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2024-12-07

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精选11篇)

1.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篇一

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11自动化卓越班

学号:21106061051

姓名:刘童

2013年暑期我们学校部分年级开展了以“我眼中的家乡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大学生实践调查活动,我有幸作为其中一员参加活动。

调查背景: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发展的速度和结构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不合理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更好的平衡发展与环境,更好的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更好的建设美丽中国,于是我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暑期开展了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

调查过程: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北部,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古城—亳州。而我家位于亳州市北部的一个乡镇—华佗镇。据我了解前几年家乡因外出打工的比较多,致使家乡劳动力相对缺失,自然家乡发展的也不是很快。而那时的家乡在我看来环境却是非常好的。而近几年家乡的环境却是越来越差,数目花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楼房与拥挤的人群。在我心中萌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是不是高速的发展都要以牺牲环境为目的?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走访了有关部门,开展实际调查。

首先我来到了我奶奶家,我想向奶奶了解以前我们村环境是怎么样的。她说,以前家乡地沟里都有睡,水里面也有好多鱼。而现在我们很少再见到河了,更别提在河里的鱼了。以前的家乡各种花草树木繁多,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少了。通过和她的谈话中我看出了他对环境的遗憾。虽然她现在生活比以前要好很多,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幸福生活不会长久。对于奶奶那代人人来讲,她们受过太多苦。以至于她们对幸福生活感受的更加亲切。也许她们刚开始并不在意这些生态环境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影响人们日常起居的时候,她们就会发现治理环境是多么的重要。然而到那时候我们的种种对策会影响甚微,以至于会有种悔过的叹息。

第二天我来到了镇政府,通过种种程序我见到了我们镇的宋镇长,我给他说明了我来的缘由,他也很热情。于是我带着问题和他交谈起来。在和他谈话过程中,他也说了现在镇里却是存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是现阶段发展无法避免的,但是镇政府正加大力度把这种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全市也都在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已制定了各种对策来治理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他还说以前我们镇的发展已农业为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镇里的招商引资,使之镇里出现了一些工厂,这些工厂虽然数目较少,但是对于环境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工厂每天都要排放大量的废气与废水。目前上级并没有这方面限制工厂的措施,而我们镇政府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我看来确实是这些日益增多的工厂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想不光是我们家乡这,乃至全国工业的不合理发展都是致使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很多时候我们都过度追求GDP的这种单纯数据。不合理的发展方式确实能带动GDP的发展,但是对于“环境GDP”造成的影响确实无法估量的。

在和宋镇长的谈话过程中,我也了解到近阶段政府确实是越来越重视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之后,生态文明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时,各级政府与有关单位都在精心制定各种措施用来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家乡也不例外。

比如家乡主干道路上摆放整齐的新型垃圾桶,这些不仅减轻人们乱扔垃圾的恶习,而且通过对垃圾的分类以及再回收,使能源循环利用,减少了浪费。“要想富,先修路”,现在村中主干道都是宽阔的水泥路,路两侧都种上了绿化带,这些路上再也见不到脏乱的垃圾。嬉戏打闹的孩子多了,谈天说地的老年人也多了,人们走在路上显得格外精神。

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些资金一大部分是来自国家,另一部分是来自村民的捐助。宋镇

长说刚开始,一部分村民不愿意出资,认为这些东西的建设和自己没关系,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但是通过镇政府大力宣传和讲解并且用国家出资的钱建设一小段道路时,人们立即体会到这方面带来的好处,于是大家积极响应号召,陆续捐款。在镇政府和村民的大力合作下很快这些道路陆续完工,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环境也得到了保护。

宋镇长还说现在国家提倡新农村建设,这其实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因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的生活更加科学化。缩小了城乡差距。要让村民都喝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并且会在新村中大力建设沼气池,使能源能够循环利用。这些利民措施都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环境的重视。宋镇长还说,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相当重要的位置。这说明中央已经下定决心要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利国利民的政策。当然,发展环境过程中势必减缓经济的发展,但是长期来看,这些减缓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当前仍有些村民对我们政策有些不了解,在他们看来这些政策牺牲了他们的利益,面对这些情况,镇政府会认真给他们做工作,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工厂企业,目前政府也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企业进行坚决惩罚。

宋镇长在谈话中特别强调一点,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要让人们主动重视,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建设才能长久。

和宋镇长的谈话很快就结束了,但是从谈话中我获取的信息量确实非常大的。

生态文明建设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公。要想真正建设好生态文明,我们必须主动参与,为实现这一目标献计献策。

我个人在实地走访之后,对自己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一些建议。

相关建议:1.政府与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人才是社会的主题。面对整个社会,我们要大力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树立友好的“环境即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环境友好和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3.政府体质改革。不能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考核政府机关的标准,在考核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时要重视其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考核其在生态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执法者应该秉公执法,坚决打击一切危害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4.健全法律法规。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对违反这方面法律的人应给予坚决处理。唯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民众才能在生活中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从而自觉的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法律高度,是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5.加强大众的生态文明建设道德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生态道德意识是发展精神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此,大力培养全民生态道德意识,不断强化全名生态文明观念,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营造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还需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培育和提高。只有使人们从小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才能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才能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能够有效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次在家乡实地调查,我明白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想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我想不管是在我的家乡或是在祖国其他地方在生态文明建设这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些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国家的发展才能更有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话,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美丽中国是我们的目标,目标的实现往往需要经过一个努力奋斗的过程。

那么当我们携手并进,从我做起时,生态文明建设就会越来越成熟,伟大的中国梦才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2.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篇二

相比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 同时, 值得关注的是, “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 有时人们将其混用, 但严格说来, 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 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 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 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 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 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 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 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 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 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 要生存, 必须保护自然。我们强调, 不仅要保护自然, 还要尊重自然, 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过去, 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 破坏得太重, 而现在, 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怎样才算是以自然恢复为主?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过去一说生态修复, 总有人强调建设。其实, 修复也必须顺其自然, 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修复成功与否, 取决于是不是真正停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 而不是搞了多少所谓的建设。

“美丽中国”目标如何实现?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 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 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 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以来,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 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 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降低能耗和物耗,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 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生态产品谁来提供?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 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去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从理论上明确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不少代表发现, 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 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是消费品, 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 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 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 同时, 提供生态产品应该是政府的职责, 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 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 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对地方政府而言, 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 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可以说,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 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 但相对而言, 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

3.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首次揭秘 篇三

该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体系与信息系统技术研究”项目,构建了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库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

专家构建了“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四个核心考察领域,22项具体指标的体系框架,以国家公开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2005年至2007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有关负责人称,待国家有关权威数据发布后,将对2008年及以后各年的情况进行评价,每年向社会公布。

评价体系的三个突出特点

据称,与以往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和地方性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不同,本项研究的突出特点有三个:

一是采用国家公开发布的权威性数据,强调客观性指标;

二是对生态和环境进行了区分,突出生态系统活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三是把协调程度作为量化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生态、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协调,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之间的协调。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科学决策、投入力度等因素影响,各个省份的ECCI得分有一定差别。北京、上海、海南、天津、福建、浙江、四川等省份排名居全国前列,山西、甘肃、宁夏、贵州、河南、河北、内蒙古等省份却排名相对靠后。

2007年,所有省份均在协调程度上有进步,且幅度较大,这预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趋势,也说明尽管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只要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决策,是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

排名靠前不是功成名就

专家指出,排名靠前只表明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在当年领先,不意味着没有缺点,更不意味着已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

专家说,评价体系采取的是相对评价法。因此各地排名的上升,可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省份建设水平相对下降造成的。

某些省份的ECCI得分,与人们对当地环境质量的直接观感并不一致。专家解释说,这是因为生态文明不限于环境质量,而是要实现文明与自然的统一,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健康、环境美好、资源节约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重点不在于排名,而在于客观衡量我国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水平,找准问题,确定建设目标和重点领域,为科学决策提供指南。

专家指出,进步率是表示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实际变动,比提升相对排名更为重要。

从2005年至2006年、2006年至2007年的进步率可以看出,除了个别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上有退步外,各省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进步显著,最大总进步率超过了16%,取得了可喜成绩。

三年间进步率较大且相对稳定的是西藏、上海、山东、吉林、安徽、福建。这些省份分属不同的得分等级。这说明,进步率尽管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但主要依赖于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建设投入力度和科学决策。

全国划分为九个类型

鉴于我国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复杂性,课题组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划分为九个类型,分别是社会发达型、均衡发展型、生态优势型、社会短板型、相对均衡型、环境短板型、低度均衡型、环境优势型、相对薄弱型。属于不同类型的省份都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扬长补短,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给定量评价造成很大困难。特别是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的建设,虽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是对它们的评价难以量化,更缺乏权威数据的支撑。课题组通过分析评价生态文明建设中相对客观的器物和行为部分,进而对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进行评价。

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总指标分解为四个核心考察领域: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然后选取设立表现各个考察领域不同侧面的建设水平、具有显示度和数据支撑的若干具体指标,构建一个包括“总指标一考察领域一具体指标”三层的中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最具创新性的部分是,设计了协调程度的二级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并且协调程度部分所包含的指标数量也最多,突出它在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重要意义。将生态文明的协调程度分为生态、资源、环境协调度,以及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度两个方面。最终选取设立了22项指标,并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其中17个为正指标,5个为逆指标。

课题组称,国际数据比较及相关性分析说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水平较后现代化国家有一定差距。

虽然在某些方面(比如人均预期寿命、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达到了国际较高水平,但整体水平较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在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比例、城市垃圾无害化率、森林覆盖率、农药施用强度等方面,有很大改进空间。

课题组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发布的权威数据为基础,与中国及各省区市生态文明建设各具体方面的发展水平进行比较。课题组选取了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美国、南非、尼日尔、日本、瑞士、伊朗、印度等10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

课题组对13个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乏亮点,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少数省份某些指标已有国际领先的方面,但大多数省份的建设水平仍亟待提高,并有部分省份某些指标的建设水平处于较落后水平。

森林覆盖率低保护区成绩显著

2005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21.2%,含港澳数据)在联合国有统计数据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34,距世界平均水平(30.4%)仍有较大差距。但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2.96%,达到世界第25位国家的水平,在相比较的10个国家中仅次于日本(68.2%)。而受自然地理等条件的限制,上海(3.17%)和新疆(2.94%)的森林覆盖率在相比较的10个国家中仅高于尼日尔(1%)。

在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005年至2007年,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在联合国统计的2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稳定在57位。其中,2007年西藏自治区已达到世界第9位水平。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经济压力、粮食安全压力,以及气候地理条件,在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也应看到,2007年仍有安徽、福建、河北和浙江未达到比较的10国的最低水平(印度4.6%)。

进步率分析表明,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步率明显,且2007年所有省份均在协调程度上有进步,且幅度较大。这预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发展趋势,也说明尽管受自然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的影响,但只要当地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决策,就能够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各个二级指标的进步情况表明,生态活力、社会发展的进步程度幅度较小且相对稳定,而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的进步率变化相对较大。这带来的启示是,各个省份可重点从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这两个方面突破,提高其进步率,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对水平。

尽管各个省份目前的ECCI得分排名有前有后,但经过类型分析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省份都各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各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立足于自己的相对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并通过优势方面带动弱势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协调发展

专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有全局思维,从提高生态活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和谐程度等方面全面落实。既要反对GDP崇拜,也要警惕就事论事、目光短浅的“唯环境观”,关键在坚持协调发展。各省市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有全局思维,从提高生态活力、保障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发展、提升和谐程度等方面全面落实,而不能顾此失彼。

4.生态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九、要尽快出台实施保护和建设生态楠溪江的相关政策。搞好楠溪江生态环境建设,防止景区城市化,保护好景区的田园风光和古村落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净化、美化农民的村居环境,从源头上保证楠溪江水质的洁净度;事关“温州大都市生态公园”和旅游业的发展,事关人民的生产生活,意义重大。建议尽快出台实施保护和建设生态楠溪江的相关政策,比如,《楠溪江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楠溪江污染源治理办法》、《楠溪江河道分段管理方案》、《楠溪江综合整治奖励办法》、《森林防火扑救预案》、《楠溪江渔业资源保护和增殖实施办法》等等。

5.《生态文明建设概论》读书报告 篇五

《生态文明建设概论》是由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编写,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一本书籍,本书的第一作者贾卫列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颇有建树,是当代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建者、中国生态文明学派——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的创始人、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现任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生态文明北京俱乐部副主任、研究员。

本书是以全新的体系首次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在当今世界第一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下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并进行诠释。本书共有八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要介绍了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生态文明研究的内容以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第二部分为第一章到第三章,主要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以生态公正为目标、以生态安全为基础、以新能源革命为基石的全球性生态现代化运动。作者在这一部分详细阐述了生态公正、生态安全和新能源革命的提出、意义、内容和实施对策等相关问题。第三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等五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意义、现状和实现路径做了系统而具体的阐述。

这本书出版于2013年,是以作者20多年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完成的。论述内容很全面系统,并且出版年份很新,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比如在论述生态文明政治建设时指出大数据产业的崛起为全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手段,能够形成共同的生态价值观。论述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时还讨论了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提供了便捷的平台,能够完成有效的沟通。总体来说,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可读性很强。

我对本书中的生态公正一章有较多的感触和思考,所以想重点谈谈其中的几个观点。生态公正是指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相关关系上,不同国家、地区、群体之间拥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必须公平对等,体现了人们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其权利和义务、所得与投入的一种公正的评价。生态公正包括种际生态公正、群际生态公正和个体间的生态公正。

种际生态公正是指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态公正,它强调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种适度的开发与保护关系,既不能为了人类的利益破坏大自然生态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亡故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种际生态公正试图重构人与自然的相关关系。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是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从采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在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人类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强调的是人类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强调的是无条件的索取,一切以人为中心。工业文明及之前的文明都对“人类中心主义”坚信不移。人类中心认为“大自然是为人的需要而存在”的,认为人类之外的客体的价值取决于他们对人的需求或精神价值。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当作事物价值的评价尺度。进入20世纪,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的批判。首先,它在经验上不成立,自然科学已证明人类与其他动物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从进化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生物的各自优势是等值的,并没有高下之分。其次,它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人类中心主义酿成了当今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引发的能源危机、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次,它在道德上是不道德的。生态公正理论则认为人并非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也不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产生于自然界,人应该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与权利。人不可以无视自然内在价值而为所欲为,而是要成为自然的管理者与守护者。生态公正要求人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濒危动植物。

从深层意义上说,文化是经济运行方式的潜在背景。本书在开篇就写到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我认为它把“生态”概念从一般的科学概念与环保概念提升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文明的新时代,并提出了生态文明最核心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群际生态公正是指人类不同群体之间的生态公正,它主要包括代内生态公正和代际生态公正。代内生态公正强调同一时空下不同群体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的对等。可以分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生态公正、发达地区与后发达地区的域际生态公正、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群际生态公正、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性别生态公正。

6.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六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和新举措,努力将永靖县建设成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根据我县开展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创建工作要求,4月1日至30日,永靖县西部大开发办公室集中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人员先后深入到部分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生态文明项目建设点,就永靖县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县情

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北,是国家扶贫开发和“三西”建设重点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移民重点安置县,1986年正式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50个村(居),总人口20.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2.63万人,农业人口16.07万人。总耕地35万亩,年平均降雨量260毫米,蒸发量在1500毫米以上。县内地理和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存在两个极端;全省最好的地方在永靖,以黄河、湟水河两岸为主的川塬区6个镇水资源丰富,景色秀丽,土地肥沃,是发展旅游业和高效农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最差的地方也在永靖,地处东西山区的11个乡镇苦甲陇上,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二、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永靖县在全力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林草植被的保护与建设力度,着力实施了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移民工作等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

一是加快推进了草原保护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了、草原补奖、鼠虫害防治、草原防火、秸秆饲料化利用等重点工作任务。截止目前,全县已落实草原承包到户面积142.89万亩,共确定禁牧草原面积102.87万亩,设立基本草原保护区标识牌20个。,草原补奖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共计资金649.0965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永靖县的草原生态状况。二是实施了以县城南山绿化为主的生态造林工程,南山绿化总规划面积3.2万亩(一期计划在阴山完成2.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1万亩,花椒经济林0.3万亩;二期工程计划阳山完成0.8万亩),总投资2.2亿元,涉及刘家峡、岘塬、三塬3个乡镇。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完成投资1.6亿元;二期已完成整地工程和架设上水管网,高标准完成了水平台整地工程,并投资3520万元完成造林2.4万亩。三是完成投资1945万元的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投资991万元的红岘子、黑方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改善灌溉面积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30亩,川塬区农田灌溉条件极大改善。投资1.5亿元的大盐沟生态绿化综合开发项目,县城周边环境正在得到优化。投资1780万元实施了黑方台灾害治理四期工程和二房台滑坡应急治理工程,滑坡险情得到有效治理。

(二)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一是严格监管,确保污染企业达标排放。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切实加大了新建项目的环境准入关,在审批中坚持做到了四个不审批,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不予审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不审批,永靖县环境容量不能承载的项目不予审批,黄河三峡湿地内除环保型建设项目和湿地保护项目以外的所有项目不予审批。严格落实重点污染源每周1次、一般污染源2周1次的现场检查,并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监督检查,严防排污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二是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污染减排能力。自以来,先后投资6000万元左右,完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刘家峡水库污染综合治理、20家铁合金企业除尘设备升级改造、6家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等项目和工程建设,大大提高了永靖县污染减排能力。三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淘汰“两高”落后产能企业步伐。紧紧围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建设新型工业园区。先后淘汰关停县城周边和景区内污染企业5家,淘汰拆除落后产能生产线16条,争取落实国家补贴资金1300万元,经过以上努力,每年永靖县的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州上下达的指标以内。县城周边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

(三)城乡环境极大改善。

一是集中力量加快古城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古城新区道路、给排水、供暖、供气等市政设施全面完成,同时动工建设投资3.3亿元的川北后山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大庄道路改造、川南临夏路口排水、假日花城至嘉龙小区河堤治理工程,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川塬区每个乡镇确定1—2个村实施以村社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基本实现了“巷道水泥化、民居砖混化、村庄园林化、环境整洁化”的目标,并投资5016万元新修改造农村道路42条、96.7公里,推广普及农村新型能源,完成沼气池1022座,完成“三改”612户,目前全县37.9%的农户用上了清洁的沼气。此外,投资1000多万元,对盐锅峡、陈井、三塬、杨塔、王台、川城等集镇、市场等进行了改扩建,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不断改观。

(四)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7.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篇七

1 草原承包情况

化隆县承包草原面积19.15万hm2, 涉及17个乡镇, 362个行政村, 56 410户。对界线明确、无争议的单位以联户形式为主进行草原承包, 由化隆县人民政府对承包单位发放《草原使用权证》和《草原承包经营权证》并签订草原承包经营合同。目前, 共签发草原使用权证365份, 草原承包经营权证365份, 草原承包经营合同1 095份。

2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

2.1 草畜平衡奖励

化隆县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政策落实工作中全部进行了承包并获得生态保护补助奖励。2011年12月23日全面完成牧户信息录入工作, 于2011年12月底全面完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发放, 共发放补助奖励资金430.83万元, 涉及农牧户56 410户。全部可利用天然草地均实施草畜平衡制度, 单户最高获得补助资金1 456.26元, 最低补助6.2元。

2.2 基本草原划定

经野外堪查、测绘、统计、汇总, 完成化隆县19.15万hm2的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各类型草原面积:山地干草原类9.15万hm2, 平原荒漠类0.18万hm2, 高寒草甸类3.11万hm2, 山地草甸类1.35万hm2, 附带草地5.05万hm2, 人工草地0.31万hm2。各等级面积:二等草地1.85万hm2, 三等草地15.80万hm2, 四等草地1.19万hm2。现存栏牲畜折合羊单位67.48万羊单位, 理论载畜量68.16万羊单位, 基本实现草畜平衡。基本草原划定结束后, 在重点区域和主要道路或明显地点上设立19处基本草原保护标志。

3 采取的措施

根据国家关于做好草原承包和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有关精神, 化隆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 精心安排部署。

3.1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工作措施

为了加强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统一领导, 县、乡、村层层成立草原承包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县级干部包乡, 乡级包村、社的办法, 明确各级领导和成员的责任分工和目标任务。各村委会通过民主推荐组建村、社草原承包工作组, 全面推行行政与业务双轨责任制, 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机制。同时, 在全面调查摸底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依据《青海省草原承包办法》, 县、乡两级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草原承包实施方案, 明确工作路线, 并坚持调查研究和走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动员群众参与、了解并支持草原承包工作。

3.2 先易后难,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按照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 进一步提高对草原承包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 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按照先易后难, 积极稳妥地推行草原承包工作, 草原承包实行以村为基础, 对各村现有草原进行实地勘测, 现场确认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草原界线。在明确界线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划分和量算, 勾绘1∶5万地形图, 通过室内转绘到1∶5万草场承包工作地图上, 再次到实地核实确认。在确认当中同时召集草原界线相邻的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共同确认, 确认无异议后, 在草原承包勘界表上进行签字盖章。绘制的草原承包工作地图根据地块统一编号, 并按照地快的编号逐一进行登记, 调查表中有全部地块清单, 各项内容完整齐全。

3.3 严格公示制度, 避免暗箱操作

在草原承包工作中, 坚持遵循法律法规政策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先后公示了乡镇草原承包实施方案, 村级参与草原承包对象公示表、村级草原承包面积登记表、村级草原承包勘界表, 公示期间设立意见箱和投诉电话, 对持有异议的问题及时召开村委会进行讨论, 就地解决, 做到政策、办法、程序、内容和结果五公开, 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草原承包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3.4 加强监督检查, 建立工作定期报告制度

加大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按照目标任务及工作进度要求, 定期组织畜牧、财政等部门深入乡、村及牧户, 全程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 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规范工作程序, 保证工作质量。建立信息月报、季报和年报制度, 畜牧、财政等部门指定专人负责信息编报工作, 逐级上报工作动态、政策落实的意见和建议。

3.5 严格“两证一合同”发放

根据《青海省草原承包档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草原承包使用权证、经营权证和承包合同的填写规则填写并发放, 做到表册相符, 内容一致。

4 存在的问题

4.1 引发不稳定因素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后, 因涉及农户经济利益, 加之受自然、地理条件及历史、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影响, 在推行草原承包经营过程中, 引发一些矛盾、争议和纠纷, 甚至也出现了部分群众聚众上访的现象。不仅为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阻力, 同时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隐患。

4.2 技术人员缺少, 经费不足

现有草原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办公及交通通讯条件差, 加之经费不足,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4.3 档案资料不完善

由于受条件、经验的限制,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信息的建立完善。个别乡镇及村社承包档案管理不善, 损毁现象严重。

5 建议

5.1 加强草原队伍建设, 依法开展草原监管

进一步加强县草原监理站、草原站等草原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培训, 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草原管理及技术服务队伍, 为搞好各项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5.2 加强资金监管, 确保资金到位

资金兑现和发放过程中, 应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完善形式和方法, 确保补助奖励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5.3 强化草原承包档案管理

切实加强草原承包资料的规范化管理, 认真做好草原承包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分类归档和保存工作,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 实现草原承包档案电子化管理。

5.4 建立完善制度, 依法建立草原生态保护机制

8.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篇八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生态马克思主义虽然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的一支,但它与马克思主义有着不一样的理论诉求,它将焦点放置于生态问题的解决上,并认为政治问题与生态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在这一点上构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一致的政治化意义。

在新时期,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相关性。马克思将自然分为自在自然和人为自然,在没有人类活动前属于自在自然,而出现人类活动后就是人为自然。生态马克思主义延续着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哲学方法,从唯物史观历史主义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出发,认为现阶段出现的生态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资产阶级的本质是追求最大的剩余价值,盲目地扩大再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最终不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破坏了生态,造成了环境污染。

资本主义在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过量地索取自然资源,大量地排放废弃物,同时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在海外寻找殖民地,从事殖民掠夺,更加破坏了被侵略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都认为,人与自然是联系在一起的,人要实现发展必须依靠自然,而自然的破坏也会导致人类生存状况的恶化。两者都认为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的变革。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生态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归宿则寄托在共产主义上。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形成到80年代体系化、90年代深化这三个时期。整体上看,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生态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要解决问题也要从社会制度上着手,关注人类的发展,改变资产阶级非理性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和马克思主义最终的目的如出一辙,就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中既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也要从西方的发展模式中吸取教训,增益社会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经济建设是人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的过程,虽然人的发展需要自然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人也不能过分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超过自然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总量也位居世界第二,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潜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领土面积以及气候类型等地理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国家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也存在差距,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每天都要面对着大量的垃圾污染,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同时,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对有限的生存空间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邻近太平洋,背靠欧亚大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时常侵扰着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我国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严峻的形势都要求我们谨慎地选择发展道路,一旦超过自然的限度,对我国可持续的发展是不利的。

在我国经济建设的同时,国家已经逐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宏观上,通过法律法规战略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确保整体上对环境生态的维护;在微观上,通过加强对地区环境的整治确保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特别是执政党从我国文化传统出发,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提出科学的发展观,真正地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确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考虑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的承受能力,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根本目标,这就保证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时的政策宣传,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要求,是将子孙后代的发展与当今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从长远的目标结合而提出的。要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起来,共同维护人类的家园。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虽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并将生态危机归结为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提出以人类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理论诉求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就是社会历史的形成过程,人进行生产劳动的过程,也就是使自然界人化的过程,自然界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丧失了它的异于人的本质,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而也成了人的感官对象。对象化的自然界,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历史地创造出来的,即全部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化的劳动的诞生,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要求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正确地对待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马克思主义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思路同样提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是以生态和人类为中心的观念。

第二,坚持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考虑人民的需求增量,同时合理量化生产,不过度生产浪费资源。在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上要将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其中,还要将对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考虑其中,特别是发达国家在产业转移中不能为了获取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土地降低生产成本就将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其他国家,不能为了追求利益而将环境成本转嫁给子孙后代。在经济发展中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是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就会给未来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人民生活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对高污染的行业进行处理,采用新能源技术,发展新型、高效、无污染的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9.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报告 篇九

2007年是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重要的一年。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贵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市的延伸和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2007年情况

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确保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市委发布公告,将《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公布,并在贵阳市各大媒体重要位置刊登。分解表对《中共贵阳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进行了详细分解,共9大类别,每项类别又分成若干项,每项除明确完成时限外,还明确具体负责人,从贵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负责人逐项分工负责,对口各局、委为责任单位。

制定法规,提供法制保障。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在2008年制定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规定、贵阳市促进旅游发展办法、贵阳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等地方性法规,修订贵阳市水污染防治规定等多项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列入立法计划,为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对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贵阳市劳动监察条例的修改和贵阳市人民调解工作条例、贵阳市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办法、贵阳市城市管理行政综合执法条例、贵阳市城乡规划管理条例等项目开展立法调研。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7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共481个,总投资89.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其中:2007年完成投资16.34亿元,超额完成了10亿元的目标任务。完成贵阳环城高速公路西南段建安投资10.2亿元。金阳新区城市道路工程中金朱路、迎宾东路(二期)、兴筑东路(二期)已建成通车;金岭东路已正式开工;金朱东路不涉及拆迁和林地路段已开工,正在进行路基土石方施工;兴黔路(一期)A标已建成通车,正在进行人行道、边坡及管道工程的施工,B标已建成通车;兴筑东路(二期)A标已实现通车。开工建设贵金线、北京西路、花溪二道、朝阳洞路、市北路二期、水东路、西南环线一期等七条道路,道路总长50公里。完成服务大楼立交桥、10个人行过街系统建设。贵阳市轨道交通工程前期工作步伐加快,完成《贵阳市轨道交通网线规划》编制及报审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2007年,共完成农村公路改造1077公里,完成投资36804万元。其中,县乡公路完成221公里,村公路完成856公里,顺利完成“10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 实事目标任务1042公里。农村乡镇客车站共开工14个,完工10个,圆满完成了10个乡镇客车站建设的实事任务。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及配套小水池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工,实际完成1371口/44670立方米;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88万亩,占计划的100%。3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370户,超额完成计划的13%。动工建设沼气池36750口,完工35984口;改圈29186间,改厕29147座,改灶28763个。完成串户路改造634.7公里,占计划92.7%。“万户小水池工程”进展迅速,解决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超额完成实事任务。农村市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已完成了400个农家店和20个农资超市工程总量的95%。“建立15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任务完成176个。

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清镇东郊水厂厂区土建工程完成90%,城区供水管网已完成50%。金阳新区消防指挥中心、金阳医院已完工投入使用。贵阳市新庄污水处理厂厂龙塘大沟改线工程已完成,厂外截污沟工程进展顺利。贵阳市小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构筑物基础已完成,SBR池结构已完成,沉砂池上部结构完成。小黄河二期工程河道开挖已完成,河道档墙施工完成92%,安装完成50%,完成总量95%。市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完成地下室和边坡防护工程。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勘工作基本完成。贵阳市传染病院改扩建项目消化道病区全部竣工投入使用,呼吸道病区基本完成即将进行竣工验收,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建

1设完成教学楼、1号学生楼基础。全市用以接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8所公办学校改扩建已完成。

着力巩固生态优势,城乡生态文明意识增强。扎实抓好以营林工程和绿化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出台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开展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专项行动,拆除违法占用林地建房35357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32.7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9.19%。初步建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提前关停华电清镇发电公司2×6.5万千瓦机组,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13户企业加强了监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88户。实施水晶集团、贵阳煤气气源厂等企业的14个重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确定10户企业为第三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加快重点污染源的在线监测,在中心城区开展了以治理噪声、饮食油烟污染为主的“双降”工作。全年大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46天,比上年增加7天。全面启动“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工作,初步建立了“两湖一库”治理保护的长效机制。2007年5月30日,贵阳市正式向国家建设部提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申请,建设部专家组于2007年10月19日—10月21日到贵阳检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最终,在11月底国家建设部组织的评审会中,贵阳市由于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从全国众多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旅游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我市把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工作,作为旅游行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抓手和切入点。完成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申报、创建方案和组织动员工作。以创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巩固贵阳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建设成果,做好迎接优秀旅游城市复核工作,促进中心旅游城市、旅游集散地基础设施及接待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提升。2007年,贵阳市旅游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中心”发展战略和打造“中国避暑之都”城市旅游形象的目标,按照“树雄心、展‘两翼’、抓落实、促腾飞”的工作思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营销宣传,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大力拓展国内外客源市场,狠抓行业监管,完善景区基础设施,使全市旅游业保持了协调、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314.14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25.44%;接待海外旅游者12.09万人次,与上年同比增长35.56%;旅游创汇5872.28万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0.41%;国内旅游收入120.81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36%;旅游总收入125.2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8.19%。

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循环经济扎实推进。2007年4月印发了《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07年8月下发了《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贵阳生态经济市建设总体规划》于2007年4月编制完成;正式下发了《贵阳市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目前已选择金阳新区和一些大型的楼盘进行试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在全市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的工作。目前已命名了39个绿色社区和75所绿色学校,为全市的大力推广建设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项目实施方面,确定了16个项目做为2006-2007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这16个项目中,农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2个,工业类节能项目2个,工业类节水项目1个,工业类废气、废渣循环利用项目9个,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项目1个,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79768.7万元,目前,已完成3332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0万元,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废渣近19万吨、废旧塑料1000多吨。其中,有9个基本完工,3个开工建设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还有4个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民生事业得到加强,社会更显和谐。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6万个,城乡统筹就业7.2万人,率先在全省实现基本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年末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市低保继续做到“应保尽保”,城镇低保惠及3.49万户7.85万人,农村低保惠及3.16万户7.06万人。全市养老参保人数达42.95万人,扩面达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33.8万人,扩面3.5万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5.5万人(含离退休人员21.3万人),扩面5.6万人;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6万人。对困难群众中的患者实行医疗优惠政策,为“低保”户减免医疗费约16万元。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有所居”行动计划开始启动,已开工廉租房建设5万平方米,备案建设经济适用住房达58.5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完成136项科技计划项目,预期新增产值14.64亿元。教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再次扩大“两免一补”范围,免除全市农村和城市低保人群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对8万多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补助。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间舞大赛,县级“两馆”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92.63%,高于全年目标。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06%,人口自然增长率4.31‰。强化安全生产,我市安全生产工作评比在全省名列前茅。扎实开展打击“两抢一盗”活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安全感显著上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二、2008年展望

一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发展能力。2008年贵阳市将配合省抓好贵广高速铁路贵阳站建设,确保年内完成环城高速路西南段建设;启动龙洞堡机场改扩建工程;修编城市路网规划,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按照“三环十六射线”骨干路网规划,加快南环线等道路建设,力争启动北京东路建设;新增3000个停车位。加快金阳新区路网建设,建成连接老城区的贵金线,打通新区至百花湖、清镇的快速通道,推动贵广铁路金阳客站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0个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完成1000公里村寨串户路,新建15个农村乡镇客运站、8个农村乡镇渡口;解决20万户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开工建设7座小型水库;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26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治理2万亩;建成“四改一气”

1.76万套。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做大做强八大生态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中介服务、金融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确保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以上,尽快形成稳定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开展以治理“两湖一库”为重点的治水工程;开展以林业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化工程;开展以提高空气质量为重点的治污工程,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工作,继续推进第三批试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抓好年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并实施《贵阳市发展循环经济条例》,继续推进开阳磷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息烽磷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清镇铝、煤化工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是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努力构建“和谐贵阳”。实施“学有所教”计划,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免除全市中小学杂费,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劳有所得”计划,继续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万个,力争实现城乡统筹就业6.8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非农技能培训1.8万人,转移就业1.44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病有所医”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困难群众医疗保障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市农村,确保参合率达90%以上。实施“老有所养”计划,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内养老保险扩面3.3万人、医疗保险扩面2.2万人、失业保险扩面2.2万人、工伤保险扩面2.2万人、生育保险扩面1.1万人。实施“住有所居”计划,加大保障性廉租房建设,建立和完善廉租房制度,进一步理顺经济适用房管理体制,加快城区危房、旧住宅区、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建成廉租住房5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完成4000户农村危房改造改建。实施“居有所安”计划,深入推进“平安贵阳”创建工作,继续开展 “严打‘两抢一盗’专项斗争”。

10.苏州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十

调查时间:2013年1月下旬 至 2013年2月上旬 调查地点:苏州工业园区

调查对象及范围:苏州工业园区(金湖湾花园)生态文明建设实例和数据:

苏州工业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7%左右的工业用电量以及 1%的 SO2和 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这是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一组数据,而它背后所代表的是园区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和良好的循环产业配套。2008年5月,园区成为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园。对于这个称号,园区人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态工业只是一个方面,而这里要建造的,是一个生态的工业园区。

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的金湖湾花园,是园区相当有名的一个楼盘。说它有名,不在于是所谓的高档小区,而在于在整个小区建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绿色环保主题。

在金湖湾花园,每幢楼层地下室都抬高了50cm,开设采光和通气窗。这样使得6000多平方米的半地下室得以较为正常地采光通风。而小区会所半地下室布置成下沉式广场,增加居委会办公室、活动室的通气透光。这样的做法相比全封闭的地下室,可大大节省能源。小区高达50%的绿化率也颇有讲究。小区在整体较高绿化率的基础上加强垂直、立体绿化。会所部分外墙、车库通风井、车库入口等处设置了垂直绿化,整个小区的绿化布置达到了层次分明、高低有序的效果。金湖湾花园在确保窗墙比符合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层中空玻璃,不设凸窗,采用墙体加贴伊通保温板的做法,确保围护结构综合节能达到先进水平。

而且,由于整个小区全部都是精装修房,在装修设备和器具的选用上也颇有讲究。中央空调选用了比同类产品耗电可节省30%的产品。公共部位和室内筒灯全部采用节能型灯泡,座便器选用节水型座便器等。为加强隔音、隔声效果,金湖湾花园采用了在楼板上加贴35mm细石砼,再在细石砼上铺设木龙骨、木地板的做法,确保室内噪音大大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而最特别的是,小区在生活垃圾的处理上。小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通过分类处理以后,将生物垃圾集中在专用设备中,利用活性菌进行分解,达到去除异味、缩小体积的效果,为资源的再利用做好基础性工作。这样就使得小区的垃圾在进入区域垃圾处理系统之前,就得到了妥善处理,减少了公共处理成本。

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展望:

自1994年开发建设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已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最引以为豪的,并不是曾“一天创造一个亿的GDP,一天上缴一千二百六十万元的财政收入,一天引进四百万美元的外资”,而是开发建设16年仍保有清新的水和空气。当然,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介绍,园区将加大在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雨水收集与中水回用、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实施力度,建设生态结构合理、服务功能完善、环境质量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除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外,在产业引进上,中新科技城将发展高新产业、生态技术研发示范为支撑的生态经济系统,并建设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生活质量较高、生态意识健全的生态人居系统。中新科技城将成为园区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理念体现最集中、最全面的区域,并将其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在生态文明社会构建上,园区将实现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全覆盖。通过跳蚤市场、EHS协会、环保监督员等将生态环保观念进一步传播。“我此前对园区一无所知,以为一个工业园区就是工业、厂房,我也不懂技术、企业,所以接到邀请时还稍有犹豫,但是来了以后真是大吃一惊,我已经找到了心目中最理想的城市模式——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著名学者易中天曾在参观完苏州工业园区后如此感慨。为什么把生态工业园区理解为生态的工业园区?因为,园区是作为一个现代化新城来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区,仅仅发展好生态工业就足够。园区还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天堂。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园的称号对于园区来说,是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而不仅仅只是从工业的部分考虑。为此,园区是以生态工业为基础,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教育、绿色建筑、绿色社区,所有的“绿色”都代表着园区将整个区域生态化的特别做法。

同时,为了更多利用中新合作的优势,园区将进一步加强国际环保合作,推动新的生态示范点建设。园区将积极引导和鼓励与新加坡环保机构与园区开展合作,还将建立由新加坡环保专家组成的咨询委员会,在生态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寻求新方专家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支持。除了与新加坡的合作,园区还将加强与欧洲先进国家在循环经济、绿色建筑、环境教育等方面的环保合作。

园区是作为一个现代化新城来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区,仅仅发展好生态工业就足够。园区还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现代化新天堂。因此生态工业园区示范园的称号对于园区来说,是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而不仅仅只是从工业的部分考虑。为此,园区是以生态工业为基础,将环保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教育、绿色建筑、绿色社区,所有的“绿色”都代表着园区将整个区域生态化的特别做法。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和政策:

苏州作为已经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正在迈向基本现代化的城市,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点城市之一,有良好的基础,也有能力和责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为我们大力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针对苏州实际,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切实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一项伟大工程,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首先要增强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思想定位,环境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生态首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工作上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紧迫、突出的工作;成果到位,既做到位,又宣传到位,不断增强信心,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氛围,让全体公民全面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参与共建共享活动。

2.制定规划,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内容、最终实现人的一切活动与自然和谐的宏大战略目标,既包括物质进步,也包括人们精神的升华,必然是一个有宗旨、有目标、有标准、有秩序推进的过程。因此需要制定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确定标准,规定步骤,统筹资源,落实组织和财力保障,循序推进。

3.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大力发展精密制造业,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度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推动企业加快创新投入和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社会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进我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增量带动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原则。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强化技术优势和产业链整体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构筑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苏州创造的品牌产业和产品。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推进清洁生产。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以清洁生产为基础,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省排放标准的污染严重企业,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在区域层面,通过加快传统工业园向生态工业园的转变,整合、提升现有的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构建工业生态循环链,努力实现区域污染最小排放。在社会层面,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在全社会建立节能节水机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推行生态化垃圾管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改善苏州城市垃圾管理与处置的现状。构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组团式水、热、能综合利用网络,建设静脉产业园综合示范工程和电子废物资源化示范工程。

5.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地方立法,规范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主要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完善鼓励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发改、经贸、国土、金融、电力等部门要在立项审批、办理建设用地手续、资金信贷、保证用电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并积极支持和鼓励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项目。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企业自筹资金投入,或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11.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 篇十一

【关键字】生态影响;生态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公路景观

引导语

生态源于希腊语栖居的学问,也就是说生态就是对于栖居的研究。也可以说生态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的智慧,这种智慧不同的国家、不国的民族各有其特色与风格。但是以目前人类的发展来看有趋同的倾向,而且无不向着生态方向发展着。交通是人类社会联系发展的必要基础产业,公路是交通发展的必要措施,公路建设是人类不得已而为之的破坏自然之举。我国的传统的公路建设模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公路两侧的景观人工斧凿的痕迹极为明显,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每条公路都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公路与自然方面较为和谐自然。其实最好的公路景观就是自然,最生态的公路建设就是与自然相呼应、与自然相统一。公路建设没有必要一定要高填深挖,高填深挖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一种破坏自然与环境污染。公路的建设设计可以与地形协调发展,可以以柔性理念设计公路的生态景观。

1、生态公路的内涵

从科学的意义上讲生态系统即指在一定的时空范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交换,进而形成的一个自然整体。从这个意义上看,要达到生态的标准的确很难。从微观上一滴水、一把土也是生态系统;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条河流、一座城市也都是生态系统。然而国家、城市、地区属于非自然的生态系统,非自然的生态系统显然不如自然的生态系统完善。因此,我们在建设公路的时候,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阶段都要充分考察自然环境,都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公路可以依地势而建设,而不一定非要深筑高垒,公路能够融于自然、隐于自然、合于自然才是公路的设计、建造的最高境界,才是最生态的公路。非常遗憾的是,目前我国这样的公路少之又少,而西方发达国家几乎都是这样的公路,而且其花费也比我国的公路要少得多。减少对自然的影响,使周围的环境继续保持其生态性,在满足人类通行的需求的同时尽量考虑到自然的公路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有生态内涵的公路。

1.1生态公路的建设特点

生态公路是人类的一种师法自然的工程智慧,生态公路使得公路可以做为自然的一分子,与自然和谐地共存,与自然融洽地相处,与自然协调地发展。生态公路的建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建设之前拍一张照片,建设之后再拍一张照片,建设之后的照片除了多了一条公路以外,一切依然保持自然。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讲非常容易,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国的公路建设单位却往往是这里一堆弃土、那边一个大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施工的痕迹随处可见,自然的生态在这些施工单位的摧残之下遍体鳞伤、血迹斑斑。施工单位中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公路虽然是现代化的文明,但是请记住,所有的现代化文明都必须依托于自然,没有自然的依托人类的未来不容乐观。公路既属于现代化文明,但是公路更应属于自然,而且公路也必须归于自然,归于自然就是生态工路的特点。我国的许多公路横穿湿地,将地球的肺撕裂为二,被撕裂的肺最后不得不由湿地变成了干地。这种结果十分的凄惨,其实在湿地与保护区施工完全可以采用绕开设计、桥梁化设计、涵洞式地下设计等等许多方法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存坏,尽量保证地球陆地上已经少得可怜的生态圈、生态链的完整。

1.2生态公路的建设原则

(1)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设施协调发展的原则

自然景观是指天然形成的地形、地貌和地物,如平原、山区、草原、森林、大海、沼泽等景物.这些景物恰恰又是单元生态系统,又称为“生态景观”。人文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各种建筑物、交通设施、城镇、村落、庙宇等社会文化艺术景物。

(2)坚持绿化、美化和效益最大的原则

生态公路就是要在路界范围内绿化美化,以草皮护坡、绿树分割防眩为特点,再加以大面积的路旁行道树减噪吸尘。将公路作为生态景观建设和传播公路文化的主要载体,结合公路沿途景物、风土人情、人文景观、自然风貌等元素,组合造景,打造一路一景特色生态路段。凸现沿线景物的层次感,远近结合,使山景“活”起来,海景“动”出来,风貌“显”出来,气势“亮”出来,文化“秀”出来。

2、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植被的破坏

公路施工时,需取土填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必将破坏原有植被,干扰动物栖息环境。钻孔灌注桩产生的废弃泥浆,路基工程填筑将破坏地表原有植被。

2.2对景观的影响

公路线型的结构特点对生态系统又具有分割和破碎的功能,从而造成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非连续性。在施工中公路建设将不可避免地破坏自然景观,占用土地,破坏植被,可能影响自然地貌,原始景观,形成大量的裸露边坡。

2.3对水土流水的影响

在项目施工期,由于大量采用机械施工,路堤填筑、路堑开挖、爆破、取土采石、架桥砌池、机械碾压等,破坏了公路沿线原有地貌和植被,致使土体抗蚀能力降低,土壤侵蚀加剧,加上开挖隧洞和岩土表层剥离,在施工期取土、弃土场及暴露的工作面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源,山区坡面弃土可带来长时间的水土流失,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生态公路的设计措施

3.1立足环保,净化污水

进行排水设计时应与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量,立足环保,净化污水,使污水净化处理,再利用,创造出景观上整体协调、综合效益较高的生态公路排水体系。

3.2生物防护,降低噪声

植物造景不仅能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在降低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良土壤、遮光防眩、吸尘等方面发挥作用,而植物造景受地形地貌影響较小。

3.3绿色文化,美化公路

增设紧急停车道、设置线型诱导标、减速标线、防撞墙、波形防护栏等措施。注重生态文化、地域特色,采用乔、灌、花、草结合,形成复层混交群落。

结束语

上一篇:一个孤儿小学四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应聘美工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