亮数学课的数学味, 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了画平行线的要义, 画平行线技能的习得就不再是模仿和机械训练的过程。我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撑枯燥的数学技能课变得深刻而灵动?

1、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支撑学生进行主动探究。

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奥苏伯尔语) 。在教学实践中,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 一方面, 我设计了学生两次画同一直线的垂线, 从而认识到两条垂线是互相平行的;另一方面, 由画垂线时三角尺的平移联想到生活中的窗户的平移运动, 窗户的竖框平移前后所在的两条直线, 构成了一组平行线。这一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 为后面学习平行线的一般画法作了有效的铺垫和渗透。画平行线很重要的一点是借助平移来画, “怎样保证尺子在平移时不发生偏斜?”是学生在探索画法时生成的问题, 在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很自然将先前习得的经验迁移到平行线的画法上, 于是在课堂上爆发出了“能像窗户一样加上一个轨道”这一有力声音。正是由于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 在认识平行线的过程中作了巧妙的铺垫, 所以画平行线这一难点, 在学生的探究交流中迎刃而解, 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支撑学生认识深刻灵活。

由于数学知识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教师如能巧妙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可实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飞跃。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 从字面上看只有“平行线的意义”与之是紧密相关的, 可在传统的教法中却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画出的两条直线为什么是平行的, 因而学生的认识是粗浅的。而改进后的教学实践中, 引入“画垂线”这一旧知创造了“画平行线”的新境地:其一、“画垂线”看似与“画平行线”无关, 但实则通过“画垂线”一方面对上节课的旧知进行了复习, 显得开课自然不生硬;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次画同一直线的垂线, 进而复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还对“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一作图依据有了初步的感知。其二、通过电脑的演示对“画垂线”中三角板作平移运动有了形象的认识, 进而联想到生活中窗户的平移过程, 为后面画平行线需要一个“轨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其三、总结完画平行线的步骤后, 引导学生对比“画平行线”与“画垂线”的方法, 让学生领悟到其实“画垂线”的过程中就隐含了“画平行线”的过程, 让学生恍然大悟, 进而加深了“画平行线”方法的认识。正是这样巧妙的展示, 打通了“平行线的意义”、“画垂线”、“平移”和“画平行线”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不但掌握了画平行线的方法, 还明白其中的道理, 促使学生对画平行线的认识深刻而灵活。

3、呈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支撑学生深切体会数学的本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充满着不断的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实验、猜测与验证、调控与反思等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呈现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促使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 进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在传统的画平行线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把学生当作是一个装知识的“容器”, 被动接受,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学生容易记忆不深刻是正常的。而改进的教学实践中, 技能获得的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调整和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对“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这一画平行线作图依据的理解, 通过“画垂线”的设计分散呈现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一是在复习时画同一直线的两条垂线, 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这两条垂线是相互平行的”就是对作图依据的第一次感知。二是在电脑演示两次画垂线时三角尺的移动, 联想到生活中窗户的平移时再次感知其作图依据。三是学生将窗户的平移现象迁移到画平行线的过程其实是对作图依据的第三次感悟。最后, 让学生联系画垂线的方法反思画平行线的方法实则是对作图依据的深刻认识。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呈现, 让学生充分感知画平行线的过程, 知道其来龙去脉, 明白画平行线其实是由画垂线发生和发展过来的, 真正体会到画平行线的本质, 也就能深刻掌握画平行线的技能。

六、【推广价值】:适用其他版本?——天下同归而殊途

像前面所述那样进行教学画平行线, 对于学生牢固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能有人会提出:使用其他版本教材的教师在教学时还适用吗?因为必须要先教学画垂线后才能实施。笔者认为, 这样的教学方法具有推广价值。仔细对比人教版与西师版、北师版、苏教版教材的编排的特点, 虽然各种教材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都可以根据教材自身的编排规律全部或部分实施前面所述的教学。现提出其他三种版本教材的实施意见, 仅供参考:

(1) 西师版教材:由于西师版教材编排方式基本与人教版类似, 都是先教学画垂线, 再教学画平行线。因此可以完全借鉴其教学方法。

8.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合作;交流;解决;推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71-01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索活动(一)》。

二、教学内容

1、教学主要内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大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2、我的思考:本节课内容比较集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教学着眼点放在学习的探究上,方法不能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要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知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通过“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去探索新知,学会学习。

(1)提供学生探究的支架,给学生准备各种有关的学具(透明方格纸、1平方厘米正方形纸块、尺子、两两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的图片)。(2)学习方式应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的动态生成中获得新知。借助长方形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学中的难点。可借助合作平台引导学生在合作中阐述自己想法、通过思想的碰撞、推理与验证。(3)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巧设悬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三、学习目标

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小组汇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活动

1、情境引入,诱发学习动机

(1)同学们,这个图形漂亮吗?它像什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班级想用这样的图形来美化墙面,我想让同学们一起帮教师想一想应该买多少纸?你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

(2)师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猜想验证,实际操作,探究生成

(1)猜想

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意怎么

样求呢?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什么方法?

生:数格子

②这种方法我们已经掌握了,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问:你想到了什么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③学生明白用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猜想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计算的方法。

(2)验证汇报:

生:将平行四边形沿顶点画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补充: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转化时你们把平行四边形沿哪条高剪的?能不沿着高剪吗?为什么?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对他们的验证你有什么评价?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转化长方形的过程。(有从顶点处画的高,也有任取底边上的一点画的高)课件出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高

|||| ||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自学小结

(1)看书P23,完成填空。

(2)指名汇报。生说字母公式。

(3)求出上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此图形与教材书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同)

4、生活中应用

(1)动手做的过程中,王明剪得小了一些,李红剪得大了些,请分别计算面积:

高:3厘米底:3厘米 高:4厘米 底:5厘米

(2)王明在做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平行四边形图,底3厘米,对应的高是3厘米,另一条底是4厘米。

王明:3*4=12(平方厘米)

问:你认为对吗?说明理由。

(3)小雨、小婕、小健三个同学的平行四边形形状不同,但他们偏说面积是一样的,你来辩认一下吧!(书中第24页练一练第2题。)

5、总结再质疑

(1)总结: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后我们继续用学过的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2)故事质疑:祝枝山买布的故事,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长方形,两者周长相同,面积一样吗?

9.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反思 篇九

武进焦溪初级中学张小燕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这节课承接了上一节旋转和中心对称的内容,课本的设计意图是利用图形旋转的特征和中心对称的性质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就遵循着这个原则,先让学生看图片,体会到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再由学生动手操作作中心对称三角形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利用多媒体动画,绕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交点旋转,从动画的旋转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2)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3)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4)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当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在得出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后也可推导出,看学生的探索情况而定。因为本章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能够严格说理过程,所以我在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同时加上几何语言的描述,在练习中也注意规范学生的说理过程。

上完课后,总体感觉还可以,主线突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得出并掌握性质,效果比较好。例题能够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加以变式,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投影指出错误,规范说理过程,反馈工作做得较到位。

然而这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确是更多的:

1、在得出平行四边形定义的时候花了不少时间让学生回忆四边形的定义,其实是没什么用的,直接的引入应该可以更节省时间,把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直接摆出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

2、性质的探索所花的时间也较长,从三个过程才得出几个性质。其实由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可以一次过把所有的性质都得出,这样学生还是需要动手做,但可以更快地得到结果。引导学生得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时,有学生回答对角相等且互相平分,这时应及时强调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不相等的,即明确指出OAOCOBOD。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几何语言表示还可以是AC2OA2OC,BD2OB2OD。因为学生有平行线性质和全等图形的知识铺垫,也可以由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出平行四边形,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种方法可以稍加补充,培养学生的推理说理能力,但没有由中心对称得出性质来得形象)。

3、由于性质探索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导致练习的时间不够多。应该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更多的时间讨论,说得更多。可把练习的1、2、3题放在例题前,先填空,再学着说理,增强练习的梯度性;第4题作为例题的类型题可放在例题后面,巩固对性质的运用;第5题作为对角线互相平分性质的运用,应更注意提醒学生怎样思考。还可以多加一道综合应用各个性质的题,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性质解决问题。小结部分也做得较匆忙,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应由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内容,把性质按边、角、对角线作归纳,配以图表方便记忆。

10.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篇十

“分层次教学”的核心是“分出层次,分别要求,共同进步,共同提高”。通过教学,让我体会到“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是在各教学环节中渗透“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的理念,并通过分层的方式体现出来。这里,我主要就本人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中教学设计的分层地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背景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并能灵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按照新课程理念去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即“复习引入—活动尝试—师生探讨—巩固反思—分层次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利用表象训练、动手操作等,把这一节课的难点先逐一攻克。这样的学习活动,还给了学生更多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弓箭,是学生主动积极地发展,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二.课后反思

1.优化教学导入,复习引入,分层攻克难点

为了敲好开课的第一锤,新课伊始,我就先通过提问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将长方形面积的公式进行板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习状态。这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印有格子背景的平行四边形的图形,并抓住机会提问:“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数格子的方法。之后,又问到谁有巧妙的方法,学生说出了将其平移成长方形的方法。这时用“你的方法真巧妙”这句话对学生加以了肯定和赞扬。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平移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法,攻克了这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接着,我采用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操作,请同学们选一个平行四边形算出面积。在交流的过程中,先不急于得出结果,而是依次出示黄色、红色、蓝色的平行四边形,请学生说老师适时提问;请学生上台说老师板书;请学生说老师摆的过程,通过剪、移、拼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为下一个知识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攻克作出铺垫。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以课堂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为主。另外,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趁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设计了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环节,学生为了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自然会说出一些自己的道理。这个过程,我不再以讲为主,只是导演。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感受并验证猜想的公式是正确的,获得了满足感,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3.优化练习

分层练习,让每个孩子不同程度地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为了促进知识的内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我避免了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力求多样、深刻和有趣。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再次体会到了“教无定法”的内涵。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势必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必须加强各种变量的研究。从学习的情况研究到课前的辅导;从集中讲授到分层点拨,再到个别辅导。要使各个环节协调使用,环环相扣,才能使这种教学方式逐步完善。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适合教育的人给予教育,而在于给不同的受教育者以适合的教育,使每个孩子得到自身应有的发展。

1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剪刀、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教师出示一个标有数字的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它的长是多少分米?宽是多少分米?面积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教师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指名分别画出底边上的高。(如下图)

(设计思路:“温故”是课堂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两道复习题,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为后面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昨天早上我听校长说,学校要建一个宣传栏,其中要用一块底是5米,高是4米的平行四边形胶合板。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平行四边形是一种漂亮的图形,你们听了校长的话,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要花多少钱才可以做成。

生2:我想这个宣传栏建起来一定很漂亮,会把我们的校园点缀得更加美丽!

生3:我想知道这块胶合板的面积有多大。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还会用“点缀”一词,老师佩服你们!我听出来了,大部分同学都想知道这块平行四边形胶合板的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设计思路: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感到亲切,从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能激发求知欲望。)

三、动手操作,探究发现

1.用数方格的方法启发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指名复述过程)下面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用课件演示(如下图):先出示一个画有方格(每个方格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放在方格图上面,让学生用数方格(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回答问题。

(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它的底是多少厘米?

(3)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4)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高与底有什么关系?

(5)请同学们猜一猜: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2.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验证猜想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来推导呢?拿出你们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探究吧!(如下图)。

教师用课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

①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②分别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你发现了什么?

③分别量出拼成的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你又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从图形的剪拼开始说出整个验证推导过程,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对着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板书: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S=a×h

S=a•h

S=ah

(设计思路:在公式的推导这一环节,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获取了新知,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了学习乐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算出建宣传栏要的那块胶合板的面积了吗?(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板书:5×4=20(平方米)

师:同学们,昨天下午,学校派人去买胶合板,发现买不到底5米,高4米的平行四边形,而只有长是5米,宽是4米的长方形。校长听说咱们班今天早上要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他就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胶合板,可以把它变为底5米、高4米的平行四边形吗?怎么变?(2)如果每平方米要10元钱,买这块胶合板共要多少钱?(同桌讨论,拿出长方形动手操作,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10×(5×4)=200(元)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课后,我就把你们的想法告诉校长,我想校长知道后,一定会夸奖你们的!

(设计思路:“现蒸现卖”让学生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更能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教师用课件演示:出示一个没有标出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能计算出面积吗?(不能)教师标出底边2米,问能计算出面积了吗?(不能)教师再标出9分米,再问学生能计算出面积了吗?(可以,但要先统一“单位”。)

2.小明家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菜地,面积是120平方米,量得底是20米,它的高是多少?

3.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设计思路:几道练习题从易到难有一定坡度,通过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思路:通过“说一说”,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经常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概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十五第4题,第6题。(任选一题)

2.解决问题: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实物,量出它的底和高,并计算出面积。

(设计思路:分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当选择作业,杜绝“一刀切”。这样做,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来体现了让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

师宗县丹凤镇友清希望小学

1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案例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在探索过程中感悟“猜想与验证”的研究方法.

2.在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并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发猜想

师:认识它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的面积.

师:如果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有多大, 你认为需要哪些条件?如何计算?

学生根据老师所发的平行四边形, 或独立完成, 或二人一组合作, 测量出所需的数据, 并计算出其面积.

二、独立尝试、验证猜想

1. 展示探索过程, 引发认知冲突.

师:你量了什么?你计算出的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我量了这个平行四边形相邻的两条边, 它们分别是10厘米, 8厘米, 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0×8=80 (平方厘米) .

师:你们是这样计算的吗?谁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生:因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都是两条相邻的边乘一下, 所得的积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大家的想法和他的一样, 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呢?

2. 深入探究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3. 操作验证, 建构数学模型.

师:在刚才的操作中, 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平行四边形都能变成长方形.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

生: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师:那么, 每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是否都需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再进行计算呢?

生:不需要了, 我们只要把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高, 就是它的面积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长方形的长和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相等的.

三、拓展练习、巩固模型

1. 出示: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米, 高是4米, 请计算这个花坛的面积有多大?

由学生独立解答后, 再同桌互说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2. 计算下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现在你是否明白:邻边乘底的方法错在哪里了?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认为在今后我们可以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今天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总评

思考一:学习动机的问题.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往往更多的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已有知识去考虑设计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游戏、故事、情景等.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理解过程, 是其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进行重组的过程.因此, 我们在教学伊始, 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在这一过程中, “邻边相乘”这一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成了学生计算平行四形面积最为有力的“支撑”.当一番量、算结束后, 教师拿出邻边长度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问:“你能否肯定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是10×8=80 (平方厘米) ?”学生们在铁定地回答说是长方形面积的同时, 他对自己原有的认识产生了困惑.当教师将长方形的宽倾斜时, 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 学生们发现它的面积在逐渐变小, 于是苦苦思索自己原有的认知网络结构, 发现没有用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与模型.此时的学生“心愤愤、口悱悱” (郑玄释) , 他对自身认知网络结构的变革、重组产生了强烈的需要.于是,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成了“需要———满足———再需要———再满足”的过程.

思考二:数学模型呈现的时机问题.数学模型是指用数学符号语言或图像语言刻画表达的某种实际问题的数学结构.“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无疑是本课中所要建立的数学模型.如果在教学伊始,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及时地归纳出这一模型, 然后是一系列的练习, 相信“精讲多练”过后的效果也一定不错.但是, 学生是否真的在获得这一数学模型的过程中, 理解并融入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体系中呢?记住了, 并不等于理解了;会用了, 也并不等于掌握了.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很清楚, 这仅仅是习得了一个学习的结果, 形成了认知结构.而围绕这一认知结构形成过程的思想、方法等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被忽略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有利于记忆和迁移.因此, 理解转化思想, 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模型建立的重要标志, 也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具体而言, 要让学生掌握沿着高剪成两部分后, 将两条斜边重合, 可形成一个等底同高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于是, 在本课中, 教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建构起这一模型, 而是引导学生一次次剪平行四边形, 再拼成长方形, 最终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长方形的长……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叙述转化的过程, 终于在思维呈现水到渠成的状态时, 呈现数学模型, 从而使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更为积极主动.

13.《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篇十三

1、让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了解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原有认知。

在课堂上发现,这个环节孩子很喜欢参与,在猜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过程中,孩子对其特征的表述是比较到位的,不仅说出它对边相等,也能说到对边平行,4个角都是直角。所以猜得比较准确。在猜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表述的时候,都说“有2条边是斜的”,“2条边朝一个方向倾斜”,却对对边平行的感悟不是很深刻。课后,我仔细分析,在孩子的认知特点上,由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直角这一共同特征的迁移,学生在观察平行四边形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边没有互相垂直,而起对边是否互相平行的感知虽然有,但是却不深刻,在教学中,如何让孩子自主感悟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是教学一个关键,不然,到最后,学生会变成找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造就下一个环节教学的失误。

1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四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首先,我对教科书中的主情境加以修改,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导入,利用课件出现学校操场旁有一块长方形的空地要绿化,请同学们算出绿化的面积,随即从这个长方形中出现一块没有任何数据的平行四边形地,再引导学生将这个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比一比,再估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以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继而询问学生“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准确地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马上想到用数格子和计算的的方法。然后围绕“有什么办法能比较准确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组织学生动手探究。这样既复习了旧有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同时也比较自然地引入新内容。

二、注重“以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将这块平行四边形做成卡片模型,并提供了一些探究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自主选用喜欢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观察、操作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的动作,自然而然的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想到了数格子的方法;能力较好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时间交还给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标在提倡的重点。是的,学生学习,教师是不能替代的,只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交流地碰撞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种抽象的公式。因此,在展示学生的活动方法时,我有意识地先展示数格子的方法,当学生介绍完数法后,有的学生马上发现,先移后数的方法更快的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实,在这里,学生已初步体验的“剪”和“拼”方法了。所以我紧接着展示学生的剪拼法。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进行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让所积累的经验为新知服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不错,教给他们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所以,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让他们在经验的积累中感受、理解、掌握数学中“转化”的思想方法,为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如在学生上台汇报:将平行四边形转变成长方形时,我适时讲解“像他们这样,把没学过的知识变成已学过的知识,从而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并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利用转化的的思想,将没学过的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四、巧设课堂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学生的思考能力是有差异的,所以我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梯度练习。首先是基础性的练习,让学生利用所探究出来的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接着是提高性的练习,既设计多余信息的练习,让学生的思考力得以生长。当学生看懂了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来思考,真正理解了“底乘高的原理时,我又创设一个反例练习,既在黑板上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然后问学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这时,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都一致认为“相等”。当我利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的平面图时,一部分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即将平行四边形右边斜出的部分剪下,平移到左边拼成长方形,)而改变了意见。此时,我质疑学生:“为什么刚才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而现在把长方形的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时,它们的面积却不相等呢?”然后再利用活动框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当我们把长方形框架拉成拉成平行四边形时,它的面积会越来越小,是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越来越短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等积变形”的转化与“变与不变”之间的区别。最后我再通过两题判断题让学生充分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仅与它的高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它的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遗憾与心得

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做为教者的我们,往往在执教后,都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

(1)由于是送课下乡的活动,我对该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因而在学生的动手探究时,多数学生对学习记录卡的填写不熟悉。由此在这个环节花掉的时间超过我预设时间近十分钟。然而让我欣喜的是在学生交流汇报的环节,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好,从而凸显出本课设计的精彩之处,以致于让听课老师不会因超时而不耐烦。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学习卡的设计慎之又慎。

(2)阶段性小结的重要性。适当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掌握内在联系,对促进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学生获取一个新的知识点后,教师应及时做个阶段性的小结。

15.《平行四边形》教学反思 篇十五

1. 使学生在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能运用数方格、平移、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的思想。

2.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使学生能运用数方格、平移、割补等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初步感受转化的思想。

2.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阿凡提》音乐光盘、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卡纸,相关内容投影片、剪刀、胶布、彩笔、作业纸。

学具:每个小组准备两张平行四边形卡纸和剪刀、胶布、彩笔。

四、教学过程

1. 故事导入激趣揭题

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播放《阿凡提》音乐)

生:想。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阿凡提的故事。阿凡提是一个非常聪明、智慧的人,在他小的时候,有一天小阿凡提在河里钓到一条一尺多长的鱼,可他一不小心,又把鱼掉到河里,鱼跑了。回到家里,他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钓到一条大鱼,比您的胳膊还长哩!”“是吗?那鱼呢?”妈妈高兴地问。“嗯!”阿凡提想了想不无遗憾地说道:“我想我们家的锅没有那么大,我就把鱼放了。”

师:大家对这个故事有兴趣吗?

生:有。

师:好!那老师再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阿凡提智取财主》的故事。有一年,阿凡提到财主家里去做长工,到了年底阿凡提去领工钱,可凶狠的财主对阿凡提说:“我这里有两块地,形状大致是这样的(投影出示),如果你能说出哪块地大一些,并说明理由,那么你的工钱就可以领去。如果你不能说出来,那么今年的工钱休想领到。”听到这里,阿凡提先是一愣,接着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算了起来。

投影出示:

2. 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师:说到了这里,同学们想不想也试着解决一下这个难题呢?

生:想。

师:要想知道是那一块地的面积大,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

师:大家能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吗?

生:能

师:大家各自算算看,算后交流自己计算的过程。

师:同学们能算出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吗?

生:有些疑惑。

师:没关系,这个图形面积的算法我们没有学过,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生:平行四边形。

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纸并粘贴到黑板上)

师: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平行四边形各部份的名称,这是原来我们就学过的知识,哪一位同学能把各部份的名称标出来呢?(请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名称标在黑板的卡纸上)

师: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

投影出示问题:

(1)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2)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它们的面积。(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

(3)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组合作完成并交流,师生探讨)

投影出示:

长方形:长———宽———面积。

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你想说些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师:它们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发放平行四边形的卡纸)

师:请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小组合作试试看。

(投影出示:你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试试看?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

师:通过动手操作,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投影出示:

(1)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于长方形的面积。

(2)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_____。

(3) 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

(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_____×_____。

师:拿出老师刚才发给你们的作业纸,看你们能不能把第二个图形的面积算出来?

生:能。

师:请完成并交流。

师:我们做好了,那么阿凡提做好了吗?他也做好了,请看!

师:聪明的阿凡提用自己的智慧斗过了凶狠的财主,拿到了自己的工钱。看来我们每一位同学也都很聪明,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投影出示:

师:下面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看大家能否解决?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么写呢?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板书)

师:在含有字母的算式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用“·”表示,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3.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师:我们已经探索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会算了吗?动手试试看?

师(板书):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投影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一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做法讲给同学们听,请到讲台上来。

(学生讲解)

4.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相互交流)

师:刚才你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那么你能否再用不同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

投影出示:

1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十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他们看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同属于四边形,自然会认为底边和邻边相乘就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平面图形的转化从未有过的,所以,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应当是“拉动变形”,而不是“剪拼变形”。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呢?(课件出示)

作业单一:

在图中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列式计算。

(生在作业单上完成。)

二、探究新知

黑板上出示三种做法:①(7+5)×2=24(平方厘米)②5×7=35(平方厘米)③7×3=2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看懂哪种方法?

生:第一种是求周长的,错了!

师:7代表什么?5呢?

生1:7是底边的长,5是邻边的长。

生2:我也这么认为,(7+5)×2表示两个底边长加两个邻边长,所以求的是周长。

师:(指着第二种做法)它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一下?

生: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么算的。

师:你怎么会想到长方形呢?

生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呀!

生2:平行四边形一拉就会变成长方形。

师:这里有个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大家拉拉看。

(生上台拉。)

师:拉到什么程度才是长方形呢?

生:邻边和底边互相垂直。

(师慢慢演示,木框在黑板上稍作停顿。(如图))

活动一:

(1)取下木框架,尝试想象画图。

师:能把拉成的长方形在图中画一画吗?

(生作图,师巡视,指点:邻边是5cm,拉动站直后还是5cm。)

(2)指名上黑板画。

生1:现在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所以用底×邻边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

生2:不对,5×7=35cm2求的是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了。

师:面积变大了!为什么呢?

生:多出了上面的长方形和左边的三角形。

生:(上讲台边画边说)平行四边形右边伸出去的三角形移到左边,刚好补齐,上边的长方形就是多出来的面积。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在你们的图上找出多余的部分。

(生同桌交流,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底×邻边求面积是错的。

生:等式不成立!

师:怎么办呢?在这个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平行四边形是可以变成长方形的。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补到左边的缺口处。

生2:这就是课本上的方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

活动二:

(1)师:同桌合作,利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学习单二:

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相等。

②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相等。

③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___________。

因为长方形面积=( )×( ),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 )×( )。

(2)演示、汇报。

①课件演示不同的割补法。

②交流汇报中完成推理。

师:通过割补,可以又得出什么结论?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为什么?

生:拉动变形时面积变了!割补变形面积保持不变。

师:为什么?

生:剪下的部分只是移动位置,没增加也没减少。

师:哦,第一次变形时面积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生:周长没变。

师:剪拼变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呢?

生:变了!

三、巩固升华

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4×6=24(m2)

师:4×6求出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长6m、宽4m的长方形面积。

师:都正确。是这样的长方形吗?

(课件出示长6m,宽4m的长方形。)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一画这个底6m,高4m的平行四边形吗?(一格代表1m2。)

(生画。)

展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面积。

师: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面积却相等?

生1:因为它们剪拼后都能变成长6m、宽4m的长方形。

生2: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总结

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收获。

责任编辑:张 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他们看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同属于四边形,自然会认为底边和邻边相乘就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平面图形的转化从未有过的,所以,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应当是“拉动变形”,而不是“剪拼变形”。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呢?(课件出示)

作业单一:

在图中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列式计算。

(生在作业单上完成。)

二、探究新知

黑板上出示三种做法:①(7+5)×2=24(平方厘米)②5×7=35(平方厘米)③7×3=2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看懂哪种方法?

生:第一种是求周长的,错了!

师:7代表什么?5呢?

生1:7是底边的长,5是邻边的长。

生2:我也这么认为,(7+5)×2表示两个底边长加两个邻边长,所以求的是周长。

师:(指着第二种做法)它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一下?

生: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么算的。

师:你怎么会想到长方形呢?

生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呀!

生2:平行四边形一拉就会变成长方形。

师:这里有个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大家拉拉看。

(生上台拉。)

师:拉到什么程度才是长方形呢?

生:邻边和底边互相垂直。

(师慢慢演示,木框在黑板上稍作停顿。(如图))

活动一:

(1)取下木框架,尝试想象画图。

师:能把拉成的长方形在图中画一画吗?

(生作图,师巡视,指点:邻边是5cm,拉动站直后还是5cm。)

(2)指名上黑板画。

生1:现在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所以用底×邻边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

生2:不对,5×7=35cm2求的是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了。

师:面积变大了!为什么呢?

生:多出了上面的长方形和左边的三角形。

生:(上讲台边画边说)平行四边形右边伸出去的三角形移到左边,刚好补齐,上边的长方形就是多出来的面积。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在你们的图上找出多余的部分。

(生同桌交流,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底×邻边求面积是错的。

生:等式不成立!

师:怎么办呢?在这个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平行四边形是可以变成长方形的。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补到左边的缺口处。

生2:这就是课本上的方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

活动二:

(1)师:同桌合作,利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学习单二:

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相等。

②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相等。

③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___________。

因为长方形面积=( )×( ),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 )×( )。

(2)演示、汇报。

①课件演示不同的割补法。

②交流汇报中完成推理。

师:通过割补,可以又得出什么结论?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为什么?

生:拉动变形时面积变了!割补变形面积保持不变。

师:为什么?

生:剪下的部分只是移动位置,没增加也没减少。

师:哦,第一次变形时面积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生:周长没变。

师:剪拼变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呢?

生:变了!

三、巩固升华

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4×6=24(m2)

师:4×6求出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长6m、宽4m的长方形面积。

师:都正确。是这样的长方形吗?

(课件出示长6m,宽4m的长方形。)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一画这个底6m,高4m的平行四边形吗?(一格代表1m2。)

(生画。)

展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面积。

师: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面积却相等?

生1:因为它们剪拼后都能变成长6m、宽4m的长方形。

生2: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总结

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收获。

责任编辑:张 莹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在他们看来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同属于四边形,自然会认为底边和邻边相乘就能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在以往的学习中,平面图形的转化从未有过的,所以,学生最原始的想法应当是“拉动变形”,而不是“剪拼变形”。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呢?(课件出示)

作业单一:

在图中量出需要的数据(取整厘米数),并列式计算。

(生在作业单上完成。)

二、探究新知

黑板上出示三种做法:①(7+5)×2=24(平方厘米)②5×7=35(平方厘米)③7×3=2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看懂哪种方法?

生:第一种是求周长的,错了!

师:7代表什么?5呢?

生1:7是底边的长,5是邻边的长。

生2:我也这么认为,(7+5)×2表示两个底边长加两个邻边长,所以求的是周长。

师:(指着第二种做法)它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一下?

生: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么算的。

师:你怎么会想到长方形呢?

生1: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呀!

生2:平行四边形一拉就会变成长方形。

师:这里有个活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大家拉拉看。

(生上台拉。)

师:拉到什么程度才是长方形呢?

生:邻边和底边互相垂直。

(师慢慢演示,木框在黑板上稍作停顿。(如图))

活动一:

(1)取下木框架,尝试想象画图。

师:能把拉成的长方形在图中画一画吗?

(生作图,师巡视,指点:邻边是5cm,拉动站直后还是5cm。)

(2)指名上黑板画。

生1:现在只要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就可以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里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邻边,所以用底×邻边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

生2:不对,5×7=35cm2求的是长方形的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了。

师:面积变大了!为什么呢?

生:多出了上面的长方形和左边的三角形。

生:(上讲台边画边说)平行四边形右边伸出去的三角形移到左边,刚好补齐,上边的长方形就是多出来的面积。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在你们的图上找出多余的部分。

(生同桌交流,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底×邻边求面积是错的。

生:等式不成立!

师:怎么办呢?在这个图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平行四边形是可以变成长方形的。把右边的三角形剪下,补到左边的缺口处。

生2:这就是课本上的方法,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

活动二:

(1)师:同桌合作,利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

学习单二:

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相等。

②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相等。

③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面积___________。

因为长方形面积=( )×( ),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 )×( )。

(2)演示、汇报。

①课件演示不同的割补法。

②交流汇报中完成推理。

师:通过割补,可以又得出什么结论?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师:为什么?

生:拉动变形时面积变了!割补变形面积保持不变。

师:为什么?

生:剪下的部分只是移动位置,没增加也没减少。

师:哦,第一次变形时面积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

生:周长没变。

师:剪拼变形后面积不变,周长呢?

生:变了!

三、巩固升华

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

生:4×6=24(m2)

师:4×6求出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长方形,长6m、宽4m的长方形面积。

师:都正确。是这样的长方形吗?

(课件出示长6m,宽4m的长方形。)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一画这个底6m,高4m的平行四边形吗?(一格代表1m2。)

(生画。)

展示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面积。

师: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面积却相等?

生1:因为它们剪拼后都能变成长6m、宽4m的长方形。

生2:因为它们等底等高。

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四、总结

用一句话说说你的收获。

上一篇:奥鹏东北师范大学作业2018年1季度电子商务下一篇:社保局述职报告最新优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