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2025-02-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10篇)

1.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篇一

《深虑论》方孝孺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品原文

深虑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1;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2。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3与?盖虑之所能及4者,人事5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6者,天道7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8。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9而为郡县10。方以为兵革11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12,而不知汉帝13起陇亩14之中,而卒15亡秦之社稷16。汉惩17秦之孤立,于是大建18庶孽19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20,而七国21萌篡弑22之谋。武、宣23以后,稍24削析25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26卒移汉祚27。光武28之惩哀、平29,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30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31。宋太祖32见五代33方镇34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35,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36皆有出人之智37、盖世之才38,其于治乱存亡之几39,思之详而备之审40矣。虑切41于此而祸兴42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43。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44于活人45,而拙46于谋子47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48,非法术49之所能制50,不敢肆51其私谋诡计52,而唯积至诚53,用大德54以结乎天心,使天眷55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56而不忍释57。故其子孙,虽有至愚58不肖59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60亡之61。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62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63笼络64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65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词句注释

1、“虑天下者”二句:图:考虑。忽:忽视。此二句意为对自己认为困难的事能认真考虑,而对自己觉得容易的事就疏忽了。

2、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备:防备。遗:遗忘。二句意为对自己认为可怕的事有所防备,而对自己觉得无疑之事就忽视了。

3、未周:不周全,不全面。

4、及:至,达到。

5、人事:人的力量所能及的事。

6、不及:达不到。

7、天道:上天的意旨。

8、一天下:统一天下。一,动词,统一。

9、封建: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把爵位或土地分赐给亲戚或功臣,使之在其领地里建立邦国。

10、郡县:即郡县制,把国家分为郡和县,由中央朝廷统一掌管。

11、兵革:代指武器恺甲。这一句意为战争再不会发生。

12、世守:一代传一代,永远拥有。

13、汉帝:指汉高祖刘邦。

14、陇亩:草野。

15、卒:终于,最终。

16、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亦以社稷为国家的代称。

17、惩:以前失为鉴戒。

18、建:犹设置。

19、庶孽:妃妾所生之子。

20、相继而无变:互相帮助而不会发生变故。

21、七国:指汉景帝时吴、楚、赵、胶西、济南、淄川、胶东等七个诸侯国,于公元前145年同时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22、篡弑:狱君而夺其帝位。

23、武、宣:指汉武帝、汉宣帝。

24、稍:逐渐。

25、削析:划分,此处指削减。

26、王莽(公元前45—公元28年):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后毒死平帝,于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

27、汉柞:汉朝的帝位。

28、光武:即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王朝的建立者。

29、哀、平:即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衎。

30、所由亡:所灭亡的原因。

31、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据载,唐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密问太史令李淳风:据传说有个女主武氏,代唐有天下之事,这是真的吗?李淳风回答说,仰观天象,俯察历数,此人已在宫中,不过三十年当王天下,其兆己成。唐太宗要把怀疑对象全杀掉,但是被李淳风劝止。其实武则天就在身边,唐太宗却没有察觉。

32、宋太祖:即赵匡胤(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960—976年在位。

33、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34、方镇: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

35、尽释其兵权:宋太祖两次宴请掌有兵权的重臣,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他们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后人称之为“杯酒释兵权”。

36、此其人:这里所列举的人。

37、出人之智:超出常人的智慧。

38、盖世之才:形容才能居当代之首。

39、几:事物变化的前兆、迹象。

40、审:周全细致。

41、切:贴近、切近。

42、兴:产生。

43、“盖智可以谋人”二句:人的智慧只能为人事而谋虑,却不能为天意去谋虑。

44、工:擅长、善于。

45、活人:救活他人。

46、拙:“工”的反义词。

47、谋子:为自己子女考虑。

48、周:遍及。

49、法术:此处指策略、方法。

50、制:控制。

51、肆:不顾一切地施行。

52、私谋诡计:同“阴谋诡计”。私,暗中,不公开。

53、至诚:极诚挚的心意。

54、大德:高尚的品德。

55、眷:顾念,垂爱。

56、赤子:婴儿。

57、释:犹丢下、放下。

58、至愚:极端愚笨。

59、不肖:不成材。

60、遽:立即、马上。

61、亡之:使之灭亡。

62、苟:假如。

63、区区之智:此谓很浅薄的智慧。

64、笼络:犹控制。

65、理:此谓世间的道理。

原文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

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白话译文

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

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带“武”字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限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立即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

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希望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创作背景

《深虑论》是方孝孺早年的作品,写于明初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和前朝许多开国皇帝一样,面临着如何巩固和加强统治权的问题。他为了强化封建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央和地方的封建官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同时也采取了许多鼓励生产的措旅,带来了全国经济的繁荣和生产的发展。但由于朱元璋为了加强朱氏势力面把军事大权交付诸王之手,又便明初盛世潜伏着战祸的危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了《深虑论》这篇向当政者提出警策劝谏的文章。

作品赏析

这篇《深虑论》接触到封建统治能不能和怎祥才能长治久安的大问题。作者列举大量史事论证了靠“私谋诡计”来进行局部改革是不行的;明确提出了要想长洽久安,必须“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平天心”。全文写得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文章开篇从“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面忽其所易”谈起,说到“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子不足疑之事”,接着提出论题:“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这就从人事讲到天道,通篇立意即在于此。

文章的第二段按照时间先后,列举大量史实。说明如何才能长治久安确是所有统治者都在深虑的问题。文草首先从秦始皇统一天下讲起。秦始皇虽然接受了周朝因诸侯过于强大而使中央权力分散的教训,改世袭的分封制为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自以为子孙帝王可传至万世无穷。但由于亟役万人修筑长城、阿房宫和骊山之墓。加上横征暴敛,滥施威刑,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以致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强大的秦王朝仅仅十二年后就被民问崛起的刘邦灭掉。刘邦打下天下后。接受秦朝中央政权过于孤立的教训,循周之制剖海内面立宗子,大封同姓王。即使这样也没能保住汉家王朝永世相传。后来的几个皇帝虽然不断否定前帝的章法,又不断制定新的应急措施。但由于外戚宦官为患,贫富日益悬殊,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终于爆发了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接着,魏晋南北朝多有宫廷政变,即使是空前强盛的唐朝,在它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时代,虽然费尽心机清除内奸。还是没能发现武则天的谋反阴谋,留下了后患。及至宋朝,虽然解除了藩镇的兵权,但最后也没有能保住江山稷世代相传。这些历代君主都曾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进行过一定的改革;开国后也击是处心积虑、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做了多方面的防范,但结果仍是防不胜防。这就引发作者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是当政者考虏不周、防各不严吗?还是另有原因呢?

紧接着,作者就以这些历史事实作为论据进行论证,首先指出这些当政者并不是不聪明,他们都有超人的智慧,考虑也确实周到。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也未能逃脱“天道”的惩罚,就像“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一样,是人力无法挽救的。最后归结到“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这就为下文的结论作了充分的铺垫。

从“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至篇末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明确提出作者的见解。再次点题,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反复进行论述。先以“古之圣人”不是“私谋诡计”,而是“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此虑之远者”作为正而论点。实际上,这就是说“古之圣人”是工于谋天而能为深虑者。文章写至此,作者的写作真意已明:“天道”并非幽渺难侧,只要“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就可以达到。文章接着又以不能顺其“天心”所带来的结果作为反面论点,再次强调了作者的主张:“夫苟不能自结于天,面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其后果必然是:“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这最后一句反问作结,更进一步从反面证实了只要尽人事以合“天心”,“天道”也并不是不可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深长。

这篇文章的“天道”即指历史规律,作者已经认识到,要想巩固政权,光靠积虑防范和镇压民众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即要对人民实行仁义,“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才行。这里的“天心”,实际上也就代表了民意。这和古人所说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是一致的。这似乎是在讲,只是改革前朝的一些作法,而不从根本上改革,不作符合客观规律的改革,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由于作者受到时代和思想的局限,他没有也不可能从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出发来分析这一问题,当然就不可能认识到,也更不可能明确指出这个规律是什么。这个根本是什么,作者在这篇《深虑论》中总结历代王朝兴亡得失的情况,是为了借古喻今,希望当代统治者能在历史的借鉴中汲取经验教训,施行仁义,顺乎民心,以巩固朱姓王朝的统治,而不要重蹈亡朝之覆辙。说到底,他的思想基础还是儒家的民本思想。尽管如此,作者当时能够深探地忧虑到了这个问题,确实还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简介

方孝儒(1357—1402年),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幼时好学;长大后,师从宋濂,常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任汉中府学教授,蜀王聘为世子老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主持编纂《太祖实录》、《类要》。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他多次为建文帝谋划对策。后朱棣引兵攻入京师,授笔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从,将笔掷在地上,边哭边骂,于是被杀,共灭十族,死者八百七十余人。

方孝孺主张作文要“神会于心”、“道明而辞达”,反对摹拟剽窃,其文风格豪放雄健。《四库全书总目》说他“学术醇正”,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他的散文常以物喻理,直抒胸臆,文笔畅达,言简意明,为时人所传诵。著有《逊志斋集》。

2.方孝孺的文言文试题 篇二

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

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负气:恃其意气

B.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

惩:戒止

C.君居其名、师其道

师:学习

D.以其节之足尚也

尚:同“上”,上升

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的一组是()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

②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

③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

④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

⑤有志者不累乎用舍

⑥立谏诤,风厉在位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篇便提出:“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谓振聋发聩、先声夺势,也定下了全文激昂的基调。

B.作者表明仰慕古之戆者的心迹,

表达了欲与“长孺”、“子布”结交而不可得的遗憾。最后,

表达了对同乡的赞美之情,并且想要造访倾谈。

C.作者对流俗所谓的“戆人”作了定义,他们不取合当世,不阿附权贵,遇到事情就争论不休。

D.作者以“甘脆之味”、“姜桂之和”来分别喻“材智之士”和“气节之臣”,生动而形象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别有韵味而又富于理趣。

1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参考答案

②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诚,治,冀)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我听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二: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居乎家、行乎乡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而以戆名其窝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 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D.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 以其无礼于晋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4分)

②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3分)

③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2分)

参考答案

1. A

2.1常常因为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的太快了,(他们)谋求奇异的事情窃取名声,用来取悦君王,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以 ,用,悦,卒,致)

2 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相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诚,治,冀)

3.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知道他的志向,可惜他到了晚年还不能被任用.

参考译文:

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气节的伟大而并非才智的.出众。天下不曾缺少有才智的人,但当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常常有一些运用才智的人奔跑追逐得太快了,寻求新鲜奇异的事儿,编出花言巧语以讨取君王的欢心,最终往往招致无穷的祸患,可是有气节的人却不这么做(不亲附君王)。有气节的人傲气风发,让人可敬可畏(疏远),而有才智的人灵活聪慧,让人可喜可佩(亲近)。让人可喜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也容易引起纷乱,所以要想在祸乱还未发生之前制止它,就必须得让有气节的人来做不可。

汉武帝时的汲长孺,吴国的张子布等人,都自负正直,敢坦然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理直气壮地面对对方,一点儿也没有为了迎合某些事物而屈服、退让的意思,对于君王的威严、权势不为所动,遇到事儿总是毫不留情地当面劝谏或争论(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俗说的“戆人”(迂愚而刚直的人,在一般人看来是傻),但是朝廷依然委其以重任,狐鼠之盗一类的小人往往通过观察对方的行动是进是退来决定应该对其恭敬还是侵犯,故又怎能仅仅用才智来使他们真正认可和屈服呢!一个人若使人敬畏,正是因为他有不屈不挠的气节。一个国家可以数十年不用有才智的人,但绝不能一天不用有气节的臣。就像是甜美酥脆的食物,即使很长时间不吃,也不会得病,但是对身体有好处的生姜和肉桂却不能不吃。君王如果没有令人可敬畏的有气节的臣子在旁辅佐,那么想要没有危险和失败发生就比较难了。

我年少时仰慕古时的“戆”人,想与长孺、子布这样的人交朋友,但这是不可能的,于是我便想着广结天下之士,认识他们,了解他们。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戆”人却还未曾谋面,但是我却还没见到一个仰慕“戆”者的人,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现在这么少了吗?还是相遇而欣赏的方法本来就有所不同?如今天子戒止近代以来的流弊,树立直言规劝的风气,鼓励在位的人,让他们能够对政事发表看法,果真能得到戆直的人出来响应他的请求,那么国家大治就可以希望了。

3.文言文试题 篇三

一、《三峡》

1.注音: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

奔()属()2.《三峡》选自___________.三峡是()()和()的总称.,作者(),()(朝代)()学家。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哀转久绝()

或王命急宣()...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⑨属引凄异()()

...⑩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4.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6、正确划分下列句子停顿。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用原文语句填空

1)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2)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侧面写山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6、第一段写出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9《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

10.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11.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12、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4、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15、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字数在100字以内)

二、《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练习题

1.注音: 颓()鳞()荇()与()奇者 藻()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月色入户()欣然()相与步于中庭().....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两人者耳()....

3、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标出下列句子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填空: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文章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2)“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成语________ 可以用来形容这种优美月色。4)、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运用了_______的表达方式。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简答:

1)分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2)“欣然起行”“欣然”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4)《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三、《湖心亭看雪》练习题

1、解释加点的词。(1)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2)是日,更定矣________ ...(3)惟长堤一痕________(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________ ..(5)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6)及下船________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 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一:上下一白________ 长堤一痕________ ..更:是日更定________ 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是:是日更定________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

4、正确划分下列句子停顿

1)湖中人鸟声俱绝。2)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5、文中写雪景的句子是(),运用的()和()相结合的手法。

6、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四、课内古诗词练习题

(一)《望岳》

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______________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归园田居》

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使至塞上》1. 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六)《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一)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①历历: ;②乡关:。(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 _______________”。“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_____________________.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

(三)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浣溪沙(宋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_______________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 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生态度,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伤。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六)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试加以分析。

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答案

一、《三峡》“猿鸣三声”中“三”的意思是“多次”

5、A 6、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原文填空

1)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8、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第一段写出了三峡山高、峡长,连绵不断的特点。

9、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0、写出了山高峡长,林寒涧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凄凉、萧瑟 的气氛。

1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3、抓住了猿,突出了秋天的凄凉萧瑟气氛。

14、突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和秋天的凄凉萧瑟环境。

15、导游词示例:各位游客,欢迎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3分,三峡风光介绍2分,时代变化1分。如语言不简洁连贯,不生动优美,酌情扣分)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5、B 6、1)陶弘景 号华阳隐居 信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qǐn 睡或睡觉 废寝忘食

3)月光 竹柏影 比喻 月光如水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议论 6)欣然起行 解衣欲睡 7、1)写出了月光的澄澈和影子的清丽淡雅,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抒发了作者的豁达乐观心情。2)高兴的样子 写出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性格 3)超脱世俗,豁达乐观的清闲的人。

4)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凄凉,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情感。

三、《湖心亭看雪》

5、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水,上下一白。湖上与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6、用白描手法,从视觉上写出了湖心亭雪景风采,感叹人不过是沧海一粟的渺小,抒发了作者孤独寂寞之情。

7、画龙点睛,证明痴人不只作者一人,从而证明了二人的超凡脱俗。

四、(一)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茫茫沙漠一股孤烟直上,长河尽头一轮落日徐徐而降。运用对偶形象描绘了落日时静谧的沙漠景象,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六)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课外一)五

(一)《黄鹤楼》答案:(1)①分明的样子。②故乡(2)岳阳楼 滕王阁

(3)抒发了作者的寂寞、惆怅之情。(4)“愁”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二)《送友人》

1、“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 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2、“友人” 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3、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难舍难分,情景交融。

4、别时的惆怅心情和友人依依不舍之情 五

(三)秋词

1、《天净沙•秋思》

2、描绘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一鹤凌云的开阔景象。

3、诗人以“鹤”自喻,抒发了自己豪迈乐观之情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1、愉快的 老当益壮 积极乐观

2、年华流逝、好景不长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身体不好,形单影只,显示出诗人当时极为艰难的处境。作用:反衬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风格。

2、表达了诗人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

(六)1、“割”用拟人手法,突出泰山的“高峻奇险”,表现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篇四

16.A 17.D 18.C

19.公 子 闻 所 在 / 乃 间 步 往 / 从 此 两 人 游 / 甚 欢 /平原 君 闻 之 / 谓 其 夫 人 曰 / 始 吾 闻 夫 人 弟 公 子 天 下 无 双 / 今 吾 闻 之 / 乃 妄 从 博 徒 卖 浆 者 游(3分,断对一处给0.5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20.(7分)(1)公子假借王命夺取晋鄙兵权而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的恩德,便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座城封赏公子。(3分)

5.语文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篇五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13~15题。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②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③,唯具④乡里姓名揭⑤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⑥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②知:指担任州县的.长官。③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④具:写,题。⑤揭:公布。⑥诏:君王召见。

1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准少英迈( ) ②或教准增年( )

14.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

15.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3.①年轻时 ②有的人(每空1分,共2分)

14.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再坐下。(2分,每小句1分,意思对即可)

6.2008年高考文言文试题汇总 篇六

一、(全国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宣和初,自漳州司录除国子录,擢监察御史。时蔡京当国,刚论奏无所避。以亲老求补外,出知兴化军。钦宗即位,以右正言召。丁父忧,服阕,除工部员外郎,以母疾辞。绍兴元年,盗起旁郡,官吏悉逃去,顺昌民以刚为命。刚喻从盗者使反业,既而他盗入顺昌,部使者檄刚抚定,刚遣长子迟喻贼,贼知刚父子有信义,亦散去。寻召为吏部员外郎,言:“古者天子必有亲兵自将,所以备不虞而强主威。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居则以为卫,动则以为中军,此强干弱枝之道。”又言:“国家艰难已极,今方图新,若会稽诚非久驻之地。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丁母忧,服阕,复拜给事中。刚言:“国不可一日无兵,兵不可一日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蓄,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屯田。”因献三说,将校有能射耕,当加优赏,每耕田一顷,与转一资,百姓愿耕,假以粮种,复以租赋。上令都督府措置。时朝廷推究章惇、蔡卞误国之罪,追贬其身,仍诏子孙毋得官中朝。至是章杰自崇道观知婺州,章仅自太府丞提举江东茶盐事。刚封还诏书,谓即如此,何以示惩,乃并与祠。时徽宗已崩,上遇朔望犹率群臣遥拜渊圣,刚言:“礼有隆杀,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望勉抑圣心,但岁时行家人礼于内庭。”从之。郑亿年与秦桧有连而得美官,刚显疏其恶,桧衔之。金人叛盟,刚乞起旧相之有德望者,处以近藩,桧闻之曰:“是欲置我何地耶?”改工部尚书,而以王次翁为中丞。初,边报至,从官会都堂,刚谓亿年曰:“公以百口保金人,今已背约,有何面目尚在朝廷乎?”亿年奉祠去。明年致仕。以绍兴十三年卒。(节选自《宋史? 廖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部使者檄刚抚定 檄:文告。

B.刚遣长子迟喻贼 喻:开导。

C.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 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杜:制止。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廖刚“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A.顺昌民以刚为命 B.谓即如此,何以示惩

7.文言文短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篇七

章公懋为祭酒

章公懋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有监生①请假,托言一力采薪②不至,将往求之。公闻之愕然,曰:薪水之资③脱④有失,奈何?忧动颜色。使亟求,且冀得之当复我。此生甚悔,曰:公待我以诚,奈何诒⑤之?明日返命,具实谢罪。

[注释] ①国子监:最高学府。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监生: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②采薪:与下文的.新水 连用为 采薪汲水, 泛指日常生活的必需条件。③资:供给。④脱:无着落,损失。⑤诒:欺骗。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将往求之( )

(2)具实谢罪(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公待我以诚,奈何诒之?

3、故事写了监生从 到悔再到返命、 的思想变化过程。

4、这则故事给了你一个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谋求(2)具体

2、公用真诚来对待我,我为什么要欺骗他呢

3、诒 谢罪

8.智囊全集文言文翻译及试题答案 篇八

公意颇疑,遂延入后堂。敬扣公左手,章拥背,同入室坐炕上。敬掀髯笑曰:“公不知我耶?我坝上来,闻公帑①有万金,愿以相借。”遂与章共出匕首,置公颈。公不为动,从容语曰:“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即不匕首,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且尔既称朝使,奈何自露本相?使人窥之,非尔利也。”贼以为然,遂袖匕首。

公曰:“滑小邑,安得多金?”敬出札记如数,公不复辩,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后覆开谕久之,曰:“吾党五人,当予五千金。”公谢曰:“幸甚,但尔两人橐中能装此耶?抑何策出此官舍也?”贼曰:“公虑良是。当为我具大车一乘,载金其上。”仍械公如诏逮故事,不许一人从,从即先刺公。曰:“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公曰:“逮我昼行,邑人必困尔,即刺我何益?不若夜行便。”二贼相顾称善。公又曰:“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邑中多富民,愿如数贷之。既不累吾官,尔亦安枕。”二贼益善公计。

公属章传语召吏刘相来。相者,心计人也。相至,公谬语曰:“吾不幸遭意外事,若逮去,死无日矣。今锦衣公有大气力,能免我,心甚德之,吾欲具五千金为寿。”相吐舌曰:“安得办此?”公蹑相足曰:“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吾令汝为贷。”遂取纸笔书某上户若干、某中户若干,共九人,符五千金数。九人,素善捕盗者。

公又语相曰:“天使在,九人者宜盛服谒见,勿以贷故作窭人状。”相会意而出,公取酒食酬酢,而先饮啖以示不疑。且戒二贼勿多饮,贼益信之。酒半,曩所招九人各鲜衣为富客,以纸裹铁器,手捧之,陆续门外,谬云:“贷金已至,但贫不能如数。”作哀祈状。二贼闻金至,且睹来者豪状,不复致疑。

公呼天平来,又嫌几小,索库中长几,横之后堂,二僚亦至。公与敬隔几为宾主,而章不离公左右,公乃持砝码语章曰:“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敬起扑公不及,自刭厨下;生缚章,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亟捕之,已亡命入京矣。为上状,缇帅陆炳尽捕诛之。(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①帑:tǎng,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尹犹倨见使臣乎 倨:傲慢

B.坐草场火系狱 系:牵累

C.当为我具大车一乘 具:准备

D.九人,素善捕盗者 素:向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但请勿多取以累吾官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B.①每见此邑人富而好义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①公乃持砝码语章曰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D.①吾令汝为贷 ②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佳胤智谋的一组是()

①公心怪之,判案如故。②吾书生孱夫能奈尔何? ③帑金易辨识,亦非尔利。

④相吐舌曰:“安得办此?” ⑤汝不肯代官长校视轻重耶?⑥考讯又得王保等三贼主名。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②⑥

第II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尔所图非报仇也,我即愚,奈何以财故轻吾生?(4分)

(2)俟吾党跃马去,乃释公身。(4分)

(3)章稍稍就几,而九人者捧其所裹铁器竞前,公乘间脱走,大呼擒贼。(4分)

试题答案:

10.B(系:拘系,拘捕。)

11、D都是介词,替。(A、连词,相当于“而”;介词,因为。B、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假设。C、副词,于是,就;副词,却。)

12.B(①劫持尚未真正发生。②向对手示弱,防止强盗骤然加害。③欲擒故纵,获得强盗更加信任。④表现刘相不明真相。⑤设计摆脱高章的控制。⑥一般处理程序,危险已经解除。)

13.(1)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所图”“奈何”“以”“轻”各1分)

(2)等我们同伙人/一伙人骑上马离开,就把你释放了/就放了你。(“俟”“党”“去”“乃”各1分)

(3)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大叫捉贼。(“就”“竞”“间”“走”各1分)

【译文】张佳胤为滑州县令时,有大盗任敬、高章伪装锦衣使前来见他。二人大剌剌的直入府堂,面朝北方,张佳胤虽觉奇怪,但仍然照常判案,这时任敬突然大声骂道:“现在什么时候了,大尹(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还想傲慢地见皇帝的使臣吗?”张佳胤内心稍微有所感动而表现于面容,连忙离席迎接(迓:迎接)这二人。任敬对张佳胤说:“有圣旨在身,不能下拜。”张佳胤说:“是圣上下旨要拘捕我吗?”一面命人摆设香案恭迎圣旨。任敬在张佳胤耳边说道:“不是拘捕你,是要抄耿主事家。”府衙中有个叫耿随朝的本地人,是个小官,因草场发生火灾受到牵连拘捕下狱。

张佳胤更觉可疑,于是请两人到后堂休憩,任敬一进后堂便扣住张佳胤左手,高章搭着张佳胤的肩,三人一同走进内室坐在炕上。任敬手摸着胡子笑着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我从山寨来,听说县府库房中有不少银子,想暂借一用。”二人说完用匕首抵着张佳胤脖子。张佳胤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谋取的不是找我报仇,我即使愚蠢,怎么会因为钱财的缘故而看轻我自己的生命呢? 就算你们不用刀,我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气力没有你们大,功夫更不及你们好,又能拿你们怎么样呢?只是你们既自称朝廷钦差,如果现在自露行迹,万一让人看到,这不是对你们不利吗?”二人听了觉得有理,就把匕首藏在袖中。

张佳胤说:“滑州是个小地方,能有多少钱呢?”谁知任敬早有准备,拿出一本簿子,上面记载各州钱数,张佳胤没办法,只好求他们不要拿得太多,以免影响自己日后的升迁。二人商议许久,说:“我们兄弟有五人,你就给我们五千金吧。”张佳胤说:“太好了,谢谢谢谢,但你们的背囊中装得下这么多钱吗?再说,又怎么走出县府大门呢?”二人说:“你考虑的也对,你先为我们准备一辆车,把钱放在车上。”说完仍用匕首抵着张佳胤,不许有人跟随在后,否则就刺杀张佳胤,又说:“等我们同伙人/一伙人骑上马离开,就把你释放了/就放了你。”张佳胤说:“你们若是在白天押着我走,一定会引起百姓的围攻,即使杀了我,你们也难脱身,不如等到晚上再启程。二人连说此计甚好。

张佳胤又说:“官银容易辨认,使用也不方便,县中有几个有钱人,不如由我向他们借来给你,这样我不会因官银短少而影响官运,你们也不用怕官府追捕。”二人更加称赞张佳胤考虑周到。

张佳胤嘱咐高章传话下去,召手下小吏刘相前来,刘相这个人一向多心计。张佳胤假意对刘相说:“我运气不好受到牵连,若被捕一定会砍头,现钦差大人有能力为我脱罪,我内心非常感激,想送五千金聊表心意。刘相听了,吐了吐舌头说:“一时间到哪儿筹这许多钱?”张佳胤暗踢刘相一脚说:“我常见县中富人热心助人,你替我跑一趟,就说我向他们借钱用用。”于是取来纸笔,写下某大户多少,某中户又多少,一共九人,加起来正好五千金。这九人其实是县中捕盗高手,并不是什么县里的有钱人。

张佳胤又对刘相说:“有钦差大人在,待会儿他们送钱来,都要穿着整齐,不要因为我向他们借钱,就装出一副穷相。”其实是暗示那些人要准备好武器。刘相这时已完全明白张佳胤话中的含意,告辞离去,张佳胤命人送上酒菜,并且先尝表示酒菜无毒,以安贼心。张佳胤又频劝二人不要多喝,以免酒后误事,二人更加信任张佳胤。饮酒至半,所召九人各自穿着光鲜,好像富豪般,双手捧着用纸包裹的兵器站在门外,作出哀求的神情,说道:“大人借的钱已经拿来,可是小人家中实在没有这么多。”二贼听说钱已送来,再看到来人都是富人打扮,更不怀疑。

张佳胤命人取秤来,又嫌桌子小,命人取库房中长几横放在后堂,二名役卒也跟着进来,张佳胤与任敬隔着长几,而高章却紧挨在张佳胤身旁,张佳胤拿着砝码,对高章说:“你难道不为你的长官秤金吗?” 高章稍微一靠近长几,九人立即捧着手中的兵器争相冲上前去,张佳胤趁机逃跑脱身,大叫捉贼。任敬想扑向张佳胤已经来不及,逃往厨房见大势已去,只有自杀,众人捉住高章拷问,供出王保等三名同党,立即下令逮捕,三人虽逃至京师,最后还是被逮捕正法。

9.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篇九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中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意以属端.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曰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一日,内出手札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愈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顺其亲:况继迁悖逆之人乎?陛下今曰杀之,明曰继迁可擒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可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系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其母后病死延州,继迁寻亦死,继迁子竞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

[注] ①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②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亦不形于言 形:表现。 B.虑与寇准同列 同列:同在朝班,同事。

C.端愈谦让不自当 当:承当。 D.端疑谋大事 疑:怀疑。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也相同 B.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与”字相同,两个“其”字不相同 D.两个“与”字不同,两个“其”字粤不同

2.B(与:和/参与;其:他的)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3.B(夫是发语词)

A.意以属端——已经属意于吕端

B.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大丈夫办事不顾及他的亲人

C.愈坚其叛心尔——更加坚定他的叛逆之心而已

D.微卿,几误我事——要不是爱卿,几乎误了我的大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一组是( ) 4.C

①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②虑与寇准同列,先居相位,恐准不平

③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

④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

⑤继迁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5.D

A.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更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办事糊涂,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为宰相。

B.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担任宰相,怕引起寇准“不平”,他反复考虑,便请寇准参与国家大事,同升政事堂,化解了这个矛盾。

C.同僚们在应对太宗时,常常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倡议,但这些见解和倡议都较为一般,只有吕端见解高明,很少有人企及。

D.吕端知道太宗要处死李继迁之母后,以项羽、刘邦的典故为例,说明杀死李母并不能缓和局势,他建议妥善安置李母。果然取得较好的效果。

6.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砭:“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以此可知泰国之政也。”

(1)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治疗它不一定成功,那将会使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以此可知秦国之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和了解这件事的人商量这件事,却又和不了解这件事的人败坏这件事,从这里就可以了解秦国的国政啊。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辛卯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初,始皇尊宠蒙氏,信任之。蒙恬任外将,蒙毅常居中参谋义,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赵高有罪,始皇使蒙毅治之;毅当高法应死。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复其官。赵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说胡亥,请诈以始皇命诛扶苏而立胡亥为太子。胡亥然其计。乃见丞相斯曰:“君侯材能、谋虑、功高、无怨、长子信之,此五者皆孰与蒙恬?”斯曰:“不及也。”高曰:“然则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乡里,明矣!胡亥慈仁笃厚,可以为嗣,愿君亨计而定之!”丞相斯以为然,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扶苏,数以不能辟地立功,士卒多耗,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皆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发书,泣,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以属吏,系诸阳周;会蒙毅为始皇出祷山川,还至。乃系诸代。

二世欲诛蒙恬兄弟,子婴谏曰:“赵王迁杀李牧而用颜聚,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卒皆亡国。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陛下一旦弃去之。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使斗士之意离去也!”二世弗听,遂杀蒙毅及内史恬。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集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二十余万,身虽困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乃吞药自杀。

扬子①《法言》曰:或问“蒙恬忠而被诛,忠奚可为也?”曰:“堑山、堙谷,起临洮,击辽水②,力不足而尸有余,忠不足相也。”

臣光③曰:始皇方毒天下而蒙恬为之使,恬不仁可知矣。然恬明于为人臣之义,虽无罪见诛,能守死不贰,斯亦足称也。

(《资治通鉴》)

[注] ①扬子,即扬雄。②此句指修长城。③光,即司马光。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说胡亥 劝说。 B.毅当高法应死 应当。

C.乃系诸代 拘禁。 D.其势足以倍畔 通“背叛”。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最相近的一项是( )

A.愿君审计而定之 B.反数上书,直言诽谤

C.是内使群臣不相信 D.将军恬不矫正

2.D(A.审计,周密谋划;B.诽谤,指责过失;C.相信,相互信任)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①数以不能辟地立功

②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帝也

③诸将相莫敢与之争

④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3.c(以:介词/连词,相当于“而”。之: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4.表明赵高、李斯合谋陷害蒙氏兄弟的直接原因的一项是( ) 4.C

①诸将相莫敢与之争②毅当高法应死③将军恬不矫正,知其谋④长子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⑤其势足以倍畔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④⑤

5.对扬雄、司马光关于蒙恬的评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扬雄认为,蒙恬之“忠”,不足以辅佐君王,是无用之“忠”;司马光认为,蒙恬之“仁”是为始皇所驱使,行的是不仁之事,不可谓“仁”。

B.扬雄与司马光对蒙恬修筑长城,暴敛伤民、荼毒百姓的批评是一致的。

C.扬雄与司马光对蒙恬是否“明人臣之义”的评价是不一致的。

D.扬雄与司马光评价蒙恬的着眼点不同;扬雄论“忠”,司马光论“仁”“义”,因而结论也完全不同。

5.D(结论之中有相同之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乡里,明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你最终不能怀揣通侯的印信返回故里,那就很明显了。

(2)日夜怨望不得罢归为太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日夜夜抱怨,不能获准免去外职回来做太子。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丙戌冬,从下灵武,诸将争取子女金帛,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帝自经营西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孥人妻女,取货财,兼土田。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楚材闻之泣下,即入奏,请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燕多剧贼,未夕,辄曳牛车指富家,取其财物,不与则杀之。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活之。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其家赂中使,将缓之。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狱具,戮十六人于市,燕民始安。

楚材奏:“凡州郡宜令长吏专理民事,万户总军政,凡所掌课税,权贵不得侵之。”又举镇海、粘合,均与之同事。权贵不能平:咸得卜以旧怨,尤疾之,诜于宗王曰:“耶律中书令率用亲旧,必有二心,宜奏杀之。”宗王遣使攀闻,帝察其诬,责使者,罢遣之。属有讼成得卜不法者,帝命楚材鞫之。奏曰:“此人倨傲,故易招谤。今将有事南方,他曰治之未晚也。”帝私谓侍臣曰:“楚材不较私仇,真宽厚长者,汝曹当效之。”

时侍臣脱欢奏简天下室女,诏下,楚材尼之不行,帝怒。楚材进曰:“向择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备使令。今复选拔,臣恐扰民,欲覆奏耳。”帝良久曰:“可罢之。”

(节选自《元史?耶律楚材传》)

[注] 石抹成得卜、镇海、粘合、脱欢,均为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贪暴之风稍戢 戢:收敛。

B.时侍臣脱欢奏简天下室女 简:挑选。

C.楚材尼之不行,帝怒 行:执行。

D.今复选拔,臣恐扰民,欲覆奏耳 覆:遮盖。

1.D(覆: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诸将争取子女金帛 B.楚材独收遗书及大黄药材

C.今复选拔,臣恐扰民 D.又举镇海、粘合,均与之同事

2.c(A.古为争抢掠夺,今为力求获得或实现;B.文中为散失的书籍,今为死者生前留下的书信;D.文中为共同工作,现为在同一个单位工作的人;C.古今皆为挑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A(B.前表对象,“向”,后表趋向,“到”;C.前是介词,“把”,后是连词,“来”;D.前是代词,后表反诘,副词;A.都是连词,表承接,“就”)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耶律楚材秉公办事的一组是( )

①既而士卒病疫,得大黄辄愈

②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

③楚材示以祸福,中使惧,从其言

④向择美女二十有八人,足备使令

⑤此人倨傲,故易招谤

⑥诏下,楚材尼之不行

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

4.B(①说明有远见,爱士卒;②受派遣;③陈述理由与秉公办事无关)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时社会法制极不健全,耶律楚材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积极提出建议,并被采纳,促进了社会稳定。

B.耶律楚材先是奏请皇帝发布禁令,后又严明执法,不徇私情,得罪了成得卜,因而受到成得卜诬告,幸亏皇帝明察是非,才没有遭难。

C.成得卜曾诬陷耶律楚材,皇帝要处罚他。但耶律楚材宽厚待人,不计私怨,请求皇帝在办完南方的事情以后,再进行处罚。

D.耶律楚材除暴安良,为士兵积药祛病,并为百姓生活安定而公然抗旨,直言进谏。

5.c(“有事”是“打仗”的委婉说法)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睿宗以皇子监国,事闻,遣中使偕楚材往穷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当时睿宗正以皇太子的身份亲理国政,听到了这些情况,就派遣中使和楚材一起去彻底查办此事。

(2)权贵不能平,成得卜以旧怨,尤疾之,谮于宗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历年中考文言文试题展示 篇十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妄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丧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___________现在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2分)

8、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年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环滁皆山也环:.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③野芳发而幽香发:.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

8.选文在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醉翁亭”等景物(2分)

9.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内容。(2分)

答:

10.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分)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注:①【记】指《醉翁亭记》。②【商贾】商人。③【关征】查税征税。

答:

2009年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3分)

(1)出淤泥而不染而: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

(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蔽: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与朱元思书》第二段,概括富春江水的两个特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 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⑤⑥【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曰:“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⑦⑧宋公曰:“不可。”既济,未毕陈,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宋公曰:“不可。”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

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 分)

⑴彼竭我盈,故克.之 克:⑵然后襄公鼓.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年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女。外人。黄发垂量,并怕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ó):箭的尾部。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

(2)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未冠:

10.跟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率妻子邑人来止匕绝境,不复出焉,速与外人间隔。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以鱼我所欲也》)

C.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

D.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旨叹惋。

译文:

(2)飞由是盖自练习,尽得同术。

译文:

12.选文甲中桃花源的美好和谐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

13.选文乙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表现岳飞年少有志的?(3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工商机关举报人保密下一篇:北张村平安建设措施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