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读后感

2024-12-26

《莲花》读后感(精选4篇)

1.《莲花》读后感 篇一

安妮宝贝的《莲花》读后感

几度哽咽。为生命中每一个无法承受的绝望与悲哀的瞬间。

——题记

书有灰蓝色带细纹的封皮。裹着塑封,表达着某种贞洁。是坚硬的精装本。适合长久的保存,甚合意。在摇晃的公车上,撕去塑封。打开。内里是微黄的纸页。那一句“生是过客,跋涉虚无之境”首先印入我的眼帘。表达的是一种禅的思想,可以给人安静阔达的感觉、于是,开始平静的阅读。进入一种奇怪的状态。车停,脑中是大片的空白;车行,黑白的文字平静地从瞳仁里流入。车到站,坐在路边的栏杆上,继续在风里读它。呼啸的风声里,自觉化成一尾游鱼。被风送至远方。

初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总的感觉是一头雾水。合上书本,一脸的迷茫,似乎除了对小说中那优美隽永的文笔,华丽淡雅的文字有极深的印象(因为这样的书面语言已经很多时间未曾看到过),剩下的,就是思考。接触安妮宝贝的作品,还不是太多,只知道《莲花》是她出版的第七部作品。很长时间,对安妮宝贝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形。这大概是我不怎么喜欢这些所谓的70年代“美女作家”的作品有很大关系。毕竟,曾经风靡的“九丹”“木子美”等一些名字,已经彻底将 “美女作家”这个代名词扫入低谷,俗话说爱屋及乌,同样,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畅销”,对我来说,有时还真的不怎么被吸引。我看一部作品,往往是先去了解其作者,看看别人对其评价,然后开

始接触他(她)的作品。《莲花》,是我买的安妮宝贝的第一本书。从我以前的了解,人们对安妮宝贝的评价很多,当然,代表主流的和大家比较认可的,应该就是说她文字太过颓废,太过忧伤,总是过多的描写生与死,总是一些基本固定不变的修辞手法,如“他”和“她”……甚至,还有一些自怜自哀。这一点,在《莲花》中得到了印证。通篇读完,我感觉自始至终都被笼罩在一种灰蒙蒙,极其压抑的气氛当中,常常有种莫名的心慌和凄凉,甚至觉得发冷。但同时,也能体验到一种阴柔的美,一种桀骜独立的、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应该就是读完此书我对安妮宝贝的感觉:一个远离尘世的,高傲孤立的,自怜自惜的女人。

在通常情况下,一部长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往往很多,给人感觉到一个真实的小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无所不题。而在《莲花》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则非常少,这大概也是安妮宝贝写作的一个特色。从一开始出现的庆昭、善生,再到始终出现在回忆中的内河,以至流星一般闪过的荷年,洋洋洒洒16万字,时空不断地在主人公的思维与回忆中来回穿梭、变幻。故事在围绕庆昭、善生以及迷一般的内河发展,而对这三人之外的描写,却惜墨如金,一笔带过,有如匆匆过客,甚至,这些人在小说中作为代表符号的名字都没有。就是在这样时空不断变幻和穿梭中,读者时而和主人公一起艰难地奔波跋涉在现实当中,时而又被带回梦境一般的凄美回忆里。

小说的情节是引人入胜的,但情节只是载体,作者通过它来展示精神的探索与获得的回应.沉溺于细节也许会忽略作者想说的话.所以,我们从下面这段话开始:“死亡是真相,突破虚假繁荣。它终究会让你明白,别人怎么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地探测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要用一种真实的方式,度过在手指缝之间如雨水一样无法停止下落的时间。你要知道自己将会如何生活。”书里写的是故事。有真实的地点背景。那些关于西藏的描述,勾起某些正在被淡忘的记忆。它们逐渐丰满,真实地仿佛可以触摸。暴烈的日光。净蓝的天空。神秘、无法亲近的拉萨夜雨。长明的酥油灯。成排的聚集<莲花>有两条主线,庆昭陪同善生前往墨脱的旅途和纪善生与苏内河一生的轨迹.而不管是善生与内河的人生之路还是庆昭与善生前往墨脱的旅程都被“向死而生”所规定,两条不同的路途都是在努力探索与回答上面所说的两个问题.这中间的过程是艰辛的,充沛的.有不同的生命互相映照.有持续的疑问与回应.。

小说主线的结束是墨脱旅途的完成与内河之死被揭示.小说情节主线结束,而安妮对生命的疑问仍需回答.所以我们看到了最后一场“殊途同归”.佛说:“众生无明,执著于”贪.嗔.痴“念,只有以般若智慧观照世间一切,觉悟到我法皆空,才可证入佛道,摆脱三世轮回报应,进到涅槃境界.”在<莲花>中明显能看出安妮精神与佛教的亲近.面对这亘古长存的天地,深切的感受到人生的短暂,虚无与卑微.“世间也许每穿越一百年,就会有消亡和变更。没有人会再记得那些行走者和他们的道路。包括他们的言论和作为,卑微和付出,失落和挣扎,都将在时间里如尘土般寂静。”

面对着死亡的宿命,人生一世只如过眼云烟.以这样的心态观看世间一切,你会发现你曾经执著过得一切都是不重要的.但如此看破了俗世生活的生命仍是虚无.所以安妮接着说:

“也许只有一种存在天地之间超越天地之外的力量,才能够永久地让人信服。愿意相信为它轮回的生命之道。这也是人所能获得的慰藉和信念所在。”

这种力量是什么?安妮在结尾给出了回答.“沿着黄昏的海边,一路看到不同形状,色泽和光亮的云。印象最深的是路过一个岛屿,看到僻静的小山村。大片绿色田野,开满金黄的油菜花。在山腰处堆积大片大片厚重的云层,太阳被遮挡,却有阳光如光柱一样倾泄下来。又粗又大的白色光柱,一束一束泄落,笼罩村庄,山峦和海面。仿佛是来自天上的路途,可以超脱人间所有的悲喜和得失而去。”

我们看到了天地的庄严与壮美,但这样的美只是在某一刹那照耀人的生命,人所追求的信念与慰藉仍然隐约,模糊.生命的轮回只是一个悬设,一个希冀,而非真实.安妮不是宗教信徒,没有一个确定不变的信仰引导她.她始终只是在寻找,在路途上跋涉.安妮的每一本书都可以看作她精神路途中的体验与领悟,是过程而非终点.精神的体验与领悟是个人的事,但写成文字与读者共有却有了新的意义.这是为什么佛会普度众生,耶稣要宣讲登山宝训,孔子收授了三千门徒.这是对抗虚无人生的一种力量,这是人类的希望一种.安妮说,这本书,有关寓意;有关心灵的历史;有关人所走上的路途。内河说,自己是一个走钢索的人,走过去是虚无,命中注定要漂泊一生。一直徘徊在世间的边缘。但是,这是我的支撑所在。倒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很多时候自我的个性无法去改变与适应社会所造成的,太过自我的人往往会有这种感受。而太过思维丰富的人,太过注重精神世界的人,也会沉沦在自己的思索之中,不被他人所理解。安妮的心灵之旅不知会通向何方,也许只有人类中的幸运者才能证得生命的意义,寻找到归宿.而人生之旅却是每个人都必然要踏上与走完的.人希求目的地,而旅途的过程才真正充实生命.禅师们用“日日是好日”来描述其达到的精神境界.这简单而平凡的一句话却是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莲花,长久以来在佛教里有它特殊的寓意。它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藏传佛教里,莲花还代表最终的目标,即修成正果。一直看她的字,自认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阅读。在文字里看那些相同的主角,尝试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故事里挣扎。这样的每一次阅读,仿佛心灵在经受同样的历练。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在这样的文字里,一次次寻找、尝试,最后仍然是否定。最后的结局,也许离我依然遥远。

生活注定有人选择逃避,因为厌世。在繁杂的工作后,在属于自己的安静世界思考人生的意义,回归最真实的自己,在走向森林的路上寻找莲花。

爱情是什么?爱情只是一种载体,一种工具。你们不需要什么,只要自己,只爱自己。带者自己的伤口而活着。在内心深处有不可

现人的阴暗。所以活着很累,很辛苦。只有在路上去寻找。

海子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对于自己或许是梦境而已。而自己需要的就是晒晒太阳,做自己兴趣之事,仅此而已。不需要奢华,不需要喧嚣,只要安静而平凡。

自己能做到吗?或许能找到通向莲花圣地之路!

2.《莲花》读后感作文 篇二

墨脱。莲花隐秘的圣地。在看安妮宝贝的《莲花》之前,我从未听说过世上有墨脱这个地方,更没有在地图上见到过,但却一下子喜欢上那里,那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超脱凡俗。

佛家里,莲花是不可取代的宗教圣物,观音与如来的莲花座就是一种圣明的象征,所以听说有一个隐秘莲花的圣地,自是神往。 纪善生与庆昭前往墨脱的路充满了艰难险阻,有着路经许多城市乡村都无法面临的危险情况,安妮的描写与叙述让人身临其境。或许墨脱真的是圣地,所以远离尘世,让世俗之人无法接近,也只有庆昭、纪善生、苏内河能够到达。他们的目的地不是圣地,只是墨脱,到达与不到达都不会有太多的兴奋或是遗憾,因为他们一定会到达。 想起那句古老的话,心诚则灵,心若是不诚,即使再怎样身体力行,也无法到达梦的彼岸。所以当许多人都无法到达墨脱而望尘莫及的时候,他们可以不畏艰难地走过一道道阴霾,穿越风沙,划破手掌,坚定希望,一直到路的尽头。

他们可以算是墨脱最虔诚的朝圣者。

他们的虔诚,他们墨脱的目的地,只因为一个爱字,是爱,不是爱情。当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之间只有爱而没有爱情的时候,我会想到纪善生和苏内河,所以后来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的时候,看着齐铭和易瑶,我想到了《莲花》。

纪善生因为年少时父亲的死去,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内心苦苦地想要挣脱却又一切顺从母亲,从不会反对什么,不做违背母亲心意的事,即使是要牺牲掉自己的什么。因此他是寂寞的,是他的寂寞接纳了苏内河。他从不和别人交朋友,从不试着接受一个女孩的爱慕,自闭,沉闷,忧郁,与众人隔绝。他和内河同是天涯沦落人,只是不同的是内河勇于接受,寻觅所有,而善生,只会冷漠地拒绝。所以她带着他在夏令营的一个晚上去看蝴蝶,他可以陪她去打掉孩子,他可以和她背对着背睡在同一张床上,他枕着她的长发。后来,即使两个人已经十几年不见,依然通信,见了面,依然谈笑风生。再后来,即使内河死去,唯一可以帮她取走遗物的,仍是善生。他和她没有爱情,却有爱,是彼此一生唯一的朋友,纵然彼此的人生之路,永远地截然不同。

善生为了自己工作上的利益和一个自己不爱的`女子结婚,几年之后有彼此离开。第二个妻子为他割腕自杀,虽然不曾死掉,可是爱情已经不在了。纪善生不会爱别人,不爱他的母亲,不爱他的妻子,他只会爱自己,如果还有,那就是内河,苏内河。

而苏内河,那个十几岁便与一个大她很多的美术老师私奔的女孩,也是不幸福的。童年的过去让她在别人的心里不再贞洁,加上没有父亲的阴影,除了善生没有人愿意和她在一起。内河,她曾轰烈烈地爱过,美丽过,挣扎过,但到头来,最最受伤的,仍是当初爱得最深的,内河。

当年幼的苏内河在黑板的角落写下她的名字的时候,善生与她的一生,便注定终将颠覆。几番的风雨周折,寻觅挣扎,爱,受伤,一次次地躺在善生的床上,与善生背对着背,彼此难过,然后黎明的时候,悄悄地离开,又一次寻找没有成果的爱。爱,她一直寻觅,却一直无法得到。两个人彼此温暖,只有爱,没有爱情。因为没有爱情,所以无需彼此折磨,因为有爱,所以善生在内河死后,回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领回她的遗物。有爱而没有爱情的彼此。

我相信安妮是想告诉我们,或者是我读到,世间种种万象,也许有些朋友同事同学,只会永远爱你,关怀你,给予你无尽的温暖,为你提供不需回报的帮助,可是,不能给予你爱情。

爱情不是爱,爱是一个人的事,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苏内河与纪善生都只是一个人的爱,所以会感动,不会感伤,不为爱情的爱。

3.《莲花》读后感 篇三

对于去墨脱的事情,不得不提到《莲花》,虽然我的决定与这本书毫无关系,但这本书的确是因为对墨脱的兴趣我才看的,也是唯一看过的一本安妮的书,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去做——《莲花》读后感。

以下贴当时的读后感:

=================================

自从开始看电子书以后,一直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强迫性思维在不停地怀疑:会不会是不全的呢?

尤其是昨晚看完《莲花》之后,更是加深了这种担忧。

可见这部小说在我眼里看来是有一点支离破碎的,起承转合间有不连贯的突然,所以才让我怀疑它是不完整的版本。

但无论如何,是不会也不想再去求证了。

一直没有看过安妮宝贝的书,许多次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去看,终究都没有落实。这一次完全是因为墨脱,恐怕这会是唯一一篇用文艺的手法描写墨脱的文字吧。当时想要读它,是想对墨脱多一点了解,看完之后发现,不如用这段时间看几篇游记……

真的,在蚂蜂窝看过一个人的游记,他从拉萨到了墨脱,走的是同一条路线——这是一条经典的大家都走的路线,有详尽的文字记录和真实的图片,我当时看得津津有味,而安妮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来描写庆昭与善生之间的对话,善生讲述那个不知道是否真正存在过的内河,庆昭谈她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各谈各的,互相似乎理解,又似乎毫不理解——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梦想照进现实》。

不可否认,安妮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有她的独到之处,有些甚至让我非常佩服,但无法忍受的是,这些她都要让它们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我怀疑如果有人一直这样说话,像自言自语又像说教一样不停地说着一些看似深刻实则晦涩难懂的话语,那么这种交谈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反正如果是我,如果对方一再地掉书袋抖包袱,我会忍无可忍地开始走神。

她想说的太多,思虑的太多,可惜,真的选错了方式,一开始,不如用一个人独白,或许会更自然一点,却为什么要硬生生装进来一个毫不相干的男人——其实这样的结果是造就了两个故事,读后感《决定了的事情就要去做——《莲花》读后感》。她已经尽力,却还是无法将它们紧密联合起来,只不过是各自有了虚幻的倾诉对象。

还有一个令我不想再去求证的原因,是因为太多的“香烟”、“白衬衣”这样的字眼,她总是让庆昭点了一根又一根的香烟,总是会突兀地告诉你“她(他)穿着一件……的白衬衣”之类,这是她有所隐喻的寄托所在吧?可惜我一见到这样的描写便头疼,所以无法继续看下去……

也许是因为阶级不同?因为我永远不可能成为小资。

也许是我一开始便会错意,我不该期待自己能读到一篇游记。

只可惜自己悟性又太差,对于一些评论家说的什么“对心灵以及人生的苦苦探索”之类,我却无法真正理解,也没有太多的耐心去理解,说到底,我还很肤浅。

不过她对于旅行的心态那种描写,却是很对我的胃口的。特别是对于所谓的“游客”所做的深切的讽刺。对于那些身穿昂贵冲锋衣,有很多这样那样装备的“旅行者”,我和她一样心怀不屑。是的,我一直以为,那些人根本不明白“旅行”是什么,因为他们要的并不是旅行本身,而是一种优越感,一种满足感,就像他们的装备一样,旅行的目的地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工具,他们在“使用”它们,充其量,他们只是在“度假”而已。

所以我会佩服庆昭(除了她那满口的晦涩的人生大道理外,奇怪,安妮明明说这个人不善言辞……),她对于旅行的理解,以及那种苦行僧般自虐的行走与停留,令我向往。

有意思的是,如果你仔细看过这部小说,你会发现中间有一些文字明显地完全与整体的风格脱节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特有的文风,独特到令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手笔。相信安妮的文风是怎样,不必我多说。但中间只要庆昭一提到有些资讯类的东西,那大概是庆昭平时看书或者通过其他途径留意到的,经过她的嘴讲出来,便陡然不像是她自己在说,而像是电脑直接Ctrl+V过来了,不经过她的整理与归纳,所以会与她之前的风格脱节,变得很官方,像在念报纸。

可能又是我太吹毛求疵了吧。但至少,如果是我的话,我会努力把这些地方转换得自然一点,就像平时与人交谈,就算说起一些自己看到的新闻或者资讯,无论如何也会加工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别人才不会感觉你突然变成了新闻播报员。

习惯用笔说话的人,总是忍不住一下说太多,因为平时说得太少,久而久之,就会有卖弄之嫌。我也无法脱离这样的套子。

所以,暂且打住吧,不说了。

糖卡。2009.03.21

=================================

这些年很少再认真读书,这是一件不好的事。

4.《莲花》读后感 篇四

感白莲花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濉

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

谁移尔至此,姑苏白使君。

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

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

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

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

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

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

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

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

上一篇:描写小草的比喻句下一篇:中班上学期体格锻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