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2024-11-09

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经典诵读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经典诵读培训心得

江西 宁都第六小学 谢馨馨 2014年12月6日,我参加了江西省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经典诵读培训。当我走进培训会议室,心里蓦地升腾起一股庄严神圣的感觉,拿到学习的课程安排,喜悦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课程中有“经典素读教学经验谈”,“朗读与正音”,“诵读诸法”,“经典读物的选择”等专题讲座,这些学习内容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一般,我用虔诚的心态,迎接这美好的培训。十天的培训,几位专家专业性非常强,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使我对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也切实体会到使命感和责任感。虽然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内容是充实的,有意义的。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学习后的收获: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来自江西师大的杜华平老师深刻地阐述了经典诵读的意义。他说道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所以他说:“当今语文教育越来越呼唤一种回归,一种对传统教育的回归。” 原国家教育部长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诗经楚辞、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这些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化,集中了古代圣贤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可以养其心性,学会修身、合作,成为一生智慧、品格的源头活水;可以从小立人,长大立国,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外国人把我们的经典视为珍宝,日本、韩国把孔孟的儒家文化当成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我们有什么理由摒弃我们的经典?因此,诵读经典是传承文化的至关重要的通道。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绝不仅仅是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启迪智慧,而是担当更重要的使命。

江西师大曾洁老师还列举了很多经典诵读的得益,如文化传承、人格教育、语言文字积累等。让我明白了经典诵读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经典诵读,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经典诵读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是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诵读经典可以使孩子的记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可以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吸纳更优秀、更精粹的东西;可以使孩子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全面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事实证明诵读经典,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都会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极见功效的人格熏陶教育。

二、语文教师该做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江西师大许蔚老师从字正腔圆、声母韵母、声调、情感等方面带领我们深入外国作品的内部,在对比、解读中学习怎样鉴赏外国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学会诵读,鉴赏诗文,书法学习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技巧性相当强的课程,要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依赖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来传授,这个重任就落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必须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一定的文学鉴赏理论,学会一些诵读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将语文教学延伸于课堂以外,融入到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孩子诵读经典的领路人,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成为传承文明的主人。

三、经典诵读的方式——百花齐放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培训结束后,我一直在思索我该怎样让孩子们在一生记忆力最旺盛、心灵最清澈的黄金时期直面经典,汲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而终身受益。

在这十天的学习中,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观点来诠释经典诵读是什么,怎样来诵读。记忆犹新的是邓锦芸老师的“经典素读”,她提倡吟读,提倡在不理解文意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经典读物背下来,在吟唱的过程中学生把读物背下来。

最后我想引用经典诵读的倡导人李振村先生的一句话:“如果我们只看眼前的利益,那就让孩子拼命做各种练习题吧;如果着眼孩子一生的发展,那就让孩子们诵读经典吧。”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之所以能让我受益非浅,是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学校来说吧!在这个140多人的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问的道理呀!

真的,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的岔道,我们有时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它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它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2.经典诵读诵出“经典” 篇二

一、诵读课堂凸显“五重”

(一)重诵读轻分析

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日本加藤荣一教授研究了我国唐代的吟诵方法之后提出了“素读法”,就是对经典读物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读的方法。

今天的四堂课,教师们非常注重学生对经典韵文的吟诵,课堂上有自由诵、拍手诵、变换节奏诵、师生对诵、拍桌子诵、摇头晃脑诵,甚至吟唱,变换着各种方式吟诵,让学生意犹未尽,乐在其中。教师很少分析语义语境,很少讲解缘由典故,真正将经典诵读课上成诵读经典课。

(二)重记忆轻理解

科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记忆的黄金时期,此时将大量的经典储存于大脑中,日后随着理解力的提高或生活经验的积累,自然会有“活用”之时。今天的几位教师都将记忆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很好。在诵读过程中,教师们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变化节奏读、变换音调诵,有敲打节拍吟、观图视像诵、聆听古韵跟着读,有激发兴趣情感投入吟等等,帮助学生记忆,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大家知道,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等媒介有助于人的记忆,今天的这四堂课教师都很重视记忆的方法选择,而轻解释理解。

(三)重情趣轻机械

经典诵读追求一个“趣”字。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诵,才能让学生喜欢上经典诵读。今天的四位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用动画演示呈现“信”字,让学生知道信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要诚信”,随后又通过学生表演来理解疑难句子,学生觉得十分有趣。《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教师一连用了六七个版本让学生变化着读,在学生读得情趣盎然之后,教师提出:“要不要再换一个版本?”学生都说“要”,教师戛然而止——“没了”,引起全体师生哄然大笑。当教师讲述了有趣的“王屋山”故事之后,用课件将下面的韵文都显红了,说:“这里这里这里都藏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想不想听?”学生齐声喊“想”,教师又一次戛然而止——“讲不完”,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无形放大。《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拍着书桌吟诵;《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变换着节奏吟诵,甚至教师跟着配乐吟唱,学生都觉得很有趣。这四节课教师紧紧围绕一个“趣”字组织教学,学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达到了“趣味横生”之境界。

(四)重导行轻说教

《弟子规》主要列举了为人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规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行为规范教材。《三字经》包括历史、天文、伦理、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的经典诵读课有别于文学欣赏课,有别于思想品德课。几位教师都能准确地把准这一特点,思想道德教育适度。如《弟子规·信》一课,教师采用让学生看动画片《狼来了》《曾子杀猪》,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讲诚信的重要性,然后再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是怎么讲信用的。《三字经》一课,教师让学生看了故事人物图片后说说“最佩服谁”“你平时学习犯困时是用什么方法克服的”。《百善孝为先》一课,教师安排了看漫画读一读等环节,达到了重导行轻说教的目的。

(五)重鼓励轻催促

由于历史久远,很多经典典故已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对经典有陌生感,因此经典诵读课上好不容易激发起的点点兴趣,应倍加珍护。如《笠翁对韵·六鱼》一课,当学生流利地读出繁体字的《笠翁对韵》书名时,教师毫不吝啬地献上一句:“张老师平时可不服人,今天我真服了你了。”《百善孝为先》一课,当学生读错了自我纠正时,教师一句“改得好”,温暖了学生紧张的心。类似这样的鼓励、褒奖的语言随时可听见。在整个诵读、背诵过程中,教师从不催促和逼迫,学生在课堂中显得舒适、愉悦,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引发。只要学生对经典有兴趣了,钟爱经典、无师自通就不远了。

二、特色课堂显尽“特色”

这四堂诵读课有相通之处,更有独特之处。每节课都特色鲜明,风格迥异。

(一)《弟子规·信》 ——故事解疑的趣诵课

《弟子规》一课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用了一个个既经典又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解惑。她播放浅显的《狼来了》的视频故事,让学生明白“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播放《曾子杀猪》的录像,让学生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借助故事解答了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几句话,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又是一节趣味诵读课。动画播放“信”的由来及意义,课前课后的三鞠躬,像古人一样摇头晃脑地读背等等,都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

当然,在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已经会背的情况下,教师能多花时间指导学生诵出意味,诵出韵味,诵出情味,将会更好。

(二)《笠翁对韵·六鱼》 ——层层推进的吟诵课

《笠翁对韵·六鱼》一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将学生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会背到逐渐会背这一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揭题之后,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准字音,然后去拼音读,去标点读,竖排读,繁体字读,最后去掉部分句子背诵,变换着各种形式的读旨在让学生觉得诵读过程不枯燥甚至挺好玩的,同时又能增加诵读次数,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内容之后,教师让学生从《一东》《三江》《六鱼》中发现押韵取题的规律,师生对对子反复诵读,读出韵律,最后师生吟唱,唱出情趣,整个过程层层推进,达到诵出韵味、诵出情味的目的。

整堂课安排了大部分时间吟诵,只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韵文,要求学生读懂多少算多少,代表性地讲解“王屋山”的典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诵读为主、理解为辅的教学特点非常鲜明。

(三)《三字经》 ——好玩有趣的唱读课

《三字经》一课课后学生“很好玩”的表白说明了他们对这堂课的喜欢程度,教师和学生在玩中诵读,在诵读中玩,甚至分不清什么时候是诵读,什么时候在玩耍。

课伊始,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教师读半句,学生读半句;教师读一字,学生接着读;教师都不读,学生全部读,好玩、有趣。稍有理解之后,教师又带领学生拍手读,节奏有快快慢,快慢慢,快慢快,快快快,越来越快,学生总是意想不到,在拍手诵读中享受着快乐。更有趣的是,教师居然带领学生拍着桌子吟诵,学生更来劲了,拍着读着,读着拍着,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背了。最后教师直接给他们配乐吟唱,直到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欢快的吟唱之中,意犹未尽,真是一节欢快好玩的唱读课。假如我是学生,也希望天天这样上课。

(四)《百善孝为先》 ——孝道专题的诵读课

《百善孝为先》一课紧扣“孝道”选择材料,从猜字迎“孝”,反复诵读记忆《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到《孝经》《礼记》《论语》有关孝道名句对应诵读,最后推荐阅读《论语》《三字经》《孝子》《孟子》,紧紧围绕“孝道”专题进行诵读,以一篇带多篇拓宽诵读的面,达到以一带十的效果。

诵读《弟子规》中“入则孝”章节时教师带领学生变化着节奏读,学生特别感兴趣,变换着停顿读、配乐吟唱更激发了学生吟诵的兴趣,诵读过程是学生玩乐的过程,教师引得巧妙,学生读得精彩。

3.《经典诵读》培训总结 篇三

孔现菊

星期二下午,小学的语文教师在二楼自习室共同参加了《经典诵读》培训的回忆。在这次会议上围绕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进行经典诵读,怎样进行经典诵读进行学习,我受益颇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对于各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实际,一年级到六年级以《经典古诗文》里的古诗文为教材,开展诵读活动。而在经典诵读的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虽提倡探究但不求甚解,只求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耳熟能详。承认个体差异,不求程度整齐划一。教师在操作中只有鼓励,没有责备。引导学生学习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课前一吟,熟读成诵。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利用每天上午早读前10分钟和每天中午上课前10分钟,进行经典诵读活动,还在每周的课程表上专门排出一节经典诵读课,由语文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诵读,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做到读而常吟,“学而时习之”。

组织经典诵读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了解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员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求速度又求效果。开展古诗文诵读,我们低年级每周背一首古诗,做到厚积薄发。要数量又要质量。正确处理背诵与感悟的关系,不把背诵古诗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的质量。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古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古诗,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片生机。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4.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四

xxxx市天一实验小学创办于19,新世纪课程改革的浪潮使这所经历了百年风雨的老校再次焕发了青春。现代化的开放大气和江南水乡的灵秀细巧在天一融合,百年文化的沉淀和阳光少年的灵动跳跃在天一交汇。学校在20xx年提出了“为学生生命美奠基”的教育理想,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唯一”的教育境界,从艺术教育研究到学校文化构件,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学校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成长根基的办学新思路,继续致力于文化校园和书香校园的建设,并尝试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诗文诵读融于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通过有序的诗文诵读活动,进一步为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为学生构筑了坚实的人文根基。

一个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取得实效,必须建立在广泛发动、精心策划、氛围营造的基础上;

一、大力宣传经典诗文诵读的意义,使教师和家长学生达到共识。

二、周密论证开展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策略,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三、因地制宜优化校园环境,让校园呈现出浓厚的诗文诵读氛围。

在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实施阶段,天一实验小学根据活动的指导意见和实施计划拓展着诗文诵读的时空,从学校、年级、班级、个人四个层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心田。20xx年3月开始,学校开始实行诗文晨读,每天利用10分钟的时间诵读诗文,开始是老师管着学生诵读,渐渐德,学生把这10分钟的早读实践从老师手里要了过来,策划组织多样的诵读活动,如诵读表演、知识竞赛、诗文接龙等,孩子们徜徉在经典诗文的海洋里吟唱着诵读着,成了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实验小学把中华诗文诵读活动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校本课程研究中来。他们提出了诗文诵读研究课的概念,每周有一个年级提供一节研究课例:低中年级的研究课强调教师的诗文诵读的示范,着重研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把使温度的有情有韵有味。追求量的积累和读的质量,淡化诗文意思的理解。高年级的研究课泽在诵读的基础上加入诗文评析赏读的尝试,主要在选材、立意、构篇、遣词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提高对诗文情感意境的体验能力,增强朦胧理解。

5.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五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哲理,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6.诵读经典 幸福一生 篇六

那么,读什么书呢?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所以,我们要“取法乎上”读书——阅读经典。走进经典,就走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精神殿堂;走进经典,就能够一以当十,拓宽你生命的维度;走进经典,就走进大师所创造的精神境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陈越光说,一个人,如果他从来不知道孔子、老子、孟子、庄子是何许人,从来没有读过或听过诗经、唐诗、宋词,如果他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一无所知的话,他就没有资格说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无法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

于是,我带领学生“取法乎上”阅读经典。

一、让经典诵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菜根谭》……这些经典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传承着祖国文化的命脉,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灵魂。

怎么读呢?全球推广儿童读经第一人、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博士说,诵读经典“方法越简越好”,不管理解与否,先得熟读成诵,一个字——读!

于是,每天的晨读时间,从我班教室里传出这样的声音: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着书的精华,陶冶着情操,吸取着智慧,享受着学习的快乐。琅琅书声传出教室,学生们一个个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这是一道极美的风景。

二、让制度成为经典诵读的后勤保障

为了保证经典诵读的实效,我们特制定了“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每天早自习前20分钟为经典诵读时间,每周一节诵读课。

(2)内容落实:在晨读和阅读课上,师生必须同读一本书。

(3)指导落实:诵读前,我(或学生)都对所诵读的部分做通俗易懂的讲解。有时还将有些部分编成节目,让学生在吟唱中感受经典的独特魅力。

(4)检查落实:每月对诵读的经典进行考核,先组长查,然后教师查。通过过关检查、试卷或竞赛等方式,评选“诵读之星”,颁发奖品、奖状。

三、让经典成为学生成长的发动机

1.诵读经典让“孝”字植根于学生心田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在“总序”之后的第一部分就是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用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流畅的韵文形式,向孩子们讲述了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孩子们在朗朗的诵读中就领悟了其中的道理。《论语》中也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父母为其疾之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让学生在深刻的论述中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懂得如何做才是真正的“孝”。经过一段时间的吟诵,家长们反映孩子在家里听到后就马上答应,而且不逆反了,一些学生主动帮助家长来做家务了,晚上到家给长辈捶背、铺床。看来,经典就象一剂精神的良药,它驱走孩子内心的阴霾,让一个大大的“孝”字逐渐植根于的心田。

2.经典诵读让 学生成为谦谦君子

常听老师们这样评价:“孙老师教出的学生都彬彬有礼。”我知道,他们彬彬有礼的表现是与每天的诵读经典分不开的。我们的口号是“读圣贤书,行君子品,做有德人。”他们不会因小事而斤斤计较,因为他们懂得君子之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他们彬彬有礼,是因为他们懂得做人之道,“不学礼,无以立”; 他们重视学习,更重视做人,是因为《弟子规》道出了学习的最佳程序“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班干部很有威信,是因为他们懂得了当班干部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们互相谦让,与人为善,因为他们懂得“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经典中这如许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逐渐改变着孩子们的生活、学习习惯,经典文化的那份厚重与深远,使学生们成为品德高雅的少年君子。

3.经过经典的浸润,使学生幸福一生

当代社会,物质的富足非常容易滋生浮躁心、傲慢心,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无法摆脱的困惑和焦虑,或对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产生疑问,从而厌倦生命、质疑社会。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对学生读经典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他说:“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的向往。”经过经典的涵养,学生们从小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人生志向,从小懂得担当责任,懂得如何更好的实现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每日诵读经典,经典中的语句有如涓涓细流,洗涤孩子们思想上的污垢,滋养孩子们的精神,使他们的思想健康,精神饱满,人格健全。每日诵读经典,是一生文化的储蓄,一生幸福的储蓄,经过中华经典文化的洗礼和浸润,学生的心灵就能“远离贫乏和平庸”,走进“高贵的精神殿堂”[3],从而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拥有一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3]陶继新.空海法师.让幸福与经典同行[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1

7.诵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篇七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俭,讲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朴素,而仲孙它却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讥讽他,而季文子仍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经过一番对话之后,季文子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仲孙它对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了很生气,于是让仲孙它闭门思过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孙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为榜样,季文子便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大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推荐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这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们告诉我们的却是大道理,我不仅会读书避的故事,还会试着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文,因为古人真的很聪明!

8.经典诵读弟子规心得体会 篇八

一、时间安排:

以前,我校的早读时间只有10分钟,现在,因为学校施工,我校的早读时间改为25分钟,时间太长,容易使学生出现倦怠,我将早读时间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经典诵读15分钟,剩余十分钟为常规读书时间。这样,既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又充分利用时间,拓宽了学习内容。

二、读书计划:

《弟子规》共八项内容,上半学期进行五项,下半学期是三项,每天由学习委员将学习内容抄写在黑板一侧的“读书园地”里,一周换两次,每次写八句,每天中午同桌互查,周五组长检查于,老师抽查背诵。

三、读书讲座:

对于经典诵读,不仅要让学生背诵,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内容,理解了更能促进学生背诵。于是,每天在15分钟内,我要引导学生一起读,一起理解,有时,还要讲个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有时,让学生当小老师来指导大家理解。有时观看《弟子规》诵读朗读或者视频讲座,让学生跟着多媒体一起来学习,开阔眼界,获得新知。通过多种形式的讲座,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也加深了孩子们对诵读内容的理解。

四、交流活动:

为了加强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和理解,我会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写读后感、摘抄《弟子规》及译文、讲故事、背诵比赛、表演等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读书兴趣、促进了经典诵读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五、成效显著:

自从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以来,成效显著,实现了学生精神面貌大转变,促进了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和优化,使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1.学生精神面貌新变化。

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以来,教室墙文化、学习园地都张贴《弟子规》相关内容,清晨,校园里,《弟子规》书声朗朗,氛围浓厚。仁爱、诚信、知礼入心田,师生精神面貌有新变化,文明礼仪满校园。同事、师生相见笑脸相迎,人人文明、守时、守信、关爱、奉献进取。

2.良好班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优化

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以来,师生学习礼、爱、孝、谨、信等方面的内容,大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开展读《弟子规》内容,看《弟子规》经典教育小故事,听感恩主题歌曲,分享学习《弟子规》的心得体会和感想活动,把《弟子规》教育列入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达到了师生人人重视《弟子规》,人人背诵《弟子规》,人人践行《弟子规》的目的,有力地促进了良好校风、班风的进一步美化。

促进了“比学习、比进步”良好学风的形成。学生学习《弟子规》“有余力,则学文”,“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和方法,也明确了“亲所好,力为具”的道理。学生能努力学习,制订好学习计划,掌握适合自己方法。在《弟子规》的潜移默化,师生的相互感染下,学生不耻下问、不懂就问、相互学习、勤奋上进的学习风气正以勃勃生机的风貌洋溢着校园。

3. 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生生关系更加和谐。在《弟子规》教育中,我们重视学生关系的和谐建设。正如《弟子规》所述“兄道友,地道恭,事诸兄,如事兄”,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运用《弟子规》的内容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构建和谐的同学关系。。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推进《弟子规》诵读活动以来,师生践行《弟子规》的内涵,从言、行、举止、态度等方面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把爱、宽容、理解、信任、鼓励、进取作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形成师爱生、生敬师、师爱师的良好氛围。教师的爱更温暖,教育更人性化,方法更科学化,师生的配合更默契,帮教更到位,沟通更融洽,师生关系更和谐,教育更有成效。

9.诵读经典 拓宽人生 篇九

一.比赛引导,经典诵读走进校园

为提高广大师生对经典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引导大家诵读经典,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小学生普通话美文朗诵比赛;“走向世界的青岛”普通话诗文朗诵、演讲、小品大赛;“2008百年奥运·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比赛,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比赛;“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以中小学师生为对象;“庆祝建国60周年—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以《弟子归》《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老子》等为主要内容,参赛对象发展为全体学生;教师技能大练兵经典诵读比赛,诵读面扩展到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普通话大赛”,参赛形式为教师集体,诵读面为全体教师。

一系列比赛引导着广大师生去读经典、背经典、研究经典,经典诵读从学生到老师,从个体到集体,从一个点发展到一个面,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二.特色引领,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知其形容易,关键要会其意。为使经典诵读走进师生,我们提出将经典诵读与书香校园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建经典诵读特色示范校,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一)利用传统节日举行不同内容的诵读比赛,以比赛推动活动开展。如: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比赛、端午节背古诗比赛,国庆节爱国主义朗诵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朗诵比赛,推普周朗诵比赛等。

(二)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每天固定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10——20分钟。

(三)规定了经典诵读篇目。《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百家姓》《论语》《弟子规》等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必读篇目。

(四)充分认识到环境氛围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创设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墙壁绘制经典古诗词等内容,既美化环境又创设了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

(五)结合规范汉字书写开展写经典的活动。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练习时将经典纳入书写范围,形成写经典的氛围。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有感征文、“品经典悟人生手抄报”、古诗词配画、古诗阅读卡、经典故事我来画、“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积累”、“经典名句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形成经典诵、写、讲的热潮。

三.科研引路,经典诵读走进课堂

(一)召开全市经典诵读经验交流现场会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经典诵读特色交流。灰埠小学的一听、二看、三抄、四赛,突出经典诵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实验小学的“三竞赛”、“六评比”,突出经典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双语学校的“状元之赛”“榜眼之赛”“探花之赛”,突出经典诵读评价机制;厦门路小学的班级自查评比会、全校互评互比会、年终总结表彰会三个会,突出经典诵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大泽山小学的“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特色教育模式,突出了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疃小学的研读《弟子规》,探索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则凸显了经典诵读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特色交流为全市经典诵读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点和着眼点,使学有目标、做有方向,经典诵读得以扎实开展。

(二)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如何开发经典诵读资源,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引导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做法、解决问题的对策、面临的困惑进行交流,智慧共享。

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经典诵读观摩课、学生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课、学生经典诵读艺术成果展示、教师经典诵读经验沙龙、学校经典诵读情况交流及下一段工作要求。

通过课题研讨,经典诵读如何走进课堂得到了有效解决,至此,经典诵读走进校园、走进师生、走进课堂,在学校教育中延伸书香神韵,彰显育人特色,滋养心灵、拓宽人生。

10.国学经典诵读心得 篇十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缔造的儒学,自春秋起就开始书写她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到汉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正统地位,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程颢、程颐和朱熹),以及清末康有为等近现代新儒学,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历史的演进,儒家学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与时俱进,并逐步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面对全球化文化浪潮的冲击与融汇,对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的探讨与思索也越发激烈和深入。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此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公德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均出自论语),这就表明,“仁爱”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敬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谈何为人,谈何做人,谈何道德品质?因此,儒家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种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出自《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与道义是合理存在的,但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对道义的追求要高于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时,要舍生取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其“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影响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在孔子的一生中,从15岁“志于学”开始,到70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其后,宋代理学家朱熹对儒学文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终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如他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去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矛盾、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文化,不仅是道德的哲学,教育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也是政治的哲学。重要的体现就是“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众所周知,“和”是儒家的重要思想文化的精髓,“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儒家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建设和谐社会很有相似之处。对于当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这也正是儒家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它“德治”主张和“礼治”的秩序思想,都对当今政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稳固屹立了数千年,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等诸多大国崛起又毁灭,更有数百个帝国无声无息地诞生和消亡。毋庸置疑,儒家的思想文化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功不可没。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段文字能够说清表明的,其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加以吸收,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发扬光大,实现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国学典籍作为国之瑰宝,理应摆放在广大青少年朋友的案边、枕边。阅读那一篇篇流传千古的文章,朗诵那一首首优秀的诗篇,就是在和历代先贤对话,就是在触摸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

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按照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青少年唯有学好国学,方能拥有“先天下之忧面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伟大抱负,拥有“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大智慧。

11.经典诵读弟子规心得 篇十一

我家经常上演这一幕:母亲做好了饭菜,连声呼叫我的名字:“萌萌,吃饭了!”可我还沉浸在我的动漫世界中,对母亲的呼唤充耳不闻,直到母亲怒不可遏,我才遵命。自从我读了《弟子规》后,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多么的不孝,就是在古代也是令人不耻的,此后,我改掉了自己这个坏毛病,妈妈再喊我吃饭,我会马上关掉电视到餐厅,爸爸妈妈呼唤我时,我会第一时间应声并跑到爸爸妈妈跟前,爸爸妈妈对我的这种改变也赞赏有加。我感谢《弟子规》为我带来的改变。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我默默地读着。我觉得这是教我们有“礼”。礼貌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养,没有礼貌就更谈不上孝道了,恭敬长辈也是孝道的一种。有一次,我刚刚被班主任批评了一顿,结果回家的路上就与班主任撞个正着,我尴尬地想要绕路,不想与老师打招呼,可忽然《弟子规》里的句子在脑海蹦了出来,古人都懂得“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难道我还不如古人?文明在我这里就退化了吗?想了想,我大方地站好,给老师敬了个礼,恭恭敬敬地问了声:“老师好!”老师和蔼地摸摸我的头,直夸我有礼貌,我心里轻松了很多,也为当时想绕路的想法羞愧不已。

12.经典诵读小达人 篇十二

乙:每日诵读好处多。

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乙:振奋精神壮志凌云。

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乙:坚持阅读日日攀登。

甲:书是精神的灵魂,

乙:树观念立志向有长进。

甲:书是与时俱进的车轮,

乙:复兴中华自强发奋。

甲:中华文化生生不息,

乙:博大精深取之不尽。

甲: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乙:国之瑰宝千秋传承。

甲: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精髓,

乙:诵读经典滋润真善美的心灵。

甲:拜读名著与大师谈心,

乙:感悟名言体会百味人情。

甲:营造一个书香家庭,

乙:书是家庭文化的根。

甲:父母的书橱又添新书,

乙:我的小书架芬芳清新。

甲:学校的小书屋魅力诱人,

乙:中队的文化角别开生面。

甲:立身以立学为先,

乙:立学以读书为本。

甲:经典书籍熟读而精思,

乙: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

甲:书卷多少似故人,

乙:晨昏犹乐每相亲。

甲:读书破万卷,

乙:下笔如有神。

甲:读书有三到,

乙:心到眼到口到。

甲:书籍是朋友,

乙:常翻常读要热情。

甲:读书为知己为社稷,

乙:读书养德怡情又修身。

甲:好书不厌百回读。

乙:下得功夫本领真。

甲:看,阅读聚会诵读赛开始,

乙:听,经典名篇朗读腔圆字正。

甲:铿锵的美,清亮的美,

乙:深深的情,悠悠的韵。

甲:这一字字透着一腔正气,

乙:这一声声品味成长的历程。

甲:诵读经典韵味,

乙:炼铸精彩人生。

甲:阳光中队,

乙:阳光少年。

甲:少年梦,

乙:中国梦。

甲:读书为苍生立命,

乙:读书为薪火相传。

甲:读书为中华民族传承,

乙:读书为学识扎根心灵。

甲:读古今书看天下事,

乙:想今天事求世間的真。

甲:涵养一个书香中国,

乙:从今天开始身体力行。

甲:每天进行20分钟阅读,

乙:功夫不负有心人。

合:这个倡议可行可信定可成!

13.经典古诗文诵读体会 篇十三

经典古诗文诵读体会

11月份,我校开展了经典古诗文朗诵会,我们异常高兴。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而精深,一首首、一曲曲气吞山河的诗、词、赋如群星璀璨、华光四射。朗诵经典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你能感受到一颗颗民族心和一段段爱国情。李白的诗笔,把你带进激情的山川;王维的诗情,把你融入如画的意境;经典浩如烟海,让我们从小选取经典古诗文来朗诵,或许我们现在有许多还无法解读,但我们重在濡染经典的灵气,让经典长相伴随,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许会豁然顿悟。我们在这次古诗文经典诵读中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学习方面,我们对古诗文经典又熟悉了;做人上,我们得到了教育;平日中,我们也通过读背来检验自己的记忆力。我们五一中队衷心感谢学校开展此项活动以及古诗文带给我们的益处。我们决心从今以后背诵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结晶。

14.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篇十四

比如在经典要义这一章里有许多名言警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要如实回答。所以我们不明白的就是要说不明白,好请教别人,“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万物的生长意境是最值得观赏的。我们应当多去观赏一下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水是灵动的,代表了变通,比喻聪明的人;山是沉稳的,代表了沉静,比喻仁德的人。

比如,在故事这一章里,许多故事都带着大大小小的道理。《曾子杀猪》这个故事是说人要诚实守信,不要去欺骗别人。我们也千万不要从小养成了欺骗别人的坏习惯。《网开三面》这个故事主要说了我们要学会宽容别人,如果我们宽容了别人,以后别人就会帮忙我们。《子罕睦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谦让。因为,谦让了别人,别人就会敬重你。

15.在诵读经典中成长 篇十五

关键词:经典 诵读 母语教育

读书人可以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世界,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他们可以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如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马克思处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处学得批判精神。一辈子能读大量经典,在经典中成长的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

一、关于经典作品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说:“我认为念中国诗词,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白先生提到的古书(古文、诗词),就是经过时空过滤的中华民族的经典,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的“护身符”,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样的作品,我们是不该只凭“道听途说就以为自己懂了”而暗自轻视,每个读书人都应该下一番切实的研读功夫。

伊塔洛·卡尔维诺曾说:经典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这就是说,经典作品有种子的能量。我们一生中阅读到的书籍,哪些作品曾经把种子留在了我们身上?只有经典作品!古语说得好:六经注我,而后才是我注六经。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留下了恩泽后世的中华经典。“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先人创造的经典不该被束之高阁,应当融入人们的生活,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强国富民的利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原本不是死板迂腐的教条,只要深入地阅读和思考,就能发现其中蕴涵着无数深刻的哲理。“君子和而不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學的基本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体现的是中国“古圣人之道”。这一“古圣人之道”是中华文明或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价值基础。今天细细研读仍然能感受到它们的存在价值。每一个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我们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语等经典词句大多数源自诸子百家典籍,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经史子集的典籍里。单是这些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比如有学者论述《孟子》的语言:“后来我国流传了2000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臻于成熟,并成为后世古文家绝好的典范。”我们现在所读的白话文章,就语言文字而言,大都远不及古代典籍那样精炼简洁,晓畅准确。这些先祖们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今的社会乃至未来,都有很好的教益。

二、读经典的方法

旧时只要有机会进私塾的童子,两三年工夫,就可吟诗作对,出口成章,挥毫成文。南怀瑾先生曾坦露自己的读书心得:“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结果几十年过去了,还装在脑子里。”这里的“读”和“背”采用的是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从春秋时期到清末废除科举,中国人读经的历史有2400多年,一直是采用私塾授课。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他的《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就是不追述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古代私塾里提倡的读就是“背”,是要求忠实原文,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唐代诗人杜枚在《答庄充书》中论述:好文章是“以意为主,以气为铺,以辞采章句为兵卫”的,任何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字词句段的拼盘,可以随意拆教组合,它是“意”“气”相连,受“兵卫”呵护而贯穿始终的。朱自清先生在《论诗学门经》中说:“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遗,不足以受用成果。与其囫囵吞枣或是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虽少,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了别人……读了还和没读一样!”我们佩服学者的渊博学识,更倾慕他们功底深厚。其实,他们读过的书许多人都是“知晓”的——不过是常常知其书名,晓得书中的片言只语。尤其是现在,浮躁流行,我们对经典的学习,是“浮在表面者多,赶时髦者多,而注意基础训练者少。”所谓浮于表面就是“翻看”,雁过无痕式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这适于浏览书刊,所谓注意基础训练就是扎扎实实做到熟读成诵,要进行诵读训练。许多人担心读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史子集会让我们沾染封建气息。其实,这是一种愚昧的偏见。基督教的“圣经”不失迷信的章节,当代西方人依然把它当做经典进行阅读,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此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篇幅不长,加起来才一万多字,且行文优美,章节严谨,是完全可以背诵的。《论语》《孟子》中的精彩篇章或格言警句可以全背。而《老子》才五千字,多是对偶或正反串连的句式,易于学生琅琅上口,也宜作“诵读”训练。

古代私塾授课的读法主要以背诵完整的篇目为目的,这种读书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比如就作文和读书的关系而言,古人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旧时学子的“劳于读书”,不似今天“偶然地、随意地”翻看,而是唱,是背,是“劳”于诵,也是“劳”于记,在肚子里扎扎实实地装下大量的经典文字,将典范文章的行文立意之法揣摩透彻,将绝妙的辞采章句烂熟于心,以至信手拈来。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破”字其实就是让书中的文字烂熟于心。这些文字成了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了。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记忆是智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任何的学习都不可能只凭理解而不依靠记忆,尤其是语言。清人张潮说:“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背诵量往往决定了一个人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度。所以,好文章背诵得多,美妙的词采,晓畅的章句,铿锵的声律,精密的谋篇,就不自觉地内化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日后的泛观博览,慎思笃行,人情历练,就常于不经意间更上一层楼。如今,我们的母语源泉几乎是干涸的,记忆中只有“床前明月光””锄禾日当午“这样的几句摇篮诗,开口不能言,举手不能书,胸无兰墨,这么薄弱的根基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语文能力的。为了让我们的母语源泉不干涸,我们应该发动全社会都来读经典,让经典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向社会,让中国人在阅读经典中成长。

参考文献:

[1]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乔炳臣,潘丽娟.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陈琴.素读经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胡卫红.听儒学大师谈人生[M].新华出版社出版,2007.

[5]向村仁.私塾手册[M].华夏文艺出版社,2008.

[6]丁刚.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相爱一生短信下一篇:物业服务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