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13篇)
1.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淮北市朔里镇乡村小学教育调查报告
王朔彭
调查时间:2010-7-25
调查地点: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小学
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
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
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
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国家拨款只能满足维修校舍和购买必需的办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许多村不仅没钱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缺乏。资金不足导致了硬件设备的匮乏,大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用地狭窄,教室破旧,没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施,教师宿舍紧缺,厕所条件简陋等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是黄泥地,下雨后到处都是泥浆,学生活动和上厕所都很不安全。
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3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专业教师极度紧缺。目前大多数乡村小学以20-30岁的年轻老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为教学主力军,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节,两者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此外,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大部分学校采取“复合型”的教学,即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教学,但一名教师将5门以上的课程全部以高质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师只擅长语文或数学教学,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乡村小学还要面对优质师资的流失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待遇都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好老师都会争取调到县级以上的学校任教,越优秀的教师从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前班,因而使得该校学生的学前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为以后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90%,“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也比较溺爱,无法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朔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关于淮北市朔里镇农村小学
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年级:2008(春)
专业:小学教育
学号:20081340050188
2.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二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起不断滑落,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农村人改变现状越来越困难,农村穷孩子“跃龙门”的机会越来越少[1]。“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言论使得部分农村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失去信心,加剧了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现象,进而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2]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人实际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浙江省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探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一对当前浙江省教育资源现状的调研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3]。教育公平内容包含了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4]根据这三方面的内容,笔者从浙江省农村与城市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省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教师资源调查分析
合理的师资结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保证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笔者取样了浙江省临安清凉峰村顺溪小学、浙江省余杭市塘栖镇莫家桥村宏畔小学、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和浙江省萧山市第一实验小学。这四所小学同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及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城乡空间距离相对较小,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相近,并属于同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遵循一致的规章和政策,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学性。笔者围绕着对四所学校师资结构中教师的年龄、职称、师生比例,教改科研和是否从事第二职业等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师资结构中,教师呈中老龄化趋势,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师生比例不合理,投身教改及科研的教师数量较少,72%的农村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甚至有的教师身兼数职。
(二)浙江省农村与城市教育环境调查分析
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教学设施环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很多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育经费是学校良性运行之本,这对于硬件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意义尤为重大。近年来,浙江省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育办学难的问题,但在较多偏远乡村学校仍然经济困难,办学条件差这一难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而在城市地区,教育条件相对优越很多,很多学校推行小班教育,使得学生能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的信息交流不畅,网络普及率较低。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农村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显然滞后于城市学生,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知识来源的渠道过于单一,知识面较为狭窄。而城市学生有着网络、图书馆、书店等多渠道的知识来源,知识面相对比较宽。
(三)浙江省农村与城市素质扩展教育调查分析
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浙江省的素质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迈进。笔者以浙江省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日常礼仪与文明修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生的文明意识相对较差,文明用语的使用频率显然低于城市学生。在学生的艺术特长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在被调查的农村学生中,超过95%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培训,而超过82%的城市学生都参加过系统的艺术培训课程,并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开始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城市学生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解决问题的究对象,对同一专业近三年的生源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从图中比较发现,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正逐年下降,而在职业院校,农村生源的比例却逐年上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虽有一定的偏激性,但却也符合教育格局两极化发展的趋势。
二浙江省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原因
教育不公是社会最大的不公,会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使弱势群体无法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和行使教育权利,失去改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强化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6]因此,笔者综合上述调查情况,总结出造成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几点原因。
(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浙江省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工作,但其程度仍显不够。部分人教育观念滞后,没有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教育工作,仍将教育等同于升学,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发展,这种对教育的肤浅认识对当地教育的发展势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匮乏、义务教育师资不足,使得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方面农村教育缺乏高素质师资,而城市学校师资过剩,高素质师资富余。另一方面,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程度来看,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显然低于城市教师,大部分的农村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基本上很少参与课程教改及科研方面的研究,很多老师甚至都有第二职业。这样农村小学的课堂质量就不易得到保证,无法做到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而城市小学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研究等工作,课堂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三)教育政策的向城市倾斜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建立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途径和方法更为广泛。
(四)浙江省高等教育学府与职业教育院校生源调查分析
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进步和向上流动的阶梯。美国学者托马斯·福克斯等人研究发现:“一个青年人的最终地位和工资收益的最明显可见的预兆就是他的受教育年限。”在我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越来越多地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虽然较高的教育水平不一定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是只有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5]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分层中具有“筛选器”的作用。笔者取样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为研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尤其是县乡政府,在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的同时,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7]由于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比重极低,虽然采取了一些单项的工程计划,但由于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致使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的贫弱地位没有根本改善。
三对缓解浙江省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几点建议
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人们应该正视客观现实状况,本着“同等情况同样对待”和“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原则,努力使得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现实不易导致人们的不公平感受,实现感官上的“相对公平”。追求城乡教育相对公平避免了“一刀切”的教育误区,兼顾城乡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笔者认为,宜在城乡居民可接受的前提下,通过对城乡教育各自优劣势的接纳与放弃,找出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促进城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基于城乡经济差异,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时之间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但农村优质师资流失现象还是有办法缓解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活用人机制,促进城乡师资交流的办法,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8]一方面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工作,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思路传到农村,并对到农村进行交流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坚决杜绝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现象的产生,鼓励农村教师进行课堂改革,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对表现优秀的农村教师提供进城交流的机会,激活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课堂质量。
(二)制定农村弱势群体补偿的教育政策
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目标,政府要建立基础教育的弱势补偿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特殊的教育津贴,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实施。[9]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之一。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已经有了一些补偿的机制,如希望工程、政府的教育扶贫、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等。但是与广大的弱势群体存在的困难相比,目前的补偿力度还远远不够,应建立起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资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完善现有的助学金、贷款制度,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经济困难。
(三)更新教育理念,平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投入
政府在决定教育资源的投向时,需要作出公共政策上的选择。长期以来,我省奉行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正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它以发展现代产业为宗旨,以城市为中心,将高等教育和各级重点学校作为投资重点,而忽视了部分职业技校的教育投资。这样做确实可以使有限的政府教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出较高的经济效率,但归根到底,它有悖于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有悖于公共财政的基本宗旨。[10]事实上,从长远来看,不公平的政策也不可能是有效率的。所以,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均衡的、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四)改变教育模式,贯彻“终身教育”机制
在制度化教育体制下,当人们在某一个阶段中断了教育,就意味着他从此与教育绝缘。因此,我们要努力建构终身教育体系,要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的教育制度,建立起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使每个人通过获得他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赶上来。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这时,人们对于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许将会改变,教育公平与否的问题也许将会淡化,或被遗忘。[11]
总之,只有教育公平了,农村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城市阶层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才有可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使得“寒门再能出贵子”,才能真正从根源上减缓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现象,保障和谐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M].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9.
[2]郭戈.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7,(08): 42-43.
[3]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1-04.
[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29-30.
[6]赵兴民,刘冲.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0,(01):14-15.
[7]刘平秀.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选择[J].教育丛论,2010, (02):157-160.
[8]夏建文.论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01):31-32.
[9]吴德刚.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7,(08):34-35.
[10]张铁道,张静,张婷婷.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3): 13-14.
3.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三
【调查目的】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是新课改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阅读的习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科学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有效营造我校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环境,笔者对本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了调查。
【调查对象】
本校四五年级学生92人。
二三年级学生家长148人。
【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与随机采访谈话法。
【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情况分析】
1. 课外阅读兴趣不浓。上面的调查表显示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淡薄,不喜欢阅读的人数还比较多,能长期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学生40%都不到,74%的学生只有在老师要求或家长的督促下才去读书。每学期读书量在3本以上的只占调查人数的12.5%,还有23.9%的学生根本不读。
2. 课外阅读指导缺乏。从上面的调查表很容易看出,学生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没有得到培养。大部分的学生(占77.1%)只选有趣的课外书读读,或是随意翻翻。能做读书笔记的学生很少,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的学生也少。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班级间的差异性大,有些老师只是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几乎没有。
3. 课外阅读活动少。调查表中显示班级的读书交流活动开展得不理想,只有26%的学生回答班级有读书交流活动。尽管学校每到寒暑假都会布置“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读书笔记”的课外阅读要求,但落实不够,且缺乏新意。
4. 学校家庭欠合作。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有近70%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但并不了解孩子的读书情况。许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是否有书友,不知道孩子回家后读不读书、怎么读书,超过37%的家长没有和孩子进行过读书感受的交流。经常带孩子买书的家长不到20%,买书时只买自认为重要的书的占60%。甚至还有小部分家长对课外阅读持不理解、不支持态度。这些都表现出在课外阅读问题上学校与家庭缺少沟通与合作。
【原因探究】
结合调查结果,我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作了思考,进行一些原因探究。
1. 学生的阅读水平低下。由于年龄、心理等因素制约,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缺乏持久性,自控能力差。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消遣和开心为主要目的,热衷于情节曲折惊险、充满幻想和新奇的科幻小说、卡通故事书。他们读书就是看热闹,走马观花,很少关注语言的形象美、情感美、文学美。由此看出,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应摆在首位。
2. 阅读的阵地不够完善。调查发现,尽管全校各班级都有书箱,但由于缺乏妥善的管理,最后图书柜成了摆设。另外,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不足,存书老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增加、更新图书存量,有效完善借书制度、建设学生阅览室刻不容缓。
3. 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凸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只是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但缺乏阅读方法的指导,即使有也多停留在摘抄好词佳句,对正确的读书姿势、恰当的读书方法、如何选择课外读物,读书质疑解疑、读书写批注、写读后感等一系列读书习惯疏于引导。另外,教师自身的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没有当好表率。所以,增强教师的引领作用是学生课外阅读成败的关键。
4. 家庭的积极影响十分有限。我校地处苏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家长为孩子买书大多不吝啬,但如何买书、买什么书却不怎么懂。谈话时发现,家长中迷恋打牌、看电视、玩电脑的较多,读书看报者甚少。家庭藏书量匮乏,缺少读书的氛围,未能较好地为子女提供学习的榜样。所以,如何发挥家庭作用,特别是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5. 应试教育的阴影驱散书香。调查显示,家长、教师对学生进行功利性、强制性阅读比较严重,家长“唯分至上”,抱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很多学生回家后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要完成父母布置的各种练习卷,双休日更有家长把孩子送去补习,这使得课外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始终喜欢不起来。所以,如何处理阅读积累与应试的关系值得深思。
综上所述,苏南地区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想要改变现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喜爱读书,成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
4.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四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激烈,“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大教育环境影响和衡量教育成果标准的不一致,加之留守青少年的日益增多,使农村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形势严峻,德育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
关键字:农村初级中学德育教育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日益增大。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盛,人才的储备是关系千秋万代的大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就以德为重,以德为先,正所谓德高才能望重,德才须兼备。而面对现实的农村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过分的重视文化课学习而忽视德育教育工作,这是极其危险的,既是对素质教育的不完整理解,更是教育资源一种浪费。对此我们针对农村初级中学的德育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外出经商和打工已成为时下农村不为时髦的话题。而在众多学生家长外出捞金的同时,潜在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留守儿童的居多,代管、寄养等农村儿童生活方式的存在,父母言传身教的家庭德育教育工作已成为空谈。对于学校,普遍重视文化课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只是泛泛之谈,德育教育工作陷于停滞状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需要。
1、社会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同识
素质教育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好些年,而素质教育的首要应该就是德育教育。德才兼备是我们需要人才的类型,而怎样做到德才兼备,恰恰从教育的一开始就未形成良好的完整的体系,至少在农村的学生中是缺失的。这就是社会认识不同造成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政策的制订都是从国家的实际出发,是囊括了德育教育起码的内涵。可是“歪和尚念错经”,到了执行政策的环节,恰恰就由于认识的不统一、衡量教育成果标准的不一致、师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与地,1
校与校内在的不良竞争,从而完整的德育教育体系难以形成。第二,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的限制,良好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快的得到普及、传播和推广,大环境下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果展示和相互学习并未形成有效地制度,加之“分数万岁”“升学率万岁”的学校外在衡量标准的干扰,德育教育工作步入低谷。
2、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同轨
初中过程中的青少年是心理、生理变化极快的一个阶段,对人生、社会、家庭的认识都是具有跳跃思维的。如今农村青少年适应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受感染能力也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可变性。而纵观学校的德育教育制度却有其心无其力,其现有的教育引导模式影响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机制难以形成,许多德育课程的都被统一划归为“副课”,教育理论也缺乏适应时代的新内涵和新活力,与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不能同轨。
3、家庭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同步
家庭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受现实环境的影响,父母外出的因素实在的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和思想发展,其父母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德育教育模式荡然无存。加之农村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年幼与年老并存的生活方式无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或不服管教,或放任自流,缺少监护人有效的心理疏导和交流,致使家庭德育教育工作不能同步。
二、研究的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法、抽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调查问卷35份,老师15份,学生20份。针对留守青少年的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采取个别谈话、了解其对人生、社会、身边事物的看法等等,走访了个别留守儿童的家长,对近几年学生的变化进行了交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情况来看:30%的老师所在学校没有开设德育教育课,70%的老师所在学校开设德育教育课,但是每周只有一节,只是流于形式而已;80%的老师觉得上级教育部门并没有对德育教育工作有过足够的重视;100%的学校有家访制度,但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80%的家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觉得德育教育工作主要是学校承担的责任;60%的家长对学生只要求
成绩上的进步。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1、德育教育工作并未得到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重视。
2、德育教育工作只是学校教育的一小部分,基本上都作为副课来对待。
3、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阵地,其设施不齐、制度不全、经费不足以及追求“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思想制约了德育教育工作的稳步发展。
4、部分学生家长概念模糊、认识不足,过分的追求成绩,淡化了家庭环境对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此外,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40%的学生为留守青少年;90%的学生热爱学习;70%学生时常感到孤独;50%的学生愿意和父母交流;50%的学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40%的学生所在学校经常开展文体活动;80%的学生热爱校园生活;20%的学生有过被关心和帮助的经历;10%的学生帮助过别人;90%的学生愿意和老师谈心;30%的学生有过和老师谈心的经历。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
1、目前农村留守青少年数量较为庞大,德育教育工作形势严峻。
2、学生整体发展较好,对学习充满信心。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生活环境的缺少关爱导致青少年内心空虚。
4、校园文体活动开展不足。
5、校园内学生的互助友爱精神不强,榜样力量没有充分得到彰显。
6、老师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机制亟待完善和全面发挥作用。
四、意见或建议
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细致、长期且贯穿于文化课教育当中的庞杂的工作,它既要求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教育部门的投入和关心,又要时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为此,根据调查的实际和当今农村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形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大对德育教育工作的宣传,倡导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评判和教育成果衡量标准,使全社会都能关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情况,切切实实把德育教育工作结合到素质教育工作中去,树立有才先有德、有才必有德的坚定信念。
2、建立起完善的德育教育工作机制,上下统一、地区统一、校校统一,保证一定的经费支出,把德育教育工作纳入目标任务考核中去,使制度健全、设施完善,从而达到德育教育工作的认识一致,合力工作。
3、从学校内部管理着手,健全制度,安排充足的德育教育课程,完善问题青少年和留守青少年的档案,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学校要引入教育激励机制,奖惩分明,从小事着手,无限放大“善”的一面,使学生看清真、善、美、假、恶、丑,正确引导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注重师德教育,以身边老师榜样的树立,感染和熏陶学生的认识,对于学生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要认真分析每个学生的德育水平,引导说服为主。对留守青少年要合理的进行谈话和谈心,切实从日常生活关心学生的成长,同时,注重宣扬我国几千年的深厚文化以及礼贤典故,树立起艰苦奋斗、的意识。
5、强化班会和德育教育课的作用,通过身边的新鲜的好人好事让学生们加强沟通与交流,弘扬高尚道德品质。学生间交流可能比说服教育更有效果。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发展状况可能不尽相同,通过交流与沟通,相互提升道德品质,教师或班主任积极弘扬高尚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做好家长座谈和家访工作,要通过召开家长学习会,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或者心理老师讲解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家长转变观念,看清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让家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之爱的伟大。
7、对于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掌握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和青少年成长变化的新理论,要善于从发展中汲取有益于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学校或者老师的交流和信息共享,相互取经、相互进步,相互提高。
参考文献:
5.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五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为了更清楚家乡的农村教育状况,我为此在家乡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共三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二)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2、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施更新壮大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3、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1、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2、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三)学生问题
学生主自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四)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农村基
(五)基础教育学校“空巢”状况
1.现状:农村的小学和初中由于招收不到学生、生源的缺失,所以学校空巢严重、学校撤并!例子:校长老师的访谈或者真实的数据(师生流失);农村基础设施与教育水平;家长的想法等
2.原因:
1)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新生人口剧减,提倡晚婚晚育,老龄化加剧,学龄儿童少不能满足学校的需求
2)国家经过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迅速,农村的基础教育学校愈加多与日益减少减少学龄儿童不相适应!)农村人口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少生、优生、优育观念”影响大!)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与完善,养儿防老观念愈加淡薄,少了后顾之忧!)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分散、国家经费投资巨大且整合难度大,为了提高教育水平、便于整合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的投入有效性所以撤并学校!)经济的大发展农村进程务工热潮带走了一批学生、而且农村愈加对教育的非常重视想方设法给孩子一个好机会上好的学校以便改变命运、光中耀祖!)由于农村条件差、工作压力大老师不愿去农村;托关系找人去好一点的地方教书!
(六)农村留守儿童困境:
1.现状:父母进城务工,孩子留在农村上学无人照顾!
例子:留守儿童的数据
1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象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3)学习问题。无人监管,逃学上课不学习沾惹社会恶习后辍学等
3)生活问题。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不懂照顾自己致使生活混乱,容易受到社会习气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不利于新型农民培养,新型农村的形成!
原因: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监督缺少关爱与落后的教育水平使得留守儿童人身体、心理、学习、生活问题严重对于他们成长成才和对建设和谐社会影响巨大!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二)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私立学校应该是一种补充、激活农村教育的最好形式。然而,在我们当地农村,私立学校几乎没有。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独家经营,始终处于“老大”地位,传统、封闭、死守
教条,以致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因此应大力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以切实扩大高中的办学规模,解决农村初中升高中的瓶颈问题,缓解升学的巨大压力。
中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达1.6亿。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反而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在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我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小学去,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结语 :我们应时刻抓住时光带来的机遇,尽力弥补农村基础教育的短板,有计划的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顺着时代潮流,着重培养有思想的新型人才,然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经济发展的支持!
组长:李章海
组员:张磊舒三桂 张小艳 王颖娟孙秋燕董琛
6.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六
调查
一、全乡教育资源基本情况
1、基本数据:我乡共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4所;在校学生1137人,其中初中生560人,小学生577人;在编在岗教师162人,其中男教师88人,女教师74人。教师平均年龄为 43.5岁,本科文凭 32人,其中全日制本科 5人,函授本科27人;专科文凭86人,其中全日制专科5人,函专81人;中函、中师文凭44人。取得中教高级职称4人,中教一级32人,中教二级18人,中教三级14人;小教高级78人,小教一级13人,小教二级3人。
2、在校小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577:43。
全乡4所小学共有小学生406名,中学小学部5、6年级学生1971名,共有小学生577名;四所小学共有小学教师43人,中学中小学部教师混用。按照在校小学生与教师的数量比为577:43,约13.4:1,其中四所小学师生数量比为:406:43,约9.4:1。
3、不同小学之间的师生资源分布情况。
以乡四所小学为例对比分析如下:
中心小学:教师10人学生201人8个班;
三咀小学:教师7人学生 79人6个班;
一分局小学:教师 8人学生68人4个班;
双剅口小学:教师 8人学生 58人4个班。
全乡四所小学共有教师43人,小学生406名,共设有20个班,每个班教师平均2名、学生平均20人左右,师生比约为1:10,小学教师偏少,生源分布不均衡。
4、中小学之间的学校基础建设情况
中学:占地面积20265平方米,教室面积8084平方米;共有
14个班,560人,设5—9年级:五年级2个班91人,六年级2个班80人,小学部4个班171人;七年级3个班141人,八年级4个班173人,九年级4个班246人,初中部11个班560人。
中学文体活动场所实施较齐全:设有篮球场2个,乒乓球场、田径运动场、羽毛球场各一个;科技实验大楼占地820平方米,配备有价值40多万元各类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室占地200多平方米,藏书15000册。
中心小学:占地面积7920平方米,教室面积2266平方米;设
小学1—4年级,一年级2个班52人,二年级2个班53人,三年级2个班49人,四年级2个班47人;
三咀小学:占地面积4524平方米,教室面积833平方米;;设
小学1—4年级,一年级1个班11人,二年级1个班13人,三年级1个班17人,四年级1个班12人,五年级1个班13人,六年级1个班13人;
一分局小学:占地面积5329平方米,教室面积1101平方米;
设小学1—4年级,一年级1个班14人,二年级1个班13人,三年级1个班21人,四年级1个班20人;
双剅口小学:占地面积7100平方米,教室面积1012平方米。
设小学1—4年级,一年级一个班14人,二年级1个班11人,三年级1个班16人,四年级1个班17人。
5、对个别辍学生进行原因分析。
经调查了解,我乡虽无辍学学生,但有转学的生源流失问题。目前,我乡在读学生父母在外务工多,大部分已经成为留守儿童,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情绪,特别是单亲离异家庭的留守儿童厌学情绪严重。由于校外社会和家庭管理机制缺失,对学校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每学期开学教师都有劝学任务。
二、全乡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学教学设施、师生数量比较好;小学教学设施不全,小学教师偏少。二是教师年龄偏大,平均43.5岁,特别是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必须保持正常的师资力量
新老交替。三是师资学历水平不高。全乡教师中大学本科学历比重为19.7%,全日制本科学历比重仅3.1%;大专学历比重为36.4%,全日制大专比重仅3.1%;中函、中师教师学历比重为27%。三是生源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小学之间平均班生源相差最多的达到1倍多。四是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相比,待遇偏低,积极性不高。
2、中小学教育资源整合没有完全到位,办学水平与层次仍须提升。近年来,农村小学布局经过调整后基本形成“完全中学+完小+低年级办学点”的格局,但资源布局分散,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在乡中学或和平中心完小增加校舍、实行寄宿制,是提高农村小学办学质量的必然而紧迫的要求。但是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取消,学校难以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布局调整工作无法全部到位。
3、优质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加剧,生源分布不均衡、择校矛盾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中小学优质生源存在择校而学,流向县内一两所重点学校,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舍近求远”向市名校流失,这既给我乡学校生源质量和教学质量带来一定影响,也使各学校的差距拉大,重点学校大量获得优质生源甚至“吃不了”,而农村学校不仅生源差而且“吃不饱”。
三、对策与建议
1.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经济发展、财源扩大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软硬件投入,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针对择校难题,全县范围内重视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在学校间实行资金投入,教师以及生源的平均分配,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提高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待遇,缩小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真正使学校成为大众公平享受的福址。保证财政对教育的现有投入,教育费附加、人教基金等按规定征足用好。教育本身产生的收入及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学校转制置换出的资金,全部用于教育事业。重视教育债务,落实还债主体,逐年化解教育债务。地方政府积极为学校提供融资服务,协调债务担保,确保学校专心于教学。
2、不断提高师资素质。加强专任教师学历提高和薄弱学科教师的配备和培训,择优招录本、专科毕业生,解决紧缺学科师资和新老交替问题。注重师资培训的投入,对县内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加大奖励力度。不断完善教师考核评估、结构工资、合理淘汰等方面制度,推广实行“学校聘任班主任、班主任聘任教师”的逐级聘任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3、整合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加强乡中学及中心小学的建设,扩大乡中学及和平小学校的容量;撤销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特别是校舍不合格的小学。积极推进九年一贯制,实现小学与
初中资源共享,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4、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加强社会化管理体系建设。
7.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七
1.师资力量不足。与城市相比, 农村在最近几年才开始在小学中接入英语教学, 可以说农村英语教学起步较晚, 导致现在的小学专业英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 而且学校仅有的几名英语教师也大都不是师范类英语专业出身, 英语老师在教学水平上的素质参差不平, 对英语教学的规律与英语学习中的注意事项都不太了解, 从而导致在英语教学中无法突出重点。由于水平有限, 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用纯中文上英语课, 并且在教学中只注重单词、课文翻译, 这样的上课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 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失去英语学习兴趣, 无法真正掌握英语。再加上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无法与城市相比, 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设备。比如城市小学中都设有英语语音室, 来培养孩子听读写的能力, 但是农村小学很少有这些现代化设备, 导致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明显不足。
2.认识不正确。在农村, 英语几乎用不上, 所以家长和孩子都不重视英语的学习。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如果不上大学, 学习英语毫无用处。学生由于生长在农村, 受农村观念的影响, 在性格上比较拘谨, 不敢开口说英语, 这样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上产生消极思想, 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 然而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除此之外, 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只要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即可, 很少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四项大技能。而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英语教学的积极性, 很难充满激情地改进和创新英语教学模式。
二、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建议
1.加强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在很多农村小学中, 一方面, 英语一般到五年级开课, 而三四年级, 英语课几乎没有, 即使有, 也是每星期只有一两节;另一方面, 学校极度缺乏专业英语老师, 大部分是数学老师或语文老师兼任英语教学, 而即使有英语专业的老师, 其主要教学任务是语文和数学课, 难以全身心投入英语教学。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专业英语教师来引导其学习英语。首先, 要合理安排教师的教学任务, 英语专业的教师尽量安排其带英语课。其次, 合理安排每周的英语课时;再次, 培养英语人才, 如对已经在本校进行教育工作的职工可以进行英语素质的培养, 或者对本地的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让其自愿地为自己乡村的英语教育做贡献;最后提高英语教师的待遇, 改善学校的英语教学设施, 这样才能够为英语教师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也能够让英语教师安心地留在农村教学, 为农村的英语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2.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许多的教师开始注重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农村英语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现在很多的大学类院校都开设了继续教育学院, 在职的英语教师可以进行再教育, 去学习如今新形势下的英语教学, 还可以去城市的小学中去参观学习, 了解在新课改下课堂英语的教学方式, 通过参观英语课堂教学, 与专业英语老师的交流, 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英语教学方式。另外, 学校还可以开展英语教研活动。在活动中, 教师可以交流和总结英语教学的方法, 英语思维的培养。这样, 教师既可以汲取他人的长处, 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3.改进英语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进英语教学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公。例如, 在课堂中开展简单的英语辩论赛和英语演讲,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英语,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开口说英语, 在边学边练的过程中, 就会大大加强学生对英语的记忆, 从而达到熟练使用英语的程度。同时, 教师还要多组织英语课外活动, 如播放英语电影, 举办英语角, 英语黑板报等,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另外, 在学校较为大型的活动, 比如, 新春晚会中, 还可以增加英语的诗歌朗诵、英语话剧表演等, 让学生学会用英语。
4.完善英语教学设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在日常中需要进行不断的锻炼, 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农村英语教学设施的落后, 导致学生无法听到真正的英语。学校可以设置一间专门的语音室, 在语音室内,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听到真正的英语, 还可以在网络中练习说英语的能力。另外在网络中会有许多小学英语的课件, 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这些课件,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能力还能够让英语老师了解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
结语:小学英语教育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的关键基础, 只有在小学中打下良好的基础, 才能够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有所收获。因此, 在较为落后的农村小学中, 要不断地建设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资队伍, 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改进英语教学方模式, 完善英语教学设备, 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丽丽, 朱亚星.论我国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8.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班主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162-01
本文结合多年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实际情况,对比城乡学生的区别,总结一下农村小学的工作经验。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对于学生,既要尊重,又要爱护,同时也要严格要求
(1)尊重学生首先是要平等看待,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在与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以权威自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另外,在课堂内外要经常与学生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和内心想法,走进他们心中,拉近师生关系。
(2)关心爱护学生一是要及时掌握学生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二是心理上的,我觉得这点尤为重要。学生做错事情,绝对不能辱骂或体罚,要采取感化教育的方针。比如有一次,一名学生屡次拒绝做家庭作业,每天放学后都被我留下补做(他家住学校旁),但我没训斥他,而是陪他留下,做完作业天都黑了我才离开学校回家,他知道我回家比较远,几次下来,他不好意思了,后来再也没发生过不做作业的情况。
(3)对于学生的要求该严格的一定要严格。严格要求一定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农村孩子逆反心理更强,如果没有赢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纪律和规定往往被当作耳边风;反之,经常是几句话就说到心坎里,反而能收到奇效。
2、结合自然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针对学生的特点,一方面要让他们遵守各种日常行为规范,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有利环境条件,结合各门课程,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学到知识。例如,上体育课户外课时,带学生爬山,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上科学课时带学生去田野里观察和辨认各种农作物,去山上观察动植物等,把书本知识和自然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们认知自然的能力。这些活动,都很好地利用了农村的自然环境,发展了学生的天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起到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的作用。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因地制宜,发挥农村有利于教学的自然环境。
农村小学硬件设施较城里差,没有专门的功能教室,也没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把课堂搬到户外的方法,把课文内容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比任何图片和多媒体都要形象得多,可以加深映像,使学生掌握得更牢固。
2、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灵活地设计教案。
农村孩子平时在家一般都参加和接触过各种劳动,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在教学上,我经常采取联系实际生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互动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又让他们形象地理解了课文。
3、营造互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语文保持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的是由老师带领自主地探索并收获新知识,并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而不是令人厌倦的被动的灌输。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中尽可能安排互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比如我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问学生假如你遇到这种情况时将怎么办,结果学生设想出了很多情形,以及每种情形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总之,以学生为主体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本,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才能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
三、帮助学生克服方言的影响,打牢语文基础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方言是影响学生语文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小学语文老师在学生一年级时就要给他们打牢拼音基础,重视对学生的普通话的听说训练,要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逐步规范,符合普通话和现代汉语的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坚持用普通话教学。二是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大量的听与说的机会。课堂是学生听说训练的主阵地,朗读课文以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听说训练,让学生听说的能力得以正常的发展和规范。三是在课余也要求学生们尽可能使用普通话,对坚持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启发自觉。
9.关于农村小学的调查报告 篇九
我在农村进行了“农村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小学和初中的农村教师、学生为主要对象,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本次我调查了一所小学,里面人都挺少的。因为可能 都搬到县城里了,都到达了县城了生活了,基本生活都挺好的,所以搬到县城去县城学习了。所以去学校特地调查了一下。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 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
可能因为小学工资少,才会这样的问题发生。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尽管现在都装了多媒体,也有高级的教学仪器!!但、。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4.xuexiaoyishu wenti 在小学教育中主要包括德、智、体、美、劳五种教育,其中小学音乐、美术教育是整个音乐、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音乐、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智力的启迪,人格的塑造,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等都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在农村小学,音乐、美术教育现状与现代化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美术、音乐教育往往得不到重视。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我主要对山东省聊城市莘县隶属乡镇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现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教育设施差,教育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落后等。第一点是艺术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音乐教学设施。第二点是音乐教师队伍空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第三点是乡村小学教学观念落后,得不到相关领导的重视。
第四点是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农村长期以来由于经济较为落后,并且发展相对缓慢,在财政收支方面比较困难。而且对于饮血教师少
三.调查结论
10.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十
航空制造工程学院 08031128 张腾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
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学校的这座“象牙塔”内,与外面社会接触的机会十分的少,而社会正是一个可以磨练一个人意志的地方。短期的实习让我短暂的接触到了社会,认识了一些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准则。带着一股年轻的冲劲,我踏上了进入我那职业生涯的第一块试验田。今年的暑期实践我选择了农村,我跟朋友来到了他家。在分宜凤阳村实习的日子里,我的生活是有味道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怀念,要不没有这些味道,我想我的实习就这样的过去了。但不是,那种种的味道还深深的记住我的脑海里,叫人无法忘记。这些都是我的人生中很难得的一次经验。人生经验都是在人我们的人生中不断的积累的,在实习中我所收获到的不止是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的精神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凤阳村是分宜有名的文明村,全村耕地面积约1500亩,住户面积约200亩,800人口,其中党员22名。村每年平均收入3800元左右,生活属小康水平。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这与我想象中有相当大的区别。待到我融入村中去后,可以深切感受到得就是村里人的热情好客,他们的纯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听朋友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是农业,几年前他们收割还是靠手工,但现在已经基本上是使用收割机收割了。国家的新农村建设让他们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自来水,建了自己的洗澡间,但他们的自来水和城市的不同,因为他们用的都是自己家的水,是用电把自家的井水抽到洗澡间用的。使用相当方便,而且不会停水。“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几天后跟小学孩子接触的过程中,这种烙印日渐加深。学校不算大,宽敞明亮的教室和一排排书桌,与偏远乡村相比,他们太幸福了。然而孩子们也非常珍惜这种幸福,他们都非常用功,孩子们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感动了。一位朋友曾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听到这件事后,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的所有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会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缺乏年轻的脸蛋。这种人才的流向并非只存在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的思考,而大部分都来自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大孙子刚刚在省重点中学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农村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真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凤阳村的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的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证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已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11.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篇十一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我们认为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究其主要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由于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多包办孩子的一切,减少了孩子为达到自己相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
其次,学校教育中一味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革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凭着老师良好的愿望,在校内建立一个纯净的“理想空间”。结果学生在“真空世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上钩,于是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
再次,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型单一人才的培养上。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目的和意义
(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影响。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有“习子童蒙,圣功也”的论点,进一步主张把养成教育作为儿童德育的有效途径。
(2)抓好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3)抓好养成教育,这是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
就普遍的学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的原因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我们德育工作调子很高,但脱离学生实际;有的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求实效;还有我们对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等。
2.研究内容:
对少年儿童在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是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培养的。在做人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做事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
自2006年9月立项以来,我们分以下几个阶段,开展研究工作。
(1)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
①强化课题组织管理,成立了由校长挂帅、分管副校长主持,吸收优秀教师、教学骨干参加的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步骤,研究负责人推进落实。
②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把我校学生培养成在做人方面是有爱心的人,在做事方面是有规则意识的人,在学习方面是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利用调查问卷对5个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状,写出调查报告以便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的进展。
(2)研究的实践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
①注重实效,探索机制。根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分解各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小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系列制度;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重在学习行为);构建小学生日常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②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共同局面。学校开展了“争当文明学生”评比,每月的文明学生评比,先由家长对其子女进行评定,评定其子女在家是否是好孩子。
③注重体验,激励带动。加强与校外机构的联系,带领学生参观部队,通过军操表演、内务整理等,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在东螺厂参观中感受到规则意识、诚信教育,在陶瓷学院参观,感受了学习的气氛等。同时学校组织开展“学、比、评、查、奖”文明学生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激励全体学生赶超先进。
(3)研究的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其间,先后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归纳和提炼,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结题相关资料。
2.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的性质,本课题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实践法: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考评和达标的评比为手段,在全校进一步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加以理论指导。
个案研究法:本课题组拟选取一些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
调查法:本课题组调查了一些家庭,了解他们在习惯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组对有关理论做了综合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良好效果
1.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发展。首先每个学生在做人方面有真心、负责任、明礼诚信、乐观豁达。其次在做事方面,能“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顽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还有在学习方面,做到“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
2.学校的整体形象得以提升。学校以课题实验为龙头,带动全校整体工作发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整体形象。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设想
存在问题:1.社会环境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是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道德判断。
2.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主要因素,有些家长不注重子女的养成教育。
今后设想: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更好地开展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我们思索最多的是如何在学校工作中将养成教育与我们平时的教学、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作者单位:江西省浮梁县湘湖镇中心小学)
12.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 篇十二
洞塘小学自申报江津区级课题“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获批以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方案,以农村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阶段的特征和规律为理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实践依据,以未来社会对少年儿童的要求为教育目标,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为目的,积极地探索农村小学阶段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通过采取形式多样而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凸现个性,以期培养一代新人。
我校“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能取得成功,不但促进了我校育人质量的全面提高,而且将使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小学得以广泛推行。
一、农村小学德育环境负面影响概述
(一) 社会环境负面影响对农村小学德育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以及利益关系的日益多样化,也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因而一些未成年人特别是农村学生产生了过早就业的念头,小小年纪就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然而,由于年龄尚小,自制力、是非分辨力等不强,导致一些严重的隐患不免让人担忧。而一些家长则以某人不读书,也成了大老板的典型事例误导孩子,致使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发生了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充满了头脑,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因此受到来自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抵制。更为担忧的是,某些人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向未成年人传播腐朽落后等不道德的有害信息,腐蚀青少年的心灵,致使一些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为主) 整天沉迷于网吧之中,荒废了学业。另外,社会上赌博的歪风沉渣泛起,特别是在农村,无论是在村头巷尾,或是田间地角,无处不见。由于这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德育环境日益恶化,造成青少年的精神空虚,行为失控,以致出现危害社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给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二) 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有时家庭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铤而走险行为在极少数青少年中便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家长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和声色犬马之中,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四是隔代管理。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儿童,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被不良风气侵蚀。
二、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一) 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和平、合作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流,以人才为决定因素的竞争也更加尖锐了。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强化德育教育,势在必行。教育是什么?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加强好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德育工作最有效的途径。育人为本,完善人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
(二)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教育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强调的核心内容。诚然,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无数仁人志士的民族精神将鼓舞我们奋勇前进,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近代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中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到当代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现代的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将民族精神从古到今代代相传,这些民族精神我们永远不能丢弃。很多民族精神培养只要有效地灌输,就能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让他们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弘扬者。而这种精神不再是传说,而真正切身的从点点滴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是每一个人的义务与责任和骄傲。
(三)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协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机制,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在实践中加强农村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就学科渗透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试点。落实有关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和活动,重点开展好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以创建人文校园和人文课堂,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好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提升小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促进其个性稳定发展
德育工作的好坏,不但能体现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还能提升学生健全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养成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心理品质的角度讲,健全的人格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先决条件。
著名教育家诺尔特说过: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讽里,他将学会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耻里,他将学会罪恶;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赞美中,他将学会欣赏;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将学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接纳和友谊中,他将会喜爱这个世界。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走出以往一些教学的误区。在过去的教育里只注重了学生书本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在今后的教育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真正实现各尽其能,人尽其才的理想目标,使每个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研究表明是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我们要尽量在可塑阶段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良习惯。
三、“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一) 弘扬洞塘小学精神——黄角兰芬芳精神
洞塘小学始建于公元1911年,原址在洞塘村黄家湾,几经变迁,民国中期迁址洞塘村沙沟子,1937年 (民国二十六年) 又迁回黄家湾。1995年搬迁到现在的洞塘场头鸭子山下。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原址黄家湾校门旁那棵巨大的黄角兰,它花开四季,十里飘香,沁人心脾。洞小历代学子无不为黄角兰奉献芬芳精神所感动,它激励着洞小学子无私奉献,冲锋在前,实现自己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所谓黄角兰芬芳精神,简言之就是一种弘扬真善美的精神,一种奉献精神。洞塘小学一直弘扬黄角兰芬芳精神,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魂,好习惯养成教育已形成特色,努力向“环境熏陶人、文化影响人、习惯造就人”的育人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 打造办学特色——好习惯养成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结合洞塘小学黄角兰芬芳精神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我们提出的口号是:“黄角兰芬芳精神代代传承,好习惯养成教育生生相息”,根据这个口号,我们还自创了校歌。歌里唱道:芬芳,芬芳!黄角兰十里飘香。奉献,奉献!催我们阔步向前!我们在花香里陶醉,我们在阳光下成长。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向上,向上!好习惯终生难忘!幸福,幸福!伴我们快乐成长!我们的集体充满力量,我们的校园洒满阳光。洞塘学子一路高歌:黄角兰芬芳精神永远放光芒。
不管是口号,还是校歌,都是我们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是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对小学生弘扬正气、培养教育精气神,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 课题研究有效方法
针对农村小学生实际,从制度、细节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使课题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1、加强宣传引导。
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中,舆论宣传的作用不可忽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一种气势、一种压力,在很大程度上能遏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班会、少先队活动等一切可利用的阵地,把每一面墙壁、每一根柱子变为育人阵地,使学生听到的是正确的行为引导,看到的是文明的行为标准,耳闻目染的是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和卫生的环境。另外,给学生讲清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前提。讲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能那样做。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随地乱扔垃圾、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坚持锻炼等,这些都是应坚持的好习惯,乱扔垃圾、不遵守秩序、贪玩不爱学习等都是坏习惯。讲清了道理,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明白了判断好习惯、坏习惯的标准是什么,不同习惯会带来什么不同的后果。这样,认识才能内化为行为的准则。
2、制定《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
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学校在制度的建立健全上下足了功夫,学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拟订了《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该细则由“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小学生十个生活好习惯”、“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组成。我们利用班会、晨会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洞塘小学好习惯养成教育细则》,组织师生逐条进行讨论,摆问题,议危害,查根源,真正让好习惯内容入耳、入脑、入心。
3、狠抓落实,从细节入手,讲求实效。我们的做法灵活多样:
(1) 把三项好习惯内容制成标语;张贴在文化栏上,让学生们在活动之余,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规范自己的一举一动。
(2) 在每间教室内张贴有关好习惯的名言警句宣传标语。
(3) 通过班队活动,班主任的讲解,让学生不断反思、总结、提高,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更容易铭记在心。
(4) 让学生集体朗读,背诵,自悟其理。
(5) 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沟通,共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我们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学生逐渐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又不同。通过一学期的教育,低年级学生基本上养成了正确规范的写字姿势及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中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他们每天能细读2至3篇优秀作文或故事,并且养成摘录好词好句的好习惯;高年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要求他们能自觉制定学习计划,每天进行预复习,注意学习方法,多看多写。通过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目标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学校通过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已养成了生活自理的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不仅能洗脸梳头、整理床铺、准备文具还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与家长的合作、沟通、交流,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娇气、任性和依赖性逐渐克服,自主、自理、自立的意识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以“爱心、感恩、文明”为主导的品行习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校通过良好品行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富有爱心、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情、感谢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让学生学会举止文明,语言文明、行为文明。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
4、着重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洞塘小学对学生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以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这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热情参与,主动监督,学生被动接受下取得的,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实施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们越来越觉得应该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从“要我怎样”向“我要怎样”转变,实现由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逐步走向成熟。为此洞塘小学探寻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生活方面:洞塘小学是一所山区农村小学,很多学生家长为了生计,丢下年幼的孩子双双外出务工,这些被留在家里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学校通过校会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了训练指导,对住校生实行了“半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学习在教室,用饭在食堂,休息在宿舍”的管理方式。学生男女宿舍分别安排一位男女生活指导老师,做孩子们的临时父母,给他们进行生活指导。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住校生能主动照顾自己,如洗澡、洗头、洗衣服等。学生大多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习方面:教师努力实现角色的自我转变,由领导者到引导者,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不仅要逐步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而且要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利用自习课,各科任教师布置好学生自习课的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难易适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真正达到优生更优,差生转化的效果。
纪律方面:教师明白良好的纪律“活”在体验中,“活”在责任和归属感的愉快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这样做: (1) 关注学生情感,让学生有尊严的学习,增强内心对愉快,幸福的追求。教育家纳尔逊等人认为,当失败使学生不会感到丢脸,他们将学会将失败转化为成功,当成功时,学生也不会沾沾自喜,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这样,学生享受学生的乐趣,而不是恐惧,沮丧和伤感。 (2) 强化意识,巩固守纪好习惯。良好的自觉守纪的习惯是具体的,微观的,一个学生的守纪观并不是轻易就能调整好的。因此,有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动就动的违纪行为也会时有发生。这样,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督促、约束和指导,帮助孩子坚定自觉守纪的毅力和意志。
卫生方面: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卫生保健意识。不仅要注意自身的卫生习惯,还要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教育学生勤洗澡,勤换衣,勤洗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留长发,不涂指甲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学生自觉爱护学校环境卫生,让每个学生心中树立一种“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责任感,做到操场地面无纸屑,教室里面干净清洁,使校园优美整洁。
安全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学校把学生的安全工作摆在首位,抓紧抓好抓实。学校每学期最少进行一次由学校组织的紧急逃生疏散演练,并举行多次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在活动与教育中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增强学生自我防范意识,积累自我保护经验,提高对突发事件应变处理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与形式:由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学生代表旁听,大家共同讨论,拟定出《洞塘小学纪律、清洁卫生检查细则》,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目标。然后积极动员学生人人参与管理。
学校设立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监督岗的成员由每班推荐一至两名组成。这些学生学习优秀,品德优良,责任心强,是学生们心中的好榜样。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职责首先是要检查本班的清洁卫生和纪律情况,然后再一道共同检查全校各班的情况。红领巾监督岗成员的任务是每天分早上、中午对各个班级的清洁卫生、纪律进行定时细致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红领巾佩带情况,学生迟到早退现象,学生语言是否文明,清洁是否做得彻底等,根据管理细则对哪方面做得不好的班级予以扣分,并及时通知该班级整改。平时随时记载全校师生对学生违纪行为的举报,查证属实后按管理细则对违纪学生予以扣分。班级清洁卫生、纪律根据扣分情况每周评比一次,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班级发放流动红旗。班级排名情况纳入班主任班级管理考核。
洞塘小学的好习惯养成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以活动促落实。
为了不把习惯养成教育简单化,重视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我们以系列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各年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寓教于乐。学校发出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的倡议,并组织学生签名承诺。引导学生熟记自己当前最应当克服的陋习和最急于养成的10条好习惯。为使活动成为系列,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中,学校组织开展了“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小学生陋习歼灭战”等活动,列举身边不文明现象,加以批评,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要求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知荣知耻,学会感恩,将热爱祖国,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科学文明的主流贯穿于小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全过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6、着重看书、做作业“凝神静气”的培养。
农村小学校弱智的学生不是很多,但成绩差的学生还真不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经我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学生学习的时候,心灵“静”不下来,自学能力很差。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他教的普通中学普通班,高考语文平均分竟大大高出重点中学,况且魏老师用于上课的时间只约占一般教师的十分之一。为什么他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魏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得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他不在校的时候,学生都“静”下心来自觉学习。
为了让学生养成“凝神静气”的好习惯,我们利用学生每天中午1小时的午休时间,全校必须做到非常安静,学生在教室只能休息、做作业或看书,不能出声,不准离位,同学间不能交流。现在虽然每天只一小时的强化训练,时间久了,学生的这种“静”下心来学习的好习惯就形成了。
7、树立典型、奖优惩劣。
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缺少表彰的教育是不行的,而缺少惩罚的教育更是不完整的教育。“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从广义理解教育,让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在特定的情形中进行反思,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在工作中,我们注意挖掘学生中的典型,对好的闪光点及时表彰,树立学习的典范,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对学生中的出现的违犯校规校纪的行为,除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外,适当的处分也可起到警戒他人的作用。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评比,表彰了大量的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个人。同时也及时处分了一批打架、骂人等违犯校规校纪的学生,起到了有力的警戒作用。
8、教师的表率作用日渐加强。
身教重于言教,我校抓好习惯养成教育从教师做起,平时加强宣传学习,并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面对不文明现象,人人是监督员,自主、自觉地处理突发情况,使学生感觉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看,教师乱丢烟头的少了,上课吸烟的没了,自觉捡拾垃圾的多了,见面点头微笑的多了,……这些变化,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转变,真正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好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一) 完成研究目标,养成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
目前我们学校的校容校貌优美整洁、校园文化新颖鲜明、学习生活井然有序、学生面貌朝气蓬勃、教师队伍精诚团结,好习惯养成教育办学特色铸就了学校发展辉煌,这一切都与我校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密不可分。我们又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将教师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切实把学生放在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来,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活动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反省,学会约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本课题研究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自课题研究一年来,昔日的“薄弱学校”跻身于有办学特色的学校,先后荣获江津区教育委员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李市教育管理中心校园文化建设“一等奖”等荣誉称号,提升了学校在社会的声誉。
(三) 更新了教育理念,增强了科研意识
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育人中,教师们的言行更是充分体现其教育性:教态亲切自然,语言文明优美,板书工整规范,让学生始终受到文明的熏陶、感染,并以其积极的生活态度,崇高的精神品格,启迪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 成果及时得到推广,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课题研究结束后,学校召开了本课题的总结会和课题成果推广会,要求全体教师以此为契机,人人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任,并把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细化成文,通过班级橱窗、墙报、板报等进行宣传。
五、结论及建议
课题研究已近尾声,但农村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却是科研的永恒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师的永远职责以及学生的终身历练。为最大限度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积极作用,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措施:总结会上校长明确提出“把好习惯培养作为我校特色教育”,并把好习惯培养纳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常规管理,加大检查力度,与奖惩制度挂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量化指标之一。凡在此方面有成绩、有贡献的教师,都给与精神奖励和相应物质奖励,优先考虑晋级和评优。除此,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社会广泛宣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让我们一起努力,克服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吧。
让我们全用心播下一个行动吧——
你给别人一个微笑,别人回报给你一个春天。
你给别人一份温暖,别人奉献给你快乐无限。
你给别人一份谦让,别人给你敬重万千。
你给别人一份真诚,别人给你温馨的思念。
文明,让人举止文雅;礼仪,让人风度翩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13.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篇十三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暑期调查组范治均(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引:教育“最早是由孟子在<<孟子尽心上>>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一直作为一个话题而被众多的专家,学者所研究,探讨.同时由于教
育的价值(教育的经济意义)使得个人,家庭,社会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为
了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的教育现状,我们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
院组建了“三下乡”暑期团队奔赴众兴乡进行调查,采访了坝埠村等十个
自然村的100户家长以及200名学生,并同时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
收家长类95份,学生类191份)。内容包括家庭教育状况、家长教育观
念与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自身的状况、农
村教育资源状况,农民的经济状况与孩子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当前农村实际
状况的关系、孩子个性发展现状以及孩子对当前教育的一些认识等。
二、方法:调查问卷+现场采访
(一)研究对象
我们在十几个村庄随机抽取了100户家长,占调查总数的33.33%,200名正在读书的学生,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的各个阶段,占调查总数的66.67%。调查的各户家庭1个孩子的有25户,占8.74%;2个孩子的162户,占56.64%;3个孩子的81户,占28.32%;4个孩子的13户,占4.55%;5个孩子的5户,占1.75%。
图1.这些家长学历层次是:没有受过教育的有33个,小学20个,初中32个,高中7个,高中以上3个。他们的比例分布如左图。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情况是:务农94人,外出打工39人,教师1人,搞副业7人。
图2.(二)研究内容
分“家长”和“学生”两个部分:
1、对家长主要的调查内容:家庭及其教育状况、家长教育观念与行为、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自身的状况、农村
教育资源状况,农民的经济状况与孩子综合素质状况以及当前农村实
际状况的关系。
2、对学生主要的调查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对所接受的教育的看
法、学生对自身教育的期望值、自己家长对其接受教育的态度等。
(三)、原始资料处理
表1.对家长问卷的处理信息
表2.对学生问卷的处理信息
获得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
(1)家长对孩子素质培养的观念和方法正日臻成熟;大部分家长已经认识
到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作用。他们并且积极的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棍棒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在农村基本消失。
(2)
可见家长在认识上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只是在认识上有提高,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在孩子的教育上面往往力不从心。
(3)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方面也基本出于一种非常良好的心态。因为经
济问题辍学的学生几乎没有,家长都表示只要孩子愿意读书,他们都会全力以赴的支持。
(4)家长认识到鼓励的作用,并且采用多种途径满足孩子的需要。
(5)“健康”为孩子成长中最应具备的素质,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6)在培养孩子专长方面,家长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家长对孩子专
长培养活动的重视和投入也因家庭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差别,但大多家长表示会进一切力量满足孩子在自身发展上的需求。
(7)从表3可以看出高学历是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大学还依旧是所有家长梦寐以求的事情。
表3.(8)农村的软硬件教育
资源匮乏,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9)下表显示农村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狭窄,农民对各项政策法规了解的程度不深。
表4.(10)图2.与表3.可以看出从初中毕业及以下学历至大专毕业及以上学历,教育观念现代型的家长随学历层次的提高而增多,教育观念传统型的家长随着学历层次提高而减少,可以认为,家长学历愈高,教育观念愈符合现代潮流的趋势是存在的。
(11)经济是制约农村教育高速健康发展的最最突出的因素。子女多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讨论与建议
1、提高家长自身素质,拓宽农村教育新天地。
2、建构现代育儿理念,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农村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一些误区。
3、动员社会教育资源,人人关心农村教育,让农村的软硬件设施满足教学的需要,满足同学们的需求。
4、以农村教育为载体,积极推进家长教育的能力
(1)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家长的素质来改善家庭教育的质量,进而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基本素质,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首要目标。无论是“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还是“掌握家长教育的系统知识”都属于提高家长素质的一项内容。
(2)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为教育子女创设的家庭环境、教育子女的内容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是判断一个家长教育子女的五个要素。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与其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属于家长的教育素质,创设环境、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属于家长的教育行为。许多研究提供的资料表明,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影响着他(她)们对子女的教养态度,而教育态度往往影响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是家长家庭教育素质众多构成成份中的核心,因此要积极的引导农村一些家长形成良好的教育观念。
(3)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教养态度、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适宜的、健康的教育内容,采用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等等都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如果说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家长的教育行为的话,九十年代已经开始注意对进行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方面的指导,那么,今天我们更加应该注重在这些方面来加强对农村教育的促进作用,让农村的教育彻底走出那种陈旧的模式,从而让农村的教育状况得到改善,步入健康高速的发展轨道。随着家长家庭教育行为水准的提高,随着家庭教育指导部门对家庭教育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将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重心。
(4)不少研究发现,影响家长教育观念的主要因素是家长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和长期从事的职业。一般认为,家长年龄愈大,教育观念愈是陈旧;受教育程度愈高,教育观念愈是先进;长期从事脑力劳动职业的家长教育观念总是比较正确。数据发现,家长年龄与教育观念存在着联系,但这种联系却表现为,年龄愈高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愈高。一般说,到一定的年龄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家长对新观念的接受能力会受到影响,同时,家长年龄的增大又反映出随孩子在校学习年级的升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了解增多,家长参加家长学校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增多,也就是说接受现代化教育观念的影响增多。家长年龄愈大,接受现代影响增多与接受能力减弱两者同时存在。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程度增大,是前者影响超过后者的结果。因此,在基础教育的范围,我们不能认为家长年龄愈大,教育就愈传统。
(5)关于家长职业对教育观念的影响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本调查发现,教师人员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比较高。不同性质职业家长在教育观念中出现的差异,跟他们在长期从事的职业中接触的对象、积累的经验和形成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观念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的确定也会有相当的影响。教师由于职业本身的要求,不仅在职前师范教育中接受现代教育观念,职后的教育实践不断在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而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已逐渐成为学校教师的基本条件
(四)新的研究课题
1.注意对农村不同阶层的教育观念进行分层研究。我国传统的农村劳动者都是单一的农业劳动者,但随着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农村社会分化日益加深,形成了若干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具体有:农业劳动者阶层、亦工亦农阶层、农村知识分子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农村管理者阶层等。对本市农村地区不同阶层家长进行教育的分层研究,了解农村不同阶层家长教育观念的特点将作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分类指导的依据。
2.注意对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研究。研究祖辈家长教育观念的特点,研究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隔代家庭等不同家庭结构中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特点和作用,研究祖辈对不共同生活的孙辈的影响,将可以更加深入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上海教育科研》1999年第2期
【关于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查报告12-07
关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06-10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6-24
关于了解资助农村贫困小学生调研报告12-01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06-22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8-05
关于农村污染的调查报告11-22
关于农村修路申请报告范文09-21
暑假关于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0-17
关于建农村公寓用地申请报告06-14