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美三年级剪雪花教案(共5篇)(共5篇)
1.浙美三年级剪雪花教案 篇一
剪雪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的国粹——剪纸的历史;掌握剪雪花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雪花的剪法的同时引申出一些其他图形的制作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悠久文化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分组安排,学习小组。重、难点 1.教学重点:纸雪花的制作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上课预备:纸和剪刀
一. 利用二十四节气谈话导入 1.师:你知道24节气吗?
生:春分,雨水,小雪,大雪。。。。。
2.师:大家的知识非常丰富,那你知道我们上个星期刚刚过完什么节气吗? 师带学生一起一一了解24节气,最后定格在大雪这个节气的图片上。
教师总结:大雪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过完了这个节气。这个节气时,我们南方会感觉冷,北方已经大雪飘飘了,如果你在北方,你会看到很多雪花堆积成一个白色的世界。------------揭题:雪花 二. 新授
1.继续揭题用剪得方法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朵雪花,这朵雪花有何不同呢? 生:每个角都一样,剪出来的
师:观察能力非常强,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剪雪花---------------再次揭题:剪雪花 2.雪花结构的了解
师:哪你们知道这些雪花是怎么剪出来的吗? 生:。。。。。。
师:非常聪明(不知道没关系,老师今天就师带大家学习怎么剪雪花的),雪花和上节课学过的团花很相似,雪花是在团花的基础上在对折,再剪出来。(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师:老师的雪花剪好了,哪我们来找找雪花的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生:每条边都是一样的,是有规律的。。。。教师引导并总结:呈有规律的多角形(以六角形为主)三. 欣赏真实雪花图片,再次示范(画)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朵雪花,你看他们漂亮吗?看到这些雪花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漂亮,晶莹剔透。。师:那你这些雪花是怎么剪出来的? 生:画出来的
师:大家都知道画出图案是很重要的一步,但是怎么画?画哪个部分?你们知道吗? 2.分解图案的规律
师:无从下手的话,你瞧,因为它是有规律的多角形,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六等分,你发现什么秘密了吗?(教师一边课件演示,一边讲解)师:没有思路没关系,我们继续往下看,你看明白了吗? 生:。。。
师:这个同学的观察力真强,马上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我们只需要检出这样的小纹样就能得出一朵漂亮的雪花了。
师:接下来,我来考考大家的眼力,谁能找出下面两个雪花应该画哪个部分呢?请两位同学上来指一指。3.师第二次示范 师: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雪花,老师也想设计一朵漂亮的雪花,首先第一步是折,然后画出新颖的图案,再用剪刀剪出来(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四. 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折剪雪花图案,雪花造型新颖独特(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打开书本来借鉴)五:作业展示
评出金点子和金剪刀奖,让孩子评一评,并说说理由。五. 课后拓展
师:其实雪花的图案除了在这件课上运用到,还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得到,那你还在生活中什么地方看到雪花的图案。生:衣服,鞋子,帽子,袜子。。。。
师:老师就可以把自己剪得雪花拿过来装饰在我的围巾上,我的围巾马上都漂亮了许多。
2.浙美三年级剪雪花教案 篇二
4、船儿出航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船的知识,知道船的基本结构和用途。
2.能用蜡笔(或油画棒)、水彩画等形式创作出富有特色的航行中的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3.使学生从小热爱航海事业,培养不怕困难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航行中船的特点的表现。
难点:描绘航行中的船,体现学生的想象和创意。课前准备
(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船的特点;收集有关船的资料,体会航行中船的魅力;准备油画棒(或蜡笔)、水彩笔、纸张等常规作画工具(教师)课件、范画等 教学过程 1.认识航船
播放课件:航行中的船。思考:航行中的船有什么特点?怎样表现航行中的船(教师强调航行中的船与环境的变化)? 2.欣赏范作
(1)播放课件:欣赏美术作品,体会各种各样的船和航行中的船的特点等。思考:这些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方法(构图、造型、技法、情感、创意)?(2)师生共同讲讲有关航行中的船的故事。(3)教师小结。3.学生创作
(1)创作主题:船儿出航。(2)学生提出创作意向。
(3)教师建议:可以以故事单幅的形式画出航行中的船,也可以画触礁或风浪中的船,还可以画各种形态各异的航行中的船。(4)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4.评价作业。
(1)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如作品名称、创作过程、想法等)。(2)采用自评、他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法。5.回家作业。
回家修改自己的船,下节课用手工的形式创作出来。
2017.3.1 最新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拼贴材料工具(如剪刀、纸张、布、胶水、两面胶等)(教师)船的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1.评价作业
让学生上台介绍回家修改后的绘画作品,说说存在的优缺点。2.比较异同
(1)播放实物投影:绘画的船与手工的船。思考:它们有什么异同点?(2)播放课件:船儿出航了(进一步体会手工船的特点)。
(3)师生共同小结,理出创作思路,可以创作多功能的船、外形美观的船、有创意的船等。3.示范制作
(1)播放课件:以剪贴为例的手工船的制作过程。思考:这条手工船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它有什么优缺点?
(2)教师强调制作手工船时应注意的问题(如整体观察、剪、贴、安全等)。4.学生创作
(1)提供创作主题:航船在我心中。(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评价作品
(1)以自评为主,他评和教师评为辅。
(2)评价建议:船的造型是否独特美观、富有创意。(3)进行思想教育,如:假如你是船长,遇到危险时怎么办?(4)举办一场航模比赛,看谁制作的船最棒。6.课外作业
收集有关船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加航模比赛。
3.浙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材第4页列举了杨桃、榴莲、青椒、橙子、猕猴桃、苹果、西红柿、紫甘蓝八种剖面十分有特色的蔬果,它们的外轮廓与内剖面截然不同。常见蔬果的外轮廓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利用教科书中的图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剖面特征,启发学生:大家由蔬果的剖面联想到了什么?右下角的文字,提示冷暖色的运用可突出视觉效果。
教材第5页上方,对本课作业进行了步骤解析,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也可依步骤演示绘画方法。参考两幅学生作品,从中借鉴色彩的表现方法。在拓展版块,让学生了解除了独立的图案,还可以拓宽创作形式,重复组合图案形成连续纹样。
教学思路:
本课是第1课的延续,内容是复习色彩的冷暖知识,但形式有所改变,是以学生身边触手可及的蔬果为创作主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吃水果时,多数是家长削完皮或切成小块给他们吃,学生很少接触蔬果的剖面。因而这一创作题材对多数学生来说是陌生而又奇妙的,较容易吸引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可多展示蔬果的剖面图片,为学生展现一个神奇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学生的创作需要铺垫,教师应多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蔬果剖面,并大胆表述自己观察到的结构特征。对于果肉与果核(种子),可尝试用点、线、面去概括表现。教师可在引
导观察的基础上,示范绘画,使学生能直观地学习到如何将观察到的`剖面画成形象饱满的图案:先用线勾画出蔬果的轮廓,再依据剖面特征,画出细节。最后,简单复习色彩的冷暖知识,利用冷暖对比画出艳丽的图案。除了绘制独立的图案,也可以将独立的图案进行重复排列,组合成连续的纹样。
教学建议:
(一)引导阶段
1.谈话交流: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蔬果在外形和色彩方面有什么特征。
2.教师出示蔬果
以两个杨桃为例,分别横向与纵向剖开,引导学生观察其剖面是什么形象,什么颜色。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示范用切好的杨桃片组合形式重复的“图案”。
2.师生观察分析教科书列举的蔬果剖面,说说分别有什么特征。
3.教师分析教科书中的绘画方法,学生学习如何用点、线、面概括、归纳剖面的形式美,如对称、均衡、放射等。
4.学生构思
①采用什么蔬果剖面进行创作?
②怎样描绘剖面?
③如何表现画面色彩的冷暖效果?
5.学生创作。
教师提示: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形象描绘,注意色彩搭配。
(三)展示与讲评阶段
将创作同一蔬果剖面的学生作品进行归类展示、比较。选出效果较好的作品向全班介绍,同时针对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四)收拾与整理阶段
4.浙美三年级剪雪花教案 篇四
光与影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教材分析:
光与影是什么?是母与子之间的默契与感应,是挚爱伉俪的如影随形,是明眸与心灵的互呈表里,是绿叶对根的深情相依。光与影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或显现眩目的色彩,或呈现冷静的优雅,或表现和谐高古的沉静。
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六年级学生能做较好的理解,本课教材编写时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术语,目的在于从贴近生活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
设计意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从光影的黑白、黑白灰出发,由浅及深地发现光与影、表现光与影。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逐渐认识不同角度的光与影,看光源,画光源,表现黑白及彩色光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透过音乐般律动的光与影,将认知的体验反映于表现光影给人的强烈效果上,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创意上给观者强烈心灵体验的光与影才会美丽,完成后共同欣赏,分享。教学重点:
认识光与影的黑白灰;欣赏光影效果的作品。教学难点:
选择使用各种工具大胆的表现光与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选画笔。
(教师)各种形式的画笔、色彩卡纸、图片、范画。(教师可采用的游戏参考:皮影、手影、剪纸、踩影子等加强对光与影的认识。)教学过程
1.有趣的引导及互动。
2017.3.1 最新版
(1)做游戏:光在哪里?我的影子在哪里?游戏的目的为了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光影、发现光影。
方法:在拉上窗帘的教室里,教师请五六位同学上来,表演光与影的游戏。一位学生拿着手电筒分别从前后左右向其余几位同学照去,下面的同学分辨光源,体会光与影变化。同时配音乐:可将阿牛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改成《一束光线照过来》,“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原来每种光影都不一样„„”
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影子随着光在变化了吗?我们应该怎么称这些光源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左侧光源、右侧光源、逆光、顶光、正面光源等等。教师鼓励:我们也来表现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好吗? 教师示范:用各种形式的画笔表现规则几何形体的黑白光源。学生练习。
2.继续了解——光影的黑白灰。
拍一段视频,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操作如下:选取一个很暗的房间,突然照进一束手电筒的光,问学生,这个时候有什么样的对比光线,学生一般都能够回答:手电筒强烈的亮光和房间的黑暗形成鲜明的对比。
教师总结,只有黑和亮两种光影。这时微弱的电灯光亮起,黑暗的房间里霎时有了层次分明的色彩光影效果,但那束手电筒的光依然强烈。教师提问:这时房间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这里光与影产生了层次,形成了黑白灰的关系,物体有了更明显的立体感。如果要表现的话,只要在暗的旁边加一块灰的面即可,请结合刚才的视频,参考课本上的图片,在你们刚才画的几何体上尝试一下好吗? 3.深入探究——有趣的色彩光影。
(1)教师提问:对光与影有了深刻的体验和了解后,想一想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光与影?你打算怎样来表现? 学生回忆、表述。
(2)展示光与影效果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方向、粗细、曲直的线条与块面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光影效果,还要发现物体亮部的颜色和暗部的颜色通常会形成互补色,了解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是互为补色的关系。4.布置作业,表达创意。
(1)教师提出工具与题材:选择你认为适合的笔在色卡纸上,画你心中的光与影。尝试用《光怪陆离》、《流光溢彩》、《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等等与光有关的词句为主题,表现你心目中花(也可选用其他简单且易表现的题材,比如:树与天空,房子与云朵„„)的光影效果。
2017.3.1 最新版
(2)教师提出创作建议:注意光与影的巧妙结合,注意点线面上下聚散的排列变化,可以表现具象的,也可以表现抽象和意象的,为自己的作品写几句心灵的体验。(3)学生进行作业。5.评量。
(1)能否表现黑白灰的光影效果。(2)能否表现色彩形式的黑白灰光影效果。(3)能否感知并欣赏作品的美感。6.延伸及其他表现手法。
(1)课外可以和同伴或父母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光与影。(2)可以用相机把生活中所见的光影拍下来。(3)也可以把你对光影的审美感受写下来。
5.浙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1.《热爱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是本套教材的特色栏目之一。当你打开每册教科书的首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之作。这个栏目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艺术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挑战,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我国传统艺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本国的优秀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是新世纪赋予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就美术领域而言,有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工艺、民间艺术等。本栏目通过撷取传统艺术中的精品,同时符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欣赏特点,使学生首先对这些优秀的作品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并能初步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以及特征。在教材编写中,选用图片的原则是在兼顾内容的前提下,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把美术是视觉艺术的这一重要特征强化出来。在整册教科书中,视觉的印象被相当地强化了。
2.本栏目在内容安排上,小学阶段以我国工艺美术作品为主,中学阶段以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为主。中学阶段的具体安排是第13册为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第14册为中国古代山水画欣赏,第15册为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第16册为中国古代书法欣赏,第17册为中国古代雕塑欣赏,第18册为中国古代建筑欣赏。每册选取的内容与小学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用多幅作品,而是选择一幅既有代表性又可以较为容易地让学生欣赏接受的作品。
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古建筑艺术之一。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从城市规划到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处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鲜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本栏目编选的《布达拉宫》就是代表作品之一,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三个最基本的特征:①审美价值与道德伦理价值的统一;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
【教学目标】
1.以强烈的视觉形式来展示我国古代建筑,使学生率先获得一种视觉上的体验,初步学习欣赏古代建筑。
找教案
2.初步了解有关我国古代建筑的知识。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教学建议】本栏目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可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来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评述的欲望。学生可以在课内或课后学习。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本册的《寻访古民居》和《江南园林》来思考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也可以提出要求,如进行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比较等。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自从人类有了建筑,居室就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并开始对居室环境有所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居室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居室环境的变化也是丰富多彩。居室设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课在内容编排上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评述,展示了很多能体现各种设计风格的居室实例,让学生通过感受认知,培养自己鉴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概念。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建议从直接认知的方式入手,让学生看看、说说,从情境教学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是设计与运用,从平面图、立面图的设计到对效果图的介绍以及最后的居室模型制作,从平面设计到立体制作层层递进,这样的安排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把握制图与模型制作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传授新的设计理念。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家居设计的特点,初步学会居室的平面制图与模型制作。
难点:在欣赏不同风格家居设计的同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找教案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居室设计的基本要素、风格特点、设计原则,提高学生对室内环境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设计制作活动,让学生学会对作品的评价;学会平面图、立面图绘制以及居室模型制作;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环境。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制作成课件录像)。
教学过程
1.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家居是怎么样的。
2.播放录像(已设计完成的两套不同风格的住宅)。
(1)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哪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根据录像中的两套住宅特点,分析一下主人的职业、爱好等。
结论:成功的家居设计首先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要,其次才是美丽大方。
3.引导欣赏,分析理解。
找教案
(1)结合教科书第4页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的家居设计,讨论这些不同风格的居室设计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结论:《具有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注重点线面的构成关系,《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居室设计》更注重图案的装饰。
4.了解居室设计要素。
(1)居室设计色彩。
欣赏教科书第4页的范例,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在颜色上是如何运用的,给你有什么感觉?
总结:室内色彩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科学的用色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所以处理得当才能符合功能要求,取得美的效果。合理运用对比色或调和色的搭配,能在室内环境中加强视觉的空间感,从而达到使视野扩大或缩小的作用。在室内设计中为了突出重点陈设,背景色调应处于从属地位。同时室内整体空间应以低纯度的色调为主,然后再以高纯度色彩在局部和重点进行点缀,这样便可以起到典雅、丰富的视觉效果。冷暖色调的搭配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的环境气氛。冷色调给人以清静感,而暖色调容易使人兴奋。作为家具的布置,其色块的点缀是影响室内效果的主要因素。
(2)居室设计的材料运用。
欣赏教科书第5页的范例,让学生谈谈书上的设计作品是如何选择和运用材料来体现文化精神和人文感受。
总结: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要求室内设计符合生态学,运用无毒无害的纯天然材料和绿色建材,创造出回归自然、环保节能、宁静清新且自然、简朴、高雅的室内环境。
新材料的出现赋予室内装饰丰富的物质基础,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进行合理搭配,从而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人们在材料选择上已打破了原有的固定模式,大胆地尝试运用新材料。
找教案
5.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6.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教学过程
1.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教师把一个班的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要求学生按小组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宽以及教室四个立面尺寸(每个小组可以测量一个立面)。
在测量前教师提出测量的要求:①测量时小组里的同学要合作完成;②测量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
2.分析理解,示范操作。
(1)教师出示教室平面图,提问:你们从平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理解教室平面图的内容:
找教案
a.表明教室形状、内部的布置及朝向。
b.表明教室的尺寸。
c.表明教室的结构形式及主要建筑材料。
d.表明教室门窗的编号及朝向。
(2)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平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平面的画法。
c.家具平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3)教师出示教室立面图,提问:你们从立面图上可以了解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理解教室立面图的内容。
a.表明教室外形、门窗、家具等等的位置。
b.用标高表示出教室的总高度,各种门窗、家具高度等。
c.表明教室墙面所用材料及装饰。
(4)教师以教室为例,示范绘制立面图。
a.线的运用:实线、虚线、点断线。
b.门和窗立面的画法。
c.家具立面的画法。
d.尺寸的标注。
找教案
(5)居室效果图。
请学生观察教科书第6页左下两张居室效果图,说说《电脑效果图》与《手绘效果图》的区别以及效果图的作用。
居室效果图就是将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我们的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展示在我们眼前,以便使我们更直观的看到所设计的效果,电脑效果图比手绘效果图更加逼真。
3.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教师)室内建筑模型资料图片(幻灯)。
教学过程
1.展示上节课的作业,导入新课。
教师有选择地讲评上节课学生绘制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教师出示居室设计流程:
设计制图(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实物模型
这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新课)。
2.投影展示家居模型,开拓思路。
(1)启发学生思考、分析这套家具设计者的设计思路,各房间的功能安排。
找教案
(2)分析制作此模型的材料。
(3)对此设计方案及制作步骤提出自己的想法。
3.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
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教科书第7页)
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4.布置作业,表达感受。
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要求:
(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平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关系。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老师)有关中外优秀家居设计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表达感受。
学生欣赏教科书中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第2页、第3页),展开讨论。
找教案
你心目中一套理想的家居包括那些居室空间?(客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
2.引导欣赏,归纳总结。
(1)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中不同风格的家居设计(第4页),讨论三套家居的设计风格。
a.西方现代感的居室设计: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色彩明快,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装饰感。
b.中国古典风格的居室设计:造型高雅、完美,做工讲究,色彩朴实庄重。运用高级红木材料制作的家具来装饰房间;墙面用锦缎、高级墙布、墙纸等材料来装饰;用大理石或地毯铺地;房间内摆放一些古玩或艺术珍品。把中国古典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c.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家具结合在一起的设计:现代国际潮流已发展得越来越简约,越来越金属化,这多多少少和我们的文化有些区别。东方人的文化比较温情、比较有人情味,基于此,一些现代设计室创立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主题设计。比如“中西合璧”的主题就非常适合见识广博、爱好广泛的业主,设计师以中西文化内在的共通性作为设计的主旋律。
(2)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中第4、5页,中的家居设计(教科书第4页、第5页),讨论家居装饰的设计要素。
a.色彩要求:室内色彩除对视觉环境产生影响外,还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心理。科学地运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色彩处理得当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内色彩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色彩规律外,还随着时代审美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b.光影要求:人类喜爱大自然的美景,常常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以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特别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室内光影的变化能给人以多种美的享受。
c.装饰要素:室内整体空间中不可缺少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应结合功能需要加以装饰,可共同构成完美的室内环境。充分利用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特征,可以获得千变万化和不同风格的室内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体现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
d.陈设要素:室内家具、地毯、窗帘等,均为生活必需品,其造型往往具有陈设特征,大多数起着装饰作用。实用和装饰二者应互相协调,争取求得功能和形式统一而有变化,使室内空间舒适得体、富有个性。
找教案
e.绿化要素:室内设计中绿化已成为改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室内种花栽木,利用绿化沟通室内外环境,扩大室内空间感及美化空间。
3.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一些居室设计的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居室设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2)组织学生互评、自评。
(3)要求学生回家后测量一下自己的卧室或书房的长、宽、高以及家具的长、宽、高。
4.提供课题,研究拓展。
收集自己身边的居室设计的图片资料,并对它们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自己回家测量卧室或书房的数据。
(教师)本教室的平面图和一个方位的立面图。
教学过程
1.回顾知识点,导入新课。
(1)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居室设计的风格与要素。(讨论)
(2)要进行居室设计,首先要了解居室的结构,然后依据生活的需要进行规划。在设计中,通常用各类图纸来展示设计意图,如平面图是展示居室的整体结构的,立面图是用来说明墙面或家具的式样的,而效果图则是呈现设计最终达到的直观效果的。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学习绘制平面图与立面图。(导入新课)
2.引导欣赏,如何识图。
找教案
(1)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的平面图,分析功能区域。
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
(2)学习制图的常用图例及符号(平面图)。
墙体、门、窗、楼梯、家具、电器等。
(3)学生认真观察教科书第6页的立面图,学习制图的常用图例及符号(立面图)。
a.射灯、镜子、洗手盆、橱柜等。
b.尺寸的标注。
3.教师示范制图(教室平面图)。
墙体—→门和窗—→课桌橱柜—→电器—→其他—→尺寸的标注
4.教师示范制图(教室立面图)。
基线—→墙体—→门和窗—→课桌橱柜—→电器—→其他 尺寸的标注
5.引导欣赏,认识效果图。
家居效果图就是已设计完成的空间,通过我们的笔、电脑等工具将它的体积、色彩、结构提前展示在我们眼前,以便我们更直观地看到所设计效果。(教科书第6页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
6.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按10∶1的比例绘制自己房间或卧室的平面图和立面图。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房间模型的工具及材料。
找教案
(教师)室内建筑模型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平面图的作用:展示居室的整体结构。
立面图的作用:说明墙面或家具的式样。
效果图的作用:在平面中达到设计的最直观效果。
模型的作用:更准确、更直观地看到设计效果。
这节课的任务是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导入新课)2.尝试了解制作材料的特性。
(1)纸类材料:各色卡纸、瓦楞纸、绉纸„„
卡纸特性:有一定的厚度,色彩较多,适合家具的制作。
瓦楞纸特性:肌理效果明显,适合制作装饰物件。
绉纸特性:质地较软,可以制作窗帘、桌布等。
(2)泡沫材料:泡沫板、KT板„„
泡沫板特性:裁切方便,适合制作墙面、家具等。
KT板特性:表面光滑、平整,色彩较多,适合制作墙面、地板等。
(3)布类材料:各色质地的布、毛线„„
布的特性:柔软,图案丰富,适合制作窗帘、地毯等。
毛线特性:色彩多,不宜断,适合制作一些装饰物。
找教案
3.观察课本中的示范作品。
家居模型的制作流程:(教科书第7页)
画出设计图纸—→用塑料板搭出模型框架→用泡沫材料制作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粘贴家具。
4.布置作业,表达感受。
主题: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制作一间理想的卧室或书房的模型。
要求:
(1)先设计绘制平面图、立面图。
(2)根据平面图、立面图进行模型制作,制作时注意比例、色彩、肌理等因素的协调关系。
5.作品展示,学习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按学习领域划分应属于设计·应用课,即是对大学校门建筑造型的欣赏与设计,分为两课时内容完成,分别强调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与美术学科主题。人文主题为“校园生活”,即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学习环境;而美术学科主题则是建筑造型设计。“大学之门”教学内容的编写与设置是这两个主题的有机结合,它以小见大,大学的校门作为标志性建筑,对它的欣赏与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气,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从建筑造型上来讲,大学的校门作为整个校园建筑的“门面”,它既是内部空间入口的标志,又是建筑风格与美感的浓缩,与整个校园环境有联系,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它的体量与大小也是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设计练习的。
教材先是呈现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这两所名声显赫的高等学府的校门,以引起学生对大学及大学校门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继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两座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引出本单元的课题。
找教案
教材第二部分讲述了门作为内部空间入口标志的地位与重要性,在北大、清华校门的基础上分别列举了新建的中国美术学院、武汉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的校门设计,所选的几所大学在年代、地域、学校性质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几所大学校门设计的欣赏以及结合教师对学校情况的简介,让学生感受各所大学校门造型设计体现出的独特风格和美感,领悟其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认识门设计的不同风格,课本设置了“小知识”,从建筑风格的概念范畴加以说明,还举了几种典型的建筑风格的图例。
教材第三部分以浙江大学校门设计为例,分析了校门的一般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形式与作用,使学生掌握校门造型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化知识,根据课本中新近设计的几所大学的校门,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建筑具有技术与艺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改进必定会带来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门的设计的造型与材料也必定会越来越丰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下一步学生进行初步的校门设计实践奠定了基础。
教材第四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完成动手设计实践练习。学习中所用到的平面徒手画或立体模型制作的知识与技能,为已学内容,课本只安排了学生对各种大门门顶设计进行欣赏与分析。再通过“学生作业”的借鉴与参考,按照“学习建议” 完成学习全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欣赏不同风格与美感的大学校门造型,懂得校门的一般建筑结构,初步学会利用徒手画或制作模型设计出校园的大门。
难点:理解大学校门造型中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有一定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且结构合理的学校校门造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校门建筑作为学校出入口标志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欣赏、领会大学校门造型所体现的各自独特风格和美感以及从中反映出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2.初步学习校门的设计,懂得校门的一般结构,认识校门造型的形式美,掌握校门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利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设计练习,提高空间设计的创造与实践动手能力。
找教案
3.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树立志向;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并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美术设计的独特价值。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出示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宣传资料或录取通知书,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大学,是每个学子都向往的地方,被称为“双子星座”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更是每位学子心中理想的求学殿堂。
(1)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激发学生对大学的向往,请学生讲出中外一些著名大学的校名。
(2)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一看到上面的建筑,人们能够立刻知道这是哪一所大学。得出大学的校门是学校的标志与象征,引出课题。
2.引导学生观察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的各自特色?
(1)简单介绍北京大学的历史沿革:北京大学是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许多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都出自该校。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构。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后,“兼容并包”的方针使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最初阵地。
找教案
(2)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所大学,它的校门设计整体上给人什么感觉?与平时所见到的其他大学校门比较有什么不同?
得出北京大学校门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其他大学校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样式,这种木结构的殿门式的大门,具有古香古色的建筑美感,且显得古朴、庄严、典雅。
(3)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座校门造型中的传统建筑构件或元素。
a.三开间古典朱漆宫门,圆柱方枋、雕梁画栋,斗拱彩绘、大红宫灯,显得庄严典雅。
b.门正中悬挂着“北京大学”的匾额。“北京大学”四字是根据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给北大校徽亲笔题字放大而成的,与红色的校门浑然一体;牌匾微微向前倾斜,给每一个人的瞻望提供了一个极为恰当的角度,也会使人顿生一种庄严肃穆感。
c.威武的石狮,鬓发虬卷,目光炯炯有神,使校门凝重里透着一种威严。
(4)思考或分析:北京大学的校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据说当初修建此门时,曾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力求设计出与校园内建筑风格一致的校门,最后终于选定现在这样一个三开大门的殿门式建筑。这一古典民族建筑风格,体现出的正是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的历史与内涵。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或者将来,该校门的地位都是极为重要的。是人们认识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该校门已经不单单是师生进出的校园大门,而是已经演变为北大的象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5)与北京大学校门进行对比,欣赏分析同样有着近百年校史的清华大学的老校门造型:
a.西方古典复古主义的风格。
b.拱券、立柱、装饰线、涡卷。
与北京大学校门传统建筑风格不同,为什么清华大学老校门有外来文化的痕迹?
从校门造型的建筑风格引起学生对学校历史与文化的探索。
找教案
(6)简介清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显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
(7)清华大学新旧两座校门设计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学生在比照中观察、寻找、分析、理解,新校门在体量与形式上与旧校门相似,体现的是校园文化的统一与继承,但新校门整体的现代建筑几何形体构成风格,也符合清华大学作为一所偏重于理工科的综合性大学的特征。
(8)要求学生思考清华大学老校门不仅是一个围合空间的入口,它作为一个校门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再次强调校门的象征意义。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武汉大学校门、香港教育学院校门。
(1)简介中国美术学院的历史:1928年初,美术教育先驱蔡元培、林风眠先生,选址杭州西子湖畔,创建了“国立艺术院”。国立艺术院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是第一所实施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教育的美术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几十年来,学院十迁其址,六易其名,以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为办学宗旨。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
(2)引导学生观察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校门设计特点或与其他大学校门的区别,得出该校门设计不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独立性的建筑,引入校门设计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a.校门的造型。中国美术学院整个校园没有围墙,左右两座大楼与跨架之上的顶棚形成了一个暗示为开放式的学校大门,加上几根矗立的方柱,校门的设计与整个建筑融为一体,体现出了美术学院开放性的校园文化。
找教案
b.校门的材质。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其沿着台阶拾级而上,加上中间一圃修竹的映衬,增强了建筑的层次感与立体感。大面积的玻璃的运用也使得凝重中透出几分空灵,高大和连贯的建筑将美术学院厚重、儒雅的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
c.校门的色彩。素雅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与西湖环境浑然一体的格调,可见优秀的校门设计本身也是一道风景。
(3)先出示武汉大学校门造型的图片,指出这座校门采用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牌坊形式。牌坊,在古代就是一种门的称谓,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是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1930年,武汉大学在校门口修建了一个木制校名牌坊,正面写有“国立武汉大学”,牌坊背后刻着“文、法、理、工、农、医”六个篆字,代表学校在上个世纪就设有六个学院。5年后毁于飓风,现在看到的是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造的。
(4)简介武汉大学的历史:武汉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武汉大学的前身是创立于1893年11月的湖北自强学堂,作为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洋务运动”的产物之一。该学堂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数易其名、几迁其址,横跨两个世纪后,最终发展成今天的武汉大学。
(5)欣赏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该校门采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绿色的建筑色调,象征着这所学校现代师范教育的性质,以及香港教育学院年轻人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
(6)简介香港教育学院的历史:香港教育学院于1994年成立,是香港特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惟一专注师资培训及专业发展的院校。作为全香港最大的师训机构,香港教育学院的工作继续以师资培训为主,致力培育兼具大学学位以及专业训练的新一代教师,建设一支富有创造力、活力和魄力的教师生力军,为香港社会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7)教师小结:门一般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入口的标志。门由于其地位的重要性,故在设计时除了在功能上要满足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需要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其可以起到体现内部重要性质、美化周围环境的作用,并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门的造型设计必须体现独特的风格和美感。
找教案
4.启发学生阅读理解“小知识”,对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的风格和美感从建筑风格的范畴加以解释。
(1)门作为建筑中的基本元素,门的设计也有一定的建筑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
a.欧洲古典建筑风格。
b.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c.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5.知识回顾,实例评述。
(1)强调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以及建筑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回顾前面几座校门设计赏析,用建筑风格来划分,北京大学校门为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清华大学老校门为欧洲古典风格,中国美术学院校门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等。
(2)出示当地一些高等院校或其他学校的校门设计,要求学生从造型、布局、装饰以及建筑风格和是否体现学校性质与特色等角度对其进行欣赏与评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与交流。
6.总结评价,并布置课后实践,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习小组,实地参观走访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对这些学校大门的设计特点进行欣赏与评述,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找教案
1.复习导入,展示、评价上节课的课后实践成果。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门柱:一般要两根,用于联结门扉。
出示一些校门设计的实例图片,可以先是具有一般结构的校门,要求学生观察指出校门组成的各个部分,再逐渐变到对结构中各个部分有所取舍或对某些部分进行夸张、变异的校门设计,从一般到特殊,在造型结构上启发学生的设计思路。
3.校门设计的变化不仅表现在造型结构上,也体现在校门的建筑材料选择上,并且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建筑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改进必定会促进建筑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与科技的日益进步,门的设计造型也越来越丰富。
列举各种材料以及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木、砖、石、混凝土、钢铁、铝塑、玻璃等,或简洁或稳重,或精美或朴素,或明快或肃穆,材料选择的多样性,为校门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钢架结构、略带弧形的门顶,矗立挺拔的门柱,显示出一种现代、科技、力量的设计主题。
(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深色铁栅栏门扉,大理石雕像石立柱,显现出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3)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斜拉桥式的钢筋混凝土弧线,体现出该校开放与包容的胸襟与气势,追求传统特色与时代精神,大气而不张扬。
(4)西安交通大学校门,混凝土结构外贴花岗石,加上锻铜浮雕,显得简洁而凝重。
找教案
要求学生思考并讲述,以上这些学校大门设计各具特色,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4.学校大门门顶是整个校门设计的重要部分,引导学生分析学校大门设计中门顶的设计有什么变化?
(1)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2)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3)“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方柱加上“斗拱”,构造出了“树”的形象,而“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独有的奇特构件,常被用来代表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真髓所在,兼具结构、造型、装饰多重功能。
(4)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5)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6)倾斜向上的形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5.深化知识。
(1)通过在校门造型图片上画基本形与形式线,让学生发现校门设计都非常重视形式美感,每个设计都能概括为基本形体的组合或横、竖、曲、折的形式线。教师可以采用平面剪贴,或是形体拼接,对已经剪制好的校门的各部件进行重新组合,向学生讲解设计中需要运用形式美法则: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
(2)对同一个校门造型,配以不同的校园环境背景,启发学生,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哪一个设计更合理,引导学生从构图以及校门与整个校园环境的关系上加以分析,既要与背景相互映衬,形成对比,又要能与整体设计相协调,融为一体。
6.校门设计中的思考。
(1)功能与形式。无论如何去追求校门独特的风格与美感,但毕竟从中是要通过人流或车流的,它还具有出入口的功能,设计中要尽量让形式美感与实用功能相统一。
找教案
(2)设计中也不能忽视建筑的色彩因素,如北京大学校门的朱门红柱、宫灯彩绘,中国美术学院校门的青黛素雅,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的绿色生机等等都表现了自己的色彩语言。
(3)恰当的体量。不能只追求高、大、全,追求所谓的气派,大学校门拒绝奢华与豪华,大学校门为什么吸引人?是气质,是学校的文化底蕴。
(4)现代与传统。在学校大门设计中,既要体现出时代特征,又要能反映出学校的历史与传统,在保持现代感的基础上,又恰当地糅合传统造型的元素,使整体建筑风格达到现代与传统完美的和谐统一。
7.设计实践。
(1)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2)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考虑到学生基础和地方资源的差异,为适应不同的情况,建议学生在练习时要注意难易的选择,并分层次完成。
8.总结、评价。
9.课外延伸,以《我心中的校门》为题,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询收集相关大学的资料。
(教师)课件,当地一些学校校门设计的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找教案
(1)生活中人们会看见各式各样的门,通常每座房屋或是每个园子都会有自己的门,为什么需要门?门有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得出门的一般功能:门是围起来的内部空间的出入口,人流和车流出入的通道。
(2)从“门面”、“门第”、“门望”、“门风”、“门当户对”这些词汇的解析中,指出门除了上面的自然功能外,不同造型的门还具有识别、标志、象征、体现内部性质的重要功能。
(3)由于门在建筑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因此在设计门的时候除了要满足出入通道的功能外,更要注意其造型,使门的造型设计体现出独特的风格与美感。
(4)大学,是每个莘莘学子都向往的地方,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那些有一定历史的校门设计,更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国内一些高校斥巨资、请专家来设计、建造学校的大门,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学校的影响。其中也不乏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们都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的。
2.讲授新知。
设问: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大学,在你居住的城市,或附近城市也有大学吗?学生回答,相互交流。
(1)北京大学校门赏析。
a.学生讲述北京大学的历史背景资料,要学生讲一讲他们想象中北京大学的校门会是怎么样的,与课本上的北京大学校门一样吗?
北京大学是一所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著名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人文社科界许多有影响的人士出自该校。当初修建校门时为了与校园的整体建筑相协调,曾征求了许多的方案,最终选择了这样一座三开间的,风格古朴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作为校门。这是西校门,也是学校的正门。如今,它已经成为北大的标志与象征,进入这座大门,就进入了北大这块精神的圣地,登上了这座神圣的学术殿堂。
b.欣赏校门造型以及装饰。开间、进深、朱漆宫门、门上铜钉、宫灯、圆柱、斗拱、彩绘、匾额、瓦顶以及威武的大石狮。这样的建筑形式符合北大的最高学府的性质,反映出北大的历史与文化。
找教案
c.与西校门相对,还要修建一座东校门,有两个方案: 方案一,采用透明的玻璃幕和灰色厚重沉稳的混凝土为建筑材料,现代材料与城市景观相对话;方案二,采用仿中国传统牌坊的样式。要求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尝试提出自己的建议。
(2)清华大学的校门设计各有怎样的特色?
a.学生一起欣赏分析校门的造型。石结构、对称式,一大二小的拱门,古典的柱式,曲线型涡卷,整个造型稳重而精致。
b.教师提问:这样的建筑造型会是属于什么建筑风格的呢?在得出西方古典复古主义风格后,再追问,为什么一所中国著名的高校的校门会设计成西方的建筑风格呢?启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c.校门的设计风格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可见清华大学的发展初期,包括校门的造型都有着西方文化的烙印。
d.1952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国家重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多学科性的工业大学。让学生谈一谈对课本中清华大学新建的西校门的评价,新校门与旧校门在造型风格上有什么联系与区别?新校门是怎样体现新的学校性质的?
将北大校门与清华校门这两个一中一西的建筑风格进行对照欣赏。教师提示,学校大门不仅仅是一个进出的通道,同时反映了这个学校的历史、文化等内容。
(3)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赏析。
着重指导学生欣赏分析中国美术学院校门这一设计体现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细节与大气并存的建筑设计风格,讲述校门设计与整体建筑和西湖环境是如何达成浑然一体的。引导学生体会从中反映出的中国美术学院兼容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弘扬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
(4)武汉大学校门赏析。
教师提问:看到这个校门,你从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看见这个校门,是否可以大致感受到学校的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这是一个以牌坊的形式来设计的校门。牌坊是中国古老建筑形式,具有导向、指示、标志的作用。
找教案
(5)香港教育学院校门赏析。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采用框架式结构,简洁现代。教师提示校门建筑的色调也能传达信息, 香港教育学院校门绿色的基调就象征着年轻人拥有的理想、成长、活力和健康,也很好地体现了师范院校的教育性质。
(6)总结回顾上面五所大学的校门设计,得出不同年代的校门设计会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地域的校门设计也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所以不同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文化特征就构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3.小知识的辅助学习。
承接前面的讲解,学习“小知识”,指出门的设计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建筑风格是指建筑造型、功能布局和建筑装饰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古今中外历史上已经形成了许多的建筑风格。利用课本中图例,分别分析欧洲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特点、功能布局、装饰构件。可以重点介绍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装饰构件,如屋顶、垂花门、须弥座、斗拱、榫卯等,以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课堂练习。
请学生讲述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师补充,师生一起分析自己学校的校门设计,指出设计中闪光点以及存在的缺憾与不足。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下自己学校的校门。
5.总结、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相关材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找教案
1.出示古代象形文字“门”,从文字说明门的历史非常久远,无论今天门的种类与样式十分丰富,其基本的形式基本保持不变。用文字的象形性引导学生得出门的最基本的结构,即有两旁的立柱,立柱之间有门扉或门顶。
2.以浙江大学校门为例,分析校门的一般结构,校门通常由门柱、门扉、门顶、校名组成。但在设计时,往往有所取舍。
门顶:原来的门顶通常在大型门上有,主要考虑雨天开门的便利。现在,门顶成了设计时造型变化最多的要素。
门房:门卫所在地,即通常所说的传达室。
门扉:为了限制出入者而设置的。目前以采用机械式的移动铁栅栏为多。
校名:往往是名人或书法家的手迹。如北京大学的校名就是毛泽东主席所题。
在对校门一般的结构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一些对基本结构有所取舍、强化、变化的校门设计,如门顶与门柱合为一体的,省略了门柱的,变化了门顶的。
教师从这些校门造型中强调造型的形式美感,提示学生可以用画形式线的方法概括整个校门的设计。为了能更为直观地体现形式美法则,如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等,教师简要地在黑板上手绘校门造型的示意图,解释形式美法则在其中的体现。
3.教师画出的这些造型示意图,按传统的砖、木、混凝土材料是无法完成造型的,引出建筑是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技术材料的发展为新颖的造型设计提供了可能。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校门的设计造型越来越丰富,从简洁明快到精美华丽,材料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除了木、石以外,还有金属等许多材料可供运用,教师要启发学生说一说各种材料具有的不同美感,要强调并不是越现代的材料就越好,关键是能够体现出你的设计构思。
4.欣赏电子科技大学的校门,校门采用钢架结构,颇为壮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门、西安交通大学校门,这些不同的造型结构,不同的建筑材料,具有不同的建筑美感。要求学生想一想:从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大门中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不同的造型结构与建筑材料就是为了追求文化内涵与建筑外形的和谐统一的结论。
找教案
5.校门设计中,门顶是最具造型变化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的图例说一说学校大门门顶的设计可以有些什么变化?
①弯曲的面创造了舒展的空间效果。
②简单的空间通过相似的累积显得丰富多变。
③“百年树人”是设计者的立意点。
④透明材质、钢架结构与混凝土组合,显示科技、理性的设计主题。
⑤门顶的架空别具一格。
⑥倾斜向上的形体赋予作品动感与力度。
⑦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他们谈一谈门顶还可以设计成什么样子。
6.结合对课本中学生作业的分析与借鉴,简单介绍几种表达设计创意的方式,如剪贴浮雕、钢笔画、彩色笔画、立体纸模型等。着重介绍立体纸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7.根据学生情况与学习建议,分层次完成实践练习。
(1)引入一些当地的大学或其他学校的校门造型,由学生谈谈对这些校门设计特点的理解,并用徒手画的形式画一画这些校门。
(2)用钢笔或彩色铅笔等工具,设计自己学校的大门。
(3)用纸张或其他材料,设计并制作自己心目中大学的校门。
8.总结、评价。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找教案
我国建筑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就,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选用的内容可分三大方面:一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建筑模式、外观造型和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二是介绍中国古民居的主要建筑构件、装饰手法等。三是以古民居为切入点,介绍所延伸的艺术创作活动,欣赏各种表现形式,包括名家名作、工艺设计和学生作品,体会古民居的美。
在教学安排上,选择本地区学生相对熟悉的古民居,并以自然、人文环境作为切入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由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等各个角度去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各民族古民居的艺术风格,理解中华民族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并体验中国古民居的独特魅力:布局美、装饰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也可以结合目前城市建设、商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古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讨论、评述中国古民居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人文内涵。
难点:在欣赏中国古民居的同时,涉及中国建筑史,掌握有关历史知识、文化背景、地域特点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风格的古民居有所了解和认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基本特征、主要成就以及重要价值,提高视觉感受能力。通过对古民居的欣赏和评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设计】
找教案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行查阅有关当地的名胜古迹。
(教师)准备好有关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1.身临其境,提出问题。
①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老街和名胜古迹。杭州的学生可以参观清河坊步行街,胡雪岩故居和孩儿巷98号。
②教师出示有关杭州孩儿巷98号的新闻资料,被拆前的照片和被修缮保护后的照片。
提问:有谁知道这些传统建筑是如何受到保护的?为什么要保护?你还能说出别的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吗?你觉得城市建设和传统建筑存在矛盾吗?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你觉得需要保护所有的老房子吗?你知道如何区别它们的价值吗?你觉得政府该有哪些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2.初步探究,表达感受。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述。教师总结。
3.课外作业,学习评价。
组织学生利用网上资源和业余时间,对本地区的古民居现存状况进行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且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学生)搜集有关当地名胜古迹的相关材料。
(教师)多媒体条件。
教学过程
1.引导欣赏,分清概念。
教师出示传统民居资料,引导学生浏览图片,分组讨论:传统建筑与传统民居这两个概念的含义(传统民居是传统建筑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根据建筑的使用目的来进行区分的)。
2.重点欣赏,分析讨论。
教师出示图片:福建土楼。
提问:这些建筑的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与它们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什么关联?(可以说说华侨出洋、倭寇横行、风水习俗等)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福建土楼的空间布局、内部结构、雕刻工艺等。(福建土楼的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到,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依山傍水,人文景观丰富。)
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各民族的民居上,欣赏教科书第14页到第15页的建筑构件图例。
3.层层深入,加强理解。
教师出示名师名作,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民居外观造型有什么特点?民居的建筑布局和空间处理有什么独到之处?色彩的搭配上有什么讲究?建筑装饰、图案构成上有什么含义?照片上的真实效果和经过创作处理过的抽象艺术美之间的关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何理解教科书第14页吴冠中《江南春》作品中所处理的构图色彩:非常简洁,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令人向往的山村生活,宁静安详;第16页的《中国民居》邮票设计,学生的油画棒及钢笔作品;第17页的学生作业等,这些都体现古民居美的多种表现形式。
学生分组讨论、评述。
找教案
教师归纳:我们在学习欣赏古民居的时候,要以本地民居的自然、人文环境入手,从宏观到微观,从大到小,从外而内,从真实到抽象,各个角度去欣赏,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的这一宝贵遗产价值之所在。
4.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教师出示有关乌镇、周庄等地的民居图片,要求学生采用刚学的民居欣赏评述方法,选择一至二幅照片进行练习,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
提示:从自然人文环境入手,由宏观到局部,由外而内,真实到抽象,包括色彩处理手法等角度欣赏,而后延伸至讨论目前存在的问题:过度修缮,过度开发,破坏原来的特色和风貌,希望政府采取什么措施等。
5.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1)分组活动:搜集有关中国古民居的资料、图片,进行版报设计,学生间相互交流设计方案。
(2)除了老师介绍的几种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与众不同的形式?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自带工具。
(教师)安排好教室。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找教案
(1)复述前两课时内容,搜寻关键词语:建筑模式、空间布局、内部装饰、色彩搭配等,从宏观到细部,从内而外,从平面到主体,从真实到抽象,自然到人文,做一些总结。提出本课的教学任务: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来表现古民居的美?
(2)学生分组讨论方案,进行交流、选择。
教师总结:可以采用的工具材料、表现形式、处理手法是多样的,同学们完全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手法来进行创作。
2.分组练习,巩固知识。
分组进行活动,学生自由选择到电脑教室、陶艺教室、美术教室进行练习,老师组织教学,安排任务,轮流辅导。
3.及时反馈,综合评述。
师生讨论,教师课堂小结。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观察身边的建筑,它们借鉴了古民居的哪些特点,使建筑既有现代感而又不失民族特色?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课本。
(教师)多媒体课本。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找教案
教师出示课本,引导学生浏览中国古建筑。
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中有哪些古建筑?
2.分清概念,直入主题。
教师引导欣赏教科书范例,提出问题:它们的建筑年限,你能分清中国古建筑和课本提出的中国古民居之间是什么关系?(古民居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的使用功能是不同的,那么古民居的建筑更注重满足什么要求?(居住的功能。)如果站在它们面前,你会从什么角度去分析它?接近它?理解它?描述它?如何走进它的世界,了解它的历史,理解它的内涵,体会它的美感。
3.层层深入,加强理解。
教师:出示图片。
每一座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每一座老房子,都有它的故事,在这里,让我们走进它们的世界,去探索它们的奥秘:山西古城平遥,除了书本上介绍的平遥百川铜钱庄,著名的还有平遥石头坡、窑洞式民居、赵大第旧居、王荩庭旧居、张生瑞旧居等。
提问:这些古民居建筑在布局上有什么特色?在空间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它的建筑模式与它的自然、人文环境和谐吗?它的内部装饰极为精湛,图案吉祥,反映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和心态?请你仔细观察它的环境、外观、色彩,以及围墙、大门、回廊、楼梯、窗户、栋梁„„你喜欢它们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分组讨论,简短评述。
教师总结:平遥古城民居的建筑特色,也反映在其他地区、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古民居上。例如,教科书第14页、15页的课本图片,可以从中品味出古建筑内深藏不露、不动声色的含蓄之美,体现了古民居的文化内涵。除了课堂介绍的这些以外,生活中你碰见过类似的老房子吗?请举例分析。
4.归纳总结,加深印象。
找教案
教师:引导欣赏,教科书第14页的范例,分析吴冠中的《江南春》作品:画面简洁大方,以黑白灰为主,充分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古朴、安详、宁静之美。
教师提出问题:除了这些名家名作和学生作业中所运用的表现古民居美的形式外,你觉得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古民居的特色?
学生分组讨论,拿出方案,进行交流。可以采用陶艺、电脑海报、油画棒„„方式进行创作。
5.课堂作业,及时反馈。
(1)教师出示图例,请学生欣赏分析评述。
(2)学生交流,教师课堂小结。
6.课堂小结,布置学生下一节课的工具携带内容。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自带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提出要求。
教师出示课本,复述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除了课本上介绍的创作方式、材料以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什么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更体现出古民居的美?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方案,进行交流。
2.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找教案
教师组织安排:选择屏幕上的一幅或一组照片,进行创作。提示学生注意构图、色彩上的安排,如果是采用陶艺的创作手法,还要注意平面与空间的处理等。
3.交流学习,增进理解。
组织学生动手办一个小展览,相互切磋,互通有无,进一步加强对古民居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美的体验。
4.深入学习,拓展思路。
教师出示课本,提出问题:你欣赏了古民居的美,也了解古民居的历史价值,针对目前过度开发,过度修缮,破坏原有特色的现状,你有什么不同的认识?你能说说对政府希望和要求吗?希望他们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你认为保护的范围有多大?哪些是必须保护的?哪些可以视情况而定?
5.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请你调查你所在的城市古建筑资源以及现存问题,写出一个调查报告。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摄影在世界上兴起,不过是二三百年的历史,而摄影真正融入我们生活中,蔚为风尚,渐入佳境,成为艺术,也不过是近百年来的事。但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摄影在我们社会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闻、传媒、科研、广告宣传等一系列的活动都离不开摄影。在21世纪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摄影更是被人们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本教材把摄影编入课程,也是基于这种时代的需要。
教材在编排上让学生从感知入手,教材第18页、教材第19页安排了一些中外优秀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意义深刻,视觉冲击力强,有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还介绍了摄影的历史与分类,让学生对摄影有初步的了解。接着教材第20页介绍了相机的基本知识。教材第21页、第22页、第23页介绍了如何拍摄。这样的安排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此培养摄影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找教案
2.重点、难点。
重点:对摄影这门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学会对作品的综合评价,对单反相机的正确使用。
难点:能根据光线,准确地调整速度与光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历史和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界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通过欣赏与拍摄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会对摄影作品的评述,学会对单反相机的使用方法;学会取景、对焦、曝光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形成在设计艺术方面的基本素养。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摄影图片和有关摄影的历史资料等。
(教师)中外优秀摄影作品(投影)。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
找教案
要求学生收集关于摄影的历史资料,并分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谈谈关于摄影的历史情况。
(2)教师总结。
a.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尼埃普斯是这样得到照片的:他用一架照相机,从窗口把景物拍摄在锡和铅的合金片上,感光材料是一种感光后能变硬的沥青,那张照片共曝光8小时。
b.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2.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1)同学们谈谈摄影的类别。
内容分:风景、人物、静物等。
形式分:新闻摄影、艺术摄影。
用途分:商业摄影、非商业摄影。
(2)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经典摄影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说对这些照片的感受吗?请你说说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作品中的小男孩有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第19页的两幅作品色调上有什么不同,请想想这两幅作品的拍摄时间。
(3)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感受,提高学生对摄影作品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分析讨论,层层深入。
(1)教师投影出艺术类摄影作品、记录类摄影作品、商业类摄影作品数张,引导学生如何来区分这三类作品,谈谈这三类作品的不同用处。
(2)教师投影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让学生选出其中最喜爱的一幅,并说说对作品的感受。
找教案
(3)教师分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述的方法。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家里有相机的同学请带相机。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中外优秀摄影作品,不同时期的照相机图片(课件)、实物投影机。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你们见到过哪些相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播放课件,展示照相机发展的历史。主要展示不同时代的照相机,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介绍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的不同之处。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简单地对这三类相机进行拍摄示范。)
2.实物展示,分析理解。
教师把照相机放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相机的各个部件与功能(快门按钮、液晶显示屏、指令波盘、镜头、外置闪光灯接口、曝光模式盘等)
3.讲解示范,学习实践。
(4)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0页拍摄成像示意图,让学生了解成像原理。
找教案
(5)教师讲解曝光模式盘上的不同符号代表不同的拍摄模式,拍摄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拍摄模式。
(6)相机的持拿: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老师边讲解边让学生操作。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7)取景:请学生看教科书第21页右上四张照片,来讲讲这四张照片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取景的。能理解远景、中景、近景的概念。
(8)曝光:曝光是胶片为产生一幅画面所需的光线量,精确曝光是拍出高质量照片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用数码相机示范拍摄不同曝光量的照片给学生看。(在快门速度固定的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光圈拍摄同一对象。)
欣赏教科书第22页左边一天中光线变化的不同照片,让学生感受理解光线的变化对拍摄效果的影响。
教师提示:一般来说测光显示快门速度低于三十分之一秒时,应考虑使用三脚架或者添加闪光灯进行拍摄。
(6)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左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使用不同的速度拍摄。)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找教案
(学生)收集摄影图片和报纸一份。
(老师)中外优秀摄影作品。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报纸,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报纸上找一张照片,从拍摄角度、内容上加以评述。
(2)教师出示三幅摄影作品,请学生认真思考,谈谈这三幅作品的区别?
区别:艺术类摄影作品,记录类摄影作品,商业类摄影作品。
教师简单归纳出三类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用途,让学生形成概念。
2.欣赏作品,表达感受。
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经典摄影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能说说对这些照片的感受吗?请你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照片。作品中的小男孩有着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教科书中第19页的两幅作品色调上有什么不同,请分析这两幅作品的拍摄时间。
3.讨论研究,激发创意。
(1)出示几幅优秀的摄影作品,讨论: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提示:可以从构图、色彩、表现内容等方面阐述。)
(2)出示主题《秋》的作品,再出示几幅不同作者表现秋的主题的摄影作品。提问:这些摄影作品你是怎样来理解秋的含义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秋表示一个季节,也喻意着丰收,也可以代表人生的某一阶段。
4.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教师出示摄影作品,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摄影知识,结合自己的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找教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摄影图片。
(教师)单反相机一台,一盆花(拍摄用)。
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教师提问:摄影从发明到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相机又是谁发明的呢?
摄影从发明到今天,还没有走完200年的路程,它是一门年轻的视觉艺术。
1839年8月19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2)教师提问:目前照相机分为哪几种?
单反胶片相机、数码相机、傻瓜相机(教师可以用准备一些相机图片,让学生更形象的感知。)
2.教师示范相机的使用。
(1)教师先请一位自己认为会使用相机的学生上讲台,让他拿着相机给讲台上的一盆花拍摄,请下面的学生认真观察拍摄的学生对相机的操作。
(2)拍摄完毕,请下面的学生说说刚才那位学生在拍摄时,你认为哪些地方不正确。(拍摄时,左手托住镜头,右手握住相机把手,右手食指按在快门上,眼睛看取景器。按下快门时,要屏住呼吸,防止抖动。)
(3)教师示范:正确握好相机—→取景—→测光调整光圈与速度—→对焦—→按下快门。
3.传授方法,加强体验。
找教案
(1)取景:教师以讲台上一盆花作为拍摄物,让学生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形成直角状,然后左手的大拇指和右手的食指相连,右手的大拇指和左手的食指相连,形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就作为取景框,闭上一只眼睛,取景框放在另一只眼睛前取景,让学生学会取景。
(2)引导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1页下面四张照片,请思考,照相机如何调节可以改善照片的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
教师提示:大多数相机用光圈和快门速度来控制曝光量。光圈越大,快门速度越快;反之亦然。
(3)学生欣赏教科书第22页右边两张摄影作品,讨论作者是如何用光的。教科书第23页上面两张摄影作品拍的是同一景物,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4.布置作业。
正确使用照相机并拍摄人物、风景、静物各一幅。
作业要求:构图完整,曝光准确。
【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生活是一本最完整、最精美的设计大全,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设计资料库,如气势磅礴的山川河流,身手敏捷的飞禽走兽,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丰富的造型,绚丽的色彩以及奇特的功能,耐人寻味,使人浮想联翩。能否从大自然中获取设计的灵感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本课就是以仿生设计为切入点,用大量的优秀设计范例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蕴藏着的各种艺术要素,艺术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处处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就能挖掘出艺术的美,并从艺术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如课本展示的花卉、蔬菜、贝壳等有机生物的形态,给人以无限的童趣,却又充满着智慧、幽默和想象,在这里物质与精神找到了视觉上的结合点。
本单元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界中无处不有的优美造型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资料库;第二部分是仿生设计在建筑领域中的运用;第三部分是仿生设计在日用品设计、服装设计中的运用;第四部分是仿生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该课从对自然的观察、分析到提炼、感悟,最终应用于设计,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具有综合性的完整的单元。
找教案
2.重点、难点。
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仿生设计的基础表现方法。仔细观察生活,用美术的语言去表现对生活的体会和感悟。
难点:以敏锐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创意和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使学生能借鉴自然界中优美的形状、结构、色彩、韵律等要素,进行艺术设计。
2.尝试自主思索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初步掌握仿生设计的构思和造型方法,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通过生活与艺术设计的链接,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和感受,提高艺术感知能力。树立大文化观及形成美术、自然、生活综合运用意识和策划意识,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
【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哑剧、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1)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找教案
提问:
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灵感的。
引出仿生设计概念:通过研究生活中各生物系统的优异功能、形态、结构、色彩等特征,有选择性的在设计过程中应用。
提问:
①“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②锯子设计的独到之处在哪里?
③仿生设计还可以应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七嘴八舌地议论。
教师概括小节:建筑设计、日用品设计、玩具设计、服装设计、图案设计等都广泛运用了仿生设计学。
(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找教案
(2)仔细观察。
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拿出来大家共享,投影仪显示。
提问:
①在你周围有这样的设计吗?
②你喜欢吗?为什么?
③仿生设计可以从哪几方面着手“模仿”
(提示: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学生自主研究,并组织汇报。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欣赏,重点欣赏悉尼歌剧院和杭州大剧院。
分析:①两者建筑设计上的相同点和异同点?
②同样的仿贝壳造型,为什么风格会截然不同?
教师归纳小结。
(通过多角度欣赏去认识自然美,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通过讨论、研究、了解仿生设计的类别、风格及构成原理,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探究设计。
课件展示,讨论研究。
重点剖析法国里昂机场。
①知道作者怎么设计的吗?
②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找教案
③你理解作品的构成原理吗?
④你明白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
教师小结:设计步骤。
①观察生活,选取摹仿物。
②选择切入点: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③设计草图。
④修改定稿。
极具创意的设计:利用横、竖线条的差异,表现了生物的骨架,即美观又牢固,是审美和实用的完美结合。
(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和艺术设计的互融、互动、互补的关系,从中吸取大自然的精髓。)
3.自由创作。
主题“我最喜欢的„„”,学生凭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种进行仿生练习;平面图案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建筑设计„„
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选择对象的特点,大胆表现,不拘一格展示自己的个性。
4.作品展示。
进行“模仿秀”表演,自评、互评。
①看谁仿得最像。
找教案
②看谁仿得最巧妙。
③看谁仿得最有价值。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诗朗诵《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提问:①知道这是谁的诗吗?
②诗人用什么来描绘了美丽的春天?
(2)学生讨论,并组织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诗人用花枝繁茂,蝴蝶飞舞,黄莺歌唱的美景来描述他眼中的春天。蝴蝶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和青睐的小生灵,蝶形蝶色千变万化,美不胜收,历来是诗人画家吟诵描绘的对象。
找教案
学生讨论,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大理蝴蝶泉》,师生互动。
(3)(蝴蝶诗、蝴蝶图、蝴蝶简介。在诗与画的意境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蝴蝶产生新的认识)
2.新课展开。
(1)欣赏评析:利用多媒体课件,观赏《大理蝴蝶泉》,让学生感受美。
提问:①观赏了壮观的蝴蝶泉,你认为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②一只蝴蝶美还是首尾相接的一片蝴蝶美?
③静态的蝴蝶美还是翩翩起舞的蝴蝶美? 启发学生思维,各抒己见。
(蝴蝶泉的景致美,由来已久。大理一年一度的“蝴蝶会”十分引人注目。每当春末夏初,农历四月中旬,雨季未到之前,周围田野庄稼将要收割,在蝴蝶泉上,顺着倒垂水面的树枝,无数蝴蝶,一只咬着一只的尾部,形成千百个蝶串,人来不惊,投石不散,构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胜景„„)
(2)引导观察。
打破学科界限,从生物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蝴蝶的优势
提问:①你了解蝴蝶的结构吗?
②你知道蝴蝶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模仿的啊?
③我们可以把蝴蝶的这些优势运用到哪些设计中去啊?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教师归纳并适当补充:
①蝴蝶的身体由四大部分组成:头、胸、腹、翅。
找教案
②蝴蝶美丽的翅膀(图案设计、面料设计、防伪纸币设计„„)。
蝴蝶的外形(建筑设计、家具设计、玩具设计、日用品设计„„)。
触角、复眼(电视墙、机器人传感器、国防、科技等设计„„)。
虹吸式口器(日用品设计、医学用品设计、工业设计„„)。
(3)设计探究。
教师:看不出,小小蝴蝶不仅外表美丽,身体结构竟有这么多的奥秘!下面我们尝试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蝴蝶的仿生设计。
回忆设计步骤:①确定设计主题。(仿什么——蝴蝶的外形、色彩、结构、功能。)
②设计方案集体讨论。(仿在哪里——建筑、服装、玩具、图案、日用品。)
③设计草图。(考虑设计的审美性和实用性。)
④修改定稿。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
3.学生自主合作,自由创作。
学生巧妙地模仿蝴蝶,大胆联想,发散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体验创作的神奇力量。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夸张,避免机械地模仿,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4.作品展示。
教师以主持人角色举办“我最喜欢的蝴蝶”作品展,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前边,大家一起评出奖项。
●方案二
找教案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仿生资料。
(教师)仿生实例。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哑剧表演)。
教师表演哑剧《拉大锯》。
提问:①你能猜出老师表演的是什么吗?
②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工具吗?
③你知道这工具是谁发明的吗?
(由表演引导学生知识回忆,由锯子让学生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从草叶的齿形边缘中,“悟”出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锯子。)
2.新课展开。
(1)启发联想。
教师:看了老师的表演,我们了解了“建筑祖师爷”鲁班从生活现象中悟到了锯的原理,并发明了它,可见很多优秀的设计都是从生活中吸取的灵感(由哑剧表演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起点题和揭题的作用。)
提问:①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②“齿叶边——锯”让你联想到什么?
【浙美三年级剪雪花教案】推荐阅读:
雪花的剪纸怎么剪10-25
雪花-五年级作文06-11
春天的雪花二年级作文10-22
小雪花小学二年级作文250字09-18
四年级写事作文100字小雪花12-04
小班语言教案--雪花08-29
美术教案:《雪花飘飘》01-02
幼儿园美术雪花教案09-22
小班美术教案:《雪花飘飘》教案设计08-25
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