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7篇)
1.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 篇一
共产党员要注重家风建设
——学习十九大报告的一点认识
邹水军
党的十九大已胜利闭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应当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在实现企业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征程中发挥好我们党员,尤其是政工干部的表率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阐述“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全面建成小康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其中之一。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以报道为例:近年来,“家庭式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受贿3558万余元,除亲自收受4万元和100余万元装修房子款项外,其余均与其子刘德成 有关;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多次收受贿赂,家庭财产高达7000余万元,他的妻子、岳母、兄弟、妻妹等近亲属全部涉案……。
无数反面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少数党员干部的沉沦,后果十分严重:一失于己,从领导干部到身陷牢狱;二失于家,由于本人的堕落,导致家庭幸福的破灭,给亲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三失于党和人民,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培养和信任,败坏了党和政府的现象。”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以腐败分子为戒,常敲警钟,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监狱之门离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并不遥远。人之正气,离不开背后家人的支持。“家庭防线”是反腐倡廉的题中之义。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关于党员的家风建设”这个问题。因为“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家风影响着人的一生……”,对于我们共产党人而言,家风也是党风。家风好则党风正,党风正则根基稳,共产党人的家风与民风、政风紧密相连,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风向标”。
一、习近平论家风: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家风的作用。
——2013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上强调,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这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深改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
——2016年1月12日,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总书记的讲话,再一次指出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对于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齐家”首次被列入党内规章: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以党内纪律规矩的方式,首次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树立良好家风列为党员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必将开创党风、政风、社风建设的崭新局面。
二、对家风的理解与认识: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和作风,家风 反映的是整个家族或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其本质是整个家族或家庭的共同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党员干部的家风,是反映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党员干部的家风不是小事、家庭私事,人民群众往往会从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的房子、票子、妻子、孩子及私生活上对党风和政风作出判断。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家风不正,导致工作作风不正、政风不正、党风不正,不仅会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也会影响党的形象,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人民日报》2016年1月19日发表评论称,作为先锋队,党员干部在家风的道德标准上应该高于普通群众,领导干部应该高于普通党员干部。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家风与党风、政风是有紧密联系的,因为在群众看来,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家风的好坏反映领导干部个人作风的好坏。对领导干部来说,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注意抓好家风,对自己的配偶子女,经常进行政治思想与理想信念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在党这个大家庭里,始终传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家风。战争年代,我军将帅与士兵同吃一锅饭、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朱德的扁担”上刻着这一家风、“周总理打着补丁的睡衣”上写着这一家风。和平时期,无数党员干部始终发扬日穿草鞋、夜打灯笼,自带干粮去办公的“苏区干部好作风”,焦裕禄用生命在兰考县践行着这一家风,孔繁森在西藏阿里传承着这一家风……共产党人的家风其实就是党的作风,她不是一两句话,也不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法规、制度,而是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同志觉得现在条件好了,过去的传统“过时了”,殊不知,正是因为来自各方面的诱惑多了,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有的领导干部的亲属子女利用权力关系谋取私利、“合作腐败”的例子比比皆是、颇受关注。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之子,四川省文联原主席郭永祥之子,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李达球之子,江西原省委书记苏荣等,他们和他们的亲属利用职权聚敛财富,不仅个人触犯法律,而且影响了领导干部群体形象和威信,严重地损害党的声誉。
三、共产党人的家风建设已面临多方面挑战:
一是面临地位变化、环境变化的挑战。一些党员干部生活安逸了,就容易丟掉艰苦奋斗等好作风;一些党员干部手中有权了,也就有了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物交易、权利交易,甚至权色交易的资本、条件;生活安逸,权力在握,容易忘乎所以,疏忽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就有腐败的可能。
二是不健康的、腐朽的生活方式的挑战日益严峻。封建的、不健康的、腐朽的生活方式因为有几千年的根基,朽气不散,如讲宗法、讲血统、讲(官官)联姻、讲关系、讲义气、讲面子、讲排場、信八字、信风水等仍有影响﹔而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西方的性文化、赌文化、颓废文化,西方的利润至上、金钱至上等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三是应有什么样的家庭观,比如应给家庭、家族增添些什么,給子女、家族留些什么,这是共产党人特別是领导干部面临的有挑战性的新问题。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留给家庭、留给子女的只有遗书、遗言、遗志,留下了理想,留下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留下风餐露宿、吃 草根嚼皮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好作风,而没有留下一分钱、一寸地、一片瓦、一件首饰。現在时代变了,生活富裕了,家庭财产增加了,有财产、有特殊的待遇可以留给子女了,于是给家庭、家族增添些什么,给子女、家族留些什么,便面临选择。古人尚知“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共产党人更应谋什么?共产党人如果在谋什么的考验中过不了关,不留下好家风,不仅会糟蹋自己,还会给祖宗、子孙抹黑,甚至会把老婆孩子一起送进班房。
四、如何搞好家风建设?
首先,共产党员特別是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不能把家风看成是小事、私事,不能只顾了其他工作、其他作风建设,而忘了抓家风建设。“子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家风的形成、改变、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共产党员是一家之长,就更应该重视並抓紧抓好家风建设。领导干部既重视又起表率作用,家风建设就能由点及面,由党内及党外,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其次,作风建设、家风建设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提高。古人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必先修身,修身就是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共产党人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富裕,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提高。让爱国、爱民、爱党之情融于爱家、爱妻、爱子之情。
第三,既要发扬光大共产党人的传统的优良家风,也要发扬光大一切优良家风。革命先烈们的好家风要发扬光大,党的领袖们的好家风,一般干部、普通党员的好家风也要发扬光大。非共产党人的、前人的好家风,中华民族的好家风,世界各民族的好家风都要学习继承 发扬光大。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先生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关部门准备将他住的四合院翻新,张澜坚决拒绝。直至他去世,他的住房也没有翻新过。他的大女儿大学毕业想通过他分配到农科院或外事部门工作,他的二女儿想从东北调往北京,都被他拒绝。这些非党前辈先贤的良好家风,显然是值得我們学习的。
全国现有人口13.3281亿,中国共产党现有党员8944万,每一个共产党员家风正,党风必正,政风必正,社会风气必正。这样人民群众就会满意、高兴,就会真心诚意地拥护我们党,党的执政地位就一定能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加强。我们七宝山矿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企业内部联姻、一个家庭与另一个家庭结亲,职工之间的“亲戚化、家族化”特征明显,这不仅对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做有品德合格的共产党员”提出了过好“亲情关”挑战,也对我们的家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我们以及我们的家属、亲戚能否处理好“亲情”与“规矩”的关系?做到一身正气、不徇私情?
作为一名党员,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们要按照“讲道 德、有品行”的要求,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加强家风建设结合起来,不仅保证我们自己,同时也让我们的家属、亲戚、朋友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享乐关、名利关、人情关”。我们七宝山矿业党员人数占职工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只要我们的每一个共产党员家 7 风正,我们企业的风气就一定正,我们的事业就一定兴旺发达,我们的企业就大有希望。
2.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 篇二
一、强化基础管理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坚持“打基础、管长远”, 将档案日常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深, 不断巩固档案事业基础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前提。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紧密结合实际, 把握档案工作的新趋势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有针对性地修订并起草相应的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并认真组织实施, 增强依法治档的可操作性, 确保落到实处, 实现有规可遵、有章可循。制度建立后, 要确保落实。应严格按照规范化的要求, 对要归档的文件从公文处理、收集整理、归档入库、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认真检查验收, 确保档案管理安全、规范。积极创新管理手段, 探索档案规范化管理机制, 通过推动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综合评估, 对归档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将归档质量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等办法, 通过建立起促进争先创优、提升归档质量的归档工作机制, 促进档案规范化建设。强化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工作人员理论、专业知识学习, 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 提升业务素质, 强化管理基础。
二、新技术的应用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必然途径
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工作水平、促进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积极探索建立业务、队伍、信息化“三位一体”管理机制, 以信息化促进档案管理规范化。
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原则, 加大档案数字化力度。制定数字化发展规划, 对本单位和所属机构的档案进行摸底, 全面掌握库藏情况。结合实际条件和工作需要对档案进行分类, 分期分批实施数字化加工项目。对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进行扫描, 积极开展数字化成果的全文字识别工作, 实行文件级的全文管理, 方便检索利用。其他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 可实行目录级管理, 丰富档案数字资源。
大力推进档案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机关档案部门要加大积极沟通协调, 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纳入政务信息网改造升级整体范畴, 通过计算机实现文件自动著录、编号、归档、检索、调阅等, 改变部分单位长期以来的手工管理模式, 提高利用效率。尽快规划实施机关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兴发布平台的信息归档和管理, 以镜像备份数据等形式将其纳入电子文件归档体系。建立和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采取可靠的防范技术和措施, 千方百计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三、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是推动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利用, 规范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在做好日常提供利用工作的基础上, 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 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 提升管理效益。重点是围绕中心工作, 创新服务机制, 积极进行档案利用工作的探索。
机关档案工作者应密切关注新问题、新趋势, 注意利用针对性, 做好相关档案信息摘编、档案专题检索工具编制等工作, 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领导决策、工作开展提供更大的参考作用。利用档案资料编制史料、建立历史陈列室等, 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 宣传档案的价值, 为档案事业争取更大发展空间。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立所属机构目录缴送备案制度、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审批制度等, 实现对所属机构档案资源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结合地区、部门实际情况, 积极开展二级或三级机构重要档案移交进同级档案馆工作。加强专业档案资源建设力度。各专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行业主管优势, 加强行业专业档案管理, 在同级档案行政部门的指导下, 研究制定相关领域的专业档案管理办法, 为专业档案收集、整理提供依据。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探索建设从上到下、覆盖全国的专业档案信息资源数据中心, 推进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打造有特色的专业档案信息资源体系, 更好地发挥档案信息的参考利用价值。
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 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不可能一劳永逸。机关档案部门一定要抓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难得的历史契机, 贯彻落实两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 下大力气争取机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整合档案、业务、财务、技术等部门的力量,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以规范化促进档案工作的全面、科学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 机关档案部门也必须把依法治档作为工作原则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基础管理、新技术应用、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三个方面着手, 强调了机关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措施和意义。
3.学校要重视教育资源库的建设 篇三
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有知识性的,也有非知识性的。因此,学校要整理、管理这些信息,并且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信息,使它有利于师生的教与学。学校建立教育资源库十分重要。
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就是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把各种信息整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制成各种可供随时使用的软件,成为一个丰富的库房。高质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有助于教育教学过程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资源库中的软件,不是固定的课件,而是课件中的零部件,可以拿来组装成完整的课件。建设和管理得好的资源库甚至可以在上课时随时提取,这就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在自己学校的网上索取他所需要的学习资料,进行个性化学习;学校教育资源库还可以和其他学校资源库联网,做到资源共享,实现教学过程社会化。学校教育资源不只限于教学资料,还应包括学校各项活动的信息、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家长的信息等。这些信息都是教育资源,都可以用来支持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育资源库的核心应该是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社会活动的软件。
建设教育资源库需要对教育信息加以整理、分类、整合和管理,使教育资源的内容科学、构成有序、便于操作。学校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既要有专人负责,又要依靠广大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全体教师都要关心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为资源库提供信息资料,把自己采集到的信息和自己制作的课件提供给学校资源库,做到老师之间资源共享。学校要有专人管理教育资源库,首先要重视教育资源信息的采集,摒弃一切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信息;其次要做好整理、分类工作,使资料信息便于使用;再次要主动与师生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运用资源的情况,及时改进工作。
对于信息技术,我是外行。但我认为,当今信息时代,学校建设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库非常重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经之路。现在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教育资源库,他们一定有许多经验,也会遇到不少问题,让我们交流这些经验,研讨存在的问题,把学校教育资源库建设好。
4.办公室要重视自身建设 篇四
办公室的工作这么重要,那么,作为办公室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现在最需要注意些什么?以下五条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时刻关注大局
所谓大局,包括国际局势、国内变化和北京市的重大变化。为什么要强调关注大局呢?因为办公室要真正起到机关的“心脏”、“智囊”、“窗口”、“后勤”的作用,就要适应上述形势的变化,掌握反映这些变化的信息。
二、抓紧理论学习
办公室主任一定要养成读书习惯,挤时间少而精地学点东西,特别要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从长远看,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就干不了什么大事。
三、提高写作能力
写文章不简单是写的问题,它是个综合性的锻炼。既要有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要有文字修养。
四、强化服务意识和保密观念
办公室工作就是服务、如果没有很强的服务意识,或以被服务者自居,那就很危险,机关可能就要乱套。办公室还要处理各种文件,传递各类信息,使用各种通讯设备,接待各种宾客,这些都有个保密问题。所以保密观念也要强化。
五、树立公正廉洁的作风
5.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 篇五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尽管中小企业在规模、产值上无法和大型企业相比,但是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创造就业、提供创新能力、改善商业环境方面具有大型企业所不可替代的能力,但是在研究企业文化方面却缺少针对中小企业的内容,难道真的像有些中小企业经理所说的那样,文化建设是大型企业才搞的阳春白雪的事情,小企业最重要的首先是求得生存,没有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为了更深入的探讨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企业文化的基本定义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最为普遍接受的一般定义为:企业在长期经营时间中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而中小企业的存续时间一般较大型企业为短,人员规模也较小,所以对此问题也未重视,而对于成立不久的小型企业就更是如此。但是通过下面的分析就能看到,企业文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大型企业的影响,只是不为社会所关注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企业文化的不同定义。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我们试图从企业员工共同行为的角度对企业文化进行定义。企业文化可以定义为:在隐含的假设下,企业群体性限制的有选择的排他性。隐含的假设是指企业内为员工所共同认可的并且没有成文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在此,企业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习惯、做出合理的解释、全体共享。由此可见,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成立时间的长短都会存在某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并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有利于企业的目标达成,就是适合该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本质就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建立,其中也包括基本的伦理道德的树立。
企业文化的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建立公司的文化建设;
二、破除公司已有的僵硬的文化。企业文化会限制两个文化主体的行为,即限制决策层与员工两个团队的行为。企业文化是超越战略意义上的,但是就如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企业战略相协调一致一样,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远景目标的,必须相互协调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企业文化现象从企业的产生起就已经存在了,并非最近才出现的。而企业文化研究则是随着管理研究的发展以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逐步提出的。70年代企业是对一般生产力的追求;80年代随着能源危及的发生,企业管理界提出了品质力概念,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90年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为此,企业的生存能力也就是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成为企业成长发展的基础能力;00年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要想在这样的时代发展壮大,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知识力。正如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中所说企业必须具备系统的目光,并且成为学习型组织。从其深层次分析,彼得.圣吉的观点也是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企业内的文化是彼得.圣吉五项修炼的以成功实施的基石。所以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成为近年来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是文化竞争的时代,唯有文化是企业内最不可替代、也最难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即便是个别关键部门的员工流失,也不会被别的企业复制,这也就是所谓的“内部无法复制性”。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建设的最佳途径
制度是企业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种程序、规章制度的总称。随着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自我成熟的不断完善,员工参与的不断发展和与之相伴随的集权向分权的转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必须依靠文化作为支撑。文化对高层领导与员工团队具有同样的约束力,特别是可以产生对文化建设的倡导者、维护者的约束力,是制度得以彻底贯彻实施的强有力保证。
四、文化可以填补企业内道德的空白
因为处在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特殊转型时期,特别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在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道德问题,如诚信危机、信仰危机等,企业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育自己的道德规范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企业内文化的建设就使企业可以在大、小环境之间有一个缓冲地带,并在企业内部得以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首先,可以在企业范围内统一道德观念。其次,可以树立起用人、育人、留人的观念。最后,可以建立衡量组织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并非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在企业中可以看得见摸得找的,并对企业的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同样是必须实实在在的,并要具体行动的支持。
一、最高管层必须怀有修齐治平的理想,并将之付诸行动。
二、要有意识的建设企业的文化,不能指望适应企业目标与战略的文化会自动产生。作为企业最高管理层应该下大力气去建设本企业的文化,使之能成为企业的最为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三、要考虑如何使企业文化产生强烈的文化力,也就是能对全体员工的观念、态度、行为产生使之符合本企业文化的约束力,并能在本企业内造就公平的环境,这就首先要求本企业的文化要获得全体员工的认可;如何才能认可?要求高层管理者的经常的宣讲,才能深入人心。
四、要认识到任何的企业文化都不是最完美的,很有可能是双刃剑,只有当其成本大于其收益时,它才是合适本企业的。这也就是企业文化无法复制的根本原因。
五、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所有的信息共享,能够将企业内的隐性知识通过共享而显性化。
6.云南小城镇发展要重视公路建设 篇六
关键词:城镇化,基础设施,公路建设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在云南尤其如此。云南在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化在100年前就已经开启了,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云南目前就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城镇化率比起全国平均还差10%。现在是35.9%,未来五年,争取每年平均递增2%,达到45%,但比起全国还差6%。云南现在整个国土面积94%全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基于发展现状,政府部门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即建设与云南特点相适应的山地城镇化道路,云南的城镇化其实就是山地城镇化,而要发展山地城镇,就必须重视公路建设。
1 大力发展公路建设的必要性
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能够提高我省城镇化水平,加快城镇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同时有助于合理调配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城镇收益,推进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并形成强大的经济支撑力。小城镇的快速发展,能够尽快形成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和发展协调的新型山地城镇。目前影响我省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交通,我省山地城镇的发展主要关键是建设各种类型的公路,以适应云南实际。
1.1 公路的建设可以促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公路建设对城区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邮电、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实行一次配套,逐步完善公厕、垃圾处理场、停车场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增强城镇功能;结合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和工业聚集区建设,依据用地置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非农土地划拨等有关规定,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强中心城镇———重点镇———一般集镇之间的道路建设,实现县城与中心镇、重点镇和一般集镇的公交互通。
1.2 公路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
以公路布线走向,形成工业、商业、人口的线状集聚,以带动辐射力较强的城镇等为主要结点,构成多个经济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交通经济带。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1.3 公路建设可以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小城镇的支撑产业
云南各地有自己的特色,要按照各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因地制宜,走特色产业之路。坚持城镇发展与产业成长“两手抓”,把小城镇公路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实现以路聚城、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要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壮大农村二、三产业,形成分工合理、产业对接、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经济增长来支撑,没有经济的较快发展,小城镇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各地小城镇都应注意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今后一定时期内,以乡镇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小城镇发展的最重要的依托,多数地区的小城镇还得走以乡镇工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路子。各个县市、乡镇在小城镇发展上要鼓励和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积极引导各类制造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重点发展一批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小城镇,培育壮大小城镇特色经济。根据当地的区位、资源、交通和产业基础条件,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
2 小城镇公路建设中遇到的困境
2.1 小城镇公路建设长期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
从大的方面看,全国在城市建设中,由于政府和社会过于重视大城市的发展,造成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缺少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发展进程缓慢。目前,小城镇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民间投资,缺乏财政性投入资金的保证,也没有形成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尚未形成有效的小城镇投资的调控手段。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运用市场手段,没有放开搞活建设的局面,吸引多方投入资金致使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大量欠账造成资金缺口大,资金供给不足逐渐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对于小城镇公路建设来讲更是如此,由于没有收益,不能吸收社会资金进行投入,主要靠政府投资,存在着投资滞后的问题。
2.2 小城镇普遍存在建设规模小、基础设施差等问题, 急需公路建设的带动, 进行改善
我省小城镇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自然不能与大中型城市相提并论,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无法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求。多数小城镇在卫生、教育、文化娱乐、道路、绿化和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偏低。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等功能有待完善,就业机会较少,对大部分企业及农村劳动力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无法对周边经济形成强大的辐射力。只有通过公路建设,改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才能增强辐射吸引力。
2.3 小城镇公路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建设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现阶段,仍有一部分小城镇缺少专业的公路建设管理机构,公路建设无人管理,缺乏公路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人才和措施。不能很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公路建设,由于缺乏政府投入,没有统一规划,使城镇建设难上加难,这不利于吸引要素和产业在小城镇有效聚集和扩散,也不利于增强小城镇的核心竞争力。
3 怎样更好地以发展公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
3.1 提高认识,明确公路建设发展思路
公路建设是推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全省交通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改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认识到,小城镇公路是目前整个省区公路建设的薄弱环节。现阶段,未通公路的行政村有2091个,796个乡(镇)缺少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体系中,仍有96%的公路为四级路和等外路,92%为砂石路,大多数公路缺桥少涵、晴通雨阻,公路覆盖能力、技术水平、管理情况都无法适应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全省路网改造工程建设如火如荼,承载经济建设重任的交通干道日益形成规模效益,小城镇公路的协调发展更加迫切。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加快发展,切实把小城镇公路建设作为战略重点抓紧、抓实、抓好。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管养运、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建立以县为责任主体的小城镇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体制,构建小城镇“路、站、运一体化”网络,走科学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促进小城镇公路持续快速发展。
3.2 因地制宜确定建设标准和重点
要落实好“量力而行、既好又快”的原则。小城镇路网建设要修经济适用、质量稳定、养护有保障、抗灾能力强的小城镇公路,决不能铺张浪费,搞形象工程,增加地方财政负担。各级地方政府必须考虑本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一个合理的技术标准,明确重点工程和建设规模,防止建设资金超预算。小城镇公路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路网资源,将重点任务放在提升道路等级上。等级可多标准,讲求适用,重点实施路基工程、排水工程。理论上以三级公路为主,重点实施路面工程、排水、桥涵和防挡工程;铺筑水泥路、沥青路;客运站应尽量利用现有房屋和场地,建设经济实用、便民利民的客运站 (场) 设施。
3.3 多方筹集,建立稳定的小城镇公路建设资金渠道
(1) 加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小城镇公路建设资金投入,可从土地增值及资源开发投入中,或从财政预算中拨付一部分资金成立小城镇公路道路建设专项基金,为小城镇公路道路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同时基于本地实际情况,对小城镇公路建设进行合理规划,整合各方资源优化配置,并对小城镇公路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以促进小城镇公路建设。 (2)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公路建设。通过拍卖路桥冠名权、推行“路、站、运一体化”模式开发沿线经营服务设施,广泛筹集建设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料,其捐赠修建的桥涵、公路可给予冠名权;企业和个人对小城镇公路建设的资助和捐赠,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享受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3) 积极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小城镇公路建设。作为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金融机构,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小城镇的建设增砖添瓦,尽快落实小城镇公路建设的信贷基金。 (4)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加快小城镇公路建设良好环境。要密切联系新闻机构,争取舆论支持。利用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广泛性、客观性和时效性,加强对小城镇道路建设的宣传和报道,形成推进小城镇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在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路网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金凤.论城镇公路养护的现状及其管理特征[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1 (05) .
[2]左亚丽.小城镇道路系统规划浅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2 (01) .
7.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 篇七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内涵发展,质量建设
2015年1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对2013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4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合格评估报告进行审议[1],并经无记名投票形成了评估结论。这一结果引起了高教界的较大反响。笔者对教育部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结果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1),在此基础上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政策与对策建议,以期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内涵建设有所裨益。
一、参评高校的结构分析
2013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41所。从学校的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高校13所,中部地区高校17所,西部地区高校11所(详见表1)。从学校的性质看,公办高校30所,民办高校11所(详见表2)。从学校的类型看,综合院校21所,理工院校5所,财经院校5所,政法院校3所,语言院校1所,师范院校4所,医药院校2所(详见表3)。总体上看,参评高校类型比较齐全,覆盖面较广,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参评高校区域结构分析表
表2 参评高校性质结构分析表
表3 参评高校类型结构分析表
二、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量分析
2013年,教育部组织了41个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专家组进校考察,根据参评高校学生规模和专业结构布局,每个专家组由7至9人组成,累计派出专家346人次。专家进校前,审阅学校自评报告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制定进校评估计划;进校中,通过文卷审阅、听课看课、走访座谈、深度访谈、沟通评价等方式,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并进行意见反馈;离校后提交专家个人和专家组评估报告。专家们在41所高校累计听课1209节,查阅试卷51689份,查阅毕业论文(设计)31034篇,走访校内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1710个,考察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168个,深度访谈4444人次(详见表4)。
概而言之,专家组进校考察内容丰富、方式多样、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家们在进校考察期间精力集中、工作勤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现状,体验了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文化氛围,为客观评定和准确诊断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表4 专家进校考察工作量分析表
三、主要观测点评价结果分析
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涵盖了本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其各个主要环节,是学校迎评促建和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基本依据,也是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考核和检验。指标体系包含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为40个观测点),如表5所示。
表5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为40个,增加的观测点是“领导体制”。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39个主要观测点(民办高校为40个)中,各参评高校全部合格的有17个,其中约2/3的主要观测点集中在“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和“教学质量”两个一级指标之中。在其余22个(民办高校为23个)观测点中,有10个观测点(民办高校为11个)有3所以下高校不合格,低于参评高校的8%;有12个观测点有4所以上高校不合格,超过参评高校的10%,其中,有5个观测点有11所以上高校不合格,超过参评高校的1/4。表6列出了参评高校不合格频次较高的12个主要观测点的分析结果。
分析表6可知:
1. 超过4/5的参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80.5%,其中参评民办高校仅有2所合格,不合格率高达81.8%;公办高校不合格率亦高达80.0%,与民办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尤其是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表6 参评高校不合格观测点排序表(前12位)
2. 有2/5以上的参评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3.9%,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不合格率分别为43.3%和45.5%。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需要进一步明晰办学思路,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育人新模式,不断提高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 超过2/5以上的参评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1.5%;公办高校的不合格率为41.5%,高于民办高校的36.4%,差异比较显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工作;尤其是公办高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完善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平台。
4. 超过1/3的参评高校“质量控制”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6.6%,且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合格率分别为36.6%和36.4%。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提高,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亟待改进。
5. 有1/4以上的参评高校“教师培养培训”观测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6.8%,其中民办参评高校更是超过一半,不合格率高达54.6%,而公办高校仅为16.7%,差异非常显著。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完善教师培养培训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6. 参评高校“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与素质”“生师比”“实验教学”“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和“教学经费投入”等7个观测点的不合格率均超过10%或在10%左右,应该引起有关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务求取得整改实效。
7.“人才培养思路”“实习实训”“就业质量”“校舍、运动场所、活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定位与规划”“教学水平”“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就业率”和“民办高校领导体制”等11个观测点分别有1到3所参评高校不合格,不合格率均低于8%(未列入表中),应该引起有关高校重视,并采取相应整改措施。
四、切实抓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
对2013年接受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41所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对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笔者认为,不管是通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还是暂缓通过的高校;不管是已经接受过合格评估的高校,还是准备接受合格评估的高校;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切实抓好学校的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确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学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形成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校园文化。其次,要重建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的质量观,突破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挥,探索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培养。第三,要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摈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四,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速度(节奏)协调发展,在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把握发展节奏,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2],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于高级专门人才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结合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和办学优势特色,明确学校及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特色,研究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细化不同学科专业大类(或专业群)以及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避免学校、专业之间的盲目攀比和规格趋同。
其次,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新建本科院校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注重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宽口径培养与职业能力养成,对口按需培养与夯实拓宽学科专业基础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要面向行业和企业需求,加强产学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改善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第三,抓好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和载体,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要明确专业设置原则,规范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和内涵,构建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和完善专业的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要处理好专业与学科、专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发挥学科建设在专业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引导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培养条件的改善[3]。
第四,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认真研究互联网和知识数字化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传播渠道和方式的新变化,高度关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对人才培养工作带来的冲击,着力改革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探究式学习、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等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
3. 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
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首先,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新特点,跟踪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和重点。要加强师德建设和学术规范建设,倡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科专业、学位、职称和学缘结构,以及专兼职和“双师型”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加强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要改革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引导教师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和教学水平;要重视将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资源和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与教材的新内容、开出新的教学实验、为本科生提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以及支撑特色专业建设等,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第三,加强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职业发展和在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事务管理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保障。第四,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形成体面生活、开心工作、在竞争中成长的良好氛围[4]。
在物质资源建设方面,首先,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新建本科院校要多种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有条件的民办高校要探索引入公益信托机制和基金会制度,通过基金依法运作为学校发展筹集资金;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财经、资产管理制度,管好资金;同时重视发挥有限资金和资源的使用效率,用好资金。其次,加强办学条件的建设。包括办学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图书资料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更新、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等。
4. 探索学校内部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新建本科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和学习制度创新。比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时开展学分制、短学期制、书院(学堂)制的改革探索,抑或进行订单式培养、产学合作育人等多样化的改革尝试。其次,要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技术发展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难得机遇,优化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为深化综合改革搭建组织框架;要适应学习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探索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事务管理机制创新。第三,要加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质量标准,健全政策规章,优化指标体系,改革评估方式,强化评估结果反馈和工作改进机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益的考评,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评估机制,不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第四,要推进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制定和实施大学章程,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保障[5]。
5. 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大学提升办学水平和特色发展的内在支撑。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氛围,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应该强调的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建造文化景观、主题雕塑或特色展馆,而更应贯穿于学校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软资源,通过党建、思政、学生工作、导师制、寄宿制等多种方式,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努力在校园内形成学术自由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6]。
最后还应指出,评估结果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参评高校主要观测点的合格率与中部和西部地区参评高校没有显著差异,有的主要观测点的不合格率甚至高于西部地区。比照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水平,这种区域高校主要观测点合格率“倒挂”的现象与社会普遍认识形成了反差,应引起东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支持一部分高水平大学率先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全面扶持和分类指导,推进新建本科院校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发展和质量建设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和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民办本科院校要认真反思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整改。
参考文献
[1]钟秉林.抓好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2(19).
[2]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
[3]钟秉林.推进大学科教融合,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05).
[4]钟秉林.高度重视高等学校教师发展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5]钟秉林,赵应生.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为何要重视家风的建设】推荐阅读:
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家教06-28
中小企业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08-28
“专题式教学”要重视过程的指导10-08
初中数学要重视的几个要点10-10
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生命小学生作文10-06
高考一模成绩失败,这三个原因一定要重视12-19
读《沉默的羔羊》有感——羔羊为何物07-29
时间为何飞逝的脑筋急转弯08-11
读《沉默的羔羊》有感――羔羊为何物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