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2024-11-2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13篇)

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一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宪法与公民教育

(通识)

院 系: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年级: 2014级物联网工程一班 姓 名: 尹志豪 学 号: 141360117 任课老师: 申自强

2016年6月3日

弘扬宪法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茫茫学海中,我们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进.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题记

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句响亮的政治口号,而且是跨越宪法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极富哲理的最新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宪法是规范、限制国家权力,保护、保障人民权利的法律。宪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划分、国家权力的运作与公民权利的保障。所谓宪法精神,指的是人民权利高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从属于人民权利,即人民主权。正是基于对宪法的理解,伟大导师列宁曾一阵见血地指出,宪法是“一张写满人民权利的纸”。

我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宪法,是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人民主权同样是我国宪法的精神。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先生曾极为精辟地指出,所有的公法都写着两个字,那就是“限权”;所有的私法都写着两个字,那就是“维权”,所有的社会法都写着两个字,那就是“扶弱”。因此,“限权”、“维权”、“扶弱”应是我国宪法精神的具体体现。

新世纪新时期,要弘扬宪法精神,就要依照《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人权;就要依照《宪法》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就要依照《宪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使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和住宅不受非法侵犯;就要依照《宪法》第四十一条,保护公民的监督权;就要依照《宪法》第十三条,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就要依照《宪法》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五节,真正落实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作为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的地位;就要依照《宪法》第九十二条、第一百一十条、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百三十三条,使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真正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负责;就要依照《宪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使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真正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总而言之,就要求依照《宪法》第五条,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就要求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新世纪新时期,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衷心拥护、坚决支持,神州大地已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热潮。

和谐,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要求和传统美德。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权利观念、主体观念和利益要求有了较大程度提高,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由于少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以至于因利益问题产生的不和谐现象逐渐增多。在正在奔向小康社会的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仅有物质富裕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万万不可遗忘。因此,党中央适时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一要依靠党的政策,二要依靠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三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妥善处理因利益问题产生的各种纠纷,把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关爱他人、互谅互让的良好社会氛围。今年,包括我省在内的全国各地公、检、法机关开展的大接访活动,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此举解决了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积案、陈案,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也进一步提升了公、检、法机关的整体社会形象。

弘扬宪法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弘扬宪法精神。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弘扬“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源泉,国家机关及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一宪法精神;必须使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自由权、财产权和监督权不受侵犯,并落到实处;全社会尤其是国家机关及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照宪法规范国家机关的权力运作,自觉接受国家和地方各级人大的监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把弘扬宪法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紧密结合,我们就能真正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崇尚金钱的思想日益加重,诚信危机,是非难辩,传统道德底线被无情的突破,贪污腐化案件时有发生。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好,群众评价高;但是个别地区基层组织涣散,公信度低,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当然,党员队伍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主流还是好的,我们必须予以肯定。其次,作为一名党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更是党组织中的普通一员,要在思想观念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提倡“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正确的政绩观,真心真意为人民服务。第三,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拼搏不息的奋斗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党和国家的政策,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实际行动去改造世界。第五,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不要盲目崇尚拜金主义,要明确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于为国家、为人民更多的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过分追求荣华富贵,迷失自己的本心。第五,要有责任意识。不管是在家庭、在单位、还是在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担负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家庭中,孝敬父母,赡养妻儿;工作中,安分守己,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学生的我们常常讲要遵纪守法,可见遵纪是基础。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以小见大”的道理人人都懂。如果你认为“现在违反一下学校纪律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以后不违法就行”,那就请你赶快打消这种念头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小小的放松很可能在将来会酿成一次大的失足,何苦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才悔恨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有从一名合格的学生做起,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后,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2.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二

(一) 和谐社会与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 营造友好、关爱、宽容的和谐人文环境, 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内部和谐、社会成员和谐、世界和谐。体育人文精神追求我国传统讲求的真、善、美等, 关注人的存在、发展, 可见和谐社会与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同步的、互相支撑的。

(二)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体育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它的重要作用在于推动和谐社会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快速向前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文化愈加繁荣;倡导人们健康、从容、自信的生活方式与体育锻炼;促进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更加诚信、友爱。因此体育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的人文气息构建起到了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 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加强建设育人文精神

加强体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才能加增社会公众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文化引导, 使公众的健康体格的发展与其精神的完善相互协调, 能够与和谐社会的文明需求相适应, 以利于公众身心和谐, 人文素质增强。因此必须将建设体育人文精神并入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中,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实质内容

体育人文精神就是中国传统意义的生命健康观念的延伸, 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统一, 与体育人文精神强调的“和谐共存”互相统一。体育人文精神除体育中的健康、生命的精神外还提供人对健康和精神内在的双重追求权利, 肯定健康、生命内在的深刻。体育人文精神的内容即其价值所在, 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健康、精神的全部需要, 满足并知足。体育人文精神倡导人权平等、生命公正、健康生活。

三、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问题分析

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趋势虽然积极向上, 但也存在着缺点。当前和谐社会强调健康、精神以人为本, 健康为首要目的, 精神和健康并重为终极目的。但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更注重健康, 却不太重视人文精神的建设, 总觉得人文精神离自己很远, 与自己的生活无关。虽然目前传媒的宣传中开始强调人文精神, 但公众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的的认识远远不够,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制约着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人文精神的发展。

四、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构建

(一) 构建体育人文精神的基础

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 同时也是指导体育人文精神发展的根基。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求积极构和谐社会。从这方面看, 科学发展观和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相同, 同是强调各自领域中的“和谐”。构建体育人文精神要以人为本, 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社会与人的和谐进步的脚步相互统一。

(二) 用体育人文精神的沟通和教育作用推动构建

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具体形式——体育活动使公民在活动中沟通、尊重并关心他人, 充分表现出对弱者的关爱, 对培养公众对人文精神的适应能力有独特的推进作用。而通过体育活动中建立起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会更放松、更投入, 也更和谐, 有助于体育人文精神建设更好的推进。

多样的体育文化和精神建设为丰富体育人文精神提供了广深的来源, 通过体育运动传递体育文化, 推动人文进步。人文体育精神可以培养公众遵守规则、平等公正对待社会观念, 无形中加强了对行为方式的规范与约束, 从而慢慢影响公众形成正确的体育人文精神的认识, 用体育人文精神的沟通作用推动体育人文精神顺利构建。

五、加强和谐社会体育人文精神的对策

(一) 构建公正平等的体育人文精神平台

和谐社会是以充分民主、严肃法治作为源泉, 体育人文精神也需要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的基础保障, 加强公正平等的法治对体育人文精神的约束以促进其正确发展。建立起以民主法治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建设的平台, 通过平台引导国人的体育人文精神健康蓬勃地向前发展。

(二) 构建自然和谐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系

体育人文精神是和谐社会的人文文化的生存需求和组成部分, 在此基础上构建起自然、和谐的体育人文精神体系, 体现公众、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生存。在满足了公众原始的生活追求外支撑其更高层次的精神养成, 促进民众从身心到精神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体育人文精神对人们生活与精神的积极推动。

结论:体育人文精神是特殊的文化传承, 起源于中国和谐的文化背景下, 形成于公正公平的体育活动之中。这两方面赋予体育人文精神新的内涵和底蕴, 和谐社会环境下发展体育人文精神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才能顺利、平衡实施。

参考文献

[1]、宋亨国,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02) 1、宋亨国, 中国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研究,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02)

[2]、唐文俊、余玲玲,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研究,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11, (05) 2、唐文俊、余玲玲,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研究, (J) , 铜陵学院学报, 2011, (05)

3.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三

领导寄予厚望劳模发出倡议

王兆国指出,广大职工要大力弘扬主人翁精神,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兆国强调,广大职工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立足本职岗位,焕发劳动热情,勇于开拓创新,创造一流业绩,积极参加“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为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要积极投身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和谐创建活动,重点推进职工文化、工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唱响积极进取、拼搏奉献的新时代工人阶级之歌。要自觉担负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责任,发扬工人阶级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各级工会组织要坚持促进共同建设和共同享有,充分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广大劳模和职工,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孙春兰在劳模座谈会讲话时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劳动模范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她说,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劳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界委员联组讨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的亲切关怀和寄予的厚望,对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广大职工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王兆国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重要讲话的要求,充分认识工人阶级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孙春兰说,劳模精神是工人阶级优秀品质的集中反映,是鼓舞广大职工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在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中,要大力弘扬劳动模范忠于党和人民、报效祖国的伟大情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严于律己、弘扬正气的优良作风。孙春兰希望广大劳动模范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保持本色,充分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职工做出表率。她要求各级工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劳模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做好劳模的评选、表彰、管理和服务工作,努力为劳模做好工作、提高素质、贡献智慧,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把工作做到劳模的心坎上。

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赵各庄矿业公司工人何玉宝同志代表受表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宣读了《倡议书》,向全国职工发出号召: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和模范行为影响带动全社会;大力发扬主人翁精神,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中;积极参加“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努力促进“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良好氛围的形成;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积极参加“我为节约作贡献”活动,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法律,争当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排头兵。

总结交流经验唱响劳动者之歌

翌日上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劳模座谈会在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之家”举行。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大队长韩兴武、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16研究所所长屈孝池、上海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14查号中心值班长徐倩雯等7名不同行业劳模代表发言,就立足本职岗位如何发挥表率作用,畅谈了经验体会和感想。

胜利油田井下作业公司压裂大队大队长韩兴武在介绍经验时说,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石油工人,必须做到“想干有技术,会干有绝活”,才能为开拓市场、增产增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为掌握先进的压裂技术,坚持引进和自行研制并行、创新与创效并举的原则,广泛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瞄准国际领先技术大胆攻关,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目前,胜利油田已拥有国内领先的配套工艺技术,形成了水力压裂、高能气体压裂、喷砂射孔、二氧化碳吞吐和大型酸化等一批自主创新技术,压裂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好,自然就有市场。”韩兴武介绍说,“1991年我们开创了胜利油田专业化施工队伍闯外部市场的先河。2004年5月,我们通过国际中标走出国门,进入蒙古国压裂市场,在经受沙风暴袭击和气候恶劣、井况复杂的严峻考验下,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施工任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蒙古国政府石油局主席达瓦桑布亲笔给我们写来感谢信。十几年来,我们先后开辟了陕北、华北、东北、大港、冀东、江苏等国内各大油区和蒙古国国际压裂市场,并成功打入美国BJ公司、泛华公司、马来西亚云顶公司在胜利油田的国际反承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114查号中心值班长徐倩雯说,我的奋斗目标就是用心让每个用户感受到自己的微笑,满足用户的需求,主动适应电信事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业务技能。为此,我苦练基本功并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大专课程,学习并掌握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和市场营销学等专业知识。我在岗位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话务员业务操作、沟通技巧以及心理调节等方面内容,结合各种专业知识摸索出了一套《语音受理法》、《三心四多工作法》和《信息导航》,把我的经验和体会与同事们分享。职业习惯使我对电话号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平日里无论看报纸还是看电视,只要是新的号码,我就马上记下来,交给114号码百事通审核,及时更新数据库。我的手里有两本剪报,一本是电信信息,一本是社会热点新闻。只要用户提出需求,就及时从数据库中寻找答案。如数据库没有用户所需要的信息,我就为用户提供业务导向,方便用户查询。即使用户提出的问题超出业务范围,我也会千方百计为用户答疑解惑。一次,有个用户问,上海的金茂大厦有几层楼高,我就留下用户的电话号码,问好后再给用户回复。一位用户家里发现有一条蛇爬进来,打电话问该怎么办,并要了解这种蛇有没有毒。我就介绍动物园的电话给他,请专家帮助解答。电波无声心有情,我努力用热诚的服务使所有求助的用户都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荣获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的代表,著名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农民工劳模代表和各全国产业工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当晚,以《劳动者之歌》为主题的2007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晚会在京举行,来自基层的700多名职工演员与专业艺术家同台演出。

中央企业中国石油抚顺石化三厂分子筛脱蜡车间工艺一班班长王海,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工人王洪军与家人、工友一起登上舞台,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 整台晚会运用音乐、舞蹈、诗歌、报告短剧等艺术形式及现代化的技术,通过经典工人歌曲与新创工人歌曲相结合,表现其“奉献、创新、和谐、发展”的主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倪志福等同志,与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获得者代表,进京观光的劳动模范和先进职工,香港、澳门工会“五一”代表团成员一起观看了演出。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孙春兰等全总领导和在全国人大、政协任职的全总原领导出席了晚会。

晚会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电视台共同主办。

4.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四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和思路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充满生机和活力。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健康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

科学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精神积淀,包括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等。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高度重视和努力发展科学技术,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基础。科学精神源于探索科学真理、追求技术创新的科学活动,其第一要义就是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把社会物质财富这块“蛋糕”做大,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能使和谐社会建设高效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一定的规律相互作用。当社会建设的主体遵循这些规律时,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和谐的状态;当社会建设的主体违背这些规律时,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甚至引发震荡和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治、文化,人、自然、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因素的现实状况和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使对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作用的各种规律都得到妥善运用,使和谐社会建设走上高效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能使和谐社会建设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科学真理具有相对性: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这就决定了从事科学研究的主体必须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新领域、揭示新规律、取得新成果。从特定的历史阶段来看,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内在统一、和谐有序、生机勃勃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对社会和谐有利的因素也可能演变为不利的因素,以前激发社会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转变为遏制社会生机的障碍。如果社会建设的主体不具备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能与时俱进地体察这些变化,而是抱着过时的经验和教条不放,那么,社会和谐就难以有效推进,社会活力也难以长久保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等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对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的渴望,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等等。和谐社会建设是以人为主体来展开的,又是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服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还要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目标健康发展。始终把人置于核心的位置,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助于人类社会逐步向着更加符合人类本性的状态演进,最终达到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引导社会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初级阶段的和谐走向高级阶段的和谐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人作为社会建设主体的创造性、价值和尊严,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在当代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引导和谐社会建设向着正确的人文目标健康发展。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调动人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把人文关怀送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使人们充分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感受生活在其中的幸福,进而自觉地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既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建设和谐社会根本力量的作用,又鼓励和支持新的社会阶层和其他阶层人员积极贡献力量,使一切能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人都具有主人翁的光荣感、自豪感,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能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得到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

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也是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忽视在全社会营造团结互助、诚信友爱、谅解宽容的人文环境,就有可能使社会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和鸿沟,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承担起倡导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氛围,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整个社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既要看到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一面,自觉地把二者统一起来。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同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应使对社会发展状态、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融入体现人文精神的价值判断,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把社会建设的目标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到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创新科技价值观念,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开发运用由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同时注重生态环境效益和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考虑其对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影响;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学习与借鉴,促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与繁荣,培养造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个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的身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是人文精神在和谐社会建设问题上的重要体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必须坚持科学的方向。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参照来衡量、校正与检验社会发展的人文目标的合理性,使之科学可行;应当深刻认识实现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科学对待和解决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发展人文目标的实现过程成为应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过程;在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加大科学精神的含量,把科学精神作为反对封建迷信、邪教非法活动、伪科学的锐利武器,引导人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五

May the torch of youth warm spring breeze, its fragrance flowers in May, and the spring, accompanied by the summer of rhyme, in the dazzling display of the season, we are ushering in the “54” Youth Day.

May 4, 1919, the outbreak in Beijing, China is opposed to imperialism, feudalism and patriotic activities. World War I broke out, Russia declared war on Japan as an excuse to attack and occupy all of the railway in Qingdao, Shandong province claimed control of the German occupation in the various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handong. World War in 1918, Germany‘s defeat. January 18, 1919, held in Paris victorious “peace conference.” Guangzhou(Joozone Note:this place is in Guangdong), the Beijing government and coalition military government of the Chinese delegation to attend and will be victorious, to abolish the powers of the privileges in China, the abolition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made with Yuan Shikai, “21” unequal treaties, the return of World War II During the Japanese away from the hands of Germany the rights of Shandong requirements. Paris and will be manipulated by imperialist powers, China has not only refused the request, but also in Germany and about, the express provision to Germany in the transfer of all the privileges in Shandong to Japan. The Beijing government was prepared to “Peace Treaty” was signed, has aroused strong opposition from the Chinese people. From joozone.com.

6.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家庭美德模1 篇六

弘扬家庭美德模范

——记 黎德玉敬老孝老先进事迹

“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赵家街道开竹村三组村民黎德玉就是远近闻名的孝老、敬老典型代表。她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操持家务,养育子女,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数十年如一日。谈起她,开竹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大家都赞她是一位难得的孝敬老人的好女儿;都赞她是一位勤劳持家、体贴丈夫的好妻子;都赞她恪守了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给年轻一代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勤俭持家好帮手

黎德玉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农村的不易。由于时代的原因加上家庭的贫困,四个兄弟姐妹在未长大成人就相继夭折,唯一的姐姐也很早出嫁外地,面对苦难、困难她并没有退缩,而是早早的挑起生活的重担,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特别是在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后,黎德玉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忙里忙外,盘田种地、栽秧打谷都靠她一人扛着。

“光阴似箭”,“农家有女初长成”。转眼到了该出嫁的年龄,由于黎德玉年轻漂亮并且勤劳能干,当时村里村外很多人上门提亲,但是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为了照顾家庭,黎德玉多次拒绝了提亲,最后嫁给了来自云阳的上门女婿。成家之后,她又多了一份胆子,一个女人面对的确是两个家庭,但她都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父母眼中她是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女儿;丈夫眼中她是勤劳能干、体贴关心的好妻子;邻居眼中更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

抚育子女好母亲

黎德玉自己也养育了两个孩子,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她一年四季都是忙人,没有农忙农闲之分,起早贪黑是很平常的。虽然家庭缺少劳力,但是村里有什么公益事业比如修桥铺路需要出工,她都绝不落后,一马当先。虽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对孩子的教育她却从未落下,一年的收成也大多花在了孩子的学费上面。两个孩子却很懂事,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初中毕业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他们俩都说“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的优秀品质是我们一生都受用不完的。”

如今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大女儿已经出嫁,在婆家同样孝敬公婆,体贴丈夫,人人无不称赞这都是黎德玉培养的能干女儿;儿子身材高大、聪明能干,在外打工补贴家用也能开始为母亲分忧。“都怪自己没用,没有能让两个孩子读更多的书!”每每说起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母亲总是懊恼后悔不已。

敬老孝老好女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家庭本身已很不易,2000年6月23日,黎德玉母亲在外打猪草,在爬堰塘坎时手伸出去了却回不来,当赶到现场发现母亲已经不能动弹,回家医治三天才能认识人。最终母亲大小便失禁,不能言语,被告知已经中风瘫痪。听到这个结果,黎德玉大声的哭了,她感到为何命运总是这么不公,眼看苦日子熬出头了灾难却又降临在这个家庭。哭泣没有作用,很快她又重新坚强起来,虽然家境窘迫,她仍然四处寻医问药,每天侍奉在母亲左右,悉心照料,耐心护理,从无半句怨言。

如今她已习惯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服侍母亲起床,帮她穿好衣服帮她梳理,一切打点妥当后再去做早饭,早饭做好后,先把饭盛给母亲吃,看她吃饱了之后,自己再去吃饭,洗衣服,忙里忙外。晚上,黎德玉先给母亲热水泡脚,按摩全身,等母亲睡着之后自己再睡,十年来黎德玉半夜都会准时醒来一次,因为母亲有夜尿的习惯。想到母亲生活完全依赖别人,黎德玉一直感到很内疚,常常一个人偷偷流泪,十余年来斗流干了眼泪。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亲生儿子不养娘这样的事例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黎德玉作为一名广大农村中的普通妇女,十余年如一日与母亲和睦相处,悉心照料,这是一般农村妇女难以做到的,而她却做到了,其真爱无期,其爱心传承众乡邻。她母亲常说:“我从小食不裹腹,半饥半饿,现在要想吃啥就有啥,真是过着当年梦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了,全靠有一个好女儿呀”

7.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七

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枚不胜举的,其中最为深刻的是我国社会体制以及社会制度的变化。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从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从一个人治为主的社会发展成为初步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这样的历史性巨变,不仅充分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也深刻反映在每一个公民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中,成为30年改革开放有目共睹的鲜明特征。

法治即依法治理,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国理论、原则、制度与方法。法治原则强调法律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体现公民的真实意愿,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法治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经过探索而形成的治理国家最为有效、最为合理和最为完善的理想方式与手段,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

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以来,我国已初步完成了形式法治框架的刚性构建,法治日趋成为影响与引导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战略性新概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加强法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工作方针,标志着我们对法的理解与追求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层次。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法治精神的培育则需要通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即从法治城市、法治乡村、法治社会、法制宣传教育、法治队伍建设、法治文化氛围营造、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公民法治理念。

这样一种战略性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法制部门的切实建设与成功引导。然而,结合本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的沉积,培育和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文化,以及如何推动城市法治现代化和提高地方公民法治精神,为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健康有序地发展构筑坚实的法治堡垒,正逐渐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新亮点。

二、法治文化建设的无锡经验

无锡是江苏省开展依法治市工作较早的城市之一,在提出法治无锡的建设目标之后,近几年无锡市委更加注重深层次的法治内在建设,即无锡法治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除了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以及法治文化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外,更加积极推行“以德治域”、“崇文尚礼”、“诚信无锡”、“崇法守法”等法治文化建设。遵循现代法治文化发展的轨迹,无锡法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各项环节、各种元素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法治工作的开展以及法治文化的建设都取得了有效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

无锡市坚持把法治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坚持法治的引领导向,将法治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教育活动,使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等理念深深扎根于广大干部和群众头脑当中,并自觉用以指导法治建设实践;强化全民普法教育和“法律六进”活动,培养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注重依法治理的推进,切实强化民主政治、公正司法、依法行政等各项工作,着力在全社会构建以公平正义为主体的法治价值体系;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艺术团演出以及网络等阵地,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法治理念和法律文化,大力倡导全体公民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努力把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使法治意识融入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个公民文化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法治讲坛、法治广场、法治公园、法治街区等法治文化示范点,注重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建立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文化研究推广中心等,搭建了推进法治文化的坚实载体。通过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几年来,无锡的法治文化建设,特别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无锡市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其鲜明的特色、扎实的效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更加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欢迎。隽永绚丽的普法书画展;视角独特的法治摄影展览;朗朗上口的法治文化语录和诚信短语;简明清晰的校园法律教育读本;丰富多彩的法治文艺演出;寓理深刻的法治研究论文;生动有趣的法治文化与单位文化、社区文化、机关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学校文化、法院文化、检察文化、公安文化的互动;温暖的法治文化家园的建立;更有法治公园以古代法器为寓意,以素壁逸石为载体,以秀书雅刻为形式,融大桥绿韵之嘉秀,寄法治育人之惠美,游憩中幽读诚心故事,闲步时轻吟法治格言,绿荫下猜猜法律谜语,花丛中聊廖法治问答,坐检中国法律辞目,笑解中国法律简史,历代清官世人敬仰,法制故事引人深思;健体,带一把绿意回家,闲适,将诚信装入胸中。在政府、法院、学校、街道、商业区、旅游区、图书馆、公园等公众场所都营造出了浓厚的法治社会氛围。繁荣的法治文化建设为和谐无锡的城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公民法治情怀。

三、法治无锡建设的新目标及其借鉴

第一,注重培育城市及地方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城市精神的重要构成要件,涵盖了善治精神、民主精神、人权精神、公正精神、理性精神、和谐精神等内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内涵全面落实到立法、行政、司法、法律监督等各个环节,落实到依法执政、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的各个层面,协调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培育城市法治精神,就是要将包容了正义、公平、民主、自由、秩序、和谐、安全等诸多价值要素和蕴含的人文精神输入全体公民的头脑,让更多的人学习法律、信仰法治、遵守法律、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权利。

第二,注重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是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宣传功能,使文字化的法律转化为法律意识,努力在全社会树立法律信仰,使广大公民知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从而起到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营造法制氛围、弘扬法治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依法办事、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通过对社会成员法律行为的分析、评价、判断,教育和感化公民对守法、护法行为的认同和赞同,提高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培养和树立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法治文化水平。

第三,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城市法治化建设,良好的氛围是基础,通过四个强化,全力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和环境。一是强化法治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把法治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廉政文化、行业文化、旅游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环保文化等全面融合、有机结合。二是强化法治文化的传播推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的事件,设计和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法治文艺活动,让参与者受到生动形象、潜移默化的法治熏陶;加强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增加法治文化的内容,并积极推进法治广场、街区、论坛、学校等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传播法治文化的主阵地;加强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整合,充分运用广告牌、电子显示屏、橱窗和手机短信等载体传播法制信息;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独特优势,扩大法制刊物、节目、栏目的覆盖面;抓好政府网站及有关法治专栏建设,提高信息发布质量,丰富法治文化内容,增强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三是强化法治文化的理论研究,切实发挥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以及各类法学、文化机构的作用。四是强化法治文化的市场运作,鼓励引导各方面、各企事业法人在法治文化产业上投资、发展,积极开展法治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

第四,注重全社会的公共参与。加强城市法治文化建设,党委、政府有力的组织领导、全社会的公共参与是保障。应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法治文化建社纳入法治城市、文明城市的大局中,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群众性的重点工程,寓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项事业建设中,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同时积极探索社会动员机制,既要使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以及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专职人员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又要拓展社会参与途径,鼓励广大群众积极投身法治文化建设,引导各类媒体自觉承担起公益性法治文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努力形成各方面协同配合、合力共创的生动局面,为建设和谐文明的法治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参考文献

[1]丁国锋.法治文化是法治城市建设的灵魂工程——访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N].法制日报, 2008-09-19.

[2][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 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M].徐湘林, 等,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8.

8.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八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为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巴彦淖尔市深入研究游牧文化、移民文化、农耕文化、边塞文化交汇融合的人文历史,特别是对建国以来河套人民艰苦奋斗创业历程中孕育的乡土精神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升华为“总干”精神,镌刻为巴彦淖尔人的集体记忆和群体符号,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思想和情感上引起广泛共鸣,正在成为巴彦淖尔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总干”精神是传承优秀文化、顺应时代要求的宝贵财富。“总干”精神的核心是“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孕育生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清末开始,河套地区大批开荒屯垦,从黄河多口引水、屡屡淤积,河套人民因“年年捞河口、岁岁结草闸”而饱受沉重苦难;同时,十大干渠有进水无退水,余水排入阴山脚下淹没农田牧场,农牧民深受其害。为解决困扰河套地区多年来的水患问题,国家决定在河套地区兴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总干渠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基建项目,从1958年破土动工到1967年全线贯通,历时10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河套人民靠锹挖、靠肩挑,先挖230公里总干渠,再挖257公里总排干,用一双双粗壮的大手、一根根压弯的扁担,把横贯东西、呼应南北、互成体系的河套水利史诗镌刻在巍峨的阴山脚下,把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的精神旗帜,擎举在八百里河套大地上,让黄河之水按照人民的意愿浇灌这方土壤,让碱从水里来还从水里去的构想成为现实,彻底改变了河套大地自流引水、旱涝不定、有灌无排、盐碱肆虐、广种薄收的境况,成就了河套大地“塞外米粮川”美誉。这种创业历程始终贯穿着“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精神内质,与中华民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思想文化、创业精神一脉相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相连,不仅是地区文化重要标识,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总干”精神是弘扬主旋律、集聚正能量的高扬旗帜。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引领,伟大的民族需要核心价值观维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成概括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共同追求和价值准则,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汇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总干”精神作为乡土精神,在新中国建设的各个时期,在激发群众主人翁精神、培养爱国爱家乡深厚情感、强化共同价值追求中持续释放正能量,不断弥合社会分歧,凝聚共同发展意志,感召和引领一代又一代河套人民不惧艰险、排除万难,为国家作贡献、为自己建家园。历史和实践证明,“总干”精神与国家理想、社会建设、个人追求息息与共、密不可分,必将历久弥新、永放光芒,成为巴彦淖尔人始终高扬的精神旗帜,继续在新常态下焕发勃勃生机。

“总干”精神是干字当头、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紧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永恒主题,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以领导带头、干部表率的模范行动,在发展中统一思想,在发展中汇聚力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集中全力干群众赞成、群众期盼的实事好事。弘扬和践行“总干”精神,要继续以敢想敢干的闯劲、苦干实干的作风、干成干好的标准,支持和保护那些作风正派、敢想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励他们更好带领群众干事创业,在新常态下积极作为、善作善为。历史和实践证明,对国家、地区、人民有利的事情,就要事不避难,干字当头,敢干真干,干成干好。2010年,在财力紧张且遭受质疑的情况下,沿线各旗县区自筹7亿多元,不到两年建成黄河堤防公路。2012年8月,黄河30多年来最大洪峰过境,沿线13个乡镇63个行政村安然无恙。2013年,巴彦淖尔市大打“水、绿、文化”三张牌,实施黄河湿地公园等一批湿地恢复和水源地保护工程,实现了向现代城市的华美转身。2015年,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确立“迎庆创城”总抓手,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

“总干”精神是全面布局、务实为民的实践载体。巴彦淖尔市把践行“总干”精神作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重要载体,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持续释放实干兴市、实干兴业的巨大能量。一是把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努力为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条件,依托绿色产业基础,加快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基地、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二是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庄严承诺,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切实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进全市人民的福祉。突出抓好创业就业工作,改进培训方式,建设创业园区,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有创业意愿和能力的人成功创业。突出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点制度,着力改善少数民族聚集的贫困嘎查村和边境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全市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回顾巴彦淖尔市各个历史时期的创业历程,之所以敢于推进、能够办成大事、实事、难事,是因为“总干”精神在统一思想行动,集聚强大力量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三五”蓝图已绘就,扬帆远航正当时。巴彦淖尔人必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总干”精神的引领下,对人民热切期盼、发展迫切需要的事情,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一切有利因素,干成干好一批事关发展大局、事关百姓民生的实事好事,经受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

(作者单位:中共巴彦淖尔市委宣传部)

9.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九

引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顺应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自由、民主、和谐的人文理念的价值追求。在和谐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人文精神也在迅速发生着时代变迁,其在追求健康需求的前提下,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和价值,注重人性的发展和完善,以追求真、善、美为核心价值理念,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发展目标,极大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一、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关于体育人文精神,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内涵界定,其是人文精神在体育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在历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沉淀、提炼出来的文化思想,同时体育人文精神具有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不断的衍生出新的内涵。根据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其以人类的生存、自由和发展为目标,不断追求人类精神解放,正是基于人文精神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这一核心内容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为体育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体育人文精神内涵由此也获得了基本的界定。

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衍生于人文精神,具有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但是因其与体育事业的结合也体现出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其是将人文精神的内容折射到了体育事业发展中,体现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并将“和谐”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将人的发展作为和谐社会存在的永恒性内容,这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主体层面的含义;同时,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人们的各类需求增加,体育人文精神得以在多层面丰富其内涵,在价值原则层面体现出对于公平、正义、平等和自由等社会和谐价值的迫切性追求和渴望,在道德层面上,对道德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的诚信有爱的重塑和追回,在科学层面,对科学知识、发展规律、真理与实践的重视与探索。

二、体育人文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

1、体育人文精神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助推力

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其以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和精神,其所传载的顽强拼搏、进取精神、平等友爱、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发展的“精神内核”,蕴含着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刻内涵,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传播载体,并不断的`推进其向前发展。

体育人文精神中紧紧围绕“人文精神”建设为目标,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点,以人民利益和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体育体育运动中的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等潜移默化的思想品格的熏陶,将其转化成一种强烈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贯彻落实,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也是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同时,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体育人文精神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鼓励和开展体育活动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们体育技能和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以此来引导人们在和谐社会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向前发展。

2、体育人文精神是推动和谐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保证

当前,体育运动不断深入发展,体育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人文精神蕴含这强大的社会功能,通过体育运动这一载体能够将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交流和推广,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体育人文精神中所蕴含的拼搏、友爱、创新等先进文化理念,是体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与国家、人民的文化核心理念紧密相连接,给社会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极大丰富了社会文化内涵。同时,体育人文精神为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其所提倡的团结友爱、平等协商、协调发展的文化精神,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为社会和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了其在推动社会文化共同繁荣进步的功能。

3、体育人文精神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平等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人文精神的显著特征。体育人文精神中将体育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人文精神融入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了行动上,有效的改善了人际关系中冷漠,在协调人们的利益矛盾冲突中起着协调、润滑的作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形成了平等、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从而有效的保证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结语

当前,随着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其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不仅指导我国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体育人文精神追求个体价值,不断激励着社会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表现出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其核心理念就是“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应有之义,必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芳 , 张翠华 、体育人文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 [J].西昌学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01:128-130.

[2] 杨凤荣 、体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精神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D]、曲阜师范大学 ,2009.

10.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作者:郭秀芬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5期

[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杠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和谐社会 职业教育 作用

[作者简介]郭秀芬(1961-),女,陕西渭南人,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与就业。(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168-0

2一、和谐社会的特征与要求

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状态。具体是指社会结构、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可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总要求和总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

二、职业教育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独特作用

1.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和有力措施。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是要求建设公平的教育和均衡发

展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改革的成果。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整体发展中亟需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这既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教育需求者的全面发展。为此,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招生规模,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而且可以优化教育结构,实现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公平不仅要求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要给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现代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正像教育部部长周济讲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所有的人都去读普通高中,都去上大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是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不现实的,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更多的人创造上学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可以说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的途径。

教育公平首先是人的起点的公平。教育不公平会严重影响个人的发展及其竞争与选择能力。教育公平还更应该体现在对有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的受教育者发展的尊重和成才道路的开辟上。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社会成员“各尽其能”。传统的精英教育过度张扬了教育的选拔功能,使大多数受教育者成为人生竞争中的“失败者”。人的智力类型多少是有差异的,如果只拿文化考试的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考核、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力类型的差异,明显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职业教育恰恰在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权利和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这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从职业教育与人自身的发展关系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能够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能够为人的职业发展、个性发展以及教育享受提供优质服务。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2.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结构中最典型的问题,也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迅速增加,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并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是10493人民币,农村是3215元人民币,城乡收入比是3.2∶1,而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是2.6∶1。我国有9亿农民,他们是社会的主体构成部分,农民收入相对低下,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民成为中等收入阶层是和谐社会基础。

现在农民收入的增加越来越依赖于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因此,要富裕农民,其中的有效途径就是要让更多的农民向非农转移,加快非农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农民缺乏适当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既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社会技能,也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手段就是,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针对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的相应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社会知识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门槛低、进得去,费用少、上得起,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适合农民这样的弱

势群体。据不完全统计,中等职业教育学生85%来自于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职业教育扩大了他们就业、自主创业的门路,可使一个家庭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今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加快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广大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以及道德素质,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要改变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有根据自身需要和特点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一样,是真正的全民教育,也是真正能够使更广大的人群改变不利处境的教育。目前,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存在,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当然,相当一部分人员失业的原因在于自身的素质低下问题,而自身素质低除了自身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不够,特别是存在着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不平衡发展。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能使更多的人得到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的公平性,是指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给予全体社会成员以平等的生存发展权利和机会。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有利于对社会闲杂人员的改造。和谐社会的基础特征是人人能够各尽其能。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人人能就业,社会问题自然就少了。如果社会成员没有一个劳动岗位,或者人的能力与岗位得不到合理配置,就不利于社会和谐。俗话说“无事生非”,不少初中生因升学无望而辍学,多数初中毕业生也因考不上高中,又没有适合的工作岗位而流入社会。这部分人群因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文化知识水平偏低、缺乏技术和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如果不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凭一技之长去就业,将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一些大城市里的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大部分是从落后地区农村流入的打工人员,他们因找不到工作而走上犯罪道路。职业教育不只是一种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要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的一种方式,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增强就业能力,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这对于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才能实现家庭的和睦幸福、社会的稳定有序。

4.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多元化的人才格局,而且也要以每一个人内在的心灵和谐为根基。个人身心自由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社会应该为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人的个人兴趣、特长、能力都有差异,人各有才,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是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的多样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鼓励创新,能够使人人各尽其才,为每个人找准人生方向和发展空间。所以说,职业教育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

不仅如此,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温家宝总理讲过:“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黄炎培先生讲过,职业教育的宗旨有三:“谋个性之发展,为谋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其具体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通过职业教育不仅“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学校还能坚持以人为本,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使之养成敬业爱岗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漫长历史过程,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教育部门来说,要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1.坚持“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学生。职业教育不仅教学生做事,而且要教学生做人;职业学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更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要掌握高级的专业技能,更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善于合作,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坚持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为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职业教育一方面要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对此,国务院已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内部也应协调发展,主要包括农村与城市、东部与西部、民办与公办的均衡发展。因此,今后的重点是:加大对落后地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强城市对农村、东部对西部的支援,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等,以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宗旨,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教育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为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农村求生源,面向市场设专业,面向社会找出口;转变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校企结合,半工半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和谐。

4.坚持职业教育的大众化方向,把职业教育办成真正的平民教育。“人人有文化,个个有技能”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为此,职业教育必须降低门槛,取消入学考试,实行注册入学。改变三年一贯的长学制,实行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面向不同对象,根据不同需要,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大对农民工、下岗职工及其他弱势群体的培训。改革考核机制,改进理论知识考核,加强职业技能考核,为发挥个性、特长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使人人各尽其才,各得其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06-10-19.[2]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N].中国教育报,2006-

12-01.[3]林毅夫.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N].人民政协报,2006-12-06.[4]刘复兴.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N].中国教育报,2006-

11.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十一

继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之后,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专题研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和谐社会已经开始从价值理念层面向制度政策层面转化。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在各个方面做出不懈努

力,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都是首先从思想萌动开始的。没有公平公正的思想观念和追求,就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公正的制度体制;没有保护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意识,就不会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没有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就难以产生和谐友爱的社会状态;同样,没有建立在正当合理基础上的民主诉求,就不可能有和谐顺畅的民主氛围和社会关系。只有首先统一思想意志,倡导和谐思想,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追求和谐状态,在全社会形成和谐氛围,广大群众才有可能自觉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否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

(二)思想政治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的素质保证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制度体制以及政策性的因素,包括收入分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机制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软约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决不能被忽视,正像当代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尔太先生在其《追求美德》一书中所谈到的那样:对于一个没有正义德性的人来说,即使是再完备合理的正义规则也等于零。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任何逃避社会制度约束或规则的“例外行为”都会造成整个社会制度约束体系的失效,导致社会生活秩序的失范和紊乱。诚然,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工作制度体制。但是,所有这些制度、体制最终都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有大批能够审时度势和制定这些制度、体制、政策、规则的人,需要有严格遵从这套工作体制和制度要求的人,需要有一大批能够心领神会并忠实践行这些制度的人。培养造就这样一大批人,除了其他必要条件以外,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制度完善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但制度完善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和谐,一些在制度体制方面远远超过我们的发达国家在社会和谐方面依然欠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三)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人们心理、精神的和谐状态

这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甚至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状态的和谐安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人们宁静的心理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或者换言之,比之于构建社会生活的和谐秩序或状态,构建人们心理精神的和谐秩序或状态更为根本。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不公造成了人们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使之成为牵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摩擦和冲突有不少并不仅仅是由财富分配不公而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人们不公平感所致。显然,财富分配的不公和人们的不公平感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内含着诸如文化、心理、传统、习惯等复杂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它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意识。这表明,人们的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效率意识的矛盾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对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与失衡。为此,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两种机制。一种是平衡机制,主要指福利和税收;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机制是动力机制,除了正当的利益驱动外,仍然需要精神激励。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根本性作用。

(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和谐社会向高级境界拓展

有了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自然会有稳定、有序、协调的和谐社会,但仅有稳定、有序、协调,还只能算做和谐社会的初级境界。更高境界的和谐社会,除了要呈现稳定、有序、协调状态之外,还应当具有祥和的特征,或者说充满祥和之气,即充满着大家和睦相处、人人吉祥安乐的氛围。社会的祥和之气虽说离不开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但它并不是能用这种对人具有硬性约束力的社会制度营造出来的,而是要用主动施爱的美德和博爱之心来营造。换言之,只有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蔚然成风之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祥和之气。思想政治工作从人的思想、心理入手,唤起人们的博爱之心,是和谐状态由初级境界向高级境界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明确提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加强和谐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我们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实践主体在建设和谐社会时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观,把握科学的和谐发展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

(二)要引导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树立统筹兼顾的行政伦理

和谐伦理的树立一方面要靠制度体制,另一方面要靠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媒体的宣传。例如,对于发展成效的宣传,就不能单纯从增长数量上看,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协调发展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为尺度,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更新行政伦理,促进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行政伦理得到发展。

(三)要在全社会倡导宽容、谦让、奉献、诚信的社会公共道德

良好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谐社会要倡导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宽容意味着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说法去努力影响别人,积极的宽容意味着欢迎多元化。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作出的不同选择。无论是理论研究、新闻宣传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弘扬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范式。

(四)要激发广大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

坚持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是和谐社会建设对实践主体的又一个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党员领导干部自觉以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引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把构建和谐社会当做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努力推进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对社会事务的共同管理,带头成为民主的表率、法治的表率、善治的表率、宽容的表率、诚信的表率、合作的表率。

(五)要努力把社会和谐状态延伸到虚拟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全方位的和谐,不仅包括真实空间,而且应当包括网络的虚拟空间。和谐社会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看到这一点,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和谐状态延伸到虚拟空间。为此,要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抢占网络阵地,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制定必要的网络法规,加强对进入我国境内的互联网进行监管和控制,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要把网络道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促进其增强网络自律意识。

12.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人文精神 篇十二

长征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是激励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继承红军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以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我们必须弘扬长征精神,牢牢抓住历史机遇,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努力调动和充分发挥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我们的国家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更需要长征精神

今天,我们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与昔日红军长征的任务、条件大不相同。然而,要在一个充满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国际环境中,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的大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缩短和消除两三个世纪至少一个多世纪所造成的差距,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艰难险阻远甚于当年的长征。因而更需要弘扬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拼搏进取的艰苦奋斗精神。

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就是要青年一代永记长征精神,不忘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道路同样曲折而漫长,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面临着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胜利,需要新时代的长征精神,需要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一代奋发有为。传承并发扬长征精神,培育新的长征精神,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材不可或缺。

科学地认识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

13.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篇十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讨论

(一)讨论的背景

1、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①人文学术危机,特别是文学危机(文化现实)

②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反科学、反文化、反艺术、反美学、反崇高、无中心、多元论、反元话语、反元叙事、反本质主义。解构进步、理想、境界、深刻、崇高、终极关怀

③社会背景:功利心态占主导地位

功利主义:实效、实利、有用

理想主义:文化、精神生活、崇高

2、关于“科学精神”的讨论

①文化现实:社会功利化倾向

知识:深层——能力、素质

表面——实用、功利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夹击

3、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关系”的讨论

(二)讨论的主题

1、什么是人文精神?要不要弘扬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要不要弘扬科学精神?

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一致的还是对立的?

(三)讨论的发展态势

1、从感性、冲动走向更加理性、成熟(从文学的思考到哲学的思考)

2、从学术语言变成大众语言

3、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如何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一)如何理解科学精神

超越

实证主义:“客观知识”——纯粹“客观”的精神

功利主义:“工具理性”——纯粹“工具”的精神

科学:人类的历史的活动

一是具有历史性;二是具有人文性

1、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

①自由探索的精神;

②勇于批判的精神;

③大胆创新的精神

④严谨求实的精神

理性、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

2、科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直接体现着人类的一种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促进人类的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迈进。

①理想主义的精神;

②爱国主义的精神;

③顽强拼搏的精神;

④公平竞争的精神

艺术——情感修养科学——理智发展

3、科学作为一项与人类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特殊的社会活动,体现着人类的一种最崇高的理想和精神——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是历史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二)如何理解人文精神

1、关于人文精神的文化基础问题

三种观点:

①整个人类文化

②人文学科或人文文化

③某一门人文学科或某一种人文文化(文学、哲学、伦理、艺术等)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

2、关于能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或新儒家的“人文精神”画等号的问题

三种观点:

①西方的“人文主义”

②新儒家的“人文精神”

③重建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

既不能照搬西方的“人文主义”,也不能套用中国儒家的“人文精神”,而应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大胆超越,综合创新,在吸取人类的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及其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并塑造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人文精神,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一)有助于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的精神动力

有助于弘扬“主旋律”: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①文化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文化具有超越性功能

(二)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不仅与科学文化建设密切相关,而且与思想道德建设也密切相关,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

①人文精神包括崇高的道德精神

②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一切崇高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有强烈的辐射作用

④政治思想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与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三)有助于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以弥补传统的人文精神之不足。

2、按照我国现实的国情,我们更需要弘扬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有助于

①促进科学发展;

②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项体制的确立、改革和完善,离不开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③有助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人文精神对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意义:

知识经济:高科技+高文化

人文知识≠“非经济因素”

①技术: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

②产品:从物理性能到文化性能

③产业:“高文化产业”的兴起

④市场:文化市场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才的综合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

1、现行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决定一切,它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①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

②只重视分数,忽视能力、素质

重实证性,缺乏创新性

科学教育缺乏人文性,人文教育也缺乏人文性

③圈养式教育,轻视社会实践,书本与社会实践脱节

2、走出现行教育困境的关键是,将应试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注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①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②提高教育质量,播下理想的种子,激发学生兴趣

上一篇:九九重阳节宣传活动计划下一篇:小学语文全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