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8篇)
1.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篇一
汶川地震和“抗震救灾”精神
一、背景资料
1、“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2008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2、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
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一大批坚强勇敢的少年英雄和感到中国的模范人物。2008年6月27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颁奖晚会——《英雄少年》在中央电视台举行。林浩等20名“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马小凤等30名“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受到表彰奖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晚会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把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生动的思想品德教材,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颁奖晚会在全体获奖少年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中落下帷幕。3、2008年10月8日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
4、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三个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大、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5、党中央明确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要进一步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支持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 要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显著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切实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生命是珍贵的、脆弱的,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有意义。
2、我们要依法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尊重他人的生命健康权。
3、要学会调控情绪。
4、勇于克服困难,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5、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胜利的根本保证。
6、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7、传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含义、重要性、做法)。
8、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为国分忧解难。
9、恪尽职守、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抗击灾害的钢筋铁骨。
10、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基础)。
11、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谐社会、科技创新等等。
三、可能出现命题预测
1、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英雄少年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直面灾难、毫不退缩,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举办此活动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2)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备受社会关注,使广大青少年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这将大大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先进文化的传播,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3)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举办“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和表彰活动,能够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思想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获奖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1)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英雄少年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抢救老师和同学的舍己为人的精神就是奉献的最好表现。(2)积极承担责任。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英雄少年们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在灾难中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赞赏。(3)珍爱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英雄少年们在危难之际不但没有放弃生的希望,用胆量和智慧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且力所能及地帮助生命遭遇困境的他人。(4)挫而不折、积极进取。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面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英雄少年们挫而不折,愈挫愈勇,勇敢地去营救被困的老师和同学。(5)意志坚强。坚强的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灾难发生时,英雄少年们正是靠着坚强的意志,忍受住巨大的痛苦和牺牲去帮助他人。
3、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 我们青少年要以英雄少年为榜样,学习他们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可贵精神,并从英雄少年身上汲取成长的智慧和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掌握过硬本领,锻炼强健体魄,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我们的爱心?)①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②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③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④当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5、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你从中懂得的道理有哪些?(或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和道理?)
①反映了国家的强大,社会的发展,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②反映了抵抗和防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④体现了爱心奉献,爱心回报;⑤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合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震救灾!
6、“5.12”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华人拧成一股绳,迅速投入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去,这体现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有什么重要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作用: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巨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7、为抗震救灾,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试举两例。(或: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①组织部署军队、武警、医疗工作者在内的10万多名救援人员迅速奔赴灾区;②中央及地方财政共投入救灾资金一百六十多亿元,并向灾区迅速调运救灾帐篷、简易房屋、被子、衣物、食品药品等;③温家宝总理及中央领导人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救灾等。
8、当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整个中国社会在与时间赛跑,全世界的华人都动员了起来,世界各国也都纷纷加入救援队伍,高速运转,充分体现了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这一救灾准则。我们有悲痛更有深深的感动,请谈谈你的内心感言。
①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②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心合力、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患难与共、四海之内皆兄弟。
9、为帮助灾区人民早日重建家园,你认为我国政府及公民个人还应继续做出哪些努力?
政府:①科学规划灾区重建工作;②出台灾区重建政策,如:灾区重建优惠政策、鼓励师生参加灾区重建的新政策、鼓励灾区人民生产自救、对灾区人民实施就业援助等。
公民个人:①继续捐款捐物;②在精神上鼓励灾区同胞;③当一名志愿者,帮助灾区重建家园等。
10、当地震发生时,我们未成年人应该怎么做?
①保持冷静,不要慌张;②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③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④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⑤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11、假如你今后遇到了被困的陌生人,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积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因为:①积极承担责任是做人的基本要求。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③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12、谈一谈青少年如何向抗震救灾中的优秀人物学习?
①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③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报效祖国和人民„„
13、材料:“一切想着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震后不到3小时,温总理在赶往灾区的专机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抗震救灾第一线,身先士卒,带领广大群众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它的内容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3)这一有思想什么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4)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14、材料一:“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胡主席彻夜未眠,温总理整夜指挥在一线;一批批人民子弟兵、公安特警和从各地抽调的医护人员以最快速度排除万难赶赴灾区,一批批抢修道路、电力、通信工程的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一批批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可歌可泣的感人画卷正在书写。
材料二:面对这场地震灾害,国民同心,党民同心,军民同心,不畏艰难,并肩战斗,共同承担,携手相助。凝聚成空前巨大的民族力量,展示了中华民族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精神。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什么? 民族精神
(2)请回答它的内容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3)为什么要有这种精神?
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4)这种精神有什么作用?
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弘扬这种精神? 我们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要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与全国人民一道去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5、材料: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县映秀镇察看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慰问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时说:“乡亲们,这场灾害确实太大,地震可以移动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动摇不了我们人民的意志。只要我们大家在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艰苦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害。
(1)阅读材料后回答我们一定能能够战胜这场灾害吗?为什么?
能!因为我们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和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等。
(2)这则材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①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在新时期,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②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我们的社会是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人人互相关爱的社会。我们要共同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面对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⑤要建立并完善灾难预警机制,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
(3)请你为我国预防突发性自然灾害,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①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灾害预警机制。②要制定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③做好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物质储备,如食品、衣物、帐蓬、发电机等。④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要有忧患意识,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自救能力。等等。
(4)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如果灾害再次发生时,你打算怎么做? ①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入到抗击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与国家和灾区人民共度难关。②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③坚决同破坏救灾工作、发灾害之财的不义行为作斗争。
16、材料一:地震发生后,视察河南刚刚回京的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连续几十个小时在一线指挥救灾;解放军官兵不怕牺牲,冒着余震抢救被困群众,在一个教学楼的废墟上,为防止发生再次坍塌,指挥员命令抢险人员马上撤出时,一个刚从废墟中救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哭道“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在地震降临的那一刻,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坠下的楼板,拼死护住孩子,至死仍保持着保护姿势„„
材料二:抗震救灾义演现场,捐款箱前围满了人,演职员们都纷纷捐款;普通群众自发到当地的慈善机构捐款,幼儿园的孩子拿出了压岁钱,退休在家的老人拿出了养老钱;献血队伍排成长龙,人们说:“我们不能上前方参加救援,那就让我们献点血吧!”„„
材料三:据抗震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称,来自各方面的救援队伍14日从四川地震灾区救出伤员18277人,使救出伤员的总数达到64725人,其中重伤员1620人。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也是一个人人相互关爱的社会;中华民族具有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
(2)阅读上述材料,请你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简要的评析。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和回报。他们可以把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挤出一部分捐出来,只因为有更需要的人;他们为了人民的生活安定、生命安全,无私奉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因为有他们在履行责任,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多彩,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他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3)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
①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学习他们敬业乐群、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优良品德。②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③当国家处在困难时刻,要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立场成才,报效祖国。
(4)假如你是材料中被救的一名中学生,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①要学会感恩,把他人的救助之恩时刻铭记心中。②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③努力工作和学习,把自己投入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人民服务,为祖国作贡献。(5)某班要宣传抗震救灾中出现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可采取故事会,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17、2008年5月的中华大地,充满悲痛与泪水。突如其来的8.0级地震,给四川地区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情牵动着海内外所有人的心。
情景一: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号召全党和全国军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灾区看望受灾群众并作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
(1)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灾区的牵挂说明了什么? 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情景二:中学老师吴忠洪本已逃生,为救两名学生又返身冲进摇晃的教学楼内,湮没在轰然倒塌的楼房中;中学教师刘宁在大震之时机智地保护了59名学生,却失去了自己的宝贝女儿;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战士为废墟下的幸存者打开生命之门;一些血站前献血的市民排成长队„„抗震救灾中,遍地是英雄。
(2)抗震救灾中的英雄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等。情景三: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5月18日宣布,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首次宣布自然灾害为全国哀悼日,国旗为死难的平民而降。
(3)你对下半旗向遇难同胞致哀是怎样认识的?
我国用最庄重的仪式向遇难同胞致哀说明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顺应民心之举,体现了民本思想,必将更加凝聚起全民族的力量,去战胜这场特大灾难。
情景四:四川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迅速地以各种方式向中方表示了慰问,并为中国政府和人民抗震救灾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援助。
(4)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援助说明了什么?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善于合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只有不断加强合作,才能应对各种挑战,获得双赢;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等
2.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篇二
1.1、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状
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在“5.1汶川地震”中, 羌族所聚居的地区均遭受了重创。大批羌族同胞遇难, 学校、政府、医院、公共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其中, 此次地震大约有2万多羌族人丧生或失踪, 约占羌族总人口的10%, 其中包括大量民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持有人。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 现代体育不断的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体育文化, 为保证本民族的体育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那么每个民族都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肩负承载、守护的责任。在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 保持地域文化、生态文明的多样性, 而不是摒弃民族文化, 用功力的眼光、盲目的心态去追求现代体育。这也是目前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1.2、社会大变革下, 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滞后性”与“渐退性”
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后, 当地的经济、生产等逐渐复苏, 村落、山区和县城的沟通加强, 国家政策的倾向, 现代工业科技的迁入, 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 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扩展, 使民族活动退减。现代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这将造成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态发生变化。经过实地走访汶川地震灾区调查中, 发现羌族地区长期保持的民族体育活动逐渐减少, 甚至有一些活动逐渐消失, 被人们淡忘。尤其是经历了“5.12汶川地震”, 大量民间传统文化持有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 造成了当地长久保持的民族体育活动无法继续传承和延续。
2、体育教育对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对策
体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遵循人体的生长发展规律, 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 以增强体质, 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积累和反映。
2.1、学校体育教育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选择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来源于生活, 又植根于群众中, 一旦离开了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地”就会枯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除了部分项目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更多的项目依然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民族体育走进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把羌族民族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 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挖掘羌族体育文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显著特征, 舞蹈元素突出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地震发生后, 很多学生在这次过程中受到重创, 身体、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把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对学生的认同感和身体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把羌族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时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最佳选择, 这样才可以让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2.2、发掘灾区传统体育文化, 纳入学校体育校本课程
地震发生后, 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灾区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 深入受灾民族聚居区, 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 在加大学校建设的同时, 全方位的开展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羌族体育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礼,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地域性、传承性特征尤为显著。把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 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社会背景等因素, 全方位衡量实施的可行性。为学校体育课堂创新化开展、文化传承切实的量身定做。例如在北川中学支教的学生根据羌族舞蹈的特点为北川中学编排的课间操羌族健身操舞, 其中包含了羌族民族舞蹈的特色风情, 也同时融入了现代健美操的诸多元素, 就符合这一目的要求。
将羌族民族舞蹈结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现代体育与羌族民族舞蹈有机的结合,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 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而且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注入了鲜活的内涵和动力, 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 又彰显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培养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工作者, 编撰相关书籍、课本、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在充分挖掘羌族民族体育文化同时, 最大限度的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大化。而在发展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同时, 势必会影响和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对未来的体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2.3、学校体育教育重建为羌族民族体育文化环境重建提供契机
北川中学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高中, 但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 在国家和各界的多方努力下, 给予羌族居民聚集地的各项设施包括医院、学校等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支援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羌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入和开展。笔者有幸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参与到了北川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当中。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 根据羌族民族舞蹈其动作特点中手臂动作较少, 而腿部的动作较多, 小腿灵活多变、敏捷, 以髋部活动带动上体的转动的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羌族民族体育项目, 对古老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支教的半年时间里, 多次带领学生参与对外交流的活动, 创编了“走进羌山”的羌族体育类表演项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莅临北川中学视察观看了师生的演出, 对北川中学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示肯定。在北川体育中心, 经常会举行一些群体性的活动演出, 学校、社会团体会根据羌族文化特色, 编排舞蹈、组织羌族体育表演, 潜移默化中使观众、演出人员甚至是附近的居民成为了羌族体育文化传承的一员。
2.4、转变观念, 开拓思路, 加强灾区体育文化建设
羌族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村落、村寨。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 民族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农村体育的开展已不单单是简单的生产耕作, 而是需要高素质、会协调、讲科学方法的体育工作者, 将本地的体育活动与文化相结合, 让农村体育蓬勃开展、丰富多彩、广泛传播, 展现新农村建设下的精神文明成果, 同时有丰富了农村文化。与此同时, 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扎实、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体育工作者, 深入村落指导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开展, 把先进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当地群众, 在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 根据农民意愿、兴趣爱好组成相应的体育团队, 定期开展体育活动。政府政策导向,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一定的体育场所设施, 形成公益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在肯定当地传承体育文化持有人的同时, 成立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民间组织和协会, 加强对保护民族文化意识的学习。
2.5、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师资培养的步伐, 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提, 所谓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符合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必须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 使一个非专业的体育教师经过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 成为专业体育教育人才, 从过去满足数量到现在提高质量转化已是必然走向。中国56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 受地理环境影响, 有些民族的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例如:北方的冰上项目、南方的龙舟等。受技术条件的影响, 如华北地区的武术、西南地区的民族舞蹈等。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就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体育工作者来完成。只有掌握科学的原理才能熟练的运用到实践当中, 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分析、整理、提炼, 才能使其大众化。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和传承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 这需要教育的不断的锤炼, 知识的不断巩固和提高, 尤其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更新自我。这样才可以不断的为民族地区输送特色体育实用型人才, 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04期.
[2]王卓, 崔乐泉.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兼容与互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 2012, 33 (3) .
[3]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9:61.
[4]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研究, 2001 (1) :69-72.
[5]张厚福.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4 (4) :64-66.
[6]李宝玉.新课程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0 (5) :89-91.
[7]朴刚.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对体育的促进作用[M].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 :43-45.
3.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篇三
国家政策法规高效出台、配套、环环相扣,突破体制机制瓶颈“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不是一个层次、一级政府、一个行业、一个区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灾民临时安置,伤员医治,三孤安置,恢复生产,灾民长期安置,城镇乡村社区或家园重建,教育恢复,重建献策,心灵重建,四川旅游重建,民众心理疏导,社会和谐稳定等诸多专业系统;涉及经费来源和保障;涉及科技支撑和产业发展;涉及法律、保险和相关政策机制;涉及重建人才团队和建设建筑规划机制;涉及科学理论基础等诸多体制。因而, 灾后重建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集社会管理、行政管理、经济管理等综合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是灾后重建最根本的基础
这个系统工程的关键点很多,主要是援建的政策法规体系,援建的行政组织架构或模式,援建的目标、方针与责任属性;难点很多,主要在于援建理念、新旧文化习俗观念的冲撞,新型城镇乡村社区建筑规划设计施工的坐标体系;风险点更多,“关键点”和“难点”解决不好都可能变异为各种风险。主要是援建过程前中后期未先认知的区域重建与全局重建之间的主次矛盾,国家财政、援建地方财政对受援建地区转移支付的合理途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黑洞,当前尚未破解的技术瓶颈、体制机制瓶颈、这些问题和矛盾很多是中央和国家所面临的必须先解决或逐步解决的,有些困难和风险是必须依靠地方政府和各行业、各类企业化解的;有些援建理念和方针政策,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认可更需要让民众顺心顺意。否则,“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可能出现偏颇或重大失误。
如何重建家园,让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家园的人们早日从废墟上站起来,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成为当时摆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最为紧迫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法制化进程,在灾后重建方面会得到充分考验,党和国家的形象、声誉、行政能力会得到充分验证。政府快速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组织有力、协调有序的综合执政能力,既需要勇气、胆识、沉着和坚毅,更需要政府与民众共同的与时俱进。
(二)历史经验和国际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
借鉴我国过去的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应当不失为一种做法。但由于年代、技术水平、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变化,重建的规模、方式、手段也会发生极大的差异,故历史经验具有不可完全复制性。借鉴国外的经验,日本有《灾害救助法》、《灾害对策基本法》、《大都市震灾对策推进纲要》、《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美国有《1974 年灾害救济法》、《国家地震灾害减轻计划法》等, 但因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体制机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和重建理念、方针不同,故国际模式也不可完全照搬。
在我国建国近60 年之际尤其是自1979 年至今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尽管也相继制定出台过涉及灾害救助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但这次惊动世界的巨大地震灾害, 让人们感受到了巨大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诸多瓶颈和相应链条的柔弱,许多现行的保险救灾机制显得相当无力。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创新思路,迅速果断地制定出系统的政策法规和工程建设方略。
(三)国家灾后重建的系统化政策法规高效、创新且配套出台
在距“5.12 汶川地震”发生11 天后的5月23 日,党中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以下简称“规划组”), 负责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政府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
在距“5.12 汶川地震”发生22 天后的6月4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务院第11 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6 天后的6月8日,该《条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26 号的方式对外公布。
这个特殊背景下的迅速出台的《条例》共九章八十条,确立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方针,明确了恢复重建规划编制的原则、要求和程序,确定了实施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以及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在恢复重建中的职责和任务。对恢复重建资金和物资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对恢复重建项目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条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方面也都作出了明确规定。
《条例》对灾后重建的理念、方针、原则、目标等方面的设定,堪称历史创举。比如,《条例》第二条强调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方针”。《条例》第三条规定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的六条原则。
《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汶川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已经步入法制化发展的良性轨道,构建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法律框架,这也是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条例》专门就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的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涉及恢复重建的方方面面,均作出了具体规定。
nlc202309030842
特别是在运行机制方面,《条例》还就国务院各部门以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在恢复重建中的职责、权限等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因此,《条例》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中国在灾后恢复重建方面迈向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条例》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行政运行图,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
同时,《条例》的颁布还将为今后各地遭遇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各种重大自然灾害,提供恢复重建的个案标本和法规参照。《条例》让恢复重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进而能够实现组织有序、科学规划、推进有力的综合效果。
与此同时,在法规层面上,为了部署好、执行好、落实好、配套好、监督好《条例》的系列文件环环相扣,陆续出台。比如:
2008 年6月5日,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主持政治局常委会,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2008 年6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7 月1日,《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7月3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颁布; 9月19 日,国务院印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另外,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突出强调要求: 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让灾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下一步要深入做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和政策落实工作,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步伐。
据《商业会计》2008 年第15 期刊载:“国务院出台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其中税收政策包括:自7月1日起,对受灾严重地区实行增值税扩大抵扣范围政策,允许企业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但国家限制发展的特定行业除外。
2009 年6月24 日,《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灾后重建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此后,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等十个专项规划。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纳入规划的51个重灾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规划。监督机制:审计署会同执法部门审计公布灾后重建资金物资
有专家认为,汶川灾后重建层级专项规划具有时代战略思维。2008 年7月22 日环境
保护部依据已颁布的各专项政策法规,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审议并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生态修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 年,要完成灾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企业治污设施恢复重建,从而为有效指导2008~2010 年期间地震重灾区生态修复、环境整治重建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财会学习》2008 年第9期刊载: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颁发了《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而民政部则印发了《汶川震灾害范围评估结果的通知》的规定。
此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
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等
十个专项规划。四川、甘肃、陕西三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了恢复重建年度实施计划,纳
入规划的51 个重灾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规划。
如上所述,这些政策法规的迅速、高效出台,环环相扣,互为配套,为灾后重建系
统工程的实施奠定了科学、坚固、具可靠性和可造作性的基础平台。
对口援建、共建、慈善捐助,彰显社会主义政体和核心价值特色优势
(一)援建工作亮点如星星般闪烁
中央政府决定全国20 个省市“按照财政收入1% 的投入比例”对口援建四川、甘肃、陕西的策略,成为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亮点,集中发挥了发达省市的各种优势资源,解决了海量人财物力投入使用的重大问题。同时,灾后重建系统工程还促进了东中西部经济大合作、文化大交流、理念大融合、民族大团结,援受双方建立了深厚感情,巩固了工作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闪耀出如下特色亮点:
1. 坚持“城乡统筹推进科学重建”的彭州式亮点。
2.“在重建中提升在发展中崛起”的绵竹式亮点。
3.“建成多姿多彩特色新城镇”的平武式亮点。
4.“六大转变”加快发展的青川式亮点。
5.“改善民生是首要任务”的汶川式亮点。
6.“抓产业重建推进库区发展”的汉源式亮点。
(二)灾后重建成果像秋收一样硕果累累
据2010 年5月12 日《四川日报》对《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综合调查报告》报道: 截至今年3月,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20 个省市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136 个,援建金额751 亿元,其中2974 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援建资金到位502 亿元,1864 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经过不到两年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
(三)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启示与内涵丰富深邃
1.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2.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生动写照。
3.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
4.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推动区域互动合作的有力探索。
nlc202309030842
5. 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成为国家应对解决今后类似重大问题提供了参考借鉴和成功经验。
(四)20 个省市对口援建打造出诸多经典模式
1. 绵竹模式:绵竹嫁接江苏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
2. 青川模式:浙江援建青川,变“输血”为造血。重点扶持了一批日用品超市、建材市场、物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及多家农资连锁店。
3. 清平模式:文化重建,传承与融合。
4. 北川模式:山东援建北川建设羌绣园,将羌绣加工业和羌绣参观旅游业融为一体, 形成北川羌绣产业链,可解决近千名北川妇女长期稳定就业。
5. 汶川模式:在重建过程中尽量按原址原貌恢复重建或原址按照羌族传统建筑风貌进行重建,对传承和保护羌文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6. 大观茶坪模式:由援建转变为联建和共建。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 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 并突出后续产业发展,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
7. 向峨模式:产业重构,将灾后重建与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居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
巨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彰显党魂民心和中华民族优秀基因“5.12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验证了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底蕴,让中华民族切身感受到:
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举全国之力援建,更是灾后重建系统工程的核心基础2.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够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灾后重建系统工程展现了党和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中国具有强大发展活力。
3. 灾后重建系统工程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国“一案三制”建设成果在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上述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迅速、高效出台中,不难看出,我国自2003年发生“非典”、“禽流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相关应急法规;国务院办公厅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或总值班室,国家各部委、各省市县甚至乡镇社区都相继建立建设了相应机构, 及各类“应急预案”和“综合应急体系平台”;各级政府各类行业经常进行各类应急演练;如此等等,这些举措促进了我国社会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华民族危机意识和应对危机的整体素质或能力。总之,我国“一案三制”建设成果在灾后重建系统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参考文献: ① 胡锦涛同志在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②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③ 《国务院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
④ 《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⑤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⑥ 《中国首届应急管理高峰论坛内刊》。
⑦ 2010年5月7日,在四川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上的相关报道。
⑧ 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马力强同志在四川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⑨ 《瞭望》:2010年5月10日,《对口支援的汶川思考》。
⑩ 2010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综合调查报告》。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情况的报告》
⑾广东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5月11日,《广东省对口援建新闻发布会》。
( 董传仪 中国科学院研究院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4.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篇四
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自救互救调查情况比
较研究
王东明1),2)李永佳2)陈洪富3)黄宝森1)张云昌1)胡卫建1)
1)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北京 100049 2)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 100029 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比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震后问卷调查数据,对震后灾民自救互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2)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人数比例较高,说明经过汶川地震后,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得到较明显的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过程中,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救生工具和经验,并且救援工作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不足。基于以上调查结果,为全面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地震;问卷调查;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doi:
引言
地震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世界诸多国家均面临如何减灾的问题,并且也都在积极努力提高减灾水平,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2010年9月4日新西兰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中仅仅造成2人重伤、部分建筑物和道路损坏,说明新西兰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后半年内再次发生强震时(2011年2月22日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6.3级地震)却造成该城的严重破坏,截至到3月6日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66人,预计最终将会超过200人,这又说明了震后房屋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刻不容缓,不能忽视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重大损失。2011年3月11日本本州岛海域发生9.0级地震,诱发了超过10米高的海啸,在岩手县宫古市姉吉地区达到了38.9米,不仅冲刷了日本东北部海岸建构筑物、船只、汽车等所有地面物品,还引起了火灾、核电站设施爆炸、核泄漏,截至到5月1 日16时(当地时间)死亡14 704人,失踪10 969人,其中90%的遇难者死于海啸溺亡;日本的防灾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员伤亡、失踪远低于国际类似地震、海啸的数量。新西兰和日本两国人民在震后表现出高度的镇定和自觉精神,临危不乱,这与政府部门为应对地震所采取的一整套长期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政府重视对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包括对灾害的识别、预防,以及如何自救互救等,普通民众大都清楚地震发生后如何采取必要、可行的措施和手段,这是取得如此好的减灾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地震造成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近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均十分惨重,给灾民甚至全国人民都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但是,尽管人类目前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但仍可以借鉴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采取各种减灾手段来减轻地震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要实现此目的,公众作为突发事件的收稿日期:2010-11-30;修订日期:
基金项目:玉树7.1级地震科学考察项目;地震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0808050);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8BAK50B03-01);地震科技星火计划(XH1034)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主体,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处在第一时间的公众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运用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将能很好的降低伤亡人数,实现减灾的根本目的。
根据国内外震害经验,自救和互救是大震发生后最先开始的基本救助形式,震时被压埋的人员绝大多数是靠自救和互救而存活的。据统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被埋压在地震废墟中的灾民约为63万,通过自救与互救扒救出的群众大约有48万,占被埋压群众的80%左右。唐山大地震[1]震后半小时的救活率高达95%,第一天的救活率也在80%以上,第二天、第三天急剧降低到30%-50%,一周以后被埋压者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生存十几天的只有个例。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Northridge)地震[2,3,13]后,加州不仅有正规的救灾队伍,同时还拥有训练有素的民间救援组织,他们迅速地投入自救和互救,组织进行了房屋危险性评估,还在安全地段建立了几十处救助中心,负责心理咨询、分发救灾物资和抢修水、电、气等项工作,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5年日本阪神淡路地震[4,5]后,日本各级政府由于对灾情估计不足造成反应迟缓,协调不力。虽然震后一小时兵库县就成立了“地震灾害对策本部”,但自卫队救灾主力在第二天才开始开进灾区,而首相也是在地震后第三天才到灾区视察;并且地震发生后几天,日本政府都拒绝许多国家救援队的援助,使震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严重滞后,致使应急救援工作只能依赖于当地灾民的自救互救,据统计数据显示,3.5万获救人员中共有2.7万人为近邻救出。1999年台湾921集集地震[6]后,由各地消防队和自发的志愿者所组织的救灾队伍,从受损或倒塌中的建筑物中救出超过5000人。由其可见,自救互救在震后抢险救灾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目前在自救互救方面仍然存在很大问题,使得自救互救效率不高或无法有效开展。
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民众在地震自救互
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的减灾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数据,我们专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分别进行了多方面的问卷调查,其中包括自救互救情况调查,以便分析目前我国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以后的自救互救提供对策,制定出更具有实际效果和意义的措施。
1.两次地震中自救互救情况比较分析
1.1 应急救援总体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除了灾区政府迅速调集本地的各种救援力量解救受困人员,积极组织灾区干部群众自救互救之外,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各种专业救援队充当了救人的主力军(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救援队数量达到 95 支。救援力量总人数达到了17万多人,其中军队武警救援人数15.7万人,各种专业救援队参加救援人数约 1.8万人;各地(包括军队、武警)共向灾区派出14950 名医疗卫生人员,共投入医疗卫生人员约 9.13 万人,其中投入一线6.5万人。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组成小分队于5月 14 日中午到达全部受灾县,15 日 24 时到达全部重灾乡镇,19日14 时28分到达灾区所有村庄。由于此次地震灾区范围大,滚石、山体滑坡、泥石流不断,交通阻断,震后的前两天外面救援力量主要集中在映秀、汶川、北川等极重灾区,边远地区的当地民众抗震救灾活动主要依靠自发、及时的自救互救。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汶川地震救出总人数约8.7万人余人,其中自救互救约7万人,军队救出约
1万人,专业救援队合计救出7439人[7]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发生里氏7.1级强烈地震,致使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842人受灾,波及范围约3.58万平方公里,其中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极重灾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国有34支、12603名抢险力量全力以赴、全覆盖展开生命大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搜救,同时先后有83支医疗卫生队、3464人到达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地震救援中,最多的时候共有1万6千多名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3700多名公安和消防边防官兵、2700多名民兵预备役人员、1400多名专业救援队员在救援现场。整个救援期间,72小时黄金救援期,从废墟下救活1433人;黄金72小时过后,继续不遗余力地搜救生命,又救出22人;抢救压埋人员2008人,累计转移到外地的3109名重伤员,紧急转移困难群众22.5[8]
万人。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地震14:28灾区市县消防救援队和武警部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邻省救援队、消防和矿山救援队自救互救灾区学校、警察和政府灾区矿山救援队成都军区部队较远省份救援队20个省国际救援队救援开始0.0小时0.5小时1-2小时8.0小时13日14日15日救援结束20日
图1 汶川地震救援力量到达灾区时序图
2. 问卷调查情况对比分析
汶川和玉树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科考组在主要重灾区开展了现场问卷调
[9]查,其中汶川地震获得有效问卷1624份,[10]玉树地震获得有效问卷为1013份。问卷调查覆盖的区域广泛,涉及的民众包括城镇和农村人口,以及部分极重灾区异地安置人员,同时对埋压和获救等情况也进行了调查。鉴于制定的问卷调查内容较全面,对一些信息进行了延伸调查,因此,被调查的人员涵盖了多方面人员,包括公务员、工人、农民、个体业者、学生等,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经过对调查表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得出了两次地震后与自救互救相关的调查结果。图2表明,在关于汶川地震埋压人员获救方式问卷调查的对象中,了解到约347名被埋压人员(包括延伸调查)中,共有约63%人员未被救出,25%通过自救或家人、亲友获救,而且军队救出的人员数量超过专业救援队所救人员,这与以往的经验是一致的,印证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值得考虑的问题是由当地政府组织
力量救出的人数最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地政府部分瘫痪或忙于协调等其他工作,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地专业救援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对人命关天的应急救援工作在震前并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
图2 汶川地震埋压人员的获救方式
而图3所示的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情况表明,有47%人主动寻找家人和亲友,33%的人帮助救助邻居和附近人员,说明震后绝大部分人员最先联系得是自己的家人、亲友或邻居,最先采取的行动也是寻找他们,而且积极开展帮助和解救近邻人员,这两种情况的人员比例占到80%。从图4中可以看出,在汶川地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震中超过60%的人在震后一周内参加了生产生活自救和营救幸存者或转移伤员的行动,但仍有约30%左右的人未参加任何互救行动。而在玉树地震中,除了4%左右人没有参加自救互救外,其他人都参加了不同情况的救助活动。
图3 玉树地震后第一天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显然,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群
众自救互救参与度较高,主要原因包括:1)与汶川地震相比,玉树地震震级小、震中烈度低,灾区影响范围小(结古镇),且结构类型单一,主要为砌块结构和土木结构,倒塌废墟相对容易搬运和清理,易于开展自救互救活动;2)经过了汶川大地震,在事隔两年后的玉树地震中,经过宣传和教育,群众的自救互救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更加主动和积极参与震后抢险等社会活动中;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玉树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寺院多,僧侣占人口比例大。在地震袭来的时候,许多寺庙也都遭到严重毁坏,一些僧侣也不幸遇难,但是各寺院在组织自救的同时,都自发组织僧侣去救助被困群众,无偿提供食物、饮用水和灾民避难场所,帮助政府分发抗震救灾物资,成为自救互救队伍中一道主力军,发挥了十分积极地作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4 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一周灾民自救互救行动调查
但是,尽管在这两次大的地震中积极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较高,均超过约65%,但其中也凸显出二方面主要问题;一是救援中没有工具设备,二是由于缺乏救灾经验和知识,不知道该如何救援(如图5所示),在抢救埋压人员过程中效率较低,对及时挽救受灾人员的生命带来遗憾。在图6所示的急需的救援工具方面,对铁
锹(因其简便能为多数人所使用)和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吊车等)的需求更为急迫。1976年唐山地震和1988年亚美尼亚地震时,由于救灾技术和救灾手段落后,基本单靠双手或简单工具自救或互救,严重影响了救灾的实效。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a)汶川地震调查结果 b)玉树地震调查结果
图5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情况调查
图6玉树地震后自救和互救过程中急需工具调查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害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单位都能在第一时间清点人员、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自救互救行动,一些单位还成立了有关指挥机构,分设不同小组各负其责开展紧急救灾行动,主要包括:抢救埋压人员、搬运转移伤员、抢修道路、购买急需生活物资、临时搭建帐篷等,不仅速度快而且效果好。更为可贵的是在组织单位内部救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周围的救灾行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汶川和玉树这样强烈的地震紧急救灾救援工作中,缺乏组织管理,相互协调能力差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值得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人员在今后的应急救援工作中改进,避免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停留
[11,12]在书面上的“救援”行为。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玉树地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意识相对薄弱得多,特别是农村地区,当地的房屋结构鲜有采取抗震措施,但值得欣慰的是,汶川地震的减灾经验在此次地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较以往明显增强,灾害损失也得到了显著降低。针对汶川和玉树两次大地震的震害救援调查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自救互救是地震救援中受困人员获救的主要方式。当地民众是地震事件的“第一响应人”,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民众应急救援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第一响应人的响应水平。2)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参与自救互救的人员比例来看,玉树地震参与人数比例更高,可以说明在经过举全国之力应对汶川特大地震的灾难洗礼之3.主要结论和建议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后,全国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大幅度增强,特别是全国各地政府近年来举行不同层次的地震应急救援演练次数明显增多,这都有效的促进了我国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迅速提高。3)在两次地震自救互救问卷调查中发现,主要的困难在于没有简便有效的救援工具和缺乏救援基本技能,另外自救互救中的无序状态,都会造成自救互救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针对我国应急救灾的现状,以下几方面工作亟待加强:
1)政府要在应急预案和法律法规中逐步完善自救互救系统,设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搞好药品、简易救援工具(如铁锹等)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工作,一旦地震发生,要创造相应的条件保障自救互救得以顺利开展。例如,1989年美国洛马普里埃塔(Loma Prieta)地震发生后,由于该地区震前就设有应急组织、制定了细致的应急方案并进行了训练和演习,因而使遭地震破坏的建筑物和生命线工程得以及时修复、震后火灾等次生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减少了地震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救灾效率和效益[13]。2)抗震抢险需要政府和公众同心协力,一方面政府要利用科普基地、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和普及自救互救方面的知识,组织培训、进行演习和演练等,另一方面,公众要积极的参与和学习并宣传相关知识。否则光有意识,没有科学方法来指导,是没有成效的。例如,日本全国经过多次地震的教训,对地震时的自救互救有了深刻的认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日本各级政府通过法规、规划和政策,明确规定了市民防灾组织、市民家庭以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具体责任,各个企业和机构都相应制定了地震发生时职员疏散与救助方案,编印了很多防
灾用书,各家庭普遍准备了防灾包,定期进行灾害演练。日本的防灾减灾教育,强调如果政府机关遭到破坏,无法提供及时救援,3天之内必须依靠自己和邻居互救互助。这些措施后来发挥了很大作用。美国多年来始终重视对公众及在校学生进行地震知识教育,提高地震灾害中自我保护的能力。美国小学都安排有如何应付紧急情况的课程,其中就包括在地震中如何逃生的内容。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后,让台湾的居民了解地震的威力,政府亦在此次地震后开始正视防震教育,加强防震防灾的宣传,并将此次教训编入教材中。
3)强震巨灾的应急救援需求巨大,专业
救援力量不足,应急救援和自救互救应该相互协调,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从汶川和玉树地震的应急救援来看,中国参与救灾的人数众多,可是有经验的救援人员相对缺乏。专业的应急救援力量分散在各个部门,与如此巨大的救援需求相比,专业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军队、武警、民兵预备役等救援力量的专业抢险救灾训练和应急救灾演练不足,救援力量的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巨灾应对的需要。救援装备车辆的缺乏使大量救援队员集中在某一个重灾点,不能就近展开救援行动,救援队在短时间内寻找不到新的救援目标,造成了救援资源浪费。4)成立社区应急救援队,完善基层医疗
组织,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整个社会应急能力的基础。灾区当地人离受灾点最近,最有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同时他们也最清楚受灾地区局部的情况,这部分人参与救援工作,会大大提高救援的效率和效果。公众防灾减灾观念淡漠,减灾知识缺乏,自救能力不强,社区减灾机制不健全,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此外,由于多数地方没有成立社区救援队,重灾区人员紧急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疏散后,造成震后初期缺少救援向导,严重影响了外来救援力量开展搜救工[7]作。在日本本州岛海域9.0级地震中,以当地居民为主的自主防灾会等公共团体、非政府组织等在应对本次地震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5)总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抓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促进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和
参 考 文 献
[1]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自救与互救-严重地震灾害后扒救灾民方式.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33-35 [2] Louise K.Comfort,Risk
and
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结合,搞好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震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注重基层特别是社区的自救互救体系建设,落实应急救援准备和条件保障工作,是提升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作者电子信箱,王东明:zf_wdm@163.com)
Taiwan Earthquake Event Report.Risk Management Solutions, Inc...2000: 6-7 [7]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汶川地震救援工作报告,2009,34-41 [8] 强卫.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关于玉树抗震
救灾的形势报告(青海民族大学).2010年9月
4日,(http://)
[9]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汶川科考组.第二专
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应急避难与救灾需求调查[报告],2010
[10]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玉树科考组.应急救
援响应实施情况和救援救灾需求调查[玉树地震科考中期进展工作报告],2010 [11] 徐德诗,黄建发.我国地震应急与救援发展的思考.国际地震动态,10,2006,1-8 [12] 高建国.中国地震紧急救援理论研究.华南地
震,26(1),118-124
[13]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地震应急的影响因素
分析.灾害学,2005,20(2):27-30 Resilience-Northridge Earthquake Learning Following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 of January 17, 1994,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1994, Vol.2, No.3:174-188 [3] Kathleen Tierney, Social Aspects of the Northridge Earthquake,Preliminary Paper #225 of Disaste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Delaware,1995:1-13 [4] 栗林荣一,蔡之瑞译.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地震(兵库县南部地震)调查报告.世界地震工程,1995,2:63-73 [5] The City of Kobe.The Great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Statistics and Restoration Progress, 2009:1-3 [6] Chi-Chi Reconnaissance Team.Chi-Chi,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status of self-help and mutual aid in Wenchuan and
Yushu earthquakes,2)Wang Dongming1), Li Yongjia2), Chen Hongfu3), HuangBaosen1),Zhang Yunchang1), Hu Weijian1)
国 际 地 震 动 态(网络预发表)
1)National Earthquake Response Support Service(NERSS), Beijing 100049, China
5.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篇五
从唐山大地震到5·12汶川地震的改变,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也认识到了社会主义是一条适合我们发展的道路。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怀,感受到党在危难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如何的重要,而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在曲折中发展。在这两次地震之间的三十多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变化。
一、经济层面
经济能力的增强,物质基础的坚强后盾,使中国在30年后再次遇见地震的时候,能够临危不乱,有强大的应急措施给予最及时的救助,包括物资、资金、军队的补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发展。
1、地震应急处置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抗震救灾行动
2008年我国大陆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87次,是1950年以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是二十世纪以来年均的4倍多,是2007年的15倍;汶川地震余震截至1月10日已发生42262次。全国东北、华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区均有地震发生,有14个省区发生4级以上地震,7省区发生了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少震的贵州省12月26日也发生了4级地震。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强震19次,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前8年的总和;汶川8级特大地震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国务院各部门和单位、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为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震发生后,地震局13分钟即完成了地震参数的测定并迅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及时通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各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迅速集结力量,共出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4.6万人、民兵预备役7.5万余人、公安民警和消防官兵2.8万余人、地震及矿山等专业救援队伍5200多人,各种飞机7300多架次,科学高效实施救援。外交部、商务部、地震局、台办、港澳办等积极协调境外援助、救援队和医疗队伍开展救援工作。
2、国防力量的增强
国家地震救援队的救援行动体现出几个特点:(1)、反应快速。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震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各组成单位迅速投入战备,在接到上级正式命令后不到2个小时,全队人员装备物资在南苑机场集结完毕。在地震发生不到12个小时,救援队就已赶到都江堰中医院和聚源中学2个重灾点投入救援。在参加的历次国内外救援行动中,本次救援行动出动的人数、携带的装备物资数量和抵达救灾点的时间都远远地刷新了纪录。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内,救援队与时间赛跑,先后转战3个城镇,成功救出39位幸存者,为此次救援行动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救援队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作风顽强、反应快速。(2)、善打硬仗。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第一时间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在遇到最紧急、最困难、最危险、最艰巨的救援任务时,温家宝总理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先后指挥国家救援队到都江堰中医院、聚源中学、东风汽轮机厂、映秀镇开展救援,并亲临都江堰新建小学救援现场指导营救行动。救援队坚决按照总理指示,指到哪儿打到哪儿,在聚源中学、在东风汽轮机厂、在东汽中学、在映秀镇,哪里最危险、最困难,哪里就有国家救援队的旗帜。救援队员冒着不断的余震和二次倒塌的危险,积极营救幸存者,特别是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下,在东风汽轮机厂叶片分厂成功营救出3位叶片制造方面的权威专家,圆满完成温家宝总理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在实战中树立了国家队善打硬仗的良好形象,赢得灾区政府和人民的赞誉。(3)、科学施救。救援队坚决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科学施救”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战胜灾难的坚强意志与科学救援的理念结合起来,全部都是采取边支撑、边掘进的方法建立安全通道,确保废墟的结构安全,保证在救援过程中不会对受困者造成二次伤害,保证队员不受伤害。在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办公楼,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救援采取按图搜索、人机结合、建立防护通道等方法分步实施,尤其是在营救第一名幸存者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吊车建立A字稳定支撑,利用钢管为幸存者和救援人员建立安全防护通道,在经历两次强余震后,幸存者和队员在二次坍塌中没有受到二次伤害。在营救肢体被压埋的幸存者时,救援队在救出前对肢体进行止血处理,有效地预防了挤压综合症导致的死亡,同时救援队坚持医疗贯穿救援全过程,在营救的同时,不间断地开展心理安抚工作,对于一些被压埋时间较长或体质虚弱的幸存者,早期进行医疗干预,保证了救援的成功率。在这次救援中,没有幸存者在救援过程中受到二次伤害。(4)、坚持不懈。在震后72小时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救援队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要求,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放弃不抛弃,继续坚持积极救援,并又成功营救出10位幸存者。其中4名幸存者被压埋长达125小时、144小时、145小时和164小时,特别是5月19日10时42分在北川县城成功救出最后一位61岁的幸存者李明翠老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黄金救援时间过去后,随着幸存者生命体征的变弱,搜索难度加大,国家救援队充分发挥犬搜索优势和营救技术优势,协助其它救灾队伍搜索确认10名幸存者的埋压位置,指导营救出13名压埋时间超过80小时的幸存者。
二、政治层面
1、政府政策的改变
5.12汶川发生了举世属目的大地震,死伤惨重,全国人民为之至哀,并行动起来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当中。我们发现中国政府在对应此一重大事件时发生了四个发面的变化。
第一,从治理政治转向行销政治。1998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大水时,时任政府总理的朱容基也是同一时间赶到并以他一贯雷厉风行的作风指导抗洪抢险当中,中国人对此是激动不以,但没有感染外国朋友。今天温总理不仅让中国人民为此落泪,同时赚来了不少外国朋友的眼泪。
中国政府在处理3.14拉萨事件中由于不被外国朋友理解导致外国人对中国政府一面倒的批评和杯葛,中央政府面临国际形象危机管理,只能以扇动民族主义来稳住镇角。5.12大地震中国政府改变以往神秘做法,以开放性做法即全透明地公开此次大地震,邀请各国记者采访,接受外国援助,把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法变成行销政府管理危机的能力和对人权的关怀。此举赢得了举世尊重和一片赞扬,两年月来中国政府饱受批评之声消失带之以赞扬。可见外国人也不是向有些人说的专和中国作对为荣。
第二,从封闭做法向开放做法转变。人活在世界上,避免不了自然灾害的侵害,天灾是无法避免。人组织成一个共同体就是为了应对单个人无法应对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面对自然灾害时人们第一行动是互相帮助,政府救助,谁会想到闹事。
隐瞒重大自然灾害,美其名曰“消除不稳定因素”。不知是谁发明的这一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不进人情也于事实相背。隐瞒重大自然灾害既然刻意隐瞒自然知道的人少,知道的人少就没有办法大规模地救助,同时知道的人也背上了政治不正确就是有心去救助也不敢去救助,于是受害人得不到帮助只有独自承受灾害,活下来的人对此定会份份不平,反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救助受害群众这不仅拉进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赢得了合法性,何乐而不为。
中国政府透明处理汶川大地震,邀请各国记者采访不仅没有带来不稳定因素反而大大增加了受灾地区和全国的稳定,也为政府在中国人和世界各国面前赢得了美誉。反观缅甸连一向不轻意批评会员国的联合国秘书长也加入了批评行列,我想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缅甸会进入不稳定国家之列,而没有人会担心中国。
第三,从一家之事变成国际之事。中国政府不仅连篇累牍公布各国捐助,捐款数量,而且开篇辟地第一次公开呼吁外国捐助,这是生活在中国进50年难以想象的转变,回想1976年唐山大地震我们拒绝外国帮助,有多少可以存活下来的人因缺少救助而无法活下来,这对人性是多么大的悲哀。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人性。
生命之有一次,生命自高无上,我们可不可以放下莫须有的地缘战略,政治情愿在灾害面前全世界人共同面对,共同感受,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感受到了自己宣传的理念并身体力行之。
西文国家没有火中取栗攻打中国,中国政府以自己的行动饯行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负责任大国首先是对自己的国民负责,一个不对自己国民负责任的国家又何谈对世界负责任。
第四,从官员政治转向全民政治。此次大地震,全国人民踊跃捐款达到史无前例的100多亿,这从财政上就参与了政治。从发生地震时起各行各业人物踊跃提意件,出主意,中央政府对此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冕。著名的有扬均恒先生提议让外国人来帮助救助,胡星斗先生提议全国哀悼三天,中央政府对于这些提议不仅没有拒绝反而采纳。这些人士一个都不是政府人士而是民间人士,从以上两点可知中国政治以向全民政治行走。
2、政府反应更迅速
32年前,唐山发生特大地震灾害;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这两次抗震救灾有相同之处,也有许多不同。
(1)、唐山大地震后6个小时中央才得到准确报告
(2)、汶川大地震后胡主席马上作出重要指示
“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开滦煤矿基层干部李玉林等人,冒着余震,顶着风雨,驾车飞奔6个多小时,才将灾情报告至中央。32年后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在地震发生的同时,国家地震局就获悉灾情监控报告,胡主席马上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震后2小时,温家宝总理就飞赴灾区。”在教育交流中,警备区政委纪安卢的话引发了官兵们对两次抗震救灾变化的思考。
交流中,官兵们你一言,我一语,一口气说出了两次抗震救灾的众多变化:部队开赴前线从“老解放”到直升机;搜救装备从耳闻目睹到生命探测仪;察看灾情从实地视察到遥感飞机拍摄传输灾区图片;报告灾情从用普通电话到卫星通信设备。
“32年前后两次抗震救灾中的反差说明了什么?”见时机成熟,纪安卢问道。发言中,许多官兵谈道:这些变化,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于党的英明领导。
三、对外关系
在唐山大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抛出橄榄枝,希望给予中国人民帮助。但《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明确表达了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原因:“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散发了这篇社论,这意味着中国委婉地谢绝了瓦尔德海姆提出的由联合国提供援助的建议。
1976年,中国依然处于极左思潮泛滥成灾的“文革”时代,当时许多人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国,别的国家发生灾害,我们要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他们;而我们自己受灾,就要自力更生,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证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在这样一种社会和政治思潮之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无异于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乃至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向西方示弱。
再与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积极向世界求助,而且乐于接受各国的帮助,让受灾群众尽早脱离困境。这样的大转变体现了在唐山大地震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不仅完全改变了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原则和立场,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善了接受和请求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对待国际救灾援助的态度从被动到主动。1981年中国首次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时,并没有主动向国际社会呼吁求援,只是向联合国救灾署通报了灾情,可谓“犹抱琵琶半遮面”。1987年,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态度变得积极主动起来,明确了遇重大灾情可以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提出救灾援助的要求,遇局部灾情而有关国际组织和友好国家主动询问,也可以表示接受救灾援助的意向。1991年,中国不再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国际社会求援,而是直接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确立了此后遇灾主动寻求国际救灾援助的态度。
第二,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渠道从单一到多元。1981年,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渠道比较单一,国际援助物资基本上都要通过联合国救灾署或者国际红十字会才能进入中国。1987年,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渠道已经十分广泛,可以直接从国际组织、国家、国际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获得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向中国提供国际救灾援助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也不断增加。
第三,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操作手段逐渐规范化。1981年,中国尚没有任何有关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规定。在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过程中,中国逐渐明确了相关部门在争取和接受国际救灾援助中的职责和义务,逐渐明确了对待不同程度灾情应采取的不同求援措施。解决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使中国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更为规范与完善。
今天,每每论及国际问题,我们听得最多的、各大媒体不厌其烦重复的一个词就是“全球化”。“全球化”经常指的是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乃至文化全球化,而实际上救灾行动也具有鲜明的全球化色彩。灾害影响的跨国性、防灾减灾技术突破的跨国性、救援行动的互补性和合作性、救灾主体的国际性,都说明国际救灾行动是全球化进程的一部分。
回顾30年来中国与国际救灾援助的关系历程,会使我们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有更深刻的体会。30年前的历史条件、政治氛围、国际环境和人们的观念都不可能让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当自力更生被人为提高到极至的时候,闭关锁国实际上已悄然而至。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逐步解放,观念一天天发生变化。我们发现,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实际上既有利于国内救灾和重建,也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形象。
从国内角度看,国际救灾援助不仅是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的体现,更是抵御灾害、减轻损失的需要,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可以有效帮助受灾地区抗灾和重建。多一份援助,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灾民少一份饥寒之苦;多一份救济,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伤病员能得到及时救治;多一份援手,就意味着有更多受到威胁的生命得以延续„„从国际角度看,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既表明中国重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借助一切力量减轻灾害对民众利益的损害,也表明中国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合作、融入国际社会的开放姿态。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积极主动争取和接受国际救灾援助并不等于完全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相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言,国际救灾援助毕竟是有限的,比如1991年华东水灾时,就有外国分析家指出,安徽重建家园至少需要9亿美元,而当时安徽接受的国际援助还不到5千万美元。今天,依靠自己的力量依然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当那个年代已成为历史,我们也必须赋予“自力更生”新的内涵——她蕴含的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但与接受外援并不矛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争取和接受国际社会的援助。
四、小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生产力,不断积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事隔30年后的又一次大地震出现的时候,中国并没有只是处于慌乱,而不知道怎样去应付这样突如其来的灾难。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军备力量,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物资在第一时间送到,道路、通讯在第一时间打通,援救工作在第一时间进行,并一直不卸地努力着。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没有过去发展带来的今天的成果,或许今天的地震所带来了的损失和伤痛和30年前一样地悲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发展,如果不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援助,也许,在30年后的汶川地震的援救工作中,中国还是在孤军作战;如果不是对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思考,正确认识,或许,在30年后的汶川地震的援救工作中,中国还是选择自己来解决,而死伤、损失之惨重将不可预测。
6.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篇六
只要有一方泥土,一缕阳光,树便可以成长。那种成长是自然而从容的,我们丝毫看不见它们是怎样长大的。其实,那突然冒出来的一片嫩叶,那不经意间多出来的一根枝条,无不说明它们确确实实在成长着。它们长得自自然然,心平气和。夜晚,它们聆听星星的喃喃低语;白天,它们分享小鸟的点点喜悦。它们在清风中歌唱,在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它们快乐地成长着。有一天,我们猛然发现那些树长得又高又壮,绿影婆娑,它们已经成材了。成了材的树,能做衣橱的,我们便取去做衣橱;能用来造房子的,我们便用来造房子。即使是那些飘落的叶子,却可以当做肥料。没有人说哪一棵树是没有用的`。对于我们的孩子,都是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让孩子们像树那样成长,多好!
1.请给语段中加粗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1)一缕____________(2)嫩叶____________(3)婆娑____________
2.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语境,在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前面一句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lǚ (2)nèn (3)suō
7.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篇七
一、唐山地震遗址保护的经验
1 9 7 6年的唐山地震, 是建国以来我国遭受最为惨重的一次强烈地震, 地震使2 4万余人死亡, 1 6万余人受伤, 唐山市受到全方位的、毁灭性的破坏。1 9 8 5年经国务院批准, 唐山市河北理工大学原图书馆楼、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原唐山第十中学地裂等七处地震遗址被永久保存。1 9 8 6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在唐山市中心建立“唐山抗震纪念碑”纪念唐山地震和广大军民英勇抗震的事迹。近年来, 唐山市大力加强了对唐山地震遗址的保护:注重对地震遗址原貌的保存, 强化地震遗址的科普及教育功能, 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 唐山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其一, 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明显滞后。唐山地震后,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和国家财力、物力、科技水平有限影响, 很多非常宝贵的遗址、实物、资料在后来的重建中被当作废墟清理, 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其二, 对现存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尚需加强。唐山地震遗址损毁严重的趋势现在未有根本改变, 其中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遗址、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遗址已被拆迁。现存的五处遗址中,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缮, 但是遗址的倾斜、倒塌、风化, 人为损毁等现象依然严重。其三, 对地震遗址资源利用的观念落后。多数地震遗址处在荒废中, 缺少管理和维护。虽然去年唐山市规划局对“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遗址”进行了地震公园设计方案的招标, 但是由于受场地和资料缺乏的限制实施起来不乏困难。管理者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更加有效的方法研究不足。
二、汶川地震遗址保护的必要性
“5.12”汶川地震给四川西北部造成重大损失, 地震中心区各个县市的建筑物不同程度受到破坏。其中, 汶川县城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倒塌;受灾更重的北川老县城80%的建筑倒塌、新县城60%的建筑倒塌, 曾经繁华的城镇, 震后只剩下坍塌的房屋和瓦砾。除了地震对城镇建筑物的破坏外, 广大震区还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址和遗迹, 侧翻在地的大客车、被砸扁的面包车、停在公路中间的大货车比比皆是;强烈地震导致的地面碎裂、岩体、山体、滑坡随处可见;救灾队员在废墟中找到的众多政府部门的文件册, 学生的红领巾、受损的家具、电器等地震遗物。这些都是地震留给我们的非常宝贵的科学遗产, 它记录下的悲惨一页既是珍贵的, 也是不可复制的, 对此次“5.1 2”汶川地震历史的纪念、回忆和悼念, 将真实的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及时加以保护以待日后的地震科学研究和地震遗址资源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思路
鉴于唐山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经验, 笔者对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以下建议:
1. 及时有效地开展地震遗址的保护工作。
像北川县城这样有可能修建地震博物馆的地方, 有关部门应对现有地震遗址的保护高度重视。5月21日, 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已对该县城实行特殊管制, 非救援和防疫人员, 将不再被允许进入北川县城。一方面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 另一方面确保地震灾害后县城原貌不被破坏。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此外应积极利用现在距离地震发生时间比较短, 地震遗址、遗迹和档案容易整理的优势, 尽快做好汶川地震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选择具有典型性、规模性和代表性的设施、物品作为地震文物进行保护。还要尽快对当事人、目击者的口述、回忆和照片等加以收集, 为震灾留下齐全的第一手资料。
2. 合理规划、开发地震遗址资源。
利用汶川地震的遗迹遗址, 在震区建立集地震遗址保护、地震科研、地震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等设施。地震纪念设施规划要注意点线面结合, 建设的总体原则要在汶川地震涉及的龙门山断裂带修建地震纪念设施, 重点应在一头一尾 (汶川和北川) , 使地震纪念设施布局形成一个整体, 更多地展示汶川地震的历史全貌。在对地震遗址资源的开发上应始终贯穿“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精神主题, 明确开发地震遗址资源的使命在于启发人们去记忆无畏、大爱、协作、互助的抗震精神, 这样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这样才是对此次地震灾害最有意义的纪念。
3. 转变观念,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
地震旅游在我国基本上属于空白。其原因很多, 除了对地震遗址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外, 观念上的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地震被称为不祥的预兆, 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使人们不愿去提及它, 甚至是极力回避它、忘却它。地震作为自然现象,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了解它。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旅游开发, 使来自国内外的人们能够亲身感触到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凭吊亡者、感悟抗震精神的同时, 又进行了有关的地震科学知识的教育, 是很有纪念意义的。总之, 发展汶川地震特色旅游从长远来看, 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 都会比简单的恢复重建好。一旦此事变为现实,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汶川地震遗址将与举世闻名的卧龙自然保护区、九寨沟等著名景点一样, 成为四川旅游的一个新的亮点。
摘要:本文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 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并根据对汶川地震遗址具体情况, 提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遗址,遗址保护,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1]陈龙等:唐山市地震遗址的生态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08 (1) .41-42
8.汶川地震大救援 篇八
剧烈的地震冲击波迅速向外扩散,成都、都江堰、理县、汶川、茂县、北川、绵阳、德阳……
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
迅速集结的救援大军,向汶川方向艰难而强力推进。
新华社数十名记者兵分10多路迅速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他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中写稿,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都江堰:通往汶川必经之路
都江堰是成都距离地震中心最近的一个市,也是通往汶川的必经之路。震后立即向汶川方向进发的新华社记者发现,都江堰通往汶川的公路完全中断,无法通行。
进入都江堰城区,记者看到部分房屋倒坍,主街道两边一些房屋出现大面积裂缝,楼房底层一些店铺玻璃门窗被震碎,有的房屋顶层屋檐被震垮,高挂空中。路边一处加油站围墙被震垮。在石油路,四五幢楼房被夷为平地,遍地瓦砾,一些人在废墟上拼命地刨……
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一栋三层教学楼被震垮,部分学生被埋并有死亡情况。当地政府组织了8台大型机械搜救被埋在瓦砾中的人;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住院部大楼垮塌,几十名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埋在废墟下。被抢救出来的病人在雨中继续输液。
在都江堰城区客运中心附近,一两公里路段就有二三十处大面积房屋倒塌。这些倒塌房屋有的是简易搭建房,有的是修建仅两三年的商品房。城区广场聚集了数百名避险群众,他们搬来了被子、椅子等,准备在广场上过夜。
在都江堰市度假游玩的65岁退休人员樊光琪当地震发生时,正好在城内风景点南桥广场打牌,突然一阵地动山摇,连他在内的周围10个人即使抓住旁边的栏杆也站立不稳,灰尘漫天蒙住了眼,耳边全是瓦砾摔落声。等看清东西的时候,周边的三栋四层旅馆顶部已全部垮掉……
5月13日凌晨,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成灌高速路上,100多辆闪着应急灯的出租车冲破茫茫夜色,疾速驰向都江堰抢救伤员。灾情发生后,都江堰运送伤员的车辆严重不足,成都市交通委员会通过交通电台紧急呼吁出租车驾驶员前往都江堰。短短几个小时,17家出租车公司的近千辆出租车前往,参与义务救援大军。
北川:县城几乎无一完整楼房
5月13日清晨7时,当新华社记者徒步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北川县城时,眼前的惨状令人难以置信:县城内的楼房几乎无一完整,几处废墟还冒着浓浓的黑烟,被砸扁的汽车随处可见。
每处堆积如山的废墟下,都可能埋着受困群众。县城里已基本没有了道路,救援者只能在山坡、水沟、河床里摸索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批批撤离的受灾群众,他们中,有的头破血流被人搀扶,有的昏倒在担架上。
北川县杨家街农贸市场是受灾最重的部位之一,它被地震中平移过来又倒塌的楼房彻底压在底下,前后几排楼房消失得无影无踪。42岁的向世勇当时刚好在另一条街道上,侥幸逃过一劫,然而,他那正在看管店面的妻子却永远出不来了。
在临近县城被当地人称为“三道拐”的地方,记者看到,公路像被人扯住两头生生折断了,完全扭曲变形成了“麻花”,与原来水平位置高低错位四五米。由此至县城方向,大大小小无数滑坡塌方覆盖了整条公路,七八米高的巨石堆阻断了行进路线,救援者和逃生者只能在巨石中爬行。
北川县商业街惨烈一幕让所有参与抢救的武警战士眼泪打转:一对年轻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一个压一个地护在两岁多女儿身上,40多小时后,这名女孩被成功救出……
在北川县农发行,12名工作人员仅7人逃出。银行办公室主任的妻子被埋在废墟下,他却顾不上悲伤,赶紧帮助抢救同事79岁高龄的老母亲,并一直把她护送到安全区。
自清晨6时30分塌方路段抢修通车后,1万多名武警官兵、预备役战士、志愿者和来自各地的支援人员陆续进入北川县城,有组织地在各个废墟点抢救被埋人员。据某武警指挥学院战士称,从清晨至中午,至少抢救出200多名幸存者。
灾难激发了人们最大的互助精神。在湿滑的山坡上,在危险的塌方上,无论是撤离的群众,还是救援的人们,无论年老年少,大家都自觉地互相搀扶,帮助传递担架。
14日上午9时许,在重型机械和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帮助下,重庆、沈阳和四川消防官兵在城区边的北川中学救出几名中学生,而后,在县城主城区的救援人员救出数十位幸存者。因县城城区与外界仍无法通车,被救出来的幸存者全靠武警官兵抬着担架行走1公里多的山路到任家坪。成都、重庆、洛阳等地各大医院组成的医疗队紧张地为每一位幸存者检查、包扎及紧急处理,再将他们送上救护车。
在现场进行紧急救治的泸州中医院医生告诉记者:“这些幸存者被掩埋了40多个小时,大多受了伤,十分虚弱,医务人员会先进行简单包扎和紧急救治,然后把他们送往附近的安县医疗点进一步治理,需要做大手术的再送往绵阳救治点医治。”
14日,下了一天雨的北川晴了,更多支援者陆续抵达北川,救援队伍规模比13日扩大了几倍,救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绵竹:老师用身躯护住4名学生
地震袭来,位于绵竹市境内的东方汽轮机厂95%的建筑物和厂房坍塌,500多名职工和职工家属失踪,全县通信设施被损毁,信息无法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也无法及时向友邻区县求救。
东方汽轮机厂总经理张志英告诉新华社记者,工人们的搜寻和自救几乎同时展开。在雨中,缺少大型机械,大家就用杠杆撬,用手刨;听到废墟下有人呼救,就有工友主动驻足,凑近废墟中的缝隙试图与他们交谈。
武都卫生院内科主任贾正平24小时没有合眼、没有吃饭。他手拿刚刚争取到的消炎药,匆匆向病人住的塑料棚走去。贾正平焦虑地说:“缺药,真的缺药。”指着半边墙体被震裂的卫生院,贾正平说:“为救病人,有的医生几次冲进危房抢出药品。”
在绵竹灾区,常看到一辆辆卡车,坐满一手输液、一手托药瓶的病人,呼啸前行。这是为解决灾区病人猛增,救护车数量有限而“发明”的“卡车式救护车”。
13日一直下雨,灾区有伞可打的群众很少。没有公共汽车,只有个别出租车在营运,路上到处是招手希望搭车的受灾群众。他们需要更多饮用水和药物、御寒用品等。
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救援人员在东汽中学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4名学生。
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我外甥女是高二(1)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
学校操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被扒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是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述说。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一串鞭炮……
汶川、茂县、理县:
救灾“盲点”被突破
地震后,震中汶川县在10多个小时内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直到5月13日1时15分,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才与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电话联系上。
王斌说,汶川县威州等乡镇群众的房屋大部分倒塌,汶川县城部分房屋倒塌、大部分房屋出现险情,当地已展开自救,县城3万余人在避难场所不敢回家。
13日下午3时许,经过20多个小时惊魂逃亡的汶川居民谭斌,浑身是伤、跌跌撞撞到达都江堰市城区。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地受创的惊人情景:大地摇晃,房屋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大量居民被埋在瓦砾中,幸存的家畜吓得四处乱窜……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接合部的汶川县道路本来就崎岖,大地震后,道路要么被山体滑坡严重堵塞,要么遭受地震冲击波断裂。即使使用大型机械的地面部队不停作业,开辟通道的速度也十分缓慢。
持续余震和阴雨让救灾抢险“雪上加霜”。震后,川西天气突然恶化。从12日晚起,川西地区开始降雨,13日凌晨雨势加大。成都军区于12日、13日连续两天派出直升机前往救援,都因天气受阻。14日凌晨,川西地区的雨势仍未停息。在频繁余震中,山路上不时有飞石伴随大雨滚落……
汶川、茂县、理县等几个县市,成为最难进入的灾区和救援“盲点”。
抢险救人,刻不容缓。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当地救援人员,从各个方向强力向这些受灾严重的“盲点”突进。
——13日夜,首支部队突进汶川县城。
12日深夜,某高炮团一支20人的侦察分队进入汶川境内。经过一天奋战,一支30余人的成都军区先遣队13日夜冒雨徒步进入映秀镇。14日12时,水路运送了200名解放军到这里抢险。
13日23时15分,武警驻四川某部救援第一梯队的200名官兵由理县强行军90公里后,到达汶川县城。武警四川森林总队阿坝支队的100名官兵随后到达。
14日早8时,汶川县城已有上千名官兵开展救援,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进……
恶劣的天气终于转好,雨停且透明度较高,汶川当地具备空投条件。2架军用直升机飞抵汶川映秀镇上空,空投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援物资。
14日11时50分,新华社记者随成都军区一支应急通信小分队搭乘直升机抵达汶川县城。眼前的映秀镇是一片瓦砾,飞机降落的空地旁是倒塌的学校大楼。一位消防部队的中校跑过来,请求让他搭飞机到都江堰:“这儿特别缺药品,缺专业救援队伍,我要去把我的队员带进来。”
——13日凌晨,武警官兵突进茂县。
受灾同样严重的茂县,在东北方向与汶川相连。12日夜间,武警驻川某师一路由数百名官兵组成,向茂县行进。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于13日早上抵达茂县附近,由于通往茂县的道路被堵,救援部队就地展开抢险工作。
14日9时20分,成都军区某红军师500名官兵进入重灾区茂县开展救援。某集团军军长许勇乘直升机在茂县空降。15名空降兵于14日中午成功伞降进入茂县,并传回该县10.5万人受灾、两个水电站损毁严重有决堤危险等重要信息。
14日12时15分左右,总参应急办通过无线监听测知,空降兵某军100人已在四川茂县实施空降。
14日18时,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500名官兵抵达茂县县城进行抢险,这是继14日空投的空降兵小分队后进入茂县的大部队。
——13日凌晨,阿坝军分区机关干部及卫生救护队突进理县县城。位于正西方向的理县与汶川紧紧相连。12日下午在执行任务中因地震被困于汶川和理县间的空军某部雷达团42名官兵,就地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13日4时,阿坝军分区机关干部及卫生救护队85人,连夜徒步6小时32公里,到达理县县城,并展开救援。解放军、武警官兵相继赶到。
武警水电三总队100余名官兵携30余台机械和车辆,经过27小时奋战,于14日9时抢通从马尔康到理县县城的47公里道路。
14日夜,从成都经雅安市、甘孜州绕行数百公里抵达汶川附近的阿坝州理县的道路初步恢复通车,理县的固定电话经抢修基本恢复。
……
“徒步也要走到灾区,徒手也要挖出灾民。”救援人员与死神赛跑,尽最大努力抢救受灾群众。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全国各地,献血、捐款的人排起长队……暖流如潮,涌入地震灾区。■
编辑:卢劲杉
上海检察干警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
上海市检察院检察干警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市院机关的检察干警们身着检察制服肃立于检察大楼广场上,向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此时,检察大院内所有警车鸣笛致哀。
当四川汶川 “5·12” 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上海检察机关干警心牵灾区,紧急行动,纷纷捐款,目前市院机关已向灾区人民捐出首批善款25万元。■
摄影报道:蒋爱山
编辑:曹参
中国以空前透明之举抗击汶川大地震
四川省政府13日下午举行汶川大地震后首场新闻发布会。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还向在场记者表示,类似发布会将定期举行。
从12日深夜起,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已陆续赶到成都,有的已进入都江堰等灾区采访并发回现场报道。
“相当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高级官员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当年应对唐山大地震有巨大的不同。”美国《纽约时报》13日这样评论。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12日下午突发8级地震后,震中附近交通、通信全面中断,变成一座“孤岛”;但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府网站不断滚动更新的灾情报告和求救信息,为外界获知震中灾情提供了唯一且宝贵的渠道。
阿坝州应急办主任何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灾情太严重,只有及时全面地公布消息,让外界充分了解震中的情况,我们才可能尽快得到救援。”
在这次32年来最严重的大地震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内,中国已进入紧急救灾状态。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政府部门的信息透明度之高引人注目。四川、重庆、甘肃等地民政和地震部门不断滚动发布最新灾情和遇难者数字等信息;目前,除因道路阻塞仍无法抵达震中区域外,海内外都能与救援力量几乎同步地了解到过去还属于“敏感内容”的灾情和救援情况。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针对舆论中的一些疑虑,中国地震局及各地地震监测部门迅即发布消息,明确否定了“北京12日晚将发生强烈余震”“浙江发生地震”等谣言;广东、河南等地政府还通过手机短信向公众发去安全提示。
三峡总公司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世界头号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安然无恙的消息。
及时的信息披露让各地民众很快平静下来。12日下午,从北京、上海多座高层写字楼台中跑出求生的职员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并如常下班回家。在成都等地,众多市民由担心自身安全逐渐转为关注灾区民众,走上街头采血车奉献爱心。
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强调,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2003年以来,中国陆续遭遇非典危机、洪涝灾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拉萨等地暴力事件和此次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和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也推动了更透明、更有力的危机处理机制的成熟。
在今年年初罕见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过后,中国提出:要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尽管灾区的伤亡数字还在上升,但令人欣慰的是,各地开始传出越来越多民众获救的消息。
【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推荐阅读:
地震案例之512汶川地震08-11
汶川地震感言12-11
汶川地震赈灾晚会12-25
汶川地震震害反思01-09
怎样面对汶川地震作文08-15
512汶川地震学校监控01-03
汶川地震三周年演讲稿06-12
四川汶川地震公园营销策划06-16
汶川地震感人故事母爱的伟大06-18
“512”汶川地震两周年纪念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