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共11篇)(共11篇)
1.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一
【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梭伦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2、能力目标:理解梭伦改革应对贵族反对的策略及现实性,财产等级制度改革不能带来真正的平等、以及公民权利提高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为什么说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情感目标:通过对改革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顺应潮流,实事求是,改革就能成功;通过对改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进行一场社会变革来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
【学习重点】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和评价。
【知识链接】必修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知识导学】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梭伦改革的背景1)
(1)环境优越:位于 ,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 、、优质陶土和 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 港。所有这些对农业、工商业发展十分有利。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梭伦改革的政治背景2)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在“ 时代”,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大约在公元前9~前8世纪,这些部落逐渐统一,设立以 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出现了 的雏形。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①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了作为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公民大会(代表平民)没有实际权力。
②经济上, 掌握了大部分财富,他们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把收成的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债主,自己只能保留六分之一,因此被称为“ ”。 如果还不起债务或交不起地租,他本人及家属就会沦为债务奴隶。
平民的反抗:贵族的专横和压榨,激起了平民的反抗。公元前632年, 发生主要由平民参加的武装_,这次_虽然最后被镇压,但给贵族统治敲响了警钟,雅典统治者后来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
(三)工商业发展(改革的经济背景)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工商业得到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 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 的斗争。社会各阶级出现分化: 因为占有平原地区的大片沃土,被称为“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以巩固自身的既得权益。 深受债务奴役之苦,他们大都住在山区,被称为“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一般住在沿海地区,被称为“海岸派”,他们在经济上主要关注 ,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政治上要求打破“ ”的政治专权,分享权利,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派”和“ 派”共同的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2.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二
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兴起”与选修二第三单元“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关系最为密切:无论是美国《独立宣言》还是法国《人权宣言》其理论基础都来源于启蒙思想。所以在讲到这两份文献诞生的背景时, 教师必然要发动学生回忆必修三中有关启蒙思想的内容。在讲《独立宣言》的理论基础时, 教师教学用书“建议将重心放在对《独立宣言》影响最直接的洛克思想的介绍上”, 洛克的思想在必修教材中并没出现, 如此重要的人物思想只出现在选修课中是否合理?而且18世纪启蒙运动实际上是阐明和普及17世纪的思想, 必修三既没17世纪英国的启蒙思想也没有洛克, 会不会使整个启蒙运动的过程不够完整呢?
另外, 选修二《法国大革命》出现了“自然法”的概念, 但在这之前教材却没提及, 现在突然出现难免让人莫名其妙。
由此, 在上课时, 笔者曾尝试着调整了一下内容和结构:
上必修三“启蒙运动的兴起”一课时, 笔者首先给学生介绍自然法:所谓自然法, 它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 而是理念, 类似中国古代的“天理”。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罗马。西方思想家们相信宇宙中存在着一套辨别是非的法则, 它先于人类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然法观念产生后成为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政治现象和制度进行批判的重要武器。近代科学兴起后, 尤其是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 更加坚定了人们“自然法”的信念。17世纪西欧的政治学正是建立在自然法的基础上。
相信这样一番介绍后, 学生们已能理解自然法这一概念, 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必再对自然法进行解释了。
在这次的学习中学生只需对其有个印象即可, 其详细的观点可留待选修二中给学生介绍。“法国三杰”的思想自然是本课重点, 除共性外, 我突出了他们每个人的思想亮点。在选修二中再讲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时, 我就可以在学生们回忆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思想的异同。如:洛克的分权与孟德斯鸠的分权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些异同?程度较好的班级有兴趣的话甚至可以给他们讲解同是社会契约思想, 洛克的社会契约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 虽说在重复必修三的内容, 但重复中有新意、有发展, 既巩固了旧知识, 又学习了新知识。
综上所述, 为了使得教材结构和内容显得更加系统, 同时也鉴于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们有必要反复呈现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摘要:本文试以“启蒙思想”为例, 探究高中历史必修课与选修课内容的衔接问题。笔者以为理论性强的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应反复呈现, 但在重复过程中又应尽量避免“炒冷饭”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必修,选修,衔接,呈现
参考文献
[1]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 2003.6.
[2]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9.
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三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毛泽东的两段话导入。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提问: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解释一下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课件1---12)
1、“双百”方针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在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被当成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3)1956年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来的。
首先要明确“双百”方针的内涵:“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
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使学生明确,“双百”方针的针对性。
3、“双百”方针的影响【合作探究】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在学术领域: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学生可以通过“历史纵横”了解这次争论产生的过程,老师讲解这一事件的意义: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果很好的会议。“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第二,“在文学艺术领域: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话剧、电影、文学作品、文艺期刊等等。建议教师用幻灯片展示多幅照片,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体裁、风格、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
通过几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
二、曲折的年代(课件13---28)
1、原因
①.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 ②.国内文革的发生极左思想盛行
2、表现:(老师讲述)
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 ②一些正确的甚至优秀的作品当作错误的受到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的人》,艾青的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电影《北国之春》
《
早
春
二
月
》)
③许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一些学有专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歧视和压抑。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⑤树8个样板戏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文化事业发展情况如何?老师归纳下:(1)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领导机构几乎瘫痪,文化部门的领导权被林江反革命集团所把持;(2)报刊大部分停刊,出版业几乎停顿,造成人们精神食粮的匮乏;(3)文艺舞台上百花凋谢,万马齐喑,一片萧条残破景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污蔑建国17年来文艺战线被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专政,整个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
(4)以致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利亚电影莫明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思考: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只放映样板戏合适吗?为什么?(不适合,八个样板戏根本满足不了人民多样的文化需要。)为什么江青要全力推广样板戏?(借样板戏满足其文化专制的政治目的。)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之后,进一步提问: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文革”期间国内电影创作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了。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
(1)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2)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3)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左”倾思想日益严重。(4)60年代,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
由此产生的危害,不仅仅在电影事业上,还表现在: 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死的部分学者专家等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范长江: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 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三、文艺的春天(课件29---33)学生阅读课文,解决这一子目的两个问题。
1、春天来临的原因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
2、春天的表现
①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艺创作欣欣向荣
③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老师最后总结:
⑴两个高峰:一个是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另一个是在文革结束之后。
⑵主要原因:A、前者:①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需要,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一方针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②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紧跟时代、积极适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创作了大批文艺作品。B、后者: ①“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③20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本课小结】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双百”方针的执行,直接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正确处理政治与科学、文艺工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板书设计】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二、曲折的年代
4.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9课教案 篇四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走向联合的欧洲欧洲一体化的具体进程:舒曼计划、《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因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区域集团)之间实力对比此消彼涨,因此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情景再现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迅速崛起的经济大国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由占领转向扶植、《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问题探究:日本为何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形成的标志及其行动纲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史为鉴:从其他国家(如日本)发展经验探寻中国发展的措施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由此加深对当前我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政策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纲要先回顾本章的线索,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我们说,二战后形成了以美苏争霸为主的什么格局?
没错,但我们知道在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多个区域或国家的综合国力加强,冲击了两极格局,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我们说这是什么格局?
对的,然后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东欧剧变,1991年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导致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得好,看来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都挺扎实,现今,我们说是“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的政治格局,那大家应该知道哪一个国家是超级大国?
好,那现在我们就已经回顾了我们本章的线索:两极形成→多极化出现→两极瓦解→多极化加强(板书)对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学生应该可以回答:两极格局。
学生回答:多极格局
学生回答:苏联解体
学生回答:美国
导入新课从本章线索中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那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板书)
再从本章线索中展开本节课的线索,并要求学生掌握
我们知道二战后美苏争霸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美苏两国在五、六十年代掀起了军备竞赛,并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引起了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因素,都造成国力了下降。而与其同时,战后的欧洲国家逐步走向联合,另外,哪个国家通过改革从战败国变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没错,除了这两股资本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我们还知道许多亚非拉国家独立后形成了一股新的政治力量,我们称之为什么?
对,那现今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是哪一个?
没错,这几股政治力量的出现就使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受到冲击,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掌握这节课的线索:美苏实力下降,欧、中、日及第三世界力量上升(板书)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线索以及本课的两个探究问题(书本181页):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如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2.世界格局为什么会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一起学习本节内容。
学生回答:日本
学生回答:第三世界国家
学生回答:中国
讲授新课一.欧共体
结合最近新闻,询问学生有关欧盟的资料,了解学生的课外知识和对国际大事的关注程度,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知道最近同学们有没有看新闻报道,前几天,欧盟的两个国家举行_,都否决了欧洲宪法,大家有留意这个新闻吗?
老师简要概括欧盟_事件
没错,看来同学们都挺关心时事,欧盟由25个欧洲国家组成,但是欧盟现有的立法、行政机制过于复杂,阻碍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要求制定欧盟的宪法,简化现有的程序,加快欧盟经济联合的步伐。不过,在法国和荷兰的人民,他们觉得本国失业率一直没有下降经济没有改善,而且担心欧盟发展过快,因此在这两个国家的_都没有通过。
通过新闻事件分析,引出欧共体成立的原因
好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当初欧共体成立的原因,同学们阅读书本181页,找出欧洲国家走联合的原因。
(板书)一.欧共体
原因
注重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现在我们就一起分析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大家看书本,第一,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体系。
同时让学生回顾以前的基础知识
我们说在世界近现代历史当中,二战前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都在西欧,大家回想一下,举个例子,说明一下,或者从过往的世界格局中找出答案。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则由老师引导
拿破仑战争后以欧洲为中心形成了维也纳体系,19到19,以欧洲为中心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等,从这些史实,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二战以前欧洲是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现在却被美国和苏联取代。
第二,各国战后经济凋敝,出现政治危机,社会_。由于经济衰退、政治危机、社会_的原因这就迫使各国政府必须改革,重新稳定政局。
与此同时,我们知道,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在全球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尤其是欧洲,所以我们由此推断影响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第三,美苏争霸的影响。
补充课外知识,引起学生兴趣
那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欧洲哪个国家,在二战后被美国和苏联分区占领,并成为美国和苏联斗争的中心?
没错,德国,战后,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资本主义性质的联邦德国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德国分别成立,首都柏林也成为斗争的对象,在二战后,美苏两国就引起了三次的柏林危机。
国内的经济衰落,社会动荡,国外又有两个超级大国在势力扩张,欧洲的许多国家都知道单靠本国的实力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他们趋向联合起来发展。这就是第四个原因。第四,在经济发展中,需要联合。
最后一个原因是书本上没有提到的,老师在这补充一下,就是,第五,远源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过往的历史名人都曾经提过欧洲统一的概念,包括但丁、卢梭、丘吉尔等。
通过游戏考察学生的地理和历史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
分析了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原因,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考考大家的历史常识。老师会给大家出一个题目,然后第一个同学回答,第一个同学回答后指定另一个同学回答,第二个同学回答后指定第三个同学回答……如此类推。举个例子,请你说出我们国家省份的名称。那么李连杰同学答:广东省,张曼玉。那么被叫到名字的张曼玉同学叫要回答:江西省,姚明。同样被叫到名字的姚明同学就要回答:湖北省,-X……如此类推,大家明白游戏规则啦吗?哪位同学答错或者答不出就算输。好,游戏开始,老师的题目是:请你说出你所知道的25个欧盟成员国的名称。班长你先说。
游戏后展示欧盟地图,导入另一知识点,通过地图讲解欧共体的进程
好了,有一个同学答错,两个同学答不出,那么现在老师给大家看一下欧盟的地图。
(板书)进程。
展示地图并讲授知识点
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181页到182页,看看欧共体的内容,找出它和当时其他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有哪些不同点。
(板书)内容
从书本上,我们可以知道欧共体的内容包括:⑴.关税和贸易政策。⑵.农业和渔业政策。⑶.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⑷.政治一体化。⑸.共同的外交政策。
从它的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后单一的货币体系,政治一体化,共同的外交政策这三个内容就是欧共体与当时的其他区域性经济体系的不同点。
让学生从已讲得知识中总结,思考问题
了解了欧共体形成的原因,进程及内容后,我们可以猜测到一个经济走向联合的国家联盟,它在经济发展后,反映在政治上,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家思考一下,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板书)影响
-X同学你来说一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
首先我们可以知道欧洲国家经济联合肯定就⑴.促进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再来,欧共体经济强大了,在经济贸易中就必会面临与美国、日本的竞争。⑵.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我们说,经济决定政治,现在,联合的欧洲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实力也增强了,那它就不向过去那样为美国马首是瞻,并且有自己的政治和外交覥求。⑶.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
▌.日本
现在我们分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其?一极新的政治力量,那么接着我们来学习另一极新的力量——世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本。
要求学生带着本节课的探究问题阅读书本找出答案
大家带着本章的第一个探究问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是妀何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是本穠的重点来阅读书本,从书本中找出原因。
(板书)二.日本
原因
老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介绍日本成为经济大嘰的有关资料
同学们边阅读书本边听老师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日本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期,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到了198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成为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
好了,我们知道二战中日本受到_的杀伤,二战后国家一片寥寂,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受到严重破坏。那他们是如何把托这种困境的?-X同学你说一下。
总结学生的回答,在讲授知识点过程中可穿插现实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答得不错。我们可以说,首先国内,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从1956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使日本经济有计划地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同时人民也积极投入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当中。再来日本政府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众所周知日本这个国家是非常重视教育和科技的。尤其是它的科技,我们现在用的家庭电器、汽车、游戏机等等,你们说一下日本的电器、汽车、游戏品牌?
待学生回答后回归到课文内容上
嗯,现在我们再分析,当时日本得到了哪个国家的扶植?
在讲授知识过程中提问学生有关的时事知识。
没错。⑶.美国大力扶植。我们知道,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日本的占领重点开始转到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以此来遏制中国和苏联,并把日本作为他在太平洋的重要军事基地。大家知不知道日本哪个地方直到现在还有美军的驻军?
没错。美国一再削减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同时,还向日本提供资金和技术。
刚才-X同学说了一个因素,就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美国向日本订购军需用品,日本从中获利。因此,我们说⑷.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日本借此机会使日本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另外,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战败国,他被规定不可以拥有正常的军事力量,⑸.国民经济非军事化。这样,日本利用这个原因,把国家的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
5.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五
1.结合文本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2.结合注解、疏通字句,通过关键语句的分析,理解主旨,明确作者观点。3.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4.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习生活。
本文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上任演说辞,也是一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演讲辞。
在执掌北大之初,蔡元培先生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对在校大学生乃至所有青年学子提出了殷切希望,勉励他们抱定宗旨,研究学问,砥砺德行,尊敬师长,以民族兴亡为己任,把自己塑造成栋梁之才。其用心之良苦、理想之高远,启人深思,发人深省。
1.从清代的翰林到革命民主主义者。蔡元培(1868—1940),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但他忧民族危难,愤清朝腐败无能,于1898年弃官南下,兴学育才以救国,并倡言反清革命,创立光复会,参加同盟会,成为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2.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明确要为革新政治而培养人才。民国建立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初步建立了中国新式的、与共和政治相适应的教育体制,从而揭开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新的一页。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对新旧思想“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
3.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学贯中西,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不仅如此,他的道德风范和人格力量,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深为世人所钦仰,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的产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厚重的学府。因为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官宦子弟,他们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蔡元培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本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提携()
②弭谤()
③訾詈()....④冶游().⑤敷衍()..
⑥砥砺()..⑦相勖()⑧会晤()..⑩旁稽博采().
⑨商榷().
孜孜求学()力矫颓俗()..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贻(yí)裨(bì)磋(cuō)殆(dài)稗(bài)槎(chá)
3.辨析下面的几组近义词。(1)毕业·肄业
毕业: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校学习。肄业:在校学习,指没能毕业或尚未毕业。
辨析:①他今年北大研究生
后,就到了我们这所大学担任讲师。②该校规定,学满一学年以上退学的研究生,学校发给
证书。(2)指摘·指责
指摘:指出错误并加以批评,语义较轻。指责:指出错误并予以责备,语义较重。
辨析:①既然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
评点,那么,每个人也应发挥主人翁意识,对教育改革给予宽容和空间,立足建设而非拆台。②上周四,一份公开报告将70岁的NBA球员工会执行董事比列·亨特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向犀利的篮网控卫德隆
其任人唯亲。
(3)商榷·商量
两者都有交换意见的意思。“商榷”即商讨,是就解决较大的、较复杂的问题而言,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带宾语。“商量”,使用频率较高,可以带宾语。
辨析:①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针对“先看病后付费”的试点,很容易因为操作不当产生社会福利病,造成财政负担过重。在中小城市可以推广,但像北上广这些大城市就值得
了。
②两个人既然走在一起就是要互相依赖着过日子,这样才能使对方充分感受到你对他的重视。遇到问题一定要跟他
,不要总是自作主张。
4.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1)砥砺:(2)弭谤:(3)冶游:(4)相勖:(5)訾詈:(6)干禄:(7)时阅数载:(8)姑不具论:(9)容有底止:(10)敷衍塞责:(11)责无旁贷:(12)旁稽博采:
1.作者为什么要首先提出“抱定宗旨”的要求?这一要求具有怎样的针对性?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2.为了论述求学必须“抱定宗旨”的道理,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
4.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目的?
5.研读课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
①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②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相互劝勉也。
6.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7.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在今天还有什么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演讲稿及其特点
演讲稿又叫演说词,它是在大会上或其他公开场合发表个人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的文稿。演讲稿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演讲的成功与失败。演讲稿像议论文一样论点鲜明、逻辑性强、富有特点,但它又不是一般的议论文。它是一种带有宣传性和鼓动性的应用文体,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演讲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针对性。首先,作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要能为听众所接受并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其次,要懂得听众有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层次,要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为听众设计不同的演讲内容。
2.可讲性。演讲的本质在于“讲”,而不在于“演”。它以“讲”为主,以“演”为辅。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一篇好的演讲稿对演讲者来说要可讲,对听众来说要好听。
3.鼓动性。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思;同时,演讲者的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4.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
5.口语性。演讲稿必须讲究“上口”和“入耳”。所谓上口,就是讲起来通达流利。所谓入耳,就是听起来非常顺畅,没有什么语言障碍,不会发生曲解。
6.临场性。演讲活动是演讲者与听众面对面的一种交流和沟通。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及时作出反应:或表示赞同,或表示反对,或饶有兴趣,或无动于衷。因此,写演讲稿时,要充分考虑它的临场性,应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留有伸缩的余地。要充分考虑到演讲时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应付各种情况的对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1.结合全文来看,这里的“宗旨”指的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求学者应当有怎样的“宗旨”?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宗旨”?
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哪些不正确的求学“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3.如何理解文段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4.下面是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请写出该校徽中除字母和数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言简明,60字左右。
参考答案
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作者回顾昔日对本校之贡献,猜度诸位学生的进步,明确履新演说之义,既可表达久别重逢之喜悦,对本校及学子的关切,也可表现对本次演讲的郑重态度。
2.①学生不为求学,专为做官发财而来;②学生败德毁行,不能束身自爱;③学生不敬爱师友;④学生学习太依赖老师,不注重一己潜修;⑤学校图书陈旧,新书太少。
3.①劝学生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②劝学生砥砺德行,束身自爱;③劝学生敬爱师友;④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潜修;⑤筹集款项,添购书籍,多购新书。(注意与上题的对应关系)基础知识梳理
1.①xié ②mǐ ③zǐ lì ④yě ⑤fū yǎn ⑥dǐ lì ⑦xù ⑧wù ⑨què ⑩jī zī
tuí
2.贻误/殆尽 裨益/稗草 切磋/浮槎
3.(1)①毕业 ②肄业(2)①指摘 ②指责(3)①商榷 ②商量
4.(1)磨炼。(2)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弭,止、息。(3)同“游冶”。四处游玩。(4)相互勉励。(5)指责,诋毁,谩骂。(6)求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7)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8)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9)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10)做事不负责,敷衍了事。(11)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12)广泛地考查引用材料,进行论证。
思维探究与创新
1.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蔡元培在演说中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首先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相关语句如下: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
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2.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大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当时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行。
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局面。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
4.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
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其次,一方面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
可见,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5.①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当时的北京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军阀的混战,旧的道德已经失范,新的又没有树立起来,整个社会陷入道德沦丧的状态,一般人很少能不为所染。这也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自己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的主要原因。
②讲的是青年学子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劝勉,在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寄予了蔡元培对北大学生的深切厚望。
6.(1)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融合二者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时,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2)语言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文言文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
此外,本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7.近一个世纪以前,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说中与学生约法三章,对他以后在北大的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所创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迄今尚有很高现实意义的教学理念,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考大学是摆脱现实困窘、升官发财的一条捷径,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不仅在学生中,即使教师在对学生教育过程中,也会隐约流露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而部分大学也不再把追求高深学问作为它的目标,学校里人文课程被功利主义者嗤之以鼻,不予重视。学校没有一个好的导向,势必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使他们不知求学,急功近利。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一时之间,德育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但事实上,很多学校对学生还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把升学率看作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对学生的德育还是流于形式,背离了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由于学校疏于管理,很多学生贪图享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溺于网吧等娱乐场所,荒废了学业,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不良倾向。在家眼里没有父母,把父母看成是自己的奴仆;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近些年,常有校园或与学生有关的家庭恶性事件发生,造成极坏的影响。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说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技能应用与拓展
1.“宗旨”指的是求学的目的(目标)。求学者应当“为求学而来”,光明正大,而不以“做官发财”为志。因为“宗旨”偏斜,就会唯分数是争,潦草塞责,虚度光阴,而难有真才实学,从而导致误己、误人、误国的恶果。2.作者在文中批评了求学为“做官”和“致富”两种错误的“宗旨”。他认为求学的终极目的是“学成任事”。3.这句话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晋升阶梯。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增长见识。这一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4.北大精神是以服务于国家社会为人生理想,作人民思想的先导,不顾一己之私利,勇往直前,即使斧钺加身也毫无顾忌的牺牲精神。
5.当时,浙江在财政统一、金融平稳、军队统一、教育优良、战争损失不大等方面与其他省份相比,具有优势。但是浙江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存在吏治不良、道德堕落的现象,作者认为浙江还应在政务与党务方面学习北大之精神,进行内在的改革。
6.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六
第一阶段:学生自述阶段, 花时五分钟左右。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复习提问的形式, 让学生围绕课程标准, 概括复述上节课重点、难点, 也可以让学生板书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一课时, 通过学生复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掌握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巩固封建统治之目的, 理解地主阶级学习层次停留在器物层面, 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探寻救国之道, 理解其学习层次进步到制度层面, 同时重点掌握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复述上节课内容, 达到巩固知识, 强化知识结构, 明确课程标准的目的。
第二阶段:师生探究阶段, 花时二十分钟左右。围绕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精心设计问题, 师生共同探究。《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设计三个问题: (1)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及其意义; (3) 认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第一个问题, 学生基本能解决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 也能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但是对局限性的分析可能会不到位, 教师可以就教材中“打倒孔家店”引发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人物、文章、团体、刊物等几个方面概括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史实, 并总结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第三个问题是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使中国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使得新文化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即宣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阶段。
鉴于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终结, 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本单元的知识网络, 形成如下单元结构图。
师生探究过程是辨明史实与理论的重要阶段, 通过探究主要培养学生辨别历史事物和准确描述与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 正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并正确阐释的能力, 同时还培养学生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的习惯。
第三阶段:及时记忆阶段, 花时十分钟左右。及时记忆并进行课堂检查。记忆前可结合课本内容介绍一些记忆方法, 提高学生记忆效率。记忆完毕, 及时通过学案中的填空进行自我检查。
及时记忆与检查能让学生掌握本堂课所学内容, 同时不易遗忘, 不浪费学生时间。
第四阶段:能力训练阶段, 花时五分钟左右。训练主要是进行5—8道选择题训练, 题目的选择以近三年新课改高考题为主, 不足则辅之以大市近年来的模拟试题, 选题确保围绕课程标准, 围绕重难点。试题评讲也是关键, 重在分析解题思路, 总结规律性解题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提高学生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第五阶段:心得交流阶段:学生个人谈本节课所得, 可以就知识的掌握、方法的探讨、能力的提升、题目的体会等方面进行总结, 不求全但求异, 求学有所得。
通过实践, 我感觉一轮复习此种课堂模式较为实用, 简洁高效。复习过程紧扣课程标准与重难点, 每节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回忆、探讨、默写、训练、总结等五个环节五次接触课本重难点, 突出了学科主干知识。既有合作探究又有典型题目训练, 长此以往, 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摘要:作者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就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如何提升学生能力等进行了长期的探索, 总结出“五段式”教学方法, 即把课堂分成五段:学生自述阶段、师生探讨阶段、及时记忆阶段、能力训练阶段、心得交流阶, 并运用课例做了说明。
关键词:历史教学,“五段式”教学法,运用
参考文献
[1]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刘晓明, 迟毓凯.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
[3]马雪.关于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6, (9) .
[4]张璞扬.中学历史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7.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七
编号
课题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课型 阅读鉴赏 共 1 课时 主备人
使用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演讲稿的一般特点,把握文章结构。
2.按要求从文中提取信息,概括要点。
3.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培养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
修正
重 难 点 1.疏通字词,读懂文章大意。
2.领略本文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修正
教学 流程 具体内容 修正反思 学习方式
一
课 前 预习设 计
重点字词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裨(bì)]有益。
[商榷(què)]商讨。
自学 二
交 流 预习成 果 重点字词 [刮目相见]比喻另眼看待。
[时阅数载]时间经过几年。阅,经过。
[长足]形容进展迅速。
[长(zhǎng)斯校]当此校校长。
[提携(xié)]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姑不具论]暂且不作论述。具,陈述。
[宗旨既乖]宗旨既然错误。乖,错误。
[敷衍]这儿指学习不认真。
[砥砺(lì)]磨练。
[营营]形容辛苦劳累。
[切磋(cuō)]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店肆(sì)]店铺。
[视事]到职开始工作。
[潜修]深入钻研。
[裨(bì)]有益。
[商榷(què)]商讨。
交流
三
课
堂
学习
探
究
问题一:初读,理清思路。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一、(1)交代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点明本次演讲的目的。
二、(2-4)对北大学子提出三点要求。(详)
2.抱定宗旨(学业);
3.砥砺德行(品行);
4.敬爱师友(个人修养)。
三、(5)补充交代两点办学措施。(略)
改良讲义;
添购书籍。
总结:本文是一篇典范的演讲辞,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我们可以用“一、二、三”来概括,那就是:“一名校长,两项计划,三点要求。”
问题二:
阅读课文第二段,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要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来的?
答案要点:
【宗旨】抱定研究学问之宗旨。
【现状】关键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
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
【资料链接】
1.北京大学,原名京师大学堂,诞生于 1898 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2年 5 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 1917 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2.1916 年 12 月,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接到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大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因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在此之前,北大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局面,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有碍声名;也有少数劝驾的,说腐败总要有人整顿,不妨试一试。北大有幸——蔡元培最终听从了少数人的意见。
问题三:
阅读课文第三段,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砥
讨论 明确
讨论 明确砺德行”,又是针对什么现状提出来的?蔡元培教导青年学生如何“砥砺德行”? 答案要点:
【现状】关键句: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坏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
【资料链接】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砥砺德行”的方法】关键句: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
【资料链接】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问题 四 :阅读课文第四段,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学生“敬爱师友”,他对青年学生提出什么希望? 明确:他希望北大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大的荣誉。
教师总结: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大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走向百年辉煌。
四
小结收获
讨论: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有没有现实意义。这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畅所欲言。
1.在一部分高中生的眼中,花苦功夫只为考个好大学,使自己有个好前程。一旦考上大学,则认为自己进了“保险箱”,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所以无论中学还是大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例如:2004 年 9 月 11 日,《春城晚报》某记者走进昆明市各高校进行调查,面对“寒窗苦读 10 余载,你是否有过作弊经历?”的提问,60%以上的大学生坦言:“有过作弊经历。” 据《中国青年报》2005 年 9 月 4 日报道,近日,一份对 892 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有 82.74%的大学生曾有过作弊行为(包括夹带纸条、给别人传答案、替考、高科技舞弊等)。
2.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似乎都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升学率仍是很多学校最最重要的问题,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只是流于形式。不问品德之高低,只问学习之好坏。高智商,低素质的学生比比皆是。
例如:2002 年 2 月 23 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为了测试熊的嗅觉”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的 5 只熊; 2009 年 4 月 7 日,武汉工程大学的一名大四女生为争座位踢孕妇。
2010 年 12 月西安某大学高材生药家鑫将一骑自行车的女工撞倒后因怕其记下车牌号,折转回来,连捅八刀,致其死亡。
教师总结:无才无德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3.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很多学生很自私,有唯我独尊的性格特点。在校眼里没有师长,在老师批评时以怒目相对,甚至打击报复,对同学,合得来的讲哥们义气,合不来的动辄以打骂解决问题。
例如:2008 年 10 月 4 日,山西朔州市第二中学高中生课堂上持刀杀死班主任郝旭东老师。
由此看来,蔡元培先生的这篇演讲辞还在为中国教育敲着警钟。
五
课堂
巩固
拓展
提问:你了解蔡元培吗?他对北大的贡献究竟有多大?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有多大?(请同学们展示课后搜集的有关作者及其贡献的资料,举手发言,互相补充。)
明确:1.蔡元培(1853-1940),浙江绍兴人,现代教育家、革命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蔡元培入主北大,是北大整个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北大能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蔡元培居功至伟。
3.在蔡元培“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成了思想自由之地,聚集了各方人才,容纳了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互相
[知识链接]
(一)演讲稿
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演讲稿具有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等三个特点。
(二)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现代教育家,字卿鹤,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以一个曾得意仕途的清季翰林,转变成为真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作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主教育家,是我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杰出的先驱者。蔡元培也是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成就卓著、影响深远的美学家与美育实践家。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毛泽东语)。
(三)演说背景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当时社会上曾流传“两院一堂”之说,即京城中逛八大胡同妓院者,以参众两院及京师大学堂中之人为最,这实乃北大之耻辱。确实,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不少学生上大学最为混个学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奉命于危难之间”,他曾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在此后北大每年的开学典礼上,他都反复阐述这一宗旨:“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1918 年)“本校的宗旨,就是为求学问而求学问。”(1922 年)确实,一所大学的学风不是空洞的,一所大学的传统也不是抽象的,它总要由许多具体的东西来体现。正是这些,缔造了北大的光荣传统,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是蔡元培先生,把一个旧营垒下的北京大学,转变为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北大何幸!中国何幸!
争鸣,自由发展。不久,北大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此后的北大,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所以说,蔡元培影响了北大,北大又影响了中国。蔡元培对北大,对中国现代教育,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可谓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作业设置
以《假如我是
课代表》为题,根据演讲词的一般特点,仿照本文,写一篇演讲稿。
板书设计
五年前有所贡献:心系北大
演
抱定宗旨,端正学风
今以三事告诸君:砥砺德行,改良社会
敬爱师友,改善校风
讲
兹所计划者两事:改良讲义,能裨实用
8.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八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合肥高一月考)《三字经》中说:“周辙东,王纲坠。”这反映出(C)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 C.宗法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B.封建社会已经确立 D.人民渴望东周实现统一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被少数民族灭亡后,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但周天子大权旁落,王室日益衰微,诸侯逐渐强大,宗法制、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故答案选C项。
2.(2018·广州学业水平测试)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D)A.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B.世袭制 D.皇帝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A、B、C三项在西周时已实行,秦统一后创立了皇帝制度。
3.(2018·湖南学业水平测试)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用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其主观目的是(B)A.炫耀文治武功
C.寻求暴政依据
B.树立专制权威 D.宣扬君权神授
[解析] 题干反映秦始皇认为皇、帝都不能彰显自己,故将两者合而为一,其主观目的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从题干表面上看有炫耀文治武功的特点,但不是主观目的,C、D两项与题意无关。
4.(2018·郑州高一检测)下列有关秦朝皇帝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A.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皇帝总揽全国的军政大权
B.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D.皇权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不正确的选项,皇权至上、皇位继承、皇帝独尊都是其重要特点,皇权不可能受到三公九卿的制约,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
5.(2018·南昌高一联考)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C)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解析] 御史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故选C项。
6.(2018·贵阳高一联考)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C)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解析] 根据“郡尉和郡监与郡守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结合所学,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任免,直接对皇帝负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错误;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2018·南昌高一检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D)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
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 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
[解析] 御玺专属于皇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制提升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8.(2018·苏州高一检测)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C)A.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解析] 由题干关键信息“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可知,这体现的是郡县制在巩固统一中的作用,故C项与题意相符。
9.(2018·兰州高一联考)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A)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解析]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就必须要实行郡县制,因此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10.(2018·兰州高一模拟)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B)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以前的封建政治”是指周朝的分封制,“秦以后之郡县政治”是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制不是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以血缘为纽带的是分封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第一个封建王朝,分封制实施于奴隶社会的周朝,故D项错误。分封制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属于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由皇帝任免官吏,属于官僚政治。
11.(2018·芜湖高一期末)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D)A.废除分封制
C.建立皇帝制度
B.实行郡县制 D.开创统一格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的意义。从“从未”看,作者强调的是“始”而非“皇帝”,即秦始皇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式。故D项正确。
12.(2018·怀化高一检测)有论者称,秦王朝以其浑厚刚强的气魄,开创了其后持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国家方方面面的基本模式。下列各项中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是(C)A.奠定了辽阔的疆域版图 B.开创了大一统的新局面 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D.确立嫡长子的正统地位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秦王朝对后世封建国家“基本模式”,即国家结构的影响,就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材料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戍边,动辄数万家,如“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挟书律”,焚书坑儒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
[解析] “态度”结合材料“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即可得出;“原因”应结合秦统一前后社会状况的变化来归纳。
[答案] 支持(拥护、欢迎)态度。秦朝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
(2)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史实在战乱纷繁的春秋战国时期能出现吗?在秦朝能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史实不难得出;第二小问应从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不能。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大;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阐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解析] 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要辩证地看待其影响。
[答案] 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②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消极影响:①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焚书坑儒。
14.(2018·河南十校高一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
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解析] 材料一表明郡县制成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世所沿用,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其影响。
[答案] 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时期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框架)。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
[解析] 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答案] 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外封建国家的典范制度。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解析] 从材料三提取相关信息,注意逐条梳理,言之有理。
9.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九
一、历史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 一) 定义
著名的学者谭其骧先生有言: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 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到的戏剧! ”(2)由此可见,历史与地理的紧密关系,历史研究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地理时空中去考察。《辞海》将历史地图解释为“专题地图之一。反映人类某一历史时期自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状况的地图。如历史事件的地点、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历史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民族迁徙、经济和文化发展等。”(3)
( 二) 分类
历史地图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以人教版和人民版历史教材的必修一为例进行探究,那么就将其根据政治史专题的特点分为政治类、军事类、对外关系类三种。
政治类: 主要有《西周分封示意图》、《秦朝疆域图》、《古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等。
军事类:《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等。
对外关系类:《罗马扩张示意图》等。
二、历史地图在教材中的作用
( 一)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一显著特征,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靠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直观的感知,历史地图则恰恰做到这一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对后世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针对这一内容的讲解,教师就应该将历史地图合理的运用起来。通过《西周分封示意图》,学生不仅能够清晰的看出周武王对其同姓和异姓分封的不同之处,而且也更容易体会分封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知识学习的目地。
( 二) 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的发展观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历史地图可以“运用视觉手段来突出变化、扩展和收缩”、它能够“体现历史进程的连续性”。(4)仔细观察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第54 页的《太平天国形式示意图》,关于黄河入海口在地图上标注了两条,分别是1855 年以前黄河注入黄海,1855 年以后黄河注入渤海。可能在众多的中学生的认知里一直以为黄河的入海口只有一条而且是没有经过变化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线索,以该幅地图为出发点,提出进一步的假设,长江是否也这样呢? 或者,除此之外,设问我国各地的地理名称或行政规划是否也同样经历了变化。最后经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来加强学生对纵向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发展观。
三、教材选用的历史地图中产生的一些问题
历史教科书由专家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学习价值。然而,笔者探究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发现了一些不太完美的地方。关于《秦朝疆域图》,个人认为人民版的历史地图更为全面一些,它不仅将疆域图清晰的展现出来,而且也将疆域的接壤地区标注出来。这种呈现方式不仅让学生了解秦的疆域及秦统一前的六国分布,而且也能够了解秦朝以外的世界,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
再者,人教版必修一第27 页的《罗马扩张示意图》同样也有问题,罗马的扩张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来,十分清晰明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地图的各个地区的名称却是不统一的,比如在欧洲的西部和北部,它用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这两种人种的概念来等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区名称,这就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极大的误解,以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是地区的名称。
四、选用的历史地图中较为优秀的方面
( 一) 人民版必修一第51 页的《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图( 1911) 》运用十分合理。武昌起义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起义之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 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统治者土崩瓦解。而该幅图也用红色清晰地标示出确切的独立省份,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时能够清晰的观察到当时独立的省份主要在南方,而在北方却寥寥无几。由此观察到的结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袁世凯之所以成为临时大总统的原因。
( 二) 人民版必修一第68 页《中国民族分布图》全面的将我国民族的多元化呈现出来,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清楚的了解各个民族的区域分布及所占区域的大小,同时也更容易理解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伟大意义。
总之,本文选取两种版本的历史教材为例,分别从其定义、分类、作用、及其运用中的优缺点一一来加以探究,其目的并不是比较孰好孰坏,而是旨在从中发现问题、最终达到服务学生的目地。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总序.图谱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葛剑雄.看版图学中国历史[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
[3]夏征农.辞海(上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407.
10.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与练
【重点讲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这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了民力,保证了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了比较稳定的结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
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从思想史来看,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且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而获得统治地位。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难点分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其一,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因此大兴。其二,将儒家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自此,儒家垄断了教育,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其三,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也逐渐获得了独尊地位。可以说,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后,汉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此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皆奉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儒家思想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光大了儒学的精神。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它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有一定的消极之处。
【学法导航】
回顾、掌握、分析、探究
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便不复存在。由汉至清,儒家思想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必须知道汉代儒学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的史实,探讨其原因。第2课教材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回顾西汉前期的政治环境,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儒家、道家、阴阳家的思想主张。
第二,掌握重要历史概念:如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天人合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第三,分析汉武帝选择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各派思想得以复苏。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第四,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总之,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我们不难知道治国方略、治国思想的选择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一种学说能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当时的形势和是否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具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易混知识】
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小资料】
董仲舒的求而止雨
董仲舒曾任过江都相,江都王国在今扬州,南临大江,北近淮河,傍带干沟(古运河),东望于海,颇得水陆鱼盐之利,水陆交通极为方便。其地原为吴王刘濞所有,刘濞曾因之以兴叛乱。易王刘非是景帝之子,武帝的同父异母兄弟。景帝时初封汝南王,吴楚七国乱时,佐军有功,改封江都王。其人有才气,好勇力,广治宫室,素来骄奢。迁居东南大邦后,又广招四方豪杰,常有非份之想。作为一个中央派来的诸侯相,董仲舒既要维护中央王朝的利益,又不能开罪于自己的主子,实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但他正心正己,威重自生;又“以礼义匡正,王敬重焉”。当时易壬意高气盛,对董仲舒说:越王勾践依靠文种、泄庸、范蠡之谋,灭掉了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三子称得上“吴之三仁”。并说:“(齐)桓公决疑于管仲,吾将决疑于君。”齐桓、越王皆春秋二霸,易王之意欲用董仲舒谋取东南霸业。董仲舒出于“《春秋》大一统”之义,委婉对曰:“夫仁人者,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伯(霸),为(因)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提倡仁义,反对诈力,暗示其霸不可称、中央不可违。
董仲舒时刻以“兼善天下”为己任,在江都兴礼乐,致教化,调阴阳,利元元,所作所为,一任皆以利民安邦为本,江都称治,是武帝初年屈指可数的几个以教化治世而又颇有成就的二千石之一。《汉书·循吏传》称:“孝武之初,外攘四夷,内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轨不禁。时少能以化治称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内史公孙弘、倪宽居官可纪。三人皆儒者,能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由于时远事吵,董仲舒在江都的治迹已不可详考,现在记载较多的是祈雨止雨之事。史汉都说:“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交感、运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与此相反)。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王充亦说:“董仲舒表《春秋》之义,稽合于律,无乖异者。”意即:考察《春秋》经上所记灾异现象,推导阴阳交感运行的规律,然后根据这一规律来求而止雨。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就曾揭示:孔子作《春秋》,“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凡是《春秋》所讥刺的,必然有灾害现象出现:凡是《春秋》所痛恶的,也必然有怪异现象出现。他说:“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人事的极好和极坏,都可以感动天地,引起天变。可见天灾实起源于人祸,人事有失,就导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就引起风雨失节。反之,如果人事得当,自觉地调节阴阳,那就必然风调雨顺了。基于这样的认识,董仲舒于是制定了一套求而止雨的方法和仪轨。他说:天大旱,是由于阳气太重,求而必须损阴益阳:“凡求雨之大体,丈夫欲其藏而匿,女子欲其和而乐”;多雨,是由于阴气太盛,止而应当移阴而壮阳:“凡止雨之大体,女子欲其藏而匿也,丈夫欲其和
而乐”。此外还讲究同类相感:求雨以水日,止而以土曰:并造土龙,设土坛,穿青衣,舞童子,斋告祷祝,其行近巫,怪力乱神,为孔子所耻言。
【同步训练】
1.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①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②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③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④“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 学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天子有警示、劝戒和约束作用的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春秋大一统”
C.“仁政” D.“三纲五常”
4.假如你是西汉中期的一位学生,想去长安投考太学,那么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包括
①《诗经》 ②《春秋》 ③《道德经》 ④《礼记》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请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之间的关系是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6.今天的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追求的高学位,但最初的博士应该是指
A.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博闻广记、学问高深的士人
D.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7.太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
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
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
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
8.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儒学内部的改造 B.统治集团的斗争
C.社会环境的变 D.其他学说的衰落
9.在下列汉武帝采取的治国措施中,对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未起到直接作用的是
A.举贤良对策 B.重用文学儒者
C.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D.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10.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刘彻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11.阅读下列材料: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人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他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遂被接受。
──《中国古代文化教学参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观点的实质和影响是什么?
(2)结合秦汉时期的有关史实,说明造成儒家在秦汉时期不同命运的原因有哪些?
(3)儒学思想为什么会自汉武帝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启示?
【提示与答案】
1.D 2.C 3.A 4.B
5.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政治思想,“大一统”为政治实践,思想为政治服务。
6.A 7.C 8.A 9.A 10.B
11.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 篇十一
课程标准的内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前提条件:――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保障„
文化条件:思维范式改变:由亚里士多德――伽、牛顿实验科学范式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意大利人)成就如下:A 创立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数学
B 重要发现 : a落体定律 b 确定均速运动、匀加速运动 c 发明天文望远镜、著《关于两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 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
A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 a 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b 万有引力定律 B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牛顿力学体系
D意义:科学预见性的威力——(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学的进步(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A 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E=mc2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 1916年 完成“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C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前提: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 19th末20th初,为认识微观世界奠定基础(1898年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量子理论提出: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提出。
A 1900年 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B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丹麦的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影响:
A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30年代诞生“量子力学”
量子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 1 科学理论之一,他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他们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他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二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基督世界的“神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科学进化论的创立 1 历史背景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崇尚理性蔚然成风。经济和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理论基础:细胞学说和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a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b 细胞学说创立:19th 施莱登、施旺 早期生物进化论创立:拉马克(法)-“获得性遗传理论”: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生物与环境关系
2、诞生: 1859年《物种起源》主要观点:
a 生物是由进化而来的: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b 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c“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普遍规律(优胜劣汰)(3)1871年《人类的起源》 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1)特点:进化论是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之一,时代进步产物
(2)作用:
A对欧洲的思想界: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对生物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看法,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c在欧洲的宗教界和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遭到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d 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和介绍进化论,唤醒国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好和新文化运动(赫胥黎《天演论》)e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分歧:(1)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宣扬神创说; 科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对神创说的有力挑战。
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三 蒸汽和电的革命(科技革命)
(一)前提条件:客观: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渴望解放生产力
科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进步,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尤其是物理学的不断进步(牛顿力学、电磁学)
(二)表现: “蒸汽时代”的到来:
18、19世纪 a 18世纪上半 蒸汽机运用于矿井抽水
b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c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 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工业化发展形成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蒸汽动力用在在交通运输业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 “电气时代”(19世纪末――)
a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
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c 电力的普遍运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 d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
(三)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规模化炼钢,促进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推动社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电影、电视)四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一)前提条件
(1)二战后,和平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科技提供保障(2)激烈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3)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逻辑数学运用等
(二)概况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a 1946年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ENIAC)冯•诺伊曼(美)b 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诞生于军事通讯系统(美)c 20世纪90年代,WWW网诞生 蒂姆•伯纳斯-李(英)d 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
(三)历史影响(科技“双刃剑”的理解)
1进步性: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
改变生产方式:打破传统时空观,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了学习方式: 2 局限性:
(1)网络垃圾与网络犯罪„网络黑客与世界安全问题
(2)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四)通过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什么?(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科技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合理的把握,为人类造福。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1课 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欧洲的多次革命和战争使得局势动荡,各国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使得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2.主要特征:深入发掘人类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为主要特点。
3.主要成就:(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2)英国: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3)德意志:海涅是杰出代表,作品是《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4.影响: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主要特征: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3.主要成就:(19世纪30年代以后)(1)法国: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2)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3)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20世纪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英国箫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三、现代主义文学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主要特点:作品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反传统。
3.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四、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代表作品: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杰出代表;“解冻文学”出现,以爱伦堡小说《解冻》为代表。
四、亚非拉美的文学
1.背景: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2.主要特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的民族文学。
3.代表作品:印度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中国鲁迅的《呐喊》集,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第2课 美术的辉煌
课程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2.艺术价值:题材选择历史重大事件。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3.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的《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以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2.艺术价值: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作: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的画家哥雅的代表作是《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1.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2.艺术价值: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3.代表作: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三、印象画派
1.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印象画派兴起。2.艺术价值:早期印象画家们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后期印象画派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富有装饰性。3.早期的印象派画家以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为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后期印象派主要有梵高的《向日葵》;塞尚《樱桃和桃子》。
四、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受工业化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
2.艺术价值: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3.代表作:法国马蒂斯的《舞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第3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背景: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使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特点: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突出个人感受,弘扬民族特性。
3.表现:(1)浪漫主义: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兴起。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代表作: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歌曲之王”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和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2)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的的《图兰朵》;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3)俄国的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4)美国音乐: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和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体现出美国国力上升和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现代主义音乐)
1.主要特征: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轻松活泼。
2.表现:(1)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吸收欧洲传统音乐的和声与音调,一战后世界都市流行音乐的主流。(2)摇乐滚:运用电子发生或操纵,表演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表达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二战后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50年代 5 “猫王”普莱斯利受到广泛欢迎,英国“甲壳虫”摇滚乐队轰动一时。(3)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的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第4课 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1)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2.过程:
(1)诞生: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底,他们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了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发展: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的构图和剪辑等技术,被称为“蒙太奇”,并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20世纪20~30年代:1927年之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默片),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是卓别林。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1927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有声电影。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3)进一步发展:二次大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相继问世,各国电影纷纷兴起,电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苏联:具有教育性强、艺术性高和内涵深刻的特点。德意:现实主义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莉莉·玛莲》等。印度:载歌载舞,民族色彩鲜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出国门。美国:好莱坞电影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浓厚的商业气息,如《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
二、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2.概况: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发明。1928年,英国一家电视台第一次试验发送电视图像。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了电视艺术的诞生。
(2)发展: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首先在英美迅速发展。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进一步发展:二战后,电视进入了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艺术被称为“第八艺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三、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影响)
1.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直接反映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2.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11课】推荐阅读: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4课11-16
2018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课时跟踪训练:12探索生命起源之谜含解析08-31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7《启蒙运动》教学设计(共1课时)11-16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教学简案10-18
2017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19-20课人教版)11-07
高一历史教案 8.2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人教版必修2)12-05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08-11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完整测试题01-03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