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

2024-07-01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精选6篇)

1.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一

《诫子书》教学设计

学 科:语文 课 题:《诫子书》 上课时间:2017年4月28日 上课地点:录播室 授课教师:白雪丽 授课班级:初一·六班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篇目,谨遵现代教育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为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要扮演好课堂引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走近人物,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2016年版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重视对学生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探究、总结与概括、交流与分享来感悟人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文本简析: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其子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是一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虽阐述的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既是诸葛亮一生的总结,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但他们掌握的知识有限,不能设置难度太大的探究内容,问题设计应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既让他们收获知识,也让他们收获人生。

【教学目标】 知 识 和 能 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过 程 和 方 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训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会他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感悟殷殷期盼,感受现实意义。

设计理念:本文是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必然是重点,本文内容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所对感悟与体会这种情感既是重点亦是难点。【教学难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体会他高尚的的人格,感受传统家庭教育对后代的影响。

设计理念:这篇文章重在培养学生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的体会,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养。

【课时安排】二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探究法

体会法

拓展法

设计理念:本节课以感受诸葛亮《诫子书》的现实教育意义为主,意在让学生体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重在学生对主题的体会与课内外的拓展与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视频展示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堂我们开始学习了《诫子书》,从体裁来说,这是一篇书信,从内容来说,则是一篇家训。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其子孙从中获益颇多,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的《诫子书》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诫子书》,走近诸葛亮,体会他的智慧、品德与对后代殷殷期盼。

二、复习前课,回顾内容。你还记得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作者、字音、节奏、释义、翻译”方面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学生活动: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情。

1、你理解了吗?

说说诸葛亮想告诫他的儿子什么道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根据文意与关键词语,来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在理解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活动:根据文意与关键词语,来总结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可以用“应该”“不应该”来表述。

如:应该淡泊、节俭、宁静、专一等。

2、你感受到了吗?

(1)、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对儿子的谆谆教诲,那么。作为父亲,作为提出要求的人,诸葛亮自己做到了这些要求与训诫了吗?请同学们结合他的事迹说一说。

(2)、诸葛亮的《诫子书》历经1700多年的变迁,还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吗?请你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它的现实意义。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说说诸葛亮《诫子书》的现实意义。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结合现实,谈谈诸葛亮语言的现实意义。并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加深印象,为背诵课文打好基础。并结合”兰溪诸葛村”的实例,感受《诫子书》的深远影响。

学生活动:结合诸葛亮的事迹与社会现实,感受并四人一组交流诸葛亮对《诫子书》中训诫的践行与现实意义,并选出代表来阐述想法,并能有感情品读相关语句。

教师结合诸葛亮的经历与事迹强调:诸葛亮用他的行动践行着他对儿子的“言传”与教诲,如勤俭、淡泊、专

一、学习、贡献等。言行一致的影响着他的后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

四、拓展延伸,深入感受。

教师活动:教师给出名人家训的资料,供学生拓展。并启发学生明白这些家训的意思。学生活动:学生说出自己读懂的训诫。

1、你听过吗?

(1)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关羽《诫子书》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书》)(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欧阳修《诲学说》)

(4)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司马光《训子孙文》)(5)训以宽厚恭谨,无令与浮薄相处。(陆游《万金家书》)

2、你家有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父母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和训诫。学生活动: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家训”。

五、课堂总结,巩固积累。

请同学们从作者、朗读技巧、重点词语、启示、经典名句等方面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概括与总结。学生活动:概括课堂所得,积累名句,背诵经典。

诸葛亮的《诫子书》影响着世世代代的诸葛后裔,也熏陶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希望在《诫子书》的引导下,我们也能成为君子,我们的国家也能成为浩浩的君子之国。【作业布置】链接考点,课后作业。

设计理念:通过与中考题型相链接,培养学生的中考意识,关注学生对相关文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个短句只标注一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解释下列的加点词语。

君子之行()

无以致远()

不能治性()

遂成枯落()

3、、下列加点文言词语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以: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B之: 君子之行

学而时习之

C与:年与时驰

我寄愁心与明月

D去:意与日去

太丘舍去

4、翻译下列语句。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读完本文,你能说说“君子”应该具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总结,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彰显文章主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明确指导。

诫子书

有德→有才→贡献→君子

2.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二

一、用插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插图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对比较枯燥的、不易理解的文言文。如《童趣》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万事开头难”, 如果直接讲解翻译, 绝对使孩子一开始就对文言文的兴趣大打折扣。而插图就是对课文主要内容形象的诠释。根据孩子们的心理, 上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要学生描述都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 纷纷回答自己所见。有的说, 画面的小孩留着长辫, 一看是清朝时期的人物 (说出了作者身份) ;有的说是用烟管吹烟中的一群白鹤玩 (一说烟管他们更有兴趣) ;有人问为何在床上而且还在蚊帐中抽烟, 他这样做对吗?问题形形色色。孩子们充分调动观察力和想象力, 对画面情景进行描述。我适时引导他们:要想知道答案, 请看课文文字是怎样“绘画”的。趁热打铁, 他们个个迫不及待去读课文, 寻找答案——原来画中小孩就是小时候的作者、清朝文学家沈复;他正“留蚊于素帐中, 徐喷以烟, 使之冲烟而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他躲在床上的素帐中, 正是为了自己好玩……绘画与课文合二而一,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且当堂成诵, 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用插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所作。通过文章, 我们感受到了一个醉心于研究、淡泊名利, 热爱科学如“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 又有着坚韧不拔意志的女科学家形象。课文中有一张居里夫人在工作的照片。为了让学生对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让他们对这张照片进行描述, 看看能否从文章中找到切合这张照片的语句。画面上的居里夫人正坐在书房里, 认真地做实验。通过这一环节表述, 学生们对一个伟人的形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课堂适时地“插入”插图, 自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用插图教会学生如何生动描述景物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文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藤萝花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美。语言生动形象, 色可观、形可触、香可嗅。如何让初一的学生感受并学会描述美景美物呢?学课文之前, 我注意到一幅藤萝画的插图, 那一簇簇藤萝花开得那么繁密、那么美丽。于是, 我灵机一动, 提出几个问题:1.观察画面,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藤萝花的样子。学生纷纷描述:花朵繁密、花色粉紫、上浅下深……2.你以为应抓住花的哪些方面才描写得详细些?学生思考后认为:描写花应从花的颜色、形状、香气等方面写才更详细。3.如何描写才生动形象?学生一致认为:要想生动形象, 就要使用修辞手法, 还得会用修饰词。

通过有针对性的描述训练, 学生已经对如何刻画景物的层次顺序了然于心, 此时教师再引导他们走进文本, 与作者的描写加以比较阅读, 进行语句品析。经过一观、一练、一品, 既提高了鉴赏能力, 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绘画就是线条和色彩写成的无字文章。因此, 我们应该用文字描述出画的意境和韵味。特别是古诗词, 语言凝练, 画面感强。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去绘画, 以达到深悟文本的目的。然而, 他们常常忽略了文本插图的妙用, 它正是训练学生用文字表情达意的媒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诗四首》中马致远的《秋思》, 漂泊在外的游子郁郁寡欢, 愁眉不展, 憔悴的脸上写满了孤寂。他胯下的瘦马似乎通晓主人心思, 低头郁郁而行。正是夕阳西下时, 这对“主仆”要到哪里留宿?诗歌虽短小精悍却极富感染力, 学生读罢诗文, 再仔细观看插图, 图文对照, 一时文思泉涌, 纷纷举笔。有学生写道:

枯藤在秋风中瑟瑟颤动。薄暮中, 乌鸦在盘曲的老树上空聒噪着盘桓, 天又凉了。不远处是一座小桥, 流水潺潺从村子外边流过。几户人家屋顶上扬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们的家人该是多么幸福地准备共进晚餐!太阳即将躲下山头, 然而, 村外的漫漫古道上, 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知道家在何处。他孤独而悲伤, 骑着一匹瘦马, 向着那夕阳外渐行渐远……

通过这些“插曲”, 我以为观察插图进行课堂小练笔是最有效的训练途径, 不仅因为它直观, 更主要的是画面的形象性和文章的情感内蕴使学生情感内化, 产生表达的欲望, 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 虽幽必显。”

3.耄耋老爸的“诫子书” 篇三

片刻之后,短信又至。再看,让我立即呆若木鸡:“我是你老子,夫人好着呢!只是那儿子不大成器!”——竟是父亲发来的短信!当日,我在朋友们的嘲笑里终至大醉。

今年八十有二的老父亲,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我做梦也没想到他会发短信来,半年之前父亲和母亲在我这里小住后,临走时,为了路上联系方便,我让父亲把一部我充话费送的便宜新手机带了回去。只教会他按重拨键拨我的电话,这个手机的号码他只用了一次,也就是到家后报了个平安,此后一直关机。父亲特别节俭,怕付漫游费。时间一长,我也就忘了我给父亲的手机号码。

那日酒醉醒来,甚觉惭愧,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想道个歉,但他未接听。想来想去,只得厚着脸皮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您老越来越时髦了,竟无师自通学会发短信了,我得向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这次父亲回话了:“近来年老记性差,今天学会明天忘。发一短信一毛钱,只图大脑灵又强。”自此,读父亲的短信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父亲的短信简单朴实,多为四言八句,是父亲版的《诫子书》。早上,他会祝福我:“保持好心情,愉快干工作。不记得与失,公道在人心。”中午,他会告诫我:“不贪杯中之物,享得一生之福。若为工作之故,醉死于事无补。”晚上,父亲又会短信叮嘱:“一家之主要记清,尽早回家家安宁!”

一旦我的得意之声溢于电话之中时,父亲便随即发来短信“滅火”:“谦虚谨慎心中留,莫把尾巴翘上头。”当得知我遇到烦恼、心情不畅时,他会告诉我如何达观:“第一勤工作,第二家庭和。烦恼东流去,心境自然乐。”

我有看完短信即删的习惯,但老父亲的“诫子书”短信,我一直留在手机里。闲时调出来读,总觉得父亲就在我身边,在用他一生的阅历向我讲述生活的哲理。简约中蕴涵思念,深刻中浸透真情。每当我想起父亲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一字一句地为我编写短信时,一种平实的温暖便会涌上心头,恍若儿时,我牵着父亲的手,在春日的暖阳里,行走在故乡的麦田中,满足且幸福。

4.诫子书》教学反思。 篇四

《诫子书》教学反思。

诫子书的设计主要是:复习巩固,有“读”共生,以“静”悟意,达标测评。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首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什么?与俭以养德有何关系?三,诸葛亮在这篇文章中用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又是想到了哪些诗句?是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的启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对于,第一块的复习巩固所用时间过多,而对于第二板块的四个问题的设计在实际教学中,任务并没有完成。由此我反思,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把握准确,上课的时候没有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进行设计。因此,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今后一定要注意:要重视,注释的默写,翻译的默写,并与理解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把握文意。并且在教学中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不说多余的话,拓展的相关问题,一定要精选,注意把握好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精当。

5.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五

《论语》十二章所谈及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于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终生的,永久受益的。特别是让学生领会“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名句的含义。为什么我们学习没兴趣,因为我们没有“学而时习之”,为什么我们犯错误,因为我们没有“三省吾身”,为什么不们迷茫,因为我们“学而不思”读死书。

课后,学生思考并讨论:你认为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讨论组纷纷回答孔子是“一代圣人”,“圣人”“先师”“至圣先师”等等,其中一个小组提出问题:老师,我们不是常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吗?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他的言行是航标,是规矩。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孔子也不是完人,我们认为他太过于注重仁德,而没有了个性。如果一个人完全按孔子的言行做人做事,会不会出现一种现象:人,不再有他独特的个性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最后告诉学生,我们要做到:以自己的志向为起点,以孔子的言行为航标,以自己的勤奋为主力,以自己的个性为助力,以自己的目标为终点。任何个性张扬都必须遵循“度”的原则,超越了“度”便不称其为个性了。

6.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 篇六

李江虹

1、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2、以读为本。

“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

3、赏识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始终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即使学生的答案不够准确甚至完全错误,教师也会面带微笑地鼓励他们,诸如“没关系,失败乃成功之母”、“你们比我想像的还棒”、“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虽然你的不够完美,但你的思维很开阔”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倡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节课中教师专门安排了朗读比赛,意义就在于此。

总之,《在山的那边》作为第七册的开篇之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在通过它向学生阐释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知识的传授反倒稍显次要了。

《紫藤萝瀑布》课后反思

李江虹

前两课时主要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字词的认识以及课文的内容、重点语句的分析上来讲解。前两课时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语句分析,从而来解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第三课时的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写作方法上进行讲解。因为作为七年级学生即将面临着作文的挑战。虽然小学的作文有一定的基础,但初中的作文却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因此,在开学初就应加强这方面的知道。这样就可以结合课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来为学生找到一条写作的路径。

一、写作结构:

这部分主要针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条理性而言可以规范学生的写作。因此我根据《紫藤萝瀑布》的写作方法入手然后再从作者看到盛开的藤萝花引出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通过赏花——忆花——思花的过程来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写作顺序。在这方面我重点对段与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指导性的分析,主要让学生知道每一段落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自己在写作中应怎样安排自己的文章段落。

二、在写作特色上重点对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及语言特色上进行分析。通过讲解借物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以及让学生找出由景入情的语句的分析让学生可以感受到文章的写作可以通过眼前的物或景铺开场面的。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技巧。

三、修辞方法:

这篇文章在修辞的运用方面也比较有特色。是初中学生转变写作技巧的最好的教材。我就利用它的分析来扩展他们的练句水平。可以丰富语句的生动性。

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结合三方面的分析即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把学生的写作结合。这样为他们的文章的写作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教学反思

李江虹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教材将以往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它既是课改的一个亮点,又是一个难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必须注重两个环节。

一是组织、指导工作。初一的新生活在活动中时时会发问:这也是语文学习?因为“综合”的范围包括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确立大语文的概念──“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本次活动要打造的自我形象也是全方位的,学生对自我的肯定不仅仅来自学习,所以我们的活动搭建了一个生活的舞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自我的亮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活动中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自我介绍、推荐自己、模拟面试,这三个活动既独立又相关联,每一项活动的目的不同,同是自我介绍,说话人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另外,教师也要参与活动,充当其中的角色,引领着活动有序开展,力求做到“活而不乱”。

二是要有完善的评价机制。首先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点考察学生参与的态度,提出问题的研究价值、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根据小组各个同学的表现,评出活动的优胜者,让他们在活跃气氛中张扬个性。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特长,甚至让他们做小组的领头人,以活动来激发他们学语文的积极性,来肯定他们综合素质中优秀的一面。

综合性学习是一片全新的领域。它不但可以充分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而且易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真正把写作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包袱。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

李江虹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询问其诀窍,均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新实验教材也是注重文学性、人文性,活动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我在这几年教学中,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调动利用一切因素,让学生动手,广泛阅读,扩大知识面,为学习语文主动探究相关知识。

在讲《论语》十则时,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与《论语》相关的资料,课外阅读《论语》一书。”上课时,学生将阅读的书籍和网上查阅的资料搬上课堂。人人手中有资料,个个手中有书籍。语文课代表首先展示说:“我从网上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学,整理了古代文化典籍,并提出过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紧接着又一名学生站起来说道:“我在《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查到孔子的学说,主要保存在《论语》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470多则,与《孟子》、《大学》、《中庸》同被定为‘四书’。四书五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并且将自己收集的作品向同学展示。班长也介绍他读的《史记》:“我读的是《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了解到孔子生下来颊顶中间低而四周高,所以名丘。排行第二,父母向尼山祷告而得子,因此叫仲尼。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可谓‘桃李满天下’。”还有 个学生介绍道:“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了解了诸子百家。其中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主张‘仁爱’,被称为‘孔孟之道’。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法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各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都纷纷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盛况。后来统治阶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以后,孔孟之道支配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思想文化,可见孔子真的很了不起。”还有个学生说:“ 我爸爸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赵普为赵匡胤当皇帝出谋划策,自称博览全书,无所不晓。赵匡胤派人到他家查看到底读了哪些书,只查到半本论语。从此‘半部论语治天下’就传开了。可见《论语》多么重要,我也要好好拜读一下《论语》。”提起论语,马上有一学生站起来响应道:“我在《论语》的前言部分读到日本现代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家’。他经常把《论语》抄本随身携带,认为企业需要有强调相互关系的儒家思想,其目标是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这说明《论语》对亚洲文化圈内各国的以济腾飞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不仅影响中国人,也影响了世界。”话音刚落,另一学生补充道:“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得聚会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以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其他同学也纷纷展示自己的资料,有从网上下载《论语》全文的,了解到很多成语出自《论语》;有买《论语》一书的,把喜欢的名句子抄到笔记本上并作了点评;还有的对《论语》中有的章节认为不妥的,也作出了点评。我受学生的感染,也给学生展示了我的资料。由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前预习和学习,所以这十则《论语》学得非常快,非常轻松。阅读使他们的基础提高了,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面,灵活调节,加入了十则之外的内容供学生讨论,吸收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通过自学“先进篇”22则,了解教学要因材施教;还有学生通过自学“雍也谝”20则,明白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通过讨论,学生打破常规,提出了对《论语》的不同看法,比如繁琐的礼节问题,培养的人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问题等。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 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迫使我挤时间阅读作品,因为不读书就无法与学生交流,不读书就会被学生淘汰。所以我也经常光顾书店,下课就去阅览室上网查资料,了解新动态,也提高了我的素质。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促使我对语文教学进行新的思考:

首先,课外阅读符合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实验教材正是体现了人文精神,实验教材带来的课外阅读,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绝不是光靠课堂上老师讲课能形成的。凡是语文能力强的学生,均得益于课外阅读。个性的养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来自老师的一言堂,那样只会束缚学生。学生必须从不同作品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形式。其次,树立课程大于教材的观念。课程改革提出:活化课程次源,树立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他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桓。最后,课外阅读能提高人的修养。“知书达理”这至理名言,告诉我们读书能明白事理,会办事,会做人。优秀的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对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有了新的上升。

这次课改实验给我带来太多的变化,太多的启迪。初中时期是课外阅读的重要阶段。托尔斯泰主张:“应当首先竭力阅读和了解各个时代、各个最优秀作家的书。”所以,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才能提高学生的水平。

《春》教学反思

李江虹

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

下午第三节,学校二楼电教室里听课的老师济济一堂。这是学校公开教学周的一堂研讨课——《春》的第一课时,这是一堂品读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的,在阅读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开始上课了,导入新课后,学生上台利用投影仪展示积累的有关描写“春”的古诗文,四个字的美词、俗语等。内容可丰富了,使得课堂教学容量增加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的对象,爱春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感受篇优美散文的构思之美。然后要求学生自由发问,互相解答。这下可热闹了,学生提的问题可多了,请看下面颇为精彩的镜头:

生:作者为什么不说小草光明正大地长出来,而是“偷偷的”从土里钻出来?

生:这里的“偷偷地”不是小偷的“偷”,而是说小草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了。

生:“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的“闹”,能否换成“叫”? 生:不行,因为“叫”只有听的意思,而“闹”字不仅有听到,还有看到的。师:解答得非常好。“闹”字写出了蜜蜂嗡嗡的叫,还有蝴蝶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天的繁花似锦的景色。如古诗文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也是这个意思,真是一字传神。

生:文章最后三段用了三个比喻句来赞美春天,为什么分成三段,而不是一段呢?

生:因为三个比喻句按人的成长过程来排列,这样排列整齐,很醒目。生:“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的含义是什么? 生: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充满了希望,但要抓紧时间,把握时机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为什么还要写到人?

这时全班学生沉默了,老师笑着说:“怎么样,没有同学会解答吗?需要老师帮助吗?”学生们高兴地说:“需要。”

师:写景中写人是为了表现人们热爱春天,在春天里,人们以充沛的精力、积极、热情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更好地表现春天的奋发向上。

一个个问题由学生提出来,又一个个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解答,学生们争着抢着提问,各抒己见,同时还兴致勃勃地听着别人的见解,老师的点拨。下课时间到了,学生还迟迟不愿结束这堂研讨课。

〔分析与反思〕多年来,我们语文老师教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这比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教案走,效果不是更好吗?

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李江虹

上完这节课后我得到了两点经验:

一、小组如何合作

现在我们的课堂座位的形式与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便于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让小组合作取得有法、有序、有效,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做点探究,因而我把本学期的微型课题就确定为《“三环节、双点式”语文课堂有效小组合作的探究》。

1、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前要做好分工,即要有组织人(一般是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人、确定展示人。这也是借鉴何炳章先生的做法。我把课文分成六个板块,即作者简介和生字生词、阳光朗照下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评析济南的水、优美语句赏析,各小组承包一个板块进行预习、展示。

2、合作时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公开课,老师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讨论,场面热热闹闹,实质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合作应该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然后才有合作。

3、如何合作

应该说,小组合作应该贯穿于整个三个环节,但我个人认为,预习环节尤其离不了小组合作。我在与预习是让每个小组各承包一个板块内容,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预习最充分的同学作为组内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由专人加以记录,然后确立本组的展示人。从实际效果看比较理想,但过程需要耐心指导。

二、展示环节如何不流于形式 以前我们在展示环节,只是单纯的展示本组的预习成果一下子就把成果告诉了全班同学,其他同学没有思考的过程,难以深入理解。因而,我让每组展示的时候应以问题引领,展示的同学尽量能够模仿老师上课的做法,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展示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也喊了很长时间: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这就是要给他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学生的老师当得还是像模像样的,葛艺勋同学就如何设计台词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还在跟冯老师说,汪贵旗同学展示的认真负责,唐逸、王雅娴、孙伟等同学的展示也可圈可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展示时争相质疑互动,小组展示不够充分的地方或难以回答质疑的地方,我给以了适时的“点拨”,如对于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这一特点如何贯穿全文始终的,学生难以找出规律,其实这牵涉到散文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我给了学生以点拨,对于小组的展示,我和同学进行了恰当的“点评”。

课后我跟他们说,你们的展示比我初当老师的时候还成功。

一点不足:

让每组承包一个板块,同学们大多致关注本组的板块内容,对其他足的内容较少关注,因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学习,上完后我在第二节课予以了纠正,规定以后预习,每个板块大家都要预习,在此基础上各组在进行承包预习、展示。这一点组内老师在评课时也给与了指出。

上一篇:集团员工晋升管理制度下一篇:煎饼公司创业的策划方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